第一篇:中国五一劳动节习俗
中国五一劳动节习俗
中国人民庆祝劳动节的活动可追溯至1918年。这一年,一些革命的知识分子在上海、苏州、杭州、汉口等地向群众散发介绍“五一”的传单。
1920年5月1日,北京、上海、广州、九江、唐山等各工业城市的工人群众浩浩荡荡地走向街市、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游行、集会。李大钊专门在《新青年》上发表了《“五一”运动史》,介绍“五一”节的来历和美法等国工人纪念“五一”的活动,号召中国工人把这年的“五一”作为觉醒的日期。陈独秀也为庆祝这个节日发表了《上海厚生纱厂湖南女工问题》一文,揭露资本家剥削工人剩余价值的真相。陈独秀又在上海船务栈房工界联合会作了《劳苦者的觉悟》的演说,阐明了“劳动创造世界”。“做工的人最有用最贵重”的观点。在北京,一些青年外出宣传,散发《五月一日劳工宣言》,唤起工人为反对剥削、争取自身权利而斗争。这是中国首次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的活动,也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五一”劳动节。
1921年“五一”前夕,在北京的共产主义小组成员邓中夏等人创办的长辛店劳动补习学校里,工人们学唱《五一纪念歌》。其歌词是:“美哉自由,世界明星,拼吾热血,为他牺牲,要把强权制度一切扫除净,记取五月一日之良辰。红旗飞舞,走光明路,各尽所能,各取所需,不分贫富贵贱,责任唯互助,愿大家努力齐进取。”这首雄壮有力的歌,是由长辛店劳动实习学校的教员和北京大学的进步学生共同创编而成的。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于1949年12月将5月1日定为法定的劳动节,是日全国放假一天。每年的这一天,举国欢庆,人们换上节日的盛装,兴高采烈地聚集在公园、剧院、广场,参加各种庆祝集会或文体娱乐活动,并对有突出贡献的劳动者进行表彰。
1999年9月,国务院改革出台新的法定休假制度,每年国庆节、春节和“五一”法定节日加上倒休,全国放假7天。从此,3个“黄金周”掀起的旅游消费热成为我国经济生活的新亮点,假日经济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新话题。已基本形成。从XX年11月9日开始,经过多方研究论证比较的国家法定节假日调整方案在人民网、新华网、国家发改委网站,以及新浪、搜狐等网站上予以公布,开展民意调查。调整的内容主要包括,春节放假起始时间由农历年正月初一调整为除夕;“五一”由3天调整为1天,减少2天;清明、端午、中秋增设为法定节假日,各放假1天。五一黄金周也将成为历史。
第二篇:中国五一劳动节习俗
【充栋盈车】
中国五一劳动节习俗
中国五一劳动节习俗
中国人民庆祝劳动节的活动可追溯至1918年。这一年,一些革命的知识分子在上海、苏州、杭州、汉口等地向群众散发介绍“五一”的传单。
1920年5月1日,北京、上海、广州、九江、唐山等各工业城市的工人群众浩浩荡荡地走向街市、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游行、集会。李大钊专门在《新青年》上发表了《“五一”运动史》,介绍“五一”节的来历和美法等国工人纪念“五一”的活动,号召中国工人把这年的“五一”作为觉醒的日期。陈独秀也为庆祝这个节日发表了《上海厚生纱厂湖南女工问题》一文,揭露资本家剥削工人剩余价值的真相。陈独秀又在上海船务栈房工界联合会作了《劳苦者的觉悟》的演说,阐明了“劳动创造世界”。“做工的人最有用最贵重”的观点。在北京,一些青年外出宣传,散发《五月一日劳工宣言》,唤起工人为反对剥削、争取自身权利而斗争。这是中国首次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的活动,也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五一”劳动节。
1921年“五一”前夕,在北京的共产主义小组成员邓中夏等人创办的长辛店劳动补习学校里,工人们学唱《五一纪念歌》。其歌词是:“美哉自由,世界明星,拼吾热血,为他牺牲,要把强权制度一切扫除净,记取五月一日之良辰。红旗飞舞,走光明路,各尽所能,各取所需,不分贫富贵贱,责任唯互助,愿大家努力齐进取。”这首雄壮有力的歌,是由长辛店劳动实习学校的教员和北京大学的进步学生共同创编而成的。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于1949年12月将5月1日定为法定的劳动节,是日全国放假一天。每年的这一天,举国欢庆,人们换上节日的盛装,兴高采烈地聚集在公园、剧院、广场,参加各种庆祝集会或文体娱乐活动,并对有突出贡献的劳动者进行表彰。
1999年9月,国务院改革出台新的法定休假制度,每年国庆节、春节和“五一”法定节日加上倒休,全国放假7天。从此,3个“黄金周”掀起的旅游消费热成为我国经济生活的新亮点,假日经济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新话题。已基本形成。从XX年11月9日开始,经过多方研究论证比较的国家法定节假日调整方案在人民网、新华网、国家发改委 1
【充栋盈车】
网站,以及新浪、搜狐等网站上予以公布,开展民意调查。调整的内容主要包括,春节放假起始时间由农历年正月初一调整为除夕;“五一”由3天调整为1天,减少2天;清明、端午、中秋增设为法定节假日,各放假1天。五一黄金周也将成为历史。
第三篇:五一劳动节的由来和习俗
五一劳动节的由来和习俗
一年一度的“五一”国际劳动节到了,这是全世界劳动者的节日,每个国家的过节习俗都不同,下面一起了解一下。
【五一节的由来】
此节源于美国芝加哥的工人大罢工。1886年5月1日,芝加哥的20 多万工人为争取实行八小时工作制而举行大罢工,经过艰苦的流血斗争,终于获得了胜利。为纪念这次工人运动,1889年7月14日,由各国马克思主义者召集的社会主义者代表大会,在法国巴黎隆重开幕。大会上,与会代表一致同意:把5月1日定为国际无产阶级的共同节日。这一决议得到世界各国工人的积极响应。1890年5月1日,欧美各国的工人阶级率先走上街头,举行盛大的示威游行与集会,争取合法权益。从此,每逢这一天世界各国的劳动人民都要集会、游行,以示庆祝。
中国人民庆祝劳动节的活动可追溯至1918 年。是年,一些革命的知识分子在上海、苏州等地向群众散发介绍“五一”的传单。1920年5月1日,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的工人群众走上街头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游行、集会。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于1949 年12月将“五一”定为法定的劳动节。1921年“五一”前夕,在北京的共产主义小组成员邓中夏等人创办的长辛店劳动补习学校里,工人们学唱《五一纪念歌》。其歌词是:“美哉自由,世界明星,拼吾热血,为他牺牲,要把强权制度一切扫除净,记取五月一日之良辰。红旗飞舞,走光明路,各尽所能,各取所需,不分贫富贵贱,责任唯互助,愿大家努力齐进取。”这首雄壮有力的歌,是由长辛店劳动实习学校的教员和北京大学的进步学生共同创编而成的。
【五一节的习俗】
中国——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于1949年12月将五月一日定为法定的劳动节,是日全国放假一天。节日,举国欢庆,人们换上节日的盛装,兴高采烈地聚集在公园、剧院、广场,参加各种庆祝集会或文体娱乐活动,并对有突出贡献的劳动者进行表彰。
欧洲
欧洲仍以示威庆祝“五一” 在英国和德国,当局担心示威恐怕会有无政府主义者闹事捣乱。在德国柏林,警方和无政府主义者半夜发生冲突,有多人被捕。不过,数千名工会活跃分子却和平地在市内游行。在法国和奥地利,反对退休金改革的人也上街参与游行。从土耳其国家电视台的新闻画面完全可以看见,警方用警棍打示威者,并扯着其中一人的头发把他拉走。
意大利:不庆祝不放假
英国、法国等欧洲国家都将“五一”确定为劳动节,不少国家都放假一天,还有的国家则根据情况将公共假期放在5月的第一个星期一。不过,和世界大多数国家不太一样的是,意大利尽管承认“五一”国际劳动节,政府也表示尊重劳工,但一般人并不举行专门的庆祝活动,也没有全国性的“五一”假期。
美洲
秘鲁:国家规定5月1日为国家的劳动节,而且全国放假一天。
美国:劳动节发源地不过“五一” 劳动节起源于美国。19世纪80年代,美国资产阶级为了进行资本积累,对工人阶级进行残酷的剥削压榨,他们用各种手段,迫使工人每天从事长达12到16小时甚至更多时间的劳动。美国广大工人逐渐认识到,为了保障自己的权利,必须进行斗争。
从1884年开始,美国先进的工人组织通过决议,要为实现“每天工作8小时”而战斗,并提出“8小时工作;8小时休息;8小时娱乐!劳动者创造全部财富!”等口号。
1886年5月1日,美国芝加哥的工人举行大罢工。那一天,以芝加哥为中心,美国全国约35万工人参加了罢工和游行,要求改善劳动条件,实行8小时工作制。这场斗争撼动了整个美国。工人阶级团结战斗的强大力量,迫使资本家做出了让步,美国工人的这一大罢工取得了胜利。
1889年7月,由恩格斯领导的第二国际在巴黎举行代表大会。为了纪念美国工人的这次“五一”大罢工,会议通过决议,将每年的5月1日定为国际劳动节。从此,世界各国的工人团体在这一天举行盛大庆祝活动,许多国家还放假一天。
但是,特殊的是,美国政府后来在设立劳动节时,自行规定每年9月的第一个星期一为劳动节,所以美国人的劳动节不在5月,而在9月。
每逢9月的劳动节,美国人可以放假一天,全美各地的民众一般都会举行游行、集会等各种庆祝活动,以示对劳工的尊重。在一些州,人们在游行之后还要举办野餐会,热闹地吃喝、唱歌、跳舞。入夜,有的地方还会放焰火。俄罗斯:游行、集会、娱乐一个都不少,自国际上设立劳动节以来,俄罗斯一直重视这个特别的节日。“五一”这天,俄罗斯全国放假,并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及群众性游行。
过去,上述活动主要是由政府组织,游行队伍中包括各企业、机关的代表。除政府统筹的庆祝活动外,各种不同政见的非政府组织、劳工团体,都会在这一天自发举行各种庆祝活动,既可以借这个机会充分阐述各自的政见,又能扩大本组织的影响。一般来说,“五一”游行的队伍要先穿过城市的主要街道、广场,最后在古老的或者宽阔的中心广场举行大型集会和庆典。同时,俄罗斯各地的各种俱乐部还会举行内容丰富、色彩缤纷的娱乐活动,人们的节日情绪很高。
亚洲
日本
日本:劳动节逢“黄金周” 日本是一个节日比较多的国家,5月1日前后的节日就很多,如4月29日植树节、5月3日宪法纪念日、4日国民假日、5日儿童节,这些假日连起来,一般日本人至少有一周休息时间,最长的甚至达11天。
对工薪阶层来说,这个长假的意义真是不同寻常。因此,在日本,劳动节专门的庆祝活动日渐被“五一黄金周”所取代。而且从4月29日开始,日本就已经进入了“黄金周”。
日本全国的许多饭店、温泉等娱乐设施,纷纷在“五一”前打出各种广告招揽游客,普通旅馆的房间价格也比平时提高一倍以上。
4月29日,日本成田机场迎来了假日的第一个高峰,当天从这里出国的游客超过4万人,预计“黄金周”期间该机场运送旅客将达到81万人。许多游客选择到夏威夷、塞班岛、中国和东南亚等地旅游。
泰国
泰国于1932年首次颁布劳工条例,随后将每年的5月1日确定为国家的劳动节,以此嘉奖辛勤工作的劳动者。这一天,泰国全国统一放假一天,在首都以及一些大城市会有相关的庆祝活动,不过规模一般都不会太大。
非洲
埃及
被称为劳动节5月1日,被视为有薪假期。传统上,埃及总统主持正式五月节庆祝活动在开罗;然而,由于总统的情况下,根据2011年的革命,以及由国家控制的头所面临的腐败指控,全国工会中心(埃及工会联合会),2011年的庆祝活动是由独立工会(团结的旗帜下举办埃及为独立的行业工会联合会),为1952年以来的第一次革命。
第四篇:中国饮茶习俗
湖南农业大学课程论文
学 院: 理学院 班 级:材料化学1班 姓 名: 刘赞 学 号:201040262102 课程论文题目:中国饮茶习俗 课程名称:茶文化 评阅成绩: 评阅意见:
成绩评定教师签名:日期: 年 月
日
中国饮茶习俗
姓名
刘赞
班级
材料化学1班 学院
理学院
学号
201040262102
摘要: 关键字:
引言
在世界三大饮料中,茶叶是流行最广、消费量最大、最受欢迎的一种保理性饮料。因此,它与其他食品一样,在很大程度上以人们的爱好和习惯为转移,不问的国家的不同民族,问一民族的不同地区,同一地区的不同人群也是各有历好的。这种饮茶习俗是各国人民在长期饮茶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是生活中的一种享受,是茶叶文化中的一大掳超,且与各国的地域气候、文化艺术,乃至政治经济是密切相关伪。
正文
中国是世界上种茶、制茶和饮茶最早的国家。早在40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发现厂一种RJ以解毒治病、强身健体的“神草”,这就是茶。东汉成书的《神农本草经》中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条〔to]而解之”,这里的“荼”就是后来所说的茶。“菜”在巾唐以前,一直是荼的代用字。神农是远古传说中的人物,将他列为第一个用茶之人,很难说是不是真的。先秦的《诗经》中也曾多次提到“荼”,一般都是指苫菜,并没有现在“茶”的意思。秦汉时成书的《尔雅》中有“苦荼”的名称,根据考证,这里的“荼”才是指“茶”。茶在古代还有许多别名,较常见的有权、菠、若、菏等。
在汉代,茶最初作为药物来使用,当时人们认为经常饮茶有益于神经系统的健康,还可以减轻伤痛,解毒清热。后来,茶逐渐由药料转变成饮料。西汉王褒诗文中“武都买荼”和“烹荣尽具”等语句,可以反映出当时在四川地区已有饮茶。很快,饮茶的习惯由四川传到南方各省。
从史料记载看,中国的饮茶历史最早。也最懂得饮茶的真趣。“客来敬茶,以茶代洒,用茶示礼”历来是我国各民族的饮茶之道。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共有56个兄弟民族,由于所处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的不同,以及生活风俗各异,使每个民族的饮茶风俗也各不相同。在生活中,即使是同一民族,在不同地域,饮茶习俗也各有千秋。因此就有了“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说法。各民族在长期传统的生活方式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饮茶习俗,藏族的酥油茶、白族的三道茶、土家族的擂茶、蒙古族的奶茶和傣族的竹简香茶等等,无不显示出各民族浓郁的文化色彩。
中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民族众多,饮茶习俗千姿百态,各呈风采。一般来说,北方人受花茶,江南人流行喝绿茶,岭南人喜饮乌龙茶,至于中国的各少数民族,其饮茶风俗更是丰富多彩。
1.汉族的饮茶方式
汉族的饮茶方式,大致有品茶、喝茶和吃茶之分。古人饮茶重在“品”,近代饮茶多为“喝”,至于“吃”,则为数不多。品茶,重在意境,以鉴别茶叶香气、滋味和欣赏茶汤、茶舞、茶色为目的。品饮时,得细品馁吸,“三口方知真味,三番才能动心”。《红楼梦》第四十一回“贸宝玉品茶栈翠底”中,妙玉借用当时的流行俗语:“一杯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霓物,三杯便是饮驴了。”此话虽然过于偏激,但也说明了品茶重在欣赏,细纫品味,注重招神享受,解围倒是次要。如果是手捧大碗急饮,只能称之为喝茶了。
汉族人民饮茶的主要方式是清饮,其方法就是将茶直接用开水冲泡,无须在茶汤中加入萎、权、盐、糖等佐料调味,屈纯茶原汁本味饮法。在汉族人心目中,凡有客自远方来,或者是在一些重大的场合,尽管招待规格有高低之分,但洛茶一杯总是不会少的。至于工作期间,饭前饭后,都免不了清茶一杯,自娱自乐。而最有汉族饮茶代表性的,则要数品龙井、吸乌龙、吃盖碗茶、泡九道茶和喝大碗茶了。
(1)品饮龙井茶
龙井茶向以色绿、香郁、味甘、形美四绝著称,与其说它是一种饮料,还不如说它是一种艺术珍品,“其贵如珍,不可多得”。品饮龙井茶,首先要选择一个幽雅的环境。其次,要学会龙井茶的品饮技艺。沏龙井茶的水以80℃左右为宜,泡茶用的杯以白瓷杯或玻璃杯为上,泡菜用的水以山泉水为最。每杯损上3—48茶,加水7—8分满即可。
品龙井茶时,应先慢慢提起清澈透明的玻璃杯或白底瓷杯,细看杯中翠芽碧水,交相辉映,一旗(叶)一枪(芽),簇立其间;两三分钟后将杯送至鼻端,深深吸一口龙井茶的搬香,叫人清心舒神,细纫品味,清香、甘甜、鲜爽之味应运而生,妙不可言。正如清人陆次云曰;“龙井条真者,甘香如兰,幽而不例;吸之谈然,似乎无味。饮过后觉有一种太和之气,弥沦于齿颊之间,此无味之味,乃至味也。”
(2)暖鸟龙茶
乌龙茶是产于中国福建、台湾、广东等省的半发酵茶叶,乌龙茶采用独特的采制技术,风味自成一体,泡茶技术讲究,品饮方法别致。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要数潮汕功夫茶的品钦方法。所用茶具,人称“茶室四宝”广是玉书形(烧水壶),多为扁形储揭色,显得既朴素又淡雅22是潮汕风炉(燃木炭的火炉);三是盂臣罐(紫砂壶),大如香瓜,小若拳头;四是若深颐(茶杯),只有乒乓球那么大,——般只能容纳4—8mL的茶场。
泡茶用水应选择甘例的山泉水,而且必须做到沸水现冲。经温壶、置茶、洗茶、冲泡、斟茶入杯,便可品饮。吸茶的方式更为奇特,先要举杯将茶汤送人鼻端闻香,只觉浓香透鼻。接着用拇指和食指按住杯沿,中指托住杯底,举杯倾茶汤入团,含汤在口中回旋品味,顿觉口有余甘。一旦茶汤入肚.又觉鼻口生香,咽喉生津,回味无穷。这种饮茶方式,其目的并不在于解渴,主要在于鉴赏乌龙荣的香气和滋味,重在物质和稻种的享受。
(3)吃早茶
吃早茶是广东人独特的饮食习俗。茶点,即茶水与点心。茶有红茶、绿茶、乌龙茶、花茶、元堡茶等种类,点心的种类就更多了,最常见的是各种包子,诸如叉烧包、水晶包、虾仁小笼包、蟹粉小笼包,以及其他各类干蒸烧卖,各种酥饼,还有鸡粥、牛肉粥、虾仁粉、云吞等等。很多当地人清晨起床以后,在开始一天的工作、生意之前,来到茶楼,名茶美点(早点),既解决了早餐,也是一种绝妙享受。
当然,茶楼并不仅仅是为早茶才开的。荣客从早到夜总是不断,茶楼多是早上5点多钟开门迎客,直到午夜才收市。在广东,饮茶有“礼节”,服务员倒茶时,客人一般以食指相中指轻扣桌面表示谢意。传说这一风俗源于乾隆皇帝下江南,微服出巡。一次扮作仆从的皇帝给褂作主子的随从斟茶,随从感恩戴德、惊恐万状,本应下跪叩拜,但又伯暴露了皇帝身份,于是灵机一动,遂以两指微屈,轻扣桌面代之叩礼,并一直沿袭至今。当客人需要续水时,只要把壶盖打开,服务员便会意而来。关于这一礼仪的由来,相传是过去有一富商到茶楼饮茶,叫堂佰给他加水,堂佰刚把壶盖打开,他大叫一声,赖称壶中有只价值千金的画眉给堂佰放飞了,定要茶楼赔偿。老板无奈之下,从此规定,茶客凡要加水者,自己打开壶盖,以防有诈。时至今日,这个习惯动作已成为茶客要加水的示意信号,无须叫唤服务员了。
此外,广东地区还流行一种凉茶,是广东特有的一种茶,具有清凉散热、解暑去湿的功效,起到保健止渴作用。广东凉菜,主要成分是夏枯草、冬桑叶、野菊花、绵因陈、崩大碗、岗梅、车前草、地胆头、水翁花、金银花、紫苏、薄荷、布渣叶、半边差等等。卖凉茶主要有3种形式。一是药店,A售制造凉茶的大小包或干品,顾客买回后煎服,或用开水冲服。第二类是凉茶店,除了销售干品的大茶包以外,为了方便群众,他们还在通衙大道设肆贩售已经堤好的现成凉荼,供过客和街坊饮用。第三类是凉茶档,多为个体摊档,一般多是向药店购回凉茶包,也有自购草药配制的,经过加工煎制,以瓷碗或水杯出售。
(4)北京的大碗荼
喝大碗茶的风尚,在汉民族居住地区随处可见,特别是在大道两旁、车船码头、半路凉亭,直至车间工地、田问劳作,屡见不鲜。自古以来,卖大碗茶被列为三百六十行之—。这种饮茶习俗在我国北方最为流行,尤其早年北京的大碗茶更是名闻还退,如今中外闻名的北京大碗茶商场就是由此沿袭命名的。舍不得丢掉,认为用茶渣喂马饲驴,能使马驴有神,毛色油光明亮。
到维吾尔族人家做客,——般由女主人用托盘向客人敬第一碗茶。第二碗开始,则由男主人敬。倒菜时要缓缓地倒人茶碗内,茶不能满碗。客人如不想再唱,可用手将碗梧一下,即是向主人示意:已喝好。喝完茶后,还要有长者作“都瓦”(默持)。作都瓦时,要将两手伸开合并,手心朝脸抹几秒钟后轻轻地从上到下摸一下脸,“都瓦”即告完毕。主人做都瓦时,客人不能东张西望,不能嬉笑,需待主人收拾完茶具后客人才能离席,否则被视为失礼。
维吾尔族人分布于新疆天山南北,饮茶习俗也因地域不同而有所差别。
北疆人常唱奶茶,一般每日需“二茶一饭”。喝奶茶通常以一种用小麦面制成的圆形面饼“模”为佐食。喝茶讲究喝足、喝透,要喝到出汗才算是喝好了。客人如果已经吃饱喝足,只要在女主人敬茶时用右手分开五指,轻轻地在碗上一盖,就表示“谢谢”请不要再加了。
南疆人则常喝清茶或香茶。南疆维吾尔族煮香茶时,使用的是铜制的长颈茶壶,也有用陶质、搪瓷或铝制长颈壶的,而喝茶用的是小茶碗,这与北疆维吾尔族煮奶茶使用的茶具是不一样的。喜欢香茶是南疆维吾尔族的一大特色,使用的茶叶是获芋茶,先是准备好的适量姜、桂皮、胡椒等细末香料,放进煮沸的茶水中,再轻轻搅拌,3—5分钟即成。为防止倒茶时茶渣、香料混入茶汤,在煮荼的长颈壶上往往套有一个过滤阿,以免茶场中带渣。
南疆维吾尔族喝香茶,习惯于一日3次,与早、中、晚3餐同时进行,通常是一边吃僵,一边喝茶,这种饮茶方式,与其说是一种解渴的饮料,还不如说是一种佐食的汤料,实是一种以茶代汤、用茶当莱之举。
(4)傣族的竹筒香茶
竹筒香茶因原料细嫩,又名“姑娘茶”,产于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动海县。竹筒香茶的傣族语叫“醋跺”,拉枯族语叫“瓦解那”,是傣族和拉枯族人民别具风味的一种饮料。
竹简香茶的制法有两种f是采摘细嫩的一芽二三叶,经铁锅杀青、揉捻,然后装人生长一年的服甜竹(又名香竹、金竹)筒内,这样制成的竹筒香茶既有茶叶的淳厚条香,又有浓郁的甜竹清香;二是将一级晒青春尖毛茶o.z5kg故人小饭9E里,顿子底层堆放厚度6—7cm浸透了的糯米,g5心垫一块纱布,上放毛茶,约蒸15分钟,待茶叶软化充分吸收糯米香气后倒出,立即装入准备好的竹筒内。用这种方法制成的竹简香茶,三香齐备,既有茶香又有甜竹的清香和糯米香。竹筒的筒口直径为5—6cm,长约22—25咖,边装边用小报筑紧,然后用甜竹叶或草纸堵住筒口,放在离炭火高约40 cm的烘茶架上,以文火慢慢烘烤,约5分钟翻动竹筒一次,待竹简由青绿色变为焦黄色,筒内茶叶全部焙干时,剖开竹筒,即成竹筒香荣。竹简香茶外形为竹筒状的深褐色圆柱,具有芽叶肥嫩、白毫特多、汤色黄绿、清澈明亮、香气箔郁、滋味鲜爽回甘的特点。只要取少许茶叶用开水冲泡5分钟即可饮用。
傣族在田间劳动或进原始森林打猎时,常常带上制好的竹筒香茶。休息时,他们砍上一节甜竹,上部削尖,灌人泉水在火上烧开,然后放入竹筒香茶再烧5分钟,待竹筒香茶变凉后慢慢品饮。饮用竹简香茶,即解渴又解乏,令人浑身舒畅。
(5)纳西族的盐巴茶与“龙虎斗”纳西族主要生活在云南省丽江地区,海拔多在20肋加左右。由于海拔高,气候干燥,主食杂粮,缺少蔬菜,茶叶早已成为他们必不可少的生活资料。冲盐巴茶是纳西族较为普遍的饮条方法,其制法是:先将特制的容量为200一400 mI’的小瓦耀洗净后放在火塘上烤烫,抓一把青毛茶(约5g)或研一块饼茶放入罐内烤香,再将火塘旁茶壶里的开水冲入瓦绍,蹈内的茶水即沸腾起来,冲出泡沫。有的地方将第一道荼汁倒掉,因为不大干净。第二次再向瓦罐中充人开水,待沸腾停止后,将一块盐巴放在瞪内茶水中,再用筷子搅拌二五下,将条汁倒入茶盅,一般只倒至茶盅的一半,再加入开水冲淡即可饮用。边饮边烦,一直到瓦罐中的茶味消失为止。这种茶汤色橙黄,既有强烈的茶味,又有咸味,喝起来特别解乏。
“龙虎斗”的纳西语叫“阿吉勒烤”,其饮用方法非常有趣,也是他们用来治感冒的药用茶。首先将水烧开。另选一只小陶罐,故上适量茶,连罐捞茶烘烤。为不使茶叶烤焦,还要不断地转动向罐,使茶叶受热均匀。待茶叶发出焦香时,向阳内冲入开水,烷煮3—5mtn。同时,准备茶盅,再放上半盅白酒,然后将煮好的茶水冲进盛有白酒的茶盅内。这时,茶盅内会发出“啪啪”的响声,纳西族人将此看做是吉祥的征兆。声音愈响,在场者就愈高兴。纳西族人认为“龙虎斗”还是治感冒的良药,因此,提倡趁热喝下。
(6)傈僳族油盐茶
傈傈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的怒江,散居于云南的丽江、大理、迪庆、楚雄、德宏以及则U的西昌等地。喝油盐条是僳僳人们广为流传的一种古老的饮茶方法。
傈僳族喝的油盐茶,制作方法奇特。首先将小陶罐在火塘(坑)上烘热,然后在罐内故人适量茶叶在火塘上不断翻滚,使茶叶烘烤均匀。待茶叶变黄并发出焦糖香时,加入少量食泊和盐。稍时,再加水适量,煮沸2—3min,就可将罐中菜场倾入碗中待喝。
油盐茶因在茶汤制作过程中加入了食油和盐,所以喝起来香喷喷,油滋滋,咸今今,既有茶的浓酵,又有糖的回味。傈僳族人常用它来招待客人。
(7)白族的三道茶和陶雷茶
白族散居在我国西南地区,但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这是一个十分好客的民族。白族人家,不论在理年过节、生辰寿诞、男婚女嫁等喜庆日子里,还是在亲朋好友登门造访之际,主人都会以“一苦二甜三回味”的三道条款待宾客。
三道茶Pe语叫“绍道兆”,是白族待客的一种风尚。大凡宾客上门,主人一边与客人促膝谈心,一边吩咐家人忙着架火烧水。待水挠开,由家中或族中最有声望的长辈亲自司茶:先将一只较为粗糙的小砂罐置于文火上烘烤,待罐烤热后,随即取一撮茶叶放入团内并不停地转动罐子,使茶叶受热均匀。等罐中茶叶“啪啪”作响,色泽由绿转黄,且发出焦香时,随手向罐中注入已烧沸的开水,少顷,主人将耀中团腾的茶水倾注到一种叫牛服盅的小茶杯中,但茶汤容量不多,只有半杯而已,一口即干。由于茶叶是经烘烤、煮沸而成的浓汁,因此看上去色如琥珀,闻起来焦香扑鼻,喝下去滋味苦涩。冲好头道茶后,主人就用双手举茶敬献给客人,客人双手接茶后,通常一饮而尽。此茶虽香但是非常苦涩,因此谓之“苦荼”,白族人称这道茶为“清苦之茶”,寓意做人的道理:“要立业,就要先吃苦。”喝完第一道茶后,主人会在小砂锅中重新烤茶置水(也可用留在砂罐内的第一道茶重新加水煮沸)。与此同时,将盛器牛眼盅换成小破或普通杯子,在碗或杯子中放上红糖和核桃肉,冲茶至八分满时敬于客人。此茶甜中带香,别有一番风味。如果说第一道茶是苦的,那么,苦尽甘来,第二道茶就叫甜菜了16族人称为糖茶或甜菜,寓意“人生在世,做什么事,只要吃得了苦,才会有甜香来”*第三道茶更有意思,主人先将一满匙蜂蜜及3—5粒花椒放人杯(碗)中,再冲上沸腾的茶水。客人接过茶杯后,一边晃动茶杯使茶汤和作料均匀混合,一遗“呼呼”作响,趁热饮下。此茶可谓甜、苦、麻、辣,各味俱全,因此白族人称它为“回味茶”。有的主人更是别出心裁,取来一张用牛奶熬成的乳扇,将它置于文火上烘烤,当乳扇受热起泡呈黄色时,随
即用手揉碎将它加入第三道茶中*这种茶喝起来,既能领赂茶香茶味,还能尝到白族的传 统食品,真是回味无穷。大凡主人款待三迫茶时,一般每道茶相隔3—5分钟进行。另外,还 得在桑上放些瓜子、松子、糖果之类以增加情趣。
此外,在白族聚居区,还盛行喝响雷茶,白族语叫“扣兆”。这是一种十分富有情趣的饮 茶方式。饮茶时,大家团团围坐,主人将刚从茶树上来回来的芽叶或经韧制而成的毛茶故 人一只小砂罐中,然后用钳夹住在火上烘烤。片刻,园内茶nf“凋啪”作响,并发出焦糖香 时,随即向罐内充人沸腾的开水,这时罐内立即传出似雷响的声音,响雷茶也就因此而祖 名,据说这也是一种吉祥的象征。一当响雷茶煮好后,主人就提起砂罐,将茶汤一一例入茶 寂,再由小辈女子用双手奉献给各位客人。在一片赞美声中,主客双方一边喝茶,一边叙述 友谊,预示着未来生活的幸福美满和吉样。
(8)土家族的擂茶
土家族主要居住在川、黔、湘、鄂四省交界的武陵山区一带,这里到
处古木参天,绿树成荫,有“芳草鲜美,落英摈纷”之美誉,是我国营名的旅游胜地之一。由 于当地生态环境适宜种茶,所以历史上一直是我国优质茶和许多名茶的重要产地。山美、茶美固能引人人胜,而土家族同胞喝擂茶的习俗更令人拍案叫绝。
擂茶,又名三生汤。此名的由来,说法有二:一是因为擂奈是用生吟(茶树上新鲜的幼 搬芽叶)、生姜和生米3种生原料加水烹煮而成,故而得名。二是传说三国时,张飞曾带兵进 攻武陵壶山头(今湖南省常德县境内),路过乌头村时正值炎热酷暑,士兵个个精疲力竭,加 上当时这一带正好瘟疫蔓延,使得张飞部下数百将士病倒,连张飞本人也未能幸免。正在 危难之际,村上一位老中医有感于张飞部下纪律严明,对百姓秋毫无犯,为此特将祖创秘方 除瘟擂茶分给众将士,结果,茶到病除。为此张飞感激不已,称老汉为神医下凡,说这是三 生有幸。从此人们也就称擂茶为三生汤了。
制作擂茶时,现将生叶、生姜、生米按各人口味、一定比例例入用山檀木或是荣木制成 的擂钵中,用力来回研捣,直至3种原料混合研成糊状时再起钵入锅,加水煮沸,便成了擂 茶。由于茶叶能提神去邪、清火明目,生姜能理脾解表、去湿发汗,生米能健脾理肺,所以对
高寒多湿的山区人民来说,喝擂茶也就成了当地的一种习俗。于是,代代相传,甚至连当地 居住的其他一些民族也养成了喝擂茶的习惯。一般人们中午于活回家,在吃饭之前,总以 先喝上几碗擂茶为快,有的老人甚至只要一天不喝擂茶,就会感到全身乏力,精神不爽。如 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擂茶的制作和选料更为讲究,通常将炸得金黄的芝麻、炒得油 亮的花生米拌进莱莉花茶,再加上白砂糖,拌匀擂碎,然后充入沸水调制成摆茶,喝起来清 凉可口,滋味甘醇,又有防病健身、延年抗衰之功效。
(9)侗族、苗族、瑶族的打油条
在桂北、湖南交界地区和贵州遵义地区,聚居着许多侗 族、苗族、瑶族人民,他们虽然衣食住行的风俗习惯有所不同,但是家家户户都喜欢打油条,人人都爱喝泊茶。特别是在喜庆节日或亲朋好友登门时,他们更是以打法讲究、作料精选 的油条款待客人。油茶起于何时,尚无资料可以考证。但是在他们看来,清茶喝多了要肚 胀,油茶吃多了反觉神清气爽。所以当地流传着一句赞美油茶的顺口涸:“香油芝麻加葱 花,美洒蜜德不如它。一天泊茶喝三碗,养稻蓄力有劲头。”可见居住在那里的人们,已经把
吗油条看得如同吃饭一样重要。男女青年还以喝油条作为相爱的媒介。
打油条一般经过4道程序。首先是选茶,通常有两种茶可供选用,一是经专门烘炒的末
茶32是刚从茶树上采下的幼嫩新梢,这可根据各人口味而定。其次是选料,打油茶用料通常有花生米、玉米花、黄豆、芝麻、糯招、笋干等,应预先制作好待用。第三是煮茶,先生火,待锅底发热,故人适量食泊,待泊冒育烟时立即投入适量茶叶人锅翻炒,当茶叶发出渭香时,加上少许芝麻、食盐,再炒几下,即放水加盖,煮沸3—5mZn,即可将油条连汤带料起锅盛碗待喝。一般家庭白喝,这又香、又爽、又鲜的油条已算打好了。如果打的油茶是作庆典或宴请用的,那么,还得进行第四道程序,即配荼。配茶就是将事先推备好的食料,先行炒熟,取出故人茶碗中备用。然后将油炒水煮而成的茶汤,捞出茶渣,起热倒人备有食料的茶碗中供客人食用。
最后是奉莱,一般当主妇快要把泊茶打好时,主人就会招待客人围桌入座。由于喝油茶时碗内加有许多食料,因此,还得用筷子相助。所以,说是喝油条,还不如说吃油茶更为贴切。吃油茶时,客人为了表示对主人热情好客的回敬,赞美油茶的鲜美可口,称道主人的手艺不凡,总是边喝、边吸、边嚼,在口中发出“馈、喷”声响,还赞不绝口。一碗吃光,主人马上添加食物,再喝两碗。按照当地习俗,客人喝油条,一般不少于3碗,这叫“三碗不见外”。
(10)回族的刮碗于茶
回族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大西北,以宁夏、青海、甘肃三省(区)员为集中。回族居住地多在高原沙漠,气候干旱寒冷,蔬菜缺乏,以食牛羊肉、奶制品为主。而茶叶中存在的大量维生宏和多酚类物质,不但可以补充蔬菜的不足,而且还有助于去油除腻,帮助消化。所以,自古以来,茶一直是回族同胞的生活必需品。
回族人在日常生活中尤其爱好饮茶,并以茶代酒。因而长期以来,有待客敬茶、三扬泡茶、馈赠送茶、聘礼包茶、斋日散茶、节日宜茶和喜庆品茶等诸多茶俗,且长盛不衰。
回族饮条,方式多样,其中有代表性的是喝刮碗子茶。刮碗于茶用的茶具,伤称“三件套”。它由茶碗、碗盖和碗托或盘组成。茶碗盛茶,碗盖保香,碗托防烫。喝茶时,一手提托,一手根盖,并用盖顺碗口由里向外刮几下,这样一则可拨去浮在茶汤表面的泡沫,二则使茶味与添加食物相融,刮碗子茶的名称也由此而生。
回族人以茶待客,注重轻、稳、静、洁的饮茶礼节。“轻”指冲、刮、喝娶轻,不得出声。“稳”指沏茶要稳要准,落点准,似缩蜒点水,不溅不溢、不漫不流。“静”,指环境幽雅,窗明几净,无干扰,无噪音,凝神品味。“洁”指茶碗、茶水清洁卫生,一尘不染。
回族茶谚又说:“一刮甜,二副香,三刮茶露变清汤。”即是说,刮第一遍时只能喝到最先镕化的糖甜味;刮第二迫时,茶叶与佐料经过炮制,香味完全散发,其时味道最佳;刮第三遍时只剩下茶叶淡淡的香气,只能起解渴作用。回族同胞认为,喝刮确子条次次有昧,且次次不同,又能去腻生律,滋补强身,是一种甜美的养生荼。
〔11)市朗族的青竹茶
布朗族主要分布在我国云南西双版纳自治州,以及临沧、澜沧、双江、景东、镇康等地的部分山区。喝青竹茶是一种方便而又实用的饮茶方法,一般在离开村察务农或进山狩猎时饮用。
布朗族喝的青竹茶,制作方法较为奇待。首先砍一节碗口粗的鲜竹简,一端削尖,插入地下,再向简内加上泉水,当作煮茶器具。然后,找些干枝落叶,当作燃料点燃于竹简四周。当简内水煮沸时加上适量茶叶,待3分钟后,将煮好的茶汤倾入事先已削好的新竹罐内,便可饮用。竹简茶格泉水的甘甜、青竹的清香、茶叶的浓醇融为一体,所以,喝起来别有风味,久久难忘。(12)拉枯族的烤茶
拉枯族主要分布在云南澜沧、孟连、沧源、耿马、励海一带。在拉拈语中,称虎为“拉”,将肉烤香称之为“枯”,因此,拉枯族被称之为“猎虎”的民族*饮烤茶是拉枯族古老、传统的饮条方法,至今仍普追饮用。饮烤茶通常分为4个操作程序进行。
装茶抖烤:先将小陶耀在火塘上用文火烤热,然后放上适量茶叶抖烤,使受热均匀,待茶叶叶色转黄并发出焦糖香时为止。
沏茶去抹:用沸水冲满盛茶的小陶罐,随即泼去上部浮沫,再注满沸水,煮沸3分钟后待饮。
倾茶敬客:将在罐内烤好的茶水倾人茶碗,奉茶敬客。
喝茶吸味;拉枯族人认为,烤茶香气足,味道浓,能振精神,才是上等好茶族唱烤茶,总喜欢热茶吸饮。
(13)哈尼族的土锅茶
哈尼族主要居住在云南的红河、西双版纳地区,以及江城、澜沧、晶江、元江等地。喝土锅茶是哈尼族的嗜好,这是一种古老而简便的饮茶方式。
哈尼族煮土锅茶的方法比较简单,一般凡有客人进门,主妇无用土锅(或瓦壶)将水烧开,随即在沸水中加入适量茶叶,待锅中茶水再次煮沸3分钟后,将茶水顿人用竹制的茶盅内,一一敬奉给客人。平日,哈尼族同胞也总喜欢在劳动之余,一家人喝茶叙家常,以享天伦之乐。
(14)基诺族的凉拌茶和煮茶基诺族主要分布在我国云南西双版纳地区,尤以景洪为最。他们的饮茶方法较为罕见,常见的有两种,即凉拌茶和煮茶。
凉拌茶是一种较为原始的食茶方法,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此法以现采的茶树鲜嫩新梢为主料,再配以黄桑叶、辣椒、食盐等佐料而成,一般可根据各人的爱好而定。
做凉拌茶的方法并不复杂,通常先将从茶树上采下的鲜嫩新梢,用洁净的双手捧起,稍用力搓揉,使嫩梢揉碎,放人清洁的碗内;再将黄果叶揉碎,辣椒切碎,连同食盐适量投入碗中;最后,加上少许泉水,用筷子搅匀,静置15分钟左右即可食用。
基诺族的另一种饮茶方式,就是喝煮茶,这种方法在基诺族中较为常见。方法是先用茶壶将水煮沸,随即在陶耀取出适量经过加工的茶叶,投入到正在沸腾的茶壶内,3分钟左右,当茶叶的汁水已经溶解于水时,即可将壶中的茶汤注入竹筒,供人饮用。竹筒,基诺族既用它当盛具,劳动时可盛茶带到田间饮用;又用它作饮具。因它一头乎,便于摆放,另一头稍尖,便于用口吮茶,所以,就地取材的竹筒便成了基诺族喝煮茶的重要器具。
(15)侗族的烧茶
佰族主要分布在我国云南的沧源、西盟等地,在澜沧、孟连、耿马、镇康等地也有部分居住,至今仍保留着一些古老的生活习惯,喝烧茶就是一种流传久远的饮茶风俗。
亿族的烧条,冲泡方法很别致。通常先用茶壶将水煮开。与此同时,另选一块清洁的薄铁板,上放适量茶叶,移到烧水的火塘边烘烤。为使茶叶受热均匀,还得轻轻抖动铁板。待茶叶发194清香,叶色转黄时,随即将茶叶倾人开水壶中进行煮茶。约3分钟后,即可将茶置人茶碗,以便饮用。
如果烧茶是用来敬客的,通常得由仅族少女奉茶敬客。
(16)景颇族的胸茶
居住在云南省德宏地区的景颇族、德昂族等民族,至今仍保留着一种以茶做菜的食茶方法。
胞茶一般在雨季进行,所用的茶叶是不经加工的鲜叶。制作时,姑娘们首先将从茶树上采回的鲜叶用清水洗净,沥去鲜叶表面的附着水后待用。
脯茶时,先用竹匣将鲜叶摊晾,减去少许水分,而后稍加搓揉,再加上辣椒、食盐适量拌
匀,故人罐或竹简内,层层用木棒吞紧,将罐(筒)口盖紧,或用竹叶塞紧。静置两三个月,至
茶叶色泽开始转黄,就算将茶腕好。
脑好的茶从罐内取出晾干,然后装入瓦耀,随食随取。讲究一点的,食用时还可拌些香 油,也有加蒜泥或其他佐料的。
参考文献杨涌主编 , 《茶艺服务与管理》 , 东南大学出版社 , 2007.7 , 第216页
姚国坤 , 《茶的典故》 , 农业出版社 , 1991年02月第1版 , 第35页 苏冰 , 《汉唐气象》 , 西北大学出版社 , 1996年11月第1版 , 第140页
第五篇:中国春节习俗
祭灶,是一项在我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人们称这尊神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灶王龛大都设在灶房的北面或东面,中间供上灶王爷的神像。没有灶王龛的人家,也有将神像直接贴在墙上的。有的神像只画灶王爷一人,有的则有男女两人,女神被称为“灶王奶奶”。这大概是模仿人间夫妇的形象。灶王爷像上大都还印有这一年的日历,上书“东厨司命主”、“人间监察神”、“一家之主”等文字,以表明灶神的地位。两旁贴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以保佑全家老小的平安。灶王爷自上一年的除夕以来就一直留在家中,以保护和监察一家;到了腊月二十三日灶王爷便要上天,去向天上的玉皇大帝汇报这一家人的善行或恶行,送灶神的仪式称为“送灶”或“辞灶”。玉皇大帝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再将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的命运交于灶王爷之手。因此,对一家人来说,灶王爷的汇报实在具有重大利害关系。
送灶,多在黄昏入夜之时举行。一家人先到灶房,摆上桌子,向设在灶壁神龛中的灶王爷敬香,并供上用饴糖和面做成的糖瓜等。然后将竹篾扎成的纸马和喂牲口的草料。用饴糖供奉灶王爷,是让他老人家甜甜嘴。有的地方,还将糖涂在灶王爷嘴的四周,边涂边说:“好话多说,不好话别说。”这是用糖塞住灶王爷的嘴,让他别说坏话。在唐代著作《辇下岁时记》中,间有“以酒糟涂于灶上使司命(灶王爷)醉酒”的记载。人们用糖涂完灶王爷的嘴后,便将神像揭下,和纸与烟一起上天了。有的地方则是晚上在院子里堆上芝麻秸和松树枝,再将供了一年的灶君像请出神龛,连同纸马和草料,点火焚烧。院子被火照得通明,此时一家人围着火叩头,边烧边祷告:今年又到二十三,敬送灶君上西天。有壮马,有草料,一路顺风平安到。供的糖瓜甜又甜,请对玉皇进好言。
送灶君时,有的地方尚有乞丐数名,乔装打扮,挨家唱送灶君歌,跳送灶君舞,名为“送灶神”,以此换取食物。
送灶习俗在我国南北各地极为普遍,鲁迅先生曾写有《庚子送灶即事》诗:只鸡胶牙糖,典衣供瓣香。家中无长物,岂独少黄羊。
他在《送灶日漫笔》一文中说:“灶君上天的那日,街上还卖着一种糖,有柑子那么大小,在我们那里也有这东西,然而扁的,像一个厚厚的小烙饼。那就是所谓'胶牙饧'了。本意是在请灶君吃了,粘住他的牙,使他不能调嘴学舌,对玉帝说坏话。”鲁迅诗中提到“黄羊”的典故,出于《后汉书·阴识传》:“宣帝时,阴子方者至孝有仁恩。腊日晨炊,而灶神形见,子方再拜受庆;家有黄羊,因以祀之。自是巳后,暴至巨富。至识三世,而遂繁昌,故后常以腊日祀灶而荐黄羊焉。”阴子方看见灶神,杀黄羊祭祀,后来交了好运。从此,杀黄羊祭灶的风俗就流传下来了。
唐宋时祭灶的供品是相当丰富的。宋代诗人范成大的《祭灶词》对当时民间祭灶作了极其生动的描写: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猪头烂熟双鱼鲜,豆沙甘松米饵圆。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触秽君莫嗔。送君醉饱登天门,勺长勺短勿复云,乞取利市归来分。
腊月二十三日的祭灶与过年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在一周后的大年三十晚上,灶王爷便带着一家人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与其他诸神一同来到人间。灶王爷被认为是为天上诸神引路的。其他诸神在过完年后再度上天,只有灶王爷会长久地留在人家的厨房内。迎接诸神的仪式称为“接神”,对灶王爷来说叫做“接灶”。接灶一般在除夕,仪式要简单得多,到时只要换上新灶灯,在灶龛前燃香就算完事了。
俗语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说法。有的地方,女人是不祭灶的,据说,灶王爷长得像个小白脸,怕女的祭灶,有“男女之嫌”。对于灶王爷的来历,说起来源远流长。在中国的民间诸神中,灶神的资格算是很老的。早在夏代,他已经是民间所尊奉的一位大神了。据古籍《礼记·礼器》孔颖达疏:“颛顼氏有子日黎,为祝融,祀为灶神。”《庄子.达生》记载:“灶有髻。”司马彪注释说:“髻,灶神,着赤衣,状如美女。”《抱朴子.微旨》中又记载:“月晦之夜,灶神亦上天白人罪状。”这些记载,大概是祭灶神的来源吧。还有,或说灶神是钻木取火的“燧人氏”;或说是神农氏的“火官”;或说是“黄帝作灶”的“苏吉利”;或说灶神姓张,名单,字子郭;众说不一。民间则流传着一个颇为有趣的故事。
据说,古代有一户姓张的人家,兄弟俩,哥是泥水匠,弟弟是画师。哥哥拿手的活是盘锅台,东街请,西坊邀,都夸奖他垒灶手艺高。年长月久出了名,方圆千里都尊称他为“张灶王”。说来张灶王也怪,不管到谁家垒灶,如遇别人家有纠纷,他爱管闲事。遇上吵闹的媳妇他要劝,遇上凶婆婆他也要说,好像是个老长辈。以后,左邻右舍有了事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