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劳动合同法对企业用工带来的主要挑战
劳动合同法对企业用工带来的主要挑战
1、员工招聘的要求大幅度提升
考虑到企业裁减员工的难度和成本大幅度提升,招聘过程中对招聘要求和目的应更加明晰,资格审查、背景调查和入职体检成为愈加重要的环节,同时招聘阶段必须对岗位的录用条件进行明示。
2、对试用期管理提出更高要求
(1)试用期薪资标准不能过低:“劳动者在试用期的工资不得低于本单位相同岗位最低档工资或者劳动合同约定工资的百分之八十,并不得低于用人单位所在地的最低工资标准。”
(2)试用期期限较之前缩短:“劳动合同期限三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一个月;劳动合同期限一年以上不满三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二个月;三年以上固定期限和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试用期不得超过六个月。”
(3)违法约定试用期的赔偿金有了明确标准:“违法约定的试用期已经履行的,由用人单位以劳动者试用期满月工资为标准,按已经履行的超过法定试用期的期间向劳动者支付赔偿金。”
(4)根据《劳动合同法》试用期合同解除成为相对成本较低的合同解除方式,无需支付补偿金,对程序和依据上的要求偏低。(从这个角度讲:对企业而言最有利的固定期限合同是3 年,设定6 个月试用期。)
3、劳动关系倾向于长期化和稳定化
《劳动合同法》对于订立无固定期限合同的要求更严格,比如“劳
动者在该用人单位连续工作满十年的”,“连续订立二次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且劳动者没有本法第三十九条和第四十条第一项、第二项规定的情形,续订劳动合同的”,只要是“劳动者提出或者同意续订、订立劳动合同的”,都必须与员工签订无固定期限合同。这会使得员工较容易与企业形成长期、稳定的劳动关系,大批员工将很快与企业签订无固定期限合同,针对企业需要保留的核心员工,企业是乐于看到这种情况,但是需要企业给员工提供足够的发展空间和合理的职业规划;而另一方面,可替代性较强的中低层次通用岗位,企业倾向于签订中长期的固定期限合同,合同到期终止,另行招募另一批员工。
4、加强对劳动者权益的保护
(1)本法的立法宗旨就明确“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2)明确“用人单位免除自己的法定责任、排除劳动者权利的条款无效”,这使得一些企业在劳动合同中加入一些“霸王条款”变得失去意义;
(3)明确规定用工必须签订书面劳动合同,同时明确签订劳动合同的期限是一个月之内;一年之内不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则视为建立无固定期限合同;
(4)对违约金条款的使用限定在两种情况,出资培训和竞业限制,企业失去了任意设定违约金的可能,如出资招用和特殊待遇等等;
(5)劳动者权益受到严重侵害的时候,劳动者不仅可以单方面解除劳动合同,同时要求获得补偿金。
(6)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劳动者可
以自行选择要求继续履行劳动合同的或要求单位双倍支付赔偿金。
5、对企业内部民主管理的要求明显提升,尤其是规章制度的订立
(1)企业内部规章制度中必须经过民主程序,在总则里明确规定:“用人单位在制定、修改或者决定有关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保险福利、职工培训、劳动纪律以及劳动定额管理等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或者重大事项时,应当经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全体职工讨论,提出方案和意见,与工会或者职工代表平等协商确定。”
(2)同时对于规定制度明确公示的要求,“用人单位应当将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和重大事项决定公示,或者告知劳动者。”
(3)对于内部规章制度还有一个隐蔽的“陷阱”:“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损害劳动者权益的”,劳动者可以解除劳动合同并要求经济补偿金,不知道这样的情况下类似于“女职工入职之后几年内不能结婚、不得生育”的规定是否会绝迹。
(4)另外值得注意的一点:“劳动纪律”不再作为劳动合同的必备条款之一。今后的趋势是“劳动纪律”不再是企业和员工一对一协商约定的结果,而是集体协商的产物。
6、合同终止与合同解除不再具有明显的差别
淡化有固定期限合同,强化无固定期限合同是《劳动合同法》的基本倾向。与之前的《劳动法》有明显区别,合同终止同样需要支付补偿金,而且支付的标准与合同解除是相同的;而且《劳动合同法》
取消合同约定终止的条款,这样弱化了合同终止与合同解除的区别,至少对于企业成本上没有明显的区别,只是在操作程序和依据上有区别。可以预见到的是在《劳动合同法》生效后,协商解除劳动合同取代了原来合同终止成为风险和成本均较低的解除劳动关系的方式,因为违法终止、解除劳动合同的意味着双倍的补偿金。
7、用工成本的大幅度提升,企业违法成本也大幅度提升
(1)合同终止同样需支付补偿金(本质上也是鼓励用工的长期化)
(2)补偿金计算时,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不满六个月的,向劳动者支付半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之前的规定不满六个月无需支付补偿。
(3)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不与劳动者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自应当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之日起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
(4)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的,应当依照本法第四十七条规定的经济补偿标准的二倍向劳动者支付赔偿金。(这将直接导致企业在解除和终止员工合同时风险急剧上升,企业将更青睐于协商解除将风险和成本控制在一定范围)。
(5)事实上“企业用工成本的大幅度上升”这一命题的更准确的表述的“守法企业”、“用工规范企业”、“法制意识较强企业”以及“劳动监察力度较强地区的企业”的劳动用工成本将大幅度上升。
其实这是个两难的选择,这类企业在用工成本上升的同时,对员工的吸引力也大幅度提升,更容易招募并保留优秀的员工。
8、对老员工的管理(尤其是距退休10 年的老员工)将成为一个极富挑战性的课题
(1)企业裁减人员时应优先保留“与本单位订立无固定期限和较长期限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老员工;
(2)对于在本单位连续工作满十年,且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十年的老员工,企业将不能以医疗期满、不胜任工作岗位或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为由解除劳动合同,同样企业经营困难或技术革新也不能裁减他们。这让此类员工在退休前离职几乎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此企业需要更多考虑规范管理和合理使用这批员工,避免他们“出工不出力”、甚至“混长病假”的情况出现。
9、工会作用得到适当的强化
(1)订立集体合同时由工会代表企业职工一方与用人单位签订;
(2)履行集体合同发生争议,工会可以代表劳动者提起仲裁和诉讼;
(3)被派遣劳动者有权选择劳务派遣单位或者用工单位依法参加或者组织工会,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4)用人单位单方解除劳动合同,应当事先将理由通知工会。用人单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规定或者劳动合同约定的,工会有权要求用人单位纠正。用人单位应当研究工会的意见,并将处理结果书面通知工会。
第二篇:《劳动合同法》给企业用工带来影响
《劳动合同法》给企业用工带来影响
这份稿子是给偶领导(人力资源部经理)准备的,他过两天要在公司领导班子会议上作重点汇报,所以有些内容针对我们公司的,不具有普遍性。第一次在沙龙上发长文章,算是抛砖引玉,肯定有理解不到位和想当然的地方,希望大家多多讨论指证,办法就是在不断探讨过程中想出来的。
《劳动合同法》给企业用工带来的影响
一、对企业用工带来的主要挑战
1、劳动关系的长期化和稳定化。
订立无固定期限合同的要求更严格,比如“劳动者在该用人单位连续工作满十年的”,“连续订立二次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且劳动者没有本法第三十九条和第四十条第一项、第二项规定的情形,续订劳动合同的”,都必须与员工签订无固定期限合同。
这直接导致员工更多的与企业形成长期、稳定的劳动关系,大批员工将很快与企业签订无固定期限合同(另一种可能是,针对中低层次通用岗位,企业倾向于签订中长期的固定期限合同,合同到期终止,另行招募另一批员工)。
2、对员工招聘的要求大幅度提升
考虑到企业裁减员工的难度和成本大幅度提升,招聘过程中对招聘要求和目的应更加明晰,资格审查、背景调查和入职体检成为愈加重要的环节。
这也是为之后“在试用期间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的;”或者“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或者变更劳动合同”从而解除合同做必要的准备。
3、试用期规范更明确
(1)试用期薪资标准不能过低:劳动者在试用期的工资不得低于本单位相同岗位最低档工资或者劳动合同约定工资的百分之八十,并不得低于用人单位所在地的最低工资标准。
(2)试用期期限较之前缩短:劳动合同期限三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一个月;劳动合同期限一年以上不满三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二个月;三年以上固定期限和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试用期不得超过六个月。
(3)违法约定试用期的赔偿金有了明确标准:违法约定的试用期已经履行的,由用人单位以劳动者试用期满月工资为标准,按已经履行的超过法定试用期的期间向劳动者支付赔偿金。
(4)试用期合同解除成为相对成本较低的合同解除方式,无需支付补偿金,对程序和依据上的要求偏低。(从这个角度讲:最经济的固定期限合同是3年设定6个月试用期。)
4、加强对劳动者权益的保护
(1)本法的立法宗旨就明确“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2)明确“用人单位免除自己的法定责任、排除劳动者权利的条款无效”,这使得一些企业在劳动合同中加入一些“霸王条款”变得失去意义;
(3)明确规定用工必须签订书面劳动合同,同时明确签订劳动合同的期限是一个月之内;一年之内不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则视为建立无固定期限合同;
(4)对违约金条款的使用限定在两种情况,出资培训和竞业限制,企业失去了任意设定违约金的可能;
(5)劳动者权益受到严重侵害的时候,劳动者不仅可以单方面解除劳动合同,同时要求获得补偿金。
(6)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劳动者可以自行选择要求继续履行劳动合同的,双倍支付赔偿金。
5、对企业内部民主管理的要求明显提升,促进企业内部民主协商机制
(1)企业内部规章制度中必须经过民主程序,在总则里明确规定:“用人单位在制定、修改或者决定有关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保险福利、职工培训、劳动纪律以及劳动定额管理等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或者重大事项时,应当经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全体职工讨论,提出方案和意见,与工会或者职工代表平等协商确定。”
(2)同时对于规定制度明确公示的要求,“用人单位应当将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和重大事项决定公示,或者告知劳动者。”
6、合同终止与合同解除不再具有明显的差别
与之前的《劳动法》明显区别合同终止同样需要支付补偿金,而且支付的标准与合同解除是相同了,而且《劳动合同法》取消合同约定终止的条款,这样弱化了合同终止与合同解除的区别,至少对于企业成本上没有明显的区别,只是在操作程序和依据上有区别。
自此,协商解除劳动合同取代了原来合同终止成为风险和成本均较低的解除劳动关系的方式,因为违法终止劳动合同的意味着双倍的补偿金。
7、用工成本的大幅度提升,企业违法成本也大幅度提升
(1)合同终止同样需支付补偿金(本质上也是鼓励用工的长期化)
(2)补偿金计算时,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不满六个月的,向劳动者支付半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之前的规定不满六个月无需支付补偿。
(3)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不与劳动者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自应当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之日起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
(4)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的,应当依照本法第四十七条规定的经济补偿标准的二倍向劳动者支付赔偿金。(这将直接导致企业在解除和终止员工合同时风险急剧上升,企业将更青睐于协商解除将风险和成本控制在一定范围)。
8、对老员工的管理(尤其是距退休5年的老员工)将成为一个极富挑战性的课题
(1)企业裁减人员时应优先保留“与本单位订立无固定期限和较长期限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老员工;
(2)对于在本单位连续工作满十五年,且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五年的老员工,企业将不能以医疗期满、不胜任工作岗位或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为由解除劳动合同,同样企业也不能裁减他们。让此类员工在退休前离职几乎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9、工会作用得到的强化
(1)订立集体合同时由工会代表企业职工一方与用人单位签订;
(2)履行集体合同发生争议,工会可以代表劳动者提起仲裁和诉讼;
(3)被派遣劳动者有权选择劳务派遣单位或者用工单位依法参加或者组织工会,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二、对企业相对有利的变化
1、明确提出:试用期员工辞职需提前3天;
2、扩大了企业裁员的范畴,降低了要求,使得企业经济性裁员更具有操作性;
3、对禁止员工兼职有了实质性的条文进行限制:劳动者同时与其他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对完成本单位的工作任务造成严重影响,或者经用人单位提出,拒不改正的;企业可以单方面解除合同;
4、明确用人单位可以选择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劳动者本人或者额外支付劳动者一个月工资,操作上更为便利,有了选择余地;
5、明确劳动者在离职时,应当按照双方约定,办理工作交接;
6、对高收入员工的经济补偿金有了“封顶机制”。劳动者月工资高于用人单位所在直辖市、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公布的本地区上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向其支付经济补偿的标准按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数额支付,向其支付经济补偿的年限最高不超过十二年
7、非全日制用工的标准非常之低,可能会鼓励企业大量使用非全日制的灵活用工。
三、劳务派遣的使用
1、企业需要更审慎的选择有资质、有实力、规范操作的劳务派遣公司;同时在与劳务派遣公司签订派遣协议时需尽可能明确双方各自应承担的用工责任。
2、劳务派遣的用工成本同样提高:劳务派遣单位必须与员工签订至少两年的合同;被派遣劳动者在无工作期间,劳务派遣单位应当按照所在地人民政府规定的最低工资标准,向其按月支付报酬。
3、劳务派遣的“同工同酬”的要求使得很多企业通过“编制”上的区分来实现待遇上的差异变得难以为继,被派遣劳动者享有与用工单位的劳动者同工同酬的权利;用工单位无同类岗位劳动者的,参照用工单位所在地相同或者相近岗位劳动者的劳动报酬确定。如何理解和实施“同工同酬”的概念将是一个重大挑战。
4、明确提出用工单位的“退回机制”:被派遣劳动者有本法第三十九条和第四十条第一项、第二项规定情形的,用工单位可以将劳动者退回劳务派遣单位,劳务派遣单位依照本法有关规定,可以与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但是用工单位不能依据“客观情况发生重大改变”而退回被派遣者,可能是个潜在的风险。
四、过渡阶段必须考虑的问题
1、过渡期为从现在起到2007年底。
2、本法施行前已依法订立且在本法施行之日存续的劳动合同,继续履行。
有固定期限的合同继续履行,没有问题;唯一的问题是1995年已经签订的无固定期限合同的老员工,他们是否需要重新签订劳动合同,理论上说重新签订合同对他们更有利,至少《劳动合同法》相对于《劳动法》对员工的倾斜保护更明显。如果不重新签订劳动合同,那他们原有的劳动合同是否适用于新的《劳动合同法》是个需要考虑的问题。
3、本法第十四条第二款第三项规定连续订立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次数,自本法施行后续订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时开始计算。
所有订立有固定期限合同的员工,需要测算一下什么时候本企业工龄满十年,之后再签订有固定期限合同需要考虑一下期限与十年工龄相对接。
4、本法施行前已建立劳动关系,尚未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自本法施行之日起一个月内订立。
对我们公司而言这个不是问题。
5、本法施行之日存续的劳动合同在本法施行后解除或者终止,依照本法第四十六条规定应
当支付经济补偿的,经济补偿年限自本法施行之日起计算;本法施行前按照当时有关规定,用人单位应当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的,按照当时有关规定执行。
没什么回旋的余地,也不需要考虑什么准备。
6、必须考虑以下问题:
(1)原有的“劳动合同制”+“上岗合同制”的模式可以保留,至少在无固定期限合同大量出现的情况下,令企业掌握更多主动的一个模式,但是原有的劳动合同和上岗合同必须重新修订,下岗待聘管理制度也需要重新修订,尽可能降低下岗待聘人员的待遇是唯一的选择。
(2)新进员工的有固定期限合同的期限如何设计,初步想法:3+5,争取更多的试用期时间,并在3年的时候有再选择机会。
(3)需要考虑重新与劳务派遣公司签订合作协议。
(4)整理并修订公司内部规章,确保与《劳动合同法》相一致。
(5)年底合同到期时,裁减冗余人员。
第三篇:《劳动合同法》对企业劳动用工制度的影响
《劳动合同法》对劳动用工制度的影响
通过学习,我对该法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最大的感触就是我们的责任重了。《劳动合同法》更加具体、完善,具有较强的操作性,最突出的特点是前面规定了怎么做,后面就规定了违反的法律责任。因此,对公司的社会责任要求更高了,我们应认真学习、准确理解、自觉执行。需要严格按照法律规定的条件和程序办理。具体而言,这部法律的影响体现在诸多方面:
如: 企业用工必须签订书面劳动合同,否则,将支付高额的成本。
试用期有了严格的限制,超期试用要承担赔偿责任。
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签订门槛大大降低。
招聘用工中的订立合同要求细化,在招聘用工中应当更加强化法律意识,用工管理应追求精细化、严谨化,避免草率用工、不规范用工造成双倍赔偿;违法试用要支付赔偿金。新法规定: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与劳动者约定试用期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改正;违法约定的试用期已经履行的,由用人单位以劳动者试用期满月工资为标准,按已经履行的超过法定试用期的期间向劳动者支付赔偿金;新的《劳动合同法》提出了连续签订两次固定期限合同再续订的,应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这对我们部门目前的短期合同,将产生极大的影响.劳动合同的期限也将随立法的新要求而有所调整,中长期用工将成为劳动合同用工的主要形式,劳动合同期限的延长以及解雇成本的增大,要求我们在长期用工签署劳动合同时,更要特别慎重。
首先,在劳动用工中需要依法用工和依法管理,完善规章制度和考评制度。否则,需要支付高成本。其次,在劳动用工管理中要树立“细节决定成败”的意识,如在招聘和入职管理中要做好录用条件的设计和员工入职前审查;在离职管理尤其是辞退员工时,更需与《劳动法》保持一致
员工流动需要更新管理理念 为了保障普通劳动者的职业选择权,此次立法与《劳动法》保持一致。劳动者辞职只要提前30日书面通知用人单位,即可合法离职。这也就是说,一般情况下,劳动合同的期限只能够对用人单位形成法律约束,而对于普通员工基本没有限制。这样规定,一方面会形成更多的长期合同甚至无固定期限合同的签订,另一方面用人单位也必须调整已经产生惯性的用工规则。如何降低员工流动,避免员工流动率过高出现,是我们从事人力资源工作的人员需要马上思考及解决的问题。
对《劳动合同法》工作实施的基本思路
近期,各大网站关于华为买断工龄的事件讨论得一片火热。被指其目的明确,为规避新法第十四条,劳动者在用人单位连续工作满十年可以订立无固定期限合同这一条款。华为此番买断包括总裁任正非在内所有工作年限达8年以上的员工,涉及员工数量多达万人。自《劳动合同法》出台后,众多企业纷纷借口各种名义遣散员工以规避新法带来的种种束缚,LG中国与工作期限在5年至9年的员工,一律不再续约。央视清退临时工。为学校工作15年的代客教师、司机被清退。
由此可看:新《劳动合同法》明年实施后,公司无法轻易解雇员工和聘请临时工,为了压缩成本转移风险,一时间,裁员又成今年一大热门话题,不得不令人感叹!
面对华为事件,众多人力资源专家都参与到讨论中,各抒己见,褒贬不一。
其实新法设立的初衷是为了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但与此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不小的压力。我们的目的是留人,《劳动合同法》对我们没有冲击。在单位干十年以上的员工,只要愿意就可以永远留在单位。员工的利益得到了极大的保障,工作热情高,公司效益自然也就会好,这样就形成良性循环了。而且为更好地贯彻实施《劳动合同法》,我们应采取一系列举措:
一是招聘工作更加严格。比如,在面试过程中增加了考核内容;增加了一道面试程序,在更充分地了解求职者的同时,也让求职者更全面地了解企业。
二是试用期考核更加细化、量化。比如,在劳动合同中明确试用期参加培训要达到何种标准,使职工在试用期既有压力也有动力。
三是将本企业劳动合同中与《劳动合同法》不吻合的条款进行修改,同时把合同期加长;四是修改企业规章制度,比如惩处规定等。在对《劳动合同法》各个条款更深入地理解和把握的基础上,更好地修订员工手册;
四 加强管理投入 保证新法执行到位,如:及时做好劳动合同签订以及工资管理等各项工作,避免合同签订不到位等问题的发生。其次,清理整顿公司规章制度。制定公司内部劳动合同管理制度,修改奖惩制度等,从公司内部管理上进行完善。另外,进一步加强《劳动合同法》的培训,并依据《劳动合同法》加强领导层管理意识的培训,努力避免出现矛盾纠纷。注重对员工的宣传 引导员工遵守企业规章制度。构建企业核心价值观,营造稳定团队文化。
第四篇:用工荒对HRM带来的挑战
用工荒对人力资源管理带来的挑战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拥有世界上最多劳动力供给,并凭借廉价劳动力充当世界工厂的中国却出现了“就业难和招工难并存”的“用工荒”。作为人力资源从业者,从企业经营管理的微观角度出发,该如何深入分析企业招聘需求,寻找满足企业需求的员工并留住企业优秀人才? 关键词:
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统计数据,2011年上半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9.6%,自1991年以来连续20年保持高速增长态势。经济的高速发展带来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整体发展的同时,劳动力市场却开始呈现出一种大范围的“用工荒”。劳动力是社会生产的最基本要素,生产要素的缺乏必然限制未来经济的发展,要取得可持续发展,如何认识“用工荒”,如何采取有效措施成为每一个人力资源从业者必须思考的问题。
具有中国特色的“用工荒”
中国是拥有世界上劳动力人口最多的国家,并凭借廉价劳动力成为世界工厂,取得辉煌的经济发展成绩。然而,从2008年开始,由金融危机引发珠三角地区的“民工荒”在短短几年间,迅速演变为大范围的“用工荒”。人力资源从业者们发现,往往发布一个招聘岗位,合格的应聘者寥寥无几,还有一些技能要求合格的应聘者却与企业在薪资待遇期望方面相差巨大,以致企业迟迟无法招聘合适人员。
另一方面,国内失业率连年保持高位,根据中国社科院的调查结论,2008年中国城镇失业率为9.4%,2009年城镇失业率是14.2%,2010年城镇失业率达预计达到10%,都大大超过了7%的国际警戒线。国家人保部也表示:大学生就业形势更趋紧张。
两种性质截然不同的劳动力供求紧缺现象同时存在,可以发现我国的用工荒并不是单纯意义上的劳动力绝对量的缺乏,而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就业难和招工难并存”的用工荒。这种“用工荒”的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文化、社会、历史等多方面原因形成的。
(一)经济发展与“人口红利”的矛盾
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国内经济保持高速发展,特别是金融风暴的影响消退以后,经济再次回暖,订单回升,客观上形成了用工需求的增加,劳动力需求量增大。同时,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执行,国家人口增长量得到控制,在计划生育政策执行前产生的“人口红利”正在逐步消失,劳动力供给客观上增量减少。这种经济发展与“人口红利”的减退,形成了“用工荒”的社会经济大背景。
(二)、劳动供给下降
中国的普通劳动力供给近几年一直呈现增速下降的趋势。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中国的总和生育率在1990年还有2.37,但1991年已经下降到1.8,1992为1.68,1993为1.57,1994为1.47,1995为1.48,1996为1.36,1997为1.31,1998为1.31,1999为1.23,2000为1.22。上世纪90年代,中国每年新增劳动力在1000万至2000万之间,近两年的增速只维持在几百万。这些数据表明“用工荒”在中国将是长期的,而且有愈演愈烈之趋势。
要保持劳动力规模长期不萎缩(产业升级期间光不萎缩还不够),一个国家的人口生育率应该达到世代更替水平,这在发达国家是2.09,在中国这样一个性别比例失衡的半发展中国家可能需要2.3。此外,随着中国高校的扩招,劳动力人口的结构也在发生变化,从事低端生产的普通劳动力日趋减少,因此近几年的“用工荒”大多集中在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企业。
(三)、工资待遇低,权益难保障
有统计表明,中国的GDP连年增长,财税更大幅度地增长,但工资占GDP的比例却在一直下降。通俗的说,就是普通劳动者并没有从中国的经济成长中受益多少。外来民工工资水平多年来增幅较小,生存环境得不到有效改善。部分企业科技含量较低,长期以来存在以低廉的人工成本去获取国际贸易竞争优势的发展局限性。
农民工尽管有新劳动合同法的白纸黑字,但长期以来各项权利遭到漠视,比如包括养老、医疗等在内的社保缴纳不尽如人意,子女教育就学无法获得强力保障,各类漠视农民工健康生命安全的“职业病”层出不穷,以及户籍二元制造成的巨大隔阂等,造成农民工的权益得不到保障,外出务工的意愿下降
(四)制造业向内地转移 国家投资政策的倾斜,加上中西部地区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中西部地区的就业机会。民工外出从业意愿下降,有不少民工依靠十几年的积蓄进行小规模的投资,独立经营工商业。江西、安徽等几个劳务输出大省的经济开始发展,兴办了大量的劳动密集型企业,民工在家门口就能找到满意的工作,从而造成了长三角、珠三角企业用工缺口加大的现实问题。
家门口打工有很多优势的,首先不用去租房子,省下一笔开支,其次物价低廉,甚至蔬菜和米面都能自给自足,不用买,赚到钱可以存下来,最重要的是能照顾孩子老人,又可以种田,一举多得。
如何解决“用工荒”,从宏观层面上需要政府进一步完善用工体制,建立劳动力属地化管理机制,在经济、文化、教育、社保等各个方面进行引导和规范。而作为人力资源从业者,如何应对这种“就业难与招工难并存”的用工荒呢?如何才能招到企业需要的员工呢?怎样利用科学的手段让这些员工能够安心的在公司工作呢?
(一)提高企业管理人员对劳动力机会成本的认识
企业的薪资待遇是企业招聘吸引力最直观的表现。但由于企业管理者与应聘者所处得地位不同,出发点不同,导致两者之间对于薪资待遇产生不同判断。因此,就需要人力资源从业者综合分析经济环境和企业实际需求,从企业管理者和应聘者两方面不算调节,从而以合理的薪资待遇招聘到适合的人才。
在这个调节过程中,比较突出的是如何提高企业管理人员对劳动力机会成本的认识。劳动力机会成本即指劳动者接收某一公司职位,而放弃其他职位或其他劳动渠道可能带来的收入。
(二)做好薪酬市场调查
薪酬市场调查是应用各种合法的手段,来获取相关企业各岗位的薪酬水平及相关信息,再对所搜集 到的信息进行统计和分析,进而在此基础上,结合企业自身的战略目标和经营绩效,确定企业薪酬的市场定位。人力资源从业者可以通过企业间互相调查、委托中介机构调查、采集媒体公开信息以及问卷通信调查的方式,进行资料收集,并做好数据的分析。只有通过有针对性的薪酬市场调查,才能够帮助企业经营者合理确定企业薪酬制度和薪酬水平,根据企业战略制定不同的薪酬管理定位。
(三)加强企业管理
1、建立有竞争力的绩效考核体系
企业既要消化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压力,又要彻底摆脱用工短缺的困境,就需要盘活人力资源,激发员工潜能,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着力于提高劳动生产率,扩大企业利润空间。
建立有效的全面薪酬管理体系和公平的绩效管理体系是实现企业良性循环的重要基础。通过物质和非物质激励的整合使用,以最有效的激励手段满足员工的心理需求,并把这种需要引导成为他内在的驱动力量,并激发这种力量释放到企业发展所需要的工作中,让平凡的人做出不平凡的业绩。
如何才是有竞争力的绩效考核体系呢?笔者认为核心就在于公平、激励和发展。以公平有效的执行力为基础,以激励性为出发原则,以实现个人和企业的共同发展为目标,以此产生的绩效制度才是留得住人的绩效制度。
2、适才适岗,畅顺发展空间
管理者对人才的使用首先要适才适岗,人力资源从业者应通过对岗位进行分析评估,明确岗位职责并设定量化考核指标;其次对员工的技能素质、心理素质和潜质等进行分析,让每人都能在合适岗位上发挥个人特长。还可以通过岗位轮换制度,使员工找到最适合的自己岗位发会个人潜能,来实现人和岗位的最佳配臵。实践证明,只有适才适岗才能有效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达到留住人才的目的,实现企业持续发展。
同时,关注企业的前途和个人发展空间是当代劳动者的特色。人力资源从业者应通过综合分析,建立岗位发展路线图,结合生产需要有计划的开展技能培训,并将培训纳入绩效考核中,激励员工取得更高更好的技能水平,在满足劳动者个人发展愿望,也可以满足企业对更高层次人才的需求。
3、增强企业凝聚力
员工的高流动性不但增加了企业的招聘成本、培训成本、还影响员工的归属感。对用人单位而言,调整员工收入水平、实行人性化管理,是解决“用工荒”的关键。企业要想发展得更好,人力保障是基础,构筑和谐的劳资关系,完善企业留人制度,除了要提高工资福利、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建立系统的培训体系、实施激励性的绩效考核、通畅个人发展途径和空间外,还要努力营造并提高企业文化内涵,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加深员工对企业的感情,保持企业员工队伍的稳定性。企业可以通过各种集体活动,有条件的企业还可以创建兴趣小组(如书法、摄像、唱歌、体育等)、组织参加公益活动等各种方式,通过集体活动,使集体荣誉感深入每一个员工。
(四)政府方面,要密切关注社会弱势群体的生存状况,采取有力措施改善弱势群体的生活条件,提高其社会地位。
政府的态度和政策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它决定了产业的定位问题。中国的制造业要转型、升级,产业结构要调整、转移,都需要由政府来引导和解决,而且政府必须要有明确的态度,具有指导作用的政策。所有企业关键措施的实施和顺利实现都需要政府的支持,政府是地方企业的最高统帅,行动的指挥官。
政府不仅要引导企业,还要监督企业切实保障民工的基本权益,制定出合理的最低工资和职工福利标准;要鼓励企业对民工进行培训,提高其生产技能,并与企业的技术改造结合起来,共同推动产业升级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只有这样,才能缓解各个群体之间的社会矛盾,改善“用工荒”问题,为经济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运行环境。
另外,政府要深化户籍改革。中国固有的城乡二元体系是造成农业人口劳动力短缺的深层次原因。如何保障农民工享有与城市人口一样的社会保障和福利,使他们从流动状态转为稳定状态,是解决经济发展与普通劳动力供求紧张的最根本途径。
综上,“用工荒”是一个复杂经济现象,远非简单缺人那么简单,它折射出政策、管理诸多需要重视的问题。人力资源从业者必须从根本上重视它,并积极采取有效对应措施,不断优化企业用工环境,使企业招的到人,留得住人,最终从根本上解决“民工荒”的问题。
第五篇:新劳动合同法给企业带来的风险与挑战
新劳动合同法给企业带来的风险与挑战
企业必须敏锐地感知外部环境的变化,理智地思考风险与机会。外部求适应:适应市场,适应客户,适应社会;内部求活力:创新机制,保持活力,谋求发展。这是当今中国企业无法回避的课题。
从2008年来看,给中国企业带来最大的外部环境变化是一部已经实施的新的企业劳动合同法。与以往实施的法律相比,新劳动合同法在适用范围、员工参与企业规章制度决策、使用期、事实劳动关系、劳动合同期限、解除劳动合同、裁员、经济补偿金等诸多方面,都作了更为严格的法律规范。
这部以保护劳动者为立法意图的法律,在起草阶段,就广泛被关注,褒贬不一。但有一点是肯定无疑的,这就是它对置身于中国的所有企业都会产生极大的影响。这种影响既有短期的,更有长远的,最直接的和最显现的短期影响可能是:
第一,新劳动合同法会直接增加企业的劳动力成本。在招聘和甄选环节,企业会更加审慎,这种审慎无疑会增加人力资源的吸纳成本。更为重要的是,随着员工雇用合同的延长和严格,企业内部的“人口红利”优势将大大减弱,劳动力价格将会不断提升。我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将会不断被侵蚀,当企业的创新能力、品牌优势和知识产权不能迅速改观的情况下,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将会下降。
第二,新劳动合同法会直接增加企业的内部交易成本。企业内部,新劳动合同法让员工拥有更多地参与企业内部决策的权力,同时强化了工会的制约作用,当企业出台与劳动者相关的规章制度,决策成本增加,决策时间延长,决策时效下降。
第三,新劳动合同法会直接增加企业的外部交易成本。基于新劳动法的保护,员工将更加关注对自身利益的保护,有关劳动纠纷的争议会大量出现,企业须付出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应对相关的法律诉讼。同时,对企业的品牌和企业形象将会产生负面影响。
第四,新劳动合同法会直接增加企业非价值性人力资源投入。由于员工的劳动合同时间延长,企业必须增加劳动保障和福利性投入;由于为淘汰员工设置了严格的条件,企业必须增加因员工不适应岗位要求所带来的培训费用。由于企业辞退员工的补偿标准提高,企业须增加辞退补偿费用,等等。而这些与人力资源有关的支出,本身是非激励性的,与企业的价值创造没有直接的关系,甚至是负相关关系。
第五,新劳动合同法对于企业内部有活力机制的构建有重大的影响作用。无论是在内部良性竞争机制的形成,在内部压力机制的传递,在危机意识的强化,在优秀企业文化和组织氛围建设,在内部淘汰机制的建立,在绩效管理体系和薪酬体系的建立,在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和干部管理体系的建设等各方面,新劳动合同法都会给企业带来很大的影响。不可否认有些影响是正向的,但比起对企业的冲击和挑战来,后者无疑是更直接的。新劳动合同法对中国企业的长期影响,现在我们还没法做出准确和清晰的判断,但有一点是肯定无疑的,这种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将进一步显现出来。可以认为,随着新劳动合同法的施行,一方面企业会因内部成本的增加,影响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另一方面,企业会因构建内部有活力的机制和制度的障碍,影响企业可持续成长的核心竞争力。对于如何应对新劳动合同法所带来的挑战,短期内可以有很多具体的策略与方法,但是我认为,长远来看,必须构建新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才是企业在新劳动合同法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活力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