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们都需要勇气——读《勇气》有感
我们都需要勇气——读《勇气》有感
一个男孩穿着泳衣站在又长又高的踏板上,面对不知深浅的海,他犹豫再三。我们都需要勇气,加油,跳下去。最终,勇气帮助了他,他终于决定跳下去。这个片段来自美国作家韦伯的《勇气》。
人生处处需要勇气,是勇气要你明知是高山就一定要攀登;是勇气让你明知是困难却一定要克服;是勇气,让你明知道是陡坡却一定要越过。
第一次去爬山,我到半山腰就已经气喘吁吁、精疲力尽了,汗珠不时地从脸上滚落。我坐在地上,就像一只泄了气的皮球一点力气都没有了。我抬头看,这山高耸入云,一眼望不到山顶,仿佛它已经直插云霄了。我嚷嚷着:“不爬了,不爬了,累死我了。”我的心里直打退堂鼓,我怎么能爬上去,还是放弃吧!可是我转念又想。既然已经爬上了山,那就一定要爬到山顶,去饱览那美丽的风光。你瞧这一级一级的台阶上留下了多少人的脚印!我仿佛看见了曾经爬过这座山的人,他们没有放弃,仍然坚持不懈,为了爬上山顶“一览众山小”而锲而不舍啊!是啊,只有爬上山顶,才不枉我来到了这里。我的目标就是山顶。眼前的艰难曾经都被一个又一个的人踏过,我为什么不可以爬上山顶呢?我鼓足了气,一咬牙,顿时浑身充满力量。我向天呐喊:“坚持就是胜利!”这时,我顿时精力充沛,没有了刚刚的无力。
不一会儿我就爬上山顶。一瞬间,一股新鲜的空气进入了我的鼻腔,我仿佛一伸手就可以触摸到天空,马路上的人仿佛是一只只小蚂蚁,脚下的山被我征服了。这时,我才恍然大悟,是勇气,让我感受到了爬上山顶的快乐。是啊,如果没有了勇气我怎么能爬上山顶,一饱眼福呢,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如果没有困难与坎坷,我们怎能品味勇气的重要和胜利的喜悦。“勇气,是知道,还有高山就一定要征服。”这句话正是给予我们的启示,克服困难,不畏艰险,坚持不懈,成功的彼岸就会向我们越来越近,那一次次的困难一次次的磨练一次次的坎坷都是需要用勇气来坚持不放弃。
《勇气》这本书让你受益无穷,明白只有勇气才能坚持到底。
第二篇:读《教学勇气》有感
读《教学勇气》有感
读《教学勇气》有感
《教学勇气》适合这些教师:他们体验过快乐和痛苦的时日,而且其痛苦仅仅源于其所爱,因为他们热爱学生、热爱学习、热爱教学生涯。在这本书中,作者用通达的语言让我认识到,我们做好工作的能力源自于对“我们自己是谁”的认识。当坚定地立足于一种真实的自我意识中时,我们才能获得虽然困难但有意义的工作所需要的所有资源和力量。
人们出于情感的原因选择教师这个职业,他们深爱着自己的学生和课程。但是,教学上的种种要求常常使得许多教师感到激情消退甚至无心教学。我们能不能也像一些优秀的老师那样,把爱献给孩子们,用心来教,为我们的教学注入鲜活的情感?
《教学勇气——漫步于教师的心灵》的作者帕尔默带领教师们进行一次心灵之旅。这是一次重新把教师职业和学生结合起来的旅程,它重新激发教师从事这份异常艰苦和重要的工作的热情。“这本书建立在一个简单的前提之上:良好的教学不在于教学技巧的纯熟,真正好的教学源于教师正直、诚实的优秀品质。”全书共有八个篇章组成:导言,源自心灵的教学;第一章,教师的心灵——教学中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第二章,一种恐惧文化——教育和分离的生活;第三章,潜藏的整体——教与学的悖论;第四章,认知于共同体中——为伟大事物魅力所凝聚;第五章,教学于共同体中——以主体为中心的教育;第六章,学习于共同体中——共事切磋;第七章,不再分离——心怀希望教学。
在众多和教育相关的话题中,教师的“心灵”是鲜有人关注和讨论的。人们热衷于讨论“教什么?”“怎么教”这些能够能对教育现状产生立竿见影的话题。当然,这个话题往往会让人觉得“遥远而空泛”,然而,当我们面对一个新的班级,面对一张张新的面孔,我们内心深处还是会有难以抑制的恐惧冒出来,甚至当我们面对每一堂新课、每一个突发事件、每一次未知的挑战时,恐惧都会不时来突袭我们的心灵。我们恐惧,恐惧未知的糟糕结果,恐惧一切不顺利,而与此同时,学生也深陷恐惧,他们害怕失败,害怕不懂,害怕被拖进他们想回避的问题中,害怕暴露了他们的无知或者他们的偏见受到挑战,害怕在同学面前显得自己愚蠢。当学生的恐惧和我的恐惧混合在一起时,恐惧就以几何级数递增――这样教育就瘫痪了。
为了保护自己,教师选择了和学生相隔离,用权力、身份、学识等等筑起高墙,教学牵动着教师的心,让教师或激动、或伤心——越热爱教学的教师,或许伤心也越多,而教学的勇气就在于有勇气保持心灵的开放,即使遇到了重重困难仍然能够坚持,保持自己身心的完整,感受到教育生活真实的苦与乐。
“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对教学来自与教师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一起在阅读当中寻找教学的勇气吧!
第三篇:读《教学勇气》有感
《教学勇气》读书心得
赵庙初中 董春华 2014.10.16 说到读书,我记得一位老师说过这样一句话:“读教材书增底气,读专业书增才气,读《论语》书显大气,读诗词舔朝气,读休闲书养灵气.”这段话对我感触很多,作为教师应该多读书。这段时间我读了美国作家、教师、活动家帕克.帕尔默《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一书,在书中徜徉与文字对话,心里是充实的快乐的,人生态度也在悄悄变化着,就像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大师马斯洛所说:“心若改变,态度就跟着改变,态度改变,习惯就跟着改变,习惯改变,性格就跟着改变,性格改变,人生就跟着改变.”
曾有人这样评论过帕克.帕尔默的《教学勇气》:这本书是给所有热爱教与学的人们的一份厚礼,特别是那些挣扎于痛苦中的教与学的热爱者.书中提出的问题是普遍的,但又是个别的,从教师对于自身完整的探索到大规模的教育改革计划,都有所涉猎.比如:我们怎样增强教与学的能力?我们怎样保持对教学的乐趣与热爱?作为教师,作为人,我们怎样成长?我们怎样满足对加强彼此间联系的渴望,我们怎样发展能够支持教与学的共同体形式?帕克·帕尔默提醒我们教学不外乎是人生中的心灵工作,既游离于学科又与学科关系密切.他告诉我们真正的教学应该广泛地关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包括教师心中的学生和学生心中的教师,在独立和合作的探索中去观察,求知,分享。
帕克·帕尔默谈到教学中的困惑源自三个方面:学科,学生,还有自己对自我的认识.学科像生命一样广泛和复杂;学生远比生命广泛、复杂;而更为复杂的是教导自己认识自己.如果仅仅从学科和学生两个方面去认识教学工作的复杂性,作为一个教师只要精通学科知识,学习足够的教学技巧,使得自己处于引领学生精神的地位,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去复制这个世界.但我们对学科以及对学生的认识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源自于我们对自我的认识,依赖于关于自我的知识.当我们不了解自我的时候,我们就不了解我们的学生是谁,也就不能懂得我们所教的学科.这个世界是要不断向前发展的,我们要想让我们的教学的目的不仅仅去复制这个世界.作为教师不能仅仅从学科和学生的角度上去理解教学,教师应该去认识自我,把自我和学生、学科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共同体,去完成自己的教学工作.因此,一个优秀的教师不仅仅是有精深的学科知识,好的教学方法,正如帕尔默所说的“真正的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在每一节课里,教师与学生建立联系,进而引导学生与学科建立联系,较少依赖于我所采用的方法,而更多的依赖于我了解和相信我自己,自我的身份认同,我的自我个性,还有身为人师的“我”的意识.帕尔默说:“好的教育形式有很多,好的老师教给我们的知识会淡忘,但对好的老师本身却会长久铭记.”
帕克·帕尔默在“有问题背景”的学生这一章节,讲到了外国同行也会像我们一样抱怨学生的质量不高,抱怨学生的精神和生活处
于低迷状态,抱怨当今的学生远不如他们那一代„„从这些抱怨声中我们可以看出我们仅仅从学科和学生的角度上理解教学,我们也是在这个角度上来进行着我们的教学,帕尔默在书中写到:有些老师,他们只顾一个劲儿地责怪学生.他们的话听上去像医生在说:“不要再把有病的病人往我们这儿送——我们不知道拿他们怎么办.给我健康的病人,以便使我们看上去像医生.”我们很少考虑到学生在教室里可能会死气沉沉,因为我们用一种不当他们是活生生的人的方法来教他们.在课堂上看上去沉默和表面上忧郁的学生,他们的大脑不是死的:他们充满了恐惧.他们的沉默不是由于天生愚蠢才平庸,而是出于一种想保护他们自己生存的愿望.那是一种对成人世界的恐惧所驱使的沉默,在这个成人世界里,他们感到疏离、无力.我们的学生在恐惧、沉默的背后,是想去发现他们自己的声音,想去发出他们的声音,想让人们听见他们的声音.一个好老师能够倾听学生甚至尚未发出的声音——这样有一天学生才会能够真实而又自信地说话,我们很少这样去观察发现学生,很少这样去设身处地的设想学生,在一些老师的眼中,学生不是具体的“人”,而只是抽象的物体.只有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观察他们,去倾听他们,去了解他们,我们才会有更多的宽容和理解,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只有认清了我们自己的恐惧才能够洞察到学生的恐惧.认识自己,认识学生.认识自己,是为了更好地认识学生。
第四篇:读教学勇气有感
读《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有感
沈少华
我在读了《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感到里面的许多理念难免变得晦涩难懂了许多,或许从某种角度而言降低了可读性,但是仍然震撼心灵,毕竟是一本优秀的书籍。关于教与学,一直以来都是大家一直探索的问题,他在书中提到了一个我从未遇到过的教学思想就是本书第五章上提到:教学于共同体中以主体为中心的教育。听上去有点像朝鲜的主体思想的理念。他里面是这样解说的:“以主体为中心的课堂是以这样的事实为特征的:这第三事物真实地存在,且生动活泼,有声有色,以至于它能令教师和学生都要为他们所说和所做的一切负责。在这样的教室中,并不存在惰性事物。伟大的物质如此活跃,教师可以当学生,而学生也可以当教师,彼此都可以伟大事物的名义向对方发表其见解。在这里,教师和学生都拥有一种超越本身的力量——这就是超越了我们的自我专注、拒绝把我们削减为只需要自我关注的主体力量。”我感到虽然以主体为中心的教学形式很多,既可以是讲授法,也可以是对话法,既可以是秧田式,也可以是圆桌式,但问题的关键还在于教师是否能将活生生的主体引进课堂,使所有人都关注于主体,进入学习的共同体。书中举例了幼儿园的一堂课一齐读一个关于大象的故事。透过那些孩子的眼睛,几乎可以看见圆圈的中央真的有一只大象!他以故事为媒介工具,把语言想像力等伟大事物也带入到孩子中间。联系自己的信息课,不应以教师的我为中心也不应以学生为中心,而应以主体为中心。这样我想是不是自己的教学内容就是主体,这个主体不是老师的直接灌输也不是学生的自学而是师生间的互动把这个教学内容为主体师生间共享,课堂上我和学生同时专注我们的教学内容这一件伟大事物上。这个理念听上去有点玄但是我读本书学到的一个崭新的东西。
书中探讨了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心灵历程,激励教师把职业和学生发展紧密结合起来。这本书给我们建立这样的理念:“良好的教学不在于教学技巧的纯熟,真正好的教学源于教师正直、诚实的优秀品质。”
读完这本书,我知道这一项工作是我内心真正想做的,即使辛劳也会乐此不疲工作。工作让生活充实快乐,遇到的每一个问题都是自身成长的机会。所以,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们要学会蹲下身体看孩子,要学会与孩子的心灵对话,与自己的心灵对话,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将心灵呈现在孩子面前,让教学成为自己生活乐趣的一部分。
第五篇:读《教学勇气》有感
重拾教学勇气
——读《教学勇气》有感
曾经,为着心灵的自由,带着美好的愿望,选择了教师作为职业,并深深地爱着自己的学生和课堂,但是外部的“教学要求”常常使得我们心灵失落,激情消退,以致失去了教学的勇气。拜读了帕克.帕尔默的<<教学勇气>时>,刚开始觉得枯燥乏味,但静下心来,细细品读,才读出其中味道,耐人寻味,让人受益匪浅。
帕克•帕尔墨在他的《教学勇气》一书中,他说“当与学生面对面交流时,惟一能供我立即利用的资源是:我的自身认同,我的自我的个性,还有为人师的我的意识。”这本书基于这样一个简单的逻辑前提: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只有当我们清楚自己是谁,要做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去做的时候,我们的行动从此变得有了方向,我们可以凌驾于我们的行动之上来审视自己的行动。帕尔默教授的《教学勇气》一书,带领教师,为重新点燃教师对人类最困难最重要的教育事业的热情,进行一次心灵之旅。这是一次激动人心的、深刻的、探索教学本质的精神之旅。确实,身为老师,热爱教育工作、为学生奉献心力,却不免会遇到挫折。有时候,学生像是不知名星球的外星人,顽皮吵闹的可以,这时就开始令人怀疑自己的权威性和领导能力﹔认真准备教材、用心教学,学生却直说不了解,又令人开始对自己的教学能力失去信心。这些恐惧会把心中的我逐渐瓦解,原本能上的有声有色的课也因此变的有气无力,很难让学生喜欢学习。所以老师们在遇到教学上的问题时,先别急着否定自己,或是根深蒂固的认为你和学生间年龄差距的代沟无法可解,而造成了「我就是教不好、学生就是不会听」的恐惧。其实,试着用同理心和缓地和学生沟通、了解学生心中的恐惧根源和深植于教师心中的担忧,就能用更清明的眼光看待教学上遇到的挫折,许多问题也就随着你新的视觉角度发掘出更合适的改
善方法。剥去世俗的外衣,挣脱外在的羁绊,教师自我回归本位,教学返回本真。教学就是教师利用自己的天资,发挥自我的独特优势,引领学生探寻真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学习用更真实的方式来看世界,在这个世界中生存。教师的教学方式就是教师在书写自我、认同自我、完善自我。自我是有待开发的资源,自我是有待实现的潜能。优秀教学之源在于教师的心灵而非其它。如果没有这样的鼓励和引导来探索教师自我的内心世界,那么我们的教学,将如何完成它的任务和使命呢?
教师以职业要求回应生命之需。教师品尝着职业价值,感悟着生命真谛,教师拥有了职业幸福感。前进的路上,还会畏惧那种种难以名状的苦难吗?纵然,我们面对重重困难,但是,当教师、学生、学科、家长、社区结成共同探索和追求的网络时,凝聚的合力会远远大于外部所给予我们的磨难。
当教师找回了真心真我,教师就有勇气保持心灵的开放。教师以敞开的心灵启迪学生的智慧、提升学生的生命价值;教师以敞开的心灵开放曾经害羞的课堂;教师以开放的心灵聆听多种声音的激荡与碰撞。于是,一颗真实、开放的心灵,为教师树立了能在学生内心默契共鸣的教学威信。
正如《教学勇气》中所言:要关照教师的内心,使其不会僵化,对深层的自我待之如友,培养一种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的意识,使他们无论在哪里都感到回归了精神家园。是呀,失落的心灵回归精神的家园,舒展、静息,教师的生命意识才会觉醒,他们才有勇气、有能力圆融自我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