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煤田地质学考试总结

时间:2019-05-12 22:56: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4煤田地质学考试总结》,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4煤田地质学考试总结》。

第一篇:2014煤田地质学考试总结

煤田地质重点

一、填空题

1.、勘探划分阶段:找煤(初步普查)、普查(详细普查)、详查(初步勘探)、精查(详细勘探)

2、勘探线的种类:主导勘探线、基本勘探线、辅助勘探线

3、勘探网布置形式:正方形、长方形、菱形勘探网

4、影响勘探工程布置的地质因素:构造特征、含煤特征、地貌特征

5、根据研究目的不同岩相分类:山麓相、河流相、湖泊相、沼泽相、三角洲相、滨海相、浅海相

6、工业分析包括哪些:水分、灰分、挥发分的测定、固定碳的计算

7、元素分析的定义:是指测定煤中有机质的组成元素(如c、h、o、n、p)的含量

8、取样目的:研究煤质

9、取样方案:取样的种类和研究项目、取样方法、样品的数目、采样点的分布

10、储量计算误差:地质误差、技术误差、方法误差

11、煤质分析的步骤:采样、破碎、干燥、制样、实验分析

12、地质填图的方法:剖面法、追索法、穿越法

二、名词解释:

1、成煤作用:从植物死亡、堆积到转化变为煤所经历的一系列演变过程。

2、泥炭化作用:高等植物死亡后其遗体在沼泽中堆积起来,在水、氧气及微生物的参与下,经过一系列的变化转变为泥炭的整个过程。

3、腐泥化作用:在湖、海等水体或沼泽深水地带的还原环境中,在厌氧微生物参与下,低等动、植物的遗体经过生物化学作用形成富含水分的有机软泥—腐泥的过程。

4、旋回结构:是指在煤系的垂直剖面上,一套有共生关系的岩性或沉积相的规律性组合和反复交替现象。前者称岩性旋回;后者称沉积相旋回。

5、侧相迁移:不同聚煤期或同一聚煤期的不同发展阶段,聚煤盆地在空间上的转移。

6、原生变化:是指在煤层顶板岩层的沉积物形成之前,由于泥炭受到某些地质因素的影响而引起煤层形态和厚度的变化

7、后生变化:是指泥炭层被顶板沉积物覆盖以后或含煤建造形成之后,遭受到各种地质作用而引起的煤层厚度的变化

8、动力变质作用:是指由于褶皱和断裂构造变动产生的煤变质作用

9、同沉积褶皱:是指聚煤盆地内低级别的隆起与坳陷,伴随含煤岩系沉积过程发育而成10、同沉积断裂:是指在含煤岩系形成过程中不断活动的断裂,又称生长断裂

11、叠合勘探:在基本勘探系统的基础上,应针对各种特殊需要,叠加一些专门的勘探工程,使勘探后期形成的勘探网实际上是不均匀的12、复合勘探:在基本勘探系统的基础上,为准确地查明影响采掘顺利进行的开采地质条件,需要加密一些专门的勘探工程,使勘探后期形成不均匀的勘探网。

13、钻探:指为了勘探矿床、地层构造、土壤性质等,用器械向地下钻孔,取出土壤或岩芯供分析研究的一种勘探方法。

14、遥感:广义理解,泛指一切无接触的远距离探测,包括对电磁场、力场、机械波(声波、地震波)等的探测;狭义的遥感,遥感是应用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标相接触,从远处把目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示出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科学及综合性探测技术。

15、勘探程度:是指勘探区(井田)在建井设计以前对煤炭资源的地质特征及开采技术条件的研究和查明程度。

16、煤化作用:是指已经形成的泥炭,由于地壳的下沉而埋藏于地下深处后,在温度、压力和时间等因素的作用下转变成褐煤、烟煤、无烟煤的过程

三、简答论述

1、普查最终目的:

普查是在找煤的基础上或已知有勘探价值的地区进行。主要任务是对工作地区有无开发建设的价值作出评价,为煤炭工业的远景规划和下一阶段的勘探工作提供必要的资料。

2、遥感特点:

(1)大面积的同步观测:遥感平台越高,视角越宽广,可以同步探测到的地面范围就越广。

(2)时效性:获得资料的速度快,周期短,时效性强。

(3)数据的综合性和可比性:获取的数据综合反映了地球上许多自然、人文信息,且数据来源连续,具有可比性。

(4)经济性:与传统方法相比具有更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5)局限性:许多电磁波有待开发,还需发展高光谱遥感以及与其他手段相配合。

3、地质填图的目的、任务、应用:

全面研究地质构造和成矿地质条件,以查明地表矿体形态、规模及产状、矿石质量、矿石类型及其空间分布、矿体与围岩的关系及其围岩蚀变,为探矿工程的布置、储量计算以及矿山

设计和建设提供地表地质资料

4、勘探线布设原则:

(1)勘探线应与岩层走向或褶皱构造线方向相垂直进行布置;若不垂直,其与倾向交角小于15°,以便获得剖面正确的构造形态;

(2)勘探线方向不因地层走向的局部改变而改变方向;

(3)详查、精查勘探阶段在布置勘探线时,应尽量利用以往普查、详查勘探阶段所布置的勘探线,以减少剖面上新增工程量,而又能获得更多的地质效果;

(4)勘探线布置尽量与物测线的位置重合一致,以利钻探与物探资料的对比和解释;

(5)勘探线的布置尽量避开不利于施工地段,如地形地形切割剧烈的悬崖陡壁、河流、湖泊等。

5、探井使用的条件:

(1)表土厚度大于3米,且地层产状平缓的地段,不宜使用探槽时,可选用探井。

(2)探井挖掘深度比探槽深些,因此,岩、煤层受风化影响较小,被揭露的煤层厚度接近实际。

(3)探井沿地层走向和倾向均可布置,注意选择在地势较高、表土较薄而稳固且含水较少的地段,以防止垮塌和地表水流入

6、影响煤田与勘探的地质因素:

勘探区内的地质构造复杂程度(如褶皱和断裂的发育情况,煤层的产状变化及岩浆岩的侵入破坏等)和含煤性变化(如煤系厚度、含煤层数,主要煤层的层数和其间距、煤层厚度、结构、煤质变化,以及煤层对比的难易程度等);勘探区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条件、地形复杂程度和掩盖程度等

7、综合地质编录意义:

(1)综合地质编录能反映勘探区的各种地质现象和特点

(2)能帮助系统地了解和分析地质构造、煤层、煤质等问题,从而客观地反映煤层在地下的赋存状况,为储量计算提供必要的资料

(3)综合地质编录的成果,可直接为煤矿设计、建设和生产提供可靠的依据,因此它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

8、观测点布设原则:

(1)点位的布置以能有效地控制各种地质界线和地质要素为原则。

(2)在地层分界线上、不同岩石接触处、岩相变化处、构造点、蚀变带、矿化及矿点、重要化石点、标志层、代表性产状要素测量点、取样点、山地工程以及其它有意义的地质现象观测部位,必须布设地质观测点。

(3)按地质实际情况,适当布设岩性控制点。一般岩性控制点不超过总地质点数的 30%,切忌机械地等距离布点。

9、钻探的关键技术在哪:

(1)高效破岩技术:提高钻井速度、缩短建井周期、降低钻井成本

(2)携岩技术: 将钻头破碎的岩屑从井底及时清除出去是提高钻速,减少钻井事故的关键。

(3)井眼轨迹技术: 钻头在地层中钻进会受到地层力的影响;井眼轨迹预测的难度;地面遥控可变弯接头和可变径稳定器被研制出来;旋转导向钻井系统

(4)井壁稳定技术: 地层被打开后,井壁岩石便失去了原有的支撑力;井壁稳定问题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5)地层评价技术:地层评价主要包括地层的工程特性评价和油层的含油气情况评价、进行地层工程特性评价是为了安全、优质、高效的钻井,进行油层含油气情况评价是为了提高油层的穿透率,提高油田开发效果

(6)油气层保护技术:为了防止井涌、井喷等严重后果,通常使井内液柱压力略大于油气层压;当井内压力大于油气层压力时,钻井完井液中的固相颗粒也会侵入油气层的孔隙内,增加油气流动阻力,造成对油气层的严重损害;正确诊断油气层损害机理

(7)钻井环保技术:若因预防措施不力而对井喷失去控制,将会对周围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对废弃的钻井液和其它废弃物处理不当,则会对周围环境或水源产生污染;钻遇地下硫化氢等有害气体时处理不当,更会殃及人畜的生命

11、勘探工程密度确定方法:

(1)勘探经验法与类比法

(2)探采对比法:指将勘探资料与矿井采掘资料进行对比,检查误差的大小,分析产生误差的原因,以确定合理的勘探工程密度的方法。

(3)稀空法(稀孔法或逐步放宽法)

(4)数理统计法

(5)模型法

10、矿井地质勘探与地质勘探:

与煤田地质勘探相比具以下特点:

1.继承性、补充性;2.直接为采掘生产服务;3.针对性、局部性; 4.资料丰富、手段多样

特点:矿井地质勘探与资源勘探相比:

(1)矿井地质勘探具有继承性和补充性的特点

勘探工程布置系统、勘探密度等重大勘探方案的选择方面,原则上应与资源勘探尽量保持一致,重点放在补充以前工作的不足,其中包括为防止资金积压,有意留在以后进行的勘探工程。

(2)矿井地质勘探在时间安排上,必须考虑生产接续计划和采掘工程设计与施工的需要。过早进行矿井地质勘探,就会造成资金的积压;过晚进行矿井地质勘探,又会导致生产接续不上和采掘失调。因此,要通过总结经验和必要的推算,确定合理的勘探时间。

3)矿井地质勘探具有针对性和局部性的特点。

矿井地质勘探多是针对某一专门问题而布置的,任务比较单纯,地区比较局限,一般不要求提交完整的地质勘探报告。

(4)矿井地质勘探具有一系列的优越条件。

在进行勘探设计时,有资源勘探和丰富的井巷资料作依据;在布置勘探工程时,有条件采用井下钻探、巷探和井下物探手段,并把井上、井下布置结合起来。

(5)经费来源渠道与资源勘探不同。

第二篇:煤田地质学课程设计

第一章前言

煤地质学是理论性强、实践性强、技术发展快的学科。为了让我们学到的知识能够学有所用,学院组织了第19周的课程设计。

《矿产资源勘探课程设计》一共是一周的时间,我的具体作业时间如下:

2011.6.23(星期四)中午我们班一些同学在学校领取了图板、尺子和教室钥匙。

2011.6.24(星期五)早上9:00左右,大家都来到了新附2101教室,赵志根老师给我们我们讲了课程设计的内容及方法。赵老师大概讲了40min,给了我们电子版的材料和PPT。下午大家来到了课程设计的教室,先看书熟悉熟悉书的内容。并决定明天再开工。2011.6.25(星期六)今天上午8:00准时到了教室,因为昨天已经仔细看了作图方法,所以一来就开始画了,我的第Ⅳ勘探线剖面图,画了一上午,下午把岩煤层对比图画了一些,第二天上午就完成了岩煤层对比图。

2011.6.26(星期天)下午3:00去了教室做了收尾工作,晚上上网拷贝了课程设计报告的模板并照着模板写了报告。

第二章课程设计内容

一、课程设计的目的煤地质学是理论性强、实践性强、技术发展快的学科。我们也已经是大三的学生了,三年来,课内教学在老师的谆谆教导我们学到了很多理论知识来丰富我们的大脑,野外实习让我们开阔了视野,学会了理论联系实际,学会了用图来表示我们野外看到的地质现象。而今天作为拥有理论和实践经验的大学生,我们又迎来了《矿产资源勘探课程设计》。其目的在于让我们进一步的掌握自己的专业知识。

二、课程设计的基本要求

《矿产资源勘探课程设计》是一门让我们用学到的《矿产资源勘探》知识以及以前地质填图实习、和巢湖实习的绘图知识对某矿区的矿产资源的具体情况进行勘探设计,其基本要求如下:

1、编制岩煤层对比图1:500

由已获得的钻孔资料,选用Ⅲ-

4、Ⅲ-

3、Ⅲ-

2、Ⅲ-

1、Ⅳ-

2、Ⅴ-2共6个钻孔(按此顺序展图),以B煤层底版作为基准线编制岩煤层对比图(左边附综合柱状图)。

2、编制勘探线剖面图1:2000

由已经获得的勘探工程资料,分别编制五条勘探线剖面图:I线,II线,III线,IV线,V线。

3.编制基岩地质及工程布置图1:5000

根据已经编制的五条勘探线剖面图及其他勘探工程资料绘制基岩地质图要求在该图上绘出:O与C23、C23与P1、P1与P2地质界线;A煤层、B煤层露头线;

F1、F2、F3断层线;勘探线、物测线、钻孔、探槽、探井等勘探工程及必要的地形地物(勘探区地理坐标位置:经度700000--703500,纬度100000--102500)。

4、设计钻孔预想柱壮图1:500

在某一剖面上选择一个精查设计钻孔,采用剖面定柱法绘制出该孔的设计预想柱状图。

5.歪斜钻孔的校正

(1)校正计算:选用III-2孔的测斜资料。计算各测点坐标增量,并计算出A煤层底板标值,B煤层底板坐标值及终孔点坐标值。

(2)校正图编制:将III-2斜孔投放到相应的剖面图上及平面图上。

6.编制煤层底板等高线图1:5000

(1)编制平面图:根据已经编制的五条勘探线剖面图采用地质剖面法编制A煤层底板等高线平面图。

(2)编制立体图:根据已经编制的剖面图和平面图。编制III线至V线间-200米水平以上区段的A煤层底板等高线立体图。

三、课程设计的主要内容

一、编制岩煤层对比图

编制方法:

1、计算参与对比的各工程点岩煤层真厚度

根据计算公式:H=L*cosB(H-岩煤层真厚度,L-岩煤层钻探厚度,B-岩煤层倾角或岩芯倾角)。分别计算出 Ⅲ-

4、Ⅲ-

3、Ⅲ-

2、Ⅲ-

1、Ⅳ-

2、Ⅴ-2 6个钻孔的各岩煤层真厚度(上至E煤层顶板,下至终孔层位)。

2、编制各对比工程的真厚度柱状图及综合地层柱状图

以垂向比例尺1:500。柱宽1.5厘米(综合柱状宽2厘米)。按照图例规定的岩性符号编制E煤层至终孔层位的6个钻孔真厚度柱状图和综合地层柱状图(按后附资料的平均厚度直接绘制)。

3、选择对比基线

一般应选择全区层位稳定、标志位显,且居于对比层段中下部位某一煤层或标志层的底板为对比基准线为宜。本图可选定B煤层地板为对比基准线。

4、排列钻孔柱状

各对比工程柱状图的排列次序一般应以相邻工程在施工平面图上距离最近为原则,或按与地层倾向一致的勘探线上工程点顺序排列,或沿某一地层走向上的工程点顺序排列。本图可以各柱状图的基准层(B煤层)底板对齐在同一水平线上,由左至右的摆放次序:综合柱状-

4、-

3、-

2、-

1、-

2、-2。

5、对比联线

运用沉积岩学及煤田地质学等岩煤层对比方法进行分析对比,确定各柱状岩煤层层位。把对比柱状中相同层位的地层、煤层标志层等底板用实线(对比依据可靠)或虚线(对比依据不充分)连接起来。本图仅依据三个标志层和煤层厚度为特征就能对比而确定层位。连结的对比线条有:A、B、C、D、E五层煤层底板和P2/P1、P1/P3二个地层界线即可。

二、编制勘探线剖面图

编制方法

1.确定编图的比例尺、图幅大小、剖面方向

比例尺:一般应为同勘探阶段地质平面图比例尺的二倍左右-即本图定为1:2000。图 幅:长度:为煤系地层倾向上的控制宽度-本图长50CM~80CM;宽度:取决于勘探深度-本图幅宽30CM~40CM。

方向:一般习惯性确定剖面视向是以0°~180°为右,180°~360°为左-本五条剖面图均按此确定左右视向。即NW向的一端放于左边。

2.绘制水平标高线

水平标高距一般是根据煤层倾角大小及编图的比例尺确定的。若煤层倾角平缓,则选定的距小(为10M~50M);若煤层倾角大,则选定的标高距亦大(为50M~100M)。该剖面以100M为标高距(即在图纸上每两条间距为5CM)。共绘制七条水平标高线(即

+100M~-500M)。水平标高线的上下标高值是由地面标高和勘探深度确定的。水平标高线要求绘制精确。并在每条线的两端注明标高数值。

3.投放工程点

以剖面线所切的某条经纬线或某工程点为基准,将该剖面所通过的工程点全部投放到剖面的相应位置上(在平面底图上量取与基准点的相对位置;临近偏线的工程点按走向投影法投到剖面上。并用虚线表示工程以示与线上工程的区别;歪斜钻孔经校正后投绘到剖面上。)

各线上的工程点有:I线(I-1,I-2,Ⅲ-4);Ⅱ线(Ⅱ-1,Ⅱ-2);Ⅲ线(Ⅲ-1,Ⅲ-2,Ⅲ-3,Ⅲ-4,Ⅲ-5);Ⅳ线(Ⅳ-1,Ⅳ-2,井2);Ⅴ线(Ⅴ-1,Ⅴ-2,井1,K1)。

4.绘出剖面地形线

剖面地形线一般是通过该线的地表实例的高程点连线绘制而成。本图以线上各工程点的地面标高点(即钻孔口,探井口,探槽头标高)直接连线并向两端水平推延至剖面长度即可。

5.绘制剖面上的各勘探工程

各种勘探工程在图上的深度(钻孔和探井)或长度(探槽)按规定的图纸比例尺确定;工程类别按图例符号表示;钻孔以宽度为6毫米三条线组成的简易柱状表示(Ⅲ-2孔需校正后投放)。并在钻孔中心线上以岩煤层倾角画出煤层底板线、地层分界线标志层及断层点等。

6.分析联线

通过对比,确定各工程所控制的各岩煤层层位,根据剖面所处的构造形态和确定地层倾向,把各工程中的相同层位用圆滑曲线连接起来。

联线次序:先联基岩界面线,再联断层线,最后联地层界线和煤层底板线。

基岩界面线联接:连接剖面上各工程新地层深度点,并向二端水平推延之。

断层线的确定:F1在Ⅲ线剖面上有工程断层点(Ⅲ-5孔)控制。并配合断层倾角即可在剖面上画出;F2在Ⅲ线剖面上有工程断层点(Ⅲ-2孔)控制,在Ⅱ线剖面上有工程断层点(Ⅱ-2孔)控制。并配合断层在剖面上的视倾角能分别在Ⅲ线剖面上和Ⅱ线剖面上画出;F3在Ⅳ线剖面上有二个工程断层点(Ⅳ-1孔和井2)控制。直接连接二个断层点即可。

地层、煤层联线:先连同一断盘或同一翼上有二个以上工程控制点的相同层位,再按层间距连接(或推出)一个工程控制点(或无控制点)的其他同层位连线。每条剖面上均需连4条地层界线(Q/P.P2/P1.P1/C3.C/O)和5条煤层底板线(A、B、C、D、E)。注意问题

1、充分利用工程控制点资料作图。如井I的B煤点,K1的A煤点和P1/P3点为V线剖面作图利用;井2的A、B、F3点为Ⅳ线剖面作图所利用;Ⅲ4孔为Ⅲ线剖面和I线剖面作图所利用的公用钻孔等均不得忽视。

2、断层(或岩煤层)走向与剖面线斜交时(夹角〈75°〉。应由真倾角换算为视倾角在剖面上表示。

3、Ⅱ线与Ⅲ线相交点,各层位深度(包括地面标高)分别在二个剖面的相应位置上应该相一致(以线剖面图控制线剖面图的相应位置)

4、图面内容:图签、图名、比例尺、剖面方向、工程编号、煤层编号(底板深度、真厚度)、地层代号、断层编号(性质、产状、落差)。等均不得遗漏。

三、编制基岩地质及工程布置图

基岩地质及工程布置图的编制方法:

1、绘制经纬网格线

参见〈〈煤田普查与勘探〉〉P276介绍的经纬网的制作方法。以1:5000比例尺按经距值700000~703500(8条线)。纬距值100000~102500(6条线)绘出正方格网,并标注经纬距数值。(要求各小方格对角线误差〈0.5mm〉

2、放置勘探工程

按各勘探工程点平面坐标值(x,y)将钻孔(16个)、探井(2个)、探槽(2个)分别以图例规定的符号投放到相应的平面位置上(斜孔需投终孔斜点)。

钻孔按孔口坐标投点;探井按井口坐标投点;探槽按槽端坐标、方向和长度投放。同一条直线上的各工程点连线即为勘探线,注名线号。

物测线(地震测线)按测线端点坐标、方向、长度投放、注名线号。其中W2.W4.W6线分别与勘探线I、Ⅱ、Ⅲ线重合。

3、编制各勘探线剖面图

五条勘探线剖面图应编制完毕,并应进行修订。

4、投放隐伏地质点

把各条勘探线剖面图基岩界面上隐伏的地层界线点、煤层露头点、断层点分别投放到平面图相应勘探线的相应位置上(平距移置时注意剖面图与平面图不同比例尺的换算)。

5、分析联线

详细分析区内构造形态和特征,把各线上同一地层界线点同一煤层露头点,同一断层点分别用圆滑线条连接起来。

联线时应先联断层线,后连地层线和煤层露头线。

断层联线:F1由Ⅲ线剖面和测线I控制,并参考断层走向;F2由Ⅱ线剖面、Ⅲ线剖面、测线

7、x2孔控制;F3由Ⅳ线剖面和 K2槽控制,并参考走向。

地层界线及煤层露头线联线:一般应先连同一断盘上有2条以上的勘探线控制的相同层位线,再按露头平距连接(或推出)只有1条勘探线控制(或无控制)的联线。并注意不同性质的断层两盘相同层位线的错动关系不要有误。地层2应连出3条

(P2/P1.P1/C3.C3/O);煤层露头线应连出2条主采煤层(A煤层和B煤层)。

四、编制设计钻孔预想柱状图

在精查设计勘探工程中,选定剖面上的一个精查设计钻孔,由地面为起点,沿钻孔轴线,按1:2000的剖面图比例尺分别量取各层位点的设计深度。以各层位深度为依据,参照邻近钻孔相同层的岩性资料,编制出1:5000的设计钻孔预想柱状图(具体编图步序从略)。

五、Ⅲ--2钻孔的歪斜校正

方法一:测点计算法(平均天顶角,方位角法)

以各测点直接作为计算点进行列表计算的。即根据测点深度算出相邻测点间的孔段距。以孔段上下测点的天顶角和方位角之平均值作为该孔段的计算参数。算出各测点间的座标增量值,从而获得任一测点的空间座标值。

对于控制点(如A煤层,B煤层)的座标计算。只要根据控制点的深度插入至某二个测点之间。按计算测点座标值的方法,即可算出。具体计算方法按表一进行。

方法二:平距孔段距法

以各测点之中点作为计算点进行列表计算的。即根据测点深度算出各测点的中点间的孔段长度和各中点深度。以孔段中的测点的天顶角和方位角作为该孔段的计算参数。算出各中点间的座标增量值,从而获得任一测点的空间座标值。

这种计算方法实则是把各测点的中点作为孔段歪斜的转变点而每个测点的测斜参数(天顶角和方位角)表示了上下测点间一半孔段距的歪斜程度。这种计算方法所应用的测斜资料比较合乎钻孔歪斜的实际情况。因此可以提高歪斜计算精度。多为现场实际工作所采用。对于控制点的座标计算,只要根据控制点(A煤层,B煤层)的深度插入至某二个中点之间。按计算中点座标值的方法即可算出。具体方法按表二进行。

2.校正图编制--把歪斜钻孔Ⅲ-2绘制到该孔所在的Ⅲ 线剖面图上。

下面介绍二种作图方法均是以平均孔段距法统计资料进行投点作图的。

方法一:投影作图法(不需要计算数据而直接通过投影作图)

(1)作天顶角剖面图

作一条水平线(地表线)和一条铅直线,交于一点为孔口。按剖面图比例尺,以各孔段长度(l)和各孔段天顶角(r)作出各孔段成折线。

(2)作平面投影图

在(1)地表线下方的一定距离处作一水平线(平面图勘探线)交(1)铅直线于一点(平面图孔口)。过孔口以勘探线方位(161°)定出正北方位线及地层走向线。将天顶角剖面

图中的各计算点(即各测点间的中点)垂直下投到平面图勘探线上,得各孔段的水平投影距(d)。根据各孔段水平投影距和方位角(Q)即可作出斜孔平面投影图。

(3)作剖面投影图

把(2)中的各孔段端点分别垂直向上(垂向投影--勘探线与地层走向夹角>75°)投影到

(1)中相应的各计算点标高水平线上相交。连接各相交点成圆滑的曲线,即为斜孔轴线剖面投影图。

(4)填绘钻孔柱状

在铅垂线上由计算出的各控制点标高(如A,B煤层底板标高)作水平线交斜孔轴线于一点(或在天顶角剖面图上根据各控制点孔深作水平线交斜孔轴线于一点),该点即为某控制点在钻孔轴线上的位置,按岩芯倾角作出各地质点层位,再以一定柱宽(6mm)和岩性符号填绘出斜孔柱状。

方法二:计算投影作图法(通过校正计算的中间数据,结合投影作图)

(1)计算各孔段间垂距(⊿Z)和平距(a):校正计算表中直接获得。

(2)作平面投影图:作一条水平线为斜孔所在平面图的勘探线,以勘探线方位(161°)过线上一点定出正北方位线及地层走线,按剖面图比例尺,以各孔段平距(d)和孔段歪斜方位角(Q)即可作出斜孔平面投影图。

(3)作平面投影图:由平面投影图孔口向下引一条铅直线,在平面投影图一定距离处的下方作一条水平线(剖面图的地表线)交铅直线于一点为剖面图孔口。根据各孔段间垂距(⊿Z)在铅直线上作出各计算点的水平标高线。把平面图中各孔段端点分别垂直下投(垂向投影法)到相应的各计算点水平标高线上相交,连接各点成圆滑曲线,即为斜孔轴线剖面投影图。

(4)填绘钻孔柱状:同方法一中(4)。

六、编制煤层底板等高线图

1.煤层底板等高线平面投影图的编制方法-A煤层底板等高线图。

(1)绘制经纬网格线与基岩地质图绘制方法(1)相同。

(2)放置勘探工程

把对A煤层起控制作用的各工程点按其平面坐标值,以图例规定的符号投放到相应的平面位置上(Ⅲ-2孔要投放对A煤层控制的歪斜点),并注明各工程点对A煤层底板的控制标高。注意:Ⅲ-5,Ⅲ-3,Ⅹ

2、Ⅹ

3、井

1、K2共6个工程未对A煤层起控制作用,不得投放;勘探线同基岩地质图;物测线暂不放置。

(3)投放底板标高点,煤层露头点及断煤交面点

把各条勘探线剖面图上的编制煤层(即A煤层)的底界线与各条标高线相交的交点移置到平面图中相应勘探线的相应位置上。并标记上各点标高值(一般每条勘探线上应相交出+100~-500M标高线的若干个标高点)。把各条勘探线剖面图基岩界面上的A煤层露头点投放到平面图相应勘探线的相应位置上(与基岩地质图中投放的煤层露头位置相同)。若剖面图中有断层,则将断层线与上下二盘煤层底界线的二个交面点投到平面图相应勘探线的相应位置上(Ⅱ线上有F2-对交面点;Ⅲ线上有F2-对交面点和F1的上盘交面点;Ⅳ线上有F3的一对交面点)。

(4)分析联线

根据各勘探线上煤层底板标高点的分布情况,确定平面上各部位的构造形态和特征,圆滑地连接各线上标高相同的点。即为底板等高线;圆滑地连接各线上的A煤层露头点,即为A煤层露头线;将不同线上的同一断层上下盘交面点分别连接,即为断煤交面线。

联线时应注意先联出断煤交面线,而后联底板等高线和煤层露头线。底板等高线的连接应注意断煤交面线二侧同名值等高线的错动关系及各等高线的协调性。煤层露头线连接时应参照基岩地质图。二图上A煤层露头线应完全完全重合一致。

F1.F2.F3三条断层断煤交面线的编制介绍如下:

F1断煤交面线编制:把Ⅲ线剖面上的上盘交面点和基岩地质图上的A煤层露头线与断层线的交点用点划线连接起来,即为F1的上盘断煤交面线(下盘煤层上升而被剥蚀,故不存在交面线)。

F2断煤交面线编制:把Ⅱ线剖面上的一对交面点,Ⅲ线剖面上的一对交面点和基岩地质图上A煤层露头线与断层线的一对交点,分别用点划线连上盘交面点和用叉划线连下盘交面点。即为F2的上下盘断煤交面线。

F3断煤交面线编制:根据Ⅳ线剖面上的一对交面点和在基岩地质图上A煤层露头线与断层线的一对交点。并配合采用断层面等高线法可作出该断层的断煤交面线。其具体方法如下:先作出F3断层面等高线,再作出A煤层底板等高线。二种等高线的同值线相交的交点即为某盘断煤交面线一点。若干个这样的点的连接,即为某盘断煤交面线。

针对该图简便的作法是:先作出F3断层面-100~-300M等高线,再作出Ⅳ-Ⅴ线间

-100~-300MA煤层底板等高线。选择二种等高线的-300M(-200M)相交的交点和Ⅳ线上的上盘交面点连接。即可作出F3上盘交面线。下盘交面线根据Ⅳ线上的下盘交面点推出,并逐渐向深部与上盘交面线相交(即断层尖灭)。

第三章总结

大学期间,到目前为止,我们参加了3次实习,普地认识实习、巢湖地质填图实习和矿产资源勘探课程设计。刚入学时,我对我所学的专业是一点都不了解,再加上我们大一学的都是基础课程,还没有设计到专业方面的书籍。到了大二下学期我们开始接触专业课了,对自己的专业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紧接着我们参加了普地认识实习,此次实习我们学到了很多很多,学会了用罗盘等地质仪器以及初步会观察地质现象并学着用自己的理论知识解释这些地质现象。到了大三,去年我们参加了巢湖地质填图实习,这次我们不再是以一个参观者的身份接近大自然了,我们是以一个研究者的身份去观察和认识大自然的种种地质现象。如今大三快要结束了,我们进行此次矿产资源勘探课程设计,这是一个让我们再学习的机会!我们课堂上学的理论知识、普地认识实习和巢湖地质填图实习学到的知识及对地质现象的领悟力在矿产资源勘探课程设计可以得到运用了,让大家很有成就感。

我的课程设计制图画的是第Ⅳ勘探线剖面图,相对还算比较简单。画钻岩煤层对比图时,我按照资料一步一步顺利的完成了。

通过这短短一周的课程设计,我学到了很多很多。我的理论知识更丰富了,实践性也更强了。

地质工程08-4班第2组何亨武

2011-06-26

第三篇:地质学总结

1.火山:较粗的物体喷发物及熔岩一般就地停积,在地面构筑起一定规模的山体。

2.沉积岩:有沉积物固结而变硬的岩石。

3.化石:埋藏在岩层中的古代生物遗体或遗迹为化石。

4.地体:又称构造地层地体,它是由同一连贯的地质作用而形成的地质地体,相邻地物在成因上与演化上均无内在联系并恒以断层为界。

5.块状构造:矿物均匀分布,无定向排列,它是岩石受到温度和静压力的联合作用而形成。

6.结晶作用:指物体在一定物理化学条件下较变为结晶物质的作用。

7.侵入作用:深部岩浆向上运移而未达地表。

8.酸性岩浆:又称花岗岩将,其二氧化硅含量大于百分之六十五,铁镁氧化物含量更低,岩浆温度大约为65℃-85℃。

9.莫霍面:位于地表以下数公里到30-40km深度。纵波到达这一界面后,其速度由平均6-7km/s突然升到8-10km/s。

10.克拉克值:某种元素在地表中的平均百分比。

11.结核:沉积岩中某种成分的物质积聚而成的团块。

12.泥裂:是指泥质沉积物和灰质沉积物,暴露干涸收缩而产生的裂缝的现象。

13.擦痕与镜面:断层面上平行而密集的沟纹称为擦痕。

平滑而光亮的表面称为镜面。

14.流纹构造:指因熔岩流动由于不同颜色条纹和拉长气孔等定向排列所形成的构造。

简答:

1.地层的接触关系、简要分析各自的地质沉积环境的稳定性:

一、整合接触:相邻地层产状、岩性、生物演化等基本接近而连续-连续稳定

沉积环境。

二、假整合接触(平行不整合):相邻地层产状一致,但分界面有剥蚀或缺失

现象-地壳有垂向运动,沉积环境不稳定。

三、不整合接触(角度不整合):相邻地层产状不一致,界面有剥蚀或缺失现

象-沉积环境很不稳定,构造活动繁多。

四、侵入接触:岩体侵入围岩,接触带上有接触交代变质现象。

五、侵入体的沉积接触:侵入体上有沉积物-地壳上升后下降。

3.全球板块划分为那些?划分板块依据是什么?

1、南北美洲板块。

2、太平洋板块。

3、欧亚板块。

4、非洲板块。

5、澳大利亚-印度板块。

6、南极板块。

依据:边缘具有强烈构造活动性,具体表现为强烈的岩浆活动,地震活动,构造变形,变质作用以及深海沉积作用。

4.控制岩石风化特征与速度的因素

一、气候:气温、降雨量、生物繁殖与纬度有关。极地以物理风化为主,赤道以

化学、生物风化为主。

二、地形条件:主要为

地势高度→气候有关。

起伏程度→风化产物搬运、风速快慢。

山坡朝向→向阳-温差大-降水多-风化快而强烈-多悬崖峭壁。

三、岩石的特征:

1、岩石成分

2、岩石的结构构造

3、节理发育状况

5.简述河流沉积物的特征:冲积物的特征:与洪积物比较

1、分选性较好。

2、磨圆度较好。

3、成层性较好。

4、具韵律性、旋回性。

5、具流水成因的沉积构造→波痕、沙丘、交错层理。

6.简要说明构造运动的旋回性:强烈的构造运动在地质历史中是周期出现的,因而构造运动都有旋回性,即构造运动与缓和时期是交替的出现的,大致分为:太古代旋回,元古代旋回,震旦-加里东旋回,海西(华力西)旋回,印支旋回,燕山旋回,喜马拉雅旋回。

7.简要说明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地壳、地幔、地核,莫霍面,古登堡面,康拉德面,岩石圈与软流圈界面,内外地核的界面。

8.简要说明物理风化的作用和方式:物理(机械)风化作用:地表岩石发生破碎,其化学、矿物成分不变。

主要方式:

1、矿物岩石的热胀冷缩:需强烈的温差。

2、冰劈作用:水份充足,温度在冰点波动。

3、层裂作用:上覆压力解除岩层膨胀。

4、盐分结晶:盐溶液结晶产生压力。

9.简要说明风积物的特点:、碎屑性。砂、细砂、粉砂、粘土Φ<2mm2、良好的分选性。

3、较高的磨圆度。

4、具有大规模的交错层理。

5、颜色多样,但以红色调为主。

6、碎屑中存在化学性质不稳定的矿物,如辉石、角闪石、黑云母、方解石等。

10.简要说明冰积物的特点:

1、皆有碎屑组成。

2、无分选和磨圆,大小混杂,岩石和泥沙混合。

3、碎屑物无定向排列,扁平或条状岩石可成直立状态。

4、无层理现象。

5、有的角砾表面具磨光面或冰擦痕。

6、电镜观察:石英砂形态不规则,棱角分明、尖锐,表面具碟型凹坑,内有

贝壳状断口及平行阶次。

7、含有寒冷地区生物化石、植物孢子等。

11.简要说明沙丘类积和成因:a.新月形沙丘:它顺着盛行风向发展,形成时风向基本固定,风速中等,在沙粒供应有限的条件下,新月形沙丘常分散而孤立,在沙粒供应较丰富的情况下,它可以成群出现;b.横向沙丘:沙丘总的延长方向与盛行方向垂直,它形成于沙粒供应丰富且风向基本固定的地区,其邻近地区常有沙粒暴露,可以提供充足的沙源,它还可以在海滩形成,只是由于强大的向岸风将海砂向陆地搬运;c.纵向沙丘:又称赛夫沙丘,是相互平行的长条形砂岩,其长轴平行于盛行风向,或两股风的合成矢量方向。d.星状沙丘:是由风力相差不大的几个方向气流造成的。

12.简要说明心滩到江心洲沉积发展过程:河道宽窄不一,流水从窄束流入,流入开阔段时,流速减少,致使较粗碎屑在河底中部淤积,最初形成雏形心滩,雏形心滩很不稳定,可因后来的冲刷而消失,由于雏形心滩存在过水断面缩小水流速度增大并促使主流线偏向两岸,从而使两岸是冲刷后退,产生环流,这是表层水流由中间向两岸流动,地层水流向两侧向中间流动,形成两股环流,促进河床

中部沉积的发生,流水携带的碎屑沿雏形心滩周围和顶部不断淤积,使之不断矿大和淤高,转变成心滩,心滩在洪水期被淹没,在枯水期露出,如心滩因大量沉积物堆积而高出水面,则转变成心洲。

13.简要说明冰川的形成过程:a.雪线,常年积雪区的下线。雪线以上年降雪量大于年消融量,不断积雪能形成冰川。b.气温,雪线高度与气温成正比,比高度随着气温由赤道向两极降低而降低。c.降雪量,雪线高度与降雪量成正比,对于冰川的形成,丰富的降雪量比严寒的气候更为重要,古冰川即为发育。d.地形,雪在坡度上较之缓坡与平坦地带更难积累和保存,故雪线位置是陡坡处高缓坡与平坦处低

14.野外断层观测或识别的要点:1.地貌的标志:①断层崖和断层三角面;②断层湖,断层泉;③错断的山脊,急转的河流。2.构造上的标志:①断层破碎带与构造岩;②伴生节理;③牵引褶皱;④擦痕与阶步。3.地层上的标志:①岩层中断及褶皱核部宽窄变化;②地层的重复和缺失。

15.湖泊的成因类型:1.构造湖:湖盆构造运动引起的;2.火山口湖:湖盆为火山口;3.河成湖:湖盆有河流的侵蚀与沉积形成;4.冰川湖:湖盆由冰川刨蚀作用而成;5.海成湖:湖盆由海水的侵蚀与沉积而形成;6.溶蚀湖与陷落湖:湖盆经溶蚀而成者称为溶蚀湖,湖盆由地面塌陷面成者称为陷落湖。7.风蚀湖:湖盆阴风蚀而成,常见于干燥地区。8.堰塞湖:湖盆的形成是因河谷被山崩所形成的岩块或火山喷出的熔岩流阻塞,或冰川被冰川终积堵塞;9.人工湖-水库:由人工筑坝堵塞谷底而成。

16.详细论述干旱地区湖泊化学沉积的分带型和阶段性:干旱气候区湖水可得到河流或融雪水补给,很少外流,由于强烈蒸发,湖水的含盐都增大,易转变成咸水,其沉积作用可出现下列四个阶段:a.碳酸盐沉积阶段,湖水逐渐咸化过程中,溶解度最小碳酸盐首先沉积,这类湖泊称为碱湖。b.硫酸盐沉积阶段:由于湖水进一步碱化,溶解度较高的硫酸盐也相继沉积,生成石膏,芒硝,硫酸镁石和无水芒硝等,这类湖泊称为苦湖;c.氯化物沉积阶段:湖水在含盐度超过24‰-25‰时,就转变为天然盐水-卤水,并析出溶解度最大的氯化物,如岩盐,光卤石等,这种湖泊称为盐湖。上述盐类沉积顺序不仅表现在垂直刨面上,也常反映在平面分布上,因为在盐类沉积过程中湖水的面积逐渐缩小,因而盐类矿物随其溶解度由小到大而从湖盆边缘到中心成同心圆状分布。d.盐湖干涸与盐层埋藏阶段:经上述三个阶段沉积后,盐类矿物基本已全部沉淀出来,盐湖的生命就此结束。

17.不同地质作用沉积物有不同特点,分析比较风积物和冰积物的特点:风积物的特点:a.碎屑性;b.良好的分选性;c.碎屑颗粒即使是很细的粉粒,也具有较高的圆度;d.碎屑中可以存在较多的铁镁质以及其他化学成分性质不稳定的矿物;e.具有规模极大地交错层理;f.颜色多样。冰积物的特点:a.皆有碎屑物组成;b.大小混杂,缺乏分选性,经常是巨大的石块和细微的泥质物的混合物;c.碎屑物无定向排列,扁平或长条块状石块可以呈直立状态;d.无成层现象;e.绝大部分棱角分明;f.有的角砾表面具有磨光面或冰擦痕;g.冰积物中的石英砂粒形态不规则,棱角分明,表面具有碟形洼坑,坑内有贝壳块状口及平行阶坎;h.含有适应寒冷气候的生物化石。

18.河流的沉积类型有哪些:a.心滩:河道宽窄不一,流水从窄束流入,流入开阔段时,流速减少,致使较粗碎屑在河底中部淤积,最初形成雏形心滩,雏形心滩很不稳定,可因后来的冲刷而消失,由于雏形心滩存在过水断面缩小水流速度增大并促使主流线偏向两岸,从而使两岸是冲刷后退,产生环流,这是表层水流由

中间向两岸流动,地层水流向两侧向中间流动,形成两股环流,促进河床中部沉积的发生,流水携带的碎屑沿雏形心滩周围和顶部不断淤积,使之不断矿大和淤高,转变成心滩;b.边滩与河流滩:边滩,即点沙坝,它是单向环流将凹岸掏蚀的物质带到凸岸沉积形成大的小规模沉积体,仅在洪水期被淹没;是边滩变宽,加高且面积增大的产物;c.三角洲:河口部位的沉积体;因外形类似希腊字母“△”而得名。

19.侵入岩和喷出岩的结构和构造有什么异同?

喷出岩与侵入岩同属岩浆岩。均由岩浆冷却而成。

他们的区别在于:1侵入岩由于温度冷却较慢,岩浆有较充分的条件结晶,因而形成晶体较大的矿物颗粒,呈现洁净结构。2.喷出岩由于岩浆冷凝速度较快,矿物结晶的颗粒不明显,常成比较细密的隐晶质岩石,加之冷却时气体大量逸散常呈气孔状构造。有的具有流纹构造造成层状结构。

20.人为地质作用恶化环境的主要表现有哪些?1.地面沉降,造成城市建筑破坏,地下管道断裂等破坏性后果;2.咸水入侵,过量开采地下水引起,影响工业用水和居民用水;3.地下水污染,主要由工业和生活源直接入渗,大多数城市的供水源是地下水;4.海平面上升,由全球气温升高,极地冰川消融等;5.土地沙漠化,破坏了生态环境,极易导致土地沙漠化;6.土壤盐碱化,导致土壤肥力衰退,甚至丧失生产力;7.水土流失,过度开采,毁林毁草等造成;8.诱发地震,采矿,核爆炸都能引起地震;9.矿产资源枯竭,人口速度增长,矿产资源消耗急剧。21内外力地质作用:内动力地质作用:岩浆、地震及与地壳运动、变质作用。

外动力地质作用:太阳能、日月引力能、水圈和大气圈能作用。

第四篇:煤矿地质学考试考点!!!

1.由于煤的内在水分吸附于煤的空隙内表面上,内表面积越大,吸附水分的能力就越强,煤的水分就越多,煤分子结构上极性的含氧官能团的数目越多,煤吸附水分的能力也越强

2.地质作用:凡是由自然动力所引起的地壳物质成分、内部结构以及外部形态发生变化和发展的过程称为地质作用。

1.成煤作用可划分为两个阶段:即泥炭化作用过程和煤化作用。

泥炭化作用高等植物死亡后,在生物化学作用下,变成泥炭的过程称为泥炭化作用。

植物首先在微生物作用下,分解和水解为分子量较小的性质活泼的化合物,然后小分子化合物之间相互作用,进一步合成新的较稳定的有机化合物,如腐植酸、沥青质等。

煤化作用包括成岩作用和变质作用两个连续的过程。

成岩作用泥炭在沼泽中层层堆积,越积越厚,当地壳下降速度较大时,泥炭将被泥沙等沉积物覆盖。在上覆沉积物的压力作用下,泥炭发生了压紧、失水、胶体老化、固结等一系列变化,微生物的作用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缓慢的物理化学作用。这样,泥炭逐渐变成了较为致密的岩石状的褐煤。

变质作用当褐煤层继续沉降到地壳较深处时,上覆岩层压力不断增大,地温不断增高,褐煤中的物理化学作用速度加快,煤的分子结构和组成产生了较大的变化。碳含量明显增加,氧含量迅速减少,腐植酸也迅速减少并很快消失,褐煤逐渐转化成为烟煤。随着煤层沉降深度的加大,压力和温度提高,煤的分子结构继续变化,煤的性质也发生不断的变化,最终变成无烟煤。

2.岩石的水理性质岩石的水理性质是指岩石与水作用时,岩石所呈现的含水、给水、持水、透水等性质:(1)含水性 含水性是指岩石在其空隙中含有一定水量的性能。一般饱和含水量在数量上等于岩石的空隙体积。(2)持水性 岩石在重力作用下仍能保持一定水量的性能,称为持水性。岩石分散度愈大,其表面吸附能力愈强,持水性越强。颗粒越小,持水性愈大。(3)给水性 在重力作用下,含水的岩石能自由流出一定水量的性能,称为给水性。一般空隙愈大,岩石给水度愈大;细颗粒岩石,给水度小。自然界中持水性愈强的岩石,其给水性往往最弱。(4)透水性水透过岩石的性能称为岩石的透水性。岩石的透水性用渗透系数K表示。渗透系数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水力坡度为1时,水在岩石中渗透的距离。一般岩石的渗透系数愈大,岩石的透水性愈强。

3.水在岩石中的存在形式地下水是指埋藏在地表以下、储存在岩石空隙中的水。它主要以气态水、固态水、液态水、重力水和结合水等几种形式存在于岩石的空隙中。(1)气态水气态水指呈气体状态充满在岩石空隙中的水蒸气。气态水在一定的温度压力下可与液态水相互转化,二者保持平衡。气态水不能被植物直接利用,也不能被植物吸收。(2)结合水结合水是因分子力作用而被吸附于岩石颗粒表面的水。若吸附的水分不多,在岩石颗粒周围形成极薄的水膜,称吸着水;包围在吸着水外面,并使水膜增厚的这一部分水,称为薄膜水。(3)毛细水毛细水是充填于岩石毛细孔隙和细的裂隙中的水。毛细水受水与岩石接触面的表面张力影响,当表面张力大于重力时,毛细水能在毛细孔隙内上升至一定高度。由于毛细水能在毛细孔隙中上下运动,所以它有一定的静压力,具有一般水的特点。(4)重力水指完全受重力作用影响而运动的地下水,称为重力水。重力水存在于岩石中较大的孔隙和孔洞中,具有液态水的一般通性,它们在重力作用下自由流动。

(5)固态水当温度低于水的冰点时,岩石中的水便称为固态的水。

4.(1)整合接触指某个地区在一定的地质历史时期内,地壳运动与沉积作用处于相对平衡状态,沉积连续、形成上下两套地层之间的岩性和古生物演化基本一致,上下两套地层之间的接触关系称为整合接触。特点:1.上下两套地层为连续沉积; 2.上下两套地层之间的岩性、古生物基本一致 3.上下两套地层之间不存在侵蚀面。(2)不整合接触1.平行不整合(假整合)接触指某个地区在一定的地质历史时期内,地壳下降接受沉积后,地壳再抬升,使已形成的地层遭受风化剥蚀,出现明显的区域性沉积间断;之后地壳再次下降并接受沉积,上下两套地层之间的产状基本一致,称为平行整合接触或假整合接触。特点:(1)上下两套地层之间有明显的沉积间断,岩性、古生物突变,缺失某些时代的地层;(2)上下地层之间存在分布广泛的沉积间断面;(3)上下地层之间的产状基本一致。2.角度不整合接触指某个地区在下伏地层形成后,发生强烈的地壳运动,使已形成的地层发生倾斜、褶皱、断裂、或伴随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并遭风化剥蚀、造成明显的区域性沉积间断;之后地壳再次下降并接受沉积,使新地层覆盖在不同时代的老地层之上,上下两套地层之间的产状不一致,称为角度不整合接触。

5:瓦斯的形成:(1)生物化学作用形成成煤的第一阶段,植物有机质分解,当氧气充足时,生成CO2、NO等气体。在缺氧条件下,由于细菌作用分解析出甲烷、重烃、氢及其它气体。由于此阶段形成的瓦斯距地表近,且多散于大气中,在煤体中保存的数量不多。(2)煤变质形成成煤第一阶段所形成的泥炭,由于地壳下降,被其它沉积物覆盖,在地热及地压影响下,其化学成分随之变化。氧、氢、硫、氮的成分降低,碳的含量相对富集,并生成了以甲烷、氢为主的气体及重烃等其他气体。由岩浆侵入产生接触变质时,也可生成重烃、氢和甲烷。:这阶段形成的瓦斯,由于在地下深处,不易放散,故煤层中所含的瓦斯,极大部分是该阶段形成的。(3)油气田的瓦斯侵入

6:物理风化作用岩石只发生机械破碎而化学成分未改变的风化作用。

引起物理风化的主要因素有: 温度变化和水的作用①温度岩石大多由一种以上矿物组成,由于不同矿物的膨胀系数不同,在温度变化下,它们的膨胀收缩不一致,从而破坏了矿物之间的结合力; 岩石又是热的不良导体,在昼夜温度变化影响下,表层和内部必然出现温差,导致表里不协调的膨胀收缩。②水的作用存在于岩石空隙内的水,当气温降至0℃以下时,便结为冰,体积膨胀,对四周岩石产生巨大压力,促使岩石空隙扩大;温度上升,冰又融成水,向空隙深处渗透,同时扩大的空隙又为外来的水所充满。这样一冻一融反复进行,导致岩石空隙不断扩大,直至岩石崩解破碎,这种过程称为冰劈作用。

7:沼泽基底不平引起煤层厚度变化的特点:(1)煤层底板起伏不平,煤层与顶板岩层接触面较平整(2)底板凹处的煤层厚,底板凸起处的煤层较薄,以至尖灭(3)煤层及夹石层的层理与顶板岩层平行,在底板隆起处可见煤分层及夹石层被隔开而不连续

8:煤中水分与煤化程度的关系(1)这是由于煤的内在水分吸附于煤的孔隙内表面上,内表面积越大,吸附水分的能力就越强,煤的水分就越高。(2)此外,煤分子结构上极性的含氧官能团的数量越多,煤吸附水分的能力也越大。低煤化程度的煤内表面积发达,分子结构上含氧官能团的数量也多,因此内在水分就较高。随煤化程度的提高,煤的内表面积和含氧官能团均呈下降趋势,因此,煤中的内在水分也是下降的。9:构造变动对煤层的影响在水平压力作用下,煤层形成褶皱的同时,由于褶曲两翼受力大于轴部,煤由压力大的地方向压力小的地方发生塑性流动,造成背、向斜轴部煤层增厚,两翼煤层变薄。在垂直压力作用下,褶曲轴部压力大于两翼,背斜轴部煤层厚度变薄,而两翼煤层增厚。10:煤尘爆炸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1)、煤尘本身具有爆炸性(2)、煤尘必须悬浮于空气中,并达到一定的浓度(3)、存在能引燃煤尘爆炸的高温热源

第五篇: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考试

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8分)

1、片蚀作用

2、冻土作用

3、风化作用

4、河流袭夺

5、侵蚀基准面

6、羊背石

一、先判断正误,再将其中的错题改正(每题2分,共20分)

1、第四纪可分为全新世及更新世;

2、地形和新构造运动决定着剥蚀作用和堆积作用的强度,一般在构造运动下

降地区,剥蚀作用强烈,堆积作用微弱或不存在。

3、河水并非只有单纯的直线运动,在重力结合离心力与偏转力的影响下,它

以紊流为其基本方式。

4、侵蚀基准面的变化直接影响着河床纵剖面的发展,当侵蚀基准面下降的时

候,一般引起下游发生下切。

5、风积物具有水平层理、斜层理和交错层理。

6、可溶性的岩石包括硫酸盐类岩石、碳酸盐类岩石和卤素盐类岩石,其中,以卤素盐类岩石的溶解度最高,故对岩溶现象来说,卤素盐类岩石的实际意义最大。

7、冰谷的形态与一般的河谷有所不同,常呈“U”型。

8、在风沙搬运物质中,以悬移质为主。

9、黄土形成于第四纪,是具有黄色色调的粉砂质松散土状风积物。

10、熔岩流中二氧化硅的含量越高,则熔岩流的粘度越低,所形成的地形越平缓。

二、不定项选择题(每题2分;少选得1分,多选、错选不得分)

1、第四纪具有下列定义背景:()

A、岩石地层学;B、生物地层学;C、人类考古学;D、气候学

2、地形发展过程主要受以下哪些因素控制的?答:()

A、地质作用;B、原始地形;C、人类及其它活动;D、地质结构

3、按地形的成因分类,以下选项中属于陆地内力构造地形的是:()A、楯形火山;B、断块山;C、单斜高原;D、倒石堆

4、影响风化作用的因素主要有:()

A、岩性及构造;B、气候条件;C、时间;D、地形;E、构造运动

5、关于残积物的特点,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残积物与下伏基岩具有密切的联系。在碎屑残积物中,风化矿物很少,在富铁、铝残积物中,几乎全部为风化矿物;B、残积物没有风选性;

C、残积物的厚度受地形控制,在平缓地形上,残积物厚度一般较小。D、残积物具有层理,由地表向深部可以划分为几个带。

6、从河流的平面形态和演变形式,平原河流可以划分为:()A、直线型;B、弯曲型;C、游荡型;汊道型 D、海水的化学成分;E、海滨的原始地形

7、引起海平面振荡的原因有:

A、海盆容积的变化;B、冰期与间冰期周期性变化;C、陆地及地下水量变化;D、海滨构造运动

8、以下属于冰川侵蚀地形的是:()

A、角峰;B、孤峰;C、单面山;D、终磧垅;E、羊背石

9、以下为单斜地形的是:()

A、单面山;B、方山;C、遗证岗;D、内露岗;E、猪背崖;

10、按火山喷发的方式,火山堆积物可以分为:()

A、喷气堆积物;B、爆发堆积物;C、喷发堆积物;D、溢流堆积物;

四、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

1、简述第四纪地质历史的综合特征。

2、什么是风化壳?主要有哪些类型。

3、简述风沙作用与物理风化作用的区别。

4、简述夷平面及多层地形的形成过程。

五、论述题(从以下四题中选做2题,每题11分)

1、论述第四纪沉积物的基本特点?

2、请叙述在地形的发生与发展过程中,内、外动力作用间的相互关系。

3、论述河流的动力地质作用。

4、论述岩溶的成因及其发育的基本条件。

下载2014煤田地质学考试总结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4煤田地质学考试总结.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地质学基础考试大纲

    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地质学基础》 考试大纲 本《地质学基础》 考试大纲适用于瓦斯地质与瓦斯治理研究专业的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地质学基础是地质学各专业的最基础理论课......

    构造地质学总结

    走向:某一倾斜构造面和任一水平面的交线成为走向线,走想想所指的地理方位角,成为走向。 倾向:在构造面上,沿倾斜面引出垂直走想想的直线,称倾斜线,倾斜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向下倾......

    普通地质学总结

    地质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球,是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结构改造、地球形成与演化历史以及地球表层各种作用、各种现象及其成因的学问。 内力:以地球内热为能源并主要发生在固体地球......

    环境地质学复习总结

    绪论  环境地质学的研究主题 研究人与地质环境的关系,简称人-地关系,包括:①地质背景、地质作用及其过程对人类的意义和影响;②人类活动引起的地质环境变化的地质学基础及社会学......

    地质学基础的几点总结

    地质学基础的几点总结 2006年7. 沟谷中有一煤层露头如下列地质图所示,下列选项中哪种表述是正确的? (A) 煤层向沟的下游倾斜,且倾角大于沟谷纵坡 (B) 煤层向沟的上源倾斜,且倾......

    地质学基础重点总结

    绪论-1 名词解释 地质学 是研究地球及其演变的一门自然科学,主要研究岩石圈的物质组成、构造、形成及其变化发展历史以及古生物、古气候演变历史。 地貌学 是研究地球表面的......

    煤田地质勘探复习题

    1煤层气: 是指赋存在煤层中以甲烷为主要成分、以吸附在煤基质颗粒表面为主、部分游离于煤孔隙中或溶解于煤层水中的烃类气体,是煤的伴生矿产资源.2瓦斯: 古代植物在堆积成煤......

    工程地质学考点总结_1

    活断层 1. 概念:活断层是指目前正在活动的断层,或是近期曾经有过活动而不久的将 来可能会重新活动的断层。 2. 活断层对工程建筑物的影响:一方面是由于活断层的地面错动直接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