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村发展特色经济调研报告

时间:2019-05-12 22:11:4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某村发展特色经济调研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某村发展特色经济调研报告》。

第一篇:某村发展特色经济调研报告

“三粉”立村 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村位于**县**镇西部、**(颍)河畔,西与**镇接壤,北与西三十铺镇仁和村毗邻,全村共有耕地3500亩,农业人口4680人,其中劳动力1200人。近年来,具有“三粉”加工悠久历史传统的**村在村支两委的带领下,整合一家一户小作坊,改进加工工艺,实行规模经营,争创知名品牌,不仅促进了

“三粉”产业做强做大,而且通过“凤还巢”工程推进其他产业发展。目前,全村共有“三粉”加工企业45家,年产值4500万元,利润900万元,带动农民就业800人。2008年该村人均收入7217元,在全县346个行政村(居)委会中位居第一。

一、**村特色经济基本状况

(一)发轫于群众自主生产。**村位于**、**、西三十铺三镇交汇地带,历史上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作物种植以春红芋、一麦一红芋为主,是传统的红芋种植专业村。上世纪50、60年代,在农民口粮严重不足的情况下,“红芋稀饭、红芋馍、离了红芋不能活”、“中午剌、晚上剌、一顿不剌红芋茶”,红芋曾为**村群众免受饥饿做出过贡献。改革开放后,农民群众粮食问题解决了,但仅抱着大红芋增收越来越困难。粉丝加工虽然有,但仅是一家一户少量加工,除自家食用外,换点零用钱。红芋全身都是宝,可加工成淀粉、粉丝,粉渣也可作为动物饲料和化工原料。于是村里一些善于动脑筋、思想比较超前的能人,开始到山东、河南学习“三粉”加工技术,利用秋冬季农闲收购其他农户的淀粉,形成了专门从事“三粉”加工的小作坊,并率先解决温饱问题,成为当地的致富能人。

(二)发展于产业集聚形成。进入20世纪90年代,党的富民政策更加宽松,一部分长期从事“三粉”加工、销售的能人,凭着多年积累的经验和感知外界的信息,已不满足于一年挣几千元、上万元的收入。主动学习加工技术,购置较为先进的加工机械,开始较大规模的加工生产,淀粉纯度、粉丝质量有了较大提高,同时也催生了一部分专门从事“三粉”销售的经纪人。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世纪90年代末,全村已形成较大规模的作坊200个,专门从事“三粉”销售的经纪人50多人,部分经纪人还在上海、南京、杭州、苏州等大城市及周边地区农贸市场设置了直销摊位和网点。这一阶段,**村人彻底摆脱了以卖初加工淀粉原料和一家一户自产自销为主的历史,“三彭”等品牌粉丝开始在县内外及周边地区小有名气,成为馈赠亲友的佳品和较受客户欢迎的**土特产。与此同时,该村有近五分之一的农户从事“三粉”加工、经营,成为名副其实的万元户、十万元户,甚至百万元户。

(三)壮大于规模企业起跳。进入本世纪初,**村“三粉”加工遇到了一个不大不小的难题,部分经营户发现他们的粉丝虽好,但进不了超市,特别是近年来,政府在食品安全方面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小作坊、小企业生产的产品卫生不达标、外观不好看,且“三粉”加工形成的水污染、烟尘污染也严重影响了当地的环境,必须注重产业升级,走高标准、高质量、规模产业经营之路。在村支两委的带领下,他们多次到外地学习粉丝加工经验,成立了**村“三粉”加工协会,制定章程,对小作坊、小企业进行整合重组合并,纳入协会统一管理。按照卫生、质监、食品安全生产的要求,引进技术,改进工艺流程,使“三粉”质量得到较大提高。目前,该村原有的近200家小作坊、小企业已整合为45家,年均产值在100万元、利税20万元以上,其规模龙头企业——三彭粉丝有限公司已进入县级规模企业行列。**村“三粉”加工发生了质的飞跃,在市场上倍受青睐,足不出户即可在网上销售,部分品牌已进入大城市的超市。

(四)得益于“三粉”立村增收致富。由于**村“三粉”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使部分外出务工人员看到了希望,2006年以来,已有20多名外出务工成功人士返乡创业,实施“凤还巢”工程。村民徐汉平投资800多万元,创办了**光辉灯饰品有限公司,产品主要用于出口和进入大型宾馆、饭店、会展中心,年产值100多万元,吸纳本村富余劳动力近百人;余明军从上海回乡引进的种猪厂,年产值1000万元以上。目前的**村一条条水泥路四通八达,一幢幢楼房拔地而起,一家家企业建成投产。2008年**村村民人增纯收入达7217元,成立全县名副其实的农民人均纯收入第一村。据不完全统计,全村790户几乎家家拥有摩托车、农用车近百辆,私家轿车和运输汽车30余辆,自来水、有线电视、宽带网、电话进入寻常百姓家,公交车通过颍红公路开到村口,广大农民群众切实享受到了“三粉”产业发展带来的美好生活。

二、**村发展特色经济的主要特点

(一)充分发挥本地资源优势。**村3500亩耕地,红芋种植面积占90%以上,由于近年来不断改良品种,引种脱毒红芋,平均亩产鲜薯8千斤,产量较以前大幅度提高,为“三粉”加工提供了丰富的资源。红芋加工成

第二篇:村发展调研报告

2012年2月28日至4月8日,随着“联村联户,为民富民”活动的开展,我四次深入独店镇秋射村多户联系户家中,通过实地考察,与村民面对面的交谈,对于该村的基本情况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现就秋射村在统筹城乡发展,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存在的基本情况,具体问题及今后的发展思路和规划做简单分析:

一、秋射村基本概况

秋射村位于独店镇北部,陶瓦公路穿境而过,全村共辖14个生产合作社522户1956人。其中有纯回民社一个(共77户289人),是独店镇典型的回汉杂居聚居村。全村现有耕地面积5728亩,其中塬地2890亩,山地2838亩,人均占有耕地面积2.99亩。粮食生产以玉米、小麦为主,其中玉米种植面积2847亩,小麦种植面积2120亩,其他产业种植面积336亩。畜牧业方面,全村牛存栏38头,猪存栏45头,养羊255只,外出务工人员692人,2011年人均纯收入2250元,是我县比较贫困的一个行政村。全村主要以种植业为主,村民经济收入主要靠外出打工为主。近年来,秋射村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村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深入发动社会力量,参加新农村建设,倡导社会新风尚,努力促进社会和谐。由于工作扎实到位,加之得益于国家的惠农政策,该村在经济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建设、农民增产增收等方面有了较大的改善,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极大的促进了当地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但从全县新农村的整体发展现状来看,该村的发展还是远远不够的,由于地理位置和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秋射村的发展很难跟上全县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二、产业发展现状

秋射村在产业发展上无较大的地理优势,只是利用自身的地理条件积极发展蘑菇,种植苹果等产业。但从近几年发展的总体效果来看不是很好,产业规模小、效益低,经济增长不明显,群众积极性不高,导致这一后果的直接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产业结构单一,不能形成有效的经济链。从2007年到2011年,该村种植苹果458亩,但都属于前期投资,无明显的经济效益,加之大多数群众无补充效益,生产生活资金严重缺乏,导致果园管理投入减少,果园管理水平低下,广泛存在不施肥、不剪枝、不除虫现象,从而导致已经挂果的果树产量低,病虫害现象严重。最终走入不投资,无效益的恶性循环。

(二)主要粮食产业经济效益低。2008年至今,玉米、小麦的销售价格低下,群众一年辛苦劳动获得的经济收入和其投入基本持平,经济效益甚微,极大的打击了群众的种粮积极性,大多数人选择了外出打工,基本上放弃了粮食生产。据计算,该村2890亩塬地除耕机费和肥料投入后亩均年收益为600元,2838亩山地亩均年收益为400元,耕地人均年收入为1500元左右。

(三)基础设施落后,思想意识不高。据调查发现,该村80%以上农户的住房都是建于七、八十年代,房屋裂缝,墙垣倒塌的现象随处可见,最近几年,全镇新农村建设步伐不断加大,绝大多数村都修建了小康屋,但是由于村民手中无多余的资金,因此都思想负担重,不愿贷款修建,致使该农村的致富能手不得不外出打工,这一问题的出现直接给新农村建设带来了众多不便之处,最直接的困难就是农村劳动力的严重缺乏,新农村建设缺乏最基本的人力资源支持。

(四)蘑菇产业种植技术落后,规模较小。秋射的蘑菇产业由于受主客观方面的影响一直没有形成规模,基本上处于自给自足、传统种植的状态,对全村经济增长没有做出应有的贡献,由于生产时间长、投入多、效益低、见效慢,加之近两年以来各类生产成本价格的飙升直接打击了刚刚调动起来的群众积极性。

三、目前存在的具体困难

(一)群众生产资金匮乏,产业资金投入不足。由于收入微薄,使村民无力进行产业发展的初期投入,生产资料价格的疯狂飙升直接导致了群众产业发展规划胎死腹中。

(二)果园管理缺少经验。果园施肥普遍凭经验,缺乏按果树需肥规律测量化标准施肥;品种单一,结构不合理,果园无套种经济作物,致使群众的前期投资过大而无任何经济收入;群众没有深刻认识到苹果栽植的重要性,思想过于保守,急需解放思想;新建果园的管理差,果数成活率低,果园建设标准化程度普遍比较低。

(三)气候条件差,自然禀赋落后。由于地理位置和气候的影响,该村缺乏水资源,无种植蔬菜的天然条件,因此只能小麦和玉米,但是主要粮食产量逐年递减,群众种粮积极性普遍降低,况且果园大多种植在塬地,因此山地上荒种、漏种现象较多,耕地资源浪费严重。

(四)产业规模化小,缺少产业带头人。蘑菇产业规模小,呈分散状,大规模的蘑菇专业户没有形成,缺乏典型的产业模范带头人,群众没能看到规模产业带来的巨大经济利益,积极性不高,无法做大做强。

(五)文化意识落后,信息闭塞。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匮乏,精神文明建设滞后,群众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就是靠电视,信息渠道有限,落后的精神文明建设很难满足群众高速发展的文化需求。

这些制约经济发展,导致群众贫困的原因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也不是立即可以解决的。但是我们既然找到了问题的关键,那么我们就要对症下药,下力气狠抓,大力实施惠民工程,着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努力推进经济和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提升本村的综合实力,改变本村的贫穷面貌。

四、今后的发展思路及规划

根据秋射村的实际情况,从构建和谐新农村和提高全村人民经济水平的大局出发,围绕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要求,我们具体要做好以下几点工作:

(一)加大政策引导,提高产业水平。

1.加快苹果产业规模化步伐。近期,要主要做好苹果拉枝、施肥、灌溉等措施,实现267亩果园零星挂果,田间配套务做同步跟进,年内在旧堡、城壕、旧庄三社新定植500亩果园,实施规范化管理。结合学习“联村联户,为民富民”活动这一大好时机,使村干部、村民的思想得到解放,深刻认识到发展苹果产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将苹果发展做为该村今后发展的主导产业;对苹果建园示范户以及苹果产量大户进行奖励,并积极争取上级主管部门的资金、技术支持;对资金确实有困难,贷款信誉良好的群众优先安排小额贷款资金予以扶持;提高村民文化素质,加强管理知识培训。聘请县农业技术人员进行培训,推广品种化栽培,嫁接改良,提高坚果品质,加强病虫测报,及时防治病虫害,冬季适时进行改土施肥,涂白等管理。要依托我县在全省苹果产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加快发展该村的苹果产业,使苹果发展规模化、经营管理科学化、生产销售商品化,将该村的苹果产业做大做强,力争在短时间内,发展成为全县知名的苹果产业基地。

2.抓好蘑菇产业建设。该村几户蘑菇种植户常年小打小闹,蘑菇产业规模未形成大的起色,因此要不断提高蘑菇产业量化发展,鼓励村民多种蘑菇,加大对该村蘑菇产业的技术指导、品种改良和更多的培训力度,使蘑菇产业发展上规模,只有发展上规模了,种的蘑菇才能有销路,才能卖出好价钱。除此之外,应在蘑菇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投入一定的加工设备,形成一条蘑菇生产、烘干、塑封、包装、销售的产业链,再者,根据镇上对文明生态家园示范点周围的80户旧村庄实施“五改三建”的要求,可以将栽植蘑菇后的废渣作为沼气池的原料,变废为宝,这样既改变了夏季废渣遍野的臭味,又使村容得到改善,也使村民用上干净便捷的新能源,提高村民的生活水平。沼气用过的废渣还可以继续在田间施肥,通过这样的循环使用,把该村的蘑菇产业做大做强,形成种植业、农业、新能源的循环发展链。

3.调整农作物产业结构,改进优良品种种植。该村现在拥有山地塬地可种植面积共5728亩,其中2007年栽植果园面积158亩,今年打算新定植果园面积500亩,种植全膜双垄沟播玉米3850亩,最终剩余可种植

耕地面积1220亩,因此,要在仅有的耕地面积上进行合理的产业种植分布,扩大地膜小麦的种植面积,购买优良的种子品种,这样,玉米年亩产量可达到600公斤,小麦年亩产量可达到450公斤,农民耕地年人均收入可提高600元,最终达到2500元。同时还可以通过种植白豆、红小豆等其他经济作物来提高耕地收益。因此,只有实现全村产业结构调整,才能使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彻底改变过去产业结构单一,种植业一业独撑的局面。

(二)抓好基础设施建设。

1.抓好危房排险,灾后重建工程。该村有绝大多数群众居住在年老失修的危房中,随时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我们应及时对这些危房进行排查加固,以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在今年的雨季来临之前,我们就要及时的对全村的危房户进行排查,发现村民的房子存在不安全隐患的,我们要通过政府资助和本人筹集一部分资金,对这些危房进行了修葺或重建。

2.对该村各社的道路逐步进行改造,改善村容村貌。由于资金问题,该村的入社道路一直没有统一硬化,村民随便在房前屋后堆积家畜粪便、乱倒垃圾、存放柴火,显得比较凌乱;道路两边也没有种植树木,进行绿化,每到下雨天,村民行走在泥泞的路上,走进院落,都会留下两排带有泥土的鞋印,使干净整洁的院落略显凌乱。因此,我们对入社的道路准备进行硬化整治,确保年内实施砂化公路至尚沟泉社道路一条0.6公里,实施公路至旧堡社村道硬化一条2.5公里,新修生产道路14条7.8公里,解决行路难的问题,新建沼气池50眼,配发太阳灶50户,以改变脏、乱、差现象和村民下雨天出行难的局面。

3.建设好村文化室。由于多年来村里没有文化设施方面的投入建设,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匮乏。现有部分“农家书屋”协会捐赠图书640多册,且关乎农村科技书籍量少。因此需要社会或者其他单位捐赠相当的关于农村致富方面的书籍,并且在借书时,多劝导村民借科普方面的书籍,借此机会进行科普知识的宣讲,让村民从书中学到致富知识,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让村民的思想得到提升,改变以往陈旧的思想,让他们容易接受新事物,能够积极的执行政府的正确引导。

4.实施阳光村务,广泛汇集民意。在村“两委”中推行“一线工作法”,全面落实村民民主监督,建立和完善村组理财制度,提高村委会办事人员业务水平,及时规范公开村务、党务、财务、事务。下村到户多了解民情民意,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主动“下访”,将职权范围内的矛盾纠纷化解在村内组内。大力推行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提高认识,转变村班子的陈旧思想,积极接受新事物,大胆创新。

总之,我们要紧抓此次活动的机遇,通过政策引导,产业帮扶,基础设施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基层党组织的模范先锋带头建设,把秋射村建设成为和谐、富裕、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我相信秋射村的明天会更加美

第三篇:发展优势特色经济产业调研思考

沿黄城市带建设战略的实施是**市崛起的契机,打造黄河金岸和发展壮大优势特色产业是**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大举措。如何在不断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开放、推进科学发展中加快**经济社会的发展,结合近期的调研,我形成了一些新的认识。

一、实现科学发展的坚实基础

**市依黄河而生,靠黄河而存,借黄河而发展。

全市人口27万,面积252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50万亩。近年来,**市委、政府以“创建全国百强县(市)”为目标,大力实施工业强市、科教兴市战略,加快推进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城市化进程,全市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快速发展,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城乡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

一是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进入小康阶段。2008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74.4亿元,比“十五”末增长60%,年递增20%,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3.8亿元,比“十五”末增长65.2%,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445元,比“十五”末增长35.5%。城市化率达到42.6%,比“十五”末增长3.7%;高中入学率达到85%,比十五”末增长28%;农村人口平均教育年限9年;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1.1%以上,比十五”末增长2.7%;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到100%,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以内。国土林木覆盖率达到15%,千人拥有医生数达到3人,城市人均住房面积达到29平方米,农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8.4平方米,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满意度达90%以上,基本政权建设达标率85%。在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中,位列西部百强县(市)第38位,十五”末前移了33位,跻身“中国特色魅力城市200强”行列。可以说,**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已迈出了扎实步伐,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二是推进经济发展的产业格局基本形成。近年来,坚持把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发展水平贯穿经济发展始终。目前,工业经济已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主导,2008年,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48.8%。现已形成了以电力、冶金、化工、建材、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五大支柱产业。青铝集团已跻身为全国最大的单体电解铝生产企业,位列中国企业500强第357位。金昱元化工集团公司成为全国第一批循环经济试点企业,并跻身全国石油化工百强之列。截止2008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1家,工业总产值达到166.8亿元,实现增加值47.6亿元,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64%。农业生产条件优势明显。经过多年的培育和发展,形成了以塞外香公司、圣花米来公司、御马葡萄酒公司、张裕葡萄酒公司等企业为龙头的农业产业化格局,建成了优质粮食、酿酒葡萄、设施蔬菜、畜禽水产养殖等一批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到2008年,全市优质水稻种植面积达到10万亩,设施农业达到7.5万亩,酿酒葡萄种植面积达8万亩,适水产业面积达5万亩,各类养殖园(场)区61个,生猪饲养量达到68万头,粮食总产量达到27.7亿公斤,实现农业总产值16.1亿元,成为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全区养猪第一县。荣获了“中国优质酿酒葡萄生产基地”等称号。

三是由城乡二元结构向一体化推进。坚持“以城带乡,城乡一体,统筹发展”的工作思路,深入实施了“两大工程”,城乡环境得到了全面整治,城市规模不断拓展,规划区扩大了13.5平方公里。快速推进了以“中心村、大庄点”为主要内容的新农村建设,全线贯通滨河大道、立马公路,城市东区“两纵三横”道路,大力实施城区、庄点、干道、河湖生态涵养林建设工程,打造了城与城、城与村、村与村10分钟工作圈。截止2008年底,全市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18.12平方公里,城市化水平达到42.6%,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2.3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到45%。农村砖房率达到72.6%,庄点绿化率达到85%。城市的聚集带动功能逐步凸现,农村人居环境逐步改善,人才、资金、技术等发展要素逐步向农村辐射,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

四是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和谐程度明显提高。继续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两基迎国检”工作顺利完成,小学、初中入学率均达100%,中等职业走在全区各县(市、区)前列。大力实施“科普之光”下基层、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等科技推广活动,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达45%。卫生和社会保障事业进一步发展,2008年底,全市参加城镇医疗保险人数达59919人,参加养老保险人数达20231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数180154人,参合率达99%。按照“应保尽保”的原则,向城市5535名和农村4001名低收者分别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933万元、210万元;深入推进全民就业创业活动,新增城镇就业4504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劳务输出达到3.39万人,实现劳务收入2.5亿元。深入开展全国卫生城市、全国园林城市创建

和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截至目前,全市2个镇进入全国文明先进工作镇、5个机关事业单位进入全国文明先进工作单位、3个镇进入了自治区环境优美镇、22个单位进入了自治区文明单位(文明镇)。深入开展以平安创建活动为主题的“扫黑除恶”、禁毒人民战争等专项行动,保持和巩固了自治区“平安市”荣誉称号。

二、加快科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然,在看到发展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市科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在这次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大调研过程中,我认为当前制约**科学发展的问题主要有:

一是产业布局不够科学,产业优势发挥不明显。从现在的发展来看,**产业布局存在着诸多缺陷,不够科学。尤其是在城市规划上,过去把城市分为三个部分,造成一些工矿、企业远离城区,自成体系,分散投资,基础设施不能共享,而且投入成本增大,城市功能弱化,城市人口分散,不能形成产业聚集效应,使我市一、二、三产业发展不平衡,特别是以工促农、以城促工的作用不能充分发挥,一、二、三产业的关联度较低,不能协同发展、集约发展,造成了二产带动三产的作用不大,反哺一产能力较弱,第三产业发展缺乏拉动力量,总体需求不旺。

二是经济结构不尽合理,统筹发展的难度加大。从工业发展来看,虽然我市工业在全区县(市、区)中基础雄厚,但企业发展不平衡。区属企业占主导,产值占全市工业企业产值的67.1%,市属企业在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远低于区属企业,而且,大部分企业属高载能企业,工业产品主要以初级产品为主,产业链短,附加值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从农业发展来看,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在基地建设、品牌建设和流通市场建设上培育力度不够,创新机制不强,设施农业对市场供求变化反映不灵敏,产储运销产业链衔接程度不够强。虽然“农字号”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有20多家,但上规模、上档次、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企业不多,80%的农产品加工企业是粗加工,企业设备落后,产品质量档次低,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弱。企业、农户、基地的链条不紧密,不能很好地发挥龙头作用,直接影响了全市的农业结构调整。比如:我市在葡萄产业发展上,由于龙头企业的带动力差,十多年来,这个很好的产业没有做大做强,徘徊不前。大米、玉米、林果资源比较丰富,但农业产业化进程相对较慢,主要原因就是深加工能力弱,尚未形成区域品牌。2008年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仅占农业总产值的31%。

三是具有成长性的旅游资源开发滞后,真正的发展能力还没有释放出来。我市具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鸟岛、黄河十里长峡、108塔、古渠首、牛山寺庙群、庙山湖、北岔口明长城、鸽子山遗址等旅游景点文化底蕴极为丰富,但缺乏整体统一规划,开发的深度和广度不够,尤其是“黄河文化”这个主题不突出,旅游配套服务设施不完善,基础设施滞后,旅游市场开拓不够,致使丰富的旅游资源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和打造,旅游资源真正的潜力未能充分释放出来,总体上还停留在较低水平。

四是社会事业与经济发展不相协调。近年来,我市经济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在全区的位次相对靠前,但是社会事业与经济发展不相协调。尤其是教育和卫生的发展,广大人民群众很不满意。由于历史原因,目前,教育、卫生人员超编现象严重,导致新人补充不进来,再加上近年来,一些骨干教师和专业医疗技术人员流失,致使目前师资队伍整体素质参差不齐,学科配套的结构矛盾日益突出,医疗专业人员不够,教育质量和教学水平与人民群众的期盼有一定的差距,医疗技术水平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就医需要。由于教育和卫生事业的滞后,直接影响了全市经济的快速发展。

五是干部思想解放程度和干部作风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一些领导干部工作精力不在基层一线,多数时间守着机关,忙于事务应酬,深入基层问情于民、问计于民、问政于民不够,研究解决问题不求甚解,开展工作与实际结合不够紧密,事倍而功半。有的乐于作表面文章、政绩工程,把一些精力浪费在了揣摩上级领导、主要领导的意图,应付日常工作,不能放手创新开展工作,解决群众实际困难不够。有的开展工作满足于完成任务,满足于现状,质量标准低,缺乏立足长远谋划发展的意识,有的推一推,动一动,不推不动,混天度日,缺乏加快发展攻坚克难的魄力。

三、推动科学发展的对策与思考

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必须以自治区启动沿黄城市带建设为动力,以打造黄河金岸为契机,立足市情,发挥优势,突出特色,找准着力点,明确主攻点,用足用活《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宁夏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国务院《关于拉动内需的十条措施》精神,扭住发展不放松,争创百强不动摇,充分调动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创造性的开展工作,齐心协力、共谋发展。

(一)坚定不移地把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作为主举措。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强市战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不断推进工业经济规模发展、上档升级、集约经营,快速提升工业经济的整体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一是实施项目带动,增强发展后劲。严格落实市、镇、部门主要领导重点项目责任制、项目近期汇报制,强化奖惩措施,狠抓跟踪落实,形成良好发展氛围。二是发展园区经济,推进产业集聚。重点打造铝工业城、新材料基地、嘉宝工业园区。积极争取国家、自治区政策和资金的支持,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园区集聚经济要素的能力,吸引高科技、高产值、高附加值、低污染的企业向园区聚集,做大做强能源电力、冶金、化工、建材、农副产品加工五大主导产业。三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绿色发展。强化监管力度,引导企业改进技术装备,优化产业结构,实现工业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由粗加工型向深加工型转变、由耗能型向节能减排型转变。四是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培育知名品牌。大力开展“质量兴市、科技创新”、“企业管理年”、“诚信企业”等活动,培育企业的质量意识、诚信意识,创造品牌产品,增强企业竞争力。

(二)坚定不移地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主平台。城乡一体化发展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结合**的实际,确立“居民向社区集中、农民向中心村集中、农村群众向城市集中、新上项目向园区集中”的思路,有效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一是统筹基础设施建设。按照中心市区—中心集镇—中心村的发展思路,进一步完善城乡发展规划,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向农村延伸,实现全市所有的行政村通硬化路、通公交车,实现大庄点、中心村街道全部硬化,农村综合服务中心、沼气池、安全饮水等项目两到三年全部建成,极大的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二是统筹城乡建设。加快修订完善城乡发展规划,加快城市东区商贸市场、综合医院、学校、文化体育中心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扩大城市规模。继续完善罗家河水系、青秀园人工湖等景点建设,突出水系穿城特色,着力提升城市品位。全力推进“塞上农民新居”和新村庄建设工程。三是统筹产业发展。依托龙头企业、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优势特色产业,促进土地有序流转,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规模经营和特色产业,建设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农产品生产基地,促进工农双赢、互动发展。特别是重点发展有机水稻、酿酒葡萄、小杂果、畜禽水产养殖等特色农业基地。

(三)坚定不移地把改善民生作为主方向。民生改善的程度是衡量经济科学发展的根本尺度。我们必须坚持富民优先,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不断改善民生,在改善民生中凝聚发展力量,使经济发展与改善民生成为良性互动、相互促进的工程。一是抓好全民创业促就业,进一步提高群众的富裕程度。积极实施“阳光工程”、“雨露计划”和“农村劳动力技能就业计划”,加大农民培训和劳务输出岗前培训力度。二是大力发展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继续深化教育改革,切实加强师资力量,进一步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加快发展以文化、卫生等为主的社会事业,不断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有效解决群众上学难、看病贵、保障低、文化单一的问题。三是坚持向群众“求计问策”。做决策、办事实,处处为群众考虑,着力解决群众反映的难点、热点问题,让群众顺心。

(四)坚定不移地把发展第三产业作为主途径。坚持保护和利用相结合,统一规划,整合资源,积极挖掘以黄河为轴线,以水、峡、塔、岛、山、寺的文化底蕴为基础,着力开发建设黄河大峡谷旅游景区。一是突出黄河文化主题。规划建设**黄河楼、黄河坛、黄河度假村、黄河休闲广场等各具特色的黄河文化旅游景点。二是加大对重点景区的投入。积极打造十里长峡、一百零八塔、金沙湾、牛首山寺庙群、黄河生态公园精品旅游线路,不断提升旅游业发展水平,以旅游业大发展,带动服务业大发展。三是进一步完善配套服务设施。着力发展交通运输、物流配送、金融保险、中介服务、信息服务、星级宾馆等各类生产性服务业,重点发展特色餐饮业、娱乐业,使各旅游景点服务单位在卫生环境、饭菜质量、服务水平等方面向星级靠拢,为游客提高良好的消费环境。

(五)坚定不移把项目实施和招商引资作为主攻点。紧紧抓住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宁夏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国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历史机遇,准确把握中央投资方向,积极争取国债项目、中央和自治区的重大项目,广纳社会资金,吸纳外部资金,以大项目、大投入促进大发展。进一步强化“抓项目、抓招商”的发展意识和“亲商、安商、富商”的引资意识,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千方百计聚集民间资金,多渠道、宽领域招商引资,以招商引资大突破,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市化进程。

(六)坚定不移把加强作风建设作为主抓手。要践行为人民服务宗旨,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衡量一切工作成败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坚持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实实在在为群众办事中去,领导班子成员要建立基层联系点,经常深入基层,了解情况,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群众要求,切实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以实际行动取信于民。要倡导求真务实的作风,要大力发扬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精神,坚持重实效、讲实话、办实事,不图虚名,不做虚功,坚决杜绝形式主义,严格禁止做表面文章。要继续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深入开展党风党纪教育。坚持深化制度改革和体制创新,切实形成拒腐防变教育的长效机制、反腐倡廉制度体系和权力运行监管机制,坚决惩治和预防腐败现象发生。

通过近期的调研,就如何促进**科学发展,我还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促进科学发展,必须坚持不懈地解放思想。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之间的差距,归根结底是思想解放程度上的差距。推动**经济发展,必须自觉把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机制抛弃,始终保持克难制胜和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想别人未想、不敢想的事,干别人想干、不敢干的事,做到突破前人,超越自我,奋起直追,知难而进、迎难而上,以思想的解放、观念的更新,推动全市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二)促进科学发展,必须遵循经济发展规律。科学发展就是合乎规律的发展。探索破解“三农”难题,是推进科学发展的最终目的。世界经济发展规律表明,从农业文明上升到现代文明,工业化是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有效解决“三农”问题,根本出路在于加快工业化、城市化、农业产业化进程。

(三)促进科学发展,必须充分调动民力。实践证明,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动力在民间,越是群众创业活跃的地区,经济发展的内动力就越强。全国之所以有“温州模式”就是得益于群众的首创精神。因此,我们必须大力倡导全民创业,放手让群众干,全力支持群众干,不断激发群众求发展、求致富的活力,使全市的发展力量和潜力充分的释放出来。

(四)促进科学发展,必须突出特色。特色就是市场通行证、品牌影响力、区域竞争力。实现**的科学发展,就必须把握市场走向,实施差异化经营,扬长避短,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使人们一提黄河,就想到黄河**大峡谷;一看到葡萄酒,就想到**是酿酒葡萄的最佳原产地;一见到大米,就想到**是优质粮食生产基地。

(五)促进科学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归根结底是以人为本的发展,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才能端正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真正做到干群同心,上下协力促发展。所以,实现跨越式发展,就必须在决策上顺应群众的期盼,体现群众的利益,让群众在改革发展中得到真正的实惠,发展才能形成强大的合力。

第四篇:全市经济转型发展调研报告

2012年11~12月,市委督查组牵头开展了全市经济转型发展情况督查调研活动,并形成《关于全市经济转型发展情况的督查调研报告》(见附件)。2013年1月29日,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吴存荣同志批示:“相关建议转各部门参考。”附件:《关于全市经济转型发展情况的督查调研报告》

关于全市经济转型发展情况的督查调研报告

合肥市委督查组

2012年11~12月,市委督查组根据市委对督查组工作的要求,组织市委督查组全体成员和市委办公厅等有关部门,就全市贯彻落实市第十次党代会精神,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转型发展、促进经济跨越发展专题,到各县市区、开发区和市直有关部门开展督查调研,并赴长沙、郑州考察学习。督查调研采取座谈研讨、查看资料、实地考察等方式进行。在督查调研中,我们感到,市第十次党代会以来,全市上下积极谋划和推进经济转型发展,取得了阶段性成效。通过督查调研,进一步宣传了市第十次党代会和党的十八大有关精神,提高了大家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转型发展必要性的认识,增强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经济转型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当前,合肥正处于经济转型发展的关键阶段,经济转型发展亟待统筹谋划、分类指导、重点突破、提升水平。

一、全市经济转型发展取得的成效

一年多来,全市各县市区、开发区和市直有关部门深入贯彻落实市第十次党代会精神,紧紧围绕科学发展主题和全面转型、加速崛起、富民强市主线,结合实际,积极探索,推动经济转型发展,取得较好成效,促进了全市经济快速、健 1 康、持续发展。

(一)经济转型发展思路逐步清晰。各县市区、开发区从自身实际和发展需要出发,确定经济转型发展的战略重点,探索经济转型发展的思路和措施。瑶海、庐阳、蜀山、包河4个中心城区,围绕建设“首善之区”,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新型业态,重点发展楼宇经济、总部经济、文化创意、电子商务、物联网、特色街区,推进城区工业向都市型产业转型,工业园区向都市产业园转型。瑶海区针对一批老工业企业即将搬迁后出现的发展空间,积极谋划发展都市科技工业园、物联网产业园。庐阳区大力发展楼宇经济、总部经济、特色街区、生态农业。蜀山区创建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吸引美国传奇、香港派蒙等34家电商企业集中入驻,总投资50多亿元,发展目标是建成拥有10万个座席的全国重点电子商务区。包河区在着力构建“产城一体、业态繁荣、高端引领、功能完善”的现代产业体系的同时,坚持生态立区,积极推进“三圩”(大张圩、东大圩、牛角大圩)生态旅游建设。各个开发区按照工业发展主引擎、创新发展新高地的定位和产城一体的要求,不断完善功能,提升层次,加快发展。高新区围绕建设现代化科技新城,推进创新发展与城市西部组团建设双跨越,着力打造家电、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公共安全等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着力推进“一中心、三基地”和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建设。经开区推进“传统产业高端化、新兴产业规模化”,积极提升发展四大支柱产业,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住宅产业化和现代服务业等新型产业。新站区围绕产业新城建设,实施现代服务业和新型工业双轮驱动,推进国家级新型平板显示产业基地建设,打造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体的现代产业组团。滨湖新区努力营造交通、生态、医疗、教育、购物、休闲等“六个良好环境”,积极构建区域性金融商务、行政办公、会展旅游、文化体育、研发创意、商业居住等“六大中心”。合肥巢湖经 开区招商引资有了新的突破,一批新企业在该区落户和开建。各县市以工业化和城镇化为突破,推进开发区和工业集中区的优化提升。肥西县加快推进重点园区由规模扩张向集约开发转变,产业发展由相对分散向集聚集群转变,招商引资由注重数量向量质同升转变,战略性新兴产业由规模不大向规模扩张转变,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肥东县实施“工业立县、产城一体、开放合作、绿色发展”四大战略,努力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三化联动”进程。

(二)产业结构调整加速推进。以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明显加快。预计全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突破1570亿元,占全市规上工业的28.3%;实现增加值425亿元以上,同比增长21%。新型平板显示、太阳能光伏、新能源汽车、公共安全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全国领先。“双千工程”、“两化融合”深入推进,传统产业得到改造提升,“六大主导产业”加速集聚发展,家用电器、装备制造产业双双突破千亿产值大关,家电产能跃居全国三大家电基地之首。服务经济快速发展,服务业产值和就业比重明显提升。2012年前三季度,全市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048.93亿元,同比增长11%,占GDP比重为37.4%;现代服务业引资960.6亿元,占全市引资总量的一半,新引进大项目41个;1-11月份,服务业投资2193.69亿元,同比增长21.4%。服务外包快速发展,集聚企业253家,累计接包合同执行金额超过3亿美元。滨湖国际金融后台服务基地入驻机构已达14家。环巢湖旅游开发强力推进,全市5亿元以上在建旅游项目63个;2012年前三季度,旅游业总收入304.5亿元,同比增长58.1%。

(三)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推动政府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对接,产学研合作形式越来越多,领域越来越宽,层次越来越高。示范核心区“一中心、三基地”基本建成,十大战略性产业研究院建设不断完善,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建设加快推进,合工大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建设正在谋 划,高科技园区创新功能和产业承载力显著增强。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日益突出,安凯、三联获批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12年新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133个。全市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累计已达233个,其中国家级26个。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2012年前三季度,发明专利申请和授权量分别达3028件、892件,同比增长32.7%、60.1%;技术交易合同额30.97亿元,同比增长72%。高新技术产业继续快速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企业累计达938家,同比增长20%;全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超过900亿元,居省会城市前十位。不断推进科技体制改革,优化创新环境,32家企业参与企业股权和分红激励试点;科技文化融合重点实施项目10个,支持语音、动漫、出版等基地建设。高层次创新人才加速集聚,新组建安徽硒谷生物等3家企业院士工作站,集聚院士团队118人,在肥服务院士总数达62人;新引进国家4个千人计划及其投资创业团队,全市入选国家“千人计划”累计达33人。

(四)城乡统筹发展步伐加快。以现代化城市的发展理念和建设标准,统一推进城乡规划建设,促进了城乡经济同步发展,城乡面貌明显改变。城市基础设施大建设继续强力推进,2012年,新建、续建大建设项目840项,完成投资217亿元;滨湖新区完工和在建项目33项,工程总投资121.5亿元。长丰县高起点建设北城组团,打造合肥区域性特大城市新亮点,投资170亿元的世纪金源和投资70亿元的恒大城市综合体项目加快推进,商业广场、五星级酒店、运动中心、影视城2013年将全面建成营业。开发区、县区互动发展,高新区、经开区、新站区与县区合作共建的柏堰科技园、新港工业园、南岗科技园等,取得了发展双赢。现代农业与工业、旅游业融合发展。市级以上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471家,其中国家级7家。预计全年农产品加工产值突破1000亿元,同比增长24.9%。4 环巢湖生态农业带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总投资56.6亿元的234个生态农业项目,已完工159个、完成投资28.52亿元,建成了包河大圩等一批国家、省级旅游休闲农业示范点(区)。县域经济加快发展。预计2012年,县域生产总值达1300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31.7%,比去年同期提高2.6百分点;肥东、长丰成为中部百强县;肥西县第3次跻身全国百强县,位次比2010上升1位。

(五)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现。围绕巢湖综合治理,高起点规划建设环巢湖生态示范区,一期总投资502.5亿元的113个环巢湖生态示范区项目已全面展开。《巢湖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和国家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试点批准实施,环巢湖乡镇污水处理总体方案已编制完成。以节能减排为抓手倒逼经济转型,在连续4年获得省节能超额完成奖的基础上,2012年前三季度,全市单位GDP能耗下降4.67%,超过省政府下达的全年能耗降幅目标。推进落后产能淘汰,2012年1—11月份,六大高能耗行业产值占全市工业比重下降1个百分点。巢湖、肥东等地以铁的手腕推进矿山整治和生态修复。巢湖市截止目前已关闭67家矿山、57家轮窑厂、169座石灰窑,完成39万平方米生态修复工作。以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和国家森林城市为目标,开展城区绿化大会战和农村大规模植树造林,城区绿化投入14.45亿元,完成绿化面积1212.9万平方米,其中滨湖新区绿地率达44.8%、绿化覆盖率达57.4%,高于全市平均水平4.5、8.2个百分点;农村造林投入30亿元,完成植树造林24.4万亩。深入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启动实施美好乡村建设,农村生态环境和居住环境明显改善。

(六)工作推进机制初步形成。各地各部门以效能的提升推进转型发展思路和举措的落实,把干部队伍的积极性、创造性引导到加快转型、又好又快发展上。长丰县重点工作由县四大班子领导成员分别担任组长,乡镇、开发区和县直部门 5 责任捆绑、上下联动、同奖同罚,实行战役式推进、派单式分解、专题片式前后对比汇报、曝光式督查,加大了工作落实力度,并探索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群众工作方法,全县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巢湖市严格考核、严格奖惩、严格问责,全年通报批评单位30个次、通报批评个人31人次、行政免职8人、实行离岗拆迁7人、在媒体上表态发言6人,在各级干部中产生了很大震动,形成了“以快速度赢得快转型、以快节奏推动快见效”的风气,促进了经济转型和各项工作的有效开展。庐江县实施“工业立市推进年”和“城市建设提升年”,建立项目推进双向约束和“五个一”制度(一名县干负责、一套班子服务、一张推进时间表、一块任务倒计时牌和一份责任书),加快了县域经济转型发展。市发改、经信、科技、农业、商务等部门,加强调查研究和具体指导,积极研究支持新型工业化、自主创新、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的政策措施,认真履行各自职能,主动服务基层,在推进全市转型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当前合肥经济转型发展存在的主要矛盾

根据调研中基层反映的情况,综合分析合肥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内外部条件,我们认为,当前合肥推进转型发展,主要面临着五对矛盾:

一是加快发展与加快转型的矛盾。对于合肥来说,当前仍处在跨越赶超阶段,虽然“十一五”以来发展变化巨大,但经济总量不大,人均水平不高,发展相对不足,仍然是合肥现阶段最基本的市情和最大矛盾。要实现“新跨越、进十强”,不仅要稳增长,而且要快增长。转型不是不要增长,而是为了更好更长远的增长。但从国内外发展经验看,转型发展中调整传统产业、淘汰落后产能,必定要牺牲一定的速度,有时要付出经济增长放缓的代价。上海近几年在推进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中,经济增速就明显放缓(今年回升)。合肥近几年虽然发展速度较快、经济总量增大,但创新能力、产业结构、发展质量的提升,与发展速度、经济总 6 量的提升之间仍然存在落差,发展的协调性、可持续性和核心竞争力不强。特别是老城区和有的开发区,受发展空间和承载能力的影响,传统的发展模式几乎要走到尽头,转型发展更加迫切。要提升合肥持续的竞争力,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转型发展,即使一时增速受到影响,也应该坚定不移地推进,为更长时期又好又快发展打基础,增创合肥科学发展新优势。当前,尤其需要引导各级干部正确认识和处理加快发展与加快转型的矛盾,统一思想认识,消除各种疑虑。

二是低端产业被调整与新兴产业过程化的矛盾。在转型发展过程中,既需要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也不能忽视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我市工业门类比较齐全,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化工、冶金、建材、轻纺4个传统产业的工业产值和增加值,目前仍占全市工业的四分之一。转型发展需要运用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增强产业竞争力,延伸产业链条,壮大产业规模,同时部分缺乏市场竞争力的低端传统产业将会逐步被淘汰。随着转型发展的推进,传统产业比重必将进一步缩小,新兴产业比重将会进一步扩大。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近几年虽有较快发展,但许多产业项目还处在起步阶段,尚未形成一定规模,市场竞争力还不强,新一轮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端服务业尚待培育。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找准加快发展与转型升级的平衡点,防范产业转型出现真空和断档,出现经济增长速度下滑的风险。

三是转型发展依靠创新驱动与创新能力提升不足的矛盾。合肥是全国科教资源比较密集的城市之一,是科技部确定的全国唯一科技创新试点市,是国家首批创新型试点城市,去年又成为国家股权和分红激励试点市。“十一五”以来,合肥把科技创新摆在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推出了一系列突破性举措,初步走出了一条依靠自主创新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新路子。但目前合肥创新能力还存 在诸多不足,产学研合作总体上规模还不大,层次也不高,促进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机制还不通畅;高新技术企业数虽居省会城市第8位,但与排名前三的杭州、广州、成都相比,相差一倍以上,而且像京东方这样有规模、带动性强的大企业、大项目还不多;合肥2011年发明专利授权量760件,虽增长较快,但与周边省会城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仅为杭州的16.9%、南京的21%、武汉市的29.4%、长沙的43%。科技要作为未来合肥转型发展、跨越发展的驱动力和战略支撑,还需要作出很大的努力。

四是经济加快转型与制度环境尚不完善的矛盾。实现转型发展,需要有一个有利于转型发展、科学发展的制度环境。“十一五”以来,合肥大力开展效能建设,深入推进一系列改革,不少举措在中部乃至全国“领风气之先”,投资发展环境不断优化。但从转型发展的要求来说,制度环境还存在许多不足。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方面,政府职能转变还未完全到位,多头监管和条块分割没有根本改变,基层对行政审批慢等方面的反映仍然不少。在要素市场建设方面,市场化改革还不够,市场体系培育机制尚不健全。在产业发展方面,产业培育的发展创新机制尚不完善,对牵动性强、技术水平高、投资规模大的重大项目有时还需要一事一议;产业关联度还不高,产业链未能有效形成。在制造业内部、制造业与服务业之间的产业关联,大多处于自发和培育阶段,成熟且紧密的产业配套和企业协作不多。有利于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政策环境还不完善,特别是现行税收制度导致服务业税赋偏重,制约了服务经济的发展。在考核机制方面,与促进转型发展相适应的考核评价体系还没有建立。

五是生产要素供给制约与转型发展要素需求的矛盾。随着合肥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土地、资金、人才等要素的供给矛盾越来越突出。经开区反映,因 8 缺少发展用地,不少项目转移到了其他地方落地;巢湖市反映,非常缺少城市规划建设、招商引资、投资融资等方面专业人才;许多企业反映一些急需的各类专业人才很难招到。合肥要加快转型发展,不仅要推进先进制造业优化升级,而且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通过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提升城市经济的竞争力。这种产业转型和升级必然带来就业结构的转变,对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而目前合肥的劳动就业人口素质和人力资本的储备情况还远不能适应,技术人才缺乏,高端人才偏少,特别是在城市化进程中进入合肥的大量农村人口,大多文化素质较低,缺乏基本技能。人力资本的约束将是合肥转型发展的一大制约。

三、推进合肥转型发展的几点建议

合肥目前正处在打造“大湖名城、创新高地”,建设区域性特大城市的重要时期,经济、社会、城市发展进入转型发展的重要阶段,呈现以下一些阶段性特征:

一是经济增长处在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的重要阶段。初级生产要素和投资驱动是合肥“十一五”以来快速发展的主要动力,但面对传统要素供求关系的变化,面对土地、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加重的局面,这种传统外延式发展很难长期持续下去。因此,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转变经济发展动力,将成为未来合肥城市竞争优势的主要来源。二是产业结构处在二产带动向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转变的重要阶段。合肥“十一五”以来工业的快速发展,拉动了服务业及其他新兴业态的发展,加速了城市化进程。能否推动产业服务化和融合化,强化产业发展的高端环节,将是优化合肥经济结构、提升城市综合功能的关键因素。三是城市发展处在区域中心城市向区域性特大城市转变的重要阶段。合肥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十一五”以来的跨越发展,极大地提升了城市的辐射力和影响力。特别是2011年区划调整后,合肥已经具备建设继沪宁杭之后的现代化新兴 9 中心城市,朝着在全国有较大影响力的区域性特大城市方向迈进的环境和条件。因此,未来几年将是合肥实现城市转型,全面实施城市空间拓展和功能提升的关键阶段。

根据对全市转型发展的督查调研和深入思考,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加强转型发展的战略研究和规划,加大经济转型升级的工作力度。经济转型升级是一项探索性、开创性的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个长期和艰巨的任务,需要从战略高度,准确把握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及时制定和调整产业规划,创新体制机制,总结推广经验,科学指导和引导全市经济转型升级。近年来,我市在区域发展、产业发展等方面,进行了一些研究和规划,但总体上看,全市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转型发展指导意见和推进方案,各地的转型发展基本上处于自发探索状态。一要抓紧进行全市转型发展的战略研究和规划。要对全市经济转型发展情况进行深入调研和总结,对国内外的转型发展进行深入研究,进一步理清我市转型发展的思路,增强转型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要按照“1331”市域空间发展战略,尽快编制出现代化新兴中心城市总体规划,对各个区域功能进行划分,明确各个区域的产业定位、发展方向,明确工业、服务业、农业的产业空间布局,引导各地确定各具特色的主导产业,促进产业错位发展、集聚发展。二要加强对各县市区、开发区转型发展的分类指导。各县市区、开发区发展阶段不同,转型发展的具体要求和目标也不同。要根据实际情况,对各县市区、开发区提出不同的目标、要求和阶段性任务,进行分类指导。三要改进经济发展和干部考核评价体系。要把转型发展的任务要求纳入对城区、开发区、县市考核评价体系,体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要求,发挥其在促进转型发展中的导向作用。

(二)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产业提升促进经济转型。产业转型是经济转型的核心。要围绕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着力推动产业结构向高端制造 10 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转变。一是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对已具有领先优势和一定规模的新型平板显示、太阳能光伏、新能源汽车、智能家电、公共安全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培育从研发到制造的完整产业链和配套产业群,推动产业集聚发展、集群发展。二是提升服务业的层次。把现代服务业作为支柱产业来培育,制定产业规划和配套措施,着力发展会展、软件外包、金融服务、电子商务、现代物流、文化产业等现代服务业和体育、旅游、保健、养老等服务业,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集中打造一批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着力打造服务业知名品牌。三是推进优势主导产业的高端化。以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推进家电、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等优势主导产业的结构向高端提升,向智能化发展,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壮大产业规模。大力发展现代设施农业、优质高效农业、绿色生态农业、休闲观光农业,提高食品工业水平,推动现代农业与二产、三产融合发展。

(三)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以自主创新支撑经济转型。把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作为推进转型升级的着力点,围绕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不断增强合肥自主创新能力。一是加强创新平台和载体建设。加快推进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合工大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以及战略性产业研究院的建设,充分发挥“一中心三基地”的作用,紧贴主导产业推进研发机构、孵化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平台建设,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加强科技园区的建设和体制创新,不断增强科技园区的产业承载力和创新要素的集聚能力。二是加快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瞄准高新技术产业前沿,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高科技企业,同时大力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较强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推动企业成为研发投入主体、创新活动主体和成果应用主体,鼓励规模以上企业设立高水平研发机构,支持新能源汽车、公共安全等重点产业建设产业技术联盟。三是大力加强人才工作,切实做好引进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工作,积极构筑创新人才高地。适应转型发展需要,围绕我市重 点产业,全力集聚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资源。拓展引才育才渠道,创新完善人才引进、评价、激励等政策,优化人才的服务环境,全方位培养和引进一批优秀创新人才群体,引进一批我市重点产业、重大项目以及新兴产业紧缺的高技能人才。继续推进企业股权和分红激励试点,激发人才创新创业积极性。可在环境优越地段(如蜀山区山、水之间)兴建一个高级人才综合服务区,配套建设高级周转住宅、学术交流中心、学校(能开展国际教育)和幼儿园、医疗保健、文化体育、休闲娱乐、餐饮服务、商业服务等设施,为在我市从事战略性新型产业的国内外高级专家、高管人员提供优惠的租用服务。可开展评选表彰我市发展战略性新型产业的“十大功臣”活动,每年评选表彰一次,并让“十大功臣”享受市政府补贴和有关保健待遇。

(四)推进城乡一体协调发展,以新型城镇化推动经济转型。一要用现代化城市的标准来规划建设城市。要方便生产(工作)生活、生态宜居、交通顺畅、体现特色。要大力推进产城一体。要加快发展地铁、地下车库和地上立体车库,增加公交线路和电动公交车。要增设街头公园和群众文体活动场所(包括建设住宅小区时要有这方面的明确要求)。要高标准建设副中心城市,规划建设一批中心镇和镇级市,增强城镇承载力和辐射带动功能。二要积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创新农业经营体制,加快城镇化进程。研究制定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政策措施,积极实施户籍制度改革,降低农民进城入镇的门槛,让城镇常住人口所享受的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到进城入镇定居的农民。在充分保障农民承包土地经营权的基础上,鼓励支持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规模经营,规范进行土地流转,使更多的农民能够安心进城入镇。三要按照布局合理、环境优美、设施配套、功能完善和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原则来规划建设美好乡村。要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统筹城乡产业发展,引导城市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引导城市劳动密集型、资源加工 型企业向县域转移,促进农村资源开发和农民就业。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社会事业范围,推动城乡各项社会事业均衡发展。

(五)不断深化改革开放,以动力塑造保障经济转型。任何发展方式都是一种动力机制的塑造和利益分配体制的安排。推进转型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必须深化改革,创立与转型发展相适应的体制机制;必须扩大开放,吸引更多的先进生产要素,促进存量改造和增量提升。一是改革攻坚,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市场主体是经济发展的动力源。目前,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干预偏多等问题,仍然制约着市场主体的活力。必须加快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深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进一步减少和调整行政审批事项,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的干预,大力推进投融资、财税、金融、土地、招投标等改革,从制度上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二要开放提升,不断拓宽开放领域和空间。积极探索产业、基础设施、城镇建设等各领域开放的新路子,不断扩大合作交流空间,吸引更多的先进生产要素服务于我市经济发展。坚持以有效投入为重点,以项目落实为关键,加大招商选资力度,着力引进规模效益好、产业关联度大、技术层次高、带动能力强的重大项目,引导各类投资投向产业转型的重点方向,加快推动产业向高端化、高质化、高新化发展。三要民营突破,进一步释放全民创造力。把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推动全民创业作为关键性战略,全面清理现有的各项民营经济发展政策,制定更加务实管用的政策措施;加快都市产业园和县市工业园规划建设,打造民营经济的发展平台,支持民营经济扩大数量,培育大企业、大集团、大品牌、大产业链,促进民营经济上规模、上质量、上水平、上效益。

(六)加强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以生态建设深化经济转型。一个城市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城市环境容量和生态可持续性。要确立以转型保障生态 13 建设,以生态建设深化转型的理念,走出一条工业文明和生态文明并行共兴的路子。要高起点规划建设环巢湖生态示范区。加大巢湖流域综合治理力度,实施截污减负、增容复苏、修复共生“三大路径”,力争通过3-5年能力,使巢湖水质有明显改善,努力把合肥建设成为生态宜居之城和最美丽的省会城市之一。要围绕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和国家森林城市,深入推进绿化大会战和农村植树造林。在城市组团之间建设生态廊道,在环巢湖边岸集中造林,在农村开展村庄、道路、河渠、塘坝、农田林网绿化。要进一步做好治污工作。对污染严重的企业要进行治污改造或关停并转。要严防新的污染企业进入合肥。要继续抓好节能减排。强化企业节能降耗,加大节能改造力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促进工业绿色低碳发展。(2012年12月)

第五篇:关于发展楼宇经济调研报告

关于山阳区发展楼宇经济的调研报告

山阳区政协委员:黄春林

一.什么是楼宇经济

楼宇经济是近年来我国城市经济发展中涌现的一种新型经济形态。所谓楼宇经济是以商务楼、功能性板块和区域性设施为主要载体,体现集约型、高密度特点的一种现代经济形态。楼宇经济野是近年来我国城市经济发展中涌现的一种新型经济形态。这里所说的“楼宇”,一般指城市内占地面积较小,容积率较高、建筑面积较大并用于经营性的写字楼、商务楼和工业楼房。在我国城市经济发展中,凡是以写字楼、商务楼和都市型工业楼宇为重要物质载体的经济活动,通称为“楼宇经济”。

二.楼宇经济的特点

1、高产出。楼宇经济实现税收高,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城市跨越式发展的重要突破口。据发达地区有关方面统计,一幢高级商务楼所创造的效益,与城郊几平方公里范围内的商户所产生的效益相等,因而被称为垂直的商务街、金融街。

2、集约利用土地。楼宇经济集约利用土地和资源,实现了城市经济从外延式扩张向内涵式深化转变的新型经济形态,通过把平面土地和空间概念联系起来,充分利用空间

资源,使土地要素得以拓展,提高了土地使用率和产出率。

3、具有环保特点。支撑楼宇经济的产业非常广泛,但主要是现代服务业。如金融业、各种咨询业、广告策划、影视制作、网络公司、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咨询中介公司、高科技企业、娱乐服务企业、房地产开发企业、旅游服务企业、交通通讯企业等国内外各类企业、公司。

三.发展楼宇经济的必要性

1、发展楼宇经济,有利于推动城市化进程,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目前山阳区正处在工业化、城市化加速发展的阶段,发展楼宇经济,可以变平面发展为立体发展,变实体经济为虚拟经济,向空间求发展,向楼宇要效益。楼宇经济所依托的商务写字楼汇聚大量的人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一方面可促使城市化加速推进,同时可实现在高价位上的土地再开发,达到可观的利润空间。

2、发展楼宇经济,有利于加速现代服务业发展,实现经济结构调整。楼宇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较多的商务写字楼集聚在一定的区域内,产生大量的信息服务、咨询服务、中介服务和物业服务市场,形成功能良好、配套齐全的商务圈。同时楼宇中聚集的大量企业和员工所产生的知识培训、文化娱乐、交通住宿等需求,都能进一步促进区域现代服务业发展。

3、发展楼宇经济,有利于改善投资环境,提升城市品

位和档次。发展楼宇经济,建设一批交通便利、基础设施完善、建筑风格鲜明的商务写字楼宇,必将大大提升城市的品位和档次。通过发展楼宇经济,大力引进大公司、研发中心和新型业态落户,可以加速信息、资金、人才、技术等关键要素在山阳区的集聚,不断提升城市服务、辐射功能,极大地改善山阳区的投资环境。

四.发展楼宇经济的现实阻碍

楼宇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集聚性商业楼宇的建设与开发,而房地产企业的结构性缺陷使得从事房地产经营的企业极少,绝大多数房地产企业都只从事项目的开发,追求快速的利益回报。

原因主要是在住宅开发时可以通过预售和销售将资金回笼或获得利润,写字楼市场等收租物业面对的则是租赁市场,出租写字楼资金回收期长,还有大量的后期物业管理工作,没有相当实力的企业做不了。

由于短期高开发利润的吸引,以及房地产企业实力有限的现状,使房地产企业不得不放弃写字楼建设而选择住宅。这种缺陷所带来的局限,在大型项目操作和长期稳定的回报上显现得特别充分。

五.山阳区发展楼宇经济的几点建议

一是要做好产业战略前导和城市规划,引导开发建设智能化程度高、配套设施齐全的高档商务楼宇,通过拆旧建新、拆低建高,加快楼宇扩容和升级,提高房地产开发中写字楼所占比例。

二是完善对楼宇经济的长效服务和管理机制。建立一支由工商、税务、市容、综合执法、环保、交通支队、街道及各楼宇物业部门组成的楼宇招商服务队伍,强化服务功能,提高服务效率,求精求细,多角度、深层次开展服务,积极协调解决楼宇建设和招商过程中的各类困难。

三是进行市场化的专业推介。召开商务楼宇展示推介会和智能化研讨会,对重点楼宇进行专题宣传和推广。策划建立山阳区楼宇经济促进服务中心,从事写字楼和商业店铺承租、买卖及楼市调查、市场咨询、信息发布、招商引资等业务,搭建起楼宇和企业对接的桥梁,促进楼宇交易。

四是功能专业化。走“打造专业楼宇平台,发展特色产业集群”的路子,引导业主进行楼宇功能定位,促进金融、物流、中介等产业的聚集,发展产业集群。鼓励开发商引进相同或关联行业入住,部分楼宇对一些不符合自身定位的企业进行了置换和交流。通过政府有效运作,力争形成一批产业特征比较明显的特色楼宇。

五是完善城区功能,营造良好的楼宇经济外部商务环境。着重解决交通压力,兴建立体停车楼。重点发展品牌性商业零售,特色楼宇餐饮、休闲、文化娱乐等服务性项目,形成区域性聚集,为楼宇经济提供配套服务,提升城市品位,丰富楼宇经济的内涵。

六是以提高入住企业质量为目标,进一步增强楼宇经济招商引资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将重点商务楼宇整体包装、策划,整体招商;借助知名中介公司进行招商;采取合资、合作的方式引入品牌物业管理公司;完善行业组织,形成公平竞争的楼宇经济市场局面,增强共同抵御风险的能力。

发展楼宇经济是拓展山阳区发展空间的重要途径,是山阳区招商引资的重要手段,是加快山阳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必然要求,我们要以“楼宇得租金、企业得利润、政府得税收、经济得发展”为目标,大力发展楼宇经济,打造高端商务功能,实现山阳区经济发展的新突破。

下载某村发展特色经济调研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某村发展特色经济调研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村蔬菜发展调研报告

    村蔬菜发展调研报告 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灵宝市吉家湾村积极探索土地有序流转新机制,让种田能手有用武之地,让土地发挥最大效益,全村1100多口人,有1000多个蔬菜大棚平均每人拥有......

    XX村发展调研报告

    关于对XX村发展的调研报告根据单位的安排,我于8月30日到XX村进行为期两天的走访和体检农村生活,通过走访农户,了解全村实情、发展思路、发展情况,更加深入地去体会农村发展状况......

    古云村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古云村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我任职的是古云村主任助理。通过与村两委干部聊天,走访村民,与群众交流,我对古云村的情况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莘县东西狭窄,南北狭长,而古云镇就位于莘县......

    甘肃省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定稿)

    甘肃省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发布时间:2011-07-20点击数:28来源:自治区政协农牧业委员会 甘肃省政协农业和农村工作委员会 根据甘肃省政协常委会今年工作的安排,最近,我......

    关于特色农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全县特色农业发展现状的调研报告 根据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工作安排,我们以发展特色农业为重点,对全县特色农业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

    关于发展特色文化的调研报告大全

    一、前言(这篇调研报告原是我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科观活动中的一个专项调研报告,由于自认为是一篇相对来说还算下了一番功夫,没有过多八股文成份的东西,所以感觉尚有一定的收藏......

    小学学校特色发展调研报告

    学校特色发展调研报告 ——-平遥县襄垣乡郝温村小学校 一、学校基本情况 平遥县郝温村小学校是一所单轨制的农村寄宿制完全小学,距县城20公里。学校共有6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19......

    关于灵山卫大楼村发展特色养殖的调研报告

    关于灵山卫大楼村发展特色养殖的调研报告 灵山卫街道办事处大楼村挂职干部 王志 2008年10月底,我有幸成为全市300名挂职干部中的一员,奔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线挂职锻炼,具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