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拓宽监管领域 加大执法办案力度一
拓宽监管领域 加大执法办案力度
周伯华局长在2010年工作报告中强调的“四个只有”,充分有力地概述了工商行政管理如何由“收费型”向“执法型”转变;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的监管理念。
在工作中,本人就如何拓宽监管领域,加大执法办案力度,案件由“单一型”向“多元化”转变这一工作,谈点想法:
一、选好人、用好人是加大执法力度的关键环节人靠什么来创造奇迹呢?靠的是才智,靠的是积极性、主动性的发挥,只有真正把有经验、懂业务、为人正直、办事公道,敢办案、办铁案,有敬业精神的人做为办案负责人,才能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努力拓宽监管领域,加大执法办案力度。
二、提高人员素质是加大执法办案力度的重要基础监管机制的改革赋予工商更多的执法权限,由于人员素质偏低,不能适应监管工作的需求,易造成管理的真空,如何由“收费型”向“执法型”转变;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强化素质教育是当务之急,队伍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行业风气,也影响着职能的发挥。依法行政的基础是学法、知法、懂法,例如;我们要查处利用商标、广告等欺诈行为,只有把相关法律法规研究透,才能提高监管、办案水
平。这就要加强业务学习和培训,结合实际,突出重点,搞好综合性和实用型人才培训。做到学有所用,学用所长。最重要的是加强实践活动,促进执法人员知法学法,从而懂法用法,做到会检查、会登记、会办案、会协调、会电脑等“五会”为导向的运行机制,促进人心思进、想办案、办好案的良好氛围。
三、调动好人员积极性是加大执法力度的根本保证。做为一个领导者就要明智地运用激励方法唤起工作人员的热情,工作动力主要靠热心和责任感。同时必须加强动力机制的建设。一是加大经费投入,要有必备的交通、通讯、器材;二是给相关的人员必要的奖励,设案件举报奖,克服有案不举、有案不报的陋习,对协查案件举报有功人员给予一定物质奖,精神上也要鼓励办案人员,举行“办案能手”评比活动,增强他们的荣誉感和责任感,激发全员办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加强内外相互衔接、协调的科学运行机制是加强执法力度的必要条件。
行政执法质量的高低是社会对工商部门评价的“寒暑表”, 如何拓宽监管领域,必须加强市场巡查。要加强日常巡查、重点巡查、投诉举报巡查、专项整治巡查和突击巡查等五种巡查方式。
五、建立义务监督员,扩大信息源是拓宽监管领域的必要补充。
以乡镇嘎查辖区为单位设义务联络站,聘请有责任心的老党员、老支书当义务监督员,监督执法者是否有坑农害牧现象;监督执法者有无违法违规行为;监督经营者是否有无照经营行为;监督经营者是否有销售假冒伪劣行为。要求监督员扮演好“联络员、信息员、举报员”的三重身份,将工商执法的触角向乡、嘎查有效延伸,建立市场监管信息队伍,发挥社会力量充当工商执法的“第三只眼”,采取“线人举报”“顺藤摸瓜”等方式方法,有效完善发现机制,实现监管信息全面科学。
六、联合有关部门协助运行是拓宽监管领域的重要环节。要积极与公安、国土资源、建设、文化、卫生、质检、环保、新闻出版、药检、安全生产管理部门联系与配合,加大查处取缔无照经营力度,特别是对涉及前置审批的无照违法的查处,更要与相关部门进行联系,建立遏制无照经营的长效机制。
通过以上途径努力拓宽监管领域,加大执法办案力度,建立执法办案快速反应机制。具体工作思路:为加大执法力度,应整合执法力量,排除地方保护因素干扰,全盟各局创新执法举措,开展异地交
叉执法办案。抽调系统执法办案能手,业务能力强的业务骨干,组成多个工作组,集中时间,先后在全盟积各旗县范围内开展了“红盾护农”和纠正损害群众利益、整顿垄断性行业、公用企业、农村牧区市场、食品市场、文化市场等系列交叉执法办案活动。
一、开展异地交叉执法办案,走活全局执法一盘棋重点围绕“红盾护农”、商标侵权、食品市场、文化市场、损害群众利益等活动开展了异地交叉执法办案。从全系统抽调若干名执法办案骨干,分成几个检查组,深入全盟各旗县(市)局辖区开展了为期一个月左右的交叉执法办案。
二、拓宽办案领域,拓展执法空间
(一)实现了处罚主体的拓展。
交叉执法检查组集中开展对垄断性行业、公用企业的专项执法检查行动,重点对电业、石油石化、邮政、电信、移动、保险等近百户公用企业进行检查。
(二)实现了案件类型的拓展。在以往查处的案件中,大部分为无照经营等主体违法案件。应加大《商标法》、《广告法》、《合同法》、《食品安全法》、《公司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等法律法规的执法力度,违法案件的查处。
三、建立案件奖励机制,加大工商执法宣传力度,树立工商行政管理执法权威新形象。对执法人员办理的成功案例,如特殊案例(公用企业、限制竞争、垄断行业、商标和广告等违法案例),对查处的制假售假案件、涉及危害广大群众利益的典型违法行为公开曝光、公开披露、公开处理。广泛宣传工商机关在行政执法中所取得的战果和成效,并实施大会奖励及物质奖励,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工商部门在整规工作中的地位和影响,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和执法权威以及社会公信力,同时也达到“惩戒一个,教育一片”的警示目的,真正提升工商行政管理在百姓、政府心中的新形象。
第二篇:加大环境监管执法力度
加大环境监管执法力度
(一)创新环境执法机制,加大环境执法力度。采取定期与不定期检查相结合;采取日查、夜查、突击检查等方式对企业开展拉网式检查,对存在的突出环境问题实施专项行动。加强主动执法,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采取措施,扭转被动执法的局面。强化对企业污染治理设施运行情况检查,加大环境监管执法力度。对重点行业和重要污染源实行分片包干制,加大监测频次和监察力度,切实推行企业环境违法行为忏悔制,对不执行环境保护基本制度的企业要在媒体公开曝光和道歉。
(二)实行部门联动,形成环保合力。财政、金融、电力、能源、安全等部门利用政策、税收、金融、信贷、断电等综合手段遏制企业环境违法行为;对整改不到位、治理不到位、顶风作案、违规排污的企业坚决予以处理,改变“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的不利局画。
(三)加强机构建设,提高监管力度。新设立马坝、管镇、桂五3个环境监察分局,人员要抓紧到位,迅速开展工作,拉长农村环境保护短板,加强对开发区外企业的监管,使城乡环境质量整体进一步好转。
提高环境应急管理能力。建立环境预警、环境应急响应、环境修复等区域环境安全危机防范体系。排污单位要加强自身环境应急能力建设,防止发生环境安全事故。县乡政府都要保证环境应急管理工作所需的人力、财力、物力等公共资源,制定完善相关预案,建立健全统一领导、分类管理、属地为主、分级响应的环境应急工作体系。
以保障饮水安全和重点流域综合治理为重点,加强水污染防治。要科学划定和调整饮用水源保护区,2007年全面完成县城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划定和报批工作。禁止有毒有害物质进入饮用水源保护区,在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内,严禁一切排污行为和其它可能污染水体的活动。统筹城乡饮用水源环境保护,扩大农村集中供水覆盖面,提高农村受益人口比例。完善饮用水源地水质监控体系,建立饮用水源安全预警制度,定期发布饮用水源地水质监测信息
第三篇:加大监管和处罚力度
加大监管和处罚力度
对上市公司进行以落实诚信责任为重点的巡回检查和专项核查,督促各有关方面切实履行诚信责任; 利用新技术、新方法丰富监管手段,开辟更加畅通、便捷和高效的资信渠道,充分利用和发挥社会各界的监督力量,进一步加强对上市公司的一线监管,如建立上市公司资信信息网、上市公司失信举报电子信箱等; 建立上市公司诚信评级和公告制度。根据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情况,将上市公司分为守信和失信两类,再根据守信和失信的程度划分为若干级别,并定期和不定期地加以公告; 建立诚信档案,实行“黑名单”制。为上市公司、中介机构、董事、监事建立诚信档案,详细记录他们在信息披露方面的行为,并将失信者列入“黑名单”。
第四篇:执法部门拓宽监管领域说法分析探讨
笔者认为执法部门及执法人员提出“拓宽监管领域”的说法不科学,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依法治国的基本国策相违背。本文从国家和法律法规对执法部门监管领域的授权、划分、监管秩序的规范、监管职责的明确和权力的限定,及《辞海》、《词典》对“拓”和“拓宽”的相关解释方面,分析、批驳了执法部门及执法人员提出“拓宽监管领域”的错误。
主 题 词:批驳 拓宽 监管领域
近年来,一些执法部门在规范性文件、领导讲话和对外宣传中,常常提及“拓宽监管领域”。在百度网搜索“拓宽监管领域”一词,可搜索到95万余条①;在google上搜索,可搜索到110余万条②涉及“拓宽监管领域”言语的文章、新闻、信息等,如果计算报刊、杂志和规范性文件,将“数不胜数”,大有蔓延之势。笔者认为执法部门及执法人员提出“拓宽监管领域”的说法不科学,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依法治国的基本国策相违背。
一、执法监管领域是国家授权或法律法规特定的。监管领域是执法部门的监管范围。我国每部门实体法对调整范畴、违法行为表现的规定,对执法主体和执法主体承担职责的明确,及执法行为的规范;程序法对执法部门的地域管辖、级别管辖、权限管辖等管辖的界定;国务院“三定”方案(定机构、定职能、定编制),对执法部门管理国家事务、行使职能的授权等,从多角度、多层次、多领域,以宽窄相济的方式,对各个执法部门监管领域的具体界线划分或监管领域的圈定。执法监管领域是国家授权或法律法规特定的。任何执法部门、任何执法人员都不能超越国家和法律法规规定,擅自扩大宽或缩小本部门的监管领域。
二、执法监管领域是对执法部门监管职责的明确和权力的限定。国家采取特定方式对执法部门监管领域的划分,明确了执法部门的监管职责,对执法权力进行了限定。执法部门应在国家法律、法规规定和国务院“三定”方案的框架内,做到纵向到底、横向到边,不留死角,不留盲区,保证监管工作到位,有效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和市场经济秩序。超出国家授权或法律、法规规定的监管领域,实施监管是越位,即超越职权,违法监管,与民争利,执法扰民。典型的表现是“乱检查、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四乱行为。不正确履行执法监职责是错位。一方面,表现为没有大局意识,法外容情。不能坚持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不坚持全国一盘棋,在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干预下,为协调关系,以牺牲国家利益、公共利益、大局利益为代价,突破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低线,维护区域利益,实施地方保护主义,甚至充当扰乱社会秩序、市场经济秩序者的保护伞。另一方面,表现为腐败。执法不公,徇私枉法,贪赃卖法,以权谋私,索贿受贿等,常见的现象是“吃、拿、卡、要”等。监管不到位是缺位,即执法部门或执法人员没有革命事业心和责任感,“沉沉醉于红灯绿酒之中”,工作效率低下,遇事推诿。表现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对党和国家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熟视无睹,漠不关心,麻木不仁,行政不作为,失职、渎职等。
三、执法监管领域的划分是对执法部门建立的一种管理秩序。国家通过执法部门管理国家事务,同样需要秩序来规范、来保障。如果国家没有良好的管理执法秩序,管理国家事物必然导致混乱,形成“无政府状态”。国家通过实体法、程序法和职能授权,对执法部门权力、权限、管辖的限定,不仅仅是对执法部门“监管领域”的划分,而是为执法部门监管制定的“规矩”、建立的管理机制,是对其执法“行车路线”的规划,是建立的一种执法秩序,是对其执法行为的规范,是避免执法部门之间执法的相互碰撞、重复执法管理,节约执法资源,保证顺利执法、有序执法、规范执法的基础和保障,是实现国家管理国家事务、支撑管理的权威性、有序性、有效性的重要手段。对执法部门普遍具有强制性和约束力,必须共同遵守和维护。
四、拓宽执法监管领域是一种违法行为。《辞海》中对“拓”字的解释是“以手推物;开辟、扩充、开拓、拓荒”③。《现代汉语词典》对“拓”的解释是:开辟、开拓;对“拓宽”的解释是“开拓使宽广:拓宽视野;拓宽思路;拓宽路面”④;对“开辟”的解释是“古代神话,盘古氏开天辟地,简称开辟、指宇宙的开始”⑤。笔者认为可这样理解:手是人;“开辟”是克服阻力;“开荒”是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事。“拓宽监管领域”是人主观意识发挥作用,采取一定手段和形式向外撑扩,目的是突破或超过规定界线、领域。执法部门一旦越过国家授权、法律法规确定的监管界线,就超越管辖、越过监管领域。实施监督管理,就是违反了依法监管的基本原则,就是一种乱作为行为,是一种违法行为。
五、拓宽监领域是对执法监管职能到位概念的混淆。在现实的执法实践活动中,有些执法部门受现有人力、财力、物力及装备和执法人员素质等诸多条件和保障因素的影响,与所承担的执法监管任务不相适应,导致不能有效履行职责、发挥职能作
第五篇:加大粮食行政执法力度
加大粮食行政执法力度
确保粮食流通市场安全
平山县粮食局副局长王辉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粮食市场放开后,政府对粮食流通管理的内容和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粮食流通管理的对象也转向全社会粮食经营者,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责也发生了重要变化。2006年5月,国务院颁布《粮食流通管理条例》,我县粮食局依据《条例》、《粮食流通监督检查暂行办法》赋予的行政执法职能和省、市粮食局有关规定,按照建立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行政执法体制的总要求,开展了粮食行政执法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近两年来一直是全市先进单位。但是,在近几年的执法工作实践中,遇到了一些工作难点,还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难点和问题严重阻碍着粮食执法工作的正常开展,如不及时破解,势必导致粮食执法工作走入“不作为”或“乱作为”的歧途,影响粮食流通正常秩序。在市场化条件下管理全社会的粮食流通,是粮食行政管理部门面临的全新课题,伴随而来的新情况、新问题也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三个不适”:
一是观念不适。长期以来,粮食部门实行计划经济,凡事按政策,习惯于行业内部的管理。现在国家颁布了《粮食流通管理条例》,赋予了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行政执法权,管
理全社会的粮食流通,观念上一下子难以从传统的管理模式中转变过来,执法理念淡薄,甚至不会执法;而粮食经营者本身,他们对头戴“大盖帽”、身穿制服的行政执法人员已经普遍接受,而对粮食管理部门执法却不以为然。
二是人员不适。首先,人员明显不足。粮食行政执法大队与监督检查科、业务科为一套人马三块牌子,工作人员只有3人,且身兼数职。在这种情况下,面对全县的粮食流通管理执法确有困难。其次,职工队伍年龄结构偏大,都在45岁以上。再次,行政管理素质不高,执法水平偏低,缺乏专业技能与知识。
三是政策不适。《粮食收购资格审核管理暂行办法》(国粮政[2004]121号)第八条规定:“年收购量低于50吨的个体工商户从事粮食收购活动,无须申 请粮食资格”。很显然,这一规定为遍布农村的个体粮贩无证收购粮食开了“绿灯”,同时也给粮食收购市场监管带来负面影响。目前,我县除国有粮食企业外,主动向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申请办理粮食收购资格并获通过的个体工商户仅10家,多为无证收购。《粮食流通管理条例》还明确规定,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查出无收购资格者收购粮食的,须移交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处罚。监督与处罚的分离,无疑削弱了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的行政执法地位。
如何做好新形势下的粮食执法工作,我认为要切实领会《条例》精神,转变思想观念,做好以下三点:
第一,明确立法宗旨,确立依法管粮的思想。《粮食流通管理条例》是建国以来我国第一部面向全社会的粮食流通法规。它的颁布实施标志着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职能由过去内部管理向全社会的粮食流通领域转变。《条例》的颁发顺应了粮食购销市场化的发展趋势,是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必然结果。颁布《条例》,就是为了使改革后的粮食市场放而有序、活而不乱;粮食流通秩序更为规范;切实维护好粮食生产者、消费者和经营者的根本利益;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条例》赋予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粮食流通领域行政执法的主体资格,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遵守立法宗旨,切实履行好自身职责,依法管粮。做到主体合法,程序合法,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将粮食监督检查工作纳入法治化的轨道。
第二,明确以人为本,确立为民管粮的思想。正常的粮食流通秩序,符合所有粮食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利益需要,而粮食生产者、消费者和经营者涵盖所有社会人。因此,粮食安全,影响全社会。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从全社会的角度看待粮食流通管理,树立以人为本、为民管粮的理念,将自己工作上升到维护社会稳定、维护百姓生活正常的高度,时刻想着人民,切实维护好流通秩序,维护好人民的根本利益。
第三,明确公正意识,确立公平管粮的思想。法律本身就要求公正公平。因此,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树立公正意识,公平管粮的理念,对国有粮食企业、非公有制粮食企业,个体经营者一视同仁,对粮食生产者、消费者、经营者同等考虑,在制定有关实施措施、履行市场监管职能时掌握好尺度,确保执法公平、公正。
作为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基础上采取务实的措施,加大执法力度,确保粮食流通市场安全。
一、加强宣传,提高认识。由行业内部管理转为全社会粮食流通管理,是法律赋予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的神圣职责,成为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一大突破。对于这项新生事物,当今社会却鲜为人知,不甚了解,以致对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的行政执法产生怀疑、误解,甚至抵触。究其原因,主要是我们的宣传工作力度还不够,国家法律政策未深入人心。为此,各级粮食部门要本着施教于先的原则,通过广播电视、标语墙报、培训办班等多种形式,广泛深入地开展宣传教育工作,使之家喻户晓,路人皆知。以宣传落实法规、政策,促进观念转变,提高思想认识。
二、完善政策,避虚就实。针对粮食行政执法实践中发现和暴露的问题,要在政策上进一步完善,不断充实。年收购 量50吨以下者无须办理粮食收购资格许可证,在实践中争议较大。一是对象难以界定,即使超过50吨者也可化整为零。二是“双重”管理标准,在法律适用上有失公平。三是主
体庞大、人数众多,容易扰乱粮食收购市场秩序,必须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约束机制,将其纳入监管范围。否则,粮食行政执法工作就难以到位。
三、健全机构,充实力量。粮食行政管理、执法要名副其实。内设执法机构要统一规范,重新调整,以示严肃。执法队伍建设亟待加强,挑选年纪较轻、素质较高、责任心较强、符合资格条件的公务员充实到执法队伍中来,人数在4—6人为宜。
四、理顺体制,净化环境。首先要明确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的执法主体地位,使粮食局回归政府序列。其次是针对当前部门职能交叉,社会职责不明的问题,企盼政府加快行政体制改革步伐,理顺部门职能关系,明确社会职责。再次就是执法经费要真正列入财政预算,满足执法需要。
二0一0年六月二十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