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教育学生热爱劳动》读后感五篇范文

时间:2019-05-12 22:40:0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怎样教育学生热爱劳动》读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怎样教育学生热爱劳动》读后感》。

第一篇:《怎样教育学生热爱劳动》读后感

在《怎样教育学生热爱劳动》这篇文章中,苏霍姆林斯基通过自己的实际研究案例,告诉了我们应该怎样教育学生热爱劳动。我们也常在喊着“劳动最光荣”的口号,可是不管我们怎么喊,即使扯破嗓子,就能使学生真正的爱上劳动吗?学校里偶尔的打扫打扫卫生、弯腰捡一下纸片就叫劳动吗?忽然间才发现,劳动离我们的学生是那么的遥远。

我感觉苏霍姆林斯基和孩子们做的事情已经不完全是劳动本身了,他们在劳动中研究,在劳动中享受快乐,而不断地让孩子享受到劳动带来的快乐正是让他们热爱劳动的源泉。孩子们在老师的督促下挖土、植树,为了完成任务的劳动,这能给他们带来欢乐了吗?相反,也许这样只会使得他们感到劳动是一种枯燥而辛苦的事情,根本谈不上喜欢、热爱了,能不讨厌和鄙视就很难得了。的确,要回答“像拾粪这样的劳动,难道也能让人热爱吗?”这个问题似乎真的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而这个问题却是必须要做出回答的。怎样才能培养学生对劳动的热爱?苏霍姆林斯基在摸索中寻找着答案。他以种植葡萄园的故事向我们逐渐展示了这一过程,让我们来看看他和孩子们都做了什么:带领孩子们挖土、施肥、植树-----长出树叶、结出果实-----习惯了以后兴趣减退-----葡萄烟熏追肥-----反常的现象让学生鼓舞-----嫁接实验------根部长得更深实验-----栽培100株抗寒的葡萄-----让深处的根长得更壮实-----葡萄嫁接到别的植物上-----土壤培养出有大量微生物的肥料并种植小麦-----小麦增产显著-----孩子们幻想为每种农作物发明专用肥-----跟粪堆打交道成了有趣的、迷人的事情!我们可以看出:只有当研究和探索伴随着劳动的过程时,才能产生幸福和快乐的感情,只有在这个基础上,学生才可能真正的热爱劳动。

显然,热爱劳动远不是只在纸上写出来的,也不是只在嘴上说出来的,而是在享受研究劳动带来的快乐的过程中慢慢培养起来的。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真正幸福的根源何在呢?就在于创造,在于创造性的劳动。生活的真正幸福,是在劳动中,在人类活动的其他领域中享受心爱的创造性活动。

忽然间又觉得,我们的教育改革似乎还有更多的事情要做,好象远不是只把“课程改革”搞得轰轰烈烈这么简单。

第二篇:怎样教育学生热爱劳动

97、怎样教育学生热爱劳动

在我们学校果园的中央,长着一片高高的、葱绿的葡萄丛,壮实的葡萄藤足有两米高。少先队员们把枝条固定在铅丝上,一行行地排得很整齐。你顺行看过去,几千串黄色的葡萄确实惹人喜爱。我们这个葡萄园是学校的骄傲。不但我们本村的,还有邻村的庄员们都到这儿来学习。在葡萄园里劳动被看成一种很大的乐趣和很高的荣誉,只有那些最勤恳、最爱劳动的学生才配享受它。每当从许多愿意劳动的学生当中选出10一15个人,让他们在行间松土,或者把枝条缠到铅丝上,或者在秋天给每一棵树丛根部垒土,或者在冬天堆上雪以保持水分,这时那些没有被选到的人就觉得受了委屈,感到失望。这使我不由得回想起15年前的往事„„

当时这里是一片荒地。记得有人对我说过:以前曾经把这块地给过一个更夫和财务员,让他们去种土豆,他们都不肯要,因为这块地上已经种过50年土豆,它已经完全没有肥力了。于是我建议把这块地改造成肥沃的土地,使它变成一片花果茂密的果园。 我费了很大的劲才说服高年级学生给这里运来了大约30吨含腐殖质的农肥。我看到,学生们只是出于对我这个新上任的校长的尊重,而不是出于对劳动的热爱,才完成我的要求的。在施肥以后,还必须挖一些一米半深的坑,再把腐殖质跟黑土掺和起来,填进每一个坑里。 当时在我们村子里还没有人种葡萄,虽然在我们这个地区供葡萄发育的条件是再好不过的。我给学生们讲述葡萄是一种多么美妙的植物,可是我感到我的话并没有打动他们的心。我记得,当我谈到热爱劳动,并且还引用了高尔基的话时,十年级的一个叫奥丽娅·特卡琴柯的女生,滑稽地向她的女友们眨眨眼睛,问道:“刚才您说,劳动会使生活变得美好。可是请您说说,难道像挖这些土坑的劳动也是可爱的吗?难道这种事能给人带来欢乐吗?至于高尔基的话,那大概是为了把诗写得美一些;而在生活里,像拾粪这样的劳动,难道也能让人热爱它吗?”

从那时起已经许多年过去了,可是这个姑娘提的问题,我却始终没有忘记。最近7、8年来,当党和人民向学校提出要培养热爱劳动的人的任务时,我又不止一次地听到有人提出这个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并不像乍看起来那么简单。但是却必须回答。我们不仅要证明热爱劳动是人的自尊和文明的最高程度,而且必须说明究竟怎样才能培养起对劳动的热爱。生活本身做出了回答。 让我们再回到葡萄园的故事上来。我清楚地知道,那些为第一批葡萄丛挖坑的学生,到中学毕业后就能看见他们的劳动果实。也可能,到那时他们还会带领自己的孩子到学校来。这当然是很好的。不过,还应当更多地想到那些低年级的孩子,他们在校期间,还能种植三熟葡萄,三次看到自己的劳动果实。我们举行了一个“劳动节”(我们给栽种葡萄那一天取了这个名称)活动,来参加的不仅有那些运肥挖坑的人,还有小学生——一、二、三年级的孩子,他们不是来旁观而是来劳动的。开辟葡萄园这件隆重的、“大人的”事让小孩子来参加,单单这一点就使他们把劳动当做一种不平常的、庄严的因而也是快乐的事来对待了。

到了这一天,小学生们每人给每个坑里捧一捧肥土,给葡萄根涂上有营养的溶浆,然后埋土、浇水。孩子们的劳动量是不大的,但是他们比起那些运肥和挖坑的高年级学生来说,却怀着更加浓厚的兴趣,盼望着葡萄藤长出第一批嫩芽来。这是为什么呢?在那几年里,我还没有下功夫去研究这类现象的心理学的奥秘,可是我有一个明确的想法:应该从最幼小的年龄起就吸引儿童参加劳动,而且要使劳动进入儿童的日常生活,变成他感兴趣的事,通过劳动来激发他的幻想,使他像幻想到遥远的国度去旅行和去发现新大陆一样。在带领小学生去参加劳动节以前,我就给他们讲故事,说一棵葡萄可以结出一百串又大又甜的果实,说可以把葡萄藤培植到像学校楼房那么高。这番话激发了孩子们的想像,就像你对他们谈那稀奇的海洋动物,谈我们这一带草原里的斯基福人的古墓里的奇珍异宝一样。于是,他们入迷似地做起事情来了。

葡萄藤上的第一批叶子发绿了,新长出来的嫩枝向着太阳伸展。在暖房里,我们用花盆装上含腐殖质的肥土,栽一些插条,它们到冬季就生根,到了春天把它们移栽到普通的土壤里,再过一年就已经结出果实来了。

这个目标是非常诱人的。我还带来了一篮子成熟的葡萄,让孩子们生平第一次品尝了这种果实。大概这一点也加强了目标的吸引力。试想,这样一来,谁还会拒绝用桶去提肥料,用鸟粪去制作追肥用的溶液,拒绝干这种又脏又累的活儿呢?

春季到了,孩子们把培育的小树苗移栽在暖房里。对10岁、11岁的孩子们来说,挖坑,把

黑土和腐殖质拌和成有营养的肥料,然后再撒进坑里,确实是不轻松的事。但是,他们真心实意地、入迷地劳动着,这可能是理想在鼓舞着他们的缘故。这些孩子种的葡萄园(大约有30棵),成了学校果园里最漂亮、管理得最完善的一角。当一年前高年级学生种的那些葡萄开始结果的时候,低年级的孩子们高兴极了。因为他们感到自己也是这项劳动的参加者,他们还记得劳动节那一天的情景。好容易等到果实成熟了,我就把一串串的葡萄分给孩子们。他们兴高采烈地把果实拿回家,奉献给妈妈和爸爸。

劳动获得了初步的成果。孩子们从暖房里移栽出来的插条长出了绿色的嫩枝。他们现在已经知道怎样照料和培育这种植物了。我感到高兴:这一下,孩子们都将学会栽培葡萄,他们每一个人都将成为少年园艺家——而这也就是热爱劳动了。但是,我的愿望并没有实现。

又过了一年,原先从温室里移栽出来的那些枝条也都开始结果了。我们又重新在花盆里育秧,把它们移栽到露天下,又重新施肥和追肥。许多学生还在自己家里栽种葡萄树。可是我惊奇地发现:劳动越是变成习以为常的事,学生对它的兴趣就越加减退。3年前那些9、10岁的孩子,为了多给他们栽培的葡萄树施肥,简直是手不离桶地干活:可是现在,无论什么东西也不能吸引他们到暖房和葡萄园去了。怎么办呢?再找一批年龄小的学生从头做起吗?但是再过2、3年,种植葡萄这件事,就会使所有的学生都习以为常,就像他们早已熟悉的种植土豆和别的作物一样地平淡无奇了。怎样才能始终保持学生对劳动的浓厚兴趣和热烈追求呢?怎样去鼓舞他们,使他们不是单纯地提着小桶去运送肥料,而是在他们面前揭示出某种新的、未知的东西,向他们打开自然界这部奇妙的书籍的新的一页呢?怎样才能使劳动变得有吸引力、诱惑力呢?

看来,不应当使劳动变成同一样事情的周而复始,以致令人生厌。为什么孩子们在三年前第一次拿起小铁锹,栽种葡萄枝,给长满嫩芽的小树追肥的时候,他们的眼睛放射出那么热烈的光彩呢?为什么他们当时那么兴高采烈地去寻找最好的肥料,把这件事当成真正心爱的事呢?这是因为,劳动在当时对儿童来说就是去发现世界,儿童在认识世界时体验到一种激动人心的快乐。也是因为,当时收集肥料并不是劳动的最终目标,而只是通往一个诱人的,有趣的、美好的目标的小路。这条小路当然不是完全令人愉快的,但是却无论如何要通过它,否则就无法达到目标,就结不出碧绿的葡萄,就看不到果实间耀眼的阳光。

而当新鲜的、诱人的东西变得习以为常的时候,学生对它的兴趣就减退了。我们把曾经让年幼儿童做过的事情,原封不动地叫少年去做,使得他们一般地都对劳动失掉兴趣,其原因可能就在这里吧?大概这样的估计是符合事实的。我们让年幼儿童去做的事,对他来说是发现世界,可是对少年来说,却是早已念熟的一页旧书了。而世界绝不是少年念过和熟悉的这一页书所能穷尽的。你只要再翻开一页,在他面前就会出现新的、未知的事物。我们必须在儿童面前打开大自然这部奇异的书。甚至像在种土豆或者种甜菜这样平凡的、熟悉的、司空见惯的事情里,也都可以翻开一页又一页的新文章,使儿童把习以为常的劳动看成不平常的、引入入胜的、富有浪漫精神的事。 于是,我开始关心的主要的事,就是使简单的、日复一日地重复的日常劳动不要变成最终目标,而是成为一种手段,借它去一页一页地翻开大自然这部巨著的令人神往的篇章。对于那些热情已经冷却下来的少年,我不断地吸引他们到暖房里来。不过,我并不是去恳求他们,而是他们自愿来的。在这里看到的事情使他们大为惊异。当时我们的暖房很小,最多只能容得下10个人进来,所以使人惊奇和赞叹的那件事,还有些人未能看见。是什么东西使这些已经冷淡的少年如此震惊呢?原来是一种试验,我们把它叫做葡萄烟熏追肥法。具体作法就是用乙烯的烟来熏葡萄丛。大家知道,加强气体吸收能够加速葡萄的发育和结果。我们又用生长激素给葡萄追肥,结果出现了前所未见的事:在冬季,在离雪堆只有两米远的地方,葡萄开花了,长出了果实,一串串的葡萄不是按天计算而是按小时计算地越长越大。 少先队员们感到欢欣鼓舞。紧接着,我又准备搞一次“意外事件”:我们从地下室搬来了一些装满砂子的木箱,木箱里保存着一些短小的葡萄根。当我告诉孩子们下一个试验准备怎么搞的时候,他们都不敢相信我的设想:难道可以把葡萄的嫩芽嫁接到葡萄根上,难道这样可以使它长成结果的枝条吗?少先队员们又带着孩子们特有的那种使不尽的热情,重新拿起了小桶,到处去收集最好的肥料,挑选最合适的地段,以便到了春季开辟一个不平常的葡萄园:这是一种把南方品种的葡萄幼芽嫁接到北方品种的抗寒葡萄的根上的新东西。会长出什么东西来呢?新的植物能不能度过严寒季节呢?它经得起少雪而干冷的冬季的考验吗?这许多问题使孩子们感到心神不宁。

当嫁接在根上的幼芽刚刚长出第一批嫩枝的时候,我又谈了自己的一个新的设想:可以培育这样的一种葡萄丛,使它的根部以均匀的垂直的方式深深地向土壤底下钻,这样一来,即使最厉害的严寒也冻不坏它的根了。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孩子们迫不及待地想知道怎么做。

“要做到这一点,得设法用什么东西来吸引这些根,叫它朝下长,得用什么好吃的东西来喂它。”我暗示地说。

孩子们领会了我的意思,脸上放出了光彩。该怎么办——已经明白了。但是具体作法还不知道。孩子们在一起寻找答案,连我自己起初也不十分了解这种操作方法。通常,为了培育树苗,就把插条直接栽进土里;现在,我们先把插条的根和一个装有营养物质的小管子连接在一起,以后再把小管子拿掉,让营养物留下来。这样一来,就预先给葡萄根指定了一条向着营养物生长的道路,它就拼命地朝下往深处钻了。 试验结果使得孩子们又惊又喜。他们陆续提出新的设想和建议。有一个叫维佳的男孩子,早在半年以前,他对劳动的态度已变得很冷淡了。可是现在他对我的设想提出一个宝贵的补充意见。他提议:从那根长的垂直的管子再向旁边引出几个分支——再做几个装有营养物质的横向的管子。他说:“让葡萄根在深处再向旁边长出一些分支,这样就更保险了。”

我们决定,如果这次营养管的试验成功,就给集体农庄赠送100株抗寒的葡萄。这个思想抓住了孩子们的心。他们体验着一种自豪感:他们将要做到的事,是以前还没有人做到过的。孩子们的眼睛里闪耀着快乐的火花。我们必须紧急扩建暖房,这项劳动不仅没有使孩子们烦恼,而且我觉得反而更有力地鼓舞了他们。为了用营养管的方法栽活100株葡萄,必须运来大约20桶鸟粪,把它弄碎,再从中挑拣出植物所需要的那部分东西。这种工作是从来没有人喜欢干的,但是为什么现在孩子们却是那么入迷地去做呢?原因就在于:这种不愉快的、但是又必不可少的劳动,是通向一个美好的、创造性的结果的桥梁和道路,达到那个结果是一件光荣而豪迈的事业。

春天又将来临了。可是现在我再也不用担心孩子们的热情会冷下去了。所做的工作已经够多了,而孩子们通过自己的劳动也获得了足够的精神武装。当然,这种精神武装还是要不断补充的。我这里还储备着一些新的设想,只要发现孩子们稍有松劲的情绪,我就准备用它们来给孩子们鼓气。 营养管的试验成功了。我们在校园里栽了10棵,在集体农庄的田里栽了100棵。在移栽的时候,我们又想出一个让深处的根长得更壮实的办法:在每个坑挖到一米半深的时候,再往里面加些腐殖质和黑土的混合物。

在抗寒品种上嫁接的葡萄株上还长出一些小的树苗,我们把它们也移栽了。这项试验本身又是一件独一无二的新事物。

使我感到惊奇、高兴和激动的是:当孩子们由于取得成功的喜悦而处于精神振奋的状态时,他们会产生新的设想。他们看到,从嫁接到根上的嫩芽发育出来的叶子,既不像母株的叶子,也不像子株的叶子。这时候几个好奇心最强的学生,就设想把葡萄的嫩芽嫁接到别的什么植物上去„„他们的创造性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既然产生了这种有意义的设想,而实现这个设想又向学生预示着那么多新鲜、诱人的东西,那么像准备肥料这样的劳动还会是令人厌恶的吗?

我觉得,正是在这个时候,应当在我的学生面前揭开大自然这部奇妙著作的新的一页,以便激发他们对最平凡、最普通的劳动的热爱。“跟粪堆打交道”这个说法,一向被认为是对农民的那种繁重而低效的劳动的形象的表述。可是我下决心要通过“跟粪堆打交道”这件事,从根本上改变我的学生对普通的、繁重的劳动的观点。

我把培育葡萄的积极分子召集到果园里,给他们讲述下面的事:科学家们正在自己的实验室里进行一些有价值的实验,他们在土壤里寻找一些刺激植物生长、发育和结果的物质。给土壤里施肥,跟在土壤里培育这种肥料完全不能相比。如果培育出这种肥料,里面的微生物在栽种植物以后还能生活一段时间,大量地供给土壤以刺激生长的物质,此外,估计它们还能保持土壤的湿度。

“同学们,让我们也来尝试一下,搞一个这样的试验。我们在土壤里培养肥料,使每一立方米里繁殖出几百万个微生物,然后种上小麦。不知道我们将得到怎样的结果?也可能,我们会发现一点连科学家们也还不清楚的什么东西哩。”

我的幻想吸引着孩子们。使他们惊奇和高兴的是,原来上粪也是这么一件不简单的事。人们可以上很多粪,但是可能不仅没有提高土壤的肥力,反而可能使土质变坏。

于是,在照料葡萄园的同时,又热烈地开始了一项新的活动。我们在3%公顷的普通的黑土上进行试验(这种黑土在收成最好的年份,每公顷所收的小麦不超过20公担)。我们又运来了半吨厩肥,再掺上半吨含糖分较高的植物残渣(玉米秆、腐熟的树叶等),把所有这些东西的混合物用氨水浸成薄浆,浇在黑土地里,再进行深耕。在整个夏季里,我们又耕作了几次;在冬季给这块地上堆雪。孩子们急不可耐地想知道土壤里发生着什么变化。

到了春季,我们准备在这块不平常的土壤上播种春小麦。但是我觉得孩子们单有热情还不够。我还想让他们为一个理想而“朝思暮想”。我从旧的农业杂志里看到,一些热爱土地和植物的人们,早已在尝试把冬小麦培育成中耕作物——可以给每一丛小麦培土。这个办法取得了优异的成果:收成比普通小麦提高2至4倍。我讲的话吸引了孩子们,他们在l0平方米的土地上开始了试验。 冬季是在许多要操心的事情中过去的:既要管暖房里培育的葡萄秧,还要管插条和被雪复盖住的小树丛;现在还加上了新的事情——肥料的试验。孩子们精打细算地把所有的垃圾、一点点饲料末和每一堆厩肥都收集起来。

等到田里的雪刚刚融化,孩子们就动手做事了,加工土壤,清理种子。他们把小麦播种到松软湿润的土壤里,急不可耐地等待小麦出芽。小麦的迅速发育,它们那富有弹性的、汁液饱满的、壮实的茎杆,都使人感到惊奇。大概是浓密的绿叶挡住了灼热的阳光,使它照不到土壤,所以土壤一直不干燥。

我们的春小麦比其他土地上种的春小麦提前一个星期抽穗了。这种又大又重的麦穗还没有人看见过。一些老农来看我们的试验田,他们不相信这是春小麦。特别令人惊异的是,这种小麦不怕炎热。虽然它抽穗早,却成熟得慢,发绿时间长,颗粒不断地灌浆,越长越大。收成是前所未闻的:3%公顷收了2.5公担,折合每公顷80公担以上。我们播种时用的是普通种子。如果我们挑选良种的话,那又会取得什么样 的成果呢?

培育丛生冬小麦的试验也取得了同样优异的成绩。给每一丛小麦留的空间越大,它结穗就越多,颗粒也越大。这些丛生小麦折合每公顷收60一70公担,而且它的土壤没有改良过,依靠的办法只是多次松土。

我的青少年试验家们最终地爱上了土地,爱上了植物。

12、13岁的少年,还有对他们的事业也入了迷的小朋友——

8、9岁的孩子,已经在幻想为每一种农作物发明一种专用的肥料:种向日葵用这一种肥料,种荞麦用另一种肥料,种黍子用第三种肥料。孩子们把每一堆厩粪都看成是财富,他们从外形上看去就能分辨出富饶的、肥沃的或者贫瘠的土地。

这是一种奇怪的、惊人的现象:跟粪堆打交道竟变成了有趣的、迷人的事情!从表面上看起来,还是年复一年地重复着同样的事——收集粪肥,把它和某种有机质的残渣拌和起来,耕地或者挖土。但是,只有旁观的人才可能这样看问题。而对我们的孩子们来说,这些活动却是去发现自然界这部巨著的一页又一页的新篇章。

劳动变成了真正的创造。每过一周,每过一月,劳动中就会增加某种新的东西。孩子们不断提出新的幻想,向往新的前景。自然界的奥秘向他们揭示得越多,他们对一切与土壤、植物有关的事物就越敏感,越容易接受。

譬如我们面前是一片坡地,它已经被雨水冲刷得满是沟沟道道。为什么雨水能这么容易地把宝贵的黑土层冲走呢?难道只是由于那里的土地常常被耕作的缘故吗?可是你看旁边另一片坡地,那里也有湍急的溪水在流,土壤也是耕过的,可是并没有冲刷的痕迹。这是为什么呢?使我高兴的是,孩子们的喜欢探究的思想已经在追寻这些问题的答案了。

几星期、几月、几年过去了,不断地进行着新的试验,学生们运来许多吨肥料,挖了几千立方米的土。每一次新的播种,每一根长出来的麦穗,都不是同一样事情的重复,而是对大自然的奥秘的一次次新的发现。

对一些学生来说,早在童年和少年时期,普通的、粗笨的、有时是很不愉快的劳动,已经成为他们实现理想的手段,成为他们追求美好的目标、为了人民的福利而征服大自然的必由之路。这些学生到了青年时代都走上了独立的劳动生活的道路。对我来说,最大的欢乐就是,当这些青年离校的时候,在他们的意识中对于土地、植物和在土地上的创造性活动怀着热烈的眷恋之情。在小学时期播种的探索的种子,在学生后来的生活中发育成了丰硕的果实。

女学生柳芭在几年前从学校毕业了。她在“少年自然科学家小组”里活动的时候,为了增强植物的抗干旱性能,曾经是多么细致耐心地“锻炼”过小麦的种子啊!她把小麦种子放在一个干燥透光的盒子里放置几个星期,然后专门挑一块地播种下去,急不可耐地等待它们出芽。姑娘十分高兴的是,种子经过“锻炼”,使每公顷增产了好几公吨。但是她并不以此为满足。她还在寻找新的锻炼方法:她把种子掺在沙子里、黑土里去晒干。这个目的是十分诱人的。既然如此,像搬运几十桶土壤和沙子这样的劳动,还会使人觉得又脏又讨厌吗?柳芭是怀着这样一个理想进入生活的:在播种以前,就可以使作物做好抗旱的准备。现在这位姑娘在农业试验站工作。劳动对她来说就是创造。如果要讲的话,还可说出许多有趣的实例。

我永远不会忘记一个叫安纳托利的学生。他在中学毕业时是银质奖章获得者。安纳托利的理想是制造出对新品种小麦进行新型田间管理的专用机器。也许正是这个理想吸引这位青年报考了农业机械化学院。现在他就在我们农庄的技术修理站工作。他正在研制一个土壤加工机器的模型,这种机器将能进行小麦、荞麦和黍子的中耕操作。

还有一个维克托。他毕业后当了玉米栽培组的组长,正在实现自己的理想。他每年在大田里划出一公顷土地进行试验:用各种各样的有机质配制肥料,检验这些肥料对玉米、甜菜、向日葵所起的作用。为了搞好试验工作,维克托掌握了拖拉机手的专业,设计了一辆运送肥料的载重汽车。

还可以举出许多例子,说明一旦关于机器、机械的理想在童年和少年时期成了学生的指路明灯,就可以把人吸引到机床旁边、联合收割机的方向盘后面和电工的修理台旁边去!我回想起一些在童年和少年时期就热衷于技术(机器、机械、金属加工、设计、装配)的学生。是什么东西使普通的劳动(人们现在还习惯地这样称呼它)变成了他们的生活理想,成了他们精神追求的目标呢?这就是:这种劳动早在童年和少年时期就作为一种创造活动(正因为如此,它已经不是普通的劳动了)进入了学生的精神生活。

还有一个K.维克托,他在中学毕业后当了电器钳工,已经工作了两年多。他每天跟各种各样的机器和机械打交道。他的热烈的愿望是把最费力、最单调的劳动操作机械化。

我回想起维克托上学的年代,他当时就是一个小幻想家。从9岁起,他就积极参加“少年模型设计家”小组。10岁上维克托做了一个直流发电机的活动模型,12岁上制作了一个微型电熔炉。 Д.萨沙,早在三年级时就是“少年发动机手”小组的积极参加者。我们学校有一个为年幼儿童设立的小组,孩子们在这里拆装小型的发动机,开动它们,把发动机和工作机组成联合机——所有这些联合机自然都是先做小的模型,但是它们点燃了对真正的技术的理想的火花。就是我们这个小发动机手萨沙,在四年级时已经能够驾驶微型汽车了。13岁时,他修好了一台被人丢在垃圾场上而被孩子们拣回来的发动机。中学毕业后,萨沙当了推土机司机,后来成为内燃机械师。听人们说,这位年轻的机械师单凭声音就能判断出机器的哪个零件或部件出了毛病。这个青年有一个理想:他想减轻操纵拖拉机的劳动,用按钮代替那些沉重的操纵杆,使拖拉机手的工作变得更轻松些。

我可以讲述我们的几十个学生的类似的生活道路的故事。对这些人来说,劳动已经像读有趣的书、欣赏音乐、和朋友聚会一样成为需要。他们热爱劳动,因为劳动从童年起就进入了他们的精神生活,成了他们的理想,唤起了他们的最深刻的欢乐感——发现世界、进行创造的欢乐感。

我们在培养新人。我们的目标是给每一个人以幸福。在共产主义制度下,最高的社会福利就在于:那时候将没有一个不幸的、无才能的人。

而真正的幸福的根源何在呢?就在于创造,在于创造性的劳动。我们正在一年一年地接近这样的境界:使每一个人的物质需要和文化需要都得到满足。人就其本性来说,不单单是一个消费者,所以,满足其生活资料的需要固然是重要的、决定性的先决条件,但它毕竟只是幸福的先决条件。而生活的真正幸福,则是在劳动中,在人类活动的其他领域中享受心爱的创造性活动。

我们的光荣的、艰难的而又扣人心弦的目标,就是在每一个人面前揭示劳动的伟大,努力把每一个人培养成劳动的创造者、诗人和艺术家。共产主义的学校将是人的幸福的锻造场,我们今天正在为这种学校打基础。我们对每一个儿童的命运负有责任。

第三篇:怎样教育学生热爱劳动

怎样教育学生热爱劳动 在教育的实践中能培养和提高学生劳动实践探究能力,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动手劳动更是课堂学习的一种有效实践,是对教材内容的强化,是将科学知识物化为有形产品的创造性思维过程,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劳动实践能力和全面发展的保证。劳动中,孩子的双手都在活动,有利于左、右脑的开发,从而促进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发展,有利于学习能力的提高。劳动中孩子要安排和计划,可以培养孩子的分析、判断能力,发展创造能力和动手能力,有利于孩子搞小创造小发明。很多小发明家就是从劳动中得到启示和灵感的。劳动能培养孩子勤快、主动的工作态度,有利于培养任务意识、责任感和义务感。

怎样让学生爱上劳动并心甘情愿的劳动是需要一些方法的。首先你可以给学生一些奖励,这样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然后你还可以给学生讲解劳动对于他们的帮助,在学校是可以锻炼的地方,劳动的过程中你不仅锻炼到了自己的能力同时也能培养自己的集体感。教师和家长们可建立奖勤罚懒,表扬奖惩制度。我们在教学中时刻注意 培养学生的热爱劳动能力,想尽办法教育学生积极参加劳动。

总之,通过劳动的教育和培养,让孩子懂得:劳动创造一切,劳动光荣,使孩子养成热爱劳动,热爱劳动成果,积极参加劳动的优良品质。

第四篇:教育学读后感

《教育学》读书笔记

作为新教师,阅读教育类的著作是非常必要的,所以我首先选择了《教育学》这本书,可以说,读了这本书后,我真是受益匪浅!

赫尔巴特的《教育学》是1806年发表的。该书所论述的教学理论,说明了心理学对于教育学的意义,提出了教学的形式阶段的原理,论证了教育性的教学这一概念,特别是指出了培养多方面的兴趣对于促进学生学习的意义。所有这些,在教育史上都有一定的价值,这就是赫尔巴特的教育理论在世界各国得到传播的原因之一,也就是我们今天重新研究与评价该书的意义之所在。

赫尔巴特的《教育学》是教育理论发展史上的伟大里程碑,是近代教育理论走向科学的开山祖和奠基石。

(1)赫尔巴特试图将人的个性与社会性统一起来,将现实社会的要求与未来社会的召唤统一起来,从而培养既能立足现实,又能面向未来的人才。

(2)赫尔巴特将其管理论建立在性恶论的基础之上,这显然是唯心主义的观点。但是,即使在赫尔巴特的最专制的管理论之中,我们还是可以依稀看到一些民主的东西:“人们只能理智地把这种服从同儿童本人的意志结合起来,并只能把这种服从作为一种已经进行了一段时间的真正的教育的结果来期待得到”,“一个外行的教育家如果擅自行使支配权,而这种权力既不是从父母那儿得来的,又不是被学生承认的,那么他将完全自毁于此。”

(3)《教育学》的不朽生命在于它的教学论。

第一,赫尔巴特从其观念,兴趣,统觉等心理学思想中寻找其教学论的理论依据,试图将其教学论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之上。这是赫尔巴特的一个极为重大的理论贡献。

第二,他在教育史上第一次明确地提出“教育性教学”的概念,从而正确地阐明了教学的定义,论述了教学与教育的关系。

第三,“四段教学法”的提出。“四段教学法”对于教学的四个阶段划分得很清楚,且比较细致地考虑到学生学习时的心理状态,注意到不同教学阶段学生的不同兴趣,特别考虑到不同的教学阶段所应采取的不同教学方法。这对于知识的系统授受和教学过程的规范化都具有重要意义。“

(4)在训育论中,赫尔巴特试图将道德的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统一起来,从而使人归于”内心自由“。从中我们又可以看到赫尔巴特试图将人之个性与社会性协调统一起来的努力。赫尔巴特重视有规律的生活在儿童的道德性格养成中的作用,将道德性格的养成生活化,重视教育者在形成儿童道德性格中的重大影响和作用,主张陶冶,反对强制,所有这些,都是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的。

赫尔巴特教育思想的代表作,主要体现在他这本《教育学》里。他所提出的把教育学建设成为一门科学的主张,把道德作为教育的最高目的的见解,多方面兴趣的理论,教学形式阶段理论以及统觉心理学理论,等等,对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欧美多数国家以及日本等亚洲国家的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产生了非常广泛和深刻的影响。其实,赫尔巴特的巨大的历史功绩主要不在于众人加之于他的”近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之父“,”现代教育心理学之父"等美誉,而在于他的教育学说成了西方近代教育传统的有机组成部分。

发展进程中,赫尔巴特的影响也同样重要。这不仅是因为他是最早被系统介绍到中国的西方教育家,更主要的是他对20世纪初期中国建立新式学堂和发展近代师范教育发挥了无人可及的巨大作用。

《致青年教师》读书笔记

翻开《致青年教师》这本书,我不禁被他的目录吸引了,“就让你的眼泪流出来”、“不要因为这样的话而自得”、“我是来欣赏同行的”“愚蠢者的“苦干””……一个个独特的标题就这样把我带进了这本书里。书中平实的语言,真实典型的案例,非常贴近自己的工作和生活,读后感觉受益匪浅。

读完后,就如同说的是自己的事一样。同时也为我们指出了许多误区和错误。读完这本书后,让我明白了教师的胸襟能够影响学生的气度,也让我明白了我们现在从事的是教育,它的特征是慢。同时我也知道了如何让学生喜欢我的课,课前紧张是正常的……等等许多往日困在我心里的问题都迎刃而解了。

读着这本书我也时常反思我过去的教学生活,现在想想当时的我除了缺教学经验外我还真的做着愚蠢者的“苦干”。再想想我现在的教学我更重视学生了,教学过程也流畅了。这些经过挫折而得到的经验跟书中所说的不谋而合。

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当我们碰到难教的学生时会急,当孩子听写词语老是错误时,我们也会急,甚至有时会责骂他们。在《不要急》中,吴非老师告诉我们: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慢”,教育教学是“慢”的教育。对学生的教育,不是捏泥人,不是想捏成什么样就是什么样的,也不是即刻就能完成的。

我们经常说:“有什么样的老师就有什么样的学生。”教师的习性会不自觉的影响学生,更重要的,是教师的行为直接对学生起了一个示范。就像吴非老师在《不能忽视的教育细节》中指所说:因为工作繁重,事务庞杂,许多教师的案头总是堆满了各种东西。如果摆放有序,关系不大;如果既杂且乱,学生看到了,他对自己的杂乱无章也会变得无所谓。在行为习惯的养成上,教师常常是榜样。看到一些青年教师注意办公桌的整洁,书本摆放整齐,私人物品和办公用品位置安排恰当,学生对他们的教学自然会多一份责任感。所以 作为一名教师,决不能在教学的同时忽略了一般的细节,特别是作为一名特教教师更是如此,因为聋哑学生的模仿能力更强,我们特师的教养对聋生的影响力会更大。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碰到难教的学生时会急,在我们面对聋生听不懂、学不会的时候更容易急。在《不要急》中,吴非老师告诉我们: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慢”,教育教学是“慢”的教育。对学生的教育,不是捏泥人,不是想捏成什么样就是什么样的,也不是即刻就能完成的。是呀,我们每天面对的是一群残疾的孩子,我们不能看到他们未来的样子,但是我们可以想象,我们能给他们的只有爱心,耐心,对我们的孩子实施持之以恒的教育。

“教育无小事”,“生活及教育”,一位优秀的教师站在学生面前,不需讲话,教师本身就是一本教科书,他能教给学生比知识重要得多的,是思想,是气质,还有未来。读了这本书,我深深理解了,我现在需要修炼的是比专业知识更重要的东西。

教师读书笔记《班主任工作漫谈》

“世界也许很小很小,心的领域却很大很大。班主任是在广阔的心灵世界中播种耕耘的职业,这一职业应该是神圣的。”这是魏书生老师对班主任这一职业最形象、生动的概括。人们常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班主任是教师中最神圣的职业,这话概括的真有道理。

读过《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之后,感觉他引领我们进入了一个处处都是发现,处处都是人生感悟的奇妙境界,在他的世界里,教育也是享受。他深厚的文化素养和深邃的哲学气质,让人仰慕,望尘莫及。自感眼界有所拓宽的同时,从中也学到了应根据实际情况来借鉴的一些可行的做法。当然,在品味魏老师的感慨和收获时,有些地方让我与实际的情况相联系,也引发了不少的困惑和思考,但给我更多的是心灵的净化和启迪,让我可以在今后的工作中有所参考,有所见解。在《班主任工作漫谈》中,我了解到要做好一名班主任,首先应该了解学生,只有了解学生才能在以后的班主任工作中根据学生的特点制定不同的教育计划,更好的教育学生,还能提前做好一些准备工作,避免一些不应该发生的事情。其次,应该在严格要求学生的同时严格要求自己,让自己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求学生的事,自己应该先做到。说到要做到,这样才能确立班主任的威信。一个人的精力总是有限的,因此,班主任要在班级中培养出一些有能力又有威信的优秀班干部,为自己分忧,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又为自己减轻了负担。最后,班主任应公正地对待全班同学一视同仁,赏罚分明,这样才能使学生信服班主任,听班主任的话,只有这样的班主任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班主任。

“爱”是成为一名优秀班主任的关键,班主任就是班级这个大家庭的母亲,班主任就应该如母亲般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爱班主任,尊敬班主任,听班主任的话,和班主任在心灵上产生共鸣。在日常的班主任工作中,班主任应该多为学生着想,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虽然我现在不是班主任,但我相信总有一天我也会是一名班主任,因为这也是我的目标,有目标才能有所进步。在我的脑海中,我一直记得有一位老师曾经跟我说过 “好记心不如烂笔头”,因此我常对自己说,要想成为一名出色的班主任,平时的笔记是不容忽视的。只有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能抓住机会,用自己的实力去证明自己的能力,让更多的人信服你,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战胜自我,超越自我,让自己乘风破浪抵达彼岸。

精彩的片段总在脑海中浮现,看着魏老师的书,想到的是生活中的画面,一切都历历在目,回想孩子的天真,自己的回答,似乎又可以想到很多答案,魏老师的书让我受益匪浅,希望耕读哟的教师能去翻阅它,学习它,运用它,你会有更大的收获。

《教师教学技能》读书笔记

“教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而教学的科学和艺术是建立在教师具有广博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教学技能基础之上的。一个教师如果没有广博深厚的专业基础知识,他的教学只能是照本宣科的生搬硬套;没有熟悉的教学技能,也就谈不上教学的技术,更不能把教学搞得生动活泼,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这是《教师教学技能》这本书中的一段话,它让我更深刻地意识到“教学”的重要性,作为教师就是要把自所学的只是传授给我们的学生,让自己的教学发扬光大,少说些漂亮的话,多做些日常平凡的事。

读了这本书后,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教学语言技能、教太变化技能、课堂教学设计这三方面,那么就让我结合自己的教学来说说吧。

一、教学语言技能

教学语言技能师教师用正确的语言、语义,合乎语法逻辑结构的口头语言,对教材内容、问题等进行叙述、说明的行为方式。教师的教学语言技能水平,是影响学生的重要因素,在引导学生学习,启发学生思维,诗选教学目标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教师所从事的是培养青少年一代的崇高事业,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作为幼儿园的教师,我认为,我们的语言更是得做到通俗易懂这点,对于幼儿来说,他们的语言发展正在逐渐提升,会说的句子是最基本的那些,不像小学生中学生那样,会说些生动的语句,用些漂亮的词,也能听懂反话等等,因此,平日里外面要慢慢地,看着孩子的眼睛讲话。举个例子,我们班有一个小男孩,对老师的话他都不理不睬,唯独有一句话听得最认真:你不听话我让妈妈不要来接你。谁都知道这是一句谎话,但他却听得很认真,比老师讲一百句好话都有效,或许幼儿园的孩子就是这样天真可爱吧。在教学中也是如此,要让幼儿听懂自己的话,就要用最简单的方法让他接受。

二、教态变化技能

所谓变化是变化对学生的不同刺激。教态变化的作用体现在对学生的教育作用、激励作用、启发作用、强化作用,所谓身教重于言教,教师的身教反映在许多方面,而非语言教学行为单方面。教师的教态直接利用非语言佳绩呕血行为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启发幼儿对可她那个内容的理解,让他们更容易地接受新知识。

不管是身体的动作、面部的表情、眼神的交流、适宜的停顿还是声音的变化,每一项都牵绊着幼儿的注意力,可想而知,教态在教学中的重要性。特别是对于胆怯的幼儿,他很想说却又不敢说,这时教师如果走过去,温柔地看着他,笑眯眯地鼓励他,我想他会越来越不怕生的。

三、课堂教学设计

现在的课堂教学设计不同于过去的教学设计,它有明确的教学目标,着眼于激发、促进续二声的学习,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发展学生的智力,要求教师有效地使用各种媒体,发挥教师各种教学技能的作用,帮助学生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通过评价、反馈,强化学生的学习。

说到教学媒体像我们平时的教学已不再是单调的图片形式,而是结合声音、幻灯片及动画片等形式进行的课件,让幼儿在欢乐的氛围中快乐的学习。

我认为,课堂教学设计中,教案的设计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一个好的教案能让这堂课有声有色的进行到最后,一个普通的教案,只能平淡地结束这堂课,如果是你,你会选择怎样的教案呢?在反复课堂教学中,教案在时刻变化,就拿我自己来说吧,我的一个教案《呼噜噜》经过五次的教学,改变了五次教案,在不断磨练中,我想我的课堂教学设计业在不断地进步。

如果黑板是浩淼的大海,那么,老师便是海上的水手。铃声响起那可,你用教鞭作浆,划动那船只般泊在港口的课本。课桌上,那难题堆放,犹如暗礁一样不列,你手指生动如一只飞翔的鸟,在讲台上挥一条优美弧度——船只飘过……天空飘下来一片云,犹如你亮堂堂的心,一派高远。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性格,这考验教师的就是不同的教学技能,即因材施教。多阅读这类书籍有助于我们的快乐成长,不是有句话这样说:书籍是造就灵魂的工具吗?让我们一起 伴随着书籍,快乐的成长吧。

教育专著读书心得——《教师行为的50个细节》

最近读了《教师行为的50个细节》,通过读书让我觉得,读书是一种幸福,一种乐趣,更是一种享受。读这些教育专著时,我边看边与自己平时的教育实际相比较,不禁有了感触,有了共鸣。这些书在教我将来如何成为一个好老师的同时,也教会了我们如何做人。以下是我的一些体会:

一、教师教育行为细节

育人是教师工作的重要内容。教师的教育行为要发挥理想的效果,必须摆脱枯燥与乏味的单一说教,关注自身行为的细节,从细小之处来影响学生。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的教育片段,常常源自与不经意间的一个细节。一句平常不过的话,一个细小不过的动作,都有可能给学生的心灵烙下痕迹。一次无意的非言语行为失误,一句脱口而出的伤人之语,则有可能疏远师生之间的关系,使教育产生的真实影响与预期的目标背道而驰。

二、教师教学行为细节

课堂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是教师的基本教学工作。教师在课堂中的教学行为,能够对学生产生教育影响,这些行为也体现了教师个人的基本素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表现出来的行为细节,不管是言语行为,还是非言语行为,不管是有意表现出来的行为,还是无意流露出来的行为,都可能对学生的课堂学习,乃至(文章转载自: http://www.xiexiebang.com/xindetihui/dushuxindetihui/ 请保留此标记)日常生活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以教师在课堂上的言语行为为例,假如教师表现出得当的言语行为,那么就能够感染学生,引导学生的情绪变化,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和热情;假如教师表现出失当的言语行为,那么就有可能打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疏远师生之间的情感,影响课堂教学的质量。

三、教师管理行为细节

在学校教育世界里,教师经常承担着管理者的角色。在课堂教学中,要进行课堂管理或者教学管理;在课余与学生的互动中,要进行学生管理。教师在管理课堂、管理学生的过程中,也要注意自己的行为细节,努力从细节之处做好管理工作。教师与学生打交道比较多,尤其要注意管理自己的管理行为细节。

四、教师学习行为细节

古人云,“活到老,学到老”。在社会生活节奏加快,知识激增的当代,作为以“传道、授业、解惑”为己任的教师,需要抓住各种学习的机会,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素养,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因而,不管参加有组织的学习活动还是自我学习,教师都要管理好自己的行为细节,提高学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五、教师日常行为细节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到为人师表,在校园之中的日常行为,也要时时注意细节,以免给学生传递不良信息。在很多时候,教师日常的行为细节,就是对学生的一次次“身教”,而且这种教育比“”言教更具影响力。

教育专著读后感:《我的教育理想》读后感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追求是我们永恒的主题。没有理想的教育不可能在教育活动中洋溢着激情、诗意,也不可能有优质的教育。为了未来的教育,我们必须要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但是,光有满腔的热情和远大的理想是远远不够的。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更应该认真思考,什么是教育?教育为了什么? 通读全书,我们认为它有如下几个明显特点:第一,教育理想与教育现实相结合。第二,教育理念与教育实践相结合。实践性与科学性、整体性与开放性的统一。再次又切入对中国德育改革与创新的关注,提出了中国道德教育目标、内容、方法、体制等创新的具有较强实践价值的具体构想。第三,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相结合。第四,教育热情与教育沉思相结合。

朱永新教授说“我心中的理想教师,应该是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教育家和教书匠,一个最大的区别,就是教育家有一种追求卓越的精神和创新的精神,他们以不教之本为基本的教育教学指导思想,追求的是一种充满灵性与智慧的教育教学。而教书匠往往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灌输作为教育教学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的教育教学手段。接受教育的时间越长,却使学生的思维更加单一,视角更加狭窄,更加缺乏想象力,更加不自信,这难道是我们教育的最终目的吗?我们该如何人保护儿童的想象力与好奇心呢? 我想,或许我们会从中获得一些启示。我觉得像这样的教育才称得上是让人终身受惠的教育。其实这种教育也在进行灌输,但它不同于传统的灌输,它充满着灵性与智慧,能给每个孩子以深深的心灵震撼,又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能给每个孩子树立起远大而切实可行的目标。“一个教师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教了多少年书。”一些教师,他教一年,然后重复五年十年乃至一辈子;有些教师,实实在在地教了五年。一个实实在在教五年的教师与一个教了一年却又重复了一辈子的教师,他们的成就是不一样的。因此,作为一个教师,我觉得应该具有不探索、不断创新的精神,做一个教育上的有心人,千万不要成为一个高高在上的教书匠。此乃感触一。

感触之二:师德是教师之魂,完善的思想道德修是驱使教师运用已有的知识能力教育作贡献的动力。教师的角色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是“学生式的教师”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教师与学生的对立关系,教师的作用不再单纯地传授知识,而是注重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使用,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教师既是学生的伙伴,又是教学的组织者,诱导者,促进者;教师是“学生式的教师”,学生是“教师式的学生”,相互影响相互探究,相互学习,共同发展。课堂上,不仅仅学习书本上前人创造的知识,也学习师生共同探究,发展,创新的新知识,使学生的认知解决,实用,贴近。教师要学会合作,要善于向别人学习,要学会支持,教师要善于运用支持的策略,使儿童获得更多的探究机会。教师要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发现,让我们携手,更加努力,更加勤奋,充满了爱,充满了知识,充满了对工作的满腔热忱,无愧于“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做新时代的好教师。

行耐心教育,以知心、爱心为出发点和归宿,()以宽容、信任为桥梁,经过耐心、细心的转化工作,并持之以恒,后进生的病态心理是可以转化为健康心理的,我们所作出的努力一定会收到成效。转化后进生是一项艰巨的工作,只要教师用满腔的爱心,春风化雨,让爱之花常开在后进生心里,那么,转化后进生就不是一件难事了。让我们以春天般的温暖,使后进生不断取得进步,尽快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让“迟开的花朵”也和其他娇艳的花朵一样吐露芬芳。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到自己过去似乎都在沉睡之中,而这本书一下子就把我唤醒了。尤其是第二章“我心中的理想教师”中的内容,更是感触颇深。“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的教师;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自信、自强、不断挑战自我的教师;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善于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的教师;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的教师;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关注人类命运,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教师;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坚韧、刚强、不向挫折弯腰的教师。”朱教授在论述这些理想教师特点的时候,不但在精神上给我以鼓舞,而且在研究的方法上也给予了无形的指点。比如,他在论及“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的教师”的时候,他就说到了我们现在的很多老师充当的是“教育警察”和“刽子手”的角色,无限地放大学生的问题,在我们手上,失去了很多诺贝尔获奖者。教师只有对学生充满爱心,才会去赏识他们,激励他们,让他们享受到成功的快乐。读了他的这些论述,想想自己对学生的态度,看看周围的大多数同事对学生的态度,尤其在考试到来的时候,我和我的许多同事真的扮演着朱老师所说的那些可怕角色。读了他的论述以后,我决心改变自己的形象,只有真心爱学生、赏识学生,学生才会真正得到发展,这也是我读后最深刻的一个体会。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追求是我们永恒的主题。没有理想的教育不可能在教育活动中洋溢着激情、诗意,也不可能有优质的教育。为了未来的教育,我们这些做教师的必须要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也许我们离人们心中的理想教师还有一段距离,但我们有决心更有信心将这段距离逐渐缩短。我深信:“教育的理想会奏响新世纪中华民族的英雄乐章,理想的教育会开创新世纪中国文明的灿烂辉煌!”

第五篇:教育学读后感

用爱心为孩子撑起一片蓝天

———读《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有感

【摘要】通过阅读苏霍姆林斯基所写的《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我发现这本书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是爱心教育,爱心贯穿在教育教学的始终,苏霍姆林斯基用爱心为孩子撑起了一片蓝天。要做真正的教育者,我们就该像作者说的那样,把自己的心灵献给孩子,在教育中用爱心去感化和教育孩子,让他们愉快而健康地成长。

【关键词】心灵

孩子

爱心教育

健康成长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是前苏联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总结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写成的一本教育著作,主要记述了作者五年期间与一个班31名学生朝夕相处,从一年小学预备班到四年小学班教育教学活动的平凡岁月。作者那颗热爱学生的火热的心感染了无数人,表现了苏霍姆林斯基为了孩子的发展而无私奉献的精神。

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这早已不是什么“新潮观点”!从孔子的“爱之,能勿劳乎?”到夏丐尊的“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从罗素“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者自由地得到发展”到苏姆霍林斯基的“我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古今中外的教育家们思想有所不同,教育风格各有千秋,但有一个共同性,那就是“爱心教育”。

那么到底如何爱学生呢?特别是在今天的应试教育为主,素质教育为辅的现状下,如何最大程度的保证每一个儿童的健康成长呢?读过苏霍姆林斯基所写的《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之后,我深深地体会到:爱一个学生就等于塑造一个学生,爱是开展一切活动的基础,也有了很多的想法与全新的认识。

一、时代呼唤爱心教育

现代社会,物质文明高度发展,人们生活质量提高了,但人情却随之淡薄。许多学生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逐渐变得自私自利,只求得到别人的爱而不愿意付出,孰不知爱是相互的,是要付出才有回报的。当今社会,大多数学生是独生子女,部分学生是留守学生,家庭教育的不恰当容易导致孩子养成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冷漠放纵的性格。“童年是人生最重要的时期,它不是对未来生活的准备时期,而是真正的、光彩夺目的一段独特的、不可再现的生活。今天的孩子将来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这里起决定性作用的是他的童年如何度过,童年时期由谁携手带路,周围世界的哪些东西进入了他的头脑和心灵。人的性格、思维、语言都在学龄前和学龄初期形成。” 1因此,必须给孩子多点爱,让孩子感受爱,使孩子理解爱,爱心教育在当今社会中就显得尤为重要。

阅读苏霍姆林斯基的书,从他的字里行间,我了解到了他所处的那个年代很是缺乏爱心教育,以及他对爱心教育的热爱。苏霍姆林斯基说:“要成为孩子的真正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献给他们!”作者深爱着这些孩子,他亲昵地称他们为“小家伙、小鬼”,他认为教师首要的职责就是“爱孩子”。因为爱,他期望每一个孩子都有着健康的体魄;因为爱,他也竭尽全力去帮助孩子们学会学习。

现在我们的教育还是以应试教育为主,缺乏爱心教育,甚至许多老师无法做到对学生一视同仁,学校里也总是存在优生差生之分。所以时代呼唤爱心教育,爱心教育已迫在眉睫,爱心教育势在必行。

二、爱心教育的内涵

每个学生都有一定的封闭性和开放性,他们的心扉总是对大多数人关闭,只对少数挚友开放。但他们都渴求真诚的友谊,都希望得到别人的了解与关心、尊重。这就要求教师在与学生交往的过程中,用真诚与理解去温暖学生的心,要努力去做学生所信赖的挚友,这样学生才会对你敞开心扉。这样,才能减少甚至避免课堂上的抵触情绪,才能使学生和我们老师自己在上课的时候保持一个愉悦的心态。“教育者最可贵的品德之一就是对孩子深深的爱,兼有父母的亲昵、温存和睿智的严厉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那种爱。”2这种爱是世上最崇高、最无私、最理智的爱。教师用心去热爱学生,学生就会产生积极的情感反馈并唤起相应的情感,这样,教师和学生思想感情和谐一致,才能完成教学的各项任务。

纵观当今的教育方针,爱心教育旨在培养学生有爱心,有健康的心理,正确的情感价值观,正确的人生观。所以教师应该实行爱心教育,一颗真心爱事业,一片真情为学生。

12引自苏霍姆林斯基著,唐其慈、赵玮译:《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年10月第1版 引自苏霍姆林斯基著,唐其慈、赵玮译:《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年10月第1版 “尊重孩子, 敬畏生命”是《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一书的灵魂。作者写道:“我教的孩子, 他们首先是活生生的人、是活蹦乱跳的孩子, 其次才是学生。”诚哉斯言!很多时候, 有灵动生命的学生在老师眼里只是一个个教育对象, 是一个个乖巧听话的盲从者,这种想法是很不利于学生的成长的。尽管作者的生活时代和我们有别, 但他的“教学——并不是机械地把知识从教师那儿传授到孩子那儿, 它首先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观点一直以来都为人称颂。确实,离开了人与人心灵间的沟通, 教学就成了一潭陈腐的死水。

作为一名已经接受了快14年教育的学生,我所看到的受到学生爱戴的老师无一不是真心的关爱学生。所以在我看来爱心教育的内涵就是真心地爱学生,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只有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充满爱心,热爱学生,才能成为优秀的教师,才能使每个学生享有平等自由的机会来发展其固有的特性。

三、如何实施爱心教育

(一)应当让孩子们快乐

在学校里,我们发现有许多学生有“不爱上学”、“害怕老师”,并且有在学校感到“不快乐”的想法。这是一个很让人沉思的现象。孩子们为什么害怕学校?这肯定是由于存在着让孩子们害怕的东西,比如学习的压力,孩子们爱玩,但是每天做不完的作业肯定让他们觉得厌倦。再如在教学中有些老师比较严厉,经常斥责学生,让学生产生隔阂感,不敢去接近,害怕老师找自己谈话等。素质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使学生在快乐中得到成长,如游戏的快乐,相互尊重的快乐,获得知识的快乐,成功的快乐等等。如果学生们能在学习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在快乐中学习,那么学习的积极性也将会大大提高,其学习成绩自然而然会提高的。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这本书第一部分讲述“快乐学校”,是出自这位教育家爱心的一项成功创举。作者以满腔热情发出了“要还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的呼声。他希望孩子们成为头脑清醒、心地善良、双手灵巧、情操高尚的人。为此,必须让学生在进入学校这个世界后不断享受到新的欢乐,使认识活动不至于变成枯燥的教学,但也不能把上学变成表面热闹而实际空虚的玩乐。“蓝天下的学校”、“幻想之角”、“到劳动世界的旅行”、“健康乐园”等都是引导孩子们去观察大自然和欣赏大自然,并在大自然中发展他们的思维和增强他们的思考力。在阅读和书写的学习上,他指出,在“快乐学校”中,“对学生评分的最主要的要求,就是它的乐观主义和富有乐趣的原则”。尤其是在教孩子阅读和书写的时候,应该让他置身于美、游戏、童话、音乐、图画、幻想、创作的世界里。在品德培养上,他提出,“快乐学校”要让孩子们心中有他人。如果孩子对他的同学、朋友、亲人及他所遇到的任何一个同胞的境况都毫不关心,如果孩子不善于从别人的眼神中观察他的心情,他就不会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想给孩子们带来快乐,而孩子们的快乐,对于我就是最大的幸福。”只有把孩子放在自己的心灵深处怜惜、爱护,走进他们的情感世界,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和他们一起欢笑,一起忧伤,才能赢得孩子的心。所以爱心教育应当让学生感到快乐,无论是什么时候的学习,都应该以快乐为主,让孩子们体会到学习的乐趣,进而爱上学习。

(二)老师需要加强与孩子的沟通和交流

该书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对教师与儿童的心的论述。关于教师的心,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是教师跟孩子在精神上的经常接触。学生不是一台活的机器,不是教师灌输知识的载体,更不是教师心中理想模型的可塑者。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教师只有深入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心灵,才能使教育具备真正意义。这种精神上的经常接触绝对不是一条单行线,而是双方的、互通的。教师要了解孩子的心灵,同时也要让孩子了解教师的心灵,才能使教师和孩子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要成为孩子的真正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献给他们。这是苏霍姆林斯基“论教师的心”中最重要的观点。一位真正的教师应该既要热爱学生又要热爱自己的事业,用自己的全部热情投入教育事业,把自己的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只有这样,才能让阳光真正住进孩子的心里。关于儿童的心,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习应当成为儿童精神生活的一部分。教师应当赋予孩子发展个性和兴趣的自由,努力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求知欲和对学习的热爱,使学习真正走进儿童的精神世界。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走进孩子的心灵,驱逐孩子心中的阴霾,带来温暖与苏生,这才是教育的力量所在。

所以老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应以一种平等的身份和学生交流,那一刻彼此应是朋友关系而不是师生关系,应从朋友的角度去关心学生,谈话的态度也应该是真诚的,不以老师的身份去压人。

四、总结

有这样一则寓言故事,对我启发很大,风和太阳比赛,看谁能让游客自动脱下斗篷,冷风呼啸而来,使劲吹。游客反而拼命抱紧斗篷不松。太阳出来了。暖洋洋的用爱心关照游客,不一会游客“感动”的自动脱下斗篷到树荫下乘凉。这则寓言告诉我们:用爱心来感化比教育惩戒更有效,教育的本质是要有一颗爱心。可见爱心教育对教育工作者来说是多么的重要。

综上所述,在学校教育中,教师要时时为孩子着想,全面爱学生,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要教育学生怎么懂得去爱,去关心身边的人,诚信待人,努力完善自己的人格。

三尺讲台,成就了多少国家栋梁。一支粉笔,结出了多少桃李芬芳。让我们用爱心去温暖学生,用耐心去感化学生,用真心去打动学生。让我们在这个平凡而崇高的岗位上继续奉献,把我们的爱,把我们的情,把我们的整颗心都献给孩子们。

【参考文献】

[1]郝·斯宾塞.《斯宾塞的快乐教育》[M].福建:海峡出版社,2002.[2]高峰.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与幸福教育[J].比较教育研究,2010,3(3).[3] 伊索.伊索寓言[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4]哀锐愕.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J].比较教育研究,2009,5(8).

下载《怎样教育学生热爱劳动》读后感五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怎样教育学生热爱劳动》读后感五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教育学读后感

    《爱弥儿》读后感 读了老师推荐的《爱弥儿》,收获很多,疑惑很多,不解很多,反思很多„„ 作为一名未来将会踏上三尺讲台的师范生,在这里,我想就自己关于卢梭所说的三种教育谈谈......

    《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读后感

    《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读后感 土山小学 二年级八班 邱巾惠 这本书读了以后,我从书中知道了一些关于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的故事;更加深刻的了解到这九个字的意义和重......

    教育学读后感5篇

    马克思主义学院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080110850 许莉 《我的教育信条》 读后感 杜威要求学校必须是一种社会生活,社会的观念和社会兴趣只有在一个真正的社会环境中才能发展;还要......

    《普通教育学》读后感范文大全

    《普通教育学》读后感范文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普通教育学》读后感范文......

    教育学的读后感

    读任勇的《中学数学教学艺术与研究》有感 在本书中作者提到了教学是一门艺术,我很赞同作者的观点。当代好多人都觉得只有舞蹈,音乐,文学等等才是艺术,他们忽略了教学也是一门艺......

    《信息技术教育学》读后感

    《信息技术教育学》读后感近期我拜读了由彭绍东教授撰写的《信息技术教育学》,该书共十三章六十多万字,从一个全新视角建立了信息技术教育学的理论体系,该书知识体系全面,逻辑......

    教育学书读后感

    教育创造力的悬崖勒马 --------读《创造力危机》有感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著名的钱学森之问问出了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深刻命题。教育普遍缺乏创造力的......

    教育学着作读后感

    教育学着作读后感(一)——《不做教书匠》读后感 在书店的时候看到《不做教书匠》这本书,题目引起了我的注意,有了想读的念头。这是管建刚老师这本书的标题。当听到杨校长跟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