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劳务合作中的当事人法律关系分析(最终五篇)

时间:2019-05-12 22:35: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对外劳务合作中的当事人法律关系分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对外劳务合作中的当事人法律关系分析》。

第一篇:对外劳务合作中的当事人法律关系分析

对外劳务合作中的当事人法律关系分析

李校帆安徽永承律师事务所

【摘要】《对外劳务合作管理条例》于2012年8月1日起生效实施,该《条例》对规范我国对外劳务合作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其中关于对外劳务合作中三方当事人的法律关系的规定仍有不足。本文通过分析对外劳务合作中三方当事人的法律关系,来阐明对外劳务合作中的三方当事人权利义务关系应当采用劳务派遣的方式加以明确和规定,从而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规范对外劳务合作市场。

【关键词】对外劳务合作劳务派遣

对外劳务合作是伴随改革开发兴起的一项事业,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我国对外劳务合作取得了巨大的成绩。80年代初我国对外劳务派出人数每年数万人,年收入不足亿元。而到了“十一五”期间中国对外劳务合作营业额年均增长16%,高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水平。2005年,在外劳务人员为90.5万人,到2008年底上升到168.9万人。2008年中国对外劳务合作营业额117.6亿元。

在对外劳务合同迅猛发展的过程中,也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劳务合同中介机构不健全,很多中介机构并没有相关资质,甚至出现一些假中介骗取劳务人员押金或中介费的情况。此外政府职能部门的服务监管工作不到位,外出务工人员一旦权益被损害或者发生工伤,其合法权益难以保障。而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之一就在于我国对外劳务合作的法律规范不健全,对外劳务合作中当事人法律关系没有明确,管理机关职责划分不清所致。

2012年8月1日《对外劳务合作管理条例》开始生效实施。该法规对我国的对外劳务合作进行了规范,其中加强了对劳务人员权益的保护,规范了对外劳务合作企业的资质条件和经营活动,对我国的对外劳务合作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条例》中关于对外劳务合作中三方当事人的法律关系的规定仍不明确。因此本文通过分析对外劳务合作中三方当事人的法律关系和权利义务,为完善我国的对外劳务合作立法提出一些自己的意见。

根据《条例》第二条的规定:“本条例所称对外劳务合作,是指组织劳务人员赴其他国家或者地区为国外的企业或者机构(以下统称国外雇主)工作的经营性活动。国外的企业、机构或者个人不得在中国境内招收劳务人员赴国外工作”。《条例》中所述的对外劳务合作不包括国内派遣企业将劳务人员派遣到国内用工企业再将劳务人员派往国外工程项目或海外机构工作的情况。对外劳务合作本身实质上是对外贸易的一种形式即国际服务贸易。对外劳务合作中包含三方主体,对外劳务合作企业、劳务人员和国外雇主。这三方的权利义务关系比较复杂。

一、对外劳务合作企业与国外雇主之间的法律关系。

根据《对外劳务合作管理条例》第二十一条的规定:“对外劳务合作企业应当与国外雇主订立书面劳务合作合同”。因此两者之间为合同关系,双方的权利义务由双方在合作合同中自愿约定,双方应当对《条例》第二十一条中规定的十一类事项予以约定。如果双方发生争议双方可以在合同约定管辖法院以及适用的法律,如双方没有约定,双方可以根据国际经济法、国际私法、双边条约及国际法等来处

理双方争议。

二、对外劳务企业与劳务人员之间的法律关系。

根据《对外劳务合作管理条例》第二十三条的规定:“除本条第二款规定的情形外,对外劳务合作企业应当与劳务人员订立书面服务合同;未与劳务人员订立书面服务合同的,不得组织劳务人员赴国外工作。服务合同应当载明劳务合作合同中与劳务人员权益保障相关的事项,以及服务项目、服务费及其收取方式、违约责任。

对外劳务合作企业组织与其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务人员赴国外工作的,与劳务人员订立的劳动合同应当载明劳务合作合同中与劳务人员权益保障相关的事项;未与劳务人员订立劳动合同的,不得组织劳务人员赴国外工作。”

因此根据该条款规定,对外劳务合作企业与劳务人员就可以签订书面服务合同,也可以签订劳动合同,《条例》允许对外劳务合作企业既可以与劳务人员签订服务合同,也可以签订劳动合同。如果双方签订的是服务合同,对外服务企业与劳务人员之间是合同关系,双方的权利义务由双方约定,受《合同法》及相关法规调整。同时《条例》中关于对外劳务合作企业规定一些法定的义务,如协助劳务人员索赔的义务、审查国外雇主的义务等。如果对外劳务合作企业和劳务人员是劳动关系,那么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受我国《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等相关法规调整。

三、劳务人员与国外雇主之间的法律关系。

《条例》第二十七条规定:“对外劳务合作企业应当负责协助劳务人员与国外雇主订立确定劳动关系的合同,并保证合同中有关劳务

人员权益保障的条款与劳务合作合同相应条款的内容一致。”根据该条款劳务人员与国外雇主之间的法律关系应当属于劳动合同关系,双方之间的权利义务与对外劳务企业和国外雇主之间签订的劳务合作合同内容一致。

根据以上关于对外劳务合作中三方当事人法律关系的分析,我们发现《条例》中二十三条和二十七就存在不明确的地方。第二十三条规定,对外劳务合作企业可以与劳务人员成立劳动合同关系,而劳务人员和国外雇主之间也是劳动关系,那么劳务人员同时与国外雇主和对外合作企业成立劳动关系,而这种关系又不是经过先用人单位同意的兼职行为,那么如何理解劳劳务人员与国外雇主和对外劳务合作企业之间同时存在的劳动关系,这明显与我国传统的劳动法理论不符,也是对外劳务合作区别于劳务派遣的地方。此外根据《条例》第二十九条规定:“劳务人员在国外实际享有的权益不符合合同约定的,对外劳务合作企业应当协助劳务人员维护合法权益,要求国外雇主履行约定义务、赔偿损失;劳务人员未得到应有赔偿的,有权要求对外劳务合作企业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对外劳务合作企业不协助劳务人员向国外雇主要求赔偿的,劳务人员可以直接向对外劳务合作企业要求赔偿。”从该条款中并没有区分对外劳务合作企业与劳务人员是合同关系还是劳动关系,只是规定了当劳务人员权益受到损害时,对外劳务合作企业仅仅只是协助的义务,向国外雇主要求赔偿。只有在对外劳务合作企业未履行协助义务或劳务人员未得到赔偿的情况下其才向劳务人员承担赔偿责任,即使对外合作企业和劳务人员之间是劳动关系。这种责任承担的条件明显又与劳动关系中用人单位的法律责

任不同。如果劳务人员与对外劳务合作企业成立的是劳动关系,当出现劳务人员权益受损时,应当是由对外劳务合作企业承担赔偿责任,而非只是协助索赔的责任。正是由于《条例》第二十九条的规定,才导致实践中出现劳务人员权益受损失,因为对外劳务合作企业只是协助索赔的责任,在国外雇主处于优势的情况下,劳务人员的合法权益很难得到保障。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根据《条例》的规定三方的关系为:对外劳务公司与国外雇主之间是合同关系,国外雇主与劳务人员之间是劳动关系,对外劳务公司与劳务人员之间可以是合同关系也可以是合同关系。但是《条例》中对外劳务公司对劳务人员的损害只有配合索赔义务,没有劳动关系中用人单位直接承担责任的规定。根据《条例》的规定一方面劳务人员与对外劳务企业和国外雇主之间都是劳动关系,这是一处矛盾;另一方面《条例》规定对外劳务合作企业与劳务人员可以成立劳动关系,却没有明确规定对外劳务合作企业根据《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等法规承担相应的用人单位的责任,这又是一处矛盾。正是因为对这两个矛盾的规定不明确,对三方的法律关系、权利义务没有明确规定,从而导致当劳务人员权益受损时,其合法权益难以得到救济。对此,我们建议应当明确三方的法律关系,应当明确对外劳务合作企业与劳务人员之间到底是劳动关系还是合同关系,明确国外雇主与劳务人员之间到底为合同关系还是劳务派遣关系。

而本作者对三方法律关系的问题上认为,从劳动法保护劳动者合法权利的原则出发,应当确定三方当事人为劳务派遣关系,将对外

劳务企业和劳务人员之间权益义务纳入劳动法加以调整,而非用合同规范两者的权义。即对外劳务合作企业与劳务人员之间成立劳动关系,对外劳务企业与国外雇主之间是合同关系,国外雇主与劳务人员之间是派遣劳务关系。对外劳务合作企业将劳务人员派遣到国外雇主处工作,对外劳务合作企业是用人单位,根据国内劳动法及相关法规对劳务人员承担责任,并为劳务人员办理社保,承担工伤责任等。国外雇主是实际用工单位,在国外雇主侵犯劳务人员权益时,国外雇主与与外劳务合作企业一起对劳务人员承担连带责任,劳务人员可以任一方求偿。这样明确了三方的法律关系和权利义务,将有利于保护弱势的劳务人员的合法权益,也加强了对外劳务合作企业对国外雇主的审核义务,减少国外雇主损害劳务人员权益的情况发生,即使发生了侵权的情形,劳务人员可以直接向对外劳务合作企业求偿,也方便了劳务人员进行维权,在对外劳动合作企业向劳务人员承担了责任后,对外劳务合作企业可以依据其与国外雇主之间的服务合同向国外雇主追偿,毕竟对外劳务合作企业比普通劳务人员更有优势向国外雇主求偿,如果对外合作企业无法追偿,那是其没有尽到审核义务所应承担的后果。此外,对外劳务合作企业也可以通过为劳务人员办理社保和相关商业保险来降低自己的责任,规避部分风险,这样也不会影响对外劳务合作企业的经营热情,阻碍我国对外劳务合作的发展。

综上,本文认为应当按照劳务派遣的模式来设定对外劳务合作中三方当事人的法律关系,并完善相关保险,这样才能保障劳务人员的合法权益,推动我国对外劳务合作的规范、健康、快速发展。

(作者单位:李校帆安徽永承律师事务所)

第二篇:对外劳务合作相关业务探讨

对外劳务合作相关业务探讨

一、名词解释:

(一)对外劳务合作:是指组织劳务人员赴其他国家或者地区为国外的企业或者机构(以下统称国外雇主)工作的经营性活动,也即常说的“国外劳务派遣”。对外劳务合作企业,专指按照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规定,经省级或者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商务主管部门批准,取得对外劳务合作经营资格,并进行工商注册的企业。

(二)国外雇主:指在国外经营的企业或机构。包括在国外项目所在地国家的企业或机构,以及在所在地国取得相应经营资格的其它国家的企业或机构。

二、对外劳务合作相关规定

(一)国外派遣可以继续经营

对外劳务合作不受2013年7月1日修正后的《劳动合同法》中关于劳务派遣“三性”(即临时性、辅助性、替代性)原则的约束,面向国外的劳务派遣可以继续经营。

(二)法律适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第四十三条:劳动合同,适用劳动者工作地法律;难以确定劳动者工作地的,适用用人单位主营业地法律。劳务派遣,可以适用劳务派出地法律。

如果用人单位采用对外劳务合作企业派遣劳务的方式使用劳务人员,那么劳务人员与对外劳务合作企业签订了《劳务合同》,两者之间的劳资纠纷、工伤处理等涉及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可以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相关法律法规解决及处理。

(三)劳务人员出境从业的途径

由《对外承包工程管理条例》可见,对于外派工程施工人员到国外从业有两种情况:

A、与工程承包企业及劳务分包企业签订劳动合同的人员。

B、与对外劳务合作企业签订《劳动合同》,由对外劳务合作企业派出的劳务人员。

(四)风险问题

《对外劳务合作管理条例》第七条:未依法取得对外劳务合作经营资

格证书并办理登记,不得从事对外劳务合作。

《对外承包工程管理条例》第十五条:对外承包工程的单位通过中介机构招用外派人员的,应当选择依法取得许可并合法经营的中介机构,不得通过未依法取得许可或者有重大违法行为的中介机构招用外派人员。

《对外承包工程管理条例》第二十八条第一款规定:对外承包工程的单位通过未依法取得许可或者有重大违法行为的中介机构招用外派人员,或者不依照本条例规定为外派人员购买境外人身意外伤害保险,或者未按照规定存缴备用金的,由商务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处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对其主要负责人处5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的罚款;逾期不改正的,商务主管部门可以禁止其在1年以上3年以下的期限内对外承包新的工程项目。

(五)劳务人员的劳动关系问题

《对外承包工程管理条例》第十六条规定:“对外承包工程的单位应当依法与其招用的外派人员订立劳动合同,按照合同约定向外派人员提供工作条件和支付报酬,履行用人单位义务”。

使用的劳务人员未签订劳动合同,根据《劳动法》相关规定,会被认定为与用人单位存在事实劳动关系。

使用的劳务人员与没有外派资格证书的劳务企业签订《劳动合同》并实施外派劳务,发生法律纠纷时,会被认定所签订的《劳动合同》无效,继而会被认定为与实际用人单位或签订合同企业存在事实劳动关系。由于没有对外劳务合作资格的劳务派出企业属于非法经营,则在发生工伤、亡事故时无法申报或劳务派出企业不敢申报;在发生劳资纠纷、工伤纠纷时,由于工程承包单位有过错,极易将风险转嫁到实际用工企业。

(六)关于劳务人员工伤保险及其它社会保险缴纳及赔偿

《中华人民共和国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第四十三条:劳务派遣,可以适用劳务派出地法律。

劳务人员与劳务派出企业适用《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工伤保险条例》等国内相关的法律法规,劳务人员的社会保险的缴纳、管理、赔付等工作均没有阻碍。

(七)外派劳务收费的相关规定

《对外经济合作企业外派人员工资管理办法的补充规定》第四条:对

于在派出期间与原工作单位仍保持劳动合同关系的外派劳务人员,企业可以向其收取服务费(即管理费和手续费),原工作单位可以从服务费中提取补偿费。服务费总额不得超过劳务合同工资(扣除驻在国应缴纳的个人所得税,以下同)的25%。补偿费提取的比例由企业与原工作单位商定。

对于无工作单位或在派出期间与原工作单位脱离劳动合同关系的外派劳务人员,企业收取的服务费不得超过劳务合同(指企业与劳务人员签订的外派期间的合同,下同)工资的12.5%。

对于与企业具有劳动合同的外派劳务人员,企业收取的服务费不得超过劳务合同工资的25%。

《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做好对外劳务合作管理工作的通知》(冀政办[2009]23号)第四项[收费管理]规定:外派劳务企业必须严格执行国家外派劳务收费管理规定,向劳务人员收取的服务费不得超过劳务人员合同工资的12.5%,严禁另行收取或为合作单位代收代之其他任何费用,严禁擅自提高收费标准,严禁层层加码乱收费,严禁将所收费用存入以个人名义开立的账户。

(八)关于劳务人员的培训

《对外承包工程管理条例》第十七条第二款规定:对外承包工程的单位应当根据工程项目所在国家或者地区的安全状况,有针对性地对外派人员进行安全防范教育和应急知识培训,增强外派人员的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第二十五条:对外承包工程的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该条第三项:未对外派人员进行安全防范教育和应急知识培训的)的,由商务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处10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的罚款,对其主要负责人处1万元以上2万元以下的罚款;拒不改正的,商务主管部门可以禁止其在1年以上3年以下的期限内对外承包新的工程项目;造成重大工程质量问题、发生较大事故以上生产安全事故或者造成其他严重后果的,商务主管部门可以吊销其对外承包工程资格证书;对工程建设类单位,建设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主管部门可以降低其资质等级或者吊销其资质证书。

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外派劳务培训工作的通知》第一条:所有外派劳务人员必须经过培训方可派出。有关部门在为劳务人员办理出国(境)手续时,必须检验《外派劳务(研修生)培训合格证》(以

下简称“《合格证》”),不得为没有《合格证》者出具任务批件。培训不合格者不得派出。

《对外劳务合作管理条例》第十二条:对外劳务合作企业应当安排劳务人员接受赴国外工作所需的职业技能、安全防范知识、外语以及用工项目所在国家或者地区相关法律、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知识的培训;未安排劳务人员接受培训的,不得组织劳务人员赴国外工作。第四十二条:对外劳务合作企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第一项“未安排劳务人员接受培训”),组织劳务人员赴国外工作,由商务主管部门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处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并对其主要负责人处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的罚款。

所有劳务人员必须经过出国前的适应性培训,且须培训考试合格获得《合格证》后方可出境工作。未经培训派往国外工作的,企业和企业负责人都将受到较重处罚。

三、对外劳务合作企业的外派劳务流程及相关规定

对外劳务合作企业已经依法取得对外劳务合作经营资格证书并办理登记,企业名单报至国务院商务主管部门并及时通报中国驻外使馆、领馆。

对外劳务合作企业与用工单位签订书面劳务合作合同,并必须载明与劳务人员权益保障相关的十一项内容:

(一)劳务人员的工作内容、工作地点、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

(二)合同期限;

(三)劳务人员的劳动报酬及其支付方式;

(四)劳务人员社会保险费的缴纳;

(五)劳务人员的劳动条件、劳动保护、职业培训和职业危害防护;六)劳务人员的福利待遇和生活条件;

(七)劳务人员在国外居留、工作许可等手续的办理;

(八)劳务人员人身意外伤害保险的购买;

(九)因国外雇主原因解除与劳务人员的合同对劳务人员的经济补偿;

(十)发生突发事件对劳务人员的协助、救助;

(十一)违约责任。

对外劳务合作企业应当安排劳务人员接受赴国外工作所需的职业技能、安全防范知识、外语以及用工项目所在国家或者地区相关法律、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知识的培训;未安排劳务人员接受培训的,不得组织劳务人员赴国外工作。

对外劳务合作企业应当为劳务人员办理出境手续,并协助办理劳务人员在国外的居留、工作许可等手续。

对外劳务合作企业组织劳务人员出境后,应当及时将有关情况向中国驻用工项目所在国使馆、领馆报告。

对外劳务合作企业制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国外发生突发事件的,对外劳务合作企业应当及时、妥善处理,并立即向中国驻用工项目所在国使馆、领馆和国内有关部门报告。

对外劳务合作企业停止开展对外劳务合作的,应当对其派出的尚在国外工作的劳务人员作出妥善安排,并将安排方案报负责审批的商务主管部门备案。负责审批的商务主管部门应当将安排方案报至国务院商务主管部门,国务院商务主管部门应当及时通报中国驻用工项目所在国使馆、领馆。

用工项目所在国家或者地区法律规定企业或者机构使用外籍劳务人员需经批准的,对外劳务合作企业只能与经批准的企业或者机构订立劳务合作合同。

对外劳务合作企业应当与劳务人员订立书面服务合同;未与劳务人员订立书面服务合同的,不得组织劳务人员赴国外工作。服务合同应当载明劳务合作合同中与劳务人员权益保障相关的事项,以及服务项目、服务费及其收取方式、违约责任。

对外劳务合作企业组织与其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务人员赴国外工作的,与劳务人员订立的劳动合同应当载明劳务合作合同中与劳务人员权益保障相关的事项;未与劳务人员订立劳动合同的,不得组织劳务人员赴国外工作。

对外劳务合作企业与劳务人员订立服务合同或者劳动合同时,应当将劳务合作合同中与劳务人员权益保障相关的事项以及劳务人员要求了解的其他情况如实告知劳务人员,并向劳务人员明确提示包括人身安全风险在内的赴国外工作的风险,不得向劳务人员隐瞒有关信息或者提供虚假信息。

对外劳务合作企业有权了解劳务人员与订立服务合同、劳动合同直接相关的个人基本情况,劳务人员应当如实说明。

对外劳务合作企业应当自与劳务人员订立服务合同或者劳动合同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将服务合同或者劳动合同、劳务合作合同副本以及劳务人员名单报负责审批的商务主管部门备案。负责审批的商务主管部门应当将用工项目、国外雇主的有关信息以及劳务人员名单报至国务院商务主管部门。

法律法规列表:

1.《对外承包工程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527号)由国务院于2008年7月21日颁布,自2008年9月1日起施行。

2.《对外劳务合作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620号)由国务院2012年6月4日颁布,自2012年8月1日起施行。

3.《商务部、外交部、公安部、工商总局关于实行外派劳务招收备案制的通知》(商合发[2008]343号)由商务部于2008年9月15日下发,自下发之日起施行。

4、《关于外派劳务人员伤、残、亡后问题处理的复函》由劳动部办公厅自1994年4月19日颁布,自颁布之日起施行。

5、《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伤保险条例》,简称《工伤保险条例》,由国务院颁布,2004年1月1日正式施行,2010年12月20日国务院又做了修改,新修改后的《工伤保险条例》于2011年1月1日施行。

5、(1)《关于外派劳务人员因工伤亡保险待遇问题的复函》由劳动部于1994年4月19日下发,自下发之日起施行。

(2)《关于外派劳务人员享受工伤保险待遇问题的复函》(1996年12月5日 人办函[1996]83号)由人事部下发,自1996年12月5日起施行。

6、《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于1994年7月5日颁布,自1995年1月1日起施行。

7、《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于2010年10月28日颁布,自2011年4月1日起施行。

8、《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出境入境管理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于1985年11月22日颁布,自1986年2月1日起施行。

9、《外派劳务培训工作管理规定》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于2002年1月24日颁布,自2002年2月1日起实施。

10、《办理外派劳务人员出国手续的暂行规定》由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外交部、公安部于1996年12月20日联合颁布,自颁布之日起施行。

11、《境外就业服务机构管理规定》由劳动部于1992年11月13日颁布,自颁布之日起施行。

12、《对外劳务合作经营资格管理规定》由商务部和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于2004年7月26日颁布,自2004年8月26日施行。

13、《关于切实加强保护外派劳务人员合法权益的通知》由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与

劳动部于1994年10月25日颁布,并于颁布之日起施行。

14、《对外经济合作企业外派人员工资管理办法的补充规定》由财政部、外经贸部颁布,自1997年1月1日起实施。

第三篇:对外劳务合作管理条例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对外劳务合作,保障劳务人员的合法权益,促进对外劳务合作健康发展,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所称对外劳务合作,是指组织劳务人员赴其他国家或者地区为国外的企业或者机构(以下统称国外雇主)工作的经营性活动。

国外的企业、机构或者个人不得在中国境内招收劳务人员赴国外工作。

第三条 国家鼓励和支持依法开展对外劳务合作,提高对外劳务合作水平,维护劳务人员的合法权益。

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和完善促进对外劳务合作发展的政策措施,建立健全对外劳务合作服务体系以及风险防范和处置机制。

第四条 国务院商务主管部门负责全国的对外劳务合作监督管理工作。国务院外交、公安、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交通运输、住房城乡建设、渔业、工商行政管理等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对外劳务合作监督管理的相关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统一领导、组织、协调本行政区域的对外劳务合作监督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商务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的对外劳务合作监督管理工作,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对外劳务合作监督管理的相关工作。

第二章 从事对外劳务合作的企业与劳务人员

第五条 从事对外劳务合作,应当按照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规定,经省级或者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商务主管部门批准,取得对外劳务合作经营资格。

第六条 申请对外劳务合作经营资格,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符合企业法人条件;

(二)实缴注册资本不低于600万元人民币;

(三)有3名以上熟悉对外劳务合作业务的管理人员;

(四)有健全的内部管理制度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制度;

(五)法定代表人没有故意犯罪记录。

第七条 申请对外劳务合作经营资格的企业,应当向所在地省级或者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商务主管部门(以下称负责审批 的商务主管部门)提交其符合本条例第六条规定条件的证明材料。负责审批的商务主管部门应当自收到证明材料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进行审查,作出批准或者不予 批准的决定。予以批准的,颁发对外劳务合作经营资格证书;不予批准的,书面通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申请人持对外劳务合作经营资格证书,依法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登记。

负责审批的商务主管部门应当将依法取得对外劳务合作经营资格证书并办理登记的企业(以下称对外劳务合作企业)名单报至国务院商务主管部门,国务院商务主管部门应当及时通报中国驻外使馆、领馆。

未依法取得对外劳务合作经营资格证书并办理登记,不得从事对外劳务合作。

第八条 对外劳务合作企业不得允许其他单位或者个人以本企业的名义组织劳务人员赴国外工作。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商务、旅游、留学等名义组织劳务人员赴国外工作。

第九条 对外劳务合作企业应当自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在负责审批的商务主管部门指定的银行开设专门账户,缴存不低于300万元人民币的对外劳务合作风险处置备用金(以下简称备用金)。备用金也可以通过向负责审批的商务主管部门提交等额银行保函的方式缴存。

负责审批的商务主管部门应当将缴存备用金的对外劳务合作企业名单向社会公布。

第十条 备用金用于支付对外劳务合作企业拒绝承担或者无力承担的下列费用:

(一)对外劳务合作企业违反国家规定收取,应当退还给劳务人员的服务费;

(二)依法或者按照约定应当由对外劳务合作企业向劳务人员支付的劳动报酬;

(三)依法赔偿劳务人员的损失所需费用;

(四)因发生突发事件,劳务人员回国或者接受紧急救助所需费用。

备用金使用后,对外劳务合作企业应当自使用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将备用金补足到原有数额。

备用金缴存、使用和监督管理的具体办法由国务院商务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财政部门制定。

第十一条 对外劳务合作企业不得组织劳务人员赴国外从事与赌博、色情活动相关的工作。

第十二条 对外劳务合作企业应当安排劳务人员接受赴国外工作所需的职业技能、安全防范知识、外语以及用工项目所在国家或者地区相关法律、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知识的培训;未安排劳务人员接受培训的,不得组织劳务人员赴国外工作。

劳务人员应当接受培训,掌握赴国外工作所需的相关技能和知识,提高适应国外工作岗位要求以及安全防范的能力。

第十三条 对外劳务合作企业应当为劳务人员购买在国外工作期间的人身意外伤害保险。但是,对外劳务合作企业与国外雇主约定由国

为对外劳务合作企业和劳务人员无偿提供相关服务,鼓励、引导对外劳务合作企业通过服务平台招收劳务人员。

国务院商务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对服务平台运行的指导和监督。

第三十五条 中国驻外使馆、领馆为对外劳务合作企业了解国外雇主和用工项目的情况以及用工项目所在国家或者地区的法律提供必要的协助,依据职责维护对外劳务合作企业和劳务人员在国外的正当权益,发现违反本条例规定的行为及时通报国务院商务主管部门和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

劳务人员可以合法、有序地向中国驻外使馆、领馆反映相关诉求,不得干扰使馆、领馆正常工作秩序。

第三十六条 国务院有关部门、有关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对外劳务合作突发事件预警、防范和应急处置机制,制定对外劳务合作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对外劳务合作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由组织劳务人员赴国外工作的单位或者个人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负责,劳务人员户籍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予以配合。

中国驻外使馆、领馆协助处置对外劳务合作突发事件。

第三十七条 国务院商务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建立对外劳务合作不良信用记录和公告制度,公布对外劳务合作企业和国外雇主不履行合同约定、侵害劳务人员合法权益的行为,以及对对外劳务合作企业违法行为的处罚决定。

第三十八条 对违反本条例规定组织劳务人员赴国外工作,以及其他违反本条例规定的行为,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向商务、公安、工商行政管理等有关部门举报。接到举报的部门应当在职责范围内及时处理。

国务院商务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公安、工商行政管理等有关部门,建立健全相关管理制度,防范和制止非法组织劳务人员赴国外工作的行为。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九条 未依法取得对外劳务合作经营资格,从事对外劳务合作的,由商务主管部门提请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照《无照经营查处取缔办法》的规定查处取缔;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条 对外劳务合作企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商务主管部门吊销其对外劳务合作经营资格证书,有违法所得的予以没收:

(一)以商务、旅游、留学等名义组织劳务人员赴国外工作;

(二)允许其他单位或者个人以本企业的名义组织劳务人员赴国外工作;

(三)组织劳务人员赴国外从事与赌博、色情活动相关的工作。

第四十一条 对外劳务合作企业未依照本条例规定缴存或者补足备用金的,由商务主管部门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吊销其对外劳务合作经营资格证书。

第四十二条 对外劳务合作企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商务主管部门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处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并对其主要负责人处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的罚款:

(一)未安排劳务人员接受培训,组织劳务人员赴国外工作;

(二)未依照本条例规定为劳务人员购买在国外工作期间的人身意外伤害保险;

(三)未依照本条例规定安排随行管理人员。

第四十三条 对外劳务合作企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商务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处10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的罚款,并对其主要负责人处2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在国外引起重大劳务纠纷、突发事件或者造成其他严重后果的,吊销其对外劳务合作经营资格证书:

(一)未与国外雇主订立劳务合作合同,组织劳务人员赴国外工作;

(二)未依照本条例规定与劳务人员订立服务合同或者劳动合同,组织劳务人员赴国外工作;

(三)违反本条例规定,与未经批准的国外雇主或者与国外的个人订立劳务合作合同,组织劳务人员赴国外工作;

(四)与劳务人员订立服务合同或者劳动合同,隐瞒有关信息或者提供虚假信息;

(五)在国外发生突发事件时不及时处理;

(六)停止开展对外劳务合作,未对其派出的尚在国外工作的劳务人员作出安排。

有前款第四项规定情形,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四条 对外劳务合作企业向与其订立服务合同的劳务人员收取服务费不符合国家有关规定,或者向劳务人员收取押金、要求劳务人员提供财产担保的,由价格主管部门依照有关价格的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处罚。

对外劳务合作企业向与其订立劳动合同的劳务人员收取费用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的规定处罚。

第四十五条 对外劳务合作企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商务主管部门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处1万元以上2万元以下的罚款,并对其主要负责人处2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的罚款:

(一)未将服务合同或者劳动合同、劳务合作合同副本以及劳务人员名单报商务主管部门备案;

(二)组织劳务人员出境后,未将有关情况向中国驻用工项目所在国使馆、领馆报告,或者未依照本条例规定将随行管理人员名单报负责审批的商务主管部门备案;

(三)未制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四)停止开展对外劳务合作,未将其对劳务人员的安排方案报商务主管部门备案。

对外劳务合作企业拒不将服务合同或者劳动合同、劳务合作合同副本报商务主管部门备案,且合同未载明本条例规定的必备事项,或者在合同备案后拒不按照商务主管部门的要求补正合同必备事项的,依照本条例第四十三条的规定处罚。

第四十六条 商务主管部门、其他有关部门在查处违反本条例行为的过程中,发现违法行为涉嫌构成犯罪的,应当依法及时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第四十七条 商务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在对外劳务合作监督管理工作中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对不符合本条例规定条件的对外劳务合作经营资格申请予以批准;

(二)对外劳务合作企业不再具备本条例规定的条件而不撤销原批准;

(三)对违反本条例规定组织劳务人员赴国外工作以及其他违反本条例规定的行为不依法查处;

(四)其他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不依法履行监督管理职责的行为。

第六章 附则

第四十八条 有关对外劳务合作的商会按照依法制定的章程开展活动,为成员提供服务,发挥自律作用。

第四十九条 对外承包工程项下外派人员赴国外工作的管理,依照《对外承包工程管理条例》以及国务院商务主管部门、国务院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的规定执行。

外派海员类(不含渔业船员)对外劳务合作的管理办法,由国务院交通运输主管部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船员条例》以及本条例的有关规定另行制定。

第五十条 组织劳务人员赴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台湾地区工作的,参照本条例的规定执行。

第五十一条 对外劳务合作企业组织劳务人员赴国务院商务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外交等有关部门确定的特定国家或者地区工作的,应当经国务院商务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批准。

第五十二条 本条例施行前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经批准从事对外劳务合作的企业,不具备本条例规定条件的,应当在国务院商务主管部门规定的期限内达到本条例规定的条件;逾期达不到本条例规定条件的,不得继续从事对外劳务合作。

第五十三条 本条例自2012年8月1日起施行。

第四篇:对外劳务合作管理条例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对外劳务合作,保障劳务人员的合法权益,促进对外劳务合作健康发展,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所称对外劳务合作,是指组织劳务人员赴其他国家或者地区为国外的企业或者机构(以下统称国外雇主)工作的经营性活动。

国外的企业、机构或者个人不得在中国境内招收劳务人员赴国外工作。

第三条 国家鼓励和支持依法开展对外劳务合作,提高对外劳务合作水平,维护劳务人员的合法权益。

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和完善促进对外劳务合作发展的政策措施,建立健全对外劳务合作服务体系以及风险防范和处置机制。

第四条 国务院商务主管部门负责全国的对外劳务合作监督管理工作。国务院外交、公安、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交通运输、住房城乡建设、渔业、工商行政管理等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对外劳务合作监督管理的相关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统一领导、组织、协调本行政区域的对外劳务合作监督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商务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的对外劳务合作监督管理工作,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对外劳务合作监督管理的相关工作。

第二章 从事对外劳务合作的企业与劳务人员

第五条 从事对外劳务合作,应当按照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规定,经省级或者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商务主管部门批准,取得对外劳务合作经营资格。

第六条 申请对外劳务合作经营资格,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符合企业法人条件;

(二)实缴注册资本不低于600万元人民币;

(三)有3名以上熟悉对外劳务合作业务的管理人员;

(四)有健全的内部管理制度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制度;

(五)法定代表人没有故意犯罪记录。

第七条 申请对外劳务合作经营资格的企业,应当向所在地省级或者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商务主管部门(以下称负责审批 的商务主管部门)提交其符合本条例第六条规定条件的证明材料。负责审批的商务主管部门应当自收到证明材料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进行审查,作出批准或者不予 批准的决定。予以批准的,颁发对外劳务合作经营资格证书;不予批准的,书面通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申请人持对外劳务合作经营资格证书,依法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登记。

负责审批的商务主管部门应当将依法取得对外劳务合作经营资格证书并办理登记的企业(以下称对外劳务合作企业)名单报至国务院商务主管部门,国务院商务主管部门应当及时通报中国驻外使馆、领馆。

未依法取得对外劳务合作经营资格证书并办理登记,不得从事对外劳务合作。

第八条 对外劳务合作企业不得允许其他单位或者个人以本企业的名义组织劳务人员赴国外工作。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商务、旅游、留学等名义组织劳务人员赴国外工作。

第九条 对外劳务合作企业应当自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在负责审批的商务主管部门指定的银行开设专门账户,缴存不低于300万元人民币的对外劳务合作风险处置备用金(以下简称备用金)。备用金也可以通过向负责审批的商务主管部门提交等额银行保函的方式缴存。

负责审批的商务主管部门应当将缴存备用金的对外劳务合作企业名单向社会公布。

第十条 备用金用于支付对外劳务合作企业拒绝承担或者无力承担的下列费用:

(一)对外劳务合作企业违反国家规定收取,应当退还给劳务人员的服务费;

(二)依法或者按照约定应当由对外劳务合作企业向劳务人员支付的劳动报酬;

(三)依法赔偿劳务人员的损失所需费用;

(四)因发生突发事件,劳务人员回国或者接受紧急救助所需费用。

备用金使用后,对外劳务合作企业应当自使用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将备用金补足到原有数额。

备用金缴存、使用和监督管理的具体办法由国务院商务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财政部门制定。

第十一条 对外劳务合作企业不得组织劳务人员赴国外从事与赌博、色情活动相关的工作。

第十二条 对外劳务合作企业应当安排劳务人员接受赴国外工作所需的职业技能、安全防范知识、外语以及用工项目所在国家或者地区相关法律、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知识的培训;未安排劳务人员接受培训的,不得组织劳务人员赴国外工作。

劳务人员应当接受培训,掌握赴国外工作所需的相关技能和知识,提高适应国外工作岗位要求以及安全防范的能力。

第十三条 对外劳务合作企业应当为劳务人员购买在国外工作期间的人身意外伤害保险。但是,对外劳务合作企业与国外雇主约定由国

外雇主为劳务人员购买的除外。

第十四条 对外劳务合作企业应当为劳务人员办理出境手续,并协助办理劳务人员在国外的居留、工作许可等手续。

对外劳务合作企业组织劳务人员出境后,应当及时将有关情况向中国驻用工项目所在国使馆、领馆报告。

第十五条 对外劳务合作企业、劳务人员应当遵守用工项目所在国家或者地区的法律,尊重当地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

对外劳务合作企业、劳务人员不得从事损害国家安全和国家利益的活动。

第十六条 对外劳务合作企业应当跟踪了解劳务人员在国外的工作、生活情况,协助解决劳务人员工作、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及时向国外雇主反映劳务人员的合理要求。

对外劳务合作企业向同一国家或者地区派出的劳务人员数量超过100人的,应当安排随行管理人员,并将随行管理人员名单报中国驻用工项目所在国使馆、领馆备案。

第十七条 对外劳务合作企业应当制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国外发生突发事件的,对外劳务合作企业应当及时、妥善处理,并立即向中国驻用工项目所在国使馆、领馆和国内有关部门报告。

第十八条 用工项目所在国家或者地区发生战争、**、重大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中国政府作出相应避险安排的,对外劳务合作企业和劳务人员应当服从安排,予以配合。

第十九条 对外劳务合作企业停止开展对外劳务合作的,应当对其派出的尚在国外工作的劳务人员作出妥善安排,并将安排方案报负责审批的商务主管部门备案。负责审批的商务主管部门应当将安排方案报至国务院商务主管部门,国务院商务主管部门应当及时通报中国驻用工项目所在国使馆、领馆。

第二十条 劳务人员有权向商务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投诉对外劳务合作企业违反合同约定或者其他侵害劳务人员合法权益的行为。接受投诉的部门应当按照职责依法及时处理,并将处理情况向投诉人反馈。

第三章 与对外劳务合作有关的合同

第二十一条 对外劳务合作企业应当与国外雇主订立书面劳务合作合同;未与国外雇主订立书面劳务合作合同的,不得组织劳务人员赴国外工作。

劳务合作合同应当载明与劳务人员权益保障相关的下列事项:

(一)劳务人员的工作内容、工作地点、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

(二)合同期限;

(三)劳务人员的劳动报酬及其支付方式;

(四)劳务人员社会保险费的缴纳;

(五)劳务人员的劳动条件、劳动保护、职业培训和职业危害防护;

(六)劳务人员的福利待遇和生活条件;

(七)劳务人员在国外居留、工作许可等手续的办理;

(八)劳务人员人身意外伤害保险的购买;

(九)因国外雇主原因解除与劳务人员的合同对劳务人员的经济补偿;

(十)发生突发事件对劳务人员的协助、救助;

(十一)违约责任。

第二十二条 对外劳务合作企业与国外雇主订立劳务合作合同,应当事先了解国外雇主和用工项目的情况以及用工项目所在国家或者地区的相关法律。

用工项目所在国家或者地区法律规定企业或者机构使用外籍劳务人员需经批准的,对外劳务合作企业只能与经批准的企业或者机构订立劳务合作合同。

对外劳务合作企业不得与国外的个人订立劳务合作合同。

第二十三条 除本条第二款规定的情形外,对外劳务合作企业应当与劳务人员订立书面服务合同;未与劳务人员订立书面服务合同的,不得组织劳务人员赴国外工作。服务合同应当载明劳务合作合同中与劳务人员权益保障相关的事项,以及服务项目、服务费及其收取方式、违约责任。

对外劳务合作企业组织与其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务人员赴国外工作的,与劳务人员订立的劳动合同应当载明劳务合作合同中与劳务人员权益保障相关的事项;未与劳务人员订立劳动合同的,不得组织劳务人员赴国外工作。

第二十四条 对外劳务合作企业与劳务人员订立服务合同或者劳动合同时,应当将劳务合作合同中与劳务人员权益保障相关的事项以及劳务人员要求了解的其他情况如实告知劳务人员,并向劳务人员明确提示包括人身安全风险在内的赴国外工作的风险,不得向劳务人员隐瞒有关信息或者提供虚假信息。

对外劳务合作企业有权了解劳务人员与订立服务合同、劳动合同直接相关的个人基本情况,劳务人员应当如实说明。

第二十五条 对外劳务合作企业向与其订立服务合同的劳务人员收取服务费,应当符合国务院价格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商务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规定。

对外劳务合作企业不得向与其订立劳动合同的劳务人员收取服务费。

对外劳务合作企业不得以任何名目向劳务人员收取押金或者要求劳务人员提供财产担保。

第二十六条 对外劳务合作企业应当自与劳务人员订立服务合同或者劳动合同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将服务合同或者劳 动合同、劳务合作合同副本以及劳务人员名单报负责审批的商务主管部门备案。负责审批的商务主管部门应当将用工项目、国外雇主的有关信息以及劳务人员名单报 至国务院商务主管部门。

商务主管部门发现服务合同或者劳动合同、劳务合作合同未依照本条例规定载明必备事项的,应当要求对外劳务合作企业补正。

第二十七条 对外劳务合作企业应当负责协助劳务人员与国外雇主订立确定劳动关系的合同,并保证合同中有关劳务人员权益保障的条款与劳务合作合同相应条款的内容一致。

第二十八条 对外劳务合作企业、劳务人员应当信守合同,全面履行合同约定的各自的义务。

第二十九条 劳务人员在国外实际享有的权益不符合合同约定的,对外劳务合作企业应当协助劳务人员维护合法权益,要 求国外雇主履行约定义务、赔偿损失;劳务人员未得到应有赔偿的,有权要求对外劳务合作企业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对外劳务合作企业不协助劳务人员向国外雇主 要求赔偿的,劳务人员可以直接向对外劳务合作企业要求赔偿。

劳务人员在国外实际享有的权益不符合用工项目所在国家或者地区法律规定的,对外劳务合作企业应当协助劳务人员维护合法权益,要求国外雇主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赔偿损失。

因对外劳务合作企业隐瞒有关信息或者提供虚假信息等原因,导致劳务人员在国外实际享有的权益不符合合同约定的,对外劳务合作企业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第四章 政府的服务和管理

第三十条 国务院商务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建立对外劳务合作信息收集、通报制度,为对外劳务合作企业和劳务人员无偿提供信息服务。

第三十一条 国务院商务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建立对外劳务合作风险监测和评估机制,及时发布有关国家或者地 区安全状况的评估结果,提供预警信息,指导对外劳务合作企业做好安全风险防范;有关国家或者地区安全状况难以保障劳务人员人身安全的,对外劳务合作企业不 得组织劳务人员赴上述国家或者地区工作。

第三十二条 国务院商务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统计部门建立对外劳务合作统计制度,及时掌握并汇总、分析对外劳务合作发展情况。

第三十三条 国家财政对劳务人员培训给予必要的支持。

国务院商务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应当加强对劳务人员培训的指导和监督。

第三十四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据本地区开展对外劳务合作的实际情况,按照国务院商务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的规定,组织建立对外劳务合作服务平台(以下简称服务平台),为对外劳务合作企业和劳务人员无偿提供相关服务,鼓励、引导对外劳务合作企业通过服务平台招收劳务人员。

国务院商务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对服务平台运行的指导和监督。

第三十五条 中国驻外使馆、领馆为对外劳务合作企业了解国外雇主和用工项目的情况以及用工项目所在国家或者地区的法律提供必要的协助,依据职责维护对外劳务合作企业和劳务人员在国外的正当权益,发现违反本条例规定的行为及时通报国务院商务主管部门和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

劳务人员可以合法、有序地向中国驻外使馆、领馆反映相关诉求,不得干扰使馆、领馆正常工作秩序。

第三十六条 国务院有关部门、有关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对外劳务合作突发事件预警、防范和应急处置机制,制定对外劳务合作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对外劳务合作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由组织劳务人员赴国外工作的单位或者个人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负责,劳务人员户籍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予以配合。

中国驻外使馆、领馆协助处置对外劳务合作突发事件。

第三十七条 国务院商务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建立对外劳务合作不良信用记录和公告制度,公布对外劳务合作企业和国外雇主不履行合同约定、侵害劳务人员合法权益的行为,以及对对外劳务合作企业违法行为的处罚决定。

第三十八条 对违反本条例规定组织劳务人员赴国外工作,以及其他违反本条例规定的行为,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向商务、公安、工商行政管理等有关部门举报。接到举报的部门应当在职责范围内及时处理。

国务院商务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公安、工商行政管理等有关部门,建立健全相关管理制度,防范和制止非法组织劳务人员赴国外工作的行为。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九条 未依法取得对外劳务合作经营资格,从事对外劳务合作的,由商务主管部门提请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照《无照经营查处取缔办法》的规定查处取缔;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条 对外劳务合作企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商务主管部门吊销其对外劳务合作经营资格证书,有违法所得的予以没收:

(一)以商务、旅游、留学等名义组织劳务人员赴国外工作;

(二)允许其他单位或者个人以本企业的名义组织劳务人员赴国外工作;

(三)组织劳务人员赴国外从事与赌博、色情活动相关的工作。

第四十一条 对外劳务合作企业未依照本条例规定缴存或者补足备用金的,由商务主管部门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吊销其对外劳务合作经营资格证书。

第四十二条 对外劳务合作企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商务主管部门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处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并对其主要负责人处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的罚款:

(一)未安排劳务人员接受培训,组织劳务人员赴国外工作;

(二)未依照本条例规定为劳务人员购买在国外工作期间的人身意外伤害保险;

(三)未依照本条例规定安排随行管理人员。

第四十三条 对外劳务合作企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商务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处10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的罚款,并对其主要负责人处2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在国外引起重大劳务纠纷、突发事件或者造成其他严重后果的,吊销其对外劳务合作经营资格证书:

(一)未与国外雇主订立劳务合作合同,组织劳务人员赴国外工作;

(二)未依照本条例规定与劳务人员订立服务合同或者劳动合同,组织劳务人员赴国外工作;

(三)违反本条例规定,与未经批准的国外雇主或者与国外的个人订立劳务合作合同,组织劳务人员赴国外工作;

(四)与劳务人员订立服务合同或者劳动合同,隐瞒有关信息或者提供虚假信息;

(五)在国外发生突发事件时不及时处理;

(六)停止开展对外劳务合作,未对其派出的尚在国外工作的劳务人员作出安排。

有前款第四项规定情形,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四条 对外劳务合作企业向与其订立服务合同的劳务人员收取服务费不符合国家有关规定,或者向劳务人员收取押金、要求劳务人员提供财产担保的,由价格主管部门依照有关价格的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处罚。

对外劳务合作企业向与其订立劳动合同的劳务人员收取费用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的规定处罚。

第四十五条 对外劳务合作企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商务主管部门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处1万元以上2万元以下的罚款,并对其主要负责人处2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的罚款:

(一)未将服务合同或者劳动合同、劳务合作合同副本以及劳务人员名单报商务主管部门备案;

(二)组织劳务人员出境后,未将有关情况向中国驻用工项目所在国使馆、领馆报告,或者未依照本条例规定将随行管理人员名单报负责审批的商务主管部门备案;

(三)未制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四)停止开展对外劳务合作,未将其对劳务人员的安排方案报商务主管部门备案。

对外劳务合作企业拒不将服务合同或者劳动合同、劳务合作合同副本报商务主管部门备案,且合同未载明本条例规定的必备事项,或者在合同备案后拒不按照商务主管部门的要求补正合同必备事项的,依照本条例第四十三条的规定处罚。

第四十六条 商务主管部门、其他有关部门在查处违反本条例行为的过程中,发现违法行为涉嫌构成犯罪的,应当依法及时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第四十七条 商务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在对外劳务合作监督管理工作中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对不符合本条例规定条件的对外劳务合作经营资格申请予以批准;

(二)对外劳务合作企业不再具备本条例规定的条件而不撤销原批准;

(三)对违反本条例规定组织劳务人员赴国外工作以及其他违反本条例规定的行为不依法查处;

(四)其他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不依法履行监督管理职责的行为。

第六章 附则

第四十八条 有关对外劳务合作的商会按照依法制定的章程开展活动,为成员提供服务,发挥自律作用。

第四十九条 对外承包工程项下外派人员赴国外工作的管理,依照《对外承包工程管理条例》以及国务院商务主管部门、国务院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的规定执行。

外派海员类(不含渔业船员)对外劳务合作的管理办法,由国务院交通运输主管部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船员条例》以及本条例的有关规定另行制定。

第五十条 组织劳务人员赴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台湾地区工作的,参照本条例的规定执行。

第五十一条 对外劳务合作企业组织劳务人员赴国务院商务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外交等有关部门确定的特定国家或者地区工作的,应当经国务院商务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批准。

第五十二条 本条例施行前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经批准从事对外劳务合作的企业,不具备本条例规定条件的,应当在国务院商务主管部门规定的期限内达到本条例规定的条件;逾期达不到本条例规定条件的,不得继续从事对外劳务合作。

第五十三条 本条例自2012年8月1日起施行。

第五篇:对外劳务合作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

对外劳务合作管理条例

(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对外劳务合作活动,保护劳务人员和对外劳务合作企业的合法权益,促进对外劳务合作健康发展,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所称对外劳务合作,是指中国的企业与境外企业或者机构签订劳务合作合同,按照合同约定组织和协助中国公民赴境外工作的活动。

第三条 对外劳务合作是国内劳动力就业在境外市场的延伸,国家统筹协调国内就业促进和对外劳务合作发展。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将促进对外劳务合作纳入促进就业的相关规划。

第四条 国家制定和完善财政、信贷、保险、税收、外汇、出入境等方面的政策措施,鼓励和支持开展对外劳务合作,提高对外劳务合作的层次和水平。

第五条 开展对外劳务合作,应当坚持以人为本,保障劳务人员的合法权益,维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

开展对外劳务合作,应当遵守所在国家或者地区的法律,信守合同,尊重当地风俗习惯。

第六条 国务院商务、工商行政管理、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外交、公安、交通运输以及其他有关部门依照本条例规定,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全国对外劳务合作的服务和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依照本条例的规定,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对外劳务合作的服务和管理工作。

第七条 有关对外劳务合作协会组织按照章程为其成员提供与对外劳务合作有关的信息、培训等方面的服务,依法制定行业规范,发挥协调和自律作用,维护公平竞争和成员利益。

第二章 对外劳务合作企业及其责任

第八条 从事对外劳务合作的企业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具有企业法人资格;

(二)注册资本不低于600万元人民币;

(三)具有健全的组织机构,管理人员中至少5人具有人力资源管理经验并取得国家颁发的相应资质证书;

(四)有健全的内部管理制度和突发事件应急处臵制度;

(五)足额缴纳了对外劳务合作备用金;

(六)有良好的商业信誉,最近3年内没有重大违约行为和重大违法记录。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制定严于前款规定的条件。

第九条 拟从事对外劳务合作的企业,应当依法向注册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请登记,申请时应当提交申请书和符合本条例第八条规定条件的证明材料。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当自收到完备的申请材料之日起20日内进行审查,对符合本条例规定条件的,予以登记,并在其经营范围中标明对外劳务合作业务;不予登记的,应当书面通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后,应当通知同级商务主管部门,由商务主管部门将对外劳务合作企业名单向社会公布,并报国务院商务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条 对外劳务合作企业不得委托其他任何单位或者个人开展对外劳务合作。

境外企业和机构应当通过对外劳务合作企业在中国境内招募劳务人员,不得直接在中国境内招募劳务人员。

对外劳务合作企业不得接受境外自然人委托,从事对外劳务合作。

第十一条 对外劳务合作企业应当充分了解境外企业或者机构(以下统称境外雇主)和用工项目的情况,确保所提供的境外用工信息真实、客观,不得以虚假信息欺骗、引诱他人出境务工。

对外劳务合作企业提供的境外雇主及用工项目、工作内容以及劳动报酬、劳动条件等重要用工信息,应当经境外公证机构公证,并经我国驻该国使(领)馆认证。

第十二条 对外劳务合作企业与境外雇主订立劳务合作合同后,方可在境内招募劳务人员;未与境外雇主订立劳务合作合同的,不得在境内招募劳务人员。

劳务合作合同应当采取书面形式,并包括与劳务人员权益保障相关的下列条款:

(一)工作内容、工作地点、工作期限;

(二)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

(三)劳动报酬及其支付方式;

(四)社会保险的缴纳;

(五)劳动条件、劳动保护、职业培训和职业危害防护;

(六)福利待遇和生活条件;

(七)在境外合法居留和务工许可等手续的办理;

(八)境外雇主为劳务人员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解约后对外派人员的经济补偿;

(九)紧急情况下对劳务人员的协助和救助;

(十)突发事件的处理。

第十三条 对外劳务合作企业应当根据不同情况,或者直接与劳务人员订立劳动合同,或者协助落实劳务人员与境外雇主订立劳动合同。

对外劳务合作企业与直接劳务人员订立劳动合同的,劳动合同应当载明境外工作期限、工作内容以及对外劳务合作企业对劳务人员在境外工作期间的服务和管理责任等内容。

劳务人员与境外雇主订立劳动合同的,对外劳务合作企业应当审查劳动合同内容,发现劳动合同内容不符合所在国家或者地区的法律规定或者不符合劳务合作合同约定的,应当要求境外雇主及时予以纠正。

第十四条 对外劳务合作企业未与劳务人员订立劳动合同的,应当与劳务人员订立服务合同。服务合同除应当载明服务项目、服务费用及收费方式、境外工作期间的管理和服务责任以及境外发生紧急情况时对劳务人员的协助、救助责任等事项外,还应当载明劳务合作合同中与劳务人员权益保障相关的事项。对外劳务合作企业与劳务人员订立服务合同前,应当向劳务人员出示其劳务合作合同,明确、详尽地解释合同条款,并充分提示境外务工可能存在的风险。

第十五条 对外劳务合作企业应当将劳务合作合同、劳动合同以及服务合同及时报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商务主管部门备案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备案。劳务合作合同还应当报送有关驻外使(领)馆。

第十六条 对外劳务合作企业不得组织劳务人员赴境外从事与赌博、色情行业相关的劳务活动。

劳务人员不得从事前款规定的活动。

第十七条 对外劳务合作企业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在劳务人员出境前,保证劳务人员接受岗位技能以及安全防范知识、境外相关法律法规、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培训。

第十八条 对外劳务合作企业应当统一为劳务人员办理出境手续,并协助劳务人员办理境外居留、工作许可等手续。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商务、旅游、留学等名义变相组织境内人员从事境外劳务活动。

第十九条 对外劳务合作企业应当建立与劳务人员和境外雇主的沟通机制,及时了解和解决劳务人员的诉求,发现境外雇主违反当地法律法规或者不履行合同约定的,应当及时要求境外雇主予以纠正。

对外劳务合作企业在同一国家或者地区的劳务人员总数超过100人的,应当派出或者委托至少1名现场管理人员。管理人员应当及时向驻当地中国使(领)馆报到。第二十条 对外劳务合作企业向劳务人员收取服务费,应当符合国务院价格主管部门和国务院商务主管部门的有关规定。

对外劳务合作企业不得要求劳务人员提供押金或者担保。劳务人员应当根据国务院商务主管部门的规定购买履约保证保险。

第二十一条 对外劳务合作企业应当为劳务人员购买境外人身意外伤害保险。

第二十二条 对外劳务合作企业应当制定境外劳务纠纷和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发生境外劳务纠纷和突发事件时,及时、妥善处理,并向使(领)馆和国内有关部门报告。

第二十三条 对外劳务合作企业应当按照国务院财政部门和国务院商务主管部门的规定,及时存缴备用金。备用金用于支付对外劳务合作企业拒绝承担或者无力承担的下列费用:

(一)外劳务合作企业违反规定收取、应当退还给外派人员的服务费用;

(二)因发生突发事件,外派人员回国或者接受其他紧急救助所需费用;

(三)依法应当对外派人员进行赔偿所需费用。

第三章 服务和管理

第二十四条 国务院建立全国对外劳务合作工作协调机制,研究对外劳务合作中的重大问题,协调推动全国对外劳务合作的发展。全国对外劳务工作协调机制由国务院商务主管部门牵头,有关部门以及工会组织参加。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对外劳务发展的需要,建立对外劳务合作工作协调机制,协调解决本行政区域对外劳务合作中的重大问题。

第二十五条 国务院商务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对外劳务合作发展规划,建立对外劳务合作统计制度。

对外劳务合作企业应当定期向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商务主管部门报送开展对外劳务合作的情况,并按照国务院商务主管部门和国务院统计部门的规定向有关部门报送业务统计资料。

第二十六条 国务院商务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建立对外劳务合作信息收集通报制度和网络体系,无偿向对外劳务合作企业和劳务人员提供信息服务,定期发布境外就业市场情况、风险提示等信息。

第二十七条 有关外劳务合作协会组织在国务院商务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制定对外劳务合作合同、劳动合同以及服务合同的范本。

第二十八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本地区劳务人员的规模等情况,利用现有人力资源市场的就业服务平台,建立对外劳务合作服务平台,无偿为对外劳务合作企业和劳务人员提供服务。

对外劳务合作企业应当通过服务平台招收劳务人员。第二十九条 国务院商务、外交、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税务等有关部门应当加强与国外有关政府主管部门的合作,通过签署双边劳务合作、领事、互免社会保险、避免双重征税等有关协议,促进和保障对外劳务合作发展。

第三十条 驻外使(领)馆应当加强对驻在国劳务合作项目的跟踪调研,加强预防性领事保护工作。

外交部门以及驻外使(领)馆负责维护劳务人员和对外劳务合作企业合法权益的对外交涉,参与处臵外派劳务纠纷和突发事件,为劳务人员提供领事保护。

第三十一条 公安部门依法加强对劳务人员出入境的管理,打击对外劳务合作领域的犯罪行为。

第三十二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对外劳务合作举报和投诉机制,及时受理并妥善处理劳务人员以及其他有关单位和人员的举报和投诉。

第三十三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按照预防和处臵并重的原则,建立健全境外劳务纠纷和突发事件预警、防范和应急处臵机制。

对外劳务合作企业的注册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或者擅自从事对外劳务合作的单位、个人所在地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处臵境外劳务纠纷和突发事件。

劳务人员户籍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配合处臵境外劳务事件。

第三十四条 国务院商务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指导建立对外劳务合作不良信用记录制度,记录并公布境内外企业、单位和个人违法开展对外劳务合作和侵害劳务人员合法权益的行为。

对存在不良信用记录的对外劳务合作企业,有关部门应当实施重点监督检查。

对因非法出境、非法居留、非法就业被遣返回国的劳务人员,自其被遣返回国之日起6个月至3年内不予签发护照。

第三十五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商务主管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对外劳务合作企业的监督检查;监督检查中发现对外劳务合作企业不再具备本条例规定条件的,由注册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责令其限期整改;逾期仍达不到本条例规定条件的,不得继续从事对外劳务合作活动。

第四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六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未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擅自从事或者变相从事对外劳务合作活动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照《无照经营查处取缔办法》的规定予以查处取缔;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七条 对外劳务合作企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商务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处50万元以上100万元以下的罚款,对其主要负责人处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情节严重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可以禁止其在2年以上5年以下的期限内从事对外劳务合作活动;造成境外劳务纠纷或者突发事件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注销其对外劳务合作登记:

(一)委托其他单位或者个人开展对外劳务合作的;

(二)接受境外自然人委托从事对外劳务合作的;

(三)以虚假的境外用工信息欺骗、引诱他人出境务工的;

(四)未与境外雇主订立劳务合作合同,在境内招募劳务人员的;

(五)未依照本条例的规定与劳务人员订立劳动合同或者服务合同,或者未协助落实劳务人员与境外雇主订立劳动合同的;

(六)未审查劳务人员与境外雇主订立的劳动合同内容,或者发现劳动合同内容不符合所在国家或者地区的法律规定或者不符合劳务合作合同约定时,未要求境外雇主及时予以纠正的;

(七)与境外雇主订立的劳务合作合同以及与劳务人员订立的劳动合同或者服务合同未载明本条例规定的必备条款的;

(八)与劳务人员订立服务合同前未向劳务人员出示其劳务合作合同,或者未明确、详尽地解释合同条款并充分提示境外务工可能存在的风险的;

(九)组织劳务人员赴境外从事与赌博、色情行业相关的劳务活动的;

(十)不履行相关合同约定的义务,导致劳务人员在境外不能合法居留、工作的。

第三十八条 对外劳务合作企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商务主管部门处1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罚款,对其主要负责人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可以禁止其在1年以上3年以下的期限内从事对外劳务合作活动;造成境外劳务纠纷或者突发事件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注销其对外劳务合作登记:

(一)未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在劳务人员出境前保证劳务人员接受岗位技能以及安全防范知识、境外相关法律法规、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培训的;

(二)未依照本条例规定建立与劳务人员和境外雇主的沟通机制,及时了解和解决劳务人员的诉求,或者发现境外雇主违反当地法律法规或者不履行合同约定,不及时要求境外雇主予以纠正的;

(三)未依照本条例规定派出或者委托至少现场管理人员,或者现场管理人员未及时向驻当地中国使(领)馆报到的;

(四)不为劳务人员购买境外人身意外伤害保险的;

(五)未制定境外劳务纠纷和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

(六)发生境外劳务纠纷和突发事件时,未及时、妥善处理,或者未向驻外使(领)馆和国内有关部门报告的;

(七)通过对外劳务合作服务平台以外的途径招募劳务人员的;

(八)未定期向商务主管部门报送开展对外劳务合作的情况,或者未按照规定向有关部门报送业务统计资料的。

第三十九条 对外劳务合作企业违反国务院价格主管部门和国务院商务主管部门的有关规定向劳务人员收取服务费的,由价格主管部门依照有关价格的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予以处罚。

对外劳务合作企业要求劳务人员提供押金或者担保的,由价格主管部门责令改正,退还押金或者解除担保;情节严重的,处1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条 对外劳务合作企业拒不承担境外劳务纠纷或突发事件处理责任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注销其对外劳务合作登记。

第四十一条 对违反本条例规定、受到行政处罚的外劳务合作企业,由国务院商务主管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商务主管部门予以公布。

第四十二条 政府有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在对外劳务合作管理工作中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处分。

第五章 附 则

第四十三条

中国公民个人到境外务工、就业不适用本条例。

境内企业(含外商投资企业)外派与本单位订立劳动合同的员工赴境外母公司或者子公司工作,不适用本条例。

第四十四条

对外承包工程中外派人员合法权益的保护,依照《对外承包工程管理条例》的规定执行。

第四十五条

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务院对外派海员类对外劳务合作的管理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第四十六条

中国企业组织或者协助内地公民赴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台湾地区开展劳务合作,参照本条例的规定执行。

第四十七条 国务院商务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可以对我国与特定国家或地区开展对外劳务合作制定相关政策规定。

第四十八条 本条例自 年 月 日施行。

下载对外劳务合作中的当事人法律关系分析(最终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对外劳务合作中的当事人法律关系分析(最终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对外劳务合作管理条例(五篇范文)

    对外劳务合作管理条例 国务院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620号 《对外劳务合作管理条例》已经2012年5月16日国务院第203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2年8月1日起施行。 总理......

    对外劳务合作管理条例简要介绍

    对外劳务合作管理条例简要介绍 一、概括说明 依本条例第二条的规定,对外劳务合作是指组织劳务人员赴其他国家或者地区为国外的企业或者机构(以下统称国外雇主)工作的经营性活动......

    对外劳务合作管理条例(精选五篇)

    第一章 总则第一条 为了规范对外劳务合作,保障劳务人员的合法权益,促进对外劳务合作健康发展,制定本条例。第二条 本条例所称对外劳务合作,是指组织劳务人员赴其他国家或者地......

    信托合同中的法律关系分析

    信托合同中的法律关系分析 银行信托贷款类理财产品实际上就是银行借用信托公司平台,建立单一信托计划,然后再通过银行渠道向客户销售,由此使企业获得信用贷款资金。在这一操作......

    新形势下对外劳务合作现状及发展趋势

    新形势下对外劳务合作现状及发展趋势 ——甘肃恒利劳务工程有限公司 随着我国对外劳务经济合作的不断深化和“走出去”战略步伐的加快,对外劳务合作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

    对外劳务合作业务办事指南大全

    全省外经业务培训班材料之三 对外劳务合作业务办事指南 一、资格认定 (一)文件依据: 1、•对外劳务合作经营资格管理办法‣(商务部、工商总局2004年第3号令); 2、•补充规定‣(商务......

    河南省对外劳务合作业务管理办法

    河南省对外劳务合作业务管理办法2005-02-01 08:06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认真落实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整顿和规范对外劳务经营秩序的意见》和商务厅《关于清理整......

    对外劳务合作管理条例简介[五篇]

    对外劳务合作管理条例简要介绍 《对外劳务合作管理条例》(下称本条例)已经2012年5月16日国务院第203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2年8月1日起施行。 本条例第二条规定,对外劳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