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劳动与社会保障法第2次 答案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作业
立法简史篇
第一章:外国劳动立法的产生和发展
一、判断题(认为对的在括号内打“√”,认为错的打“ⅹ”)
1.(选做)苏联《劳动立法纲要》是第一部社会主义劳动法典。(ⅹ)
2.(选做)1918年苏联制定的《苏俄劳动法典》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劳动法律。(ⅹ)
3.(选做)劳动法起源于资本主义原始积累阶段的“劳工法规”。(ⅹ)
4.(选做)“劳工法规”的出现是劳动法产生的标志。(ⅹ)
第二章:中国劳动立法的产生和发展
一、单项选择题(在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你认为是正确的答案,并将其序号填入括号内)
1.(选做)《劳工法》是(B)调整劳动关系的基本法律。
A.香港地区B.澳门地区
C.台湾地区D.南京国民政府
2.(选做)《雇佣条例》是(B)调整劳资关系的基本法律。
A.澳门地区B.香港地区
C.台湾地区D.南京国民政府
第三章:国际劳工立法的产生和发展
一、判断题(认为对的在括号内打“√”,认为错的打“ⅹ”)
1.(选做)“社会条款”有时也被称为“绿色条款”。(ⅹ)
第四章:劳动法概述
一、判断题(认为对的在括号内打“√”,认为错的打“ⅹ”)
1.(选做)劳动法是民法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因而不是一个独立法律部门。(ⅹ)
2.(选做)农村农业劳动者的劳动关系,属于我国《劳动法》调整劳动关系的范围。(ⅹ)
四、名词解释题
1.(选做)劳动法体系
答:劳动法体系,是指一国的全部劳动法律规范按照一定标准分类组合所形成的,具有一定纵向结构和横向结构的有机整体。
六、论述题
1.(选做)正在起草中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草案)》第3条规定:“本法所称劳动关系,是指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为其成员,劳动者在用人单位的管理下提供有报酬的劳动而产生的权利义务关系。”请结合这一条款,谈谈你对劳动关系的内涵和一般特征的认识。答: 作为劳动法调整对象的劳动关系,并非一般意义上的社会劳动关系,而是指劳动力所有者(劳动者)与劳动力使用者(用人单位)之间,为实现劳动过程而发生的一方有偿提供劳动力由另一方用于同其生产资料相结合的社会关系。
劳动关系的一般特征主要表现在:(1)它的当事人一方固定为劳动力所有者和支出者,称劳动者,另一方固定为生产资料占有者和劳动力使用者,称用人单位(或雇主)。(2)它的内容以劳动力所有权与使用权相分离为核心。(3)它是人身关系属性和财产关系属性结合的社会关系。(4)它是平等性质与隶属性质兼有的社会关系。
第五章:法律关系
二、单项选择题(在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你认为是正确的答案,并将其序号填入括号内)
1.(选做)劳动法律关系的基本客体是(C)。
A.劳动条件B.工资C.劳动行为D.劳动管理行为
2.(选做)劳动法律关系的基本客体是(C)。
A.劳动权利B.劳动义务
C.劳动行为D.劳动条件
第六章:劳动法主体
一、判断题(认为对的在括号内打“√”,认为错的打“ⅹ”)
1.(选做)由于基层工会的财产与其所在单位的财产难以分割,故在民事执行程序中它们可以被作为相互执行的对象。(×)
2.(选做)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是工会的基本职责。(√)
第九章:集体合同
一、判断题(认为对的在括号内打“√”,认为错的打“ⅹ”)
1.(选做)我国目前实行的是多层次集体合同模式。(×)
2.(选做)工会违反集体合同的,应一律承担物质责任,即违反集体合同给用人单位造成经济损失的,应当赔偿。(×)
二、单项选择题(在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你认为是正确的答案,并将其序号填入括号内)
1.(选做)下列各项中(B)属于集体合同的关系人。
A.工会组织B.工会组织所代表的全体劳动者
C.用人单位D.用人单位团体
三、多项选择题(在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两个或两个以上你认为是正确的答案,并将其序号填入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或不选均为错误答案)
1.(选做)下列关于集体合同的说法中(B)是正确的。
A.集体合同的效力高于劳动合同
B.标准性条款在集体合同内容构成中居于最重要的地位
C.我国规定集体合同期限为1至3年
D.集体合同是由多个劳动者(3人以上)与用人单位通过集体谈判签订的2.(选做)下列关于集体合同的说法中,(B)是正确的。
A.集体合同可以弥补劳动立法和劳动合同的不足
B.集体合同的主体一方为3人以上的劳动者
C.集体合同由双方首席代表在合同文本上签字后并不即行生效
D.我国目前实行的集体合同主要是宏观层次的集体合同
第十章:用人单位内部劳动规则
一、判断题(认为对的在括号内打“√”,认为错的打“ⅹ”)
1.(选做)内部劳动规则的制定是用人单位的单方法律行为,职工并非制定主体。(√)
二、多项选择题(在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两个或两个以上你认为是正确的答案,并将其序号填入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或不选均为错误答案)
1.(选做)内部劳动规则的有效要件包括(BCD)。
A.制定主体是单位行政和职工B.职工民主参与制定
C.向劳动者公示D.内容必须合法
第十一章:职工民主管理
一、判断题(认为对的在括号内打“√”,认为错的打“ⅹ”)
1.(选做)平等协商和集体谈判具有相同的含义,只是对同一种制度的不同称呼而已。(×)
三、多项选择题(在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两个或两个以上你认为是正确的答案,并将其序号填入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或不选均为错误答案)
1.(选做)我国企业平等协商的主要形式有(AD)。
A.民主质询会B.劳工董事制度
C.职工持股制度D.民主接待日
2.(选做)职工民主管理的利益机制其基本形式有(CD)制度。
A.平等协商B.劳工董事
C.职工持股D.按劳分红
3.(选做)以下关于我国职工代表大会制度的各项描述中,(AB)是正确的。
A.职代会是企业实行职工民主管理的基本形式
B.职代会是全体职工行使民主管理权力的机构
C.职代会拥有对企业重大事项的决策权
D.企业工会是职代会的常设机构,隶属于职代会
四、名词解释题
1.(选做)平等协商
答:平等协商,又称劳资协商,是指职工方与企业方就有关企业生产经营和职工利益的事务,平等地交涉、对话和商讨,以实现相互理解和合作,并在可能的条件下达成一定协议的活动。第十三章:工资
一、判断题(认为对的在括号内打“√”,认为错的打“ⅹ”)
1.(选做)标准工资、奖金、津贴(补贴)都是基本工资的构成部分。(×)
第十四章:劳动保护
一、判断题(认为对的在括号内打“√”,认为错的打“ⅹ”)
1.(选做)我国的立法要求劳动保护工作必须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
二、单项选择题(在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你认为是正确的答案,并将其序
号填入括号内)
1.(选做)下列各项中(C)不属于女职工禁忌从事的劳动范围。
A.矿山井下作业B.森林业伐木作业
C.《体力劳动强度分级》国家标准中第三级体力劳动强度的作业
D.《体力劳动强度分级》国家标准中第四级体力劳动强度的作业
2.(选做)以下关于对“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劳动保护的方针解读中,(C)是不正确的。
A.安全重于生产B.防重于治
C.生产是目的,安全是手段D.不允许以生产压安全
三、多项选择题(在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两个或两个以上你认为是正确的答案,并将其序号填入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或不选均为错误答案)
1.(选做)所有女职工禁忌从事的劳动范围包括(ACD)。
A.矿山井下作业B.第3级体力劳动强度的作业
C.建筑业脚手架的组装和拆除作业
D.间断负重每次负重超过25公斤的作业
2.(选做)安全卫生设施“三同时”制度,是指我国境内的一切生产性建设项目的安全卫生设施,都必须与主体工程(ABD)的法律制度。
A.同时设计B.同时施工
C.同时检查D.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
四、名词解释题
1.(选做)安全卫生设施“三同时”制度
2.(选做)女职工特殊劳动保护制度
答:
1.安全卫生设施“三同时”制度,是指为确保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和健康,而要求新建、改建、扩建工程的劳动安全卫生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和使用的一种劳动保护制度。
2.女职工特殊劳动保护制度,是针对女职工的生理特点和抚育后代的需要,对女职工在劳动过程中的安全和健康依法加以特种保护。
第十五章:劳动就业
四、简答题
1.(选做)简述国家促进就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
答:1.我国促进就业的目标是实现“充分的、生产性的和自由选择的就业”。根据我国《劳动法》的规定,为实现宏观的就业目标,国家所承担的促进就业的任务,主要有下述各项:
(1)扩大就业机会。(2)提供就业服务。(3)保障公平就业。
第十六章:职业培训
一、判断题(认为对的在括号内打“√”,认为错的打“ⅹ”)
1.(选做)职业资格证书,是一种具有法律效力的证明文件。(√)
2.(选做)我国对职业培训与职业基础教育实行不同的管理体制。(×)
3.(选做)劳动预备制度的基本内容是组织新生劳动力和其他求职人员,在就业前接受2—4年的职业培训和职业教育,使其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或掌握一定的职业技能后,在国家政
策的指导和帮助下,通过劳动力市场实现就业。(√)
第十七章:社会保险
三、多项选择题(在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两个或两个以上你认为是正确的答案,并将其序号填入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或不选均为错误答案)
1.(选做)以下关于养老保险的各项描述中,(ABC)是正确的。
A.一般退休年龄为男年满60周岁,女年满50周岁(工人)和55周岁(干部)
B.离休待遇,实行“基本政治待遇不变、生活待遇略为从优”的原则
C.退职制度,适用于不符合退休条件但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职工
D.退休金一般按月发给,最长领取期限为20年
第十八章:职工福利
一、判断题(认为对的在括号内打“√”,认为错的打“ⅹ”)
1.(选做)针对目前职工福利结构不合理的现象,应当强调个人补贴为主、集体福利为辅。(×)
劳动执法篇
第十九章:劳动争议处理
一、判断题(认为对的在括号内打“√”,认为错的打“ⅹ”)
1.(选做)权利争议,又称确定权利的争议,是指因主张有待确定的权利和义务所发生的争议。(×)
2.(选做)凡是争议的内容涉及劳动权利和劳动义务的,不论争议是不是发生在劳动关系双方当事人或其团体之间,均构成劳动争议。(×)
二、单项选择题(在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你认为是正确的答案,并将其序号填入括号内)
1.(选做)提出仲裁要求的一方应当自劳动争议发生之日起(B)内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
会提出书面申请。
A.30日B.60日C.6个月D.2年
2.(选做)我国现行劳动争议处理体制可概括为(A)的体制。
A.“一调一裁两审”B.“裁、审分轨,各自终局”
C.劳动法院D.“一裁一审”
三、多项选择题(在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两个或两个以上你认为是正确的答案,并将其序号填入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或不选均为错误答案)
1.(选做)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由(BCD)组成。
A.专家、学者的代表B.同级工会代表
C.用人单位方面的代表D.劳动行政部门代表
四、名词解释题
1.(选做)权利争议
权利争议,又称实现既定权利的争议,是指因实现劳动法、集体合同和劳动合同所规定的权
利和义务所发生的争议。
五、简答题
1.(选做)简述关于劳动争议处理的单轨体制和分轨体制两种主张各自的内涵。
劳动争议处理的单轨体制,即“调、裁、审”依次进行的体制,是指劳动争议未能和解的,当调解机构调解不成或者当事人不愿意调解时,应当先由仲裁机构处理,只有在当事人不服仲裁裁决的情况下,才由法院审理。因此,我国劳动争议处理体制可概括为“一调一裁两审”体制。
劳动争议处理的双轨体制,即“裁、审分轨,各自终局”的体制,是指未能和解的当事人不愿或调解机构调解不成的劳动争议案件,可以由当事人在申请仲裁和提起诉讼之间自由选择;申请仲裁的不得再提起诉讼,且仲裁裁决为终局裁决;已提起诉讼的就不得再申请仲裁。其中,诉讼实行两审终审制;仲裁则有一裁终局和两裁终局两种主张。
第二十章:劳动监督
二、单项选择题(在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你认为是正确的答案,并将其序号填入括号内)
1.(选做)下述各项中(D)不符合劳动监察的基本属性或做法。
A.它是一种行政执法行为B.其机构是劳动行政部门的职能机构
C.其主体对违反劳动法的监察相对人有一定的处罚权D.实行“不告不理”
第二篇:最新劳动与社会保障法
论最新劳动与社会保障法的意义与作用
在现代社会里,社会保障制度是国家的基本制度之一,是国家通过立法建立起来的。社会保障法就是调整在社会保障中发生的各种权利义务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同时也是社会保障制度的法律表现形式。现代的社会保障法律制度是伴随着人类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迈进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本身就是社会进步的一种表现。2013年3月19日,为促进企业年金市场健康发展,提高企业年金基金投资运营效率,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了《关于企业年金养老金产品有关问题的通知》。2012年12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修订通过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宣布自2013年7月1日起施行。这相关的规定更加完善了劳动与保障法体系,对其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当然,也存在着不足,仍待改进。
一、企业年金
企业年金是指在政府强制实施的公共养老金或国家养老金之外,企业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根据自身经济实力和经济状况建立的,为本企业职工提供一定程度退休收入保障的补充性养老金制度。企业年金基金是指根据企业年金计划筹集的资金及其投资运营收益形成的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基金。
我国正在完善的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体系,是由基本养老保险、企业年金和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等三个部分组成。因此,企业年金被称为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体系的“三个支柱”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而关于最新颁布的企业年金养老金产品通知,总结有如下意义:
1、提升企业竞争力
企业之间的竞争,其实质就是对人才的竞争。企业年金制度作为一种补充的养老保险计划,被称作是养老保险体系的第二支柱,在世界人口老龄化趋势日益加剧的今天,企业年金计划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国家认可和采用。在国外,年金、股票和期权一起被称为企业留住人才的三副“金手铐”。对于企业来说,企业年金是一种具有递延性质的激励模式,它是企业和职工之间的长期契约,有利于增加企业和职工的长期人力资本投资,减少或克服企业和职工的“短期化”行为。企业年金制度建设直接影响到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中的企业薪酬激励制度、人力资本投资和财务决策。因此,企业年金制度建设能较好地把员工个人利益与其个人对企业的贡献度或经济效益紧密联系起来,吸引和留住人才,稳定员工队伍,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竞争力。
2、有利于国有企业改革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企业将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市场竞争主体。发展企业年金可以增强国有企业的生产能力,减弱过去承担的社会功能。曾经实行的平均主义的分配方式和高福利体现国有企业职工的身份优势,国企成为“大社会、小政府”,单位办社会的模式,加上福利的刚性特征,高福利一直延续至今,导致国企职工对企业的强烈依附感,国有企业经济转轨必然出现福利危机,从而大规模减少福利开支,这使职工心里不平衡,产生危机感。而企业年金会弥补这个缺陷,它是在企业和职工工资中提取保险费,这样既加入个人缴费义务,也会以激励方式在职工劳动期间努力工作积累自己的年金个人账户,提高退休后的福利水平,所以,企业年金可以有效填补高福利优越性的作用,在减少社会福利功能压力的同时扩大生产能力,减少职工对企业的过度依赖,强化个人责任。
3、有利于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
国外发展企业年金制度的经验表明,企业年金制度建设将促进资本市场的创新、稳定和金融机构的规范发展,提高市场有效性,给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基金业和信托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挑战和机遇。企业年金采取完全积累的基金制模式,其保值增值已成为
根本目的,在保值的前提下自然要追求投资收益最大化,故进入资本市场进行投资运作是其必然的选择。第一,企业年金作为拥有长期稳定资金来源的契约型金融机构,它能有效增加资本市场的资金供给,促进资本市场规模的扩大。第二,作为资本市场上最重要的机构投资者之一,它具有注重专家理财、组合投资、分散风险、长期回报等特点,有别于一般中小散户,因此是理性的、稳健的投资者,能减少市场上的过度投机,促进资本市场健康稳定地发展。第三,企业年金入市能有效地配置资本资源,促进有效资本形成,拉动经济增长。
4、有利于社会分配合理
我国的基本养老保险是国家基于公民的社会保障权而实行的覆盖全体城镇就业人口的法定养老保险,它只保障职工退休后的基本生活,是一种体现社会公平的制度。企业年金必须在履行基本养老保险义务后才得以建立,且一般覆盖企业内所有职工,因而它首先体现公平性;但它往往与职工对企业的贡献挂钩,因而又表现为以效率优先。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一些企业出现了高收入群体,他们通常是企业的中坚力量,对企业的发展做出过较大的贡献。这些人希望退休后能保持较高的收入,享受较高水平的退休生活。而建立企业年金制度,既能满足他们退休后享受更高生活水平的主观要求,又能促使他们在就业阶段为企业尽心尽力、多作贡献。因此,企业年金的建立既是企业追求效率、效益最大化的需要,又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客观要求。
5、完善养老保障体系
建立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与发展企业年金、商业保险并不矛盾。发展基本养老保险与发展补充养老保险可以同时进行,不能因为目前基本养老保险还不完善而忽视补充养老保险。建立企业年金制补充养老保险有利于分清保险的责任、减轻政府负担、适应人口老龄化高峰的到来。发展补充养老保险不能等,可以让有条件的地区、企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参照国际惯例和中国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的方向,不失时机的、因地制宜的把企业年金等补充养老保险制度建立起来,这将有助于我国在经济起飞时期和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养老保障体系。
二、新老年人权益保护法
新老年人权益保护法认真总结实践经验,把成熟的具有普遍意义的好经验、好做法上升为法律,以增强法律的适用性。同时,着力解决现实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如老龄事业发展的经费保障问题,“空巢”老人的精神慰藉问题,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用地问题等,增强法律的针对性。另外,新法还科学把握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对一些影响长远的问题作出适度超前的规定,增强法律的时代性和前瞻性。这主要体现在有关家庭养老支持、老年监护、长期护理保障、老年宜居环境等方面的规定中。同时新法从现行法6章50条扩展到9章85条,扩大了规范内容。
其修改有如下方面:
1、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
修改后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为老年节。
新法总则主要增加了以下内容:一是集中规定了老年人享有的基本权利,主要是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享受社会服务和社会优待,参与社会发展和共享发展成果等权利。二是规定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是国家的一项长期战略任务。这一规定明确了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战略定位,对于我国在“未富先老”的特殊国情条件下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三是从经费保障、规划制定和老龄工作机构职责三个层面进一步明确政府发展老龄事业,做好老年人权益保障工作的职责。四是强化了老龄宣传教育,以进一步增强全社会老龄意识,营造敬老、养老、助老的良好氛围。五是增加了有关老龄科研和老龄调查统计制度的规定。六是增加了对参与社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老年人给予表彰奖励的规定,以鼓励老年人继续为
国家建设作贡献。七是规定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为老年节。
2、首次创设规定老年监护制度
新法为保障失能失智老年人的人身财产权益,在深入研究我国民法通则有关监护的规定,并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创设了老年监护制度。
新法在家庭赡养与扶养方面,一是对家庭养老作了重新定位。将现行法“老年人养老主要依靠家庭”修改为“老年人养老以居家为基础”。二是进一步明确了赡养人对患病和失能老年人给予医疗和照料的义务。三是针对现实中老年人住房等财产权益易受侵害以及老年再婚配偶法定继承权难以保障等问题,进一步加强了对老年人财产权益的保护。四是充实了精神慰藉的规定。五是增加了有关组织应当对不履行义务的赡养人和扶养人予以督促的规定。六是原则规定了国家建立健全家庭养老支持政策。此外,草案还完善了赡养协议的相关规定,增加了禁止对老年人实施家庭暴力的内容。
3、逐步开展长期护理保障工作
新法在护理保障方面规定国家逐步开展长期护理保障工作,鼓励、引导商业保险公司开展长期护理保险业务,对生活长期不能自理、经济困难的老年人,地方政府应视情况给予护理补贴。
在养老和医疗保险方面,新法在社会保险法关于基本养老和基本医疗保险规定的基础上,进一步规定要建立多层次的养老和医疗保险体系,逐步提高保障水平。在社会救助方面,新法规定对经济困难的老年人,应当给予生活、医疗、居住等多方面的救助和照顾,还对流浪乞讨、遭受遗弃等生活无着的老年人的救助作了专门规定。在社会福利方面,规定国家建立和完善老年人福利制度,并吸收地方的实际做法,规定了高龄津贴制度。
4、规范养老服务收费项目和标准
新修改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增加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规范养老服务收费项目和标准,加强监督和管理”;养老机构变更或者终止的,“有关部门应当为养老机构妥善安置老年人提供帮助”。
据介绍,目前有的地方养老机构收费比较混乱,有的养老机构在变更或者终止时对入住的老年人没有给予妥善安置,为加强对养老机构的监督和管理,促进养老机构规范健康发展,新法增加了上述规定。
5、政府应当支持养老事业发展
新修改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明确了政府支持养老服务事业发展的责任。
新法确立了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框架,即“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这是我国多年实践经验的总结,并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等国家重要文件中确认下来;总结实践经验,对居家养老服务、社区为老服务作了原则规定;明确了政府支持养老服务事业发展的责任;加强对养老机构的管理,规定了养老机构设立条件、准入许可和变更、终止等制度,明确了相关部门对养老机构的管理职责;加强养老服务队伍建设,主要规定了养老服务人才培养、使用、评价和激励制度;加强养老机构运营中的纠纷处理和风险防范;完善医疗卫生服务。
6、完善计生家庭老人扶助制度
新法增加规定:“国家建立和完善计划生育家庭老年人扶助制度。”
据了解,为了扶助农村计划生育家庭老年人,2004年以来我国对农村实施计划生育家庭的老年人每月给予一定奖励,“十二五”期间计划将这项措施惠及城市实施计划生育家庭的老年人。为此,新法增加上述规定。
7、对外埠老年人实行同等优待
新修改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确立了对常住在本行政区域内的外埠老年人实行同等优待的原则,倡导全社会优待老年人。
新法进一步充实了现行法有关老年优待的内容:规定县级以上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根据情况制定优待老年人的办法,逐步提高优待水平;丰富了现行法有关司法救助、法律援助、医疗服务、参观游览、乘坐公共交通等方面对老年人给予优待和照顾的内容;增加了一些新的优待内容,主要是为老年人及时、便利地领取养老金、结算医疗费等方面提供优待,在办理涉及老年人重大人身财产权益事项时提供优待等。
8、新法首次增设宜居环境一章
新修改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首次增设了宜居环境一章。
本章主要对国家推进老年宜居环境建设作了原则规定,以便为制定相关配套法律法规和政策提供依据:明确国家责任,概括规定了老年宜居环境建设的总体要求;规定了政府加强老年宜居环境建设的主要任务;在具体环境建设上,重点规定了无障碍环境建设,这主要是考虑到残疾人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老年人,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所面临的失能或者残疾的风险会逐步提高,无障碍是老年宜居环境的一个基本要求。
9、老年人依法设立自己的组织
新法增加了老年人可以依法设立自己的组织并开展活动的内容。
新法的参与社会发展一章还规定,在制定涉及老年人权益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时,应当听取老年人及其组织意见。
10、充实完善有关法律责任规定
新修改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进一步充实和完善了有关法律责任的规定。
新法增加了擅自举办养老机构、养老机构及其工作人员侵害老年人权益以及政府行政管理部门失职渎职的法律责任;增加了违反优待义务的法律责任;增加了违反涉老工程建设标准和不履行无障碍设施维护管理职责的法律责任。此外,根据人民调解法、行政处罚法、治安管理处罚法、刑法等有关法律的规定,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对现行法律关于家庭成员纠纷处理,干涉老年人婚姻自由,侮辱、诽谤、虐待、遗弃老年人法律责任的条款作了修改完善。全国人大常委会从国情出发,通过总结实践经验,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适当借鉴国外有益做法,对1996年制定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作了修改,而本次修改突现了以下几点意义:
1、“积极老龄化”理念贯穿始终。积极老龄化就是要以积极的态度、积极的政策、积极的行动应对人口老龄化,全社会积极接纳老年人,形成良好氛围;各方面积极做好老龄工作,促进老年人的保障、健康、参与、发展;老年人积极面对老年生活、保持身心健康、参与社会发展,提高生活品质;青壮年也要积极为未来养老做好物质和精神准备。积极老龄化是这次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修改灵魂,从第一章总则到第七章参与社会发展,分别从不同方面体现了积极老龄化理念。比如在总则一章中明确规定:“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是国家的一项长期战略任务。”“国家进行人口老龄化国情教育,增强全社会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意识。”这些规定对于提高全社会对老龄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从国家战略层面谋划和推进老龄事业具有重要意义。
2、合理定位家庭、政府、社会的责任。家庭养老是我国的传统。随着老龄化的加剧、人口流动性的增强以及人们观念的变化,家庭趋向小型化,家庭养老功能明显弱化,养老不再只是家庭内部的问题,而成为一个重大的社会民生问题,这意味着政府和社会要承担更重的养老责任,坚持政府主导、全社会共同参与。但基于人的天性、民族传统和未富先老的基本国情,家庭依然是养老的基础。鉴于此,这次修法对家庭、政府、社会的责任作了新的定位,将“老年人养老主要依靠家庭”修改为“老年人养老以居家为基础”,充实和细化了家庭成员赡养扶养老人特别是给老年人以精神慰藉的责任,并规定“国家建立健全家庭养老支持政策”,以巩固家庭养老的基础性地位。同时,从规划制定、经费保障、组织协调、政策扶持、宣传教育、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养老服务、社会优待、参与社会发展、法律责任等各方面,进一步明确和强化了政府与社会的责任。
3、着力构建中国特色社会养老服务体系。近年来,我国老年人在以每年800多万的速度递增,高龄、失能、“空巢”老人也在快速增多,目前,我国80岁以上高龄老人超过2000万,失能、半失能老人约3300多万,城乡“空巢”家庭已接近50%,对养老服务的需求日益增大。针对这种情况,修订后的法律在总则一章中规定:“国家建立和完善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具体内容集中体现在社会服务、社会优待、家庭赡养与扶养几章。特别是在社会服务一章,规定政府和有关部门、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等,要发展城乡社区养老服务,建立适应老年人需要的服务设施和网点,为居家老人提供生活照料、紧急救援、医疗护理、精神慰藉等服务;并对养老机构的设立条件、准入许可、扶持政策、运营监管、变更终止以及法律责任等作了明确规定,初步构建了社区养老服务和机构养老服务法律制度。
4、设专章规定老年宜居环境建设。老年宜居环境,主要是环境规划和建设应当符合老龄化发展要求,适应规模日益庞大的老年人口对城乡规划、公共基础设施、社区环境以及家居住宅等的通用性和特殊性需要,为老年人日常生活和参与社会创造安全、便利、舒适的环境。目前,我国在这方面还没引起足够重视,在城乡规划和建设中,已经出现一些不便利老年人生活的硬件环境缺陷。修订后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新增宜居环境一章,从城乡规划、涉老工程建设标准、无障碍建设、宜居社区建设等方面作出具有一定前瞻性的制度安排,这对于增强全社会老年宜居环境意识,加强宜居环境建设,赢得应对深度老龄化的战略先机具有重要意义。
5、创设老年人监护制度。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在精神上、身体上以及智力上都发生着不可逆转的退行性变化,许多老年人特别是高龄老年人表达和维护自身权益的能力出现不同程度的欠缺,需要监护人帮助其实现权利。为切实维护老年人权益,修订后的法律第二十六条规定:“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老年人,可以在近亲属或者其他与自己关系密切、愿意承担监护责任的个人、组织中协商确定自己的监护人。监护人自老年人丧失或者部分丧失民事行为能力时,依法承担监护责任。”“老年人未事先确定监护人的,其丧失或者部分丧失民事行为能力时,依照有关法律的规定确定监护人。”这条规定是我国监护法律制度的突破,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将成年监护从只限于罹患精神病一种情形,扩展到所有丧失或者部分丧失民事行为能力的老年人。二是在监护人的选任上首次确立“意定监护”优先,体现了对老年人意愿的尊重,也与国际上成年监护制度改革强调“尊重自主决定权”的理念相符合。
6、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敬老、养老、助老的美德。这是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立法宗旨,修订后的法律通篇都体现了这一宗旨,创设了一系列新的重要制度,如建立老年人节日制度。修订后的法律第十二条规定:“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从此,全国亿万老年人也有自己的法定节日了。再如建立老年人优待制度。修订后的法律倡导全社会优待老年人,设专章规定了政务优待、维权服务优待、医疗服务优待、生活服务优待、文体休闲优待等等,并确立对常住在本行政区域内的外埠老年人给予同等优待的原则。优待老年人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修订后的法律所作出的新规定,有利于在全社会形成敬老、养老、助老的良好氛围。
三、总结
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应是指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社会互助、社会优抚等几个方面,对此,我国颁布和实施了有关养老、医疗、工伤、扶贫、救灾、社会福利和优抚安置等方面的规定,形成了与计划经济相适应的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安置在内的社会保障法律制度,显示了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和国家对劳动者权益的保护,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这一制度的建立,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对发展我国国民经济、巩固国家政权、保障人民生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而今,《关于企业年金养老金产品有关问题的通知》和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通过与实施,更是进一步深化社会保障法律制度改革。我们共同期待中国的能日趋完善与成熟。
第三篇:劳动与社会保障法
命题人签字:教研室主任签字:审核院长签字:
聊城大学法学院13—1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劳动与社会保障法》试题(论文)
任课教师:王涛
学生人数:法学专业2011级、2010级全体学生
课程类型:(提高课)
教学内容:本课程主要包括劳动法原理、劳动合同法、劳动安全卫生、工资工时制度、社会保险法、劳动争议处理制度等,通过教学的各个环节使学生达到各章中所提的基本要求。讲授时应注意与劳动法的修订、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相结合。
教学目的:本课程是一门既具理论性又具实践性的学科。通过劳动法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劳动和社会保障法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明确劳动权利和有关社会保障权利是公民的基本权利,能够运用劳动和社会保障法的基本原理分析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论文题目:
1.劳动法视角下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
2.论劳动法的基本原则
3.浅析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
4.论社会保障制度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作用
5.也可以题目自拟(必须围绕劳动与社会保障法有关内容来选题)
论文要求:
1.应符合学术论文的一般形式。题目下一行居中写姓名、所在学院、年级。必须有100字左右的中文摘要。
2.围绕劳动与社会保障法的内容(劳动法原理、劳动合同法、劳动安全卫生、工资工时制度、社会保险法、劳动争议处理制度等),结合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需求。应该着重论述当前中国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实施中面临的各种现实问题及其解决策略等方面的内容。
3.不得少于2000字。
第四篇:劳动与社会保障法重点
Part A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3分 共30分)
1、提出劳动仲裁要求的一方应当自之日起六十日内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出书面申请。
A 终止劳动关系 B 劳动争议发生C 调解不成 D 仲裁委员会决定受理2、用人单位拒不支付劳动者延长工作时间的工资报酬的,除了责令支付劳动者工资报酬、经济补偿外,还可责令支付。
A 赔偿金B 违约金C 滞纳金D 罚金
3、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经过培训或者调整工作岗位,仍不能胜任工作的,用人单位可以依法。
A 解除合同B 终止合同C 变更合同D 续订合同
4、劳动者享受社会保险待遇的条件和标准由规定。
A 企业规章制度B 劳动合同C 法律法规D 集体合同
5、劳动争议当事人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自收到裁决书之日起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A 一年B 六个月C 一个月D 十五天6、劳动争议调整委员会主任由担任。
A 职工代表 B 工会代表 C 用人单位代表D 三方面选举产生的代表7、劳动合同期满或者当事人约定的条件出现,劳动合同。
A 解除B 自行解除C 撤销D 终止
8、工会与企业签订的以劳动条件、工作条件、生活条件为主要内容的合同是。A 集体合同B 经济合同C 民事合同D 劳动合同
9、支付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关系不属于劳动法调整。
A 临时工的劳动报酬B 加工承揽的劳动报酬 C 轮换工的劳动报酬D 雇佣工人的收入10、某女职工遇到难产,按劳动法规定应给予的产假为天。
A 56天 B 90天 C 105天 D 120天
二、判断下列各题的正误,并说明理由(每题5分,共30分)
1、禁止用人单位招用未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工。(非)
2、社会保险旨在向全体公民提供一系列基本生活保障,使其免受或摆脱人生的各种灾害。(非)
3、劳动争议发生后,当事人向本单位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调解不成时,方可申请仲裁。(非)
4、休息日安排劳动者工作应当支付不低于工资的百分之二百的工资报酬。(非)5、加班工资不能作为最低工资的组成部分。(是)
6、“待业”与“失业”两个概念含义相同。(是)
三、问答题(每题12分 共24分)
1、我国对经济性裁员的条件和程序是如何规定的?
裁员条件的规定:用人单位濒临破产,被人民法院宣告进入法定整顿期间或生产经营发生严重困难,达到当地政府规定的严重困难企业标准,确需裁减人员的可以裁员。
裁员程序的规定:(1)提前30日向工会或者全体职工说明情况,并提供有关生产经营状况的资料:(2)依法提出裁减人员方案;(3)将裁减人员方案征求工会或者全体职工的意见,并对方案进行修改和完善;(4)向当地劳动行政部门报告裁减人员方案、工会或者全体职工的意见,并听取劳动行政部门的意见;(5)由用人单位正式公布裁减人员方案,与被裁减人员办理解除劳动合同手续,按照有关规定向被裁减人员本人支付经济补偿金,出具裁减人员证明书。另外,用人单位从裁减人员之日起,六个月内需要新招人员的,必须优先从本单位裁减的人员中录用,并向当地劳动行政部门报告录用人员的数量、时间、条件以及优先录用人员的情况。
2、建国以后,我国劳动法经历了哪些发展阶段?各个阶段劳动立法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1)我国劳动立法的形成时期。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劳动立法,比较正确地反映了我国的社会劳动关系既存在着国营企业的社会主义劳动关系,同时也存在着私营企业的劳资关系的现状。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的劳动法促进了全国统一的劳动、工资、保险福利制度的建立,但也反映了当时经济体制的弊端,存在着过分强调行政管理,统得过死,包得过多的问题。
(2)我国劳动立法的低谷时期。从 1958年到1976年10月“四人帮”粉碎的这段漫长的时间里,鉴于“左”倾错误和“文化大革命”的干扰和破坏,一方面,我国劳动管理体制上的行政行为得到强化,另一方面,劳动工作逐步偏离法制化的轨道。(3)我国劳动立法的发展时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劳动法制建设进入了全面发展的时期,劳动立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随着劳动制度、工资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向纵深发展,劳动立法的相对滞后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4)我国劳动立法的成熟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公布,标志着我国的劳动立法进入成熟时期。
四、案例题(16分)
某邮电部门的女工,因拒绝周日送报,被认定为旷工,遭到用人单位的违纪处罚。该女工向劳动仲裁委员会申诉,理由是:周日加班应与职工协商,职工有权拒绝,故自己并未违纪。仲裁机构调查情况如下:(1)该企业经劳动部门批准已实行以月为单位的综合计算工时制;(2)该企业实行轮休制度,该女工周日本应轮到休息,故其已有安排,但因其他职工病休,企业要求其顶班,遭到拒绝。(3)如果该日女工上班,该月的工作时间是40小时,该周的工作天数是7天。(4)按该企业的规章制度,旷工一天,除扣除当日工资外,还要扣除当月的部分奖金,企业按这一规定执行。问:(1)企业的处理是否正确?为什么?(2)如果该企业执行的是标准工时制,这一处理是否正确?为什么?
答:1、企业的处理是正确的。该企业实行综合计算工时制,允许采用轮休制度。当月的工作时间并未超过国家规定的40小时,故周日要求该女工上班,不能视为加班,女工在规定的工作时间内应当服从企业安排,否则应按违纪处理。
2、如果该企业执行的是标准工时制度,企业的处理不正确。按每日工作六天计,企业已是延长工时。公休假日要求职工加班应当征得职工本人的同意。职工有权拒绝。企业扣罚构成克扣工资。
Part B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3分 共30分)
1、从事矿山井下以及在其他有害身体健康的工种、岗位工作的农民工,实行定期轮换制度,合同期限最长不超过
A.3年B.5年C.7年D.8年
2、劳动争议调整委员会主任由担任。
A 职工代表B 工会代表C 用人单位代表D 三方面选举产生的代表
3、下列关于工资支付的表述正确的是。
A.以货币形式按月支付
C.以货币或其他形式按月支付B.以货币形式按月或按季支付D.不能以外币支付
4、工会与企业签订的以劳动条件、工作条件、生活条件为主要内容的合同是。A 集体合同B 经济合同C 民事合同D 劳动合同
5、支付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关系不属于劳动法调整。
A 临时工的劳动报酬
C 轮换工的劳动报酬B 加工承揽的劳动报酬D 雇佣工人的收入
6、某女职工遇到难产,按劳动法规定应给予的产假为天。
A 56天B 90天C 105天D 120天
7、用人单位因生产经营状况发生严重困难确需裁减人员,需提前多长时间向工会或会体职工说明情况?A.15日B.30日C.10日D.40日
8、提出劳动仲裁要求的一方应当自之日起六十日内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出书面申请。
A 终止劳动关系 B 劳动争议发生C 调解不成 D 仲裁委员会决定受理
9、用人单位拒不支付劳动者延长工作时间的工资报酬的,除了责令支付劳动者工资报酬、经济补偿外,还可责令支付
A 赔偿金B 违约金C 滞纳金D 罚金
10、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经过培训或者调整工作岗位,仍不能胜任工作的,用人单位可以依法。
A 解除合同B 终止合同C 变更合同D 续订合同
二、判断下列各题的正误,并说明理由(每题5分,共30分)
1、国家实行薪年休假制度。(是)
2、劳动者患病或非因工负伤,医疗期满后,劳动者可以上班的,用人单位应安排工作。(是)
3、禁止用人单位招用未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工。(非)
4、社会保险旨在向全体公民提供一系列基本生活保障,使其免受或摆脱人生的各种灾害。(非)
5、劳动争议发生后,当事人向本单位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调解不成时,方可申请仲裁。(非)
6、休息日安排劳动者工作应当支付不低于工资的百分之二百的工资报酬。(非)
三、问答题(每题12分 共24分)
1、什么是劳动法?现代意义上的劳动法是如何产生的?
1、劳动法是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为实现劳动关系而产生的其他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在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劳动法是一个重要的、独立的法律部门。任何社会形态要进行生产都必须把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结合起来。如果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属于同一个所有者,生产的两要素就可以在它的所有者掌握中直接结合,进行生产。如果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分属于不同的所有者,就会出现劳动力的所有者在一定条件下,把劳动力的支配权、使用权让渡出去,以实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的结合,由此产生的社会关系就需要法律调整。当着立法者着眼于保护劳动者方面,对劳动关系进行调整,就产生了现代意义上的劳动法。
第五篇: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复习资料
1.所谓劳动法的“行为人”是指劳动关系的当事人,具体的说就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
2劳动就业是指有劳动能力的人,通过一定方式与生产资料相结合,实现劳动过程,获得劳动报酬或经常收入的活动
3“非全日制用工”定义:以小时计酬为主,劳动者在同一用人单位一般平均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4个小时,每周工作时间累计不超过24小时的用工形式
4劳动合同可以约定试用期,试用期最长不得超过六个月
5劳动合同的期限(1)有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是指劳动合同当事人双方所订立的劳动合同规定了具体明确的起始时间和终止时间(2)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也称不定期的劳动合同,是指劳动合同当事人双方动力的劳动合同没有规定明确的时间界限(3)以完成约定工作为期限的劳动合同,指当事人双方把完成某一项工作或工程确定为合同起始和终止的界限
6劳动合同以书面形式订立,劳动合同必须是书面的,非全日制用工作为一种特殊形式或例外形式,允许双方当事人订立口头协议
7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应当提前30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应当提前一个月以书面形式通知劳动者本人
8最低工资:是指在劳动者与法定工作时间内提供正常劳动的前提下,用人单位支付的最低劳动报酬
9以货币形式支付工资符合国际通行做法
10劳动争议就是劳动纠纷,是指劳动关系双方当事人因劳动问题引起的的纠纷
11仲裁也称公断,是由一个公正的第三者对当事人之间争议作出评断
12.劳动争议仲裁是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对用人的安慰与劳动者之间发生的争议,在查明事实,明确是非,分清责任的基础上,依法做出裁决的活动
13.劳动争议的诉讼,是指劳动争议当事人不服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的裁决,在规定的期限内向人民法院起诉,人民法院依法受理后,依法对劳动争议案件进行审理的活动
14.劳动者须具备的法定条件:1,年龄条件。公民最低就业年龄是16周岁,劳动法规定就业年龄不应低于18周岁。2,劳动能力条件。劳动者必须具有劳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