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不肯再任北大校长的宣言
不肯再任北大校长的宣言
蔡元培
我绝对不能再作那政府任命的校长:为了北京大学校长是简任职,是半官僚性质,便生出那许多官僚的关系,那里用呈,那里用咨,天天有一大堆无聊的照例的公牍。要是稍微破点例,就要呈请教育部,候他批准。什么大学文、理科叫做本科的问题,文、理合办的问题,选科制的问题,甚至小到法科暂省学长的问题,附设中学的问题,都要经那拘文牵义的部员来斟酌。甚而部里还常常派了什么一知半解的部员来视察,他报告了,还要发几个训令来训饬几句。我是个痛恶官僚的人,能甘心仰这些官僚的鼻息么?我将进北京大学的时候,没有想到这一层,所以两年有半,天天受这个苦痛。现在苦痛受足了,好容易脱离了,难道还肯投入去么?我绝对不能再做不自由的大学校长:思想自由,是世界大学的通例。得意志帝政时代,是世界著名开明专制的国,他的大学何等自由。那美、法等国,更不必说了。北京大学,向来受旧思想的拘束,是很不自由的。我进去了,想稍稍开点风气,请了几个比较的有点新思想的人,提倡点新的学理,发布点新的印刷品,用世界的新思想来比较,用我的理想来批评,还算是半新的。在新的一方面偶有点儿沾沾自喜的,我还觉得好笑。哪知道旧的一方面,看了这点半新的,就算“洪水猛兽”一样了。又不能用正当的辩论法来干涉了,国务院来干涉了,甚而什么参议院也来干涉了,世界哪有这种不自由的大学么?还要我去充这种大学的校长么?
我绝对不能再到北京的学校任校长:北京是个臭虫窠(这是民国元年袁项城所送的徽号,所以他那时候虽不肯到南京去,却有移政府到南苑去的计划)。无论何等高尚的人物,无论何等高尚的事业,一到北京,便都染了点臭虫的气味。我已经染了两年有半了,好容易逃到故乡的西湖、鉴湖,把那个臭气味淘洗干净了。难道还要我再作逐臭之夫,再去尝尝这气味么?我想有人见了我这一段的话,一定要把'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话来劝勉我。但是我现在实在没有到佛说这句话的时候的程度,所以只好谨谢不敏了。
1919年6月15日
刘志新转载于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ⅱ第11课《就任北京大学校长演说 》课时作业课外阅读习题
第二篇:蔡元培——不肯再任北大校长的宣言
蔡元培——不肯再任北大校长的宣言
2010-10-26 09:57:11
(一)我绝对不能再做那政府任命的校长:为了北京大学校长是简任职,是半官僚性质,便生出许多官僚的关系,哪里用呈,哪里用咨,天天有一大堆无聊的照例的公牍。要是稍微破点例,就要呈请教育部,候他批准。什么大学文、理科叫做本科的问题,文、理合办的问题,选科制的问题,甚而小到法科暂省学长的问题,附设中学的问题,都要经那拘文牵义的部员来斟酌。甚而部里还常常派了什么一知半解的部员来视察,他报告了,还要发几个训令来训几句。我是个痛恶官僚的人,能甘心仰这些官僚的鼻息吗?我将进北京大学的时候,没有想到这层,所以两年有半,天天受这个痛苦。现在苦痛受足了,难道还肯投入去吗?
(二)我绝对不能再做不自由的大学校长:思想自由是世界大学的通例。德意志帝政时代,是世界著名开明专制的国度,他的大学何等自由。那美、法等国,更不必说了。北京大学,向来受旧思想的拘束,是很不自由的。我进去了,想稍稍开点风气,请几个比较有点新思想的人,提倡点新的学理,发布点新的印刷品,用世界的新思想来比较,用我的理想来批评,还算是半新。在新的一方面偶有点沾沾自喜的,我还觉得好笑。哪知道旧的一方面,看了这点半新的,就算“洪水猛兽”一样了,又不能用正当的辩论法来辩论,鬼鬼祟祟,想借着强权来干涉。于是教育部来干涉了,国务院来干涉了,甚而什么参议院也来干涉了,世界有这种不自由的大学吗?还要我充当这种大学的校长吗?
(三)我绝对不能再到北京的学校任校长:北京是个臭虫窠(这是民国元老袁项城所送的徽号,所以他那时候虽不肯到南京去,却有移政府到南苑去的计划)。无论何等高尚的事业,一到北京,便都染了点臭虫的气味。我已经染了两年有半了,好容易逃到故乡的西湖、鉴湖,把那个臭气味淘洗净了。难道还要我再做逐臭之夫,再去尝尝这气味吗?
我想有人见了我这一段话,一定要把“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来劝勉我。但是我现在实在没有到佛说这句话的时候的程度,所以只好谨谢不敏了。
第三篇:北大校长
7月13日,北大校长周其凤回湖南浏阳为母亲庆祝90大寿,拜寿时当场跪在母亲膝前,说:母亲80岁的时候,由于工作原因,我没能回来陪您,对不起!您90大寿,我一定要回来陪您!”下跪为老母亲祝寿的画面让人泪流满面。为周校长的尽孝之举,拍手叫绝,并在当地传为美谈,很多家长都拿这件事教育孩子要孝顺长辈。
但是这也让其陷进“孝题大作”的尴尬。有人认为此举有作秀之嫌,堂堂北大的校长,当着那么多人的面给母亲下跪拜寿,又是拍照又是摄像,既是家事关起门来实实在在地尽孝,实没必要如此。
这些年来,不尽赡养义务甚至遗弃父母的个案常有耳闻。许多人谈及父母也总是心生愧意:不仅长年不回家,甚至连电话也没一个。孝心的淡漠、孝行的亏欠,留下不少“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恨。最近不少人提议让“常回家看看”进入“老年法”,敬老义务居然要寻求法律来约束,其间的尴尬也令人反思。
【标准表述】
[意义]
教育专家认为,当前,社会在发展,人们的物质水平和精神需求有很大的提升,但与之相配套的亲情却有停滞不前之举,孝敬父母,关爱老人被社会一提再提,原本很平常是尽孝因为“稀缺”而被捧为“最美”。
抛开北京大学校长的身份,周其凤在父母面前的身份和我们一样都只有一个,那就是孩子,孩子为母亲祝寿,跪礼这一刻所代表着尊敬和爱,现场的照片和视频只是一个真实的场景记录,我们需要看到这场祝寿的内在。
[存在的问题] 的确,尽孝属于私事,用心做好分内事是应所当然,不应过度宣扬;而用心做好分外之事又不张扬,像四川农民赵维富,为照顾受助者面子做好事不声张,就会得到大家更大的赞许之声,但这不是硬要求。
给父母祝寿的形式很多,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只要有心,一句问候,一个很便宜的礼物,形式上再简朴也是爱心的体现。
公众的审美角度不是放在拜寿本身的意义上,而是把观察点放以外的热闹场面上,用审视“官德”的惯性思维来思考这一出原本真性情的跪母拜寿,自然就会引起社会的热议和争论并处于舆论的漩涡中,也免不了会被贴上“作秀”的标签。
[综合分析]
教育专家认为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反映了中国人知恩图报、天伦之乐等浓郁亲情。作为儿子跪在母亲面前,感恩母亲,安慰母亲,本是人之常情,不值得一炒。
“百善孝为先”,作为北大校长周其凤本人,更应该率先垂范赡养老人,给国人和自己的学生做个模范。在目前中国尚未解决政府养老,全国都是家庭养老模式前提下,提倡周校长这种“一跪成美谈”的孝顺方式,可能会导致全国的老人都会无人赡养。
其实对官员的孝的质疑也并不是没有道理的。现实中有的官员为了仕途的畅达而费尽心机,有的人醉心于灯红酒绿而无暇他顾,有的人沉迷于贪婪而目空一切,这对社会风气产生了较大的负面效应,而这些官员无一例外的都忽视、淡漠了生他们养他们的父母。
基于上述考虑再加上公众人物的身份,自然要面临质疑的问题,这就需要遇事者在心理要有预警机制,要小心尽孝、小心利用社会资源以及尽孝的表达方式,否则再真实的感情流露,涉及再小的“私德”,也要遭到惯性思维下对“官德”的绑架。
[对策措施]
专家认为,百善孝为先,治理道德领域的一些突出问题,一个重要方面应是彰显孝德。事亲行孝,夯实做人的基本德性,方能由家庭私德的涵养,推助社会公德的弘扬。尽孝之道,在于每个人内心那一份柔韧的坚守,更在于社会从各个层面进行制度化的弘扬。
弘扬文明,传承亲情,教育会起到相当大的作用,这需要充分发挥教育工作者的职能,尤其是校长们,言传加以身教,这比发文件、制定尽孝条款等所起到的作用要大很多,校长尽孝,不管是大学还是中小学,他们的带头作用显而易见,也肯定会给我们的社会带来更多的温情。
作为一个公民,我们在面对这样的网络热点时,更要理性地去分析问题,不要用自己的思维去揣度他人的所思所想,把自己的思维强加在他人的身上。要学会尊重他人的行为,不要去苛责。
第四篇:北大校长
第四单元《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教学设计 主备人 李婷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蔡元培
【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结构,了解演讲辞中心突出、层次分明的特点。
2、了解文章内容,体会文章浅易文言文语言的古朴典雅之美。
3、引导学生感受蔡元培先生对学生的谆谆教诲和其个人魅力。【教学重点】
1、结合注解,疏通文意。
2、了解演讲辞中心突出、层次分明的特点。【教学难点】
通过关键语句分析,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内涵,体会其思想意义。【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课题:
北京大学,是所令无数学子心驰神往的百年学府。百年风雨,一路走来,如今的北大已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然而,在骄人的成绩面前,北大不能忘记一个人,中国教育不能忘记一个人,他就是曾被毛泽东高度评价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的蔡元培先生。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聆听他《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感受他对青年学子的谆谆教诲。
二、知识积累
(一)关于北京大学及作者蔡元培
1、北京大学作为中国第一所现代意义上的大学,其前身是京师大学堂。京师大学堂(1898年建),为戊戌变法产物。戊戌变法失败后所有新政措施几乎被废,只有京师大学堂得以保留。1912年5月,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北京大学。严复任首任校长。
2、蔡元培(1868.1.11~1940.3.5),浙江绍兴人,我国著名民主主义革命家、教育家,不仅是现代中国知识界的卓越先驱,也是近现代史上探索救国救民之路和振兴中华民族的先驱之一。毛泽东曾高度评价他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1917年任北大校长,实行“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延请陈独秀等大批新学人物和刘师培等旧学人士进入北大,并裁减了不称职的教员,清除了一大批腐朽守旧的人物。经过这番整顿,教师队伍的素质大大提高。与此同时,他还在学生中间大力提倡思想自由,培养学术研究风气,树立新道德新风尚。本文就是他这种思想的集中体现。
(二)基础积累
1、字音字形 肄()业
2、词义
肄业:①正在学校学习;②虽已离校,但并未学到规定毕业的年限或并未达到规定毕业的程度。
干禄:求功名利禄。孜孜:勤勉不倦怠。砥砺:磨炼。开诚布公:坦诚相见,坦白无私,通常指谈话。
三、整体感知
(一)自由朗读课文,结合注释把握文意。
(二)问题引导,把握文章结构,体味作者情感
在演讲中,他开门见山,在简单地回顾了自己与北大的渊源之后,就以校长的身份1 第四单元《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教学设计 主备人 李婷
直截了当地对青年学子提出了三点要求:抱定宗旨、砥砺德行、敬爱师友。这几点要求绝非泛泛而谈,而是直接针对当时的社会风气和北大的沉疴而提出的,可以说每一点都极富有针对性,都事关北大的前途和命运。
首先,他高屋建瓴地匡正了大学的性质,明确求学的目的。他指出,大学不是做官发财的跳板,而是研究高深学问的地方,这一观点在当时可以说振聋发聩,直指北大多年弊端。他尖锐地指出,以前的北大学生多抱做官发财的目的来此读书,专业多以实惠取巧的法科为主,对于教师不以学问的深浅来衡量,而是只问官阶之大小等等。而这些现象之所以产生,深层原因恰恰在于学校办学宗旨不明,大学日渐急功近利和庸俗化。因此,在批判种种腐败现象的基础上,蔡元培明确提出,来北大求学的青年学子,一定要有正大的宗旨。对此,文章从正反两方面进行了深入的论述:为求学而来到北大者,会倍加珍惜这几年的大好光阴,孜孜苦读,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底子。而如果只为做官发财而来,则往往容易敷衍塞责,误己误国。清朝的覆灭和目前人们对于当局的不满,就是最好的例子,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蔡元培对青年学子提出这样的要求,可谓切中肯綮。
第二点则着眼于品行,这一点也是有的放矢的。五四运动之前的中国社会,极端无序和混乱。辛亥革命的不彻底,致使袁世凯篡夺了革命果实,以后又经过历次军阀割据,连年混战,北洋军阀统治了当时的北京。蔡元培上任之时,正是皖、直、奉三大军阀派系混战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在思想领域,人们失去了旧有的道德规范,而新的又未曾确立,在道德失范的状况下,许多人丧失了起码的道德底线。作为北洋政府所在地的北京,更是腐败成风,“败德毁行之事,触目皆是”,风气使然,一般人鲜有能出污泥而不染者。蔡元培痛心地指出,在这样的社会中,即使青年学子洁身自好,又能有什么前途!因此,他希望北大的学子能以天下为己任,以身作则,担当起匡正流俗的职责,为天下人做道德的楷模。即使娱乐,也要力求正当之娱乐。这些教诲既严肃认真又体贴入微,可谓语重心长。
为改变学生中间的不良风气,蔡元培积极提倡在学生中间成立进德会,人会的人都要遵守不赌博、不饮酒、不娶妾等基本戒条。另外,他还积极促成体育会、音乐会、绘画研究会、书法研究会等业余研究机构,目的就是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消遣方式,培养他们的正当趣味。
第三条,是从个人修养方面来说的。他希望北大学子能尊敬师长,团结友爱。特别是同学之间要相互勉励,共同维护北大的荣誉。他还以自己在德国的亲身经历,论述良好的社会风气之必要,勉励青年学子相互友爱,共同进步。
这三点看起来并不复杂;但在当时却有着振聋发聩、匡正时弊的重要意义。正是因为有了蔡元培,有了这样的办学方针和求学准则、做人标准,北大才从多年陈腐封建的泥潭中拔了出来,走上正轨,逐步成为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大学,为成就今后的百年辉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演讲辞的最后,作者告诉在座的青年学子,自己近期要做两件事,一是改良讲义,二是添购书籍。这两件事情虽小,却是建构一个优秀大学的基本条件,也正是北大学子们最迫切需要的。作为一个校长,蔡元培为学校、为学生考虑得不可谓不深,不可谓不细。
2.【提问】作为一篇就职演说,本文富有针对性和现实意义。
【明确】就职演说,大都会阐释自己的施政纲领或对听众提出要求,本文二者融合而又侧重于后者。作为北大的新一任校长,蔡元培对青年学子寄予了厚望。他深知当时社会2 第四单元《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教学设计 主备人 李婷 的污浊与北大的沉疴,因此,在演讲中,他开门见山,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三点要求。这三点可以说每一点都事关北大的前途和命运,也是青年学子们普遍关心的。这样,在内容上首先就抓住了听众的心理和兴奋点,引起听众的兴趣。
3.【提问】本文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在结构上,这篇演讲辞思路非常清晰。演讲,由于是一听而过,时间有限,一篇演讲只能安排一个中心思想,而且要求中心突出,本文就是围绕着如何做一个优秀的北大学子而展开的,而且通篇都围绕着这一中心选择材料和组织结构。简短的开场白引出话题,正文展开话题,结尾总结话题,层次分明,脉络清楚,给人一气呵成之感。
4.【提问】本文在语言上有何特点?
【明确】在语言上,本文用浅易的文言文写成,在简洁凝练中透出文言文特有的古朴典雅。这篇演讲辞写作的年代,正是文言文向白话文过渡、新旧两种文体并行的时期,当时的许多文章都带有文白混杂的特点。以本文为例,文章基本的框架还是文言文,有大量的文言字词和文言句式,多用单音词、语气词等,但另一方面文章又比较浅显,有许多口语成分,比起古文来好理解。因此,本文读起来既有文言的言简意赅、意味深长,又有口语的明快易懂,学习时要注意体味。总结、扩展
理清本文的总体思路和局部思路,理解这篇演说辞的思路是怎样一步步变化发展的。理清了思路,既可以帮助理解课文内容,又可以提高思维能力,对写作也有帮助。
第五篇:浅谈北大校长
浅谈北大校长“撑腰体”在大众传播中的正能量
在北京大学各院系及行业校友会负责人座谈会之后,北大校友创业联合会秘书长杨勇发微博称:“吴志攀副校长讲了一个想法:向所有北大校友提出倡议,鼓励校友讲诚信、做好事,做有道德的公民,如果中间发生风险,比如扶起摔倒的老人被起诉,北大无偿提供法律支持,如果败诉要赔偿,北大出20万,多出的由校友募集支持!”
这一言论随即爆红网络,被网友称为“校长撑腰体”,演绎出多种版本:
华中农业大学校长:你是华农人,看到老人摔倒了,你去扶,要是他讹你,文法院为你提供法律支持。要是官司输了,从此工学院焊了他家门,理学院黑了他家电脑,植科院断了他家油,生科院断了他家米,动科院断了他家肉,水产院断了他家鱼,园林院断了他家菜,食科院让他连罐头都吃不上!
姚晨:“你要是微博人,看到老人跌倒你就去扶,他要是讹你,你就发微博。网友替你喊冤!”
北大“校长撑腰体”之所以爆红,不可谓不是大众传播的正能量的体现,因为大众传播第一个重要的正能量就是消息的传播,它的爆红就已经说明这个事件已经街知巷闻了。
娱乐功能是当今大众传播极为显著的一个作用,也是大众文化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社会丑恶现象从古到今一直存在,媒体应该多宣传好人好事,同时谴责恶行。这就是大众传播的正能量的价值所在,一种良好价值观的宣传和引导。而对于我们学生来说,在教育已由学校教育逐步转化为终生教育的今天,人一生中绝大多数教育已不是在学校,而是在社会上接受的了。在这个过程中,大众媒介的作用是潜移默化的。现在我们很多时候,尤其上了大学之后,有更多的时间上网看电视听广播,所以我们接受的很多知识已经脱离课堂。而这种传播给我们的影响是直接的深刻的。所以大众传播的正能量是强大也是不容忽视的,此事件通过网络传播,一石激起千层浪,也表明了老百姓对此事件的重视。因为北大校长的话语会有较强的影响力,在舆论导向中,告诉了人们,老人跌倒了究竟该怎么做,能做什么让我们自身不受伤害又能保证我们的国家不至于道德沦丧?
“校长撑腰体”这也反映了社会对于大学的期望,社会希望大学能够引领社会的发展。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大学应该怎样来维护其本有的文化传统,并扩大在社会的影响力与辐射力。百姓需要真实,他们都希望能从网上这个能让所有阶层的人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的平台上了解更多真实,从而得到更多正确想法和做法:一方面确实存在丑恶的、不好的现象,在一段时期我们大家关注的是金钱,忽略了道德上的修养,忽略了对我们传统的优秀文化的学习和弘扬,这些确实需要我们去注意;另一方面,其实我们的社会也并不那么糟,只是现在一些媒体不太愿意报道好人好事,你们做多少好事他们也觉得没有新闻价值,觉得是理所当然的。出现丑恶的东西,报道非常充分而且非常放大,这样就容易使我们内心中产生一种感觉,似乎现在的社会简直不可救药了,其实并没有这样。大学可以发挥很好的作用,因为大学毕竟是培养人的地方,大学应该保持它应有的精神传统,要带年轻一代往好的方面走,大学有非常重要的责任,应该在培养人教育人的方面更加努力。社会上有一些担心,觉得现在的孩子独生子女比较多,条件也比较好,娇生惯养比较多,但这只是一方面,其实还有非常主流的方面大家可能说的少些。
“校长撑腰体”也唤起了多数人的反思与觉醒:事件发生后,有律师建议为见义勇为者立法,也有媒体呼吁“见死不救要立法治罪”。对此,有人持不同意见:“一个社会的道德要用法律去强制执行的时候,还有什么道德可言?”不少人认为,见义勇为是人在遇到突发事件是自身道德所引发的自然反应,不能强制要求,加强教育被很多网友看作树立基本道德底线的方法。一个国家的教育跟不上,势必会造成很多道德缺失和人性冷淡,究其根本必须教育育人。还有人说:“勇于援手的人常常遭遇讹诈,意欲救人者总是充满了顾虑,才使得将要伸出的援手选择了逃避,本来温热的心蜷缩在角落。
”校长撑腰体”也表明公众拒绝冷漠的呼声越来越高:“‘看到老人摔倒了你就扶’,这是一句多么直截了当的话,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现在人们救人前会有所考虑,有所犹豫。”高剑芳说,“撑腰体”爆红也从侧面反映出公众希望按照传统道德简单的处理这一本就简单的问题。
“我相信人们还是‘热心’的,但被救助者反咬一口的现象层出不穷,导致了人们慢慢地变得‘有热心无热胆’。”高剑芳说,“但是,从人们对不扶老人、不救小孩的谴责中,到北大副校长呼吁救人的微博,其实公众都害怕冷漠,都在呼唤社会中的人情,因为谁也不敢保证这种事不会有一天降临到自己身上。
“校长撑腰体”也为道德撑腰:一些专家分析的很有道理,他们认为“撑腰体”实际上是“扶德体”,蕴含着“扶起道德”的意味。我们是要“扶起摔倒的道德”,以抚平我们因小月月事件而产生的心灵颤栗。可是我们该如何去搀扶呢?是借助国家立法还是公民觉悟,抑或是其他的什么办法?在我看来,立法当然有其积极的意义,但是依靠量化的立法来规范不可量化的道德,还需慎重;依靠公民自觉来重塑全民对道德的崇尚,虽然可行但无疑收效缓慢。依靠社会力量“为道德撑腰”不失为第三条路径,而且影响和效果也很明显。在这样的路径下,道德有了社会力量的靠山,个体没有了行善的后顾之忧,自然可以“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
综上所诉,无论从学生和百姓个人,还是对学校教育和社会发展道德建设上来看,“校长撑腰体”事件都以警钟一样敲响,以这样一种姿态,如此浩大的传播开去,它以强烈的正能量去感染所有需要觉醒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