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北大校长实名推荐制
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
日前,北京大学招办正式公布了获得2010年“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的中学以及校长姓名,在这13个试点省份中包括北京、天津和重庆三个直辖市,其余10个省份获得推荐资质的中学也多集中在省会城市。(11月17日《新京报》)
时评:谨防校长手中的推荐权集体沦丧http://www.xiexiebang.com
2009年11月27日 15:29
红网
近日天北京大学发布公示:全国共39所中学具有北京大学2010年“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资质。11月19日《扬子晚报》报道,南师附中王占宝校长要举荐给北大的学生叫匡超!目前正在接受“公示”。成为江苏校长实名推荐上北大“第一人”。
北大“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一直备受争议,全国39所中学校长成为首批吃螃蟹者。仅仅两天后江苏产生了校长实名推荐上北大“第一人”。公众不仅对制度本身,更是对由此造成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公提出种种顾虑和担心。比如如何确保中学校长实名推荐的公正、公平。公众甚至担心一些校长利用推荐权进行不正当交易以谋取私利。
从39位获资质校长名单的公布到江苏推荐上北大“第一人”的产生,笔者觉得,先前公众的一些担心多余了。一些校长纷纷表态,他们将慎重行使推荐权。我也相信,在舆论的旋涡中,这39位校长不大可能拿自己的声誉和前途作人情,校长会极其慎重的行使这一推荐权。江苏校长实名推荐上北大“第一人”匡超同学也是众多荣誉载身:高一时就获得南京市英语电视口语大赛一等奖;08、09年都拿到省物理竞赛一等奖,今年获得了保送资格;08年省数学竞赛三等奖、09年又拿了二等奖!这样的儿女可谓实至名归无可争议。
笔者倒是担心,为了平息各方猜疑,避免不必要的争议,所谓“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到头来仅仅是一种形式,根本不是校长实际意义上推荐的结果。此前南师附中校长王占宝表示,向北大推荐的名单,校长只是个代表,但并不是校长一个人说了算,而是学校领导集体研究的结果。江苏省启东中学校长王生接受记者采访时同样表示,他不会滥用这个权力,而是采用公开透明的三轮“海选”方式产生。
其实获得“中学校长实名推荐”资质的39所中学,都是各地著名的中学,也是每年高考北大清华等名校的主要生源母校,相对于这些学校中有的一届可以有10多位毕业生考取北大清华,这1个名额的推荐权,实在有限。如果全国这39所中学校长都有同样想法,因顾及太多也实行集体协商制,将本来具备进步意义的“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衍化成毫无新意的“集体协商”和“名校保送”。则与北大的试点初衷相背,也是推荐制试点的最大败笔。
“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的最大意义就在于,靠校长的独特眼光来“发现”,用校长的学术声誉为“担保”,开创了著名高校录取的新模式。笔者希望,获得北京大学2010年“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资质的39位校长,独立的、慎重的、负责的行驶自己名义下的推荐权,而不是将名单拿到桌面上由集体研究决定,否则很可能造成手中的“推荐权”集体沦丧。
2高校的“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应慎行
我国的高考制度如果算上科举制,可谓是岁月淹远,更是积弊重重,古往今来上千年,从未绝迹,而今尤甚,且为祸非浅,长期为国人所诟病。近十数年来,要求高考改革的呼声不绝于耳。
对古时候的高考作弊,我们知之甚少,只能从一些书籍以及电视剧中窥知一二,但是,现代的高考弊端,许多有识且有心之士已作了比较详尽的归纳,大致有
1、高考一卷定终身;
2、高考不能体现学生能力;
3、高考湮灭新课程改革的成果;
4、高考制约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5、高考增加了学生、教师的负担;
6、高考进行文理分科,学生知识面狭窄,综合能力差„„这么几条。这些弊端,也确为众多十年寒窗苦读书的学子因此不能高第,以及本身就厌恶高考的人深恶痛绝。
为了消除这些积弊,做到高考的公开、公平、公正、透明,许多希望能够把普天之下具有真才实学的学子统统网罗于自己门下的名校也是费尽了心机,近几年,已经有许多高校相继推出了“自主招生”的制度,且据说实施以来,还是颇见成效的。
不过,要说在高考改革的问题上,最有魄力的还得数北京大学,11月8日晚,他们正式对外公布了此前流传甚久的“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实施方案。自2010年起,凡浙江、北京、天津、重庆、黑龙江、吉林、江苏、河南、湖南、湖北、广东、陕西、新疆等13个省市获得北大“实名推荐”资质的中学校长,可按分配名额推荐优秀学生。使校长及知名人士的推荐信便可获得一流大学的招生面试资格一说,从此不再是纸上谈兵。
但是,自“校长推荐制”流传以来,就备受争议,此次正式实行,会是一剂“选才良方”还是一张“腐败温床”,赋予校长决定一些学生命运的权力,对教育会起到怎样的积极作用,又会带来怎样的问题„„这些可能更容易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3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别苦了农村孩子
日前,北京大学招办正式公布了获得2010年“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的中学以及校长姓名,在这13个试点省份中包括北京、天津和重庆三个直辖市,其余10个省份获得推荐资质的中学也多集中在省会城市。(11月17日《新京报》)
北大推行“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拿出相当一部分名额录取新生的做法,受到了国家教育部的肯定。但是,主要集中在师资力量强、教学环境优越的省会重点中学,而这些中学里的学生几乎全部是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因此这一推荐等于苦了农村孩子,显然是不公平的。
农村中学虽然在师资力量和办学条件上远远不及省会中学,但这并不会影响到这些学校就没有品学兼优的超常特长生,越是条件艰苦的地方,往往越会孕育出为中华崛起励志图强的好苗子,他们的成长更应当值得我们的名校关注,尤其是那些身处劣境的农村娃,更应该得到扶助和关爱,我们在推行“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中,为什么竟将这些农村娃给忘了呢?
“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既然是试点,目的是要对多年的应试教育死读书发起挑战,把选拔优秀苗子的权力交给中学校长,为什么就不能兼顾到农村中学呢?把进名校的推荐权交给省会城市中学的校长,必然会伤及广大农村娃的利益。农村娃为什么就享受不到城里孩子同样被推荐进名校的阳光雨露呢?将首批“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的学校主要圈定在省会城市中学,确实引起了众人的丝丝忧虑。是农村娃达不到品学兼优进名校的条件吗?显然不是。北大校长周其凤在北京论坛(2009)举办期间接受采访时曾表示,素质要全面考量,一个所谓的高考状元的素质不一定比一个农村的孩子素质更高。既然农村孩子具有这种高素质,那我们的“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为什么还要将他们关在推荐的大门之外呢?
4.在公平和成本面前,北大“校长实名推荐制”能走多远
近日,北大试行的“校长实名推荐制”已成为热议话题,在现行的高考制度面前,北大此举“赢得”的关注,其实在情理之中。就目前而言,人们关注的中心无非有三个,一是校长能否做到公平,因为真正了解学生的不是校长,而是班主任与任课老师,但他们却无权推荐;二是校长能否排除权力因素,做到阳光操作;三是全国共有39所中学的校长获实名推荐资格,这对一些落选名校是否公平。
可以看出,人们关注的焦点都集中在北大此举能否做到公平上,很少顾及其它,对于一些对“校长实名推荐制”具体操作还不明确的公众来说,出现上述的担忧无可厚非。例如,“校长实名推荐制”是否就是校长一人说算的制度,应该还没有最后定论,可是人们却急于指责北大了,说校长一人说了算太危险。不过,笔者今天(11月18日)中午看央视新闻频道得知,杭州一间已经获得推荐权的中学校长说,他们学校推荐出来的学生并不是由校长一人说了算,而是组成一个相关的推荐小组,由学生、老师、家长组成,通过层层考察,综合评估,最后校长只是签名而已。这样一来,那些担忧校长不识英才的人就不必再担忧了。
不过,笔者又有了新的顾虑,不就是向北大推荐一名学生嘛,用得着如此折腾吗?如果北大“校长实名推荐制”需要经过如此折腾才推荐出一名学生,成本未免太高了。这与北大试行“校长实名推荐制”的良好初衷就显然是背道而驰的。
如果推荐一名学生不需要过多成本,可以由校长说了算,如果为了维护推荐的公平,不能单单由校长说了算,不妨向杭州这个中学学习,组成推荐小组,但是这个小组的运作却需要大量人力物力,这不是一个推荐制度抽愿意看到的事实。那么,在公平和成本面前,北大“校长实名推荐制”究竟能走多远?
其实,这反映出了一个北大必要面对的事实,那就是在中国教育这块有些扭曲的土地上,并不是国外的经验都能照搬的,如果不顾及中国的教育事实,中国的社会事实,匆匆出台一项水土不服的政策,结果也许早已揭晓了。正如武汉大学前校长刘道玉所言,北大近几年改革时用“乏善可陈”来形容,教师人事制度改革不了了之,大力引进海外人才又造成丑闻。这次的“校长实名推荐制”同样面临诸多困难,也许走不了多远。
北大校长实名推荐制有点嫌贫爱富
北京大学8日晚正式对外公布了此前流传甚久的“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的实施方案。凭知名人士的推荐信便可获得一流大学的招生面试资格,“从此不再是纸上谈兵”。按照此方案,部分地区中学校长的一纸推荐信一旦通过北大相关部门的审核,其推荐的学生便可以免考,直接进入面试阶段,合格者在高考录取时享受北京大学一批次录取线下降30分录取的政策。(据11月10日《东方今报》报道)
“校长实名推荐制”的适用对象,除“综合素质优秀”者,即“学科特长突出的高中毕业生”,也就是俗称的“偏才、怪才”,那么隐含的逻辑,也就应体现出“英雄不问出处”的风貌。
但是根据实施方案,招生不仅并非直面学生,除了看校长——当然其是否具备识才能力及公心也是一个问题;也还要看学校——“北大自主招生专家委员会根据中学的办学条件、生源质量等因素,对递交申请的中学进行评审。评审通过的中学获得参加北京大学‘实名推荐’的资质”——拿坊间话语来说,也就是一般非中学“名校”是给排斥在外的,并不是所有的“学科特长突出的高中毕业生”都能有望分上一杯羹。那么,这“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究竟是在招学生?还是在招学校呢?如此方案,能够说是合理、公平的吗?
我想起当年清华国学研究院的报考资格要求:一,大学毕业生;二,“各校教员或学术机关服务人员”;三,“各地自修之士,经史小学等具有根柢”——亦即具有同等学历者。——所以,录取者中既有毕业于北大的高才陆侃如先生、由北大研究院国学门转入的杜纲百先生等;又有只具小学学历、倚靠自学的王力先生、卫聚贤先生、罗根泽先生、裴学海先生等——当然后者以学历论是其中的最低端者;至于具中等学校学历者,也就更不必说了。清华国学院的存续时间只是短短四年,却铸就辉煌,以高成材率至今为人称道;除了名师的因素外,与招生选拔上的“不拘一格”——“只推真才”也有着莫大的关系!——试问如王力先生、卫聚贤先生、罗根泽先生、裴学海先生等,在当时又有何“县立中学出身”可言?“省立中学出身”可言呢?
年初中国科技大学前任校长、中科院院士朱清时先生曾抨击社会上的“惟名校”现象——“小学而要名校,中学而要名校„„一路名校‘分数驱动’把学生逼上快车道”,直言“当今社会的心态有些浮躁„„追求考高分的名校教育其实最不利于出人才。名校高分压力使很多优秀人才被扼杀!”,并哭笑不得于“自己明明是成都一所普通中学——成都十三中的毕业生,可当地的媒体却问也不问,想当然地认为他是成都最好的中学——成都七中的毕业生,并且让这一错误说法见诸报端。公众也认为这是理所应当的。”(2月2日《中国青年报》报道);而今看来,北京大学不仅未能免俗,且还在对社会上的非理性“惟名校”之风起到着助推作用。
时评:打破校长推荐僵局关键在北大http://www.xiexiebang.com
2009年11月27日 15:28
红网
“非不能也,是不敢也!”南开中学校长宋璞个人也想推荐偏才,但因为受到诸多限制,他不得不采取以分数来作最后定夺,第一次搞这种实名推荐,感到压力非常大。外界对校长的猜忌,公众对学校的不信任,都让他感到难以按照自己个人的意见自主进行推荐。而巴蜀中学校长傅唯泉也表示想推荐偏才,但之所以没有,一是因为这届没有,二是唯考试分数“最能搁得平”。(11月22日《重庆晚报》)
随着被推荐学生的陆续出台,人们的期待逐渐落空,多少有些失望。无一例外的,几乎所有被推荐学生的成绩都是优秀的,而校长们的推荐程序虽然有所不同,但成绩都是其中最重要的标准。这等于是学生通过校长推荐后再考北大,和自己参加考试区别不大。今年的推荐倒像是走了个过场,这说明在一定程度上,推荐制陷入了僵局。
一旦学生愿意被推荐后,就必须承诺填报志愿时,一定要填报北京大学。因此有家长表示,校长实名推荐,并不能选出什么特别的人才,只不过是北大的一个提前掐尖计划而已。窃以为,事实应不至如此,北大没必要打着改革的名号来掐尖,同时也说明,至少有一部分人对于改革是半信半疑的。
也可以看出,校长们都很小心,也就是说在此事上,他们是有顾虑的,毕竟推荐要阳光化,就好的一面来说,这对于防止潜在的作弊、暗箱操作是积极有益的,但坏的一面也在于此,因为太过小心瞻前顾后,难免缩手缩脚明哲保身。作为改革的初始摸索阶段,这也属情理之中,但如果没有进一步的动力或力量,恐怕结果不容乐观,有泡汤的可能。
要想让改革能继续前行,打破校长们的顾虑就很有必要,而这又不能在校长身上下功夫,关键还是在于北大。
北大当然不能只招天才、偏才,但普遍意义上的人才,不管是通过高考还是自主招生,以北大的实力,是不难招揽的。因此改革的重点就应该放在怎样网罗因高考流失的人才上。
从此前北大公布的实施方案上可以看出,虽然有往这方面的努力,但方案中的描述是不足的,主要思路还停留在高考的选拔方式上。因此,要打破僵局,就要转换思路,将选拔偏才作为主要,宁可没有也不让校长们推荐普遍意义上的人才,这样被推荐学生可能会减少,但质量更有保障;再者,告诉人们只要偏才,可以打消人们的疑虑,相信北大改革的决心;另外也应改进方案,如放宽校长推荐资格,面向更广的范围,灵活使用降分优惠等等。以事实、制度和决心来赋予校长们大胆的力量。
这个僵局能否打破,改革能否前行,就要看北大以及北大们将会怎么做了,要大胆、要挺住!
第二篇:北大校长
北大校长:不是“挣钱多当官大”才是成功
教育新闻成都商报[微博]2014-05-18 08:04 我要分享
北大浙大川大西南交大四大名校校长石室论剑: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大学”
核心提示
校长们眼中的好大学
北大校长王恩哥看重“师资力量及专业设置”,他说,“好老师和好专业,对大学至关重要”。
在川大校长谢和平看来,每个人都有差异,教育就是要启发每个人的潜质和能力,一个好学校就是可以让每个人都成才的高校,读什么大学并不能决定一个人未来的高度,但却要为未来发展奠基,激发出潜能。对于好大学,浙大校长林建华特别增加了“制度、评价体系”这个因素,因为“好的制度和评价体系是成就好大学的必要保障”。
西南交通大学校长徐飞自写了“能培养好学生”、“最适合自己的”两个指标放在了前面,“就像医院把病人治好就是好医院一样,好大学也应该是能培养好学生的大学”,但好学生却绝不等于能找到工作,或能考高分的学生。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大学?昨日,由成都石室中学主办的“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大学———对话名校校长特别访谈”在石室中学文庙校区举行。北京大学校长王恩哥、浙江大学校长林建华、四川大学校长谢和平、西南交通大学校长徐飞等四所知名大学的校长齐聚石室中学,和师生们共同寻找答案
四位校长给好大学排指标
就业率、学生成绩都靠后
什么样的大学才是好大学?国际上对大学进行排位时,常用指标包括:科研成果和科研环境、知名度及榜单排名、师资力量及专业设置、学生成绩及社团活动、就业率、校风学风及文化底蕴等六项,而在4位大学校长心目中,这些指标又孰重孰轻?
昨日,4位校长先完成了一个特殊“作业”,对自己心目中的好大学进行描述,除了以上6个指标外,校长们还可自写指标,并对它们排序。虽然校长们对“好大学”的认识各有不同,但“就业率”、“学生成绩”似乎都是他们不那么看重的指标。
北京大学校长王恩哥的排序最为“老实”,6个指标中,他最看重“师资力量及专业设置”,他说,“好老师和好专业,对大学至关重要”。目前,北京大学正试点“小班课”,一个班仅15人,每个学生都能实现一对一的教学,课堂不是老师的一言堂,而是思维迸发的讨论场景,这对老师的素质和能力要求更高了。相比起来,四川大学校长谢和平的答案则更为简单,他只选择了4个项目,但却增加了“每位学生都可以优秀”这个要素,在他看来,每个人都有差异,而教育就是要启发每个人的潜质和能力,一个好的学校就是可以让每个人都成才的高校,读什么大学并不能决定一个人未来的高度,但却要为未来发展奠基,激发出潜能。
浙江大学校长林建华思考的时间最长,对于好大学,他特别增加了“制度、评价体系”这个因素,因为“好的制度和评价体系是成就好大学的必要保障”,而就业率的指标只是“良好的内部结构的外在呈现”,他把这一点放在了最后。
履新不久的西南交通大学校长徐飞是4位校长中唯一一名60后,他并没有按常理出牌,他自写了“能培养好学生”、“最适合自己的”两个指标放在了前面,“就像医院把病人治好就是好医院一样,好大学也应该是能培养好学生的大学”,但好学生却绝不等于能找到工作,或能考高分的学生,因此,他也把就业率、学生成绩这两点排在了最后。
学生们眼中的好大学
调查100位学生
校风文化底蕴最重要
什么样的大学才是好大学?家长、学生们也各有看法。石室中学向校内100位学生和100位家长分别发放了问卷调查。同样是6个指标,家长、学生的答案却和校长们大相径庭。
综合100位学生的回答,排在前两位的分别是“校园学风和文化底蕴”、“师资力量、专业设置”,而综合家长们的答案,选择“师资力量、专业设置”以及“就业率”两项指标的最多。
“学生们很务虚,家长们很务实”,石室中学校长田间说,在如此复杂的需求下,建一所人人满意的好大学确实不易。但在他看来,大学的功能首先是育人,要培养一个正直、善良、对社会有贡献的人。其次才是培养“人才”,他需有自由独立的思想、天马行空的创意、逆流而上的意志、推动社会进步的精神,有着蓬勃的生命力。
北大校长王恩哥接受成都商报专访:
在大学里多学些“没用”的东西
昨日,北京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王恩哥在蓉参加了由成都石室中学主办的“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大学———对话名校校长特别访谈”,他是这次活动的主要访谈嘉宾之一。
在参加这次活动之前,针对北大校长的“北大梦”、他的教育理念等多个话题,王恩哥接受了成都商报记者的采访。
谈教育理念
致力综合素质培养
不希望培养技术精情商低的人
去年3月22日,王恩哥就任北大校长时讲话提到,每所大学都要有自己的梦想,作为北大校长的“北大梦”是什么呢?
王恩哥表示,做学校当然要做最好的学校,最好的学校没有标准,也不是说好的学校都是一个标准,但好的学校一定会不一样。“我希望,将来总会有这样一拨北大人,代表这个国家,对人类的文明传承进步,起到推动作用。”
身为北大校长,王恩哥有自己的教育理念。
他表示,北大会给学生们提供基本的通识教育。最近他听哲学系的主任说,哲学系的学生要学一年的计算机课程,有学生抱怨,他们学习文史哲,就是不想碰理科的东西,但在北大没有办法,得学习这方面的课程。反过来,北大许多学理科的学生,也要学习许多人文知识。这也是北大跟很多学校很不一样的地方。这样的全方位教育,对于学生们来说是很有益处的,北大的学生,从一个专业毕业后不一定从事该专业,这样的学生很多,比如物理学院的学生,比例大概80%,他们最后不一定从事物理专业,但他们依然在各个领域,都会有自己事业的发展。
王恩哥认为,人最重要的是综合素质,北大致力于追求培养这种综合素质人才。“至少是我个人的理念,不希望培养技术精专、情商低下的人。既要学有所长,又有很高情商,这样的人才会走得更远,发展更好。”
谈大学学习
不要只针对短暂目标
要更多学习感兴趣的事
去年5月,杨振宁和莫言在北大进行了一场科学与文学的精彩对话。王恩哥在一次给学生们的演讲中提到,当时他也在对话现场,很受启发。他认为科学和人文是从不同的角度更好地观察、发现和理解世界。他引用爱因斯坦的话说:“物理给我知识,艺术给我想象力,知识是有限的,而艺术所开拓的想象力是无限的。”
今年3月,王恩哥鼓励学生们“在大学里多学些‘没用’的东西”等话语在北大学子的微信圈热传。王恩哥笑着表示,这是在一次“学生茶座”上,他与学生们交流时说过的话。他解释说:“有用的是什么?就是有目的性的东西。比如你到食堂,你要拿碗和筷子,很清楚用它们做什么。而无用是相对的,一开始不知道有什么用,但也许将来会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比如说物理学中的电子,最先发现它时,大家都觉得没什么用。但现在,电子在我们的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大学里,学生们学习不要只针对眼前的事、短暂的目标,而是要更多地学习自己喜欢、感兴趣的事。”
谈校友故事 北大对成功无固定标准
不是官大钱多就是成功
就任北大校长后,王恩哥在一些演讲、讲话和致辞中,多次提到两位校友的故事。通过这两位校友的故事,王恩哥希望向学子们、校友们,传递什么样的信息呢?
一位校友是北大元培学院2010届毕业生赵贇,他在完成两年全职支教,正计划投入新生活之际,不幸患上重病,贫寒的家庭因此陷入了困境。这引起了北大人的关注,全球北大校友都向赵贇伸出援手。
王恩哥告诉成都商报记者,这件事让他很感动,校友们对于赵贇的帮助完全是自发的,体现了仁爱之心。而北大学子爱国家、爱社会、爱学校、爱同学,这是北大悠久的历史传统。
另外一位校友,则是前段时间以卓越的科研成就,引起全球学者关注的张益唐。张益唐为破解世纪难题“孪生素数猜想”作出里程碑式贡献。1978年,作为恢复高考(微博)后北大数学系录取的第一批学生,张益唐进入北大。在北大,他打下了坚实的数学基础,奠定了对数论研究的浓厚兴趣。但在此后几十年里,张益唐经历了旁人难以想象的困厄与磨难。他将代数几何领域最难攻破的“雅可比猜想”作为博士论文方向,为此耗费多年心血,却因论文成果未能发表而难以就业。他做过临时会计、餐馆帮手和送外卖的服务员,最终在北大校友的帮助下,在一所大学中谋取了一个助教工作。
对此,王恩哥的解读是:这也许是北大培养人独到的地方。对于一个人的成功,没有什么固定统一的标准,不是挣钱多、当官大,才是成功,北大不会给出这样的标准。像张益唐就是一个很优秀的人,他多才多艺,文学艺术修养非常高,而且他有自己的梦想和追求,并且坚定自己的信念,即使是在餐馆送外卖,也从未放弃对学术的挚爱和对梦想的追求,而且坚信自己所做的事是有意义的。
谈来蓉目的 希望能和年轻人
更多一些交流接触
2006年,北大重开“平民学校”,北大的食堂师傅、保安、楼长等,都有了在北大学习的机会。北大校园里先后有500余名保安考取了大专或本科学历。
王恩哥告诉成都商报记者,北大校门愿为所有优秀的学生、人才敞开,今年,北大又加入了edX项目,即将最优秀的课程放在网络上,让更多有志于学习的人,都能平等而自由地享受北大丰富的学术资源。
王恩哥很少接受媒体采访,为什么这次会到成都,参加石室中学的活动并接受媒体采访?
对此,王恩哥表示,他主要是冲着中学而来。“我对自己有一个要求,就是时间再忙,也要争取每年走访全国各地的某一所中学,主要是为了能更多地跟年轻人见见面、更多一些交流接触。如果交流中能给中学生们一些思考和帮助,大家也算是交了朋友吧。”(北大校长王恩哥接受成都商报专访:
在大学里多学些“没用”的东西
昨日,北京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王恩哥在蓉参加了由成都石室中学主办的“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大学———对话名校校长特别访谈”,他是这次活动的主要访谈嘉宾之一。
在参加这次活动之前,针对北大校长的“北大梦”、他的教育理念等多个话题,王恩哥接受了成都商报记者的采访。
谈教育理念 致力综合素质培养
不希望培养技术精情商低的人
去年3月22日,王恩哥就任北大校长时讲话提到,每所大学都要有自己的梦想,作为北大校长的“北大梦”是什么呢?
王恩哥表示,做学校当然要做最好的学校,最好的学校没有标准,也不是说好的学校都是一个标准,但好的学校一定会不一样。“我希望,将来总会有这样一拨北大人,代表这个国家,对人类的文明传承进步,起到推动作用。”
身为北大校长,王恩哥有自己的教育理念。
他表示,北大会给学生们提供基本的通识教育。最近他听哲学系的主任说,哲学系的学生要学一年的计算机课程,有学生抱怨,他们学习文史哲,就是不想碰理科的东西,但在北大没有办法,得学习这方面的课程。反过来,北大许多学理科的学生,也要学习许多人文知识。这也是北大跟很多学校很不一样的地方。这样的全方位教育,对于学生们来说是很有益处的,北大的学生,从一个专业毕业后不一定从事该专业,这样的学生很多,比如物理学院的学生,比例大概80%,他们最后不一定从事物理专业,但他们依然在各个领域,都会有自己事业的发展。
王恩哥认为,人最重要的是综合素质,北大致力于追求培养这种综合素质人才。“至少是我个人的理念,不希望培养技术精专、情商低下的人。既要学有所长,又有很高情商,这样的人才会走得更远,发展更好。”
谈大学学习
不要只针对短暂目标
要更多学习感兴趣的事 去年5月,杨振宁和莫言在北大进行了一场科学与文学的精彩对话。王恩哥在一次给学生们的演讲中提到,当时他也在对话现场,很受启发。他认为科学和人文是从不同的角度更好地观察、发现和理解世界。他引用爱因斯坦的话说:“物理给我知识,艺术给我想象力,知识是有限的,而艺术所开拓的想象力是无限的。”
今年3月,王恩哥鼓励学生们“在大学里多学些‘没用’的东西”等话语在北大学子的微信圈热传。王恩哥笑着表示,这是在一次“学生茶座”上,他与学生们交流时说过的话。他解释说:“有用的是什么?就是有目的性的东西。比如你到食堂,你要拿碗和筷子,很清楚用它们做什么。而无用是相对的,一开始不知道有什么用,但也许将来会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比如说物理学中的电子,最先发现它时,大家都觉得没什么用。但现在,电子在我们的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大学里,学生们学习不要只针对眼前的事、短暂的目标,而是要更多地学习自己喜欢、感兴趣的事。”
谈校友故事
北大对成功无固定标准
不是官大钱多就是成功
就任北大校长后,王恩哥在一些演讲、讲话和致辞中,多次提到两位校友的故事。通过这两位校友的故事,王恩哥希望向学子们、校友们,传递什么样的信息呢?
一位校友是北大元培学院2010届毕业生赵贇,他在完成两年全职支教,正计划投入新生活之际,不幸患上重病,贫寒的家庭因此陷入了困境。这引起了北大人的关注,全球北大校友都向赵贇伸出援手。
王恩哥告诉成都商报记者,这件事让他很感动,校友们对于赵贇的帮助完全是自发的,体现了仁爱之心。而北大学子爱国家、爱社会、爱学校、爱同学,这是北大悠久的历史传统。另外一位校友,则是前段时间以卓越的科研成就,引起全球学者关注的张益唐。张益唐为破解世纪难题“孪生素数猜想”作出里程碑式贡献。1978年,作为恢复高考后北大数学系录取的第一批学生,张益唐进入北大。在北大,他打下了坚实的数学基础,奠定了对数论研究的浓厚兴趣。但在此后几十年里,张益唐经历了旁人难以想象的困厄与磨难。他将代数几何领域最难攻破的“雅可比猜想”作为博士论文方向,为此耗费多年心血,却因论文成果未能发表而难以就业。他做过临时会计、餐馆帮手和送外卖的服务员,最终在北大校友的帮助下,在一所大学中谋取了一个助教工作。
对此,王恩哥的解读是:这也许是北大培养人独到的地方。对于一个人的成功,没有什么固定统一的标准,不是挣钱多、当官大,才是成功,北大不会给出这样的标准。像张益唐就是一个很优秀的人,他多才多艺,文学艺术修养非常高,而且他有自己的梦想和追求,并且坚定自己的信念,即使是在餐馆送外卖,也从未放弃对学术的挚爱和对梦想的追求,而且坚信自己所做的事是有意义的。
谈来蓉目的
希望能和年轻人
更多一些交流接触
2006年,北大重开“平民学校”,北大的食堂师傅、保安、楼长等,都有了在北大学习的机会。北大校园里先后有500余名保安考取了大专或本科学历。
王恩哥告诉成都商报记者,北大校门愿为所有优秀的学生、人才敞开,今年,北大又加入了edX项目,即将最优秀的课程放在网络上,让更多有志于学习的人,都能平等而自由地享受北大丰富的学术资源。
王恩哥很少接受媒体采访,为什么这次会到成都,参加石室中学的活动并接受媒体采访? 对此,王恩哥表示,他主要是冲着中学而来。“我对自己有一个要求,就是时间再忙,也要争取每年走访全国各地的某一所中学,主要是为了能更多地跟年轻人见见面、更多一些交流接触。如果交流中能给中学生们一些思考和帮助,大家也算是交了朋友吧。”
第三篇:北大校长
北大校长:鼓励学生多学些“没用”的东西
北大校长王恩哥看重“师资力量及专业设置”,他说,“好老师和好专业,对大学至关重要”。
在川大校长谢和平看来,每个人都有差异,教育就是要启发每个人的潜质和能力,一个好学校就是可以让每个人都成才的高校,读什么大学并不能决定一个人未来的高度,但却要为未来发展奠基,激发出潜能。
对于好大学,浙大校长林建华特别增加了“制度、评价体系”这个因素,因为“好的制度和评价体系是成就好大学的必要保障”。
西南交通大学校长徐飞自写了“能培养好学生”、“最适合自己的”两个指标放在了前面,“就像医院把病人治好就是好医院一样,好大学也应该是能培养好学生的大学”,但好学生却绝不等于能找到工作,或能考高分的学生。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大学?昨日,由成都石室中学主办的“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大学—对话名校校长特别访谈”在石室中学文庙校区举行。北京大学校长王恩哥、浙江大学校长林建华、四川大学校长谢和平、西南交通大学校长徐飞等四所知名大学的校长齐聚石室中学,和师生们共同寻找答案
四位校长给好大学排指标
就业率、学生成绩都靠后
什么样的大学才是好大学?国际上对大学进行排位时,常用指标包括:科研成果和科研环境、知名度及榜单排名、师资力量及专业设置、学生成绩及社团活动、就业率、校风学风及文化底蕴等六项,而在4位大学校长心目中,这些指标又孰重孰轻?
昨日,4位校长先完成了一个特殊“作业”,对自己心目中的好大学进行描述,除了以上6个指标外,校长们还可自写指标,并对它们排序。虽然校长们对“好大学”的认识各有不同,但“就业率”、“学生成绩”似乎都是他们不那么看重的指标。
北京大学校长王恩哥的排序最为“老实”,6个指标中,他最看重“师资力量及专业设置”,他说,“好老师和好专业,对大学至关重要”。目前,北京大学正试点“小班课”,一个班仅15人,每个学生都能实现一对一的教学,课堂不是老师的一言堂,而是思维迸发的讨论场景,这对老师的素质和能力要求更高了。
相比起来,四川大学校长谢和平的答案则更为简单,他只选择了4个项目,但却增加了“每位学生都可以优秀”这个要素,在他看来,每个人都有差异,而教育就是要启发每个人的潜质和能力,一个好的学校就是可以让每个人都成才的高校,读什么大学并不能决定一个人未来的高度,但却要为未来发展奠基,激发出潜能。
浙江大学校长林建华思考的时间最长,对于好大学,他特别增加了“制度、评价体系”这个因素,因为“好的制度和评价体系是成就好大学的必要保障”,而就业率的指标只是“良好的内部结构的外在呈现”,他把这一点放在了最后。
履新不久的西南交通大学校长徐飞是4位校长中唯一一名60后,他并没有按常理出牌,他自写了“能培养好学生”、“最适合自己的”两个指标放在了前面,“就像医院把病人治好就是好医院一样,好大学也应该是能培养好学生的大学”,但好学生却绝不等于能找到工作,或能考高分的学生,因此,他也把就业率、学生成绩这两点排在了最后。
学生们眼中的好大学
调查100位学生
校风文化底蕴最重要
什么样的大学才是好大学?家长、学生们也各有看法。石室中学向校内100位学生和100位家长分别发放了问卷调查。同样是6个指标,家长、学生的答案却和校长们大相径庭。
综合100位学生的回答,排在前两位的分别是“校园学风和文化底蕴”、“师资力量、专业设置”,而综合家长们的答案,选择“师资力量、专业设置”以及“就业率”两项指标的最多。
“学生们很务虚,家长们很务实”,石室中学校长田间说,在如此复杂的需求下,建一所人人满意的好大学确实不易。但在他看来,大学的功能首先是育人,要培养一个正直、善良、对社会有贡献的人。其次才是培养“人才”,他需有自由独立的思想、天马行空的创意、逆流而上的意志、推动社会进步的精神,有着蓬勃的生命力。
北大校长王恩哥接受成都商报专访:
在大学里多学些“没用”的东西
昨日,北京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王恩哥在蓉参加了由成都石室中学主办的“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大学—对话名校校长特别访谈”,他是这次活动的主要访谈嘉宾之一。
在参加这次活动之前,针对北大校长的“北大梦”、他的教育理念等多个话题,王恩哥接受了成都商报记者的采访。
谈教育理念
致力综合素质培养
不希望培养技术精情商低的人
去年3月22日,王恩哥就任北大校长时讲话提到,每所大学都要有自己的梦想,作为北大校长的“北大梦”是什么呢?
王恩哥表示,做学校当然要做最好的学校,最好的学校没有标准,也不是说好的学校都是一个标准,但好的学校一定会不一样。“我希望,将来总会有这样一拨北大人,代表这个国家,对人类的文明传承进步,起到推动作用。”
身为北大校长,王恩哥有自己的教育理念。
他表示,北大会给学生们提供基本的通识教育。最近他听哲学系的主任说,哲学系的学生要学一年的计算机课程,有学生抱怨,他们学习文史哲,就是不想碰理科的东西,但在北大没有办法,得学习这方面的课程。反过来,北大许多学理科的学生,也要学习许多人文知识。这也是北大跟很多学校很不一样的地方。这样的全方位教育,对于学生们来说是很有益处的,北大的学生,从一个专业毕业后不一定从事该专业,这样的学生很多,比如物理学院的学生,比例大概80%,他们最后不一定从事物理专业,但他们依然在各个领域,都会有自己事业的发展。
王恩哥认为,人最重要的是综合素质,北大致力于追求培养这种综合素质人才。“至少是我个人的理念,不希望培养技术精专、情商低下的人。既要学有所长,又有很高情商,这样的人才会走得更远,发展更好。”
谈大学学习
不要只针对短暂目标
要更多学习感兴趣的事
去年5月,杨振宁和莫言在北大进行了一场科学与文学的精彩对话。王恩哥在一次给学生们的演讲中提到,当时他也在对话现场,很受启发。他认为科学和人文是从不同的角度更好地观察、发现和理解世界。他引用爱因斯坦的话说:“物理给我知识,艺术给我想象力,知识是有限的,而艺术所开拓的想象力是无限的。”
今年3月,王恩哥鼓励学生们“在大学里多学些‘没用’的东西”等话语在北大学子的微信圈热传。王恩哥笑着表示,这是在一次“学生茶座”上,他与学生们交流时说过的话。他解释说:“有用的是什么?就是有目的性的东西。比如你到食堂,你要拿碗和筷子,很清楚用它们做什么。而无用是相对的,一开始不知道有什么用,但也许将来会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比如说物理学中的电子,最先发现它时,大家都觉得没什么用。但现在,电子在我们的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大学里,学生们学习不要只针对眼前的事、短暂的目标,而是要更多地学习自己喜欢、感兴趣的事。”
谈校友故事
北大对成功无固定标准
不是官大钱多就是成功
就任北大校长后,王恩哥在一些演讲、讲话和致辞中,多次提到两位校友的故事。通过这两位校友的故事,王恩哥希望向学子们、校友们,传递什么样的信息呢?
一位校友是北大元培学院2010届毕业生赵贇,他在完成两年全职支教,正计划投入新生活之际,不幸患上重病,贫寒的家庭因此陷入了困境。这引起了北大人的关注,全球北大校友都向赵贇伸出援手。
王恩哥告诉成都商报记者,这件事让他很感动,校友们对于赵贇的帮助完全是自发的,体现了仁爱之心。而北大学子爱国家、爱社会、爱学校、爱同学,这是北大悠久的历史传统。
另外一位校友,则是前段时间以卓越的科研成就,引起全球学者关注的张益唐。张益唐为破解世纪难题“孪生素数猜想”作出里程碑式贡献。1978年,作为恢复高考后北大数学系录取的第一批学生,张益唐进入北大。在北大,他打下了坚实的数学基础,奠定了对数论研究的浓厚兴趣。但在此后几十年里,张益唐经历了旁人难以想象的困厄与磨难。他将代数几何领域最难攻破的“雅可比猜想”作为博士论文方向,为此耗费多年心血,却因论文成果未能发表而难以就业。他做过临时会计、餐馆帮手和送外卖的服务员,最终在北大校友的帮助下,在一所大学中谋取了一个助教工作。
对此,王恩哥的解读是:这也许是北大培养人独到的地方。对于一个人的成功,没有什么固定统一的标准,不是挣钱多、当官大,才是成功,北大不会给出这样的标准。像张益唐就是一个很优秀的人,他多才多艺,文学艺术修养非常高,而且他有自己的梦想和追求,并且坚定自己的信念,即使是在餐馆送外卖,也从未放弃对学术的挚爱和对梦想的追求,而且坚信自己所做的事是有意义的。
谈来蓉目的 希望能和年轻人
更多一些交流接触
2006年,北大重开“平民学校”,北大的食堂师傅、保安、楼长等,都有了在北大学习的机会。北大校园里先后有500余名保安考取了大专或本科学历。
王恩哥告诉成都商报记者,北大校门愿为所有优秀的学生、人才敞开,今年,北大又加入了edX项目,即将最优秀的课程放在网络上,让更多有志于学习的人,都能平等而自由地享受北大丰富的学术资源。
王恩哥很少接受媒体采访,为什么这次会到成都,参加石室中学的活动并接受媒体采访?
对此,王恩哥表示,他主要是冲着中学而来。“我对自己有一个要求,就是时间再忙,也要争取每年走访全国各地的某一所中学,主要是为了能更多地跟年轻人见见面、更多一些交流接触。如果交流中能给中学生们一些思考和帮助,大家也算是交了朋友吧。”(成都商报记者 饶颖 摄影记者 鲍泰良)
名校校长答热点
【关于招生】
自主招生还是看成绩,偏才、怪才难以打通求学路?
校长回应:北大成立“考试研究院”,专门研究如何选才;川大启动“双特生”计划,破格录取特长生
几年来,石室中学都是北大校长实名推荐制和清华领军计划的试点学校,可在该校校长田间的记忆里,每年他推荐上北大清华的人“实际都是本就能考上清华、北大的人”,真正的偏才、怪才却难以通过自主招生进入大学。
为什么中学校长不能用这些推荐名额推荐偏才、怪才?田间说,为了保证公平,大学也会为中学的推荐设限,“如果连续几年推荐的学生高考本就考不上,大学可能取消中学的推荐资格”。中学只好选成绩好的学生推荐。
对于自主招生问题,校长们如此回应—
北大校长王恩哥说,北大招生是多样化考察学生,有很多渠道,但高考仍是目前招生相对公平公正的方式。去年,北大成立了“考试研究院”,就是希望在一个新的情况下,思考如何选择适合北大的学生。
谢和平则给出了川大的自主招生模式,2007年,川大启动了“双特生”计划,对于有特长的学生可以破格录取。而这种特长的判定就是通过面试。该校自主招生的笔试成绩占4成左右,面试成绩则占6成,如果学生足够优秀,有特别的潜质,面试成绩会很高,足以保证他们进入大学。针对校内学生,如果表现出某方面特长,学校也会配以导师,助他成长。他认为,这样的制度设计,还是能确保招到并培养好特殊人才的。
浙大目前实施的是“三位一体”的招生模式,即:“会考+高考+平时成绩”的综合招生模式。林建华说,未来的中国急需一批具有创新力的人才,而这样的人才从大学开始培养已经晚了,改革高考制度,更重要的是传导到中小学,改变目前的应试教育状态,让孩子们能从小在自由的环境中成长。
徐飞说,一个时代、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之所以伟大,是它提供了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可能性,而不是千军万马去挤独木桥。具体到西南交大,就是“以人为本”,考核的环节能省则省,获得了省级一些奖项的就能免笔试,直接进入面试环节,而面试环节则全程录像,保证绝对公平。
北大在京招生比例超过四川,如何实现教育公平?
校长回应:去年北大有10%学生来自边远山区
说到教育公平,石室中学一位女生站起来向王恩哥发问,“北大在北京的招生分数和四川的差距太大了,怎么体现教育公平?您的孩子如果读北大,你能保证他和其他的学生享受同样的待遇吗?”
王恩哥笑着说,“我进入北大时,孩子已从北大毕业,我不知道孩子是否在学校得到了照顾,但我感觉我的孩子还是成长得很好的”。
针对北大招生的问题,他直言,教育公平是北大追求的,在国外,即使哈佛、剑桥等名校招收边远地区、贫困地区孩子的比例也不高。但根据北大的统计,去年该校有10%的学生来自边远山区,“这个比例已经非常高”。
【关于应试教育】
中学生压力太大,如何破解考什么、教什么、学什么的应试教育困局?
校长回应:应改革考试模式,着力培养孩子情商
前段时间,衡水中学“超级高考工厂”的教学模式引发全国质疑。对于应试教育,校长们也有诸多感受。
谢和平说,中国的孩子们从幼儿园开始,记忆功能不断被开发,但想象功能开发却不够。这和考试模式有关,孩子们的考题中大多有准确答案,而真正好的模式应该是大多没有准确答案。他很看好未来中国的教育改革,认为随着招生考试制度的改革,一定会传导到中小学,改变目前的应试模式。
林建华说,决定一个人成功的主要因素不是智商而是情商,情商是我们的教育最应该关注的。通过考题,这些可学不来。
“人生不是短跑,而是一场马拉松。”徐飞说,情商的高低才是决定最后胜出的关键,包括:良好的自我情绪控制能力、坚韧的毅力以及强大的自我激励能力。在目前的招生考试制度下,考生们应学会调整情绪,培养情商。
【关于出国热】
国内高校如何应对出国热?
校长回应:现在很多学生已争着回国,更多的机会在中国
近年来,出国热愈发高涨。国内高校如何应对留学热?
对此,王恩哥说,在他回国那个年代,留学生确实是生怕回国,但现在,很多学生一毕业就急着回国,“回去晚了就没机会了”。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更多的机会在中国。对于留学热,他觉得那是不同学生的不同选择,对于北大的教育,他很有自信,“即使国际上排前10位的高校,也有很多北大学子在那里任教授”。
“我们尊重每个家长的自由选择,但同时我们也有自信,会有越来越多的学生愿意留在国内”,徐飞也表示,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大学的认识也有一个过程,现在是中国家长们选择最丰富的时代,但有识之士会看好中国。
【关于创富】
毕业创富,如何培养富翁不培养土豪?
校长回应:要让学生有社会责任感,这样的富才有高贵的灵魂
新尚集团董事长唐立新是石室校友,这些年来,他通过设立奖学金、直接捐款等方式,在多所学校捐资助学,有四川“首善”之称。昨日,在论坛上,他也被师弟、师妹们问到了创富和社会责任的问题。唐立新说,学生时代的学习对他的成功至关重要,为此,他才会回归教育,帮助更多的孩子成才,这也是企业家的社会责任。
对于创富,王恩哥说,有统计表明,北大所有的校办企业产值占全国所有高校校办企业总价值的50%以上。很多人会惊叹,一般创富是理工科类院校的专长,为何这个创富榜上却是北大排第一?这体现了北大自由、创新的氛围。
徐飞说,富翁谁都想当,但如果只说钱,这无疑是把富这个词异化了,即使发财了也是个“土豪”,大学不仅应该培养学生的创富能力,更要让学生懂得享受精神财富,懂得社会责任,这样的富才有高贵的灵魂。(制图 王雪 成都商报记者 汪玲 摄影记者 鮑泰良)
第四篇:北大校长
第四单元《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教学设计 主备人 李婷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蔡元培
【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结构,了解演讲辞中心突出、层次分明的特点。
2、了解文章内容,体会文章浅易文言文语言的古朴典雅之美。
3、引导学生感受蔡元培先生对学生的谆谆教诲和其个人魅力。【教学重点】
1、结合注解,疏通文意。
2、了解演讲辞中心突出、层次分明的特点。【教学难点】
通过关键语句分析,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内涵,体会其思想意义。【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课题:
北京大学,是所令无数学子心驰神往的百年学府。百年风雨,一路走来,如今的北大已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然而,在骄人的成绩面前,北大不能忘记一个人,中国教育不能忘记一个人,他就是曾被毛泽东高度评价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的蔡元培先生。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聆听他《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感受他对青年学子的谆谆教诲。
二、知识积累
(一)关于北京大学及作者蔡元培
1、北京大学作为中国第一所现代意义上的大学,其前身是京师大学堂。京师大学堂(1898年建),为戊戌变法产物。戊戌变法失败后所有新政措施几乎被废,只有京师大学堂得以保留。1912年5月,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北京大学。严复任首任校长。
2、蔡元培(1868.1.11~1940.3.5),浙江绍兴人,我国著名民主主义革命家、教育家,不仅是现代中国知识界的卓越先驱,也是近现代史上探索救国救民之路和振兴中华民族的先驱之一。毛泽东曾高度评价他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1917年任北大校长,实行“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延请陈独秀等大批新学人物和刘师培等旧学人士进入北大,并裁减了不称职的教员,清除了一大批腐朽守旧的人物。经过这番整顿,教师队伍的素质大大提高。与此同时,他还在学生中间大力提倡思想自由,培养学术研究风气,树立新道德新风尚。本文就是他这种思想的集中体现。
(二)基础积累
1、字音字形 肄()业
2、词义
肄业:①正在学校学习;②虽已离校,但并未学到规定毕业的年限或并未达到规定毕业的程度。
干禄:求功名利禄。孜孜:勤勉不倦怠。砥砺:磨炼。开诚布公:坦诚相见,坦白无私,通常指谈话。
三、整体感知
(一)自由朗读课文,结合注释把握文意。
(二)问题引导,把握文章结构,体味作者情感
在演讲中,他开门见山,在简单地回顾了自己与北大的渊源之后,就以校长的身份1 第四单元《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教学设计 主备人 李婷
直截了当地对青年学子提出了三点要求:抱定宗旨、砥砺德行、敬爱师友。这几点要求绝非泛泛而谈,而是直接针对当时的社会风气和北大的沉疴而提出的,可以说每一点都极富有针对性,都事关北大的前途和命运。
首先,他高屋建瓴地匡正了大学的性质,明确求学的目的。他指出,大学不是做官发财的跳板,而是研究高深学问的地方,这一观点在当时可以说振聋发聩,直指北大多年弊端。他尖锐地指出,以前的北大学生多抱做官发财的目的来此读书,专业多以实惠取巧的法科为主,对于教师不以学问的深浅来衡量,而是只问官阶之大小等等。而这些现象之所以产生,深层原因恰恰在于学校办学宗旨不明,大学日渐急功近利和庸俗化。因此,在批判种种腐败现象的基础上,蔡元培明确提出,来北大求学的青年学子,一定要有正大的宗旨。对此,文章从正反两方面进行了深入的论述:为求学而来到北大者,会倍加珍惜这几年的大好光阴,孜孜苦读,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底子。而如果只为做官发财而来,则往往容易敷衍塞责,误己误国。清朝的覆灭和目前人们对于当局的不满,就是最好的例子,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蔡元培对青年学子提出这样的要求,可谓切中肯綮。
第二点则着眼于品行,这一点也是有的放矢的。五四运动之前的中国社会,极端无序和混乱。辛亥革命的不彻底,致使袁世凯篡夺了革命果实,以后又经过历次军阀割据,连年混战,北洋军阀统治了当时的北京。蔡元培上任之时,正是皖、直、奉三大军阀派系混战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在思想领域,人们失去了旧有的道德规范,而新的又未曾确立,在道德失范的状况下,许多人丧失了起码的道德底线。作为北洋政府所在地的北京,更是腐败成风,“败德毁行之事,触目皆是”,风气使然,一般人鲜有能出污泥而不染者。蔡元培痛心地指出,在这样的社会中,即使青年学子洁身自好,又能有什么前途!因此,他希望北大的学子能以天下为己任,以身作则,担当起匡正流俗的职责,为天下人做道德的楷模。即使娱乐,也要力求正当之娱乐。这些教诲既严肃认真又体贴入微,可谓语重心长。
为改变学生中间的不良风气,蔡元培积极提倡在学生中间成立进德会,人会的人都要遵守不赌博、不饮酒、不娶妾等基本戒条。另外,他还积极促成体育会、音乐会、绘画研究会、书法研究会等业余研究机构,目的就是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消遣方式,培养他们的正当趣味。
第三条,是从个人修养方面来说的。他希望北大学子能尊敬师长,团结友爱。特别是同学之间要相互勉励,共同维护北大的荣誉。他还以自己在德国的亲身经历,论述良好的社会风气之必要,勉励青年学子相互友爱,共同进步。
这三点看起来并不复杂;但在当时却有着振聋发聩、匡正时弊的重要意义。正是因为有了蔡元培,有了这样的办学方针和求学准则、做人标准,北大才从多年陈腐封建的泥潭中拔了出来,走上正轨,逐步成为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大学,为成就今后的百年辉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演讲辞的最后,作者告诉在座的青年学子,自己近期要做两件事,一是改良讲义,二是添购书籍。这两件事情虽小,却是建构一个优秀大学的基本条件,也正是北大学子们最迫切需要的。作为一个校长,蔡元培为学校、为学生考虑得不可谓不深,不可谓不细。
2.【提问】作为一篇就职演说,本文富有针对性和现实意义。
【明确】就职演说,大都会阐释自己的施政纲领或对听众提出要求,本文二者融合而又侧重于后者。作为北大的新一任校长,蔡元培对青年学子寄予了厚望。他深知当时社会2 第四单元《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教学设计 主备人 李婷 的污浊与北大的沉疴,因此,在演讲中,他开门见山,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三点要求。这三点可以说每一点都事关北大的前途和命运,也是青年学子们普遍关心的。这样,在内容上首先就抓住了听众的心理和兴奋点,引起听众的兴趣。
3.【提问】本文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在结构上,这篇演讲辞思路非常清晰。演讲,由于是一听而过,时间有限,一篇演讲只能安排一个中心思想,而且要求中心突出,本文就是围绕着如何做一个优秀的北大学子而展开的,而且通篇都围绕着这一中心选择材料和组织结构。简短的开场白引出话题,正文展开话题,结尾总结话题,层次分明,脉络清楚,给人一气呵成之感。
4.【提问】本文在语言上有何特点?
【明确】在语言上,本文用浅易的文言文写成,在简洁凝练中透出文言文特有的古朴典雅。这篇演讲辞写作的年代,正是文言文向白话文过渡、新旧两种文体并行的时期,当时的许多文章都带有文白混杂的特点。以本文为例,文章基本的框架还是文言文,有大量的文言字词和文言句式,多用单音词、语气词等,但另一方面文章又比较浅显,有许多口语成分,比起古文来好理解。因此,本文读起来既有文言的言简意赅、意味深长,又有口语的明快易懂,学习时要注意体味。总结、扩展
理清本文的总体思路和局部思路,理解这篇演说辞的思路是怎样一步步变化发展的。理清了思路,既可以帮助理解课文内容,又可以提高思维能力,对写作也有帮助。
第五篇:北大校长
7月13日,北大校长周其凤回湖南浏阳为母亲庆祝90大寿,拜寿时当场跪在母亲膝前,说:母亲80岁的时候,由于工作原因,我没能回来陪您,对不起!您90大寿,我一定要回来陪您!”下跪为老母亲祝寿的画面让人泪流满面。为周校长的尽孝之举,拍手叫绝,并在当地传为美谈,很多家长都拿这件事教育孩子要孝顺长辈。
但是这也让其陷进“孝题大作”的尴尬。有人认为此举有作秀之嫌,堂堂北大的校长,当着那么多人的面给母亲下跪拜寿,又是拍照又是摄像,既是家事关起门来实实在在地尽孝,实没必要如此。
这些年来,不尽赡养义务甚至遗弃父母的个案常有耳闻。许多人谈及父母也总是心生愧意:不仅长年不回家,甚至连电话也没一个。孝心的淡漠、孝行的亏欠,留下不少“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恨。最近不少人提议让“常回家看看”进入“老年法”,敬老义务居然要寻求法律来约束,其间的尴尬也令人反思。
【标准表述】
[意义]
教育专家认为,当前,社会在发展,人们的物质水平和精神需求有很大的提升,但与之相配套的亲情却有停滞不前之举,孝敬父母,关爱老人被社会一提再提,原本很平常是尽孝因为“稀缺”而被捧为“最美”。
抛开北京大学校长的身份,周其凤在父母面前的身份和我们一样都只有一个,那就是孩子,孩子为母亲祝寿,跪礼这一刻所代表着尊敬和爱,现场的照片和视频只是一个真实的场景记录,我们需要看到这场祝寿的内在。
[存在的问题] 的确,尽孝属于私事,用心做好分内事是应所当然,不应过度宣扬;而用心做好分外之事又不张扬,像四川农民赵维富,为照顾受助者面子做好事不声张,就会得到大家更大的赞许之声,但这不是硬要求。
给父母祝寿的形式很多,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只要有心,一句问候,一个很便宜的礼物,形式上再简朴也是爱心的体现。
公众的审美角度不是放在拜寿本身的意义上,而是把观察点放以外的热闹场面上,用审视“官德”的惯性思维来思考这一出原本真性情的跪母拜寿,自然就会引起社会的热议和争论并处于舆论的漩涡中,也免不了会被贴上“作秀”的标签。
[综合分析]
教育专家认为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反映了中国人知恩图报、天伦之乐等浓郁亲情。作为儿子跪在母亲面前,感恩母亲,安慰母亲,本是人之常情,不值得一炒。
“百善孝为先”,作为北大校长周其凤本人,更应该率先垂范赡养老人,给国人和自己的学生做个模范。在目前中国尚未解决政府养老,全国都是家庭养老模式前提下,提倡周校长这种“一跪成美谈”的孝顺方式,可能会导致全国的老人都会无人赡养。
其实对官员的孝的质疑也并不是没有道理的。现实中有的官员为了仕途的畅达而费尽心机,有的人醉心于灯红酒绿而无暇他顾,有的人沉迷于贪婪而目空一切,这对社会风气产生了较大的负面效应,而这些官员无一例外的都忽视、淡漠了生他们养他们的父母。
基于上述考虑再加上公众人物的身份,自然要面临质疑的问题,这就需要遇事者在心理要有预警机制,要小心尽孝、小心利用社会资源以及尽孝的表达方式,否则再真实的感情流露,涉及再小的“私德”,也要遭到惯性思维下对“官德”的绑架。
[对策措施]
专家认为,百善孝为先,治理道德领域的一些突出问题,一个重要方面应是彰显孝德。事亲行孝,夯实做人的基本德性,方能由家庭私德的涵养,推助社会公德的弘扬。尽孝之道,在于每个人内心那一份柔韧的坚守,更在于社会从各个层面进行制度化的弘扬。
弘扬文明,传承亲情,教育会起到相当大的作用,这需要充分发挥教育工作者的职能,尤其是校长们,言传加以身教,这比发文件、制定尽孝条款等所起到的作用要大很多,校长尽孝,不管是大学还是中小学,他们的带头作用显而易见,也肯定会给我们的社会带来更多的温情。
作为一个公民,我们在面对这样的网络热点时,更要理性地去分析问题,不要用自己的思维去揣度他人的所思所想,把自己的思维强加在他人的身上。要学会尊重他人的行为,不要去苛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