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中化学学科建设现状调研报告
初中化学学科建设现状调研报告
县教研室黄春林
为促进化学学科在我县均衡发展,推进素质教育,实现进位赶超,按照教育局统一部署,化学组对我县化学学科建设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以化学教研员为主,主要采用深入学校,深入课堂,通过听、谈、查、议等形式,调查内容包括我县初中化学教学现状,影响学科建设的因素等。在深入调研获得大量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经过我县化学学科名师培养对象及其他化学骨干教师的多次讨论、修改,形成本调研报告。
一、目前我县化学学科建设中的优势和亮点
⒈教师结构趋于年轻化,学历水平大幅提高。
通过调查发现,我县化学老师大部分是近几年毕业,教龄在3年以内,学历一般为专科或本科,教师结构趋于年轻化,学历水平大幅提高,这些年轻教师精力充沛,教学热情比较高涨,敬业精神好,如洞头肖招军、小密康志萍、中村汪清泉等老师。
2.学生成绩逐年进步,在全市排位不断上升。
虽然我县化学教师基础比较薄弱,但近年来,在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我县化学教学取得了很大进步,竞赛、中考屡创佳绩。特别是今年的全国化学竞赛多人次获国家级一、二、三等奖,2009年中考化学学科人平分在全市排16位,2010年在全市排12位,今年中考化学又取得了好成绩。
3.相当部分老教师教学经验丰富,课堂效率较高,起到引领作用。通过学习培训和自身不断积累,涌现了一批教学骨干,评选出了七为名师培养人,他们对教材非常熟练,经验丰富,基本功扎实,语 1
言能力强,能以启发式、实验探究式进行教学,师生互动多,符合新课程理念,教学效果较好,如蓝荣春、陈小明、李勇刚等老师。
⒋教师教研意识不断加强,教研氛围日益浓厚,教研成果显著。通过调研发现,我县化学老师教研意识不断加强,课题研究意识增强,专业成长速度加快。一些年轻老师迅速成长为我县教学能手,教学业绩突出,多篇论文获奖,多个课题获省市立项,如黄春林主持的课题《乡土化学资源与课堂教学的利用》获省级立项。
二、现阶段我县化学学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⒈化学教师结构不合理,近三年分配的新教师占了较大比例,目前以新老师为主,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较少。
这两年各校安排的刚分配的新化学教师较多,而且很多是非化学专业的,他们对教材不熟悉,教法单一,课堂上以”满堂灌”为主,部分教师教法陈旧,课堂上师生有效活动少,重难点把握不透,设计不科学,常常是脚踩西瓜皮,讲到哪里算哪里,对一节课的教学目标不明确,随意性大。有的新老师还会出现知识性错误。平时很难有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出现,课堂效率低下。
⒉部分化学教师积极性、责任心有待提高,只顾完成教学任务,不讲究教学效果,缺乏竞争意识,质量意识差,还存在学生作业应付了事,课后练习巩固抓得不实,常规落实较差,能力训练不达标,平时不愿学习,课堂教学改革还停留在口头上,一边喊着要改变教学观念,一边却一如既往地重复昨天的“故事”。
部分化学教师将自己定位于知识的阐释者和传递者,把学生视为知识的接受者和吸收者。于是课堂就成了教师的“说教”或“表演”的舞台,教师始终处于教学活动的中心,学生是听众或观众。
部分老教师或者昔日教学成绩斐然,还沉浸在过去创造的“辉煌”中,不希望改变现有的一切;或者在学校年龄大、资历老,认为自己已经“船到码头车到站”,缺少进取、创新的精神。
部分学校只有一位化学老师,无法开展学习交流,成长速度慢。部分学校信息闭塞,师生资料匮乏。
⒊教师对化学实验教学重要性认识不足,实验教学极其薄弱,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
实验教学一直是我县薄弱的环节,根据调查,当前我县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普遍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大部分化学教师都不是专业教师,学校也没有配备专职实验员,加之课务繁重,很多实验只能靠演示,学生分组实验少之又少。二是化学教师中有很大一部分教师对化学实验,尤其是探究性实验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教材中的探究实验仍然停留在讲实验、画实验、背实验的水平上,老师教得枯燥,学生学得无味,课堂气氛沉闷,积极性很难提高,不能有效开展探究实验课的教学。
⒋学校实验室建设不达标,化学教师负担偏重,班级人数过多,教学评价片面,导致实验教学开展难度大。
实验教学条件目前还达不到完成教学任务的要求,实验仪器、药品缺少,实验室数量配备不足,实验室利用效率不高。
近几年正是初中学生的高峰期,学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造成校舍紧张,挤占实验室现象在我县部分学校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教师工作负担偏重主要表现在课时多、兼职(课)多,班级学生过多,加之课外还要组织竞赛辅导等方面。由于班级人数过多而导致的学生管理困难、活动组织困难,已成为制约实验教学实施的主要问题之一。
5、学科成绩两极分化严重,学校之间发展很不平衡。从2011年中考来看,庄口、晓龙、永隆、高排等初中成绩严重滞后,与县平均分相差较大,其中最高分洞头初中74分与最低分庄口初中48分相差26分之多。
6、教材版本变换大,现使用的沪教版教材内容与江西中考存在部分脱轨现象。新教师更是难以把握知识重难点,难以挖掘教材蕴含的知识,难以科学划分课时。
三、对加强我县化学学科建设的几点意见和建议
⒈采取多种途径,提高化学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首先,要加强以名师培养人为首的学科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培养和建立一支有思想、有学识、有水平的中青年骨干教师队伍,充分发挥骨干教师在教学中的引领、示范和辐射作用。
其次,要有计划地组织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培训活动,如新课程培训、现代技术教育培训、化学教材教法培训等。发挥专家引领作用,促进我县师资水平的不断提高。
第三,要加大对远程教育资源运用方式的探索,改变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资源闲置的现状,保证远程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
第四,要采用“派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大力加强教师培训。⒉更新观念,灵活教法,激发兴趣,以考代练、彻底改变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向45分钟要效益。
灵活教法,丰富双边活动,活跃课堂气氛。将实验、提问、调板、讨论、联系生活实际、运用大量举例进行概念理解等方法在课堂上灵活运用,将化学课堂活跃起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各学校要加强硬件投入,给老师创造条件,提供打印复印设备,教师要不怕苦不怕累,勤奋扎实,同时,在练的时候对练习精心设计,精挑细选,不可随手拈来,不得采用题海战术,加重学生负担。
⒊突出学科特点,加强实验教学,努力改善我县化学实验教学条件,提高整体教学质量。
⑴各校要加强对实验教学的投入,改善办学条件,重视实验室建设和管理,严格按照新课程仪器装备目录配足配齐仪器和药品。
⑵学校要在有3人以上化学老师的学校设立专门的实验员,发放紧贴,负责实验室的管理工作,规范实验室管理,将实验教学纳入到教学工作量,减轻教师的负担,让教师有时间去准备实验。
⑶化学教师应积极行动起来,转变观念,努力适应新课程下的新的实验要求。一是要领会新课程标准的精神,认真对待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环节;二是做好演示实验,加强直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指导科学的学习方法;三是巧用多媒体,弥补传统实验教学遇到的高、难、设备贵重的实验难以开展的不足,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
4.定期开展“片区教研”、“ 网络教研”等活动,整合优质资源,逐步建立和完善教师教研交流协作体系。
⑴及时、精心组织专题研讨活动,力促教师转变观念、提高素质。研讨活动尽量包含公开课、经验交流和专题报告等内容。研讨的专题要根据听课、视导中发现的问题来确定。
⑵面对面进行教学指导,把教研工作的重心切实下移到农村中学,特别是向山区薄弱学校偏移,进行面对面的指导。将原来的“遥
5控教研”转变为“上山下乡”式的“田野教研”,由“集中教学指导”转变为与教师面对面的“平等对话、交流合作”。⑶校际联研,送课下乡。开展校际联研活动,拓宽教师视野,实现取长补短。相邻农村中学的教师坐在一起,通过相互听评课等活动,针对大家共同感兴趣的问题一同研讨,满足这些教师群体专业成长的需要。
⑷借助网络平台,使全县化学教师建立更紧密的联系。通过博客、化学公共邮箱、化学教师QQ群等载体,将优秀教案、学案、单元检测题、优秀论文、经验文章等发布到网上,实现资源共享。进一步拓宽教研工作的空间,使教研员和学科教师之间随时进行双向甚至多向交流,打破时空界限,随时营造教研活动空间,及时向教师传输优质的教学资源。
(5)改用人教版化学教材。
第二篇: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现状调研报告
初中化学新课程的实验及活动开展情况调查报告 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新课程是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获得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所需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通过化学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提高未来公民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新课程一改过去由讲授、灌输一统课堂的教学方式,倡导以学生探究、合作为主的教学方式,将学生由“我学会”转变为“我会学”,为此新教材中安排了大量的以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为目的的两类活动:“家庭小实验”和“调查与研究”。同时新教材也将一些传统上的学生验证实验改变为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探究实验。经过一年的实践,对这些精心策划、设计的实验、活动,在具体教学中开展的情况究竟怎样?
从调查研究我们可以看出:“活动与探究”“演示实验”及“家庭小实验”分别有20%、14%和25%没有达到要求,而“调查与研究”开展情况更不理想,只有极少数学生参加了这一活动,笔者通过和教师、学生的交谈得知,影响这些活动开展的主要原因如下。
一、影响课堂实验活动开展的主要原因
1.现行评价体制的制约。由于初三面临中考,社会对学校的评价仅在于其学生的中考成绩,而不是学生能力是否得到提高和发展、是否具有发展的潜能,这就导致学校和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而不得不放弃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甚至为了提高课堂效率,出现了部分教师以演示实验代替学生探究实验、以“讲”实验代替“做”实验的“返潮”现象。好在2014年实验成绩计入中考分数。
2.现有实验条件的制约。由于我校参加了百校兴学工程,刚刚盖好的实验室仪器及药品都亟待解决,因此对进一步开展实验教学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3.化学教师自身业务素质的制约。
我校初中化学教师工作任务繁重,只有两位化学教师,人均授课班级数为3个,而且还兼职行政任务,没有大量的时间钻研和准备实验。③实验员队伍配备不完整。我校没有专门的实验员教师,而是我们自己兼任,因此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
4.实验本身因素的制约。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
(1)实验本身设计时没有考虑到季节和地域的差异,致使实验无法开展或开展的效果较差。如对蜡烛燃烧产物的探究,此时江南地区正处于夏季,气温较高,影响水蒸气的观察;又如“自制指示剂的活动与探究”,做此实验时处在冬季,难以找到牵牛花。
(2)有些实验污染较为严重,影响师生的身体健康。如“质量守恒定律”活动与探究中镁条的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严重污染室内空气。
(3)实验间的相互干扰致使某些探究实验无法开展。如“浓氨水使酚酞试液变红”的活动与探究,以致动作快的学生倒出浓氨水后使室内弥散了大量的氨气,以致动作慢的学生无法继续实验。
二、影响课外实验活动开展的主要原因
1.学生负担过重。初三学生面临中考,各科作业较多,学生没有时间进行课外活动。
2.来自家长的压力。学生家长都有不同程度的反对学生做费时费力的调查与研究和家庭小实验的倾向,这是调查与研究开展不尽如人意的主要原因。
三、结论和建议
从本次调研情况来看,我们可以初步得到如下结论。
1.总体来说,教师对实验部分还是比较重视的,能主动创设各种条件进行实验,但对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另一重要栏目“调查与研究”的认识还不到位,开展情况不够理想。
2.随着时间的推移,考试压力的增大,实验到位情况也越来越不理想,一些规定的学生探究实验也用演示实验代替了。从附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对于初三刚开始一段时间内课本上出现的学生探究实验,100%的教师都认真组织学生进行了实验探究,即使是习题中出现的活动探究实验(如寻找双氧水分解的催化剂),大部分教师也能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探究活动,甚至有些只要求是演示的实验,也有不少教师将其改变为学生探究实验。
为了贯彻和实施化学新课程的意图,教育主管或上级应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设。
(1)加强实验室建设。根据新课程标准重新修订或制定初中化学实验室装备条例,完善中学化学实验硬件设施。例如,现在实验室排风系统不到位,化学教师在做一些有毒药品的实验时,会出现轻微中毒现象,出现头晕、恶心等症状。
(2)加强实验在中考中的地位,以此督促学校、教师和家长对学生实验和课外活动的重视。
(3)加强化学实验教师队伍的建设。一方面建立实验教师的考核机制,另一方面加强实验教师业务能力的培训工作,同时重新核定实验教师工作量,充分发挥实验教师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的作用和地位,增强他们的责任心,为全面提高中学化学教学质量奠定基础。
(4)加强实验和课外活动的可行性。教材在选择化学实验、课外活动时应考虑到地区(农村和城市、经济发达和欠发达)和季节的差异,让教师能根据实际情况有选择实验和活动的余地。
(5)探索寄宿制学校开展“调查与研究”和“家庭小实验”的方法,总结经验,以便为今后全面进入新课程提供参考。
第三篇:学科建设与科研工作调研报告
学科建设与科研工作调研报告
为更全面掌握学校学科专业与科研工作情况,了解各学院对学科与科研平台、团队等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推进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的健康发展,更好地服务学校人才培养和内涵建设,科研处、学科建设办于本学期的第2周在分管校领导的带领下走访调研了各学院(系)的学科建设与科研工作,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对目前学院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的整体认识
各学院对学科建设与科研工作的重要性不断提高,不少学院都强调,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是本科高校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它们既是培养高质量人才、出高水平成果和获取更多资源的重要保证,也是衡量一所本科院校办学质量、提高学校美誉度、增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调研中,各学院的相关负责人对本院的师资队伍、科研情况、学科基础、人才培养等方面都进行了认真地分析和详细地汇报,提出了学科建设、科研推进工作等方面的设想。总体上说,各学院对所在学院学科建设、科研工作的重要性认识都比较到位,目标定位比较准确、工作思路比较清晰。人文学院表示要积极申报省级重点学科,争取1-2年内国家及省部级课题申报状况得到切实改变,每年在中文核心以上期刊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20篇以上。数理学院表示下一个五年力争发表SCI收录论文30篇以上,获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5项以上,获市厅级以上科技进步奖或自然科学奖4项以上,确保通过2018年学士学位授予权专业评审,为申报硕士点授权打下坚实基础。计算机科学学院表示成立科研指导小组,开展学术交流,加强校企合作,拓宽科研渠道。启动“135”学科建设工程,打造1个重点实验室,主攻3个研究方向,设置5个本科专业。大部分学院制定了本学院的学科建设、科研工作的五年计划和具体措施。
/ 6
二、各学院(系)学科建设与科研工作的相关动向
通过此次调研访谈,我们看到不少学院在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方面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学科建设意识不断增强
不少学院表示,我校“有特色、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定位为学校学科专业建设奠定了基础,作为教师、作为学院,需进一步强化学科专业意识,通过学科意识的建立,寻找学科归属,凝练学术方向,培养教师队伍。同时,由于学科建设毕竟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各级各层机构都需要进行认真的谋划,既要重视政策、体制改革,加大经费投入等,又需要进一步转变学科专业观念,拿出具体措施,使学校真正在本科院校的轨道上运转。
2.教师从事科研的积极性有所提高
通过调研发现,学校层面科研量化考核和科研奖励等办法颁布后,不少学院都对政策进行了宣讲,同时,各学院根据自身的情况,对论文发表、项目获奖等也进行了配套,能主动通过一些有效的措施调动并保护教师科研的积极性。目前,越来越多的教师已意识到科研工作对学院及教师个人发展的重要作用,各学院也正努力结合本单位的特长、优势,主动寻求科研工作的突破口、增长点。
3.部分学院科研团队初步形成
各学院都意识到,单打独斗式搞科研已不适应本科院校科研要求,必须树立学科意识,组建科研团队,集中大家的科研能力和智慧,才能获得高水平科研成果。比如,人文学院形成了现当代文学、写作学、儿童文学、古汉语等科研团队,数理学院形成了应用数学、基础数学、数学教育等科研团队,计算机科学学院形成了数据挖掘、人工智能、网络安全等科研团队,教育科学学院形成了教育哲学、学前教育、认知心理、应用心理等科研团队。各学院的科研团队在帮助和带领教师共同开展科研工作中发挥了
/ 6
积极作用,促进了所在学院科研工作的发展。
三、我校学科建设与科研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科研成果少、含金量低
现有师资队伍很难在科研上有所突破、很难获得重大的科研项目,原因有三点,一是师资队伍科研基础、科研意识比较薄弱,不知科研怎么搞,想申报高水平的科研项目又基础不够。二是师资队伍学历层次偏低、高水平科研型人才匮乏,大家都卯足了劲,但就是缺少真正的领军式高端人才带领大家在科研上有效突破。三是科研时间少,不少学院反映教师教学任务都比较重,专任教师的平均周课时数都在11节以上,教学任务重,难以挤出更多时间搞科研。
2.科研软硬件设施差、图书资料少
学校大部分软硬件设施处于原先高职院校的水平,缺少专业的、高端的实验室,教师的科研成果无法通过精密设备测定、增加成果的可信度。缺少相关的专业图书资料、代表科技前沿技术的文献资料,特别是学校没有外文数据库,制约了教师科研信息的查询、科研资料的查找、科研成果的质量。
3.科研积极性不高
搞科研要靠中青年教师,最佳年龄在25-45岁,但部分学院的教师科研积极性不够高,搞科研一靠兴趣(随意),二靠利益(评职称)、三靠政策(指标奖励),没有把搞科研作为本职工作,而是为应付完成任务,这样的后果是所出的科研成果少,并且质量不高。
4.学科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
学科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年龄结构不合理,有的学院教师整体比较年轻,有的学院教师偏向老年化。二是教师专业技术职称结构不合理,高级职称人数偏少,缺少学科带头人和专业带头人。三是高学历的高层次人才偏少,缺少新鲜的血液,无法获得学科的前沿知识,3 / 6
科研也就找不到突破口,也就出不了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四是专兼职教师比例不合理,有的学院兼职教师偏多,影响学院的科研工作。
5.学科科研经费不足
有的学院反映学校投入经费不足,学院自筹经费能力又较弱,还要解决教师的福利问题,拿不出更多的资金支持学科科研建设,并因此导致科研保障不力、资源开发不足,许多教师只能闭门造车,在低层次、低水平上循环,也很难争取到更多的外部资源。
6.学科结构还没有到位
有的学院还没有建立完整的学科结构,缺少学科带头人和学术带头人,还没有形成相对稳定的学科研究方向,已形成的学科研究方向数量也偏少,学科团队组建不到位,有的学科研究方向上人员寥寥无几,不能充分发挥学科团队的作用。
四、各学院希望学校给予的支持
调研中,各学院充分肯定了学校层面对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的重视,对自己所在学院工作的关心和支持。由于学校高层领导重视、专项资金到位、顶层规划科学、实施步骤具体等都影响着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的整体效果,所以为了进一步有效推动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上台阶、上水平,各学校衷心希望学校能在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上给予更多的政策扶持或倾斜,能给予更多、更有力的指导、支持。
1.加大人才引进力度
加大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和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工作,以新鲜血液充实学科科研建设的前沿阵地,提高科研成果的产出速度,提高科研成果的数量和质量,提高学科团队的整体水平。
2.给教师留有足够的科研工作时间
要防止教师课务过重导致教学、科研两头都要忙,两头都不扎实,互相牵制,难以真正静下心来做好科研工作。建议学校结合定岗定编工作将
/ 6
教师分成科研型教师和教学型教师,各有侧重,让喜欢搞科研、能搞科研的教师安下心来搞好科研工作。
3.增加教师与外界学习交流的机会
积极为教师创造与外界学习交流的机会,定期举办高水平的学术交流活动,邀请省及国家级课题组专家到校进行学术讲座和技术指导,提高教师申报课题的水平。积极支持教师参加各类学术会议,对学术会议论文给予重视。为教师创造更多的业务学习和学历进修机会,让教师走出去,呼吸新鲜空气,接触新的知识,提高科研活力。
4.适度提高科研奖励力度
在原有科研奖励的基础上,不断提高科研奖励的力度、加大科研奖励的范围,充分调动教师搞科研的积极性。对作出重大科研贡献的教师进行荣誉上、物质上、时间上的多重奖励,让优秀人才搞科研时,心情上愉悦、生活上无忧、时间上充裕,在全校营造一个更加浓郁的科研气氛。
5.增加软硬件设施的投入
希望学校加大经费投入,建立与本科院校相适应的教学实验室和科研基地及软件环境。比如机电学院希望学校组建教学实验室;计算机科学学院急需外文数据库和组建云计算机实验室;化工学院需要补充教学、科研仪器,需要一些检测数据有说服力的精密仪器用于科研及对外合作。
五、对学科科研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此次调研不拘形式,不走过场,各学院(系)积极参与讨论,充分反映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的一线情况,为学校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集思广益,提出了一些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1.不要贪多图快,集中精力建好几个重点学科、特色学科,一个学科建好了,可以带动多个学科建设。
2.综合考虑社会需要和校情实际,真正靠发展特色学科来确立我校的地位。
/ 6
3.增强科研机构的服务意识,积极营造重科研、搞科研的良好氛围。4.加强政策的连贯性和可执行度,在政策制定时应考虑多激励、少约束,多服务、少干涉,多沟通、少命令。
5.建立数字化网络科研管理平台,既便于科研项目管理,也便于科研成果统计,提高科研管理水平,建议由计算机科学学院与科研处合作进行科研管理软件系统开发。
学校对本次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调研相当重视,走访了各学院(系),大家畅所欲言,交流气氛热烈,既反映了一线教师的呼声,也传达了学校的政策动向。各学院(系)都表示本次调研工作很接“地气”,反映了学校新领导班子的工作作风,把自上而下的行政命令管理模式,完全改成了自下而上式的服务交流管理模式,为学校今后的学科、科研工作做了很好的铺垫。
2012/9/24
/ 6
第四篇:开展学科建设调研
如何加快学科建设及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工作报告
根据学校提出,提高学校办学水平和学科建设水平,促进高层次人才培养,努力实现学校科学发展与快速发展,开展学科建设调研工作。我院党政领导成员围绕“十二五”发展规划和学科建设规划的总体要求,在认真抓好学习的同时,根据学院的实际,拟定了学科结构、管理体制、学科队伍、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四个调研主题,院领导成员根据调研主题和工作分工,共计举办专题调研座谈会4场,并发放调查问卷,同时还采取了个别访谈等形式,广泛开展了调研工作。调研的对象包括教授、青年骨干教师、全体教工党员、学生代表等。通过调研,学院领导成员进一步深入了解了师生员工中对学院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领导成员及时将调研的情况进行了梳理,认真撰写调研报告,在此基础上,召开了党政联席会议,开展调研情况讨论与交流,进一步研究查找和凝炼突出问题,思谋破解办法,为下一步加强整改,推进学院科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学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状况
(一)学科队伍
多年来,艺术设计学院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学校发展主题之一,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树理念,强师德,抓规范,促发展,使师资队伍上档次、上水平,打造学科理论水平高、教学能力强的创新型师资队伍,围绕师资队伍建设,推出了一系列重大举措,使学院的师资队伍建设取得了显著的进展,现有教职工70人,专任教师58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11人,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30人,高级职称人员占教师总数的33%。在读硕士学位的青年教师多人,展现出良好的发展后劲。
(二)管理体制
学院十分重视教学管理队伍建设。多年来,经由学院广大教师的民主推荐、学院和学校党委的考核任用,现已形成一支结构合理、年富力强、甘于奉献的本科教学管理队伍,满足了教学管理工作的需要。学院一贯坚持把加强管理队伍建设作为提升教学管理水平的重要内容。根据相关文件的精神和要求,制定了《艺
术设计学院教学管理岗位职责》,明确规定了院长、主管教学副院长、各系主任、副主任、教学秘书的岗位职责,并以此作为业绩考核的重要依据,做到职责到位、管理到位、服务到位、落实到位。
学院按照“科学的目标、宽松的环境、严格的要求、规范的管理、满意的服务”的教学管理思路,以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为抓手,以管理队伍建设为保障,初步形成了管理规章制度健全、质量标准科学、质量监控严密的本科教学管理体系,形成了结构合理、综合素质高,集服务、管理、研究为一体富有活力的教学管理团队。
(三)人才培养
长期以来,艺术设计学院把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制定与落实作为教学改革与建设中的头等大事常抓不懈。学院根据以学校关于修订本科专业指导性教学计划的意见,修订了各本科专业的培养方案,合理地调整了各类课程比例结构和课程设置,使各专业课程结构更加趋于科学、完善。
2010年,我院对各专业的培养方案进行了重大调整与制订。新制订的共八个专业方向的2010年人才培养方案是在既有的基础上,完成了“综合素质、专业能力、职业方向”三位一体的分流培养模式。坚持了“按发展需要培养人”的办学理念,以应用性人才培养为导向,坚持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重原则;重基础、重专业和一定岗位指向性结合原则;各专业建成符合专业培养目标要求的专业主干课程体系,又实现了专业与职业之间相互支持和融通的课程体系。2011年又在2010人才培养方案基础上再次修订了2011年人才培养方案(涵盖了应用类、普教类、职教类、职高对口类)共九个专业方向。
二、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学科、课程、科研建设方面
1、学科建设缺少突破。重点学科建设还要进一步加强。
2、学科发展还不平衡。有的学科在研究方向上还不够明晰,尚未形成稳定的研究方向和研究团队。
3、学科资源整合度还不高。突出表现在,学科之间,包括学科内部,一方面资源有限,另一方面也还存在着资源集成度不高,利用率低的问题。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相互融合还比较困难,充分利用大学的多学科资源优势,加强结合,学科交叉联合,开展联合培养,联合科研攻关,还需进一步加强。
4、特色课程必须进一步加强建设。建设几门在全国有影响力课程。
5、在研科研题开展的监管、督促检查问题,科研与教学相互促进问题。
6、与国内外的学术交流往来还不够密切。
(二)人才培养工作方面
1、本科生招生和研究生招生工作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
2、教师的专业实践知识及技能亟需提升。主要表现在具备一定的专业教学理论知识,但对目前设计教育的发展状况和工作实践缺少了解,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
3、教学内容及培养计划有待完善。根据大学的育人理念及人才培养定位目标,我院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对漆画、动漫设计、服装设计等专业的培养计划进行了修订,但在学程安排及部分教学内容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动画设计专业、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在课程安排上不尽合理。加强研究生管理,在培养方案、培养计划、日常教学、科研指导、撰写论文、导师管理等工作上也有待进一步完善。
4、教学质量工程建设力度不够。主要是在高级别教学改革课题、精品课程建设、名师培养、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等方面还比较薄弱。实践教学基地,创新实验区建设几亟待加强。
5、学术气氛不够浓厚。邀请一些名家大师的学术讲座活动安排较少,为学生提供的选修课数量相对偏少。
(三)队伍建设方面
1、师资队伍的总体体量还比较小。目前8个专业共有专任教师58人,行政工勤12人,与国内同类高校相比,师资队伍体量过小,师生比总量不足。随着学生的增加管理队伍严重不足,急需解决。
2、有一定影响的学科带头人缺乏。由于多方面因素,引进工作困难,成效不显。
3、学科梯队建设虽然取得一定进展,但还不够理想。目前学科梯队建设还需合理配置教师资源,优化教师队伍,提高教学科研人员的专业素质和学术水平,制订并实施学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的选拔、引进、培养和使用方案,加强学术骨
干和学科学术带头人队伍建设,培养造就学术名人。学科学术带头人的选拔和培养是学术梯队建设的关键。对青年教师的培养、教学水平、科研能力等方面的提高还亟待加强。
(四)作风建设方面
1、教职工中的师德师风建设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少数教师在敬业爱岗,奉献精神、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师德风范,科学严谨、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以及勤奋刻苦、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等方面还存在问题。
2、学生的专业思想还不够巩固,学习动力不足。加强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帮助学生了解专业,热爱专业,端正学风,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实践能力,还需要加大力度。
3、师生之间互动机制还需进一步完善,毕业生在就业、创业加强引导帮助。对通过调研反映出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学院将认真梳理,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不断提高思想认识,积极探索破解之策,力争能够创造条件,逐步加以解决,以实际行动,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学院的可持续性发展。
第五篇:现状调研报告
现状调研报告
现状概况:
合肥市生态公园位于二环北路以南,二环西路以东,合九铁路线以西,清溪路以北,距离合肥火车站仅三站路的路程,用地面积约8.2平方公里,公园种植3万余株各类植物、拥有近20余万平方米草坪、近10万平方米的水面。周边交通便利,南面为安徽国际汽车城,东面为居民住宅小区。在这个比逍遥津公园还要大的公园里,建有露天营地、旱冰场、儿童游乐园、钓鱼岛等40余处设施。在水上森林公园及入口处还安排了冷雾经管,使生态公园带有浓厚的森林公园特色 合肥市两大水源地董铺水库,大房郢水库分别位于基地的西部和北部。本公园与规划中的城市东南防风林带通过环城公园生态廊道相连接,是合肥南淝河景观轴线的重要组成部分。规划范围内南淝河及四里河蜿蜒流过场地的大部分区域,与董铺水库、大房郢水库相临。沿河道有着面积较大的丘陵地带,高低起伏、错落有致,为营造特色的生态公园社区,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合肥市生态公园的设计,充分贯彻了生态、经济和功能互动与平衡发展的概念,成功实现了城市发展与自然发展的共生,将生态保护转化为了城市效益,并通过城市的集聚发展,保全了自然生态空间,控制了城市的分散发展和外延无序扩张,促进了城市土地开发的集约化。设计中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将可持续性发展的高品质风景区和城市社区作为我们的设计目标,最终创造了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
环境。
防灾概况:
我组所选地块位于该公园的东面,靠近芦岭路;马路对面就是小区。该地块面积约一万多平方米,地势平坦,位于生态公园的外围,一旦发生灾害附近小区的居民能够在第一时间撤离到该地块上并进行安置;如果公园内部发生火灾等险情,可以阻挡火灾向外蔓延,能够保护周边居民安全。但该地块栽植的数木多棵枯死,一旦发生火灾会使火势蔓延,造成更大损失。
防灾绿化现状:
该地块种植了海桐、龙柏、侧柏、雪松、悬铃木、广玉兰和大量的香樟树;其中海桐、香樟、广玉兰防火性能比较强;且香樟栽植密度较大数量较多,能够很好的起防火作用和防止高空物体坠落,有一定的保护阻挡作用。雪松抗旱性比较好,树体高大、枝叶较多,也可在地震等灾害发生时阻挡高空坠落物;降低次生灾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