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生慢慢才会明白的42件事_第31件事 忍耐是人生的另一种境界
面对暂时的委屈而忍耐乃是一种境界。这种忍,不是性格软弱、忍气吞声、含泪度日之举,而是高明人的一种谋略,是为人处世中的上上之策。所谓忍之有道,是为图大业、等待时机成熟的准备。这不是怯懦,更不是放弃,它是我们保全自身的手段,也是谋取更大成功的起点。那种为了一时之气而付出惨重代价的做人方式必将导致你血本无归。
别人的否定是在帮助我们进步
喜欢依附别人,靠他们的关爱和肯定来生活的人要迎合他人的喜好,最后必定会迷失自我。不必去排斥别人的否定,换个角度想一想,这是在帮助我们进步。
有位朋友对小仲马说:“我在外面听到许多不利于你父亲大仲马的传言。”小仲马摆出一副无所谓的样子回答:“这种事情不必去管它。我的父亲很伟大,就像是一条波涛汹涌的大江。你想想看,如果有人对着江水小便,那根本无伤大雅,不是吗?”
听到别人的批评,再三客观地分析、判断之后,只要认为自己的做法合理、站得住脚,那么大可坚持到底,不必妥协;如果冷静客观地分析之后,发现自己确实理亏,就要勇敢地接受错误的事实,马上改进,并且诚心感谢对方。
英国首相休姆曾经因为一项政策而被持相反意见的国会议员和社会舆论连续在议堂和报纸上大肆批评了一个星期。朋友对休姆很同情,忍不住问他:“你怎么能够受得了这种像是轰炸机倾巢而出般的轰炸行动呢?”“还好我身上流着苏格兰人坚强的血脉。”休姆笑了一笑回答,“最重要的原因是每当我听到别人批评我的政策时,我一定会这样想:嘿!骂吧,这种广告宣传是不用花钱的。”
其实,人的一生就是在否定和肯定之中载浮载沉,不论是来自别人还是源自于自己心底的,但就是这些肯定和否定往往左右了我们的成长过程。身处社会之中,接触到人群,偶尔挨两巴掌是常有的事,但是,挨了这两巴掌之后,怎么反应是一门需要耗费时间和耐心来学习的大学问。
有一个记者竟然因为在吃饭时和一家名点心店的服务生有些争执而在一本休闲杂志上写文章,恶劣地批评这家点心店的食品难以下咽等并非事实的情形。点心店的员工看到这篇报道都很生气,纷纷要求老板找律师去告那个记者。没想到,老板非但没有为了这件事而懊恼,反而胸有成竹地发信给各大媒体,邀请他们来参观一场“挑战XX杂志:传统面食制作表演”。点心店特别休市一天不营业,却门户大开,欢迎民众来观赏表演。这一天,店里四处张灯结彩,喜气洋洋,非常热闹。只见点心店老板一副古装打扮,身手灵活,就像是表演杂耍似的,做出薄得透亮的包子皮;拉出又细又长,挂在手上一圈又一圈的面条;烙出的葱油饼一层又一层,松松软软的。现场的记者们都成了现成的评审,逐一品尝之后,个个都竖起大拇指直夸好吃。这场大挑战是赢定了,经过各媒体这么一报道,点心店的生意好得简直供不应求。
被别人否定不一定是件坏事。如果大发脾气,不思改进,不加以利用,只会走向成功的反面;如果改变被批评者的心态,把批评的声音当做一种关注而认真改进,才能真正促进自我的成长,把坏事变成好事。
把忍耐当成人生的一种磨炼
柏杨说过,面对强权的挑衅,“心胆俱裂、由衷屈服是瘫痪了的奴才。跳高之前,先曲双膝则
是英雄豪杰。如果稍被挑衅就愤怒上前,一口咬住,死也不放,那就是螃蟹了。”可见,要当英雄豪杰也是要先“曲双膝”的。这暂时的“曲双膝”不是怯懦,更不是就此认命,而是为了跳得更高所要做的必要准备。
为了将来能够实现自己的志向,情况不利时也要先忍一忍,这才是上上之策,如果以硬碰硬,不考虑后果,就会在受辱的同时也失去以后东山再起的机会。
春秋时期,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打败,退守在会稽山上,越王要求跟吴国讲和,吴国的条件是要勾践夫妇到吴国给夫差当仆役,勾践答应了。
勾践将国事委托给大夫文种,让大夫范蠡随他和妻子前往吴国。到了吴国,他们住在山洞的石屋里,夫差每次外出,勾践就亲自为他牵马。有人指责辱骂他,他也不在乎,低眉顺眼,始终表现出一副驯服的面孔,很讨夫差欢心。
一次,夫差病了,勾践在背地里让范蠡预测一下,知道此病不久就会好,他就亲自去见夫差,探问病情并亲口尝了尝夫差的粪便,向夫差道贺,说他的病很快就会好的,夫差问他怎么知道,勾践就胡编说:“我曾经跟名医学过医道,只要尝一尝病人的粪便,就能知道病的轻重。刚才我尝了大王的粪便,味酸而稍微有点儿苦,用医生的话说是得了'时气症',所以病会好,大王不必担心。”果然不出几天,夫差的病就好了。夫差认为勾践比自己的儿子还孝顺,深受感动,就把勾践放回国去了。
勾践归国后,深为会稽之耻而痛苦,一心伺机报仇。他睡不好觉、吃不下饭,不近美色,不看歌舞,苦心劳力,唇干肺伤,对内爱抚群臣,对下教育百姓,经过3年,百姓都归顺了他。
为了更好地笼络群臣,每当有甘美的食物,如果不够,勾践绝不敢独吃,有酒便将其倒入江中,与人民共饮,勾践亲自耕种及劳作来养活自己一家,靠妻子亲手织布穿衣,不吃山珍海味,不穿绫罗绸缎。为了坚持锻炼斗志,不过舒服生活,连褥子都不用,床上铺着柴草,还备一个苦胆,随时尝一尝苦味,以不忘所受之苦。他还经常外出巡视,随从车辆装着食物去探望孤寡老弱病残的人,并送食物给他们吃。
然后,他召集诸大夫,向他们宣告说:“我准备和吴国开战,一拼死活,希望士大夫踏肝践肺与我共同作战,我跟吴王颈臂相交、肉搏而亡是我最大的愿望。如果这些办不到,从国内考虑,估计我们的国力不足以损伤吴国,从国外结盟的诸侯也不能毁灭它,那么,我将抛弃国家,离开群臣,自带佩剑,手举刺刀,改变容貌、更换姓名去当仆役,拿着箕帚侍奉吴王,以便找机会跟吴王决战。我虽然知道这样做危险太大,要被天下人所羞辱,但我的决心已定,一定要设法实现。”
后来越国终于与吴国在五湖决战,吴国军队大败,越军包围了吴王的王宫,攻下城门,活捉了夫差,杀死了吴国宰相。灭掉吴国两年后,越国称霸诸侯。
一位名人曾说:一个人的成就与他自己所拥有的气度和胸怀是分不开的。事实的确如此,生活中那些心胸开阔、能忍善忍的人,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都更容易比别人成功;而那些心胸狭窄、不懂克制的人即使满腹经纶或者力大无比,都只不过是历史上的匆匆过客而已。
任何一个时代、任何一个社会都是以实力说话的,然而,我们不是天才,也不是“生而知之”的圣人,我们的知识、才华、经验、技能都是从无到有,一点点积累起来的,因此,当我们还处在起步阶段、缺乏实力的时候,我们必须接受不被别人重视这个事实,只能“忍”,忍受强权,忍受各种不公平的待遇。我们应当把这段忍耐的时间当做自己人生道路上的一种磨炼,从中汲取经验、接受教训,从而充实自己、提高自己,最终找到属于自己的出路。那种贸然反抗强权的行为是不可取的,逞了一时之快,却因此付出惨重的代价。这样做人,必然会在这个社会上碰得头破血流。
忍气是为了争气
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情绪,但每个人宣泄情绪的方法却不一样。善于控制自己情绪的人可以将阻力化为助力,帮助他们遇难呈祥、政通人和;不善于控制自己情绪的人却只会产生一些非理性的言行举止,轻则受挫误事,重则亡命丧身。
韩信是淮阴人,年轻时很贫困,表面看来,他一无所长,家乡的人都很瞧不起他。他既不能做小吏,又不愿种地,也不会经商,身强力壮的他只能靠乞食生活。
韩信曾长期在亭长家里寄食。后来,亭长的妻子对他很反感,就设法赶走他,于是每天全家提前吃饭,等韩信赶来时全家已吃完了。他碰了几次钉子,从此就不去了。
后来他去河边钓鱼,又不肯用心,还是不免饿肚子。有一个在同一条河里漂洗棉絮的老太太看他可怜,就连续几十天将自己带的饭分给他吃。韩信很感激,在漂母做完工与自己分手时,韩信诚恳地对她说:“我将来一定要百倍地报答您。”漂母觉得他很不争气,愤愤地答道:“你这样一个男子汉大丈夫,自己不去挣饭吃,我觉得你可怜,才给你饭吃,像你这样没出息的人,谁指望你报答,你还是自己快找谋生之道吧。”韩信听后,心中痛苦极了,他知道好心的老太太不可能理解自己,他没有解释,但在心中立下誓言。后来,他功成名就,果然以“千金”重酬了漂母。但当时谁又能知道他的志向和痛苦呢?
韩信身材高大,总是随身佩带刀剑,他虽贫贱但却显得仪表堂堂、威风凛凛。他好佩带刀剑和他出众的仪表与其志向、才能和气质有关,因内符外,因此他与众不同。这种社会地位和精神气质的反差最易引起小人的注意和忌妒,小人们最见不得这类现象,这可以说是自然规律。
有一天,一群无赖拦住韩信,其中一个说:“如果你有胆量不怕死,你就把我杀了。如果你怕死,就从我裤裆下钻下去,否则我绝不放过你。”韩信听后狠狠盯着他,手不自觉地紧握着剑柄,过了许久,他松开手,趴在地下,居然从那人的胯下爬了过去。为此,家乡的人更看不起他了,认为他不但无能,而且是个懦夫。
韩信并不是个懦夫,他忍受那样的奇耻大辱,是因为他的人生抱负太大了,没有必要小不忍而乱大谋。后来他逐鹿中原,风云际会,先后做过齐王和楚王。他与部下谈起这事时说:“难道那时我没有胆量和力量杀他吗?只是由于杀了他,我的一生也就完了,因为那时能够忍耐,所以我才能得到今天的地位和成就。”
“宰相肚里能撑船”、宰相、大将“大将之风”,都是指有涵养的人,有涵养的人都能控制自己的情绪,能忍受暂时的委屈,也能成就事业;相反,那些遇事不能冷静并且以极端手段
处理问题的人,绝不是能成大事的人。
第二篇:人生慢慢才会明白的42件事_第14件事 享受寂寞是一种境界,品味孤独是一种幸运
真正意义上的寂寞是一种文化底蕴的体现,含蓄、隽永;是一种理性而有层次的思考,深刻、清醒;是一种精神领域的探求,睿智、通达。寂寞是一种自由的境界、智慧的境界、超凡脱俗的境界,也是交错痛苦的人生境界。只有懂得品味,才能享受寂寞。
用寂寞收获智慧和幸福
世界上唯一不变的是变化。变化无时无处不在,变化日新月异。每个人都不可能随着变化永不停息地变化。如果一味跟随,会被尘世的变化拖垮。
人的力量如大千世界的一粒微尘,倘若不能以静制动,不能耐住寂寞,必定会白白耗费精力、一事无成。只有耐得住寂寞,才能干一番真正的事业,才能成就大事。
中国历史上的女皇帝武则天,14岁入宫为才人,被唐太宗赐号“武媚”;唐太宗去世后,她出家当了尼姑。但她不急不躁、养精蓄锐,等待时机,先是卑躬屈膝侍奉皇后,后又团结上下左右、运用手腕,在寂寞中等待几十年,终成就辉煌大业。司马迁更是典范,他被处以“宫刑”,但他忍受了耻辱、嘲讽、磨难,在寂寞中为后人留下千古不朽的《史记》。
耐得住寂寞的意义在于:安静躁动的心灵、熨帖狂乱的灵魂,把无休无止、无尽头的欲望归于最有价值、最有意义的地方;耐不住寂寞是人生的败笔,甚至会招致祸患。
明朝开国功臣刘伯温满腹韬略,投奔朱元璋时已50岁了,他呈献18条大政方略和战略构想,使朱元璋的事业得到决定性的快速发展;明王朝建立后,他又制定立国法律制度,安邦兴国。刘伯温以张良自居,可是他缺乏张良那种功成身退的勇气与远见,耐不住寂寞,最终落得被毒死的结局。反观汉高祖刘邦的“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的谋士张良,在刘邦入都关中,天下初定时托辞多病,闭门不出。可谓耐得住寂寞、耐得住诱惑,遵循可有可无、时进时止的处世原则。
耐得住寂寞的人能坚守忠诚,不会被外界所迷惑。亚当和夏娃本在伊甸园愉快地生活,却禁不住毒蛇之诱惑,偷吃了善恶树上的果子,被逐出伊甸园,也把邪恶引领到世上。
可见,耐得住寂寞是人生的一种境界,是一种自信而从容的气质。只有耐住寂寞才能收获冷静和智慧,才能不为浮躁世俗左右,以致埋没意志,才能保持清醒的头脑,才能成就大事,才能为国为民贡献力量。
懂得忍耐,享受寂寞
耐得住寂寞是保持心灵明净和淡泊的一种选择,寂寞的时候回忆过去的一段情,回味唱过的一首歌,去重温过去、思考未来,守住一份寂寞,在寂寞中蕴足力量。
寂寞是一种心境,是一种处世不惊的状态。身处异乡,经历了太多的世态炎凉,唯一能悟出的道理是:把握自己的航船驶向理想的彼岸,耐住寂寞才惊得起风浪。
其实,懂得忍耐是一种技巧,享受寂寞是一种学问,会忍耐的人大多数是拥有智慧的人。如果你领略过真正的孤独与寂寞,而且你曾经用自己的力量战胜孤独与寂寞而找出自己的路,有了自己的创造与成就,你就可以相信孤独与寂寞并不像你所认为的那样可怕,因为它们对你有激励的作用。
梁实秋先生说过“寂寞是一种清福”,寂寞可以让人感觉到一种空灵悠远的境界,在这种境界中,我们可以脱离尘世的喧嚣,在越来越狭小的思想空间里任思绪尽情飞扬,任想象自由翱翔,让忧伤寂静沉淀,让痛苦在此发光。
寂寞的表现形式有两种:一种是写在脸上,一种是藏在心里。前者是精神贫乏者的寂寞,是形体的、外在的、浅表的,是因为他们不能或无法理解别人的许多思想和情感而寂寞;后者是精神富有者的寂寞,是隐匿的、内在的、深层次的,是因为他们自己有很多的思想和情感体验得不到共鸣,不能被他人理解而寂寞。
人能耐得住多大的寂寞就会有多大的成就。凡高背着沉重的画具,奔走于法国阿尔特土地上,灼热燎人的阳光使他显得憔悴衰老,饥饿使他的身体极度虚弱,他的生命力仿佛干涸了,可他永远有一颗活着的心灵。曹雪芹已到了举家食粥的地步,仍抱着一沓书稿“批阅十载、增删五次”,苦心创著《红楼梦》。嵇康、阮籍寄情于一片竹林、一隅山野“弹琴复长啸”,放浪形骸,死到临头还要从容弹一曲《广陵散》......古来圣贤皆寂寞,他们的寂寞正昭示了他们人格的独立和完美,这正是他们的高尚之处,他们在乎的是心灵的挥洒不羁。
孤独是一种独善其身的智慧
孤独是在伤痕累累中自舔伤口的一种本领,是在浑浑噩噩时保持清醒的一种能力,是在利欲熏心时选择淡泊的一种心态,是在空气污浊时不被蒙染的一种自卫,是在是非浑浊时独善其身的一种智慧。
孤独不是离群索居、与世隔绝的一种状态,不是孤芳自赏、自怨自艾的一种心态,不是作茧自缚、自生自灭的一种形态。孤独不是无奈,而是选择;不是封闭,而是超脱;不是痛楚,而是愉悦。孤独让自我更加沉静、更加沉潜、更加警醒、更加了然。
孤独是一种超脱,它可以使人更集中、更炽热、更自觉地投入和进入超前性的思考,以至有所发现和创造。喜欢喧嚣张扬的人乐于沉湎在世俗的欢乐里,永远也无法品尝到孤独之美。
高山是孤独的,因为它挺拔;大海是孤独的,因为它没有影子;黄金是孤独的,因为它喜欢缄默;冬天是孤独的,因为它惯于孕育。做人也要学会孤独,不为外物所诱,抛开私心杂念,不浮躁、不盲从,保持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
乐圣贝多芬一生寂寞孤独,可是他却说:“当我最孤独的时候,也就是我最不孤独的时候。”因为他在寂寞孤独之中才更能把情怀寄托在领略大自然的美妙上,才更有机会去整理他那不平凡的思想和灵感。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相信马致远当时如果没有深切的寂寞孤独之感,绝对写不出这样的佳句。又如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的“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也深深地刻画出作者当时那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孤独之情。
西方哲人说:“世界上最强的人,也就是最孤独的人。”唯有哪些坚强、能面对寂寞的人,才有力量使他们的天赋才华不致被寂寞孤独所吞噬,反而因磨炼而生热发光。
第三篇:幸福人生三件事
幸福人生三件事
幸福人生向来无固定的模式,但人生的幸福莫过于三件事——
有人信你。一个人身处困境,就算全世界的人都在怀疑你,责难你,但只要有一个人对你深信不疑,你就不会对前途绝望,丧失生活的信心和勇气。有人信你,就像冬日里那抹煦暖的阳光,孤寂的日子就不会太阴冷,萧索的岁月里就不会太凄凉。
有人陪你。人生就像奔流的大河,在澎湃的岁月里,不断有人踏上你的生命之舟,与你同船而行,也不断地有人中途退场。当你生命的小舟行进到激流险滩,而能仍然留在你的船上,与你比肩而行,对你不离不弃,一道跋山涉水共度险恶的人,一定是你的生死之交你的知己。有人陪伴,再漆黑的夜也不会孤单,再崎岖的路也不会害怕。
有人等你。人生路漫漫,每个人都行色匆匆追逐着自己的梦。有人愿意放慢自己的脚步,笑意盈盈地在人生的某个路口等你,与你相亲相爱同行一程,开始一段美好的人生之旅。小时候,父母等你回家,那声声呼唤便是最美的天籁;长大后,那等你回家的窗口那盏昏黄的灯就像爱人的眼,多情而缠绵……没人等的人生是孤寂凄惶的,也是了无生趣的。
第四篇:人生是一种境界
人生是一种境界
我们的第一声啼哭,就暗示了世道的艰难。因此,我们不能不凭借自己的双脚,在这个世界上跑来跑去。
太多的期待,太多的幻想,支撑起我们灵魂的星空,使我们习惯于在毁灭中求生,在绝壁间寻路。
我们必须从从容容。
人生,永远是一枚青涩的果子。
这其实是一种幸运。我们有充足的理由高悬于枝头。在天地之间,在幸福与痛苦之间,展示自己。
一切不要太在意。
纵然卑微如涧边之草,纵然崇高如峰间之松,流水行云,都是匆匆一生。
上帝拥有自己可意的庄园,留给我们在人间,我们理当坚守自己。
摊开的手掌,同时落满了阳光和风雪。
我们原本就是凭借鲜花与荆棘,凭借果园和荒漠,把握住生存的根据。
学会走路,学会爱恨,学会在心灵流血的时候,打起精神。
我们必须从从容容。
在失恋的雨季中,牢记住初恋的晴空。
在凄迷孤苦中进修,怀想远方的朋友。
忧伤时,握手为拳,唤醒窗外那一片属于自己的风景。
人生之无奈,也就在于我们永远不能企及自己梦想中的一切。
既然我们无法抓着自己的头发升上太空,那么,我们倒不如深情的低下头,挥去天边那诱人的彩霞,热恋我们脚下的这一方实实在在的土地。
食人间烟火,尝酸甜苦辣,尽喜怒哀乐,历荣辱盛衰,这未必不是一种福。
我们必须从从容容。
在不尽的旅程中,用足音与这个世界交谈;
在风雪的荒凉处,用热血温暖自己;
在沦陷的季节里,举双臂为不倒的旗帜。
这个充满爱与恨的世界,原本是我们无法背叛的家园,每扇洞开的窗口,都有一片我们留恋的温馨。
人生,是一种境界。
我们必须从从容容。
第五篇:人生最遗憾的5件事
人生最遗憾的5件事
一名护士曾记录了将死之人最常见的憾事,排在榜首的是“希望自己工作别那么努力”。假如这是你生命中的最后一天,你最大的遗憾会是什么呢?
一名舒缓疗法护士记录了病人在弥留之际的五大憾事
从未有人提过自己最遗憾的是应该多一些性爱或蹦极跳运动。一名舒缓疗法护士在病人最后的日子里对其进行了一些调查,向我们展示了人的一生最常见的几大遗憾。位居榜首的是,尤其对于男性,“希望自己工作别那么努力。”
布罗妮·瓦尔是澳大利亚的一名护士,多年来一直从事舒缓疗法护理工作,照顾生命仅余12周的病人。她将病人弥留之际的顿悟记录在自己的博客中——Inspiration and Chai,该博客引起了很多注意,因此,她又将自己的观察发现写成了一本书,名为《人在弥留之际的五大憾事》。
瓦尔在书中写到了人在死亡将至时异常清晰的视角,以及我们如何从其人生智慧中获取知识。“当问到病人有何遗憾之事或是有机会可以重来的事情时,”她说,“反复再三都表现出一些共同的主题。”
下面就是由瓦尔调查所知的人生五大憾事:
1.我希望能够有勇气活出真正的自己,而不是按别人的期望生活。
“这是所有人最常见的憾事。当人们意识到自己的生命即将结束并清晰地回头看时,很容易发现自己有多少梦想没有实现。大多数人甚至连一半梦想都没有实现就要面对死亡了,却明明知道这一切归咎于自己选择了或是没有选择。健康带给人的自由几乎很少人有人意识到,往往失去了才悔之晚矣。”
2.我希望自己工作别那么努力。
“这是我护理过的所有男性病人的肺腑之言。他们错过了照顾孩子的美好时光,忘记了与伴侣的甜蜜相伴。女性也谈到了这方面的遗憾,但大多出自老一辈之口,许多女性病人一直未担过养家糊口的重任。”
3.我希望能够有勇气表达自己的感受。
“许多人为了与他人和平相处,拼命压制自己的感情。结果,他们勉强满足于平庸的生存状态,从未成为自己真正有能力成为的人。因此,就有一大批人由于忍受人生中的痛苦与怨恨罹患各种疾病。”
4.我希望我能与朋友们保持联系。
“通常情况下,直到生命即将结束,人们才能真正意识到老朋友对于自己多么重要,但想联系到他们并不是很轻易就能实现的。许多人都是由于平时太忙,以致美好的友谊随着时光的流逝也慢慢逝去。我们因自己未付出足够的时间与精力来维持友谊而抱有深深的遗憾。每个人都会在弥留之际思念朋友。”
5.我希望能让自己更快乐。
“虽说这一点出人意料,却也是普遍存在的遗憾。许多人直到将死之时才意识到快乐是个选择。他们墨守成规与旧习,这种所谓的来自对某种东西熟悉的‘舒适’既充斥了他们的情感也充满了物质生活。惧怕改变使得他们对他人伪装,也对自己伪装,才得到某种满足,但在内心深处,他们却渴望笑得自在,糊糊涂涂再活一次。”
到目前为止,你最大的遗憾是什么呢,在生命结束之前,你要着手实现什么、改变什么呢?
作者:苏西·斯坦纳
译者:庞冰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