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标解析——化学与社会

时间:2019-05-12 23:06:4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课标解析——化学与社会》,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课标解析——化学与社会》。

第一篇:课标解析——化学与社会

课标解析——化学与社会

段凯伟郑州四十七中

一、本主题所包括的内容如下:

燃料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燃烧、缓慢氧化与爆炸水资源的利用与保护金属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合成纤维及其应用

常见的化学合成材料 塑料及其应用

化学与社会合成橡胶及其应用

钙、铁、锌等元素对健康的重要作用糖、淀粉、油脂、氨基酸、蛋白质、维 化学物质与健康生素等对生命活动的重要意义

一氧化碳、甲醛、黄曲霉素等物质对人体

健康的损害

水资源的污染与保护

大气的污染与保护

土壤的污染与保护

二、本主题的知识特点

本主体的内容非常丰富,涉及到生活与生产中的方方面面,包括了与化学密切联系的材料、能源、健康、环境等,涉及到社会生活中常见的煤、天然气(沼气)、石油及其产品汽油、煤油、石油液化气等化石燃料,酒精、氢气等新型燃料;合成纤维、塑料、合成橡胶等高分子合成材料;糖、淀粉、油脂、氨基酸、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化肥与农药; 空气、水、金属等资源。涉及到燃烧、缓慢氧化(金属锈蚀、呼吸、食物变质等)、爆炸、生命(食物与营养、疾病与医药保健)、环境污染与保护(大气、水、土壤、白色污染等)、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化石燃料、水、金属等资源)等现象与问题。教材以大量的篇幅、丰富的资料、生动的图表、多样的活动设计来呈现这些内容。用大量具体的事实来引导学生体会化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使学生逐步认识到各种自然资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认识人类要合理的开发和利用资源,树立保护环境、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以保证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

学习完本主题内容后,学生能初步从化学、技术、社会三者的密切关系中领悟化学学习的重大价值,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对自然和社会 1的责任感,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这是本主题的根本功能和主要目的。

三、本主题知识新旧教材的对比

从内容上来看新教材设计的有关“化学与社会”的内容要更丰富、更新颖、更突出、更具有时代特征、更贴近生活实际。譬如:在新教材中,删去了“涂料”、“粘合剂”、“食品添加剂”、“胶体”等内容陈旧、相对远离生活的内容,添加了与生活息息相关的高分子合成材料、食品与营养保健等贴近人们生活、内容新颖的知识,并且把这部分内容加以充实,放在某个课题甚至列为某个单元来进行研究,使本主题知识在整个教材中特别突出,而老教材把这一部分内容以“选学“形式,或者在某些章节的篇尾一带而过,并且内容单薄。在新教材中又添加了较新的科技信息,如可燃冰、乙醇汽油、足球烯、纳米碳管、导电塑料、形状记忆合金等,所以本主题内容充满时代气息。

新教材中本主体所设计的活动与探究内容较多,形式多样,如参观、调查、试验、观察、讨论、交流、观看录像或展览、查阅资料、收集资料和信息、写调查报告等。通过这些活动可以增强学习的针对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情感在教学中的特殊作用,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提高教学效果。在学习过程中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起引导作用”的“教与学“的关系。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堂及课余活动,学生所涉猎的知识就远远不止教材所涉及的内容,学生的知识面将更广泛,而且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能力得到全面发展和培养。而老教材设计的教学活动则很单一(主要为选学和家庭小试验),学生获得知识主要靠老师讲授,限制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扭曲了教与学的关系,不利于学习兴趣的培养。

从教材功能和教学目的上看,旧教材的设计片面强调知识与技能目标,忽略了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忽视了学生情感与价值观形成的培养,所以不可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而新教材通过翔实生动的资料图表、丰富多采的活动设计使学生对科学的认识和科学的探究能力逐步得到发展。确实把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提高科学素养放在首要位置,重视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与科学方法的培养及价值观的形成,有利于学生长远的发展。

四、主题所涉及内容在中招考试中出现的题型、题量与难度

因为本主题对认知性学习目标要求不高,大部分知识知道、认识、了解即可,在中招考试中题目难度一般不大,但随着新课改实验区的展开,在中招考试中所占的比重逐年加大。其目的在于考查学生是否通过学习化学,形成了科学的认识与观念,养成了良好的习惯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否热爱化学并能利用化学知识解释、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题型主要有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简答题大多为应用性、开放性的题目。在中招考试的典型题目如下:

如选择题(2003年广东课改实验区中考试题)下面说法错误的是:()

A.有机合成材料都是高分子材料B.羊毛、棉花、聚乙烯都是合成材料

C.焚烧聚氯乙烯会造成环境污染D.使用过的塑料、橡胶应回收利用 填空题(2004年哈尔滨中考试题)水对人类生活、工农业生产都有着重要意义。没有水就没有生机勃勃的地球。请你从以下三个方面谈谈水的用途。

(1)生活:(2)农业:(3)工业(用一个化学方程式来表示):。简答题(2003年安徽中考试题)最近两则新闻报道引起我省人民广泛关注:①2003年5月13日,安徽淮北芦岭煤矿发生特大瓦斯爆炸,造成重大伤亡。②2003年5月26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报道西气东输工程进展迅速,明年安徽省将用到优质廉价的天然气。⑴请用化学知识分析瓦斯爆炸的原因:。⑵写出天然气燃烧的化学方程式:。⑶上面两个例子说明,化学物质可以造福人类,但有时也会给人类带来危害。请你在列举出生活中另一种物质说明这个问题。

由以上中招题例可以看出,题目构思新颖、信息量大,充分体现了知识的时代性、生活性、实践性、灵活性与开放性,但并没在知识的深度上做文章。因为本主题的内容与生活、生产、科技、大自然密切联系的特点,决定了在考试中设置的背景材料是多种多样的,既可以以时事新闻(如安全事故、重大工程等)、科技信息(如钠米材料、人造金刚石、飞秒技术)为背景,也可以以生活现象(煤球、蜂窝煤、铅笔芯的标号、燃烧、缓慢氧化、各种环境污染等)、生产新技术(绿色工艺、绿色食品、绿色销毁、治污措施等)相联系。

五、学习本主题内容的方法

因为本主题所涉及的内容包罗万象,主要集中在某些单元与课题,也有少量分散在其他课题,在学习时会感到知识杂乱无章,所以在学习时要善于总结,将每课题的基础知识彻底搞清楚后进行整理,并随所学内容的增加,将更多的基础知识进行整合,找到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知识网络。譬如说,前边了解了空气的成分与污染,在以后学习的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酸雨现象时,应能将它们归为空气的污染现象,并能从产生各种空气污染的根源、造成的恶果、遏制污染的措施等多个角度来总结,加深对空气污染的整体认识,并且随着知识的丰富,能将其与水污染、土壤污染、白色污染等污染现象进行整理,从而更全面、更深入地认识环境污染的现象。

在此基础之上,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学会运用化学知识认识和分析生活中、生产中遇到的化学问题,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关注化学在科技发展与社会进步中的重要作用,关心时事新闻中出现的与化学有联系的有关问题,并尽量用化学知识来认识这些问题。譬如说,理解了使燃料充分燃烧的方法(提供充足的氧气、使燃料与氧气充分接触),要能用这

些知识解释煤球、蜂窝煤、沸腾床燃烧技术的原理;理解了燃烧所需要的三个条件,能用来解释生活中各种灭火方法所依据的原理。

在生活学习中,自觉按照科学的规律和方法来行动,摒弃恶习,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譬如说,学过蛋白质、糖类、油脂、维生素对人体的营养作用后,要养成科学安排饮食,不偏食、不挑食的饮食习惯;学过了燃烧与灭火,要能使用灭火器,能在火灾中逃生。这样既培养了学习兴趣,巩固了基础知识,也深入体会了化学科学的重要性,提高了科学素养。

第二篇:品德与社会课标考试题

品德与社会课标考试题

(2009-02-25 20:21:49)

转载▼ 标签:

杂谈 品德与社会课的课程性质是什么?

答:品德与社会课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2品德与社会课的基本理念是什么?

答:(1)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是课程的核心。(2)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3)教育的基础性和有效性是课程的追求。品德与社会课的设计思路是什么?

答:一条主线、点面结合、综合交叉,螺旋上升。

4、品德与社会课的课程核心是什么?

答: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

5、品德与社会课的总目标是什么?

答: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品德与社会课的分目标包括哪些方面?

答:(1)情感、态度、价值观。(2)能力(3)知识 7 品德与社会课的课程宗旨?

答:提高青少年的公民素养。

8、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内容涉及哪些方面?

答:涉及广泛-社会生活、地理、历史、道德、法律、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等公民素质养成相关的各种知识和技能。新课改理念中重新定位的师生关系是什么?

答: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指导者,对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表现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并以自己的教育行为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10、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对学生进行评价?

答:教师随时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与反映,及时给予必要的、适当的鼓励性,指导性的评价。

11、在学习过程中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综合性评价,评价的内容有那些方面?

答:学习态度、学习能力与方法、学习结果。

12、评价的方法有哪些?

答:教师观察记录、描述性评语、学生互评、学生自评、作品评价、

第三篇:品德与社会课标心得体会

《品德与社会》新课标学习感受

教学管理班三小教研区 刘艳艳

第二次参加提高班,我有幸学到了《品德与社会》新课标内容。尽管自己上学期就任教品社科,但是没有走进她,只是如同朋友一样,打个招呼就过去了。今天听完讲座,回家后仔细研读了一番,感受颇多。

首先《品德与社会》学科是一门包罗万象的杂科,它的内容涉及面极为广泛,反映的不仅有复杂多样的客观世界,也蕴含着丰富的主观世界。她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本课程根据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社会生活范围不断扩大的实际、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形成的需要,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等有机融合,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为他们成长为具备参与现代社会生活能力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从这一课程的最基本的性质,我们就可以清晰的看出比起以前的思品课,现在的《品德与社会》最大的改革是把学生良好品德、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培养目标切切实实地放在儿童的生活中去培养。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以生为主”的发展性战略计划;真正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密切联系儿童生活,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当我们翻开《品德与社会》这本教科书时,我们会发现这是一门全新的课程。它是伴随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而开设的一门活动型综合课程。它通过游戏和各种儿童喜欢的主题活动,对学生进行深入浅出的道德的、科学的、生活的启蒙教育,为他们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实际的生存能力打下初步的基础。

其次通过学习,我还被新教材那先进的教学理念深深吸引,觉得这本教材真正是从学生出发,以学生发展为本。本课程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主要题材。课程将从课堂扩展到家庭、社区及儿童生活的所有空间。体现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三大特征。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入手,比如把新生入学会遇到的一切融合在一起,有机地把新生的学习和生活、学校和家庭、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关心他人和热爱祖国等诸多方面用插图、游戏等形式体现在教材里。足以体现新课程改革在改编教材时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精髓,重视学生的生活,力求让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改变过去传统的思想品德、行为规范生硬强化培养。通过新旧教材的对比,新教材更注重人性的发展,以人为本,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教学源泉。

通过学习,最重要的使我的教学观念改变了,树立了“以人为本”的科学教学观念;我们要改变过去以书本为主,教师讲为主,新课程要重视学生的生活感受,生活体验;拓展课堂,延伸课堂,把课堂与家庭、社会及儿童生活世界里;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动手动脑动口达到发展与培养他们真正的道德行为,不再仅仅依靠“听”来发展与培养。通过本次学习让我更懂得珍惜儿童生活的价值,尊重儿童的权利,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让学生在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中引发内心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重视儿童在真实生活中感受、体验、领悟,突出活动,让学生自主地、能动创造性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发展。

通过提高班的讲座学习,我再一次怦然心动了,我想将来我一定会努力的把这份心动付诸行动,在实践中思考,在反思中成长,一步一个脚印,“路漫漫兮何其远,吾将上下而求索。”愿我们的品德之路一路灿烂,一路辉煌!

品德与社会学科《新课程标准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作者:学科专家 发布时间:2010-10-15

作者:郁艳琼

说真的,新课程实施已经多年,但我并没有认真地去学习过课程标准。近来因我有幸参加了全国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远程培训,为求培训能有个好成绩,以求自我专业的发展。因此,我认真地学习了品德与社会学科新课标,再结合自己具体的教学实践,我有了以下几点心得体会:

一、教师要成为终身学习者

教师要走进新课程,实现课程目标,其自身必须有先进的、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育理念。为达成这一目标,教师首先要把自己定位成一个“学习者”。

1.要学新的《课程标准》,理解新课程的目标,准确把握课程功能、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实施、课程评价,把握新课程的精髓。例如:新的课程标准与以往使用的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比较,其体例、结构、表述与呈现方式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改进。新的思想品德课程设计以心理、道德、法律和国情教育等内容为横坐标,以成长中的我、自我与他人、自我与社会为纵坐标,作为内容整合的逻辑。

2.教师要以最新的教育理念构建课程目标。在新课程目标下,教师自身应具备宽厚的基础知识和现代信息素质,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知识结构;有开阔的视野,善于分析综合信息,有创新的教学模式,创新的教学方法和以创新思维培养为核心的评价标准等。因此,为了适应教学,教师应通过自学或培训等方式,提高自己的专业理论水平。其次,通过报刊,杂志等收集有关的教育教学资料,充实知识。总而言之,教师一定要通过学习后以最新的教育理念构建课程目标。

3.教师要在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上,学习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研究前沿的最新成果最新知识,还要学习与提高对人的认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以及教育研究等方面的知识,构建多元化的知识结构,使自己不仅会教,而且有自己的教育追求与风格。现代教师不再比喻为“一桶水”,而应当被比喻为“一条不断流动的河流”,“装满一桶水,享用一辈子”的思想已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二、师生之间和教师之间要积极主动合作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

1.师生合作

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被认为是知识传授者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建立起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平等的朋友式的关系,营造和谐的教与学的氛围,创设师生“对话”的情境,使学生体验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同情、理解和宽容,形成自主自觉的意识、探索求知的欲望、开拓创新的激情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这就需要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形成平等而又密切合作的关系,以达到共同合作完成知识建构的目的。

2.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合作

例如,在新的课程中要开设思品综合实践活动课,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课包括的知识的内容很广,有信息技术、各种专业知识、科研方法等。因此,对绝大多数教师而言,是不能包打天下的,几乎很难独自一人很好地完成该课程的教学指导工作。这就要求教师从个体走向合作,从仅仅关注本学科走向关注其它相关学科,从独立完成教学任务到和其他同志合作完成对学生的活动课指导。在教育学生学会合作的同时,教师首先学会合作。

三、教师要成为学生的促进者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有五大内涵:知识体系的构建者,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学习过程的激励者,学习能力的培养者和人生的引路人。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教育的本质回归到“立人”上。教师的角色转变到“促进人的发展”上,一切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所以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与新课程的理念相适应的。

1.在课堂上,当学生在观察、讨论时,教师并不是清闲的,而是积极地看,积极地听,真实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考虑下一步如何指导学生学习。同时教师还应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采用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热情更加高涨。

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尤其是智力发育低下的学生、学业成绩不良的学生、被孤立和拒绝的学生、有过错的学生、有严重缺点和生理缺陷的学生,教师不仅要尊重每一位学生,还要学会激励每一位学生,面对学生的活动成果,教师应喜出望外、赞叹不已:“科学的发现总是属于孜孜不倦、顽强探索的人”;面对学生的创新想法,教师应不耻下问:“这么新奇的想法你是怎么想出来的?”面对学生的暂时失败,教师应热情引导:“换个角度想想,说不定会柳暗花明呢。”同时还特别应处理好和自己意见不一致的学生,赞赏每一位学生对学习内容中的知识的质疑和对老师的超越。这样,学生始终处于被激励的气氛中,能够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学生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3.新的课程标准完全改变了以往课标“知识——能力——情感”的梯级认知目标体系,而是以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为首,兼顾能力目标、知识目标。更加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尤其是伴随这一过程而产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和正确的价值观。因此,教师在使用新课程标准的过程中,主要也应关注,如何利用各门学科所特有的优势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而不是仅仅关心学生对某个结论是否记住,记得是否准确?不是仅仅关心学生对某项技能是否形成,并且运用起来是否得心应手?

四、以学生为主体,注重能力提高

新的课标强调,教学“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我们知道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学生的内驱力非常重要,以学生为主体是获得好的教学效果的根本保证,任何脱离学生的实际认知特征的教学行为都是事与愿违的。

五、教师要有创新意识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新课程中,增设了培养学生的素质的内容。这些内容要求教师要用全新的教学模式来组织教学,因此,要求教师具有创新精神,要能够推崇创新,追求创新,要善于打破常规,突破传统观念,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使思维具有前瞻性和独创性。总之,教师要有创新的教学模式,创新的教学方法,灵活的教学内容的选择,以创新思维培养为核心的评价标准,善于创设“创新的自由空间”,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园地,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式。

总之,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新课程实施,而教材和教师是新课程实施中的重要角色,新教材仅提供一些简单的素材,因此,还要我们教师细心揣摩发现与思品教学背景相关的素材,挖掘思品课程资源,使教学内容不断丰富,日渐完善,同时教师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方法充实自己,不断总结自己的课堂教学,改变教学方法,才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新课程的实施中出现一些问题在所难免,只要我们勇于实践,不断探究,我们就能克服前进道路上不断发生的问题,真正做到“用科学深思的目光、追求真理的激情去感染学生,用聪明智慧的火花点燃每一位学生。

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学习新课标心得体会

韩家楼联校 李艳莉

2012年6月

新课改的春风吹拂教育界好多年,我心中的教学理念也在不断的提升中,通过这次学习我有了一个更清楚更系统的认识。“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没有教师的支持,任何教育改革都无法进行。此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力图。确切地说,这是一场关于如何重新认识教育中的“人”的思想变革。无论是三维目标,还是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都在释放一个强烈的思想信号——人,完整的人的发展,才是教育所有元素中最最重要的目的。以人为本,就是要颠覆过去教育中以他者(知识、权威、成绩等)来压迫人的精神需求的观念,就是要还原教育养育人的精神生命的责任。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生活、学会创造、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成为新一轮课程改革所力求达成的目标。教学活动的新诠释,树立以生命为本的教学过程观、以研究为主体的教学方式观、以促进发展为目的的教学评价。作为学生生命成长的重要支柱,教师必须转变观念,认识到教学活动并不是围绕书本传授“符号”的过程,做教材的“奴隶”,而在于以课程为中介,通过师生之同的积极互动,将课程“动态化”,通过体验和发现去开发新的课程,能动地、个性地解读教材,去创建新的课程意义,使课程活起来,使教学活起来,力求达到生命的一次又一次的提升。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组织有效的、科学的活动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问题情境必须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活动内容必须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同步;其次要让学生有一个独立思考的过程,让他们带着自己的观点去充分地讨论研究,发现自己的不足,构建完整全面的知识体系;还有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方法和观点,让学生在交流、探究、比较的过程中将知识优化组合,完成筛选,做出正确判断。

新课改改变了以往的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居高临下地问,学生规规矩矩地听,小心翼翼地学。当学生平等、互尊的情感得到满足时,才会轻松、愉快地投入学习,才会主动探究。因此,现代课堂教学应确立师生平等的教学观念,构建平等对话的教学平台,使教学在师生平等的过程中进行,将师生关系理解为愉快的合作,而不是意志间的冲突,对权威、尊严的威胁,让学生在率真、坦诚、互尊的环境里一起学习。

以上就是我此次学习的一点心得体会,可能某些方面的认识还很肤浅,但我相信,用我对一颗对教育的执着追求的奉献之心,在以后的工作中会不断的提升自己,完善自己,时刻看到自己、认识自己、丰富自己。

学习《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版的心得

发布:张亚珍 时间:2012-06-12 10:45 来源:普陀教师研修

网 访问:469

学习《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版的心得

六横中心小学 陈益平

通过对2011版新课程标准的反复研读,我对新课程标准有了一定的认识和理解,也使自己的教学理念又得到进一步提升。下面就来谈谈我学习后的粗浅的体会:

1、树立新的教材观。通过对课程标准的学习,使我更深刻地感觉到在新课程教学中我们教师应树立新的教材观,本次新课程突出了综合性,即儿童的学习体现其生活体验、道德体验、知识建构、思考探究、社会参与等彼此渗透、相互促进、融为一体;教育内容正在由单一知识向跨学科知识、由学术知识向体验性知识、由内容知识向方法性知识转化。所以新的教材观应该是:教科书不只是传递知识信息的载体,更重要的功能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所凭借的话题、范例。新课程教材是开放的,给教学留下很多空间,使教师能够联系当地和学生的实际,及时地把社会中新的信息或成果、学生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等吸收到课程内容中去,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践性和和开放性,从而实现生活、教学、发展的三位一体。

2、树立新的教师观。

在本课程中,教师要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儿童活动的指导者、支持者和合作者;其主要的任务不是讲解教科书,而是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与条件,选用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结合实际,让他们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我们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敏感地捕捉有教育价值的课题,开展学生喜欢的活动,指导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参与中,生活得到充实,情感得到熏陶,品格得到发展,身心得到健康地成长。教师不应只是引导学生正确的规范就算完事了,还应在行为上进行反馈、加强。好品德决定正确行为,良好的行为又加强品德的养成。防止出现“说话的巨人,行动的矮子”的现象。

3、树立新的学生观。

我们教师要尊重和爱护学生,确立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本课程设计思路同时又强调了儿童的动手能力,既强调学生的动脑又强调动手,进一步突出本课程的活动性、实践性的特质。学生只有作为学习的主人,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去,才能从中感受、体验、领悟并得到个人的发展,构建起真正属于他们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形成内化的心理品质和道德品质,修炼出属于他们自己的健康人格。

4、树立新的教学观。

教学中我们应树立教与学的新观念是:

首先要注重教会学生如何学习,而不是强调知识的灌输。要善用启发式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态度和能力。新课程下的品德课并不是过去的思想品德课和活动课的简单相加,它是各学科的融合,既有科学性,又有人文性,既要培养学生动脑的能力,还要培养他们动口、动手的能力,丰富学生的道德情感。

其次,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处事、如何与人相处。教学不是偏重单纯的知识能力的提高,而是为了促进学生知识、技能、能力、态度、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整体性发展。

第三、着眼于学生发展的多元化评价机制。教学评价要关注学生的生活和生成性问题,尊重学生的多元选择,实施以鼓励性为主的评价策略。通过评价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要,激励每个学生个性化的发展;评价不仅是为了解儿童的学习,它本身就是儿童丰富多彩的学习过程。在评价过程中,儿童彼此间讲述活动过程、分享探究发现和活动体验、交流作品和活动心得,都是儿童学习的生动体现

总之,《新课标》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给我们提供了更为科学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相信有了《新课标》的指导,我们的教学会更有方向性和科学性!

品德与社会心得体会

上传: 董文龙

更新时间:2012-5-21 阅读: 0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品德与社会》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发展的综合课程,是以回归生活为基本趋向,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良好的品德|,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其根本理念是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是课程的核心;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教育的基础;有效性是课程的追求。

品德这门学科不仅能丰富学生的知识,更能引领学生的行为,在课程目标中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的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在吴儒敏老师的讲座中有一幅画面,让我感到了当今学生冷酷的心,残酷的行为及其那种独有的“良好”心理素质。方一均在杀害老师之后的几天的表现令我们教师感到震惊,震惊之余,我们不得不思考品德教育的重要性和可持续性。

由原来的〈〈思想品德〉〉到现在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体现了本门学科的特性——回归生活。生活离不开品德,品德离不开生活。品德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回归生活,最终又为生活服务。教师要挖掘身边的资源有激情,用真情去教授〈〈品德与社会〉〉这门学科。通过教师的激情让学生动真情,从而有满腔热情投入到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去,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得到全面发展。使小学生从小就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李长春同志曾指出:“对中国游客加强文明素质教育,努力改善中国人的国际形象。”这充分说明中国人的文明素质有待提高,而提高中国人的文明素质我认为最重要的是从小抓起,从提高小学生的素质做起。通过本次培训与学习,使我更加认识到小学品德学科的重要性,加深了对小学〈〈品德与社会〉〉这门学科的理解。〈〈品德与社会〉〉这门学科更重要是教学生怎样做人?怎样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

因此,在小学品德的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 1.提高认识,思想上重视《品德与社会》

1.1 与学生平等交流,解决他们遇到的实际问题。例如:有的学生知道自己长大了,自己想做家务可是家长不允许。于是,有的学生就会产生这样的想法,“不是我不愿意做,而是大人不上我做,那我就不做吧!”面对这种想法,我就适时引导学生去讨论怎样去争取实践的机会。在生活中经常遇到一些困难,要想办法解决问题,而不是逃避它们。1.2 让学生到生活中去体验、实践。学生的一些认识和新的道德观念在生活中是否能得到广泛的认同,这是儿童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实践产生冲突的根本原因。儿童的一些正确的、善良的思想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遇到各种挫折,使学生对品德与社会教学产生怀疑。我们的教学所给予学生的不应是一个简单的结论--“该怎么做?”,而是要让学生亲自去试一试--“你会怎么做?人们会有什么评价?”从而在生活中真正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善恶观念,建立自己的道德标准。因此,我认为我们的教学应该向生活开放,让学生到生活中去体验、实践,知行统一才能发挥品德与社会课程的重要作用。2.结合实际,让道德教育工作有特点

我们国家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因此农村的小学品德与社会教育必须面向农村,紧密结合农村实际,突出农村特色。

首先,要利用品德与社会课加强爱农村、爱劳动的教育。现在就有许多身在农村而不爱村、不爱劳动的学生,他们的学习成绩普遍很好,他们学习的动力是考上大学,走出农门,离开家乡„„这样的想法是偏面的。这种思想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来自家庭、社会、个人等各方面的因素存在。这时如果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仅仅停留在说教上显然是不行的。这就要我们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结合实际采取多种方法来教育学生树立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如在教《我的劳动感受》一课时,我首先用类比法引导学生说说参与劳动的不同感受,从而教育学生要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热爱农村。3.课堂教学,要多方位多角度地展开

农村小学在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过程中,往往均采用了单一的、古老的说教式教学模式。这种以说教为主的思想品德教育在现实社会面前显得是那么的苍白无力。要改变思想品德教育的现状就要改变过去的以说教为主的教学模式。可以尝试 : 明理激情导行模式;通过直观演示、口头讲解、文字阅读、评价行为、激发情感等手段传递信息。学生通过观察感知、理解教材、动情明理、自省辨析,最后由教师评价提出行为要求。这种模式的特点是使学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道德知识或某一方面的行为方式。“问题--讨论”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着眼于学生个人的潜能和整个人格的发展,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思考辨析机会,培养学生“悟理--讲理--用理”的能力,适用于哲理性较强的课。角色扮演模式;这种模式通过设置与现实生活中类似的情境,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使学生向生活“取样”,从中引出相应的情绪反应和行为。这种模式比较适用于以行为训练为主的课和故事性较强的课文。大部分的中低年级学生特别喜欢这种模式,往往在课后还自发地围在一起继续“扮演角色”,学生的学习兴趣很浓,收到的效益较好。

真正让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品质的社会主义少年。

《品德与社会》教学的心得体会

上传: 董文龙

更新时间:2012-5-21 阅读: 0

经过几年《品德与社会》执教实践过程,我觉得《品德与社会》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主要将学生置身于社会生活中,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同时形成良好的习惯品质,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在具体的教学中,我有以下感受。

一、把握课程特点、深钻教材、充分准备是上好品德课的前提。

现在的《品德与社会》课本,每一课都是几幅图配几句话。如果照本宣科式教学,一课要不了多长时间就可以上完。如果是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学生品德素养的提高。上好一节课很难。在具体教学中,我深刻的感受到作为一名品德与社会老师,是越来越需要丰富的知识。在备课阶段一方面深钻教学目标,充分运用教材上的内容,挖掘和拓展了很多相关知识和内容,另一方面老师也在课前充分的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合理利用相关的社会资源。如备课时一定收集网上或学生预先实际中的一些资料,丰厚教学内容,从而接近教学与学生生活的距离,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二、《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必须以学生生活为基础,才能享受成功

真实的生活有利于《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这已是人人皆知的事实了,可在实际的课堂上,教师却总是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不能够把这种联系体现在实处。有的担心生活太大,无处着手;有的考虑学生的接触有限,难以体验;还有的顾虑生活太随意,难得控制,会导致课堂学习一团糟„„凡凡点点,都有一定的道理,难道走进生活,开展德育教育真的就那么难吗?在教学《走进残疾人》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到残疾人需要大家的关爱,我设计真实的社会情境,开展体验残疾人生活艰难的活动。一是让学生用一只手去收拾书包,体验肢体残疾给生活带来的不便,二是让学生用手帕把眼睛蒙起来在教室行走,体验盲人行路的不便。学生们通过这两个体验活动后,真正体验到了残疾人生活的不便,感受到了残疾人需要我们正常人的关爱。课堂上短短几分钟的生活体验,胜过了教师多少空泛的讲解,可见生活对于德育知识的教学是何其重要,而联系生活组织教学又是多么的简单。我觉得,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在品德与生活课教学中,教师都有必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多样性的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尽量用科学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觉主动的去认识生活,体验生活,发展能力,形成良好的品德。

三、从课内延伸到课外,突出课程的社会性

延伸课堂还要求教师开放课堂教学的空间,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去访问,去调查,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社会现象,展望未来的世界,让他们在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中体验,真正领悟生活的真谛,并从中认识社会,获得成功的愉悦感,使课堂真正延伸到学生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和生命流程之中。这样才能立足于各类富有积极意义的教育载体,着眼于学生未来的生活世界,服务于学生的全面终生发展。例如《货比三家》就需要学生在课外调查某种商品在不同的商店或超市的价格,再进行比较分析,让他们知道同样的商品,价格可能不一样,影响价格的因素制约着商品的价格。如果不延伸课堂,不亲自比较,光靠老师的说教,学生很难理解这些道理。

总之,通过这一年的教学实践,我觉得《品德与社会》是提高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习实践,了解社会的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教学中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让学生通过调查、访问、搜集、整理、归纳、讨论、交流、表演等方式在轻松中感到学习的快乐,获取知识和能力。

第四篇:化学与社会结课论文

化学与社会结课论文

论文题目:社会环境与化学

学生姓名:程兴龙

学生学号: 1066129234

专业班级:

应用化学10-2班

学院名称: 化学与化工学院

指导老师: 李国祥

社会环境与化学

【摘要】

化学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科学,是为人类提供材料和药品的科学,也是人类借以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控制自然的科学。由于化学为其它科学提供基础材料,所以也是其它科学得以发展的基础。现在,高科技的发展很大程度得益于高新材料的发展,同时,高新技术也反过来促进了化学学科的发展。也就是说,化学为其它学科提供各种新材料,其它学科为化学提供新设备、新方法、新手段。化学的发展在不断促进人类进步的同时,在客观上使环境污染成为可能,对环境有很大的污染,但是起决定性的是人的因素,最终要靠人们的认识不断提升来解决这个问题。

【关键字】环境 环境问题 环境污染 绿色化学 化学与环境

【正文】

一、环境

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环境,自然环境指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中使个体得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综合,是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人类生活的一切物质及能量总体。自然环境包括大气、水、土壤、岩石以及存在于其交界处的生物圈和阳光,它们组成环境的结构单元进而构成环境整体。人类活动环境按人类活动范围划分为:①大环境。与人类生存直接有关的大气层(高20千米)、水层和土层(深10千米)范围内人人共享的环境物质之总和。②小环境。任何个人活动的空间如工厂车间、办公室、农村田野、实验室、课堂、宿舍、居室等,亦称工作和生活环境③外环境。大环境和小环境的总称。④区域环境。指地区、行业的特有环境问题的概括,如城市环境、旅游环境等。⑤全球环境。指研究战略。近20年来已出现了不少超出一个国家的环境问题,需要从全球的角度来研究它们对人类、整个生物界造成的危害和潜在威胁,研究它们的联系、后果及对策。⑥宇宙环境。预测至2015年人类可在月球上建立基地,将来还可建立各种星际站。因此太空环境研究已提上日程。

二、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指环境效应及某些特殊病态。①生态效应。这是一种环境生物效应,主要指保持生态平衡,即在一段时期内环境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状态应保持相对稳定,特别要保护自然资源如土地、森林和水这些基础资源,在保证更新的前提下合理开发和利用②

温室效应。这是一种全球性的环境物理和化学效应,认为大气中二氧化碳的积累,吸收了地面向太空的热辐射,保持了地面空气有较高的温度。温度如果继续升高,将使海洋水位增高,淹没部分大陆。目前这个问题尚有争论。③热岛效应。这是一个区域环境物理和化学效应,主要指城市地区由于人口稠密、工业集中造成温度高于周围地区的现象。据世界上20多个城市的统计,城市年平均气温比郊区高0.3~1.8℃。如我国北京和南京高0.7℃,夏季城市更热。再如对杭州市的一次实测结果为,市内官巷口的气温比近郊的杭州大学高3.2℃,比苏堤高3.9℃。(2)环境疾病指由环境问题引起的某些人体疾患。近年来人们比较关注的环境疾病主要有:①城市病。指现代化和城市化使人类疾病类型发生改变的现象。原因主要在于大气和水质污染。首先,大气污染集中在城市,使呼吸道疾病显著增加。如上海(国际性大都市)、长沙(人口密度最高)、南京(车辆密度最大)的肺癌发病率最高;其次,饮水不洁或缺水(青岛、北京)是50多种水质病患(如氟骨症、传染性肝炎)流行和传播的主因。最近又见报道,高楼病又成为一种新病象。②职业病。各行各业由于小环境的影响有不同的职业病,如粉尘引起硅肺;某些化工厂的一氧化碳、烟雾引发心纹痛;雷达、射频设备引起电磁辐射病(白内障、心律不齐、神经衰弱等)。③地方病。指发生在某一特定地区,同当地自然环境有密切关系的疾病,由环境的化学和生物效应引起。

三、环境污染

环境污染主要包括大气污染、水体污染等等。1.大气污染:由于空气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所以大气的质量很受重视。除了常规污染问题如颗粒物、氧化剂、氮氧化合物、二氧化硫、一氧化碳、多环芳烃、光化学烟雾等的影响外,近年来社会公众普遍关心臭氧层破坏(涉及冰箱的更新)、酸雨以及污染的指示等问题。(1)臭氧层在离地面20~25千米的太空,覆盖着一层臭氧含量高达0.1%的稀薄大气,称为臭氧层。这个臭氧层能吸收太阳发射到地球的大量紫外线,保护人类和整个地球的生态系统免受过量紫外线的危害。据研究,如果该层臭氧减少1%,则抵达地球表面的紫外线将增加2%,人类的皮肤癌患者也将增加2%。由于一切生物遗传基因的物质基础DNA都易受紫外线的影响,因而臭氧层的破坏,会严重影响到动植物的生殖繁衍。有人认为,现在每年的皮肤癌患者增加12万与此有关,长此以往问题将会越来越严重。导致臭氧层破坏的原因,在于排进大气中的许多化学物质能与臭氧发生反应而消耗臭氧,其中主要是氟里昂。氟里昂是一类应用广泛、生产量很大的清洗电路用的溶剂、喷雾推进剂、灭火剂、致冷剂,具有无毒、化学稳定性 2

好等特点,在大气层下部不会由于降雨、氧化或阳光作用而分解,可在环境中滞留40~150年。因此,人们已对臭氧层采取保护措施。例如:一是削减或停止氯氟烃生产;二是削减卤素化学品如四氯化碳、三氯甲烷的产量;三是控制核试验和航天器引起的污染物高空排放等。(2)酸雨:所谓酸雨是指气态染污物、飘尘和大气雨云结合形成的pH<5.6的雨雪或其它形式的大气降雨。通常的雨水呈弱酸性,因为它能吸收二氧化碳而生成碳酸,其pH值约为6。雨水的这种微弱酸性,可溶解地壳的矿物质,供给植物吸收,有营养作用。这种酸水是正常的。环境科学要着重研究的是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pH值降至5.6以下的酸性降水。除基体水外,酸雨的主成分为硫酸和硝酸,还包括碱金属、碱土金属阳离子、铵离子和某些酸根如氟、氯、碳酸根、亚硝酸根、亚硫酸根等离子,这些成分之间又能发生复杂的化学反应,因而酸雨的化学组成是很复杂的。通常认为由于石化燃料燃烧放出的二氧化硫及氮氧化物是酸雨形成的主因。这些气体可以是当地排放的,也可以是从远处迁移来的。它们释放入大气后,在阳光和飘尘的(催化)作用下,经历各种大气化学和大气物理过程,成为酸雨降落地面。酸雨使土壤、湖泊、河流酸化,抑制土壤中有机物的分解和氮的固定,淋洗与土壤粒结合的钙、镁、钾等营养元素,使土壤贫瘠。1988年美国《化工新闻》曾报道指出,酸雨促使苔藓生长,这些较低级植物产生一些有机酸能与土壤中的铝结合。这种被激活的铝输送到树木的根部,取代了树木生长所需要的钙,从而造成近地面处树根缺钙枯死。湖水或河水的pH值降到5以下,使泥土中的铝形成可溶性的羟基铝离子以至鱼、虾、水禽无食而不能棲息。酸雨直接害及禾苗,会使水稻出现赤褐色斑而枯死。酸雨与大气中的烟雾结合形成酸雾,其酸性和腐蚀能力大增,使建筑物和各种露天材料受损。许多电视铁塔或桥梁即使用高级防护漆刷好几层,但在酸雨侵蚀下不出3~5年就会出现斑驳锈块,架空输电的金属器件寿命也大为缩短。酸雨使雅典古堡如巴特仑神庙、我国的乐山大佛、美国自由女神像都蒙受侵害(自由女神像及海岸建筑物的损害还与盐雾的作用有关)。(3)污染的指示:除化学指示即对污染物进行化学监测外,近年来发展了生物指示体系或开展了许多指示物研究,以适应城市及工厂外环境美化的需要。①指示生物。对污染物产生各种反应信息而被用来监测和评价环境质量的现状和变化的生物,通常分大气污染指示和水污染指示两类。②大气污染指示生物。金丝雀对一氧化碳敏感,可将其用于监测煤矿坑道的大气污染。植物如花卉的指示作用更受重视,如秋海棠、美人蕉和紫花苜蓿对二氧化硫敏感,杜鹃花、扶桑,菊花、矮牵牛和烟草对氮氧化物气体灵敏,百日草、蔷薇可用于氯气监测,香石竹、兰花、凤仙花易受乙烯气体作用,向日葵对氨气的作用很明显,吊兰对臭气吸收效果好,郁金香在氟浓度为0.5ppb时即部分枯死等等。

③水污染指示生物。主要有许多藻类和幼虫。如水中存在毛翅目幼虫、蜉蝣目稚虫时,水质一般比较清洁,而颤蚓类大量存在或食蚜蝇幼虫出现时,水体一般受到严重污染。2.水污染 人体组织内约有65%是水分,成年人每天需饮用1.5~2.5升水。生活用水范围极广,食、衣、住、用均离不开水,水污染影响人体健康,也影响到其它卫生和保健活动(1)水污染对健康的影响。据调查,世界上80%的疾病与水或水源污染有关。例如,洪水灾难时,人们往往容易患腹泻病。原因是喝了被霍乱孤菌等物质污染的水。铅厂周围居民易腹痛,原因是喝了破铅污染的水而发生铅中毒。①食物链毒化。这是化学污染的恶果。如甲基汞(水俣病)、镉(痛痛病)、农药及氟、砷、铬、铅、钡等均可引起饮水或食物毒化;②传染病。以水为媒介的细菌性肠道传染如伤寒、痢疾、肠炎等,病毒传染如血吸虫、传染性肝炎等;

四、绿色化学

1、绿色化学的概念

绿色化学又称环境无害化学、环境友好化学或清洁化学,是指化学反应和过程以“原子经济性”为基本原则,即在获取新物质的化学反应中充分利用参与反应的每个原料原子,在始端就采用实现污染预防的科学手段,因而过程和终端均为零排放和零污染,是一门从源头阻止污染的化学。绿色化学不同于环境保护,绿色化学不是被动地治理环境污染,而是主动的防止化学污染,从而在根本上切断污染源,所以绿色化学是更高层次的环境友好化学。

2、绿色化学的产生及其背景

当今,可持续发展观是世人普遍认同的发展观。它强调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的协调发展,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护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永续发展。绿色化学正是基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可持续发展理论。在1984年,美国环保局(EPA)提出“废物最小化”,这是绿色化学的最初思想。1989年,美国环保局又提出了“污染预防”的概念。1990年,美联邦政府通过了“防止污染行动”的法令,将污染的防止确立为国策,该法案条文中第一次出现了“绿色化学”一词。1992年,美国环保局又发布了“污染预防战略”。1995年,美国政府设立了“总统绿色化学挑战奖”。1999年英国皇家化学会创办了第一份国际性《绿色化学》杂志,标志着绿色化学的正式产生。我国也紧跟世界化学发展的前沿,在1995年,中国科学院化学部确定了《绿色化学与技术》的院士咨询课题。、绿色化学的核心内容

原子经济性是绿色化学的核心内容,这一概念最早是1991年美国Stanford大学的著名有机化学家Trost(为此他曾获得了1998的“总统绿色化学挑战奖”的学术奖)提出的,即原料分子中究竟有百分之几的原子转化成了产物。理想的原子经济反应是原料分子中的原子百分之百地转变成产物,不产生副产物或废物,实现废物的“零排放”。他用原子利用率衡量反应的原子经济性,认为高效的有机合成应最大限度地利用原料分子的每一个原子,使之结合到目标分子中。绿色化学的原子经济性的反应有两个显著优点:一是最大限度地利用了原料,二是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废物的排放。

五、化学与环境

化学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科学,是为人类提供材料和药品的科学,也是人类借以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控制自然的科学。由于化学为其它科学提供基础材料,所以也是其它科学得以发展的基础。现在,高科技的发展很大程度得益于高新材料的发展,同时,高新技术也反过来促进了化学学科的发展。也就是说,化学为其它学科提供各种新材料,其它学科为化学提供新设备、新方法、新手段。

化学工程在实施过程中,很容易产生人类所不需要的副产物,因处理不当或者无法避免而影响到了环境,造成了环境污染。但是环境污染的治理、各种副产物的处理技术,又要依赖化学手段才可能得到改进。所以环境改善也需要化学。其实,环境污染也不全部是化学工业的责任,其它工业同样也对环境产生污染,只不过化工的污染更加直接,更加显见而已。而治理、克服、控制这些污染,却更是离不开化学。只有通过化学的手段才可能使其得到根本的治理。所以,可以说化学与环境是相辅相成的。

另外,人类的活动必然消耗自然资源,这种消耗也必然导致自然环境的改变。要认识到这些问题并且控制这种改变给世界带来的负面作用,所有学科都必须尽其能力,把负作用降低到最小。也就是人类必须尽其全力认识并控制自然、控制自身。科学学科并不存在过错,人类对科学学科也不应该存在任何偏见,才有可能使人类更加美好。

【参考文献】

【1】《环境监测》(环境保护知识丛书)刘青松主编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水环境监测实用手册》李青山著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3】《环境监测中的电化学分析法》杜宝中编著 化学工业出版社

【4】郑曙阳 绿色设计之路——室内设计面向未来的唯一选择 建筑创作 第十期 2002

第五篇:化学与社会结课论文

化学与社会结课论文

生态工业——生存挑战

姓名:

学号:0864134104 班级:装备08-1班 学院:机械工程学院

指导老师:杜金花 0 提要: 处于当今社会,我们应该如何发展,如何利用现有的资源和现代工业技术,又如何保护我们赖以生存土地、水、空气不遭到进一步的破坏,是摆在我们在生存与发展间一个迫切而严峻的课题。关注生态寻求与工业的结合为我们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新的思路。

关键词:环境、生态工业、发展、随着工业时代的进入,我们的生活节奏因为科技的力量快了起来。工业的成就也为我国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辉煌。经过几十年的现代化建设,化工工业的突飞猛进,我们的科技实力在工业的创造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随之而来的是生存的挑战。由于化学工业的发展离不开矿产资源和能源的支持。在生产中还存在着巨大的浪费现象,并产生污染。再加上地球的自我净化能力是有限的。而我们的工业生产为满足人类的需求产量却有增无减。随之长生的废物量、污染物也与成就一样飞涨。地球处于破坏的饱和和过量压力下。使得经济与生存环境条件却成反比。我们生存的环境被破坏的支离破碎。在我们不断有新发现、新创造问世的时候。我们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各种难以解决的问题。所有的问题都在我们这个时代集中的爆发。使我们遭受巨大的损失。

当今我国工业的发展状况:

在我国的今天,由于科技水平还落后于发达国家水平。我国的产业主要是以初加工、粗加工为主,更多的是原料产品的声场,且很多的产业是西方禁止的高耗能高污染产业。发达国家为了减少污染和能源的消耗,就将这些产业移到不发达国家来生产,使得其不必破坏自己的环境。我国为了经济的持续发展,不惜牺牲环境来满足世界的需求。竭泽而渔的现象在中国的矿产资源地是普遍存在的。

在我国的主要经济支柱有轻工业的纺织、加工等产业重工业有钢铁、机械、石油、化工、建材、煤炭等。而其中大部分都是初级的高耗能高污染产业。且附加值很低。且随着时间的过去。很多的工业城市面临着资源枯竭,环境破坏,地层下沉等问题。严重制约着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环境的发展变化过程:

(1)近代城市环境问题

从工业革命开始到八十年代发现南极上空的臭氧洞为止。工业革命从农业占优势的经济向工业占优势的经济的迅速过渡成为世界史的一个新时期的起点,此后的环境问题也开始出现新的特点,并日益复杂化和全球化。十八世纪后期欧洲的一系列发明和技术革新大大提高了人类社会的生产力,人类开始插上技术腾飞的翅膀,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开采和消耗着一次能源和其他自然资源。

工业化开始成为国家地位的标志,并迅速向全世界蔓延,在世界范围内形成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差别。工业化社会的特点是高度城市化。工业和城市同步发展。先是由于人口和工业密集,燃煤量和燃油量剧增,城市饱受空气污染之苦,随之而来是城市周围又出现日 益严重的水污染和垃圾污染、工业三废、汽车尾气更是加剧了这些污染公害的程度。

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发达国家花大力气对城市环境问题进行治理,并把污染严重的工业搬到发展中国家,以此方法解决了国内的环境污染问题和一些社会问题。随着发达国家环境状况的改善,发展中国家却开始步发达国家的后尘,重走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老路,城市环境问题有过之而无不及,同时伴随着严重的生态破坏。从而引起全球共治污染的讨论。《哥本哈根协定》的全球关注。

(2)当代环境问题阶段

从1984年英国科学家发现到1985年美国科学家证实南极上空出现的“臭 氧洞”开始,人类环境问题发展到新的环境问题阶段。在全球范围内出现了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征兆,酸雨、臭氧层破坏和全球变暖是共同关注的三大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与此同时,发展中国家的城市环境问题和生态破坏、一些国家的贫困化愈演愈烈,水资源短缺在全球范围内普遍发生,能源与矿产资源也相继出现将要耗竭的信号。

这一切表明,生物圈这一生命支持系统对人类社会的支撑已接近它的极限。还表明环境问题越来越复杂。从而引起了对温和工业的探索和讨论。走可持续发展,节能环保循环生态工业的声音不断出现。并有更多的组织和研究机构加入进来。用行动寻求新的发展方式和发展点。也成为解救地球挽救人类生存的任务和使命。

生态工业的特点:

生态工业是模拟生态系统的功能,建立起相当于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消费者、还原者”的工业生态链,以低消耗、低(或无)污染、工业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为目标的工业。

生态工业通过模拟自然系统建立工业系统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循环途径,建立互利共生的工业生态网,利用废物交换、循环利用和清洁生产等手段,实现物质闭路循环和能量多级利用,达到物质和能量的最大利用以及对外废物的零排放。

工业结构生态化把工业系统的结构规划成“资源生产”、“加工生产”、“还原生产”三大工业部分构成的工业生态链。资源生产部门是将研究可更新资源的生产和永续资源的开发利用,并以可更新的永续资源逐渐取代不可更新资源为目标,为工业生产提供初级原料和能源;在加工生产过程中无浪费、无污染,对于在加工生产中的废物还可以在资源生产部门提供的初级资源加工转换成满足人类生产生活需要的工业品;或交与还原生产部门将各副产品再资源化,或无害化处理,或转化为新的工业品。

以倡导生态工业特色经济发展为主,就是要不断地提升传统工业,推行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对旧的工艺和设备彻底进行改造,使之尽快地生长成为新的工业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只有以经过彻底改造过的传统工业和全新的生态工业为主导,才能把生态特色经济发展起来。

可发展生态特色经济的发展领域:

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业,农业走无公害有机化之路,工业走无污染清洁化之路,旅游业走回归式园林化之路。保护、开发和利用文化生态资源,建设民族文化产业,对于发展以工业为主导的生态特色经济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1)从宏观上使工业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耦合,协调工业的生态、经济和技术关系,促进工业生态经济系统的人流、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和价值流的合理运转和系统的稳定、有序、协调发展,建立宏观的工业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

(2)在微观上做到工业生态资源的多层次物质循环和综合利用,提高工业生态经济子系统的能量转换和物质循环效率,建立微观的工业生态经济平衡。避免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局面发生,而生态工业将工业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并重,从而实现工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同步提高,从战略上重视环境保护和资源的集约、循环利用,走可持续发展的工业发展道路。

(3)对资源进行合理开采,使各种工矿企业相互依存,形成共生的网状生态工业链,达到资源的集约利用和循环使用,为避免资源短缺、能源危机、环境污染提供可行的解决方案。使得工业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兼顾。

环境问题是由于发展不当而造成的,必须而且也只能在发展中加以解决。我们所说的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绝不是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型发展。我们面临着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护环境的双重挑战。实现环境与经济“双赢”是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关系的重要方针,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目前,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已初步探索出避免“先污染后治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措施。“十五”乃至“十一五”期间,我们通过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以工业为主导的生态特色经济,从根本上解决结构性污染的难题,减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压力。

工业生产中要实行清洁生产,建立生态工业园区,农业生产中要发展有机农业、生态农业,建设生态县市和生态乡村,创建生态城市,从而在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之间找到“最佳”结合点,在此基础上大力实施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充分利用资源和能源,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排放量,促进环境与经济之间达到相互协调的最高境界。只有实现了这样的目标和要求,我们才能说了以工业为主导的生态特色经济模式。

只有把工业发展与生态保护和利用有机的结合起来,才会使我国平稳快速安全的发展。才会避免污染、破坏、丢弃的老路。也会为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带来新的发展机遇,解决悬而未决的困扰难题。也为我国提出的西部大开发提供借鉴和科学理论支持。西部地区环境十分脆弱,一旦破坏很难恢复。为了促进西部地区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决不能重蹈覆辙。而生态工业的应用必将会带来非凡的成就。

我们面临着生存威胁、环境破坏、经济发展等问题。而这必须在我们的发展过程中解决。而不是只顾当前利益。而忽视将来的子孙后代。愿全国人民一起行动起来,为生态绿色的家园献智献力。

让我们生活在碧水蓝天的祥和世界。这里需要每个人的行动。

作者:任昭

指导老师(任课教师):杜金花 时间:2010年10月31日

参考资料:《十一五规划》、《生态工业的发展》、《我国工业的发展状况》、《我国的环境问题》等

下载课标解析——化学与社会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课标解析——化学与社会.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化学与社会

    《化学与社会》听课总结与论文 院系:管理学院地理科学姓名:程艳 学号:2012113104 (一)听课总结 一、第一讲 对化学和社会的初步体会 从北京大学周其凤校长作词的歌曲《化学是你,......

    苏教版 品德与社会 课标解读

    课标解读  知道近代我国遭受过列强的侵略以及中华民族的抗争史。敬仰民族英雄和革命先辈,树立奋发图强的爱国志向。(高)  感受和平的美好,了解战争给人类带来的影响,热爱和平。(高......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课标要求

    三年级品社教参对本册的教学要求 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行为习惯和个......

    “课标教材”与“老教材”的异同解析

    从人教版“课标教材”与“老教材”的异同看 高中语文新课程阅读教学的课堂定位 海南省海南中学李纪镜 新课程改革带来了课程观念的巨大转变。与之相应.作为课程重要载体的高......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标解读(5篇)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标解读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是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和课程标准的基本思想设计制定的,它的总体设计思想集中反映在课程标准中,今天我共谈了六个问......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课标要求[大全5篇]

    五年级品社教参对本册的教学要求 本教材是《品德与社会》综合课程的第五册,在教材的教学中注意把握和落实《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注意教材内容和多种教学活动的争......

    2010全国课标卷高考作文解析

    2010全国课标卷高考作文解析 【作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有一种热带观赏鱼,在小鱼缸里不管养多长时间,也只能长到3寸来长。然而,将这种鱼......

    课标与桂林山水

    课标 二、第二学段(3~4年级) (一)识字与写字 1.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2.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左右,其中1600个左右会写。 3.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会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