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实施的《旅游法》规定之后[5篇材料]

时间:2019-05-12 03:34: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3年实施的《旅游法》规定之后》,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3年实施的《旅游法》规定之后》。

第一篇:2013年实施的《旅游法》规定之后

丽江导游骂游客“不买东西比卖淫可耻”

2014-01-05 来源:兰州晚报查看评论 有10人参与

据新华网消息云南省丽江市旅游局3日通报,该局已对网上曝出的导游辱骂游客“不买东西比卖淫可耻”事件依法立案调查,并将及时对外公布调查结果。

当日,网上曝出一段2分多钟的视频。视频中,有一男子口爆污秽之语:“一路下来,一分钱没有消费的话,比卖淫更可耻。”并称,“丽江欢迎你,云南欢迎你,欢迎你来干嘛,是欢迎你来消费。”随后,有女性人员上车推销螺旋藻,要游客购买。

通报称,导游辱骂游客的视频在网上播放后,丽江市旅游局高度重视,成立专门调查组并迅速开展调查工作,同时上报丽江市委、市政府,相关领导作出批示,要求旅游部门严厉查处。

经初步查明,涉案“导游”为刘俊杰,系丽江森龙旅游社安排的导游王光志(导游证号D-5332-000183)请来的助手,刘俊杰无导游证。目前,丽江市旅游局正依法对该案件进行立案调查。

通报表示,自《旅游法》正式施行后,丽江市严格按照《旅游法》对违法行为进行严厉打击,努力建设国际精品旅游胜地。对该案件的处理结果,丽江旅游局将及时对社会进行公布。

2013年实施的《旅游法》规定,旅游者有权自主选择旅游产品和服务,有权拒绝旅游经营者的强制交易行为;旅行社不得以不合理的低价组织旅游活动,诱骗旅游者,并通过安排购物或者另行付费旅游项目获

取回扣等不正当利益;旅行社应当与其聘用的导游依法订立劳动合同,支付劳动报酬,缴纳社会保险费用。

以上内容来自:兰州晚报

[责任编辑:yf001]

第二篇:湖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办法

湖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办法

(2016年12月2日湖南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六次会议通过)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和其他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本行政区域旅游工作的组织和领导,建立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健全旅游业发展综合协调机制,统筹协调旅游发展规划、旅游安全、行政执法以及旅游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旅游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旅游业的指导、协调、管理、服务和监督工作,其他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旅游工作。

第三条省旅游主管部门应当统筹组织全省整体旅游形象的推广工作,组织、协调旅游宣传推广活动。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旅游主管部门应当宣传推广本行政区域旅游资源和旅游品牌。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新闻媒体应当开展文明旅游宣传教育,引导旅游者、旅游经营者及其从业人员和旅游地居民增强文明旅游意识、遵守公共文明秩序,倡导和培养健康、文明、环保的旅游方式。

第四条鼓励和引导旅游经营者、旅游从业人员依法成立或者志愿加入旅游行业组织。

旅游行业组织应当制定行业服务规范,加强行业自律,引导会员遵纪守法、诚信经营,维护旅游市场公平竞争秩序和会员合法权益,促进旅游业健康发展。

第五条旅游者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犯。旅游者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时,可以依法要求赔偿或者投诉、起诉。

第二章旅游规划与促进

第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差异发展,有序、有效推进全域旅游发展战略。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旅游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对本行政区域的旅游资源进行普查、评估、登记,建立旅游资源信息库,协调旅游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

第七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组织编制的旅游发展规划和重点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专项规划,应当体现生态保护要求,突出本地旅游资源特点,符合市场需求。

国土资源、住房和城乡建设、规划、文化、农业、林业、水利、交通运输等部门在编制与旅游业发展相关规划时,应当征求同级旅游主管部门的意见。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对本级人民政府编制的旅游发展规划和重点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专项规划的执行情况进行评估,评估结果向社会公布。

第八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旅游业发展需要,统筹安排通往旅游景区的交通建设项目,合理布局旅游交通线路,在通往主要景区的道路设置旅游指示标识。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和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合理规划、建设游客集散服务中心、游客休息站点、医疗救护站点、厕所等旅游公共服务设施。

第九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全省重大旅游项目用地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计划。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利用荒山、荒地、荒坡、废弃矿山、石漠化土地等开发旅游项目。

第十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推进旅游标准化管理工作。旅游主管部门会同标准化主管部门组织实施旅游行业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

第十一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旅游主管部门应当在春节、国庆节等法定节假日期间,向社会发布主要景区的客流量、游览舒适度指数以及旅游饭店接待状况等与旅游者相关的服务信息。

第十二条鼓励金融机构为旅游企业和旅游项目提供信贷产品、融资担保及支付结算等金融服务。

鼓励保险机构开发面向旅游经营者、旅游者的旅游保险产品。

第十三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推进高等院校、职业培训机构与旅游经营者合作设立旅游人才培训、创业基地,扶持旅游人才培养。第十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鼓励和引导旅游经营者依托本地自然、人文等资源,开发历史文化旅游、乡村旅游、工业旅游、体育旅游、研学旅游、养生旅游、会展旅游等旅游产品,推动观光、休闲、度假旅游协调发展。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根据旅游业发展需要,规划建设房车露营地、自驾游基地,完善自驾旅游服务保障体系,为自驾旅游者提供道路指引、医疗救助、安全救援等方面的服务。

第十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旅游发展规划编制并组织实施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将乡村旅游纳入新农村建设、扶贫开发、现代农业、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发展整体布局,加强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推动乡村旅游健康有序发展。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指导、扶持城镇和乡村居民利用自有住宅或者其他条件依法从事旅游经营活动。鼓励合理利用民族村寨、古村古镇,着力培育特色旅游村镇。

第十六条省旅游主管部门应当会同质量技术监督、农业等部门制定并推行乡村旅游规范标准和等级评定体系。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旅游主管部门应当对乡村旅游的接待设施、安全管理、环境保护、服务质量、特色项目等方面给予指导,支持和帮助乡村旅游经营者规范经营,提高服务质量。

第三章旅游经营

第十七条从事旅游经营活动的组织或者个人应当依法取得营业执照;法律法规规定需经相关行政主管部门许可的,应当取得相应的许可。

俱乐部、车友会、协会以及其他召集旅游者的组织和个人,未取得旅行社业务经营许可的,不得从事以营利为目的的旅游经营活动。

从事导游活动,应当依法取得导游证。禁止伪造、变造导游证。

第十八条旅行社具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可以被认定为欺骗、强制旅游购物:

(一)旅行社未经旅游者书面同意,安排购物的;

(二)旅行社、导游、领队对旅游者采取人身威胁、恐吓等手段,强迫旅游者购物的;

(三)旅行社或者导游、领队安排的购物场所属于非法营业或者未向社会公众开放的;

(四)旅行社、导游、领队安排的购物场所销售商品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的;

(五)旅行社、导游、领队明知或者应知安排的购物场所的经营者有严重损害旅游者权益记录的;

(六)旅行社、导游、领队收取购物场所经营者回扣等不正当利益的;

(七)法律、法规规定的旅行社、导游领队及购物场所经营者通过安排购物损害旅游者合法权益的其他行为。

第十九条从事旅游营运的客运车辆、船舶经营者应当具备相应的资质。未经道路、水路运输管理机构的许可,不得经营旅游客运业务;道路、水路运输管理机构应当将许可从事旅游客运业务的车辆、船舶等相关信息告知旅游主管部门。

旅游客运车辆、船舶的经营者应当按照旅游运输合同提供运输服务,不得擅自变更旅游运输线路,不得擅自更换运输车辆、船舶,不得擅自搭载与旅游团队无关的人员,不得中途甩团甩客。因未按照约定路线运输或者擅自变更运输工具增加的运输费用,旅行社和旅游者有权拒绝支付。降低服务标准的,应当退还多收的费用。

第二十条景区可以利用公共媒体、移动多媒体、智能终端等信息化平台,实行景区门票预约预售,及时公布景区内旅游者流量。

在旅游高峰期,景区应当启动以下调控措施:

(一)周边道路、区内停车、公交车辆等交通运力错峰接待机制;

(二)分时入园、景点限时逗留、快速通道等旅游者疏导分流机制。

游客数量达到景区最大承载量时,应当暂停游客进入景区。第二十一条景区应当加强客运电梯、客运索道、大型游乐设施等特种设备的运行管理,在醒目位置公示限载人数和安全使用警示牌,并定期进行检验。

景区应当在存在安全风险的路段、观光区设置安全警示牌,采取安全防范措施。

景区应当合理布局旅游商品销售、餐饮、住宿、演艺等经营服务网点,引导经营者依法经营。第二十二条经营高空、高速、水上、潜水、探险等高风险旅游项目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取得经营许可,并建立安全管理、风险防范与应急处置制度,配备相应的安全管理和救护设备、人员,按照国家规定购买高风险旅游责任保险。

高风险旅游项目经营者应当以明示的方式事先告知旅游者安全防护事项和可能存在的风险,提示旅游者购买旅游意外保险。

第二十三条通过网络经营旅行社业务的,应当依法取得旅行社业务经营许可,在其网站首页或者从事经营活动的主页醒目位置公开其营业执照登载的信息或者其营业执照的电子链接标识,并标明其业务经营许可证信息。旅行社新增网络旅游经营业务的,应当书面告知其所在地县级旅游主管部门。

网络旅游经营者应当与旅游者签订纸质或者电子形式的合同,提供真实、可靠的旅游服务信息,选择具有相应经营资质的经营者为旅游者提供交通、住宿、餐饮、游览、娱乐等代订服务。

第二十四条乡村旅游经营者开设旅游项目、提供旅游服务,应当遵守法律法规的规定。乡村旅游经营者不得在山体滑坡、地表塌陷、泥石流、洪水等自然灾害易发的危险地带开展旅游经营活动。

第四章旅游监督管理

第二十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制定旅游市场综合监管责任清单,向社会公开旅游主管部门以及工商行政管理、公安、消防、价格、质量技术监督、安全生产、交通运输、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卫生、气象等部门的执法权限,对辖区内旅游市场实施监督管理,查处各种旅游违法行为。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统筹协调、部门联动、属地管理、常态监管的执法机制,完善旅游执法信息共享机制。

第二十六条省旅游主管部门应当会同省统计主管部门完善旅游统计指标体系和调查方法,建立科学的旅游发展考核评价体系,开展全省旅游产业监测。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旅游主管部门应当完善旅游信息统计制度、旅游信息发布制度、旅游信息监管制度,准确提供旅游市场信息。第二十七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旅游、公安、工商行政管理、通信管理、金融等有关部门应当加强互联网在线旅游经营监督管理,规范互联网在线旅游经营秩序。

第二十八条高风险旅游项目按照国家相关规定由下列部门依法进行监管:

(一)利用滑翔机、载人气球、载人飞艇等实施高空旅游项目的,由民用航空管理部门监管;

(二)利用客运索道、大型游乐设施等特种设备实施高速旅游项目的,由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监管;

(三)利用摩托艇、游艇、游船等实施水上旅游项目的,由海事部门监管;

(四)从事蹦极、攀岩、潜水等体育旅游项目的,由体育部门监管。

法律、法规以及规章对高风险旅游项目安全监管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二十九条民族宗教事务、国土资源、住房和城乡建设、水利、农业、林业、文化、体育、文物等部门负责核定所主管的景区最大承载量,加强对景区开放条件的监督检查。

景区主管部门核定景区最大承载量应当征求旅游、公安、交通运输等部门意见,并向社会公布。

第三十条旅游从业人员在旅游活动中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价格欺诈、强迫交易、欺骗诱导游客消费;

(二)侮辱、殴打、胁迫游客;

(三)不尊重旅游目的地或者游客的宗教信仰、民族习惯、风俗禁忌;

(四)传播低级趣味、宣传迷信思想;

(五)法律、法规以及规章认定的其他不文明行为。第三十一条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扰乱航空器、车船或者其他公共交通工具秩序;

(二)破坏公共环境卫生、公共设施;

(三)不尊重旅游目的地社会风俗、民族生活习惯;

(四)损毁、破坏文物古迹;

(五)参与赌博、色情、涉毒活动;

(六)不顾劝阻、警示从事危及自身以及他人人身财产安全的活动;

(七)违反野生动植物保护规定,破坏生态环境;

(八)违反旅游场所规定,严重扰乱旅游秩序;

(九)法律、法规以及规章认定的造成严重社会不良影响的其他行为。第三十二条省旅游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健全本省不文明旅游行为记录制度。

旅游从业人员、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因违反本条例第三十条、第三十一条规定的行为,造成严重社会不良影响的,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纳入旅游从业人员、旅游者不文明行为记录,并向社会公布。

旅游从业人员、旅游者不文明行为记录形成后,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旅游主管部门应当向行为人通报不文明行为记录信息,提示其采取补救措施。

第三十三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安、消防、工商行政管理、国土资源、环境保护、卫生、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等部门应当根据乡村旅游经营的实际情况,出台适应乡村旅游发展的监督管理措施。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加强对乡村旅游经营者的旅游安全教育和监督检查。第三十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旅游投诉处理制度,指定旅游主管部门为统一的旅游投诉受理机构,公布旅游投诉电话、网站等,及时处理旅游投诉。

旅游主管部门收到投诉后,对不符合受理条件的,应当在五个工作日内告知投诉者,并说明理由;对符合受理条件且投诉事项属于旅游主管部门职责范围内的,应当在六十日内办结,并告知投诉者;对于投诉事项属于其他部门职责范围内的,旅游主管部门应当在五个工作日内移交,其他部门应当在六十日内办结,并自办结之日起五个工作日内将办理结果反馈给旅游主管部门,由旅游主管部门告知投诉者。投诉事项简单或者属于紧急情况的,应当及时处理。

第五章法律责任

第三十五条违反本条例第十七条第三款规定,伪造、变造导游证的,由旅游主管部门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一千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旅游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一)不核定、公布景区最大承载量;

(二)不依法审批旅游相关许可事项;

(三)不依法受理、处理旅游举报和投诉,查处旅游违法行为;

(四)不履行旅游市场监督管理职责;

(五)不依法履行高风险旅游项目安全监管职责,造成旅游安全事故的;

(六)其他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行为。

第三十七条违反本办法规定的其他行为,法律、行政法规规定了处罚的,从其规定。第六章附则

第三十八条本办法自2017年1月1日起施行。2008年11月28日湖南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通过的《湖南省旅游条例》同时废止。

为什么是“办法”不是“条例”?

从1997年至今,湖南先后经历了《湖南省旅游管理条例》《湖南省旅游条例》两部地方性旅游法规的更迭。而针对我国首部《旅游法》的颁布实施,湖南省直接出台了对应的“实施办法”。2016年12月2日,它在湖南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六次会议上获全票通过。“《办法》重在可操作性。目前,云南、浙江、北京等省市都以修订省《旅游条例》形式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相比之下,湖南出台的《办法》提出了更为具体可行的实施措施。”湖南省旅游局政策法规处负责人肖自裕解释。

新出台的《湖南省实施<旅游法>办法》共分六个章节,主要在旅游规划与促进、旅游经营、旅游监督管理等方面针对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旅游主管部门、旅游市场主体、旅游者作出相应规定,并对相应的法律责任作出说明。

消灭“真空地带” 这部法规有点“潮”

可以看到,这部《办法》仔细读来其实亮点颇多,囊括了不少“时髦词”和前卫的旅游规划思路。比如:

要全域游,也要差异化——“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差异发展,有序、有效推进全域旅游发展战略。”

结合本地特色,发展新业态——“应当鼓励和引导旅游经营者依托本地自然、人文等资源,开发历史文化旅游、乡村旅游、工业旅游、体育旅游、研学旅游、养生旅游、会展旅游等旅游产品,推动观光、休闲、度假旅游协调发展。” “规划建设房车露营地、自驾游基地,完善自驾旅游服务保障体系。”

俱乐部、车友会、协会要招客,先拿执照——“俱乐部、车友会、协会以及其他召集旅游者的组织和个人,未取得旅行社业务经营许可的,不得从事以营利为目的的旅游经营活动。”

“真空地带”各自认领——利用滑翔机、载人气球、载人飞艇等实施高空旅游项目的,由民用航空管理部门监管;利用客运索道、大型游乐设施等特种设备实施高速旅游项目的,由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监管;利用摩托艇、游艇、游船等实施水上旅游项目的,由海事部门监管;从事蹦极、攀岩、潜水等体育旅游项目的,由体育部门监管。

游客也不能“任性”——第三十一条规定,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不得扰乱航空器、车船等公共交通工具秩序;不得不尊重旅游目的地社会风俗,不能损毁、破坏文物古迹,参与赌博、色情、涉毒活动等。“造成严重社会不良影响的,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纳入旅游从业人员、旅游者不文明行为记录,并向社会公布。

旅游投诉有了办结期限——《办法》规定,旅游主管部门在收到有效投诉后应在60天内办结;需要移交其他部门的5天内移交,60天内办结;不管符不符合受理条件,都要将结果主动反馈给投诉者。并且,如果事项简单或紧急,还可以“开绿灯”。核定公布景区最大承载量,这成为硬性规定——提倡景区进行门票预约预售,及时公布客流量;当达到景区最大承载量时,应该暂停游客进入景区。景区最大承载量由多部门联合核定并向社会公布,不公布的,可对有关部门直接主管人和责任人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三篇:9.青岛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若干规定

青岛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若干规定

2004年6月24日青岛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通过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为了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在本市行政区域内开发、利用、节约、保护、管理水资源

,防治水害,适用本规定。

本规定所称水资源,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

第三条水资源属于国家所有。

本市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水塘和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修建管理的水库、塘坝中的水,归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使用。

第四条市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市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监督工作。

区(市)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按照规定的权限,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监督工作。

第五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并将其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增加对水利的投入。

第六条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企业和个人以独资、股份、承包、租赁等多种形式投资建设、经营水工程设施,其投资权益和经营活动受法律保护。

本规定施行前修建的水工程设施,管理使用权不清的,由区(市)人民政府予以确认。

第二章 水资源规划 第七条开发、利用、节约、保护水资源和防治水害,应当按照流域、区域统一制定规划。

本市流域综合规划和区域综合规划,按照以下规定进行编制:

(一)大沽河、小沽河、五沽河、南胶莱河、北胶莱河、墨水河、洋河、桃源河等跨区(市)河道和黄岛区、崂山区、城阳区、市南区、市北区、四方区、李沧区的流域综合规划和区域综合规划,由市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和有关区(市)人民政府编制,报市人民政府批准。

(二)其他流域综合规划和区域综合规划,分别由所在区(市)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编制,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并报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流域综合规划和区域综合规划,必须按照上一级流域综合规划和区域综合规划编制。

第八条建设水工程,必须符合流域综合规划和区域综合规划。

在跨区(市)河道上建设水工程,其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报请批准前,由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对水工程建设是否符合流域综合规划进行审查并签署意见;在其他河道上建设水工程,其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报请批准前,由区(市)水行政主管部门按照管理权限对水工程建设是否符合流域综合规划进行审查并签署意见。

在其他区域建设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工程,由市或区(市)水行政主管部门依据职权对水工程的建设是否符合流域综合规划和区域综合规划进行审查并签署意见。第九条市及区(市)人民政府应当按照规定设置水文、水资源监测站点,加强水文、水资源信息系统建设。市及区(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水资源量和质的动态监测。

第三章 水资源、水域和水工程的保护

第十条对本市的水资源,按照流域综合规划、水资源保护规划和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划定水功能区。水功能区划分为饮用水源区、工业用水区、农业用水区、渔业用水区、景观娱乐用水区、过渡区、排污控制区等。

第十一条水功能区划由市及区(市)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同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拟定,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并报上一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和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因社会经济条件和水资源开发、利用条件发生重大变化,需要对水功能区划进行调整时,由水行政主管部门按照权限会同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提出调整方案,报原批准机关批准。

第十二条市及区(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水功能区对水质的要求和水体的自然净化能力,核定该水域的纳污能力,向同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提出该水域限制排污总量的意见。

市及区(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水功能区的水质状况进行定期监测,发现污染物排放总量超过控制指标的,或者水功能区的水质未达到水域使用功能对水质要求的,应当及时报告人民政府采取治理措施,并向同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城市供水行政主管部门通报。

第十三条在河道和渠道上新建、改建或者扩大排污口,建设单位应当持有关文件和技术资料向水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由水行政主管部门按照以下权限进行审查:

(一)在跨区(市)河道上新建、改建或者扩大排污口,由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查;

(二)在其他河道和渠道上新建、改建或者扩大排污口,由所在区(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查。

新建、改建或者扩大排污口经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同意后,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该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书进行审批。

法律、法规对在河道和渠道上新建、改建或者扩大排污口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十四条实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制度。

下列建设项目,应当进行水资源论证,编制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报告书:

(一)地表水日取水量五千立方米以上或者地下水日取水量三千立方米以上的农业取水的建设项目;

(二)地表水日取水量一千立方米以上或者地下水日取水量五百立方米以上的工业与城镇生活取水的建设项目。

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报告书,应当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一)建设项目概况;

(二)取水水源及日取水量;

(三)用水合理性论证;

(四)退(排)水情况及其对水环境影响分析;

(五)对其他用水户权益的影响分析;

(六)其他事项。

第十五条市及区(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报告书进行审查,并在十五日内提出书面审查意见。

建设项目业主单位在向计划主管部门报送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时,应当提交水行政主管部门对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报告书提出的书面审查意见。

第十六条开采地下水,应当经过科学论证,并采取措施,防止地面沉降和海水入侵。在地下水严重超采地区,市人民政府可以划定地下水禁止开采区或者限制开采区,经依法批准后予以公告。

在地下水禁止开采区内,禁止新建、扩建取用地下水的设施。对已建取水设施,应当限期关闭。

在地下水限制开采区内,应当严格限制新建、扩建取用地下水的设施;确需取用地下水的,由市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在地下水限制开采区内的已建取水设施,应当根据水源替代工程建设情况、水资源条件等逐步减少取水量。

第十七条兴建水库,必须符合有关安全技术标准。兴建小

(二)型水库,应当报经所在区(市)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兴建小

(一)型水库,应当报经市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兴建大中型水库,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报批。

水库建成后必须加强管理和保护,保证水库安全运行。

第十八条河道管理范围内的土地可以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其成员耕种,但不得改变用途,并应当服从水行政主管部门的统一管理和河道治理需要。

市及区(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河道管理范围内的土地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将河道管理范围内的国有土地承包经营的,应当责令有关单位限期改正。

第十九条市及区(市)水行政主管部门管理的水工程,应当由水行政主管部门依据职权,会同同级土地管理部门根据有关规定划定工程管理和保护范围;其他水工程,由有关部门依据职权划定工程管理和保护范围。新建、改建、扩建水工程的管理与保护范围应当于工程竣工验收前,由水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按照前款规定组织划定。

工程管理和保护范围划定后,应当埋设界桩并予以公告。

第二十条市及区(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河道采砂进行科学规划。

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规定在河道管理范围内划定禁采区。

跨区(市)河道管理范围内的禁采区由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划定;其他河道管理范围内的禁采区由所在区(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划定。

禁采区划定后,应当予以公告。

第二十一条实行河道采砂许可制度。在河道管理范围内从事采砂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向有管辖权的水行政主管部门申请领取采砂许可证并按照规定缴纳河道采砂管理费后,方可按照采砂许可证的规定开采。

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自受理采砂申请之日起二十五日内作出是否准予许可的书面决定。

第四章 水资源配置和节约使用

第二十二条市计划主管部门和市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市水资源的宏观调配。市及区(市)水中长期供求规划由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依据上一级水中长期供求规划和本地区实际情况制订,经同级计划主管部门审查批准后执行。

第二十三条调蓄径流和分配水量,应当依据流域规划和水中长期供求规划,以流域为单元制定水量分配方案。

跨区(市)的水量分配方案和旱情紧急情况下的水量调度预案,由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商有关区(市)人民政府制订,报市人民政府批准;跨乡(镇)的水量分配方案和旱情紧急情况下的水量调度预案由区(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商有关乡(镇)人民政府制订,报区(市)人民政府批准。

水量分配方案和旱情紧急情况下的水量调度预案经批准后,有关区(市)及乡(镇)人民政府必须执行。

在跨区(市)河道上建设水资源开发、利用项目,应当符合该流域经批准的水量分配方案,由有关区(市)人民政府报市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第二十四条市及区(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批准的水量分配方案和预测来水量,制定水量分配方案和调度计划,实施水量统一调度,有关区(市)及乡(镇)人民政府必须服从。

有调蓄任务的水库、河道等水工程管理单位,必须按照经批准的水量分配方案和调度计划蓄水、取水、放水。

第二十五条本市对水资源依法实行取水许可制度和有偿使用制度。

直接从地下、河流及其他水域取用水资源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向水行政主管部门申领取水许可证,按照规定缴纳水资源费,取得取水权。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二十六条对用水实行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相结合的制度。

市及区(市)计划主管部门会同同级水行政主管部门根据用水定额、本地区经济技术条件以及水量分配方案确定的可供本地区使用的水量,制定用水计划,对用水实行总量控制。

第二十七条用水应当计量。用水单位和个人应当装置合格的计量设施,并按照批准的用水计划用水。

用水实行计量收费和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第二十八条市及区(市)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节约用水管理体系。市及区(市)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辖区内节约用水的管理工作;其他有关部门按照职责负责有关的节约用水工作。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科学的水价调控机制和节水技术开发推广体系,组织开展节约用水科学研究,发展节水型工业、农业和服务业,建立节水型社会。

第二十九条禁止生产、销售和使用国家明令淘汰的高耗水工艺、设备和产品,逐步淘汰落后的、耗水量高的工艺、设备和产品。

第三十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推行渠道防渗、管道输水灌溉、喷灌、微灌等节水灌溉技术,对灌区进行节水灌溉技术改造,提高农业灌溉用水的利用率。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扶持农业旱作技术和农作物抗旱新品种的研究开发和推广。

第三十一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改善农村居民的饮用水条件。

市及区(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制定乡(镇)村供水工程建设规划,组织实施乡(镇)村供水工程建设,提高自来水的入户率。

拟从事乡(镇)村集中供水的单位,应当持有关文件和技术资料向水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其中,拟从事乡(镇)集中供水的,向市水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拟从事村集中供水的,向区(市)水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

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二十日内对其供水设施、供水水质、安全措施等内容进行审查,并作出是否同意的书面决定。从事乡(镇)村集中供水的单位,应当保证供水水质符合标准。

第三十二条使用水工程供应的水,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向供水单位缴纳水费。

水工程供水应逐步推行基本水价和计量水价相结合的两部制水价。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三条对未依法取得取水许可证或者未按照取水许可规定进行取水设施建设和取水的,由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其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拆除违法取水设施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处以三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并依法吊销其取水许可证。

违反本规定第十六条第三款、第四款规定,在地下水禁止开采区、限制开采区内违法取用地下水的,由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拆除违法取水设施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处以三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并依法吊销其取水许可证。

对逾期不拆除违法取水设施的,水行政主管部门可以代为拆除,所需费用由违法单位或者个人负担。

第三十四条对水库、渠道管理范围内设置的妨碍或者危害工程安全运行的障碍物,由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设障者限期清除。逾期不清除的,代为清除,所需费用由设障者负担。

第三十五条未取得河道采砂许可证,在河道管理范围内从事采砂活动的,由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五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五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未按照河道采砂许可证规定的要求采砂的,由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三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并处吊销采砂许可证。

对拒不停止违法行为的,水行政主管部门可以暂扣采砂工具。

第三十六条未经审查同意即从事乡(镇)村集中供水的,由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改正。

供水水质不符合标准的,由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并处三万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七条水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不履行职责,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有关部门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不执行水资源规划、水功能区划、河道采砂规划的;

(二)对不符合法定条件的单位或者个人核发许可证件、签署审查同意意见的;

(三)不按照规定收取水资源费的;

(四)不履行监督检查职责或者发现违法行为不予查处的;

(五)拒不执行水量分配方案和水量调度预案的;

(六)拒不服从水量统一调度的;

(七)不按照经批准的水量分配方案和调度计划蓄水、取水、放水的。

第六章 附则第三十八条本规定自2004年10月1日起施行。

青岛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

《青岛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若干规定》,业经青岛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审议通过,并报经山东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批准,现予公布,自2004年10月1日起施行。2004年7月30日 山东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批准《青岛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若干规定》的决定

2004年7月30日山东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通过

山东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经过审查,决定批准《青岛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若干规定》,由青岛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布施行。

第四篇:纳税法规定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北京市地方税收减免税的管理,促进纳税人和税务机关正确地执行税收政策,充分发挥税收的杠杆作用,促进经济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及其实施细则和国家税务总局《税收减免管理办法(试行)》及有关税收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制定本实施办法。

第二条本实施办法适用于北京市地方税务局负责征收的各项税费的减免税管理。

第三条本实施办法所称的减免税是指依据税收法律、法规以及国家有关税收规定给予纳税人的减税、免税。减税是指从应纳税款中减征部分税款;免税是指免征某一税种、某一项目的税款。

第四条税务机关应遵循依法、公开、公正、分级、高效、便利的原则,规范减免税管理。

第五条减免税管理主要包括申请与受理、审核与审批、监督与管理、统计与核算、档案管理和法律责任等内容。

第六条减免税分为报批类减免税和备案类减免税。报批类减免税是指应由税务机关审批的减免税项目;备案类减免税是指取消审批手续的减免税项目和不需税务机关审批的减免税项目。减免税的具体项目依照《北京市地方税务局减免税项目表》(附件1)所列项目选择确定。

第七条纳税人享受报批类减免税,应提出申请并提交相关资料,经具有审批权限的税务机关(以下简称“审批税务机关”)审批确认后执行。未按规定申请或虽申请但未经审批税务机关审批确认的,纳税人不得享受减免税。

第八条纳税人享受备案类减免税,应提请备案,经主管税务机关登记备案后,自登记备案之日起执行。纳税人未按规定备案的,一律不得享受减免税。

第九条减免税审批机关由税收法律、法规、规章设定。

凡规定应由国家税务总局审批的减免税项目,需经北京市地方税务局(以下简称“市局”)上报国家税务总局审批;

凡规定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地方税务机关审批的减免税项目,由市局审批。

除上述明确审批机关之外的减免税项目均由纳税人所在地的区县税务机关(以下简称“主管税务机关”)审批。

第十条纳税人同时从事减免项目与非减免项目的,应分别核算,独立计算减免项目的计税依据以及减免税额度。不能分别核算的,不能享受减免税;核算不清的,由税务机关按合理的方法核定。

第十一条纳税人依法可以享受减免税待遇,但未享受而多缴税款的,凡属于无明确规定需经税务机关审批或没有规定申请期限的,纳税人可以在税收征管法第五十一条规定的期限内申请减免税,要求退还多缴的税款,但不加算银行同期存款利息。

第十二条纳税人对有关减免税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应当先向复议机关申请行政复议,对行政复议决定不服,可以再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第二章减免税的申请与受理

第十三条纳税人申请报批类减免税的,应当在政策规定的减免税期限内,向税务机关提出书面申请。

第十四条纳税人办理减免税应当填写《减免税申请书》(附件2),申请书可以向主管税务机关免费索取或从市局网站(www.xiexiebang.com)下载。

第十五条纳税人在提出减免税申请的同时,还应按照规定,根据不同的减免税项目报送相应的书面资料(见附件1),并填写《减免税申请资料清单》(附件3)。

第十六条纳税人报送的资料应真实、准确、齐全。税务机关不得要求纳税人提交与其申请的减免税项目无关的技术资料和其他资料。

第十七条纳税人可以向主管税务机关申请减免税,也可以直接向审批税务机关申请减免税。

审批机关为市局的,受理部门为减免税项目的主管处室。纳税人同时提出两个以上税种的减免税申请的,以其申请减免税种排序在先的分管处室为受理处室。

第十八条主管税务机关受理但审批机关为市局的减免税申请,主管税务机关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直接将减免税申请的有关资料上报市局。

第十九条税务机关对纳税人提出的减免税申请,应根据以下不同情况分别作出处理:

(一)申请的减免税项目依法不需要由税务机关审查后执行的,应即时告知纳税人,并制作《减免税申请不予受理通知书》(附件4),送达纳税人。

(二)申请的减免税资料不详或存在错误的,应当当场告知并允许纳税人补正。

(三)申请的减免税资料不齐全或者不符合法定形式的,应在5个工作日内一次告知纳税人需要补正的全部内容,开具《减免税审批补充资料通知书》(附件5)和申请资料一并退纳税人补正。

(四)申请的减免税资料齐全、符合法定形式的,或者纳税人按照税务机关的要求提交全部补正减免税资料的,受理人员应当受理申请,并制作《减免税申请受理通知书》(附件6),送达纳税人。

第三章减免税的审核与审批

第二十条减免税审核是对纳税人提交的申请资料、实际情况与减免税法定条件的一致性进行的审查与核对;减免税的审批是在审核的基础上对是否享受减免税待遇所作出的决定。减免税的审核和审批均不改变纳税人的真实申报责任。

第二十一条减免税的审核应当包括初审和复审两个环节,并由不同的部门或人员负责在《减免税审批表》(附件7)上签署意见。主管税务机关受理且审批权限在市局的减免税申请,也可按照分级管理、高效便利的原则,由市局委托主管税务机关进行审核,采取一事一委托的形式。

第二十二条税务机关需要对申请资料的内容进行实地核查的,应由2名以上工作人员按规定程序进行,并将核查情况记录在案。

对减免税实地核查工作量大、耗时长或涉及税种多的,市局可委托主管税务机关具体组织实施。

第二十三条对减免税申请及报送资料的初审工作包括以下内容:

(一)纳税人是否符合减免税申请的法定条件和标准;

(二)纳税人的生产经营情况和其他与申请减免税有关的情况;

(三)纳税人的纳税申报情况;

(四)申请减免税事项适用的税收政策依据;

(五)申请减免税的时限;

(六)其他按规定需要审核的内容。

第二十四条初审部门或人员审理后按以下情形处理:

(一)对符合减免税政策规定的,将申请资料和初审意见报复审部门或人员进行审核;

(二)对不符合减免税政策或者报送资料附件不符合要求的,制作《减免税审批中止通知书》(附件8)和《减免税审批补充资料通知书》(见附件5),退还纳税人于5日内进行补正,补正时间不计算在审批时限内,超过补正时限,需重新办理减免税申请。

第二十五条复审部门或相关工作人员应按照减免税政策及规定对报送的减免税申请书及附送资料、初审意见进行全面审理和复核。

对减免税金额较大或减免税条件复杂的项目以及申请书中存在情况不清等问题的,需进一步核实后提出审核意见。

第二十六条经复审对减免税申请按以下不同情形分别处理:

(一)审批权限在主管税务机关的,经主管局长签署减税或免税审批意见后,制作《减免税批准通知书》(附件9)或《减免税未予批准通知书》(附件10),送达纳税人。

(二)审批权限在市局且纳税人直接向市局申请的,由主管该减免税项目的处室负责人签署意见并经市局主管局长审批后,制作《减免税批准通知书》(见附件9)或《减免税未予批准通知书》(见附件10),送主管税务机关送达纳税人。

(三)审批权限在市局,主管税务机关受理申请且受托审核的,主管税务机关审核后连同附件资料报送市局。市局业务主管处室负责人签署意见并经市局主管局长审批后,制作《减免税批准通知书》(见附件9)或《减免税未予批准通知书》(见附件10),返回主管税务机关送达纳税人。

第二十七条凡纳税人提出两个以上税种的减免税申请的,由税务机关业务主管部门分别就所辖减免税税

种签署意见后,报最终环节业务部门的主管局长审批后依上款有关规定执行。

凡纳税人提出两个以上税种的减免税申请,须报市局审批且由分局受理并受托审核的,主管税务机关的最终审核部门报市局相应业务处室,由该业务处室签署意见并会签相关处室,报主管局长审批后依上款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八条减免税期限超过1个纳税的,进行一次性审批。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二十九条 审批税务机关对纳税人的减免税申请,应按以下规定时限完成审批工作,作出审批决定:

主管税务机关负责审批的减免税,自受理之日起,必须在30个工作日内作出审批决定;市局负责审批的,自受理之日起,必须在60个工作日内作出审批决定。在规定期限内不能作出决定的,经本级税务机关负责人批准,可以延长10个工作日,并将延长期限的理由告知纳税人,制作《延长减免税审批期限告知书》(附件11),送达纳税人。

第三十条税务机关作出的减免税审批决定,主管税务所应当自作出决定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向纳税人送达减免税审批书面决定。

第四章减免税的管理和监督

第三十一条纳税人享受备案类减免税的,必须按照规定向主管税务机关报送以下备案资料:

(一)《减免税备案表》(附件12);

(二)主管税务机关要求提供的有关资料。

主管税务机关应在受理纳税人减免税备案后7个工作日内完成登记备案工作并制作《减免税备案通知书》(附件13)送达纳税人;事实清楚、规定明确的,也可于备案登记的同时告知纳税人执行。

第三十二条已提出减免税申请的纳税人,减免税通知未下达前,应按规定申报缴纳税款。

纳税人享受减免税到期的,应当及时申报缴纳税款。

第三十三条纳税人在享受报批类减免税或备案类减免税期间,应当按期进行减免税申报,向税务机关报告减免税的情况,同时按照税务机关的规定按时报送财务报表等资料,依法接受主管税务机关的日常监督管理。

第三十四条纳税人享受减免税条件发生变化的,应自发生变化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向主管税务机关书面报告,说明原因。

第三十五条主管税务机关应从以下方面加强对减免税的日常监督:

(一)纳税人是否符合减免税的资格条件,是否以隐瞒有关情况或者提供虚假资料等手段骗取减免税。

(二)纳税人享受减免税的条件发生变化时,是否根据变化情况经税务机关审查后重新办理减免税。

(三)减免税税款有规定用途的,纳税人是否按规定用途使用减免税款。

(四)有减免税期限的,到期后是否恢复纳税。

(五)是否存在纳税人未经税务机关批准或备案自行享受减免税的情况。

(六)正在享受减免税的纳税人是否进行减免税申报。

第三十六条在减免税期间,纳税人减免税条件发生变化或不再符合减免税条件的,主管税务机关按减免税审批程序,经审批部门核准后,制作《减免税终止通知书》(附件14)及时送达纳税人,并追缴不应享受减免的税款。

第三十七条纳税人减免税期满后,主管税务机关应监控其恢复缴税的有关情况。

第三十八条税务机关应结合纳税检查、执法检查或其他专项检查,每年定期对纳税人减免税事项进行清查、清理,加强对下级税务机关减免税审批工作的监督。

第三十九条减免税审批采取谁审批谁负责的制度,各级税务机关应将减免税审批纳入岗位责任制考核体系中,并从以下方面完善对减免税审批工作的内部监督:

(一)建立健全审批跟踪反馈制度,定期对审批情况进行跟踪和反馈;

(二)建立审批案卷评查制度,规范使用各类审批资料,加强保管;

(三)建立层级监督制度,通过抽查等方式加强对下级减免税审批工作的监管力度。

第五章减免税的统计与核算

第四十条主管税务机关对已办理的减免税,应按户在《减免税台帐》(附件15)中反映申报的减免税金以及通过退库方式形成的减免税金。

第四十一条减免税核算为实际发生的减免税数额。对已审批但未发生的减免税不纳入核算。

第四十二条对已批复的减免税申请,应在批准减免税期间内按月在减免税台帐上登记减免税金额。

主管税务机关根据减免税统计台帐按减免税类别、税种编制《减免税金明细月报表》(附件16),于每月月末终了后4日内向市局报告减免税情况。

第六章减免税的档案管理

第四十三条根据《北京市地方税务局税务档案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按照减免税审批权限分别由市局和主管税务机关立卷归档。

报批类减免税审批工作中形成的各种税务档案资料,按照一事一档的方式立卷归入4200子类,保管期限为15年;备案类减免税企业报送的各种税务档案资料,由各局自行制定归档方式归入6625子类,保管期限为5年。

第四十四条减免税归档内容为:《减免税申请书》、《减免税申请资料清单》、《减免税申请不予受理通知书》、《减免税审批补充资料通知书》、《减免税申请受理通知书》、《减免税审批表》、《减免税审批中止通知书》、《减免税批准通知书》、《减免税未予批准通知书》、《延长减免税审批期限告知书》、《减免税备案表》、《减免税备案通知书》、《减免税终止通知书》及其他相关资料。

第七章法律责任

第四十五条享受减免税优惠的纳税人未依法按照法定申报期限履行纳税申报义务的,按《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有关规定处理。

第四十六条纳税人实际经营情况不符合减免税规定条件的或采用欺骗手段获取减免税的、享受减免税条件发生变化未及时向税务机关报告的,以及未按本实施办法规定程序报批而自行减免税的,税务机关按照税收征管法有关规定予以处理。

第四十七条税务机关应按本实施办法规定的时间和程序,及时受理和审批纳税人申请的减免税项目。非因客观原因未能及时受理或审批的,或者未按规定程序审批和核实造成审批错误的,按税收征管法和税收执法责任制的有关规定追究责任。

第四十八条各级税务机关必须在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审批权限内作出减免税决定,越权作出的减免税决定无效。对违反规定越权审批减免税的,按照规定进行责任追究。

第四十九条税务人员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擅自作出税收的减免税决定的,除依法撤销其擅自作出的决定外,还应补征应征未征税款,并由上级机关法制部门追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的行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第五十条税务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收受或者索取纳税人、扣缴义务人财物或者谋取其他不正当利益的,由监察部门追究其行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第八章附则

第五十一条纳税人申请办理减免税事宜可以委托代理人代为办理,但需符合授权委托的相关规定。

第五十二条如法律、法规对减免税另有新规定的,从其规定。对报批类或备案类的减免税项目发生变化和需要补充的,按照市局有关减免税文件规定执行。

第五十三条涉及奥运事项的减免税管理按照北京市地方税务局关于第29届奥运会税收减免税管理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五十四条耕地占用税、契税、土地增值税减免税的审批和管理另行制定。

第五十五条《北京市地方税务局行政审批程序性规定》的通知(京地税法[2002]171号)中有关税收减免税的规定以及《北京市地方税务局关于印发〈北京市地方税务局减税免税管理办法〉的通知》(京地税征[2003]532 号)自本实施办法执行之日起废止。以前规定与本实施办法有抵触的,依本实施办法执行。

第五十六条本实施办法由北京市地方税务局负责解释。

第五十七条本实施办法自2006年7月1日起执行。

第五篇:实施〈四川省《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实施办法〉的变通规定》

关于《甘孜藏族自治州实施〈四川省《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实施办法〉的变通规定》的说明 时间:2009-07-21 来源:四川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信息中心

甘孜藏族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四川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现就《甘孜藏族自治州实施〈四川省《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实施办法〉的变通规定》(以下简称《变通规定》)作如下说明。

一、制定《变通规定》的必要性

我州是长江、黄河的源头地区,水资源十分丰富。全州水能理论蕴藏量约4119万kw,占全省理论蕴藏量的29%。水能资源富集决定了水电产业是甘孜州产业经济发展的基础和龙头,加快打造水电支柱产业是甘孜州立足资源优势,建设生态能源基地,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随着水电资源开发进程的加快,在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节约保护、管理和保障、体现民族自治地方的权益等方面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水资源开发利用中重开源、轻节流与保护,重经济效益、轻生态与环境保护;水资源管理体系不完善,宏观调控和管理不力;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水电资源开发补偿机制和利益共享机制不健全,利益矛盾突出,社会纠纷增多,生态资源保护压力增大,农村发展空间受到挤压等等。这些问题和矛盾需要通过地方立法的形式逐步加以解决。因此,为进一步加强水资源的保护、管理、开发、利用、节约和监督工作,做到政府、企业、群众利益三兼顾,正确处理当前利益和长远发展、水电开发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等关系,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自治州经济协调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制定《变通规定》十分必要。

二、制定《变通规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的制定《变通规定》的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民族区域自治法、水法等法律法规为依据,坚持以人为本,把握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快又好发展的工作总体取向,以建设生态第一州为目标,立足于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水资源,充分发挥水资源综合效益,培育生态能源业,改善发展环境,构建水资源开发利益共享机制、补偿机制,加强水环境综合治理,形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建设体系,促进自治州民族经济可持续发展。

制定《变通规定》的基本原则:一是不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省地方性法规基本原则相抵触;二是坚持实事求是,从我州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实际出发,在变通和补充上下功夫;三是认真总结我州近年来水资源开发管理工作中的成功经验,在突出我州特色的基础上,吸收借鉴其他民族自治地方立法经验,在具体化和可操作性方面努力;四是要有利于水资源的开发、利用、配置、节约和保护,有利于建立完善水资源开发管理体制和机制,规范水资源开发秩序,有利于保障群众利益、建立完善水资源开发利益共享机制、补偿机制;五是坚持可持续发展,环保优先,促

进水资源开发科学、有序、安全、环保;六是坚持民主,走群众路线,加强调查研究,加强向上级行政主管部门反映情况,争取上级的支持,反复征求各方面的意见,反复论证、科学论证。

制定《变通规定》的目的:进一步明确自治州与上级国家机关以及相关部门在水资源管理中的责、权、利;按照“科学发展、群众受益、企业获利”的资源开发新模式,在水资源开发中着力构建公平、公正、合理、均衡的长效利益共享机制、补偿机制;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水资源,发挥水资源综合效益,形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建设体系。

三、《变通规定》起草经过

州人大常委会高度重视立法工作,按照2008年立法计划的要求,在办理有关议案中决定加快开展制定《甘孜藏族自治州实施〈四川省《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实施办法〉的变通规定》工作,及时研究制定了立法工作方案。2008年6月,常委会召开立法专题会议,确定由州政府及相关部门开展立法的具体工作。州政府十分重视《变通规定》的起草工作,成立了由分管副州长任组长的起草领导小组,由州水利局负责起草工作。州人大常委会加强立法的指导、协调和调研工作。州人大常委会领导、有关委员会和政府起草小组在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的同时,多次深入我州东部重点县和重点企业进行调研,广泛征求立法意见和建议;积极向省人大民宗委、省人大农委等有关委员会专题汇报我州开展制定《变通规定》的工作思路和进展情况;赴凉山州、乐山市马边县、峨边县、雅安市石棉县学习考察水资源立法和开发管理工作方面的成功作法和经验。州水利局赴省相关法律、水行政主管部门进行法律咨询,吸纳建议意见。起草小组依据《四川省〈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实施办法》并结合我州实施“富民安康工程”和建立资源开发利益共享机制的实际,总结水资源管理实践经验,并研究借鉴省内外特别是民族地区水资源管理立法经验,充分吸收各方面的建议和意见,经反复修改,数易其稿,形成了《变通规定》的送审稿。2008年10月15日,州政府第六次常务会议对《变通规定》进行了审议并以议案提交州人大常委会。2008年10月27日,州十届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对《变通规定》进行了第一次审议。组成人员充分肯定了制定《变通规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对《变通规定》提出了修改意见。州人大常委会根据会议提出的意见,再次进行修改,形成了二审征求意见稿,印发州级各部门、各县人大常委会和各相关企业广泛征求意见,就有关问题专程到省人大民族宗教委员会请示汇报。2008年12月26日,州十届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对《变通规定》进行了第二次审议,并再次征求省人大民宗委及省水利厅的意见。至此,州人大常委会党组认为《变通规定》已基本成熟,2009年1月报送州委审查,州委同意提交州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进行审议。2009年4月13日,经甘孜藏族自治州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

四、《变通规定》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变通规定》全文共16条,对《四川省〈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实施办法》主要作了以下方面的补充和变通:

(一)强调保护水资源、预留生态水和水资源综合规划

1、突出政府在水资源开发管理、生态恢复中的主导作用和重要职责。为进一步促进科学、有序、安全、环保地开发利用水资源,建立完善水资

源开发利用补偿机制,加强水源涵养,在《变通规定》第三条中规定:自治州、县人民政府应当将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保护、管理和防治水害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增加财政投入,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建立水资源开发利用补偿机制。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加大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生态移民力度,加强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和湿地保护。

2、建设水工程需预留生态水。我州开发建设的水电站大多数属筑坝引水式电站,使坝址下游河段流量剧减,河流枯竭,水体自然净化能力降低,环境容量减小,一些下游河段因间歇性缺水断流,河流生态环境改变,水体环境容量丧失殆尽。修建大坝截断了洄游性鱼类的觅食、产卵、越冬的通道,导致洄游性鱼类数量和种群减少。为切实加强在自治州境内开发建设水电站的监督管理,保护生态环境,在《变通规定》第五条中规定:建设水工程,应当保护生态环境,维持江河的合理流量和湖泊、水库的合理水位、水体的自然净化能力,按照有关规定预留河道生态水,防治水土流失,兼顾防洪、供水、灌溉、渔业和生态等方面的需要。为加强日常监管在《变通规定》第六条中规定:自治州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水资源动态监测和水电站的下泄流量监测。

3、重申严格水资源规划的编制和实施。针对我州过去在水资源综合规划编制和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一步严格了水资源综合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在《变通规定》第四条中规定了水资源综合规划应当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和环境保护规划相协调,兼顾各地区、各行业的需要,并就规划的编制、执行、修改等作了相应的规定。

(二)实行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强化地方税费征收

近年来,随着我州水电开发进程的加快,有的地方出现了水电开发权出让行为不规范、违规签约等现象;有的业主为获取最大利润,违反水资源规划,采取破坏性、掠夺性的方式开发水资源,造成了水能资源和环境破坏,引发水事纠纷;有的为了抢占资源,项目前期工作质量较差,仓促上马,野蛮施工,成为威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重大隐患。为了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合理开发利用水能资源,增强自治州对水资源的优先开发利用和管理领域的自治权益,体现国家和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在民族自治地方开发资源,进行建设的时候,照顾民族自治地方的利益,促进民族自治地方经济发展;体现对输出自然资源的民族自治地方给予一定的利益补偿和“开发者付费、受益者补偿、破坏者赔偿”的原则;依据《民族区域自治法》、《国务院实施〈民族区域自治法〉若干规定》、《四川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若干规定》等法律法规的规定:

1、实行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在《变通规定》第七条中规定:自治州实行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按照市场化配置资源的多种方式公开有偿出让水能资源开发权。规定:在自治州辖区内取得水电资源开发权和开发建设水电站的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应当在工程所在地注册登记,并依法缴纳水资源费、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渔业资源增殖保护费、河道(堤防)工程修建维护管理费和水电资源开发补偿费;水力发电按实际发电量和省政府规定的上限征收水资源费,其余水资源费的征收标准按照省政府的规定执行。

2、规定各项收费的使用权限及用途。在《变通规定》第八条中规定:自治机关依法征收的水资源费、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渔业资源增殖保护费、河道(堤防)工程修建维护管理费和水电资源开发补偿费除上缴国家部分外,其余部分全额用于自治州水资源涵养保护、节约、规划管理和开发利用。

3、自治州还应享有的税费收入。在《变通规定》第九条中规定:跨自治州辖区和沿界兴建的水电站,自治州应当分享该项目的税费收入,具体分成比例,按上级人民政府规定执行。勘察、设计单位在自治州辖区内承担的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勘察、设计项目的税收,应当照顾项目所在地的利益。

(三)建立水资源开发利益共享机制

建立水资源开发利益共享机制是这次制定《变通规定》的重点。近年来,随着资源开发进程的加快,我州因资源开发引发的利益矛盾纠纷日益增多,有的甚至引发群体性事件,既危害了社会稳定,又破坏了发展环境。究其原因,根源在于在资源开发中利益分配不尽合理,政府、企业、群众之间的权益和责任不对等,当地群众的生存及长期发展问题未能得到有效解决。因此,只有创新资源开发模式,建立资源开发利益共享机制,调整资源开发利益分配关系和分配格局,做到国家、企业、群众利益三兼顾,推进“共赢、共建、共享、共生”,才能实现“开发一方资源,促进一方发展、改善一方环境、造福一方百姓”总体目标,这是民族地区长远发展的需要,是构建和谐社会,营造良好发展环境的需要。《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富民安康”工程的决定》(川委发〔2007〕29号)文件明确指出:建立资源开发利益共享机制,是实现富民安康工程根本的具体措施。省政府(川复函〔2008〕280号)《关于建立水电资源有偿使用和补偿机制试点方案的批复》对建立利益共享机制也提出了原则性要求。为此,《变通规定》着重从三个方面体现利益共享:

1、建立水资源开发利益共享机制。《变通规定》第十条中规定:自治州实行资源开发利益共享制度,建立和完善“科学发展,群众受益,企业获利”的资源开发模式,以多种方式依法参股水资源开发项目,参与建设和收益分配,共同承担风险。在自治州辖区内开发、利用水资源的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应当支持、带动和促进工程所在地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兼顾各方面的利益。

2、强调开发建设水电项目为促进和带动地方经济应发挥的作用。《变通规定》第十一条中规定:建设水工程的后勤保障和配套服务优先在当地解决。工程基础设施应当尽可能与地方基础设施建设相配套,能通过对地方基础设施改扩建满足工程需求的,应当优先采纳;新建的通用性基础设施,应当兼顾地方发展需求;工程项目所需用工应当优先吸收当地劳动力,并加强对其技能和安全知识的培训。

3、留存适当电量解决工程所在地经济社会发展用电。《变通规定》第十一条中规定:水电站建成发电后,应当留存适当电量解决工程所在地经济社会发展用电,优先满足当地农村生产、生活用电需求。

(四)强化水行政职能部门作用

针对水能资源管理工作存在职能不顺,缺乏统一管理,“缺位、错位、不到位”的情况,为充分发挥州、县水行政主管部门的职能作用,在《变

通规定》第五条中规定:在自治州开发、利用水资源的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应当完备各种审批事项,并经有管辖权的水行政主管部门和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同意,同时接受其监督检查。《变通规定》第十二条规定:自治州州、县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水行政执法队伍建设和管理,建立健全水行政监督检查制度,对违反有关水管理的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行为加强监督检查并依法进行查处。

以上说明连同《变通规定》请一并审议。

下载2013年实施的《旅游法》规定之后[5篇材料]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3年实施的《旅游法》规定之后[5篇材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旅游法学习心得[五篇范文]

    旅游法学习心得 4月9日上午,蓬莱阁管理处聘请烟台的吴律师就旅游法对大家进行了学习和培训,在学习的过程中收获颇多,现在我把自己的学习心得与大家一起分享:一、新旅游法的宗旨......

    新旅游法学习心得

    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学习心得 自2013年4月25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确定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以来,全国各地从事旅游业的人员都掀起了学习旅游法的......

    职工教育实施规定

    X X有限公司职工教育实施规定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运用范围 所有的企业职工教育活动,都应依照本规定组织实施。 第二条教育目的 职工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有计划地提高企业职工所必......

    城乡规划法》之后的控制性详细规划

    城乡规划法》之后的控制性详细规划 《城乡规划法》之后的控制性详细规划 ——从科学技术与公共政策的分化谈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困惑与出路 颜丽杰 【摘要】《城乡规划法》、《......

    医院节能法实施情况

    武汉市第一医院 实施《节约能源法》自查报告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强《节约能源法》执行落实情况,推进我市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合理控制医院运行......

    《城市规划法》实施汇报材料

    《城市规划法》实施汇报材料 文章标题:《城市规划法》实施汇报材料 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受市人民政府的委托,我再次向市人大常委会作关于本市执 行城市规划法工作情况......

    科技进步法实施情况自查报告

    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贯彻实施情况的自查报告 县人大常委会: 根据县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关于检查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贯彻实施情况的通知》,结合我局......

    《城市规划法》实施汇报材料

    文章标题:《城市规划法》实施汇报材料找文章到xiexiebang.com更多原创-(http://www.xiexiebang.com/)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受市人民政府的委托,我再次向市人大常委会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