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习《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后有关邓小平的感想
学习《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后有关邓小平的感想
提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那肯定首先想到一个人——邓小平,邓小平对新中国社会主义稳定和建设的贡献使他成为一代当之无愧的伟人,作为新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他有着独特的人格魅力,由于笔者对《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学习还比较浅薄,所以笔者要讲的是自身对邓小平的欣赏与看法。
首先笔者在对邓小平事迹的了解中发现他身上有着从革命战争年代带来的乐观,革命先辈们能带领人民走向胜利,除了英明的决策与无畏的战斗,还有就是精神上的乐观积极,作为曾经的革命战争的一大领袖,邓小平的乐观积极一直伴他一生。文革后,新建拖拉机修配厂修理车间的主任陶端缙接受采访时曾说:当时邓小平到我这个车间以后,我想劳动不要让他累着了,这好办,是我能够做到的,可我最担心的是如果老人家心情郁闷想不开,出点事那就不好说了。可是情况出乎我的预料。邓小平并不悲观,更没有丝毫垂头丧气的样子。他每天上班都笑着与大家打招呼。平时言语不多,但与工人相处得很融洽。尤其是时间长了,还常和大家摆摆“龙门阵”。
古今中外不少文人墨客挥笔书写“乐观”。但是在有些人的笔下,乐观被描绘成“清静无为”的消极,超脱尘世的逃避。但当我们解读了邓小平的经历,破译了他三起三落的奥秘时,就会真正理解“乐观”是一种崇高的境界,是一个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和政治家的本色。邓小平曾有过辉煌和胜利:他是驰骋疆场,指挥千军万马的将帅;他的政治生涯曾有过一帆风顺,是人民拥戴的一位党和国家的领导人。他当过国务院的副总理、连续 10年任中共中央总书记。但是当他被送到一个偏僻的小厂,成为一名普通钳工,位的反差,并没有使他消极悲观。应当承认,多数受迫害者往往不能忍受其辱,但是邓小平却能含笑应对。
1965年,当吴晗遭遇批判时,邓小平就曾对他说,我今年 61岁了,从我参加革命到现在,经历了那么多的风浪都熬过来了。我的经验无非是两条,第一不怕,第二乐观。
还有邓小平一直拥有基于强大责任感和伟大信念的大无畏精神。革命初期,邓小平在中央苏区坚定地执行毛泽东的正确路线。但是此时的中央苏区有以博古为代表的中央临时政府推行“左”倾冒险主义。因此,邓小平遭到批斗,并一度被关进监狱,被撤消了会昌中心县委书记和江西省委宣传部长等职务,受到党内最严重警告处分。“左”倾路线领导者还责令他写检查,交代“错误”。然而,邓小平没有向错误路线妥协,明确表示,决不向错误的判断低头。他事实求是,秉笔直书,表明自己对毛泽东正确路线的坚持。面对责令,邓小平气 愤地说:“我所上交的两份检查,写的全是实话。回顾历史,认为自己所做的一切,是对党的事业负责任的,是对中国革命负责任的„„”,这就是永不向错误低头,不惧强权的大无畏精神。
文革后,邓小平重掌大局,在长期的狂热的个人崇拜形成的令人窒息的沉重气氛,邓小平挺身而出,敢于正视毛泽东晚年的错误,敢于纠正毛泽东晚年的错误,鲜明地表现出了邓小平大无畏的政治勇气和胆略。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在纠正个人崇拜和毛泽东晚年错误有可能引申开去动摇和否定整个中国革命历史的形势下,又敢于维护毛泽东的历史地位,敢于维护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作用,同样鲜明的表现出了邓小平大无畏的政治勇气和胆略。
邓小平在一生起伏中一直着眼于未来,一直用长远的大局观思考问题和领导做出决策。
邓小平曾指出“改革的意义,是为了下一个10年和下一个世纪的前五十年奠定良好的持续发展的基础。没有改革就没有今后的持续发展。所以,改革不只是看三年五年,而是要看二十年,要看下世纪的前五十年。”“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可见这位老人一直在将目光放在新中国的未来上,正是邓小平的高瞻远瞩,在新的时期,中国才没有再次犯错。
邓小平向我们阐释了怎样才是一位领导者,怎样才是一位中华伟人。
第二篇: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论文邓小平)_.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论文(邓小平理论 姓 名: 学 号: 层 次:专升本 班 级:网络 12级春
学习中心:焦作煤业(集团教学服务站 完成时间: 2012.6.2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论文
邓小平理论博大精深。实践证明,作为毛泽东思想继承和发展的邓小平理论,是 指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确理论,在当代中国,只有 把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的邓小平理论,能够解决社会主义 的前途和命运问题。实事求是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精髓,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也是 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贯穿这一理论的主线和核心。正如邓小平同志自己用朴实的语 言所说的那样, “我读的书并不多,就是一条,相信毛主席讲的实事求是,过去我们 打仗靠这个,现在搞建设、搞改革也靠这个”。“我们改革开放的成功不是靠本本,而 是靠实践,靠实事求是”。
邓小平改革开放的理论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
首先,邓小平改革开放的理论解放了生产力在于它的革命性。“改革是一场革 命” , “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邓小平同志很早就提出的改革理论。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进一步肯定了这一思想, 从而揭示了改革的必要性和迫切 性。邓小平的改革开放理论不在于一般地提出了改革问题。任何一个社会都要进行改 革,这是一个普遍的历史现象,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社会主义也要进
行改 革,恩格斯在理论上作过分析,毛泽东在实践上进行过探索。而邓小平同志不把改革 视为只是一般地发展生产力的渐进的量变,而认为是解放生产力的“革命性的变革” , 提出了“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这一全新的观点。社会主义制度 建立之后有没有解放生产力的问题,在马列的书本是没有提出,毛泽东主席认为,在 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要求是基本适应的,不会产生严重束缚,因而 根本任务由解放生产力变为发展生产力,过分强调生产关系的反作用,以致所有制关 系不停顿“升级” ,建立人民公社制度,超越了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水平,晚年更错误 地转到“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上去了。邓小平通过对社会主义发展实践的反 思,认为只讲发展生产力,不完全,不符合社会主义国家的实际情况。
其次,邓小平改革开放的理论解放了生产力在于科学地提出了衡量改革成败的标 准。用什么样的标准来判断改革的问题,关系到改革的导向和成败得失,是一个至关 重大的问题。邓小平同志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的经验教训,及时提出了衡量改革开放成 败的三条标准,即“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 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进一步继承和发展了党的十 三大提出的 “生产力标准” 论。深刻地启示人们, 社会主义并没有什么固定不变的 “模 式” ,只要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就可以大胆地试验和创造,包括大胆地吸收和 借鉴世界各国,特别是经济发达国家那些适合我国国情的文明成果。大大解放了人们 的思想,使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
改革开放二十年中国所发生的举世公认的巨大变化,充分验证了这一理论的正确 性。二十年来,我国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科技实力明显增强,工业、农业、国防 和科学技术领域的许多方面进入了世界先进行列。十二亿多中国人不仅解决了温饱问 题, 而且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一个正在崛起的东方大国形象巍然屹立于世界的东方。其实邓邓小平理论概括起来,有五大特征:(一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邓小平指出,实事求是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根 本观点和根本方法,是进行科学决策的首要原则。他说:“对于我们无产阶级革命者 来说,实事求是地说明情况,认真地去分析造成这种情况的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才能 够正确制定我们的战略规划,部署我们的力量” , “按照实际情况决定工作方针,这是 一切共产党员所必须牢牢记住的最基本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因此,他特别强调 把现实存在作为分析问题、制定政策的基础,要求根据现实情况进行决策,作到有的 放矢。他认为,从实际出发进行决策,必须解放思想,探索创新,使决策不断适应新 的情况。因为客观实际总在不断变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具体模式尚在探索中, 只有根据变化了的客观实际,不断地、创造性地提出新的对策,作出新的决策或修正 各完善以往的决策,才能使决策更加符合实际,更好更快地进行现代化建设。正如他 说:“世界形势日新月异,特别是现代化科学技术发展很快。现在的一年抵得上过去 古老社会几十年、上百年甚至更长时间。不以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发展马克思主 义,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
(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
邓小平作为共产党的领袖人物,他时刻把人民的利益和人民的疾苦萦记心头,把 人民利益作为想问题、办事情的着眼点。他认为,我们党是中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理应是党的全部活动的 根本出发点和归宿。他说:“在社会主义国家,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执政后, 一定要致力于发展生产力,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他经常告诫 全党同志:“我们要想一想,我们给人民究竟做了多少事情呢?”我们一定要根据现 在的有利条件加速发展生产力,使人民的物质生活好一些,使人民的文化生活、精神 面貌好一些。”他在解释中国现代化建设为什么要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而不走资本主 义道路时说:“在中国现在落后的状态下,走什么道路才能发展生产力,才能改善人 民生活?如果走资本主义道路,可以使中国百分之几的人富裕起来,但是绝对解决不 了百分之九十几的人生活富裕的问题。”即使本世界末人均收入达到 800美元, “如果
按资本主义的分配方法,绝大多数人还摆脱不了贫穷落后状态,按社会主义的分配原 则,就可以使全国人民普遍过上小康生活,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坚持社会主义的道 理。”改革开放以来,他的许多决策主张就是直接对人民群众创造的总结和提高。如 他自己所说的:“改革开放中的许许多多的东西,都是由群众在实践中提出来的” , “我的功劳是把这些新鲜事物概括起来,加以提倡”。认为决策不仅要集中群众的意 见和智慧,而且要接受群众的检验。“人民拥护不拥护” , “人民赞成不赞成” , “人民 高兴不高兴” , “人民答应不答应”是评判决策成败得失的根本依据。
(三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
邓小平是放眼世界,着眼未来的思想巨人。他强调研究国情,从中国实际出发, 但他的眼光总是瞄着世界发达国家为参照系;他研究历史, 善于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 但回顾与总结都是为了改变现实, 走向未来;他清醒地看到中国的贫穷与落后, 有 “开 除球籍”的危险,因而把实现现代化作为所有决策的基本目标。始终强调,我们的发 展目标是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他语重心长地说:我们 要向前看,我们这个事业是千秋万代的事业啊!现在我们不想远一点,不从我们党和 国家的根本利益来考虑这个问题,我们就得不出正确结论,好多问题就下不了决心, 处理不下去。正因为他具有发展眼光, 始终把中国的现状和未来放在世界坐标中考察, 所以能够深思远虑,高瞻远瞩,把握事物的主要矛盾和发展趋势,提出各种既切合实 际,又合乎时代要求的方针和措施,创造性地解决种种棘手的难题。
(四统筹兼顾,突出重点
邓小平有句名言:“要照辩证法办事”。他认为,世界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现 代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我们在思考问题,处理事情,作出决策的过程中,必须统 筹兼顾,注意工作的系统性和整体性。他说:“现代化建设的任务是多方面的,各个 方面需要综合平衡,不能单打一。”他在提出重大方针和政策时,总是考虑到各个方 面,绝没有顾此失彼的现象。他指出,思考全局、统筹兼顾的同时,必须突出重点, 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中心环节,只有这样才能带动全局工作,把现代 化建设不断推向前进。
(五原则性与灵活性高度统一
邓小平认为,在决策过程中,必须坚持革命的原则性,又要有策略的灵活性。一 方面,在重大原则和大是大非问题上,必须坚定不移,始终如一,不能妥协退让。另 一方面,在坚持总原则、大方面的前提下,又非常重视策略、方式、方法、措施的多 样性和灵活性。他说,现代化建设“总的方向、原则有了,具体章法在要在实践中一
步步立起来”。他鼓励人们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吸取教训,不断地制定、完善和调整 具体的政策和措施,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情况。这种“大的方面管住管好” , “小的方面 放开搞活”的方针,极大地调动了各种积极因素,使改革开放在不断深化的过程中呈 现出绚丽多姿、生机勃勃的局面。
总之,邓小平理论产生和发展的过程给我们最大的启示,就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 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一切政策都不是从书本、从主观愿望,而是从实践、从基 层提出制定的,都是充分尊重群众首创精神的结果。改革的方针、政策、办法、措施 对不对, 都要由实践检验, “拿事实来说话”。正象邓小平对一些外国客人所说的那样:我对自己作了自我鉴定,我既不是改革派,又不是保守派,我是实事求是派。我追求 的目标是,力求我们国家的政策和实行这些政策的步骤、方法合乎我们自己的实际。
第三篇: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论文邓小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论文
姓 名:学 号:层 次:班 级:学习中心:完成时间:
(邓小平理论)
专升本 网络12级春
焦作煤业(集团)教学服务站
2012.6.2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论文
邓小平理论博大精深。实践证明,作为毛泽东思想继承和发展的邓小平理论,是指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确理论,在当代中国,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的邓小平理论,能够解决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问题。实事求是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精髓,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也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贯穿这一理论的主线和核心。正如邓小平同志自己用朴实的语言所说的那样,“我读的书并不多,就是一条,相信毛主席讲的实事求是,过去我们打仗靠这个,现在搞建设、搞改革也靠这个”。“我们改革开放的成功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实践,靠实事求是”。
邓小平改革开放的理论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
首先,邓小平改革开放的理论解放了生产力在于它的革命性。“改革是一场革命”,“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邓小平同志很早就提出的改革理论。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进一步肯定了这一思想,从而揭示了改革的必要性和迫切性。邓小平的改革开放理论不在于一般地提出了改革问题。任何一个社会都要进行改革,这是一个普遍的历史现象,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社会主义也要进行改革,恩格斯在理论上作过分析,毛泽东在实践上进行过探索。而邓小平同志不把改革视为只是一般地发展生产力的渐进的量变,而认为是解放生产力的“革命性的变革”,提出了“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这一全新的观点。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之后有没有解放生产力的问题,在马列的书本是没有提出,毛泽东主席认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要求是基本适应的,不会产生严重束缚,因而根本任务由解放生产力变为发展生产力,过分强调生产关系的反作用,以致所有制关系不停顿“升级”,建立人民公社制度,超越了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水平,晚年更错误地转到“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上去了。邓小平通过对社会主义发展实践的反思,认为只讲发展生产力,不完全,不符合社会主义国家的实际情况。
其次,邓小平改革开放的理论解放了生产力在于科学地提出了衡量改革成败的标准。用什么样的标准来判断改革的问题,关系到改革的导向和成败得失,是一个至关重大的问题。邓小平同志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的经验教训,及时提出了衡量改革开放成败的三条标准,即“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进一步继承和发展了党的十三大提出的“生产力标准”论。深刻地启示人们,社会主义并没有什么固定不变的“模式”,只要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就可以大胆地试验和创造,包括大胆地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特别是经济发达国家那些适合我国国情的文明成果。大大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使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
改革开放二十年中国所发生的举世公认的巨大变化,充分验证了这一理论的正确性。二十年来,我国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科技实力明显增强,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领域的许多方面进入了世界先进行列。十二亿多中国人不仅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一个正在崛起的东方大国形象巍然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其实邓邓小平理论概括起来,有五大特征:
(一)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邓小平指出,实事求是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根本观点和根本方法,是进行科学决策的首要原则。他说:“对于我们无产阶级革命者来说,实事求是地说明情况,认真地去分析造成这种情况的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才能够正确制定我们的战略规划,部署我们的力量”,“按照实际情况决定工作方针,这是一切共产党员所必须牢牢记住的最基本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因此,他特别强调把现实存在作为分析问题、制定政策的基础,要求根据现实情况进行决策,作到有的放矢。他认为,从实际出发进行决策,必须解放思想,探索创新,使决策不断适应新的情况。因为客观实际总在不断变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具体模式尚在探索中,只有根据变化了的客观实际,不断地、创造性地提出新的对策,作出新的决策或修正各完善以往的决策,才能使决策更加符合实际,更好更快地进行现代化建设。正如他说:“世界形势日新月异,特别是现代化科学技术发展很快。现在的一年抵得上过去古老社会几十年、上百年甚至更长时间。不以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
(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
邓小平作为共产党的领袖人物,他时刻把人民的利益和人民的疾苦萦记心头,把人民利益作为想问题、办事情的着眼点。他认为,我们党是中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理应是党的全部活动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他说:“在社会主义国家,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执政后,一定要致力于发展生产力,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他经常告诫全党同志:“我们要想一想,我们给人民究竟做了多少事情呢?”我们一定要根据现在的有利条件加速发展生产力,使人民的物质生活好一些,使人民的文化生活、精神面貌好一些。”他在解释中国现代化建设为什么要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而不走资本主义道路时说:“在中国现在落后的状态下,走什么道路才能发展生产力,才能改善人民生活?如果走资本主义道路,可以使中国百分之几的人富裕起来,但是绝对解决不了百分之九十几的人生活富裕的问题。”即使本世界末人均收入达到800美元,“如果
按资本主义的分配方法,绝大多数人还摆脱不了贫穷落后状态,按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就可以使全国人民普遍过上小康生活,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坚持社会主义的道理。”改革开放以来,他的许多决策主张就是直接对人民群众创造的总结和提高。如他自己所说的:“改革开放中的许许多多的东西,都是由群众在实践中提出来的”,“我的功劳是把这些新鲜事物概括起来,加以提倡”。认为决策不仅要集中群众的意见和智慧,而且要接受群众的检验。“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是评判决策成败得失的根本依据。
(三)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
邓小平是放眼世界,着眼未来的思想巨人。他强调研究国情,从中国实际出发,但他的眼光总是瞄着世界发达国家为参照系;他研究历史,善于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但回顾与总结都是为了改变现实,走向未来;他清醒地看到中国的贫穷与落后,有“开除球籍”的危险,因而把实现现代化作为所有决策的基本目标。始终强调,我们的发展目标是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他语重心长地说:我们要向前看,我们这个事业是千秋万代的事业啊!现在我们不想远一点,不从我们党和国家的根本利益来考虑这个问题,我们就得不出正确结论,好多问题就下不了决心,处理不下去。正因为他具有发展眼光,始终把中国的现状和未来放在世界坐标中考察,所以能够深思远虑,高瞻远瞩,把握事物的主要矛盾和发展趋势,提出各种既切合实际,又合乎时代要求的方针和措施,创造性地解决种种棘手的难题。
(四)统筹兼顾,突出重点
邓小平有句名言:“要照辩证法办事”。他认为,世界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现代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我们在思考问题,处理事情,作出决策的过程中,必须统筹兼顾,注意工作的系统性和整体性。他说:“现代化建设的任务是多方面的,各个方面需要综合平衡,不能单打一。”他在提出重大方针和政策时,总是考虑到各个方面,绝没有顾此失彼的现象。他指出,思考全局、统筹兼顾的同时,必须突出重点,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中心环节,只有这样才能带动全局工作,把现代化建设不断推向前进。
(五)原则性与灵活性高度统一
邓小平认为,在决策过程中,必须坚持革命的原则性,又要有策略的灵活性。一方面,在重大原则和大是大非问题上,必须坚定不移,始终如一,不能妥协退让。另一方面,在坚持总原则、大方面的前提下,又非常重视策略、方式、方法、措施的多样性和灵活性。他说,现代化建设“总的方向、原则有了,具体章法在要在实践中一
步步立起来”。他鼓励人们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吸取教训,不断地制定、完善和调整具体的政策和措施,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情况。这种“大的方面管住管好”,“小的方面放开搞活”的方针,极大地调动了各种积极因素,使改革开放在不断深化的过程中呈现出绚丽多姿、生机勃勃的局面。
总之,邓小平理论产生和发展的过程给我们最大的启示,就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一切政策都不是从书本、从主观愿望,而是从实践、从基层提出制定的,都是充分尊重群众首创精神的结果。改革的方针、政策、办法、措施对不对,都要由实践检验,“拿事实来说话”。正象邓小平对一些外国客人所说的那样:我对自己作了自我鉴定,我既不是改革派,又不是保守派,我是实事求是派。我追求的目标是,力求我们国家的政策和实行这些政策的步骤、方法合乎我们自己的实际。
第四篇:学《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感想
学《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感想
这学期学习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刚开始的时候觉得这课挺没意思的。总觉得这学期的‘‘思修”课所讲的内容用处不大(除了应付考试)。例如:毛泽东思想的提出、内容以及历史地位;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发展;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和基本纲领等等。这些内容在以往的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课上是不间断的出现。区别只是以前是以“名词”形式出现,现在更加具体的。并没有多少的趣味性。
以前的思想政治课至少还涵盖的有一些法律知识,能够引导我们了解法律制度,自觉遵守法律。知道什么事是对的什么是错的。遇到违法事件如何维护我们的权力,又有哪些事情是触犯法律不能做的。明确的告诉了我们的权力与义务。像这些内容就很实用再配一些案例在课本中,就会让你有兴趣去听、去想、去学。所以在开学后并不是很想去听这门课,上课也总是躲在最后一排。后来去帮别人上了一次二班的课,才开始庆幸我们是多么的幸运至少我们的老师在很用心的讲,已经为我们缓解了不少课程的枯燥感。这对于考研究生的学生是多么的重要,后来就想认真听一下,结果收获还不错。
就像书上说的.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对思想道德修养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一个高度发达的社会不在于它拥有多少生产力,而在于它全面发展的程度.社会越完善就越需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而精神文明发展的关键就在于社会成员的思想素质.这就需要我们通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建设>这门课程来提升.如果说能力是一个人在社会生存的硬件设施的话,那么道德品质便是软件设施.能力固然重要,但没有道德做后盾的能力只是一种盲目的付出.一个人,只有遵守道德才能规范自己的行为,使社会生活有秩序的进行.而大学时期是人生道德意识形成.发展和成熟的一个重要阶段.只有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才能做一个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大学生。
再加上后来励志要考研,成为一名共产党员,思修课就变得尤为重要。既然自己决心加入中国共产党,那么就要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当然立志高远也要始于足下,所以要从小事做起。理想的实现是一个艰难的过程,而且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着差距,因此要坚持勇实于践和艰苦奋斗的途径。
我们应肩负起自己的历史使命,将自己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历史发展对我们的必然要求,是党和人民的殷切希望。同时,还要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所构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以上就是我对思修这门课程的一点看法.我会努力加强自己的思想修养,使自己成为一个符合时代要求的大学生!
第五篇:学《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感想
谈谈《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
我们学习《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已经近两学期了,这本书的学习也要告一段落了。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老师的教导,我又萌生了一些的想法和认识,以下就是我对这门课程的一些简单的看法:
整体来说,刚开始的时候看到这门课程,觉得这课挺没意思的,并没有对课程内容很感兴趣。但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由于老师讲授方式的多样性和深入的了解课程具体内容后,我逐渐对这门课程产生了兴趣。在这门课程上,我对我们的国家的发展思想和路线有了更深层的认识,对我们的国家的发展有了新的认识,我们更加深刻的了解国家和党的历史,加深了我对国家的深深地热爱之情。我认识到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它是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
教材方面:这本教材的编写工作也是相当的复杂和严格,初稿完成后送交中共中央政治局批阅,再交由主管党内意识形态工作的常委李长春审阅,最后又经胡锦涛总书记过目草最终定稿。这在我国高校教材编写史上是绝无仅有的,由此我们也能看出这门课的重要性和党和国家政府对它的重视。
内容方面:《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内容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等等。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主题,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主线,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重点,着重讲授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进程,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即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相关内容,从而坚定大学生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理的理想信念。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产生的理论成果,马克思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起来。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更进一步地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相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实现民族化和具体化。在马克思的进化过程中产生的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的发展观。这些理论的产生是为了我们的国家更好、更快、更稳的发展。
从学习目的来说:本课程着重讲授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进程,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历史飞跃和两大理论成果。通过教学,帮助学生系统掌握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原理及其对当代中国发展的重大意义,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规律,认识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把握新世纪新阶段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宗教观和祖国观,坚定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增强在党的领导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有助于帮助学生加深对邓小平理论的理解。无论是中国革命还是中国建设,马克思主义如何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是个贯穿始终的大问题。这种结合既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而是一个承上启下、继往开来、不断探索不断发展的过程。
从教学方法来看:由于传统的教学方法过分依赖于说教,容易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厌倦情绪,从而影响教学效果。于是现任老师采取了丰富多彩的形式,采用课前给时间来表达自己上节课的收获、定期组织学生观看纪录片、红色电影、结合实际的教学方法,提高课程的趣味性,增强其感召力和吸引力。更好地达到灌输思想、统一认识的目的,从而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以上就是我对这门课程的一些简单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