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鉴定申请权的期限义务及法律后果
鉴定申请权的期限义务及法律后果
作者:许昌市魏都区人民法院刘峰发布时间:2012-03-23 15:20:
43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规定)第一款规定:“当事人申请鉴定,应当在举证期限内提出。符合本规定第二十七条规定的情形,当事人申请重新鉴定的除外”。该款的规定确立了鉴定申请应在举证期限内提出的一般原则,但未明确逾期申请的法律后果。第二款规定:“对需要鉴定的事项负有举证责任的当事人,在人民法院指定的期限内无正当理由不提出鉴定申请或者不预交鉴定费用或者拒不提供相关材料,致使对案件争议的事实无法通过鉴定结论予以认定的,应当对该事实承担举证不能的法律后果”。该款的内容出现了“在人民法院指定的期限”这一概念,并明确了逾期则承担举证不能责任法律后果之规定。在同一条文出现的这两个期限不仅在字面表述上有所不同,而且在法律后果的强调程度上也存在明显不同。因此,这两个期限在适用范围及法律后果上有何区别,也就成为司法实践中有必要加以研究的课题了。围绕这一问题,在审判实践中主要存在“严格说”和“救济说”两种对立的观点。
“严格说”观点认为,第25条两款中的“举证期限”和“指定的期限”都是针对当事人在诉讼中有关鉴定申请权而设置的期限义务,前者的确定可以由当事人协商,也可由人民法院指定,这两个期限并无本质不同;另外,除人民法院依职权调取证据的情形外,鉴定都应当依当事人的申请进行,所以当事人申请鉴定属于举证行为,应当遵循举证责任的一般规则,也即当事人必须在举证期限或人民法院指定的期限内完成举证行为,否则应当视为当事人放弃举证权利,也必然导致自己承担举证不能的法律后果。综上,第25条第一款关于鉴定申请应当在举证期限内提出的规定是一般规则,第二款是对违背该规则所设置的法律后果,第一款的“举证期限”和第二款的“指定期限”均适用于当事人申请鉴定的情形,违背了两个期限的规定,均应承担举证不能的法律后果。
“救济说”观点认为,第25条的两个期限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但并不等同,第二款中“指定的期限”是对第一款中“举证期限”设置的救济途径,是当事人在举证期限内无申请鉴定条件或能力时由人民法院给予再次申请机会时而指定的期限,在举证期限内不提出鉴定申请,并不必然导致举证不能的法律后果。理由如下:
一、从立法结构分析,第25条第一款“举证期限内提出鉴定申请”的规定不应视作强制性规范。从我国现行民事诉讼制度上分析,有许多规定从文义上理解属强制性规范,但因规范本身在作出规定时未明确违背规定时的法律后果,所以在司法实践中均按任意尾规范掌握。例如,《民事诉讼法》第113条被告在收到诉状之日起十五日内提出答辩,”《规定》第32条“被告应当在答辩期届满前提出书面答辩”等规范,由于在确定当事人诉讼期限义务时并未明确违背该义务后应承担的法律后果,故在司法实践中均未以此为由限制或剥夺被告逾期后的答辩权利,仍允许被告在逾期后享有当庭答辩的权利。同样,《规定》第二十五条第一款的内容也是在设置当事人期限义务的情况下对其逾期后果却未作明确,二者的诉讼种类相同,义务种类相同,立法结构亦相同。所以不应当在法律后果上采取相矛盾的操作方法。更何况在同一条文中对同一性质的期限采用不同的立法语言,更不可能是设置该项制度的初衷。
二、在时间上,当事人对待证事实是否有鉴定必要的客观判断活动有可能发生于举证期限届满后,鉴定申请行为也有可能因此而在举证期限届满后才具有发生的条件。由于我国现行的民事诉讼法及相关司法解释未确立答辩失权制度,被告方(包括反诉被告)虽负有按期答辩的义务却不承担逾期答辩的法律后果,所以作为被告完全可以在举证期限届满后的庭审活动中才对原告的主张及举证材料提出抗辩、表明态度,并且不会导致对己不利的法律后果;而彻底否认原告主张或所举证据材料的抗辩理由,完全有可能动摇法官对待证事实的判断,使待证事实陷于真伪不明的状态,此时无论是法官,还是一方当事人,才能因其所持的抗辩态度产生待证事实是否需要通过鉴定加以确定的判断活动,并据判断结果决定是否提出鉴定申请。例如,某甲持有某乙名字的借条向法院提出要求某乙偿还借款的诉讼主张,某乙在答
辩期内未提出任何反驳,但在举证期限届满后的庭审活动中,某乙当庭否认双方存在借款关系,并否认借条是自己所写,此时甲乙双方的借款关系是否存在即陷于真伪不明的状态,作为裁判者的法官也不可能加以客观判断,鉴定借条的真伪无疑将是解决纷争的唯一途径。这就产生了一个矛盾,某甲作为主张法律关系存在的一方当事人要想说服法官支持其诉讼请求,单凭写有某乙名字的借条是不够的,还负有证明借条真实性的责任,但在举证期限届满前,某甲不可能知道某乙对借条所持的态度,也不可能产生需要对借条进行鉴定的认识或判断,而产生必须鉴定的判断时举证期限又已届满,法官将依据什么理由作出判决呢?这一情况说明当事人鉴定申请的提出,会受到对方当事人在举证期限届满后对待证事实否认态度的影响,由对方当事人否认态度而产生的鉴定必要性之判断是提出鉴定申请的内在条件之一,判断是因,申请是果,判断的时间决定着申请的时间,过分强调鉴定申请在举证期限届满前提出,则忽略了产生鉴定申请原因的发生时间,导致了鉴定申请因果关系倒置的逻辑错误,变相剥夺了当事人的鉴定申请权。
三、在举证责任的分配原则上分析,坚持“严格说”观点将导致显失公平的裁判结果。仍以甲乙两人的借款案为例,在举证期限届满后,如果乙否认与甲存在借款关系,并且否认借条是自己所写,那么对借条真实性应由谁来负举证责任呢?因为《规定》第二条确定的一般举证责任分配原则是:“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诉讼请求所依据的事实或者反驳对方诉讼请求所依据的事实有责任提供证据加以证明”,这就肯定了无论是主张还是反驳,证明的内容只能是“所依据的事实”,而否认事实存在的当事人没有“所依据的事实”可证明,其主张不是新的事实,而是否定的态度,但其理由已经使事实存在的主张陷于真伪不明的状态,故主张权利存在的当事人仍要对权利存在承担举证责任,而否认事实存在的当事人仅负有提供相关鉴定对比材料的义务,鉴定申请无疑应由主张法律关系存在的当事人提出。在审判实践中,这种作法叫做“证有不证无”,其内容符合罗森伯格提出的法律要件分类理论,也是司法界共认的举证责任分配学说。如果按照“严格说”观点去处理这种情况,主张法律关系存在的当事人在获知对方否认法律关系存在而产生必须申请鉴定的判断结果时,因举证期限届满而丧失了
鉴定申请权,必然会导致对其不利的诉讼后果。这种观点产生了举证期限届满后只要否认事实存在的一方当事人做出了彻底否认的表示,主张事实存在的当事人要因丧失鉴定申请权而承担举证不能的法律后果,这显然是不公平的。唯一可以解决的途径就是要求主张法律关系存在的当事人预知对方的否认态度并在举证期限届满前一律对待证事实提出鉴定申请,但这一做法不仅过于苛刻,而且不符合诉讼效率要求,更不可取。
综上,《规定》第二十五条的“举证期限”和“人民法院指定的期限”不应视为同一期限,二者虽然都是为当事人申请鉴定权设置的的期限义务,在法律后果上却应区别对待,前者适用于当事人在举证期限届满前即明知或应知需要通过鉴定确认并无需受对方当事人否认态度影响的待证事实,如伤残等级鉴定、医疗事故鉴定等;而后者则应是对当事人在举证期限届满前不能对需要鉴定的事项做出合理判断情况下设置的救济途径,其作用在于帮助当事人谋求举证期限内不能客观、合理谋求的鉴定申请权,使诉讼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得以科学平衡
第二篇:主要法律期限
国家赔偿法:
赔偿义务机关应当当场或者在 五日 内一次性告知赔偿请求人需要补正的全部内容。
赔偿义务机关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 两个月 内,作出是否赔偿的决定。
应当制作赔偿决定书,并自作出决定之日起 十日 内送达赔偿请求人
在规定期限内未作出是否赔偿的决定,赔偿请求人可以自期限届满之日起三个月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行政处罚法
可以先行登记保存,并应当在 七日 内及时作出处理决定
当事人不在场的,行政机关应当在 七日 内依照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将行政处罚决定书送达当事人 当事人要求听证的,应当在行政机关告知后 三日 内提出;
行政机关应当在听证的 七日 前,通知当事人举行听证的时间、地点;
当事人应当自收到行政处罚决定书之日起 十五日 内,到指定的银行缴纳罚款
执法人员当场收缴的罚款,应当自收缴罚款之日起 二日 内,交至行政机关;在水上当场收缴的罚款,应当自抵岸之日起 二日 内交至行政机关;行政机关应当在 二日 内将罚款缴付指定的银行。
到期不缴纳罚款的,每日按罚款数额的 百分之三 加处罚款
行政复议法
可以自知道该具体行政行为之日起 六十日 内提出行政复议申请
行政复议机关收到行政复议申请后,应当在 五日 内进行审查
应当自接到该行政复议申请之日起 七日 内,转送有关行政复议机关
自收到不予受理决定书之日起或者行政复议期满之日起 十五 日内,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行政复议机关负责法制工作的机构应当自行政复议申请受理之日起 七日 内,将行政复议申请书副 被申请人应当自收到申请书副本或者申请笔录复印件之日起 十日 内,提出书面答复
审查申请的,行政复议机关对该规定有权处理的,应当在 三十日 内依法处理,无权处理的,应当在 七日 内按照法定程序转送有权处理的行政机关依法处理,有权处理的行政机关应当在 六十日 内依法处理。行政复议机关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 六十日 内作出行政复议决定;但是延长期限最多不超过 三十日 行政诉讼法.txt
复议机关应当在收到申请书之日起 两个月 内作出决定
申请人不服复议决定的,可以在收到复议决定书之日起 十五 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复议机关逾期不作决定的,申请人可以在复议期满之日起 十五 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应当在知道作出具体行政行为之日起 三个月 内提出 在障碍消除后的 十日 内,可以申请延长期限
人民法院接到起诉状,经审查,应当在 七日 内立案或者作出裁定不予受理
法院应当在立案之日起 五日 内,将起诉状副本发送被告。被告收到副本之日起 十日 内向人民法院提交 人民法院应当在收到答辩状之日起 五日 内,将答辩状副本发送原告
人民法院应当在立案之日起 三个月 内作出第一审判决
事人不服人民法院第一审判决的,有权在判决书送达之日起 十五 日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 事人不服人民法院第一审裁定的,有权在裁定书送达之日起 十日 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
人民法院审理上诉案件,应当在收到上诉状之日起 两个月 内作出终审判决
行政许可法
申请材料不齐全或者不符合法定形式的,应当当场或者在 五日 内一次告知申请人需要补正的全部内容 行政机关应当自受理行政许可申请之日起 二十日 内作出行政许可决定。经负责人批准,可以延长 十日,集中办理的,办理的时间不得超过 四十五日;四十五日内不能办结的,经负责人批准,可以延长 十五日,下级行政机关应当自其受理行政许可申请之日起 二十日 内审查完毕
行政机关作出准予行政许可的决定,应当自作出决定之日起 十日 内向申请人颁发
申请人、利害关系人在被告知听证权利之日起 五日 内提出听证申请的,行政机关应当在 二十日内组织听证。行政机关应当于举行听证的 七日 前将举行听证的时间、地点通知申请人、利害关系人,必要时予以公告 行政机关实施检验、检测、检疫,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 五日内指派两名以上工作人员按照技术标准
第三篇:公安机关鉴定期限
公安机关鉴定期限
《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第四十三条 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在收到检验、鉴定报告之日起二日内,将检验、鉴定报告复印件送达当事人,公安机关鉴定期限。
当事人对检验、鉴定结论有异议的,可以在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送达之日起三日内申请重新检验、鉴定,经县级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负责人批准后,进行重新检验、鉴定。重新检验、鉴定应当另行委托检验、鉴定机构或者由原检验、鉴定机构另行指派鉴定人。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在收到重新检验、鉴定报告之日起二日内,将重新检验、鉴定报告复印件送达当事人。重新检验、鉴定以一次为限。
!《公安机关办理伤害案件》第十八条规定: 公安机关受理伤害案件后,应当在24小时内开具伤情鉴定委托书,告知被害人到指定的鉴定机构进行伤情鉴定。
第十九条 根据国家有关部门颁布的人身伤情鉴定标准和被害人当时的伤情及医院诊断证明,具备即时进行伤情鉴定条件的,公安机关的鉴定机构应当在受委托之时起24小时内提出鉴定意见,并在3日内出具鉴定文书。
对伤情比较复杂,不具备即时进行鉴定条件的,应当在受委托之日起7日内提出鉴定意见并出具鉴定文书。
对影响组织、器官功能或者伤情复杂,一时难以进行鉴定的,待伤情稳定后及时提出鉴定意见,并出具鉴定文书。
般来说对于可能会造成后遗症的外伤,法医会等上3个月才能鉴定,因为这会涉及伤者愈合的问题,3个月以后就是终身的伤了,鉴定没有明确过期的时限,你用刀坎伤被人的颅骨,这本就属于轻伤了,有后遗症的话就属于重伤,轻伤以上只要受害者告了,公安都要对其处理(必须刑事拘留),轻微伤可以用调解,性质还有点恶劣,不清楚你们的实际情况,现在全国都在扫黑除恶,你最好安分点,因为你有案底了的,取保不代表你不会再进去坐牢,你现在该做的就是出钱让他好好的治疗,没留什么后遗症就好,态度要诚恳,不要激怒对方,只要你们双方达成协议,对方不予以追究,可以申请撤案或者判缓刑(缓刑简单来说就是不用再进去坐牢,但是缓刑期间你不能表现不良,表现不良的话随时可以关进去),只要法院做出判决,就不可能更改了,不过判了缓刑的人,5年之内不能再犯同一罪,否则就是累犯,会重判的。
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对当事人生理、精神状况、人体损伤、尸体、车辆及其行驶速度、痕迹、物品以及现场的道路状况等需要进行检验、鉴定的,应当在接到报案后五日内指派或者委托专业技术人员、具备资格的鉴定机构进行检验、鉴定,自我鉴定《公安机关鉴定期限》。
检验、鉴定应当在二十日内完成;需要延期的,经地级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批准可以延长十日。检验、鉴定周期超过时限的,须报经省级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批准。
【扩展阅读篇】
1.∶评论的话2.∶含有说明、解释或评论的话;作说明或讲解用的话偶尔有对正文的讲解和带解释性的注,但无评语3对某人的看法与对这人的感觉详细解释评论的话。清 唐鉴 《廪贡生王府君墓志铭》:“昔年官京师,阅 倭艮峯 日记,见其上方评语,有曰‘子 涵 子 洁 ’者,问之,则其 河南 同志 王检心、王涤心 也。”《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一回:“就将这本册子的记载,改做了小说体裁,剖作若干回,加了些评语。” 赵树理 《三里湾·决心》:“ 玉生 一时想不出适当的评语来,只笼统地说:‘我觉着你各方面都很好!’” 编辑本段评语范文X同学是个文静懂事的女孩,踏实、稳重、有礼貌,时刻起着模范带头作用,给同学们作出表率。上课时用心听讲的神情,让人感到你的专注、认真。你的作业干净整洁、字迹又漂亮,令老师感到非常满意。你思维灵活,接受能力较强,勤于思考,大胆质疑。你的学习成绩一直都很好,在班里是一个的好女生。愿你永远健康、漂亮、快乐、上进,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做一个强者、胜利者!你的聪明加上勤奋好学会令你成功,老师深深地祝福你。
第四篇:申请司法鉴定期限 专题
申请司法鉴定期限
本案件不鉴定,法院就无法审理,申请司法鉴定期限。原告申请、法院同意进行司法鉴定是唯一正确的选择,符合《民事诉讼法》第72条之规定。你要相信司法鉴定机构的鉴定人有能力鉴定出是地震造成厂房新的损坏还是4年前由你造成的陈旧性损坏。根据司-法-部《司法鉴定程序通则》的规定,鉴定人到现场取样,委托人法院应该派员到常现法院通知你到场,你应该到现场参与。如你拒绝到场,只能视为放弃权利。等损坏程度鉴定结果出来后,你如对结论有异议,可申请鉴定人出庭质证。如符合重新鉴定的条件,还可以申请重新鉴定。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证据规定》)对当事人申请鉴定的期限进行了明确规定,即“应当在举证期限内提出”。但是,《证据规定》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中有关举证时限规定的通知》(以下简称《适用通知》)对当事人申请重新鉴定的期限却没有作出规定,以致当事人在收到鉴定部门作出的鉴定结论后虽有异议或不服,但不积极、主动申请重新鉴定,有的当事人甚至故意拖延重新鉴定的期限,使得案件不能得以及时审结,影响了办案效率。
根据《证据规定》第二十七条、第二十八条的规定,当事人申请重新鉴定的情形为:当事人对人民法院委托的鉴定部门作出的鉴定结论有异议而申请重新鉴定;一方当事人自行委托有关部门作出的鉴定结论,另一方当事人不服该鉴定结论并申请重新鉴定。属于前一种情形的当事人,必须提供证据证明人民法院委托的鉴定部门作出的鉴定结论存在《证据规定》第二十七条规定的四种情形之一的;属于后一种情形的当事人,必须有证据足以反驳对方当事人自行委托有关部门作出的鉴定结论。否则,人民法院不予准许重新鉴定。
关于当事人申请重新鉴定的期限,在审判实践中大致存在以下几种不同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应在收到鉴定结论后的15日内提出,司法鉴定《申请司法鉴定期限》。第二种观点认为,应在收到鉴定结论后的30日内提出。第三种观点认为,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案件,应在收到鉴定结论后的15日内提出;适用普通程序审理的案件,应在收到鉴定结论后的30日内提出。第四种观点认为,应在一审程序的法庭辩论终结前提出。第五种观点认为,应在二审程序的法庭辩论终结前提出。第六种观点认为,应在再审程序的法庭辩论终结前提出。
笔者同意第三种观点。笔者认为,第一种观点所持的意见,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案件,不适用普通程序审理的案件,因为15天时间较短,不利于保护普通程序申请人的合法权益。第二种观点所持的意见,适用普通程序审理的案件,不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案件,因为30天时间较长,不利于简易程序案件的及时审结。第四种、第五种及第六种观点所持的意见,不仅不符合我国的立法宗旨,而且会拖延案件的审理期限,浪费审判资源。
笔者认为,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大多为事实清楚、权利义务关系明确、争议不大的简单民事案件。当事人能够在收到鉴定结论后的15日内,对鉴定部门作出的鉴定结论提出证据,证明鉴定结论是否存在《证据规定》第二十七条规定的四种情形之一,也能够在15日内提出足以反驳对方当事人委托有关部门作出鉴定结论的证据。适用普通程序审理的案件,尽管较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案件案情疑难复杂,权利、义务关系较难查清,且当事人的争议较大,但当事人能够在收到鉴定结论后的30日内,对鉴定部门作出的鉴定结论提出证据,证明鉴定结论是否存在《证据规定》第二十七条规定的四种情形之一,也能够在30日内提供足以反驳对方当事人委托有关部门作出鉴定结论的证据。
申请重新鉴定,是对已经作出的鉴定结论再次提出的鉴定申请。该申请鉴定的期限应当与上次申请鉴定的期限一致,否则不符合我国民事诉讼程序的法理要求,也会与《证据规定》第二十五条第一款规定的内容发生矛盾与冲突,还会对法律的统一性、严肃性造成不良影响。事实上,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案件,将申请重新鉴定的期限确定为收到鉴定结论后的15日内,符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简易程序审理民事案件的若干规定》中对适用简易程序审理民事案件举证期限的相关规定。适用普通程序审理的案件,将申请重新鉴定的期限确定为收到鉴定结论后的30日内,与《证据规定》第三十三条第三款规定的期限是一致的。另外,第三种观点所持的意见与《适用通知》所规定的内容也不相矛盾。
需要说明的是,当事人申请重新鉴定的期限,不同于《证据规定》第四十二条规定的当事人提供新的证据的期限。申请重新鉴定是提供新的证据的前提,提供新的证据是申请重新鉴定的结果。因此,申请重新鉴定的期限早于提供新的证据的期限,二者不能混淆。那种认为申请重新鉴定的期限即为提供新的证据的期限的观点是错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