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村义务教育问题调查报告
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主题:农村义务教育问题科目:公共关系学
班级:法学
姓名:朱金玉090
2农村义务教育问题调查报告
一、调查背景
作为具有9亿人口的农村,基础教育关系到整个国家的未来,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近几年,随着小学生人数的减少,小学教育质量受到冲击。
教育部公布的《2010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由于我国小学学龄人口的逐年减少,三年中全国小学生入学人数共减少1300万人,2010年全国小学在校生人数10864.07万人,比上一年减少381.04万人。小学数量较三年前减少了9万多所。由此可以看出小学生人数确实是减少了。十七大的召开,更加关注农村的发展,农民素质的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小学教育质量问题自然成了我们关注的重点。
二、调查目的通过对典型地域的调查,进一步了解农村小学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寻求其解决途径。
三、调查方法和研究方法
此次调查采用典型调查和实地观察的方法,以所在的村镇(湖南省常德市丁家巷乡)为调查地域,以当地小学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为调查对象。
四、调查结果及相关分析
我国义务教育已经普及包括偏远地区农村在内的全国各地,各地义务教育设施设备,师资力量不断改善,推动了教育的不断发展。但是在广大农村地区的教育状况依然亟待改善,下面以鼎城区丁家港乡为例对农村教育问题进行分析。
(一)农村义务教育的现状
丁家港乡是 常德市鼎城区辖乡,位于区境西南部,距区府18公里。面积60.4平方公里,人口1.8万。乡政府驻丁家港。国道319线贯穿全境。辖清凉、莲花庵、杨公庵、珊湖岗、赤家岗、高岭山、五泉、西窝里、西陂堰、双冲、牌楼、五里冲、杜家冲13个村委会。农业以粮食生产为主,产油茶、茶叶,工业为采矿业为主,生产金刚石等。全乡分别有德市鼎城区丁家港乡联校、鼎城区丁家港乡牌楼小学、鼎城区丁家港乡珊瑚完小、鼎城区丁家港乡莲花小学、鼎城区丁家港乡西窝里小学、鼎城区丁家港乡赤家岗完小、湖南省常德市鼎城区丁家港乡中心小学等7所学校。目前,对于丁家港乡高岭山,在调查的100户有小孩的家庭中高中在读人数仅为28人,中专中技在读者有15人,大专及以上程度学生人数为7人。而这一数据是全村有史以来大、中专学生数的最高记录,从今年的入学情况分析,再过三到五年,这一数据也将是全从大中专人数的最高记录,甚至很有可能这一数目也将不断下降,全村的教育状况着实令人担忧。由于教育水平的不断下降,一系列的问题也逐渐显露出来:青壮年男女比例严重失调,老龄人口数目增加,对下一代的教育也陷入了困顿的地步,这
样可以设想在不久的将来,农民的负担不会减少,很有可能会迅速上升,势必影响到社会的安定和经济的发展以及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加之,由于农机具价格和农药化肥的价格暴涨,以及高中以上学历学校学费的居高不下,教育的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特别是在经济和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没有知识将只能是这个社会的负担和国家长治久安的不稳定因素。同时,在调查中发现,有近47%的家长认为接受高等教育是不可能实现的,只有9%的家长认为读书是可以改变孩子的命运的。
(二)目前农村义务教育和远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对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家长来说,担忧的不是学费,因为这一问题已经通过政策措施得到了解决,现在担心的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师资和软硬件设施配备问题。
鼎城区丁家港乡赤家岗完小由于师资、生源、设备和教学水平等诸多原因,学校规模越来越小,原有的老师部分部被迫去其他学校任教,部分被迫改行。学校教学质量上也下降了,家长怨声载道,学生成了可怜的牺牲品。与邻村教学设备和教师总体水平不如的学校相比,毕业生的水平也远远不如,这样的结果只能是资源浪费,误人子弟。部分家长没办法只能转学,而转学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优秀学校本身的教育资源是十分有限的,甚至也有一些是短缺的,这样就出现了一个教学班经常有七八十人的情况,老师课业负担加重,优势学校的运作也是举步为艰。
对于接受高等教育过程中的学费居高不下,依旧是家长最头痛的事情。甚至有的家庭因为教育而重新返贫。丁家港乡文某,2006年初中毕业考上中专,但由于家境贫困交不起学费而在外打工两年后于今年进入另一所中技学校。
(三)农村义务教育问题的总结与思考
义务教育作为基础教育,是检验一个国家教育水平的最重要的指标,只有搞好义务教育,才能保证有足够的生源来接受高等教育,来发展国家经济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基础教育搞不好,将对国家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为了加强农村义务教育,不妨多在一下方面做出努力:
1..提高义务教育完成率,弥补城乡、地区间的义务教育差距,保证
个体受教育权利作为一项难度大、要求高的任务
2.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保障教师合理待遇,逐步做到同一区域内
义务教育学校之间教师平均工资水平大体相当。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解决义务教育择校问题。
3.完善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保证义务教育制度实施,落实“实施
义务教育,不收学费杂费”的精神。
农村义务教育的改革任重而道远,改变落后的教育现状,需要社会各界予以更大的重视和支持。
第二篇:关于农村义务教育问题调查报告
关于农村义务教育问题的调查报告
调查目的:通过对乡镇学校的调查,进一步了解农村义务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寻求解决途径
调查方法:采用典型调查和实地观察的方法
调查地点:****************
调查对象:当地义务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调查时间:2010年8月1号到8月15号
调查人:*****
内容提要:冷静、客观分析农村教育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制定科学有效的发展对策,克服计划经济形成的巨大障碍,推进农村教育的改革与创新,是摆在每一农村、农业教育工作者面前的紧要课题。
关键词:农村经济 农村教育 改革创新
引言:教育是一个国家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尤其应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和投资。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据8.8亿人,相应的农村教育更应加强。农村教育出现如教育经费不足和学校负债严重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农村孩子接受教育,而且使农民对新知识的吸收及民主与法治的贯彻实行造成障碍。这不但是问题而且将是农村教育的危机。下面就我在我镇上调查所得情况来进行说明:
一、乡村学校负债累累
由于农村经济发展落后,而教师的办公经费又不足,很多农村学校只得向私人借款维持校的正常运作。有的学校为达到“普九标准”向私人借贷修建设施,从而造成债台高筑,无力偿还。有些地方主管教育部门不顾农村的现状而要求一些小学、中学一定要达到“普九标准”,这无异是在让学校背负更沉重的债务。更有些学校为应付上级的各种检查,花费巨额的招费。导致农村教育的发展变得越来越艰难,有很多农村少年儿童无法得到公平的受教育机会,造成很多农村少年儿童“望学兴叹”,以致不得不离开学校。农村学校的负债累累严重阻碍农村教育的发展。
二、师资力量严重不足,教师问题多多
乡村学校任教的老师大多是民办教师,他们的学历通常都是初中到高中水平,而且没有经过正规的师范教育。根据规定要转正参加培训考试得花一笔不少的钱,由于地方财政支出有限,教师工资又难发齐,这给教师带来沉重的负担。而很多乡村任教的教师还要承担一些摊派,如修建公路、地方报纸的征订,这些费用全都直接从教师工资中扣除,这些摊派根本就不同教师商量,犹如强盗拦路抢劫,这些做法直接损害了教师的利益。一方面当地专科师范毕业生回乡任教,但政府由于教师工资、住房、福利待遇等支大而无力接收,另一方面没有经过正
规师范教育的民办教师又由于能力有限而对学生的引导及培养造成阻碍。这就导致教育资源被浪费,而少年儿童接受知识的领域变得越来越狭窄。
三、资源分配不公平
在调查中,可以看到资源分配不公平的现象:各政府、电力、交通等机构拥有资源支配的权力,它们利用部门所掌握的权力最大限度地实现部门利益,或从财政分配计划中优先得到所需资金,他们的办公室及职工住房等都是最好的。而教育资源却少之又少,何况城市人口的教育需要被优先满足,农村人口得到的教育资源就非常有限,远远无法满足农村人口接受教育的需要。在一所农村中学中我看到一种现象:篮球场是黄泥地,足球场是一块荒田,实验室的仪器陈旧的难以利用。如此的设施怎么进行有效的教学呢?相反在城市的小学,教学活动多种多样,体育设施和其它教学设备可以说是完善,如此的差距是为什么?是资源的分配不公平。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平,使农村少年儿童处在教育资源非常短缺的环境中,而无法接受良好的教育,这不仅严重阻碍农村少年的发展而且使农村青年就业更难。
通过调查,特大胆提出农村教育问题改革的几点设想:
(一)重新认识农村教育、构建农村教育新体系。农村社会、经济、文化多种差别的存在,要求农村教育发展模式必须从本地实际出发,允许各地自主创新。这样,农村教育的目标就会随之多元化,农村教育除了为城市培养人才外,更多的要承担起全面培养适合农村、热爱农村、建设现代化农村的高中初级优秀人才。因此,农村教育要最大限度地强化地方人才的培养和稳定意识。要坚持教育与经济发展的一体化战略,从解放与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的实际需要出发,确定教育目标,设计教育模式,规划教育未来。我们可以借鉴高等教育改革的思维方式去兴办农村的教育事业,紧紧把握改善农村教育结构这一突出问题,力求办学的最佳效益。一是继续推进农村教育结构和布局调整。按照国家规定的相应标准,把义务教育阶段分散开去的学校,通过寄宿制或接送制等方式集中起来去办。该撤并的学校坚决撤并,该合并的班级坚决合并,该精简的教师坚决精简,使有限的教育资源优化组合、高效配置,发挥最佳社会效益。二是要进行学制改革。大力发展综合高中教育,其学制可以延长为4--5年。广开各种办学渠道,不断扩大综合高中的办学规模,使尽可能多的农村学生接受高一层次的综合高中教育。通过改革使农村教育形成“成职普”、“初中高”、“农科教”相结合的完整的立体网状结构和良性的运行机制。
(二)农村教育更重要的是培养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全面发展的各级各类人才。农村教育要彻底摒弃以升学为目的,单纯教人学知识的偏颇做法,从这一认识出发,高度重视学生知识、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同时注重学生精神品质的培养。精神品质是人的精神存在,它包括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和心理品质三个方面,是人的最根本的素质。教育治贫,首先必须从解决精神贫困入手。要教育和引导学生在认识人与自然(包括社会)的矛盾中树立创业理想;在认识人与他人的矛盾中提升道德境界;在认识人与自我的矛盾中确定生命理念。通过社会理想、群体道德、个体生命理念三个层次动机的持久培养,激发并使学生最终形成比较稳定的想农村之所想,急农村之所急,为农村的振兴奋斗终生的责任感和积
极性。同时,要取得国家的政策支持与倾斜,通过有效的方式,办起富有地方特色的农村高等教育,从本地区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实际需要出发,培养和造就一批留得住、用得上,能为家乡脱贫致富尽心竭力的高级人才。
(三)实施初中分流教育。农村初中在农村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从教育效益看,初中是农村新增劳动力的出口;从实现“普九”和巩固“普九”成果看,初中是重点和难点。因此,改革农村初中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农村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任务。当今世界,发达国家为推动和促进农业的发展,使农业科学技术迅速转化为生产力,在实施农村教育过程中普遍重视农业职业技术教育,向农业输送高素质的农业技术人才和农业工人,农业职业技术教育成为其农村教育的主体。同样,发展中国家也将农业职业技术教育作为农村教育发展的战略选择,采取各种措施,把农业职业技术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相比之下,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农业职业技术教育却十分薄弱,相当一部分学校仍然是以升学为主要目的,学校的一切活动都围绕着升学率,学校自我评价和社会评价的惟一标准也是升学率,分流教育根本无从谈起。在有些地区,当我们问及初中分流教育时,几乎所有的校长、乡教办主任都回避这个问题。不过他们承认,在农村初中如果真的实行分流教育的话,学生辍学率会大大减少。实施农村初中分流教育,缺少师资设备是客观原因,但思想观念不转变、思想认识不到位,农业职业技术教育在农村教育中没有位置,这一主观原因是不能忽视的。
目前,我国农业正在由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智力密集型产业转化,急需各级各类技术人才,这就向农村教育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即如何适应这种变化,加速培养新的农业产业大军和技术人才,推进农业向现代化产业转化。据调查问卷,有86.7%的农户迫切希望孩子从小接受农业科普知识、基本农业劳动技能等方面的教育。为此,应当把农村初中教育定位在为学生全面发展和为农村经济、社会进步服务上,在学生掌握必需的文化知识基础上,重视培养为农业服务的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四)加大对农村教育投入力度。据调查的情况,当地政府拿出的有限资金来办乡村教育,是不能满足广大农村青少年对教育的需求的。而且有的贫困地区由于财政吃紧还会挪用教育经费。为改变农村教育现状,我们要加大农村教育资源的投入,最大限度地改变农村教育资源不足的状况。首先要把教育经费的挪用作为重点抓,把有限的教育资源用到实处。迅速成立一个调查小组,查清乡村小学、中学的负债状况以及教师的工资问题,对因负债建校舍的,要通过财政拨款支付,使学校能较好地运转;其次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资。放宽私人投资办学,来补充政府投资教育的不足,建立一个机制对农村教育投资监督。再次,教育管理权限下放学校,增加学校的决策权,并向学校提供良好的办学环境;对农村教师问题要切实做好改变教师的素质,加大师资力量并进行良好的培训,提高师资水平,建立良好的师资队伍,对不合格的民办教师给予辞退,招收有大专学历的毕业生回乡任教,同时对教师的福利等问题要根据实际给予改善。最后是加大农村教育资源分配,当地政府应该把农村教育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在分配资源时着重加大农村教育的经费,为农村教育提供土地资源和其它的设备
第三篇:农村义务教育问题调查报告
华南农业大学珠江学院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社会调查报告
姓名:黄冬桂学号:201126010118
(本)汉语言文学专业、年级:大学二年级
调查报告题目:农村义务教育问题调查报告
成绩:--------
年月日
调查人:黄冬桂
调查时间:2013年1月30日
调查地点:10个自然村
调查对象:村委会,自然村村民
调查方法:走访、访谈
关于农村义务教育问题调查报告
摘要:作为具有9亿人口的农村,基础教育关系到整个国家的未来,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近几年,随着小学生人数的减少,小学教育质量受到冲击。教育部公布的《2005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由于我国小学学龄人口的逐年减少,三年中全国小学生入学人数共减少1300万人,2005年全国小学在校生人数10864.07万人,比上一年减少381.04万人。小学数量较三年前减少了9万多所。由此可以看出小学生人数确实是减少了。十七大的召开,更加关注农村的发展,农民素质的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小学教育质量问题自然成了我们关注的重点。
关键词:义务教育存在问题成因对策教育是一个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科教兴国”是自第十五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之后确定的治国方针之一,“知识改变命运”是中国人走过又一千年之后的经验之谈。从古到今,教育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尤其在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8.8亿人,相应农村教育更应加强,尤其是贫困山区地区的教育问题。基于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关心,我们自行组成暑期社会实践队于2013年1月对青山进行了为期1天的走访和调查。调查过程中,通过对当地村委的了解,与当地农民、教师的面对面交流,对农村居民的走访以及到学校的参观和与学生的交谈,获取了大量第一手材料。对该地区的教育情况进行了全面的了解,深刻的剖析,引发了我们对农村教育事业的一系列思考。义务教育是根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其实质是国家依照法律的规定对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实施的一定年限的强迫教育的制度。义务教育又称强迫教育和免费义务教育。义务教育具有强制性、免费性、普及性的特点。1986年4月12日,中国开始推行九年制义务教育。
一、存在问题
就来说说我所在的镇上的情况吧。我们村这几年小学生人数就减少了将近一半。由于生源减少,镇教育局作了相应的指示,原在各村就读的四、五、六年级学生必须到镇中心小学读书。就调查所知,这种教学模式的教学质量不容乐观。小学生学习状态不佳,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再加上教师数量的减少,教务管理不善。久而久之,村部小学办不下去了,只好紧闭校门,让其废弃。四个村庄的孩
子集中到一起,在合办小学上学。然而,小学生人数依然少得可怜,合办小学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于是,村中不少年轻妈妈便把孩子送到镇中心校上学,在镇上租起了房子,吃饭穿衣全在镇上解决,这确实让家里的开支多了一大截。这对于家庭经济情况稍微好点的家庭来说,还勉强能维持,而对于家庭经济极其拮据的父母来说,就只能让孩子在差一点的环境下读书了。农村义务教育现状令人担忧。主要表现在:农村学校债务沉重,经费紧张,学校运转困难;城区学校办学条件不能满足教育发展需要;村小教师住房十分紧张;师资力量不足,代课教师问题突出,教师队伍不稳定;民办教育尚需加强管理;农民教育负担重;农村学生辍学情况严重。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不少农民工纷纷进城。于是就产生了这样一种现象:农民工进城,媳妇上镇上带孩子,独留老人守空房。有能力的老人还能种上几亩地,没能力的就干脆让地荒着。不知不觉,农村就失去了往日的朝气,不见了小孩嬉戏的身影,不见了巧妇话家常的场面。那些老人啊,就盼着天天过节,学校放假了,孙子孙女回来了,儿子媳妇也回来了。
我们村小学教师数量严重紧缺。基本上每个年级都开设数学、语文、思想道德、自然、音乐、美术,小学六年级开始学英语,所以每名老师都要同时教3-4门课程,学校校长也要代课。据村民们反映,大部分教师都是青年或老年教师,中年骨干教师太少,年轻老师的责任心不够强,而且不能安心教书,男青年教师考虑到在农村不好找对象,女青年嫁出去也都离开了村庄。而老年教师由于家庭负担,身体状况等原因,又有点力不从心。大部分教师学历较低,小学教师中专学历的占55.6%,大专的仅占11%,而且还有相当一部分是代理教师,由于这里的教师没有太多机会外出深造或进行教学交流,也很少接触到外面的新知识和教学技能,知识储备少而且内容老化,教学质量难有大幅度的提高。根据调查显示90%以上的学生都可以升入初中,接受初中的教育,九年义务教育基本上可以保证,但初中的升学率就相对较低,升入高中的仅45%,读技校的占10%左右,其余的40%左右的学生大部分都辍学了,外出打工。
二、基础教育现状的成因分析
1.历史原因。
世世代代在这里生存,村民接触外来文化很少,思想水平落后保守。虽然在调查中认同“你认为男孩和女孩受教育方面平等”一项的占95.8%,但认为女孩应该早点去找一份工作赚钱的思想在村民中还是根深蒂固的。更加让人吃惊的是有21.2%的家长认为“对孩子的教育主要采取棍棒教育”。
2、地理原因。
交通不便,信息流通受阻。青山地处山区,道路极为坎坷,由于是泥地,一到下雨时,道路泥泞无法行走,去年经政府扶贫救助修了一条石子路。据当地村民讲,以前道路极为不畅。有的地方不能通车,只能步行,秋天收的粮食只能靠人背,一遇到河水暴涨,道路被封死,学生只能停课,即便是家里有病重的病人,也只是干着急没办法。
3、经济基础薄弱,教育发展落后。
我们村是以农作物收入为主,生产的粮食主要是自给自足,而且没有任何科
技支持。据调查,XX年,我们村平均每户年收入在XX元以下的占25.4%,而在XX-3000元的占37.57%。人口方面,每户有2个孩子的仅占35.52%,而有3个或3个以上的占64.48%,可想而知,除去基本生活费,根本没法让所有的孩子同时上课,这就导致许多初中毕业甚至初中还未毕业就辍学,外出打工,寻求其它出路的情况时常发生。经济落后,发展迟缓,使得农民在生存线上挣扎,在贫穷与摆脱贫穷的边缘徘徊,因此无暇思考教育的重要性。若无外界的帮助,他们没有办法体会到科技给生产力带来的巨大变化。就这样,无视知识价值的人们就落进贫穷、落后、愚昧、贫穷的恶性循环。
4、上级教育机关对农村教育发展问题重视不够,缺少发生改变的动力。
三、建议及对策
(一)重新认识农村教育、构建农村教育新体系
农村社会、经济、文化多种差别的存在,要求农村教育发展模式必须从本地实际出发,允许各地自主创新。这样,农村教育的目标就会随之多元化,农村教育除了为城市培养人才外,更多的要承担起全面培养适合农村、热爱农村、建设现代化农村的高中初级优秀人才。因此,农村教育要最大限度地强化地方人才的培养和稳定意识。要坚持教育与经济发展的一体化战略,从解放与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的实际需要出发,确定教育目标,设计教育模式,规划教育未来。我们可以借鉴高等教育改革的思维方式去兴办农村的教育事业,紧紧把握改善农村教育结构这一突出问题,力求办学的最佳效益。一是继续推进农村教育结构和布局调整。按照国家规定的相应标准,把义务教育阶段分散开去的学校,通过寄宿制或接送制等方式集中起来去办。该撤的学校坚决撤,该合并的学校坚决合并,该精简的教师坚决精简,使有限的教育资源优化组合、高效配置,发挥最佳社会效益。二是要进行学制改革。大力发展综合高中教育,其学制可以延长为4--5年。广开各种办学渠道,不断扩大综合高中的办学规模,使尽可能多的农村学生接受高一层次的综合高中教育。通过改革使农村教育形成“成职普”、“初中高”相结合的完整的立体网状结构和良性的运行机制。
(二)充实教师队伍力量,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振兴经济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为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和质量,建议县、乡镇政府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提高农村学校代课教师待遇,缩小代课教师与公办教师的差距。人事编制部门应逐年增加教师编制,多渠道充实教师队伍以逐步取代代课教师;教育主管部门切实加强教师管理,大力开展教师继续教育工作,逐步提高农村教师的整体素质,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协调发展。
(三)摒弃落后思想
农村教育要彻底摒弃以升学为目的,单纯教人学知识的偏颇做法,从这一认识出发,高度重视学生知识、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同时注重学生精神品质的培养。精神品质是人的精神存在,它包括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和心理品质三个方面,是人的最根本的素质。教育治贫,首先必须从解决精神贫困入手。要教育和引导学生在认识人与自然(包括社会)的矛盾中树立创业理想;在认识人与他人的矛盾中提升道德境界;在认识人与自我的矛盾中确定生命理念。通过社会理想、群体道德、个体生命理念三个层次动机的持久培养,激发并使学生最终形成比较稳定的想农村之所想,急农村之所急,为农村的振兴奋斗终生的责任感和积极性。同时,要取得国家的政策支持与倾斜,通过有效的方式,办起富有地方特色的农村高等教育,从本地区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实际需要出发,培养和造就一批留得住、用得上,能为家乡脱贫致富尽心竭力的高级人才。
(四)加大“两免一补”力度,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贫困地区农村义务教育实行“一费制”,是党中央、国务院切实减轻农民负担的又一重大举措。,各级政府要加大投入,实施“两免一补”(免杂费、免书本费、补助寄宿生生活费)。加大教育乱收费治理力度,积极开展“手拉手,一帮一”等帮扶活动,帮助贫困农民子女完成九年义务教育。
第四篇:关于农村义务教育问题的调查报告
关于农村义务教育问题的调查报告
摘要:本报告在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霍桥学校的调查为基础,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采取对个别学生和老师交谈的形式,收集了大量的信息,掌握了大量的数据,共收回有效问卷200份。本文第一部分主要介绍霍桥学校的基本情况;第二部分从客观和主观两方面来分析当地义务教育现状成因;第三部分是我们的思考与想法。
关键词:义务教育;农村
农村义务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全民素质,稳定社会,发展经济,强盛国家。农村义务教育是“三农”问题的焦点,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关系到和谐社会的构建。当今社会特别需要和谐,而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更需要和谐。无论是对个人发展还是对民族经济振兴,教育的重要性都不言而喻,特别是义务教育更是一个国家文明延续的保证,它作为每个人进入生活的“通行证”,既为个人的一生奠基,又关系到国计民生,它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1、霍桥学校的基本情况
位于扬州市南郊沙头镇的霍桥学校创建于1958年原名邗江县霍桥乡农业学校.1959年和1960年曾先后更名为邗江公社五联农业中学和霍桥人民公社农业中学1969年8月更名为邗江县霍桥中学,并招收了首届高中班。
1980年九月学校停招高中班,改招幼师职业班。1981年7月国务院和省幼托领导小组曾专门发文介绍我校办幼师职业班的经验我校幼师专业是江苏省幼教培训网络中心成员之一。1986年经省政府批准为职业中专命名为邗江幼儿师范职业学校。
1996年底,学校开始进行“三教统筹”模式试点,将全镇成人教育中心校、邗江县中等专业学校霍桥分部(即:邗江幼儿师范职业学校)、霍桥镇中心中学三部分合而为一,1997年初正式成立“霍桥镇中等教育中心2000年七月学校更名为“扬州市邗江区霍桥镇中等教育中心”。
2002年10月28日,扬州市邗江区霍桥镇中等教育中心与原霍桥中心小学合并,成立了全区首家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更名为邗江区霍桥学校.
霍桥学校目前占地面积约102亩(67932.7平方米)生均约26.13平米建筑面积约18135平米。我校是全区首家农村一贯制学校是省三教统筹”试点学校下辖小学部初中部成职教部。学校在全省农村首开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的三教统筹先河。学校现有全日制小学初中和职业中专班级50多个,学生约2600人,教职工160人专任教师116人。如今的霍桥学校已形成。九年义务教育、三年职业技术教育在职成人大专教育为一体的富有特色的综合性农村学校.这在邗江区,扬州市乃至江苏省都是极其少有的。
2、当地义务教育现状及相关原因
根据问卷调查发现,该镇义务教育情况良好:
(1)在最近的三年里,几乎所有的孩子都能够有机会上学,没有一个学生有留级、辍学的现象。
(2)学生上学所需的费用近几年来已大大减少,目前仅需缴纳几十元的书本费即可,如
果是相当贫困的家庭还可以申请补助,且补助的人数限额也在逐步的增加,旨在保障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权利。
(3)师资力量还欠深厚,全校的老师平均年龄为38岁,年轻的教师每年输入量较少,同
时退休教师数量正逐年增加,与城里的师资相比,该校老师水平较低,且会出现同一个老师同时教授不同科目的现象。
(4)转学现象严重,尤其是小升初时,很多学生转入城里的学校,寻求更好的教育。
(5)老师转校现象也有发生,即水平较高的老师会被调入较好的学校。
(6)本地学生比率正在逐年下降,越来越多的外来人员子女进入学校。
(7)教学设施欠缺,没有很好的教学设备,图书馆、电脑室等的建设不是非常完善,且
部分住宿楼或教学楼年久失修,非常危险。
主要原因如下:
(1)目前,该镇每个家庭对小孩的教育都极为的重视,并且当孩子为适龄儿童时,镇政
府有关部门也会采取有关措施,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得到上学的机会。
(2)扬州市教育局规定:所有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收学杂费,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取消社
会实践活动费、体检费等服务性收费。所有费用由区、市财政承担。
(3)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免除借读费、择校费。农民工子女需到公办中小学就读的,只需
其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提出申请,教育行政部门相对就近安排就读学校,并按照学籍管理规定办理入学手续。公办中小学在确保本施教区适龄儿童全部入学的前提下,对外来人员子女入学要敞开校门,不歧视、不冷落、不推诿,主动承担起对他们施教的责任。
(4)对家庭经济确有困难的学生,我市通过各种方式鼓励企业和社会团体给予捐助。各
地积极创造条件,多方筹措资金,资助家庭困难的子女就学,通过设立助学金、减免费用、免费提供教科书等方式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农民子女就学。
(5)义务教育是一种公共产品,国家和社会是义务教育的最大受益者,所以国家应承担
教育投入的大头。农村税费改革之后,在农民减负的同时,教育经费也大幅度缩减,所以学校的财政状况供需矛盾更加突出。
(6)现在该镇的经济有所发展,家家户户也迈入了小康,所以每个家庭对于孩子的教育
问题极为关注,所以相当多的家庭选择又远又贵的城里学校,为了能给孩子一个更好的教育,从而该校生源正逐步减少;另一个方面,许多的外来人员在我镇打工,孩子无法照应,所以很多都上了我校,其原因就是方便和便宜,使得本地学生数的比率越来越小,生源的质量也在下降。
3、个人的想法与思考
我觉得,已经到了2012年了,对于我们镇来说,义务教育已经全面展开,每个孩子都可以上得起学了。但是所谓的义务教育并不应该仅仅是指所有孩子都能上学,而是指所有孩子都能接受高质量的教育,做到城乡教育无差距。显然,就目前而言,我们只能做到量的保证,而质的保证还没有或者说还不可能得到实现。所以义务教育的质就是新阶段里,我们应该努力的目标。
对于政府来说,政府应对义务教育承担全部责任。如果借口发展民办教育,削弱政府对教育的投入,那么就有可能贻害后代。民办教育并非不能发展,但在目前的情况下,义务教育阶段不应实行营利性的民办教育,政府必须对义务教育承担全部责任,这是我国法律的规定,也是执政者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只有政府真正承担起责任,建立一个民主监督体制,义务教育的生存与发展才有保障。
对于目前存在教育资源的不均,在霍桥学校是很容易看出来的。图书馆的形式开放(由于规模很小,并没有发挥它的实际作用,里面的书也都是一些十分陈旧的书);电脑室的非规范运用(由于电脑室较少且设备陈旧,学生使用时间只能是短短的几十分钟的上课时间,且由于缺乏该专业的老师,学生上该课只是为了游戏,违背了电脑室建设的初衷);尘土飞扬的操场(由于没有足够的资金,学校的操场只是尘土,学生体育时的安全难以保证);优秀学生和老师的流失(由于教学资源的缺乏,学校依然是粉笔黑板的教学形式,多媒体教学更不可能,所以很多优秀老师被挖走,优秀学生去了更好的学校)„„面对这么多城乡、区域资源不均、待遇不均的交织,我们要守住自己的灵魂,既要努力使资源做到平均化,也要在平均化还不能实现的前提下,尽最大的能力,给最好的教育给孩子们。义务教育不能丧
失灵魂,扭转教育不均是良心道德工程。展望未来,守住灵魂,才能保证农村义务教育改革的深化,才能激活教育全面走向和谐发展。
对于教师的问题,个人认为教师的编制、流动、待遇需要合理化。农村学校应以学校为单位核定教师编制,核定教师编制要多维考虑。对农村优秀教师的流失应出台相应的措施予以防范。农村教师被别的学校无偿引走或拉走,应有补偿办法,使流入地对流出地有所补偿,流出地用补偿金再聘其他合适教师,或者为在岗教师提供进修机会,这样才有利于保护农村教育。对教师的待遇应统筹化,在一个地方内应基本平衡,要保证农村薄弱学校教师的福利待遇不亏。只有分配合理才能使社会和谐。
校长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农村中小学校长在义务教育阵地里承担着重要角色,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义务教育阶段里,选用好校长意义深远。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一所好的学校不在于是否拥有漂亮的校舍和现代化的设施,而应首先在于是否拥有一位具有教育思想、敢于负责、德能兼备的校长,这就需要有一套选拔任用校长的制度原则和指导思想,要解放思想,打破框框,开阔视野,扩大选才范围,应在蕴藏人才资源的教师队伍沃土中提炼发掘精良。要真正从事业出发,从公心出发,坚持原则,排除私情和霸权的干扰。对校长的任期、流动、培训与归途以及相应的待遇也应明确规定或要求。校长自身也应有正确的任职动机和人生价值观,随时准备吃苦与牺牲,同时,要努力提高思想境界和业务水平,不断超越自我。校长队伍建设好了,义务教育的和谐构建就会更加扎实。
最后我觉得义务教育是平凡而神圣的事业,平凡要求我们实实在在,神圣要求我们高尚完美,这就需要制度和伦理的高度统一与和谐,也需要制度伦理与义务教育本质及环境的高度统一与和谐,使义务教育的管理机制达到恰到好处的最高境界。这样义务教育的阳光春风就会永驻大地。
第五篇:关于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问题的调查报告
关于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问题的调查报告
—— 对蓝田县汤峪镇教育情况的调查
摘要:本报告以下乡实践为基础,通过发放调查问卷,走访村民、学校,与学生个别交谈等形式,收集了大量的信息,掌握了大量的数据,共收回有效问卷189份,照片220余张,力求翔实地反映西部农村教育现状。本文第一部分通过介绍汤峪镇的地理位置、各中小学的基本情况,来反映汤峪镇的教育现状;第二部分从客观和主观两方面来分析汤峪镇的教育现状成因;第三部分是社会实践队成员对汤峪镇教育现状的思考。
关键词:蓝田义务教育调查
教育是一个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科教兴国”是自第十五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之后确定的治国方针之一,“知识改变命运”是中国人走过又一千年之后的经验之谈。从古到今,教育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尤其在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更是如此,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8.8亿人,相应农村教育更应加强,尤其是西部地区的教育问题。虽然,近年来,国家在实施西部大开发的过程中,对西部教育给予了积极的支持和关注,但是,由于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西部地区经济长期落后,使西部贫困地区的教育还面临着严重的问题。基于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关心,长安大学地质工程与测绘工程学院暑期社会实践队一行11人于2005年7月对陕西省蓝田县汤峪镇进行了为期15天的走访和调查。调查过程中,通过对当地教育部门的了解,与当地农民、教师的面对面交流,对农村居民的走访以及到学校参观、与当地中、小学生的交谈,发放调查问卷等多种形式获取了大量第一手材料。对该地区的教育情况进行了全面的了解,深刻的剖析,引发了我们对农村教育事业的一系列思考。现将调查情况整理分析如下:
一、汤峪镇的教育现状
(一)汤峪镇概况
汤峪镇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东南50公里处,属于国家级贫困地区,现有人口约26700人,分布在26个行政村、126个小组。汤峪镇山青水秀,是个正在发展中的旅游型小城镇,距离西安市区约1个小时的车程,交通也很便捷。那里空气清新自然,天然的温泉和景色怡人的国家森林公园,更加吸引了大批的游客来此度假。
虽然汤峪镇旅游业较为发达,但全镇居民文化程度普遍不高,甚至学生中因家庭条件问题而辍学的情况屡屡发生,引起这种状况的因素到底有哪些呢?就此问题我们调查了包括塘子村、韩斜村、代寨村、石坡村、汤
一、汤
二、汤
三、汤四八个自然行政村,走访村民200余户,发放并收回调查问卷共189份,参观了塘子小学、代寨小学、汤二小学、汤四小学、高堡中学等主要学校。同时,我们还赠送衣物500余件,铅笔、本子各200多件,及其它文具和体育器材50余件。
汤峪镇的经济发展不均衡,从而导致各村之间孩子接受教育水平的差距很大。就拿塘子村来说,它是汤峪镇发展最快的村庄。村民的经济来源以旅游收入为主,如开农家旅社,向游客提供体育休闲设施,经营玉器店生意,以及其他第三产业等等。村民的眼界比较开阔,家长对子女的学业比较重视,因此这里的孩子基本能接受九年义务教育,接受高等教育的也占有一定的比例。与塘子村同属一个大队的韩斜村经济发展却相对落后。即使旅游业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该村的发展,但由于地理位置的限制,开发程度远远不及塘子村。村里的孩子除在学校学习生活外就没有其他课外活动,只能听村里大人们聊聊家常,因此普遍都有点“小大人”的样子。
塘子小学是这两个村共有的唯一一所小学,学校共有六个年级,每个年级各一个班,共180名学生,8位教师。据家长们反映,学费是由村大队统一支付,学校教学质量不高,但管理制度还算合理。许多孩子认为上完小学六年后就理所当然可以升入初中,也就不是很重视学习,更多的是在家里听大人们聊天或帮忙干家务或打理家中的旅店生意。
代寨村、石坡村相比韩斜村更加偏僻,村民们主要靠农业收入,生活水平不高,这两个村的孩子就近在代寨小学上学。代寨小学占地4780平方米,拥有一个小型操场。学校共有六个年级,每个年级一个班,有学生307名,教师11位,教师的平均年龄是38岁。谭校长告诉我们,学校的日常教学支出全部来自学生每人每年的80元学费。谭校长说:“农村家庭收入低加上农村教育投资过少,导致农村教育硬件设备缺乏。”他希望上级有关教育部门能进一步重视农村教育,给与这里的孩子更多的关注。农村的家长让孩子接受教育的意识普遍不高,缺乏危机感,把孩子送到学校后,认为孩子的学习应该全部由老师负责,便忽略了对孩子的家庭教育。
汤一村、汤二村、汤三村、汤四村,是镇上大山里的村子,交通十分闭塞,从外界只有一条颠簸山路通往这四个村。村民们生活条件十分艰苦,多数住房属于危房,教学设施更加难以保证。如汤四小学,只有一到三年级,共11名学生,仅有一名52岁的代课教师身兼数职。学校只有一间教室和一间简陋的教师宿舍。在教室里我们并没有看到任何照明设施,老师说:“只有阴雨我们才会装上灯。一旦下雨时间过长,教室就漏水,必须停课。而且雨天路上全是泥和水,孩子们的家离学校又远,孩子们也来不了啊。平时孩子们自带干粮,午餐就吃黑馒头,喝些溪水。”“外面的关心就是我们奉献的动力,我们办学校不为赚钱,只为山里的孩子。” 多么质朴的想法啊!
据了解,这几个村的孩子是在高堡中学完成他们的初中学业。这个中学的总体情况比小学要好,图书馆,微机房,音乐室等硬件设施还算齐全。
(二)汤峪镇各中小学的基本情况
为了清楚地说明问题,现将调查实践队所看到的一些情况分别列表说明如下:
表一:各中小学校硬件设施状况
操场 体育设施 实验室 电脑 投影仪 录音机 图书室
塘子小学 有 \ \ 2台(捐)1台 2部 有
代寨小学 有 \ \ \ \ 1部 \
汤二小学 \ \ \ 1台(捐)\ \ 有
汤四小学 \ \ \ \ \ \ \
高堡中学 有 部分 3间 30台 \ 有 有
塘子小学校园一角
从表中可以看出,硬件设施情况整体上不容乐观,塘子小学等四所小学全部没有体育设施、实验室,仅有3台社会捐赠的电脑,还没有人会使用,只好当作摆设起不到任何作用。塘子小学有1台投影仪,但日常教学不使用,只有在公开课或评选课时才用到。有3台录音机,还都是再三跟村里干部商量后才配置的。塘子小学和汤二小学虽然有图书室,但图书却是多年前购买,数量也不是很多,内容旧,导致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几乎为零,根本无法满足现代教学的要求。
表二:各中小学学生人数分布一览表
小学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合计
塘子小学 21名 28名 28名 29名 30名 40名 176名
代寨小学 50名 45名 58名 48名 56名 45名 302名
汤二小学 15名 17名 16名9名6名 20名83名
汤四小学2名4名3名 \ \ \9名
初中 初中一年级 初中二年级 初中三年级 合计
高堡中学 271名 268名 271名 810名
从上表可以看到,全镇26个行政村、126个小组,仅四所小学就有学生570名,而全
镇唯一的一所中学,却只有学生810名,这正表明了一个事实:大部分孩子都可以完成小学阶段的教育,但有相当一部分升入中学的学生却由于家庭经济水平低,家庭子女多,重男轻女思想的存在,家庭的教重视程育度低等种种原因辍学,据了解其中有相当一部分辍学的学生外出打工赚钱。
表三:各中小学教师结构一览表
塘子小学 代寨小学 汤二小学 汤四小学 高堡中学
教师数量 8名 9名 7名 1名 46名
年龄结 构 30岁以下 4名 4名 无 无3名
30-50岁 3名 3名 6名 无 28名
50岁以上 1名 2名 1名 1名 15名
性别比例 男 3名 4名 3名 1名 男多女少
女 5名 5名 4名 无
教师职称 本科 无 无 无 无 \
大专 3名 2名 无 无 \
中专 4名 7名 3名 无 \
代教 1名 无 4名 1名 \
由表可以看出,教师数量严重紧缺。基本上每个年级都开设数学、语文、思想道德、自然、音乐、美术、英语等课程,所以每名老师都要同时教3-4门课程,学校校长也要代课。据村民们反映,大部分教师都是青年或老年教师,中年骨干教师太少,年轻老师的责任心不够强。男青年教师考虑到在农村不好找对象,女青年嫁出去也都离开了村庄,从而导致年轻教师不能很好得安心教书。而老年教师由于家庭负担重,身体状况不好等原因,又有点力不从心。大部分教师学历较低,小学教师中专学历的占58.3%,大专的仅占20.8%,而且还有相当一部分是代理教师(如:汤四小学现年52岁的陈老师,就是一名代教,负责一到三年级的教学管理工作。)由于这里的教师没有太多机会外出深造或进行教学交流,也很少接触到外面的新知识和教学技能,知识储备少而且内容老化,教学质量难有大幅度的提高。
由于年级多,教师少,而且教室又紧缺,所以部分学校还是采用复合式教学方式,即两到三个年级的学生同时在同一间教室里接受教育。一位老师在一堂课内,要给这几个年级的学生讲课,平均每个年级就只能讲15-20分钟,而其它年级的学生就上自习,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下,学生的学习不能不受影响。
表四:各中小学生毕业升学率一览表
塘子小学 代寨小学 汤二小学 高堡中学
升入初中 90% 100% 100% \
升入高中 \ \ \ 50%
升入技校 \ \ \ 10%
由表得出,90%以上的学生都可以升入初中,接受初中的教育,九年义务教育基本上可以保证,但初中的升学率就相对较低,升入高中的仅占50%,读技校的占10%左右,其余的40%左右的学生大部分都辍学了,外出打工。
二、汤峪镇基础教育现状的成因分析
(一)客观原因
(1)历史原因。
世世代代在这里生存,村民接触外来文化很少,思想水平落后保守。虽然在调查问卷中选择“你认为男孩和女孩受教育方面平等”一项的占95.8%,但认为女孩应该早点去找一
份工作赚钱的思想在村民中还是根深蒂固的。更加让人吃惊的是有21.2%的家长认为“对孩子的教育主要采取棍棒教育”。
(2)地理位置原因。
交通不便,信息流通受阻。汤峪镇地处山区,村民居住分散,很少走出去。有些地方如汤一村,汤二村、汤三村、汤四村的道路是自2004年5月经政府扶贫救助修成的,也只是一条石子路。据当地村民讲,以前没有路,不能通车,只能步行,秋天收的粮食只能靠人背,一遇到雨天,河水暴涨,道路被封死,学生只能停课,即便是家里突然发病的病人,也只是干着急没办法。
(3)经济基础薄弱,教育发展落后。
汤峪镇除塘子村外其它村庄都是以农作物收入为主,生产的粮食主要是自给自足,而且没有任何科技支持。村民只能靠天吃饭,一旦遭受天灾,损失就十分严重。村里的野猪等野生动物特别多,对农作物生长造成很大的影响,村民每天晚上都要到地里去盯野猪,但国家又有规定,禁止杀害野生动物,因此,村里只能撵,不能杀,这哪是办法啊,只能是将庄稼践踏了,不起任何作用,经常是一片作物被野兽啃得颗粒无收!每当这时,连最基本的生活来源也无法保障。据调查,2004年,汤峪镇平均每户年收入在2000元以下的占25.4%,而在2000-3000元的占37.57%。人口方面,每户有2个孩子以下的仅占18.52%,而有3个或3个以上的占81.48%,可想而知,除去基本生活费,根本没法让所有的孩子同时上课,这就导致许多初中毕业甚至初中还未毕业就已经辍学,外出打工,寻求其它出路的情况时常发生。经济落后,发展迟缓,使得农民在生存线上挣扎,在贫穷与摆脱贫穷的边缘徘徊,因此无暇思考教育的重要性。若无外界的帮助,他们没有办法体会到科技给生产力带来的巨大变化,以更无法体会到教育会给家乡建设带来得巨大影响。就这样,无视知识价值的人们就落进贫穷、落后、愚昧、贫穷的恶性循环。
例1:李卫桥,14岁,辍学儿童。四年级上完就辍学在家了,至今已有1年时间。母亲已故,现与其父亲,堂哥一起生活。父亲打井为生,几乎全天不在家。堂嫂有些痴呆,没有能力干家务活。家中简陋而凌乱,李卫桥在这炽热的天气里仍然穿的是一身秋季的衣服,而且衣服上全是泥土和灰,显然长时间没有洗了。他说爸爸没有买洗衣粉,所以不洗衣服。
“如果现在让你去上学,你会去么?”我们问道。
“不去。”
“那不用你自己出钱呢?”
“那我就去。”
听到他的回答我们很心酸。从他口中,我们还得知他有时会因为家里没有吃的而去邻居家偷偷的拿一些回来。
例2:耿小平,14岁,单亲家庭的孩子,父亲于两年前病逝,母亲现在又生病,家中有一个在广东打工的姐姐,靠打工赚钱维持家里。他现在是代寨小学五年级学生,由于本来不是该村人,但父亲过逝就转学来此,所以不能享受当地贫困生的待遇。当我们提及其父亲时,他便泪流满面,十分伤心。
(4)上级教育机关对农村教育发展问题重视不够,缺少发生改变的动力。
主要表现在:(1)对教师能力的培养,考核力度不够,使得教师队伍整体教学能力无法提高,知识的更新替换无从谈起。(2)对农村基础教育设施的建设不够重视。农村学校严重缺乏必要的教学设备。偏远地区的教学环境与城市相比可谓相差甚远。根据《关于农村学校教师调查问卷》,100%的农村教师,授课需要的辅导资料由自己进城买。认为教学中最大的阻碍是教学设备落后,可利用的教学资源少,学校管理没有到位,师资力量不足。几乎所有的老师对现在的待遇不满意,对现在的工作感到很累。乡村学校任教的老师中,58.3%的是中专学历,而且大多没有接受正规的师范教育。还有很大一部分是代理教师,代教的待
遇低下,每月工资是150元,连自己的生活费都不够。如果还是家庭的重要劳力的话,就更无法支撑这个家庭。所以,一方面,没有当地的师范院校的毕业生回乡任教,在加上政府由于教师的工资、住房、福利等而无力接受其他地方的教师;另一方面没有经过正规师范教育的民办教师、代教,由于知识能力有限不能很好的对学生进行引导和培养,这就导致少年儿童接受知识的领域变得越来越狭窄。
(5)杂费和学费让学生家长难以承受。
国家规定小学生学杂费为每人每年30-40元,但这里学校无教育基金补贴,所以学校要多收一部分来做平时的流动资金,以满足学校继续发展和开展活动的需要。一些九年义务教育的课程如美术、音乐、手工艺因没有师资和条件完成,但这些书学生还得购买,只能增加学生的经济负担。在当地调查发现,有70%以上的农民认为教育费、学杂费太高,存在超标收费及乱收费现象。近年来农村教育收费呈逐年上升之势,在农民收入增长幅度不大甚至负增长的情况下,而教育收费过高,一般农民难以承担,这无疑阻碍了农民送子女入学的积极性。调查中,有80%以上的农民认为不能负担起孩子上初中的费用。当问及孩子不能继续读书的原因时,有70%的人回答是因为家里交不起学费。根据调查,农户供养一个小学生,一年需400元,初中生需700元,高中三年则要3000多元。这些费用是现金消费,并具有强制性、集中性和一次性特点。当家庭的收入勉强只能维持温饱时,这些农户的教育消费就十分有限。
在这些地方调查时,我们发现在山区的学生大多下午4时左右放学,这是因为对大部分小学生来说,他们的住处离学校很远,一般要走一两个小时,个别的更远,并且走的大多是山路。早晨上学时,一般从家里带一个馒头,中午就喝点溪水吃干馒头。一些孩子连夏天的衣物都没有,大热天里,我们看到他们还穿着秋季、冬季的衣服。在这样的环境中上学本身就已经很困难,再加上相对高额的学杂费,使得他们不得不过早的离开学校。
例3:代一豪,小学五年级学生,汤峪镇代寨村人,学习成绩十分优异,尤其擅长写作,今年还写了一篇作文《可爱的故乡》,由其语文老师推荐到某一报社。父亲代沈院,由于有风湿导致骨头关节坏死,下身完全瘫痪,常年卧床,行动不便,家里只靠母亲干农活,另外,家里还有患病的67岁老奶奶需要赡养。代一豪还有一个妹妹,学习成绩也不错,在兄妹俩简陋的房间里我们可以见到许多的奖状。目前上小学的代一豪还有希望工程资助学费。提及孩子的未来,代沈院忍不住流下了愧疚的泪水。
(6)计划生育不彻底,孩子多,家庭负担重。
调查发现,有18.52%的家庭有2个孩子,39.15%的家庭有3个孩子,有42.33%的家庭成员多于5个。而家庭收入在4000元以下的竟占到62.97%,有 50.26%的家庭将大部分收入都用于子女教育,而67.73%的家庭收入主要来源于农业收入,可以说完全是靠天吃饭。但村民也都能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94.09%的村民认为教育与个人的发展前途有很重要的关系,84.49%的家庭想让孩子达到大学或大学以上的教育水平,但在这靠天吃饭的传统劳作模式下,男性仍是从事生产的主力,因此形成了当地农民根深蒂固的重男轻女思想。此外,当地人也存在着一定的养儿防老观念,在这些思想的束缚下,他们看不到孩子过多给家庭带来的负担,也考虑不到如何精心培养下一代。温饱问题仍旧存在的前提下,孩子的教育问题更是无从谈起。
(二)主观原因
(1)当地人们思想保守,家长大部分是文盲或半文盲,家长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根本谈不上传授他们的孩子一些课本的知识。家长们普遍还没有危机,根本谈不上传授他们的孩子一些课本的知识。家长们普遍还没有危机感,父母只是把供子女上学当作自己的一项义务,甚至有的家长只是为了让孩子在学校长大到可以外出打工的年龄,并不关心他们是否学到知识,让他们在学校混到16、17岁再回来家里帮忙或打工。还有的家长以为教孩子与
他们就没有太大关系,那只是学校老师的责任。多么可悲!在这样的思想熏陶下,成绩一般的学生就自动放弃学业,早点去打工了,家长也就来了个顺水人情,当我们问到孩子们的将来时,一半家长表示没打算,没想过。
(2)孩子们的业余生活不丰富,通常只是围绕在家长周围,灌输了太多家长们那种传统的思想,简直是“小大人”。缺乏对学习重要性的认识,获取信息途径少,视野不够广阔,缺乏城市里小孩的那种远大志向。
三、思考与总结
针对这些主要问题,我们可以采用这些方法来缓解这些问题:
(一)经济发展是普及农村义务教育的基础。汤峪镇有远大的旅游开发前景,自然景光秀丽,利用这些自然的资本,在引进更多投资,把旅游景点加以建设吸引更多的游客,发展当地的经济。
(二)解放思想、开阔视野是农村义务教育的动力。需要从加强村民的思想意识方面着手,着重把好教育这一关,从小孩抓起。
(三)政府加大投资,改善办学条件是农村义务教育的关键。应加大对农村地区教育的投入,完善办学条件。
(四)社会力量是农村义务教育的重要补充。
(五)提高教师水平,才能办好农村义务教育。
(六)提高农村初中教育建设,真正落实“九年义务教育”。
(七)完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加强对农村地区实施教育的监管力度。
改变农村目前教育现状,不是单通过国家帮助就可以实现的,也不是一个两个人的力量可以做到的,它需要全社会支持和努力,需要更多的人投身到教育事业中来,更多的人来关心和支持教育事业,尤其是西部贫困地区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