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义务教育阶段独生子女教育问题的调查报告

时间:2019-05-14 06:04:0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义务教育阶段独生子女教育问题的调查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义务教育阶段独生子女教育问题的调查报告》。

第一篇:关于义务教育阶段独生子女教育问题的调查报告

关于义务教育阶段独生子女教育问题的调查报告

前言

20世纪70年代,国家为了控制人口快速增长的势头,减轻经济社会发展的沉重压力,号召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于是,一批又一批独生子女逐步成长起来,由1979年的610万人发展到现今9000多万人,是我国一个庞大的、特殊的人口群体,而且呈现出日益增多的发展趋势。独生子女的成长,事关家庭进步、经济社会发展的大事。关注独生子女成长,是家庭和社会的共同责任。

2006年7月初,国家人口计生委在山东召开全国人口早期教育工作座谈会,对人口早期教育和独生子女培养工作做出动员和部署。这是一项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工作,已经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毫无疑问,独生子女及其家庭教育和培养,是人口早期教育和整个人口素质提高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紧迫性,更需要家庭的重视和落实,从而不断地加以科学运作,进一步促进独生子女的健康成长。

主要内容

独生子女的出现是为了适应国家快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缓解人口过快增长所带来的一系列经济、环境、资源、社会等方面的问题。欧美等发达国家在独生子女教育上比我国要早近一百年,所以在这方面比我们国家做的要成熟。

一、要解决独生子女教育问题,首先,我们要正确认识独生子女。

(一)、独生子女是特殊背景下出生的孩子,具有成长潜力和优势。

1978年,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了。随之,全党工作的重心开始转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改革开放春风吹遍大江南北。经济社会发展的提速,必然要求人口生产减速,控制人口增长问题于是摆到人们的面前。

1980年9月,国务院在全国人大会议上提出,今后二三十年内必须在人口问题上采取一个坚决的措施,除了人口稀少的少数民族地区外,要普遍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把人口增长率尽快控制下来,争取全国总人口在本世纪末不超过12亿。同年9月25日,党中央发布《关于控制我国人口增长问题致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公开信》,要求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带头响应号召,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

在我国现行人口政策、生育政策里,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的规定,已经坚持多年不变。经过近30年人口计生工作和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实践的影响,特别是生育成本越来越有增无减、生育价值取向越来越向着少生优生、优育优教方面融合的影响,许多父母转变生育观念,主动响应国家号召,终身只生一个孩子。在这种情况下,独生子女作为控制人口快速增长的制衡产物和新生育观引导的必然结果——一个特殊的人口群体逐步形成。独生子女也因为“独”而受到家庭的厚待和社会的关注。由于只生一个,家庭无论是在吃、穿、用方面,还是在“学、教、做”方面,都是很有条件的。因此,独生子女的教育和培养要比非独生子女的教育、培养更有优势。

而独生子女在成长方面,也具有自己营养好、身体好、读书条件好等优势,其潜力往往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好奇感强,二是兴趣广泛,三是可塑性大。这些潜力和优势的存在,一般来说是非独生子女所不能比的。因此,需要因势利导,充分挖掘潜力,强化优势,促进独生子女健康成长。

(二)独生子女作为一个人口群体有其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从人口学角度看,独生子女是推行计划生育政策的一个明显结果,也是我国人口再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必然结局。

这种人口现象具有三个特点:一是出生人口性别无法选择,或独生儿,或独生女,父母是不能选择的,对于“儿女双全”、“重男轻女”等陈旧生儿育女观是一个无情的挑战和改变;二是独生子女人口发展比例有增无减,成为社会主流趋势不可阻挡;三是赡养老人人口增加,抚养新生代人口减少,家庭人口呈现出倒金字塔形,独生子女的负担将会越来越重。

独生子女人口群体发展的基本规律是,不受人口政策、生育政策的过多干预,经济社会发展速度越快,生活水平越高,受教育程度越高,父母选择独生子女的就越多,就越追求少生快富和养得了、养得好、能成才、未来对社会有用的生育价值。而这种生育价值的定位必将促使许多夫妇理解和接受只生一个好的号召,并将其变成自己的一个生育选择,成为一种自觉自愿的行动。

“提倡”变成“行动”,越来越有利于实现少生优生、优育优教的目标,对于提高人口素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作用。

(三)独生子女在成长中有喜有忧

独生子女在成长中的表现,可谓喜忧参半。

喜的是,独生子女人口群体的形成,为平抑人口低生育、高增长量的势头,减少家庭和经济社会众多负担的压力,起到了十分明显的作用;独生子女本身所具有的好学、上进和家庭特有的养育优势,为推进家庭文明和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忧的是,独生子女在成长中存在家庭教育、培养不到位、社会关注不到位、孩子自身发展不到位的问题,尤其是独生子女社会性培养差距比较大,来自家庭的溺爱,使得独生子女不能获得全面、健康而又快乐成长的条件与机会,结果造成“问题孩子”的出现。

可怕的是,独生子女长大成人之后,他们仍然要承担繁衍后代的责任,如果本身素质低下,岂能完成教育、培养好新一代独生子女的工作?上梁不正下梁歪,人们担心进入独生子女成长的怪圈,形成恶性循环。

二、其次,目前独生子女教育的发展情况和问题。

1979年我国政府实行计划生育以来,独生子女的数量与日俱增。目前许多城市幼儿园的幼儿中,独生子女年所占比例在90%以上。计划生育政策虽然有效地控制了我国人口的自然增长速率,为提高我国人口素质,创造了有利条件,但在教育方面,也出现了“独生子女问题多”、“独子难教”的思想倾向,有些人甚至把一些独生子女夸大其词的称为“中国的一群小皇帝”,现代的孩子患有“四、二、一综合症”,这是片面的。据部分专家、老师在部分城市抽样调查分析中得出的结论是,独生子与非独生子,同样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成长。由于独生子女在家庭中位置特殊,家长对这种特殊性缺乏认识和心理上的准备,因而带来一

些值得探讨的新问题。

根据上海市、辽宁省教育科学研究所调查,发现独生子女在社会性行为方面,存在问题的比例高于非独生子女23-40%。这些问题并非独生子女所有,非独生子女也存在,独生子女占60%,非独生子女占30%。以上比例说明,独生子女产生社会性发展方面的问题并不是普通问题,只是少数幼儿存在的问题;不仅独生子女存在此问题,而且非独生子女也存在;独生子女社会性行为问题,并不是“独生”本身所产生的,而是家庭教育不当的结果。

(一)错误的教养态度造成幼儿不良的性格和行为。

过多的食品、过多的营养,造成幼儿消化不良,而且还形成幼儿挑食、偏食、不爱惜食物等不良习惯。

过分的照顾,认为孩子小,事事都包办代替。让孩子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结果养成孩子四肢不勤、不爱劳动、懒惰、无能、吃不得苦、意志薄弱、处处依赖家长,缺乏独立性的不良习惯。

过分的疼爱,使孩子成为家庭中的“支配者”。大人处处围着孩子转,什么事情都依顺孩子,甚至孩子提出无理要求,也采取迁就纵容的态度。有的孩子稍不称心,就大吵大闹,逐渐养成孩子“一切以我为中心”的任性、专横、执拗的坏脾气和不良习惯。

过分的保护;孩子是好群爱玩的,家长怕孩子不安全,受委屈,将其封闭在家中加以控制和保护。由于家庭环境的寂寞、活动单调,容易形成孩子的孤僻、胆小不合群性格特点、缺乏待人处事的勇气和智慧,社会适应能力差。

过分的“灌”;许多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又错误的认为孩子掌握知识越多越聪明,又不懂得早期教育的方法,给孩子灌进许多“食而不化”的知识,当孩子会认几个字、会背几首诗歌时,又在人前人后,盲目夸孩子。长此以往,养成孩子高傲、盛气凌人、自以为是的个性来。

(二)家长对独生子女生活环境的影响应有足够的认识。

“独生”的环境对幼儿成长有许多积极因素,但我们还应辨证地看到他不足的方面。困独生子女没有同胞兄弟姐妹共同生活的经验,容易形成感情的“自我中心”。容易养成不善于团结,不善于同情,不善于竞争,不善解人意,缺少协作,不尊重人,缺少助人为乐的品质和行为。

另外,缺乏在同龄人相处过程中的逆境锻炼。如有矛盾时,如何辩解、争吵、闹意见、最后互相迁就、妥协、和解,从中认识到自己和别人的区别,懂得别人也有自己独立的思想,从而逐渐从“以我为中心”的硬壳中解脱出来。

同时由于他们在家庭中缺乏所模仿的相互交往的儿童、只能和大人交往、向大人学、容易形成他们说大人话、做大人事的早熟倾向,过早失去孩提的天真。事实上成人的世界对于他们来说,是难以理解的,他们成人化的行为,不论在和儿童或成人交往中,都会产生困难,而不得不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

(三)传统思想作怪妨碍孩子个性全面发展。

封建的传统思想使人们留下了“多子多福”以宗亲关系观念,为的是将来老有所养。一个儿了不听话,还有二儿,二儿不行,还不小儿。“独苗”就无退路,必须教育好,对孩子寄于过高的期望,采取了操之过急方法,大有拨苗助长之势。孩子的时间,被“前途教育”占满了,家长都想把孩子当成实现自己理想的胚胎。

今天妈妈这样要求,明天爸爸又那样要求,造成孩子无所适从。孩子谁也得罪不起,从小承受过重的精神压力。结果有三:一是顺从型。你们说什么我做什么,唯唯喏喏,变成一个毫无主见之人。二是小滑头。四面讨好,八面逢迎。三是逆反型。谁的话也不听,你说你的,我做我的。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少先队工作学会副会长——孙云晓就谈论过关于独生子女同伴交往的重要性。他说全中国的父母没在一起开过会,但是很多父母都会说一句共同的话,对孩子说,只要你把学习搞好了,别的什么都不用你管,这是一种很可怕的国民共识。中国出现了一个庞大的独生子女的群体,独生子女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没有兄弟姐妹。过去在兄弟姐妹之间完成的这种经验的交流、爱心的培养,今天变得困难了,这对教育提出了挑战,对同伴的交往就更加显得需要。独生子女同伴交往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出现的问题很多,一个就是相当多的孩子具有不同程度的攻击性需要。怎样才能克服这些问题?学校、家庭、社会,都要去创造条件,让孩子感受到一个人只有在群体之中才能获得快乐,只有心中有别人,你才有快乐。

三、最后,如何引导、解决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

(一)开办家长学校,统一认识。改变传统观念,加强社会责任感,家长要树立“为国教子思想”,改变不正确的教养态度。

(二)摆正独生子女与成人的关系。独生子女的许多不良习惯是由于以家庭中的特殊地位引起的,不要将孩子置于家庭的特殊地位。不要让孩子在思想上形成“以我为中心”的意识,尽量不要使孩子产生特殊感。

(三)用群的功能弥补“独”的缺陷。鼓励孩子到儿童社会中去。儿童社会性的发展,不是靠成人说教,而是通过他们相互交往发展的。儿童良好行为是从“模仿开始的,而模仿的最好对象是儿童伙伴”,这种作用是成人替代不了的。因为成人的许多言行是孩子难以理解的,因此成人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孩子与同龄人交往,克服因缺乏儿童伙伴的孤独感。

(四)要舍得孩子吃一点苦。独生子女大多身上存在着娇气。最有效的办法,是在实际生活中,让孩子吃一点苦,因为吃苦才能从根本上消除孩子身上的“娇气”。

(五)对孩子教育坚持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六)要创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主要包括:家长要掌握必备的文化知识和科学育儿知识,并能根据独生子女的特点进行合理的教育;独生子女的家长必须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并成为孩子的楷模;要形成民主和睦的家庭气氛,使孩子从小就学会尊重、关心、团结、体谅他人;尽力促使其多方面良好个性的形成,为成人、成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结尾

独生子女教育问题不止是现在受到广泛关注,未来也将继续存在。因此,不论是家长、学校或是社会,应该不断改善教育环境,给孩子提供一个积极健康的成长平台。我们都应该对独生子女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毕竟这不是孩子的错误,每一个孩子生下来都是一尘不染的,问题在于我们的教育方式和教育环境。相信通过不断地努力和探索,在独生子女教育问题上,一定会有很大的改善和突破的。

第二篇:关于独生子女教育问题的调查报告

关于独生子女教育问题的调查报告

一、本次调查的目的和意义

独生子女作为一组特殊的人口群体已大批出现在社会上,如何教育好这一数量庞大的人口群体一直是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独生子女教育问题,关系到我国科学技术、国民素质、道德水准、社会风尚等诸多方面。独生子女的出现是为了适应国家快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缓解人口过快增长所带来的一系列经济、环境、资源、社会等方面的问题。欧美等发达国家在独生子女教育上比我国要早近一百年,所以在这方面比我们国家做的要成熟。

本文调查分析了独生子女教育的现状,以及独生子女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在此基础上,着重对改善独生子女教育的对策进行了深入思考,以期为改善独生子女教育提供有益借鉴。

二、调查活动简介

(一)调查时间:2012年2月14日至2月17日。

(二)调查地点:此次调查地点是洛阳市城区学校。

(三)调查方法:对调查对象进行走访及问卷调查。

(四)调查范围对象:主要调查洛阳城区学校不同学龄段的独生子女学生、独身子女的家长、中学教师,来了解独生子女的各方面成长情况,如学习情况、健康情况、品德教育情况、动手能力情况等。

(五)调查内容:下面列举我们访谈工作中的几个典型情况。

具体如下:

陈郝帅,独生子女,洛阳市涧西区小学二年级学生,父亲经营汽修修理店。目前,该同学学习成绩在班级中属中等水平,学校主要学习科目为语文和数学,其他科目及体育文化活动开展的不够积极。家庭作业以语文和数学为主,父母偶尔会辅导他的功课,但父母性格急躁,经常对孩子发脾气。所以他经常参加校外作业辅导班。大多数节假日时间是一个人在房间看电视和玩玩具,体育活动及其他户外娱乐活动的时间较少。

李冰,独生子女,家住洛阳西工区,现就读于洛阳市实验小学一年级,学习成绩在班级属中等水平。在学校时常会因违反学校纪律等而被请家长等等。学校

开展语文、数学、英语、音乐、美术等等课程,城区学校课程开展得更全面和规范,在学校能参与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活动。在家里,母亲对他较为宠爱,父亲由于工作忙,与孩子交流时间较少。他的家庭作业很多,每天需要3—4小时才能完成,学习英语和数学较吃力。每周家教老师(在校大学生)会上门辅导英语和数学功课3—4次。另外,每到周末,他要学习珠心算和书法课程。他最开心的事是父母带他去看望乡下的爷爷,因为那个时候他能短暂的远离繁重的学习任务。

刘燕华,独生子女家长,洛阳市某省示范中学优秀英语教师,她的儿子就读于初二年级,他的儿子各科成绩都非常优秀,数学曾考过满分。刘老师一直非常在意孩子的学习成绩,她目前最大的愿望是他的孩子能考上洛阳市最好的高中就读。经常与儿子交流学习情,况在家给儿子补习英语,希望儿子减少打篮球的时间。曾引导儿子学乐器,后因学习任务繁重而未果。

何文娟,洛阳市某省级示范中学一名年轻生物教师,现担任高一年级的班主任。她的班级有90%的学生是独生子女,除担任生物教学任务外,何老师目前的主要精力是管理班级的五十多名学生。她的班级管理任务很重。有部分学生出现厌学情绪,需要和学生及家长频繁沟通,给学生做思想工作。总之,何老师担任高一班主任以来,发现很多目前学生有着很多优良的素质,掌握着现代科技知识,敢于冒险、富有激情、重视权利,知识面广,表现出了极好的学习、接纳能力。但是,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由于时代、家庭、社会的影响,他们又不可避免地存在许多问题:缺乏责任心、好高骛远、没有目标;缺乏爱心、偏激自私;娇气任性、以我独尊;心高气盛、目中无人;独立能力弱、依赖心理强。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家长教育方式有失偏颇

从家长的因素来看,目前,独生子女教育在方法上有失偏颇。通过深入分析、研究家长的心理和行为后,我们不难发现,独生子女教育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一是“望子成龙”型。有的家长为孩子设定了每天的学习时间,考试分数;很多家长包办代替了孩子的家务劳动,以超额的作业代替孩子的社会实践,有的则追求一个称心的座位等。二是“顺其自然”型。有的家长盲目将国外或发达地区先进教育方式使用在自己孩子身上,而没有客观地分析自己孩子的实际;一些

家长把教育子女的责任让位于外公、外婆,“代理家长”现象由此形成;一些家长忙于工作和事业,无暇顾及子女的成长。三是从“期望到失望”型。这种家庭教育方法可以说是前两种教育方式失败的结合。一般表现为,家长一开始对子女寄予了非常高的期望,但结果却与自己的预期背道而驰。此时,父母和子女往往处于一种恶性对抗的局面。在这样的背景下,父母逐渐采取了消极放任的教育方式。这三种家庭教育方式都有失偏颇。

(二)孩子的心理出现多种怪圈 一是“拜金主义”的怪圈。据调查,半数以上的学生拥有个人存款,少则几百,多则几千,很多孩子价值观的标准往往是金钱。孩子手中有了钱,请吃零食、过生日、赠送礼物等现象随之出现;用钱请人做作业、做清洁的现象也并不少见;甚至一些孩子不惜用金钱买通社会上的“黑恶势力” 替自己打抱不平等。二是“奢侈主义”的怪圈。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学生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包括:家长和亲戚赠送,孩子以各种理由从家里骗取,餐费和车费,各种“奖金”。在孩子眼里,这一切全是“得来全不费功夫”,因而浪费钱物的现象十分普遍。三是“流行享乐”的怪圈。有的学生对生活十分挑剔,吃的要精细营养,穿的要新潮高档,用的要新奇漂亮,玩的是电子游戏网络游戏,在家里过的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在学校过得是“富家公子”、“千金小姐”的生活。四是“唯我独尊”的怪圈。有的孩子在家里对父母的称谓已用“喂”来代替。在孩子的心目中,或许他们更爱的是自己,更看重的是自己。现在的独生子女,只知受人爱,不知爱别人。缺少互爱精神,对别人、集体的事漠不关心,他们缺乏平等、公正的意识,对损害别人利益的事无动于衷,他们心中只有“我”的利益。

(三)社会环境是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现状的外部因素

现代家庭结构的变化对独生子女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我国现代家庭的格局逐步趋同。这样的家庭结构对独生子女的心理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一方面,独生子女与成人接触较多,成人的经验多方位地影响他们,使他们显得过于早熟,过早失去童真。在这种家庭结构中,成人只知道为孩子服务,使得独生子女任性骄横、不合群、以自我为中心、不尊重别人意见,依赖性强,把父母当成了他们的拐杖,缺乏独立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独生子女较少有机会与同年龄、同层次、同一认知水平的人群交往,必然影响独生子女学习与人相处的规则。独生子女很少与同伴们交往,缺乏对自己、对

他人、对社会的了解,不能养成良好的社交能力和交往的敏感性,影响其社会适应能力和良好的个性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意识的增强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独生子女的家庭往往为他们提供了良好物质条件,使一些独生子女不思节俭、挥霍浪费、不爱惜劳动成果,养成了贪图享受、占有欲强、唯我独尊等不良品行,缺乏对他人、集体、国家的责任感。现代信息传播媒体的增多进一步加剧了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多变性。生活环境相对封闭,但信息渠道却不断开阔,这对于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有好处,但许多消极因素也不知不觉地影响着孩子。

四、建议和意见

(一)积极发挥家长在独生子女教育中的主导作用 一是要重视家庭活动的开展。生动、活泼的活动是孩子兴趣的良师。父母完全可以借助传统节日,开展丰富多彩的家庭活动,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对子女产生积极的影响。如利用春节、妇女节、重阳节、中秋节等节日,开展丰富多彩的家庭实践活动、情感互动活动、家庭沟通活动等,不断增进孩子的自主、自立、自强、自信,不断增进父母同子女之间的情感交流,思想沟通等。二是要重视和睦家庭的建立。父母应该精心营造一个和谐的家庭人文环境。父母不仅应注重言传,更应该注重身教,以及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让孩子沐浴在和谐、文明、健康、宽松的家庭气氛中。培养孩子活泼、开朗、勇敢、进取的性格,培养孩子良好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孩子树立平等、契约、宽容、创新、共生的现代意识,让孩子懂得:要想成才,先要成人。

三是要适当实施挫折教育。首先,要施加适当批评,特别是在孩子与人相处中,社会实践中,要适当地施加批评,同时要注意批评的方式、方法、时间和地点等。其次,要给予挫折教育。为了使独生子女正确地认识世界,更好地成长,家长要在孩子生活中给予必要的挫折教育,让他们从中积累经验。

(二)以有效的方式促进独生子女各方面素质全面发展

一是要培养独生子女自立和自信的品质。劳动是关系到孩子一生幸福的基础训练,也是独生子女学会自立和自信的根本途径。让孩子从小就在劳动中增长知识,培养能力,发展社会价值,并善于同他人相处,学会自我服务,珍惜劳动成果,学会节俭。

二是要培养独生子女处理好同伴关系。现在许多人把孩子禁锢在家中,与成人或者书本为伴,他们不会和同伴友好相处。独生子女在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和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发生关系,特别是与同龄伙伴之间的交往所提供的刺激更接近于他们认知能力。要多鼓励孩子和同伴交往,使他们在交往中学会与人相处,自觉遵守社会规范。

三是要培养独生子女独立的生活能力。独生子女往往渴望独立自主,这是他们个性成长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阶段。孩子在渴望独立自主的过程中,还存在一定困难,主要是由于父母过分的关心,没有充分的实践时间,意志薄弱。因此,家长要学会理解和尊重他们的意见,要创设条件培养孩子独立的生活能力。

五、本次调查得出的结论

众所周知,计划生育政策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因而,独生子女群体也将会长期存在并逐步成为我们社会的主体。未来社会,“独生子女”是社会的主体,是构成社会的最基本的元素。他们将支撑起中国现代化建设,是中国未来的希望。所以,在研究他们的成长过程、基本特征、社会表现的基础上,发现在独生子女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找出改进和完善我们对独生子女的教育的方法和措施,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独生子女教育问题不止是现在受到广泛关注,未来也将继续存在。因此,不论是家长、学校或是社会,应该不断改善教育环境,给孩子提供一个积极健康的成长平台。我们都应该对独生子女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毕竟这不是孩子的错误,每一个孩子生下来都是一尘不染的,问题在于我们的教育方式和教育环境。相信通过不断地努力和探索,在独生子女教育问题上,一定会有很大的改善和突破的。

第三篇:关于农村义务教育问题调查报告

关于农村义务教育问题的调查报告

调查目的:通过对乡镇学校的调查,进一步了解农村义务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寻求解决途径

调查方法:采用典型调查和实地观察的方法

调查地点:****************

调查对象:当地义务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调查时间:2010年8月1号到8月15号

调查人:*****

内容提要:冷静、客观分析农村教育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制定科学有效的发展对策,克服计划经济形成的巨大障碍,推进农村教育的改革与创新,是摆在每一农村、农业教育工作者面前的紧要课题。

关键词:农村经济 农村教育 改革创新

引言:教育是一个国家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尤其应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和投资。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据8.8亿人,相应的农村教育更应加强。农村教育出现如教育经费不足和学校负债严重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农村孩子接受教育,而且使农民对新知识的吸收及民主与法治的贯彻实行造成障碍。这不但是问题而且将是农村教育的危机。下面就我在我镇上调查所得情况来进行说明:

一、乡村学校负债累累

由于农村经济发展落后,而教师的办公经费又不足,很多农村学校只得向私人借款维持校的正常运作。有的学校为达到“普九标准”向私人借贷修建设施,从而造成债台高筑,无力偿还。有些地方主管教育部门不顾农村的现状而要求一些小学、中学一定要达到“普九标准”,这无异是在让学校背负更沉重的债务。更有些学校为应付上级的各种检查,花费巨额的招费。导致农村教育的发展变得越来越艰难,有很多农村少年儿童无法得到公平的受教育机会,造成很多农村少年儿童“望学兴叹”,以致不得不离开学校。农村学校的负债累累严重阻碍农村教育的发展。

二、师资力量严重不足,教师问题多多

乡村学校任教的老师大多是民办教师,他们的学历通常都是初中到高中水平,而且没有经过正规的师范教育。根据规定要转正参加培训考试得花一笔不少的钱,由于地方财政支出有限,教师工资又难发齐,这给教师带来沉重的负担。而很多乡村任教的教师还要承担一些摊派,如修建公路、地方报纸的征订,这些费用全都直接从教师工资中扣除,这些摊派根本就不同教师商量,犹如强盗拦路抢劫,这些做法直接损害了教师的利益。一方面当地专科师范毕业生回乡任教,但政府由于教师工资、住房、福利待遇等支大而无力接收,另一方面没有经过正

规师范教育的民办教师又由于能力有限而对学生的引导及培养造成阻碍。这就导致教育资源被浪费,而少年儿童接受知识的领域变得越来越狭窄。

三、资源分配不公平

在调查中,可以看到资源分配不公平的现象:各政府、电力、交通等机构拥有资源支配的权力,它们利用部门所掌握的权力最大限度地实现部门利益,或从财政分配计划中优先得到所需资金,他们的办公室及职工住房等都是最好的。而教育资源却少之又少,何况城市人口的教育需要被优先满足,农村人口得到的教育资源就非常有限,远远无法满足农村人口接受教育的需要。在一所农村中学中我看到一种现象:篮球场是黄泥地,足球场是一块荒田,实验室的仪器陈旧的难以利用。如此的设施怎么进行有效的教学呢?相反在城市的小学,教学活动多种多样,体育设施和其它教学设备可以说是完善,如此的差距是为什么?是资源的分配不公平。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平,使农村少年儿童处在教育资源非常短缺的环境中,而无法接受良好的教育,这不仅严重阻碍农村少年的发展而且使农村青年就业更难。

通过调查,特大胆提出农村教育问题改革的几点设想:

(一)重新认识农村教育、构建农村教育新体系。农村社会、经济、文化多种差别的存在,要求农村教育发展模式必须从本地实际出发,允许各地自主创新。这样,农村教育的目标就会随之多元化,农村教育除了为城市培养人才外,更多的要承担起全面培养适合农村、热爱农村、建设现代化农村的高中初级优秀人才。因此,农村教育要最大限度地强化地方人才的培养和稳定意识。要坚持教育与经济发展的一体化战略,从解放与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的实际需要出发,确定教育目标,设计教育模式,规划教育未来。我们可以借鉴高等教育改革的思维方式去兴办农村的教育事业,紧紧把握改善农村教育结构这一突出问题,力求办学的最佳效益。一是继续推进农村教育结构和布局调整。按照国家规定的相应标准,把义务教育阶段分散开去的学校,通过寄宿制或接送制等方式集中起来去办。该撤并的学校坚决撤并,该合并的班级坚决合并,该精简的教师坚决精简,使有限的教育资源优化组合、高效配置,发挥最佳社会效益。二是要进行学制改革。大力发展综合高中教育,其学制可以延长为4--5年。广开各种办学渠道,不断扩大综合高中的办学规模,使尽可能多的农村学生接受高一层次的综合高中教育。通过改革使农村教育形成“成职普”、“初中高”、“农科教”相结合的完整的立体网状结构和良性的运行机制。

(二)农村教育更重要的是培养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全面发展的各级各类人才。农村教育要彻底摒弃以升学为目的,单纯教人学知识的偏颇做法,从这一认识出发,高度重视学生知识、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同时注重学生精神品质的培养。精神品质是人的精神存在,它包括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和心理品质三个方面,是人的最根本的素质。教育治贫,首先必须从解决精神贫困入手。要教育和引导学生在认识人与自然(包括社会)的矛盾中树立创业理想;在认识人与他人的矛盾中提升道德境界;在认识人与自我的矛盾中确定生命理念。通过社会理想、群体道德、个体生命理念三个层次动机的持久培养,激发并使学生最终形成比较稳定的想农村之所想,急农村之所急,为农村的振兴奋斗终生的责任感和积

极性。同时,要取得国家的政策支持与倾斜,通过有效的方式,办起富有地方特色的农村高等教育,从本地区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实际需要出发,培养和造就一批留得住、用得上,能为家乡脱贫致富尽心竭力的高级人才。

(三)实施初中分流教育。农村初中在农村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从教育效益看,初中是农村新增劳动力的出口;从实现“普九”和巩固“普九”成果看,初中是重点和难点。因此,改革农村初中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农村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任务。当今世界,发达国家为推动和促进农业的发展,使农业科学技术迅速转化为生产力,在实施农村教育过程中普遍重视农业职业技术教育,向农业输送高素质的农业技术人才和农业工人,农业职业技术教育成为其农村教育的主体。同样,发展中国家也将农业职业技术教育作为农村教育发展的战略选择,采取各种措施,把农业职业技术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相比之下,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农业职业技术教育却十分薄弱,相当一部分学校仍然是以升学为主要目的,学校的一切活动都围绕着升学率,学校自我评价和社会评价的惟一标准也是升学率,分流教育根本无从谈起。在有些地区,当我们问及初中分流教育时,几乎所有的校长、乡教办主任都回避这个问题。不过他们承认,在农村初中如果真的实行分流教育的话,学生辍学率会大大减少。实施农村初中分流教育,缺少师资设备是客观原因,但思想观念不转变、思想认识不到位,农业职业技术教育在农村教育中没有位置,这一主观原因是不能忽视的。

目前,我国农业正在由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智力密集型产业转化,急需各级各类技术人才,这就向农村教育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即如何适应这种变化,加速培养新的农业产业大军和技术人才,推进农业向现代化产业转化。据调查问卷,有86.7%的农户迫切希望孩子从小接受农业科普知识、基本农业劳动技能等方面的教育。为此,应当把农村初中教育定位在为学生全面发展和为农村经济、社会进步服务上,在学生掌握必需的文化知识基础上,重视培养为农业服务的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四)加大对农村教育投入力度。据调查的情况,当地政府拿出的有限资金来办乡村教育,是不能满足广大农村青少年对教育的需求的。而且有的贫困地区由于财政吃紧还会挪用教育经费。为改变农村教育现状,我们要加大农村教育资源的投入,最大限度地改变农村教育资源不足的状况。首先要把教育经费的挪用作为重点抓,把有限的教育资源用到实处。迅速成立一个调查小组,查清乡村小学、中学的负债状况以及教师的工资问题,对因负债建校舍的,要通过财政拨款支付,使学校能较好地运转;其次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资。放宽私人投资办学,来补充政府投资教育的不足,建立一个机制对农村教育投资监督。再次,教育管理权限下放学校,增加学校的决策权,并向学校提供良好的办学环境;对农村教师问题要切实做好改变教师的素质,加大师资力量并进行良好的培训,提高师资水平,建立良好的师资队伍,对不合格的民办教师给予辞退,招收有大专学历的毕业生回乡任教,同时对教师的福利等问题要根据实际给予改善。最后是加大农村教育资源分配,当地政府应该把农村教育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在分配资源时着重加大农村教育的经费,为农村教育提供土地资源和其它的设备

第四篇:农村义务教育问题调查报告

华南农业大学珠江学院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社会调查报告

姓名:黄冬桂学号:201126010118

(本)汉语言文学专业、年级:大学二年级

调查报告题目:农村义务教育问题调查报告

成绩:--------

年月日

调查人:黄冬桂

调查时间:2013年1月30日

调查地点:10个自然村

调查对象:村委会,自然村村民

调查方法:走访、访谈

关于农村义务教育问题调查报告

摘要:作为具有9亿人口的农村,基础教育关系到整个国家的未来,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近几年,随着小学生人数的减少,小学教育质量受到冲击。教育部公布的《2005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由于我国小学学龄人口的逐年减少,三年中全国小学生入学人数共减少1300万人,2005年全国小学在校生人数10864.07万人,比上一年减少381.04万人。小学数量较三年前减少了9万多所。由此可以看出小学生人数确实是减少了。十七大的召开,更加关注农村的发展,农民素质的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小学教育质量问题自然成了我们关注的重点。

关键词:义务教育存在问题成因对策教育是一个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科教兴国”是自第十五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之后确定的治国方针之一,“知识改变命运”是中国人走过又一千年之后的经验之谈。从古到今,教育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尤其在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8.8亿人,相应农村教育更应加强,尤其是贫困山区地区的教育问题。基于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关心,我们自行组成暑期社会实践队于2013年1月对青山进行了为期1天的走访和调查。调查过程中,通过对当地村委的了解,与当地农民、教师的面对面交流,对农村居民的走访以及到学校的参观和与学生的交谈,获取了大量第一手材料。对该地区的教育情况进行了全面的了解,深刻的剖析,引发了我们对农村教育事业的一系列思考。义务教育是根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其实质是国家依照法律的规定对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实施的一定年限的强迫教育的制度。义务教育又称强迫教育和免费义务教育。义务教育具有强制性、免费性、普及性的特点。1986年4月12日,中国开始推行九年制义务教育。

一、存在问题

就来说说我所在的镇上的情况吧。我们村这几年小学生人数就减少了将近一半。由于生源减少,镇教育局作了相应的指示,原在各村就读的四、五、六年级学生必须到镇中心小学读书。就调查所知,这种教学模式的教学质量不容乐观。小学生学习状态不佳,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再加上教师数量的减少,教务管理不善。久而久之,村部小学办不下去了,只好紧闭校门,让其废弃。四个村庄的孩

子集中到一起,在合办小学上学。然而,小学生人数依然少得可怜,合办小学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于是,村中不少年轻妈妈便把孩子送到镇中心校上学,在镇上租起了房子,吃饭穿衣全在镇上解决,这确实让家里的开支多了一大截。这对于家庭经济情况稍微好点的家庭来说,还勉强能维持,而对于家庭经济极其拮据的父母来说,就只能让孩子在差一点的环境下读书了。农村义务教育现状令人担忧。主要表现在:农村学校债务沉重,经费紧张,学校运转困难;城区学校办学条件不能满足教育发展需要;村小教师住房十分紧张;师资力量不足,代课教师问题突出,教师队伍不稳定;民办教育尚需加强管理;农民教育负担重;农村学生辍学情况严重。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不少农民工纷纷进城。于是就产生了这样一种现象:农民工进城,媳妇上镇上带孩子,独留老人守空房。有能力的老人还能种上几亩地,没能力的就干脆让地荒着。不知不觉,农村就失去了往日的朝气,不见了小孩嬉戏的身影,不见了巧妇话家常的场面。那些老人啊,就盼着天天过节,学校放假了,孙子孙女回来了,儿子媳妇也回来了。

我们村小学教师数量严重紧缺。基本上每个年级都开设数学、语文、思想道德、自然、音乐、美术,小学六年级开始学英语,所以每名老师都要同时教3-4门课程,学校校长也要代课。据村民们反映,大部分教师都是青年或老年教师,中年骨干教师太少,年轻老师的责任心不够强,而且不能安心教书,男青年教师考虑到在农村不好找对象,女青年嫁出去也都离开了村庄。而老年教师由于家庭负担,身体状况等原因,又有点力不从心。大部分教师学历较低,小学教师中专学历的占55.6%,大专的仅占11%,而且还有相当一部分是代理教师,由于这里的教师没有太多机会外出深造或进行教学交流,也很少接触到外面的新知识和教学技能,知识储备少而且内容老化,教学质量难有大幅度的提高。根据调查显示90%以上的学生都可以升入初中,接受初中的教育,九年义务教育基本上可以保证,但初中的升学率就相对较低,升入高中的仅45%,读技校的占10%左右,其余的40%左右的学生大部分都辍学了,外出打工。

二、基础教育现状的成因分析

1.历史原因。

世世代代在这里生存,村民接触外来文化很少,思想水平落后保守。虽然在调查中认同“你认为男孩和女孩受教育方面平等”一项的占95.8%,但认为女孩应该早点去找一份工作赚钱的思想在村民中还是根深蒂固的。更加让人吃惊的是有21.2%的家长认为“对孩子的教育主要采取棍棒教育”。

2、地理原因。

交通不便,信息流通受阻。青山地处山区,道路极为坎坷,由于是泥地,一到下雨时,道路泥泞无法行走,去年经政府扶贫救助修了一条石子路。据当地村民讲,以前道路极为不畅。有的地方不能通车,只能步行,秋天收的粮食只能靠人背,一遇到河水暴涨,道路被封死,学生只能停课,即便是家里有病重的病人,也只是干着急没办法。

3、经济基础薄弱,教育发展落后。

我们村是以农作物收入为主,生产的粮食主要是自给自足,而且没有任何科

技支持。据调查,XX年,我们村平均每户年收入在XX元以下的占25.4%,而在XX-3000元的占37.57%。人口方面,每户有2个孩子的仅占35.52%,而有3个或3个以上的占64.48%,可想而知,除去基本生活费,根本没法让所有的孩子同时上课,这就导致许多初中毕业甚至初中还未毕业就辍学,外出打工,寻求其它出路的情况时常发生。经济落后,发展迟缓,使得农民在生存线上挣扎,在贫穷与摆脱贫穷的边缘徘徊,因此无暇思考教育的重要性。若无外界的帮助,他们没有办法体会到科技给生产力带来的巨大变化。就这样,无视知识价值的人们就落进贫穷、落后、愚昧、贫穷的恶性循环。

4、上级教育机关对农村教育发展问题重视不够,缺少发生改变的动力。

三、建议及对策

(一)重新认识农村教育、构建农村教育新体系

农村社会、经济、文化多种差别的存在,要求农村教育发展模式必须从本地实际出发,允许各地自主创新。这样,农村教育的目标就会随之多元化,农村教育除了为城市培养人才外,更多的要承担起全面培养适合农村、热爱农村、建设现代化农村的高中初级优秀人才。因此,农村教育要最大限度地强化地方人才的培养和稳定意识。要坚持教育与经济发展的一体化战略,从解放与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的实际需要出发,确定教育目标,设计教育模式,规划教育未来。我们可以借鉴高等教育改革的思维方式去兴办农村的教育事业,紧紧把握改善农村教育结构这一突出问题,力求办学的最佳效益。一是继续推进农村教育结构和布局调整。按照国家规定的相应标准,把义务教育阶段分散开去的学校,通过寄宿制或接送制等方式集中起来去办。该撤的学校坚决撤,该合并的学校坚决合并,该精简的教师坚决精简,使有限的教育资源优化组合、高效配置,发挥最佳社会效益。二是要进行学制改革。大力发展综合高中教育,其学制可以延长为4--5年。广开各种办学渠道,不断扩大综合高中的办学规模,使尽可能多的农村学生接受高一层次的综合高中教育。通过改革使农村教育形成“成职普”、“初中高”相结合的完整的立体网状结构和良性的运行机制。

(二)充实教师队伍力量,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振兴经济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为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和质量,建议县、乡镇政府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提高农村学校代课教师待遇,缩小代课教师与公办教师的差距。人事编制部门应逐年增加教师编制,多渠道充实教师队伍以逐步取代代课教师;教育主管部门切实加强教师管理,大力开展教师继续教育工作,逐步提高农村教师的整体素质,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协调发展。

(三)摒弃落后思想

农村教育要彻底摒弃以升学为目的,单纯教人学知识的偏颇做法,从这一认识出发,高度重视学生知识、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同时注重学生精神品质的培养。精神品质是人的精神存在,它包括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和心理品质三个方面,是人的最根本的素质。教育治贫,首先必须从解决精神贫困入手。要教育和引导学生在认识人与自然(包括社会)的矛盾中树立创业理想;在认识人与他人的矛盾中提升道德境界;在认识人与自我的矛盾中确定生命理念。通过社会理想、群体道德、个体生命理念三个层次动机的持久培养,激发并使学生最终形成比较稳定的想农村之所想,急农村之所急,为农村的振兴奋斗终生的责任感和积极性。同时,要取得国家的政策支持与倾斜,通过有效的方式,办起富有地方特色的农村高等教育,从本地区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实际需要出发,培养和造就一批留得住、用得上,能为家乡脱贫致富尽心竭力的高级人才。

(四)加大“两免一补”力度,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贫困地区农村义务教育实行“一费制”,是党中央、国务院切实减轻农民负担的又一重大举措。,各级政府要加大投入,实施“两免一补”(免杂费、免书本费、补助寄宿生生活费)。加大教育乱收费治理力度,积极开展“手拉手,一帮一”等帮扶活动,帮助贫困农民子女完成九年义务教育。

第五篇: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调查报告

目录

摘要:..........2

关键词:........21、我国独生子女教育存在的问题........3

1.1、相当一部分独生子女被过度溺爱.......3

1.2、家长在养育孩子时缺乏长远的意识.....3

1.3、家长不能很好应对网络的冲击.........32、存在上述问题的原因.........4

2.1、生活方式的改变.......4

2.2、生子女成长环境发生改变......4

2.3、家长对于教育孩子缺少系统的教育方法,教育孩子

花费的精力不足............53、针对以上问题的对策.........5

3.1、关爱而不溺爱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5

3.4、是要培养独生子女的独立能力.........6

3.5、家长要学习系统的教育方法...........6

摘要: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不断落实和人们思想的逐渐转变,在越来越多的家庭中只养育一个子女。父母是子女最好的老师,家庭教育的好坏直接影响孩子的思想和行为习惯。如今,我们的教育制度不断改革,但是我们对于家庭教育的关注度却不见增加,为了引起人们对家庭教育的重视,在寒假期间对此进行调研,并且完成了这篇社会调查报告。

关键词:家庭教育;独生子女;过度溺爱;教育方法

1、我国独生子女教育存在的问题

1.1、相当一部分独生子女被过度溺爱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本身并无什么区别,但在家庭大人的百般呵护下,不少独生子女处于娇生惯养之中。于是,有的脾气越来越大,性格越来越差,能力越来越低,最后成为“问题孩子”。出现这种问题完全是家长不正确的教育方式造成的,这种教育培养方式让孩子形成很多错误的认识,比如:自己是所有人的中心,家人应该把最好的资源留给自己等等。在假期,我与一个上小学的侄女一起生活了一个月,这使我深深认识到孩子家长由于溺爱孩子而带来的恶劣影响。我这个侄女是家里的独生女,她的父母由于工作忙,所以让其奶奶,爷爷照看,家长都视其为掌上明珠,百般宠爱,这造成了我这侄女很坏的脾气,经常目无长幼。但是她的家长在遇到孩子发脾气时不但没有加以教育、积极引导,而是进行妥协,满足其要求。试想想当孩子逐渐长大成人,这种性格一定会严重阻碍其自身的发展。针对这一问题我对自己同学进行问卷调查,并且对一些家长进行访问,发现对独生子女的溺爱是一个普遍现象。

1.2、家长在养育孩子时缺乏长远的意识

很多家长对孩子的教育目标只定位在孩子的课本知识上,认为学习好的孩子才是优秀的,而对孩子的其他兴趣爱好,对于孩子的性格培养却不太关心。孩子不是学习的机器,有的家长没有在教育孩子如何做人上面花费心思,而是一味让孩子参加补习班等课外活动,忽略孩子的兴趣爱好不说还让孩子对学习产生抵触,反感等不良情绪,给孩子没有留下良好的童年记忆。

1.3、家长不能很好应对网络的冲击

当今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得互联网迅速深入到每个人的生活。通过网络,孩子们可以迅速了解社会的各类信息,扩大了其知识面,;同时网络能给孩子们提供丰富的社会环境,并以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对他们进行适应社会的指导。

在网络面前,青少年的自我约束能力不足,容易产生网络特别自由为所欲为的感觉和冲动,进而做出一些不道德的事情。一些家长不能很好地处理网络对孩子的影响,要么放任孩子去接触网络,要么对孩子进行极力地限制。

2、存在上述问题的原因

2.1、生活方式的改变

社会的发展,市场经济的确立,竞争越来越激烈,改变了传统的生活方式,生活节奏明显加快了。家庭成员往往是各忙各的;家长们为了生计,忙于充电、赚钱和工作;孩子们忙于学习和各种考试,使一些人的家庭观念淡漠了许多。家庭成员相互之间感情交流却越来越少,相互理解也更差。

2.2、生子女成长环境发生改变

独生子女成长中的问题可以有若干,但其社会性因素一直占据着核心地位。性格和心理适应性的强弱,思维和行为习惯的优劣,觉悟和自律、自控、自省能力的有无,都决定着独生子女是否全面而又健康地成长,这是影响独生子女一生成败的关键性因素。

所谓的社会性因素,指的就是独生子女的性格和心理适应性如何。而出现社会性问题的实质表现,在于越轨和犯罪。越轨,是心理缺陷的后果,违反的是较低层次的规范,主要是由于婴幼儿、儿童关键期社会化失调所致。而犯罪,是越轨的严重后果,违反的是较高层次的规范,即法律的规范。无论是越轨,还是犯罪,都是对他人、对社会造成危害的行为。

在独生子女中存在的自私任性、想做就做、说干就干、胆大妄为、不计后果、动机简单、手段残忍、对抗父母、缺乏人情味的现象,都是心理适应性、社会性差带来的麻烦。独生子女的成长,始终在家庭、学校、社会的影响下逐渐成熟。而家庭的教育和培养,具有第一位的影响力,对独生子女心理适应性的提高和社会性培养将会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2.3、家长对于教育孩子缺少系统的教育方法,教育孩子花费的精力不足

由于工作压力大,家长总是把属于自己的一份责任也推给学校,但是学校的能力是有限的,不能对每一个学生提供足够的教育,家长在教育孩子方面花费的精力远远不够。对于一些有精力教育孩子的家长则缺少系统的教育方法,在教育孩子时多是说教式,缺乏足够的说服力。

3、针对以上问题的对策

3.1、关爱而不溺爱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关爱,是一种更高层面的关心和爱护,理性强、情感深、导向正、方法对、效果好是其明显的特点。而溺爱,则是单一的、很有局限性和缺乏理性的片面呵护,是“过”与“不及”的做法,其后果不堪设想。对独生子女而言,偏重溺爱等于毁坏前程。家长在独生子女的早期教育方面应该多花费一些时间、精力,切实奠定好独生子女的人生基础。一个合格的家庭,一个有希望的社会,都必须从这样的角度去关爱独生子女,既要关爱婴幼儿期,又要关爱未成年期、成年期,直至为他们奠定好未来的人生基础。

3.2、是要遵循家庭教育原则

根据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特殊性,在施教过程中应遵循适度原则、全面原则、一致原则、民主原则和严格原则。所谓适度原则,是指独生子女的教育必须依据其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不要因为是独生子女而寄予过高的期望,提出过高的要求,给予过分的爱和照顾。在智力开发上不搞过度教育;在生活中,要使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事,不能事事都由家长代劳;在物质供应上,不给过度满足等。全面原则,是指要注意德、智、体、劳、美的全面发展,尤其要处理好智力教育和非智力教育的关系。一致原则,是父母对子女教育的态度,祖父母、外祖父母对其的教育态度要取得一致,要注意教育的整体效应,要配合默契,协调行动,在孩子面前不出现意见分歧和冲突。民主原则,是指在家庭中要形成民主气氛,不

搞“家长制",家长要尊重孩子的意见,逐步培养孩子的独立人格。严格原则,是指对孩子的不良行为不能放纵,要使孩子逐步树立起是非观念,养成知错必改的好的道德品质,只要不断克服自身弱点,才能健康成长,才能成为有益于社会的人。

3.3、提供机会多让孩子接触同龄儿童

孩子多和同龄儿童接触,会使得他们不觉得孤单,有利于培养其外向的性格,减少抑郁症的发生概率,并且让孩子切身体会到自己不是所有人的中心,要懂得尊重人与每个人平等相处。

3.4、是要培养独生子女的独立能力

家长应有意识地克服过度照顾和过度保护,凡是其能自己独立或在指导下完成的事,让孩子自己来亲自去做。家长应给独生子女多创造锻炼其独立能力的机会,应尽早鼓励其自我照顾,稍大一些,可交给孩子一些能独立完成的任务,完成得好,要鼓励、表扬,促使其增强自立、独立的积极性。家长要从孩子小适合就注重培养其自主活动能力,就是按照他们自己的意志去活动。这种活动有利于培养独生子女的勇敢精神和创造性。凡是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孩子们的自主活动,家长们都应该尽力给以鼓励、支持。即使失败了,也不一定是坏事,仍可磨练孩子们的意志力,让孩子明白从哪儿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并且还会促使孩子多动脑筋,知道在世界上办成一件事并不是容易的事,激发其刻苦学习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3.5、家长要学习系统的教育方法

家长要掌握必备的文化知识和科学育儿知识,并能根据独生子女的特点进行合理的教育;独生子女的家长必须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并成为孩子的楷模;要形成民主和睦的家庭气氛,使孩子从小就学会尊重、关心、团结、体谅他人;尽力促使其多方面良好个性的形成,为成人、成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下载关于义务教育阶段独生子女教育问题的调查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义务教育阶段独生子女教育问题的调查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农村义务教育问题调查报告(精选5篇)

    社会实践调查报告主题:农村义务教育问题科目:公共关系学班级:法学姓名:朱金玉0902农村义务教育问题调查报告一、 调查背景作为具有9亿人口的农村,基础教育关系到整个国家的未来,具......

    关于农村义务教育问题的调查报告

    关于农村义务教育问题的调查报告 摘要:本报告在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霍桥学校的调查为基础,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采取对个别学生和老师交谈的形式,收集了大量的信息,掌握了大量的......

    关于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问题的调查报告

    关于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问题的调查报告—— 对蓝田县汤峪镇教育情况的调查摘要:本报告以下乡实践为基础,通过发放调查问卷,走访村民、学校,与学生个别交谈等形式,收集了大量的......

    关于农村义务教育问题的调查报告(xiexiebang推荐)

    关于农村义务教育问题的调查报告 ——对阳谷县高庙王镇杨元村教育情况的调查 内容简介:本报告以下乡实践为基础,通过发放调查问卷,走访村民、学校,与学生个别交谈等形式,收集了大......

    关于独生子女教育问题的几点探索

    关于独生子女教育问题的几点探索安徽省金寨县梅山镇江店中心幼儿园简传丽内容提要: 自1979年实行计划生育政策至今,“独生子女将近1亿” 。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将是一项长期的......

    独生子女调查报告

    独生子女调查报告经调查: 姓名:杨首峰,于1953年3月17日出生,身份证号:***01。姓名:王兰花,于1955年8月29日出生,身份证号:***022。俩人于1979年8月13日登记......

    论文-浅议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问题

    论文-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问题 摘要: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对他们的健康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教育观念、教育内容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对此,笔者试......

    从心理学角度探究义务教育阶段单亲家庭子女的教育问题

    从心理学角度探究义务教育阶段单亲家庭子女的教育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许多人生活价值观和人生观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原本幸福的家庭随着人们的婚姻观和社会意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