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文-浅议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问题
论文-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问题
摘要: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对他们的健康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教育观念、教育内容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对此,笔者试从父母的教育观念和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环境两方面分析了原因,并提出了完善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对策: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完善家庭教育的内容。
关键词: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原因;对策
Abstract: The one-child family education plays a vital role in their healthy growth.However, the educational concept of the one-child family education, educational content, there are many problems.The author tries to analyze from the concept of parental education and single-child family education environment reasons, and made a perfect one-child family education countermeasures: to establish the scientific concepts of education, improve the content of family education.Keywords: one-child;familyeducation;problem;reason;countermeasures 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问题,在我国当代的家庭教育工作中已成为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总体来看,我国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的基本状况是好的,但是也存在着许多令人担忧的问题:一是教育观念不科学;二是教育内容不全面。
一、独生子女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观念不科学
家长的教育观,主要表现为家长的儿童观、对教育职能和家长角色的看法。由于一个家庭只养育一个孩子,许多家长把子女教育问题看作是家庭生活的头等大事,教育的工具职能普遍被认可,而教育的固有职能被忽视。家长把家庭教育的着眼点往往放在孩子将来有出息、有个好职业上,对孩子的教育投入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高的热情和关注,不少人甚至把自己当年未实现的理想、改变家庭社会地位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家庭教育限于家庭小圈子里。由此,把子女看成是父母的附属,认为子女对家长是依附关系,盼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出于光宗耀祖,出人头地,而不是把孩子培养成为有社会责任感的好公民,能适应国际大环境的世界人。家庭内部人际交往的感情色彩较浓,同时,由于家庭是私生活的据点,家庭成员之间的交往,至少比同外界交往,显得无拘无束,成年人不正当、不妥当的思想与行为,无形中也会对孩子发生消极影响;更由于迄今为止,家庭在一定程度上仍是社会消费的基本单位,又可能产生家庭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矛盾。如果在子女教育上存在把家庭利益凌驾于社会利益之上的价值取向,这不利于社会,其实也未必有利于家庭,因为它毕竟不利于未成年孩子的健康成长。因此,家庭教育应走出家庭的小圈子,与社会要求相一致。不是所有的人都要做物理学家、数学家、政治家、音乐家、画家,可是所有的人都要做儿女、丈夫或妻子,都要做父母——做人,育儿的着眼点应放在培养孩子具有适应各种环境、独立生存能力、有责任心的社会人上。在培养怎样的人这个问题上,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早就提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对于我们的家长来说,应该树立素质教育的观点,教育自己的孩子,“学会做人,学会学习”。那种只重视子女的学业成绩和获得学历的教育,是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的。
(二)教育内容不全面
现在的家庭教育重智育轻德育。其实,家庭教育的内容极为广泛,如养成基本生活习惯、培养丰富感情和个性、好成绩得到好学历、能自觉行动有自己的主张等等。由于家长教育观的偏向,由于一个公众关注的显著事实:在普通教育中,学校尚存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现象(虽它只能算是客观存在,不属于社会主义学校的价值取向);在考试体制中,总的倾向是单凭考试科目的成绩决定一切,多年来形成了一种习惯的看法,即凡是学习上得高分的,就是好孩子、好学生。这样,家庭放弃了本来的教育职能,包括亲情的授受、生育、养育和人格的形成,而成了学校教育的承包机构,家长们关心的是孩子的分数,造成家庭教育学校化。追求高学历的观念不断被家长们强化,转嫁给孩子们,把孩子们迫向了“考试地狱”的学历社会,剥夺了儿童多样发展的可能性,家长为使孩子学习好,能成龙成凤,除了学习,什么都不让孩子干。从孩子的婴幼儿期开始,就盲目片面的要孩子识字、背诗、算术,并把这些简单地看作早期教育的全部。殊不知,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比较,它是一种更为宽松、更为开放、更为自由的环境,这种环境本身也是一种教育,它对孩子良好个性的形成和发展是很有利的,其作用远远大于纯知识性教育。可不少家长总给孩子最好的物质满足,一心想让孩子“赢在起跑点”,于是在“别人家有的,我的小孩也要有”的心理下,电脑课程、演艺班、体能班、音乐班、外语班„„等等,不问孩子喜不喜欢,都往儿童身上填塞,这种做法有时会扼杀孩子们自主的空间和兴趣,甚至是扭曲孩子的人格成长,同时也影响到孩子日后与人相处的心态和人际关系。对孩子来说,最重要的智力品质是:集中注意,留心观察、时刻记忆、喜爱提问和思考;最重要的非智力品质是:愉快的情绪,求知的兴趣,活泼的性格,耐心安静地坚持一项活动,以及自信心和自我控制能力。给孩子一定的知识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活动去培养、发展孩子良好的心理品质,这才是家庭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
二、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的原因
造成我国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
(一)、因为是独生子女而对其过分溺爱
我国的社会生产力水平还较低,社会养老问题还没能得到很好的解决,以及受多子多福等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我国人的生育愿望仍是强烈的。因此,不论生男生女,只生育一胎,对多数独生子女家庭来说,并非出于自愿。这是我国在人口生育问题上绝大多数家庭的心理状况和社会现实。但由于我国的国情,若不控制人口数量的大幅度增长,就会造成更严重的人口等社会问题,因此提倡一胎化,是我国不得不实行的国策。一胎化政策的执行遇到了多种阻力,特别是在生产力水平低及文化水平低的农村遇到的阻力更大。十多年来,这一政策虽然在我国城市中特别是在干部、职工队伍中得到了较认真的执行,但是,由于多数独生子女家庭中人们的心理状态不平衡及我国传统文化的作用,这些独生子女家庭便把对众多孩子的爱和希望都集中在独生子女这株独苗上。这便是多数独生子女家庭自觉不自觉地被陷入溺爱中的社会原因和家庭原因。由于多数独生子女自觉不自觉地被陷入了两代六位长辈的溺爱之中,自幼娇生惯养,孩子知道自己在家庭中的中心地位,在抗拒家庭教育方面也就往往有恃无恐。因此一些家庭对其也就任其所为,使其为所欲为。再加之对其期望值普遍较高,也就导致了不少独生子女家庭的家庭教育失常,形成对孩子的过度保护。比如,不让孩子离开自己,或者由于怕不卫生,或者怕孩子学坏,或者怕孩子受欺侮,不让孩子独立活动而包办一切。结果就出现了《中国的“小皇帝”》里所描绘的,儿子在夏令营时住在学校里,父亲半夜爬到儿子床底下守着,怕儿子掉下床来。这种过度保护极不利于孩子的正常发展。一些独生子女的家长对独生和独生政策的心理反差,往往导致情感的扭曲,使对孩子的爱缺少理智过度偏爱,致使不少独生子女家庭出现低收入高消费现象,把大部分钱花在孩子身上,尽力满足孩子的要求,甚至许多是不合理的要求。明明家境并不富裕,却对孩子的要求百依百顺;明明孩子艺术能力一般,缺乏“音乐细胞”,却买了电子琴,甚至钢琴,还花高价请家庭教师辅导孩子;明明是孩子的错误,却百般庇护,百般说好;明明孩子智商一般,却当成神童来要求等等。这种情感上的扭曲,使孩子在一种扭曲的氛围中成长,无疑也会扭曲孩子的心理,出现心理障碍。
(二)、因是独生子女导致家庭环境也不利于孩子成长
孩子的健康成长,特别是其幼年期的心理发育,需要一定的条件。失去了一定的客观环境条件,孩子的健康成长特别是幼年期的心理发育便会受到一定的影响。比如说,孩子在其幼年期的心理正常发育,需要有与其年龄相仿的孩子一起生活、玩耍的生活体验和情感交流,这样才有利于孩子产生童心的共鸣,相互促进,保证身心的健全、健康发育。对此,国内外儿童心理学家都是共同肯定和强调的。而独生子女由于无兄弟姐妹,在家庭中就缺少小伙伴,整天与成年人特别是年长的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在城市里,邻里关系一般又不亲密,来往较少或很少,特别是在高层楼房中生活的孩子更是如此,各家自立门户,基本上是“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因此,就使得相当数量的城市独生子女自幼缺少小伙伴,而整天被成年人包围和保护着,这样的生活环境是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发育和健康成长的.再则,儿童的独立性和独立生活能力等需要在平常的生活中得到训练和养成。而独生子女由于自幼就被陷入在多位老人的过度保护之中,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衣择其佳、饭择其精的生活,样样都能顺利的得到满足,整日与各种高档玩具相伴,因而容易养成独立性差、倚赖性强、自幼好逸恶劳、追求享受、不识五谷春秋等弱点和缺陷。
三、改善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对策
(一)提高认识,更新观念,树立科学的育人观
首先,提高家庭教育的认识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和终身教师,其作用至关重要。其一,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占主导地位。家长素质较高,往往可以采用较为正确的家教观念和思想,有较为主动教育子女的自觉性,选择较为恰当的教育方法,运用较高的教育艺术,妥善解决和处理教育孩子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其二,高素质家长本身就是一种教育资源,对孩子具有示范作用。
其次,树立全面的教育观念
每个人一生的成长应该独立经历和面对很多风雨和挫折。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生活的强者,成为有所作为且能独立面对纷杂社会的人。如果家长们永远让孩子躲藏在家长的羽翼下,孩子就不可能象雄鹰一样搏击蓝天。所以家长们应该懂得孩子是什么样的种子,就应该让它长成什么样子。家长们不能强迫孩子个个长成参天大树,也不能将其打造成千篇一律的盆景,就如森林里应该有千姿百态的各种树木才符合自然环境的发展规律一样。新时期家长的角色要由对孩子遮风避雨的保护角色改变为培育孩子的辅助角色和助力的提供者,使家长们自己现有的知识、能力、家庭环境成为培育孩子的肥沃土壤,可以让孩子们在这片土壤中自由呼吸、良性发展、快乐地健康成长。家长要放手让孩子独立面对社会,融入社会;要努力让他们参与家庭活动,使他们感觉是家中平等的一份子。家长还可积极鼓励孩子参加社会公益劳动、演讲合唱等文体活动等,使他们在活动中锻炼成长。
(二)完善家庭教育的内容,使孩子全面健康发展。
1、从偏重智育转向教育孩子全面发展
综合性素质高、能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在二十一世纪将倍受欢迎。任何一种只注重侧面的教育都是片面的,是和社会、时代发展相违背的。家庭作为孩子进入社会前的“演习场”,其首要任务就是对孩子进行最基本的道德规范教育,即“学会做人”的教育,使孩子将来能够更好地去适应社会。一个没有道德感的人,即使有再多的学问,也难以成才。因此家长们应该在重视开发智力的同时,有意识地对孩子进行做人的教育。如:爱心教育、文明礼貌教育、劳动教育、孝敬父母、明辨是非教育等等;要教会独生子女们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学会合作、学会竞争,要将关注孩子的分数转到关注孩子的全面发展上来,让孩子树立“天生我才必有用”的信心。变革中的21世纪,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呼唤家庭教育内容的更新。这要求家长们在弘扬传统道德精华的基础上,更要关注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道德品质的培育。如竞争意识、进取意识、合作精神、创新精神的培养等;同时家长要指导独生子女通过接触社会、通过各类传媒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领悟传统道德的精华,学习新的、具有生命力的社会道德规范,以提高其道德评价和道德选择的能力。再者在家庭思想教育中,加强养成教育,把一向做人的品德和思想逐步内化为孩子的信念。
2、既关心物质生活更关注孩子心智的成长
人活着除了物质生活还应该有精神上的富有才是完整的生活。因为纯粹的物质生活的优越是不能替代精神生活的。物质生活固然必要,但一味地追求物质生活,会使孩子以为美好生活得来轻而易举,易丧失对未来的追求和人生奋斗目标的斗志;同时过于富足的生活,令人终饱思淫,可能养成浪费的习惯,丢掉勤俭节约的美德,造成空虚状态。青少年儿童时期是独生子女的一生中处在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父母要关心孩子的精神需求,要按孩子的求知兴趣因势利导。家长要经常关心孩子的思想动态,爱孩子并尊重孩子,帮助孩子扬长避短,认真思考、分析、处理现代社会给孩子带来的困惑及错误理想观,帮助孩子在竞争激烈的世界中如何与人竞争与交往。在不伤害孩子心灵的前提下,鼓励孩子们多锻炼自己的意志,教导孩子学会关心、爱护他人。精神富足的孩子,心理承受能力会更强,他们大多心胸开阔,性格开朗,不易被生活工作的挫折和困难吓倒,不至于因为一些打击做出过极的事情,甚至走上自我毁灭的道路。
结束语
随着我国计划生育的继续实行,将来会出现越来越多的独生子女家庭,在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的研究越来越重要,本文仅作抛砖引玉的作用,相信在这一问题的研究文章会越来越多,越来越成熟全面。
参考文献
[1] 沈文.《独生子女现象和家庭教育》,载《独生子女》,2009年第6期。
[2] 柯云路.《当代家教的九个误区》载《.教育》,2010年第9期
[3] 黄洁华.《独生子女家庭教育与性格形成》载《校长阅刊》,2011年第8期 [4] 兰金刚.《浅谈独生子女教育》,四川人民出版,2010年
[5] 周艳.《独生子女教育》,载《小学时代》,2009年第3期。
[6] 韩立娟.《独生子女学生人格教育探析》,载《教学与管理》,2009年第18期。
[7] 李盈.《美国家庭教育的启示》,载《教育理论研究》,2010年第5期。[8] 候书新.《如何促进孩子的心理健康》,延边人民出版社出版社,2008年。
第二篇:独生子女家庭家庭教育问题原因分析及对策
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问题,在我国当代的家庭教育工作中已成为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总体来看,我国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的基本状况是好的,但是也存在着许多令人担忧的问题:一是期望值偏高;二是教育方法不当;三是相当一部分独生子女家庭陷入溺爱与过分管理相交织的误区。造成我国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
一、不能正确对待独生而导
致过分溺爱
我国的社会生产力水平还较低,社会养老问题还没能得到很好的解决,以及受多子多福等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我国人的生育愿望仍是强烈的。因此,不论生男生女,只生育一胎,对多数独生子女家庭来说,并非出于自愿。这是我国在人口生育问题上绝大多数家庭的心理状况和社会现实。但由于我国的国情,若不控制人口数量的大幅度增长,就会造成更严重的人口等社会问题,因此提倡一胎化,是我国不得不实行的国策。一胎化政策的执行遇到了多种阻力,特别是在生产力水平低及文化水平低的农村遇到的阻力更大。十多年来,这一政策虽然在我国城市中特别是在干部、职工队伍中得到了较认真的执行,但是,由于多数独生子女家庭中人们的心理状态不平衡及我国传统文化的作用,这些独生子女家庭便把对众多孩子的爱和希望都集中在独生子女这株独苗上。这便是多数独生子女家庭自觉不自觉地被陷入溺爱中的社会原因和家庭原因。
由于多数独生子女自觉不自觉地被陷入了两代六位长辈的溺爱之中,自幼娇生惯养,孩子知道自己在家庭中的中心地位,在抗拒家庭教育方面也就往往有恃无恐。因此一些家庭对其也就任其所为,使其为所欲为。再加之对其期望值普遍较高,也就导致了不少独生子女家庭的家庭教育失常,形成对孩子的过度保护。比如,不让孩子离开自己,或者由于怕不卫生,或者怕孩子学坏,或者怕孩子受欺侮,不让孩子独立活动而包办一切。结果就出现了《中国的“小皇帝”》里所描绘的,儿子在夏令营时住在学校里,父亲半夜爬到儿子床底下守着,怕儿子掉下床来。这种过度保护极不利于孩子的正常发展。
一些独生子女的家长对独生和独生政策的心理反差,往往导致情感的扭曲,使对孩子的爱缺少理智过度偏爱,致使不少独生子女家庭出现低收入高消费现象,把大部分钱花在孩子身上,尽力满足孩子的要求,甚至许多是不合理的要求。
明明家境并不富裕,却对孩子的要求百依百顺;明明孩子艺术能力一般,缺乏“音乐细胞”,却买了电子琴,甚至钢琴,还花高价请家庭教师辅导孩子;明明是孩子的错误,却百般庇护,百般说好;明明孩子智商一般,却当成神童来要求等等。这种情感上的扭曲,使孩子在一种扭曲的氛围中成长,无疑也会扭曲孩子的心理,出现心理障碍。
二、因是独生,家庭环境有不利于孩子成长的因素
孩子的健康成长,特别是其幼年期的心理发育,需要一定的条件。失去了一定的客观环境条件,孩子的健康成长特别是幼年期的心理发育便会受到一定的影响。比如说,孩子在其幼年期的心理正常发育,需要有与其年龄相仿的孩子一起生活、玩耍的生活体验和情感交流,这样才有利于孩子产生童心的共鸣,相互促进,保证身心的健全、健康发育。对此,国内外儿童心理学家都是共同肯定和强调的。而独生子女由于无兄弟姐妹,在家庭中就缺少小伙伴,整天与成年人特别是年长的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在城市里,邻里关系一般又不亲密,来往较少或很少,特别是在高层楼房中生活的孩子更是如此,各家自立门户,基本上是“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因此,就使得相当数量的城市独生子女自幼缺少小伙伴,而整天被成年人包围和保护着,这样的生活环境是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发育和健康成长的.再则,儿童的独立性和独立生活能力等需要在平常的生活中得到训练和养成。而独生子女由于自幼就被陷入在多位老人的过度保护之中,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衣择其佳、饭择其精的生活,样样都能顺利的得到满足,整日与各种高档玩具相伴,因而容易养成独立性差、倚赖性强、自幼好逸恶劳、追求享受、不识五谷春秋等弱点和缺陷。
三、家庭教育水平普遍不高
从总的情况看,近些年来,我国虽然已着手对家庭教育问题的科学研究和指导,已有不少部门和教育学家、社会学家、心理学家在越来越关心这一问题。但是,有关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还有限,普及的力度和广度还不能适应我国这个多人口、多独生子女国家的需要,这种状况,从总体上决定着我国的家庭教育水平还不高。再则,不少家长不爱学习或不善于学习,更是缺乏对家庭教育知识的学习和研究,不愿在子女教育方面动脑筋、下功夫。
因此,要提高我国独生子女综合素质,最根本的在于提高独生子女家长的家庭教育水平。
一是要创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主要包括:家长要掌握必备的文化知识和科学育儿知识,并能根据独生子女的特点进行合理的教育;独生子女的家长必须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并成为孩子的楷模;要
第三篇:独生子女家庭家庭教育问题原因分析及对策
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问题,在我国当代的家庭教育工作中已成为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总体来看,我国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的基本状况是好的,但是也存在着许多令人担忧的问题:一是期望值偏高;二是教育方法不当;三是相当一部分独生子女家庭陷入溺爱与过分管理相交织的误区。造成我国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
一、不能正确对待独生而导致过分溺爱
我国的社会生产力水平还较低,社会养老问题还没能得到很好的解决,以及受多子多福等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我国人的生育愿望仍是强烈的。因此,不论生男生女,只生育一胎,对多数独生子女家庭来说,并非出于自愿。这是我国在人口生育问题上绝大多数家庭的心理状况和社会现实。但由于我国的国情,若不控制人口数量的大幅度增长,就会造成更严重的人口等社会问题,因此提倡一胎化,是我国不得不实行的国策。一胎化政策的执行遇到了多种阻力,特别是在生产力水平低及文化水平低的农村遇到的阻力更大。十多年来,这一政策虽然在我国城市中特别是在干部、职工队伍中得到了较认真的执行,但是,由于多数独生子女家庭中人们的心理状态不平衡及我国传统文化的作用,这些独生子女家庭便把对众多孩子的爱和希望都集中在独生子女这株独苗上。这便是多数独生子女家庭自觉不自觉地被陷入溺爱中的社会原因和家庭原因。
由于多数独生子女自觉不自觉地被陷入了两代六位长辈的溺爱之中,自幼娇生惯养,孩子知道自己在家庭中的中心地位,在抗拒家庭教育方面也就往往有恃无恐。因此一些家庭对其也就任其所为,使其为所欲为。再加之对其期望值普遍较高,也就导致了不少独生子女家庭的家庭教育失常,形成对孩子的过度保护。比如,不让孩子离开自己,或者由于怕不卫生,或者怕孩子学坏,或者怕孩子受欺侮,不让孩子独立活动而包办一切。结果就出现了《中国的“小皇帝”》里所描绘的,儿子在夏令营时住在学校里,父亲半夜爬到儿子床底下守着,怕儿子掉下床来。这种过度保护极不利于孩子的正常发展。
一些独生子女的家长对独生和独生政策的心理反差,往往导致情感的扭曲,使对孩子的爱缺少理智过度偏爱,致使不少独生子女家庭出现低收入高消费现象,把大部分钱花在孩子身上,尽力满足孩子的要求,甚至许多是不合理的要求。
明明家境并不富裕,却对孩子的要求百依百顺;明明孩子艺术能力一般,缺乏“音乐细胞”,却买了电子琴,甚至钢琴,还花高价请家庭教师辅导孩子;明明是孩子的错误,却百般庇护,百般说好;明明孩子智商一般,却当成神童来要求等等。这种情感上的扭曲,使孩子在一种扭曲的氛围中成长,无疑也会扭曲孩子的心理,出现心理障碍。
二、因是独生,家庭环境有不利于孩子成长的因素
孩子的健康成长,特别是其幼年期的心理发育,需要一定的条件。失去了一定的客观环境条件,孩子的健康成长特别是幼年期的心理发育便会受到一定的影响。比如说,孩子在其幼年期的心理正常发育,需要有与其年龄相仿的孩子一起生活、玩耍的生活体验和情感交流,这样才有利于孩子产生童心的共鸣,相互促进,保证身心的健全、健康发育。对此,国内外儿童心理学家都是共同肯定和强调的。而独生子女由于无兄弟姐妹,在家庭中就缺少小伙伴,整天与成年人特别是年长的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在城市里,邻里关系一般又不亲密,来往较少或很少,特别是在高层楼房中生活的孩子更是如此,各家自立门户,基本上是“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因此,就使得相当数量的城市独生子女自幼缺少小伙伴,而整天被成年人包围和保护着,这样的生活环境是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发育和健康成长的.再则,儿童的独立性和独立生活能力等需要在平常的生活中得到训练和养成。而独生子女由于自幼就被陷入在多位老人的过度保护之中,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衣择其佳、饭择其精的生活,样样都能顺利的得到满足,整日与各种高档玩具相伴,因而容易养成独立性差、倚赖性强、自幼好逸恶劳、追求享受、不识五谷春秋等弱点和缺陷。
三、家庭教育水平普遍不高
从总的情况看,近些年来,我国虽然已着手对家庭教育问题的科学研究和指导,已有不少部门和教育学家、社会学家、心理学家在越来越关心这一问题。但是,有关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还有限,普及的力度和广度还不能适应我国这个多人口、多独生子女国家的需要,这种状况,从总体上决定着我国的家庭教育水平还不高。再则,不少家长不爱学习或不善于学习,更是缺乏对家庭教育知识的学习和研究,不愿在子女教育方面动脑筋、下功夫。
因此,要提高我国独生子女综合素质,最根本的在于提高独生子女家长的家庭教育水平。
一是要创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主要包括:家长要掌握必备的文化知识和科学育儿知识,并能根据独生子女的特点进行合理的教育;独生子女的家长必须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并成为孩子的楷模;要形成民主和睦的家庭气氛,使孩子从小就学会尊重、关心、团结、体谅他人;尽力促使其多方面良好个性的形成,为成人、成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是要遵循家庭教育原则
根据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特殊性,在施教过程中应遵循适度原则、全面原则、一致原则、民主原则和严格原则。所谓适度原则,是指独生子女的教育必须依据其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不要因为是独生子女而寄予过高的期望,提出过高的要求,给予过分的爱和照顾。在智力开发上不搞过度教育;在生活中,要使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事,不能事事都由家长代劳;在物质供应上,不给过度满足等。全面原则,是指要注意德、智、体、劳、美的全面发展,尤其要处理好智力教育和非智力教育的关系。一致原则,是父母对子女教育的态度,祖父母、外祖父母对其的教育态度要取得一致,要注意教育的整体效应,要配合默契,协调行动,在孩子面前不出现意见分歧和冲突。民主原则,是指在家庭中要形成民主气氛,不搞“家长制”,家长要尊重孩子的意见,不搞一言堂,逐步培养孩子的独立人格。严格原则,是指对孩子的不良行为不能放纵,要使孩子逐步树立起是非观念,养成知错必改的好的道德品质,只要不断克服自身弱点,才能健康成长,才能成为有益于社会的人。
三是要加强对独生子女社会化教育
由于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自幼缺少小伙伴,多数时间生活在成人之间,所以,多数独生子女在许多方面的性格都不能很好地融合于社会之中。因此几乎所有的有关研究和专家都认为独生子女最明显的缺点就是缺乏社会性。主要表现就是缺乏与周围人交往的能力;缺乏参与社会的能力;缺乏在社会环境中应变的能力。因此强化独生子女的社会化教育,是改善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方法之一,也是克服其在独生的环境中容易形成的弱点的重要途径和根本措施。要多给独生子女提供社会生活,孩子到二、三岁时就希望有儿童伙伴,独生子女这方面的要求就更强烈,希望进入他(她)们的“儿童社会”、“儿童世界”。如果得不到满足,孩子的性格就会变得孤僻、不合群。因此当孩子长到一定年龄的时候,就必须向孩子提供年龄接近的小朋友,给孩子提供他(她)们的社会生活。为此,可带孩子去串门,找其他小朋友玩耍;可带孩子到儿童乐园去游戏:也可尽早将孩子送进托儿所、幼儿园,让孩子去广交小朋友,扩大其社会交往。切不可把孩子一直关在家中,使其离群索居。
四是要培养独生子女的独立能力
家长应有意识地克服过度照顾和过度保护,凡是其能自己独立或在指导下完成的事,让孩子自己来干,不要包办代替。独立自主能力是在实践中锻炼出来的。应给独生子女多创造锻炼其独立能力的机会,应尽早鼓励其自我照顾,稍大一些,可交给孩子一些能独立完成的任务,完成得好,要鼓励、表扬,促使其增强自立、独立的积极性。从小注重培养独生子女的自主活动能力。所谓自主活动,就是按照他们自己的意志去活动。这种活动有利于培养独生子女的勇敢精神和创造性。凡是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孩子们的自主活动,家长们都应该尽力给以鼓励、支持。即使失败了,也不一定是坏事,仍可磨练孩子们的意志力,培养克服困难的精神,并且还会促使孩子多动脑筋,知道在世界上办成一件事并不是容易的事,激发其刻苦学习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五是要进行适度逆境教育
为了克服独生子女的弱点,应对独生子女进行适度的逆境教育,进行居安思危、忧患意识、勇于实践、经受挫折、克服困难、摆脱依赖和培养自主自立精神的教育和锻炼,使孩子逐步形成对困难的承受能力和对复杂环境的适应能力,培养孩子不畏困难的坚强意志和毅力。
独生子女对于千千万万个独生子女家庭来说只是父母的心肝宝贝,对国家和民族来说,却意味着整个未来,因此谁懂得怎样更好的教育独生子女,谁就赢得了未来,谁就能拥有美好的明天。
第四篇:关于独生子女教育问题的几点探索
关于独生子女教育问题的几点探索
安徽省金寨县梅山镇江店中心幼儿园简传丽
内容提要:
自1979年实行计划生育政策至今,“独生子女将近1亿”。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将是一项长期的问题,发现独生子女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找出改进和完善我们对独生子女教育的方法和策略,是我们的当务之急。本文首先指出了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之间的差异及他们在个性心理方面的发展特点,深刻了解独生子女不良的个性品质,遵循教育的一般原则,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教育策略,更好地指导教师及家长成功的教育独生子女。
关键词:独生子女个性品质教育原则教育方法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贯彻执行,独生子女家庭越来越多。据了解,目前城市在校生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农村校园里的独生子女也呈日益增长的趋势。如今处于现代社会的独生子女的生活环境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生活在改革开放、市场经济、信息技术和电子媒体发达的时代。独生子女在家庭里处于中心地位,处处受家人的保护、关心、照顾,缺少与外界的联络,缺少对人的理解及交往经验,种种原因可能导致独身子女会出现一些人格上的不良倾向性。现代独生子女教育问题的不断凸现,己逐渐引起社会、学校、家庭的高度重视。独生子女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若不及时矫正,不仅会影响到独生子女自身的发展,也将会影响中国未来发展的前途和命运。这不仅对家庭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给学校教育提出了一项崭新的课题。作为一名幼儿教育工作者,我个人认为当今独生子女教育的种种问题是教育工作中的较大阻碍。如何适应独生子女的心理特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从教育的奠基阶段为独生子女打下良好的基石?带着这些问题,我想谈一些个人粗浅的探索和看法:
一、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之间的差异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同样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成长。有关部门和专家、学者使用问卷、个案调查、实验、比较等方法,对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进行比较研究,大多数研究者认为,独生子女在遗传体质方面与非独生子女无大的差异,但由于独生子女在家庭中所处的地位特殊,容易养成其性格上的特异性。有研究表明,独生子女会比非独生子女更有成就,而且更具有主动性,性格外向,他们比其他同龄的孩子成熟得更快,因为他们是家庭的中心,父母对他们的期望也高。在孩子情感态度的培养方面,非独生子女的父母不太重视和孩子沟通、交流,很少给孩子提供参与外界活动的机会,因此,非独生子女性格较孤僻。在气质类型的分布上,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有非常明显的差异。独生子女中属于多血质、抑郁质和多血一粘液质的显著少于非独生子女。在情绪特征上,独生子女在情绪强度和主导心境上显著强于非独生子女,但在稳定性上则明显低于非独生子女。
二、充分认识独生子女的个性心理发展特点
根据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影响儿童身心发展的因素主要包括遗传素质、生
理成熟、社会环境、教育条件、实践活动等方面。独生子女同样不可避免地要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但他们的遗传、生活和教育等方面要比非独生子女优越得多。因此,独生子女的成长和发展有其特殊性,在某些方面存在明显的优势。
首先,物质基础占优势。遗传素质和生理成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受国家优生优育政策的影响和经济条件的影响,独生子女一般都是先天素质较好、身体健康、营养充足、精力充沛,这就为他们接受教育、心理发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其次,心理发展水平高。国内外的研究表明,相对于非独生子女来说,独生子女智商高、较聪明、懂事早、思维敏捷、接受力强、语言表达能力强、见多识广、性格活泼,他们的才能、兴趣容易得到更广泛、更充分发展,易于获得学习和其它活动方面的成就。
人格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的相互作用。心理学家认为,人格是在遗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下逐渐形成并发展的。独生子女的个性发展不是天然必有的,它是在独生子女特殊的家教方式和心理环境中形成的特殊心理。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的唯一性,是他们在个性发展和智力成长上超过非独生子女的有利条件,但同时,没有兄弟姐妹,缺少同伴之间的交往,易受大人们的宠爱是不良个性产生的根源,所以独生子女在儿童时期的人际关系及性格的发展极易受到影响。科学的教育方式以及鼓励独生子女尽早进入幼儿园等,实施有计划的系统教育,对儿童时期的独生子女的个性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
三、深刻了解独生子女不良的个性品质
独生子女的心理发展既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利的劣势。与非独生子女相比,独生子女过多的受到家庭的溺爱娇惯及教育失当等原因,容易养成许多不良的行为习惯,出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不良个性品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生活自理能力差。许多家长对孩子一味迁就,甚至姑息孩子的缺点错误。因为只有一个孩子,就对孩子宠爱有加,千方百计地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该管的不管,该教的不教,溺爱过度。一切围绕孩子转,事事以孩子的意愿为中心。长期在这种氛围的熏陶下,孩子心中便形成了周围的人都得受我支配的“惟我”心理,以“自我”为中心,容易形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依赖性比较强,生活自理能力比非独生子女差。这种过度保护下成长起来的儿童,就像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挫折、打击,一旦离开父母的怀抱,就难以独立的生活。
2.个性发展有缺陷,禁受不起挫折。独生子女,一般都是在家长的赞美声中成长的,很多家长把“宝宝你真棒!”挂在嘴边,即使孩子做错了事情,也无原则地护着孩子,生怕孩子受一点儿委屈。对绝大多数孩子来说,在家人无微不至的呵护下,自己需要的一切都可以得到满足。所以当离开家庭、接触社会之后,稍遇挫折就会情绪失控。独生子女在成长过程中,由于家长过分溺爱,忽视了培养孩子抗挫折能力,导致他们缺乏心理预防。这些孩子长大之后,一旦遇到挫折,就会难以承受,甚至走上极端。
3.社会交往不理想。独生子女在家中缺少同龄玩伴,由于没有兄弟姐妹,加上都市化生活格局,多数人家都各守各户很少往来,他们如笼子里的“金丝雀”一般,形影孤单、孤僻冷漠。有的家长对子女呵护过多,担心出意外,便限制孩子的户外活动,也不让孩子与小伙伴一起玩耍,使孩子失去了与伙伴交往的机会,也失去了学习、模仿各种社会技能的机会。因此孩子没有同伴间融洽的思想感情交流,没有同伴间的互相帮助和团结友爱的氛围,不知什么叫“手足之情”,也很少理会朋友的友爱关心,漠视一切,把自己藏在“蜗居”中,性格孤僻,待人
冷漠,不合群,更不懂得关爱、谦让和分享。
4.智商较高而体能低下。现在的孩子,由于接触新鲜事物的方式更加多样化,小小年纪就懂得了很多自然知识,独生子女的家庭更重视对孩子进行启蒙教育,因此他们的智力发展往往超过非独生子女。然而,过多的知识技能学习占用了孩子的户外活动时间,他们很少做钻爬跑跳运动,心、肺等内脏的功能落后于身体的发育水平,这是由于缺乏锻炼造成的。由于身体肌肉长期缺乏应有的活动,肌肉组织内储氧量降低,肌肉弹性张力下降,因此宝贝动作的平衡能力、灵活性都达不到自我保护的要求,经常发生磕磕碰碰的伤害。
四、遵循独生子女教育的一般原则
在教育实践中,教师只有充分认识独生子女心理发展的特殊性,了解他们身上所具有的优劣品质,掌握他们的心理发展规律,才能采取有效的措施,根据独生子女的特点,因材施教,从而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教师想要有效地教育好独生子女,须遵循以下几项心理原则:
1.坚持以儿童教育儿童的原则。教师要善于利用集体的教育力量,让独生子女在班级集体游戏、学习、生活等活动中相互模仿交流,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学会尊重他人、关心他人、谦让友爱、团结互助、共同协作等优良的心理品质。
2.坚持热爱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教师在教育中应以热爱孩子为前提,教师的爱是促进独生子女心理健康发展的神奇力量。但教师在爱的同时还应严格要求,做到教中有爱、爱中有严,爱有度、严有格。要按照正强化的原理,训练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于他们不良的行为习惯要按照负强化的原理,坚定不移地帮助他们纠正。教师要防止对独生子女爱严无常、忽冷忽热的做法。
3.坚持教育影响相一致的原则。这一原则是从幼儿园和家庭两方面来说的,一方面教师集体对独生子女的教育影响要一致;另一方面,通过家长会或家长学校,要求所有家庭成员对独生子女的教育影响相一致。这样,独生子女就会感到成人的正确意见是坚决的、有力的、非执行不可,良好的行为习惯就容易得到正强化巩固,不良的行为习惯就会得到负强化而消除。
五、完善独生子女的教育方法
不少优秀教师在教育独生子女的过程中,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和方法。独生子女的教育,关键还要走家庭教育的路线,即以家庭教育为主,并结合幼儿园的集体教育,从而促进独生子女在性格上不断完善。
1.扬“长”避“短”,进行正面教育,发挥独生子女家庭的积极优势。独生子女家庭在教育上有很大的优势,特别是他们的父母有着较高的文化水平、全新的教育理念,善于抓住教育孩子的契机,会比较理性的处理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另外,新时代的年轻父母,掌握着多元化的信息,注重对孩子兴趣培养,且自身积极的乐观主义精神和探索精神能促进幼儿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教师因势利导,抓住这一优势多表扬独生子女的优秀品质,鼓励他们改正不良的个性品质。
2.立“标”树“旗”,适当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提高社会适应能力。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报告书中提出:应当培养人的自我生存和发展能力,促进人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我们的教育不能简单地把知识等同于能力,让孩子有能力比有知识更重要。父母的责任不是让子女依赖自己,而是要使子女能够独立,过度的保护只会扼杀子女们的独立性。孩子不仅是家庭的一部分,他们也是社会的一分子,总有一天会离开父母,进入到社会这个大环境中,这其中有可能会出现各种障碍和困难,而作为孩子的家人,不可能永远为孩子撑开一个个避风的港湾,只有经历一次次困难的磨练,面对一次次失败,他们才会成长,才会更深刻的体会每一个来之不易的成功。只有具备当机立断、不怕挫折的性格才会有韧性,适当的对独生子女进行挫折教育是很有必要的,为孩子面对未来做好充分的准备,以提高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3.改“娇”为“勤”,进行热爱劳动教育,让他们通过动手实践体会成功的乐趣。放开双手,让孩子从自我服务开始!这是培养独生子女社会适应性的最基本的内容之一,家长们要放开扶着孩子的双手,让孩子尝试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我在日常观察及与孩子交谈中发现,更多的家长是“不愿意放手”,或者说是“舍不得放手”,生怕孩子少了他们的照顾就会饿着、冻着、摔着了。这样下去,孩子的自我服务能力怎么能得到锻炼?作为教师,我们很清楚,在孩子的幼儿时期,学会自我服务对孩子来说是相当重要的一项本领。在班里,自我服务能力强的孩子很容易成为孩子们的榜样,经常受到老师的表扬,这样一来,孩子的自信心自然就树立起来了。反之,孩子的自信心树立是否会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呢?所以,孩子的自我服务能力的培养不容忽视。
4.变“独”为“众”,进行集体主义教育,从而确立集体观念。社会有其公认的行为规范和法则,随着独生子女逐渐长大成人,其社会化的程度加大,独生子女们不得不被社会强制磨合。因此,为了让独生子女更好地适应社会,应该为他们创造群体环境,鼓励孩子到儿童社会中去,以“儿童教育儿童”。儿童是从模仿开始他的学习生活的,而模仿最好的对象就是同龄伙伴。尤其是从一些优秀的孩子身上,可以学到很多东西。家长要放心地让孩子到小伙伴中去锻炼,培养他们强烈的自主精神、合作精神、协作能力,让他们明白“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这种能力将会随着他们的成长迁移到孩子未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
5.推“陈”出“新”,多与孩子交流,改变“棍棒底下出孝子”的观念。“四二一”的家庭结构,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导致孩子缺少交流,尤其是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交流。大多数父母忙于工作,只管孩子的生活需要而忽略了精神上的需要。心理学家认为,孩子只有与父母心灵相通才能促进其健康成长,并发挥其最大的潜能。父母哪怕是利用空余时间陪孩子一起唱歌、聊天、游戏等,都是与孩子交流的一种方式。通过这样的方式,父母能进一步了解孩子的变化,掌握孩子心理成长需求。
对教师而言,及时发现独生子女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找出改进和完善我们对独生子女教育的方法和策略,是我们的当务之急。这一重要课题有一定的挑战性,需要不断研究、深入探讨。我相信,只要我们勇于探索,不断总结经验,在实践中敢于尝试,一定能找到适宜独生子女心理成长特点,有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法宝”。
参考文献:
1.李光玖:《独生子女的个性发展与家庭教养方式》,《山东教育科研》,1999年12期。
2.周丽萍:《浅析独生子女教育中家庭的责任》,载《青少年日记(教学交流版)》,2007年第12期。
3.李晓驷、张育麟等:《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之间个性差异的研究》,《上海精神医学》,2011年第01期。
4.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2012年9月。
第五篇:关于独生子女教育问题的调查报告
关于独生子女教育问题的调查报告
一、本次调查的目的和意义
独生子女作为一组特殊的人口群体已大批出现在社会上,如何教育好这一数量庞大的人口群体一直是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独生子女教育问题,关系到我国科学技术、国民素质、道德水准、社会风尚等诸多方面。独生子女的出现是为了适应国家快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缓解人口过快增长所带来的一系列经济、环境、资源、社会等方面的问题。欧美等发达国家在独生子女教育上比我国要早近一百年,所以在这方面比我们国家做的要成熟。
本文调查分析了独生子女教育的现状,以及独生子女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在此基础上,着重对改善独生子女教育的对策进行了深入思考,以期为改善独生子女教育提供有益借鉴。
二、调查活动简介
(一)调查时间:2012年2月14日至2月17日。
(二)调查地点:此次调查地点是洛阳市城区学校。
(三)调查方法:对调查对象进行走访及问卷调查。
(四)调查范围对象:主要调查洛阳城区学校不同学龄段的独生子女学生、独身子女的家长、中学教师,来了解独生子女的各方面成长情况,如学习情况、健康情况、品德教育情况、动手能力情况等。
(五)调查内容:下面列举我们访谈工作中的几个典型情况。
具体如下:
陈郝帅,独生子女,洛阳市涧西区小学二年级学生,父亲经营汽修修理店。目前,该同学学习成绩在班级中属中等水平,学校主要学习科目为语文和数学,其他科目及体育文化活动开展的不够积极。家庭作业以语文和数学为主,父母偶尔会辅导他的功课,但父母性格急躁,经常对孩子发脾气。所以他经常参加校外作业辅导班。大多数节假日时间是一个人在房间看电视和玩玩具,体育活动及其他户外娱乐活动的时间较少。
李冰,独生子女,家住洛阳西工区,现就读于洛阳市实验小学一年级,学习成绩在班级属中等水平。在学校时常会因违反学校纪律等而被请家长等等。学校
开展语文、数学、英语、音乐、美术等等课程,城区学校课程开展得更全面和规范,在学校能参与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活动。在家里,母亲对他较为宠爱,父亲由于工作忙,与孩子交流时间较少。他的家庭作业很多,每天需要3—4小时才能完成,学习英语和数学较吃力。每周家教老师(在校大学生)会上门辅导英语和数学功课3—4次。另外,每到周末,他要学习珠心算和书法课程。他最开心的事是父母带他去看望乡下的爷爷,因为那个时候他能短暂的远离繁重的学习任务。
刘燕华,独生子女家长,洛阳市某省示范中学优秀英语教师,她的儿子就读于初二年级,他的儿子各科成绩都非常优秀,数学曾考过满分。刘老师一直非常在意孩子的学习成绩,她目前最大的愿望是他的孩子能考上洛阳市最好的高中就读。经常与儿子交流学习情,况在家给儿子补习英语,希望儿子减少打篮球的时间。曾引导儿子学乐器,后因学习任务繁重而未果。
何文娟,洛阳市某省级示范中学一名年轻生物教师,现担任高一年级的班主任。她的班级有90%的学生是独生子女,除担任生物教学任务外,何老师目前的主要精力是管理班级的五十多名学生。她的班级管理任务很重。有部分学生出现厌学情绪,需要和学生及家长频繁沟通,给学生做思想工作。总之,何老师担任高一班主任以来,发现很多目前学生有着很多优良的素质,掌握着现代科技知识,敢于冒险、富有激情、重视权利,知识面广,表现出了极好的学习、接纳能力。但是,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由于时代、家庭、社会的影响,他们又不可避免地存在许多问题:缺乏责任心、好高骛远、没有目标;缺乏爱心、偏激自私;娇气任性、以我独尊;心高气盛、目中无人;独立能力弱、依赖心理强。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家长教育方式有失偏颇
从家长的因素来看,目前,独生子女教育在方法上有失偏颇。通过深入分析、研究家长的心理和行为后,我们不难发现,独生子女教育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一是“望子成龙”型。有的家长为孩子设定了每天的学习时间,考试分数;很多家长包办代替了孩子的家务劳动,以超额的作业代替孩子的社会实践,有的则追求一个称心的座位等。二是“顺其自然”型。有的家长盲目将国外或发达地区先进教育方式使用在自己孩子身上,而没有客观地分析自己孩子的实际;一些
家长把教育子女的责任让位于外公、外婆,“代理家长”现象由此形成;一些家长忙于工作和事业,无暇顾及子女的成长。三是从“期望到失望”型。这种家庭教育方法可以说是前两种教育方式失败的结合。一般表现为,家长一开始对子女寄予了非常高的期望,但结果却与自己的预期背道而驰。此时,父母和子女往往处于一种恶性对抗的局面。在这样的背景下,父母逐渐采取了消极放任的教育方式。这三种家庭教育方式都有失偏颇。
(二)孩子的心理出现多种怪圈 一是“拜金主义”的怪圈。据调查,半数以上的学生拥有个人存款,少则几百,多则几千,很多孩子价值观的标准往往是金钱。孩子手中有了钱,请吃零食、过生日、赠送礼物等现象随之出现;用钱请人做作业、做清洁的现象也并不少见;甚至一些孩子不惜用金钱买通社会上的“黑恶势力” 替自己打抱不平等。二是“奢侈主义”的怪圈。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学生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包括:家长和亲戚赠送,孩子以各种理由从家里骗取,餐费和车费,各种“奖金”。在孩子眼里,这一切全是“得来全不费功夫”,因而浪费钱物的现象十分普遍。三是“流行享乐”的怪圈。有的学生对生活十分挑剔,吃的要精细营养,穿的要新潮高档,用的要新奇漂亮,玩的是电子游戏网络游戏,在家里过的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在学校过得是“富家公子”、“千金小姐”的生活。四是“唯我独尊”的怪圈。有的孩子在家里对父母的称谓已用“喂”来代替。在孩子的心目中,或许他们更爱的是自己,更看重的是自己。现在的独生子女,只知受人爱,不知爱别人。缺少互爱精神,对别人、集体的事漠不关心,他们缺乏平等、公正的意识,对损害别人利益的事无动于衷,他们心中只有“我”的利益。
(三)社会环境是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现状的外部因素
现代家庭结构的变化对独生子女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我国现代家庭的格局逐步趋同。这样的家庭结构对独生子女的心理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一方面,独生子女与成人接触较多,成人的经验多方位地影响他们,使他们显得过于早熟,过早失去童真。在这种家庭结构中,成人只知道为孩子服务,使得独生子女任性骄横、不合群、以自我为中心、不尊重别人意见,依赖性强,把父母当成了他们的拐杖,缺乏独立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独生子女较少有机会与同年龄、同层次、同一认知水平的人群交往,必然影响独生子女学习与人相处的规则。独生子女很少与同伴们交往,缺乏对自己、对
他人、对社会的了解,不能养成良好的社交能力和交往的敏感性,影响其社会适应能力和良好的个性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意识的增强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独生子女的家庭往往为他们提供了良好物质条件,使一些独生子女不思节俭、挥霍浪费、不爱惜劳动成果,养成了贪图享受、占有欲强、唯我独尊等不良品行,缺乏对他人、集体、国家的责任感。现代信息传播媒体的增多进一步加剧了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多变性。生活环境相对封闭,但信息渠道却不断开阔,这对于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有好处,但许多消极因素也不知不觉地影响着孩子。
四、建议和意见
(一)积极发挥家长在独生子女教育中的主导作用 一是要重视家庭活动的开展。生动、活泼的活动是孩子兴趣的良师。父母完全可以借助传统节日,开展丰富多彩的家庭活动,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对子女产生积极的影响。如利用春节、妇女节、重阳节、中秋节等节日,开展丰富多彩的家庭实践活动、情感互动活动、家庭沟通活动等,不断增进孩子的自主、自立、自强、自信,不断增进父母同子女之间的情感交流,思想沟通等。二是要重视和睦家庭的建立。父母应该精心营造一个和谐的家庭人文环境。父母不仅应注重言传,更应该注重身教,以及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让孩子沐浴在和谐、文明、健康、宽松的家庭气氛中。培养孩子活泼、开朗、勇敢、进取的性格,培养孩子良好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孩子树立平等、契约、宽容、创新、共生的现代意识,让孩子懂得:要想成才,先要成人。
三是要适当实施挫折教育。首先,要施加适当批评,特别是在孩子与人相处中,社会实践中,要适当地施加批评,同时要注意批评的方式、方法、时间和地点等。其次,要给予挫折教育。为了使独生子女正确地认识世界,更好地成长,家长要在孩子生活中给予必要的挫折教育,让他们从中积累经验。
(二)以有效的方式促进独生子女各方面素质全面发展
一是要培养独生子女自立和自信的品质。劳动是关系到孩子一生幸福的基础训练,也是独生子女学会自立和自信的根本途径。让孩子从小就在劳动中增长知识,培养能力,发展社会价值,并善于同他人相处,学会自我服务,珍惜劳动成果,学会节俭。
二是要培养独生子女处理好同伴关系。现在许多人把孩子禁锢在家中,与成人或者书本为伴,他们不会和同伴友好相处。独生子女在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和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发生关系,特别是与同龄伙伴之间的交往所提供的刺激更接近于他们认知能力。要多鼓励孩子和同伴交往,使他们在交往中学会与人相处,自觉遵守社会规范。
三是要培养独生子女独立的生活能力。独生子女往往渴望独立自主,这是他们个性成长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阶段。孩子在渴望独立自主的过程中,还存在一定困难,主要是由于父母过分的关心,没有充分的实践时间,意志薄弱。因此,家长要学会理解和尊重他们的意见,要创设条件培养孩子独立的生活能力。
五、本次调查得出的结论
众所周知,计划生育政策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因而,独生子女群体也将会长期存在并逐步成为我们社会的主体。未来社会,“独生子女”是社会的主体,是构成社会的最基本的元素。他们将支撑起中国现代化建设,是中国未来的希望。所以,在研究他们的成长过程、基本特征、社会表现的基础上,发现在独生子女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找出改进和完善我们对独生子女的教育的方法和措施,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独生子女教育问题不止是现在受到广泛关注,未来也将继续存在。因此,不论是家长、学校或是社会,应该不断改善教育环境,给孩子提供一个积极健康的成长平台。我们都应该对独生子女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毕竟这不是孩子的错误,每一个孩子生下来都是一尘不染的,问题在于我们的教育方式和教育环境。相信通过不断地努力和探索,在独生子女教育问题上,一定会有很大的改善和突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