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乘法分配运算定律的教学反思
乘法分配运算定律的教学,对学生来说有点抽象,由于小学生的认知和思维发展水平还比较低,抽象思维能力比较弱,因此对学生来说乘法分配律是难点,需要通过丰富的实例,让学生体会规律,然后引导学生自已总结,发现规律,使学生经历规律的猜测,验证过程,这样一方面可以增加学生对规律的理解,另一方面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乘法分配运算定律的教学反思,教学反思《乘法分配运算定律的教学反思》。
第二篇:乘法运算定律教学反思
《乘法运算定律》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乘法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通过学习,为学生今后运用规律进行简便计算,提高计算速度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为主,通过学生的观察、验证、归纳、运用等数学学习形式,让学生去感受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
本节课教学两个知识点,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知道这两个运算定律是为了简便算法服务的,教学以学生的观察、猜想、验证、从而得出结论,以学生原有知识出发复习了加法的运算定律。以植树情景贯穿了整节课堂。
纵观本节课堂教学,有许多值得改进的地方,对教材的挖掘不透,尤其是在教学乘法结合律的时候,学生举例验证的时候,没有让学生真实地进行计算,估计有一部分学生,只是按形式去模仿,没有真正地理解验证的含义,对练习题的挖掘也不够深入。以至于在后面的练习题中有些学生没能及时想到125要与8相结合这样才可以使计算起来更加简便,如果课堂上能够针对这道题125×27×8=125×8×27或者125×(14×8)=(125×8)×14进行说明,为什么要让125与8相结合,因为8个125恰好是一个整千数。相信学生在做题时就不会出现在课堂上出现的问题。
这毕竟是一堂计算课,在整节课的教学设计中,计算练习过小,这对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有一定影响。对于教师本身来讲,对于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的问题,应该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有所收获,知其所以然,教师要有教学机智
第三篇:乘法运算定律
乘法运算定律
一、乘法交换律
公式:a×b=a×b(目的:通过因数位置的交换,达到将特殊组合数先算的目的。)如(4和25;125和8;20和5等)
例题:
25×7×4
12.5×6×8
=25×4×7
=12.5×8×6
=100×7
=100×6
=700
=600
二、乘法结合律:
公式:(a×b)×c=a×(b×c)
(目的:通过将后算因数进行结合,达到将特殊组合数先算的目的。)
如(4和25;125和8;20和5等)
例题:
4×8×12.5
5.6×125
=4×(8×12.5)
=(7×0.8)×125
=4×100
=7×(0.8×125)
=400
=7×100
=700
三、乘法分配律:
公式:a×(b+c)=ab+ac(目的:通过将复杂数字拆分成简单有利于组合的数字,达到简便计算的目的。)
如(8.8=8+0.8;
101=100+1;
99=100-1等)
例题:8.8×125
101×0.45
99×0.36 =(8+0.8)×125
=(100+1)×0.45
=(100-1)×0.36 =8×125+0.8×125
=100×0.45+1×0.45
=100×0.36-1×0.36 =1000+100
=45+0.45
=36-0.36 =1100
=45.45
=35.64
四、乘法分配律(逆运算):
公式:ab+ac=a×(b+c)(目的:通过将分开的数字组合成有利于计算的数字,达到简便计算的目的。)
如(98+2=100;
101-1=100等)
例题:98×0.36+2×0.36
101×0.45-0.45
=(98+2)×0.36
=(101-1)×0.45
=100×0.36
=100×0.45
=360
=45
实际操作:
97×0.35+0.35×3
5.6×125
102×0.45-0.45×2
102×0.36-0.36×2
7.2×125
101×0.21
99×0.79
0.72×99+7.2×0.1 99×0.45+2×0.45-0.45
第四篇:乘法运算定律
(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内容:人教版四年级下册p33-p35 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以及整数乘法基础上学习的。本课主要让学生掌握乘法交换律与结合律,并会运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解决实际问题,使计算简便。这将为后续学习简便运算以及学习小数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奠定基础。
教材首先通过3.12植树情境,提出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由学生列出算式,接着在列出的算式中找到规律即乘法交换律,并用字母表示出这一规律。再通过例2,一共要浇多少桶水?有学生列出算式,并且提出怎么算才能简便,再让学生举出几个相似的例子,并观察,有什么发现。由此得出乘法结合律。
学情分析:从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可以看出,加法交换律与结合律对学习本课的知识具有正迁移的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3.12植树情境,使学生掌握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并且会运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解决实际问题,使计算简便。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交流、归纳等过程,使学生掌握本课知识,培养学生归纳、迁移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提高学生爱护树木的意识。
教学重点:掌握乘法交换律结合律
教学难点:运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解决实际问题,使计算简便。 教学具准备: ppt
教法学法:根据学生已有的认识水平,我将从以下几个环节进行教学。
一、创设情境,引出多种数学问题。
二、探究新知,掌握乘法交换律、结合律。
三、巩固练习,运用乘法运算定律。
四、课堂小结,拓展提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多种数学问题。
PPT呈现:
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吗?
预设1:每组有几个人?
预设2: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几人?
预设3:一共要浇多少桶水?
预设4:一共有多少人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
……
(先解决较简单的问题,再解决本节课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探究新知,掌握乘法交换律、结合律。
(一)探究乘法交换律
刚才我们解决了一些问题,接着我们在来看下面的问题。
问题: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自己独立思考)
在草稿本上列出算式,并计算。抽不同方法的学生到黑板上板演。
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仔细观察黑板上的两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两个数相乘,因数交换位置,积不变。
是不是乘法中都成立呢?我们先来算算下面几个式子。15×2= 14×10= 2×15= 10×14=(计算完后,在由学生举例。)
谁你给这个规律起个名字?(乘法交换律)说说你是怎么想到的?并用字母表示出乘法交换律。
【设计意图】通过多个例子使学生感知充分,得出乘法交换律。让学生自己起名字,有加法交换律推测道乘法交换律,提高了学生的迁移能力。
(二)探究乘法结合律
同学们都非常厉害解决了刚才的问题,接下来我们在来看看下面一个问题,老师 相信你们一定你解决。问题:一共要浇多少桶水?
先独立思考,在本子上列出算式,并计算。
前后四人交流,第一步观察,看你们列出的算式是否一样。第二步,如果不相同,仔细观察你发现什么?
(学生讨论)
汇报:我们四个人的算式有两个不一样,分别是(25×5)×2,2×5×25,但是它们的结果相等。
【追问】能说说你列出的算式中,每一步说表示的意思吗?
谁的式子和这两个式子不同? [ 25×(5×2),5×2×25……] 接下来我们来看(25×5)×2,25×(5×2)这两个式子,仔细观察,你发现了 什么? 【小结】三个数相乘,先乘前面两个或者先乘后面两个,积不变。
得出结论后,学生举例。
像乘法交换律一样,给这个规律也起个名吧。(乘法结合律)
用字母表示乘法结合律。
三、巩固练习,运用乘法运算定律。
1.连一连。
15×16=16×15(60×25)×4=60×(25×4)3×4×8×5=(3×4)×(8×5)
25×7×4=25×4×7 125×(8×14)=(125×8)×14 25×8=8×25 2.先计算,在运用乘法交换律验算。
×16 乘法交换律
乘法结合律
验算:
第五篇:乘法运算定律
乘法运算定律
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意义,能运用运算定律使计算简便。
过程与方法:经历发现归纳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的全过程。学会猜想-验证的科学思维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索运算定律的数学活动中,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让学生感受数学的奥妙。
二、教学重点
理解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会对一些算式进行简单的运算。
三、教学难点
1、能用字母来表示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
2、能够熟练地掌握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并能够口头表示出来。
四、教学准备 课件,卡片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看下图有多少个三角形 △
△ △
△
△
△
△ △
△ △
△ △
△
2、口算
△
△ △
△ △
△ △
△
△
△
△
△x 5 =
x2 =
x 8 = 15 x4 =
x2 = 25 x4 = 这是我们之前学习的乘法,那我们今天来学习一些新的乘法,好,大家来看到黑板这幅图。(出示投影,书上33页的图)
(二)新课学习
老:“看着这幅主题图,大家能提出什么问题吗?” 生:“负责挖坑种树的有什么人?” 老:“那我们应该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呢?” 生:“25 x 4 = 100(人)老:“大家还有什么方法吗?” 生:“4 x 25 = 100(人)
老:“这二个算式的意义是不是一样的,他们都表示的4个25相乘,都反映的是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第一个式子是100人,第二式子是100人,所以我们可以用25 x 4 = 4 x 25来表示。大家还可以想出几个跟这个类似的呢? 生:“15x 8 =8 x 15
x 3 =3 x 23 师:“那大家看下这几个有什么特征呢?” 生:“他们的结果都一样,但是他们的位置发生了改变。” 师:“相同点,左边和右边的算式都是两个数相乘,乘的结果都相等。
不同点,左边算式和右边算式的两个因数的位置不一样,都交换了。所以,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的交换律。那么用字母怎么表示乘法的交换律呢?a x b = b x a 师:“你们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呢?” 生:“一共要浇多少桶水?”
师:“那大家知道应该怎么来解决这个问题呢?” 生:(“25 x 5)x 2 x(5 x 2)
=125 x 2
=25 x 10
=250(桶)
=250(桶)
师:“观察这两个式子,你发现了什么?也就是说无论计算哪两个数的积,最后的结果都是一样的,那我们就可以用等式来连接。(25 x 5)x 2 =25 x(5 x 2)你们还能写出哪些类似的式子,我们用文字怎么来表达这个式子。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的结合律。用字母表示:(a x b)x c = a x(b x c)。那么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是怎么表示的呢? a + b = b + a
(a + b)+ c = a +(b + c)他们的区别在哪里?大家不要搞混了。
(三)巩固练习15 x 16 = 16 x □x 7 x 4 = □ x □ x 7(60 x 25)x □ = 60 x(□ x 8)
六、板书设计
乘法的交换律
乘法的结合律 4 x 25 = 25 x 4
(25 x 5)x 2 = 25 x(5 x 2)a x b = b x a
(a x b)x c = a x(b x c)
511数教2班胡青云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