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2级针灸学考试复习材料
2012级护理学针灸推拿学考试复习材料(针灸学60%推拿学40%)
针灸学
1.经络:是人体内运行气血的通道,包括经脉和络脉。(经,为直行的主干。络,为侧行的分支)
2.经络系统:由经脉和络脉组成,其中经脉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以及附属于十二经脉的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络脉包括十五络脉和难以计数的浮络,孙络。
3.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十二经脉左右对称分布于头面,躯干和四肢,纵贯全身。与六脏相配属的六条阴经(六阴经)分支于四肢内侧和胸腹,上肢内侧为手三阴经,下肢内侧
为足三阴经;与六腑相配属的六阳经,分布于四肢外侧和头面,躯干,上肢外侧为手三
阳经,下肢外侧为足三阳经。
十二经脉在四肢的分布呈现一定规律,具体:正立姿势,两臂下垂拇指向前的体位,上下肢的内外侧分别分成前,中,后三条区线,手足阳经为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
在后;手足阴经为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足三阴经在足内踝上8寸以下为厥
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至内踝上8寸衣裳,太阴交出于厥阴之前。
4.十二经脉循行走向总规律: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十二经脉循行交接规律:相表里的阴经和阳经在手足末端交接;
同名的阳经和阳经在头面部交接;
相互衔接的阴经与阴经在胸中交接。
5.奇经八脉:指别道奇行的经脉,包括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
6.一源三歧:奇经八脉中的督脉,任脉,冲脉都起于胞中,同处于会阴,而分别循行于人体的前后正中线和腹部两侧。
7.阳脉之海:督脉,因督脉可调节全身阳经脉气。
8.阴脉之海:任脉,因任脉可调节全身阴经脉气。
9.血海:冲脉,因冲脉可涵蓄调节十二经气血,又称十二经之海。
10.十五络脉: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各自别出一络,加上脾之大络,总计15条。
11.经络系统组成总表,经络系统结构图如下:
12.经络的作用:联系脏腑,沟通内外;运行气血,营养全身;抗御病邪,保卫机体。
13.阿是穴:指既无固定名称,又无固定位置,而是以压痛点或病变局部或其他反应点等作为针灸施术部位的一类腧穴,又称天应穴,不定穴,压痛点。
14.腧穴主治特点:近治作用,指腧穴均具有治疗其所在部位局部及临近组织,器官病症的作用,“腧穴所在,主治所在”;远治作用,腧穴具有治疗其远隔部位的脏腑,组织器官病症的作用,“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特殊作用,某些腧穴具有双向的良性调整作用和相对的特异治疗作用。
15.腧穴主治规律:分经主治规律,分部主治规律。
16.五输穴:十二经脉在肘,膝关节以下的五个特定腧穴,即”井,荥,输,经,合”。(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
17.腧穴的定位方法:骨度分寸定位法,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手指同身寸定位法,简便定位法。
18.一夫法:令患者将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并拢,四指相并名“一夫”,用横指同身寸量取腧穴。
19.经脉循行:
一,手阳明大肠经:起于食指桡侧端,循行于上肢外侧的前缘,上走肩,入缺盆,络肺属大
肠;从缺盆上走颈,经颈部入下齿,过人中沟,止于对侧鼻旁。
二,手少阳三焦经:起于无名指末端,沿手背第4,5掌骨间上行于上肢外侧中间部,上肩,经颈部上行联系耳内及耳前后,面颊,目外眦等部;体腔支从缺盆进入,分布于胸中,联系心包,膻中,三焦等。
三,手太阳小肠经:起于小指尺侧端,循行于上肢外侧的后缘,绕行肩胛部,内行线从缺盆
进入,下行络心,属小肠,联系胃,咽;上行线从缺盆至目外眦,耳,分支从面颊抵鼻,止于目内眦。
20.重点腧穴:(重点掌握定位和归经,熟悉主治)
一,上肢内侧:
少商八脉交会穴,同于任脉
定位:拇指桡侧指甲根角旁0.1寸
归经:手太阴肺经
主治:咽喉肿痛,鼻靵,高热等肺系实热症;癫狂,昏迷。
列缺定位: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归经:手太阴肺经
主治: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等肺系病症;头痛,齿痛,项强,口眼歪斜等头项部疾
患。
内关八脉交会穴
定位: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归经:手厥阴心包经
主治:心痛胸闷心动过速或过缓等心疾;胃痛呕吐呃逆等胃腑病证;中风;失眠郁证
癫狂痫等神志病证;眩晕症;肘臂挛痛。
神门
定位:腕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
归经:手少阴心经
主治:心痛心烦惊悸怔忡健忘失眠痴呆癫狂等心与神志病症,高血压,胸胁痛。二,上肢外侧
合谷定位: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2掌骨桡侧的中间处。
归经:手阳明大肠经
主治:头痛,目赤肿痛,齿痛,鼻靵,口眼歪斜,耳聋等;发热恶寒,热病无汗或多
汗;经闭,滞产
曲池定位:屈肘成直角,在肘横纹外侧端与肱骨外上踝连线中点。
归经:手阳明大肠经
主治:手臂痹痛、上肢不遂等上肢病证;热病;高血压;癫狂;腹痛、吐泻等肠胃病
证;咽喉肿痛、齿痛、目赤肿痛等五官热性病证;瘾疹、湿疹、瘰疹等皮肤、外科疾患。
外关定位:腕背横纹上2寸,尺骨与桡骨正中间
归经:手少阳三焦经
主治:热病;头痛、目赤肿痛、耳鸣、耳聋等头面五官病证;瘰疬;胁肋痛;上肢痿
痹不遂。
三,下肢内侧
太冲定位:足背,第1,2跖骨结节部之前凹陷中。
归经:足厥阴肝经
主治:中风、癫狂痫、小儿惊风,头痛、眩晕、耳鸣、目赤肿痛、口歪、咽痛等肝经
风热病证;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崩漏、带下等妇科经带病证;黄疸、胁痛、腹胀、呕逆等肝胃病证;癃闭,遗尿;下肢痿痹,足跗肿痛。
公孙定位:第1跖骨基底部的前下方,赤白肉际处。
归经:足太阴脾经
主治:胃痛、呕吐、腹痛、腹泻、痢疾等脾胃肠腑病证;心烦失眠、狂证等神志病证;
逆气里急、气上冲心(苯豚气)等冲脉病证。
三阴交定位: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面后缘
归经:足太阴脾经
主治:肠鸣腹胀、腹泻等脾胃虚弱诸证;月经不调、带下、阴挺、不孕、滞产等妇
产科病证;遗精、阳痿、遗尿等生殖泌尿系统疾患;心悸,失眠,高血压;下肢痿痹;阴虚诸证。
血海定位:屈膝,在髌骨内上缘上2寸,当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
归经:足太阴脾经
主治:月经不调、痛经、经闭等月经病;瘾疹、湿疹、丹毒等血热性皮肤病。阴陵泉定位:胫骨内侧髁下方凹陷处
归经:足太阴脾经
主治:腹胀、腹泻、水肿、黄疸、小便不利等脾不运化水湿病证;膝痛。四,下肢外侧
足三里定位:犊鼻穴下3寸,胫骨前嵴外1横指处。
归经:足阳明胃经
主治:胃痛、呕吐、噎膈、腹胀、痢疾、便逆等胃肠病证;下肢痿痹;癫狂等神
志病;乳痈、肠痈等外科疾患;虚劳诸证,为强壮保健要穴。
丰隆定位:外踝尖上8寸,条口穴外1寸,胫骨前嵴外2横指(中指)处。归经:足阳明胃经
主治:头痛、眩晕;癫狂;咳嗽痰多等痰饮病证;下肢痿痹;腹胀,便秘。梁丘定位:屈膝,在髂前上嵴与髌骨外上缘连线上,髌骨外上缘上2寸。
归经:足阳明胃经
主治:急性胃病;膝肿痛、下肢不遂等下肢病证;乳痈、乳痛等乳疾。五,背部
肝俞定位: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归经:足太阳膀胱经
主治:胁痛、黄疸等肝胆病证;目赤、目视不明、夜盲、迎风流泪等目疾;癫狂
痫;脊背痛。
胆俞定位:第10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归经:足太阳膀胱经
主治:黄疸、口苦、胁痛等肝胆病证;肺痨,潮热。
脾俞定位: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归经:足太阳膀胱经
主治:腹胀、纳呆、呕吐、腹泻、痢疾、便血、水肿等脾胃肠腑病证;背痛。胃俞定位: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归经:足太阳膀胱经
主治:胃脘痛、呕吐、腹胀、肠鸣等胃疾。
肾俞定位: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归经:足太阳膀胱经
主治:头晕、耳鸣、耳聋、腰酸痛等肾虚病证;遗尿、遗精、阳痿、早泄、不育
等生殖泌尿系疾患;月经不调、带下、不孕等妇科病证。
六,腹部
气海定位:前正中线上,肚、脐下1.5寸
归经:任脉
主治:虚脱、形体羸瘦、脏气衰惫、乏力等气虚病证;水谷不化、绕脐疼痛、腹
泻、痢疾等肠腑病证;小便不利、遗尿等泌尿系病证;遗精,阳痿,疝气;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崩漏、带下、阴挺、产后恶露不止、胞衣不下等妇科病证。关元定位:前正中线上,脐下3寸
归经:任脉
主治:中风脱证、虚劳冷惫、羸瘦无力等元气虚损病证;少腹疼痛,疝气;腹泻、痢疾、脱肛、便血等肠腑病证;五淋、尿血、尿闭、尿频等泌尿系病证;遗精、阳痿、早泄、白浊等男科病;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崩漏、带下、阴挺、恶露不尽、胞衣不下等妇科病证。
中脘定位:前正中线上,脐上5寸
归经:任脉
主治:胃痛。腹胀、纳呆、呕吐、吞酸、呕逆、小儿疳积等脾胃病证;黄疸;癫
狂,脏燥。
七,头部
百会定位:后发际正中直上7寸,或当头部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点处;
归经:督脉; 主治:痴呆、中风、失语、瘈疭、失眠、健忘、癫狂痫证、癔症等神志病证;头风、头痛、眩晕、耳鸣等头面病证;脱肛、阴挺、胃下垂、肾下垂等气失固摄而致的下陷性病证。
印堂定位:在额部,归经:当两眉头中间;
主治:痴呆、痫证、失眠。健忘等神志病证;头痛、眩晕;鼻衄,鼻渊;小儿惊风,产后血晕,子痫。
耳门定位:耳屏上切迹前,下颌骨髁状突后缘,张口有凹陷处;
归经:手少阳三焦经;
主治:耳鸣、耳聋、聤耳等耳疾;齿痛,颊肿。
翳风定位:乳突前下方与下颌角之间的凹陷中;
归经:手少阳三焦经;
主治:耳鸣、耳聋等耳疾;口眼歪斜、面风、牙关紧闭、颊肿等面、口病证;瘰疬。
听会定位:耳屏间切迹前,下颌骨髁状突后缘,张口凹陷处;
归经:足少阳胆经;
主治:耳鸣、耳聋、聤耳等耳疾;齿痛,口眼歪斜。
听宫定位: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的后方,张口凹陷处;
归经:手太阳小肠经;
主治:耳鸣、耳聋、聤耳等耳疾;齿痛。
21.灸法的作用:温经散寒,扶阳固脱,消淤散结,防病保健。
22.针灸治疗原则:补虚泻实;清热温寒;治病求本;三因制宜
23.针灸治疗作用:疏通经络;调和阴阳;扶正祛邪。
24.针灸体位的选择:仰卧位、侧卧位、俯卧位、仰靠坐位、俯伏坐位、侧俯坐位
25.行针手法:提插法、捻转法、循法、刮法、摇法、飞法、震颤法。
26.得气:是指毫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提插或捻转等行针手法,使针刺部位获得经气感应。
第二篇:实验针灸学复习重点
实验针灸学复习重点
1.实验针灸学是在中西医学科学理论指导下,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实验方法,研究针灸学
基础理论、刺灸效应和机理,探索针灸对人体生命活动影响规律的一门新兴学科。是从“经验医学”向“实验医学”过渡的重要标志。
2.实验针灸学的研究思路与科研设计:
一、选题
选题的范围、选题的种类、选题的原则(需求性、创新性、科学性、可行性)
二、文献检索
三、假说建立
四、立题(简明、具体、新颖、醒目)
五、设计
对照:是在调查研究或实验研究的过程中,确立可供相互比较的组别。
对照的方法:空白对照、实验对照、标准对照、自身对照、相互对照、配对对照、历史对照、安慰对照。
随机化的意义和概念:在抽样研究中,抽取或分配样本时,每一个研究对象或观察单位都有完全均等的机会被抽取或分配到某一组,而不受研究者或研究对象主观意愿所左右 常用随机分配的方法:简单随机化、区组随机化、分层随机化
盲法的概念和意义:盲法是指临床研究过程中,指标的观测、数据的收集和结论的判断,应在不知道研究对象的分组前提下进行。
3.选题的种类包括:
基础研究:探索性强,自由度大,风险高
应用研究:实用性强,理论和方法比较成熟,风险较小
开发研究:风险低,成功率高,具有投资大,经济效益高的特点
4.设计的主要环节:
研究对象:是由研究目的所决定的具有某种特征的个体所组成的群体,是研究因素所作用的对象。
研究因素:包括单因素研究和多因素研究。
实验效应:关联性、客观性、精确性、灵敏性、特异性
5.设计的基本原则:对照、随机、重复、盲法。
6.临床研究的特点是具有较详细的临床资料,相对统一的诊断和疗效判定标准,较固定的治疗方案,并对有关资料、治疗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符合事实的结论。
7.临床研究的分类:前瞻性临床研究和回顾性临床研究
8.针灸学实验研究的对象包括两类,一是人,二是动物。
9.受试对象:可分为动物实验和人体实验。受试对象对被施加的处理因素应有较高的敏感
性,容易显示效应;受试对象对被施加的处理因素应有较强的特异性和稳定性,不易受非处理因素的干扰。作为受试对象的实验动物选择,应尽可能选择对处理因素的反应与人近似的动物,同时还应考虑其可行性和经济性。研究的内容不同对动物的要求也不同。动物的选择除种类、品系外,动物的年龄、性别、体重、营养状态也应注意。如果受试对象是人,应考虑到人的心理和社会特征。
10.观察指标:处理因素作用于受试对象后出现实验效应。
11.经络现象是指机体由于某种原因引起的沿古典经络循行路线出现的各种生理、病理现
象。包括循经感传、循经皮肤病、循经感觉障碍和经物理、化学、组织学技术检测出的循经现象。
12.循经感传:出现率为12%~25%,表现特征包括感传路线、感传性质、感传速度
(10-20cm/s)、感传宽度(0.5-5cm之间)、感传深度、感传方向、感传的阻滞、感传的效应。其机理有四种观点包括中枢兴奋扩散观点、外周动因激发学说、外周-中枢综合说、脊髓α运动神经元兴奋传递说。
13.循经感传速度依次为:手法运针快于电针,电针快于压迫穴位,艾灸的传感较慢。
14.循经皮肤病是由于某些遗传因素,或内外环境的刺激,沿着经脉体表循行路线分布的呈
带状的皮肤病。
15.穴位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感受刺激和反映病证。
16.适宜刺激:一种感受器通常只对某种特定形式刺激引起的能量变化最敏感,这种形式的刺激就称为该感受器的适宜刺激。
17.穴位的适应现象:当某一个恒定强度刺激作用于感受器时,虽然刺激仍在继续作用,但
感受器对刺激的敏感性会逐渐降低,发放冲动的频率逐渐减弱,感觉也随之减弱,这种现象称为感受器的适应。
18.感受阈:作用于感受器的适宜刺激必须具有一定的刺激强度才能引起感觉。引起某种感
觉所需的最小强度称为感受阈。
19.穴位病理反应的形式:感觉异常、组织形态改变、生物物理特性改变
20.常用针感点标记法:蓝点法、改良蓝点法、美蓝法、墨汁法
21.铁离子-普鲁士蓝反应法:是根据普鲁士蓝反应原理,即铁离子遇到亚铁氰根会产生蓝
色的亚铁氰化铁沉淀,在需截除的肢体上,用尖端裸露的绝缘针测定得气感,然后向针尖通30-50μA直流电,起针后,针尖有部分铁离子电解出来并沉淀于针尖周围的组织中,待肢体被截下后,用1%亚铁氰化钾-甲醛溶液灌流,沉淀于局部,铁离子遇到亚铁氰化钾而形成蓝色颗粒,从而显示得气部位。
22.感受器的换能作用:各种感受器在功能上的一个共同特点是,能把作用于它们的各种形
式的刺激能量最后转换为传入神经的上动作电位,这种能量转换称为感受器的换能作用
23.针刺效应的外周传入通路和传入神经纤维类别:电针感以兴奋Ⅱ类和Ⅲ类纤维为主,而
手法运针针刺的酸、麻、涨、重感则主要由Ⅲ类和Ⅳ类纤维传导。
24.得气的产生机理是:针刺肌肉丰厚处的穴位时,引起梭内肌收缩产生肌电,其继发冲动
传入中枢后形成针感,其局部的肌纤维收缩经针体传到针柄后引起捻针者的手下感。
25.得气:是指针灸穴位后所产生的经气感应,包括受针者的针感和施针者的手下感两方面
内容。
26.穴位不仅是一个接受针刺刺激的感受装置,而且还可视为一个效应装置,可以在针刺或
内脏活动的影响下发生变化。针刺的机械刺激(或电针的电刺激)作用于穴位感受装置而产生针刺信号,后者由支配穴位区域的神经(主要是躯体神经)传入纤维进入脊髓背角。
27.脏腑病理或生理改变的体表反应:压痛与硬结、躯干和四肢体表皮肤电学性质变化、耳
郭皮肤导电量变化、牵涉痛。
28.牵涉痛:是指当某一内脏器官有病变时,患者除感觉患病器官局部不适或疼痛外,尚可
在远离该器官的体表某部皮肤或深部组织发生疼痛感觉过敏。
29.针灸作用的基本特点:
一.良性、双向性
二.整体性、综合性
三.功能性、早期性
30.影响针灸作用的因素:㈠腧穴特异性㈡得气㈢个体差异㈣心理因素㈤时间因素
31.腧穴特异性:是指穴位与非穴位、穴位与穴位之间在功能作用上所存在的差异,即某些
穴位对某病或某系统疾病具有明显疗效。
32.腧穴功能特异性包括:⑴穴位与非穴位功能作用的差异
⑵不同经脉穴位在主治功能上的差异
⑶同经不同穴位在主治功能上的差异。
33.针灸效应的时间分期:是指针灸效应的发生、发展过程,可根据不同时间呈现不同的起
落消长规律划分为不同的针灸效应时间分期。根据针灸效应发生、发展的时间过程,可分为潜伏期、上升期、高峰期、和下降期。
34.获得最佳针灸效应的两次施术间隔时间为3-6小时。
35.针灸效应潜伏期短者,称为针灸效应的速发性反应。潜伏期长者,称为针灸效应的迟发
性效应。
36.针灸即时效应:指针灸施术后的数分钟或到1次针灸施术停止即出现的治疗效应。
37.针灸后效应:指停止针灸施术后继续存在的针灸效应。
38.艾灸的量效:⑴温度幅值⑵温度升降速度⑶温度作用面积⑷艾灸壮数⑸每壮的持续时间
和间隔时间⑹灸质材料
39.针刺镇痛:是指用针刺方法防止和治疗疼痛的一种方法。
40.针刺麻醉:是指用针刺止痛效应预防手术疼痛及减轻生理功能紊乱的一种方法,由于其
作用类似于现代医学的麻醉,故称针刺麻醉。针刺是通过调节内源性痛觉调制系统而起作用的。
41.疼痛包括痛感觉和痛反应两个成分,痛感觉是指人类对疼痛的感觉,是人类所特有的。
42.痛阈:是指引起人体知觉性痛觉最小刺激强度。
43.痛耐受阈:是指能耐受疼痛的最大刺激强度。
44.痛感受范围:是指痛耐受阈与痛阈的差值。
45.针刺麻醉术前准备:术前预测、试针、心理诱导。
46.针药复合麻醉:是只有以针刺为主,加上正常情况下不足以完成手术镇痛要求剂量的麻
醉药的麻醉,才可称之为针药复合麻醉。
47.研究者依据药物对针刺镇痛效应的影响:一类是拮抗针刺镇痛效应的药物,称为针刺麻
醉减效药,目前发现的有氯胺酮等6种;一类是能增加针刺镇痛效应的药物,称为针刺麻醉增效药,目前发现的有芬太尼等16种;一类是对针刺麻醉不产生影响的药物,称为针刺麻醉无影响药,已观察到的有舒必利等3种。
48.针灸对受损周围神经功能的调节与针灸的消炎镇痛和促进神经纤维再生,改善末梢神经
血液循环有关。
49.针灸对大脑皮质功能的调节作用:⑴对条件反射活动的调节⑵对运动从属时值的调整⑶
对大脑皮质生物电活动的调整⑷对大脑皮层局部血流量的调节
50.针刺能双向调节和改善大脑皮质神经条件反射的强度、均衡性和灵活性,从而促使大脑
皮质病变部位功能的恢复。
51.细胞因子:细胞因子是由细胞分泌的具有生物学活性的小分子蛋白质的统称。
52.针灸对T细胞亚群的主要影响有以下几点:⑴针灸对T细胞的影响具有双向性和调整性,+ + 其效果与机体原有的功能状态密切相关⑵针灸对CD4T细胞的影响较大,而对CD8 T细
++ 胞的影响不太明显。⑶ 针灸可使紊乱的CD4/CD8比值趋于正常。
53.针灸确能提高哮喘患者的免疫功能,针灸能明显降低IgE和补体C3、C4 含量,而对IgM、IgG具有双向性良性调节作用
54.针灸调节免疫系统功能的作用机制:⑴依赖于神经系统⑵内分泌系统⑶免疫活性因子
55.针灸可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包括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且调节作用呈现双向性。
56.针灸对循环系统功能的调节作用包括:对心脏活动的调节作用(对心率和心律的调整作
用和对心脏功能的调节作用)、对血管功能的调节作用、对毛细血管和微循环功能的调节
57.针灸对胃液分泌具有明显的双向性调节作用。
58.针灸具有显著的调节胆囊功能,并可促使胆汁的分泌与排泄。
59.针灸对胃肠道影响的传出途径与迷走神经和交感神经及一些体液因素有密切关系。
60.激光穴位照射和针刺治疗先兆流产和松弛子宫紧张的一个作用机理,可能是它提高了血
浆孕酮的浓度。
61.穴位探测是根据机体在生理及病理条件下,穴位部位具有某些生物物理特性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客观显示穴位、辅助诊断疾病的检测技术。
62.影响穴位探测的因素:⑴不同生理状态下机体经穴皮肤电的差异⑵病理状态下机体经穴
皮肤电的变化⑶机体外环境变化对经穴皮肤电的影响
63.脉冲电是指在极短时间内出现电压或电流的突然变化,即电量的突然变化构成了电脉
冲。常用的频率调制脉冲波形有疏密波、断续波。不受频率调制的基本脉冲波形称为连续波。
64.脉冲电针仪的输出参数:⑴波形⑵脉冲幅度⑶脉冲宽度⑷脉冲的重复频率
65.连续波能够调节血管的舒缩功能,改善血液循环,促进神经肌肉功能的恢复,对神经肌
肉瘫痪性疾病有良好的效果。
66.疏密波对一些软组织损伤、腰背筋膜劳损,以及一些神经肌肉麻痹等疾病有一定的疗效。
67.断续波对脑血管意外、乙型脑炎、小儿麻痹症等出现的后遗症和一些周围神经病变引起的肌肉萎缩性疾病有较好的效果。
第三篇:针灸学考试重点总结
1.《针经》是指《灵枢》
2.王惟一的著作是《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3.最早的经络学专著《足臂十一炙经》《阴阳十一脉炙经》
4.三大总结:《灵枢》又称为〈针经〉,魏晋.皇莆谧〈针灸甲乙经〉是幸存最早针灸学专著,扬继洲<针灸大成>.5.王唯一编〈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6.明代是针灸学最昌盛的时期
7.李学川〈针灸逢源〉列出361个穴位。
8.奇经八脉:指别道奇行的经脉包括任、督、冲、带、阴、阳维、阴、阳跷脉共8条。9.六合:十二经别按阴阳表里关系汇合成六组故有六合之称
10.五腧穴:十二经脉分布在肘想、膝关节以下的五个特定腧穴即 井荥输经合
11.经络:人体内运行气血的通道,包括经脉和络脉。经脉一上下纵行为主。系经络的主体部分;络脉是从经脉中分出侧行,系经络的细小部分。是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运行气血,协调阴阳;调节人体各部的通路。12.十二经别:十二正经离、入 出 合的别行部分,是正经别行深入体腔的支脉。13.疾徐补泻:进针时徐徐刺入,少捻转,疾速
出针者为补法。进针时疾速刺入,多捻转,徐徐出针者为泻法。14.中风:是以突然晕倒、不省人事,班口角
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或不经昏仆以口喎、半身不遂为主要临床主症的疾病 15.刺手:针刺操作时,医者持针的手。一般是
右手作用掌握针具,施行手法操作。押手:针刺操作时,医者用来按压辅助进针的手。左手爪切按压所刺部位或辅助针身故称左手为押手,作用:a固定腧穴的位置,b夹持针身,协助刺手进针使针身有所依附,保持针身垂直力达针尖以利于进针,c减少刺痛和协助调节、d控制针感。16.十四经:因任、督两脉不仅有各自的专穴(其
他六奇经的穴位都依附于十二经中),而且与十二经关系密切,故常相提并论,合称十四经。为经络系统的主要部分 17.特定穴:十四经穴中有一部分腧穴除具有经
穴的共同主治特点外,还有特殊的性能和治疗作用并有特定称号的腧穴。18.下合穴:六腑之气下合与下肢足三阳经的腧穴。又称六腑下合穴 19.原络配穴:原穴与络穴相配伍使用的配穴方法。
20.经外奇穴:是在十四经穴之外具有固定名称、位置和主治作用的腧穴 21.奇穴:是指具有一定的名称,又有固定的位置但未归入十四经脉系统的腧穴。22.阿是穴:是指既无固定名称也没固定位置而
是压痛点或病变局部或其他反应点等作为针灸施术部位的一类腧穴。23.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
殊部位,同时也是疾病的反应点和临床治疗的刺激点。腧,本写作“输”,或从简作“俞”,有传输,输注的含义,言经气传输之意;穴,即孔隙的意思,言经气所居之处。
24.募穴:脏腑之气汇聚于胸腹部的腧穴,称为“募穴”,又称“腹募穴”。“
26.得气:古称“气至”,今又称“针感”,是指毫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提插或捻转等行针手法,使针刺部位获得酸麻胀痛等经气感应。
27.行针:又叫运针,毫针刺入穴位后为了使患者产生针刺感应或进一步调整针感的强弱以及使针感向某一方向扩散、传导而采取的操作方法。
28.烧山火:将针刺入腧穴应深度的上1/3(天部),得气后行捻转补法,再将针刺入中1/3(人部),得气后行捻转补法,然后将针刺入下1/3(地部),得气后行捻转补法,即慢慢地将针提到上1/3,如此反复操作3次,即将针紧按至地部留针。在操作过程中,或配合呼吸补泻法中的补法,即为烧山火法,多用于治疗冷痹顽麻,虚寒性疾病等。
29.透天凉:将预定针刺深度分为浅(天部)、中(人部)、深(地部)三层,操作时,由深至浅,每层紧提慢按六次,如此反复几遍(称几度),至病人自觉某一局部或全身有凉感时出针,不揉闭针孔,有泻阳退热的作用。适用于肝阳上亢及温疟、骨蒸痨热等症。
30.滞针:在行针时或留针后医者感觉针下涩滞、捻转、提插、出针均感困难,而病人则痛剧的状态。
33.刺法:古称“砭刺”,是由砭石刺病发展而来,后来又称“针法”。指使用不用的针具或非针具,通过一定手法或方式刺激机体的一定部位(腧穴),以防治疾病的操作方法。
34.十二经脉的气血循环流注顺序:肺大胃脾心小肠,膀肾包焦胆肝续。
35.奇经八脉的功能:①任脉:“阴脉之海”总任六阴经,调节全身阴经经气;②督脉:“阳脉之海”总督六阳经,调节全身阳经经气③带脉:约束纵行躯干的诸条经脉;④冲脉:“十二经脉之海”或“血海”涵蓄十二经气血;⑤阴维脉:调节六阴经经气;⑥阳维脉:调节六阳经经气;⑦阴跷脉、阳跷脉:调节肢体运动司眼睑开合。
36.十二经脉的络穴:肺络列缺偏大肠,胃络丰隆脾公孙,心络通里小支正,膀胱飞扬肾大钟,心包内关焦外关,肝络蠡沟胆光明,脾之大络是大包,任络鸠尾督长强。
37.十五络脉的作用:加强了十二经中表里两经的联系,沟通了表里两经的经气,补充了十二经脉循行的不足。躯干部的任脉别络、督脉别络和脾之大络,分别沟通了腹、背和全身经气。
38.十二经别多从四肢肘膝关节附近的正经别出(离),经过躯干深入体腔与相关的脏腑联系(入),再浅出于体表上行头项部(出),头项部,阳经经别合与本经的经脉,阴经经别合与其相表里的阳经经脉(合)
39.四海即:髓海:脑(百会、风府);血海:冲脉(大杼、上下巨虚);气海:膻中(大椎、人迎);水谷之海:胃(气冲、足三里)40.五输穴: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输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泻。
41.十二经原穴:手太阴肺经:太渊;手阳明大肠经:合谷;足阳明胃经:冲阳;足太阴脾经:太白;手少阴心经:神门;手太阳小肠经:腕骨;足太阳膀胱经:京骨;足少阴肾经:太溪;手厥阴心包经:大陵;手少阳三焦经:阳池;足少阳胆经:丘墟;足厥阴肝经:太冲。42.郄穴治疗急症和久病
43.下合穴:胃大肠小肠胆膀胱三焦对足三里上下巨墟阳陵泉委中委阳。
44.脏会:章门;腑会:中脘;气会:膻中,血会:膈俞;筋会:阳陵泉;脉会:太渊;骨会:大杼;髓会:悬钟; 45.①通于任脉:列缺②通于冲脉:公孙③通于督脉:后溪④通于阳跷脉:申脉⑤通于阴维脉:内关⑥通于阳维脉:外关⑦通于带脉:足临泣⑧通于阴跷脉:照海 46.骨度分寸:上肢:腋前、后纹至肘横纹9寸;肘横纹至腕掌(背)侧横纹12寸。下肢:耻骨联合上缘至股骨内上髁外缘18寸;胫骨内侧可下方至内踝尖13寸;股骨大转子至腘横纹19寸;腘横纹至外踝尖16寸 47.平神阙的穴位有哪些:肓俞、天枢、大横、带脉 48.平命门的穴位有哪些:肾俞、志室
49.尺泽:急性吐泻、中暑、小儿惊风等急症。鱼际 :小儿疳积。合谷:发热恶寒等外感病症,热病无汗或多汗;经闭滞产;凡太阳病,皆可用合谷。丰隆:人身祛痰第一要穴,三阴交:妇科病症;生殖系统疾患;心悸,失眠,高血压;阴虚诸证
50.孕妇禁针穴位:合谷、缺盆、三阴交、昆仑、肩井、至阴(慎用:会阴、曲骨、中极、关元、石门、气海、阴交、少泽)51.阴维为病苦心痛,阳维为病苦寒热
52.手太阴肺经经(共11穴)手阳明大肠经经(共20穴)足阳明胃经(45穴)足太阴脾经(21)手少阴心经(9穴)手太阳小肠经(19穴)足太阳膀胱经(67穴)足少阴肾经(27穴)手厥阴心包经(9穴)手少阳三焦经(23穴)足少阳胆经(44穴)足厥阴肝经(14穴)
53.刺法的量学要素包括:刺激的强度,刺激的时间。
54.头针:⑴额中线:从神庭向前引一条1寸的线。主治:癫痫、精神失常、鼻病等。⑵额旁1线:从膀胱镜眉冲引出。主治:冠心病、支气管哮喘、支气管炎、失眠。⑶额旁2线:从胆经头临泣引出。主治:急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肝胆疾病等。⑷额旁3线:从胃经头维穴引出。主治:功能性子宫出血、阳痿、遗精、子宫脱垂、尿频等。⑸枕下旁线:玉枕穴向下引一条长2寸的线。主治:小脑疾病引起的平衡障碍、后头痛等。
55.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十二经脉左右对称的分布在头面、躯干和四肢,纵贯全身。阴经属脏,分布于四肢内侧和胸腹上下肢内侧为手足三阴经,阳经属腑,分布于四肢外侧和头面、躯干,上肢外侧为手三阳经,下肢外侧为足三阳经,手足三阳经在四肢排列顺序为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其中足三阴经在足内踝上8寸以下为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至内踝上8寸以上则太阴交出于厥阴之前。
56.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总的规律: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胸腹。交接规律:①相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手足末端交接;②同名的阴经与阳经在头面部交接;③相互衔接的阴经与阴经在胸中交接。
57.十二经起止穴:手太阴肺经:起于中府,止于少商;手阳明大肠经:起于商阳,止于迎香;足阳明胃经:起于承泣,止于厉兑;足太阴脾经:起于隐白,止于大包;手少阴心经:起于极泉,止于少冲;手太阳小肠经:起于少泽,止于听宫;足太阳膀胱经:起于睛明,止于至阴;足少阴肾经:起于涌泉,止于俞府;手厥阴心包经:起于天池,止于中冲;手少阳三焦经:起于关冲,止于丝竹空;足少阳胆经:起于瞳子髎,止于足窍阴;足厥阴肝经:起于大敦,止于期门。
58.腧穴的主治特点:①近治作用:如睛明、承泣、攒竹、瞳子髎等经穴均能治疗眼疾;②远治作用:如合谷能治疗本经所过处的颈部和头面部病症;③特殊作用:如内关可治心动过速,又可治疗心动过缓。59.简述经络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
经脉作用:1联系脏腑,沟通内外。2运行气血、营养全身。3抗御病邪、保卫机体4传导感应、调整虚实临床引用:1诊断方面:可以根据疾病所出现的症状;结合经脉循行的部位及所联系的脏腑,作为辩证归经的依据2治疗方面:针灸治病选穴,一般在明确辩证的基础上,除选用局部腧穴外,通常以循经取穴为主,即某一经络或脏腑有病,便选用该经便选用该经或该脏腑的所属经络或相应经脉的远部腧穴来治疗。
61.耳穴的分布规律:与头面相应的穴位在耳垂,与上肢相应的穴位居耳舟,与躯干和下肢相应的穴位在对耳轮体部和对耳轮上、下脚,与内脏相应的穴位集中在耳甲。
62.针灸治疗原则:⑴补虚泻实(1、虚则补之,陷下则灸之;
2、实则泻之,菀陈则除之;
3、不盛不虚以经取之)⑵清热温寒;热则疾之,寒则留之。⑶治病求本: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标本同治。⑷三因制宜:因时地人。63.针灸的治疗作用:疏通经络;调和阴阳;扶正祛邪。64.举例说明针灸的取穴原则
1)近部选穴 颠顶痛取百会 胃痛取中脘 面瘫局部去颊车 地仓 颧髎,近部选风池 2)远部选穴 胃痛选足阳明胃经的足三里 上牙痛选足阳明胃经的内庭 下牙痛选手阳明大肠经的合谷穴 3)辩证对症选穴 肾阴不足导致的虚热选肾俞 太溪;肝阳化风导致的抽风选太冲 行间等;牙痛由病因病机可分风火牙痛 风池 外关,胃火牙痛内庭 二间,肾虚牙痛 太溪 行间。根据特殊症状取穴如哮喘选定喘穴 虫证选百虫窝,腰痛选腰痛点,落枕选外劳宫。崩漏选断红穴
65.八脉交会穴歌:公孙冲脉胃心胸,内关阴维下总同。临泣胆经连带脉,阳维目锐外关缝。后溪督脉内眦颈,申脉阳跷络亦通。列缺任脉行肺系,阴跷照海隔喉咙。
66.列缺 归经:手太阴肺经 定位: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
主治:a.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等肺系疾病;b.头痛、齿痛、项强、口眼歪斜等头项部疾患。功效:祛风散邪,通条任脉 67.内关 归经:手少阴心经 定位: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主治:a.心痛、胸闷,心动过速或过缓等心疾;b.胃痛、呕吐、呃逆等胃腑病证;c.中风;d.失眠、郁证、癫狂痫等神志病证;e.眩晕症,如晕车、晕船、耳源性眩晕;f.肘臂挛痛。功效:宽胸理气,宁心安神,降逆和胃,化痰
68.外关 归经:手少阳三焦经 定位:腕背横纹上2寸,尺骨与桡骨正中间。主治:a.热病;b.头痛、目赤肿痛、耳鸣、耳聋等头面五官病;c.瘰疬;d.胁肋痛;e.上肢痿痹不遂。功效:清热解表,活络聪耳
69.三阴交 归经:足太阴脾经 定位 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面后缘。主治 肠鸣、腹胀、腹泻等脾胃虚弱诸证;月经不调、痛经、带下、难产、阴挺、不孕等妇产科病证;遗精、阳痿、遗尿、水肿等生殖泌尿系统疾患;失眠、多梦、高血压、中风;下肢痿痹;阴虚诸证。
70.足三里 归经:足阳明胃经 定位 犊鼻穴下3寸,胫骨前嵴外1横指处。主治 胃痛、呕吐、噎膈、腹胀、泄泻、便秘、痢疾等胃肠病证;下肢痿痹证;癫狂等心神病;乳痈、肠痈等外科疾患;虚劳诸证,为强壮保健要穴。71.合谷 归经:手阳明大肠经 定位 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简便取穴法:以一手的拇指指间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拇、食指之间的指蹼缘上,当拇指尖下是穴。主治 头痛、目赤肿痛、牙痛、鼻衄、口眼歪斜、耳聋等头面五官诸疾;发热恶寒等外感病证,热病无汗或多汗;经闭、滞产等妇产科病证。
72.曲池 归经:手阳明大肠经 定位 屈肘成直角,在肘横纹外侧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主治 手臂痹痛、上肢不遂等上肢病证;热病;高血压;癫狂;腹痛、吐泻等胃肠病证;咽喉肿痛、齿痛、目赤肿痛等五官热性病证;瘾疹、湿疹、瘰疬等皮外科疾患。
73.阴陵泉 归经:足太阴脾经 定位 胫骨内侧髁下方凹陷处。主治 腹胀、腹泻、水肿、黄疸、小便不利等脾不运化水湿病证;膝痛。
74.阳陵泉 归经:足少阳胆经。定位 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中。主治 黄疸、胁痛、口苦、呕吐、吞酸等肝胆犯胃病证;膝肿痛、下肢痿痹及麻木等下肢、膝关节疾患;小儿惊风。
75.曲泽 归经:手厥阴心包经。定位 肘微屈,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的尺侧缘。主治:心悸、善惊等心系病证;胃痛、呕血、呕吐等热性胃病;暑热病;肘臂挛痛
76.次髎 归经 足太阳膀胱经 定位 第2骶后孔中,约当髂后上棘下与后正中线之间。主治 月经不调、带下、痛经等妇科病证;小便不利;遗精、阳痿、疝气;腰骶痛、下肢痿痹。
77.天枢 足阳明胃经穴。在腹中部,距脐中2寸。大肠的募穴。便秘、腹胀、腹泻、脐周围痛、腹水、肠麻痹、消化不良、恶心想吐等症。
78.百会 督脉穴。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或两耳尖连线的中点处头痛,眩晕,休克,高血压,脱肛等
79.大椎 督脉穴。在后正中线上,第7颈椎椎棘下凹陷中。大椎,背部正中线上,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主治外感病症,骨蒸潮热,癫狂痫等神志病,项强,脊痛,风疹,痤疮
80.水沟 督脉穴。在面部,当人中沟的上三分之一与中三分之一交点处 昏迷晕厥中风中暑休克呼吸衰竭等危急重症 癔症癫狂急慢惊风等神志病症 闭塞鼻扭面肿口歪吃痛牙关紧闭等鼻口部 闪挫腰痛
81.肾俞 足太阳膀胱 在腰部,当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泌尿生殖系统疾病:肾炎,肾绞痛,遗尿,尿路感染,阳痿,早泄,遗精,精液缺乏; 外科系统疾病:肾下垂,膀胱肌麻痹及痉挛,胃出血,肠出血,痔疮,肝肿大; 其它:月经不调,腰痛,哮喘,耳聋,贫血,肋间神经痛,脑血管病后遗症等。
82.丰隆 足阳明胃经穴。在小腿前外侧,当外踝尖上8寸,条口外,距胫骨前缘二横指(中指)。气逆,喉痹卒暗,狂癫,足不收,胫枯,胸腹痛,呕吐,便秘,脚气,厥头痛,眩晕,烦心,面浮肿,四肢肿,身重,经久闭,忽大崩,妇人心痛,诸痰为病,头风喘嗽,大小便涩难。
83.风池 足少阳胆经穴。在项部,当枕骨之下,与风府相平,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 头痛,眩晕,颈项强痛,目赤痛,目泪出,鼻渊,鼻衄,耳聋,气闭,中风,口眼歪斜,疟疾,热病,感冒,瘿气。
84.人中 位于上唇中线的垂直沟,督脉穴位之一。属督脉,为手、足阳明,督脉之会。被点中后头晕眼昏 人中位于人体鼻唇沟的中点,是一个重要的急救穴位。位于上嘴唇沟的上三分之一与下三分之二交界处,为急救昏厥要穴。主治癫狂痫,中风昏迷,小儿惊风,面肿,腰背强痛等症。昏迷,晕厥,暑病,癫狂,痫证,急慢惊风,鼻塞,鼻出血,风水面肿,牙痛,牙关紧闭,黄疸,消渴,霍乱,温疫,脊膂强痛,挫闪腰疼 85.后溪 手太阳小肠经穴。小指本节(第5掌指关节)后的远侧掌横纹头赤白肉际。八脉交会穴,通于督脉。主治头痛项强,落枕,目赤肿痛,耳聋,耳鸣,鼻衄,癫痫,疟疾,黄疸,盗汗,腰背腿痛,肘、臂、手指挛急 在手掌尺侧,微握拳,当小指本节(第五掌指关节)后的远侧掌横纹头赤白肉际。
86.关元 任脉穴。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3寸。小肠的募穴。主治中风脱症,肾虚气喘,遗精,阳痿,疝气,遗尿,淋浊,尿频,尿闭,尿血,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带下,崩漏,腹痛,泄泻,痢疾及尿路感染,功能性子宫出血,子宫脱垂,神经衰弱,晕厥,休克等。并有强壮作用仰卧位。
87.膻中 任脉穴。在胸部,当前正中线上,平第4肋间,两乳头连线的中点。心包募穴,八会穴之气会 咳嗽,气喘,咯唾脓血,胸痹心痛,心悸,心烦,产妇少乳,噎嗝,膨胀。胸部 疼痛、腹部疼痛、心悸、呼吸困难、咳嗽、过胖、过瘦、呃逆、乳腺炎、缺乳症、喘咳病等。此穴位为人体任脉上的主要穴道之 1.中风:眩晕: 面瘫:胃痛 外感头痛:祛风通络,止痛。督、足少阳、手太阴
主穴:列缺、太阳、百会、风池
配穴:阳明头痛配印堂、攒竹、合谷、内庭,少阳头痛配率谷、外关足临泣,太阳头痛配天柱、后溪、申脉,厥阴头痛配四神聪、太冲、内关;风热配曲池、大椎点刺出血,风寒配风门拔罐或艾灸,风湿配阴陵泉 余穴泻法
方义:百会、太阳疏导头部经气,风池祛风活血,通络止痛,列缺宣肺解表,祛风通络 2内伤头痛
实证:疏通经络,清利头窍。督、足阳明、足少阳 主穴:百会、风池、头维
配穴:肝阳上亢加太冲、太溪、侠溪,痰浊头痛加太阳、丰隆、阴陵泉,瘀血头痛加阿是穴、血海、膈俞、内关 泻法 方义:百会、头维收通头部经络气血,风池活血通经,清利头目,调和气血 3虚证:疏通经络,滋养脑髓。督、足阳明、足少阳 主穴:百会、风池、足三里 配穴:血虚加三阴交、肝俞、脾俞,肾虚加肾俞、太溪、悬钟 风池平补平泻,余穴补法 方义:百会疏调气血以养脑髓,风池活血通经,调和气血,足三里补益气血,滋养脑髓 皮肤针叩刺太阳、印堂及头痛处,出血少量——外感头痛 2.落枕
治法:舒筋通络,活血止痛。阿是穴、手太阳、足少阳 主穴:外劳宫、肩井、后溪、悬钟、阿是穴 配穴:风寒袭络加风池、合谷,气血瘀滞加内关、阿是穴,肩痛加肩髃、外关,背痛加天宗 泻法
方义:外劳宫是经验穴,后溪、悬钟、阿是穴疏通颈部经络气血,舒筋通络止痛 3.漏肩风 治法:通经活血,祛风止痛。阿是穴、手三阳经 主穴:肩髃、肩髎、肩贞、肩井、阿是穴
配穴:手太阳经证加后溪,手阳明经证加合谷,手少阳经证加外关,外邪内侵加合谷、风池,气滞血瘀加内关、膈俞,气血虚弱加足三里、气海(补法)余穴泻法 方义:肩髃、肩髎、肩贞、阿是穴、肩前可疏通肩部经络气血,活血祛风止痛 3.腰痛 治法:活血通经。阿是穴、足太阳经 主穴:阿是穴、大肠俞、委中 配穴:寒湿配腰阳关,瘀血者配膈俞,肾虚者配肾俞、命门、志室 主穴泻法,寒湿灸法,瘀血刺络拔罐,肾虚补法,肾阳虚加灸法 方义:阿是穴、大肠俞疏通气血,通经止痛,委中疏调背部膀胱经之气血 梅花针叩刺出血,加拔火罐寒湿和瘀血 4.痹证
治法:通痹止痛。阿是穴、循经及辩证选穴 主穴:阿是穴、局部经穴 配穴:行痹加膈俞、血海,痛痹加肾俞、关元,着痹加阴陵泉、足三里,热痹加大椎、曲池
泻法或平补平泻。寒痹、湿痹灸法,大椎、曲池点刺出血,局部穴位可拔罐法 5.中风 中经络:醒脑开窍,滋补肝肾,疏通经络。手厥阴、督脉、足太阴 主穴:内关、水沟、三阴交、极泉、尺泽、委中
配穴:肝阳暴亢加太冲、太溪,风痰阻络加丰隆、合谷,痰热腑实加曲池、丰隆、内庭,气虚血瘀加足三里、气海,阴虚风动加太溪、风池,口角斜加颊车、地仓,上肢不遂加肩髃、手三里、合谷,下肢不遂加环跳、阳陵泉、阴陵泉、风市,头晕加风池、完骨、天柱,足内翻加丘墟透照海,便秘加水道、归来、丰隆、支沟,复视加风池、天柱、晴明、球后,尿失禁,尿潴留加中极、曲骨、关元
操作:内关泻法,水沟雀啄法,三阴交沿胫骨内侧缘与皮肤成45°角,提插补法,极泉在原穴位置上下2寸取穴,直刺进针,提插泻法,尺泽、委中直刺提插泻法,余穴按虚补实泻操作 方义:内关调理心神,疏通气血,水沟醒脑开窍、调神导气,三阴交滋补肝肾,极泉、尺泽、委中疏通肢体经络
中脏腑:醒脑开窍,启闭固脱。手厥阴、督脉 主穴:内关、水沟 配穴:闭证加十二井穴、太冲、合谷,脱证加关元、气海、神阙
操作:内关、水沟同前,十二井穴三棱针点刺出血,太冲、合谷泻,强刺激,关元、气海艾灸,神阙隔盐灸
方义:内关调心神,水沟醒脑开窍,十二井调和阴阳,加太冲、合谷平肝熄风,关元灸之可辅助元阳,神阙、气海益气固本,回阳固脱 6.眩晕
实证:平肝化痰,定眩。督、足少阳经、手足厥阴 主穴:*风池、百会、内关、太冲 配穴:肝阳上亢加行间、太溪、侠溪,痰湿中阻加中脘、头维、丰隆、阴陵泉 操作:泻法
方义:风池、太冲清泻肝胆,平抑肝阳,内关宽胸理气,和中化痰止呕,百会清利脑窍定眩
虚证:益气养血,定眩。督、足少阳经、相应背俞穴 主穴:*风池、百会、肝俞、肾俞、足三里 配穴:气血两虚加气海、脾俞、胃俞,肾精亏虚加悬钟、太溪、三阴交 操作:风池平补平泻,肝、肾俞、足三里等补法 方义:肝肾俞滋补肝肾,养血益精,培元固本,足三里补益气血,风池疏调头部气血,百会升提气血,二穴配合充养脑髓,缓急治标 7.面瘫
治法:祛风通络,疏调经筋。手足阳明、手足太阳
主穴:攒竹、鱼腰、阳白、四白、颧髎、颊车、地仓、合谷、昆仑
配穴:风寒加风池,风热加曲池,恢复期加足三里,人中沟歪斜加水沟,鼻唇沟浅加迎香
操作:面部腧穴平补平泻,恢复期灸法,肢体远端腧穴行泻法,手法宜重,恢复期肢体远端足三里补法,合谷、昆仑平补平泻,余穴泻法
方义:面部腧穴疏调局部经络气血,活血通络,合谷、昆仑循经远端选穴,急性期用泻法可祛除阳明、太阳筋络之邪气,祛风通络,恢复期,足三里补法可补益气血,濡养经筋 8.不寐
治法:调理蹻脉,安神利眠。相应八脉交会穴、手少阴、督 主穴:照海、申脉、四神聪、神门、印堂、安眠
配穴:肝火扰心加行间、侠溪,痰热内扰加丰隆、内庭、曲池,心脾两虚配心俞、脾俞、足三里,心肾不交配心俞、脾俞、太溪、水泉,心胆气虚配心俞、丘墟、内关,脾胃不和配足三里、太白、公孙、内关
操作:神门、印堂、四神聪平补平泻,对重者,四神聪留针过夜,照海补,申脉泻,配穴虚补实泻
方义:心藏神,神门为心经原穴,印堂调理脑神,二穴相配安神利眠,四神聪、安眠镇静安神,照海、申脉蹻脉,主睡眠 9.哮喘:实:祛邪肃肺,化痰平喘。手太阴、相应背俞 主穴:列缺、肺俞、膻中、尺泽、定喘 配穴:风寒者配风门,风热者配大椎、曲池,痰热者配丰隆,喘甚者配天突 泻法,风寒可灸,定喘刺络拔罐
方义:列缺宣通肺气,祛邪外出,尺泽肃肺化痰,降逆平喘,膻中宽胸理气,舒展气机,肺俞宣肺祛痰,定喘平喘 虚:补益肺肾,止哮平喘。相应背俞、手太阴、足少阴
主穴:肺俞、肾俞、膏肓、太渊、定喘、太溪、足三里 配穴:肺气虚配气海,肾气虚配阴谷、关元 定喘刺络拔罐,余穴补 方义:肺俞、膏肓针灸并用,补肺气,肾俞补纳肾气,太渊、太溪补肺肾之气,足三里调和胃气,定喘平喘之效穴 10.月经不调:(1)经早:清热调经。任、足太阴 主穴:关元、三阴交、血海
配穴:实热配太冲或行间,虚热配太溪,气虚配足三里、脾俞,月经过多配隐白,腰骶疼痛加肾俞、次髎 操作:关元、三阴交平补平泻,血海泻,配穴虚补实泻,气虚加灸或温针灸
方义:本方主功是清热和血,调理冲任,关元调冲任之要穴,血海清泻血分之热,三阴交调理肝脾肾,调经之要穴(2)经迟:温经散寒,和血调经。任、足太阴、足阳明 主穴:气海三阴交、归来 配穴:寒实加子宫,虚实加命门、腰阳关 操作:气海、三阴交毫针补法,灸,归来泻,配穴虚补实泻,灸或温针灸
方义:气海益气温阳,温灸更可温经散寒,三阴交调补三阴而和血调经,归来足阳明经,调理气血而调经(3)经乱:疏肝益肾,调理冲任。任、足太阴 主穴:关元、三阴交、肝俞 配穴:胸胁胀痛配膻中、内关,肝郁配期门、太冲,肾虚加肾俞、太溪 操作:肝俞泻,余主穴补,配穴虚补实泻
方义:关元补肾培元,通调冲任,三阴交补脾胃,益肝肾,调气血,肝俞疏肝理气 11.痛经
实证:行气散寒,通经止痛。足太阴、任 主穴:三阴交、中极、次髎
配穴:寒凝配归来、地机,气滞配太冲,腹胀配天枢、气穴,胁痛加阳陵泉、光明,胸闷加内关 泻法,寒甚灸
方义:三阴交通经止痛,中极调冲任之气,散寒,次髎治痛经经验穴 虚:调补气血,温养冲任。足太阴、足阳明 主穴:气海、足三里、三阴交
配穴:气血亏虚加脾俞、胃俞,肝肾不足加太溪、肝俞、肾俞,头晕耳鸣加悬钟 补法加灸法 方义:三阴交健脾益气,调补肝肾,足三里补益气血,气海温暖下焦,温养冲任 12.崩漏:实证:通调冲任,祛邪固经。任脉、足太阴 主穴:关元、隐白、三阴交、公孙 *隐白为足太阴脾经井穴,是治疗崩漏的经验穴
13.蛇串疮:泻火解毒,清热利湿。局部阿是穴及相应夹脊穴
主穴:阿是穴、夹脊穴 *以治疗肝、胆、脾三经为主 配穴:肝经郁火加行间、大敦、阳陵泉,脾经湿热加血海、隐白、内庭
操作:泻,疱疹局部阿是穴用*围针法,中央沿皮平刺,拔火罐,大敦、隐白三棱针点刺 方义:阿是穴*围针刺或点刺拔罐,引火毒外出,夹脊穴泻火解 毒,通络止痛
14.乳痈:疏肝和胃,清热散结。*足阳明、足厥阴 主穴:足三里、梁丘、期门、内关、肩井 配穴:肝郁加太冲,胃热配内庭,火毒加厉兑、大敦 操作:泻,期门、肩井不得针刺过深
方义:乳痈为病,多胃热、肝郁,足三里、梁丘清泻阳明胃热,期门疏通厥阴肝郁,内关宽胸理气,加期门疏泄厥阴壅滞,肩井乳痈经验穴
15.扭伤:祛瘀消肿,舒筋通络。受伤部局部腧穴 主穴:腰部:阿是穴、肾俞、腰痛穴、委中,踝部:阿是穴、申脉、解溪、丘墟,膝部:阿是穴、膝阳关、梁丘、膝眼,肩部:阿是穴、肩髃、肩醪、肩贞,肘部:阿是穴、曲池、小海、天井,腕部:阿是穴、阳池、阳溪、阳谷,髋部:阿是穴、环跳、秩边、承扶
配穴:循经远取:腰部正中加人中、后溪,腰椎一侧或两侧加手三里或三间 上下循经近取:膝内侧上取血海、下取阴陵泉
手足同名经取穴:踝腕对应,踝外昆仑、申脉处扭伤,手养老、阳谷 踝关节内上侧扭伤,病在足太阴经,可在肘手太阴尺泽穴找到压可用点
16.耳鸣耳聋:实:清肝泻火,疏通耳窍。手足少阳 主穴:翳风、听会、侠溪、中渚 配穴:肝胆火盛配太冲、丘墟,外感风邪加外关、合谷 泻
方义:主穴疏通少阳经络,清肝泻火 虚:益肾养窍。足少阴、手太阳
主穴:太溪、照海、听宫 配穴:肾气不足加肾俞、气海,肝肾亏虚加肝俞、肾俞 补,肾气虚小艾柱灸患处 方义:太溪、照海补益肾精肾气,听宫疏通耳部经络气血
17.鼻渊:清热宣肺,通利鼻窍。手太阳、阳明 主穴:列缺、合谷、迎香、印堂、风池 配穴:肺经风热配少商,湿热配曲池、阴陵泉 泻,少商点刺出血
方义:合谷、迎香调手阳明经气,清泻肺热,印堂散局部预热,列缺宣肺气,祛风邪,风池疏风利窍 18.咽喉肿痛:实热:清热利咽,消肿止痛。手太阴、手足阳明 主穴:少商、合谷、尺泽、内庭、关冲
配穴:外感风热配风池、外关,肺胃实热加厉兑、鱼际 泻 方义:少商点刺,清泻肺热(主穴),尺泽泻肺经实热,“实则
泻子”,合谷、内庭泻阳明郁热,加关冲加强泻肺胃之热 阴虚:滋阴降火,养阴清热。足少阴 主穴:太溪、照海、鱼际 配穴:入夜发热配三阴交、复溜 鱼际泻,余穴补 方义:太溪、照海调经,鱼际利咽,清肺热
19.遗尿 健脾益气,温肾固摄 穴取中极、关元、膀胱俞、三阴交。
方义:中极乃膀胱之募穴,配背俞穴膀胱俞为俞募相配,能振奋膀胱气化之功能;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交会穴,可通调肝、脾、肾三经之经气而止遗尿。
配穴选穴:肾气不足加肾俞、太溪;脾肺气虚加气海、足三里、太渊;肝经湿热加行间、曲泉、阴陵泉;尿频加百会。1.手太阴肺经(11穴)
a)肺手太阴之脉,起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 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 b)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2.手阳明大肠经(共20穴)a)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间,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 b)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3.足阳明胃经(45穴)a)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交頞中,旁约太阳之脉,下循鼻外,上入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 b)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 c)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内廉,下挟脐,入气街中; d)其支者,起于胃口,下循腹里,下至气街中而合,以下髀关,抵伏兔,下膝膑中,下循胫外廉,下足跗,入中指内间; e)其支者,下廉三寸而别,下入中指外间; f)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间,出其端。4.足太阴脾经(21穴)
a)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趾之端,循趾内侧白肉际,过核骨后,上内踝前廉,上踹内,循胫骨后,交出厥阴之前,上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上膈,挟咽,连舌本,散舌下; b)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5.手少阴心经(9穴)a)心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下膈络小肠; b)其支者,从心系上挟咽,系目系,c)其直者,复从心系却上肺,下出腋下,下循臑内后廉,行太阴,心主之后,下肘内,循臂内后廉,抵掌后锐骨之端,入掌内后廉,循小指之内,出其端。
6.手太阳小肠经(19穴)a)小肠手太阳之脉,起于小指之端,循手外侧上腕,出踝中,直循臂骨下廉,出肘内侧两骨之间,上循外后廉,出肩解,绕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络心,循咽下膈,抵胃,属小肠; b)其支者,从缺盆循颈,上颊,至目锐眦,却入耳中; c)其支者,别颊上抵鼻,至目内眦,斜络于颧。7.足太阳膀胱经(67穴)
a)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颊,交巅; b)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 c)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髆内,挟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 d)其支者,从腰中,下挟脊,贯臀,入腘中; e)其支者,从髆内左右,别下贯胛,挟脊内,过髀枢,循髀外从后廉下合腘中,以下贯踹内,循外踝后,循京骨,至小指外侧。8.足少阴肾经(27穴)a)肾足少阴之脉,起于足小趾之下,邪走足心,出于然谷之下,循内踝之后,别入跟中,以上踹内,出腘内廉,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络膀胱; b)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 c)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9.手厥阴心包经(9穴)
a)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下膈,历络三焦,b)其支者,循胸出胁,下腋三寸,上抵腋,循臑内,行太阴、少阴之间,入肘中,下臂,行两筋之间,入掌中,循中指,出其端; c)其支者,别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10.手少阳三焦经(23穴)
a)三焦手少阳之脉,起于小指次指之端,上出两指之间,循手表腕,出臂外两骨之间,上贯肘,循臑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阳之后,入缺盆,布膻中,散络心包,下膈,循属三焦; b)其支者,从膻中上出缺盆,上项,系耳后,直上出耳上角,以屈下颊至(出页); c)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过客主人,前交颊,至目锐眦。11.足少阳胆经(44穴)a)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上抵头角,下耳后,循颈,行手少阳之前,至肩上,却交出手少阳之后,入缺盆; b)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后; c)其支者,别锐眦,下大迎,合手少阳,抵于(出页),下加颊车,下颈,合缺盆;以下胸中,贯膈,络肝,属胆,循胁里,出气街,绕毛际,横入髀厌中; d)其直者,从缺盆下腋,循胸,过季胁,下合髀厌中,以下循髀阳,出膝外廉,下外辅骨之前,直下抵绝骨之端,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入小指次指之间; e)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之间,循大指歧骨内,出其端,还贯爪甲,出三毛。12.足厥阴肝经(14穴)
a)肝足厥阴之脉,起于大指丛毛之际,上循足跗上廉,去内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阴之后,上腘内廉,循股阴入毛中,环阴器,抵小腹,挟胃属肝络胆,上贯膈,布胁肋,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 b)其支者,从目系下颊里,环唇内; c)其支者,复从肝别贯膈,上注肺。13.督脉
a)督脉者,起于下极之输,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属于脑。14.任脉
a)任脉者,起于中极之下,以上毛际,循腹里,上关元,至咽喉,上颐,循面,入目。
第四篇:中医针灸学中级考试总结
中医针灸学中级考试总结(2011-04-09 19:02:05)
转载▼
标签:分类: 职称考试
中医
针灸学
职称考试
中级
校园
中医针灸学中级考试总结
或许针灸是个小专业,各网站包括爱爱医上关于针灸学的中级考试的资料相当少,本人刚刚考完了2009年的考试,愿意发到网站上跟诸位要考针灸的朋友共享考试经验:
中医针灸学中级考试复习要点、考试技巧及各科考试比例
注意:试题完全出自题库,随机抽取,没有所谓重点非重点的区别。所以千万不要押重点。
下面是我整理的我在2009年5月16日考试的部分题目(考试当晚连夜回忆出来的,还有很多记不住了),奉献给针灸专业的同胞们,希望大家都能顺利通过!!第一场:总体评价:难度偏难
基础知识:中医基础理论22%、内经3%、伤寒3%、金匮3%、温病3%、中药学33%、方剂学33%。(以上为大概比例)
复发的基本特点:
1.轻粉的散剂剂量?
2.连朴饮主治:
3.三仁汤主治:
4.三仁汤和甘露消毒丹都含有的药物是:
5.肺其华在?
6.五脏的生理特点?考察内经原文
7.非疠气致病特点的是?
8.下列药物苦寒有毒的是:选项有甘遂、芫花等
9.既能祛风湿又能清湿热的药物是:
10.砂仁、豆蔻的共同功效?
11.既能利尿清淋又能清肺止咳的是?
12.温脾汤和黄龙汤都有的药物是?
13.《脉要精微论》中:胸中之府指的是?
14.温热类温病阴虚火炽型所选方剂?
15.血虚之寒疝方剂?
第二场:总体评价:难。因为西医基础太差,我在考前连看了三晚上西医诊断学,结果我认为重点的一个没考,考的我都仔细看,郁闷。相关知识:中医诊断学25~35%、诊断学基础(原名为西医诊断学)25~35%、医古文5~10%、传染病学5~10%、医学心理学5~10%、医学伦理学5~10%、卫生法规5~10%。诊断学基础
1.发热伴眼结膜充血的是:
2.满月面容见于:
3.面具面容见于:
4.左心功能不全的体位:
5.语颤增强见于:备选有胸腔积液、气胸、压迫性肺不张
6.奥-弗杂音见于:
7.格-斯杂音见于:
8.板状腹见于:
9.轻度脾肿大见于:
10.中度脾肿大见于:选项有败血症、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慢性疟疾、红斑狼疮、骨髓纤维化
11.白细胞减少见于:
12.血红蛋白病的红细胞改变:
13.巨幼细胞贫血的红细胞改变:
14.室性心动过速的心电图特征:
15.肺纹理主要指:
传染病学:
1.甲肝的潜伏期:
2.丙肝的潜伏期:
3.非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的药物是:
4.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除抗菌治疗外应重点做的治疗:
5.伤寒常见并发症:
6.菌痢常见并发症:
7.不属于隔离种类的是:
医学心理学:
1.考察临床心理学概念:
2.以情胜情是什么心理学?
3.考察知觉的恒常性含义:
4.一种强烈的、短暂的、爆发性的情绪状态是:
5.挫折和心理冲突是什么应激源?
6.A型性格易得什么病?
7.精神易兴奋、易疲劳见于什么类型神经症?
8.系统脱敏法见于什么疗法?
医学论理学:
1.考察医学道德协调作用的含义:
2.考察医学道德约束作用的含义:
3.生命神圣论的非积极意义?
4.医学人道主义的根本思想?
5.中医四诊的基本道德要求:
6.考察医学道德评价的含义:
7.考察医德修养的含义:
卫生法规:
1.下列属于全国人大委员会制定的法律文件是:
2.卫生法所涉及的民事责任以何为主要形式?
3.什么机构可以增加甲类传染病?
4.下列属于甲类传染病的是?
5.下列属于乙类传染病的是:答案:肺结核
6.医务人员发生医疗事故时应首先向谁报告?
7.国家发展中医药的方针?
8.国家发展中医药的原则:选项有遵循继承和发扬相结合、遵循继承和创新相结合――正确答案是后者,太BT了
医古文:
中医诊断学:
1.主气滞血瘀、痰食内停、伤精血少的是何脉?
2.用手指稍用力寻抚局部是:选项触、摸、按
3.饥不欲食见于:
第三场-专业知识:经络、腧穴、刺灸法专业知识。作为针灸专业的学生,这场很简单。
第四场-实践技能:考试针灸治疗学的内容,全部为病例题,跟书上完全一样,既考选穴、还考选经。注意一定要跟书上完全一致。举例说:头痛:外感头痛主穴为列缺、风池、百会、太阳;内伤实证用百会、头维、风池;虚证用百会、风池、足三里(基本跟临床不搭边,所以临床医生一定要重视)。
题型:基本上都是单选题,除了第3场有5个多选题,每个也是1分。分数:每门都是100分,要求每门都及格
以下总结留给后来者。
一、考试内容。
考四场:基础知识、相关专业知识、专业知识、专业实践技能。
共需复习功课: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中医诊断学、方剂学、医古文、内经、伤寒、金匮、温病、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传染病学、卫生法规、西医诊断学基础、中医内科学。
分组为:
基础知识(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方剂学、医古文、内经、伤寒、金匮、温病、医学伦理学)
相关专业知识(中医诊断学、方剂学、医学心理学、传染病学、卫生法规、西医诊断学基础、医学伦理学)
专业知识(中医内科学)
专业实践技能(中医内科学)
方剂和医学伦理好像二场都有考。
二、复习材料
五版、七版教材。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中医内科学中级考试复习教材》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基础知识题库》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相关专业知识题库》
以上为个人觉得最佳资料。题库里我同事说有原题。
人民军医网上题库(16套1600题)最大的问题是答案有错,做了会晕。
(军事科学技术出版社)中医内科题库可以参考,可以打基础,但貌似没原题。
三、复习重点
重中之重:中医内科学(二场专业知识、专业实践技能占200分,不仅要知道主要证型、治法、方剂。其变化转归等也要知道,一句话把书看烂。将来也要用的。)全面掌握: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方剂学、医古文、中医诊断学、医学心理学、传染病学、卫生法规、西医诊断学基础、医学伦理学。
一般掌握:内经、伤寒、金匮、温病。(分不多,大概十分左右,且都是常见内容。当然考过试后,欲使中医登堂入室则要另下功夫。)
四、考场注意
每场100道题,全是单选,分成二部分,做完第一部分后,如进入第二部分则不可后退回第一部分。注意合理分配时间。
五、考后查分
要二个月左右,2009年据说是七月十三日十六时。2010年似是七月二十八日二十二时。
第五篇:中医针灸学中级考试总结
中医针灸学中级考试总结
(2011-04-09 19:02:05)转载▼ 标签: 分类: 职称考试
中医 针灸学 职称考试 中级 校园
中医针灸学中级考试总结
或许针灸是个小专业,各网站包括爱爱医上关于针灸学的中级考试的资料相当少,本人刚刚考完了2009年的考试,愿意发到网站上跟诸位要考针灸的朋友共享考试经验:
中医针灸学中级考试复习要点、考试技巧及各科考试比例
注意:试题完全出自题库,随机抽取,没有所谓重点非重点的区别。所以千万不要押重点。
下面是我整理的我在2009年5月16日考试的部分题目(考试当晚连夜回忆出来的,还有很多记不住了),奉献给针灸专业的同胞们,希望大家都能顺利通过!!第一场:总体评价:难度偏难 基础知识:中医基础理论22%、内经3%、伤寒3%、金匮3%、温病3%、中药学33%、方剂学33%。(以上为大概比例)复发的基本特点:
1.轻粉的散剂剂量? 2.连朴饮主治: 3.三仁汤主治:
4.三仁汤和甘露消毒丹都含有的药物是:白豆蔻 5.肺其华在? 毛
6.五脏的生理特点?考察内经原文 7.非疠气致病特点的是?
8.下列药物苦寒有毒的是:选项有甘遂、芫花等 9.既能祛风湿又能清湿热的药物是: 胡黄连 10.砂仁、豆蔻的共同功效? 温中止呕 11.既能利尿清淋又能清肺止咳的是? 石韦 12.温脾汤和黄龙汤都有的药物是?
13.《脉要精微论》中:胸中之府指的是? 14.温热类温病阴虚火炽型所选方剂? 15.血虚之寒疝方剂? 第二场:总体评价:难。因为西医基础太差,我在考前连看了三晚上西医诊断学,结果我认为重点的一个没考,考的我都仔细看,郁闷。相关知识:中医诊断学25~35%、诊断学基础(原名为西医诊断学)25~35%、医古文5~10%、传染病学5~10%、医学心理学5~10%、医学伦理学5~10%、卫生法规5~10%。诊断学基础
1.发热伴眼结膜充血的是:麻疹、流行性出血热、斑疹伤寒、钩端 螺旋体
2.满月面容见于:库欣综合征 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 3.面具面容见于:PD 4.左心功能不全的体位:端坐位 5.语颤增强见于:压迫性肺不张
备选有胸腔积液、气胸、压迫性肺不张 6.奥-弗杂音见于: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所致二尖瓣开放不良出现的相对性狭窄的二尖瓣区舒张期杂音,7.格-斯杂音见于:肺动脉瓣区舒张性杂音,为相对性肺动脉瓣关闭不全引起,伴P2亢进
8.板状腹见于:腹膜刺激征 9.轻度脾肿大见于:慢性肝炎、粟粒样肺结核、伤寒、感染性心内膜炎、败血症、急性疟疾
10.中度脾肿大见于:肝硬化、慢性溶血性黄疸、慢淋、SLE、疟疾后遗症、淋巴瘤
(选项有败血症、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慢性疟疾、红斑狼疮、骨髓纤维化)
补:重度脾肿大:慢粒、慢性疟疾、骨髓纤维化
11.白细胞减少见于:
12.血红蛋白病的红细胞改变:
13.巨幼细胞贫血的红细胞改变:核仁巨大,体积变大 14.室性心动过速的心电图特征:宽大畸形QRS 15.肺纹理主要指: 传染病学:
1.甲肝的潜伏期: 2.丙肝的潜伏期:
3.非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的药物是:
4.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除抗菌治疗外应重点做的治疗: 5.伤寒常见并发症:肠穿孔 6.菌痢常见并发症:休克
7.不属于隔离种类的是:严密隔离、呼吸道、消化道、接触、昆虫隔离 医学心理学:
1.考察临床心理学概念: 2.以情胜情是什么心理学? 3.考察知觉的恒常性含义:
4.一种强烈的、短暂的、爆发性的情绪状态是: 5.挫折和心理冲突是什么应激源? 6.A型性格易得什么病?
7.精神易兴奋、易疲劳见于什么类型神经症? 8.系统脱敏法见于什么疗法? 医学论理学:
1.考察医学道德协调作用的含义: 2.考察医学道德约束作用的含义: 3.生命神圣论的非积极意义? 4.医学人道主义的根本思想? 5.中医四诊的基本道德要求: 6.考察医学道德评价的含义: 7.考察医德修养的含义: 卫生法规:
1.下列属于全国人大委员会制定的法律文件是: 2.卫生法所涉及的民事责任以何为主要形式? 3.什么机构可以增加甲类传染病?
4.下列属于甲类传染病的是?鼠疫 霍乱 甲类管理:SARS 5.下列属于乙类传染病的是:答案:肺结核
6.医务人员发生医疗事故时应首先向谁报告?当地医疗部门 7.国家发展中医药的方针?
8.国家发展中医药的原则:选项有遵循继承和发扬相结合、遵循继承和创新相结合――正确答案是后者,太BT了 医古文:
中医诊断学:
1.主气滞血瘀、痰食内停、伤精血少的是何脉? 涩脉 2.用手指稍用力寻抚局部是:选项触、摸、按 3.饥不欲食见于: 胃阴虚
第三场-专业知识:经络、腧穴、刺灸法专业知识。作为针灸专业的学生,这场很简单。
第四场-实践技能:考试针灸治疗学的内容,全部为病例题,跟书上完全一样,既考选穴、还考选经。注意一定要跟书上完全一致。举例说:头痛:外感头痛主穴为列缺、风池、百会、太阳;内伤实证用百会、头维、风池;虚证用百会、风池、足三里(基本跟临床不搭边,所以临床医生一定要重视)。
题型:基本上都是单选题,除了第3场有5个多选题,每个也是1分。分数:每门都是100分,要求每门都及格
以下总结留给后来者。
一、考试内容。
考四场:基础知识、相关专业知识、专业知识、专业实践技能。
共需复习功课: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中医诊断学、方剂学、医古文、内经、伤寒、金匮、温病、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传染病学、卫生法规、西医诊断学基础、中医内科学。分组为:
基础知识(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方剂学、医古文、内经、伤寒、金匮、温病、医学伦理学)
相关专业知识(中医诊断学、方剂学、医学心理学、传染病学、卫生法规、西医诊断学基础、医学伦理学)专业知识(中医内科学)
专业实践技能(中医内科学)
方剂和医学伦理好像二场都有考。
二、复习材料
五版、七版教材。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中医内科学中级考试复习教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基础知识题库》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相关专业知识题库》
以上为个人觉得最佳资料。题库里我同事说有原题。
人民军医网上题库(16套1600题)最大的问题是答案有错,做了会晕。
(军事科学技术出版社)中医内科题库可以参考,可以打基础,但貌似没原题。
三、复习重点
重中之重:中医内科学(二场专业知识、专业实践技能占200分,不仅要知道主要证型、治法、方剂。其变化转归等也要知道,一句话把书看烂。将来也要用的。)全面掌握: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方剂学、医古文、中医诊断学、医学心理学、传染病学、卫生法规、西医诊断学基础、医学伦理学。
一般掌握:内经、伤寒、金匮、温病。(分不多,大概十分左右,且都是常见内容。当然考过试后,欲使中医登堂入室则要另下功夫。)
四、考场注意
每场100道题,全是单选,分成二部分,做完第一部分后,如进入第二部分则不可后退回第一部分。注意合理分配时间。
五、考后查分
要二个月左右,2009年据说是七月十三日十六时。2010年似是七月二十八日二十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