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协议书
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协议书
甲方:
乙方:
为了实施xx省科技兴农的战略,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促进农业增收、农民致富,双方本着自愿、互利的原则,经友好协商达成如下协议:
一、甲方职责:
1、向乙方提供新品种(技术):
2、负责乙方全过程的无偿技术指导,随时接受乙方的技术咨询。
3、协助乙方在定点的商店购买药物(器械),并派出专业技术人员指导使用。
二、乙方职责:
1、接受甲方的技术指导服务。
2、负责提供项目的日常管理,建立台账,及时向甲方通报有
关情况。
3、承担必要地生产性开支。
4、提供场地供甲方开展技术培训。
5、负责向周边农户推广100户,并负责被推广户生产技术指导服务。
本协议自签字之日起生效,有效期 二 年。协议到期自行终止,期满后如何续定,另行商议。
未尽事宜,双方协商解决。本协议一式两份,双方各执一份。甲方:乙方:
代表人:
二0一三年四月十日 代表人:
第二篇:农业新技术推广管理制度
农业技术推广管理制度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目的和意义
农业技术推广是指通过试验、示范、培训、指导以及咨询服务等,把农业技术普及应用于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活动。技术的推广应用是实现农业生产跨跃式发展的巨大动力,是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支撑和保障,为促进农业技术、新成果的转化,加快农业现代化、产业化进程,保障农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特制定本规程。第二条 本规程适用范围
适用于种植业及相关产业科技成果和实用技术,包括:良种繁育、栽培、肥料施用技术、有害生物防治技术、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节水灌溉技术、农业信息技术、农业资源与农村能源开发利用技术等。第三条 农业技术推广原则:
一、因地制宜,引进的技术经过充分试验、示范,有专家组审定意见,可以大面积推广的。在本地区首次应用的新成果或新产品,必须有相关鉴定证书或有效材料证明该技术、产品的先进水平,并符合本地区农业发展现状、自然条件等。
二、经济效益明显:使农作物增产在5%及以上或成本比推广前降低5%及以上。
三、社会效益突出:提升技术水平,改善劳动条件,简化操作程序,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利于本地区农业结构调整,使之符合产业化、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方向。
四、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对人、畜及环境安全,符合绿色循环生产等理念;减少农药与化肥的用量(或提高农药与化肥利用率);能够提高土壤肥力,节约水资源,促进农业持续高效发展。
五、促进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自动化操作,简化劳动程序,降低劳动强度。第二章 制度保障
第四条 根据本规程制定相应的惩罚和奖励措施。
一、奖励措施包括证书表彰、资金奖励;
二、惩罚措施包括通报批评、一定金额的罚款。第五条 学习与培训制度
有计划地安排农业技术推广技术人员进行技术培训、交流学习、专业进修等,使其不断更新知识、提高业务水平,以保证在技术推广工作中正确理解执行。
第六条 建立责任与考评制度:建立农技推广工作责任制度和考评制度。在工作中未依照本规程履行职责,对造成不良后果的直接责任人员给予处罚。
第三篇:推广新技术
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促进我镇农业可持续发展
农业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重大课题。保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我镇结构调整的首要问题,保护性耕作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措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002年6月5日)对保护性耕作曾做出批示:“改革传统耕作方法,发展保护性耕作技术,对于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农业部要制定规划和措施,积极推进这项工作”。2005年中央1号文件指出,要“改革传统耕作方法,发展保护性耕作”。
1.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概念和内涵
保护性耕作是相对于传统翻耕的一种新型耕作技术、是国际上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它的定义是: “用大量秸秆残茬覆盖地表,将耕作减少到只要能保证种子发芽即可,并主要用农药来控制杂草和病虫害的一种耕作技术”。它的核心技术和价值是通过免耕少耕、秸秆残茬覆盖、合理深松、化学除草灭虫,达到保水、保土、保肥、抗旱增产、节本增效、改善生态的目的。主要包括四项技术:一是农作物秸秆覆盖技术,是在作物收获时,秸秆粉碎还田 覆盖地表,这是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基础;二是机械深松技术,这是与传统耕作相区别的技术环节,作业时,不翻动耕作土层,用深松机使土壤发生纵向移动并自然回落,不破坏地表秸秆覆盖,又可以打破犁底层;三是免耕播种技术,在有秸秆覆盖的地表,用免耕播种机完成播种施肥作业,是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关键环节;四是化学(机械)除草及病虫害防治技术。
2.保护性耕作技术的起源及在我国的发展
2.1 保护性耕作起源于美国
19世纪30年代,美国持续干旱并风暴肆虐,西部大开发后裸露疏松的农田难以抵挡大风的袭击,形成了震惊世界的“黑风暴”。“黑风暴”推动了各种保土保水耕作方法的研究,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努力,总结形成了保护性耕作法,扼制了沙尘暴的再度猖獗,同时增加了土壤贮水量和肥力,提高了农作物产量。目前,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已基本取消铧式犁耕作,保护性耕作已成为基本的耕作模式;前苏联、以色列、巴西、印度等国也开展了相当规模的试验研究。
2.2 保护性耕作技术是于上世纪90年代初“来”到中国
从1993年1月开始 , 中国农业大学、山西省农机局与澳大利亚合作,试验研究保护性耕作,历时 10多 年基本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以保水保土、增产增收、保护生态环境为目标,以中小型农机具为实施手段的旱地农业保护性耕作体系,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截止2006年底,我国北方15省(区、市)已建成国家级项目县167个、省级项目县262个、实施保护性耕作2037万亩,各类免耕播种机保有量达到3.28万台、其它配套农机具3.37万台(套)。我省已建成国家级项目县(市、区)13个、省级项目县(市、区)73个,全省实施保护性耕作总面积 累计 达 到 558万亩。项目区配套保护性耕作动力机械 1098台,配套机具3241台(套)。
3.保护性耕作技术在壶关县的应用效果
从2002年起,壶关县开始试验、示范保护性耕作,按照《山西省机械化保护性耕作示范项目管理办法》要求,严格遵循“分类指导、突出重点、提升质量、注重效益、梯次推进、连环滚动”的发展原则建设项目:先后承担了山西省农机局省级玉米机械化保护性耕作项目(2003年至2004年)、省级玉米机械化保护性耕作重点项目(2005年至2006年)和国家级示范县保护性耕作项目(2007年至2009年)。高标准玉米保护性耕作示范田由500亩(2002年)发展到10000亩(2007年),累计达到18500亩。几年来的试验、示范证明:保护性耕作技术在壶关县是 完全可行的,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技术应用效果。
3.1 节本增收
保护性耕作与传统农业相比,少了耕翻,多了作物残茬的覆盖,降低 了耕作成本,减少了能量的投入。每亩节约机械作业费(耕、耙)28元。秸秆粉碎覆盖还田有效培肥地力,提高有机质含量,蓄好“天上水”、保好“地下水”,提高土壤蓄水保墒能力,使粮食产量有效增加,每亩可增产粮食40公斤,增收40元。两项合计每亩增收节支达68元,实施18500万亩,为农民增收125.8万元。经济效益可观。
3.2 土壤改良
实践证明:推行保护性耕作技术,由于秸秆粉碎覆盖还田,土壤有机质含量逐年提高0.03—0.06个百分点,可逐步减少化肥亩施用量,改善粮食品质,有利于推进现代化绿色农业。
3.3 生态效益
通过实施保护性耕作减少土壤风蚀40%,水蚀50%,有效减轻风
沙扬尘和因焚烧秸秆造成的大气污染;天然降雨利用率提高10%,化肥利用率提高20%,土壤有机质提高0.01%,土壤理化结构得以改善。
3.4 社会效益
推行保护性耕作,能使现代农民内化为一种素质,外化为一种能力。特别是农机大户能按照农业产业化要求,结合农机作业项目,推进农机标准化作业、产业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使支撑农机服务体系建设健康发展,走上快车道。
4.发展保护性耕作技术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4.1 存在的问题
经过我县几年来的实践,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一些地方对保护性耕作技术的作用和好处在认识上还不到位,特别是没有开展保护性耕作技术试验示范的乡村,当地政府对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支持度不够,群众接受保护性耕作技术自觉自愿性也不够;二是在实施保护性耕作的地方,还存在着对保护性耕作核心技术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上,还有不同程度的偏差,对农作物残茬覆盖量、覆盖度和免(少)耕 播种,在实际操作中存在技术 不到位或技术走形现象;三是保护性耕作技术有待进一步完善,部分免耕播种机在性能上有待改进完善。
4.2 大力发展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对策
回顾总结发展保护性耕作的实践,在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发展保护性耕作 技术 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保护耕地、改善环境、节本增效、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秸秆覆盖地表、免少耕播种、深松蓄水及病虫草害综合控制为主要内容,坚持政府推动与市场拉动相结合,遵循自然规律与技术创新、机制创新相结合,建立和完善保障体系,改革传统耕作制度,积极加快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应用。重点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应结合区域自然条件、经济条件和作物种类,采取适宜的保护性耕作技术方案,选定适用的保护性耕作机具,促进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应用。要从成熟技术入手,先易后难,逐步推开。要采取当地农民可接受的方式,加大试验示范,宣传农民、培训农民、带动农民,调动农民应用保护性耕作的积极性。
2.突出重点,分步实施。选好重点实施区域,集中财力、物力和人力,加大投入和工作力度。通过试验示范,确立主推技术路线,筛选成熟机型,为大面积推广应用积累经验。要选择积极性高、乐意接受新鲜事物的农机大户、种粮专业户、乡村干部家庭作为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带头人,政策上给予扶持、技术上给予帮助,提高他们的认知水平和应用能力。通过他们的成功示范,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让广大农民亲眼看到保护性耕作的实惠,并不失时机地扩大保护性耕作应用面积。
3.政府扶持,农民自愿。各级管理部门应争取当地党委和政府的重视,在财政、税收、信贷等方面加大对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的支持力度。要注重现有项目与保护性技术推广的结合,逐步加大保护性耕作投入力度。要特别尊重农民意愿,注重保护农民和广大农机手的经济效益,通过典型示范,政府引导,政策拉动来提高农民采用保护性
耕作技术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切忌强迫命令,违背农民意愿。
4.突出创新,建立机制。加强技术创新和机制创新力度,不断完善技术模式和运行机制,推进保护性耕作社会化服务。要加强机具的研发、改制和选型,为技术的应用提供满意的机具保障。要不断推进保护性耕作社会化服务,培育、扶持、发展一批保护性耕作农机大户、农机经纪人及专业合作组织,探索保护性耕作市场化运行机制,提高农机利用率和经济效益。
第四篇:农作物新品种推广应用研究
农作物新品种推广应用研究
摘要:近年来,随着育种水平的提高,几乎每年都有一批新的通过国家或省级审定的农作物品种涌现出来。为了避免有些品种未经推广即遭淘汰,造成科研成果的浪费,当前种子工作应采取多种措施加快新品种推广速度。本文即就农作物新品种推广应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做了简要分析,并对之提出相应的推广对策,以资参考。
关键词:农作物;新品种;推广;对策
中图分类号: S32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532007
农作物新品种推广存在的问题
1.1 品种更新换代难
人的一个普遍心理是信任他所知道的,对人如此,??物亦如是。所以尽管某些地区所销售的主要农作物品种多为20a前所研发,仍旧被人们所广泛使用。另外的一个老品种退出市场难的原因是尽管一些老品种无法高产,然而在某些个自然条件特殊的地区却可以稳定生长。
1.2 各个新品种集中出现
种子经销商出于利益考虑,引进各种未经审定、认定的品种,造成同一作物经销品种同时出现,让购种农民无所适从,难以放心选择,对新品种的推广产生不利影响。据调查2015年该县推广的玉米品种达46个。
1.3 农业技术推广发挥不足
作为农技推广体系中的最基层单位,乡(镇)农技服务中心在新品种的推广中作用明显。然而为了追求更多利润,农技服务中心在良种推广中,偏重于让利高的种子企业。如此一来,当地农业主管部门的主导品种的推广便变得步履维艰。
1.4 价格偏高,超出农民可承担的底线
现代社会,人们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渐次兴起。因此,绝大多数新品种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人们在研发新的品种时,付出了太多的心血,对知识进行必要收费也无可厚非。这就致使它们的价格要高于普通品种。以玉米种子为例,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市场价达到30元/kg左右,有的甚至超过50元/kg,而普通品种市场价却仅为20~25元/kg,1.5 农技推广部门推广力度有待加强
人们对于新鲜事物是既好奇又害怕,少数人敢于尝试,多数人最终会选择放弃。除非有人予以介绍或指导。农作物新品种也是一样,倘若农技推广部门不对之多加推广,加大宣传力度,赢得信任,它就会失去价值。除了主观存在的问题,还有客观的原因导致推广受阻,那就是经费不足,无法划定区域做试验示范,让农民看到新品种在实际种植后所带来的好处。农作物新品种推广应采取的对策
2.1 拓宽宣传渠道,加大宣传力度
农民之所以对于农作物新品种有所抵制,主要的原因还在于农民的科学素养不高。因此就要以提升农民的素质为方向,加强对农民的科技培训,可以通过赠送科技书籍,举办科技交流会议等让农民的科技认识水平有所提高;要善于利用技术优势,分析、甄别、引入那些最适合当地农业环境的农作物新品种,并对之进行试验示范。倘若有的最终示范成功,要利用各类宣传平台,将该品种的优势、特征及具体的栽培方法告知农民,增加农民对它的了解,进而促进其在更大范围内的使用。
2.2 因地制宜,确定主推品种
每个地方都有每个地方的农业环境,不同的地域特点,也应有不同的对待方式。因此要因地制宜,合理安排,确定主推与搭配的品种,并遵循优胜劣汰的自然规律,让那些不太适合当地生产的品种逐渐退出种子市场。
2.3 增加投入,加大新品种示范推广力度
新品种能否尽快为农民所接纳,与政府的态度也不无关系。倘若政府部门十分重视,并积极对新品种进行大规模多点示范宣传,揭开新品种的神秘面纱,让它与农民近距离接触,那么农民就会对新品种有及时而准确的认识,从而增强示范效果,为下一步推广打好基础。
2.4 重视新品种示范展示作用,突出品种效应
事实证明,做好新品种示范展示是加快新品种推广的有效途径。在新品种推广中要突出品种效应,重视瓜果蔬菜等高效作物的示范推广,顺带做好粮食作物的试验示范。要加强栽培技术的宣传推广,把农技、农机、种子有机结合起来进行示范。
2.5 加强基层农技队伍建设,强化其农技推广职能
乡(镇)政府和农业主管部门应对农技推广服务站的推广功用予以高度重视,应通过加大资金支持,加强基层农技推广队伍专业人才建设,改变目前农技推广服务站经费不足、专业技术人员缺乏、技术老化的现状。要进一步强化农技推广服务站的推广职能,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农作物新品种推广工作,让农民尽快用上适合本生态区域的优质、高产、高效品种。
2.6 增加惠农补贴,提高农民采用的积极性
只有重视知识产权,才能充分保证研发者的研发积极性。因此要在尊重新品种的价格设定基础上,在其刚开始推广的时候对农民购买新品种增加一定数额的补贴,消除农民因为新品种价格高而退缩的心理。一旦农民对新品种有了充分的认识便可自然接受,从而使新品种得到快速推广。
2.7 逐个击破,重点培养,制造辐射效应
要充分认识种田大户作为示范点的重要宣传作用。很多农民之所以对新品种不予接纳,根本上还是从众的心理在起作用。一旦有一个人引入新品种并取得不错的经济效益,其他人就会争相模仿。所以农技推广部门要积极联系种田大户,对其进行游说,并给予一定的特殊支持。只要他们同意,那么就会产生辐射效应,新品种的推广难的问题便会引刃而解。
小结
引进和推广新品种是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但是随着新品种数量的不断增多,在品种推广中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如何把新品种变为生产力,变为农民的直接经济利益,成为新品种推广工作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通过以上的分析和建议,希望可以对新品种的宣传推广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
参考文献
[1]都晓玲.农作物新品种推广研究[J].中国农业,2013.[2]齐伟武.小谈农作物新品种的推广工作[J].江苏自然科学周刊,2014.[3] 曹蓝海,吕富棠.我市玉米新品种推广存在的问题与建议[J].种子科技,2010(2):18-19.[4]杨大勇.当前农作物新品种推广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农业科技通讯,2010(1):11-12.[5]杨冬华.农业新品种推广中的问题与对策[J].吉林农业,2009(12):59.
第五篇:西洞庭依托产业化推广农业新技术
西洞庭依托产业化推广农业新技术
程龙
司马迁云:“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推广农业科学技术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方参加,必须让各方都获利,才能确保推广农业科学技术顺利、持续地开展下去。湖南常德西洞庭管理区有农业生产面积11万多亩、农业人口3万多人,40多年来逐步形成了蔗糖、朝鲜蓟罐头、柑橘罐头、冬瓜月饼馅、粮棉油五大农业产业化链条,依托农业产业化链条推广农业科学技术,取得了管理区财政增收、龙头企业增效、干部提职晋级、劳模和科技示范户发财、农民群众致富、各方大皆欢喜的好效果,2011年全区实现工业产值22亿多元、国地两税1亿多元、财政总收入1.2亿多元、农业总产值4.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700元。
一、政府推动
西洞庭管理区五大农业产业化链条是全区经济的主体。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都是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其中国家级2家、省级3家、市级3家,龙头企业产值之和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84%。全区耕地面积基本是龙头企业的原料基地,农村成为了龙头企业的原料车间,主要农作物都是农业产业化的主导产业,其产值之和占农业总产值的六到七成,另三成左右为水产品。所以,西洞庭管理区党委和管委会把抓五大农业产化链条的培育作为经济工作的主体。龙头企业的原材料基本来源于本区农业产业化的主导产业,推广农业科学
技术直接影响到主导产业的发展,进而影响到龙头企业和全区经济的整体发展。因此,西洞庭管理区党委和管委会十分重视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把农业技术推广作为全区经济工作的一个关键环节来抓。充分发挥党政组织权威性强、组织和发动能力强等优势推动农业技术推广工作。
一是动用喉舌宣传发动。每推广一项农业新技术,党委和管委会及其有关部门都会利用电视台、广播站、宣传橱窗、墙报详尽介绍技术,宣传典型经验,号召全区农民群众学习新技术,学习依靠科技致富的先进典型。
二是动用干部组织发动。农业生产的关键季节往往是推广农业科学新技术的关键时候,管理区机关只留值班人员,其他同志都下到基层,与农业技术员、乡村干部走村窜户,深入天边地头,发动和指导农民学习、运用新技术。
三是多种形式培训农民。组织农村基层干部、农业科技示范户、种植大户和专业户赴外地参观学习。在管理区党校举办“农业新技术培训班”,分期、分批轮训农村基层干部、农业科技示范户、种植大户和专业户。组织专家和农业技术人员巡回各村农民夜校给农民上课,讲授新技术,介绍新经验。
二、企业运作
西洞庭管理区推广农业新技术实现了市场化,主要有两个主体来运作。一个是本区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另一个
是外地农业生产资料的生产厂家或经销商。他们的运作一般可分为五个步骤。
第一步确定推广农业新技术项目。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每开发一个新产品可能需要新原材料,需要农民种植新作物,新作物的种植技术需要在农民中推广,就是推广农业新技术项目。如:早几年常德汇美罐头食品有限公司开发出了国际畅销的朝鲜蓟罐头,朝鲜蓟产于西班亚,西洞庭管理区的农民从未种植过,朝鲜蓟种植技术就成为推广农业新技术项目。又如,常德福田农资有限公司与中国海洋大学生物工程开发有限公司为西洞庭管理区的朝鲜蓟生产开发出了“有机无机硫酸钾型复合肥”,该肥的使用方法也就成为推广农业新技术项目。
第二步引进新品种及技术。如:常德汇美罐头食品有限公司从西班亚引进了种子和技术,每包种子(可播种667平方米)补贴200元(为种子价格的一半)赊给农民,农民出售产品,常德汇美罐头食品有限公司付货款时扣回。同时,公司还购买翻译了全套朝鲜蓟种植技术资料赠送农户,并聘请了西班亚朝鲜蓟种植技术专家来传授技术。又如西洞庭湘陵糖业公司早两年耗资500万元从广西引进甘蔗新品种2400吨,无偿送给农民种植。
第三步实验。新技术必须先反复实验成功,专家确认可以推广后,才能逐步全面向广大农民群众推广。如:常德汇
美罐头食品有限公司2004年引进朝鲜蓟种植2亩实验成功,2005年动员100名农业科技示范户实验种植600亩成功,2006年扩为2000亩,2007年便全面推广扩为10000亩,以后每年种植15000亩。
第四步与农民签定产销和技术服务合同。每项农业产业化主导产业播种之前,龙头企业都会与农民签定合同,不仅规定企业包收农产品,还规定包提供农业科学技术服务。
第五步推广技术。在管理区党委和管委会的强力领导下,全区干部、科学技术人员积级行动,帮助龙头企业向广大农民群众推广农业科学技术。对于成绩突出的干部,管理区党委和管委会给予提拔重用。历年来,农村基层干部和农业技术人员提拔人数都占全区提拔干部总数的五成左右。管理区党委、管委会和龙头企业还给予物质奖励,因此,村支书的收入接近公务员,其他村干部的收入接近企业员工。
三、精英打先锋
万事开头难,推广农业科学技术也是一样,必须要有人成功地迈开第一步,然后才会有人跟着来。所以,西洞庭管理区采用了精英打先锋的方法,效果很好。
第一步农业劳模示范。西洞庭管理区有4名省级农业劳动模范依然战斗在农业生产第一线,可以说他们是农业生产的天才,对农业科学技术的悟性特好,新技术他们一听就懂、一看就会,并且还能结合本地实际情况,摸索出一整套适合本地气候、土壤等实际情况的完善技术。所以,龙头企业每引进一项新作物、新技术,首先就请农业劳模实验和示范。
第二步科技示范户示范。实验成功后,仅靠农业劳模示范是不够的,每个村必须有六七个示范点,这就靠科技示范户承担。一般每个村都有几个种田的能手,就请他们承担科技示范任务。
四、群众学习
第一步学习先进。管理区党委和管委会组织和利用各种媒体宣传劳模和科技示范户率先应用新技术致富的经验,并组织广大农民群众前往参观学习,劳模和科技示范户现场传授新技术。
第二步政策鼓励。管理区党委、管委会和企业都会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广大农民群众学习和运用新技术。如:不断提高农产品收购价,不断完善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设立“高产奖”、“大户奖”等奖项。如:管理区党委、管委会和西洞庭湘陵糖业公司近几年每年奖励各办事处(镇)总产和单产前10名,每人1000-5000元。每年提高甘蔗收购价50元以上,今年决定提高150元。这样,不断激化了广大农民群众发展主导产业、学习和运用农业科学技术的积极性。
第三步培训群众。管理区党委、管委会和企业都会免费给广大农民群众发放新技术资料,并派农业科技人员和村干部一起开办农民夜校,普及新技术。
第四步帮助群众。每逢农业生产的关键季节,管理区党委、管委会和企业都会把推广农业技术作为中心工作来抓,各种媒体都会集中宣传新技术,各级干部和科技人员都会深入农村天边地头指导农民群众采用新技术,并为农民群众排忧解难,帮助他们解决缺资金、缺劳力等困难。
作者为湖南省常德市西洞庭管理区党委办秘书、中国秘书科技联盟理事、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特约研究员、南国诗会会员、湖南省延安精神研究会会员、常德市第四届残联委员。曾获常德市杰出农村青年科技带头人、湖南省十佳乡镇宣传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