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从养成教育开始
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从养成教育开始
摘要:教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习惯是指常常接触某种新的情况而逐渐适应;在长时期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倾向或者社会风尚。学习习惯是其中的一种。学习习惯是指学生在长期的学习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不需要意志努力和监督的自动化行为倾向。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形成和完善好的人格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养成一个好习惯,通常需要经历从被动到自发、再到自觉、最后到自动的过程,这四个阶段与养成教育经过的阶段是吻合的,所以,小学生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就要从养成教育开始。而进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教育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小处抓起,越早越好;
二、循序渐进,逐步发展;
三、严格要求,密切配合;
四、树立榜样,启发自觉;
五、整体发展,互相促进。
关键词:学生、习惯、形成、养成教育、规律
正文:叶圣陶先生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那么习惯是指什么呢?结合《现代汉语词典》对“习惯”一词的解释“常常接触某种新的情况而逐渐适应;在长时期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倾向或者社会风尚”,不难看出,习惯具有个体和社会群体两个层面的意义:从个体层面来看,习惯是个体后天习得的自动化了的动作、反应倾向和行为方式,它是条件反射在个体身上的积淀。从社会群体层面看,习惯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中形成的共同的、相对稳定的行为方式和反应倾向。而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它跟兴趣、气质、能力等构成个性行为的基础。从生理机制来看,它又是后天获得的趋于稳定的条件反射。人们常说“习惯成自然”,其实是说习惯是一种自然动作,是不假思索就自觉地、经常地、反复去做了,它不是一般的行为,而是一种定型性行为。①
人们通常把习惯分成好习惯和坏习惯两大类,这种分法虽然简便,却很笼统。从不同角度考虑习惯可以有很多种分类方法。比如按习惯的价值分为良好(积极)习惯和不良(消极)习惯;按习惯的水平分为动作性习惯和智慧性习惯;按习惯与能力的关系分为一般性习惯和特殊性习惯等等。而学习习惯是按照人们日常活动的领域分类中的一种。②学习习惯是指学生在长期的学习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不需要意志努力和监督的自动化行为倾向。学习习惯又可细分为:预习习惯、复习习惯、课堂习惯和作业习惯等等。
学习习惯也有有好坏之分,如:课前预习,上课专心听讲,认真完成作业等都是良好的学习习惯,有了它,学生可以轻松快捷地学好知识。反之,一个人如果养成书写潦草,做题马虎等不良的学习习惯,不仅增加学生学习的负担,而且有损于学生的身体健康,所以古今中外的教育学家,心理学家都非常重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良好的习惯是形成和完善好的人格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不良的习惯也正是形成不良人格的重要原因之一。学习习惯的养成问题既然如此重要,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呢?下面结合人的行为模式和习惯的形成规律,谈谈自己的粗浅认识。
研究表明人的行为有四个层次,依次为被动性行为、自发性行为、自觉性行为和自动性行为。这四个层次是依次递进的,个层次各有特点:被动性行为表现为内力不足,特别需要外力帮助;自发性行为表现在需要外力也需要内力;自觉性行为是不靠外力但需要内力;自动性行为就既不靠外力也不靠内力了。这四个层次实际上也揭示了习惯养成的四个阶段,到最后一个行为层次即自动性行为阶段时,也就是养成习惯了。养成良好的习惯就是行为的最高层次。③
我们可以先看一个关于养成一种简单学习习惯的例子:一个刚上一年级的小朋友,从前都没有自己整理过书包,都是家长代劳或者幼儿园老师整理,对老师提出的“自己整理书包”的要求,他会经历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被动。他对为什么要自己整理书包没有多少认识。在学校里,老师教导提醒了,他就会自己慢慢整理;离开学校,没有老师的提醒,他就不会自己整理了,还是要家长帮他整理。
第二个阶段:自发。通过老师的教育,他对“自己整理书包”有了一定的认识,但还不能完全控制自己,需要一定的情境提醒和外部监督,经常出现反复。比如父母在家时,做完作业或上学前家长总会帮忙整理他的书包,在学校有老师在的情况下,他会意识到自己应该自己整理书包。
第三个阶段:自觉。坚持一段时间后,他不需要接受老师和父母的监督,基本上能够做到自我要求和自我控制了,偶尔也会有反复,需要自己的意志努力,自己说服自己要自己整理。但还不是自动行为。
第四个阶段:自动。他既不需要老师和父母的监督,也不需要自己的意志努力,不管在什么地方都愿意自己整理书包,自己整理自己的书包成为一种自然的、自动的行动,即形成了一种习惯。
这四个阶段与养成教育经过的阶段是吻合的,养成一个好习惯,通常就需要经历从被动到自发、再到自觉、最后到自动的过程。因此,小学生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就要从养成教育开始。
“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养成教育既包括正确行为的指导也包括良好习惯的训练,及包括语言习惯、思维习惯的培养。习惯是养成教育的产物,它往往起源于看似不经意的小事,却蕴含了足以改变人类命运的巨大能量。那么怎样进行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呢?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是一两天的事情,需要经历一定的发展阶段。按照美国科学家的研究,一个习惯的养成需要21天。中国习惯教育家周士渊认为,养成的习惯不一样,每个人的认真程度不一样,刻苦程度也不一样,当然时间也会不一样,用一个月的概念更保险。养成习惯重在一个月,关键在头三天。根据周先生总结出的习惯的养成的七个秘诀,即:
1、真正懂得重要性;2;找出可行性分析;
3、统筹安排,逐一击破;
4、关键前三天,重在一个月;
5、每天前进一点;
6、借东风;
7、坚持不懈,直到成功。④我认为要进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教育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小处抓起,越早越好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习惯在小学低年级就形成了,以后如果不给予特别的教育,形成的习惯很难有多大的改进,所以尽早使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很重要的。另外要从小处着手向大处发展,小至上课的一个坐势,大至学习某类固定课型的学习方法,都要贯穿于每一堂课的教学之中。上课时,如果有学生开小差,任课老师应该有意识地、采取适当方法予以引导;有同学做小动作,老师要边讲课边下意识地走到该同学身边,直至专心听讲。学生听课过程当中,最应注重培养的是学生专心听课的习惯。专心与否,我们用举手率来衡量。一堂课下来,根据学生举手次数多少来判断其上课听讲专心的程度。有了指标,学生自然就有了积极性。有了积极性,上课专心听讲的习惯就不难培养了。学生年龄小时,习惯既容易建立,也容易巩固,不良的学习习惯若被及时发现也易于纠正,等到不良习惯越积越多并稳固定形时,既影响良好习惯的建立,又不易纠正。如有的学生有上课不专心听讲,不按时完成作业的坏习惯,即使在老师的教诲下有了改正的决心,可往往是改了又犯,犯了又改,需要经过长期的艰苦努力,才能彻底改掉。很多人认为小学低年级要让孩子多玩,到了高年级习惯自然就养成了是极其错误的,所以从小学一年级,甚至幼儿园起,就要开始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并在成长过程中逐步强化训练,从而形成稳定的自觉行为。
二、循序渐进,逐步发展 良好的学习习惯不能一朝一夕养成,也不能统统一下子养成,它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逐渐形成的过程。所以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根据教学的具体情况,结合能力增长的需要,循序渐进,逐步提出具体的切实可行的要求,使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由小到大,持续稳定地得到发展。如在小学低年级,就要让学生养成按时完成作业,作业清楚认真等简单的切实可行的学习习惯,比如对错题和不清楚的作业要求重做这当然是首当其冲的措施,也是对每位学生的普遍要求。对一些脑子灵,因好动,做作业只图速度,不求质量,常常出现这样或那样“低级”错误的同学,老师则要各显神通,针对不同对象采取不同措施,以求得最佳效益。⑤随着年龄的增长,学习水平的提高,知识的不断更新,到了小学高年级乃至中学,就要在简单的学习习惯基础上逐步训练养成高级的学习习惯,如阅读习惯,独立思考习惯、勇于创新习惯等。那种不遵循习惯形成规律,幻想一朝一夕就养成某种高级学习习惯的想法是不切合实际的,也是极其有害的。
三、严格要求,密切配合良好习惯的养成,必须依靠学生多次反复的实践,并且对学生来说,应主要放在课堂上进行。小学低年级学生自制能力差,一些良好学习习惯易产生,也易消退,所以对他们要严格要求,反复训练,直至巩固为止。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增强学生的学习意识,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但不能只讲要求,而应结合教学实际,精心备课,细心指导,反复训练,认真检查,严格督促,使良好习惯的养成融于课堂教学中,同时在反复实践和强化训练中尤其要注意各科教师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班级与班级之间的密切配合,步调一致,否则会降低强化效果,影响良好习惯的形成。
四、树立榜样,启发自觉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学习习惯是家长、教师的要求或模仿他人情况下形成的,所以设身处地,树立榜样,不仅对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就是对高年级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对小学低年级学生要多树立一些现实生活中的榜样。如在班上多表扬一些上课认真听讲,作业工整,遵守纪律的学生,使其他学生自觉模仿,形成习惯,对学生的每一点良好行为,教师不仅要及时给予表扬,而且要在班上营造一种良好的议论氛围。同时家长和教师,也要注重自己的言行,做好学生的表率,不能使自己的不良习惯传染到孩子的身上。对高年级的学生则要给他们多讲一些名人持之以恒,勤奋好学,刻苦钻研等方面的故事,引导他们多读一些课外书籍,从中感受良好习惯对一个人成材的重要影响,从而自觉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五、整体发展,互相促进
除了学习习惯外,还要养成的良好习惯有很多,如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劳动习惯等,它们都源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它们之间具有很大的关联性,如一个学生一旦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那就为他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劳动习惯、学习习惯等到创造了条件。⑥一个在日常生活中粗心大意惯了的人,要在学习中养成认真细心的习惯是很难的,因此,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不能单枪匹马,孤军作战,不仅要与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等结合起来,还要与学校,家长结合起来,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习惯有好坏之分,我们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与地位”那里说:“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在“教学建议”里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⑦这里强调了学生的“养成”,所说的“自主学习的习惯”,就是良好的学习习惯。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小学阶段,是为以后的各个阶段打基础的,对学生今后的影响极深。衡量一个学生的学习素养,就看他是否有好的学习习惯,他好读、善听、会记、常写、注重积累,自觉参与一切有关的各种学习活动,这个人的学习水平决不会差。而这种良好的学习
习惯是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它反过来又在不断促进学习的进步。习惯本身不是知识,也不是能力,却是获取知识,转化为能力的重要桥梁,是一种终身受益的永久的推动力。
参考文献:
①《成功教育》刘京海主编,福建教育出版社,1999年8月第二版 ②《教学工作漫谈》魏书生著,漓江出版社,2008年4月第三版
③《教育,就是培养习惯》林格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12月第一版 ④《唤醒巨人》孙云晓著,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2003年12月第一版 ⑤《教育是没有用的》林格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5月第一版,167-190 ⑥《良好的习惯从养成教育开始》苏州叶圣陶实验小学曹静著
⑦《浅谈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苏州叶圣陶实验小学陆雅萍著
第二篇: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教育
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研究
【摘要】: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一种高度自觉的、主动的、自主化了的持久学习方式,它往往成为一个人学习品行的一部分。良好的学习习惯在一个人成长中有多方面的作用,它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是学生智力发展的桥梁,也是培养学生创造精神的重要手段。因此着力培养小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尤为重要。【关键词】:小学生
学习习惯
主动性
环境
各方面 一,学生现状
少年儿童普遍养成了一些不良学习习惯,尤其是在农村小学,如不做作业,作业马虎、拖拉,作业错了不改正,上课不做笔记,上课开小差等。而且大多数农村孩子都是留守儿童,他们的家长的素质普遍不够高,对孩子的学习不够重视,没有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这些因素都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如果任其发展,必然影响学生日后的健康成长。我观察到在我所任教的这所农村小学里凡是学习优秀的学生都或多或少的具备一些良好的学习习惯,而大多数学生的学习习惯极差,这也导致了农村教育教学质量落后的一个局面。据统计,习惯在一切活动中处于轴承地位,如:形成好成绩的各种因素的比重是:学习习惯占33%,兴趣占26%,智力占15%,家庭影响占5%,其它占25%,所以我们不能忽视学习习惯的培养。
二、什么是习惯
为什么要培养小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什么是习惯
1、习惯是一种行为方式;
2、习惯是一种自动化的行为方式;
3、习惯是一种稳定的自动化的行为方式。
总之:习惯是一种可以主宰人生的顽强的、巨大的力量。学习习惯是指学生为达到好的学习效果而形成的一种学习上的自动倾向性。小学生的学习习惯是以小学生为培养对象,以学习活动为内容,有目的地经过重复或练习逐步形成。
(二)为什么要培养小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1、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习惯就是素质,习惯影响人格;
2、儿童时期是养成习惯的关键期:培养始于父母,养成始于家庭,关键在于小学时期;
3、加强德育,提高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应该求真务实,从培养儿童的良好行为习惯开始。
三、小学生的学习习惯
小学生学习好的三个关键要素是:
1、学习的动力,就是热爱。
2、学习方法,就是“会”学。
3、勤学习,就是要培养好的学习习惯,勤学习是学习好的保障。
小学生要培养的学习习惯有八个:
1、今天任务,今天完成
2、善思善问,少说多做
3、发现错误,务必改正
4、认真学习,珍惜时间
5、读书写字,姿势端正
课堂教学是学生增长知识的最基本途径,是通过传授与接受实现的。上课认真听讲积极思考才能真正实现接受新知识,提高学习成绩。课堂学习时要求学生做到:专心听讲,不讲废话不做小动作;听课时积极思考要一边听一边想并适当做些笔记;不懂多间,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回答问题先举手,得到允许后站起来发言,发言时声音响亮;别人发言时要认真仔细地听,虚心学习,取长补短。
(三)预习、复习习惯
预习是学生学习的起始环节,课前预习是一种种学的学习方法,也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要求学生在每次上新课前自觉地进行预习。对要学的知识作一个初步的了解;把学习的难点、重点和不懂的地方记下来,这样在上课时就可以有的放矢地带着问题听课。课后及时复习,记忆清楚,内容易懂,应当要求学生当天的课当天复习;先全面复习再重点复习;遇到难题时反复复习,温故而知新,复习能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知识能被掌握得更扎实。
(四)作业与检查订正习惯
作业练习是学习过程的重要环节,减轻过重的学习担负并不是不要布置作业。作业有助于巩固、消化所学的知识,把知识转化为技能,因此应要求学生做到:创设一个安静良好的作业环境:积极思考独立完成,今日功课今日毕,作业不拖拉不抄袭;作业书写工整,字迹清楚,格式规范,卷面洁净;作业前看清楚题目要求,复习有关内容,作业后仔细检查,自觉验正;作业本发下后发现答错题自觉及时地订正。
(五)课外阅读习惯
课外阅读对于开拓学生视野,丰富知识,提高阅读与表达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建议做好如下工作:加强课外阅读指导,培养阅读兴趣,一要课内外结合,经常向学生推荐好书。二要校内外结合,创造良好的阅读条件。三要增设阅读指导课,激发阅读兴趣,引导正确阅读的习惯。四要开展多种读书活动,引导学生节约零用钱订阅多种书报,要指导学生做好阅读笔记,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并且适当开展课外阅读竞赛评比活动。
六、总结与反思
俄罗斯著名的教育思想家乌申兹基说过:人的好习惯就像是在银行里存了一大笔钱,你可以随时提取它的利息,享用一生。一个人的坏习惯就好像欠了别人一笔高利贷,老在还款,老还不清,最后逼得人走入歧途。学习习惯是影响各门学科学习的重大因素,因此,从所有学科的第一课时开始,就应该根据教学条件、学习情况、课本、教师所用教学法体系以及所依据的教学理论等等,有计划地、持续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习惯的形成和发展,一般受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两方面的影响。外部因素是指影响学生学习习惯形成的社会、家庭、学校因素,内部因素是指学生自身的生理条件,智力发展和学生的自我意识能力。只有社会、家庭、学校三方面共同努力、紧密配合,保持教育思想、教育目的的一致性,才能共同营造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环境。其次,我们要借用班级家长会,部分家长座谈会等形式,
第三篇: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教育案例
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教育案例
——不会听课的小磊
案例:
我担任四年级的数学教学工作,小磊是我的学生,上课的时候总是听一会儿,就不自觉地东瞧西看,桌面上有什么东西都想玩,一枝铅笔、一块橡皮都能让他玩上半堂课,是在找不到东西玩,自己的手也能玩半天,甚至自己的衣襟、袖口都可以当做玩的对象,每堂数学课,我都要提醒他几次。自然,没少挨批评。家长方面也很重视。可是,他还是老样子。一堂课上要溜几回神,等到老师提醒而转过神来听课时,由于没听到前面的知识而跟不上,所以又去玩手边的东西。考试成绩自然不好,教师和家长都着急。他自己也知道上课应认真听讲,想改掉这个坏毛病,可一上课就不自觉地又神游了。
分析: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小学四年级的学生虽已发展了有意注意,但还是容易受其他事物的影响而分心。这个年龄的孩子自我控制能力还较差。上课不专心听讲,有其自身的年龄特点。小龙虽已上了四年级,却还未养成上课专心听讲的良好习惯。另外,客观因素方面也会影响小磊上课专心听讲。例如,对上课所讲的内容不感兴趣。不适应教师的讲课形式或不喜欢任课教师,而“迁怒”于听课。或者,平时他很少受到教师的关注,而教师的批评正是一种关注,潜意识想得到教师的关注,所以不认真听讲。不管是主观原因,还是客观原因,小磊是不会听课的学生,这点对他的成长是极为不利的。
反思:
1、由于小龙不会听课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因此,在采取方法之前必须进行成因分析,找准原因,才能对症下药。
2、根据小学生年龄特点,上课时多采用新鲜、有趣、生动、形象的事物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小动物、童话、实物等会使课堂生动活泼。另外也可适当增加活动性的内容,让学生参加,会使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
3、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评价、外部奖赏来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动机,并给予及时、积极的反馈;鼓励小学生提各种问题等来激发学习动机。
4.养成良好的听课习惯。上课前调整好情绪,有良好的精神状态,是听好课的基础。课前预习,把不懂的问题记下来;在课堂上带着问题听课,寻找答案。为了不分散注意力,将与上课无关的东西放在书包里。在听讲时,思考哪些是重点,认为重点的就记下来,准备课后复习。同时,对一些没听懂的也要记下来,以便下课问教师或同学。
5.教师对于不认真听讲的小学生,平时应给予较多的关注。小学生都希望得到教师的关注,比如,平时交往中,摸摸学生的头,拍拍学生的肩膀,都会让他们感到自己在教师心目中是有位置的。在上课的时候,可以经常提问,让他们回答问题可以有三个好处:一是可以使他们集中注意力听课;二是可以促使他们思考问题;三是经常受到教师提问的学生,不会以不注意听讲或搞小动作而吸引教师的注意。
6、应用报酬效果集中注意力。首先,可以给小学生定个奖赏,作为学习的报酬,这个报酬可以依小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制订。其次,遇到困难内容可让小学生用假想的敌人来处罚和激励自己。
7、利用目标明确化集中注意力。将大目标明确化,能够明确目标,从而集中注意力。另外,让小学生把目标用文字或图形来表示也有助于提高注意力。
第四篇:小学生良好写字习惯养成教育
小学生良好写字习惯养成教育
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为深入贯彻新课程改革中提出的教育“以人为本”的发展思路,落实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正确的写字姿势,并有一定的写字速度,具备正确书写汉字的能力”。为培养孩子良好的写字习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特制定本方案。
二、实现目标
通过对学生有计划、分步骤的系统训练和培养,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写字观、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1、认识文字是传承信息的重要载体,掌握正确的写字方法是一项重要技能,形成“我能养成正确的写字习惯,能把字写好”的动态行为意识。
2、自觉纠正不良写字习惯,逐步养成正确的坐姿和正确的握笔书写姿势。
3、克服在作业中依赖橡皮和“拉胶”(透明胶)的习惯,养成在写字前观察、思考和写规范字的习惯。
4、把“写出一手好字”当成自己的一项技能,养成“提笔即练字”的习惯。
5、学会在学习前、后整理学习用具,养成爱护书写工具的习惯。
三、具体措施
以点带面:以三年级为试点年级进行实验,取得阶段性成果后在全校展开;纠正与推行相结合:在实施过程中研究分析学生的不良习惯并引导学生克服,同时推行正确的方法;系统训练,形成内化:通过有计划的培养、辅导使学生的写字习惯由“他要”转化为“我要”。
实验年级训练步骤:
1、对学生“写”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确立阶段目标。采用的方法有:调查问卷、照像、录像等。对“写”的认识程度、对“写”的方法的了解程度等。
2、针对“现状”开展活动。
(1)、组织学习,明确目标。在这阶段先安排学生观看自己的不良习惯,引起学生注意;再提出正确的导向,引导学生确定自己的阶段奋斗目标。
(2)、营造环境,逐步实施。
第一步:在学生学习活动的场所(学校、家庭),采用宣传画或标语的形式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氛围。
第二步:将正确的书写姿势——“三个一”和正确的写字习惯——“前、中、后”编成歌谣,进行传唱。
第三步:各学科渗透良好写字习惯养成教育活动。要求各科任课教师在布置学生进行书写作业前,花1分钟时间进行正确姿势、方法训练。
3、多形式评价,集体提升。纠正与激励相结合,采用方法有:自评、互评;小组评、班级评、年级评;日评、周评、月评、学期评。
4、阶段性总结。
全校进行推广。
四、评价体系
多元化评价。
五、进度安排
第一阶段:2010年9月制定实施方案
第二阶段:2010年10月—12月:试点年级开展实验活动
第三阶段:2010年1月:阶段性总结
第四阶段:2011年3月—6月:全校开展活动
第五阶段:2011年7月:成果汇报
六、预期效果
全体学生都知道怎样才是正确的写字姿势,并努力在向良好写字习惯这个目标靠近;大部分学生初步养成写字时正确的握笔和坐姿;部分学生形成写字前认真观察、思考和努力写规范字的习惯;小部分学生养成“提笔即练字”的习惯。
第五篇:从课前准备开始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从课前准备开始养成良好学习习惯高新二小康兆晶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简单的方面说,只需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习惯是人们在学习活动中养成的比较稳定的行为方式,是在一定的情况下自动进行某些学习活动的经常性倾向。国内外教学研究统计资料表明,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学习的好坏,20%与智力因素相关,80%与非智力因素相关。而在信心、意志、习惯、兴趣、性格等主要非智力因素中,习惯又占有重要位臵。古今中外在学术上有所建树者,无一不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然而,很多习惯都是从小养成的。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主张,好习惯的培养“最好是心理还很清新”,没有形成错误概念,没有养成坏习惯时就开始,否则将是麻烦的。小学阶段,尤其是低年级更是培养学生养成好习惯的关键时期,俗话说:习惯成自然。当学生养成了各种好习惯后,会使学生学习更自觉,更有效;逐步适应学校生活,使学生更主动积极地投入到集体生活中。因此,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非常重要、非常必需的。我们作为一年级的启蒙老师,要常常思考:孩子们刚进小学,教师应该充分调动他们的兴趣,使他们乐于学习。同时还应教会方法,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他们善于学习。
俗话说“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我觉得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从课前准备开始。
一、晓之以理,培养良好的“习惯意识”。
人的习惯很多:生活习惯,道德行为习惯,学习习惯等等,但不管是什么习惯,它们之间都存在着联系,有着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作用。要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首先应从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意识”入手。
1、正面引导,让学生明白怎样做才是好习惯。
低年级学生模仿性强,可塑性大,辨别是非能力差。我的做法是坚持从正面启发诱导,教会学生应该怎样—做,并使他们明白简单的道理,从而调动他们积极主动地、自觉地按照老师提出的要求去做,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要等学生出现了不良习惯时再费九牛二虎之力去纠正,因为对习惯来说,培养正确习惯总比纠正不良习惯容易得多。所以,开学第一天我就跟学生讲清楚了:课间应做好课前准备,如课前“摆好书本、削好铅笔、拿好本子……”这样可以帮我们充分利用上课时间,而且可以让我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循循善诱,让学生明白应该养成良好习惯。
教育孩子是一门科学,是一门艺术,违反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客观规律,教育必然失败。事实上,以说理诱导学生行为规范,养成良好习惯,是我们教育教学中经常使用的方法之一。我从培养低年级学生良好的课前习惯入手,从孩子们入学开始便着手抓课前习惯的培养,我常以“温和的据理劝说”,让学生懂得应该养成良好的课前习惯。记得一节语文课铃刚响,大家都迅速回到自己的座位,准备上课。而此时,一个我非常喜欢的学生——赵冠儒却慢吞吞地走进教室,桌上也没摆放好本节课需用的学习用品。我没生气,但也不打算放过这一细节,因为我知道习惯是从小处养成,而且得慢慢来,不能急于求成。于是,待大家坐定
后,我便说:“聪明的孩子都知道在课前把下节课用到的东西准备好,因为他们希望在课堂上节约点时间多学点知识,真是太懂事了。不过有几个孩子还没准备好,我想他们一定是忘了,但是相信他们会很快改过来的。”果然,话还没说完,伍威丞已经开始拿书和文具了……
二、规之以行,让充分的课前准备在学生中成为可能。
“无以规矩,不成方圆”。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十分好动,自我束缚能力不强。要想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除了正确的引导,还必须有其他方法来规范他们的行为。
1、你我约定,共同遵守。
在我们班有一个不成文的约定:每一节上课前都必须做好课前准备,否则本节课后只能在自己座位上玩,以示惩罚。此约定人人遵守,无一例外,大家共同监督执行。这样让“充分做好课前准备”深入学生之心。
2、抓紧抓好首次练习。苏霍姆林斯基十分重视教材的首次学习,他认为,“学习教材的第一堂课应成为特别的一课”因为“首次学习,就是从不知向知,向理解事实、现象、品质、特征的实质迈出的第一大步”。学生的第一次所学的东西往往会影响终身。但是,一旦操作不慎,或马虎了事,其后果同样惨重。因此,形成约定后的第一天,我每节课前都特地来到教室,告诉学生下一节是什么课,帮他们做好课前准备。
3、树立榜样,让学生潜移默化接受好习惯。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对于爱上进,好模仿的低年级学生而言,更是如此。榜样来自何方?低年级学生最肯以他所尊敬、佩服的人的一言一行为模仿榜样,因而榜样对学生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可以经常向学生介绍一些科学家、艺术家、伟人和古人是怎样学习的,以及他们有什么良好的学习习惯等。另外榜样同样来自于学生这个群体的本身。所以,我还在班里树立“课前准备模范”,鼓励大家向他们学习。
三、练之有素,让学生的课桌井然有序。
1、反复训练,在练习中规范言行。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要养成一种习惯,必须经过反复的历练。”事实就是如此,要养成学生书写不用橡皮的习惯,首次训练固然重要,但是,以后经常地提醒、反复地要求必不可少。课前准备虽小,但却可看出一个人当天的学习状态,再者,整齐的摆放不仅让人有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觉,更可以成为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开始,所以,我反复训练,每一节课都要先检查学生的课桌。
2、轮流管理,在管理中训练自己。
管理是一门学问,在管理中我们往往能发现问题,并以此来警示自己。为了培养每一个学生的管理能力,也为了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养成做好课前准备的良好习惯,于是,我让大家轮流管理课前情况。当上课铃响后,轮到管理的学生迅速检查同学是否已准备好课堂上需要的学习用品,而且是否已摆放整齐;如发现未准备妥善者,则去提醒他。其实,他们在提醒同学的同时就是再一次告诉自己该如何做好课前准备,这样以后更会强化自己的言行,让自己养成良好习惯。
3、奖罚分明,以此激励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1)奖
我们都知道“好学生是夸出来的”。奖励是一种积极的强化手段,良好行为的强化物,是一种有利的教育方法,对学生要坚持表扬为主。我把课前准备与班里的争章、得星结合起来。为了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起初,我在当天能全
部做好课前准备的孩子的书上画一朵小红花,而后换成红星贴在红星榜上上。渐渐地,大部分学生的行为已得到强化。现在,做好课前准备已成了我们班大部分孩子的自觉行为。
(2)罚
学生犹如一棵幼苗,要促使其茁壮健康成长,不能只给予它需要的东西,也就是说,仅仅提供肥沃的土壤、充足的水分、温暖的阳光还是远远不够的。“玉不琢不成器”,人性不仅仅是善的,也不仅仅是恶的。赏与罚、奖与惩总是相对出现的,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也是畸形的。惩罚之于教育,是不可回避的问题。所以,当学生在约定后有时没做好课前准备,那么,当堂下课后我会让他在座位上坐几分钟不许出去玩,以此让他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这样之后,慢慢地,大部分学生都能在课前做好准备,任课老师都说到我们上课总能看到孩子们摆放整齐的课桌。
四、持之以恒,让学生习惯整齐的课前摆放。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不可能一蹴而就。任何一个人成功的秘诀不在于一时的冲动,或有一个良好的开端,而在于有持之以恒的精神,坚持不懈的努力。所以,在训练学生行为习惯时,既要重视抓好开端,由易至难;更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提出不同的要求,进行长时期地循序渐进地练习。不仅如此,训练必须严格。根据科学家的研究,一个好习惯的养成需要21天,但是这只是一个平均数。养成的习惯不一样,每个人的认真程度不一样,所用的时间也不一样,因此,我们要培养一个习惯就要坚持,不仅是21天,更是任何时刻都要学生明白充分的准备、整齐的摆放的重要性,决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想起来就抓,想不起来就不抓。培养习惯坚持是非常重要的,正如著名教育家恩曼所说:“习惯仿佛像一根缆绳,我们每天给她缠上一股新索,要不了多久,她就会变得牢不可破。”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习惯是教育力量的基础,是教育活动的杠杆,对教育者来说,习惯是极为重要的本质现象之一,只有习惯才能使教育者把某些原则灌输到受教育者的性格、神经系统以及他们的天性中。良好的习惯乃是人在神经系统中存放的道德资本,这个资本不断的增值,而人在其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一个长期、艰巨、细致的工作,不仅要有长期计划,短期目标,持之以恒的精神,更要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培养行为。应遵循从不自觉到自觉,从简单重复模仿到有意识训练,进而达到习惯成自然的规律。从课前准备开始,关注孩子们学习、生活中的小节,相信良好的习惯会伴随他们,使他们终身受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