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县深化乡镇机构改革后乡镇行政体制
×××县深化乡镇机构改革后乡镇行政体制
运行情况的调研报告
根据《中共××省委 ××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乡镇机构改革的实施意见》(××××)精神,×××县于2011年底全面完成了深化乡镇机构改革的各项任务。到今年7月,我县深化乡镇机构改革后各乡镇政府及乡镇事业单位已运行半年,为了解乡镇政府及乡镇事业单位的运行情况,特对我县乡镇管理体制和机构运行情况进行了调研。具体情况如下:
一、深化乡镇机构改革后乡镇行政体制运行情况
(一)乡镇职能得到重新定位。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乡镇政府的主要职能定位为: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强化公共服务,着力改善民生;加强社会管理,维护农村稳定;推进基层民主,促进农村和谐。乡镇政府的职能定位进一步找准,使基层政权建设得到加强。通过这次乡镇机构改革,找准了适合×××县这样经济欠发达地区乡镇的职能定位,所规范的乡镇机关职能,体现了欠发达地区乡镇党委政府所要做的工作。
(二)机构设置更加科学。一是规范党政机构设置。严格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要求,以及“机构设置统一规范、职责配置科学、人员分工合理、工作运转高效”的原则,全县各乡镇机关统一设置4个机构:党政办公室、经济发展办公室、社会事务2-
大乡镇党政领导班子成员交叉任职。事业编制核定过程,根据乡镇职能的转变,重点加强社会保障服务中心、国土和村镇规划建设服务中心的人员编制。
(四)乡镇政府服务功能得到增强。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状况和新时期对政府职能转变的要求,政府要把从政为民、服务社会的价值追求,体现在为群众提供更好的服务上。“通过改革,规范了乡镇政府的内设机构和下属事业单位的设置,探索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乡镇机关运行机制,初步改变了机构设置过多、职能不清、效率不高的现象。通过机构设置的调整,各机构的职能得到了细化和明确,机构之间的工作条块关系更加清楚、顺畅,促进了分工协作,提高了工作效率。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是乡镇执政能力弱的问题。乡镇作为一级政权,承担着各自辖区的行政管理职责,而目前各类审批权和执法权都由县以上政府和相关部门行使,造成乡镇政府的行政权力和手段受到限制,导致乡镇政府难以有效管理乡镇社会事务。
二是乡镇财力不足的问题。在农村税费改革后,以农业为主的乡镇,特别是边远山区的乡镇财政收入几乎为零,行政开支完全依靠上级政府的财政拨款或上级部门的专项工作经费,无更多财力用于民生的支出。乡镇政府为增加自身的财政收入,只得将精力更多放在完成上级制定的经济指标和项目建设上,从而削弱了乡镇政府的社会公务服务的履职能力。
三是乡镇事业单位管理仍待规范。本轮深化乡镇机构改革将乡镇事业单位的人、事、物、财权一并转由乡镇政府管理,虽然使乡镇事业单位的管理更加直接、规范,乡镇履职能力也得到进一步提高,但随之出现了乡镇事业划归乡镇后,原上级主管部门对对口乡镇事业单位的支持力度减弱,造成乡镇事业单位工作难于开展。
三、建议
一是赋予乡镇与职责相匹配的权力。要使乡镇政府履行好自身的职责,就必须依法界定县乡两级政府的职权范围,做到权力与职责相符。应将县级政府的部分审批权和执法权下放到乡镇政府,增加乡镇政府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行政权力和手段。
二是改革财税体制,增加乡镇财政收入。在乡财县管体制下,要保障乡镇政府财政足额划拨到位,上级政府不截留挪用。加大乡镇政府的财政预算,健全税收属地征管体制,增加乡镇政府的财政收入。
三是深化乡镇事业单位改革。不再简单地将乡镇事业单位划归乡镇政府或上级部门管理,而应在乡镇政府管理乡镇事业单位人权,上级部门管理乡镇事业单位事权的基础上,建立人权与事权管理有机统一的新的管理体制。
二○一二年七月十二日
第二篇:浅谈深化我国乡镇行政体制与机构改革研究
内蒙古广播电视大学农学院
综合实践环节档案
教 学 点 名 称:_太旗电大工作站_
学
员
姓
名:
鲍金才______
学
号:__14***
专
业:
农村行政管理____
入
学
时
间:__2014春_______
指
导
教
师:_
__________
毕业作业的写作要求、格式及评价标准
一、毕业作业的写作要求与格式
毕业作业的定稿一律用A4纸打印,用统一封面装订,采用左侧装订。
(一)毕业作业的写作格式 标题:黑体3号居中;
[摘要]:“摘要”两字用黑体4号,具体内容用宋体4号;
[关键词]:“关键词”三个字用黑体4号,具体内容用宋体4号; 正文:宋体小4号;
一级标题:黑体3号居中;
二级标题:黑体4号;
三级标题:黑体小4号;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四个字用黑体4号,作者、著作名、出版社、时间等均为宋体小4号。
(二)毕业作业的写作要求
“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管理类各专业的毕业作业要求完成调查报告,其他专业的毕业作业可以是调查报告形式,也可以是论文形式。作为调查报告,正文应包括三部分:前言、主体、结束语。前言是说明调查的背景意义和时间地点;主体是说明调查的方式、内容、调查过程,发现的问题,以及分析思考和论证的步骤和结果;结束语时说明调查的结论、效果和体会。最后要有落款,用以说明完成调查报告的时间、地点和调查人等。作为毕业论文,应查阅文献资料,介绍所选题目的背景,说明现状,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和对策。
二、毕业作业的成绩评价标准
作业成绩评定分优、良、及格、不及格四个等级。具体要求如下:
优:
1、所研究问题有针对性和实际应用性、创造性;
2、原始资料齐全,分析方法科学;
3、对当地的生产及管理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4、论据充分,层次清楚,结构严谨。
良:
1、原始资料基本齐全,能较好地进行加工整理;
2、分析问题正确、全面,对生产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3、结构完整,数据基本可靠,层次比较分明,文句通顺。
及格:
1、有一定的原始资料,进行一定程度的加工整理;
2、有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有一定的论据,主要数据基本可靠,文字尚通顺。
不及格:
1、原始资料残缺不全,加工整理差;
2、问题分析有严重错误,层次混淆不清;
3、基本内容属抄袭他人作品。
三、有关内容的填写要求
除了毕业作业的定稿一律用A4纸打印外,其他要求学生和指导教师及实习点负责人等填写的内容一律用兰、黑钢笔或碳素笔填写。
内蒙古广播电视大学“一村一” 毕业作业
作业题目_浅谈深化我国乡镇行政体制与机构改革研究__
教 学 点 名 称:_太旗电大工作站_
学 员 姓 名:
鲍金才______
学
号:__14***
专
业:
农村行政管理____
入 学
时
间:__2014春_______
指 导 教 师:_
__________
姓名
鲍金才 学号
14*** 性别 男 照片 出生年月 1976.8.28 民族 汉
工作单位
太仆寺旗经济和信息化局
通讯地址及 邮编
宝昌镇 指导教师姓名
不填 工作年限 不填
职称(职务)
不填
工作单位及 联系方式 不填
毕业作业简要介绍
一、毕业作业内容摘要: 要深化我国乡镇行政体制改革并取得实效,乡镇政府的地位和作用定位必须科学,乡镇政府的职能转变必须到位,乡镇政府的机构编制和财税管理必须完善。要把握根本,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和管理方式;抓住重点,进一步精简和整合乡镇机构和人员;突破难点,创新乡镇人员分流的观念和方法;加强支点,充分依靠和发挥各种社会服务组织和村级组织的作用。
二、毕业作业写作提纲:
一、我国乡镇行政体制和机构改革中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二、继续深化我国乡镇行政体制与机构改革的理论探讨。
(一)乡镇政府的地位和作用定位要科学
(二)乡镇政府的职能转变要到位
(三)乡镇政府的机构编制和财税管理要完善
三、继续深化我国乡镇行政体制和机构改革的具体建议
(一)把握根本,进一步转变职能和管理方式
(二)抓住重点,进一步精简、整合机构和人员
(三)加强支点,充分依靠和发挥各种社会服务组织和村级组织的作用
三、毕业作业参考文献: [1] 寇凤超.深化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路与对策.集团经济研究, 2006,(8): 8.[2] 吴雁俊.乡镇行政管理体制存在问题研究.贵州发展研究, 2006,(5): 19-22.[3] 左然.乡镇行政管理体制需创新.瞭望新闻周刊, 2006.毕业作业指导记录(该表学员不填)
第一次指导时间__________ 指导内容及意见:
指导教师签名___________ 第二次指导时间__________ 指导内容及意见:
毕业作业评语:
年
教学点初审意见:
指导教师签名___________
毕业作业成绩
__________
指导教师签名
__________ 月
日
签名
(加盖公章)
****年**月**日
盟市电大复审意见
内蒙电大验收意见:
内蒙古广播电视大学“一村一”各专业生产实习鉴定表
教学点:太旗电大工作站
姓名 专业 入学时间
实习单位(基地)实习具体时间 实习内容 实习态度
签名(加盖公章)年
月
日
签名
(加盖公章)
****年**月**日
实习点负责人 鲍金才
农村行政管理
2014春
宝昌镇
3.5-4.15 选材
良好
4.257.20 定稿
良好
实习单位意见:(加盖公章)
成绩
指导教师意见
(签章):
教学点初 审意见
年
月 年
月
日
日
审核人(签章)
****年**月**日 盟市电大 复审意见
审核人(签章)
****年**月**日
内蒙古电大 验收意见
审核人(签章)
****年**月**日
浅谈深化我国乡镇行政体制与机构改革研究
摘要:要深化我国乡镇行政体制改革并取得实效,乡镇政府的地位和作用定位必须科学,乡镇政府的职能转变必须到位,乡镇政府的机构编制和财税管理必须完善。要把握根本,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和管理方式;抓住重点,进一步精简和整合乡镇机构和人员;突破难点,创新乡镇人员分流的观念和方法;加强支点,充分依靠和发挥各种社会服务组织和村级组织的作用。
关键词:乡镇 行政体制与机构改革 理论探讨 具体建议
乡镇是我国最基层的政权组织,是共和国政权大厦的基石,它处在农村工作的第一线,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要靠乡镇贯彻落实,事关全局的“三农”(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与之休戚相关。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已经进行了四次大规模的机构改革。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前三次机构改革对于乡镇一级的行政体制和机构设置等并没有大的实质性的触动,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某些方面的问题变得反而更加突出起来。
一、我国乡镇行政体制和机构改革中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其一,不少乡镇的人员精简和分流还只是停留在方案上,并没有真正落实。其二,政府职能和管理方式的转变并未完全到位。干预农民和经济组织生产经营自主权的现象仍然存在,不尊重村民委员会和村民自治权利的情况还经常发生。其三,对机构、人员精简和整合仍然不够,且重新反弹的压力依然存在。其四,事业机构行政化现象比较普遍。在这次改革中,虽然各地在乡镇机构设置中明确划分了行政机构和事业机构,但在实际运行当中,许多事业机构并没有真正转变自己的角色,仍然以管理者自居,把自己混同于政府行政机构,或者干脆就与政府行政机构一道以政府机构的名义开展工作,表现出明显的行政化现象。其五,人员分流渠道不畅。
二、继续深化我国乡镇行政体制与机构改革的理论探讨
(一)乡镇政府的地位和作用定位要科学
目前,理论界在关于乡镇政权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上有两种相反的观点。一种是弱化的观点,即认为应取消乡镇政府建制,或者强县弱乡、实行乡镇作为县市派出机构。另一种是强化的观点,即认为应该进一步强化乡镇一级政权组织,以使之在农村社会政治稳定和经济等各项事业的发展中发挥更加全面和重要的作用,因而主张对乡镇行政体制和机构改革的立足点是充分发挥其整体功能。虽然以上两种观点和认识都各有其一定的理由和依据,但我们认为,弱化乡镇一级政权组织,不符合我国国情,既不利于农村的社会政治稳定,也不利于促进农村经济和各项事业的发展;而过分强调强化乡镇一级政权组织的功能,把乡镇行政体制和机构改革的立足点定位在充分发展其整体功能,则不利于按照农村市场经济发展和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减轻农民负担的要求对乡镇行政体制和机构进行比较彻底的改革。因此,乡镇体制改革不是弱化或强化乡镇,而是要合理定位乡镇的职能,改革乡镇的体制。
(二)乡镇政府的职能转变要到位
现阶段乡镇政府职能转变还能到位,导致乡镇政府职能转变没有到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主要是这样几个方面的原因:(1)旧的思想观念影响。许多人尤其是政府工作人员过分迷信政府的能力和作用,而不相信市场的自调节能力和社会的自组织能力。这两个方面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强化的。(2)狭隘利益作怪。一些政府工作人员从自身的眼前狭隘利益考虑,总是千方百计地尽力多保留一些政府职能,以使自己手中的权力尽可能的大一些。(3)市场自调节能力较低。由于我们长期实行计划经济,发展市场经济的时间很短,所以市场体系和有关法律法规还不够健全,人们的市场意识和观念还比较薄弱,各种不讲诚信、不遵守市场规则、扰乱市场秩序的现象还比较突出。(4)社会自组织能力较弱。由于我们长期实行的是“强国家,弱社会”的治理模式,长期不重视甚至抑制社会组织的发育和发展,所以,社会本身的自组织能力还比较弱,许多社会事务社会本身不能自我调节和解决,还得主要依靠各级政府来调节和解决。
为了进一步推动乡镇政府的职能转变,使各级乡镇政府的职能转变早日到位,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1)狠抓思想观念的转变,帮助人们正确认识政府、市场、社会的能力和作用。(2)提高政府工作人员的思想认识,使其跳出眼前狭隘利益的局限。要使广大政府工作人员认识到,改革就是权力和利益的再调整和再分配。如果政府职能能够转变到位,其所带来的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财富的增加,可以为政府工作人员在内的全体社会成员带来更多更大的利益。(3)积极培育市场自调节能力,为政府进一步转变职能创造条件。(4)大力提高社会自组织能力,为实现“小政府,大社会”的治理模式创造条件。
(三)乡镇政府的机构编制和财税管理要完善
如果说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是机构和人员发生反弹的根本原因,那么编制管理和财税管理不完善则是机构和人员反弹的重要原因。虽然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带来了重新增加机构和人员的客观压力,但如果编制管理和财税管理是完善的,就能从严控制机构和人员的增加,且没有编制部门批准的各种超编机构和人员也没有相应的经费。现实中,相当一些机构和人员的增加,既不是政府职能本身真正所需要的,也没有经编制部门批准,又没有正当的经费来源,严格说来,实属无职能、无编制、无经费的“三无”机构和人员。而这部分机构和人员往往占了机构和人员的较大比重,且越是基层这种现象越严重。
编制管理历来是控制政府机构和人员膨胀的第一道闸门。然而,我们这道闸门却存在各种各样的漏洞或缝隙。一是有些领导人乱打招呼,私开口子,利用手中的权力压编制部门给自己所主管的部门或领域增加机构和人员编制。二是编制部门本身经不起软磨硬泡,抹不开情面,送出一些并非真正为工作所需要的机构和人员编制。三是执行编制法律法规和政策不严,对超编增如果说编制管理是控制政府机构和人员膨胀的第一道闸门,则财税管理就是第二道闸门。但财税管理这道闸门同样存在不少漏洞或缝隙。单从导致机构和人员膨胀来说,一是挪用其他款项用于行政经费尤其是用于发放工资和奖金的现象相当普遍,二是通过乱收费、乱罚款用于行政经费尤其是用于发放工资和奖金的现象相当普遍,这就给超编增设机构和人员打开了方便之门。
所以,不改进和完善编制与财税管理,堵住导致机构和人员反弹或膨胀的漏洞,即便政府职能转变到位以后,也难以有效消除机构和人员反弹或膨胀的现象。从理论上讲,一般是政府的职能决定政府的机构和人员,但在实际运作中,机构和人员脱离政府职能而膨胀的现象并不少见。
二、继续深化我国乡镇行政体制和机构改革的具体建议
(一)把握根本,进一步转变职能和管理方式
乡镇行政体制和机构改革,最根本的就是转变职能和管理方式。只有职能和管理方式真正转变了,才能更好地适应和推动农村经济和各项事业的发展。乡镇政府职能和管理方式的转变,总的说,就是要做到有所不为有所为,为而有度,并对为的方式即管理方式加以改革和创新。
1.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学会有所不为。凡是市场机制可以有效发挥作用的领域,乡镇党委、政府要主动退出。这既可以大大减轻乡镇党委、政府的工作负荷,又可以避免人为地干扰和破坏市场机制。
2.搞好统筹规划和检查监督,做到有所为,为而有度。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乡镇党委、政府的主要职能就是做好全乡镇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统筹规划和检查监督,要做到有所为,为而有度。
3.由以指挥、控制、命令为主转向以引导、协调、服务为主,实现管理方式的改革和创新。乡镇职能的转变,不仅仅是职能内容的转变,职能实现方式即管理方式的改革和创新也是非常重要的。由以指挥、控制、命令为主转向以引导、协调、服务为主,是职能实现方式即管理方式的重要改革和创新,既能调动广大农民和各种经济组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
(二)抓住重点,进一步精简、整合机构和人员
目前,乡镇政府的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都很不规范。要按照减少机构、整合资源、综合设置、提高效率的要求,根据职能需要严格规范乡镇机构和岗位、人员设置,结合乡镇规模和经济实力以及经济社会转型时期的工作要求,从紧设置乡镇内设机构,从严控制乡镇领导职数和人员编制。要通过立法明确乡镇机构职能、人员编制和工作程序,明确乡镇政府各项行政人事行为的程序和责任。法治化是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保证。在乡镇改革中,要贯彻“小政府,大服务”的方针,保留履行政治和社会服务职能的机构,压缩甚至撇开履行经济管理职能的机构。对规模过小的乡镇应视具体情况适当合并,减少数量,扩大规模。
(三)加强支点,充分依靠和发挥各种社会服务组织和村级组织的作用
一要积极扶持和发展各种社会化、市场化的社会服务组织。这里所谓的社会化,就是指这些社会服务组织并非官办的,而是由社会自主创办和管理的;这里的所谓市场化,就是这些社会服务组织在向农民和各种经济组织提供各种服务时,是不带任何强制色彩的,完全按照互利互惠的市场规则来进行。
二要加强农村党支部和党员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农村党支部和广大党员的作用。加强农村党支部和党员队伍建设并充分发挥其作用,有利于农村工作中许多问题的解决。
三要加强对村委会的领导和指导,鼓励和支持村委会独立开展工作。乡镇一级政府转移出来的很多职能除了相当一部分将由市场和社会化、市场化的社会服务组织来承担外,其余的将主要由村委会来承担。所以,乡镇一级党委、政府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加强对村委会的领导和指导,并鼓励和支持村委会独立开展工作。设机构和人员的部门和单位查处不力。
深化乡镇行政体制改革,必须遵循积极稳妥、循序渐进、务实管用的原则,以有利于管理、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有利于提高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为根本目的,并结合自身实际来进行。合理设置乡镇党政机构、合理划分乡镇行政职能、合理划分乡镇行政区划、加强乡镇机构编制管理、整合乡镇行政资源、推行领导干部“交叉任职”、引入市场机制深化乡镇站所改革、建立健全科学民主的管理决策机制、压缩乡镇财政供养人员降低行政成本等方面人手,推进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新时期乡镇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要着眼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形成有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机制。这是一项政治性和政策性都很强的工作,必须从实际出发,在实践中大胆探索,大胆创新,积极稳妥地推进。
参考文献
[1] 寇凤超.深化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路与对策.集团经济研究, 2006,(8): 8.[2] 吴雁俊.乡镇行政管理体制存在问题研究.贵州发展研究, 2006,(5): 19-22.[3] 左然.乡镇行政管理体制需创新.瞭望新闻周刊, 2006.
第三篇:深化乡镇机构改革的几点探索
深化乡镇机构改革的几点探索
李学义
改革、发展、稳定是当前社会的三大主题,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实现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而改革则是实现发展的途径和手段。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农村政策的相应调整,在给农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的同时,也使农村工作形势发生了质的变化。200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印发《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关于深化乡镇机构改革的指导意见》。这标志着,我国乡镇机构改革经过5年多的试点探索,总结经验,不断完善,目前正向全国范围内推开,新一轮乡镇机构改革全面启动。2008年7月19日,原詹桥镇、贺畈乡、壁山乡顺利完成综合配套改革,合并成为新的詹桥镇,就撤乡并镇以来我镇所总结的经验和教训,对如何通过深化乡镇机构改革来提升政府行政效率浅谈几点看法。
一、实施乡镇机构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1、降低行政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必须实施乡镇机构改革
我市绝大部分乡镇人口都在2万人以下。“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普遍存在机构臃肿,人员过多等问题,每个乡镇的事业站所达到20多个,行政事业编制的工作人员一般为60人左右,部门职能交叉,人浮于事,导致行政运行成本高,工作效率低,严重影响到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和党群干群关系。因此,只有进行机构改革,精简机构,分流人员,才能减轻农民负担,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和工作效率的提高。
2、打造产业特色、形成规模效益要求实施乡镇机构改革
由于我市普遍乡镇规模小,人为的行政区划将自然地理区域隔裂,使农村的劳动力、农产品等资源优势难以有效聚集,导致产生农业服务体系不健全、产业特色不明显、规模效益不高的问题。“千家万户小生产”成为我市当前农村的主要生产方式。随着市场经济制度的不断完善,这种单一的生产方式已无法适应“千变万化大市场”的要求。通过撤乡建镇,合理规划行政区域,为实现农村经济多元化、农业集约经营化提供有效的服务平台,使原来分散的各种资源在新的更大范围内流动,经济和产业结构在更大范围内进行调整,以此促进资源优化配臵,放大经济互动效应,这样农业产业特色和规模效益才能显现出来。同时,也能有效地解决农民生产盲目性大、参与市场谈判地位低、抵御市场经济风险能力弱的问题。
3、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增强乡镇发展后劲呼唤实施乡镇机构改革
当前我市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动力和支撑主要集中在市区及工业项目上,农村发展缓慢,城镇化水平低。实施乡镇机构改革,设臵“区块中心镇”,有利于集中财力办大事,加快“区块中心镇”的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完善“区块中心镇”的功能,提升“区块中心镇”的品位,可以增强乡镇的发展后劲。另外,通过建立区域性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能够增强小城镇的聚集功能,发展集镇工业和第三产业,走出一条以工促农、以工带农和以城镇带乡村来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路子。
4、发挥区位优势、加快发展步伐需要实施乡镇机构改革
我市地处湘北边陲,是湖南省的北大门,境内有武广高铁、京广铁路、107国道及京珠高速公路贯通。北临长江,西傍洞庭,东南蜿蜒着罗宵山的余脉,居长沙、武汉经济文化辐射的中心地带,有着得天独厚的交通条件和区域优势。随着长株潭经济一体化格局的逐步形成,我市面临的发展机遇和区位优势更加明显,但目前我市区位优势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实施乡镇机构改革,通过加快市区开发和区块中心镇建设,使我市主动融入长株潭经济圈和武汉经济圈,有利于把临湘市打造成为湘、鄂两省及沿海的产业梯度转移承接基地和休闲旅游基地。
二、实施乡镇机构改革必须抓好关键环节
牵牛要牵牛鼻子。乡镇机构改革也是如此,要搞好乡镇机构改革就必须抓住关键环节,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1、乡镇机构改革要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
乡镇机构改革的核心和最终目标就是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率,提高服务三农水平。在实施乡镇机构改革的过程中,我们要始终遵循着乡镇政府职能在由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这条主线推进,在转变政府职能、改进干部作风、打造服务型政府方面做大量工作。改革前,乡镇管了许多不该管、管不了、管不好的事情,而乡镇应有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却没有到位,为“农”服务的能力较弱,明显存在着职能 “缺位”和“错位”现象。为此,我们把乡镇职能转变的重点要定位在促进经济发展、加强社会管理、搞好公共服务、维护农村稳定,加强基层政权建设五项基本职能上。具体一点就是,从直接办企业、抓生产经营、收费罚款等繁琐事务中解脱出来,把工作重点放在典型示范引导、提供政策服务、营造发展环境和维护社会稳定上,如加强规范农村土地流转市场,扶持农村经济合作社规模经营等;放在进一步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促进农民增收,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上,如抓好落实减负惠农政策、规范政务村务公开、加大农业生产指导等;放在宣传落实好党和国家的法律、政策,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及时化解农村社会矛盾,切实维护农民合法权益,确保社会稳定上,如深入开展“访民情”活动,加大对“两抢一盗”等犯罪行为的专项治理等;放在抓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改善农民公共生活设施,为农民提供科学技术知识等各方面的服务上,如开展送科技下乡,抓好高产农业示范基地建设等;放在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改善农民生活水平上,如切实办好惠民实事工程;放在加快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推动农村义务教育、扶贪帮困和农村合作医疗等工作上,如努力扩大社会基本保障体系,加强镇村医疗水平等。
2、乡镇机构改革要以规范机构编制为抓手
机构编制属于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乡镇机构编制一旦确定,就必须不折不扣地执行。但是,目前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乡镇机构设臵不够规范。有些乡镇政府大院内挂了十几个,甚至二十多个牌子。有的是按规定设臵的,有的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评比擅自设臵的。机构随意性大,就失去了机构编制的严肃性和权威性,通过2008年机构改革,詹桥镇内设机构由原来三个乡的12个,减为3个,即党政综合办公室(加挂“综治办”牌子)、经济发展办公室(加挂“安监办”牌子)、社会事务办公室(加挂“计生办”牌子)。行政编制由原来的56名精减为35名,比原来减少37.5%,领导职数由原来的28名减少为14名,减少50%,机构和人员的精简,使行政运行成本大为降低,同时,在改革中詹桥镇共辞退无编无岗勤杂人员15人,机关食堂由原来的3个减为1个,加上能源、招待、车辆、电话等费用的缩减,每年至少节约公用经费50余万元。
3、乡镇机构改革要以维护群众利益为根本点 在实施改革的过程中,我们始终把群众利益摆在首位,正确处理好改革中的各种关系。首先是坚决执行“五个不变”政策,即:①农村双层经营责任制和税费改革政策等各项现行政策不变;②所有依法形成的经济关系不变;③现有国家、集体、个人财产性质不变,按属地原则凡集体、个人投资兴办的工商企业、股分制合作企业、乡镇村集体企业、公益设施原有受益关系长期受法律保护;④现有乡镇干职工(除分流人员外)性质、职级、工资待遇不变;⑤村组区划不变。其次是加大社会治安管理力度,深入村民群众中及时了解掌握重大社情、民情动态,切实做好矛盾化解工作,对煽动闹事、扰乱社会秩序、阻碍改革工作的,依法实施了严历惩处。
三、目前乡镇机构改革存在的一些困难
1、乡镇机关编制普遍偏少,造成干部人员偏少 造成干部人员偏少的原因在于公务员管理制度出台后,入口卡严,进入公务员序列必须通过统一招考,由于借用和留用人员对工作的熟悉程度较新录用人员好,再加上乡镇财力困难的缘故,导致乡镇政府不愿意增加招录人数。乡镇机关的工资福利待遇较市直机关偏低,工作节奏和压力偏大等原因导致报考人数较少,市直机关工作人员又普遍不愿意到乡镇任职;另外,组织人事部门每年都针对乡镇的领导班子在年龄、文化和性格等方面合理搭配上进行调整,因此其各项比例都较为科学合理。而乡镇中层及以下人员,乡镇无权增加人员,组织部和人事局又无权在全市范围内调整乡镇中层及以下人员。
2、财政支出范围逐年加大,财政负债日益严重 乡镇机构改革基本上只限于对乡镇的撤并和人员的精简,但对工业基础设施建设、镇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公益事业等方面的投入却在逐年加大。随着乡镇政府对农民负担的减轻、加强镇工业经济建设的重视和向公共服务型政府的转变,原有的支出范围已经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财政收支的缺口逐年加大。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国家农村工作的重视力度不断加大,农村农业技术服务、农村水利建设和农村道路建设等方面的重视,其所需经费除上级财政有部分出资外乡镇都必须配套资金,但乡镇向农民收取费用日益规范,这从客观上加大了镇财政的负担。随着农业税的取消,乡镇财力大幅度减少,而支出却为刚性上升。如2009年我镇的十一项惠民实事工程建设,总计划投资近1200万元,自筹配套资金就高达500万元。随之而来的是出现乡镇财政收入逐年上升但可用财力却逐年下降的局面,在可用财力不够的情况下多方负债,从而进一步加大财政的负债,并由此产生很多社会问题(包括村级负债,因为村级负债大多为镇级负债的转嫁)。
3、乡镇一级政府职能转变面临诸多制约
历史上机构改革进行过多次,但往往走不出“膨胀-精减-再膨胀-再精减”的怪圈。乡镇机构改革成果能否巩固,在很大程度上要看上级政府是否顶得住压力。同时,改革的氛围也十分重要。如果单靠一个地方“单兵突进”,也难免会使基层干部产生抵触情绪,改革很难推进。此外,乡镇机构改革目的是促使乡镇实现职能转变,但仅靠乡镇自身的改革这一目的也难以实现。我们镇在机构改革后镇干部服务意识确实有所加强,但与“服务型”政府的要求相比差距仍然很大。原因一是财力有限;二是村民自治水平难以跟上。通过机构改革,乡镇的行政成本虽然大幅降低,但还仅仅停留在“温饱型”,巨额的乡村债务化解也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作为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的提供者,在目前的财政状况下,即使乡镇干部意识转变了,履行公共服务职责时还是捉襟见肘。另外,村民自治制度不完善也是乡镇职能转变的一大制约。正是由于村民自治步伐远远跟不上农村形势的发展,许多本来应在村一级解决的问题都变成了镇干部的事。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完成了乡镇机构改革,乡镇政府还是“无限政府”,乡镇干部还是“万金油干部”,难以从根本上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这是在下一步的改革中,我们必须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四、深化乡镇机构改革的对策和建议
乡镇机构改革是农村综合改革的核心和关键,为进一步完善和深化改革,结合我镇合并之后的工作实际情况和所遇到的困难,提出如下建议:
1、进一步理顺完善乡镇机构职能,促进乡镇政府职能转变
转变乡镇政府职能是乡镇机构改革的核心。镇政府职能转变将是一项长期的任务,需要在改革运行中不断探索完善。对乡镇机构的职能要进一步做好理顺调整工作,使其更加完善合理,尤其是要进一步理顺乡镇与垂管事业站所的关系,建议尽快出台上划垂管部门实施意见,实行政事分开。逐步建立起适应农业产业化,小城镇建设和服务农民致富的新型事业机构运行体系。只有理顺了乡镇与事业站所关系,乡镇功能得到完善,才有利于乡镇行使领导和管理职能,实现各种资源的有效整合和优化配臵,有力提高政府行政效率。进一步完善县对乡镇考核办法,着力解决县乡事权和责任划分后如何规范运作的问题,县级部门要转变指导乡镇工作的方式方法,根据乡镇机构的职能规定,研究制定指导对口机构的工作规则与业务程序,达到上下工作协调顺畅。通过完善乡镇机构运行,对乡镇各工作机构按职能规定和业务范围,县区要规范定岗、定员、定责、定考核,特别对职能多、业务量大、人员少的机构,如何做好一人多岗、交叉兼职,要规范统一。积极推进经济转型,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尽量减少各种达标评比、指标考核,减少“一票否决”事项,正确引导乡镇把更多的精力放到管理社会、服务“三农”、保障民生上来。
2、乡镇改革必须首先坚持县乡联动,不能分割开来改革
乡镇机构改革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情况复杂,涉及方方面面。需要上级的大力支持,需要付出成本,需要一定的资金作支撑。做到保留乡镇一级政府则必须首先明确县和乡镇一级政府各自的工作职能和工作范围,做到事权和责权相统一。县乡村改革要相互配套,尤其要加快县乡之间的衔接,如果县乡上下两级不能同改,乡镇改革就只能坐而论道。乡镇改革必须上下联动,必须切实解决乡镇体制改革中的财政投入问题,由各级政府共同承担和分摊改革的成本。为激励地方稳步推进乡镇机构改革,实现改革应有的目标和效果,应该切实解决改革成本问题,加大对乡镇机构改革的财力支持力度,帮助基层乡镇解决机构改革带来的困难。将乡镇机构改革同县乡财政体制改革结合起来,同乡镇财政财务管理结合起来,完善“乡财乡用县监管”管理方式,进一步增加对乡镇的财力支持。
3、适当增加乡镇行政编制,充实乡镇的中层及工作人员队伍
俗话说:上面千根线,下面一根针。乡镇的工作是全县乃至全国各项工作的基础,乡镇机关工作人员是落实国家和上级党委政府各项方针政策的执行者,因此如果没有一支结构合理、人数充足的工作人员队伍,那么政令的畅通和落实就会成为一句空话,因此,需要加大县直单位和乡镇机关人员的交流的力度。上级人事部门应该及时扩大乡镇每年招收工作人员的数量,同时,在招考乡镇机关工作人员的条件上,应该优先招录户口在乡镇机关所在地的报考人员,从而保障乡镇机关工作人员的稳定性和本地化。因为,只有工作人员的稳定,才会在各方面容易打开工作局面、才能保证制定的各项政策和措施符合当地实际,才会让各项政策和措施的执行保持连续性,才能避免工作人员中存在短期工作的想法。
4、加强对上岗和分流人员的业务技能培训,努力培养适应农村工作需要的乡镇干部队伍
乡镇机构改革后,一批年轻干部通过竞争上岗走上新的工作岗位,而农村工作经验丰富、年限较长的同志大部分退出工作岗位。目前乡镇干部以年轻同志为主,工作热情很高,但农村工作经验普遍不足,掌握的理论与实际工作不能实现有机结合,在服务群众、指导生产、处理矛盾、调解纠纷、维护稳定等方面的工作能力相对欠缺;新竞争上岗的部分人员存在跨行业、跨岗位上岗,工作了解不够,业务技能生疏,对一些工作连续性开展造成了一定影响;还有部分分流人员又从事了其他工作,如有的到村任职、有的自主创业、有的从事主导产业等,这部分人员也应加强培训。因此,改革后加强乡镇人员培训显得非常重要,建议要加大资金投入,安排专门资金,对乡镇干部进行全面培训,确保乡镇人员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第四篇:深化乡镇机构改革问题思考
推进乡镇机构改革,使其把工作重心转到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可以从根本上消除制约农村发展的体制性障碍。这不仅是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从源头和制度上防止农民负担反弹的一项根本措施,也是维护农村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直接关系到农村税费改革的最终成败,是农村综合改革的关键所在。
省委、省政府《关
于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试点的意见》提出乡镇机构改革的目标:坚持转变职能、权责一致、强化服务、改进管理、提高效能的原则,优化乡镇机构设置,精简机构人员,提高行政效率,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开透明、廉洁高效的农村基层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乡镇机构改革涉及面广,内容复杂。要实现改革的目标,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有关专家认为,各地在进行改革时,必须注重转变政府职能,妥善安置分流人员,加快农村公益事业发展,实行编制管理实名制。
《意见》要求,首先要深化乡镇党政机构改革,综合设置乡镇党政机构,一般应控制在3-4个以内。严格控制领导职数,乡镇领导职数一般控制在5-9名,实行党政领导交叉任职,提倡乡镇党委书记和乡镇长一人兼。全面推行岗位目标责任制。同时,深化乡镇事业单位改革。推行政事分开,实行公益性职能和经营性职能分开,大力整合乡镇事业站所。综合设置精干高效的公益性事业单位,经费主要由财政保障。经营性服务单位实行市场化运作。按照国家规定加快建立乡镇事业单位人员社会保障制度。乡镇不再保留和设立自收自支事业单位。此外,加强机构编制管理,全面推行乡镇人员编制实名制管理,在5年内乡镇机构编制和财政供养人员数量只减不增;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在乡镇党政机关、事业单位普遍实行竞争(竞聘)上岗和“凡进必考”制度,并妥善安置分流人员。
推进乡村区划调整,是乡镇机构改革的延伸,是巩固和扩大乡镇机构改革成果的必然要求。根据《意见》,全省乡村规模原则上定为:平原地区乡镇5万人以上,行政村0.4万人以上;丘陵地区乡镇3万人以上,行政村0.3万人以上;山区乡镇1.5万人以上,行政村0.15万人以上。平原、丘陵、山区县城人口分别为10万、8万和5万人以上,中心镇人口分别达到7万、5万和2万人以上。
第五篇:乡镇机构改革
乡镇机构改革的分析研究及其相关对策措施
乡镇是我国最基本的行政单位,承担着管理辖区内各项政治、经济和社会事务的职能,在整个行政体系中占有非常特殊的地位。随着时代的发展,乡镇机构进行了多次的乡镇机构改革,但是陷入了“精简—膨胀—
再精简—再膨胀”的怪圈,乡镇政府职能越位、错位现象仍然相当严重。新时期,中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同时随着新型城乡关系的建立、国家农业税费体制改革的实施、农村综合改革试点的全面铺开以及受乡镇人员多元化等因素的影响,对乡镇机构改革又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一、乡镇机构改革的必要性:
(一)、乡镇机构改革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政府机构作为上层建筑,它的职能和机构设置应该是同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政府机构也必须作出相应的调整,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推进乡镇机构改革,理顺关系,分清责任,切实解决现行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系,这既是贯彻中央精神,加强地县乡党政机关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建设文明、高效、廉洁的党政机关的重要措施,又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加快经济社会发展,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二)、乡镇机构改革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农村改革不仅涉及经济领域的改革,而且涉及政治、社会、文化等领域的改革,是一次重大的制度创新和社会变革。农村改革需要解决好基层政府职能转变、机构精简、富余人员出路等问题;需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和城乡利益关系,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合理配置;需要农村干部转变旧的工作方式,处理好与农民群众的关系,善于在发展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的条件下与农民打交道。这些问题涉及面广,政策性强,需要做深入细致的工作。因此,积极推进乡镇机构改革已经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
二、乡镇机构运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政企不分
中国乡镇机构经过几十年的改革后,社会各个方面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乡镇政府由计划经济对企业全面管制逐步转变成有意识的交由市场引导,但是政企不分的情况仍然存在。这种状况使许多乡镇企业不能真正成为独立的法人主体与市场主体,为权力寻租留下了腐败的空间,并进一步强化着乡镇行政权的极度扩张。
(二)政社不分
在我国的社会服务与社会管理方面,“政社不分”、“以政代社”的体制问题仍然非常严重。单一的行政化倾向,使得社会服务和社会管理方面的工作始终刚性有余而柔性不足,政府的经济成本、政治成本和道义成本居高不下。
(三)政事不分
政事不分表现在政事职责不分、政事权力不分、政事组织不分、政事管理与运行方式不分。从总体上看,事业单位改革远远滞后于政府改革与企业改革,传统事业单位管理体制的深层次问题尤其是政事不分问题并未解决,行政事业一体化特征依然突出。
(四)乡镇机构功能失调
由于转轨与接盘的脱节,改革后的乡镇机构的工作效能并没有达到“减人、减事、减支”的预期效果,而是出现了“减人、废事、费支”的恶性循环。乡镇政府职能“缺位”和“错位”并存,乡镇管了许多不该管、管不了、管不好的事情,而应有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没有到位,为“三农”服务的能力较弱。
三、乡镇机构改革的难点:人员精简与分流
乡镇政府机构改革时最头疼的问题是富余人员分流渠道少。目前绝大多数市县乡政府下辖的事业单位都人满为患,一些事业单位现有人员工资发放都成问题,根本无力接纳新人。因此,富余人员难以真正分流,是乡镇机构改革难点;每次改革最终结果是人员回升,导致每次改革总是出发点很好,结果却是不尽如人意,进多出少,人员精简仍未走出历史怪圈。
四、乡镇机构改革难点的成因分析
行政体制改革的难题主要在于机构改革中的操作性困难与行政人员对行政体制改革的观念性和行为性滞阻,这实际上构成了行政体制改革的最大阻力。深究乡镇机构改革人员分流难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府利益悖论
政府既是行政体制改革的执行者和推动者,又是行政体制改革的直接对象。事实上,有很多乡镇机构不光远离了农民的利益,而且也远离了国家的利益,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一个以自我权力扩张为后盾,谋取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最大化的利益实体。乡镇政府自我权力扩张和自我利益膨胀,不仅成为加重农民负担的重要因素,而且阻断了中央或上级政府的政令,降低国家支持农民的政策效益。
(二)传统观念影响
传统观念的影响对乡镇机构改革也存在着重大的影响。传统行政观念认为:政府的行政权力可以不受任何限制地深入并控制社会的全部领域和各个层面。乡镇管理机构是连接广大农村社会与国家权力体系的最基层的控制枢纽。国家权力的运作形式决定了乡镇机构的工作异常繁复和艰难。加上乡镇大量行政事务并未减少,因此精简人员就变得异常艰难。
(三)改革措施不配套,经费不足
机构改革不仅仅是机构和人员的裁减,而是一项涉及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机构和人员的精简,虽然能够在一时取得较大成绩,但如果没有相应的配套措施,改革的成果只能是昙花一现。由于乡镇经费的相对不足,经费紧缺的矛盾日益突出现。在改革不配套和乡镇经费严重不足的情况下,使精简人员与分流人员不能够获得稳定的生活来源,因此这成为乡镇人员精简与分流的严重障碍。
五、乡镇机构人员分流对策的探讨
由于行政体制改革对于经济体制改革的适应性特征以及受政治体制改革的制约,行政效率的提高和行政结构、功能两个层面上的改革,都必然受到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根本影响,要实现乡镇机构改革顺利进行,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政府职能转变
转变政府职能,改变传统的全能型政府,对于我国行政体制改革具有重大意义。要转变政府职能,就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上层机构权力下放:政府应广泛采用授权或分权的方式进行管理。理顺乡镇党委、乡镇人民代表大会与乡镇政府的关系,为行政改革提供来自权力之间的监督与权利对权力的监督,从而将自上而下的行政压力与自下而上的政治压力结合起来,更有效地推进乡镇行政改革;第二,培育乡村市场经济体制:从市场方面看,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完善,但其中的乡村市场经济还处在刚刚起步阶段,政府在培育乡村市场经济体制上方面,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改善乡村市场交易的硬体条件,如乡村交通、通讯等体系;(2)加大力度建设乡村交易的软体环境的建设。
(二)人事制度的改 人事制度改革,是乡镇机构改革的重要内容,是乡镇机构改革人员分流的重中之重。要通过改革,努力营造一个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选人用人环境,建立起干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有效激励、严格监督、竞争择优、充满活力的选人用人机制,为建设一支符合“三个代表”要求的高素质干部队伍提供制度保证:(1)、实行乡镇机构改革要引入竞争机制,实现乡镇干部的知识化、年轻化;(2)、精简机构和人员编制,精简机构,减少人员编制,是衡量机构改革成效的重要标志;(3)、制定优惠政策,精简富余人员。
(三)加强立法与监督
在乡镇机构改革中,我们要依照法律法规,界定乡镇职能。在依法治国的大环境下,要逐步精简乡镇职能,将不必由乡镇政权履行的职能或乡镇政府不必履行的职能减去,如义务教育的职能归并到相关的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维护社会治安的职能归并到政法公安部门,完成财政收入的职能归并到财税部门等等。
(四)建立科学合理的制度,完善行政运行机制
(1)要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科学的公共财政制度。任何财政资金的使用方案必须由相应级别的人民代表大会决定,并形成全国性的或地方性的法律,以减少行政官员对资金使用的自由裁量权。对乡镇管理体制、工资制度,特别是社会保障和医疗制度进行相应的改革,使机构改革与其它改革相互配合,相互支持,从而促进和保证乡镇机构改革的顺利进行。(2)、注重理顺各方面关系,改进和完善行政运行机制。合理调整部门之间的职能,减少和避免重复交叉;将相同和相近的职能交由一个部门承担。切实改革行政审批制度,规范行政审批事项,能取消的,要坚决取消;能精简的,一定精简;能下放的,要坚决下放;可改为备案的,一定改为备案管理;可由市场机制替代的,一定要通过市场机制来处理。根据需要保留的审批事项,也要改进审批方式,规范程序,简化环节,设定时限,提高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