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读书有感(范文)
我读书,我快乐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我们每天都要读书,都是与书为伴。读书可以治愚,可以塑造自己的人格;读书就是在和书中德行高尚的人谈话,就是在聆听智者的教诲;读书可以把我们从无知的荒野,领向智慧的彼岸。是书,架起从挫败通往成功的桥梁,也是书,让我们懂得人生的真谛。
小时候,每天睡前妈妈都会给我讲童话故事,从此,我就爱上了书,尤其是童话书。我为《卖火柴的小女孩》的小女孩的悲惨遭遇而哭泣,为《皇帝的新装》中人们的愚昧而觉得可笑,为《海的女儿》中的小美人鱼的善良和坚强而感动------我十岁生日的时候,爸爸知道我喜欢看书,就抽空给我买了几本书送给我。《三国演义》中有那么多有趣的故事:诸葛亮草船借箭,刘备三顾茅庐,曹操煮酒论英雄,还有很多。而读《红楼梦》,让我懂得了人间的无奈,为含泪九泉的林黛玉而愤愤不平。是书让我了解了真、善、美,是书让我领略了历史的风云,初尝了生活的滋味。
我喜欢在雨天的周末,一个人静静地坐在窗前,倒一杯茶,翻开一本书,尽情享受书中的美妙。
书,让我活泼开朗,心智豁然。
第二篇:我的桃花源-读书有感
我的桃花源
管城回族区港湾路小学
吕玥颖
我的桃花源
从幼年时的《十万个为什么》到少年时的《红楼梦》,读书伴随着我成长的每一步。读书带给我的快感,就如同陶渊明游桃花源般怡然自在。而现今,我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读书更是我的责任所在。
教师,过去称“教书先生”。“教书”是职业内容,“先生”乃尊崇之称。“教书”者必以“读书”为前提,不读书又何来教书呢?读书之程度不同,教书之水平必异。俗语所谓“秀才不怕衣裳破,就怕肚里没有货”,诗句则说“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严谨方正的寿敬吾给少年鲁迅打下了坚实的国学功底,自己也成为一方名师;故作斯文的孔乙己也想教酒馆伙计识字,一生终不免潦倒街头。
“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需有一桶水”,曾被奉为至理名言。但今天来看,恐怕不尽然。如果教师所拥有的水是一桶死水,教有法,但无定法,这一桶死水是否能满足各种各样的学生的需要呢?教师之水,应为活水,犹如江河,连接湖海。不虑枯竭,不忧败腐。则惠赐学生者,必新鲜而充沛。欲拥有活水,需广开泉源。泉源何在?桃花源中一书屋。
我们都说教师要有爱,我们爱每一个孩子吗?老师们会异口同声地说:“爱!”爱每一个学生是老师的职责,要全身心的把爱奉献给每一个学生。但拜读了王晓春老师的《今天怎样当教师》后,我学会了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去诠释教师对学生的爱。书中说到:教师对学生的爱,应该主要是职业的爱,而不是私人的爱。教师的爱是一种关心,一种关切,一种理解,一种宽容,一种帮助,教师是可以一视同仁地把这样的爱献给学生的。
是啊,教师也是普通人,也有普通人的喜恶。乖巧的孩子人人喜欢,对于那些“捣蛋鬼”、“淘气猫”,我们都是头疼不已。但是我们是教师,所以虽然私人的爱无法强求,但职业的爱我们必须做到的。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对于不同性格的孩子,作为教师不可避免的会有私人的情感选择倾向,但站在教师的立场上,就必须用教师的职业的爱去对待每一个孩子。在孩子有困难时,在孩子做错事时,在孩子有进步时,作为教师应该都能一视同仁的对待,教师的爱就是渗透在平时的点点滴滴中,萦绕在每一个孩子的身旁。在平凡的工作中付出自己的爱,这就是我们教师必须做到的职业的爱。
而在范梅南《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一书中,作者点滴细述日常生活中的案例,这些案例离我们是那么近,就在我们身边,每当我在教学中有什么疑惑时,每当我思路纠结时,我便翻来看看,从书中找出答案。
在本书里,作者范梅南教授不时地例举出父母和学生的生活经历以及和教师的教学经验方面的例子,不断地提醒作为教师的我们与自己所教的儿童间的“替代父母”的关系。因为孩子一天之中除了家人,接触最多的,给他影响最深远的就是教师了。所谓言传身教,真是这亲密的相处,使得我们在教育学生时不得有一丝的松懈。读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要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多注意教学中产生的各种现象和经历,因为教学机智就蕴涵在其中。“来吧,我来指给你这个世界,去那个既是你的世界,也是我的世界的道路,我知道做孩子的滋味,因为我去过你现在去的地方,我曾经也是孩子。”在这里,范梅南教授站在孩子的角度很好的把握了他们的心理需求。了解一个孩子,了解他的需要,才能因材施教,因材施教这个概念在本书里得到了全面地阐释。我知道了,作为教师,有时候不需要太多的语言,只要站在孩子身边就足够了。
在书中,还有很多小故事,让我感悟良多,让我一次又一次地与自己的实际教学联系到一起,令我深受启发。这本书使我深深意识到:人的一生并不是都是惊涛骇浪,更多的是潺潺溪流,往往一件很小的事情也会演变成蝴蝶效应,从而改变一个人的一生。
曾经有位教育家说过:“只读两本书(教材、教参)的教师无论如何是不能成为优秀教师的”。读书可以提升一个人内在涵养,增强一个人的文化底蕴。“有人说‘没时间读书’,关键还是他不想读书”。我完全赞成这句话,并深有同感,因为我曾经就是属于这种类型。刚开始工作时,我老是想:“老师也是人,老师的压力也是相当大的,应付学校各种各样的检查,写教案,做课件,想办法提高教学质量,晚上有时还要加班„„忙了一天,只想躺床上好好睡上一觉,哪还有力气读书?”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读者他的这句话,我顿觉惭愧。
闲暇时借来一本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是上学的时候,老师给我们推荐的一本书,当时心想一个1970年就已经去世的教育家,能给使用多媒体教学的我们什么建议呢?但是看过他的书后才发现,尽管现在的教育形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但苏霍姆林斯基那伟大的教育思想,对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苏霍姆林斯基提到,对于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应走到这些学生的跟前去,看看他们遇到什么困难,提出专门为他们准备好的作业题。学习较差的学生脑力劳动的效果如何,千万不要让他光是听别的学生的流利的回答,把黑板上的东西抄下来。一定要设法让他独立思考,因为在思考的过程中就已经包含着运用知识的因素,要促使他在每一节课上,在脑力劳动中取得哪怕一点点的进步也好。我不知道有多少老师是这样做的,反正我觉得我还没有做到。因为我给不同程度的学生上着同样的课,提着同样的问题,做着同样的练习。即使做错后教育的方式也是一样的。我想,如果我早点读到这位教育学家的书,我大概会做得好一些吧。
而且苏霍姆林斯基在《谈谈教师的教育素养》中也提到,教师获得教育素养的主要途径就是读书、读书、再读书。读书应该成为教师的精神需要。深知为人师的儒雅是靠书香浸泡而得的,深知一个不学无术碌碌无为的教师最终是要被时代淘汰的。不断读书充电,是新时代教师职业赋予我们的责任与使命。
捧一帧书册,看史事五千;品一壶清茗,行通途八百。无须重回历史,便可品三国谋略;无须凿壁偷光,你便可阅千卷万册。古人读书不惜头悬梁,锥刺骨,为的是什么,就是充实自己的知识体系,而这最根本途径就是读书。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方成“红楼巨著”;纪晓岚“饱览群书,徜徉书海”,方得“天下第一才子”称号„„他们都是从读书那里得到了最大的益处。
“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宁静的夜晚,沏一杯热茶,于静寂的天籁中与书中人共游我的桃花源,此时,读书已不仅仅是为了获取养分,更是心灵的释然,情感的升华,是一种身心的享受!
第三篇:读书有感
最近读了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巴尔扎克的《欧也妮`葛郎台》、沈从文的《边诚》和曹禺的《雷雨》。四本书风格迥义,共同点是结果都以悲剧收场。
《老人与海》中老人注定是个悲剧人物,他不是很合群,缺少朋友或者伙伴,有一颗坚韧的心,但他还是未能成功地将大鱼从遥远的地方拖回岸边,回来时只剩一堆白骨,人们可以据此判断老人付出的努力与艰辛。现实生活中,有好多这样的“老人”,不被别人理解,却坚持不懈地努力,以实现自己的梦想,结果不一定是预期的那样,可以肯定的是结果一定是有的,就像老人的那堆“白骨”。现实中不缺乏悲剧,缺乏的是我们创造喜剧的那份韧劲和勇气,我们应该向老人一样,坚信未来是美好的,否则我们连老人拖回的“白骨”都没有。
《欧也妮`葛朗台》中最悲剧当数葛朗台老先生,他一生追求金钱,到死都不放过牧师身上的金十字架。对于他,精神追求极度贫乏,为了钱财,不惜牺牲家庭幸福,妻子性命,女儿的终身幸福。他贪婪、狡诈、缺乏人性,以压榨其他人为自己增加钱财。文中的其他人物也从不同程度暴露了资本家的奸诈的本性,欧也妮小姐的婚事就将不同阶层人们的本性暴露无遗。欧也妮的悲剧结果很大一部分是葛老先生造成的,但如果她自己努力去争取属于自己的幸福,可能就是另一番结果。人性没有对错,只有符不符合社会道德观。回到现实,我们会看到“葛朗台”的影子,“欧也妮”的化身。悲剧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处理悲剧的方式。谁也不愿意悲剧之后雪上加霜,可有太多的现实的例子摆在我们眼前,我们不得不感到难过。但愿“葛朗台”们、“欧也妮”们不要重复以前的老路,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新路,走自己的新路,让别人羡慕嫉妒恨去吧!
《边城》的结局有些开放,乐观的人们会想到翠翠会和二老傩送终成眷属,现实的人们则会想到他们只能相思,相互嘱咐。种瓜得豆,在现实生活已经不是什么希奇的事情了,但在那个时代是罕见的。天佑和傩送兄弟二人同时爱上翠翠,翠翠心里却只容的下傩送。爷爷为了体现对孙女的爱,不想重复她母亲的悲剧,并没有在天佑请人前来提亲时表明态度,致使天佑误会,间接造成了天佑的死,原本对翠翠有情有义的傩送因为哥哥的死而疏远翠翠。爷爷死后,翠翠只能孤身一人过生活,等爱情。作个没有意义的假设,如果翠翠在天佑请人前来提亲之时就表明自己的立场,或许结局会是这样的:翠翠和傩送结婚生子,天佑也找到了自己的幸福,成为“茶峒”百姓茶余饭后有一谈天的话题。谁也不知道付出的结果会是什么,但肯定好于不付出,因为人在做,天在看。
生活是面镜子,你给它什么,它就反映什么,但只有一面。《雷雨》就是这样一面镜子,她很深刻,深刻到让人无法理解。社会是复杂多样的,欲望的急剧膨胀和道德的加速沦丧,社会中越来越多的“雷雨”式的悲剧出现,乱伦,强奸囚禁亲身女儿,一女侍奉父子两代等等。这是怎么了,现在所谓“文明”的社会还在重复好多年前的故事。我想曹禺先生不是预言家,他却书写了今天的故事,这仅仅只是巧合吗?我不得而知。
悲剧的现在不只是故事,更是现实。好多“文明人”做的好些事,让我这个神经病看不懂,让我陷入深刻的反思醒悟之中,也许我一辈子也想不明白。
第四篇:读书有感
观“第三届儿童阅读与语文创意教学观摩研讨”的心得体会 三合镇中心小学 徐欧亚
“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朱永新
一本好书,怎么读? 一屋子的好书,怎么读?
三国时期的蜀相诸葛亮读书广博,观其大略,好读书而不求甚解;而北宋开国丞相赵普,读书务求精熟,慢慢咀嚼,一生以半部《论语》治天下。今天的中国,是 “嫦娥三号”和“银河二号”领军的一个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当今的孩子只在读书当中不断地突破、拓展和创新,才能在世纪未来有所作为!
“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已然成为一个时代的召唤,一个民族发展的需要。创新,是中国所有领域共同的发展理念,是一个民族的灵魂。群文阅读正是语文课程中一次大胆的创新,是语文课堂上一场静悄悄的革命!
“群文阅读”引领学生亲近阅读,学会阅读,铺设了课内阅读走向课外阅读的桥梁。“群文阅读”教育把阅读教学课堂由“单篇”内容引向“群文”学习,集体建构,呈现的是学生强烈的思维张力和开阔的视野,扩大了阅读量,拓展了学生的逆向思维和发散性思维,改善了学生的阅读条件,提升了老师的阅读素养,改变了语文阅读中“少慢差费”的格局,还培养了学生的民主意识以及独立思考的能力。
在群文阅读的课堂上,我们感受到了诗意般的课堂魅力。正如倪文锦老师所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语文课程,随时代的创新而不断地创新,培养中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语文教学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群文阅读展示课的观摩,引发了我们的积极地讨论和思考。我用自己的眼光,发现了它许多奇妙的特点,有意思的是,群文阅读和教科书内容的教学关系居然与孙子兵法中的“奇正相生”的道理不谋而合。
首先,群文阅读涉猎宽广。它如同驰骋疆场的快马,在纵横比较中获取大量的读书方法和阅读信息;又如爆竹硝道,由此及彼,打通思维通道,一点引入,一旦选择准适宜方法,点燃学生活跃的思维,瞬间就可以产生许许多多电石火花般的思维撞击,激发出他们强烈的阅读兴趣,在迅速提高学生的阅读数量方面能够起到积极的导引作用。其次,群文阅读教学的方法奇特。它的教学方法源于信息学、逻辑学,语文教学之间的方法整合,更加便于学生的筛选、搜索、发现、整理、判断、整合,从而综合得出自己的感悟和结论。它节约时间,举一反三,使读书的目的更加明确,在迅速增加学生的见识和增长智慧方面也能够起到积极的引领作用。
群文阅读的教学手段灵活多样,在文本解读中它既可以选择纵向深入,又可以选择横向比较;既可以收缩性学习,也可以发散性学习,还可以选择性学习,收放自如。不可忽略的是,群文阅读教学的基础来源于课堂语文阅读教学,离不开日常语文教学中,在语文教科书中习练积累的扎扎实实的语文基本功。
正如全国小语会理事长崔峦先生所说,群文阅读是语文教学形态中的一种,是日常课堂阅读教学的一种补充。作为一线语文教师,要做学生语文学习的启蒙者,还要做儿童阅读的点灯人,要把课堂教学和儿童阅读常抓不懈!
我想,教学中以教科书为主,视阅读教学为“正”。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应当首先吃透新课程标准,钻研教材,依据不同年段的课程标准重点有条不紊地展开字词句段篇的学习,进行“听说读写”的系统训练。在教学中吃准年段目标,把年段教学目标落实在阅读教学中,重视阅读方法的训练,培养学生养成正确的读书习惯,根据不同教材练习默读、略读、三读和浏览的能力,扎扎实实地打好语文基础。
反之,以各种阅读材料为辅,视群文阅读教学为“奇”。我们要驾驭群文阅读,首先要提升自己的个人素养,还需要老师尽量地去丰富学生的阅读资源,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尝试每周开设一节以儿童阅读为主的展示、交流为内容的阅读课;每学期选择一个单元设计一节单元整合课,铺设由单篇阅读走向课外阅读的桥梁。老师以一个议题整合阅读教学的内容,导引学生以一个议题进入,根据不同的文体选准一个练习点,进行一篇带多篇的学习。简化课堂环节,教学中抓大放小,抓重点忽略其他,有取舍,做到入课迅速,线条单一。根据议题,引导学生选择运用略读、浏览、跳读等阅读方式,进行有目的地筛选,整理,整合,判断,从而准确选择出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做出积极的见解。
相比较而言,如果说课堂阅读教学中更多的是深入细致的小单元格式的学习,注重读有所“得”; 那么群文阅读更重的倾向于立体式搜索路径,强调读有所“获”。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拓展和延伸的高速通道。两种阅读相互补充,学生们在增加知识,有所体会的同时增长智慧,收获感悟,奇正相生,魅力无穷!奇正结合,贵在坚持。我相信一旦有明确的读书目的,有读书的方法,不管是面对一本书,还是面对一屋的各类材料,学生都会迅速知道他应该做出怎样的选择,明白他应该选择怎样的读法,以什么样的途径,获知怎样的答案。这应当就是阅读的魅力。读书,最终是为人才的成长服务。
可以相信,一个拥有良好读书习惯的民族必然是一个人才的摇篮;一个乐读书,善读书的民族必然是一个伟大的民族,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将为此而做出不懈的努力!
第五篇:读书 有感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读后感
张利春
最近读《阅读是教师最好的修行》有感:
人们语言能力的提高,很多时候不是靠掌握语言规则,而是靠语感,朗读是培养语感的重要渠道。朗读既是理解文本的主要方式之一,又能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甚至影响人的一生。
语言是一种约定俗成,规则是后人总结出来的。语言学习也应该遵循这样的规律和过程,接受--观察模仿--练习--运用。如果语言学习从学习语法开始的话,将会抹杀很多孩子的语言兴趣的。当师生融为一体时,教育真的是一种幸福,教育真的会变得简单、轻松而有效。-----《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
教师的职业倦怠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固然与收入和压力有关,更主要的原因在于很多教师在工作中中丧失了真我,像是一个装在套子里的人,天天带着面具生活,在学生们面前装样,那肯定不会快乐幸福。对一个老师来讲,课堂上的自我越接近现实生活中的真我,就会越幸福。何止是学生,难道老师不是被这样的吗?统一备课,统一教案,统一作业,统一......教育教学中,老师和学生都失去了自己的个性,个人认为这就是为什么中国学生缺乏创新力的主要原因,也使中国师生缺乏快乐感和幸福感的原因,并且导致了很多其他问题。
高度统一的结果,教师和学生丧失了自我和生命力,国家没有创新力。孩子们在生活中积累了大量的认知体验和生活经验,要将这些体验和经验整合起来,变成自己独特的思维和文字,关键在于找到一根“丝线”,把那些看似相互独立的思维和文字串联起来。正是因为教学过程中少了这些联系,孩子们的思维变得不会拐弯了,没有整合的学习和生活使得学生的视野和思维越来越窄。
将教师和学生凝聚在一起的,就是信任!很多学生学习成绩不好不是能力有问题,而是尚未培养出思想上的韧性,以及孜孜不倦、不屈不挠克服苦难的精神。我们常常将学生成绩的不尽人意归结于学生的无能,事实上,这些孩子并不是智商低,而是情商低。一个人的成功与否最主要的取决于情商而不是智商。情商培养应该成为学校教育重要的一部分,然而,目前急功急利的教育忽视了对孩子情商的关注与培养。
只有学生自愿自觉地参与到学习中来,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无论是整个学期的教学,还是每节课的学习,在开始之前老师都要给学生一张清晰的“地图”,让学生知道自己的起始位置在哪里,要达到的位置在那里。----如何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改这么多年了,仍很多老师感觉自己不详细讲解字词句,不强调语言规则,学生就学不好似的。越怕孩子吃亏,讲解越详细,孩子越吃亏,因为时间被老师占用了,学生没时间都写了。
语言既能使人文明,也能使人野蛮;既能使人受伤,也能使人得救。-----教师和学生说话的艺术语言是一把利器,可以伤人,也可以成就人。说什么,怎么说,何时说都是值得注意的细节。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读后感
郑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