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书生的酸气

时间:2019-05-12 05:59: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书生的酸气》,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书生的酸气》。

第一篇:论书生的酸气

论书生的酸气

读书人又称书生。这固然是个可以骄傲的名字,如说“一介书生”,“书生本色”,都

含有清高的意味。但是正因为清高,和现实脱了节,所以书生也是嘲讽的对象。人们常说

“书呆子”、“迂夫子”、“腐儒”、“学究”等,都是嘲讽书生的。“呆”是不明利害,“迂”是绕大弯儿,“腐”是顽固守旧,“学

究”是指一孔之见。总之,都是知古不知今,知书不知人,食而不化的读死书或死读书,所以在现实生活里老是吃亏、误事、闹笑话。总

之,书生的被嘲笑是在他们对于书的过分的执着上;过分的执着书,书就成了话柄了。

但是还有“寒酸”一个话语,也是形容书生的。“寒”是“寒素”,对“膏粱”而言。

是魏晋南北朝分别门第的用语。“寒门”或“寒人”并不限于书生,武人也在里头;“寒

士”才指书生。这“寒”指生活情形,指家世出身,并不关涉到书;单这个字也不含嘲讽的意味。加上“酸”字成为连语,就不同了,好像一副可怜相活现在眼前似的。“寒酸”似乎

原作“酸寒”。韩愈《荐士》诗,“酸寒溧阳尉”,指的是孟郊。后来说“郊寒岛瘦”,孟

郊和贾岛都是失意的人,作的也是失意诗。“寒”和“瘦”映衬起来,够可怜相的,但是韩

愈说“酸寒”,似乎“酸”比“寒”重。可怜别人说“酸寒”,可怜自己也说“酸寒”,所

以苏轼有“故人留饮慰酸寒”的诗句。陆游有“书生老瘦转酸寒”的诗句。“老瘦”固然可

怜相,感激“故人留饮”也不免有点儿。范成大说“酸”是“书生气味”,但是他要“洗尽

书生气味酸”,那大概是所谓“大丈夫不受人怜”罢?

为什么“酸”是“书生气味”呢?怎么样才是“酸”呢?话柄似乎还是在书上。我想这

个“酸”原是指读书的声调说的。晋以来的清谈很注重说话的声调和读书的声调。说话注重

音调和辞气,以朗畅为好。读书注重声调,从《世说新语·文学》篇所记殷仲堪的话可见;

他说,“三日不读《道德经》,便觉舌本闲强”,说到舌头,可见注重发音,注重发音也就

是注重声调。《任诞》篇又记王孝伯说:“名士不必须奇才,但使常得无事,痛饮酒,熟读

《离骚》,便可称名士。”这“熟读《离骚》”该也是高声朗诵,更可见当时风气。《豪

爽》篇记“王司州(胡之)在谢公(安)坐,咏《离骚》、《九歌》‘入不言兮出不辞,乘

回风兮载云旗’,语人云,‘当尔时,觉一坐无人。’”正是这种名士气的好例。读古人的书注重声调,读自己的诗自然更注重声调。《文学》篇记着袁宏的故事:

袁虎(宏小名虎)少贫,尝为人佣载运租。谢镇西经船行,其夜清风朗月,闻江渚间估

客船上有咏诗声,甚有情致,所诵五言,又其所未尝闻,叹美不能已。即遣委曲讯问,乃是

袁自咏其所作咏史诗。因此相要,大相赏得。

从此袁宏名誉大盛,可见朗诵关系之大。此外《世说新语》里记着“吟啸”,“啸

咏”,“讽咏”,“讽诵”的还很多,大概也都是在朗诵古人的或自己的作品罢。

这里最可注意的是所谓“洛下书生咏”或简称“洛生咏”。《晋书·谢安传》说:

安本能为洛下书生咏。有鼻疾,故其音浊。名流爱其咏而弗能及,或手掩鼻以效之。

《世说新语·轻诋》篇却记着:

人问顾长康“何以不作洛生咏?”答曰,“何至作老婢声!”刘孝标注,“洛下书

生咏音重浊,故云‘老婵声’。”所谓“重浊”,似乎就是过分悲凉的意思。当时诵读的声

调似乎以悲凉为主。王孝伯说“熟读《离骚》,便可称名士”,王胡之在谢安坐上咏的也是

《离骚》、《九歌》,都是《楚辞》。当时诵读《楚辞》,大概还知道用楚声楚调,乐府曲

调里也正有楚调。而楚声楚调向来是以悲凉为主的。当时的诵读大概受到和尚的梵诵或梵唱的影响很大,梵诵或梵唱主要的是长吟,就是所谓“咏”。《楚辞》本多长句,楚声楚调配

合那长吟的梵调,相得益彰,更可以“咏”出悲凉的“情致”来。袁宏的咏史诗现存两首,第一首开始就是“周昌梗概臣”一句,“梗概”就是“慷慨”,“感慨”;“慷慨悲歌”也

是一种“书生本色”。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所举的五言诗名句,钟嵘《诗品·序》里

所举的五言诗名句和名篇,差不多都是些“慷慨悲歌”。《晋书》里还有一个故事。晋朝曹

摅的《感旧》诗有“富贵他人合,贫贱亲戚离”两句。后来殷浩被废为老百姓,送他的心爱的外甥回朝,朗诵这两句,引起了身世之感,不觉泪下。这是悲凉的朗诵的确例。但是自己

若是并无真实的悲哀,只去学时髦,捏着鼻子学那悲哀的“老婢声”的“洛生咏”,那就过

了分,那也就是赵宋以来所谓“酸”

了。

唐朝韩愈有《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诗,开头是:

纤云四卷天无河,清风吹空月舒波,沙平水息声影绝,一杯相属君当歌。

接着说:

君歌声酸辞且苦,不能听终泪如雨。

接着就是那“酸”而“苦”的歌辞:

洞庭连天九疑高,蛟龙出没猩鼯号。

十生九死到官所,幽居默默如藏逃。

下床畏蛇食畏药,海气湿蛰熏腥臊。

昨者州前槌大鼓,嗣皇继圣登夔皋。

赦书一日行万里,罪从大辟皆除死。

迁者追回流者还,涤瑕荡垢朝清班。

州家申名使家抑,坎坷只得移荆蛮。

判司卑官不堪说,未名捶楚尘埃间。

同时辈流多上道,天路幽险难追攀!

张功曹是张署,和韩愈同被贬到边远的南方,顺宗即位。只奉命调到近一些的江陵做个

小官儿,还不得回到长安去,因此有了这一番冤苦的话。这是张署的话,也是韩愈的话。但

是诗里却接着说:

君歌且休听我歌,我歌今与君殊科。

韩愈自己的歌只有三句:

一年明月今宵多,人生由命非由他,有酒不饮奈明何!

他说认命算了,还是喝酒赏月罢。这种达观其实只是苦情的伪装而已。前一段“歌”虽

然辞苦声酸,倒是货真价实,并无过分之处,由那“声酸”知道吟诗的确有一种悲凉的声

调,而所谓“歌”其实只是讽咏。大概汉朝以来不像春秋时代一样,士大夫已经不会唱歌,他们大多数是书生出身,就用讽咏或吟诵来代替唱歌。他们——尤其是失意的书生——的苦情就发泄在这种吟诵或朗诵里。

战国以来,唱歌似乎就以悲哀为主,这反映着**的时代。《列子·汤问》篇记秦青

“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又引秦青的话,说韩娥在齐国雍门地方“曼声哀哭,一里老幼悲愁垂涕相对,三日不食”,后来又“曼声长歌,一里老幼,善跃捨瑁ツ茏越

薄U饫锼岛鹚淙荒艹У母瑁*也能唱快乐的歌,但是和秦青自己独擅悲歌的故事合看,就知道还是悲歌为主。再加上齐国杞梁的妻子哭倒了城的故事,就是现在还在流行的孟

姜女哭倒长城的故事,悲歌更为动人,是显然的。书生吟诵,声酸辞苦,正和悲歌一脉相

传。但是声酸必须辞苦,辞苦又必须情苦;若是并无苦情,只有苦辞,甚至连苦辞也没有,只有那供人酸鼻的声调,那就过了分,不但不能动人,反要遭人嘲弄了。书生往往自命不

凡,得意的自然有,却只是少数,失意的可太多了。所以总是叹老嗟卑,长歌当哭,哭丧着

脸一副可怜相。朱子在《楚辞辨证》里说汉人那些模仿的作品“诗意平缓,意不深切,如无

所疾痛而强为呻吟者”。“无所疾痛而强为呻吟”就是所谓“无病呻吟”。后来的叹老嗟卑

也正是无病呻吟。有病呻吟是紧张的,可以得人同情,甚至叫人酸鼻,无病呻吟,病是装的,假的,呻吟也是装的,假的,假装可以酸鼻的呻吟,酸而不苦像是丑角扮戏,自然只能

逗人笑了。

苏东坡有《赠诗僧道通》的诗:

雄豪而妙苦而腴,只有琴聪与蜜殊。

语带烟霞从古少,气含蔬笋到公无。……

查慎行注引叶梦得《石林诗话》说:

近世僧学诗者极多,皆无超然自得之趣,往往掇拾摹仿士大夫所残弃,又自作一种

体,格律尤俗,谓之“酸馅气”。子瞻……尝语人云,“颇解‘蔬笋’语否?为无‘酸馅

气’也。”闻者无不失笑。

东坡说道通的诗没有“蔬笋”气,也就没有“酸馅气”,和尚修苦行,吃素,没有油

水,可能比书生更“寒”更“瘦”;一味反映这种生活的诗,好像酸了的菜馒头的馅儿,干

酸,吃不得,闻也闻不得,东坡好像是说,苦不妨苦,只要“苦而腴”,有点儿油水,就不

至于那么扑鼻酸了。这酸气的“酸”还是从“声酸”来的。而所谓“书生气味酸”该就是指的这种“酸馅气”。和尚虽苦,出家人原可“超然自得”,却要学吟诗,就染上书生的酸气

了。书生失意的固然多,可是叹老嗟卑的未必真的穷苦就无聊,无聊就作成他们的“无病呻

吟”了。宋初西昆体的领袖杨亿讥笑杜甫是“村夫子”,大概就是嫌他叹老嗟卑的太多。但

是杜甫“窃比稷与契”,嗟叹的其实是天下之大,决不止于自己的鸡虫得失。杨亿是个得意的人,未免忘其所以,才说出这样不公道的话。可是像陈师道的诗,叹老嗟卑,吟来吟去,只关一己,的确叫人腻味。这就落了套子,落了套子就不免有些“无病呻吟”,也就是有些

“酸”了。

道学的兴起表示书生的地位加高,责任加重,他们更其自命不凡了,自嗟自叹也更多

了。就是眼光如豆的真正的“村夫子”或“三家村学究”,也要哼哼唧唧的在人面前卖弄那

背得的几句死书,来嗟叹一切,好搭起自己的读书人的空架子。鲁迅先生笔下的“孔乙

己”,似乎是个更破落的读书人,然而“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人家说他偷书,他却争辩着,“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

么?”“接连便是难懂的话,什么‘君子固穷’,什么‘者乎’之类,引得众人都哄笑起

来”。孩子们看着他的茴香豆的碟子。

孔乙己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弯下腰去说道,“不多了,我已经不多

了。”直起身又看一看豆,自己摇头说,“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于是这一群孩

子都在笑声里走散了。

破落到这个地步,却还只能“满口之乎者也”,和现实的人民隔得老远的,“酸”到这

地步真是可笑又可怜了。“书生本色”虽然有时是可敬的,然而他的酸气总是可笑又可怜的。最足以表现这种酸气的典型,似乎是戏台上的文小生,尤其是昆曲里的文小生,那哼哼

唧唧、扭扭捏捏、摇摇摆摆的调调儿,真够“酸”的!这种典型自然不免夸张些,可是许差

不离儿罢。

向来说“寒酸”、“穷酸”,似乎酸气老聚在失意的书生身上。得意之后,见多识广,加上“一行作吏,此事便废”,那时就会不再执着在书上,至少不至于过分的执着在书上,那“酸气味”是可以多多少少“洗”掉的。而失意的书生也并非都有酸气。他们可以看得开

些,所谓达观,但是达观也不易,往往只是伪装。他们可以看远大些,“梗概而多气”是雄

风豪气,不是酸气。至于近代的知识分子,让时代逼得不能读死书或死读书,因此也就不再

执着那些古书。文言渐渐改了白话,吟诵用不上了;代替吟诵的是又分又合的朗诵和唱歌。

最重要的是他们看清楚了自己,自己是在人民之中,不能再自命不凡了。他们虽然还有些

闲,可是要“常得无事”却也不易。他们渐渐丢了那空架子,脚踏实地向前走去。早些时还

不免带着感伤的气氛,自爱自怜,一把眼泪一把鼻涕的;这也算是酸气,虽然念诵的不是古

书而是洋书。可是这几年时代逼得更紧了,大家只得抹干了鼻涕眼泪走上前去。这才真是

“洗尽书生气味酸”了。

第二篇:论《聊斋志异》中的书生形象

论《聊斋志异》中的书生形象

[摘要]《聊斋志异》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塑造了形态各异的书生形象,从不同视角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深刻揭露科举制度的弊端,有力的抨击了封建婚姻制度,赞扬了反抗者不畏强权、与不合理得封建制度作斗争的反抗精神。[关键词] 《聊斋志异》书生形象憎恨邪恶 读书成痴 庸俗观念 好逸恶劳

“集腋为裘,妄续幽冥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寄托如此,亦足悲矣!”寄托了作者对现实的深沉的孤愤。

纵观中国历史,科举情结和知己情结经过历朝历代的积累和强化,尤其是隋唐之后,已经成为一种深层次的文化内涵,根深蒂固于历代书生的价值观念和思想意识中。到了清代,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塑造的书生形象尤其体现了这种文化内涵。这些书生形象既承载着历史文化的大的层面的内涵,即对科举情结和知己情结的传承;又寄寓着大的文化层面中具体的独特的作家个人的层面,即作为一个封建社会的书生,蒲松龄有着切身的科举经历和对知己的强烈渴求。从这些各具特色的书生身上,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对科举的狂热追求和对知己的强烈渴求。正确理解这种文化内涵,对于我们解读蒲松龄和《聊斋志异》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聊斋志异》是一部具有独特思想风貌和艺术风格的文言短篇小说,书中多数内容是以幻想的形式来谈狐说鬼,但内容却取材于现实生活,曲折地反映了蒲松龄所生活的时代的社会矛盾和人民的思想愿望,熔铸进了作家对生活的独特的感受和认识。每当我们谈起“聊斋”二字的时候,便有一种毛骨悚然之感,常与那些妖、狐、鬼、怪联系到一起,今天我要重要说的是《聊斋志异》中刻画的众多的书生形象,他们每一形象都独具特色,从不同视角深刻剖析了当时社会的现状,其中既有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又有对怀才不遇的不平;既有对贪官污吏的鞭笞,又有对勇于反抗,敢于复仇的平民的称赞。这与以往的、我们所司空见惯的书生形象有很大的不同,他们不单单表现一种外在的美,而且还有很强的时代特点,他们既有温文儒雅的一面,也有与封建官吏、封建制度、封建婚姻、封建世俗斗争到底的坚强决心和崇高的意志品质。下面我从四个方面分别介绍《聊斋志异》中的书生的不同形象:

一、不畏艰辛,百折不挠的与封建官吏进行顽强的斗争的书生形象

《席方平》是其代表作,此文借席方平在阴间为父伸冤的故事,重点刻画了席方平这一人物形象,他是作者着力塑造的下层劳动人民的典型。席方平的父亲席廉老实厚道,生前死后受尽了羊某的欺凌与压榨,羊某靠着钱不仅在人间飞扬跋扈,而且在阴间也大逞威虐,于是席方平便到阴间代父伸冤,他层层上诉,从城隍、郡司,乃至冥王那里都无济于事,但他却毫不气馁,毫不屈服,他坚定地表示:“大冤未伸,寸心不死”,“必讼”!面对席方平始终不屈,冥王便施用软的一手,让席投生富贵人家,但席不受利诱,绝食自杀,又归阴间。最后找二郎神告状,冤案才得以昭雪。此文揭示了在正常的封建法律诉讼途径无法得以昭雪时,只有采取血族复仇的手段。总之,主人公的冤案一天不得解决,便一天不停止斗争。席方平历经阴曹地府各级官吏以至冥王的种种酷刑,甚至被锯解肢体,始终不屈,亦不为利所诱,坚持斗争,直至胜利。这种坚毅顽强、百折不挠的反抗精神,也是现实生活中人间正气的写照。无论阳间还是阴间都是漆黑一片,作者借二郎神之口针对当时的时政进行了有力的抨击,抒发了作者忧愤感慨的心情。文中的席方平形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为父伸冤,不畏千辛万苦,不怕千难万阻,勇于与恶势力作斗争,他不为利益所诱惑,毅然决然,深刻的表现了他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大无畏气概。

《向杲》一文中,向杲得知哥哥心爱的女人被庄公子霸占且哥哥又被打伤,他按照正常的法律途径层层上告,但却处处受阻,在万念俱灰的时候遇上了一位道士,得到了一件袍子,而随后变成了一只大老虎咬死了毒害哥哥的庄公子,而醒来却浑然不知。文中的向杲不是弱者,也不是孬种。而是命运的强者,是靠自己的力量报仇雪恨的英雄。文章有力的抨击了在封建世俗社会中在通过正常的法律进行层层上诉的情况下往往是有来无回。“衙门口冲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充分地体现了当时的社会的黑暗。人们对正义的渴求往往寄托在非现实的理想上,当时的人民对法律的软弱和不公正,促使其起来反抗。

二、深刻抨击封建科举制度,并揭露社会黑暗的书生形象

《书痴》是其中一篇佳作,它描写了主人公郎玉柱爱书成瘾、读书成痴。他的痴,表现在家里贫困,什么东西都卖光了,只有父亲的藏书,一卷也舍不得丢弃;表现在他日夜读书,不管严寒酷暑仍不间断;表现在看见亲友来了,他也不懂得接待,寒暄几句话后,又高声读书,弄得客人不得不自己离开;表现在相信“书中自有千钟粟”的说法,表现在“书中自有黄金屋”之验,表现在深信“书中自有颜如玉”之说,表现在连夫妻房事都要颜如玉教他,学会以后还把这事到处说,这真是把书生的痴夸张到了极点。在颜如玉的强制督导下,郎玉柱逐步从书中走出,学会了琴棋书画,懂得了社会交往,由只具“书本知识”的书呆子,变成一个不仅对书本知识深有研究的,而且对社会现实能够掌握的人。他最后也是考得进士,做了朝廷巡察大员的。书中的郎玉柱本是一个读死书,死读书的人,然而经过颜如玉的督促,变成了一个对书的内涵理解相当透彻的书生。这一文章说明读书是重要的,书中记载着人类的知识和思想和经验;不读书,就不能很好地掌握科学知识、传承人类文化、提高自身修养,但要做到学以致用,才是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这篇文章批判了封建科举制度,深刻剖析了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灵魂的禁锢与腐蚀。

《叶生》是《聊斋》中的名篇,故事写的是叶生文章词赋,冠绝当时,但屡试不中。他因受县令丁乘鹤的赏识和接济,死后,魂魄追随丁公而去。他教育并帮助丁公的儿子连中三元,考中进士。文章中的书生可以说是满腹经纶,但当时的科举制度却制约了他们的发展,只是一味的追求条条框框。叶生这类书生对科举制度的重视和依恋,阻碍了他们本身的才华。他们从小就以求取功名为目的,寒窗苦读,都是为了通过科举实现改变自己人生境况。作者对他具有真才实学却“困于名场”,“所遇不偶”给予极大的同情,同时,作者又饱含热泪的揭露了科举制度下读书人的无奈与痴心。

《聊斋志异》中的读书人他们大多家境贫寒,如《陈锡九》中的陈锡九,但是他们同时又非常的有骨气,身上有一些闪光的品质,如正直,善良等,他们手无缚鸡之力却往往怀着济世救民的美好愿望.与这些正面的东西相反,蒲松龄塑造了一个时代特有的知识分子的形象,而从这个层面上来讲,这种特有的东西大都又是负面的和不堪的。

三、宣扬知己之爱的书生形象,批判了封建制度下的婚姻世俗

《连城》是一篇以宣传“知己之爱”的作品。文中的连城是史孝廉的女儿,知书达理,又精于女工。父亲以女儿的“倦绣图”为女儿征婚。乔生的诗受到连城的赏识,连城便假借父命,给乔生“赠金以助灯火”,乔生极为感动,称:“连城我知己也!”从此两人心心相印。但父亲史孝廉嫌乔生太穷,竟违背女儿意愿,将连城许配给一个盐商的儿子王化成。不久,连城患病,需要男子胸肉一钱,捣合药屑,才能把病治好。父亲派人告诉王化成,王化成不但不肯帮忙,反而讥笑。乔生听到此事。即刻前往,拿出刀来,割肉作药引。但史孝廉因惧怕王家,终不敢把女儿改配给乔生。只是设宴酬谢,以千金相赠。乔生愤怒至极:随即拂袖而去。连城派一媪安慰乔生,乔生重申“士为知己者死”,自己并不是贪图连城容貌,若连城是我知己,再见面时,“当为我一笑,死无憾!”这爱情确实达到了生死不渝的地步。后来,经过磨难,两人终成眷属。在文章中,连城的为了争取爱情和婚姻的胜利。可以生又可以死的书生形象突破了封建制度下的世俗婚姻。作者借文章歌颂了男女之间深挚的情感。

《瑞云》中的余杭贺生倾尽所有钱财,只求一睹瑞云芳姿;瑞云不以金钱地位取人,爱上贺生,他们的爱情故事在当时的社会都算得上轰轰烈烈,一掷千金和不以物取人,敢于面对现实爱情这都超出了当时以男子为中心的社会的庸俗观念贺生这个当时的书生形象是作者通过文章写出了爱情应建立在情感,性格,爱好一致的基础上,不以貌取人,更不能把婚姻建立在钱财,权势和其他世俗的考虑上,文章中歌颂了这种超乎形骸的爱情。

四、通过寓言形式,劝诫并讽刺了世俗民风的书生形象

《劳山道士》也是《聊斋志异》中家喻户晓的名篇,说的是一个整天梦想当神仙的书生去崂山学道,学了穿墙术就打算以此行窃,结果头上撞了很多包。此书生好逸恶劳、急功近利,偷机取巧,既想获得奇异的道术,又不想经过艰苦的学习和修炼。文章谴责那些好大喜功的人,有点一知半解但他们却认为可以通行天下,就象此书生一样一旦得志便全然忘记以前的艰辛和志向,变成了贪图享乐的世俗小人。这篇文章是作者对自己所处的那个时期的恶劣现象进行有力的批判。

《画皮》描写的是一书生名叫王生,被一美女相缠,此女为一恶鬼,后终因一道士解救才得以脱身。这个故事告诉人们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要被表象所迷惑。对于恶鬼,不能心慈手软,必须除恶务尽。对坏人慈悲,好人就要遭殃。席方平的持之以恒,成名的受苦受难,郎玉柱的读书成痴,叶生的名落孙山,乔生的为知己者死,贺生的突破旧俗,种种情形都与蒲松龄有很多的相似之处,他出身于一个逐渐败落的地主家庭,书香世家,但功名不显,学识渊博,蒲松龄19岁时,以县、府、道三个第一考取秀才,颇有文名,但以后屡试不中,这些作品显然寄托了作者对自身的写照。蒲松龄在《聊斋自志》中说:“集腋为裘,妄续幽冥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寄托如此,亦足悲矣!”在这部小说集中,作者是寄托了他从现实生活中产生的深沉的孤愤的

总之,蒲松龄从自己的境遇出发,没有回避现实社会中的矛盾和冲突,他所写的书生不仅仅是个人失意,寂寞的代言人.更是整个时代的变态制度下产生的畸形儿,而他的这种真实而不朽的书生形象更为后来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对封建科举制对读书人的戕害的风暴式的揭露作了不可忽视的铺垫。[参考文献]

1、山东大学作教授的马瑞芳《马瑞芳重校批评聊斋志异》,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

2、但明伦《聊斋志异·序》

第三篇:论《聊斋志异》中的书生形象

陕西省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

论《聊斋志异》中的书生形象

名 准考证号 指导老师 写作时间 联系方式

论《聊斋志异》中的书生形象

内容摘要:《聊斋志异》代表了文言小说的最高成就,风行天下。后人对《聊斋》的评价多聚焦于鬼狐仙女,本文将从这些女子的对立面——书生形象入手,重点分析书生形象

关键词:《聊斋志异》 书生

一、前言

《聊斋志异》,我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中成就最高的作品,作者是蒲松龄,内容大体上分为四个部分,一、怀着对现实的愤怒,嘲讽和揭露贪官污吏的丑恶嘴脸,笔锋直写当时的封建王朝统治制度,二、作品通过自身参加科举的制度,写了科举制度的黑暗,对知识分子思想上的禁锢,三、通过狐仙和书生的爱情,歌颂了美好的爱情,对美好的爱情向往,写出了许许多多书生的形象,四、部分小说有预言警示的作用,引人入味,让人反思。关于《聊斋志异》,人们习惯上关注的是狐仙鬼怪,往往文章也多是关于狐仙鬼怪的,甚少提及别的,今天我从狐仙鬼怪的对立面展开,浅谈一下《聊斋志异》书生的形象。

二、分析《聊斋志异》书生形象前,我们首先要明白什么是书生,书生如何发展产生的。

书生,简单说就是读过书的人,古时多指儒生,现今称之为知识分子,我们统一称之为读书人,古代,士农工商,商为末流,虽有钱但社会地位不高,而士就是读书人,社会地位最高,出仕为官,直接可以为统治阶级服务,维护封建王朝的统治,读书人科举中的,不但可以光耀门楣,自己也可以出仕为官,成为士大夫一员,相反,考试失利,没有功名,穷书生一个,不受人待见,小说范进中举中主人公范进,中举前后自己的变化,周围人的变化,可以看出功名的重要性——他可以让一个人由正常变疯癫。汉代董仲舒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正统的思想,儒家讲求入世,入朝为官,施展自己的报复为统治者服务,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是他们的终生追求,隋唐以后,特别是宋朝,科举制度的建立,程朱理学的进一步强化,读书考试成为了入官的唯一途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成了读书人的人生格言,并为此而奋斗终生,反过来,官员全部是读书人,从政治上保证了士大夫精英知识分子地位,至此,士大夫在宋代完全成型。读书人入朝为官,从古至今都一样,古有科举选拔,今有公务员考试制度,不同处现在考试更加公正,透明,王安石科举为官,文学上的成就不必说,政治上倡导改革,改变宋代积贫积弱的社会现实,亲自主持变化,变法从理财入手,颁布均输法,青苗法,市易法等措施,变化虽然失败,但部分得以保留,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宋代积贫积弱的现象。秦桧,同样是科举入朝为官,善于经营,迎合上司,官拜丞相,权倾朝野,但此人不思为国报效,造福百姓,一味只顾自己的利益,卖国求荣,间接害死岳飞,使得南宋更加积弱,上两则材料告诉我们,读书人入朝为官,有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的人会为官勤政,造福人民,错误的价值观人生观阻碍国家的发展,损害人民的利益,不但古时如此,现今社会也是一样,人民的好公仆,党和国家的忠诚卫士杨善洲,在职期间,带领大家兴修水利,发展粮食生产,改变山区的贫穷面貌,退休放弃进省城疗养的机会,带领群众防护治林深受人民的爱戴,而刘铁男,雷政富之流,利用职务便利,谋求个人利益,侵害国家的财产,人民的财产,最终受到法律制裁。

三、聊斋志异塑造了不下百人的人物形象,在这人物画廊中,书生的形象占据了大多数,可见蒲松龄对书生的喜爱,我想大概有以下两个方面原因。

(1)蒲松龄自身的原因

1、蒲松龄,生活在明末清初的七、八十年代,这个年代是封建社会比较黑暗,腐朽的时期,官僚残暴掠夺,使原来已经激化起来的社会矛盾,更进一步尖锐起来,清初,统治者为了缓和社会矛盾,除了用硬的一手,还采取软的一手,即笼络和拉拢,他们把眼睛看向了一批有影响力的书生,采取科举的方式(主要考八股),拉拢做官。蒲松龄的家庭是一个书香门第,世代攻读诗书,但却都际遇不佳,到了蒲松龄,仕途的道路上不比前辈幸运,一直到72岁高龄市才得到一个岁贡,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科举对蒲松龄这一类知识分子的重要性。一方面这样选拔了知识分子入朝为官,使得贫苦大众学子可以入朝为官,他们出生贫寒,有着基层的生活经历,入朝为官后,可以更好的为官,造福一方,另一方面学子们把毕生的精力用于八股上,造就学子们读死书,束缚了思想,成了统治阶级的工具。明代学者顾炎武愤慨地说:“八股盛而《六经》微,十八房兴而二十一史废”。又说:“愚以为八股之害,甚于焚书。但同时也正是由于蒲松龄科举的失败,才可以创造出聊斋志异这样的作品,如同张继科举失败写出枫桥夜泊一样,流芳百世。作者科举失败,但不看清自己,现在我们假想一下,当时蒲松龄科举中的,光耀门楣,安安稳稳的当官,老老实实为统治阶级服务,会有聊斋志异这样优秀的作品吗?我想是不会的。

2、蒲松龄对于科举制度的认识也是充满矛盾的,在他亲身经历科举的失败中,深刻体察中科举制度的弊端,但他同时又为自己不能取得功名而悲叹,但是值得我们称道的是,他安贫乐命,而不去趋炎附势,他以生动的笔触,揭露了考场的黑暗,社会的黑暗,这是作为文艺家蒲松龄现实主义的胜利,在蒲松龄的笔下,对那些热衷于功名利禄的书生进行了无情的批判和讽刺,笔锋犀利,毫不留情,对那些正直的书生进行了深切的同情,纵观《聊斋志异》知识分子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到,由于作者科举长期失败,精神备受折磨,只有通过小说人物形象的塑造,找到宣泄口,缓解自己的这种心情,对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观察的非常深刻,因而笔下的书生形形色色,生动感人,给我们以美的享受。

(2)书生自身的品德

1、书生们出生贫寒,品德高尚

我国传统的知识分子,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强调“修身养性”,强调道德的自我完善,他们具有悲天悯人的高尚情怀,他们代表了社会道德的最高水平。生活当中,他们憨厚老实,待人诚恳,富有同情心,狐仙们往往被这些善良的品格所打动。

书生们首先是仁慈的,善良的天性使他们善良对待每一个生物,虽然他们还没有做到“扫地恐伤蝼蚁命,爱惜飞蛾纱罩灯”,但他们对身处险境的动物们还是主动伸出救援之手,而这些被救的小动物们出于报恩的心态,往往化为美女以身相许,或者把自己家中的女孩嫁给这些书生。比如《花姑子》中安幼舆,为人善良,喜欢放生,有一次从猎人手下救出了一只香獐,香獐把自己的女儿花姑子嫁给了安生。

这些书生们不仅善良仁爱,而且有同情心,有正义感,为人仗义,碰上别人遇到难处时,她们总是鼎力相助。《聂小倩》中的宁采臣,听了女鬼聂小倩请求他把她的坟迁走,以免受其他鬼的欺凌。宁采臣就爽快的答应,把聂小倩的坟牵到自己书房的旁边,使她不至于一个人在孤独的旷野里的生活。

从自己本身的为人来讲,书生们也是世人的楷模。他们有孝心,有责任感,知恩必报。比如,《钟生》中钟庆馀,到济南参考,听说母亲病重,连考试也不参加就要回去,说:“母亲去世而不去见她,那就连人都不能做,即使贵为公卿宰相,又能够增添什么荣耀呢?”

这些书生这么做时,都是自然而为,从来没有想到过要有什么回报。但是,他们的善良、仗义和诚实都感动了这些妖仙们,他们或自己倾心相投,或以女相嫁。虽然这中间有一些报恩的成分。但也说明狐仙们很有思想,很有见地。在婚姻中,人的品质往往比金钱更重要,书生们对别人都那么好,对自己家里人肯定不会错,跟这些善良的书生们在一起过日子,绝对不会受苦受累,哪怕就是吃苦过日子,和相爱的人在一起,对狐仙们而言也是一种幸福。

2、重情痴情,书生们的爱情感人至深

善良的品格,是一个好人,一个好人不一定就是一个好爱人。一个好爱人除了是一个好人之外,还应该是一个对爱情非常忠贞的人。而书生们恰恰就是人们所说的人。文人多情,这是一种普遍现象,他们长期受书本中爱情故事的熏陶,对爱情有美好的想象,他们虽然多情,但决不滥情,一旦爱上,就如痴如狂,忠贞不二。就像李商隐所说的那样“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聊斋》中的书生们就是这样痴情的男人,这些痴情的书生们,一旦爱上,就痴迷于爱情之中不可自拔。如《阿宝》中的孙子楚,爱上阿宝,他的灵魂竟然离开了躯体,随阿宝而去,后来,他的灵魂又变成一只鹦鹉,每天陪伴在阿宝的身边,阿宝被感动了,终于答应嫁给了他。

书生们的爱情,还表现在他们的爱不是建立在对方容貌的基础上,他们更重视精神上的相恋。比如《瑞云》中的贺生,曾经仰慕杭州名妓瑞云,舍尽家财来见瑞云一面,瑞云为他的才华和痴情所感动,对他十分殷勤,两人吟诗唱和,贺生爱上了瑞云,但因为两人的地位相差太过悬殊,贺生只好把爱埋在心底。后来瑞云变得十分丑陋,在妓院当仆人。贺生听说了,就变卖家产把瑞云赎了出来,并要娶她为妻,瑞云不肯,贺生就对她说:“人生所看重的是知己,你得知的时候把我看作是知己,我岂能因为你倒霉变丑就忘掉你呢?”于是不顾其他人的反对和讥笑,娶瑞云为妻子。

无论是狐仙还是凡人,她们也是女人,他们也渴望真爱,也希望有人关爱他们,呵护他们,但是,在其他人那里,她们享受不到书生们这种全心全意的关爱,只有书生,把她们当作自己心中的宝贝,把自己的爱全身心的投在她们身上。

3、琴棋书画,书生们的生活很有情趣

吃山珍海味,穿绫罗绸缎,追求这样生活的,往往只是浅薄的人,而层次高的人,往往会追求一种“诗意般的意境”,而这种诗意的生活就是书生们所过的“琴棋书画”的惬意生活。书生在日常生活上是困乏的,但是书生们的精神生活是高雅的,他们能够把平凡的生活过得有滋有味,他们饮酒作诗,对花饮酒,生活中还少不了琴棋书画,这也给生活增添了无限情趣,生活中有了音乐,生活就有了情趣。温如春喜爱弹琴,他遍访名师,终于学成绝技。从此,弹琴就成了他生活的一个部分。在一次有一次,他在人家的茅檐下避雨,夜长无眠,他就弹琴自娱。优美的琴声打动了女鬼宦娘,对他产生了爱意。苦于阴阳两隔,不能以身相许,就促成了他和葛家少女的婚姻。这种诗意的生活吸引了较高素质的狐仙们,比如,《白练秋》中的慕蟾宫,读书成瘾,父亲要他做生意,他在看守货物的时候,也手持书卷,吟诵不停,白鳍豚精白莲秋听到他的吟诗后,竟然相思成病,不吃不喝,请自己的母亲前来做媒。当然,慕蟾宫给他治病也很独特,接连给她朗诵了王建的“罗叶依依”她的病就好了。

四、《画皮》和《娇娜》赏析

社会的黑暗,科举的失败,仕途的不如意,一切的不顺心在《聊斋志异》作品上都得到了体现,与其说写书生,不如说写作者自己。500来篇小说,百十个书生人物,千姿百态,个性鲜明,每个人喜欢的人物都不一样,我印象最深的是《画皮》的王生和《娇娜》的孔生。小时候看电视聊斋,黑白电视,每当看到画皮时,一个人偷偷用手捂住眼睛,听着渗人的音乐,偷偷的从指缝间看电视画面,看到女鬼换皮时吓得毛骨悚然,但也因为害怕,在害怕的驱使下看完,直到现在也是记忆深刻,后天岁数大了,看了小说的原著,对小说有了自己的一点见解,不在只是单纯的看热闹,小说的故事情节大致是,太原王生,早行路遇一女子,带着包袱吃力地行走在街上,王生赶上帮忙,见其美,艳羡,问她为什么一个人独自在路上,女子告诉王生父母贪财将我许给富翁,富翁妻恶,对我打骂,受不了离家出走,王生将女子带入书斋,与之同居暂住,几日告知妻子,妻子怀疑别家小妾,劝送回,王生不理会,一日路上偶遇一道士,导师告知王生身上有邪气,碰见妖怪了,王生不信,回家透过窗户看见女鬼样子才信,道士送浮尘保命,谁知女鬼恶毒,杀掉王生,道师闻之大怒,杀死女鬼,王妻忍辱负重救活王生的故事。小说情节并不复杂,人物有王生,王生妻子,女鬼,道士几个主要人物,在较短的篇幅刻画的人物形象生动,妙味丛生,足见作者文笔老辣,王生这个形象刻画相当突出,王生好色之徒,本有妻子,然则见色起意,将陌生女之带到书房与之苟合,无视家庭伦理道德,王生狂妄之徒,与女子同居数日,明目张胆将此事告诉妻子,胆大妄为,根本不将妻子放在眼里。所以说王生纯粹的一个色胚,见色起义的代表。而小说娇娜讲述了一个圣人的后代孔生,一日偶然遇见皇甫公子,并成为挚友,在府中教书,孔生看到婢女香奴,惊叹于香奴的美貌,渴望能有像香奴一样的妻子,之后孔生生病,皇甫公子让妹妹娇娜前来为孔生医治,孔生又见到娇娜的美貌,一见钟情,患了相思病。皇甫公子带他去松姑,孔生又觉得松姑也很美丽,与其成亲。时隔多年,孔生与皇甫公子再次相见,皇甫公子说出了他的真实身份,他们是狐狸所变。现在有雷霆之劫,并希望孔生能冒生命危险,救其全家。孔生答应了,雷霆风雨来的时候,他好像看见娇娜被鬼怪带走,毫不犹豫地用生命救下了娇娜。娇娜幸存,以仙术将孔生起死回生。娇娜形象生动活泼不必细说,我们重点赏析孔生的形象,作者对孔生的描写重点用了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作家笔下,孔生有些愚钝。空废很久的房子里,走出一个神采奕奕的少年,他没有生疑,反而聊得很投机,成为座上客,二人还成为朋友后,更为典型的是,孔生要郊游,看见门从外面锁着,皇甫公子解释说,家父担心郊游扰乱意念,所以谢绝来客。孔生居然相信了。也许是愚钝所致,孔生有些痴情。当他见到貌美的香奴,“目注之”,盯着她看,并认为自己的妻子一定要像香奴这样的。而见到娇娜,孔生“嚬呻顿忘,精神为之一爽”。他的神态因娇娜的出现而骤变,再一次因美貌所动情。作家的一处心理描写将孔生此时的心理刻画到了极致,他因为想和娇娜呆在一起,做手术不仅忘了疼痛,还担心手术快速完成,而不能这样继续待下去。这一处心理描写,表现了孔生对娇娜的一见钟情。娇娜走后,孔生陷入到相思之中,他回忆着娇娜的美貌,不再看书,呆呆坐着,觉得做什么都无聊。这一处细微动作描写,表现了孔生的对娇娜的痴情。当皇甫公子说已经帮他物色到了佳偶,孔生“凝思良久”,想了很久,说不用了。又面壁吟诵了一句诗,“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暗示了除了娇娜,谁也不要,以抒胸臆。这一处描写,既表现了他对娇娜深深地爱,也呼应了开篇作者介绍的他的性格含蓄儒雅。数年后,孔生又遇到了皇甫公子,问候境况,问妹子,已嫁;岳母,已亡”。这问候的顺序,向读者表明了,孔生即使有着幸福的家庭生活也没有忘记娇娜。在解救皇甫公子一家时,他看到一个形似娇娜的人被鬼怪抓走,他毫不犹豫,跳起来,刺杀鬼怪。一个急字,隐含了他对娇娜的深情。作家借助细微用词,很好地刻画了一个痴情,愚钝的书生形象。作家通过情节,表现了娇娜与孔生的感情。他们的感情由平凡的爱情,逐渐变为更高层次的精神的交流。娇娜第一次出场时,孔生便一见钟情,甚至忘了自己做手术的痛。作家为我们描述了做手术的场景,金钏,佩刀,红丸这些工具在肿起的地方动来动去,读至此处,读者都能感到手术有多疼,“紫血流溢,沾染床席”,这一描写更让读者仿佛感到切肤之痛。然而孔生却全然不知,反衬出了他此时对娇娜的爱,危难时刻见人心,当娇娜遇难时,孔生仗剑保护,不顾自己安危舍身救了娇娜,当娇娜醒来,娇娜的真情像火山一样爆发:孔郎为我而死,我何生矣!以舌度红丸入,又接吻而呵之。”娇娜称孔雪笠为孔郎,加上一系列亲昵的动作,我们可以看出,娇娜对孔生也有至深的感情,作者在塑造娇娜和孔生的艺术形象同时,歌颂和赞扬了二者之间超越世俗的友情,从他们的友谊中我们可以看出蒲松龄所要弘扬的一种超越世俗的友情,男女之间不仅可以有爱情,更可以有友情,纯粹的友情,但生命收到威胁时,可以为你舍身忘死的友情,就如同小说娇娜和孔生一样。孔生就是蒲松龄书生形象善的代表,真君子也。是作者更理想化的人物,在当时黑暗的社会,作者作为一个富有正义感,生活在下层的知识分子,他熟悉和知道人民的生活,同样的也善提取社会意义矛盾冲突,在矛盾冲突中塑造人物。塑造孔生这个人物,表达了作者对友情的赞扬,对人性的歌颂,就如同给当时黑暗的社会一抹阳光。

五、《聊斋志异》和《儒林外史》比较

《聊斋志异》对书生刻画形象生动,借狐仙鬼怪、书生的形象揭露社会黑暗,批判了科举制度。在同一时期,《儒林外史》也是用白描的手法讽刺写出社会黑暗,科举的摧残人性,两者有很大的相似性,我们不妨放在一起进行比较。两者都写了书生,通过书生揭露了社会的黑暗,腐朽的科举制度,同样的在讽刺艺术上两者变现也不相同,首先,在题材的选取上,《儒林外史》着重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题材,而《聊斋志异》则选“小”题材,以小见大,讽喻时弊,《儒林外史》所写尽是“儒林中人”,天下儒生何止千万,这样选择有有代表性的题材十分重要,许多人情世态都是当时社会上常见的,作者抓住了这些材料,加以典型的概括, 例如,范进在发迹前受尽冷落,向胡屠户借钱, 被胡屠户一口唾沫啐在脸上, 骂了个狗血淋头, 一旦范进中举,胡屠户马上改口他为“贤婿老爷”, 还夸奖他“才学高,品貌好, 就是城里头张府、周府那些老爷, 也没有这样一个体面的相貌。”前倨后恭,刻划出当时的世态,蒲松龄善于选取“小题材”反映、揭露黑暗社会的“大现实”,《梦狼》就是其中杰出的一篇,白老汉思念在外地做官的儿子,但却惊愕地梦见儿子堂上、堂下,坐者、卧者,皆狼也。环视四周,白骨如山。更有甚至,儿子竟然想以死尸招待老爸。原来儿子因为官不仁,早已变成恶狼。故事惊悚至极,深刻地讽刺当时岁月贪官如狼似虎的社会现实 社会的黑暗, 官吏的谄媚, 人民的疾苦, 反映得淋漓尽至。其次,在讽刺手法的运用上,也有不同。《儒林外史》采取广泛而又强烈的艺术对比手法, 从正面进行讽刺抨击。《聊斋志异》则采用较为曲折的方法,讽刺的力度更强。在塑造人物时,《儒林外史》不直接写,而是通过对比,周围坏境的对比,周围人的对比,在字里行间透漏深刻的意见,引导读者进行评判,爱其所爱,狠其所狠,王冕、杜少卿等是作者理想中“振兴世教”的人物,这些人物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对功名富贵采取否定的态度, 并敢于蔑视封建统治阶级的权势,他们的对立面,就是匡超人、牛浦郎等一批堕落的儒林人物,匡超人伪造文书、代人考试、修妻再娶、忘恩负义。牛浦郎为了结交官府, 贪图名利, 竟冒名牛布家, 进行招摇撞骗,后来原形毕露,通过对比,说明这类人物是当时社会环境的必然产物, 从他们身上可以看见功名富贵腐蚀人心的恶劣影响,从而达到作者成文的目的。而《聊斋志异》指桑骂槐,含沙射影,是一种非常隐晦曲折的讽刺手法,它含沙影射, 不露痕迹, 请看《劳山道士》一个整天梦想当神仙的书生好逸恶劳爱读求仙修道之书一日他看书入迷幻觉中自己到了山上三清观,拜一位老道长为师老道长给他一把斧头叫他明日起上山砍柴日复一日王七吃不得苦便想偷溜回家忽视两个老道士向三清观走来他忙躲在一边见二人穿墙而入王七吃惊求师父教他穿墙之术也算不枉此行最后他学了穿墙术老道长劝他不能以此为非作歹否则仙术就要失灵他回到家不顾妻子劝诫就打算以此行窃结果仙术失灵他的头上被墙撞了一个大包,讽刺了做事投机取巧,懒惰成性的人 第三、两部作品所形成的气氛不同,《儒林外史》在他的讽刺人物的喜剧性行动背后,几乎都隐藏着悲剧性意识,只不过吴敬梓喜剧中的悲剧笔触不像一般悲剧那样浓烈,而是一种辛酸之情,如范进因中举而发疯时的种种丑态,让人感到好笑的同时还有一种酸楚。《聊斋志异》有高度的艺术性,充满了幽默和诙谐, 在令人喷饭之余又拍案叫绝,从而达到针砭时弊、抑恶扬善之目的,通过上面的比较我们不难看出,《儒林外史》与《聊斋志异》同是讽刺性作品,但是它们的风格是不同的。虽然运用相似的手法,可是达到的艺术效果也是不同的,但是无论如何他们都是我国优秀的文学作品,都揭露了社会的黑暗,科举对人性的摧残。

七.结尾

《聊斋志异》是优秀的文言小说,其书生形象刻画的尤为出彩,值得以后人借鉴学习,作为新一代的知识分子若想真正做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壮举,就更应该努力学习以适应现今快捷多变的时代。

参考文献:

[1]李厚基 韩海明.人妖鬼狐的艺术世界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3 [2]弗洛伊德著 杨韶刚等译.弗洛伊德心理哲学 北京:九州出版社.2003.7 [3]蒲松龄研究集刊三

北京:齐鲁书社出版发行.1982.7 [4 ]网络资源.

第四篇:书生味道读后感(范文)

书生味道读后感(精选多篇)

书生味道读后感

收到施晗从北京寄来新着《书生味道》的时候,小城刚好停雨,沿街所有植物的叶子都被雨水清洗过,格外洁净,空气也特别清新。我迫不及待地拆开刚刚收到的包裹,见到一叠白封面的书,封面上没有矫情的图片,更没有夺目的色彩,这种“素面朝天”的行头与我想象中的散文集《书生味道》八九不离十,未曾翻阅顿生好感。

“书生”一词在古代是对“十年寒窗”、才华出众读书人的雅称,在近代则是对追求学问、探索真知者的高评。而在当代,随着金钱唯上、利益为尊观念对大众思想的影响,“书生”一词不再是

什么堂皇的冠冕,有时甚至是对徒有学问而“百无一用”者的一种嘲讽。因此,当下很少有文人愿意以书生自诩,“书生”一词也逐渐淡出了我们的视野。

施晗将自己的散文集定名为《书生味道》,让我在为他捏一把汗的同时,也为他敢于对“书生”高调诠释叫一声好。从书中,我们得知施晗不是一般的“书生”,他年轻的人生之路上遇到过多位大师级的文学巨匠,如贺敬之、雁翼、林非,等等,可谓“谈笑有鸿儒”。但并非“往来无白丁”。作为北漂创业一族,施晗从不回避自己是一个来自农村的孩子。诚如肖复兴先生在序言中所写的“艰苦朴素的农村生活,成为他抹不去的记忆,融入他流淌的血液。这既是他文学的底色,也是他人生的底色,是他所有文字的始发地和回归处。”

从一些写人的文章中不难看出,施晗是一个很重感情的人。书中不少篇什道出了许多背后的故事,还配有一些朋友、师长、故旧的照片,“翻身不忘本” 的高士情怀跃然纸上。

施晗是个贫贱不能移其志、富贵不能夺其心的人,从农村到城市,从家乡祁东到首都北京,生活境遇今非昔比,但却从未改变他作为农民孩子的真性情。收录在《书生味道》中的散文大多直抵生活真实,宛如破茧之蝶,努力摆脱形而上的层层束缚。

从《琵笆行》到《都门秋思》,从《滕王阁序》到《岳阳楼记》,我们的文学先贤无不用自己的千古名篇印证着文学来自生活的本质。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书生味道》中带着生命温度和灵魂肌理的散文远不是那些玩文字与哲学游戏靠“无病呻吟”骗取编辑和读者眼球的“花架子”美文可以相提并论,施晗已经打通了文学的“任督二脉”,正尝试把作品放在文学史的长河来考量,追求一种“天马行空,游刃有余”的创作状态。

家的味道

——读《济南的味道》有感

接到征文任务,写济南的味道,这

个题目有点儿难住我了,思来想去,自己是土生土长的济南人,在这座城市生长了三十年了,从自己是一个孩童算起到现在儿子都已经快两岁了,济南究竟是什么味道?这个问题还真没有好好思考过。翻开书仔细读一读,收录了不少名家对济南可歌可咏的文章,有对英雄人物的赞扬,有对济南历史的考证,更多的是对于泉水的描绘。是啊,济南号称泉城,七十二名泉哪一处拿出来都能洋洋洒洒的写上数千文字,这泉水给济南平添了一线生机、一丝灵气,使她看起来更像一个秀气的小姑娘。

济南的味道是什么呢?我想,是那热乎乎的烤地瓜的味道吧,每逢入秋时节,伴随梧叶渐黄、落叶飘舞的萧冷,空气里多了一种香香甜甜暖暖的味道,那是烤红薯的味道。穿街过巷地循香找去,就能看到一辆半旧的三轮车,架着一只铁皮筒,烤熟了红薯皮开肉绽放在桶盖上,香味诱人。价格不贵也能果腹,咬上一口软软的、糯糯的,香喷喷甜丝

丝,既暖手又暖心,这土生土长的作物,无论烧烤蒸煮,那透出瓦缝的味道,香浓味纯,自然绵长,才是真正的家乡的味道,是童年快乐的味道。

济南的味道是什么呢?我想,是那直冲云霄的烧烤的味道吧。夏天的夜晚,街边摆满了大大小小的烧烤摊点,而刺鼻的油烟,弥漫在这个城市的街巷里。此刻竟然连平时最挑剔的美女也会端坐在一张小桌前的马扎上,丝毫不以为忤。周围的环境是嘈杂的,然而更多的靓女帅哥却安坐如泰。你可以呼朋引伴,三五成群,可以携妻带子,不用再为去哪吃点什么呢犯愁了,就去路边随便找一张小桌,团团围坐起来,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总之是能满足你口腹之欲的,尽可以烧烤了。济南的味道是什么呢?我想,是那酸甜可口的糖醋鲤鱼的味道吧。糖醋鲤鱼为济南名菜之一。制作时厨师将活鱼捞起,当场收拾,将鱼用油炸熟,放入盘中,趁热浇上熬好的糖醋汁,整个鱼呈琥珀色,外焦里嫩,口味香酥、甜酸,颇有一番雅趣。微微卷曲着身体的鲤鱼摆在椭圆形的盘子里,口微张,尾巴微翘,活灵活现。每每参加亲朋好友的宴席,总能在餐桌上寻觅到它的身影。

如果能在春日的泉边,喝上一杯用泉水冲泡的茗茶,那想必是极

好的。汩汩流淌的永不停歇的泉水从泉眼中冒出,仿若一串串美丽的珍珠,连老舍笔下也有这样的描写:“池边还有小泉呢:有的像大鱼吐水,极轻快的上来一串小泡;有的像一串明珠,走到中途又歪下去,真像一串珍珠在水里斜放着;有的半天才上来一个泡,大,扁一点,慢慢的,有姿态的,摇动上来;碎了;看,又来了一个!有的好几串小碎珠一齐挤上来,像一朵攒整齐的珠花,雪白。有的……这比那大泉还更有味。”用这样的水冲泡的茶叶,别有一番韵味,也别有一番滋味。

从泉水到小吃,从趵突泉到芙蓉街,济南这座小城虽然不像北上广那样

高端大气上档次,也不像青岛日照这样近水楼台先得月,但她有着独特的魅力。她朴实、亲切,她既有“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的建筑名人,也有着“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优美景观。想到这样一座城市是我的家乡,一股自豪感不禁油然而生,济南的味道,是家的味道,是爱的味道。

昨天上阅读课的时候,我们读了《月亮的味道》这本书,这本书写的是在一片大森林里的动物都想尝一尝月亮的味道,大家想月亮是什么味道呢?是像饼干一样甜甜的、脆脆的,还是像桔子一样酸酸的,月亮的味道读后感。。。

后来,小乌龟决定爬到山上去,看看能不能够到月亮尝一尝,月亮觉得小乌龟想跟它玩,于是就跳高了一些,小乌龟叫来大象,大象又叫来长颈鹿,长颈鹿又叫来。。。最后叫来了小老鼠,月亮已经玩累了,它想小老鼠肯定够不着它,月亮也就没动。谁知,小老鼠却

够到了月亮,它咬下一块,啊,真好吃。

小老鼠把月亮分给了大家,大家吃完,就挤在一起睡着了。小鱼觉得很奇怪,为什么它们不到水里来,月亮就在我身边呀!

这本书引得我浮想联翩,读完这本书,我真想上天把月亮取下来和全世界的人一起吃。

--------------------

今天我看了一本绘本,它的名字叫《月亮的味道》。

这本书讲了小海龟、大象、长颈鹿、斑马、狐狸、狮子、猴子、老鼠这八个小动物很想吃天上薄薄脆脆的月亮。于是它们就一个接一个的踩着肩膀往上爬,搭成了一个长长的“人梯”。通过大家的齐心协力,最后

小动物们终于吃到了香甜可口的月亮。

读了这个故事,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无论做什么事,只要团结一心,就一定能取得胜利。就像有一次我们踢足

球,我和贝贝一班,杨雷雨和李子阳一班。我和贝贝一个人站在前面,一个人站在后面,配合得很好,读后感《月亮的味道读后感》。可是杨雷雨和李子阳他们并排站着,等我们球踢过去的时候,他们俩都抢着去

踢,结果不是踢着对方,就是将球踢飞出去好远,弄得两个人总是互相埋怨,顾不上好好踢球了。最后我们以18:2大比分领先,赢得了比赛的胜利。

团结就是力量!所以,我们不管做什么事都要团结一心,团结就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

今天我看了一本图书,名字叫《月亮的味道》。

这本书非常有趣,它主要讲了:在一个黑乎乎的夜晚,小动物们在想:月亮是什么味道呢?一只小海龟下决心,它要一步一步爬到天上去,去摸一摸月亮,可是小海龟够不着,它喊来了大象,“大象,你到我背上来,说不定我们会够

得着”。

可月亮以为他们在和自己做游戏,大象把鼻子往上伸,月亮轻轻地往上跳,大象也够不着,它喊来了长颈鹿,“长颈鹿,你爬到我背上,一定行!”月亮一看到长颈鹿,又轻轻往上跳,长颈鹿伸长了脖子,还是够不着,长颈鹿又叫来了斑马,斑马就找来了狮子,狮子又找来了狐狸,狐狸又找来了猴子,可还是够不着,这月亮呀!一直在升高,最后动物们请来了小老鼠,这么小的小老鼠能帮什么忙呀!可刚好月亮玩累了,又没把小老鼠放在眼里,结果月亮被小老鼠给咬了!小动物们吃着月亮,觉得月亮的味道好极了!甜甜的,香香的,有点像中秋的月饼,反正好吃极了!这么辛苦才吃到,不好吃才怪呢!读完这本书,我真想上天把月亮取下来和爸爸妈妈一起吃,尝尝月亮到底是什么味道。

我还明白了一个道理:大家要互相团结,互相帮助,只要脚踏实地,坚持不懈的努力,就一定能成功,一定能达到目的。

济南的味道读后感

张天烁

“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这句话来描写济南是最合适不过的了,一座科技与质朴并存的城市,一座泉水与城市并存的城市,一座令你流连忘返,百看不厌的城市,济南,是文化的古城,是现代的大都市,也是令无数诗人、伟人都拍手称赞的“世外桃源”。

前几天,学校发给我们每一位同学一本《济南的味道》,这是一本专门描写济南的散文集,假期时,我无意中翻开这本朴实无华的书,但却就是这本“朴实无华”的书,却彻底颠覆了我对济南的认识,让我重新认识了这位相处了十几年的“好友”。

“济南很美。即使她给个背影,也美。自然是因了七十二名泉。全城布满泉的触角和根系。泉水飘响的地方几乎都有柳树跟随,泉水波时洗净柳的风尘,柳摆弄中抚掉泉的疲惫,柳是泉扎下的根,泉是柳绽开的花。反之,亦是。”看!

一段不长的文字,却仿佛把我们带到了那美妙的境界之中。用柳称泉,用泉衬柳,文章作者用那简练的语言,描绘出了那么生动的景象,令人钦佩。

“我们的相遇,注定与泉水有关,是因为我们肩披与沙漠?还是因为心灵的焦苦由来已久?亦或是喧嚣在我们耳边的芜杂的声音中,独独就缺少了那一丝丝、一缕缕不易觉察的晶亮妙音呢?!”这一段文字呢,就与前者不同,这一段写作者心中那强烈的不解,但从这强烈的不解之中,也能体会到那一丝丝对泉城的的怜爱与、追求。

济南的风景,在各位作家的手上有不同的味道,但我却觉得济南的人,更有味道!

记得那是一个寒冷的冬季,洁白的雪儿给济南披上了一层厚厚的袄,不仅显得更高贵、美丽,但更加吸引我注意力的却是一群人,那是在白雪中屹立着的一群普通人,但我觉得这更像是一群英雄!刺骨的寒风拍打着他们的身躯,但他们依然可以傲然挺立,那是一群志愿者,他们正在默默地扫雪,一股温暖涌上心头,或许这就是人间最美的“图画”吧

济南这座城市,蕴含着各种味道,只要你认真感受、仔细探索,就能找到济南带给自己南独一无二的“别样味道”。

济南的味道读后感

谭馨鹏

读完《济南的味道》这本书,我的感触有很多。在文人墨客的眼中,济南有各种味道。但在我一个零零后的中学生的眼中是这样的,济南的味道是甜的,济南的味道是美的,济南的味道是密切的。

济南的味道甜在哪里呢?趵突泉是济南的“七十二名泉”之首。但我独喜欢清雅幽静的黑虎泉,这里岸边有两排高大的柳树,垂柳它们浓密的枝条垂在水面上,漫步在柳荫下,心情心旷神怡,岸上的花都在花枝招展着。如果你的心

情不好,在这里散步,游泳池里尽情的游上几圈,你的烦恼会被这里的美景所吸引,烦恼也去了一大半。黑虎泉里有三个虎头,一年下来都在喷水,我们家也会来这里打水,回到家里,把水煮开,沏一杯清茶,喝上一口,回味无穷,甜得很。济南的味道甜并不全都体现在泉水上,还要体现在美食上,就比如说芙蓉街的小吃油旋吧!油旋让人尝起来赞不绝口。

济南的味道美是与众不同的,要说起美,就非属大明湖不可了。大明湖的主要景物是荷花,岸边也有些垂柳,微风吹过,远远地向湖面望去,只见湖面上的荷花在碧绿的荷叶的衬托下竞相开放。最大的湖心小岛上有一座小亭子,名叫历下亭。我们要乘船才能过去,小时候妈妈带我去过很多次,那时候只是喜欢坐船罢了,根本不知道欣赏湖上的美景。现在想起来后悔的很。济南有三大名胜,吸引了许多中外游客来游玩。一到节假日,这里的人来来往往,川流

不息。可见济南的名声早已流传在外。

说起济南的味道密切,就主要体现在济南人的身上了。济南人有责任感、德重、老实、热情、宽容等特点,就先说热情吧!如果你丢了什么物品,捡到的物品的人就会拿走,占为己有。而济南人却不这样,他们会贴出告示,或想尽一切办法还给你。接着说宽容吧!比如你在大街上走路时,不小心撞到别人了,也许有的人会骂你,还缠住你,不让你走,但济南人听了你道歉的话语,就会宽容你。济南人特别实在、憨厚。如果有人问路,济南人会详细的说明路线,有的甚至专门带你去……济南人的特点太多了,我就不一一列举了。

通过读这本书,我更加了解济南了。我喜欢济南,更加庆幸长在济南。我爱济南,更喜欢济南的味道。

喜欢

第五篇:书生味道读后感

书生味道读后感

收到施晗从北京寄来新着《书生味道》的时候,小城刚好停雨,沿街所有植物的叶子都被雨水清洗过,格外洁净,空气也特别清新。我迫不及待地拆开刚刚收到的包裹,见到一叠白封面的书,封面上没有矫情的图片,更没有夺目的色彩,这种“素面朝天”的行头与我想象中的散文集《书生味道》八九不离十,未曾翻阅顿生好感。

“书生”一词在古代是对“十年寒窗”、才华出众读书人的雅称,在近代则是对追求学问、探索真知者的高评。而在当代,随着金钱唯上、利益为尊观念对大众思想的影响,“书生”一词不再是什么堂皇的冠冕,有时甚至是对徒有学问而“百无一用”者的一种嘲讽。因此,当下很少有文人愿意以书生自诩,“书生”一词也逐渐淡出了我们的视野。

施晗将自己的散文集定名为《书生味道》,让我在为他捏一把汗的同时,也为他敢于对“书生”高调诠释叫一声好。从书中,我们得知施晗不是一般的“书生”,他年轻的人生之路上遇到过多位大师级的文学巨匠,如贺敬之、雁翼、林非,等等,可谓“谈笑有鸿儒”。但并非“往来无白丁”。作为北漂创业一族,施晗从不回避自己是一个来自农村的孩子。诚如肖复兴先生在序言中所写的“艰苦朴素的农村生活,成为他抹不去的记忆,融入他流淌的血液。这既是他文学的底色,也是他人生的底色,是他所有文字的始发地和回归处。”

从一些写人的文章中不难看出,施晗是一个很重感情的人。书中不少篇什道出了许多背后的故事,还配有一些朋友、师长、故旧的照片,“翻身不忘本”的高士情怀跃然纸上。

施晗是个贫贱不能移其志、富贵不能夺其心的人,从农村到城市,从家乡祁东到首都北京,生活境遇今非昔比,但却从未改变他作为农民孩子的真性情。收录在《书生味道》中的散文大多直抵生活真实,宛如破茧之蝶,努力摆脱形而上的层层束缚。

从《琵笆行》到《都门秋思》,从《滕王阁序》到《岳阳楼记》,我们的文学先贤无不用自己的千古名篇印证着文学来自生活的本质。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书生味道》中带着生命温度和灵魂肌理的散文远不是那些玩文字与哲学游戏靠“无病呻吟”骗取编辑和读者眼球的“花架子”美文可以相提并论,施晗已经打通了文学的“任督二脉”,正尝试把作品放在文学史的长河来考量,追求一种“天马行空,游刃有余”的创作状态。

下载论书生的酸气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书生的酸气.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书生集团简介

    书生集团 概述: 书生集团成立于1996年,是中国唯一具有国家涉密资质的互联网企业,也是中国唯一在核心技术达到全球领先的IT企业,长期为中国顶级涉密机构提供信息安全产品和服务。......

    书生小学幼儿园

    书生小学幼儿园 一、指导思想树立“以人为本,服务于教师、幼儿、家长”的管理理念;以课堂教学为抓手,积极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提升教职工的整体素质,努力提高保教工作成效。二、工......

    书生系统操作手册

    哈尔滨市政府公文传输系统 第一章 哈尔滨市政府公文传输系统概述 哈尔滨市政府公文传输系统是北京书生电子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书生公司)依照哈尔滨市政府公文传输需求而......

    党在我心中 杨书生

    党在我心中 ——我们不能忘记 杨 书 生 机 辆 段 2011 在西方的许多人认为,没有信仰即为无知。这里所说的信仰不是宗教信仰,而是以,为人民谋福祉为目的的各种党派。在世界各......

    做一个书生校长读后感范文

    最是书香能致远 在暑期的读书活动中,师训分站长发给我一本名为《做一个书生校长》的教育随笔,并戏说这是我的专利。我笑着欣然接受。这并非是因为那两个高高在上的“校长”两......

    豪气书生 磊落情怀(合集)

    豪气书生 磊落情怀———青年书法家武磊先生其人其书□ 郭传虎 举止文雅,谈吐幽默风趣,这是武磊先生给人的第一印象,作为当今书坛的青年实力派,武磊先生的作品给人呈现的是一种......

    谈胡适--书生意气

    谈胡适——书生意气i 看完凤凰大视野的纪录片《五四人物志之胡适》,对于胡适这一文人志士,我有一些看法。作为一名大学生,之前提到胡适,我普遍只是从以往的有限的历史课上了解到......

    做个书生教师读后感[范文模版]

    做个书生教师读后感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做个书生教师读后感,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