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广元市元坝区乡镇事业单位机构改革的情况调查
一、基本情况元坝区乡镇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工作自2003年3月开始,经过调查研究、制定方案、组织实施、检查验收四个阶段,于2003年12月底基本结束,目前部分单位正在清理处置遗留问题。从总体上来看,元坝区这次乡镇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因地制宜、实事求是、“不跟风”、注重实效、平稳推进,是历次改革中最深入、最彻底的一次。主要体现在:
(一)机构精简了。元坝区辖28个乡镇和1个街道办事处,改革前各乡镇设有事业单位13个(不含教育、卫生系统),改革后各乡镇设有事业单位8个,全区共精减乡镇事业单位140个,精简率达38%。其中撤消事业单位56个,合并减少事业单位28个,成建制转为经济实体的事业单位有56个。
(二)人员减少了。通过机改,元坝区乡镇事业单位人员编制由原来的761人减少到536人,精减225人,精简率达29.6%。通过创办、领办经济实体、自谋职业、成建制转为企业、离岗待退、病退等分流途径,全区目前已分流人员近200人。元坝镇改革前有各类事业单位人员58人,现在减为16人,精简率达72.1%。目前乡镇事业干部平均年龄37岁,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占52 %,中级以上技术职称的占39 %,分别比改革前提高5.6和4.2 个百分点。乡镇事业干部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综合素质进一步提高。
(三)负担减轻了。一是财政负担减轻。按现行标准计算,仅财政负担的人员工资每年可减少250多万元。二是农民负担进一步减轻。改革后的乡镇事业单位人员的基本工资和津补贴、奖金、工作经费全部列入了财政预算,有效地杜绝了以前“七站八所”的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行为。
(四)服务增强了。机改前,乡镇大部分事业单位由于经费无保障,欠发职工工资现象突出,人心涣散,人浮于事,单位名存实亡,工作基本上处于瘫痪状态。机改后,各乡镇事业单位被赋予了相对独立的人、财、物等自主权,增强了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独立法人意识,职工待遇明显提高,为农服务意识进一步增强,职能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以农业服务站为例,全区农业服务站工作人员共有118人,财政安排人头经费每年只有38万元,扣除养老和医疗保险费后,工资和工作经费只有14万元,人平每月不足100元。出于生计,有38人改革前人均月工资仅78元,改革后增加到600多元,并由财政直发。我们调研所到乡镇,各站所人员几乎全都深入村组、农户指导、服务农业生产去了。卫子镇畜牧兽医站机改后,该镇畜牧工作呈现出新气象。截止今年8月底,全镇生猪三元杂交面比去年同期增长了55%,出栏生猪比去年同期增加了1500多头,销售仔猪5000多头,分别增长30%和60%。
二、主要特点
(一)立足区情设置机构。元坝区立足乡镇规模小,经济实力弱的区情,以理顺体制,精简人员,优化结构,增强为农服务功能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撤消了“广播站、文化站、企业服务站、国土所、村建所、人事人才服务站、农机站”,保留了“农业服务站、林业工作站、水利农机站、畜牧兽医站、计生服务站、财会核算中心”,新组建了“文化服务中心、国土村建管理所”,全区共设乡镇站所224个。按照政事分开原则,以“七定”的形式,界定了乡镇各事业单位职能,明确了工作职责,并将原来由乡镇事业单位承担的部分行政管理职能还原给乡镇政府,将经营性、中介服务性职能剥离为企业,事业单位重点承担社会公益及技术指导职能,实现了机构设置和职能的优化调整。以农业服务中心为例,按照公益性职能和经营性职能分开的原则,各乡镇核编2名,设置农技、农经两个公益性职位,负责从事农技推广和农经管理工作,经费由财政全额补贴到岗位。放活农资经营、技术咨询、种苗繁育、农产品加工运销等经营性职能,引导竞聘落选人员实行自主经营、自我管理,开展农资经营、科技承包等有偿服务。
(二)着力理顺管理体制。元坝区按照行业特点,结合区域优势,合理调整乡镇事业单位布局和管理体制。将农业服务站、文化服务中心、计生服务站和财会核算中心的管理权限由区级相关部门下放给乡镇主管,业务上接受区级部门的指导,实行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管理体制,并明确乡镇主要是管好法定代表人,监督政策执行和监管国有资产,实行责权利一致、人财物统一;区级业务部门主要是通过制定行业技术政策、业务技术培训、市场信息服务等进行业务指导和监督检查。该区还将28个乡镇的水利农机站建成了现有的7个片区水利农机站,实现了跨流域管理;将乡镇“农机站”和“广播站”成建制转为企业,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管理体制;将28个乡镇中的17个乡镇的“计生服务站”与当地卫生院合并,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的运行体制。
(三)精心制定实施方案。在机改中,元坝区组织专门力量,深入调查研究,摸清家底,广泛征求意见,先后五易其稿,经区委常委会议讨论出台了《元坝区乡镇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实施意见》,确立了考试和考核相结合,择优聘用的竞聘方式。计生、国土、村建、林业、农业等区级部门在此基础上精心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突出针对性、操作性和实用性,对考试各环节和考核各方面都进行了详细规定,并报经区政府办公会议讨论决定。这次机改中,各乡镇农业服务站涉及人员最多,难度最大,实施方案也最详细,如竞聘人员加分标准,方案明确规定:大学本科及以上加2分,大专加1分;农经(艺)师加3分,助理农经(艺)师加2分;工龄10年以下的每年加0.1分,工龄11——15年的每年 0.2分 ,工龄16——20年的每年加0.3分,工龄21年以上的每年加0.4分;近五年年度考核每获一次优秀加1分,等等,加分总计不超过30分,并坚持一把尺子量到底。
(四)做好人员分流工作。人员分流是机构改革的难点和关键。元坝区既严格执行人员分流政策,又突出“无情推进,有情操作”。一是认真做好分流人员的思想政治工作。常
第二篇:关于广元市元坝区乡镇事业单位机构改革的情况调查
一、基本情况
元坝区乡镇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工作自2003年3月开始,经过调查研究、制定方案、组织实施、检查验收四个阶段,于2003年12月底基本结束,目前部分单位正在清理处置遗留问题。从总体上来看,元坝区这次乡镇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因地制宜、实事求是、“不跟风”、注重实效、平稳推进,是历次改革中最深入、最彻底的一次。主要体现在:
(一)机构精简了。元坝区辖28个乡镇和1个街道办事处,改革前各乡镇设有事业单位13个(不含教育、卫生系统),改革后各乡镇设有事业单位8个,全区共精减乡镇事业单位140个,精简率达38%。其中撤消事业单位56个,合并减少事业单位28个,成建制转为经济实体的事业单位有56个。
(二)人员减少了。通过机改,元坝区乡镇事业单位人员编制由原来的761人减少到536人,精减225人,精简率达29.6%。通过创办、领办经济实体、自谋职业、成建制转为企业、离岗待退、病退等分流途径,全区目前已分流人员近200人。元坝镇改革前有各类事业单位人员58人,现在减为16人,精简率达72.1%。目前乡镇事业干部平均年龄37岁,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占
52%,中级以上技术职称的占39
%,分别比改革前提高5.6和4.2
个百分点。乡镇事业干部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综合素质进一步提高。
(三)负担减轻了。一是财政负担减轻。按现行标准计算,仅财政负担的人员工资每年可减少250多万元。二是农民负担进一步减轻。改革后的乡镇事业单位人员的基本工资和津补贴、奖金、工作经费全部列入了财政预算,有效地杜绝了以前“七站八所”的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行为。
(四)服务增强了。机改前,乡镇大部分事业单位由于经费无保障,欠发职工工资现象突出,人心涣散,人浮于事,单位名存实亡,工作基本上处于瘫痪状态。机改后,各乡镇事业单位被赋予了相对独立的人、财、物等自主权,增强了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独立法人意识,职工待遇明显提高,为农服务意识进一步增强,职能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以农业服务站为例,全区农业服务站工作人员共有118人,财政安排人头经费每年只有38万元,扣除养老和医疗保险费后,工资和工作经费只有14万元,人平每月不足100元。出于生计,有38人改革前人均月工资仅78元,改革后增加到600多元,并由财政直发。我们调研所到乡镇,各站所人员几乎全都深入村组、农户指导、服务农业生产去了。卫子镇畜牧兽医站机改后,该镇畜牧工作呈现出新气象。截止今年8月底,全镇生猪三元杂交面比去年同期增长了55%,出栏生猪比去年同期增加了1500多头,销售仔猪5000多头,分别增长30%和60%。
二、主要特点
(一)立足区情设置机构。元坝区立足乡镇规模小,经济实力弱的区情,以理顺体制,精简人员,优化结构,增强为农服务功能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撤消了“广播站、文化站、企业服务站、国土所、村建所、人事人才服务站、农机站”,保留了“农业服务站、林业工作站、水利农机站、畜牧兽医站、计生服务站、财会核算中心”,新组建了“文化服务中心、国土村建管理所”,全区共设乡镇站所224个。按照政事分开原则,以“七定”的形式,界定了乡镇各事业单位职能,明确了工作职责,并将原来由乡镇事业单位承担的部分行政管理职能还原给乡镇政府,将经营性、中介服务性职能剥离为企业,事业单位重点承担社会公益及技术指导职能,实现了机构设置和职能的优化调整。以农业服务中心为例,按照公益性职能和经营性职能分开的原则,各乡镇核编2名,设置农技、农经两个公益性职位,负责从事农技推广和农经管理工作,经费由财政全额补利进行。
三、需要探讨解决的几个问题
(一)改革中的成本问题。乡镇事业单位机构改革人员分流数量多,经济补偿金额大,各单位负担重,财政压力大。元坝区应分流人员225人,据测算应领取经济补偿259万元,现已兑现144万元,其中财政直接支付40余万元。仅此一项就有100多万元的缺口。加上历年来欠发乡镇事业单位职工工资和职工为维持机构正常运转的垫借款、农村基金会欠款、“普九”等款项累计达3600万元。而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不断深入,乡镇的收入不断减少,已日趋为零;《行政许可法》的颁布实施,涉农收费项目大大减少;教育实行“一费制”,“普九”债务无偿还来源;国家要求各级政府加大对农村卫生事业的投入力度,新的债务将随之增加,因此,要全面彻底完成此次机构改革,成本和债务问题不容回避,但元坝区自身又无力解决。
(二)机构综合设置问题。一是由于行业法律、法规的限制及经费来源渠道不一致,机构综合设置实施难度较大。如林业法规中明确规定各乡镇必须单独设林业工作站。二是有些机构虽然综合设置了,但职能定位不明确,也不好明确,导致工作协调难。如乡镇文化服务中心将原来的文化站、司法所、综治办的职能合并在一起,但在对中心负责人的聘任、上级部门对其进行业务指导等方面存在对象不清、互相推诿等问题。
(三)管理权限下放问题。川委发(2002)17号文件规定“县区主管部门延伸到乡镇的各类站所,除国家法律、法规,地方性法规有明确规定的站所维持原管理体制外,其余各类站所,原则上都应下放给乡镇”,但有些部门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不愿下放管理权限。,有抵触情绪。另一方面,某些站所的管理权限虽然下放给了乡镇,但由于其债务包袱沉重,乡镇政府受自身经费局限无力接受也不愿接受。因此,机构改革实施过程中,部门管理为主的机构还占相当大的比例,以块为主的管理格局尚未真正形成。
(四)政策配套问题。这次乡镇事业单位机构改革与党政群机关机构改革相比,由于分流政策缺乏财力支持,一些政策性问题表现突出。如分流人员的养老保险金由机关事业保险向社会养老保险转移过程中,参保人转移时补缴保费金额大,今后保险费用高,到退休年龄领取养老金却低于现在参加机关事业保险的40%左右;分流人员在自主创业中急盼享受税费优惠政策,但“下岗证”等由于受国有企业下岗失业人员的政策限定,乡镇事业单位解聘人员觉得自己下岗了,连下“下岗证”也办不到;国土村建所由于国家明确规定取消农民建房一切收费项目,经费来源无渠道,今年至今其工作人员未领到一分钱的工资;川委办(2002)30号文件明确了分流人员可以享受的优惠政策,但对年龄大、工龄短的职工分流应享受怎样的政策并未作出具体规定。等等。
第三篇:关于广元市元坝区乡镇事业单位机构改革的情况调查
关于广元市元坝区乡镇事业单位机构改革的情况调查
关于广元市元坝区乡镇事业单位机构改革的情况调查
一、基本情况元坝区乡镇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工作自3月开始,经过调查研究、制定方案、组织实施、检查验收四个阶段,于12月底基本结束,目前部分单位正在清理处置遗留问题。从总体上来看,元坝区这次乡镇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因地制宜、实事求是、“不跟风”、注重实效、平稳推进,是历次改革中最深入、最彻底的一次。主要体现在:机构精简了。元坝区辖28个乡镇和1个街道办事处,改革前各乡镇设有事业单位13个,改革后各乡镇设有事业单位8个,全区共精减乡镇事业单位140个,精简率达38%。
其中撤消事业单位56个,合并减少事业单位28个,成建制转为经济实体的事业单位有56个。人员减少了。通过机改,元坝区乡镇事业单位人员编制由原来的761人减少到536人,精减225人,精简率达%。通过创办、领办经济实体、自谋职业、成建制转为企业、离岗待退、病退等分流途径,全区目前已分流人员近200人。元坝镇改革前有各类事业单位人员58人,现在减为16人,精简率达72.%。目前乡镇事业干部平均年龄37岁,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占52%,中级以上技术职称的占39%,分别比改革前提高和个百分点。乡镇事业干部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综合素质进一步提高。负担减轻了。一是财政负担减轻。按现行标准计算,仅财政负担的人员工资每年可减少250多万元。二是农民负担进一步减轻。改革后的乡镇事业单位人员的基本工资和津补贴、奖金、工作经费全部列入了财政预算,有效地杜绝了以前“七站八所”的乱收费、乱罚款、乱摊
派行为。服务增强了。机改前,乡镇大部分事业单位由于经费无保障,欠发职工工资现象突出,人心涣散,人浮于事,单位名存实亡,工作基本上处于瘫痪状态。机改后,各乡镇事业单位被赋予了相对独立的人、财、物等自主权,增强了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独立法人意识,职工待遇明显提高,为农服务意识进一步增强,职能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以农业服务站为例,全区农业服务站工作人员共有118人,财政安排人头经费每年只有38万元,扣除养老和医疗保险费后,工资和工作经费只有14万元,人平每月不足100元。出于生计,有38人改革前人均月工资仅78元,改革后增加到600多元,并由财政直发。我们调研所到乡镇,各站所人员几乎全都深入村组、农户指导、服务农业生产去了。卫子镇畜牧兽医站机改后,该镇畜牧工作呈现出新气象。截止今年8月底,全镇生猪三元杂交面比去年同期增长了55%,出栏生猪比去年同期增加了
1500多头,销售仔猪5000多头,分别增长30%和60%。
二、主要特点立足区情设置机构。元坝区立足乡镇规模小,经济实力弱的区情,以理顺体制,精简人员,优化结构,增强为农服务功能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撤消了“广播站、文化站、企业服务站、国土所、村建所、人事人才服务站、农机站”,保留了“农业服务站、林业工作站、水利农机站、畜牧兽医站、计生服务站、财会核算中心”,新组建了“文化服务中心、国土村建管理所”,全区共设乡镇站所224个。按照政事分开原则,以“七定”的形式,界定了乡镇各事业单位职能,明确了工作职责,并将原来由乡镇事业单位承担的部分行政管理职能还原给乡镇政府,将经营性、中介服务性职能剥离为企业,事业单位重点承担社会公益及技术指导职能,实现了机构设置和职能的优化调整。以农业服务中心为例,按照公益性职能和经营性职能分开的原则,各乡镇核编2名,设置农技、农经两个公益性职位,负责
从事农技推广和农经管理工作,经费由财政全额补贴到岗位。放活农资经营、技术咨询、种苗繁育、农产品加工运销等经营性职能,引导竞聘落选人员实行自主经营、自我管理,开展农资经营、科技承包等有偿服务。着力理顺管理体制。元坝区按照行业特点,结合区域优势,合理调整乡镇事业单位布局和管理体制。将农业服务站、文化服务中心、计生服务站和财会核算中心的管理权限由区级相关部门下放给乡镇主管,业务上接受区级部门的指导,实行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管理体制,并明确乡镇主要是管好法定代表人,监督政策执行和监管国有资产,实行责权利一致、人财物统一;区级业务部门主要是通过制定行业技术政策、业务技术培训、市场信息服务等进行业务指导和监督检查。该区还将28个乡镇的水利农机站建成了现有的7个片区水利农机站,实现了跨流域管理;将乡镇“农机站”和“广播站”成建制转为企业,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
管理体制;将28个乡镇中的17个乡镇的“计生服务站”与当地卫生院合并,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的运行体制。精心制定实施方案。在机改中,元坝区组织专门力量,深入调查研究,摸清家底,广泛征求意见,先后五易其稿,经区委常委会议讨论出台了《元坝区乡镇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实施意见》,确立了考试和考核相结合,择优聘用的竞聘方式。计生、国土、村建、林业、农业等区级部门在此基础上精心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突出针对性、操作性和实用性,对考试各环节和考核各方面都进行了详细规定,并报经区政府办公会议讨论决定。这次机改中,各乡镇农业服务站涉及人员最多,难度最大,实施方案也最详细,如竞聘人员加分标准,方案明确规定:大学本科及以上加2分,大专加1分;农经师加3分,助理农经师加2分;工龄以下的每年加分,工龄11——15年的每年分,工龄16——20年的每年加分,工龄21年以上的每年加分;近五年考
核每获一次优秀加1分,等等,加分总计不超过30分,并坚持一把尺子量到底。做好人员分流工作。人员分流是机构改革的难点和关键。元坝区既严格执行人员分流政策,又突出“无情推进,有情操作”。一是认真做好分流人员的思想政治工作。常务副区长杨显俊和部门领导先后六次与分流人员召开对话会,解难答疑,分析形势,宣讲政策。各部门热情接待来访人员,坚持用“换位”思维做耐心细致的疏导工作,以情感人,把不稳定因素消化在萌芽之中。二是及时兑现经济补偿。区财政在财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挤出200多万元用于兑现分流人员的经济补偿费;对原财政供养人员落聘后,实行最长不超过一年的过渡期,过渡期内发离岗时本人基本工资的固定部分,成建制转为企业的,在三年过渡期内由同级财政按原工资标准发放补助经费。三是切实解决分流人员的具体困难。对职工历年垫借款,区上正组织力量全面清理核实,将采取财政和单位共
同负担的办法予以偿还。农业服务站分流人员开办经营实体的,农业局和工商局领导积极为其办理营业执照和相关手续。各单位及时协助分流人员办理养老保险、病退或离岗待退等手续。严肃纪律阳光操作。机构改革是一项政策性、原则性很强的工作,改革分流涉及到乡镇事业单位人员的切身利益。元坝区严格执行机构改革的各项政策,严肃组织纪律,实行阳光操作。区人大和组织、纪检、监察等部门的领导和工作人员全程参与考试、考核,对群众和社会反映的问题及时核实处理,及时向社会公布人员分流和聘用情况,严格按程序办事,始终坚持重大事项集体讨论决定。区上领导重视,从不出面说情,打招呼,部门间协调配合,部门领导识大局,重大体,如农业局局长、救灾办主任的家属被减裁员,也从没向领导和组织提要求,合力推进了改革的顺利进行。
三、需要探讨解决的几个问题改革中的成本问题。乡镇事业单位机构改革人员分流数
量多,经济补偿金额大,各单位负担重,财政压力大。元坝区应分流人员225人,据测算应领取经济补偿万元,现已兑现万元,其中财政直接支付余万元。仅此一项就有多万元的缺口。加上历年来欠发乡镇事业单位职工工资和职工为维持机构正常运转的垫借款、农村基金会欠款、“普九”等款项累计达3600万元。而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不断深入,乡镇的收入不断减少,已日趋为零;《行政许可法》的颁布实施,涉农收费项目大大减少;教育实行“一费制”,“普九”债务无偿还来源;国家要求各级政府加大对农村卫生事业的投入力度,新的债务将随之增加,因此,要全面彻底完成此次机构改革,成本和债务问题不容回避,但元坝区自身又无力解决。机构综合设置问题。一是由于行业法律、法规的限制及经费来源渠道不一致,机构综合设置实施难度较大。如林业法规中明确规定各乡镇必须单独设林业工作站。二是有些机构虽然综合设置了,但职能定位不明
确,也不好明确,导致工作协调难。如乡镇文化服务中心将原来的文化站、司法所、综治办的职能合并在一起,但在对中心负责人的聘任、上级部门对其进行业务指导等方面存在对象不清、互相推诿等问题。管理权限下放问题。川委发17号文件规定“县区主管部门延伸到乡镇的各类站所,除国家法律、法规,地方性法规有明确规定的站所维持原管理体制外,其余各类站所,原则上都应下放给乡镇”,但有些部门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不愿下放管理权限。,有抵触情绪。另一方面,某些站所的管理权限虽然下放给了乡镇,但由于其债务包袱沉重,乡镇政府受自身经费局限无力接受也不愿接受。因此,机构改革实施过程中,部门管理为主的机构还占相当大的比例,以块为主的管理格局尚未真正形成。政策配套问题。这次乡镇事业单位机构改革与党政群机关机构改革相比,由于分流政策缺乏财力支持,一些政策性问题表现突出。如分流人员的养老保
险金由机关事业保险向社会养老保险转移过程中,参保人转移时补缴保费金额大,今后保险费用高,到退休年龄领取养老金却低于现在参加机关事业保险的40%左右;分流人员在自主创业中急盼享受税费优惠政策,但“下岗证”等由于受国有企业下岗失业人员的政策限定,乡镇事业单位解聘人员觉得自己下岗了,连下“下岗证”也办不到;国土村建所由于国家明确规定取消农民建房一切收费项目,经费来源无渠道,今年至今其工作人员未领到一分钱的工资;川委办30号文件明确了分流人员可以享受的优惠政策,但对年龄大、工龄短的职工分流应享受怎样的政策并未作出具体规定。等等。
第四篇:关于广元市元坝区乡镇事业单位机构改革的情况调查
一、基本情况元坝区乡镇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工作自2003年3月开始,经过调查研究、制定方案、组织实施、检查验收四个阶段,于2003年12月底基本结束,目前部分单位正在清理处置遗留问题。从总体上来看,元坝区这次乡镇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因地制宜、实事求是、“不跟风”、注重实效、平稳推进,是历次改革中最深入、最彻底的一次。主要体现在:
(一)机构精简了。元坝区辖28个乡镇和1个街道办事处,改革前各乡镇设有事业单位13个(不含教育、卫生系统),改革后各乡镇设有事业单位8个,全区共精减乡镇事业单位140个,精简率达38%。其中撤消事业单位56个,合并减少事业单位28个,成建制转为经济实体的事业单位有56个。
(二)人员减少了。通过机改,元坝区乡镇事业单位人员编制由原来的761人减少到536人,精减225人,精简率达29.6%。通过创办、领办经济实体、自谋职业、成建制转为企业、离岗待退、病退等分流途径,全区目前已分流人员近200人。元坝镇改革前有各类事业单位人员58人,现在减为16人,精简率达72.1%。目前乡镇事业干部平均年龄37岁,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占52 %,中级以上技术职称的占39 %,分别比改革前提高5.6和4.2 个百分点。乡镇事业干部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综合素质进一步提高。
(三)负担减轻了。一是财政负担减轻。按现行标准计算,仅财政负担的人员工资每年可减少250多万元。二是农民负担进一步减轻。改革后的乡镇事业单位人员的基本工资和津补贴、奖金、工作经费全部列入了财政预算,有效地杜绝了以前“七站八所”的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行为。
(四)服务增强了。机改前,乡镇大部分事业单位由于经费无保障,欠发职工工资现象突出,人心涣散,人浮于事,单位名存实亡,工作基本上处于瘫痪状态。机改后,各乡镇事业单位被赋予了相对独立的人、财、物等自主权,增强了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独立法人意识,职工待遇明显提高,为农服务意识进一步增强,职能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以农业服务站为例,全区农业服务站工作人员共有118人,财政安排人头经费每年只有38万元,扣除养老和医疗保险费后,工资和工作经费只有14万元,人平每月不足100元。出于生计,有38人改革前人均月工资仅78元,改革后增加到600多元,并由财政直发。我们调研所到乡镇,各站所人员几乎全都深入村组、农户指导、服务农业生产去了。卫子镇畜牧兽医站机改后,该镇畜牧工作呈现出新气象。截止今年8月底,全镇生猪三元杂交面比去年同期增长了55%,出栏生猪比去年同期增加了1500多头,销售仔猪5000多头,分别增长30%和60%。
二、主要特点
(一)立足区情设置机构。元坝区立足乡镇规模小,经济实力弱的区情,以理顺体制,精简人员,优化结构,增强为农服务功能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撤消了“广播站、文化站、企业服务站、国土所、村建所、人事人才服务站、农机站”,保留了“农业服务站、林业工作站、水利农机站、畜牧兽医站、计生服务站、财会核算中心”,新组建了“文化服务中心、国土村建管理所”,全区共设乡镇站所224个。按照政事分开原则,以“七定”的形式,界定了乡镇各事业单位职能,明确了工作职责,并将原来由乡镇事业单位承担的部分行政管理职能还原给乡镇政府,将经营性、中介服务性职能剥离为企业,事业单位重点承担社会公益及技术指导职能,实现了机构设置和职能的优化调整。以农业服务中心为例,按照公益性职能和经营性职能分开的原则,各乡镇核编2名,设置农技、农经两个公益性职位,负责从事农技推广和农经管理工作,经费由财政全额补贴到岗位。放活农资经营、技术咨询、种苗繁育、农产品加工运销等经营性职能,引导竞聘落选人员实行自主经营、自我管理,开展农资经营、科技承包等有偿服务。
(二)着力理顺管理体制。元坝区按照行业特点,结合区域优势,合理调整乡镇事业单位布局和管理体制。将农业服务站、文化服务中心、计生服务站和财会核算中心的管理权限由区级相关部门下放给乡镇主管,业务上接受区级部门的指导,实行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管理体制,并明确乡镇主要是管好法定代表人,监督政策执行和监管国有资产,实行责权利一致、人财物统一;区级业务部门主要是通过制定行业技术政策、业务技术培训、市场信息服务等进行业务指导和监督检查。该区还将28个乡镇的水利农机站建成了现有的7个片区水利农机站,实现了跨流域管理;将乡镇“农机站”和“广播站”成建制转为企业,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管理体制;将28个乡镇中的17个乡镇的“计生服务站”与当地卫生院合并,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的运行体制。
(三)精心制定实施方案。在机改中,元坝区组织专门力量,深入调查研究,摸清家底,广泛征求意见,先后五易其稿,经区委常委会议讨论出台了《元坝区乡镇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实施意见》,确立了考试和考核相结合,择优聘用的竞聘方式。计生、国土、村建、林业、农业等区级部门在此基础上精心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突出针对性、操作性和实用性,对考试各环节和考核各方面都进行了详细规定,并报经区政府办公会议讨论决定。这次机改中,各乡镇农业服务站涉及人员最多,难度最大,实施方案也最详细,如竞聘人员加分标准,方案明确规定:大学本科及以上加2分,大专加1分;农经(艺)师加3分,助理农经(艺)师加2分;工龄10年以下的每年加0.1分,工龄11——15年的每年 0.2分 ,工龄16——20年的每年加0.3分,工龄21年以上的每年加0.4分;近五年考核每获一次优秀加1分,等等,加分总计不超过30分,并坚持一把尺子量到底。
(四)做好人员分流工作。人员分流是机构改革的难点和关键。元坝区既严格执行人员分流政策,又突出“无情推进,有情操作”。一是认真做好分流人员的思想政治工作。常务副区长杨显俊和部门领导先后六次与分流人员召开对话会,解难答疑,分析形势,宣讲政策。各部门热情接待来访人员,坚持用“换位”思维做耐心细致的疏导工作,以情感人,把不稳定因素消化在萌芽之中。二是及时兑现经济补偿。区财政在财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挤出200多万元用于兑现分流人员的经济补偿费;对原财政供养人员落聘后,实行最长不超过一年的过渡期,过渡期内发离岗时本人基本工资的固定部分,成建制转为企业的,在三年过渡期内由同级财政按原工资标准发放
补助经费。三是切实解决分流人员的具体困难。对职工历年垫借款,区上正组织力量全面清理核实,将采取财政和单位共同负担的办法予以偿还。农业服务站分流人员开办经营实体的,农业局和工商局领导积极为其办理营业执照和相关手续。各单位及时协助分流人员办理养老保险、病退或离岗待退等手续。
(五)严肃纪律阳光操作。机构改革是一项政策性、原则性很强的工作,改革分流涉及到乡镇事业单位人员的切身利益。元坝区严格执行机构改革的各项政策,严肃组织纪律,实行阳光操作。区人大和组织、纪检、监察等部门的领导和工作人员全程参与考试、考核,对群众和社会反映的问题及时核实处理,及时向社会公布人员分流和聘用情况,严格按程序办事,始终坚持重大事项集体讨论决定。区上领导重视,从不出面说情,打招呼,部门间协调配合,部门领导识大局,重大体,如农业局局长、救灾办主任的家属被减裁员,也从没向领导和组织提要求,合力推进了改革的顺利进行。
三、需要探讨解决的几个问题
(一)改革中的成本问题。乡镇事业单位机构改革人员分流数量多,经济补偿金额大,各单位负担重,财政压力大。元坝区应分流人员225人,据测算应领取经济补偿259万元,现已兑现144万元,其中财政直接支付40余万元。仅此一项就有100多万元的缺口。加上历年来欠发乡镇事业单位职工工资和职工为维持机构正常运转的垫借款、农村基金会欠款、“普九”等款项累计达3600万元。而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不断深入,乡镇的收入不断减少,已日趋为零;《行政许可法》的颁布实施,涉农收费项目大大减少;教育实行“一费制”,“普九”债务无偿还来源;国家要求各级政府加大对农村卫生事业的投入力度,新的债务将随之增加,因此,要全面彻底完成此次机构改革,成本和债务问题不容回避,但元坝区自身又无力解决。
(二)机构综合设置问题。一是由于行业法律、法规的限制及经费来源渠道不一致,机构综合设置实施难度较大。如林业法规中明确规定各乡镇必须单独设林业工作站。二是有些机构虽然综合设置了,但职能定位不明确,也不好明确,导致工作协调难。如乡镇文化服务中心将原来的文化站、司法所、综治办的职能合并在一起,但在对中心负责人的聘任、上级部门对其进行业务指导等方面存在对象不清、互相推诿等问题。
(三)管理权限下放问题。川委发(2002)17号文件规定“县区主管部门延伸到乡镇的各类站所,除国家法律、法规,地方性法规有明确规定的站所维持原管理体制外,其余各类站所,原则上都应下放给乡镇”,但有些部门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不愿下放管理权限。,有抵触情绪。另一方面,某些站所的管理权限虽然下放给了乡镇,但由于其债务包袱沉重,乡镇政府受自身经费局限无力接受也不愿接受。因此,机构改革实施过程中,部门管理为主的机构还占相当大的比例,以块为主的管理格局尚未真正形成。(四)政策配套问题。这次乡镇事业单位机构改革与党政群机关机构改革相比,由于分流政策缺乏财力支持,一些政策性问题表现突出。如分流人员的养老保险金由机关事业保险向社会养老保险转移过程中,参保人转移时补缴保费金额大,今后保险费用高,到退休年龄领取养老金却低于现在参加机关事业保险的40%左右;分流人员在自主创业中急盼享受税费优惠政策,但“下岗证”等由于受国有企业下岗失业人员的政策限定,乡镇事业单位解聘人员觉得自己下岗了,连下“下岗证”也办不到;国土村建所由于国家明确规定取消农民建房一切收费项目,经费来源无渠道,今年至今其工作人员未领到一分钱的工资;川委办(2002)30号文件明确了分流人员可以享受的优惠政策,但对年龄大、工龄短的职工分流应享受怎样的政策并未作出具体规定。等等。
[1]
第五篇:乡镇事业单位机构改革总结报告
文章标题:乡镇事业单位机构改革总结报告
**镇事业单位改革总结报告
县委、县政府:[找文章到☆好范文 wenmi114.com(http://www.xiexiebang.com/)一站在手,写作无忧!]
我们**镇在全面实施乡镇机构改革中,为推动乡镇事业单位人事制度的改革,在干部职工心理承爱能力有限的情况下,不等不靠,克服困难,积极探索,认真推行了乡镇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制。截止到2005年3月25日,我镇家事业单位全面实行了聘用制,29名乡镇事业单位职工竟聘上岗并与本单位签订了聘用合同。顺利完成了单位、人事改革的任务。现就我镇事业单位机构改革的基本情况,向县委、县政府总结报告。
一、主要做法
在推行乡镇事业单位改革工作中,我们本着先易后难,逐步到位,积极稳妥的工作思路,坚持民主、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政事、事企分开的原则;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建设和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的原则;人员坚持分流因地制宜,广开渠道思想疏导核政策引导相结合的原则。认真实践,不断总结完善,保证了事业单位机构改革的平稳推行。
1加强领导,保证事业改革顺利进行。为确保本次事业单位机构改革的顺利进行,我们成立了以党委书记曹喜元同志为主的事,党政领导为组员的事业单位机构改革领导小组。经党政联席会集体研究拿出**镇事业单位机构改革的实施方案。为全镇铺开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做好基础。
2、抓住机遇,推行乡镇事业单位机构改革。截止2004年年底,我镇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全面启动前,由于我镇严格控制事业单位用人的标准,使全镇各站所人员编制控制在1998年县编委核编时的00人,00家单位。这也就为**事业单位改革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今年到现在为止通过调整部局、精简机构和人员,优化组织结构,对职能弱化、经济和社会效益低下的事业单位予以撤消,对业务相似、职能相近的“七站八所”在统筹规划的基础上进行合并,大力精简事业单位机构,按照“减人、减事、减支”的原则,按县编委的要求重新核定了我镇事业单位人员编制。通过改革,事业单位由改革前的平均11个左右减少到6个,全镇共减少5个单位,人员由00人精简到00人。
3、周密计划,精心组织实施。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之一是推行干部竞聘上岗。多年来对这件事说的多,做得少,更没有经验。为了把事业改革推行好,我镇按照县人事局改革指导意见周密计划,精心组织。分二步进行,第一步先组织全体事业干部竞争上岗。我镇事业单位人员精简率在39左右,因此人员竞争上岗十分激烈。在组织竞争上岗过程中我镇都严格按照公开报名、资格审查、文化考试、民主测评、组织考核等程序进行。做到公开、公正,上岗合理,下岗服气;第二步对竞争上岗胜出人员实行聘用制。在我镇事业单位人员聘用过程中,我们严格按照国家人事制度改革政策,省、市、县的改革办法,结合实际,制定具体的竞争的办法和细则,对竞聘程序、竞聘合同、岗位职责等作出了明确的规定。
4、强化监督,实际阳光操作。在乡镇事业单位人员竞岗、聘用工作中,我们始终坚持了四严五公的原则,即严格程序、严格条件、严格纪律、严格政策,公开、公正、公平、公论、公示,实行阳光操作。在竞岗、聘用过程中,一方面请镇纪检人员、镇人大代表、全体机关干部对竞聘人员的考试考核、民主测评、决定等环节进行全程监督,增强工作透明度;另一方面,坚持公示制度,竞聘人员的名单向社会公示;考试考核的情况向社会公示;民主测评情况向社会公示;拟聘人员及岗位职责向社会公示,接受广大群众监督,做到公平、公正。
5、坚持无情分流,有情操作。由于我镇事业单位未聘人员较多,安置难度大,从本镇实际情况出发,对未聘人员坚持无情分流,有情操作,探索了多渠道、多途径安置乡镇事业单位示聘人员的办法。对符合退休条件的及时办理退休手续;未聘或与单位解除人事(劳动)关系人员,从事经营性活动享受企业下岗失业人员有关减免税金和行政性收费等优惠扶持政策,有关政策按《关于贯彻落实下岗企业人员就业和再就业收费优惠政策的通知》(辽政办发[2003]12号)精神办理;对从事开发荒山、荒水、荒地、荒滩,发展养殖业、种植业的,3年内免征农业税;对领办、创办企业和经济褓的享受国家和省关于新办企业减免企业所得税的各项税收优惠政策;落聘后的选聘合同制干部,由政府与其办理解聘手续,按辽人发[2000]18号文件规定,落实待遇对辞职人员。目前全镇申请退休3人,分流安置乡镇事业单位未聘人员人,没有出现严重事故和越级上访事件,从而保障了事业单位机构改革的平稳实施。
二、主要成效
通过近三年的努力,一个星期的超作,我镇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基本结束。归纳起来,我镇的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将给干部职工带来6种新的变化。
1、减人增效。乡镇站所合并,改变了过去7站8所的老局面,改变过去有职无人,人浮于事、机构臃肿的局面。同时财政减少人员开资,也减轻了负担。同时多个单位业务将同时由1人或几人担任。这样人的积极性也被极大调动起来,增加了工作量也提高
了效率。
2、转变职能。农口站的合并,也使过去农村事业单位的职能发生了转变。由经营管理转变为服务管理,使经营与行政指导脱钩,职能变为单纯的涉农服务职能。
3、转变思想观念。乡镇事业单位实行改革后,经过竞聘上岗的单位职工从过去传统观念的“单位人”变为新型的“社会人”,从过去的“要我学,要我干”转变为“我要学,我要干”,制度改变,观念更新。在全镇广大事业单位职工中已形成了“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的共识,思想观念和精神面貌将发生新的变化。
4、创新用人机制。乡镇事业单位聘用制的建立,以及公开考试择优聘用、竞争上岗、民主测评等用人制度的实行,彻底改变了旧的事业单位用人机制,加快了事业单位职工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由行政任用关系向聘用关系转变,由“固定人”向“合同人”转变,职工对单位的依赖关系被打破,工作和职务的终身制被打破,聘用制度的推行和完善,促使乡镇事业单位逐步建立起不断竞争和持续激励的用人机制。
5、转变工作作风。这次乡镇事业单位机构改革,是一次影响大,震动大,涉及面广的改革,一方面强烈冲击了“铁饭碗”和“官本位”意识,另一方面强化了上岗人员的责任感和危机感。全镇事业单位上岗人员通过竞聘上岗后,工作责任心一定会大大增强,工作作风必将明显转变,主动做好本职工作,深入下去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解忧排难。
6、促进乡镇民主政治建设。在推行乡镇事业单位机构改革过程中,各地充分实行民主,始终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在组织竞岗和实行聘用工作中,我们将岗位设置、报考资格、竞聘条件和程序等,在乡镇公开栏内予以公布,考试、考核和整个竞岗、聘用过程在群众和纪检监察部门的监督下进行,对拟聘用的人员组织由各方面干部群众参加的民主测评,充分让干部群众参与,接受社会广泛监督。通过这项工作的开展,从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乡镇民主在扩大、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在加强。
总之,事业单位改革工作在我镇各行业各部门逐步铺开,正向纵身发展,按照中央、省、市、县的要求在搞好这次农村事业单位机构改革的基础上,继续为下一步教育改革做好铺垫,我们将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开创事业单位改革的新局面。为全县做好试点做事业单位改革的排头兵。
中共县**镇委员会
县**镇人民政府
2006年3月日
《乡镇事业单位机构改革总结报告》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乡镇事业单位机构改革总结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