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书有感[最终版]
初学者在学习时因为急于求成,把大量的时间都花在写字上,却很少花时间去想,许多错的地方就无法纠正过来,只是一遍一遍进行无用的重复,得不偿失。所以,书法学习一定不能“急”。
如今整天对着电脑打字,写字的机会越来越少,很多学生都沉醉于与时代同步的高科技的产品中,特别是网络对我们的影响,很多人对于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已经失去兴趣了,其中书法也不例外。现在很多事情都可以上网做的到,效果还比起传统的方法要理想,使很多传统的文化和习惯都失去了他原有的功能。
在学习这门课的过程中,一方面让我接触到了笔墨纸砚这些平时不怎么使用的书写工具,学习并且亲身体会了写毛笔字的坐姿执笔要领,各种笔画的写法。品尝到毛笔不听使唤的无奈,和写好一个字一个笔画的成就感,也让我懂得静下心来耐心的做事情。另一方面,我了解了历朝历代著名书法家的故事,书法的书体及特点还有她们的演变过程。
通过这门选修课程,让我对毛笔书法产生了兴趣,相信以后的课余时间里,我也会静心练习。
学习书法讲求个“静”字,学习的过程要求环境安静,内心平静。刚开始写毛笔字的时候很浮躁,喜欢挑着字写,后来却渐渐喜欢上了心由烦躁变成平和的过程。我先读字帖,掌握字的基本结构,再临摹字的笔法,如同小心翼翼的完成一件艺术品。我觉得现代人太需要将传统的书法拾起了,它没有大动作,不需要大场地,斗室之中却可以使躁动的心变得平静。我们每天生活在快节奏的世界,鳞次栉比的高
楼大厦让我们变成了“房奴”先进的科学技术让我们变成了,“屏幕脸”,“鼠标手”,社会竞争带来的巨大压力让我们变成了“啃老族”。被压抑的负面情绪得不到及时的宣泄,我们变得焦虑,失眠。但在练习书法的时候,奇异的是,体内叫嚣的不安因子慢慢归于安宁,一个人的胸襟也可以变得开阔。正因为如此,学校开设书法课并不是要让我们人人都成为书法家,而是希望我们通过练习书法使自己的身心在紧张的生活环境中获取新的感受,得到良好的调整。在神思得到舒展的基础上,感悟到书法那份恬静平和以及宽博舒畅的审美,使我们感悟出人生内在的含义与外在的操行这两者之间的统一协调之美,此美既是自然而有,更可借对书法艺术的探求和练习而得以发扬。
至于我选书法课的原因,主要有三点:第一,我从小学四年级我就开始学习写所谓的“毛笔字”,一直写了三年,不过也是时断时续的。从初中到高中毕业,可以说是几乎没动过毛笔,更谈不上写毛笔字了,不过这段时间内,我还是没有忘记小学写毛笔字的那段经历。也许是小时候写毛笔字对书法有了一定的好感,到了大学还依稀留有那种好感,为了想找回以前的那种感觉。第二,书法作为我国文学领域内的一块瑰宝,是我们国家的骄傲,民族的自豪,像21世纪的青年大学生学习它,了解它,也是应该的。同时它对于提升我们的文学素养也有很好的帮助。第三,我是数学系的学生,了解一定的文学常识和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最好能掌握一门跨专业的特长,对我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也有一定帮助。主要鉴于以上几点理由,我就选了这门课。到目前为止,这门课也快要结束了。回首过去的两个多月,在周老师的精心指导下,自己确实也学到了一些知识,至少书法基本功比以前扎实多了,了解到了几位书法大家的书法风格,学习了书法的演变历史。而且我个人就这学期学习书法对书法有了重新的认识和感悟,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在繁忙的学习和工作闲暇之余,练练书法,写写毛笔字,它可以陶冶人的情操,让心烦意乱的人尽快平静下来,有助于人聚精会神,全神贯注,把思维都集中在一起。第二,常常写写毛笔字,可以从中领悟到书法的博大精深,奥妙无穷。如果能写出一个令自己心满意足的毛笔字来,不仅能增加自信,而且还能收获快乐。第三,书法是一门艺术,只要你用心去体会,用心去学,细水长流,以防急功近利,欲速则不达,保持一颗平常的心去对待它,一颗冷静的心去对待它,书法就不再距我很遥远了。所以,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还是会抽出一定的时间和精力来学习和研究书法,修身养性,伴我走完人生之路。
第二篇:品书有感
活动策划
“品书有感”活动策划书
一,活动背景:
岁月,因讴歌而香醇;时光,因沉湎而感叹。生活在忙碌的脚步里,抬头 络绎不绝的人群,比肩接踵而来。因而,理想,梦想什么的都变得迷茫了,模糊了。独坐在窗台,手握一杯咖啡,可能是卡布奇诺的柔沫,化在嘴中的泡沫,细腻,柔软。也可能是摩卡的香醇,一缕缕伴随着旋转在咖啡中央的气泡,散放在下一秒空气中的奇葩。或是拿铁,或是蓝山……如果此时,手握一卷来至过去或现代,或给未来的书。停下忙碌的步伐,千丝万缕,做回儿提时的梦;学习被遗忘的智慧;擦亮被自己迷茫的心和远方的路……不管怎样,都是一段新路程,心路程……
二,活动目地:
让广大的大学生从忙碌的学习,求职,考试,玩乐等等生活中。阅读文章,阅读好书。从书中找到共鸣,找到远大的理想,找到思想的寄托,并重视阅读。
三,活动时间:
阅读:12月1日到20日
征文:12月21日到23日
四,活动地点:
蚌埠学院图书馆
五,活动构成:
1.阅读图书
2.读书感悟
3.评比演讲
六,活动流程:
一,阅读图书:
1.活动主题:品味书香。
2.活动要求:
A.图书内容应积极向上,健康有为。
B.来源既可以是图书馆,也可来自其他途径。
C.性质可以是一般类读物,也可以为绘本等读物,但不可以为电子类读物。
D.报名参加日期:2012年12月1日到3日
二,读书感悟:
1.活动主题一:书中丝缕
2.征文要求:
A.一本书,一世界。读而有感,感而有发。表达你对所读物的感想或一本书而对生活的感叹等等展现并分享内心的千丝万缕。
B.语言流畅,内容从实,语言精练,要有真情实感,不得抄袭。
C.题目不限,题材不限。字数3000字以内。
D.在篇未注明作者的姓名,性别,年龄,班级,寝室号。
E.我们将评出一个1奖,两个2等奖,三个3等奖,5到10个优秀奖
F.截止日期:2012年12月21日到23日
2活动主题二:书中丝缕
活动要求:
A.作品形式以绘画,书法,或自制的舞蹈mv(表现读的图书的感受)。或其他有创意的题材形式。
B.书画和舞蹈皆应反映作者自己的感受,可以合作。
C.作品要注明作者的姓名,性别,年龄,班级,寝室号。
D.我们将评出一个1奖,两个2等奖,三个3等奖,5到10个优秀奖(与征文比赛的奖项为同一类)。
E.截止日期:20102年12月21日到23日。
三,评比演讲
师生评比:
邀请部分老师,学生代表,学生社团代表参加,并分为征文组和非征文组。
征文组评选:
1内容积极,且在规定时间内参加的予以评选。
评比最终要分出最佳表达奖,最佳感情奖,最佳文笔奖等一些奖项,并在后期颁发奖品。
非征文组评选:
1内容流露真诚,表现形式易于理解,且在规定时间内参与的予以评选。
2评比最终要分出最佳表达奖,最佳感情奖,最佳文笔奖等一些奖项并在后期颁发奖品。
七,活动说明:
1.本活动由经管系学生会心建部主办,图书馆承办。
2.若有参赛困难者可以向经管系学生会新建部提出申请,帮助。
3.在本活动中,参赛者,应经可能表现出自己的才华与想法,与构思。
4.以学院内海报,和广播宣传。学术报告厅前参加登记,图书馆记录参与成员借书名单,一式两份,另一份由主办方登记保留用。
5.报名方式:以学院内海报为主,学术报告厅前登记.八,活动预算
奖项:
奖品:640元(共计16人每份)
证书:80元(共计16人每本)
其他支出:280元
共计:900元
第三篇:红书有感
《红岩》读后感
红岩,是小说故事的发生地,然而它有着更为深刻的含义。红色是革命的象征,一如革命者的鲜血滚烫、热烈,也一如革命者的精神炽热如火;岩石是坚硬的象征,代表着革命者顽强的意志、不屈的灵魂。
我怀着十分崇敬而又激动的心情读完了《红岩》这本书。《红岩》是一部中国军事文学名著。它描写了众多革命英雄:成岗临危不惧,视死如归;许云峰英勇斗敌,舍己为人;江姐受尽酷刑,坚贞不屈;刘思扬出身豪门却投身革命;渣滓洞难友团结奋斗,敌人丧胆;白公馆志士奋勇突围,迎来黎明„„所有这一切展现在我眼前,那是多么让恩激动、崇敬、悲愤、感叹的画面。
最令我难忘的是许云峰将要被特务匪徒密裁的那段描写:“死亡,对于一个革命者,是多么无用的威胁。他神色自若地蹒跚地移动脚步,拖着锈蚀的铁镣,不再回顾鹄立两旁的特务,径自跨向石阶,向敞开的地窖铁门走去。他站在高高的石阶上,忽然回过头来,面对跟随在后的特务匪徒,朗声命令道:“走!前面带路。”面对着步步逼近的鬼门关,许云峰没有表现出丝毫的害怕,反而革命信念更加坚定,即使海枯石烂、天崩地裂,也不会动摇。江姐,一个伟大的女性,面对一只只丧心病狂、嗜血成魔的恶犬,她丝毫没有表现出女子的柔弱,用一汪汪带有体温的热血证明了她对革命的忠诚。即使面对竹签穿指的巨大痛苦,她也忍着,在她心中没有恐惧二字,她大声斥骂敌人,激励狱友,始终相信革命终将胜利,黎明的曙光就在不远处。她以革命者不屈的姿态彻底粉碎了特务试图从其口中探取地下党重要机密的阴谋。严刑拷打折磨的是她的肉体,却无法动摇她对革命的执着,因为她担负着对祖国的责任,她愿意为祖国而牺牲,为人民的幸福而牺牲。十指连心啊,那是怎样惨绝人寰的折磨,我无法想象,也不敢想象,看到这里,一阵揪心的疼痛,想要把那些丧尽天良、灭绝人性的畜牲撕扯成碎片。那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勇气与忍耐力,她却做到了,用她的话来说,毒刑拷打是太小的考验,竹签子是竹做的,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铸成的!一个柔弱的女子却用铮铮铁骨捍卫者革命,用钢铁般的意志保卫着祖国的明天。
对这些可敬可佩的战士,国民党反动派只能给他们肉体上的折磨,却动摇不了他们精神上的丝毫,反而更使他们的斗争精神丰富起来!读到他们的事迹,我无法自已,在他们面前,我感到深深的愧疚。想起自己以前写英语作文,花了不少时间却只得低分,便泄气了;工作中遇到不顺心的事或小挫折,便想到放弃。没有对学习、工作完全充满热情的我易被摧垮,总找借口说自己是个学生。可如今,在红岩英雄的光辉形象前,我明白了:越是在铺满荆棘的路上,就越需要我们去开拓;越是困难的时候,就越需要坚定不移的精神去克服。
“晨星闪闪,迎接黎明。林间,群鸟争鸣,天将破晓。东方的地平线上,渐渐透出一派红光,闪烁在碧绿的嘉陵江,湛蓝的天空,万里无云,绚丽的朝霞,放射出万道光芒。”这是解放战争胜利后的第一个黎明的描写。这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是无数位战士用鲜血换来的,血染红岩,才有今天的幸福生活。曾今的生命虽已逝去,然而他们的英魂却在烈火中得到了永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如何做一个真正的人,一个真正的中国人!愿逝者安息,生者奋起。
第四篇:观书有感]
《观书有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3、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美,懂得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领悟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理解古诗内容与题目的关系。
教学准备:
自制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
1、抽生背诵陆游的《冬夜读书示子聿》。
2、回顾上节课的教学过程,小结学习方法:知诗人、解诗题、释诗意、明诗理。这节课我们就按这么几个步骤来学习第二首古诗朱熹的《观书有感》。(板题读中探究:通过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引导学生提出学习目标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学习古诗
(一)知诗人
出示朱熹名言,感受诗人的学习思想。
读读这些句子,是不是感到很熟悉,很亲切?
举一而反三,闻一而知十。──宋 朱熹
活到老,学到老。──宋 朱熹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宋 朱熹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宋 朱熹
无一事而不学,无一时而不学,无一处而不学。──宋 朱熹
勿谓今日不学有来日,勿谓今年不学有来年。──宋 朱熹
读书之法,在循序渐进,熟读而精思。──宋 朱熹
百尺竿头,再进一步。──宋 朱熹
课件再出示诗人名字,师:看,你发现了什么?
这些指导我们学习的至理名言都出自一个人的言论,那就是朱熹。关于朱熹,你了解多少?学生交流资料。
出示,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哲学家,是我国历史上继孔子之后的又一位大思想家。他的一生中共撰写了50余部著作,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以及自然科学都有不同程度的贡献。他的诗能用鲜明的形象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有的诗寓意含蓄,具有哲理。
(二)解诗题
理解:观书:读书,也就是作者读书之后的感想。
(三)释诗意
1、出示:
自学要求:
(1)、三次读全诗。
(2)、理解词语“鉴”“徘徊”“渠”“如许”“为”“活水”,并说说诗句的意思,可以小组合作。
2、交流自学情况
(1)抽生读这首诗?(出示全诗,指读)
(2)理解一、二句诗意
学生先讲解: “鉴”是什么意思?你能把这句话的意思说好吗?生说,(半亩方塘就像一面被打的镜子,清澈明净。)补充。
师:把半亩方塘比喻成一面刚打开的镜子,突出水的清澈透明。
“徘徊”是什么意思?(人在一个地方来回慢步地走)
诗中指谁在那儿来回地走?
(天光和云影一起在水中来回地走,或者说他们在散步。
在这明净的镜子中映着天光和白云的倒影,他们正在一起散步。)
整体感受,齐读这俩句。
(3)引导学生理解三、四句诗意
学生讲解,师适当补充。
“渠”是什么意思?“如许”是什么意思?
把诗意连起来说说。先说给自己的同桌听听。
(4)用自己的话说说整首诗的含义。
配乐读
3、背诵这首诗。
(四)明诗理
诗句的意思也理解了,整首诗没有提到一点和读书有关的,我看这首诗叫《观塘有感》好了。你觉得呢?(创设情境、营造氛围,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欲望。)
究竟这方塘美景与读书有什么关系呢?
1、看图,猜想读书与方塘的关系。
记得刚才介绍作者时有这样一段话:
他的诗能用鲜明的形象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有的诗寓意含蓄,具有哲理。
2、引导理解:出示:诗人用半亩方塘来比喻,清澈的湖水能反映广袤的天光云影正如。
“天光云影”好比。
源源不断的活水能使方塘变得如此清澈,正如。
“源头”好比,“活水”好比。
再读这一首诗,体会其中的深刻哲理。
你来评一评这一首诗,写得怎么样?
(从修辞、写景、寓理等方面来说,学习写作。)
诗人把自己读书之后的感受融入到方塘美景之中,把深刻的哲理寓于景色描写之中,不得不让人称奇(佩服。拍案叫绝)。
3、此时此刻,再读这一首诗,我们又该如何去读?(重点读好“哪得”,“如许”,“源头”“活水”,及问号。)
五、拓展延伸
1、作为一个人,无论你从事什么行业,都必须让自己的半亩方塘时时注入知识的活水,知识的清泉,才能时时处处让自己的头脑保持清醒、灵活,你能举例说说吗?
由此可见,这句诗中所蕴含的哲理虽历久,却弥新,请看这样一则报道:
浙江慈溪市海茂电子有限公司于1998年创立,由于公司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和设备,把质量当作企业的生命,严格质量管理。只短短几年,公司产品就打开了国际市场,获得很大成功,年产值已超过几千万美元,并仍不断发展。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公司蓬勃发展的今天,正是由于多年来格守“诚信服务、客户至上”的企业信条,追求高质量,高品位的结果。
在这篇文章里“源头活水”是什么? “清如许”指什么?
2、朱熹大师这首诗也叫说理诗,我国古代还有许多这样的诗,试一试,你能填上吗? 我们常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正像一首诗中所写:(),()。
从不同的角度看事情,便有会有不同的收获,正如诗中所说:(),()。
抓住时间,抓住机遇,努力奋斗,莫等岁月消逝,机会失去,空悲切,直后悔。这正是(),()。
当你克服了艰难险阻,取得成功时,回头再看那些困难时,就会觉得,那些困难是那么的微不足道,这正是(),()。
3.总结:当今世界,社会飞速发展,科技不断进步,即使你已经拥有很多的知识,如果停止不前,不再补充新的知识,也会被社会所淘汰。所以,朱熹先生这首诗中所讲的道理,在今天显得更为重要。记住:活到老学到老,学习是一件终身大事。
板书设计:,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清澈透明←源头活水(写景)
人的心智:更加聪明←读书汲取(喻理)
探究式:强调学生自行探究为主,教师从旁点拨,起到引路的作用,教师在课堂中造成问题态势,但不是让学生围着教师的问题转,而是教师努力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积极解决问题,具有渐进探索的特点。
《读书有感》教学反思
《观书有感》是苏教版教材第十一册第七单元第一课的内容。本单元的主题是“读书有方”。这一课选取了两首关于读书的古诗,这是第二首。这首诗是写作者由读书而生发的感情。教学重点是理解诗中讲的读书的重要性;体会诗的意境美。诗中通过水塘的形象来作譬,将人的心智比作明镜般的半亩方塘,又进而以清澈的池水反映广袤的天光云影来比喻心智容纳之广,鉴理之明。后两句以方塘作譬来说明心智开豁的缘起,正像源源不断的活水使方塘变得如此清澈,人的睿智也是由于不断读书,不断汲取知识而得来的,诗的后两句,才是诗人读书后产生的感想。诗中无“书”,诗题却为“观书有感”,从景悟出“理”,这是教学的难点。
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一、学生会的学生讲。对于词句、修辞的理解,学生借助工具书就可以自己理解,所以教师不需要多费口舌。在课堂上,我让学生做老师,把自己的理解、预习的成果讲出来,并通过其他同学的质疑来完善“老师”的讲解,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只对其中学生不能解答的问题作一引导和点拨。作为“平等中的首席”,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
二、巧妙突破难点。针对本课的教学难点,也就是课后的问题:为什么诗中无书,却以“观书有感”为题。我采用了从题眼入手,抓住重点诗句,设计分层练习分化难点,引导学生悟出诗中读书的道理。
三、注重拓展和延伸。学以致用,教材只是个例子,老师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还要让学生会学,会用。我选取了报道中的一段文字,体会诗句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并选取了一些说理诗,供学生课后阅读,积累,把知识的学习延伸到课外。
走下讲台,心中有很多感慨,特别惊讶于孩子们的表现,深深感到,作为一名教师,如果不时刻往自己的这半亩方塘中注入知识的清泉,是不能够满足孩子们的那一杯水的。
一、只有更透彻地钻研理解教材,才能恰当地处理课堂中的预设与生成,抓住学生的疑惑点,引导,疏通,从而启迪思维,培养能力。课堂上,鼓励学生质疑,学生提出了“徘徊”这个词语的理解:为什么是来回地动,云在空中怎么会来回地动?这是我没有想到的问题。但我马上想到,这是暗示了水面在动,水流的注入使水面来回晃动。通过读诗
句,引导,学生马上联系后两句就体会出来了。试想,如果连教师都理解不清,又怎能引导学生去感悟呢?
二、缺乏整体体验后的读。本诗设计了三读:一读通,二读景,三读理。但由于时间的关系,匆忙之中没有进行第三读,这应该补上。因为读出理,才是这首诗的学习重点,要读得引人思考,耐人寻味。
讲这课后最深的感受是,教师在钻研教材时,一定要把握好教学重难点,并从学生理解的角度出发,循序渐进,层层深入,这要求教师首先要吃透教材,把握好知识的关键处,才能引导孩子们深入浅出地在语文课堂的乐园里愉快地学习。
第五篇:观书有感
《观书有感》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诵古诗。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象,感受半亩方塘的美丽景色,明白活水对于方塘 的重要性.3.了解说理诗,知道这首诗蕴含的哲理,懂得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重要性.教学重点: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美景。
教学难点:领悟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了解诗借景喻理的特点。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很多关于读书的名言,大家还记得吗?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关于读书的古诗——观书有感。【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同学们,大家还记得我们学习古诗五步法吗? 3.首先,我们来知诗人,【出示朱熹图片】这就是朱熹, 你对朱熹了解多少? 4.接下来,谁能把诗题解释一下?
5.过渡:朱熹先生是勤奋读书的典范,不光读,还注意思考.这节课只要同学们认真读,用心思考,积极发言,相信你的收获一定会很大。我们跟随诗人一起走进古诗。二.品析诗句 理解诗意
1.首先请同学们对照屏幕上的自学任务,初步自学这首诗.【任务一】
1)反复诵读, 读准字音,读出诗的韵味;2)理解重点词语,说说各诗句的意思.3)借助插图,想象诗歌 所描绘的画面.4)不懂的地方学生可以互相交流。2.学生诵读,自主学习。3.展示交流
1).检查诵读
(1)同学们,朱熹说过: “凡读书,须读得字字响亮,不可错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少一字.”你能声音响亮,准确清楚地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听吗?【指名读,相机正音“鉴” “徘 徊” ,再指名读】
(2)诗有了节奏,就会给人美的享受.谁又能读出这七言绝句的节奏来呢?(3)这首古诗有个特殊的标点,你发现没有?(?)所以这句要读出问的语气,我们一起来!(4)小结:同学们,基本上做到读通读顺,待会儿我们理解了这首诗,相信大家读出的韵味会更足.2).品读一二句.(1)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了这么多遍,你知不知道诗中描绘的是什么景物呢?方塘就是指?多大的方塘?这是怎样的半亩方塘?用诗中的一个字眼来回答?
(2)浏览全诗,哪几句描绘了它的清?【出示: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3)“鉴”是个生字,什么意思?(镜子)古人用的是铜镜,不用时,用软布把镜面遮住, 用的时候再把它打开,这就是——一鉴开.“半亩方塘一鉴开” ,短短 7 个字,包含了一个多么美妙的比喻句,把半亩方塘比作一面(打开的镜子),写出了方塘的——清澈明净。水的清澈明净还表现在哪?(4)“天光云影共徘徊” “徘徊”什么意思?换成“晃动”行不行?这句什么意思?这里也包含着一种修辞手法?方法:连词成句,调整词序,添加词语.天光和云影一齐映入水塘,慢慢地移动着,它暗示了我们什么呢?(池塘的水在缓缓地流淌)(5)池塘优美的景色,让人非常喜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我来朗诵这两句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师读,生交流】
(6)同学们,虽只是一方小小的景观,却很能够感染人,它清新,自然,清爽,明朗,你能读出这种感觉吗? 【指名读——要求边读边想象画面会读得更好, 再指名读——女生齐读— —一起美美地背一背这两句】
3).品读三四句.(1)诗人看到眼前的方塘美景,他不禁产生疑问——问渠哪得清如许?翻译一下,他有什么疑问?是啊,到底什么原因呢?诗人作出回答——为有源头活水来.【出示三四句】(2)“渠”这里是指什么?现在生活中指什么?这就是古今意的不同。
(3)“为”是一个多音字,在这儿读“wèi” ,第四声,作什么意思?(因为)它向我们解释了 池塘清澈的原因是——活水不断地从源头流来.怎样的水才是活水呢?(有源头而常流动的水)(4)我们可以想象:远处山上的瀑布流下的水汇成小溪,溪水源源不断流入方塘,所以方塘 的水才能那样新鲜清澈.)(5)连起来说说这两句的意思.(6)如果没有活水涌来,方塘会怎样?可见,源头活水对于小池塘来说是多么的重要啊!4).配乐读全诗,读出诗人心中的喜欢之情.三.辩论明理 享受诗趣.1.【任务二】
这首诗全写的是池塘中的水,可是题目却用了《观书有感》,这是为什么呢? 2.小组讨论,学生畅所欲言 3.交流结论: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使池水.不断地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使人 __________.板书:人的心智: 更加聪明 ← 读书汲取 4.诗人巧妙地把读书的道理蕴含在诗中,把美丽的方塘风光和读书感想融合在一起,使这首诗的意境得到了升华,此时此刻,再读这一首诗,我们又该如何去读?指导朗读。【指名读(2 人)——齐读】
四.拓展新知.1.朱熹先生把读书的道理巧妙地藏在这首写景诗里,使人们一下子就接受了他的观点,像这样的诗叫作“说理诗”。同学们想想,你还能举出一些跟这些诗相似的说理诗吗?
2.朱熹还有一首鲜为人知的说理诗《泛舟》,【出示古诗】借助注释,说说诗句的意思,并想一想这首诗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读书道理.3.诗人想要告诉我们的道理是?(要想变得心智聪明,就必须多读书!)五.【出示名言】的确,只有读书才会使人进步,请同学们齐读名言,作为这节课的结束语!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活到老,学到老.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六.作业布置:
搜集朱熹的《春日》读一读,背一背。
板书设计:
观书有感
看
方塘
清澈透明 ← 源头活水(写景)想
心智
更加聪明 ← 不断读书(喻理)
2、其实我们接触过许多这样的诗,试一试,你能回忆吗?【出示:我们常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正像一首诗中所写:(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从不同的角度看事情,便有会有不同的收获,正如诗中所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当你克服了艰难险阻,取得成功时,回头再看那些困难,就会觉得,那些困难是那么的微不足道,这正是(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抓住时间,抓住机遇,努力奋斗,莫等岁月消逝,机会失去,空悲切,直后悔。这正是(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人只有不断地读书,不断地汲取新的知识,心智才会更加开豁,更加敏锐。这正是:(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师:是啊!出示关于诗人的资料。着重强调“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他的诗能用鲜明的形象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有的诗寓意含蓄,具有哲理性。
师:读了关于诗人的介绍,能帮我回答问题了吗?
生举手欲答,师:再想想好吗?
三、解诗题
诗句的意思也理解了,那么,我们这首《观塘有感》也学完了(师强调“观塘有感”),“观书有感”
师:可是我们刚才一直在欣赏诗中描绘的方塘美景呀!这诗中可一个书字也没有,怎么能叫“观书有感”呢?
理解:观书:读书,也就是作者读书之后的感想。这方塘美景与读书有什么关系呢?
四、明诗理
1.看图,猜想读书与方塘的关系。记得刚才介绍作者时有这样一段话:
他的诗能用鲜明的形象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有的诗寓意含蓄,具有哲理。
2.引导理解:出示:诗人用半亩方塘来比喻,清澈的湖水能反映广袤的天光云影正如。“天光云影”好比。
源源不断的活水能使方塘变得如此清澈,正如。
“源头”好比,“活水”好比。
再读这一首诗,体会其中的深刻哲理。你来评一评这一首诗,写得怎么样?
(从修辞、写景、寓理等方面来说,学习写作。)
诗人把自己读书之后的感受融入到方塘美景之中,把深刻的哲理寓于景色描写之中,不得不让人称奇(佩服。拍案叫绝)。
3.此时此刻,再读这一首诗,我们又该如何去读?(重点读好“哪得”,“如许”,“源头”“活水”,及问号。)
五、拓展延伸(课堂练习)
1.作为一个人,无论你从事什么行业,都必须让自己的半亩方塘时时注入知识的活水,知识的清泉,才能时时处处让自己的头脑保持清醒、灵活,你能举例说说吗?
由此可见,这句诗中所蕴含的哲理虽历久,却弥新,请看这样一则报道: 浙江慈溪市海茂电子有限公司于1998年创立,由于公司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和设备,把质量当作企业的生命,严格质量管理。只短短几年,公司产品就打开了国际市场,获得很大成功,年产值已超过几千万美元,并仍不断发展。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公司蓬勃发展的今天,正是由于多年来格守“诚信服务、客户至上”的企业信条,追求高质量,高品位的结果。
在这篇文章里“源头活水”是什么? “清如许”指什么?
2.朱熹大师这首诗也叫说理诗,我国古代还有许多这倦的诗,试一试,你能填上吗?
我们常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正像一首诗中所写:(),()。从不同的角度看事情,便有会有不同的收获,正如诗中所说:(),()。抓住时间,抓住机遇,努力奋斗,莫等岁月消逝,机会失去,空悲切,直后悔。这正是(),()。
当你克服了艰难险阻,取得成功时,回头再看那些困难时,就会觉得,那些困难是那么的微不足道,这正是(),()。
3.总结:当今世界,社会飞速发展,科技不断进步,即使你已经拥有很多的知识,如果停止不前,不再补充新的知识,也会被社会所淘汰。所以,朱熹先生这首诗中所讲的道理,在今天显得更为重要。记住:学习是一件终身大事。
七、布置作业
除此之外,你还知道哪些关于读书的古诗、名言警句?搜集整理一下,然后小组为单位办手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