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若干对策

时间:2019-05-12 05:53: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若干对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若干对策》。

第一篇:关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若干对策

优势,精心筛选成功率高,辐射带动作用大的项目,积极开展诸如旅游节、文化节等形式多样、灵活机动的招商活动,广泛参加各种形式的招商洽谈会、博览会。三要采取优惠的政策措施,吸引、引导民营企业、乡镇企业进入园区发展。一个园区如果没有产业的支撑,充其量也只是个形象工程,有产业无特色,也就丧失了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园区建设一方面要立足务实,防止园区成为空壳,另一方面在产业项目选择上,要在个性特征上做文章。

其次,在基础较好的县城和中心镇新建一批工业园。我市现有的五个县域工业园分布于东五县,五个山区县还未形成明显的工业园。在山区条件较好的重点镇,按照“成熟一片,开发一片;建成一片,收益一片”的方针,再新建一批工业园。使之成为带动山区工业发展的加速器。新建工业园要科学地做好发展规划,在规划制定上要体现实事求是原则、突出重点原则、明确目标原则和可持续发展原则,要突出当地资源优势,突出项目的载体作用两个特点。政府各级部门要从征地、税收等各项政策上给予大力支持,积极协调和解决好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使园区建设尽快成规模、见效益。

(三)重振乡镇工业雄风,壮大县域工业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乡镇工业的迅速崛起,极大地推动了整个国民经济,尤其是县域经济的长足发展。在县域工业中,乡镇工业的支柱地位是毋庸置疑的。随着改革的深化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乡镇工业当年高增长时期的市场环境、机制优势已不复存在,乡镇企业这一我国农民在实践中的伟大创造在近几年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突出表现在:增长速度明显趋缓、经济效益下降、吸纳劳动力能力减弱等。因此,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使乡镇企业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实现二次创业,是振兴县域工业的关键所在。

1、以产权制度为核心,不断深化乡镇企业改革。随着经济的发展出现生产过剩,乡镇企业的低起点、小规模、高污染,技术落后、产权不明晰等弊端日益凸显,必然导致乡企发展步入低谷。从深层分析,则是受制于乡镇企业组织结构和产权制度改革的滞后,使乡镇企业在发展中的“国企脖充分暴露出来,主要表现为政企不分、产权不清和家族式管理等,使企业难以真正成为市场的主体。因此,必须以产权制度为核心,采用股份制、合作制、民营化等多种形式,加大改革、改制力度,使乡镇企业尽快成为产权清晰、管理科学、自主经营、自我发展的市场主体。

2、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本为纽带,推进乡镇企业的资产重组。孝弱、散,产品科技含量不高,市场占有率低是目前乡镇企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乡镇企业要想重振雄风,谋求更大发展,必须在资产重组上下功夫。小型企业要按照产品链,积极向大型企业靠扰,同行业之间也要从提高规模效益、增强市场竞争力和抵御市场风险的战略高度出发,广泛开展以资本为纽带的联合与协作。食品、造纸、建材等都是我市乡镇企业中的优势产业,通过资产重组,做大做强的潜力巨大。因此,要放眼国内和国际市场大分工,敢于联合起来“走西口”。

3、加大技改投入,努力调整结构,促进企业升级换代。乡镇企业普遍从“模仿”起家,没有核心技术,加之装备落后,产品档次低、科技含量不高,缺乏核心竞争力。因此,必须加大科技投入,积极推进二次创业,打造核心竞争力,才能重振乡镇企业雄风。具体应做好以下几点:一是从自己企业的市场定位出发,立足实际,分析市尝研究市尝细分市场,选准消费群体,找准切入点,以此为目标,努力调整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二是要加大技改投入力度,一方面加强研发,尽快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另一方面要提升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彻底改变作坊式生产的现状,进而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增强市场竞争力。三是注重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人才是科技的载体,是竞争中取胜的关键。乡镇企业要高度重视高科技人才在企业中的作用,把引进与培养相结合、为我所用与为我所有相结合。同时要做好对员工的终身培训,锻造学习型组织,不断提升企业整体素质,使我市乡企能驾驭不断变化的市场和经济环境,真正成为立于不败之地的市场竞争主体。

二、积极推进城镇化进程,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农民增收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核心,最有效的解决途径就是减少农民。如果大多数农民永远停留在土地上,农业效益就难有大幅度增长,农民收入水平就永远难有大的跨越。因此,减少依靠土地的农民数量,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转移农民的另一重要途径在于城镇化。城镇化水平越高,土地基础设施利用率就越高,使用边际成本就越低,资源的利用率就越充分,经济主体间的交流就越多,产业间自然会形成相互衔接的链条,人流、物流、信息流、产业链的互动性可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就会出现以农兴城、以城促农、城乡联动,农民不仅进得来、留得住,而且可以将城镇的文化、科技、信息向农村扩散,更好地发挥“辐射源”的作用。我市与全国的城镇化水平尚有一定差距,与发达地区比差距更大,振兴县域经济,就必须做好城镇化这篇大文章。目前这种撤乡建镇,遍地开花的理想化、一刀切做法,不符合经济发展规律,只能浪费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必须以中心城镇建设为重点,实行优势城镇率先崛起,达到产业、人口、资本、资源等要素的快速聚集,实现规模经营,从而使城镇化成为经济发展的增长极。

1、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

小城镇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的选择,是推进城镇化的重要途径。从转移农村人口目标看,大中城市生活成本和就业成本远远高于小城镇,农民外出打工的收入很难支撑在各类城市的定居生活,而且城市国有企业下岗职工面临的困境、社会保障支付的压力以及现有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水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民进城定居的“门槛”。而小城镇与农村的天然联系和较低的进入成本,使其成为离开土地农民的理想去处,从这一点来讲,其作用是大中城市无法替代的。在未来一段时期内,小城镇将在活跃县域经济、推动城镇化进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到2002年,我市经撤乡并镇后建制镇的数量已达到96个,但小城镇功能的发挥还远远不够。加快小城镇建设,一是消除不利于城镇化发展的体制和政策障碍。进行户籍改革,加快住房、就业、医疗、教育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使农民进得来、留得祝二是小城镇建设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对小城镇的规模、功能做好科学规划和定位,重点抓好十个县城和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的中心镇,使之尽快完善功能,聚集人口,发挥农村地域性经济、文化中心的作用。三是要努力改善小城镇基础设施条件,为人口聚集、产业聚集打好基矗四是在山区县要把扶贫攻坚、移民搬迁与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在满足就业的前提下,使部分农民一步进城。

2、依托大城市建设,完善城市体系

伴随大城市建设,岐山、凤翔撤县设市和“一区七园”建设步伐的加快,我市的城市化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小城市要抓住机遇,主动承接大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积极发展“拾遗经济”、“补缺经济”和“城郊经济”,大力引进大城市建设过程中转移或外溢的产业和企业,积极开展与大城市大企业的生产合作,为其提供初级产品和零配件,实行配套协作生产,“借船出海”,不断壮大经济实力,扩大城市规模,尽快成长为中等城市,形成大、中、小城市的合理布局与小城镇蓬勃发展的城市体系。

3、加快第三产业发展,推进城镇化进程

城镇化的推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城镇本身能否为进城农民提供广泛的就业机会。在未来发展中,第三产业将是吸纳劳动力的主渠道,加快第三产业发展,就成为推进城镇化的主要举措之一。我市县域经济中第三产业占GDp的比例仅为21.8%,低于全市平均水平10多个百分点,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就更大,说明县域第三产业发展的空间还相当广阔。各县县城及中心镇,要从自身优势出发,积极发展服务于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各种服务业,特别要重视发展农副产品流通业。

农产品流通是连接农产品生产和消费的桥梁和纽带,属劳动密集型产业,具有吸纳劳动力强,对技术和资本要求相对较低,与“三农”联接紧密等特点,同时在县域第三产业中占有重要地位。我市县域的辣椒、畜产品、蔬菜、瓜果、中药材等优势产品、特色产业要打开国内外市场,也必须依赖流通业的发展。各县要根据本地实际,依托特色农业和特色资源开发,因地制宜、统筹规划,搞好产前信息、产中科技和产后销售服务,加快农产品区域化、专业化、集约化经营步伐,重点建立和完善农产品流通服务体系。(1)培育几个区域性的综合批发市场,或有特色的专业批发市常(2)扩建、改造现有批发市场,不断完善其综合服务功能和管理的现代化程度。(3)营造品牌,培育优质名牌农产品,引导农民改变观念,争创名牌,以此开拓市场,扩大市场占有率,提高农产品知名度。同时要重视应用好现代信息技术,一方面通过各种媒体大力宣传我市各县的特色产业、优势产业,促进农产品跨区域的流通,抢占国内外市场;另一方面通过网络技术,为农户把握市场信息,提供优质服务。

三、以农民增收为目标,加快农业结构调整

近年来,虽然农民来自农业的收入在逐年下降,但农业仍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我国农产品已出现市场饱和,进一步增加产量,市场已难以消化,加之入世后农产品的价格已普遍高于国际市常因此,简单地依靠增产、提价已难以实现农民增收。依靠农业,增加农民收入的出路仍在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近几年来,我市的农业结构调整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区域特色仍不明显,优势产业还不成熟。要进一步加大结构调整力度,使农业这一县域经济的基础产业得以焕发生机。

1、因地制宜,突出特色。要以优质、高效、绿色环保为前提,突出区位比较优势,紧紧围绕具有我市特色的辣椒、苹果、弥猴桃、干杂果、蔬菜、中药材等拳头产品,扩大规模,连片开发,专业化种植,优化农产品的区域结构,形成山、川、塬特色鲜明,主业突出,比较优势明显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

2、大力发展畜牧业。我市畜牧大市建设的实践证明,畜牧业是农业经济中发展最快、潜力巨大的产业,要在已有基础上,做大规模,提高水平。北部山区要结合退耕还林、还草,主攻畜牧业,进行无粮村、无粮镇试点;川、塬粮食主产区,要进一步调整粮经饲比例,提倡在高效农田种植优质饲草,大力发展以高产奶牛为主的舍饲养殖,培育养殖大户,以点带面,推动畜牧业的大发展。

3、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结构调整。我市县域内有五个省级星火密集区,32个农科专家大院,又毗邻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这是一笔宝贵的科技资源,要充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综合集成管理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通过示范引导,不断扩大先进适用农业技术的推广和运用,使我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始终处于以科技为先导的基础上。

四、实施“科教兴县”战略,提升县域经济竞争力

县域经济发展滞后,最根本的一条就是科技和教育的差距,振兴县域经济必须着力实施“科教兴县”战略。在广泛引进各类高科技人才,不断充实县域科技队伍实力的同时,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构建新型高效的农业科技引进示范推广体系。一要应用现代技术手段建立健全方便、快捷、通畅、高效的农业科技推广与教育培训信息体系。要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重点,广泛采集、加工国内外最新适用科技信息,研制开发新特优农林牧种子数据库,运用科技成果数据库,农林专家咨询系统等多媒体产品,将农村、农业、农民急需的科学技术及时有效地传播到位,使科教与“三农”之间实现双向直通,良性互动。二要建立不同特色的科技示范体系。要依托专家大院,建立一批科技示范户、示范村、示范乡,形成层层有示范,处处有典型的格局。同时要加强乡村专业技术协会建设,充分发挥其在农业技术推广示范方面的带

第二篇:关于加快镇域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

关于加快镇域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

村镇建设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工程,是新形势下镇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有利于加快小城镇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有利于扩大需求,拉动经济增长,带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提高农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对全面实现小康目标有着直接的带动作用。当前在我县村镇建设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是:村镇规划意识淡薄,建设起点低,村镇建房布局混乱,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村镇居民中普遍存在封建迷信思想,建房看“风水”,不按规划;忽视基础设施建设,浪费土地资源,破坏生态环境;集体经济脆弱,建设资金严重不足等,近两年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和新农村建设的开展,这一现象较以前有所改善。但总的来说,我县村镇建设发展还很不平衡,整体水平不高,村镇建设发展的滞后在不同程度上制约镇域经济发展。站在履行规划建设管理职能这一角度来讲,要突破这一障碍,关键在于加快村镇建设,调整产业布局,形成地方特色。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实施:

1、要有科学规划。要牢固树立规划是法、规划是龙头、规划的节约是最大的节约的观点,切实抓好村镇规划的编制、实施和管理工作。在规划编制工作中,站位要高、定位要准、谋划要远,不仅要注重规划的系统性、完整性,更要在提升质量和水平上下功夫,保证规划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可行性。去年以来,我县村镇规划工作进展很快,但科学合理、梯度发展的城镇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要协助乡镇规划建设一批特色新村,在新农村建设规划中做到因地制宜,注重特色,不搞“一个模式一刀切”,建设体现赣县客家风情和产业特色的人文新村、生态新村、社区新村、旅游新村和产业新村。扶持茅店、江口、吉埠、南塘、田村、白鹭、湖江、王母渡、韩坊、五云、沙地等一批牵动力强的中心乡镇、特色乡镇,改善城镇面貌,增强城镇凝聚力。

2、要有产业支撑。要把产业发展放在突出的位置,积极培育经济基础,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做响沙地板鸭、阳埠腐竹、吉埠贡芋、田村密梨等品牌,通过产业的发展带动村镇发展,以村镇建设促进产业发展。充分利用小城镇连接城乡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服务业,并大力推进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的发展,增强小城镇的服务功能,促进农村劳动力、资金、信息、技术等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带动农村经济结构的优化,吸引农村人口和农村非农产业向小城镇集中,推动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

3、要有地方特色。一是注重产业特色。要充分考虑本地资源,大力推广“一乡一业”和“一村一品”,在产业特色上下功夫,培育具有比较优势的地方特色产业。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要着力打造特色旅游小城镇。二是注重文化特色。重视和加强民族历史文化的保护、挖掘和利用,重视人文精神培养,不断丰富村镇的文化内涵和底蕴,营造独具特色的文化氛围。三是注重建筑特色。要结合民族历史文化和自然环境,确定相对统一的建筑风格,体现本地历史、文化、民族特色。通过地方特色的培育,做到自然、人文景观与现代气息交相辉映,相辅相成,创造出既有地方特色,又有时代气息的新型村镇。

4、做到节约集约。要按照“严控增量、盘活存量、管住总量、集约高效”的要求,强化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工作,指导村镇按集约利用土地原则做好规划和建设,以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来保障发展。要完善土地使用市场准入制,合理确定城镇建设规模,严禁建设脱离实际、违反标准的“形象工程”,严格控制工业项目土地投资强度。要引导农村村民住宅按规划、有计划地逐步向小城镇和中心村集中。对城市规划区内的农村村民住宅建设,应当集中兴建农民住宅小区,防止在城市建设中形成新的“城中村”,避免“二次拆迁”。对城市规划区范围外的农村村民住宅建设,按照城镇化和集约用地的要求,鼓励集中建设农民新村。

5.注重生态保护。要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坚持经济建设、村镇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注重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实现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恢复”的老路。

第三篇:加快镇域经济发展,提升乡村经济实力

xiexiebang.comhttp://www.xiexiebang.com//-找文章到xiexiebang.com

镇域经济是区(县)域经济的基础,是壮大区(县)域经济总量、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的关键环节。没有镇域经济的大发展,就没有区(县)域经

济的崛起,构建和谐万州也变得不可能。什么是镇域经济呢?按区域经济理论解释,镇域经济属于地域分工体系中的一个环节,是具有全国意义的经济特征明显的地域性生产综合体,处于我国国民经济五级(中央、省、市、县或区、镇或乡)构架中的最基层,是国家方针政策最主要最直接的操作平台。在我区加快建设重庆第二大城市和三峡库区经济中心进程中,必须大抓特抓镇域经济,盘强镇域经济总体实力,这对于我区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万州,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认清我区镇域经济发展现状,深刻理解和认识加快镇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我区镇域经济发展现状堪忧。据区统计局提供资料显示,2006年万州镇域(包括镇乡、街道)地区生产总值44、5亿元、镇域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仅4000余元,同比增长8、3,远远低于全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9000余元的平均水平。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十分明显。全区镇域经济总量还不如九龙坡区九龙镇的经济总量,仅为九龙镇的41,少65亿元。更不如位居全国千强镇之首的东莞市虎门镇,仅为虎门镇的32,少90亿元。全区除街道办事处外,还没有一个镇乡经济总量上5亿元,地方财政收入上500万元。因此,我区镇域经济总体实力不强,增速缓慢,差距十分明显。

(二)、镇域经济对区域经济的拉动作用不可忽视。镇域经济与区域经济是融为一体的,二者之间具有明显的一体性。近年来,浙江的经济之所以能够迅猛发展,镇域经济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据统计,浙江镇域工业企业占到了全省工业企业总量的80,浙江人自豪的称为“五分天下有其四”,可见,镇域经济对浙江经济总量的拉动作用非常强。与此相比,我区镇域经济对区域经济的提升作用还远远不够,镇域经济是万州区域经济的短腿,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万州经济实力的提升。

从我区镇乡实际情况看,由于镇域经济发展滞后,导致镇乡可供财力严重不足,加之历史遗留问题形成的镇乡债务沉重,使镇乡财政运转更趋艰难,客观上又严重制约了镇域经济的发展。因此,要站在中央“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的高度,充分认识和理解加快镇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充分借鉴沿海发达地区和主城发达区县狠抓镇域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尽快出台我区《加快镇域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支持加快镇域经济发展的具体措施和办法,为支持镇域经济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和氛围,增强镇域经济活力,不断壮大区域经济总量,为构建和谐万州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根据镇域经济发展特点,突出选准加快我区镇域经济发展的突破口

从我区镇域经济的实践来看,加快发展镇域经济必须从镇域客观实际和镇域经济的基本特点出发,积极选准加快我市镇域经济发展的突破口,走城镇一体化、产业带状化、投入经常化、人才保障化的发展道路。

一是以城镇空间布局为突破口,扎实抓好小城镇建设,加快城镇一体化进程。

推进小城镇建设既是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重要途径,又是镇域经济加快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更是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关键性的一步。由于我区镇乡区划主要按行政区域设置,造成城镇空间布局不合理,部分城镇功能不健全,规模偏小,辐射能力弱。应当采用“确保重点、优先发展”的城镇化战略,拆并带动作用不明显的一般建制镇(乡),以辐射能力较强的小城市、中心镇和一般建制镇为基础,重新规划布局城镇空间,继续缩减镇乡规模。要支持小城镇全方位、多元化筹措资金加强基础设施和公益设施建设,新建和培育各类专业市场,不断完善城镇功能,吸纳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小城镇转移和集中,使小城镇成为当地农副产品的一级集散中心,推动当地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汇集,形成连接城乡的循环通道,冲破城乡二元结构局限,实现城乡共同繁荣,加快城镇一体化、农村城镇化进程,形成农村小康和城市小康的对接,最终达到社会和谐,这是加快镇域经济发展基础性的一步。

二是以布局带状产业为突破口,扎实抓好特色经济,加速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近年来,一些镇乡按照“特色就是优势,特色就是竞争力”和“多拿几个单项冠军”的思路,提出了“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特色之路。我认为不够客观,我区农村地区绵延几千平方公里,气候和地理特征相似,各镇乡都抓“特色产业”,势必造成产业雷同。因此,为了有效配置资源,避免重复建设和投资,避免要素浪费,避免恶性竞争,根据地域

第四篇:关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若干对策

关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若干对策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未来20年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这一宏伟目标最大的难点和重点在于占国土面积93、人口85强的县域。因而,十六大第一次鲜明提出了要“壮大县域经济”。就我市而言,与东部发达地区的差距,很大程度上在于县域经济发展上的差距,要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发展,就必须把县域经济的发展壮大提到主要的议事日程。去年我们已就县域经济的现状和发展思路分两个专题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本文将提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若干对策建议,供领导决策参考。

一、实出工业在县域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实现工业强县要富裕农民,就必须减少农民,而减少农民的最重要途径就是农村工业化,工业化水平低是绝大部分县域经济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将县域经济与农业划等号。县域经济不仅是农业经济,而且涉及经济领域的各个产业,仅仅依靠农业发展不可能克服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土地与人口之间的尖锐矛盾及县级财政困难、农民增收迟缓、农村发展严重滞后等各种问题,这些矛盾和问题必须依靠工业的迅速发展来解决。立足我市县域现状,着眼长远发展,我们认为,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不仅是增强县域经济竞争力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县域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现实选择。

(一)做大做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以龙头企业引领县域工业的发展实践已证明,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富民强县的有效途径,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健康发展必须依赖于龙头企业的带动。县域发展工业的资源禀赋决定了工业发展的首要途径是与农业结合、与农民结合,才能充分体现资源优势,实现个性特色,才能依托比较优势成为市场竞争的赢家。目前,我市农产品加工企业达1.3万个,其中年产值500万元以上的企业仅25户,占总数的0.2。规模偏小、生产集中度不高、示范带动力不强,是我市产业化龙头企业存在的突出问题,但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出,我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尚存在着做大做强的巨大潜力。

1、加大对产业化优势龙头企业的重组整合,形成一批竞争力更强,带动力更大的龙头企业集团。一是着力打造宝鸡乳业“航空母舰”。据专家预测,从目前全国900多万吨产量看,今后乳制品还有400多万吨的发展空间。从优势企业规模较强的范例看,短短几年就跃居全国乳制品第二位的伊利集团,1997年新上17条国际最先进的液态奶生产线,一举成为亚洲最大的液态奶生产基地,仅液态奶年产量就突破25万吨,2002年产量将近翻了一番,带动了周围4万多牧民致富;我省的银桥乳业集团带动了周边十多个县区,三十多个乡镇的1万多户农民致富,2001年投巨资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这些成功企业的发展历程足见乳业未来发展的巨大市场潜力。乳业作为我市畜牧大市建设的支柱产业,也正保持着较好的发展势头,拥有乳制品加工企业12户,占到全省的1/3,其中“和氏”、“惠民”、“关山”、“得力康”、“飞天”等已成为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品牌。存在的问题是:企业规模普遍偏小,不具备进军大市场的能力,在本地小市场中则争原料、抢市场,耗费大量的人力和才力。这种局面不彻底扭转,既不利于乳品加工企业的长远发展,也不利于农业产业化经营以及农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具体操作上,一方面瞄准液态奶的巨大市场,支持有条件的企业新上高标准的液态奶生产线,占据本地市场,并逐步向外扩张;另一方面,通过资产运作,使现有乳制品企业成为紧密型企业集团。在产品上,各个公司根据自身优势,主攻一两个拳头产品;在品牌上,共打目前市场占有率最高的品牌;在管理上,采取相同的操作规程和认证体系;在对外宣传上,由集团公司统一负责,使我市乳制品企业的产品优势和规模优势得到最大限度发挥。二是重组以粮食产销一体化为基础的食品加工业。我市东五县已形成了用于方便面生产的硬粒专用小麦基地,有多个方便面生产企业,并在西北乃至全国有一定优势。可以“熊毅武”、“世联面粉”为龙头,整合华丰,华祥、建忠等企业,利用规模优势,增强竞争力。三是以“恒兴”为龙头,整合华美、海洋等果品加工和果汁生产企业,使其成为带动我市果业发展的“巨舰”。

2、立足优势和特色,大力发展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密切相关的深加工龙头企业,延长产业链。我市的秦椒、蔬菜、畜产品、干杂果、中药材等优势产品和特色产业在结构调整中已初具规模,进一步发展的潜力很大,而与之相关的有影响、有实力的深加工龙头企业却很少。在抓好生产基地建设的同时,积极发展以优势农产品的深加工为主的企业势在必行。例如我市以布尔羊、秦川肉牛为代表的肉类畜牧业已初具规模,进一步发展必须依托深加工企业的带动。因此,我市应从项目储备、媒体宣传、招商引资、联合开发等各个方面加强工作,尽快兴办一批高起点、高标准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使之成为我市工业发展的新亮点和带动农村经济增长、农民增收的排头兵。

(二)以工业园区建设为重点,实现县域工业新突破工业园区是工业化

和城镇化的结合点,是县域扩大开放的重要载体和承接项目的最佳平台。加快园区建设,实现产业的集中连片,既能提高基础设施的利用效率,充分发挥各类生产要素的聚集效应,又利于污染的集中治理,从而大大降低企业的交易成本。因此,壮大县域工业,工业园区建设是重中之重。首先,要进一步完善现有工业园区基础设施条件,不断壮大经济实力。我市县域已有的五个

工业园区,其经济基础、产业基础、基础设施都相对较好,但客观地看,基础设施条件还有待进一步改善,缺乏大项目、大产业支撑,还必须进一步加快发展步伐,提高水平。一要着力改善园区的硬环境。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先期投入总量大、周期长、见效慢、资金筹措困难,这是制约园区建设的“瓶颈”之一,可先由市、县财政负担一部分,动员有关部门支持一部分,入园企业出资一部分,通过置换土地等方式来筹集,尽快实现园区硬环境的优化。二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招商引资是县域工业园区生存发展的关键所在,要立足县域比较优势,精心筛选成功率高,辐射带动作用大的项目,积极开展诸如旅游节、文化节等形式多样、灵活机动的招商活动,广泛参加各种形式的招商洽谈会、博览会。三要采取优惠的政策措施,吸引、引导民营企业、乡镇企业进入园区发展。一个园区如果没有产业的支撑,充其量也只是个形象工程,有产业无特色,也就丧失了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园区建设一方面要立足务实,防止园区成为空壳,另一方面在产业项目选择上,要在个性特征上做文章。其次,在基础较好的县城和中心镇新建一批工业园。我市现有的五个县域工业园分布于东五县,五个山区县还未形成明显的工业园。在山区条件较好的重点镇,按照“成熟一片,开发一片;建成一片,收益一片”的方针,再新建一批工业园。使之成为带动山区工业发展的加速器。新建工业园要科学地做好发展规划,在规划制定上要体现实事求是原则、突出重点原则、明确目标原则和可持续发展原则,要突出当地资源优势,突出项目的载体作用两个特点。政府各级部门要从征地、税收等各项政策上给予大力支持,积极协调和解决好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使园区建设尽快成规模、见效益。

(三)重振乡镇工业雄风,壮大县域工业基础改革开放以来,乡镇工业的迅速崛起,极大地推动了整个国民经济,尤其是县域经济的长足发展。在县域工业中,乡镇工业的支柱地位是毋庸置疑的。随着改革的深化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乡镇工业当年高增长时期的市场环境、机制优势已不复存在,乡镇企业这一我国农民在实践中的伟大创造在近几年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突出表现在:增长速度明显趋缓、经济效益下降、吸纳劳动力能力减弱等。因此,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使乡镇企业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实现二次创业,是振兴县域工业的关键所在。

1、以产权制度为核心,不断深化乡镇企业改革。随着经济的发展出现生产过剩,乡镇企业的低起点、小规模、高污染,技术落后、产权不明晰等弊端日益凸显,必然导致乡企发展步入低谷。从深层分析,则是受制于乡镇企业组织结构和产权制度改革的滞后,使乡镇企业在发展中的“国企病”充分暴露出来,主要表现为政企不分、产权不清和家族式管理等,使企业难以真正成为市场的主体。因此,必须以产权制度为核心,采用股份制、合作制、民营化等多种形式,加大改革、改制力度,使乡镇企业尽快成为产权清晰、管理科学、自主经营、自我发展的市场主体。

2、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本为纽带,推进乡镇企业的资产重组。小、弱、散,产品科技含量不高,市场占有率低是目前乡镇企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乡镇企业要想重振雄风,谋求更大发展,必须在资产重组上下功夫。小型企业要按照产品链,积极向大型企业靠扰,同行业之间也要从提高规模效益、增强市场竞争力和抵御市场风险的战略高度出发,广泛开展以资本为纽带的联合与协作。食品、造纸、建材等都是我市乡镇企业中的优势产业,通过资产重组,做大做强的潜力巨大。因此,要放眼国内和国际市场大分工,敢于联合起来“走西口”。

3、加大技改投入,努力调整结构,促进企业升级换代。乡镇企业普遍从“模仿”起家,没有核心技术,加之装备落后,产品档次低、科技含量不高,缺乏核心竞争力。因此,必须加大科技投入,积极推进二次创业,打造核心竞争力,才能重振乡镇企业雄风。具体应做好以下几点:一是从自己企业的市场定位出发,立足实际,分析市场、研究市场、细分市场,选准消费群体,找准切入点,以此为目标,努力调整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二是要加大技改投入力度,一方面加强研发,尽快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另一方面要提升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彻底改变作坊式生产的现状,进而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增强市场竞争力。三是注重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人才是科技的载体,是竞争中取胜的关键。乡镇企业要高度重视高科技人才在企业中的作用,把引进与培养相结合、为我所用与为我所有相结合。同时要做好对员工的终身培训,锻造学习型组织,不断提升企业整体素质,使我市乡企能驾驭不断变化的市场和经济环境,真正成为立于不败之地的市场竞争主体。

二、积极推进城镇化进程,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农民增收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核心,最有效的解决途径就是减少农民。如果大多数农民永远停留在土地上,农业效益就难有大幅度增长,农民收入水平就永远难有大的跨越。因此,减少依靠土地的农民数量,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转移农民的另一重要途径在于城镇化。城镇化水平越高,土地基础设施利用率就越高,使用边际成本就越低,资源的利用率就越充分,经济主体间的交流就越多,产业间自然会形成相互衔接的链条,人流、物流、信息流、产业链的互动性可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就会出现以农兴城、以城促农、城乡联动,农民不仅进得来、留得住,而且可以将城镇的文化、科技、信息向农村扩散,更好地发挥“辐射源”的作用。我市与全国的城镇化水平尚有一定差距,与发达地区比差距更大,振兴县域经济,就必须做好城镇化这篇大文章。目前这种撤乡建镇,遍地开花的理想化、一刀切做法,不符合经济发展规律,只能浪费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必须以中心城镇建设为重点,实行优势城镇率先崛起,达到产业、人口、资本、资源等要素的快速聚集,实现规模经营,从而使城镇化成为经济发展的增长极。

1、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小城镇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的选择,是推进城镇化的重要途径。从转移农村人口目标看,大中城市生活成本和就业成本远远高于小城镇,农民外出打工的收入很难支撑在各类城市的定居生活,而且城市国有企业下岗职工面临的困境、社会保障支付的压力以及现有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水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民进城定居的“门槛”。而小城镇与农村的天然联系和较低的进入成本,使其成为离开土地农民的理想去处,从这一点来讲,其作用是大中城市无法替代的。在未来一段时期内,小城镇将在活跃县域经济、推动城镇化进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到2002年,我市经撤乡并镇后建制镇的数量已达到96个,但小城镇功能的发挥还远远不够。加快小城镇建设,一是消除不利于城镇化发展的体制和政策障碍。进行户籍改革,加快住房、就业、医疗、教育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使农民进得来、留得住。二是小城镇建设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对小城镇的规模、功能做好科学规划和定位,重点抓好十个县城和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的中心镇,使之尽快完善功能,聚集人口,发挥农村地域性经济、文化中心的作用。三是要努力改善小城镇基础设施条件,为人口聚集、产业聚集打好基础。四是在山区县要把扶贫攻坚、移民搬迁与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在满足就业的前提下,使部分农民一步进城。

2、依托大城市建设,完善城市体系伴随大城市建设,岐山、凤翔撤县设市和“一区七园”建设步伐的加快,我市的城市化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小城市要抓住机遇,主动承接大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积极发展“拾遗经济”、“补缺经济”和“城郊经济”,大力引进大城市建设过程中转移或外溢的产业和企业,积极开展与大城市大企业的生产合作,为其提供初级产品和零配件,实行配套协作生产,“借船出海”,不断壮大经济实力,扩大城市规模,尽快成长为中等城市,形成大、中、小城市的合理布局与小城镇蓬勃发展的城市体系。

3、加快第三产业发展,推进城镇化进程城镇化的推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城镇本身能否为进城农民提供广泛的就业机会。在未来发展中,第三产业将是吸纳劳动力的主渠道,加快第三产业发展,就成为推进城镇化的主要举措之一。我市县域经济中第三产业占GDP的比例仅为21.8,低于全市平均水平10多个百分点,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就更大,说明县域第三产业发展的空间还相当广阔。各县县城及中心镇,要从自身优势出发,积极发展服务于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各种服务业,特别要重视发展农副产品流通业。农产品流通是连接农产品生产和消费的桥梁和纽带,属劳动密集型产业,具有吸纳劳动力强,对技术和资本要求相对较低,与“三农”联接紧密等特点,同时在县域第三产业中占有重要地位。我市县域的辣椒、畜产品、蔬菜、瓜果、中药材等优势产品、特色产业要打开国内外市场,也必须依赖流通业的发展。各县要根据本地实际,依托特色农业和特色资源开发,因地制宜、统筹规划,搞好产前信息、产中科技和产后销售服务,加快农产品区域化、专业化、集约化经营步伐,重点建立和完善农产品流通服务体系。(1)培育几个区域性的综合批发市场,或有特色的专业批发市场。(2)扩建、改造现有批发市场,不断完善其综合服务功能和管理的现代化程度。(3)营造品牌,培育优质名牌农产品,引导农民改变观念,争创名牌,以此开拓市场,扩大市场占有率,提高农产品知名度。同时要重视应用好现代信息技术,一方面通过各种媒体大力宣传我市各县的特色产业、优势产业,促进农产品跨区域的流通,抢占国内外市场;另一方面通过网络技术,为农户把握市场信息,提供优质服务。

三、以农民增收为目标,加快农业结构调整近年来,虽然农民来自农业的收入在逐年下降,但农业仍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我国农产品已出现市场饱和,进一步增加产量,市场已难以消化,加之入世后农产品的价格已普遍高于国际市场。因此,简单地依靠增产、提价已难以实现农民增收。依靠农业,增加农民收入的出路仍在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近几年来,我市的农业结构调整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区域特色仍不明显,优势产业还不成熟。要进一步加大结构调整力度,使农业这一县域经济的基础产业得以焕发生机。

1、因地制宜,突出特色。要以优质、高效、绿色环保为前提,突出区位比较优势,紧紧围绕具有我市特色的辣椒、苹果、弥猴桃、干杂果、蔬菜、中药材等拳头产品,扩大规模,连片开发,专业化种植,优化农产品的区域结构,形成山、川、塬特色鲜明,主业突出,比较优势明显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

2、大力发展畜牧业。我市畜牧大市建设的实践证明,畜牧业是农业经济中发展最快、潜力巨大的产业,要在已有基础上,做大规模,提高水平。北部山区要结合退耕还林、还草,主攻畜牧业,进行无粮村、无粮镇试点;川、塬粮食主产区,要进一步调整粮经饲比例,提倡在高效农田种植优质饲草,大力发展以高产奶牛为主的舍饲养殖,培育养殖大户,以点带面,推动畜牧业的大发展。

3、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结构调整。我市县域内有五个省级星火密集区,32个农科专家大院,又毗邻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这是一笔宝贵的科技资源,要充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综合集成管理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通过示范引导,不断扩大先进适用农业技术的推广和运用,使我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始终处于以科技为先导的基础上。

四、实施“科教兴县”战略,提升县域经济竞争力县域经济发展滞后,最根本的一条就是科技和教育的差距,振兴县域经济必须着力实施“科教兴县”战略。在广泛引进各类高科技人才,不断充实县域科技队伍实力的同时,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构建新型高效的农业科技引进示范推广体系。一要应用现代技术手段建立健全方便、快捷、通畅、高效的农业科技推广与教育培训信息体系。要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重点,广泛采集、加工国内外最新适用科技信息,研制开发新特优农林牧种子数据库,运用科技成果数据库,农林专家咨询系统等多媒体产品,将农村、农业、农民急需的科学技术及时有效地传播到位,使科教与“三农”之间实现双向直通,良性互动。二要建立不同特色的科技示范体系。要依托专家大院,建立一批科技示范户、示范村、示范乡,形成层层有示范,处处有典型的格局。同时要加强乡村专业技术协会建设,充分发挥其在农业技术推广示范方面的带头作用。三要引进推广先进成熟的适用技术,要围绕农业结构调整,重点引进推广农林牧新优品种、规模化设施养殖、农林畜产品加工增值。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等与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密切相关的新技术。

2、构建不断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的农村教育培训体系。要在巩固“普九”教育成果,搞好农村教育和农村中小学技术渗透教育的基础上,逐步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扩大职业中学招生,大力发展农村广播电视教育,加快培养一批新型农民。围绕结构调整和区域主导产业发展,加快实施“绿色证书”工程,加大对农村专业户、示范户以及中青年劳动力的科教知识与实用技术的培训力度。总之,要在不断强化农村基础教育的同时,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培训形式,培养农村急需的实用技术推广人才,普遍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吸纳新技术的能力。

3、大力推进农科教结合。农科教结合是实施“科教兴县”、“科教兴农”战略的重要举措,也是教育为农村和农业现代化建设服务的主要途径。农业、科技、教育部门要在各县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密切配合,充分利用现有人力、物力和财力,以项目为中心,以乡镇为重点,以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和人才培训、科教推广体系为手段,统筹制定计划、安排项目、筹措资金、培训人才,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通力合作、分工负责的运行机制,提高科教兴农的整体效益。

五、转变政府职能,深化农村改革县域经济的发展壮大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更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必须通过改革为发展增添动力,通过政府职能的转变为发展注入活力。一要坚持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长期稳定并不断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尊重农户的市场主体地位,认真贯彻落实《土地承包法》,引导农民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继续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减轻农民负担,保护农民利益。二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增强县级政府统筹的能力,把职能从用行政手段指挥和管理经济转变到用市场手段服务和调控经济上来,转变到营造经济发展的环境上来。三要加快农村金融特别是信用社的改革。一方面农村资金大量外流,另一方面,农村经济和县域经济发展所急需的资金无法得到满足。许多县级金融机构面临很大的信贷风险,信贷资产流动性差,无法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持。必须改善县域经济发展的金融环境,加快农村信用社的改革步伐,同时建立县级中小企业担保机制,形成新的投融资体制。

第五篇:关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若干对策

关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若干对策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未来20年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这一宏伟目标最大的难点和重点在于占国土面积93%、人口85%强的县域。因而,十六大第一次鲜明提出了要“壮大县域经济”。就我市而言,与东部发达地区的差距,很大程度上在于县域经济发展上的差距,要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发展,就必须把县域经济的发展壮大提到主要的议事日程。去年我们已就县域经济的现状和发展思路分两个专题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本文将提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若干对策建议,供领导决策参考。

一、实出工业在县域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实现工业强县 要富裕农民,就必须减少农民,而减少农民的最重要途径就是农村工业化,工业化水平低是绝大部分县域经济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将县域经济与农业划等号。县域经济不仅是农业经济,而且涉及经济领域的各个产业,仅仅依靠农业发展不可能克服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土地与人口之间的尖锐矛盾及县级财政困难、农民增收迟缓、农村发展严重滞后等各种问题,这些矛盾和问题必须依靠工业的迅速发展来解决。立足我市县域现状,着眼长远发展,我们认为,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不仅是增强县域经济竞争力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县域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现实选择。

(一)做大做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以龙头企业引领县域工业的发展 实践已证明,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富民强县的有效途径,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健康发展必须依赖于龙头企业的带动。县域发展工业的资源禀赋决定了工业发展的首要途径是与农业结合、与农民结合,才能充分体现资源优势,实现个性特色,才能依托比较优势成为市场竞争的赢家。目前,我市农产品加工企业达1.3万个,其中年产值500万元以上的企业仅25户,占总数的0.2%。规模偏小、生产集中度不高、示范带动力不强,是我市产业化龙头企业存在的突出问题,但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出,我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尚存在着做大做强的巨大潜力。

1、加大对产业化优势龙头企业的重组整合,形成一批竞争力更强,带动力更大的龙头企业集团。一是着力打造宝鸡乳业“航空母舰”。据专家预测,从目前全国900多万吨产量看,今后乳制品还有400多万吨的发展空间。从优势企业规模较强的范例看,短短几年就跃居全国乳制品第二位的伊利集团,1997年新上17条国际最先进的液态奶生产线,一举成为亚洲最大的液态奶生产基地,仅液态奶年产量就突破25万吨,2002年产量将近翻了一番,带动了周围4万多牧民致富;我省的银桥乳业集团带动了周边十多个县区,三十多个乡镇的1万多户农民致富,2001年投巨资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这些成功企业的发展历程足见乳业未来发展的巨大市场潜力。乳业作为我市畜牧大市建设的支柱产业,也正保持着较好的发展势头,拥有乳制品加工企业12户,占到全省的1/3,其中“和氏”、“惠民”、“关山”、“得力康”、“飞天”等已成为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品牌。存在的问题是:企业规模普遍偏小,不具备进军大市场的能力,在本地小市场中则争原料、抢市场,耗费大量的人力和才力。这种局面不彻底扭转,既不利于乳品加工企业的长远发展,也不利于农业产业化经营以及农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具体操作上,一方面瞄准液态奶的巨大市场,支持有条件的企业新上高标准的液态奶生产线,占据本地市场,并逐步向外扩张;另一方面,通过资产运作,使现有乳制品企业成为紧密型企业集团。在产品上,各个公司根据自身优势,主攻一两个拳头产品;在品牌上,共打目前市场占有率最高的品牌;在管理上,采取相同的操作规程和认证体系;在对外宣传上,由集团公司统一负责,使我市乳制品企业的产品优势和规模优势得到最大限度发挥。二是重组以粮食产销一体化为基础的食品加工业。我市东五县已形成了用于方便面生产的硬粒专用小麦基地,有多个方便面生产企业,并在西北乃至全国有一定优势。可以“熊毅武”、“世联面粉”为龙头,整合华丰,华祥、建忠等企业,利用规模优势,增强竞争力。三是以“恒兴”为龙头,整合华美、海洋等果品加工和果汁生产企业,使其成为带动我市果业发展的“巨舰”。

2、立足优势和特色,大力发展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密切相关的深加工龙头企业,延长产业链。我市的秦椒、蔬菜、畜产品、干杂果、中药材等优势产品和特色产业在结构调整中已初具规模,进一步发展的潜力很大,而与之相关的有影响、有实力的深加工龙头企业却很少。在抓好生产基地建设的同时,积极发展以优势农产品的深加工为主的企业势在必行。例如我市以布尔羊、秦川肉牛为代表的肉类畜牧业已初具规模,进一步发展必须依托深加工企业的带动。因此,我市应从项目储备、媒体宣传、招商引资、联合开发等各个方面加强工作,尽快兴办一批高起点、高标准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使之成为我市工业发展的新亮点和带动农村经济增长、农民增收的排头兵。

(二)以工业园区建设为重点,实现县域工业新突破 工业园区是工业化和城镇化的结合点,是县域扩大开放的重要载体和承接项目的最佳平台。加快园区建设,实现产业的集中连片,既能提高基础设施的利用效率,充分发挥各类生产要素的聚集效应,又利于污染的集中治理,从而大大降低企业的交易成本。因此,壮大县域工业,工业园区建设是重中之重。首先,要进一步完善现有工业园区基础设施条件,不断壮大经济实力。我市县域已有的五个工业园区,其经济基础、产业基础、基础设施都相对较好,但客观地看,基础设施条件还有待进一步改善,缺乏大项目、大产业支撑,还必须进一步加快发展步伐,提高水平。一要着力改善园区的硬环境。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先期投入总量大、周期长、见效慢、资金筹措困难,这是制约园区建设的“瓶颈”之一,可先由市、县财政负担一部分,动员有关部门支持一部分,入园企业出资一部分,通过置换土地等方式来筹集,尽快实现园区硬环境的优化。二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招商引资是县域工业园区生存发展的关键所在,要立足县域比较优势,精心筛选成功率高,辐射带动作用大的项目,积

极开展诸如旅游节、文化节等形式多样、灵活机动的招商活动,广泛参加各种形式的招商洽谈会、博览会。三要采取优惠的政策措施,吸引、引导民营企业、乡镇企业进入园区发展。一个园区如果没有产业的支撑,充其量也只是个形象工程,有产业无特色,也就丧失了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园区建设一方面要立足务实,防止园区成为空壳,另一方面在产业项目选择上,要在个性特征上做文章。其次,在基础较好的县城和中心镇新建一批工业园。我市现有的五个县域工业园分布于东五县,五个山区县还未形成明显的工业园。在山区条件较好的重点镇,按照“成熟一片,开发一片;建成一片,收益一片”的方针,再新建一批工业园。使之成为带动山区工业发展的加速器。新建工业园要科学地做好发展规划,在规划制定上要体现实事求是原则、突出重点原则、明确目标原则和可持续发展原则,要突出当地资源优势,突出项目的载体作用两个特点。政府各级部门要从征地、税收等各项政策上给予大力支持,积极协调和解决好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使园区建设尽快成规模、见效益。

(三)重振乡镇工业雄风,壮大县域工业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乡镇工业的迅速崛起,极大地推动了整个国民经济,尤其是县域经济的长足发展。在县域工业中,乡镇工业的支柱地位是毋庸置疑的。随着改革的深化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乡镇工业当年高增长时期的市场环境、机制优势已不复存在,乡镇企业这一我国农民在实践中的伟大创造在近几年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突出表现在:增长速度明显趋缓、经济效益下降、吸纳劳动力能力减弱等。因此,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使乡镇企业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实现二次创业,是振兴县域工业的关键所在。

1、以产权制度为核心,不断深化乡镇企业改革。随着经济的发展出现生产过剩,乡镇企业的低起点、小规模、高污染,技术落后、产权不明晰等弊端日益凸显,必然导致乡企发展步入低谷。从深层分析,则是受制于乡镇企业组织结构和产权制度改革的滞后,使乡镇企业在发展中的“国企病”充分暴露出来,主要表现为政企不分、产权不清和家族式管理等,使企业难以真正成为市场的主体。因此,必须以产权制度为核心,采用股份制、合作制、民营化等多种形式,加大改革、改制力度,使乡镇企业尽快成为产权清晰、管理科学、自主经营、自我发展的市场主体。

2、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本为纽带,推进乡镇企业的资产重组。小、弱、散,产品科技含量不高,市场占有率低是目前乡镇企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乡镇企业要想重振雄风,谋求更大发展,必须在资产重组上下功夫。小型企业要按照产品链,积极向大型企业靠扰,同行业之间也要从提高规模效益、增强市场竞争力和抵御市场风险的战略高度出发,广泛开展以资本为纽带的联合与协作。食品、造纸、建材等都是我市乡镇企业中的优势产业,通过资产重组,做大做强的潜力巨大。因此,要放眼国内和国际市场大分工,敢于联合起来“走西口”。

3、加大技改投入,努力调整结构,促进企业升级换代。乡镇企业普遍从“模仿”起家,没有核心技术,加之装备落后,产品档次低、科技含量不高,缺乏核心竞争力。因此,必须加大科技投入,积极推进二次创业,打造核心竞争力,才能重振乡镇企业雄风。具体应做好以下几点:一是从自己企业的市场定位出发,立足实际,分析市场、研究市场、细分市场,选准消费群体,找准切入点,以此为目标,努力调整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二是要加大技改投入力度,一方面加强研发,尽快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另一方面要提升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彻底改变作坊式生产的现状,进而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增强市场竞争力。三是注重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人才是科技的载体,是竞争中取胜的关键。乡镇企业要高度重视高科技人才在企业中的作用,把引进与培养相结合、为我所用与为我所有相结合。同时要做好对员工的终身培训,锻造学习型组织,不断提升企业整体素质,使我市乡企能驾驭不断变化的市场和经济环境,真正成为立于不败之地的市场竞争主体。

二、积极推进城镇化进程,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农民增收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核心,最有效的解决途径就是减少农民。如果大多数农民永远停留在土地上,农业效益就难有大幅度增长,农民收入水平就永远难有大的跨越。因此,减少依靠土地的农民数量,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转移农民的另一重要途径在于城镇化。城镇化水平越高,土地基础设施利用率就越高,使用边际成本就越低,资源的利用率就越充分,经济主体间的交流就越多,产业间自然会形成相互衔接的链条,人流、物流、信息流、产业链的互动性可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就会出现以农兴城、以城促农、城乡联动,农民不仅进得来、留得住,而且可以将城镇的文化、科技、信息向农村扩散,更好地发挥“辐射源”的作用。我市与全国的城镇化水平尚有一定差距,与发达地区比差距更大,振兴县域经济,就必须做好城镇化这篇大文章。目前这种撤乡建镇,遍地开花的理想化、一刀切做法,不符合经济发展规律,只能浪费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必须以中心城镇建设为重点,实行优势城镇率先崛起,达到产业、人口、资本、资源等要素的快速聚集,实现规模经营,从而使城镇化成为经济发展的增长极。

1、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 小城镇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的选择,是推进城镇化的重要途径。从转移农村人口目标看,大中城市生活成本和就业成本远远高于小城镇,农民外出打工的收入很难支撑在各类城市的定居生活,而且城市国有企业下岗职工面临的困境、社会保障支付的压力以及现有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水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民进城定居的“门槛”。而小城镇与农村的天然联系和较低的进入成本,使其成为离开土地农民的理想去处,从这一点来讲,其作用是大中城市无法替代的。在未来一段时期内,小城镇将在活跃县域经济、推动城镇化进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到2002年,我市经撤乡并镇后建制镇的数量已达到96个,但小城镇功能的发挥还远远不够。加快小城镇建设,一是消除不利于城镇化发展的体制和政策障碍。进行户籍改革,加快住房、就业、医疗、教育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使农民进得来、留得住。二是小城镇建设要科学规

划、合理布局。对小城镇的规模、功能做好科学规划和定位,重点抓好十个县城和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的中心镇,使之尽快完善功能,聚集人口,发挥农村地域性经济、文化中心的作用。三是要努力改善小城镇基础设施条件,为人口聚集、产业聚集打好基础。四是在山区县要把扶贫攻坚、移民搬迁与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在满足就业的前提下,使部分农民一步进城。

2、依托大城市建设,完善城市体系 伴随大城市建设,岐山、凤翔撤县设市和“一区七园”建设步伐的加快,我市的城市化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小城市要抓住机遇,主动承接大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积极发展“拾遗经济”、“补缺经济”和“城郊经济”,大力引进大城市建设过程中转移或外溢的产业和企业,积极开展与大城市大企业的生产合作,为其提供初级产品和零配件,实行配套协作生产,“借船出海”,不断壮大经济实力,扩大城市规模,尽快成长为中等城市,形成大、中、小城市的合理布局与小城镇蓬勃发展的城市体系。

3、加快第三产业发展,推进城镇化进程 城镇化的推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城镇本身能否为进城农民提供广泛的就业机会。在未来发展中,第三产业将是吸纳劳动力的主渠道,加快第三产业发展,就成为推进城镇化的主要举措之一。我市县域经济中第三产业占GDp的比例仅为21.8%,低于全市平均水平10多个百分点,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就更大,说明县域第三产业发展的空间还相当广阔。各县县城及中心镇,要从自身优势出发,积极发展服务于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各种服务业,特别要重视发展农副产品流通业。农产品流通是连接农产品生产和消费的桥梁和纽带,属劳动密集型产业,具有吸纳劳动力强,对技术和资本要求相对较低,与“三农”联接紧密等特点,同时在县域第三产业中占有重要地位。我市县域的辣椒、畜产品、蔬菜、瓜果、中药材等优势产品、特色产业要打开国内外市场,也必须依赖流通业的发展。各县要根据本地实际,依托特色农业和特色资源开发,因地制宜、统筹规划,搞好产前信息、产中科技和产后销售服务,加快农产品区域化、专业化、集约化经营步伐,重点建立和完善农产品流通服务体系。(1)培育几个区域性的综合批发市场,或有特色的专业批发市场。(2)扩建、改造现有批发市场,不断完善其综合服务功能和管理的现代化程度。(3)营造品牌,培育优质名牌农产品,引导农民改变观念,争创名牌,以此开拓市场,扩大市场占有率,提高农产品知名度。同时要重视应用好现代信息技术,一方面通过各种媒体大力宣传我市各县的特色产业、优势产业,促进农产品跨区域的流通,抢占国内外市场;另一方面通过网络技术,为农户把握市场信息,提供优质服务。

三、以农民增收为目标,加快农业结构调整近年来,虽然农民来自农业的收入在逐年下降,但农业仍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我国农产品已出现市场饱和,进一步增加产量,市场已难以消化,加之入世后农产品的价格已普遍高于国际市场。因此,简单地依靠增产、提价已难以实现农民增收。依靠农业,增加农民收入的出路仍在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近几年来,我市的农业结构调整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区域特色仍不明显,优势产业还不成熟。要进一步加大结构调整力度,使农业这一县域经济的基础产业得以焕发生机。

1、因地制宜,突出特色。要以优质、高效、绿色环保为前提,突出区位比较优势,紧紧围绕具有我市特色的辣椒、苹果、弥猴桃、干杂果、蔬菜、中药材等拳头产品,扩大规模,连片开发,专业化种植,优化农产品的区域结构,形成山、川、塬特色鲜明,主业突出,比较优势明显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

2、大力发展畜牧业。我市畜牧大市建设的实践证明,畜牧业是农业经济中发展最快、潜力巨大的产业,要在已有基础上,做大规模,提高水平。北部山区要结合退耕还林、还草,主攻畜牧业,进行无粮村、无粮镇试点;川、塬粮食主产区,要进一步调整粮经饲比例,提倡在高效农田种植优质饲草,大力发展以高产奶牛为主的舍饲养殖,培育养殖大户,以点带面,推动畜牧业的大发展。

3、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结构调整。我市县域内有五个省级星火密集区,32个农科专家大院,又毗邻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这是一笔宝贵的科技资源,要充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综合集成管理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通过示范引导,不断扩大先进适用农业技术的推广和运用,使我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始终处于以科技为先导的基础上。

四、实施“科教兴县”战略,提升县域经济竞争力 县域经济发展滞后,最根本的一条就是科技和教育的差距,振兴县域经济必须着力实施“科教兴县”战略。在广泛引进各类高科技人才,不断充实县域科技队伍实力的同时,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构建新型高效的农业科技引进示范推广体系。一要应用现代技术手段建立健全方便、快捷、通畅、高效的农业科技推广与教育培训信息体系。要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重点,广泛采集、加工国内外最新适用科技信息,研制开发新特优农林牧种子数据库,运用科技成果数据库,农林专家咨询系统等多媒体产品,将农村、农业、农民急需的科学技术及时有效地传播到位,使科教与“三农”之间实现双向直通,良性互动。二要建立不同特色的科技示范体系。要依托专家大院,建立一批科技示范户、示范村、示范乡,形成层层有示范,处处有典型的格局。同时要加强乡村专业技术协会建设,充分发挥其在农业技术推广示范方面的带头作用。三要引进推广先进成熟的适用技术,要围绕农业结构调整,重点引进推广农林牧新优品种、规模化设施养殖、农林畜产品加工增值。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等与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密切相关的新技术。

2、构建不断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的农村教育培训体系。要在巩固“普九”教育成果,搞好农村教育和农村中小学技术渗透教育的基础上,逐步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扩大职业中学招生,大力发展农村广播电视教育,加快培养一批新型农民。围绕结构调整和区域主导产业发展,加快实施“绿色证书”工程,加大对农村专业户、示范户以及中青年劳动力的科教知识与实用技术的培训力度。总之,要在不断强化农村基础教育的同时,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培训形式,培养农村急需的实用技术推广人才,普遍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下载关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若干对策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若干对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加快镇域经济发展的探索与思考

    加快镇域经济发展的探索与思考镇域经济是以集镇为中心、乡村经济为基础的多层次区域性经济体系,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地位,加快镇域经济的振兴,对于繁荣农村经......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推动镇域经济发展12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动镇域经济发展王海鹏坚持以“解放思想、再创辉煌”大讨论活动为契机,进一步解放思想、提升境界、放宽眼界。牢固树立忧患意识、机遇意识和创新意识,坚持用......

    加快陕西县域经济发展对策研究

    加快陕西县域经济发展对策研究2012-7-26 8:50:00陕西统计局最近几年,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陕西县域经济获得了快速发展,2011年全省83个县(市)实现GDP已经达到6671.26亿元,......

    关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若干对策5篇范文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未来20年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这一宏伟目标最大的难点和重点在于占国土面积93%、人口85%强的县域。因而,十六大第一......

    在全市加快镇域经济发展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在全市加快镇域经济发展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同志们:这次全市加快镇域经济发展工作会议,是市委、市政府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落......

    对加快镇域经济发展的探索与思考

    对加快镇域经济发展的探索与思考仁风镇镇长毕义忠镇域经济是以集镇为中心、乡村经济为基础的多层次区域性经济体系,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地位,加快镇域经济的......

    浅析如何促进镇域经济发展

    **镇位于**市东郊,隶属于**市,是沿江大开发的后花园,镇域面积56平方公里,人口近6万人。**镇地理位置优越,南连宁通高速、沿江高速和**港,北接328国道、江海高速、宁启铁路和即将......

    镇域经济发展经验

    镇域经济的“兖州模式”兖州市积极扶持引导各镇街依托镇域优势资源,优化产业分工布局,发展特色主导产业,成功培育了一批经济发展强镇,形成了产业鲜明、独具特色、错位发展的镇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