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XX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对策研究

时间:2019-05-12 11:59: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加快XX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对策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加快XX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对策研究》。

第一篇:加快XX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对策研究

近年来,随着国家关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政策的陆续出台,XX市非公有制经济得到快速发展,目前,非公有制经济已占XX市GDp46%左右,在XX市经济发展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但总体规模不大,实力不强,缺乏骨干企业,需加快发展。

一、制约XX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主要外部因素

(一)思想认识上存在偏差,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受到不公正对待。在计划经济时期,政府服务对象主要是有一定规模的国有企业,规模以下的中小企业处于从属地位,私营企业更是没有地位。这一理念的影响至今仍存在。同时,对“抓大放小”认识存在偏差,往往认为抓大企业见效快,抓小企业耗费精力且收效慢。职能部门习惯于突出和重视大企业、大集团的地位,习惯于抓招商引资,对如何促进非公有制企业特别是本地中小企业发展,思路不够清晰,措施不够具体得力,服务难以及时到位。

(二)地位已成共识,但制度安排并不配套。目前,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许多还停留在宏观层面上,缺乏具体的制度安排,非公有制经济的市场准入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基础设施、公用事业、自然垄断经营等领域,非公有制企业进入难度大;保护非公有制财产的具体产权制度安排和产权保护的相关体制、法律制度还不完善,民法通则的有些规定也过于简单、原则,缺乏可操作性;公开有效的公共服务制度、统一平等的社会制度和社会政策等,同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原则有很大差距。

(三)组织体系不健全,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缺乏统筹规划和系统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还未完全纳入政府管理范围。目前XX市非公经济主要由市工商部门负责管理,市个私协会负责日常联系协调工作。对其发展问题,有的部门管不了,有的部门管不着,有的部门不愿管。政出多门,既有重叠,也有盲区。政府与非公有制企业之间的沟通存在障碍,特别是在一些重大的规划建设项目中,企业与政府主管部门之间沟通不够,企业意见很大。

(四)职能转变不到位,行政行为不规范。近年来,虽然先后开展了政风评议、行政效能建设等活动,但一些管理部门为纳税人服务意识不强,重监管轻服务,重事前审批轻事后监管,还存在“政府权力部门化,部门权力个人化”,落实政策“中梗阻”现象时有发生。《行政许可法》实施后,有的行政部门把备案当成许可;一些行政服务中心的窗口单位未授权或完全授权;建设项目的并联审批改革推进难;私营企业在征地、项目报建等方面仍然存在手续繁杂、审批时间过长等问题。“软摊派”问题(如要求企业参加一些活动,指定购置产品等)仍未杜绝,新“三乱”(乱培训、乱检查、乱办证)又抬头。政策落实不到位,存在“开门招商,关门宰客”现象。

(五)要素市场不完善,非公有制经济难以平等地获取生产要素。一是经营场地取得难。目前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在征用土地方面不仅困难很大,而且手续繁杂,费用高,特别是大规模城市建设和环境治理,使大量的个私企业丧失了经营场地。二是融资渠道不畅。目前,在肥的各家商业银行习惯于“傍大款”、“垒大户”,基本上只对信用评级在A级以上的企业发放贷款。个私企业因资产规模比较小、信用等级不高等原因难以获得商业银行贷款。信用担保,XX市信用担保公司少、规模小、覆盖面小、品种单一,难以满足需求。直接融资受限额标准限制。民间融资未放开、融资成本高、风险大。资金匮乏已成为严重阻碍非公有制经济成长壮大的“瓶颈”。

(六)社会化服务体系薄弱,非公有制经济难以获得便捷高效的社会化服务。政府对发挥行业协会和民间商会作用重视不够,引导不力,导致中介机构少,组织发育不健全,发挥作用不明显。目前,XX市行业商会、协会只有40多家,远不及温州300多家、台州298家。非公有制经济在技术开发、人才培训、信息服务等方面得到的服务非常有限,特别是有关职能部门不能及时制订产业发展规划和《中小企业发展指导目录》,提供良好的、科学的经济预测信息;同时,对中小企业发展中遇到的一些普遍性和倾向性问题,不能及时提出对策。人事服务不到位,私营企业在评定职称等方面存在一些障碍;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金融环境时好时坏,时紧时松。

二、加快XX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进一步提高认识,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XX市与经济发展较快城市之间的差距,主要是企业发展环境上的差距、政务环境上的差距。发展环境差距、政务环境上的差距的根子在思想观念,核心在服务。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牢固树立发展意识、全局意识和服务意识,切实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把优化发展环境作为政府服务的核心内容。要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破除限制观念,树立发展观念;破除歧视观念,树立平等观念;破除干预观念,树立服务观念,在全市范围内营造一个有利于非公有制经济公平竞争、健康发展的社会环境。

(二)健全地方性法规,完善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法制环境

要结合非公经济36条的贯彻落实,对现有法规制度及操作规程中的歧视性规定及做法进行清理,废除陈规,完善已有的法律规范,增强可操作性。要研究制定地方性法规,使非公有制经济在企业设立、融资信贷、市场准入、对外交往、生产要素配置、财产合法权利保护等方面与其他所有制经济享有平等的地位。要着力通过立法或政府规章的形式保障在城市拆迁中非公有制企业的合法权益。要依法行政,营造公正执法环境,增强非公有制市场主体的安全感、稳定感、信任感,对各类市场主体和当事人,遵循非歧视原则,平等保护其合法权益。要加强执法人员培训,所有执法人员都应以两个“毫不动摇”作为行为准则,文明服务,文明执法。

(三)统一准入标准,拓宽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空间

对全市产业进入的各类主体,要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政策要求,设立统一的规模经济标准、质量技术标准、环境保护标准以及城市规划要求等。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和引导民营资本重点参与供水、供气、供热、绿化、环保、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和推进民营资本投资三县的农村文化、卫生、医疗、旅游和非义务教育等。发挥政府采购制度作用,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参与竞标,促进中小企业发展。

(四)构建扶持非公有制企业成长壮大的投融资政策体系

l、创新融资体制,为民营企业并购国有企业提供资金支持。(1)支持银行调整信贷业务,改善对个体私营企业的金融服务。包括改进发放贷款的审核标准和办法,放宽对个体私营企业融资的准入条件,对符合条件的个体私营企业发放信用贷款;支持金融机构扩大担保贷款业务,包括抵押贷款、质押贷款以及保证贷款。(2)建立健全非公经济信贷担保体系。首先,对于企业小额贷款,可以以企业自身的资产和项目抵押担保,并逐步尝试使非公经济自身形成相对完整的贷款制度;其次,可由政府牵头、企业为核心、金融机构为后盾共同成立担保机构,设立担保基金为非公企业贷款提供规范有效的担保;在此基础上,对在肥地区的信用担保机构进行重组,成立担保集团,为非公企业和银行机构的合作提供支持。再次,可实行企业数户联保方式,即可以企业之间互相作为担保者,也可以设立企业联合担保基金,构建企业融资强大的后盾。(3)推进直接融资。发挥XX科教资源优势,积极帮助民营科技企业从完善企业管理制度入手,加强公司法人结构治理,创造条件,发行企业债券,并大力推进民营科技企业上创业板。进一步发挥XX技术产权交易市场作用,积极为私人股权投资人提供退出机制。(4)促进民间金融机构建设。积极发展民间金融机构,探索以市商会为基础,以分行业为基本形式,成立自律性组织,建立相应的服务机构体系,帮助民企融资,协助金融机构进行有关的授信调查。并可积极设立“商会基金”,通过内部金融融通,缓解资金供求矛盾。

2、规范基金设立,建立稳固的资金来源。(1)做大中小企业担保基金。当前应出台具体的政策,激活整个担保市场的发展,促进有条件的各类组织、企业依法建立非公经济贷款担保公司,并积极引进国内外有实力的担保机构。另外,对于政府出资组建的担保公司,应建立正常的资本金增补渠道,建立担保责任保证金、担保风险准备金、财政有限补偿损失制度;对社会担保基金公司,实施财政补贴和税收倾斜,促进社会担保基金壮大。(2)建立中小企业发展基金。重点用于中小企业的创业辅导与培育,包括为中小企业提供咨询、人员培训、信用等级评价等。

3、鼓励有一定规模、实力的民营企业,通过合资、合作和投资改造等方式,实现扩张发展。(1)鼓励、引导民营企业通过参股、加盟、合作、兼并、联合等方式,加入或组建民营企业集团,参与对国有企业的并购。对集团内部交易及利益分配,给予税收、收费的国民待遇,特别对销售收入达到亿元、纳税超过千万元的民营企业,可在扩大计提技术开发费、加速固定资产折旧、给予技改贴息贷款、设立技术中心等方面,重点加以扶持。(2)鼓励有实力的民营企业积极走出去,实施跨区域并购发展战略,包括发展境外加工贸易,扩大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经营领域,积极参与国际竞争。(3)鼓励、扶持民营企业与其他不同所有制企业进行股权、资本融合,推行混合经营模式。

4、鼓励投资高新技术产业。发挥XX全国科技创新试点城市优势,鼓励民营科技企业加快发展。民营企业的科技项目申报、技改申请、高新技术企业(产品)认定、科技成果鉴定、科技三项经费申请以及政策优惠等,与国有企业同等待遇;民营企业研发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经市科技管理部门认定后,可享受国有科研院所的优惠政策;民营企业技术创新项目以及为大企业产品配套的技改项目,可以享受贷款贴息政策;民营中小科技企业引进的高技术管理人才,在我市首次购商品房,按其本人所得税数额的一定比例给予奖励。

(五)完善社会服务体系,创造良好的市场服务环境

构建多主体、多层次、全方位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引导、帮助个私企业进行观念创新、组织创新、技术创新,提高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内国际市场竞争的能力。要大力支持向中小企业提供各类中介服务的工作,采取民办“官”助等方式,鼓励和支持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商会,尤其是作为政府和非公有制企业之间桥梁的中小企业协会、个私协会等机构,为非公有制企业提供各种服务。建立政府部门向非公有制经济发布政策和经济信息的制度,引导非公有制经济按照地方经济发展方向和市场需求健康有序和谐发展。制定中小企业发展的产业指导规划,并定期向社会发布《中小企业发展产业指导目录》,发布相关行业的技术标准和行业发展趋势信息,尤其对容易受世界经济波动影响的产业,引导非公有制企业健康发展。加快信用体系建设。建立起以信用登记、信用评估、风险预警、风险管理、风险分散等为主要环节,服务于企业经济活动的信用制度。

(六)完善管理服务体制,创造高效的政务环境理顺非公经济发展领导体制,成立XX市非公经济发展领导小组,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市政府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切实加强对非公经济发展的引导。按照理顺体制、明确职能、精简机构、规范服务的原则,尽快将有关部门涉及非公有制经济管理服务职能进行归并和整合,改善和加强对非公企业的综合管理服务。建议由政府中小企业主管机构代表政府负责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规划、政策协调和监督管理工作。建议在人大和政协设立非公经济专门委员会,使之成为维护非公有制企业合法权益的重要机构。积极发挥行业协会作为企业利益代表者和企业发展服务者的重要作用,借鉴南京做法,按照市场化运作,整合现有行业协会,积极组建新兴产业协会,将一些专业性、技术性、程序性和市场化的事务交给行业协会来承担。改革企业注册方式,简化前置审批和登记手续,除法律、法规、国务院部门规章规定的要前置审批的项目外,对各地自行设置的前置审批项目予以清理、削减和重新确认,降低市场准入的门槛。坚决取消对个体私营企业的各种不合理收费。凡必不可少的收费项目,要制度化、规范化和公开化,并实行严格的“收支两条线”管理,确保所有的行政性收费和罚没收入按规定及时、足额缴入国库和地方财政。转变政府职能,加大政务公开透明度,加大政策落实力度,改变管理方式,并不断规范管理行为,提高工作效率。

第二篇:加快陕西县域经济发展对策研究

加快陕西县域经济发展对策研究

2012-7-26 8:50:00陕西统计局

最近几年,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陕西县域经济获得了快速发展,2011年全省83个县(市)实现GDP已经达到6671.26亿元,占全省的53.8%,成为全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但是整体发展水平不高,依然是陕西县域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当前陕西正处在发展的关键时期,如何推进县域经济加快发展,全面提升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不仅对确保当前全省稳增长,而且对全省实现“十二五”末“三个上台阶”和进入中等发达省份行列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发展水平有待提高:差距与问题

当前,陕西县域经济发展整体水平不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与全国及发达省份相比,实力较弱,差距较大。2011年,陕西83个县(市)县均GDP80.38亿元,仅相当于全国2010年县均水平的79.8%;县均地方财政收入3.52亿元,仅相当于全国2010年县均水平的69.2%。陕西“十强县”县均GDP248.84亿元,也仅相当于全国“百强县”2010年县均水平的52.3%;县均地方财政收入15.42亿元,也仅相当于全国“百强县”2010年县均水平的53.1%。如果与发达省份江苏、山东相比,实力则更弱。2011年,陕西“十强县”县均GDP仅相当于上述两省“百强县”2010年县均水平的40.6%和51.4%。

二是从自身发展看,问题较多。首先,区域差距悬殊。2011年,关中县均实现GDP76.95亿元,是陕南的1.8倍,陕北县均GDP126.57亿元,是陕南的3倍。其中榆林市神木和府谷两县GDP总量达1178.95亿元,比陕南三市之和还多出111.93亿元;其次,产业结构层次低。2011年,全省县域三次产业之比为14.4:60.8:24.8,农业占比偏高,不仅比全省高4.6个百分点,也比全国高4.3个百分点,而服务业占比相对较低,不仅低于全省10.2个百分点,也低于全国18.3个百分点;第三,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2011年,全省83个县(市)城乡居民收入比为3.2:1,该比值虽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与全国水平相当,但与江苏2.4:

1、山东2.7:

1、浙江2.4:

1、辽宁2.5:

1、福建2.8:1相比,明显偏大。第四,强县依靠资源产业支撑。2011年,陕西“十强县”除高陵县外,其余均是矿产资源富集县(市),经济增长对矿产资源严重依赖;第五,多数县(市)经济发展滞后。2011年,全省一半以上的县(市)GDP低于全省80.38亿元的平均水平,近四成的县(市)GDP不及全省平均水平的一半,12个县GDP不及全省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

面对这些差距和问题,既需要我们冷静思考,进一步强化发展意识,更需要我们坚定信心,不断丰富壮大县域经济发展思路,扎实有效地做好推进发展工作。

二、发展条件利弊并存:优势大于劣势

陕西83个县(市)虽然地理区位、经济基础不同,资源禀赋各异,但经过多年的发展,基本形成了各自独特的经济比较优势和比较劣势,总体来看,优势大于劣势,有利于经济发展。分区域看:

陕北地区,矿产资源储量丰富,不仅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也是陕西发展的重要增长极。陕北榆林、延安2市下辖23个县,按照矿产资源蕴藏情况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矿产资源县,另一类是非矿产资源县。从矿产资源县看,县域总数达到19个。其中,煤、油、气资源较为丰富的神、府、靖、定、横以及吴(起)、志、安、子、甘、黄(陵)、延川、延长13个县,近年来依靠能源经济的强力带动,工业发展迅猛,经济实力显著增强。2011年13个县实现GDP达2513.1亿元,占陕北县域的86.4%,占全省县域的近四成,有6个县位居全省“十强县”,在全省县域经济发展中举足轻重。目前虽然这些县产业结构单

一、公有制成分较偏重、水资源匮乏、后续产业不足,但能矿资源储量丰厚,发展潜力巨大,今后随着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建设步伐的加快,以及引黄工程的加快实施,加之交通基础设施条件的普遍改善,工业将持续发力,县域经济将保持较快发展势头。与矿产资源有关的米脂、佳县、吴堡、子洲、富县、宜川6个县,矿产资源开发有限,工业发展迟缓,特色农业发展不足,县域经济发展相对滞后。2011年6个县实现GDP146.72亿元,占陕北县域的5%,仅占全省县域的2.2%,县域经济发展处于全省中下游水平。但是今后受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建设的带动,矿产资源开发力度将会进一步加大,同时面临国家、省上在吕梁山区、白于山区和黄河沿岸土石山区实施连片扶贫政策的良好机遇,加上较好的农业特色产业基础,这些县的经济发展潜力将会得到有效发挥;从非矿产资源县看,仅清涧、绥德、洛川、黄龙4个县。其中,洛川工业相对较强,其他3个县以农为主,工业基础十分薄弱。2011年4县实现GDP251.26亿元,占陕北县域的8.6%,占全省县域的3.8%,在全省县域经济发展中除洛川发展靠前外,其他3县均居全省后10位。但是这4个县农业优势资源明显,特色产业突出,洛川的苹果产业、清涧的红枣产业、绥德的小杂粮和物流产业、黄龙的林特产业等都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且紧邻矿产资源县,具有发展配套工业的区位优势,加上国家、省上实施连片扶贫政策,县域经济发展空间较大。

关中地区,文化积淀深厚,科教实力雄厚,产业基础良好,在我省发展中占据重要位置。关中西安、铜川、宝鸡、咸阳、渭南、杨凌示范区5市1区下辖35个县(市),按照区位产业发展特点大致可分为三类,即矿产资源县、工业县和农业县。从矿产资源县看,包括两大块,一个是地处渭北黑腰带的煤矿资源县,一个是地处秦岭腹地或周边的非金属、金属矿产资源县。煤矿资源县主要是韩城、合阳、澄城、蒲城、白水、彬县、旬邑、长武、宜君、麟游、陇县11县,多年来这些县(市)依靠煤炭资源和优势农业,大力发展煤炭、煤炭配套产业及特色农业,县域经济取得快速发展,经济实力有了较大提升。2011年11县(市)实现GDP755.05亿元,占关中县域的28.0%,占全省县域的11.3%,有2个县位居全省“十强县”,是我省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板块。目前虽然黑腰带东部个别县(市)煤矿资源枯竭,但钢铁、电力、建材产业快速跟进,黑腰带西部彬、旬、长、麟、陇煤炭资源陆续开发,以及农业特色产业的不断壮大,这11个县经济将会保持平稳较快发展。非金属、金属矿产资源县主要是凤县、华县、潼关3个县,依靠丰富的矿产资源,大力发展铅、锌、钼、黄金产业,带动精细化工、新型材料等相关产业发展,县域经济也取得了较好发展。2011年3县

实现GDP210.08亿元,占关中的7.8%,占全省县域的3.1%,其中凤县位居全省“十强县”。目前虽然存在矿产资源开发产业链条短及矿产品粗加工问题,但矿产资源丰富,设施农业、特色旅游业等发展势头良好,特别是在矿产品价格向好的情况下,将会保持较快发展;从工业县看,主要是地处关中腹地的高陵、凤翔、岐山、华阴、户县、三原、兴平、眉县、富平、乾县10个县(市),工业基础较好,近年依托大企业集团或传统工业,强力发展制造业,县域经济较快发展。2011年10个县(市)实现GDP1073.89亿元,占关中县域的39.9%,占全省县域的16.1%,其中高陵县位居全省“十强县”,是我省县域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目前虽然部分县存在工业不大不强的问题,但随着关天经济区发展战略的深化实施,以及临靠中心城市的区位优势和技术优势,抢抓机遇,大力招商引资,积极发展高端制造业,县域经济发展步伐将会进一步加快;从农业县看,主要是扶风、千阳、太白、泾阳、礼泉、永寿、淳化、武功、大荔、蓝田、周至11县,以农为主,县域经济发展相对滞后,2011年12个县实现GDP654.13亿元,占关中县域的24.3%,占全省县域的9.8%,在全省县域经济发展中处于中下游水平。目前虽然工业发展缓慢,农业龙头企业少或规模小,但区位优势优越,苹果、蔬菜等优势产业发展较好,又有关天经济区发展战略的带动,以及国家六盘山连片扶贫政策的实施,加上最近几年招商引资项目的建设与投产,县域经济发展机遇良好。

陕南地区,水、生物、矿产、旅游资源丰富,不仅是我国南水北调重要的水源地,而且是我省推进循环经济发展战略的主战场。陕南安康、汉中、商洛3市下辖25个县,按照工业发展水平大致可分为2类,一类是工业县,另一类是农业县。工业县主要是石泉、柞水、南郑、勉县、平利、略阳、旬阳、白河8个县,拥有一定的工业基础,特别是近几年大力发展循环工业,积极培育林特产业,县域经济发展表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2011年8个县实现GDP418.53亿元,占陕南县域的39.2%,占全省县域的6.3%。目前虽然综合发展实力在全省县域经济发展中处于中下游水平,支撑全局的大项目、大企业不多,但是县县拥有丰富多样的矿产资源和林特资源,招商引资成效显著,一批大企业、大集团入驻县域工业园区,加上国家秦巴山区连片扶贫政策实施,以及陕南避灾扶贫生态移民搬迁工程全力推进,县域经济将会迈出新的步伐。农业县主要是除上述8个县之外的其他17个县,工业基础薄弱,县域经济发展滞后,2011年17个县实现GDP648.49亿元,占陕南县域的60.8%,占全省县域的9.7%,大部分县在全省县域经济发展中处于下游水平。目前虽然工业基础薄弱,以农为主,但拥有上述8个县同等的发展机遇,且在循环经济发展战略思想的引导下,凭借丰富多样的优势资源,大力招商引资,实施大工业战略,一批大项目已引进落地并加快实施,加上林特产业整合提升,旅游资源有序开发,县域经济发展将会提速发展。

三、加快发展之路:路径与措施

当前陕西县域经济继续保持着竞相发展、跨越发展、科学发展的良好势头,只要我们坚持发展不松懈,不断完善发展措施,更加突出优势,壮大优势特色产业,就能在整体水平上推进县域经济实现大提升。分区域看:

陕北地区,要把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就矿产资源县而言,首先,发展的重点在能源化工产业,关键是要加大能源深度转化,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

同时要提早动手,做到未雨绸缪,从陕北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高度出发,加强生态修复和保护,加快发展非矿产资源工业,力争形成多元化工业发展格局;其次,要以工哺农、以城带乡,大力发展地域优势特色农业。陕北矿产资源县其实也是特色农业县,神、府、吴(堡)、佳及两延(延长、延川)的红枣,富、宜、延长、子长、黄陵的苹果,神、府、靖、佳、横、吴、志、安、两子(子长、子洲)两延(延长、延川)的马铃薯和羊子,以及横、志等县的小杂粮,品质优良,驰名中外,是传统产业,也是富民产业,关键是要从资金、技术、设备和管理上扶持这些特色产业发展,培育和壮大农业龙头企业,提高产品竞争力,形成农工互动、产业相融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格局;第三,积极发展交通运输、现代物流、金融服务、信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提高工农业生产效率,提升服务业发展能力,推动县域经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就清涧、绥德、洛川、黄龙非矿产资源县而言,发展的重点在农业,要立足优势农业资源,大力发展农业特色产业,按照规模化、企业化、品牌化发展要求,做大做强县域支柱产业。此外,要充分利用与矿产资源县相邻的区位优势,加快工业园区建设,发展“飞入地”工业,实现县域经济发展新突破。

关中地区,要把创新发展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对地处渭北黑腰带的煤炭资源县而言,首先,与, , , , , , 陕北能矿资源县一样,要依靠高新技术加大煤炭资源转化力度,提高煤炭产业附加值。面临资源枯竭或开采后期的县域,要尽早加快产业转型,借助区位优势招商引资,借助中心城市科技优势大力发展制造业。其次,地处渭北黑腰带的煤炭资源县同时也是我省苹果产业的优生区,要继续发展壮大果业和果品加工业,带动农民收入上台阶;对地处秦岭腹地或周边的非金属、金属矿产资源县而言,要加强技术创新,改造生产工艺,加大矿产品加工深度,延长产业链条,提高矿产品附加值。同时要大力发展优势特色农业,如华县的设施蔬菜、凤县的花椒,积极发展特色旅游业,推进县域经济协同发展;对于关中腹地的10个工业县而言,高陵、凤翔、岐山、户县、兴平要依靠大企业、大集团加强配套协作,特别是在招商引资上提高产业关联效应,壮大产业集群,提高产业的核心竞争力。眉县、三原、华阴、富平、乾县要立足工业园区,加强对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提升,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工业发展水平;对于关中农业县而言,一方面要突出农业发展特色,加快土地流转步伐,加快粮食生产向种粮大户集中,建设现代农业。同时要规划农业特色产业功能区,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壮大农业支柱产业;另一方面,要抢抓关天经济发展区战略、六盘山及秦巴山区国家连片扶贫机遇,充分利用优势资源、区位优势,开展招商引资,积极发展民营工业,拓展县域经济发展空间。

陕南地区,要把循环产业发展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不论是工业县还是农业县,都要围绕水、生物、矿产、旅游四大产业发展优势,实行生态优先,集约化发展,规模化经营。对于工业县而言,首先,要加大对绿色食品、蚕桑丝绸等优势传统工业的技术改造,促其转型升级;其次,要以工业园区为载体,优化环境,整合优势矿产资源,大力招商引资,使更多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大的大企业、大集团落地发展。第三,要围绕优势林特产业和特色旅游景区,打造产业亮点,提升县域综合实力;对于农业县而言,发展的重点在农业。首先,要把林特产业作为支柱产业做大做强,力争形成一批茶叶产业大县、绞股蓝产业大县、魔芋产业大县、中药材产业大县等特色产业大县。其次,要把旅游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做大做优,加大投资力度,搞好景点开发,使旅游产业上水平、出效益,带动关联产业快速发展。

第三,要以优势矿产资源为切入点,强化招商引资,发展矿产工业,使资源优势尽快形成经济优势。

第三篇:文山市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工作情况汇报(精)

文山市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工作情况汇报

文山市位于云南省东南部,是文山州委、州政府所在地,全州政治经济文化信息中心,是云南省进入沿海地区和通往东南亚国家的重要通道,境内资源丰富,因盛产名贵中药材三七被命名为“中国三七之乡”。全市国土面积2977平方公里,辖7乡8镇137个村委会(社区),居住着汉、壮、苗、彝、回、傣等10余种民族45.9万人。长期以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市委、市人民政府高度重视非公经济发展工作,把加快非公经济发展作为促进文山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来实施,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州关于加快非公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抓住全省工业化、城镇化加速的历史机遇,进一步改善中小企业发展环境,加大非公经济扶持力度,大胆探索适合文山区域特色和产业特点的非公经济发展模式,着力发展壮大生物资源加工、农副产品加工、冶金化工、建筑建材和机械制造等产业,全市非公经济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十一五”期间,全市非公经济完成增加值177.6亿元,上缴税金12.9亿元,年均分别递增15.3%和25.3%。2010年,全市非公企业发展到37143户,其中个体工商户23955户,私营企业13188户,从业人员5.1万人,非公经济占全市GDP比重达49.5%。今年一季度,全市非公经济实现增加值11.4亿元,同比增长15.2%。

二、主要工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为非公企业发展提供组织保障。“十一五”期间,受国际金融危机及其他因素影响,非公企业发展形势严峻,压力巨大。为此,我市及时成立了由市人民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安排处级领导挂钩联系企业,采取边调研、边督查、边解决

问题的工作机制,深入非公企业开展调研,积极研究制定应对金融危机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等政策措施,协调解决非公企业在生产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努力推进全市非公经济稳步发展。

(二)出台配套措施,为非公企业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撑。2003年以来,我市根据国家和省出台的促进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的扶持政策,结合实际,相继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加快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若干规定》、《关于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加快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补充规定》等数十个加快中小企业发展的文件。同时,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全面推进招商引资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快商贸物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措施,进一步细化、落实省政府关于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决定精神,有效地支持了中小企业、民营企业的发展。2009年,为应对金融危机的冲击,我市在认真贯彻落实省电价补贴政策及州人民政府《关于积极应对金融危机促进全州经济平稳增长的实施意见》的基础上,研究制定了《文山县积极应对金融危机促进工业经济平稳增长的实施意见》,出台了促进企业稳定生产的“十项”政策措施,有效促进了非公企业生产回暖。

(三)加大扶持力度,为非公企业发展提供资金保障。资金扶持方面:2007年政府注入3000万元资金成立了市融资担保有限公司,负责组织、协调资金帮助企业解决资金不足的困难,到2010年底累计为中小企业担保贷款38笔18815万元,缓解企业资金压力。从2009年起,我市每年预算安排500万元新型工业化发展专项资金、500万元商贸物流业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扶持发展工业经济和商贸物流业。建立非公经

济发展激励机制,2009年和2010年连续两年对37户优秀企业进行表彰奖励,兑现奖励资金689.5万元,兑现房地产开发企业优惠政策奖励资金4052万元,增强了企业发展的信心和决心。积极争取上级部门专项资金扶持,“十一五”期间,共申报中小企业发展扶持资金项目23个,技改资金项目15个,乡镇企业发展资金项目20个,节能资金项目6个,获得扶持资金近2000万元。今年,我市已向国家和省申报扶持项目15个,拟申请扶持资金1900余万元。政策扶持方面:按照国家和省、州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要求,我市制定了贯彻落实的具体措施,认真落实和兑现各项优惠政策,共兑付三七药物产业园区税收奖励资金255.6万元,累计为6户福利企业和1户资源综合利用企业退税5865万元。

(四)优化投资环境,为非公企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深入实施“四大主题十六项制度”,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不断提高政务服务能力和水平,为非公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一是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制定出台了改善投资环境等一系列政策措施,进一步简化办事程序。凡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部门的同一行政审批事项,明确一个主办部门,申办人或企业只需到主办部门递交相应的申请材料,由主办部门按照“一家受理、转告相关、联动审批、限时完成”的要求,实行统一受理、统一审核、统一回复、统一发证,避免交叉审批和重复审批。“十一五”期间,共取消行政审批事项270项。二是提高办事效率。以市便民服务中心、政务服务中心为主要平台,强化“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的快速办事通道,打造优质服务示范窗口,为投资者提供快捷、高效的服务。对80万吨氧化铝、云科药业文山产业基地等重点项目实行特事特办,全程跟踪服务,及时帮助企业解决在项目立项、土地征用,水、电、路建设等方面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促进了项目建设和企业发展。

(五)加快设施建设,为非公企业发展奠定基础。一是加快园区规划建设。紧紧依托全州及周边地区丰富的矿产资源、特色产品和“桥头堡”区位优势,按照“设施完善、功能配套、环境优美、适度超前”的规划原则和“一园多区,一区多能”的发展模式,全面加快马塘工业园区和三七产业园区建设步伐,促进非公企业聚集发展。马塘工业园区和三七产业园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目前共引进50余户企业入园发展,吸纳项目投资53.6亿元,被确定为省级重点工业园区。2010年,两个园区实现工业增加值10.9亿元,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31.1%。二是完善基础配套设施。先后建成了日供水5000立方米的小河尾供水工程、日供水20000立方米的暮底河供水工程、220千伏安变电站、110千伏安变电站以及部分道路等基础设施项目,为非公经济发展提供了水、电等能源保障。

(六)加快项目建设,为非公企业发展增强后劲。一是狠抓以氧化铝为主的冶金工业项目建设。目前,80万吨氧化铝主体工程和配套的4条石灰生产线已基本完工,年产3万吨电解锰已完成一、二期建设,配套氯碱项目于2010年10月正式开工建设,整个项目预计今年内投入试生产。二是全面加快以三七为主的生物资源开发。目前,三七综合加工生产线、三七饮片生产线、化妆品生产线已完成投产,云科药业三七提取生产线正有序推进。三是加快企业技改。目前,壮山公司三线技改已完成投入试生产,5户免烧砖生产企业已建成投产,通用机械制造厂、云荷纸业公司搬迁建设工作正有序推进。四是加快农副产品加工项目建设,建成了马塘冯家粮油公司二期面条生产线、知味园公司甜白酒生产线等9个农产品加工项目。

(七)强化创新节能,非公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积极推动产学研结合,鼓励中小企业通过委托开发和联合开发、共建研发机构等多种形式,在共同开发关键技术、研究制定新

技术标准等方面进行了不断的创新,全面提高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累计拆除4条高耗能生产线,技改建设12500千伏安和16500千伏安矿热电炉各1台,年可节约标煤34000吨。关闭了24户粘土砖生产企业,年可节约燃煤1.2万吨,节约耕地200亩,减少二氧化硫排放量约430吨。积极组织企业实施清洁生产,共有10户企业的清洁生产通过审核验收。

(八)实施人才支持,促进非公企业发展。自1999年以来,市委、市人民政府每年根据企业需要,选派工作扎实、具有一定专长的机关干部到市内有一定规模的非公企业帮助工作。选派干部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工作单位优势,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联系,积极为企业收集信息、跑项目、争资金,有效提高了企业办事和工作效率,促进了非公经济的发展。由于选派干部工作扎实,具备满足企业工作需要的条件,大多数干部选派期满后,许多非公企业纷纷要求延长选派时间或再选派干部帮助工作。

四、下步工作打算

按照省、州关于加快非公经济发展的有关要求,结合市情实际,下步工作中我市将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继续深入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决定》,对重点非公企业继续实行领导联系制度,进一步落实企业投诉处理规定,依法协调处理侵犯企业合法权益的行为。强化非公企业发展的社会协调工作,及时解决非公企业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动员社会力量支持非公企业发展。组织梳理和整合现有各类扶持政策,重点对各类行政事业性收费进行检查清理,坚决制止和纠正乱检查、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等侵害中小企业合法权益的行为,切实减轻企业负担。同时,进一步

完善非公企业激励机制,增强企业发展信心和决心,促进非公经济发展。

(二)大力发展产业集群,促进非公企业集聚。一是加快生物资源加工产业发展。依托三七产业园区,以建设云药初加工中心和原料供应基地为目标,以开发植物药、中药、民族药、保健食品、化妆品为重点,加快技术装备改造,提高新药研制能力,促进产品升级换代,推动粗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逐步形成以三七开发为主的生物资源加工产业集群。二是加快发展冶金化工产业。重点抓好80万吨氧化铝配套及服务项目、10万吨电锌、3万吨电解锰生产线三期等重大项目建设,逐步形成冶金化工产业集群。三是加快发展建材及机械制造产业。重点抓好壮山公司日产2500吨水泥熟料第四条生产线、规模化石灰、新型墙材生产线、机械制造等项目建设,逐步形成以新型墙材、水泥、机械装备为主的建材及机械制造产业集群。四是加快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产业。大力发展粮油制品、畜产品、烤烟、辣椒、木本油料等特色产业,重点抓好日榨3000吨甘蔗、核桃深加工、辣椒加工等项目建设,积极构建农副产品加工产业集群。五是加快电力产业发展。重点抓好盘龙河流域能源开发等项目建设,增强电力供应能力。

(三)提高产品质量,加快非公企业标准化体系建设。引导企业开展技术创新,规范企业生产经营行为。认真开展优质产品基地创建活动,鼓励引导企业全面加强质量管理,建立健全质量信用体系,提升计量检测技术和管理水平。支持有条件的产业集群建立检验检测公共服务平台,规范整顿不符合质量和标准的企业和产品,推动产品品牌、企业品牌向区域品牌转移,进一步提升我市产业知名度。

(四)加快市场开拓,促进非公企业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鼓励非公企业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加快推进产学研创新,推广应用节能产品和节能技术,力争在

创新平台建设、关键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取得新突破。引导和支持非公企业加快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积极开拓国内国际市场。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加快形成多元的产权结构、完善的法人结构和科学的决策机制。积极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水平,提高企业产品设计开发、生产制造、物资采购、市场营销等环节的管理水平。

第四篇:浙江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比较研究

浙江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比较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从一个经济小省变为经济大省,这与浙江非公有制经济的较快发展密不可分。但近几年,浙江经济相对于全国,发展速度有所滞缓,那么浙江的非公经济发展情况如何呢?本文利用第一次经济普查和第二次经济普查资料,按照《浙江省所有制经济成分测算研究》中的方法测算浙江所有制经济数据,对浙江从2004年以来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情况作一比较分析。

一、2004年和2008年浙江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比较

1.非公有制经济仍是推动我省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根据第二次经济普查资料测算,2008年浙江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为15825.85亿元,占GDP的73.7%,其中个体私营经济增加值为11829.06亿元,占GDP的55.1%,港澳台及外商投资经济增加值3996.79亿元,占GDP的18.6%(见表

1、表2)。与按第一次经济普查资料测算的2004年浙江非公经济比较,2008年浙江非公经济占GDP的比重比2004年提高3.4个百分点,2005-2008年,按现价计算的浙江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年均增长17.9%,比GDP年均增速高1.4个百分点。非公有制经济仍是我省国民经济的主要推动力量。2009年,我省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为16916.46亿元,占GDP的73.6%,其中个体私营经济增加值为12875.91亿元,占GDP的56.0%,港澳台及外商投资经济增加值4040.55亿元,占GDP的17.6%。

表12008年浙江各种所有制经济增加值总量(亿元)

表22008年浙江国民经济各产业增加值的所有制构成(%)

2.非公有制经济在我省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是非公有制经济成为增加就业的主要渠道,2008年全省非公有制经济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的73.0%,比2006年提高4.0个百分点,2009年上升为73.9%;二是非公有制经济成为税收收入的重要来源,2008年我省税收收入60.7%来自非公有制经济,非公有制经济创造的税收收入所占比重比2004年提高3.9个百分点,2009年非公有制经济税收收

入所占比重更是高达69.5%;三是非公有制经济成为我省外贸直接出口的主要组成部分,2008年我省非公有制经济的出口总值占全省出口总值的79.1%,比2004年提高19.6个百分点,2009年为82.0%;四是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我省投资需求的重要推动力,2008年我省民间投资占限额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的54.5%,比2004年提高1.4个百分点,2009年为53.5%。

3.非公有制经济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及第三产业中的传统行业。从非公有制经济的产业分布来看,在2008年全省非公有制经济创造的增加值中,其中第二产业的非公有制经济占67.3%,占整个非公有制经济的2/3;第三产业的非公有制经济占30.7%,占整个非公有制经济的近1/3。从行业分布来看,非公经济仍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中的制造业、建筑业,第三产业中的批发零售业、房地产业和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等传统行业中。2008年,以上这些行业非公经济增加值占其本行业的比重均在87%以上,且比2004年的比重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见表3)。

表3浙江部分行业非公有制经济比重(%)

4.近几年非公有制经济在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等领域比重明显上升。随着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我省的非公有制经济正逐步从传统领域向新兴领域拓展。根据经济普查资料测算,2008年,我省的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其本行业的比重分别为39.5%、30.8%、38.3%、60.4%和41.1%,分别比2004年提高22.5、16.9、12.4、7.5和7.0个百分点,这些行业非公经济所占比重的提升幅度大大高于整个国民经济中非公经济所占比重的上升幅度。

5.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稳定,港澳台及外商投资经济比重一度上升较快。加入WTO之后,各行业逐渐取消外资在地域、数量和企业股权比例方面的限制,进入对外资全面开放的阶段,因而港澳台和外商投资经济得到快速增长。比如,2008年,全省金融业、房地产业、制造业的港澳台及外商投资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分别达18.5%、13.8%和31.7%,分别比2004年提高14.0、8.3和4.2个百分点。同时,外资在内地的投资曾经获得了很多优惠条件,甚至得到了超国民待遇。政策因素加上外企自身在规模技术管理方面的优势使得基数较小的港澳台和外商投资经济的发展速度超过了个私经济,使其比重得到稳定增长。2008年,我省个体私营经济增加值为11829亿元,占GDP的比重为55.1%,所占比重比2004年下降0.8个百分点;港澳台及外商投资经济增加值为2205亿元,占GDP的比重为18.6%,所占比重比2004年提高4.2个百分

点。但随着外资企业超国民待遇的逐步取消,一度发展较快的外商经济所占比重回落明显。2009年,我省外商投资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比上年下降2.2个百分点。

6.与经济较发达省市比较,我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仍具优势。2008年,我省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73.7%,而江苏、上海、山东、福建、广东分别为63.2%、47.8%、52.7%、64.9%和41.1%(注:福建和广东均为民营经济),可见,我省的非公有制经济所占比重仍遥遥领先。但与2004年比较,在这几个省市中,非公有制经济比重上升最快的是江苏,其次为上海和山东,我省和福建比重上升相对较慢。

二、我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随着经济全球化以及市场条件的变化,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内外部条件也在动态发展当中。发展初期的体制优势、先发优势已经带动浙江非公有制经济获得迅速发展,成为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和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竞争环境日益激烈,先发优势逐渐丧失,经济环境中的不利因素和非公有制经济自身的劣势特征日渐突出,成为其进一步发展的障碍。特别是近几年浙江非公有制经济所占比重上升缓慢,停滞不前,甚至还有所下降,导致整个浙江经济的发展速度滞后于全国水平。2005-2008年,我省非公有制经济现价增加值年均增长速度仅比GDP年均增长率快1.4个百分点,2009年甚至还低于GDP的增长速度;而改革开放以来,直到2005年以前,我省的非公有制经济总体发展较快,如2000-2004年,我省非公有制经济现价增加值年均增长率比GDP年均增长率快10.6个百分点。那近几年浙江非公有制经济为何发展滞缓呢?具体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浙江非公有制经济的总体竞争力还不强。由于受市场准入和起步条件等的限制,浙江的非公有制经济仍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的工业领域。2008年,在全部非公有制经济中,工业占60.3%。从工业内部行业分布看,又主要集中在制造业,2008年制造业占全部非公有制经济的58.5%,占全部工业的97.5%。在制造业内部,我省的非公有制企业又主要集中于纺织业、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业、普通机械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金属制品业等行业。这些行业在我国已属于高度竞争行业,而且我省生产的产品档次不高、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也比较低。同时,由于容易进入和模仿,结果造成企业数量多、规模小、产业雷同。不少企业把量多价廉作为主要的市场营销策略,出口商品中创牌的少,贴牌的多,为代理商、贸易商打工、做嫁衣的情况普遍存在。我省的非公有制企业走的还是低成本扩张的路子,靠的是廉价劳动力,这影响到浙江企业对人才的吸引和产业技术水平的提高。不少企业技术进步缓慢,劳动生产率提高不快,难以形成持久的竞争力。由于缺乏持久的竞争力,发展到近几年,我省制造业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速度明显滞缓。2005-2008年,我省规模以上工业中私营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年均增长27.0%,而2000-2004年私营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年均增长速度高达59.4%,2005-2008年规模以上私营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年均增长率要比2000-2004年整整低32.4个百分点。2009年规模以上私营企业主营业务收入仅增长5.6%。

2.随着外资企业超国民待遇的逐步取消,我省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又将受到挑战。进入“十一五”时期,随着国际国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我省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空间受到较大的挑战,所占GDP的比重曾一度回落。与此同时,由于中国在加入WTO之后,各行业逐渐取消外资在地域、数量和企业股权比例方面的限制,进入对外资全面开放的阶段,而且外资在许多方面还能得到超国民待遇,从而使港澳台及外商投资经济在这一时期得到快速增长。因此,直到2008年,由于此消彼长的原因,我省的非公有制经济所占比重尽管上升缓慢,但还一直趋于上升趋势。但到2009年,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省的外资利用水平大大下降,2009年我省实际利用外资比上年下降12.6%,而且外资的超国民待遇也正在逐步取消,导致2009年我省外商投资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比上年下降2.2个百分点,最终导致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所占比重比上年下降0.1个百分点。

3.低成本的土地、劳动力等要素瓶颈制约着浙江非公有制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浙江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体制创新的先发优势。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一方面原来的先发优势越来越不明显,另一方面土地、能源、电力、人才乃至水资源等重要生产要素全线趋紧,成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硬件”制约因素。浙江是一个资源小省,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称,土地资源稀缺,人均耕地仅0.64亩,不到全国平均数的一半。要素价格的上升进一步加大了非公企业的生存压力。浙江非公有制企业产品的竞争力主要靠低成本来维持,这一低成本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土地政策,二是劳工政策。由于近些年来,政府对土地的控制越来越严,征地手续更为严格,不可能再像以往那样拿到大量低成本的土地,用地成本明显提高;另一方面随着用工制度和福利保障要求的日益完善,劳动力价格却在不断提高,成熟的产业工人特别是技术工人总体处于缺少状态,都使非公有制企业难以维持原有的低成本优势,给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带来困难。

4.融资难依然是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我省的中小企业大都为非公有制经济,尽管近几年浙江各级政府部门在解决非公有制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上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如大力发展信用担保贷款公司,开展小额贷款公司试点,促进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成立中小企业融资服务机构,探索中小企业贷款保证保险等,一些优质的非公有制企业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也确实得到了改善,但绝大部分非公有制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严重的融资缺口。从间接融资来看,现行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银行的贷款机制要求企业有抵押、有担保和规范的财务制度等条件,而现实中的中小企业多数是租用生产场地或生产场地比较简陋、固定资产少、可抵押的资产少、财务制度不够规范等,多数中小企业不符合现行银行的贷款条件。尽管近几年各银行相继成立中小企业融资专营机构,出台了一些针对中小企业融资的制度,但绝大多数仍以信用担保为放贷条件,且网点少,很少对中小企业生产经营、项目实施等情况进行评估作为放贷的条件。因此,多数非公有制中小企业仍然很难从银行获取贷款。从直接融资来看, 目前主板市场主要为国企改革筹集资金服务,上市融资门槛高成本高,而能在深圳中小企业板上市的非公有制企业数量也极为有限,非公有制经济利用债券融资和股权融资的空间十分狭小。在民间融资市场中,由于其高风险和国家实施的打击非法金融活动的政策,使较大规模的民间融资受到很大限制。因此,融资难所引起的中小企业资金匮乏,仍然是影响非公有制中小企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问题。

5.浙江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已受到越来越多的外部环境的制约。一是市场供需关系发生了变化,随着短缺经济的结束,经济运行的环境已经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消费者对产品的选择也已从实用型向完美型转变,低品位的产品将逐渐受冷遇并被淘汰出局;二是市场竞争形势更加残酷,非公有制企业不仅要面临改制后的国有企业的竞争,还面临着国内其他地区正进一步加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竞争;三是市场经营秩序更加规范。随着信用浙江、生态省建设等战略目标的全面实施,对非公有制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能力、重视环境保护以及保障就业者的合法权益等方面都提出了更加规范的要求;四是国外贸易壁垒不断翻新,贸易保护主义不断抬头。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浙江的非公有制经济显然还没有适应这些变化。

三、浙江非公有制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对策

面对发展中遇到的困难与挑战,浙江非公有制经济如何将困难转化为动力,如何将挑战转化为机遇,以谋求更大的发展,在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中继续保持优势,是需要我们深入研究和解决的,为此,我们提出如下思路:

1.进一步解放思想,完善政策,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虽然浙江非公有制经济已经占到整个国民经济的2/3强,对浙江经济的繁荣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也必须看到,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我省非公有制企业的竞争对手也已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它们已是改制后竞争力大大增强的国有企业、国内其他省市也迅速发展起来的非公有制企业以及拥有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跨国公司。随着竞

争对手的变化,浙江非公有制企业尤其是个体私营企业面临的竞争压力日趋激烈。区域和国际竞争很重要的一个维度就是制度和体制竞争。浙江唯有主动调整和完善政策、规则和制度,对非公有制企业贯彻非歧视原则、市场准入原则和公平竞争原则,才能创造和维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继续领先一步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因此,必须在放开市场准入、降低创业门槛、简化审批手续、激活民间投资、杜绝随意摊派、放宽出口许可、打破特权秩序、改进政府服务等方面采取更加切实有效的措施,营造非公有制经济继续成长壮大的良好环境。

2.抓住机遇苦练内功,全面提升非公有制企业综合竞争力。当前我省非公有制经济正处于转型与升级的关键时期,必须抓住良好的宏观发展环境和历史机遇,打破对以前发展模式的路径依赖,进行企业再造。一要完善治理机制,重新安排产权制度。摆脱以家族为核心的产权安排,通过吸收新的资金、技术、管理资源来改善企业的产权结构和治理机制,如通过技术入股、管理能力入股等形式,吸收优秀人才参与非公企业的管理与决策。二要树立企业品牌和信誉,以提高企业的价值和市场占有率,为企业带来融资和经营上的便利。三要适当走规模经济的发展道路,通过适当的兼并、联合等形式,做大规模,降低成本,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四要注重企业的技术创新,做好产品结构调整。我省非公有制企业由于早期进入的产业层次较低,这部分产品的市场已趋于饱和或过剩。非公有制经济应利用其灵活的机制,尽快实现产品结构的调整,使产品在市场适销和产品档次上更加符合市场竞争的要求,使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转变。

3.加快融资体制改革,进一步改善融资环境。当前非公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依然比较突出,为此,我们要加快对中小企业的融资体制、机制改革,为我省非公有制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创造良好的融资环境。一是进一步加大商业银行的服务创新,以发挥国家商业银行的主导作用;二是加快发展村镇、社区银行,确保村镇、社区银行发展真正发挥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环境的作用;三是进一步发展信用担保机构和小额贷款公司,以便在村镇、社区银行缺位的现状下更好地发挥作用;四是大力发展风险投资公司,充分发挥浙江民营资本相对充裕的优势,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大力发展风险投资公司,为科技含量高、产品有市场、发展潜力大的小企业提供直接融资渠道;五是积极倡导企业诚信经营,规范财务制度,小企业要长期得到金融机构的信贷支持,诚信经营、规范财务制度是基础。

4.继续发挥港澳台及外商投资经济对我省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港澳台及外商投资经济是非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外资经济超国民待遇的终结,我们如何充分利用好外资对发展我省非公有制经济也具有重要意义。根据我们的实际情况和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战略需要,新阶段我们利用外资的总体思路可以归结为:兼顾利用外资的规模与效益,消除国内发展与利用外资过程中的不协调现象;以更加主动的姿态推进新阶段的外资引进和对外开放,实施内资企业与外资企业的互利共赢。具体来看,一是完善投资环境。我们要抓住国际新一轮产业转移的机遇,创造条件让世界技术含量高的跨国公司到我省来投资和研发,并建立国际中高端人才引进的绿色通道。二是深化体制改革。一方面加强政府的管理职能;另一方面鼓励民营企业与外商投资企业齐头并进,一切允许外商投资企业进入的领域应同时允许民营企业进入,同时要加快对国内企业的现代企业制度改革。三是加强技术创新。通过引进、模仿、消化吸收和再创新等方式,大力提高国内企业的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培育本地企业的自主创新机制。四是引进竞争机制。既要通过引进外资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又要充分考虑外商投资企业的利益。

5.加快对非公有制企业的用工制度改革。目前,对我省的许多非公有制企业来说,“用工荒”就像断电、停水、缺原材料一样严峻;但另一方面,“就业难”也在不断上演。我国劳动力既“过剩”又“匮乏”,余量和亏空都如此之大,在人类工业史上也是比较少见的。如何实现“用工荒”和“就业难”的汇合,是摆在各级政府面前的一道难题,解决得好对于我省非公有制经济再上新台阶也具有重要意义。

第五篇:关于加快我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积极发挥三个作用 加快我区 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促进全民创业

非公有制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举足轻重,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中不可或缺。就本部门的职责而言,对加快我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促进全民创业工作,主要是积极发挥“三个作用”:

一、发挥服务大局的作用,进一步认识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我们越来越认识到,非公有制经济不仅是国民经济发展强劲稳定的动力,而且也是创造就业机会的最大来源,是越来越重要的税源,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直接参与者和积极推动者。非公有制经济的重要地位、突出作用、巨大贡献要求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全力推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目前,面向非公有制中小企业的社会服务体系还处于起步的关键阶段,区委办要充分发挥服务经济发展服务大局的作用,强化服务职能,拓宽服务领域,不断增强服务意识、改进服务方式、创新服务手段和提高服务质量。从整体上把握非公经济发展的方向,为我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促进全民创业创建一个有序健康的良好氛围。

二、发挥综合协调的作用,为促进非公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持。要建立和完善领导协调机制,加大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推进和指导力度。同时,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为企业牵线搭

下载加快XX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对策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加快XX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对策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加快我县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调查报告(最新)

    关于加快大荔县非公有制经济 发展的调研查报告 为了进一步加快大荔县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按照安排,我先后深入我县非公企业、个体户以及有关单位对全县非公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

    怀化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怀化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 作者:舒招林 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8年第12期 [摘要]位于我国中部地区的怀化市近几年来非公有制经济有了长足......

    XX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情况汇报

    XX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情况汇报 XX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情况汇报 2012年8月16日 根据会议安排,我就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情况向各位领导和同志们作一汇报,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关于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调研报告

    关于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调研报告 按照这次城市经济调研的总体安排,调研组对全区非公有制经济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实地察看了部分民营企业和项目建设,并召开了非公有制经济专......

    加快龙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思考

    加快龙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思考 非公有制经济是相对公有制经济而产生的一种所有制经济形式,它是我国现阶段除了公有制经济以外的其它经济结构形式的总称,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关于加快我县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

    关于加快我县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 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对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十分重视,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措施,使非公有制经济实现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特别是2005......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研究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研究比较优势理论(Theory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可以表述为:在两国间,劳动生产率的差距并不是在任何商品上都是相等。对于处于绝对优势的国家,应集中力量生......

    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余心声:论环境是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生命线 一 前不久,省委十届五次全会专题研究部署了大力推进我省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问题,强调环境对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极端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