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书法经典导读
《中国书法经典导读》序
书法是一门最具中国特色的古老艺术。人们在使用汉字的过程中不断探索,总结书写技巧,并加以改进、充实、提高,注入个人的思想情感,审美意趣,使书法艺术气象万千、绚丽多姿。几千年来书家殚精竭虑,创造出了不可胜数的书法艺术精品,它们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是值得我们发扬光大的。
写一手好字是一个中国文化人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字写得好的人,历来都受到人们的尊重。现代社会,由于电脑的普及,汉字的实用书写已经不那么重要了,人们对书法艺术也越来越陌生,甚至连基本的书写都有困难,许多人的书写不堪入目,中小学生的汉字书写能力尤其令人担忧。
书法不仅是写字,它更体现了一个人的文化修养和道德情操,因此,培养书法艺术修养是一件值得重视的大事。目前儿童的书法教育都是从临帖开始,书法教育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环——读帖,却被忽略了。绝大多数书法学习者几年临帖,却不能读帖,也不了解法帖中文章的内容。书法是依文章的存在而存在的,所谓“文以载道”,没有文章的存在,书法也无从谈起。因此,不读帖的书法教育就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样的书法教育最多只能培养一个人的写字能力,而无益于对书法艺术的理解和深入,更遑论对书法艺术的终身爱好和追求。由于读帖能力的缺失,面对无数
名胜古迹中文采粲然的楹联书迹、传世书画作品中氤氲含章的诗文墨宝,却不得其门而入,无法与古贤相知相往,藉以修养身心。
有鉴于此,我们选编了这套《中国书法经典导读》系列丛书。以下是选编标准的简要说明、编辑方法及读帖的基本方法:
一、所选的书帖均为经典之作,兼具书法美和文学美书法艺术的经典之作就是指那些经历了历史的长期检验,被历代公认的,代表一种文化品位和独特的美学个性,为后人提供了一种美学标准和依凭的典范之作,是个性强烈,能卓然独立,开一代书法之风气,并被后人遵循的作品。所选的碑帖不仅是书法艺术的典范,而且也是文辞华美、意境幽远的文学佳作。经常诵读这样的佳作,即使不用来练习书法,也能提高文学修养,增加书法艺术的领悟力,提高鉴赏水平。所选法帖内容为:
(一)楷书类:
①唐褚遂良《雁塔圣教序记》
②唐颜真卿《多宝塔碑》
③唐柳公权《玄秘塔碑》
④唐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
(二)小楷类:
①晋钟繇《宣示表》、《荐季直表》、《力命表》、《贺捷表》
②晋王羲之《黄庭经》、《乐毅论》,王献之《洛神十三行》
③唐钟绍京《灵飞经》
④元赵孟頫《道德经》
(三)篆书、隶书、魏碑类:
①汉《曹全碑》
②汉《张迁碑》
③北魏《张玄墓志》
④清邓石如篆书
(四)行书类:
①晋王羲之《兰亭序》
②宋苏轼《黄州寒食诗》、《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③宋米芾《蜀素帖》、《苕溪诗帖》
④明文徵明《滕王阁序》
(五)草书类:
①晋王羲之《十七帖》、王献之《鸭头丸帖》②五代怀素《自叙帖》
③唐孙过庭《书谱》
④唐张旭《古诗四帖》、宋黄庭坚《李白忆旧游诗卷》本丛书不仅仅只限于以上二十种法帖,我们将以此为基础,广采博收,陆续推出。
二、保持原汁原味的古帖风貌
目前用于书法教学的法帖,有的是选字,有的是翻白,有的是通临、节临等,各具千秋。但遗憾的是,这样做却失去了古法帖的整体美。尤其是有些古石刻碑帖,由于岁月沧桑、风剥雨蚀,更具鬼斧神工、天机玄妙莫测的神秘美感,纸色变涣则增添了纯朴典雅、古色古香的情趣。书法学习之时也正是审美情趣养成之时,一开始就让书法学习者多接触这样的古帖是十分必要,也是大有裨益的。
三、繁体字释文加注音
繁体字是由来已久的汉字书写形式,熟悉繁体字不仅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也能更好地了解书法艺术。因此我们在释文里采取了繁体字加注音的方式,不仅方便认读,也可以更多地了解法帖中所要传达的传统文化的信息。要说明的是:有些帖字是通过查证补入的,这些字在释文中一律以翻白字标出;法帖中系原作者笔误的,均不在释文中列出。
四、后附简体字释文并加简注
在读诵过程中进行繁、简对照,可以加深对文字的印象,简注则可以方便老师、家长在儿童书法教学中使用。
五、读帖的基本方法:口读、心读、手读
首先是“口读”:对照释文、用手指着法帖,将法帖逐字逐
句读下去。反复多次,直到口能吟诵,文章烂熟于胸。不必过早强调逐字逐句的理解,只要多朗读,待时机成熟时,稍加点拨即能豁然开朗、融会贯通。儿童学习,如果能配合“四书五经”的读诵,则效果更佳。(详情请参阅“读经教育”网)第二步是“心读”:在读帖中用心玩味,久而久之,自然就能领略字的间架结构,体悟洋溢于字里行间的契机和韵律,由此培养出对书法艺术的审美情趣,奠定良好的书法美学基础。有了这样的基础,就可以开始临帖了。(当然熟读后也可以开始临帖)
第三步是“手读”:临帖也就是“手读”,做心摹手追的功夫。具体的方法有两种:
一是摹:把透明的纸覆在帖上,照着帖中的字样书写,争取把原字的笔划都描出来;也有先用细笔勾勒框架,再用笔墨填充的摹字法,这样可以避免墨汁下渗污损字帖。
二是临:把字帖放在面前照着其中的点画笔势认真临写,一定要按帖字的原样照搬,争取不走样。唐人孙过庭说:“察之尚精,拟之贵似”。“察之尚精”,就是要我们多读帖,看清帖字的精微之处,领悟帖字的神韵。只有这样,下笔才会心中有数,心到手随。“拟之贵似”,就是临帖一定要照原帖不走样临写,不可信笔由之,先做到形似,就是字的形貌、间架结构一定要不离原帖。再进而做到神似,这就要深入研究原帖的点划形态、笔墨意趣、内涵韵味,做到既有原帖之形,又有
原帖之魂,能写到这种水平,就可以为今后的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读帖”应贯穿于整个书法教育和书法实践中。相信随着“中国书法经典导读”活动的开展,一定能全面提高我国书法艺术教育和书法艺术鉴赏的整体水平。
陈又新 周应之于上海孟母堂
二○○七年五月二十五日
第二篇:中国传统文化导读
中国传统文化导读
提起中国的传统文化,人们自然就会想到四书五经(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诗》、《书》,《礼》、《易》、《春秋》)。特别是儒家的四书经过宋、明儒生的努力,成了当时朝廷科举八股考试的经典,因此,儒家的学说几乎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代名词。其实,儒学虽然早在汉朝时,就确立了自己在官府中的主导地位,但从文化上来,儒学的深度与广度与它的政治地位很不相称,就拿“儒、释、道”三者的文化内涵来说,真正的文化人都知道儒家处于相对较弱的地位。“外示儒术,内用黄老”,这句话就很形象地说明了在那些科举八股考试时代入世做事业的读书人的无奈与变通,但是,现在还有部分读书人抱着儒家的学说以“国学”的招牌大肆宣扬。这就让人有些困惑不解:现在又不是科举八股考试的四书五经时代,那帮读书人没有必要靠“外示儒术,内用黄老”混一个功名再为社会出力。如果真的要宣传中国传统文化,那就老老实实地用传统文化那个名字介绍中国的“儒、释、道”等经典文化就行了,何必抱着二十世纪初儒生为了对抗全盘西化而推出的“国学”这个权宜之词不放?唉!误我中国传统文化者,除了那些鼓吹全盘西化的偏激革新之士,还有就是这帮科举八股考试时代的毒害者——所谓“国学”的因循守旧的冥顽不化之徒。俗话说:“看人挑担不吃力,自上肩膀嘴要歪。”各位看到这里,一定要问了:“对传统文化既不能全盘否定,又不能因循守旧,那到底该如何对待呢?”其实,这个问题前人已经解答过了,鲁迅就曾提到“拿来主义”这种对待文化的正确态度,因此,我们对待传统文化也要采用“去其糟粕,吸收精华”的“拿来主义”的方法。为了宣传中国的传统文化,我就打算写篇《中国传统文化导读》的文章。不过,我自己的文化功底有限,可能也没有真正入门,所以,目前斗胆写篇《中国传统文化导读——入门篇》,有不当之处,本着文化交流的精神,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按目前的实际情况,要大家入门就熟读四书五经,实在是不大可能(至少,我自己就没有做到),况且,以前儒家的《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书也不能真正代表中国的传统文化。因此,为了便于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的入门者学习,我把以前的四书五经简化成必读的新四书——《菜根谭》、《论语》、《老子》、《周易》。根据自己的学习心得,我认为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入门者,必须了解《菜根谭》、《论语》、《老子》、《周易》这四本经典作品,并且要掌握前面三本书的要义(《周易》太深奥了,对初学者只要了解就够了)。
我提出了中国传统文化导读的新四书概念,大家可能觉得有些奇怪,特别是《大话西游》熏陶下长大的新新人类一定会责疑:“需要吗?不需要吗?给我一个理由先。”好了,别急,我就给大家一个理由后。
一、《菜根谭》——“儒、释、道”等传统文化的简化版
作为七十年代初出身的我,和大多数大陆的同学一样,从小在课堂上接受的是辩证唯物主义教育。也可以这样说,辩证唯物主义已经是当代的中国的国学了。大概在高中,我在特价书展上找到一本西方文艺理论的书,又从中了解到一些西方的存在主义等哲学。到了大学,虽然,我也找一些气功与中医方面的书看,但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一直没什么好印象。直到有一天,在同学那里无意中发现了蔡志忠的漫画《菜根谭》,我随手翻了翻,发现其中有许多话挺有道理的,如,“读书不见圣贤,为铅椠俑;居官不爱子民,为衣冠盗;讲学不尚躬行,如口头禅;立业不重成德,如眼前花”,“文章做到极处,无有它奇,只是恰好;人品做到极处,无有它异,只是本然”,“待小人,不难于严而难于不恶;待君子,不难于恭而难于有礼”。那个时候,学了这么多年辩证唯物主义,我不敢号称精通西方哲学,至少可以说已经受西方哲学的启蒙了吧,但看到《菜根谭》,我依然为中国古典哲学中的那份智慧折服。从蔡志忠的漫画《菜根谭》开始,我又找来他的漫画《庄子》、《老子》等有关传统文化的图书看。随着对中国古典图书的阅读量的增加,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也越深。现在回过头来,我觉得《菜根谭》以格言体的形式,比较简明扼要地表达了中国“儒、释、道”等传统文化。因此,我认为明朝书生洪应明所原著的《菜根谭》,比较适合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启蒙教材。张熙江在他整理编著的《菜根谭(新编)》的序言中也提到:“《菜根谭》言近旨远,雅俗共赏,深者见深,浅者见浅,适用面很广。议论宏博,哲理精妙,论禅宗之理,阐儒家之德,有根底,尚变通,文如行云流水,意似郎月长空。认真细读,反复思索,能启迪智慧,消除烦恼,如醍醐灌顶,头脑清醒。”张熙江编著的《菜根谭(新编)》内容比较齐全,是本不可多得的好书,不过他的版本是繁体字,如果不便于阅读,大家可以找戴逸如根据此版本绘画批注的《漫画菜根谭》。
二、《论语》——儒家的经典,传统文化的面子
或许有人不知道《菜根谭》,但《论语》一定是知道的吧。即使在几乎全盘西化的中小学教材中,也能在角落里找到诸如:“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以及“三人行必有我师”等等孔老夫子的论语。甚至那帮五四时期全盘西化的偏激革新之士,也以“打倒孔家店”为革命口号。由此可见,孔子与《论语》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很重要的地位。自从汉朝在董仲舒等儒生的努力下,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开始成为正统。《论语》本身是讲解个人修养,以及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具有一定的功利倾向,如,“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在朝廷的支持下,读书人只要背诵儒家经典,就可以“学而优则仕”,因此,中国文化开始由先秦的百家争鸣到儒家学说独霸天下。在儒学鼎盛时期,曾有宋儒号称“半部《论语》治天下”。然而,由于大多数儒家弟子的因循守旧与冥顽不化,《论语》从五四以来,一直给民众以腐朽堕落的印象。开始我也深受五四论调的影响,对传统文化与《论语》抱有不屑一顾的态度。由《菜根谭》开始,我对传统文化的看法有所改变,愿意读一些传统文化方面的文章。当我看到南怀瑾的《论语别裁》时,为书中风趣的言语所吸引。虽然,此书为“别裁”,论述不够严谨,但南怀瑾广征博引,把《论语》中有价值的一面娓娓道来,一洗迂儒所述《论语》时的晦涩与暮气。大家不妨也去读读《论语别裁》,说不定也像我一样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论语》的白话版本很多,都是大同小异,我也就不多介绍了。不过,外语比较好的读者,看看外语版本的《论语》,从另外一个角度来学习,可能也会有特别的收获,如,英国理雅各(James Legge)原译,刘重德与罗志野校注的《THE CHINESE/ENGLISH FOUR BOOKS——汉英四书》。
三、《老子》——道家的经典,传统文化的内核
“外示儒术,内用黄老”,这句话表明即使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时代,道家依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前面提到过,真正的文化人都明白道家的学说在哲理等文化内涵上要远远高于儒家。如果说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座冰山的话,那么儒家的文化只是其中海面上的一小部分,而大部分在海面下支撑的就是道家文化。清朝《四库全书》的总编辑纪晓岚就以“博大精深”来评价道家学说。
《老子》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老子》第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这两章不仅谈了“有”与“无”的关系,万物的起源与观察事物的方法,而且也提到了事物盛衰发展的规律,以及人们如何遵守这种规律。
《老子》虽然只有五千字,但它包含的内容广泛。它既提到了人类自身的修养以及人与社会的关系,也讨论了人与自然以及宇宙起源等哲学问题。一本《老子》读下来,就可以“智者见智,仁者见仁”。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入门者来说,学习《老子》要先明白“道、德、仁、义、礼”的含义及其排位的高下,树立读书做人的大局观,不要为了名利而掉入儒家批评道家时所用的“玩弄权术”的小圈圈中去。比较适合初学者的有蔡志忠的《老子说——智者的低语》,这本书前半部分是蔡志忠用漫画来诠释《老子》,比较通俗易懂,后面还有比较完善的《老子》全文,可以对照学习。
南怀瑾的《老子他说》主要讲《老子》学说的应用方面,不太适合初学者。南怀瑾先生想必知道这个问题,所以他的《老子他说》只出版了上半部,下半部就没有公开发行。西哲培根说:“知识是力量(Knowledge is power.)”知识确实是力量,但使用不当也可能造成对他人与社会的破坏,最后,必然也会伤害自己。切记,切记。陈鼓应的《老庄新论》可以作参考,但只要看他的老子部分就行了。陈鼓应对庄子的过分推崇,给人以有点走火入魔的感觉。他竟然在道家的《周易》、《老子》、《阴符经》三大经典中,用偷梁换柱的手法以疏狂的《庄子》调换严谨的《阴符经》。好在陈鼓应在其它方面还比较清醒,明确表示自己是《庄子》爱好者,同时也承认老子是道家的开山鼻祖,没有像某些冥顽不化的儒生为了维护儒家的正统地位,睁着眼说这样的瞎话“因为老子思想深刻,所以老子是孔子与庄子的后生”等等。我认为《庄子》对于《老子》,《孟子》对于《论语》,都像《大话西游》对于《西游记》一样,有一个比较明显的戏说与经典间的距离。老子曰:“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大家还是自己去阅读《老子》原文吧。
四、《周易》——经典中的经典,中国本土文化的源头
我从小喜欢阅读,高中以前,各种各样的图书就读了不少。当我读到《论语》时,发现其它书上的许多东西原来都出自这里,后来看了《老子》,发现《论语》的许多东西也包涵在《老子》里。这时,我才明白文化有一个传承与发展的说法。因此,当我在《周易》中,发现儒、道两家的文化源头也就不感到奇怪了。和大多数人一样,我也是从相术这种途径开始接触《周易》的,从“八字”到“八卦”,这也是学习命相文化的途径之一。正如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是绝对的”那样,《周易》也认为万事万物一直在变化。因此,在进行预测时必然会发生挂万漏一甚至挂一漏万的现象,其准确性可想而知。为了学习《周易》,我收集了好个版本的图书,但阅读时间有限,只读了其中的三分之一都不到。古人云:“闲坐小窗读《周易》,不知春去已多时。”这句话很形象地说明了《周易》的深不可测以及学习的费时。
我手上的几个版本《周易》作品,内容深浅不一,研究的方向也各不相同。其中,比较适合初学者的是黄寿祺与张善文所撰的《周易译注》,这是我目前见到的比较严谨与完善的版本。由于时间关系,我也只是初步翻阅了一下,根据它前言的论述质量,可以判断这是一本很优秀的《周易》作品。不过,《周易译注》是繁体字版的,如果阅读起来吃力,可以先读徐子宏译注的白话本《周易全译》。《周易全译》也是比较优秀的作品,它是白话简体版本,那些不适应繁体字的读者学习起来就比较方便。
另外,南怀瑾的《易经杂说》与《易经系传别讲》可以作为参考图书。南怀瑾在《易经系传别讲》中讲道:“《易经》这部书,在中国文化的地位,有几句名言可以形容,这就是‘经典中的经典,学问中的学问,哲学中的哲学’。”如同在《老子》学习中,我们要避免学术权术化的倾向,在《周易》学习时,也要防止哲理命理化的短视行为。古人云:“善于易者不卜。”俗话又说:“察见渊鱼者不祥。”因此,我们学习《周易》时,要着重明白事物变化的哲理,没有必要过多拘泥命理之类的个人琐事。
五、后 记
从收集资料到完成《中国传统文化导读——入门篇》,我大概花了一个星期左右的时间。期间,我也断断续续在论坛发了先完成的部分,同时在写后面的时候,也对前面部分进行了一些修改。最近,由于我忙于学习英语等事情,很少到论坛发帖子。之所以花时间写这篇文章,除了宣传中国传统文化这个主要目的外,我也想在自己“闭关”学习英语前,检验一下自己写文章的水平。接下来的一个月,我可能就很少上网了,决定把主要精力放在突击英语上,争取由原来的英语四级(CET-4)左右水平提高到英语六级(CET-6)。这次比较认真地写这篇文章的另一原因是,除了在网上论坛发帖外,我也想把这篇文章交给网下外语方面有专长的几位老师与朋友看看。外语精通者在对外文化交流时,必然具有沟通方面的优势。如今的国际社会,随着交通技术与通信技术等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的交流越来越方便。有人还为此提出了“地球村”的概念,这表明不仅在市场经济方面有全球化的趋势,而且文化与政治也必然面临全球化的发展过程。经常有人感慨“西学东渐、西学东渐”。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为什么不走出来呢?我们完全可以开展一些“东学西进”的工作,让中国的优秀文化也走向世界。
这次主要介绍传统文化爱好者必读的新四书——《菜根谭》、《论语》、《老子》、《周易》。因为文章的题目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导读——入门篇》,所以,主要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组成,并且偏向入世的积极部分。如出世的佛学方面就没有具体介绍,只是在《菜根谭》里提到一点。佛学在义理方面可能是“儒、释、道”中最完整与深奥的。这些方面的知识可能在以后的中级篇或高级篇里再展开介绍,如禅宗的《六祖坛经》、《心经》与《金刚经》等。
附:主要参考资料:
一、《漫画菜根谈》,[明] 洪应明 原著,张熙江 整理,戴逸如 绘画批注。(一套六本):
1、《漫画菜根谈·品格篇》,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1990年5月第1版。
2、《漫画菜根谈·见识篇》,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1991年11月第1版。
3、《漫画菜根谈·修养篇》,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1991年11月第1版。
4、《漫画菜根谈·气度篇》,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1991年11月第1版。
5、《漫画菜根谈·智慧篇》,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1991年11月第1版。
6、《漫画菜根谈·豁达篇》,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1991年11月第1版。
二、《菜根谭(新编)》,[明] 洪应明 原著,张熙江 整理编注。
三、《论语别裁》,南怀瑾 著,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6月第2版。
四、《老子说——智者的低语》,蔡志忠 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1990年7月第1版。
五、《老庄新论》,陈鼓应 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8月第1版。
六、《周易译注》,黄寿祺与张善文 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5月第1版。
七、《周易全译》,徐子宏 译注,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5月第1版。
八、《易经杂说》,南怀瑾 著,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4月第1版。
九、《易经系传别讲》,南怀瑾 著,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1月第2版。
十、《THE CHINESE/ENGLISH FOUR BOOKS——汉英四书》,[英] 理雅各 原译,刘重德与罗志野 校注,湖南出版社,1992年4月第1版。
十一、《BOOK OF CHANGES——周易》,[英] 理雅各 原译,秦颖与秦穗 校注,湖南出版社,1993年11月第1版。
第三篇:中国书法
《中国书法》简明目录
苏世英
整理
总第215期
2011年第3期
要闻
“当代书法创作与审美特征研究”征文活动评审揭晓人物
陶博吾专题
学术主持
邱振中 陶博吾作品选
封二/51 关注
西部书法教学专题
林岫:把关注留给西部(庄园)58 书法是素质教育的必修课——甘肃省甘谷县土桥小学“伏羲班”的书法教育(牛霞梅)61 中国书协西部教育基地教学剪影
“伏羲班”书法课堂剪影
学术
陶博吾专题
我的学书过程和体会(陶博吾)32 石块高垒的肃穆——陶博吾价值解读(陈政)33 文本之外
别无世界——陶博吾语用技巧浅析(赵感鹤)36 陶博吾石鼓文、散氏盘书法与明清以来“写意”篆书(邱才桢)39 从黄宾虹的“一以贯之”到陶博吾的“变徵之音”(梁培先)44 中国女性书家梗要探研(成联方)89 女性印家评传(高申杰)94 学院文萃
西泠八家的笔法和刀法(徐咏平)98 妙在能合神在能离(倪文东)101 韦诞书事综考(尹冬民)102 《书苑菁华》不同版本题跋考释(郭建平、杜汭)106 关于《张迁碑》若干问题的思考(赵楠)108 中青年学术精英提名
赖非
论坛
个人时间与空间(朱以撒)85 创新西泠印社学术活动机制的探索实践(西泠印社)87 创作
林岫作品选 69
当代书坛名家系统工程、中青年书家提名
秦玉、柳正梅、沈一丹、李砚、王春云
7476788082 1
我说我印
范正红、鲍复兴、朱奉先、宋春青
130131132 撷英
学书自绎(俞建良)122 半世推开一扇门(陈凤珍)124 展厅
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第三届书法研究生班学员作品选
墨海选萃
女书家作品选
来稿精选
篆刻九方/书法七件
新作自解 胡秋萍
封三
文采
陶博吾诗词选
陶博吾联存
林岫论书、题画诗选
资讯
新书架
《权希军书法作品集》出版、《张源山水画集》出版等
信息
江西省书法家协会第三次代表大会在南昌召开等
134
广告
东方书店常年邮购
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二〇一一年四季拍卖会
封底
第四篇:中国书法
浅谈中国书法
“中国书法”,是中国汉字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被誉为:无言的诗,无行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它不但给人以美的享受,更能展示自我的审美情趣和激发个人的情感。
优秀的书法作品,字里行间透露出娴熟的笔法、漂亮的结构和完美的章法,以及深远的意境。将这些美的组合足以使书法爱好者所痴迷,甚至以终身相许。因此,要使书法水平达到一定的高度是很难的,其难主要解决以下六个难点:难在用笔,难在结构,难在墨法,难在章法,难在意境,难在统一。能否突破这六个难点,是写好书法的关键。
中小学生要把书法写好,则需掌握好这六字要领: 笔画+结构+布局。在练习书法的过程中,不仅仅是依葫芦画瓢,更应该用心去体会。做到
一、有坚持不懈的恒心 ;
二、寻求科学的的习字方法;
三、习字中要善于思考。
下面我再谈谈练字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书写工具的选择。“工欲善其事,必先得其器。”无论是钢笔还是圆珠笔都要选用书写流畅,线条粗细均匀的好笔。墨色太浅,难以辩认;墨色太黑,又给人以压抑感。在考试时往往会因此影响阅卷老师的心情,造成不必要的失分,所以笔迹的墨色以蓝黑色为最好。
第二个问题:练字应注意写字的姿势和执笔的方法。由于现在绝大多数的中学生使用的是圆珠笔,我就以圆珠笔为例谈谈写字的姿势和执笔的方法。用圆珠笔写字要采用坐姿,做到“头正、身直、臂开、足安”。由于圆珠笔写的字小,所以笔尖的活动要在视觉效果最好的区域。一般右手执笔,笔的位置要略偏右侧。眼睛距纸面约30厘米,胸部距桌边约10厘米。两臂自然伸展,小臂平枕桌面。以拇指和食指的指肚分别按住笔杆的左右两侧,中指第一关节左侧抵住笔杆的下方,无名指和小指依次贴靠中指自然弯曲成半握拳状,起直辖市控制作用。拇指与笔杆接触点到笔尖的距离约4厘米。笔杆斜靠在虎口上,与纸面成45-60度角,字越小,角度越大。如用钢笔写字还应注意笔尖在外,笔舌在里,让笔尖的中缝接触纸面,以保证出水均匀,线条流畅。
第三个问题:练字要心平气静,善始善终,不能心浮气躁,敷衍了事。写字的时候要做到一笔不苟,每一笔都要写得实实在在。有人练字的时候,喜欢在结束前乱画一气,这种乱画是练字的大忌,不但有损笔尖的寿命,而且让练了半天,刚刚取得的进步化为乌有。
第四个问题:不要轻易变换字体。练字要有恒心,有毅力,要练好扎实在基本功。练字要坚持经常,不能一曝十寒,三天打渔,两天晒网。须知:一日练功一日功,一日不练十日空。在掌握了字体结构的基础上,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字体坚持不懈的练下去,轻易不要变换字体。因为一旦变换字体,又得从头练起。
第五个问题:要学用结合,练写合一,有的同学练字的时候写得很好,但写作业的时候又瞎写一气,这们是永远练不好字的。练过的字平时用到了,应该写的象练时那样好,练一个用一个,在用中学,在学中用,学用结合才能练好字。
第六个问题:各科教师要齐抓共管密切配合。首先教师要写规范字,其次还要鼓励学生练字。对作业书写潦草的学生要批评教育,让其改正。督促学生练字不只是语文教师的责任,每个教师都有责任。
让我们在书法教育的过程中,和学生一起坚持不懈的学习,让我们走进汉字书法的艺术世界,尽情的挥毫泼墨吧!
第五篇: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1)》平时作业及答案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1)》平时作业一
一、指出下列段落所属的作家、作品(每小题3分,共30分)
1、但现在从惯于北方的眼睛看来,却很值得惊异了:几株老梅竟斗雪开着满树的蘩花。仿佛毫不以深冬为意;倒塌的亭子边还有一株山茶树,从暗缘的密叶里显出十几朵红花来,赫赫的在雪中明得如火,愤怒而且傲慢,如蔑视游人的甘心于远行。
(鲁迅)(在酒楼上)2我在少年时,看见蜂子或蝇子停在一个地方,给什么来一吓,即刻飞去了,但是飞了一个小圈子,便又回来停在原地点,便以为这实在很可笑,也可怜。可不料现在我自己也飞回来了,不过绕了一点小圈子。
(鲁迅)(在酒楼上)
3、当最末次开炉的那一日,是怎样地骇人的景象呵!哗拉拉地腾上一道白气的时候,地面也觉得动摇。那白气到天半便变成白云。罩住了这处所,渐渐现出绯红颜色,映得一切都如桃花。
(鲁迅)(铸剑)
4、菱叶差池了水面,约半荡,余则是白水。太阳当顶时,林茂无鸟声,过路人不见水的过去。如果是熟客,绕到进口的地方进去玩,一眼要上下闪,天与水。停了脚,水里唧唧响,——水仿佛是这一个一个声音填的!
(废名)(菱荡)
5、吴老太爷脸色像纸一般白,嘴唇上满布着白沫,头颅歪垂着。黄绫套子的《太上感应篇》啪的一声落在地下。„„
(茅盾)(子夜)
6、可是到了冬天,那个坍塌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那个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年青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沈从文)(翠翠)
7、坐在那里,他不忙了。眼前的一切都是熟习的,可爱的,就是坐着死去,他仿佛也很乐意。歇了老大半天,他到桥头吃了碗老豆腐:醋,酱油,花椒油,韭菜末,被热的雪白的豆腐一烫,发出点顶香美的味儿,香得使祥子要闭住气;捧着碗,看着那深绿的韮菜末儿,他的手不住的哆嗦。
(老舍)(骆驼祥子)
8、柳原看着她道:‘这堵墙,不知为什么使我想起地老天荒那一类的话。„„有一天,我们的文明整个的毁掉了,什么都完了——烧完了,炸完了,坍完了,也许还剩下这堵墙。流苏,如果我们那时候在这墙根底下遇见了„„流苏,也许你会对我有一点真心,也许我会对你有一点真心’
(张爱玲)(倾城之恋)
9、阎家山这地方有点古怪;村西头是砖楼房,中间是平房,东头的老槐树下是一排二三十孔土窑。地势看来也还平,可是从房顶上看起来,从西到东却是一道斜坡。
(赵树理)(李有才板话)
10、在近来的连日的大雨里,我依然早上撑着伞上公司去,下午撑着伞回家,每天都如此。
(施蛰存)(梅雨之夕)
二、填写下列作品的作者(每小题2分,共20分)
1、《二马》:老舍
2、《桃园》:冯文炳
3、《生死场》:萧红
4、《京华烟云》:林语堂
5、《林家铺子》:茅盾
6、《长河》:沈从文
7、《伤逝》:鲁迅
8、《小二黑结婚》:赵树理
9、《金锁记》:张爱玲
10、《萧萧》:沈从文
三、阅读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可从以下题目中选择两题回答。每题的答题字数至少要求在200字。)
1、阅读(最好能朗读)《铸剑》中关于“铸剑开炉”、“以头相搏”的场面描写,细心体会鲁迅丰富的想象力,诡奇而绚丽的文字。对比你原来读过的鲁迅作品,谈谈你对鲁迅的语言风格有什么新的体认?
①“三头相搏”是前一个高潮,使黑的人和眉间尺的人格与精神都得到了完美的体现。(3分)
②“复仇”主题鲁迅式的思考与开掘都是从复仇完成以后开始的。于是出现了后一个高潮――“大出丧”变成全民瞻仰的“狂欢节”。(4分)
③前一个高潮体现了复仇的崇高、神圣与诗意,后一个高潮体现了复仇面对愚昧的群众,消解为无,无效,无意义。(4分)
④小说显然出现两个调子:悲壮、崇高和嘲讽、荒谬。(4分)
2、《边城》中,翠翠、祖父、二老、大老„„这样一些善良美好的人,却得不到他们所期望的幸福,作者对这样的悲剧有怎样的感悟和情感反映?请联系作品作简要分析。
①《边城》是沈从文“湘西世界”理想人生的集中代表,也体现了他的文学理想。②小说描写的理想生活不仅是一个浪漫温馨的爱情故事,而且是一个爱情悲剧。但作者对这一切似乎并不怎么悲伤。在作者看来,翠翠、祖父、大老、二老的命运是自然的安排,是人生常态。当地民风如此,生活如此。作者用诗化的抒情手法表现了这一生活。③作者一方面在思索“湘西世界”“常态”的同时,另一方面已预测到“湘西世界”无法挽回的历史命运。“白塔”的倒掉又重修,象征一个原始而古老的湘西的终结,和对重造湘西未来的渴望。
3、细心体味《梅雨之夕》中的“我”与那位躲雨的“姑娘”邂逅相遇中的“心理过程”并简要分析“我”的形象。
①主人公“我”在刻板单调的职业和家庭生活中,按照规定的样式扮演合格的职员和丈夫的角色,但内心深处都隐藏着对另一种情趣的渴望。(3分)②他渴望一点奇遇,或借一点因由,自己来构造这个奇遇。(2分)
③体味“我”的心理活动的各个方面,比如内容,方向等,追索由平静的置身世外的状态,逐步投入关切和情感,不断在内心深处按自己的意愿构筑幻化的现实以至物我两忘不能自己的过程。直到小说结尾处,“我”虽然已经在理智上回复到了“正常”状态,从容地应付了妻子的关切,内心却仍旧停留在恍惚之中。(8分)
④从某种意义上说,“我”是生存于“规矩”之中而又渴望一点适度“逃离”借此滋润人生的人的代表。(2分)
4、《倾城之恋》描写的是白流苏和范柳原的婚恋故事,由于香港沦陷这一偶然事件改变了两人的关系。小说为何要说“也许就因为要成全她,一个大都市颠覆了”,就此谈谈你的看法
①要注意结合小说的叙述特点(即白流苏的视角)和两人关系的不对等,来回答这一问题。(8分)
②《倾城之恋》是一次没有爱情的爱情,是一个女人单方面的、绝望的、铤而走险的一场游戏。(4分)③其它(3分)
四、分析论述题(30分)
(可从以下题目中选择一题回答。每题的答题字数至少要求在300字。)
1、阅读《在酒楼上》并分析吕纬甫的形象。
《在酒楼上》是鲁迅先生的一篇重要作品,被誉为“最富鲁迅气氛”,是辛亥革命后中国知识分子精神面貌的写照。本文通过发掘小说中的细节,探讨分析当时社会上新型知识分子的心态以及形象。收录在鲁迅的小说集《彷徨》中。吕纬甫是鲁迅先生的小说《在酒楼上》的主人公。这是一个曾有过辛亥革命时期的革命热情,现在却变得意志消沉的“文人”。他的形象意义:
(1)反映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落潮的时代烙印;
(2)反映了五四运动落潮时期一般知识分子的精神面貌;
(3)反映了实际生活中一般知识分子的精神状态;
(4)客观上提出了“知识分子问题”。
2、阅读《倾城之恋》并分析白流苏的形象。略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1)》作业二
一、指出下列段落所属的作家、作品(每小题3分,共18分)
1、人在孤独时常发出奇异的语言,或是动作。动作也就是语言的一种。(鲁迅)(《 孤独者 》)
2、北京向来少雨,所以不但雨具不很完全,便是家屋构造,于防雨亦欠周密。(周作人)(《苦雨》)
3、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
(萧红)(《童年》)
4、“每一个灵魂是一个世界,没有窗户。而可爱的灵魂都是倔强的独语者。(何其芳)(《独语》)
5、“这回的大雨,只有两种人最是喜欢。第一是小孩们。„„第二种喜欢下雨的则为蛤蟆。
(周作人)(《苦雨》)
6、太阳在园子里是特大的,天空是特别高的,太阳的光芒四射,亮得使人睁不开眼睛,亮得蚯蚓不敢钻出地面来,蝙蝠不敢从什么黑暗的地方飞出来。(萧红)(祖父和我)
二、填空(每小题2分,共34分)
1、《灯下漫笔》之一,作者认为“三百年前的太平盛世”是明朝 时代。
2、《女吊》写的是戏台上的女吊,她出场前,作者先写看客,起殇和男吊 等,为女吊作铺垫。
3、《鬼的生长》是周作人的特殊文体之一,属于文抄公体。
4、解读《水里的东西》、《女吊》等谈鬼文字的钥匙是复仇。
5、《苦雨》是周作人写于20年代的借物咏怀的散文,代表了作者当时的心境。
6、废名在《在三竿两竿》一文里,曾表示爱好学六朝文。
7、朱自清有了五个孩子后,自称家庭生活就像鲁迅先生的作品《幸福的家庭》中描写的那样。
8、废名《三竿两竿》认为,“中国文章,以六朝人文章最不可及”,文中两次提及六朝的作家是庾信。
9、《三竿两竿》题目的构思源于庾信《小园赋》中的“一寸二寸之鱼,三竿两竿之竹”。
10、废名在《放娼》中,不仅写了练猖、放猖、收猖,还写到了夜间的“游猖”活动。
11、郁达夫是20世纪30年代的著名作家,其创作前半段以小说知名,后半段则以散文尤其游记 为多。
12、在《忆狗肉将军》 中,被林语堂称作“显著的,传奇的人物”是张宗昌。
13、何其芳的《独语》以想象为材料,展示了特有的内心世界,其中,“我”联想到的“爱驱车独游,到车辙不通之处就痛哭而返”的西晋人物是阮籍。
14、《一九三四年一月十八》节选自沈从文的《湘西散记》,文章描绘了“我”坐船由桃源到沅陵一段水路的风物和心境。
15、《烛虚·五》以片段性的、破碎的描写来表现一种失语的焦虑,表现了“抽象的抒情”的创作特点。(抽象的抒情)16、20世纪30年代以提倡“小品文”著名的代表作家是林语堂。
17、张爱玲在《更衣记》中指出,中国自古以来女人的代名词是“三绺梳头,两截穿衣”。
三、简答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可从以下题目中选择两题回答。每题的答题字数至少要求在200字。)
1、浅析周氏兄弟笔下的“鬼”
———《女吊》与《水里的东西》比较阅读
(导读P359,P368)
青少年时代,周氏兄弟所受的教育,生活经历,受家乡风俗的薰染都是一致的.因此两人颇有许多共同之处.如性格均是特立独行,但鲁迅外冷内热,周作人则温和内敛.为文都具有批判性,如对批判旧道德,旧习惯,国人的劣根性等.但周氏兄弟在文风上的不同是:鲁迅一如既往地如刀如剑,周作人则先方后圆.李泽厚曾如此比较周氏兄弟:鲁迅即使在激烈的战斗中也仍时时抚摸着生和死,惊心目睹着生命的逝去和灭亡的总将来临.他不象周作人,用麻醉和麻木来抵挡和掩盖深刻的悲观,用苦茶和隐士的自我解嘲来解脱人生.周作人文学境界的博雅,冲淡与浑厚.时常见其纵身出没於典籍章句之中,却永远姿态优雅,不粘不滞,点字成金;看似耽溺闲花野草间侧,却又随香即色,化育天机.提起“鬼”,而且是绍兴的鬼,人们首先想起的是鲁迅笔下的“鬼而人,理而情,可怖而可爱”的无常鬼,穿着“大红衫子,黑色长背心,长发蓬松,颈挂两条纸锭',”准备作厉鬼以复仇“的女吊,而很少知道周作人也曾写过绍兴地方的鬼.在人们的记忆
中,周作人写过'街头终日听谈鬼”的诗句,写有《谈鬼论》,《说鬼》,《鬼的生长》等“鬼论”,还写有描写鬼的美文,如《水里的东西》。
《女吊》是鲁迅晚年极为自得的杰作,穿着“大红衫子,黑色长背心,长发蓬松,颈挂两条纸锭',”准备作厉鬼以复仇“的女吊其匠心独运之处,值得仔细体会.文章写的是”女吊“,但直接写”女吊“的文字实际上极少.文章写的是戏台上的女吊戏开场前要有令人既恐怖又兴奋的”起殇“仪式,先写看客,”起殇“,”男吊“等等,为”女吊“作铺垫.在这些文字之间,鲁迅插入各种各样的议论性内容,与叙述交叉进行,这些内容将叙述各部分”隔断“,一松一紧,使整篇文章呈现一起一伏的”节奏“.但文章最后一段有明显的转折,谈了另一层意思,将主题深华到”复仇“,回归鲁迅一贯的批判笔调.周作人的这篇《水里的东西》却没有任何戏剧化的场面,有的只是散文化的平静的叙述.散文化的出场(介绍)方式却又是周作人式的.先说水,人类因与水的缘-分而产生的情分,我因习惯而与水产生的情分.再说水的可爱在于”水里的东西“(这就轻轻的点了题),先谈鱼虾,螺蚌,茭白,菱角这类”值得记忆“的美好的动植物,又点一点水底里的矿物类,全都因与人的关系而被充分人情化.就在这着意渲染的人文背景下,才款款地说出(仿佛款款地走来)”连我自己也不明白它是那一类,也不知道它究竟是死的还是活的“,”这么一种奇怪的东西“:河水鬼.——这样的介绍本身也是”奇怪“的,”不知道它是死的还是活的“的不确定性,使得这个尚未出场的河水鬼仿佛介于生与死之间,这一点倒与鲁迅笔下那个绍兴老百姓喜爱的无常鬼有些相似,也是”鬼而人“的.而作为”水里的东西“与水乡的天然联系,又使得这河水鬼似乎更能显示绍兴的地方特色.整篇行文一如他以往的闲适风格,引经据典,讲些草木虫鱼小趣,纯粹为文,与政治无关,不含批判色彩.2、怎样理解周作人”苦雨式的情调“(他的为人,性格因素与作品风格的关系)
(指导P294)
《苦雨》堪称周作人的代表作.”雨“与”风“一起构成了周作人散文的”基本(单位)意象“,以此为文题或书名的就有《雨天的书》,《雨的感想》,《风雨谈》,《风雨后谈》„„等等,《苦雨》即是第一篇,而且似乎成了周作人的传世之作.周作人自己也以”苦雨“题名书斋,号”苦雨翁“,”苦雨“与周作人其人其文已混然一体.在周作人看来,这不同于第一部分所描绘的浪漫主义想象中的,终不免成为虚妄的喜悦,它是真正现实的,真实的,没有任何”代为悲叹“(以及其他一切类型的”代为“)的”虚伪“,它只是(仅仅是)个人的私事——这就落实(归结)到周作人的哲学.唯有人的个体生命才是真正现实与真实的;当然,我们也不会忘记:在周作人这里,个体的同时也是人类的.这样,面对着同一个”雨“的客体,周作人的主体感受,经过”喜“的浪漫主义想象到平凡生活的现实之”苦“,最后”苦中作乐“,升华为”物我无间“的个体(人类)生命体验之”喜“.——周作人最终自称为”苦雨翁“,这是可以理解的,并不出于”意表之外“.周作人曾说,他所受的外来影响,”大抵从西洋来的属于知的方面,从日本来的属于情的方面为多“,他因此而提出了”东洋人的悲哀“的单位观念.在另外的文章里,他又从另一个角度,提出”凡人的悲哀“的观念.周作人一再引述日本散文家永井荷风《江户艺术论》一书中有关日本民间绘画浮士绘的一段话:”我爱浮世绘.苦海十年为亲卖身的游女的绘姿使我泣.凭倚竹窗茫茫然看着流水的艺妓的姿态使我喜.卖宵夜面的纸灯,寂寞的停留着的河边的夜景使我醉.雨夜啼月的杜鹃,阵雨中散落的秋天树叶,落花飘风的钟声,途中日暮的山路的雪,凡是无常,无告,无望的,使人无端嗟叹此世只是一梦的,这样的一切东西,于我都是可亲,于我都是可怀.“"这里所表现的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关于生命价值,人生意义的哲学思考,寂寞的,幽玄的,凄苦的,梦一般的,却又流泻着内在情热的意境,以及位,喜,醉,叹,亲,怀的情感心绪,都是东方式的”,周作人将之称为“东洋人的悲哀”,在我们看来,它是渗透于周作人全部散文之中,并且成为周作人散文的一个基本情调,或者用周作人自己的概念,形成了周作人散文特有的“气味”.所谓“东洋人的悲哀”(“凡人的悲哀”),其情感的内涵,至少是包含了两个互为里表的侧面的.首先自然是忧郁的苦味,这是人们比较容易体察,也是周作人一再向读者提示的,论者固此经常提到周作人自署“苦雨翁”,“苦住斋”,并以“苦竹杂记”,“苦茶随笔”,“药堂语录”,“苦口甘口”为书名,等等.而这种“忧郁的苦味”,对于周作人,主要是一种“寂寞”之苦,而且是“在人群中”所感到的“不可堪的寂寞”,周作人说,“有如在庙会时挤在潮水般的人丛里,特别像是一片树叶,与一切绝缘而孤立着.”这是一种“智者”的寂寞,淡而且深,自有一种特殊的“韵味”.但人们却往往忽视了“东洋人的悲哀”的另一个侧面,即周作人所说:“别是一样淡淡的喜悦,可以说是寂寞的不寂寞之感”,这“苦中作乐”,“忧患时的闲适”,才是周作人的人生及其外化物(“文章”)的“真味”.在周作人看来,这正是普通人的真实人生:无论现世怎样不完全,如何充满苦难,人(平凡的人)总得活着,“在不完全的生活里享乐一点美与和谐”,欢乐,一味地“苦”下去,那是“'神”,是想象的“英雄”,而非现实的“人”.周作人因此把“东洋人的悲哀”称为“生之悲哀”,“凡人的悲哀”,这是含有一种深刻性的.3、理解《边城》语言明静的美,体会作者对悲剧的感悟、湘西地域文化与沈从文小说的关系。
《边城》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表现湘西自然、民风和人性的美,提供了富于诗情画意的乡村风俗画幅,充满牧歌情调和地方色彩,形成别具一格的抒情乡土小说。
融进了他独特的人生价值观、他的情感爱惜、他的理想与追求。它由沉沦的都市与充满生命活力的乡村世界这对比强烈的两大乐章构成。
他又融汇西方各现代艺术流派的表现方法,组成自己作品艺术创造的有机血肉。象征主义、印象主义、潜意识与变态心理描写在他作品里都留有印痕。
4、谈谈《正红旗下》的叙述风格、语言的特点。
这部小说的语言艺术很值得称道,老舍把理性的反思融入形象的描绘之中,从而形成一种含蓄的讽刺笔调,特别适合小说所要表现的民族风习与反思国民性的需要。
老舍的语言艺术也得力于他对北京市民语言及民间文艺的热爱与熟悉。他大量加工运用北京市民俗白浅易的口语,用老舍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把顶平凡的话调动得生动有力”,烧出白话的“原味儿”来;同时又在俗白中追求讲究精制的美(这也是北京文化的特征),写出“简单的、有力的、可读的而且美好的文章”。老舍成功地把语言的通俗性与文学性统一起来,做到了干净利落,鲜活纯熟,平易而不粗俗,精制而不雕琢。其所使用的语词、句式、语气以至说话的神志气韵,都有他独特的体味和创造,又隐约渗透着北京文化。这也是“京味”的重要表现。
四、分析论述题(28分)
(可从以下题目中选择一题回答。每题的答题字数至少要求在300字。)
1、阅读分析鲁迅散文《阿长与〈山海经〉》。(300字)
参考(指导P280-282)
2、结合《独语》分析独语体散文的特色。(300字)
参考(指导P320_322)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1)》平时作业三
一、指出下列段落所属的作家、作品(每小题3分,共30分)
1、我是一条天狗呀!我把月来吞了,我把日来吞了,我把一切的星球来吞了,我把全宇宙来吞了。
(郭沫若)(天狗)
2、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徐志摩)(再别康桥)
3、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
(艾青)(上)
4、我不知道风 是在那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黯淡是梦里的光辉。
(徐志摩)(吹)
5、我来了,我喊了一声,迸着血泪,“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
(闻一多)(6、梦会开出花来的,梦会开出娇妍的花来的: 去求无价的珍宝吧。
(戴望舒)(7、归去也,归去也,归去也—— 象候鸟衔来了异方的种子,三桅船载来了一枝尺八,尺八乃成了三岛的花草。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我不知道风是在那一个方向发现 寻梦者))
(卞之琳)(灯虫)
8、在北方
乞丐徘徊在黄河的两岸 徘徊在铁道的两旁
(艾青)(乞丐)
9、请他们准备欢迎,请所有的人准备欢迎 当雄鸡最后一次鸣叫的时候我就到来
(艾青)(黎明的通知)
10、中国,我的在没有灯光的晚上 所写的无力的诗句 能给你些许的温暖么?
(艾青)(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二、填空(每小题2分,共20分)
闻一多的《发现》形式整齐,体现了他三美主张中对 建筑美 的追求。
卞之琳的诗作 尺八,诗名是一种乐器名。
3、艾青在狱中怀念、赞颂自己的乳母的一首名作是 《大堰河-我的保姆》。
4、被誉为中国现代白话诗的奠基作是郭沬若的 《女神》。
5、“我便是我呀!我的我要爆了!”这两句诗出自郭沬若的 《天狗》。
6、《北京人》中,漂亮、能干、凶狠的王熙凤式的女人是 曾思懿。
7、《茶馆》第一幕中,台词最少的人物是 马五爷。
8、在闻一多先生的诗中,颇为特别的,甚至在现代新诗中都不多见的诗作是《闻一多先生的书桌》。
9、艾青《黎明的通知》叙述语调的显著特点是 呼唤式。10、1928年,年仅20岁的穆旦写下了在现代诗歌史上很有影响的诗作 《赞美》。
三、简答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可从以下题目中选择两题回答。每题的答题字数至少要求在200字。)
1、试析徐志摩《再别康桥》的音韵美。
语言清新,富于音乐美。这首诗的语言有着突出的浅白流畅的特点,但又深得锤炼功夫,不露雕琢痕迹。诗中各个比喻,新鲜准确,形象生动,宛如流水一样自然淌出,毫无当时新诗欧化的倾向。同时,作为新月社的代表,徐志摩非常同意闻一多关于新诗的“三美”主张(建筑美、绘画美、音乐美)。而在诗的音乐美上,他又有自己的独创性。除了节奏整齐,押韵和谐之外,他又强调音节的波动性,注意完整的音乐旋律。《再别康桥》:全诗共七节,每节四行,每行两顿或三顿,不拘一格而又法度严谨,韵式上严守二、四押韵,抑扬顿挫,朗朗上口。这优美的节奏象涟漪般荡漾开来,既是虔诚的学子寻梦的跫音,又契合着诗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种独特的审美快感。七节诗错落有致地排列,韵律在其中徐行缓步地铺展,颇有些“长袍白面,郊寒岛瘦”的诗人气度。音节抑扬合度,声调回环反复,全诗构成一阕完整的乐曲,带来了音乐美与造型美统一的品格。
2、简析艾青《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的音乐式结构。提示:
①起句“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平缓,低沉,倾诉式的叙述语调,形成全诗的“主旋律”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
不论是当年,还是现在,所有的读者无不被这两行诗带来的寒冷所震慑,并且激赏它饱含着时代感的悲凉雄壮的浑然气韵。它的反复回荡的气韵宛如深隽的钟声一阵比一阵宏亮地响着。雪在中国的土地上落着,诗人惊世的钟声也带着寒颤,随着落雪,回响在整个中国的土地上。艾青“下”的这场“雪”,厚重得使人透不过气,直想吼出一腔的闷气。这就是我初读这首诗的感受。这两行反复回响的诗,被认为是诗的主旋律。
②接着精心安排三个乐段,由诗人与土地上的“人”——北国林间赶车的农夫,南方乌篷船里的农妇,失去了“他们肥沃的田地”的“土地的垦殖者”,进行对话,③在如怨如恕的倾诉中,不断深化刻骨铭心的“寒冷感”,并作抽象的概括提升:“中国的路\是如此的崎岖\是如此的泥泞呀”,“中国的苦痛和灾难\像这雪夜一样广阔而又漫长呀”,突现了全诗的象征意义。
“中国的路/是如此的崎岖/是如此的泥泞呀。”这三行诗的容量是多么的沉重啊!它蕴含着深深的历史和现实的思考,使诗的意象和内含增添了极大的重量,这重量是一种不能推卸的负担,宿命地落在读者的心头上,引起了更深更深的震颤——这也正是雪落在中国土地上的寒冷的重量!
④在这三个乐段之间,主旋律乐句不断重现,将诗人悲苦、忧郁的情感逐渐推向高潮。而最后的尾句却又给人以“些许的温暖”,有如余音袅袅,耐人遐想。诗人最后在“没有灯光的晚上”痛苦而悲伤地诉说:“所写的无力的诗句/能给你些许的温暖么?”他是对危难中的祖国说的。这是因为他看到了战争的现实的严峻性,看到了那些过去迫害过诗人自己和无数民主斗士,欺压过广大人民的权贵们,仍在过着纸醉金迷的日子,诗人能不感到忧虑吗?结尾的这几行诗不是无告的呻吟,它是声音颤栗的呼喊,是泣血的为祖国急切献身的心声。
3、试析闻一多《发现》的艺术特色。
这首诗歌是闻一多众多诗歌有名的一篇爱国诗。表现了诗人从美国回来后面对军阀混战下残破祖国现实的失望与愤懑。还有他对祖国现实和未来的有忧思,以及这种深广忧愁中升腾起的对祖国执着深沉的热爱。
首先,诗题的双重含义与精巧构思立意非凡。《发现》诗题包含着对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发现。对客观世界的发现指诗人从国外学成归来满怀报国宏愿与热情踏上祖国大地时,发现的却不是梦里如花的祖国,而是一场恐怖的挂在悬崖上的噩梦。对主观世界的发现指诗人面对黑暗的现实上天入地寻找祖国变成噩梦的原因,却“总问不出消息来,终于在痛哭中呕出一颗心来”。才发现祖国原来在诗人心里《发现》诗题的双重含义点明了诗作的爱国主义思想题旨,使读者见到一颗蹒跳在诗人胸膛火红的赤子之心。
其次,比喻和征询手法的运用。诗人将祖国黑暗的现实比作恐怖的噩梦并且是一场挂在悬崖上的噩梦,把诗人回国后极度失望痛苦的感受具象化。诗人不能接受黑暗的现实,强烈的爱国心驱使他寻根究底。于是,他以征询手法追问青天,大地和八面来风以抒发内心痛苦。
再次,排比手法的运用。两组“我来了---”抒发了作者面对祖国残破祖国现实的一种窒息的绝望和对祖国深沉的爱。爱国主义深情在痛苦中燃成烈焰,从而增强了诗作表现力,更加扣人心弦。
最后,本诗语言突兀,绐人一种强烈的震憾效果富有浪漫主义特色。呼天抢地的呼喊:“我来了,我喊一声迸着血泪---”。
此外,全篇结构严谨。诗歌以痛苦的“发现”起笔和惊讶的“发现”作结首尾呼应,结构完整。
4、戴望舒诗《寻梦者》有着怎样的艺术构思?诗人又是用怎样的外在形式来表现这一构思的? 提示:
①将现代人的“寻梦”思绪寄寓在一个“寻找金色的贝”的民间故事里,一虚一实,巧妙交织为一体。
②将类似民歌的夸饰、复沓与意象朦胧的现代象征手法,不露痕迹地结合在一起;(3分)
③用亲切的日常口语说话的调子,将复杂化、精微化的现代人的感受含蓄地表达出来。
四、分析论述题(20分)
(可从以下题目中选择一题回答。每题的答题字数至少要求在200字。)
1、以《日出》中李石清的台词来分析李石清的人物性格。
2、卞之琳诗歌《断章》解读。
3、分析艾青《乞丐》一诗的思想或艺术特色。
要点:
1、《乞丐》一诗中诗人以深沉的忧郁和悲哀触目惊心地反映了北方农民的悲惨命运,体现出作者对侵略者最深切的控诉,和对人民的同情,对民族命运的担忧。
2、诗人以最精简的白描手法、最质朴的诗歌语言和最有力的形象造型,塑造了特定时代的乞丐形象。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1)》平时作业四
指出下列文字所属的作家、作品(每小题3分,共24分)
1、梦会开出花来的,梦会开出娇妍的花来的: 去求无价的珍宝吧。
(戴望舒)(寻梦者)
2、我在少年时,看见蜂子或蝇子停在一个地方,给什么来一吓,即刻飞去了,但是飞了一个小圈子,便又回来停在原地点,便以为这实在很可笑,也可怜。可不料现在我自己也飞回来了,不过绕了一点小圈子。
(鲁迅)(在酒楼上)
3、北京向来少雨,所以不但雨具不很完全,便是家屋构造,于防雨亦欠周密。(周作人)(苦雨)
4、请他们准备欢迎,请所有的人准备欢迎 当雄鸡最后一次鸣叫的时候我就到来
(艾青)(黎明的通知)
5、去罢!你这古老社会的僵尸!去罢!我已经看见五千年老僵尸的旧中国也已经在新时代的暴风雨中间很快的在那里风化了!„„
(矛盾)(子夜)
6、每一个灵魂是一个世界,没有窗户。而可爱的灵魂都是倔强的独语者。(何其芳)(独语)
7、可是到了冬天,那个坍塌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那个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年青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
(沈从文)(边城)
8、这回的大雨,只有两种人最是喜欢。第一是小孩们。„„第二种喜欢下雨的则为蛤蟆。
(周作人)(苦雨)填写下列作品的作者(每小题2分,共16分)
1、《影的告别》 鲁迅
2、《故都的秋》 郁达夫
3、《一九三四年一月十八》 沈从文
4、《洗衣歌》 闻一多
5、《赵子曰》:老舍
6、《小城三月》:萧红
7、《伤逝》:鲁迅
8、《莫须有先生传》:废名
三、小说解读题(每小题30分,共30分)
1、阅读《骆驼祥子》并分析祥子的形象。(300字以上)
老舍的《骆驼祥子》的祥子是城市地层社会劳动者的形象在他的不幸遭遇中,作者突出了对他性格的刻画,体现了强有力的悲剧意味,这是通过主人公“精进向上—不甘失败—自甘堕落”的命运三部曲展开的:祥子初到北平,怀抱着寻求新的生路的希望,开始了他的个人奋斗史他年轻力壮,善良正直,乐于帮助与他同命运的穷人他坚韧顽强的咬着牙,用孤苦的挣扎编织着美丽的梦想祥子连遭厄运,主要可以分为事业上的买车与个人生活上的娶妻两方面命运的安排却是他追求不可得,躲避的被强加所有这些,都表明祥子在命运的作弄面前不甘失败,竭力挣扎和抗争的生活姿态当虎妞病亡、祥子为葬妻而不得不再一次卖掉车子,此生已不复再有希望买车,又得知自己的意中人小福子也已不在人世时,终于不堪这最后的沉重一击长久以来潜藏在他人性下的野性、兽性恶性发作,他吃喝嫖赌,如行尸走肉残酷的现实扭曲了他的性格,吞噬了这个一度有着强大生存能力的个人奋斗者
形象的意义:祥子的悲剧在于他以血泪控诉旧社会对劳动者的无情压榨和摧残小说真正地描写了祥子的要求、挣扎沦落的过程,从而真实的了旧社会把人变成鬼的罪恶祥子的又一典型意义是:揭示了个人奋斗不是劳动人民摆脱贫困改变境遇的正确道路个人奋斗顺利的时候,表现为要强上进;遇到挫折,会自私自利
2、谈谈你对《边城》的理解。(300字以上)要点:(仅作提示)
《边城》是一部具有象征性的抒情小说,作家在这部小说中寄托着对人生的理想和独特的艺术追求。
首先,作家把湘西的自然风物写得非常美,山山水水、小船房屋„„,“无一处不使人神往倾向”。
其次,作家把小说中的人物写得非常美。作品中的人都是普通人,但他们那么忠厚善良,慷慨豪爽,人性那么美,人情那么好。
作品从人物和景物的构图上,让人们看到了一个山水美风俗淳人心好的理想世界。这确乎是一个“牧歌境界”。这也是作者和作品的艺术魅力所在。(以上只要选择一题回答即可)
四、散文解读题(每小题30分,共30分)
阅读并分析鲁迅散文《阿长与〈山海经〉》。(300字以上)要点:(仅作提示)
此文选自《朝花夕拾》,作者以一种内心深处强烈的爱,通过对“长妈妈”的怀念,怀念着自己久已逝去的童年生活,怀念那单纯平静的心灵世界。
但是,作者并没有直接表述自己如何爱长妈妈,反以一种戏谑的笔调,写她的可笑的动作,滑稽的神情和她的“无稽之谈”,历数她的那些“麻烦的礼节”等等。鲁迅是个深沉内向的人,他只是真切刻划长妈妈淳厚的灵魂,而将自己的怀念隐蓄在生动的刻划中。只是在文章末尾,抑制不住地有了一次感情的爆发式流露。作者童年的记忆越是清晰,越痛感时日的流逝和现实生活的沉闷,作者的爱,也难免要转变成伤感。
戏谑和伤感这两种一般说来彼此无缘的情味,在这篇文章中竟能如此自然地融合在一起,这充分显示出作者艺术技巧的圆熟。
①“三头相搏”是前一个高潮,使黑的人和眉间尺的人格与精神都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②“复仇”主题鲁迅式的思考与开掘都是从复仇完成以后开始的。于是出现了后一个高潮――“大出丧”变成全民瞻仰的“狂欢节”。
③前一个高潮体现了复仇的崇高、神圣与诗意,后一个高潮体现了复仇面对愚昧的群众,消解为无,无效,无意义。《铸剑》的前半部是一个悲壮、崇高的复仇故事,小说结尾复仇完成“以后”,出现了“万民观瞻”的“狂欢节”场面:复仇者与暴君的头骨混在一起,同被展览,复仇的神圣也被消解为无。尽管鲁迅在感情上始终倾心于复仇,但他仍以怀疑的眼光,将在看客面前,复仇必然的无效、无意义揭示给人们看。
④小说显然出现两个调子:悲壮、崇高和嘲讽、荒谬。“庄严”与“荒诞”两种色彩或语调或显或隐,互相补充、渗透和消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