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观颜真卿《祭侄稿》有感
观颜真卿《祭侄稿》有感
清代的刘熙载在他的《艺概·书概》中这样写到:“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书法就像他的学问,他的才华,他的志向!总之一句话就像他的人一样!现在非常流行颜真卿的字体摹写,而大多数人都不去选择赵孟頫的书法,就是因为颜真卿的字体就如人一样,大气,刚正不阿。最近一段时间我读了好多关于书法的书,我是一个非常喜爱书法的人,所以我的感触特别大,现在我就通过随笔的方式与大家分享我的感受吧!
我们中国是一个拥有5000多年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当然,这也拥有了深厚的艺术底蕴。而在每个朝代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艺术文化,而书法则在里面一直都占据的举足轻重的位置。有人说:“中国书法是中国艺术中核心的核心”!我还记得西班牙著名的艺术大师毕加索说过:“如果我出生在中国我将会成为一名书法家而不是画家”!从毕加索这句话中我们不难看出这位在全世界都享有盛誉的艺术大师对书法这个在中国文化里占据最重要位置的艺术是那么的肯定和向往!这足以见证了书法在这些著名的世界艺术大师心里的地位!但是书法到底是什么呢?
我们知道,文字的产生是为了记录语言,也为了大家更好的去沟通。有了相同的语言、文字可以使我们的生活更加方便。但是纵观大千世界,流传下来的这么众多文字和语言中,为什么仅仅是汉字具有实用以及审美的能力呢?而且还衍生出独具魅力的书法艺术!文房四宝,有笔墨纸砚而这仅仅就是练习书法的工具!而真正的书法作品是在宣纸上通过手上的一只毛笔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想法、性情。中国书法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艺术,在书写者笔下呈现出黑与白、点和线的千变万化中完成人的精神创造和情感宣泄,而它所表现的精神内涵是与中华传统文化一脉相承的!
寒假中我摹写了颜真卿的《祭侄文稿》。一千多年来,颜真卿的《祭侄稿》不仅被公认为是颜氏行书中的顶峰之作,而且在中国书法史上被称作继东晋王羲之《兰亭序》之后的“天下第二行书”。《祭侄稿》书写25行,共234个字。祭文情感真切,痛贯心肝,悲壮情怀溢于字里行间。其点画用笔中舍弃了对起笔、收笔和转折、勾趯等处的刻意求工,但却保留了沉实挺劲而浑厚的线质,结体则变严谨端庄而为宽松多态,章法又随势产生紧松、疏密的变化。颜真卿是唐代一名杰出的书法家他还是一名道德君子、忠臣烈士,他一生在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天子为臣,最终为唐王朝而舍生取义、杀身成仁。为了自己的国家他毅然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他的这种气节,这种精神,这种品质太值得我学习了。字如其人,我在摹写中不仅仅是摹写了他的字,更是想学习其的温良谦恭、磊落巍峨、刚正不阿、忧国忧民的品质和修养。
第二篇:简介祭侄文稿
简介《祭侄文稿》
考古学通论 指导老师:耿纪朋
姓名:刘瀛涵
《祭侄文稿》,亦称《祭侄季明文稿》。朱关田《中国书法史·隋唐五代卷》谓:《祭侄文稿》“书之奇绝,论者以为《兰亭序》之后惟此为高,故有‘天下第二行书’之誉”。颜真卿公元758年(约50岁时)所书的《祭侄文稿》与晋代王羲之的行书《兰亭序》(书于公元353年作者约50岁时)、宋代苏轼的行书《黄州寒食帖》(书于公元1082年作者约45岁时)并称为“天下三大行书”法帖。亦系中华十大传世名帖之一。上述三大行书法帖,因其辞、书皆佳,且均为文稿稿草,情切意真。曹宝麟谓:“他们正是在无心于书的创作状态下任情恣性地挥洒,才不期而然地达到了最佳的感人效果”,天下三大行书,“这一推崇世无间言”。《 祭侄文稿》传世有二:一是停云馆所刻祭侄文稿,有陈绎曾、陈深、文徵明三跋,与清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所载相同;二是墨迹本,明张丑《清河书画舫》云,《祭侄文稿》定当以鲜于枢、张晏跋尾本为真迹。徐邦达《古书画过眼要录·晋隋唐五代宋书法》谓:“明文氏《停云馆帖》所刻一本,与此不同,当是伪迹。”本文中讲述《祭侄文稿》为纸本《祭侄文稿》。
《祭侄文稿》原文如下:维乾元元年,岁次戊戌,九月庚午朔,三日壬申,第十三叔银青光禄(大)夫、使持节蒲州诸军事、蒲州刺史、上轻车都尉、丹阳县开国侯真卿,以清酌庶羞,祭于亡侄、赠赞善大夫季明之灵。惟尔挺生,夙标幼德,宗庙瑚琏,庭阶兰玉,敏尉人心。方期戬谷,何图逆贼间衅,称兵犯顺。尔父竭诚,常山作郡;余时受命,亦在平原。仁兄爱我,俾尔传言;尔既归止,爰开土门;土门既开,凶威大蹙。贼臣不救,孤城围逼。父陷子死,巢倾卵覆,天不悔祸,谁为荼毒?念尔遘残,百身何赎!呜呼,哀哉!吾承天泽,移牧河关。泉明比者,再陷常山,携尔首榇,及兹同还。抚念摧切,震悼心颜。方俟远日,卜尔幽宅;魂而有知,无嗟久客。呜呼哀哉!尚飨。安史之乱,颜真卿堂兄颜杲卿任常山郡太守,贼兵进逼,太原节度使拥兵不救,以至城破,颜杲卿与子颜季明先后罹难,所以文中说“贼臣不救,孤城围逼,父陷子死,巢倾卵覆”。事后颜真卿派长侄泉明前往善后,仅得杲卿一足、季明头骨,乃有《祭侄文稿》之作,时年鲁公五十岁。评论书法作字、向有字如其人之说。鲁公一门忠烈,生平大节凛然,精神气节之反应于翰墨,《祭侄文稿》最为论书者所乐举。通篇使用一管微秃之笔,以圆健笔法,有若流转之篆书,自首至尾,虽因墨枯再醮墨,墨色因停顿起始,黑灰浓枯,多所变化,然前后一气呵成。
钤印
《祭侄文稿》上印章众多,卷首便是乾隆皇帝在七十岁所用“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宝”乾隆之章常令人哭笑不得,往往在整幅画面中乾隆的章是最明显的。
之下众多印章有一枚刻阳文细边单“徐”字,“徐”下跟两枚阴文“乾学之印”“健口印”疑是清代藏书家徐乾学之印。徐乾学(1631—1694)清代大臣、学者、藏书家。字原
一、幼慧,号健庵、玉峰先生,江苏昆山人,顾炎武外甥,与弟元文、秉义皆官贵文名,人称昆山三徐。康熙九年进士第三(探花),授编修,先后担任日讲起居注官、《明史》总裁官、侍讲学士、内阁学士,康熙二十六年,升左都御史、刑部尚书。曾主持编修《明史》、《大清一统志》、《读礼通考》等书籍,著《憺园文集》三十六卷。家有藏书楼传是楼,乃中国藏书史上著名的藏书楼。
左方为三枚细阳文印章从上到下依次是“王永宁印”“王长安父”“瞻近堂”可惜未能考证此人出处,按按钤印位置应晚于其右印。
下方有“鸿绪”(王鸿绪(1645-1723),初名度心,中进士后改名鸿绪。字季友,号俨斋,别号横云山人,江南娄县(今上海金山)人,出于官宦之家。康熙十二年(1673年)进士一甲第二名进士。康熙十四年(1675年)主持顺天乡试,充日讲起居注官,不久升赞善。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转侍读,任《明史》总裁官,撰写列传。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充会试总裁官。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擢左都御史。)“吴损”“守和之印”“吴口叔”“吴廷书画之印”(吴廷以收藏闻名,可谓名闻海内。汪世清先生曾有文章介绍:余清斋主人吴廷,与兄国逊都是歙县著名的收藏家。他从万历庚寅(1590)来北京,得与董其昌相交。又得杨明时馆其家,观赏名迹,眼界大开,不惜千金,广事搜罗法书名画,便以余清斋富收藏而闻名于世。他与董其昌始交时年三十七、八,比董其昌大约要大一、二岁。直到天启末,二人尚有交往。书画交谊已逾三十年。吴廷卒在崇祯戊寅(1638)前的十年中。)“陈定平生口赏”“陈氏口口”。却不知陈定何许人也
骑缝处有小印数枚依次是“枢”连珠印“士译”(待考)“长安”“王永宁”“张晏口印”(张晏(元大德 —— 延佑年间),字彦清,邢台沙河人。张文谦之子,少有文学名,举进士,类官官御史中丞,赠山西行省平章政事,封魏国公,谥号文靖。去世后葬于邢台市西的董村,有奎章阁学士、翰林待制虞集撰写的张氏新茔记,今墓地已毁。张晏是有名的收藏家,“瑞文图书”、“贤志堂印”、“襄国张氏”、“瑞本家传”是其惯用的印章。怀素《食鱼帖》、颜真卿《祭侄文稿》、李白《上阳台帖》等传世名作皆为其曾经收藏的作品。号称“天下第二行书”的颜真卿《祭侄文稿》,张晏曾评云:“告不如书简,书简不如起草。盖以告是官作,虽楷端终为绳约;书简出于一时之意兴,则颇能放纵矣;而起草又出于无心,是其手心两忘,真妙见于此也。”)“乾学”“口本家僧”等印。
镜心上依次是是乾隆的“御书房鉴藏宝”嘉庆的“嘉庆御览之宝”乾隆“三希堂精鉴玺”宣统的“宣统御览之宝”骑缝印有“鲜于”“乾学”“鸿口”“枢”。
“鲜于”和“枢”两枚印章上下呼应不得不让我们想到一个人:鲜于枢。鲜于枢(1256-1301),元代著名书法家。字伯机,晚年营室名“困学之斋”,自号困学山民,又号寄直老人。祖籍金代德兴府(今张家口涿鹿县),生于汴梁(今河南开封)。汉族,大都(今北京)人,一说渔阳(今北京蓟县)人,先后寓居扬州、杭州。大德六年(1302)任太常典薄。元世祖至元年间以才选为浙东宣慰司经历,后改浙东省都事,晚年任太常典簿。好诗歌与古董,文名显于当时,书法成就最著。明朱权《太和正音谱》将其列于“词林英杰”一百五十人之中。《新元史》有传。尾纸上印章更为复杂除了前面的“鲜于”、“吴延”“乾学”“长安”“王永宁”“枢”“鸿绪”“口本家僧”之外还有鲜于枢的“鲜于枢口口父”连珠印“鲜”“于”。在下方还有一枚看似不起眼的阳刻印章却书“赵氏子昂” 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松雪道人,又号水精宫道人、鸥波,中年曾作孟
俯,汉族,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元代著名画家,楷书四大家(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之一。赵孟頫博学多才,能诗善文,懂经济,工书法,精
绘艺,擅金石,通律吕,解鉴赏。特别是书法和绘画成就最高,开创元代新画风,被称为“元人冠冕”。他也善篆、隶、真、行、草书,尤以楷、行书著称于世。宋太祖赵匡胤十一世孙,秦王德芳之后也;五世祖秀安僖王子偁,四世祖崇宪靖王伯圭。高宗无子,立子偁之子,是为孝宗,伯圭,其兄也,赐第于湖州,故孟頫湖州人。曾祖师垂,祖希永,父与告,仕宋,皆至大官;入国朝,以孟頫贵,累赠师垂集贤侍读学士,希永太常礼仪院使,并封吴兴郡公,与集贤大学士,死后被元英宗追封为魏国公,谥文敏。赵孟頫与鲜于枢又是好友。鲜于枢生于蒙古定宗元年(1246),卒于元大德六年(1302),享年五十七岁;赵孟頫生于宋理宗宝佑二年(1254),卒于元至治二年(1322)享年六十九岁。他们相识于至元十五年(1278)左右,之间往来二十四年之久。虽彼此都在宦途上南北奔波,但一有机会总要聚会,谈文说艺,乐此不疲。特别是在赵孟頫休病吴兴和在浙江儒学提举任上的时候,往来应该更加密切。
其他还有“乐志”“真宝斋”“贞乾堂印”“口草堂图书印”等等。
跋语
陈深跋曰:
颜鲁公,唐朝第一等人。公字画雄秀,奄有魏晋而自成一家。前辈云:书法至此极矣!予尝见公为叔书告身,一通其楷法严甚,闻公行书尤佳,不可得见。但时摩挲乞米石刻,想象风至耳。今王君出示公《祭侄季明文稿》一纸,详玩此帖:纵笔浩放,一泻千里,时出遒劲,杂以流丽。或若篆籀,或若镌刻,其妙解处,迨出天造,岂非当公注思为文,而于字画无意于工而反极其工耶。苏文忠(即苏轼)谓:“见公与定襄王书草数纸,比公他书尤为奇特。信公忠贤,使不善书,千载而下,世固爱重,况超逸若是,尤宜宝之。”抚卷三复,敬叹,因题其末。柔兆涒滩(丙申)(1176年或1236年)秋八月望。吴郡陈深识。
陈绎曾跋曰:
右鲁公祭兄子季明帖前十二行甚遒婉。行末循“尔既”字,右转至“言”字,左转而上,复侵“恐”字,右旁绕“我”字,左出至行端。若有裂文,适与褙纸缝合。自“尔既”至“天泽”逾五行,殊郁怒真,屋漏迹矣!自“移牧”乃改。“吾承”至“尚飨”五行,沉痛切骨,天真烂然,使人动心骇目,有不可形容之妙,与《禊序稿》(即《兰亭序》的别称)哀乐虽异,其致一也。“承”字掠策啄磔之间,“嗟”字右足上抢处,隐然见转折势,“摧”字如泰山压而底柱障。末“哉”字如轻云之卷日,“飨”字蹙衄如惊龙之入蛰。吁,神矣!观此见真迹无疑。按史,公自冯翊太守转蒲州刺史,封丹阳县子,而帖自署开国侯,盖史误也。杲卿为公从父兄,而季明谓公从祖叔父。涂从父字加第十三于叔上,公之处名义一字不苟可法也。季明,杲卿之少子。以死事赠五品官。则赞善大夫是已天宝末。杲卿为范阳户曹,安禄山表假常山太守。禄山叛。公为平原太守,遣甥卢逖约起兵时,杲卿长子泉明方往返真定、内丘间计事,报卢逖使平原,属之季明宜也。玄宗不识真卿为何如人,而颜氏兄弟子姓戮力王室。如此一门忠义,其有自来耶!玄宗拜杲卿中丞,因传檄河北,扬言王室大至,遂清土门十七郡,同日推公为盟主,兵势振矣。贼惧,急攻常山。太原尹王承业不救,于是杲卿父子被执。刃加季明颈,谓曰:“若降,活。”汝子不答,遂杀季明。杲卿至洛阳乃遇害。明年史思明归国,又明年则乾元元年(758年)也。泉明自常山陷后,客寿阳。清沟之败,复陷。思明至是归。公于蒲州以公命购杲卿、季明尸于洛阳、河北。杲卿仅得一足,与张凑所归发,葬长安凤栖,季明同茔。据此帖,季明归榇,唯首而已。哀哉!此帖作于泉明购尸还蒲之日,死生亦大矣!士大夫平居抵掌高议,视死宜若易然。观史及此帖,发肤有所不敢,遽忍残身至此耶!兄弟子姓骈首就死,岂易易哉?颜氏出鲁国子渊,平日循循如和风庆云,及畏于匡孔子意,其必死,则其履严霜烈日之变,坦如康庄。圣人既信之矣。一门忠义,可不谓有自来耶!至治三年(1323年)十一月廿日 吴兴陈绎曾书。
文征明跋曰:
米元章(即米芾,号元章)以颜太师争座位帖为颜书第一,谓:其“字相连属,诡异飞动,得于意外,最为杰思。”而山谷(即黄庭坚,号山谷道人)谓《祭侄季明文》文章字法皆能动人,正类坐位帖二帖宋时并藏安师文家。安氏之后,不闻流传何处。坐位帖世有石本,而米氏临本尚在人间,余尝见之,正与此相类。然元章独称《坐位》者,盖尝屡见,而祭侄则闻而未睹。今《宝章录》可考,宜其亟称《坐位》而不及此也。世论颜书惟取其楷法遒劲,而米氏独称其行草为剧致。山谷亦云:“奇伟秀拔,奄有魏晋隋唐以来风流气骨。回视欧(欧阳询)、虞(虞世南)、褚(褚遂良)、薛(薛稷)辈,皆为法度所窘,岂如鲁公萧然出于绳墨之外,而卒与之合哉,盖亦取其行草也。”况二帖皆一时稿草,未尝用意,故天真烂漫,出于寻常畦径之外。米氏所谓忠义愤发,顿挫郁屈,意不在字者也。侍御永丰聂君文蔚出示此卷,俾为鉴定。后有陈深、陈绎曾二跋。深,字子微,号宁极翁,宋季吴人。绎曾,字伯敷,胜国吴兴人。二人皆以字学知名。而跋语考订精审,余复何言。姑取黄米之论以备二帖折衷,亦以补二陈之遗云。嘉靖四年(1525年)岁在乙酉冬十月二十又九日。
罗洪先跋曰:
右中丞聂双江先生家藏鲁公手书《祭季明文稿》自乾元戊戌(758年)至于今,几八百年,纸墨犹新。世间何物不朽,独此完好,其故可知也。后有陈文三君跋,皆能明其书法,而伯敷(即陈绎曾)叙季明事根据史传,独言杲卿之葬稍为失实。当泉明购尸时,问之。刑者云:“其父死时先断一足。”故泉明启履谦之,瘗以无足者。为验此谓,止获一足。岂未之深考耶。忆嘉靖戊戌(1538年)冬访先生,翠微庄始得捧玩。当时留意书法,徒生羡慕而已。今年庚戌(1550年)秋,先生携之舟中谛观数过,则有不胜其慨然者。人之意气激烈,往往蹈险如夷,不畏白刃。久之,意衰气竭,瞻顾利害,悔心继之矣。惟发于天性,而有能以圣贤之学辅养之,是以当其处变委曲审时,不失之于疏伉,而足以成天下之事。至于势不可为,然后从容中道,视死如归,此夫子之所谓强浩然,所以塞天地也。公祭季明,时年五十一耳。骨肉凋残,亲党离散,犯难得祸,孰不含悲。公幸脱虎口,使稍有所瞻顾,尚能留念世事耶。而希烈之难乃出于二十六年之后(784年),齿近耄矣。英英如壮夫,不少挫折,此岂无其故哉?议者谓:公之文杂,出于神仙浮屠,以为不合于理。彼神仙浮屠之于世事,视圣贤较然殊也。独其所谓静定者则几于无辨。汉唐以来,圣贤之学不明,故二氏者窃据以神其说。公之喜谈,而不置得非,以其近似而取示乎。当时之人,既不足以语此,而传史者之智又不足以发之。使公之学不显,而等其忠义,至于与意气激发者同科,后之儒者亦不深究。凡语近于二氏者,辄指以为非道,而迂缓自处,顾谓当然,何怪无求于世哉。先生之学,一本于静定,故凡所在,皆有建立。今以中丞之节出镇渔阳,乃公故欲恢复之地。而先生受之圣明,遭时久泰,徼千载之威灵,将使边圉宁谧,以伸其未遂之志矣乎!敬以为祝。是岁(1550年)十月廿日庚辰。
邓秉恒跋曰:
《祭侄文藁》旧装乃横条长卷也。明大司马聂文襄公家所藏。公讳豹,号双江。初仕华亭令,得之顾氏。子孙传守百余年,数经水火,皆莫能濡焚。至丙申(1656年)岁余,待罪丰阳公之五世孙诸生荀携前卷来观,纸墨如新。越三年(1659年),荀以家贫,求售,因请于余。余与荀夙有道谊之雅,义不容辞,尽解数年所积俸饩而易之。载观前卷,则已蠹朽数画,急装潢成帖,易卷为册,而纸墨幸复依然也。岁次甲辰(1664年)夏六月。《祭侄文稿》是一篇书札草稿。为麻纸墨迹本,纵28.2厘米,横72.3厘米,用行书写成,共25行,234字。通篇使用一管微秃毛笔写成,前半篇12行写得遒劲温婉,后13行,运笔节奏加快,颜真卿越写越激愤,字体和他的心情一样变得跌宕起伏,颜真卿时而哽咽,时而疾书,虽然因为墨枯需要醮墨有所停顿,又因为是草稿有30多处涂改,但是整篇文稿笔势雄奇,从头到尾如同大海波涛一样气势磅礴,不可阻挡,神采飞动,给人以极大的艺术震撼力和感染力。
第三篇:读《颜真卿》有感
读《颜真卿》有感
作者/朱周涛
我虽酷爱书法,但对书法知识知之甚少,今日读《颜真卿》,深有感触,大为仰慕。
我最初学也最擅长的字体便是颜体,每次翻开《勤礼碑》,流连于那丰腴端庄的碑文,我便会猜想颜真卿的样子——他一定是个“两耳不闻窗外事”的文弱书生吧。可是,走进《颜真卿》,我才发现,我心目中那个颜真卿被颠覆了。
他是个淡泊名利的人。(读后感 www.xiexiebang.com)颜真卿26岁中进士,后因仰慕张旭,初涉官场的他毅然辞官意欲求学于张旭,岂料未得张旭赏识。他并不甘心,于37岁时再次辞官拜访张旭,终得其口授书法要诀,从而在书法上有了飞跃。“学而优则仕”,在那样的年代,有哪个书生不以谋得一官半职为荣?而颜真卿却为了心仪的书艺两次辞官,这种为追求理想而放弃名利的行为,怎能不让人为之赞叹?
他是个金戈铁马的英雄。“安史之乱”期间,他义愤填膺,毅然搁笔从戎,后被推为盟主,统兵二十万,横绝燕赵,大震军威,捍卫国家尊严。谁能想到,颜真卿居然还是一位戎马倥偬的大将军,长期驰骋沙场的他,居然能将书法技艺练得如此炉火纯青。我想,他的《祭侄文稿》能享有“天下第二行书”的盛誉,恐怕与他在作品中融人的侠骨豪情密不可分吧。
他是个视死如归的爱国者。颜真卿一生最壮烈的一幕,是他在晚年与李希烈的斗争。李希烈叛变,朝廷受挑拨竟派以75岁高龄的颜真卿去劝降。他明知此去凶多吉少,却大义凛然地受命前往。李希烈先以宰相的高官厚禄诱惑他,再用土坑、火刑架、绞刑架等酷刑来威吓折磨他,他毫不屈服,大声痛斥李希烈不忠不义、大逆不道,最终被缢杀,为国捐躯,其赤胆忠心彪炳史册。
他是一代书法宗师。颜真卿晚年的书法艺术臻妙绝顶,对生命与书艺在反省中得到彻悟,并将生命哲学与书艺哲学打通,因此在其点捺撇画中既留着生活的斑驳血泪,又在笔墨的动势中洋溢着生命的颂歌;既在线条的起落移动中灌注一腔豪情,又在鳞次栉比的布白中激射人格光辉。
颜真卿的书品和人品,万世景仰。
江苏省东台市实验中学初二(20)班
点评:
人的阅读,与其兴趣爱好有关。小作者爱好书法,当然就特别关注书法名家了。《颜真卿》这部传记,对于多数同龄人来说,是没有阅读过的。这篇读后感先写自己阅读《颜真卿》后的大体感受——“深有感触,大为仰慕”,“心目中那个颜真卿被颠覆了”。主体部分各个段落均运用“总分”的结构形式,从不同角度对颜真卿进行了具体的介绍,让读者对颜真卿也有了一个全新的了解。文章结尾一段总结上文,点明景仰之情。
指导教师:周礼华
第四篇:读《颜真卿》有感
读《颜真卿》有感
作者/朱周涛
我虽酷爱书法,但对书法知识知之甚少,今日读《颜真卿》,深有感触,大为仰慕,读《颜真卿》有感。
我最初学也最擅长的字体便是颜体,每次翻开《勤礼碑》,流连于那丰腴端庄的碑文,我便会猜想颜真卿的样子——他一定是个“两耳不闻窗外事”的文弱书生吧。可是,走进《颜真卿》,我才发现,我心目中那个颜真卿被颠覆了。
他是个淡泊名利的人。(读后感 www.xiexiebang.com)颜真卿26岁中进士,后因仰慕张旭,初涉官场的他毅然辞官意欲求学于张旭,岂料未得张旭赏识。他并不甘心,于37岁时再次辞官拜访张旭,终得其口授书法要诀,从而在书法上有了飞跃。“学而优则仕”,在那样的年代,有哪个书生不以谋得一官半职为荣?而颜真卿却为了心仪的书艺两次辞官,这种为追求理想而放弃名利的行为,怎能不让人为之赞叹?
他是个金戈铁马的英雄。“安史之乱”期间,他义愤填膺,毅然搁笔从戎,后被推为盟主,统兵二十万,横绝燕赵,大震军威,捍卫国家尊严。谁能想到,颜真卿居然还是一位戎马倥偬的大将军,长期驰骋沙场的他,居然能将书法技艺练得如此炉火纯青。我想,他的《祭侄文稿》能享有“天下第二行书”的盛誉,恐怕与他在作品中融人的侠骨豪情密不可分吧。
他是个视死如归的爱国者。颜真卿一生最壮烈的一幕,是他在晚年与李希烈的斗争。李希烈叛变,朝廷受挑拨竟派以75岁高龄的颜真卿去劝降。他明知此去凶多吉少,却大义凛然地受命前往。李希烈先以宰相的高官厚禄诱惑他,再用土坑、火刑架、绞刑架等酷刑来威吓折磨他,他毫不屈服,大声痛斥李希烈不忠不义、大逆不道,最终被缢杀,为国捐躯,其赤胆忠心彪炳史册。
他是一代书法宗师。颜真卿晚年的书法艺术臻妙绝顶,对生命与书艺在反省中得到彻悟,并将生命哲学与书艺哲学打通,因此在其点捺撇画中既留着生活的斑驳血泪,又在笔墨的动势中洋溢着生命的颂歌;既在线条的起落移动中灌注一腔豪情,又在鳞次栉比的布白中激射人格光辉,读后感《读《颜真卿》有感》。
颜真卿的书品和人品,万世景仰。
江苏省东台市实验中学初二(20)班
点评:
人的阅读,与其兴趣爱好有关。小作者爱好书法,当然就特别关注书法名家了。《颜真卿》这部传记,对于多数同龄人来说,是没有阅读过的。这篇读后感先写自己阅读《颜真卿》后的大体感受——“深有感触,大为仰慕”,“心目中那个颜真卿被颠覆了”。主体部分各个段落均运用“总分”的结构形式,从不同角度对颜真卿进行了具体的介绍,让读者对颜真卿也有了一个全新的了解。文章结尾一段总结上文,点明景仰之情。
指导教师:周礼华
《读《颜真卿》有感》
第五篇:“祭侄文稿杯”全国书法大展征稿启事
“祭侄文稿杯”全国书法大展征稿启事
颜真卿《祭侄文稿》在中国书法界独树一帜,文稿承载着伟大的爱国主义情怀,元代鲜于枢评此帖为 “天下第二行书”。颜氏一门忠烈,文稿中所记述的故事就发生在河北省石家庄市西部的鹿泉市土门镇(原址尚存),《文稿》中几次提到土门。土门关位于太行山中段,是华北平原通往山陕的重要关隘,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韩信“背水一”就发生在这里。目前河北省鹿泉市政府正在筹备建设“祭侄稿园”。
为了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推进传统经典《祭侄文稿》的发掘与研究,推动河北书法文化事业的发展,利用鹿泉市在传统文化资源上的独有优势,促进“祭侄稿园”建设,中国书法家协会、中共河北省委宣传部、河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河北省书法家协会联合举办 “祭侄
文稿杯”全国书法大展。现将有关事宜公告如下:
一、举办单位
主办单位:中国书法家协会
联合主办:中共河北省委宣传部
河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河北省书法家协会
承办单位:鹿泉市人民政府
二、组织机构
“祭侄文稿杯”全国书法大展组委会由中国书法家协会和河北省书法家协会共同组成。
“祭侄文稿杯”全国书法大展评审委员会根据《中国书法家协会评审委员会产生暂行办法》组成和负责评选工作。
三、作品:
1.书法:书法作品字体不限,竖式,不超过六尺整张(180cm×97cm,包括装饰衬纸),不收册页、长卷和刻字作品。投稿作品请勿装裱。
2.篆刻:篆刻作品寄印稿6-10方,附两个以上边款,贴在4尺对开的竖式宣纸印屏上。评审结束后由组委会通知入展者寄篆刻原石1方参展,原石归承办方所有,如不寄原石视为放弃参展资格。
3.范围:年满18周岁以上的中国公民及海外华人、书法爱好者均可自由投稿;每人限寄邮件一次,投稿件数不限。投稿一律使用真实姓名,化名重复投稿者不予评审。限于人力,恕不退稿。
4.费用:投稿作品每件收取评审费50元(请勿在信封中夹寄,海外投稿每件50美元),未收到参评费的作品不予评审。
5.填写信息:请务必在作品背面右下角用铅笔正楷注明作者真实姓名、性别、身份证号、常用通讯地址、邮编、联系电话(固定电话、手机),草书、篆书请附译文,或注明内容出处。为便于准确登记,及时联系作者,请另打印填写《“祭侄文稿杯”全国书法大展投稿登记表》(启事后附表格,可复印使用),连同身份证复印件、汇款单复印件,随作品一并寄出。组委会根据作者提供的信息做好收稿登记工作。
6.备注:投稿作品落款一律使用真实姓名,禁用笔名;发现临摹、抄袭已在公开出版物发表的古今作品(含古代碑帖集字、集联)不予评审;鼓励书写完整作品,不提倡拼贴、染色、做旧等形式。禁止一稿多投。
四、评审:
1.由中国书法家协会组成本次大展评委会,制定评审细则、评审工作流程和评委守则。
2.鼓励作者书写与本届展览主题相关的作品,提倡对“祭侄文稿”进行深入研究、挖掘,创作优秀的作品。
3.评审工作于2014年9月举行,由主办方核对原作准确无误后,及时公布评审结果。
五、展览与出版
本展于2014年10月底在河北省博物馆举行,展出入展作品300件(含优秀作品20件)。本展开幕式前出版《“祭侄文稿杯”全国书法大展作品集》。
六、作者待遇和相关责任
1.向优秀作品的作者颁发奖金、证书;入展作者颁发收藏费、证书,全部入展作者每人赠送本次展览作品集一册。
2.优秀作品作者奖金每人10000元,入展作品收藏费每人1000元。
3.非中国书协会员作者作品入展本展,具备加入中国书协条件之一。
4.本次活动优秀作品作者奖金、入展作品收藏费、优秀及入展作品证书由承办方负责在展览开幕后一个月之内发放。
七、征稿日期
本启事自公布之日起征稿,至2014年8月20日截止,以当地邮戳为准。
八、收稿和汇款地址:
投稿地址:河北省石家庄市桥西区槐安西路100号紫金大厦2417室邮编:050000
电话:0311-67501125****** 联系人:张晗、徐志彬
E-mail:jizhiwengaodazhan@163.com
邮局汇款地址:河北省石家庄市桥西区槐安西路100号紫金大厦2417室
邮编:050000
联系人:赵海兵、王睿
电话:0311-6750***6721***
九、“祭侄文稿杯”全国书法大展作品展览组委会办公室
中国书法家协会展览部联系人:郑培亮、李宁。
电话: 010-59759814E-mail:zgsxzlb@163.com
十、河北省书法家协会咨询电话
电话:0311——87829149
十一、其他事项:
1.凡是发现或被举报作者代笔、代刻等问题,经组委会核实,事实清楚,证
据确凿,将视情节轻重,依据有关规定分别给予处理。
投诉材料请寄:北京市朝阳区北沙滩一号院32号楼A座616中国书协展览部。邮编:100083
2.所有来稿必须符合本启事要求。
3.凡投稿者视为认同并遵守本启事各项规定。
4.本征稿启事解释权归中国书法家协会。
中国书法家协会
2014年3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