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写作能力的培养
论写作能力的培养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或缺的一个环节,是对学生进行语文素质训练的主要阵地。写作水平与写作能力的高低,是一个人能否较好地运用语文知识及其语文素质的综合体现。
在以往的作文教学中,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作文教学为考而教,为考而学。为考而写,习作中说大话、说空话、说假话、说套话、装腔作势,人云亦云的怪象一直在延续,由于新课程改革的步伐已走向我们,它对作文教学提出的新的要求,为此在这里谈几点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肤浅看法。
一、转变观念,培养兴趣。
1、转变观念,树立大作文教学观。
明确习作教学的性质和目的,注重对学生知、情、意行多方面的培养和塑造。叶圣陶曾提出:“要写出诚实的话,非由衷之言不发,非真情实感不写”。习作务先求“真”,凡与这一道理格格不入的“陈腐观念”或“时髦观念”均要改变。所以语文教师在作文中,必须重视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教会他们讲真话,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从内心出发,想写,写自己想的,所追求的,欣赏的,同时促进他们知情、意、行多方面素质的发展。
2、教学中渗透“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积极倡导自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民主平等的教育理念,它肯定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并把他放在与教师平等的地位上。在作文教学方面应从以下几方面渗透这些理念。
首先,营造民主、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从自主做起。习作各各方面不作硬性规定。仅根据学科教学计划的训练目标作适当的指导。还学生以自由,只有这样的学生写起习作来就得心应手;同时允许学生自择内容,能证明自己思想,能表达自己感情。让学生“我手写我心”自觉地关注自己真实的内心,写出千姿百态,富有个性情趣的习作来。
其次,创设“合作、写作”的平台,建立“合作写作”机制培养学生“合作习作”习惯。合作习作的核心是突破思维定势,培养创新意识,强化创造人格,提高创造能力。作文上的有意合作,能带来资源共享,带来智慧共生,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的思维,广泛地积累写作素材。可建立按学生特长特点建立的机制如、分组交流,讲评、反馈。
再次,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发展多种思维。由于学生经历不同,感情有别,个性,以识各异。而习作题材宽冷,体裁多样。所以要引导学生抓好探究的着眼点,就能化整为零,各个击破,如:“一江春水向东流——顺向思维,反弹琵琶成新曲——逆向思维;横看成岭侧成峰。”
3、培养写作兴越,掌握写作主动权
兴趣是一个人勤学苦练的最佳动力。处于青少年时代的中学生,往往是凭兴趣学习的。他们对不感兴趣的学科不会主动积极,心情愉快地去学,反而觉得是一种负担,很难学得好。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但是兴趣并不是天生的,它是可以培养的。兴趣是以需要为基础的,是通过实践活动逐步形成的。因此,教师可以采取不同的形式和方法,把习作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他们逐渐把“老师要我写‘变为’我要写”的自愿自觉的要求。例如,在习作命题时重视捕捉学生的情感火花,让其爆发出来,学生写作时就会有话可说感到有兴趣。
兴趣依赖于成功。有的学生因为一篇精彩的习作得到老师的褒奖,从此,就对习作产生了浓烈的兴趣,反之,一个学生如果在自己的习作过程中从未休验或极少体验到成功的欢乐,感受的永远只是“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平淡,他自然会失去对习作的兴趣。为此我采取了开展了竞赛活动、肯定成绩、鼓励创新等措施以增加学生对习作的兴趣。正如教育心理学所表明:一个成功常会导致另一个成功,多方面悉心地爱护那些成功的小花,就能像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逐步进入一种乐写的境界。
二、重积累,培养学习精神与能力
1、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文章要写好,得有生活这般活水来,作为创作的源泉。因此,习作教学要带有社会性的,课堂教学仅仅是传授和学习习作的一种方式,而更广阔的场所则是整个社会,在教学中应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走出课堂,深入社会,在实际生活中获得写作灵感。正如叶圣陶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作出什么样的文字,否则就会陷入不切实际的唯技巧论”。
学生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时,才会觉得有话可说,有话可写,这样写起文章才会如行云流水滔滔不绝。正如大艺术家罗丹所说:在我们的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为此可以让学生在平时收集一些有意义的信息。如在看电视中把精彩的广告语记录下来,把电视中的一些智力问答或游戏等,储存起来,也可在阅读文章中把优美语取抄录下来„„,过一段时间后学生可以互相交流,说说感受。这习作的素材多,自己又有所想所写。
2、“书中自有黄金屋”。
俗话说得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就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适时、适景、适地的应用。课文中的精彩语段、好词好诗、佳句可以让学生去背诵积累下来。增加写作的素材,积累自己的文化素养。在具体写作过程得以使用,使文章更生动形象。
3、“绝知此事要躬行”。
习作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总说“自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试”。通过学生亲身体验,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积累素材获取习作的知识,学生兴趣浓了,印象也深了。如:参加义务劳动,少先队或共青团活动、做小实验、节庆表演、郊游、参观、欣赏作品、竟赛、主题队会或班会„„,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感受生活,从在体验到成功或参与的乐趣,产生强烈的表达意愿,为习作训练提供丰富的题材和素材。
老师也可鼓励学生在课外写日记、周记、作读书笔记,在活动中写体验、写感受、写心情、写场景,通过形式多样,灵活自由的练笔方式,学生可以更好地学会观察生活,认识生活,积累材料,提高组织和表达能力。
4、挫万物于笔端。
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强烈的活跃的想象是伟大的智慧,不可缺少的属性”。牛顿也曾经说过:“没有大胆的设想,就没伟大的发现。”因此引导学生进行想象的积累,也能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平时除了在课堂教学中结合课文抓住重点句子展开联想。根椐人物特点,展开联想利用插图展开联想,针对结尾展开联想,紧扣题眼展开联想,等常规训练外,还要有目的地进行发散性、创新性的想象。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视点,不同层面去思考同一问题,让学生获得多种不同的感受和体验。由于这样经常性、有目的性的练习,学生的习作内容丰富多彩并呈现个性化特点。
在训练中也可让学用“说”代“写”,在经常性的口语训练能锻练学生选材,构思,语言表达等能力。因此在训练中可组织演讲比赛、编讲故事比赛、诗歌联想比赛等。把口语表达有机结合在书面表达上,提高学生习作能力和人际交往的沟通能力。
三、注重指导、培养能力、发展智力
1、引导观察,激励迈进习作之门。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也是学生承作的无尽源泉。茅盾在《创作的准备》中指出:“应当时时刻刻身边一支铅笔和一本草簿。无论到哪里,你要竖起耳朵,睁开眼睛,像哨兵的警觉,把你所见所闻随时记下来„„”这是老一辈作家的经验之谈。可是、毋庸违言,现在的学生生活面较窄,每天都是“家庭、路上、学校”两点一线的循环,这就造成了学生习作时内容单调干瘪,没有什么可写的。还有现在学生学习任务重,压力大,每天疲于完成作业,应付考试,也不可能去社会上体验生活。为此,我们教师平时要多了解学生在干些什么?想些什么?谈些什么?多引导报他们来注意观察生活,开阔视野、引导和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生活和捕捉生活素材的习惯和能力。另外,在习作方面的命题本身更切合贴近学生生活。让他们有话可说。有事可、有情可抒。这样调动他们习作的积极性、表现出个性和才能,使他们的文思畅通,爆发意想不到的火花。
2、引导阅读,激励加强语感培养。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写作时,大脑必须有大量丰富信息量,才能从中提取到足够的写作素材。大脑信息量的丰富与否往往关系到文章的好坏。勿庸置疑,现在学生了解各种信息的途径广了,但通过阅读仍可视为主要的途径。阅读是写作的基础、离开阅读,学生对事物的表达将是无序而枯燥的。正如启超曾说:“阅读是写作的前提和基础,要指导学生作文,首先应教会其如何读书”。的确,阅读与写作是密不可分的。叶圣陶曾把阅读与写作比喻为“吸收”和“倾吐”的关系,不吸收丰富的养料,就写不出好的文章。
仅靠课内的阅读教学是远远不够,我重视引导和激励学生加强课外阅读。为了培养学生看书的热情,我经常向学生推荐好书,引导学生之间交换书看,表扬那些经常看书的学生,经常组织学生开展一些读书交流的活动如看书后的感受,对那本书的看法,看书后有何心得,若让你往下接着写你会如何写,把这本书的内容用你的话向同学介绍或用故事的形式向同学讲讲„„。在这种读书氛围下,班级图书角应运而生,班级读书热潮越掀越高。我便借此因势利导,激励他们自觉拓宽阅读面。
3、通过“审题”的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指导学习作,必须引导学生认真、仔细审题,正确理解题目的含意。审清习作要求写的文体、选材要求是什么,写作的范围、写的重点是什么。这是习作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审题准确,才能做到文不离题;否则必定造成“下笔千言,离题万里”。有时我会采用比较法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区别在哪里?要求是否相同?如有共同点,在哪里?侧重点在哪里?经过一番引导后让学生去思考,进行比较、分析、培养他们的分析能力。
4、通过确定主题,编写提纲的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弄清题目的题意与要求,就要引导学生确定主题,围绕主题选择题材。进而考虑怎样安排题材。较有条理,层次清楚、段落分明,就要在写作前环绕主题定提纲。
例如写《时间》这个题目前,教师组织学生先学习清代钱鹤滩的《明日歌》:“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学习鲁迅的警句:“时间就是生命,无端的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无异于谋财害命的”。学习歌德的一首诗“我的产业是多么美,多么广,多么宽!时间是我的财产,我田地是时间”。朱自清的《匆匆》:“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并提出思考题要求学生边学习边思考:上述诗、文、句说明一个什么问题?你学习后有何感受呢?请在思考后,就以《时间》为标题编写一份提纲。
我们常说:主题是文章的灵魂,那么“提纲”应是文章的纲要,它是构造全文蓝图,所以在写作前根据题意与要求确定主题,环绕主题编写提纲,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之一,这一环节有助于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培养概括能力。
5、通过评讲不同类型的命题,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指导学生讲评不同类型的命题,不仅可以提高学生自拟题目的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辨别题目的好坏的鉴赏能力。
如可让学生各先自拟习作的题目,再把自拟的题目印发给学生,要求他们互相议论、分析、辨别哪些题目是好的,哪些是属于一般的,哪些是差的,接着老师从中选出有代表性的“好、中、差”几个题目提出来引导学生对此进行第二次的比较、分析、使学生初步懂得好的命题有三个大特点:a命题新颖、醒目;b题意较含蓄、有文采;c语言简明,不产生歧义。从而学生可以发现在自己习作中的优点及存在的问题。找出原因、端正态度,有针对性、改进方法,使写作水平更上一层楼。
6、通过改写和讲故事,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习作教学适当安排“改写”也可以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一般地说,改写还是以多用自己的语言为宜。离开自已独特的构思和表达上的需要。照抄原作的词句,那是显示不出新作的语言的特点。针对青少年的“好奇”的心理特征,把改写和讲故事结合起来,对培养口头表达能力,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如,在讲寓言、漫画、口语交际的情况下可以设情景,让学生改写或口语、对话、辩论„„。
四、重修改,培养学生的修改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培养学生修改文章的能力。长期以来,教师讲,学生写,教师改,成了习作教学的模式。这既不能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不利于培养学生自我修改习作的能力。为了充分发挥学生在修改习作方面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应教给学生增、删、改、调等修改文章的方法。采取灵活多样的修改方式对学生习作进行修评。如教师批改,学生自我修改,学生相互修改,师生共同修改„„。
修改草成之稿是习作的最后一道工序,也是习作的再发挥,也是提高写作水平的重要手段。要讲清这点,让学生化被动为主动,修改成为每个学生写作的必有工序。当然仅靠这一点是远远不够,我们还可以讲一些实例如,唐代诗人贾岛的“推敲”说起到宋代诗人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从清代《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拟阅十载增删五次”到历代名人名言,文章不厌自回改。可谓“吹尽黄沙始到到金。”
五、重评价要鼓励创造性思维
习作评讲是对学生写作实践全面检查分析的总结,对学生写作具有重要意义。
1、习作评价要鼓励创造性思维
不可否认的是考试是对教学极具权威的指挥棒,在僵化的评价观点的制约下,就只能产生大量的僵硬的文章,教学的策略就只能是极力求稳,少奢谈出新,告诉学生,写作就是要用最稳妥的主意,用最公式的结构。这样就造成了一大堆同一模式或相近模式的习作。学生的思维被圈在死胡同里。
为此,在习作评价的过程中老师应走出评价的僵化圈,应注意鼓励学生创造性的思维。鼓励创造、鼓励冒尖。如对文中表现出有创造性的要给以鼓励表杨。一是立意新深的优于一般立意正确工稳的;二是结构较奇巧的要优于公式化结构的;三是语言有特色的要优于一般文字顺的。
2、注重“过程性”评价
学生个性心理不同,社会环境不同,生活阅历不同,因此在认识水平、思维水平、思想感情、写作能力、兴趣爱好等方面存在着差异。所以教师在评价时要注意不同层次学生的具体情况。如老师以对话的形式写出评语,以肯定鼓励为主。完善固然可以待“优”,但认真也是“优”,进步同样是“优”,创造更是“优”,多给学生以鼓励,多给孩子以希望。也可让学生互评。学生评价他人的过程也是学习与交流的过程,从中能够更清楚地认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
当然教师也应给学生展示的“舞台”如,佳作欣赏,在习作前可选择不同特点的几篇或几个有特色的片段进行朗读,让大有欣赏。佳作展览,在班级的学习园地开辟“佳作专栏”,贴出学生优秀作品,让全班同学共同欣赏学习。设班刊,在一定时期收集优秀的作品后,设计一些方案以刊物的形式放在班级的读书角成为学生阅读的资料。也能激励学生动笔的兴趣。
3、善待学生习作中的“缺陷”
卢梭在两百年前说过: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之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次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我们将会造成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如果我们不呵护学生习作中这些天真“缺陷”,势必造成学生讲假话,讲大话,讲套话,追求虚假的完美。对于天真“缺陷”,我们老师要认识到它是学生自信的表现,求异的表现,独创的表现,是他们追求生命价值的表现。他们的习作是自我价值的实现,应是他们言行和内心相统一的文字载体。面对这类“缺陷”我们应在给于肯定的同时也要做引导,使他们摆脱一些不必要的“缺陷”。不要使“缺陷”成为学生成长的绊脚石,反而应成为他们增长见识,提高审美能力的弹跳支点,成为他们提高生命质量的新的起跑线。
总而言之,学生的写作水平的提高不是靠一单元一篇就能提高的,更要在平时的听、说、读、写中训练,以日记天天练为措,才能切切实实提高写作能力。
第二篇:论初中生英语写作能力的培养
论初中生英语写作能力的培养
摘要:本文根据现实情况对英语写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作了阐述,对学生的写作困难作了剖析,同时对如何提高初中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对策。关键词:英语写作;词汇量;写作早期化;语感;模仿;兴趣
[摘 要]:提高中学生的写作能力与写作技巧首先必须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教师要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创设作文的情境,教会学生积累素材,掌握写作方法和技巧,评价时要多褒少贬,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关键词]:写作兴趣 创设情境 积累素材 指导方法 多褒少贬
摘要目前初中学生英语写作能力总体来说还比较薄弱。要使初中生的英语作文水平真正有所提高,必
须要找到学生在写作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有计划地采取一些学生易于接受的措施,对症下药,逐步提高他们 的写作水平。
关键词写作技巧解题方法提高写作能力
《英语课程标准》对全日制义务教育中学生在写作方面应具备的标准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写是书面表达和传递信息的交际能力, 培养初步写的能力,是英语教学的目的之一”。目前,初中学生英语写作能力总体来说还比较薄弱,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很多初中生惧怕英语写作,中考中许多学生在这方面失分也较多。要使初中生的英语作文水平真正有所提高,必须要找到学生在写作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有计划地采取一些学生易于接受的措施,对症下药,逐步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下面就初中生在英语写作中出现的常见问题进行分析:
一是缺乏写作兴趣,丧失写作信心。相当一部分学生看到写作二字就头疼,又对初中英语写作的目的和要求不明确,一开始学习就抱着畏惧的心理,怕出错,怕表达不清楚,怕困难,加之没有坚实的语言基础做后盾,久而久之,对英语写作避而远之,采取放弃的态度,丧失了写作兴趣与信心。二是语言基础知识薄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词汇量不足
贫乏的词汇量让学生无法准确的表达自己的思想及情感。国家教育部颁布的《英语课程标准》要求初中毕业生的认知词汇量应达到1500至2000个,习惯用语及固定搭配应达到200至300个。而大多数学生掌握的词汇量达不到要求,不能随心所欲的将他们运用到写作中,也就谈不到表达思想情感了。
2.语法不清,规则混乱
很多学生在写作中反映出不少的问题:生造短语、句式结构混乱;含义不清;汉语式的英语;时态错用,这些英语作文中出现的“大错”多半都是由语法错误引起的。所以,语法问题是中学生英语写作中所面临的又一个主要问题。
3.缺乏必要的写作技巧和方法
写作技巧这里是指语篇布局、句式变换和前后衔接的方法。中学生在写作技巧上常常表现为语篇布局能力较弱,句式缺乏变换,前后衔接手段单调,用词单一无变化,段与段之间缺乏联系与照应等。面对初中生英语写作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如何提高他们英语写作能力成为英语教学的一个难点和紧迫任务。那么,怎样有效地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呢?
二、初中学生英语写作的困难
在我国大部分地区,一般在小学五、六年级开设英语课。开设小学英语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学英语的兴趣,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听、读、说、写英语的习惯,但对英语写作一般不作要求。因此进入初中后,教师应立即着手对他们进行写作能力的培养。笔者在多年的英语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在进入初中阶段后,涉及到写作训练时,主要遇到了以下一些困难:
1、对英语写作的畏惧心理
这是初中学生初次进行英语写作时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多数学生在小学进行语文写作时就感到头痛,现在又要进行英语写作真是雪上加霜,更使他们产生了畏惧心理。其实他们并不知道初次英语写作并不难,与汉语写作比,内容要求低;与说英语比,速度要求慢,而且还有现成课文供模仿。
2、写作词数少
英语起始写作时往往有单词数的规定,要求写50词或100词。很多学生为了完成任务写一句数一句,写一段数一段,不是写文章而是数文章,词数一到马上刹车。部分老师为了使学生在考试中写作部分少丢分,也是反复叮嘱不要多写,多写多出错误。这种做法完全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形成了为写作而写作的不良习惯,写作能力根本就无法提高。
3、阅读量少,无内容可写
小学生在刚进行汉语写作时已背了很多古诗,听了大量的故事,学唱了许多儿歌,认识了数百个汉字,即使这样,他们在初写作文时,也觉得无内容可写。与汉语写作相比,他们进行英语写作的信息实在太少,常常为写一篇英语短文而苦思冥想,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因为缺乏一定的阅读量,他们的这种无奈也就不可避免。
4、词汇量少,语法不熟
初写英语作文时,学生常常感到无法用英语表达,他们想好的汉语句子,没能力用英语翻译出来。他们经常为自己词汇量少而苦恼,有时,也为语序如何安排而困惑。现在中学生多数拥有“文曲星”,所以在写作时常常借用它来查寻自己一些不知道的生词,因此在写作时出现如下错误The boy is very high.The girl is quite handsome.也就不足为奇了。又因为他们在写作时往往用母语思考问题,而忽视了英语的一些基本语法,使他们在写作时往往会出现类似I very like my English teacher.I borrow his bike for two weeks.这样的错误。
5、教师重视和引导不够
在提高初中学生英语写作能力方面,英语教师无疑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学生初学英语时,初中教师投入的精力是很大的。一方面他们要纠正学生的错误发音和不良学习习惯,另一方面还要进行大量的领读、听写、默写课文和作业批改等,英语教师已是忙得不可开交。现在又要他们挤出时间象语文老师一样批改作文,他们已觉得力不从心。教师对学生的写作训练次数减少,有时即使学生写了,也不及时批阅,认为只要学生写了就能达到写作目标,殊不知,这种做法是极其有害的。一是教师不能及时了解学生写作中的错误和困难。二是学生的写作积极性会受到严重挫伤。三是教师不能及时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写作方法的指导。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写作能力的提高是非常缓慢的。
如何培养中学生的英语写作技巧,提高写作水平? 技巧一:从七年级就开始鼓励学生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
在学生学习了简单的句子之后,教师就应该让学生写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英语句子,哪怕只是简单的几句话,例如,学生在学习了几个单元之后就能用英语简单地表述自己的情况了,有个学生这样写道:My name is Lin Yan.I'm a gir1.I'm twelve.I'm in XiongZhuoMiddle School.I'm a new student.I'm in Class Three, Grade Seven.My father is a teacher.My telephone number is 380-6055.句子虽然很简单,但只要学生能表述正确,就应该值得表扬。事实上,教师只要从学生刚上初中时就坚持让学生写作,培养他们养成良好的的写作习惯是比较容易的。到七年级结束时,大多数学生就能用英语写出比较流利的文章了,长期坚持下来,到初中毕业时学生就能应对各种常见的写作了。
技巧二:强调背诵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语感。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这说明背诵的重要性,英语更是如此。一些重要的文段、实用性强的范文尤其是每个单元中SectionB的3a就是一篇很好的写作范文,应该要求学生要背诵。抓好了背诵,就能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语感,有利于他们养成自然流利而正确的表达。
技巧三: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英语报刊的习惯。
在平时的学习中可以要求学生阅读初中版的《英语周报》和其他的英语课外读物,多做英语短文的阅读理解,在家里看看英语电视。看多了英语读物,慢慢就会自然养成用英语思维的习惯,在进行英语写作中,就能避免写出中国式的英语,达到“入乡随俗”的效果。
技巧四:培养学生养成用英语写日记的习惯。
鼓励学生用英语写日记,对培养学生写作能力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让学生写英语日记不必作过于严格的要求,开始时可指定学生每周写一篇,字数多少不限,只要学生乐于去写,随着所学知识的增长,他们总想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所写的内容也就多了,长期坚持下去,对提高写作能力将大有益处。另外,教会学生积累写作素材,如记住一些重要短语、谚语、插入语的用法,在写作时才会胸有成竹,下笔如有神。技巧五:有意识将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溶入整个教学过程。
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有意识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将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溶入整个教学过程。首先,要求学生务必掌握学过的词汇和语法,这是培养写作的基本;写作能力的提高依赖于学生扎实的基础知识,一个不记词汇,不懂得英语语法的学生是不可能用完整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其次,教师还应充分利用教材sectionB中的3a,抓住有利时机指导模仿写作,还根据课文回答问题,这也是一项很好的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训练,教师应该重视这个训练的作用,对每个问题的回答都应该要求学生用完整的英语句子以书面形式写出来,而不应只是让学生仅以口头的形式表达出来,这是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每单元都可以要求学生根据本单元主题结合实际进行模仿写作训练,教师应特别给予重视,还要进行详细认真的批阅。此外,每月举行一次写作竞赛,对写得较好的要及时进行表扬,或对其作品进行展览,以此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技巧六:教给学生正确的写作方法。
纵观近几年我省中考写作题,以读写综合题型出现在学生面前,主要是考查学生以书面的形式来挑选和运用信息进行交际的能力,分为两部分:A为信息归纳,B为书面表达。书面表达不仅考查学生要做到教学大纲提出 “能依照学过的题材或话题,利用所给的范例写简单的书信、便条、通知等;能按要求笔头转述所听、所读的简单内容;能为图片提供简单的文字说明并能表达自己的观点”的要求,还要学会利用A部分里面对进行书面表达有用的短语、句子等归为己用,要学会鲁迅先生所说的“拿来主义”,这样才能做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些技巧在写作中教师应该教给学生的。因此,要求学生在开始写作前应通过审题,对所写内容的体裁、格式、采用的基本时态都做到胸有成竹例如,有的要求以对话形式表达,有的要求写一封书信,有的要求写E-mail等:如果没有按照规定的体裁和格式去写,即使文字表述再完美,也会大打折扣。另外,在组织语言文字上,要让学生做到有疑问的词不用,有困惑的句子可用另句代替,力求做到:单词拼写要正确,时态、语法运用要准确,尽量用最简单的句子表达最完整的意思,保证每句话的拼写、时态、语法正确无误。
总之,在平时有意识地训练初中生英语写作的技巧,他们的英语写作能力就会得到很好的培养和提高,持之以恒,他们一定会写出很好的英语文章,能真正掌握和运用英语。
一.创设情境,激发写作欲望
在作文课上,教师要善于营造一种妙趣横生、事例典型、气氛活跃良好课堂氛围,使学生没有任何心理负担,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写作灵感,产生写作欲望。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产生出使儿童的作文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词语。”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贴近学生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根据学生认识水平和思维能力确定作文的内容与主题。命题要尽量新颖别致,有趣味性和启发性,要留有想像的空间,使学生看到题目就大有话在喉头,一吐为快的劲头,很容易进入作文情境。
在习作前,可以利用情景剧、多媒体课件等手段为学生创设作文情景,或进行课外活动深入生活实境,这样感受真实、深刻,才能写出有文采的好文章。教师多引导学生注意观察自己身边较为熟悉的人和事,做到按照自己的欣赏价值、认识程度,写出自己心中真真实实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写生活中的真人真事,真实感受。二.积累素材,做到有内容可写
一般作文的通病是内容空洞,言之无物,基本上就是七拼八凑而成。因此我认为首先得让学生有充分的积累,包括材料的积累、语言的积累和感受、观点的积累。要让学生多方面获取素材,现实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写作源于生活。丰富多彩的生活,为学生提供了写作的素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要鼓励学生“走进”生活,感受生活,产生“不吐不快”的欲望,让写作成为学生的生活需要。
常言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阅读报刊、杂志、小说等课外读物,可以帮学生积累丰富的写作材料。有的学生不喜欢读书,也可以看优秀的电视剧,从中获得素材。让学生随时注意生活积累,随时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学生想写啥就写啥,爱写啥就写啥。这样,一方面培养学生养成勤于动笔、乐于表达的好习惯;另一方面,通过生活写真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看法,释放自己真实的情感。培养学生“说真话,表真情的习惯。不断克服作文内容空泛,感情贫乏,思路狭窄等等要害问题。只有语言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才可能文思如涌,笔下生花。否则,纵有思绪万千,笔下也难有片言只语。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督促学生积累好词妙句,背诵名篇,积累多篇文质兼美的文章,达到一定的量就会引起质的变化,会有“熟悉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效果。三.指导方法,掌握写作技巧
模仿是作文教学的必由之路。大凡作文都是从模仿开始的,课文就是提供给学生模仿的主要对象,学生从课堂学习中,认识到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的方法和规律,掌握了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散文、诗歌等不同体裁的特点。积累了语言材料,懂得了文章的写作方法,然后仿写。当语言材料的积累、听说读写能力达到了一定的水平之后,这才进入了创造的阶段。
学生喜欢用自己的方式来抒发情感,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写作情况,针对学生作文中存在的不同问题,适时传授写作技能,帮助解决具体困难,是培养差生作文兴趣的有效方法。常用做法有:启发思路,教给挖掘提炼素材的方法;帮助修改,使原作更加成熟;指导小结,总结作文成功的经验等。作文差的学生多数是不知道说什么,更不知道怎么说,刚开了头,便写不下去。对此通过谈心,引导挖掘生活素材,使之产生写作欲望;指导其列详细提纲,学会依照提纲把内容一层层表达充分。教师传帮的这种“面授机宜”的做法,对各类学生都是有益的,尤其是对差生。课堂上应该为学生提供互相交流、学习的机会,鼓励学生复述自己的腹稿,自己的审题、立意、选材、表达方式、布局谋篇等都可以说。在教师的指导下互相评价,然后取长补短下笔成文。作文完成后,以小组为单位在教师的指导下评改作文并相互交流,共同提高。四.多褒少贬,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每个学生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和赞扬,让他们有成就感和优越感,增强自信心。积极的评价,是一种智慧,一种艺术,能给学生以如沐春风之感,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在作文写作中这种激励性的评价,可以使不写作文的学生写作文,不喜欢写的喜欢写,写的好的更加努力的写。对学生作文的评语,要感情真挚,态度中肯,评讲要动人,形式活泼,以唤起全班学生写好下一次作文的欲望。
优秀作文要充分肯定,还多给学生提供展示自己文章的机会,比如课堂上朗读自己的作文给师生欣赏,在班级学习园地上刊登,或推荐给报刊、杂志发表,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批改不是挑剔,要多鼓励,多指出优点,作文的批改评讲要立足于发现学生作文中对生活的真知灼见。要特别注意作文水平较低的学生,及时捕捉他们作文中的点滴可取之处,通过评赞、鼓励,点燃他们还处于朦胧状态中的智慧火花,激发其作文兴趣。那种在评语中指责、评讲时点名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即使较差的作文,也不能全盘否定,尽量发掘其闪光点,客观的指出不足之处,并鼓励学生认真改正,循序渐进,时间长了,学生一定会写出好作文的。对写作有畏难情绪的学生,应积极鼓励其模仿和借鉴范文,培养良好的文风。即使起初模仿时比较机械,也应加以肯定,让他们获得一定的成就感。学生在模仿中学习,学习中加以创新,有了一定的经验后,就觉得写作不再是一件摸不着头脑的事了,是有章可寻的,这样就可以提升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是一项长期、细致的工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深入研究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想方设法调动起学生的写作兴趣,才能使他们热爱写作、学会写作并不断提高写作水平。
三、传授写作技巧与解题方法
我们知道,阅读与写作密不可分,相互促进,共同提高。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是作文素材和表达方式的源泉,写作能力的提高反过来促进阅读能力的提高,教师在讲解课文时结合教材对学生进行写作训练,这样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讲解阅读课时指导学生对课文体裁、篇章结构、主题句、时态、句型进行分析,采用复述、仿写、改写等方式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用在同样体裁的写作中。通过课内阅读来训练学生的写作,不仅能强化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以及对语言知识的积累,还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写作技巧,体会怎样行文布局,怎样确立主题句,怎样正确地运用时态、句式等。因此我在教完一篇Reading之后,都会在黑板上写出一些关键词,连接词(如first,second, third),让学生根据这些词进行课文复述或仿写等练习。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组织和运用词汇的能力,又训练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从而为他们的写作能力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中考英语对写作能力的考查占了相当的比重。写作训练时,还要讲解题技巧,帮助学生突破技能关。首先,要学会审题。在动笔之前一定读题,明确作文中心思想,判断作文的类型特点,了解作文重点内容。有些学生就是由于对不认真审题,草草浏览一下作文题,下笔便写,结果由于对试题理解有误或表达不全而丢分。比如题目要求用第一人称写,他们却因没审清题意而用第三人称写。这样即使写得再好也得不了高分。其次,写作前要找要点,列提纲。所谓要点是指材料包含的主要内容,是文章的基本点,要点要全、细、准,避免遗漏。找出要点后要拟题纲。拟题纲时,中心要突出,条理要清楚,不要节外生枝。有些学生做题时,凭空加上一些与要点无关的内容,结果超过了词数;有的因为超出的内容出错,导致丢分。还要教给学生写句子时要注意灵活表达,遇到不会写的生词,可采用“迂回”战术。假如你不会写“勤奋”,你可以写“not lazy”;你若不会写“特长”,可以用be good at或do well in来表达。当然,还应注意正确用词。如动词语态时态在人称和数上与主语保持一致; 名词的单复数;形容词、副词的位置及比较级和最高级的用法;介词的前后搭配等。写完之后一定要检查:看有无遗漏要点,看文体格式是否规范,看有无语法或用词上的错误,看单词拼写、字母大、小写是否有误,标点符号是否用错等。提高写作能力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只有在平时的教学中针对学生的薄弱之处,有的放矢,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训练,帮助学生树立好写作的自信心,激励学生不断积累英语写作知识、提高英语写作的兴趣,学生的写作能力才能进一步的提高,为其今后的英语写作和英语学习奠定深厚、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⒈汪福祥:《英语写作构思与技巧》,外文出版社2007年版。⒉ 《英语新课程标准解读》,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⒊梁西昌:《解密河南中考探索应试航向》,《试题与研究》,2009年第10期。
1、《新目标英语》,人民教育出版社
2、《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国家教育部
第三篇:论初中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的培养
论初中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的培养
摘要:本文根据现实情况对英语写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作了阐述,对学生的写作困难作了剖析,同时对如何提高初中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对策。
关键词:英语写作;词汇量;写作早期化;语感;模仿;兴趣
一、初中学生英语写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中对中学生的写作能力作了如下要求:“能仿照学过的题材或话题,利用所给的范例写简单的书信、便条、通知等;能按要求笔头转述所听、所读的简要内容。”“能为图片提供简单的文字说明并能表达自己的观点。”从中可以看出国家教委对中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作了比较明确的规定,要求广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初中学生运用英语能力的培养。
为了使广大师生加强对学生英语写作能力培养的重视,在初中学生期中和期末考试、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初中毕业考试和升学考试笔试部分中都增加了英语写作这个大题。内容涉及看图写话、看题写文、给出首句或末句让学生完成写作等,形式多样,内容广泛。如学生平时不加强在此方面的训练,想要在写作上得高分几乎是不可能的。为了能使学生熟练掌握英语写作技巧、顺利通过毕业考试和进入高一级学校,必须加强对他们写作能力的培养。
当然学生学习英语不仅仅是为了考试,当今社会作为中学生必备的素质是懂电脑、通英语,特别是当今的一代跨世纪的中学生,面对改革开放的大好局面,中国加入WTO的大好形势,他们将有更多的机会与外国人交流,与外国小朋友写信,发E-Mail,长大后到外资企业求职等,英语写作将成为他们必备的素质。因此,在初中阶段重视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是极其重要的。
二、初中学生英语写作的困难
在我国大部分地区,一般在小学五、六年级开设英语课。开设小学英语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学英语的兴趣,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听、读、说、写英语的习惯,但对英语写作一般不作要求。因此进入初中后,教师应立即着手对他们进行写作能力的培养。笔者在多年的英语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在进入初中阶段后,涉及到写作训练时,主要遇到了以下一些困难:
1、对英语写作的畏惧心理
这是初中学生初次进行英语写作时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多数学生在小学进行语文写作时就感到头痛,现在又要进行英语写作真是雪上加霜,更使他们产生了畏惧心理。其实他们并不知道初次英语写作并不难,与汉语写作比,内容要求低;与说英语比,速度要求慢,而且还有现成课文供模仿。
2、写作词数少
英语起始写作时往往有单词数的规定,要求写50词或100词。很多学生为了完成任务写一句数一句,写一段数一段,不是写文章而是数文章,词数一到马上刹车。部分老师为了使学生在考试中写作部分少丢分,也是反复叮嘱不要多写,多写多出错误。这种做法完全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形成了为写作而写作的不良习惯,写作能力根本就无法提高。
3、阅读量少,无内容可写
小学生在刚进行汉语写作时已背了很多古诗,听了大量的故事,学唱了许多儿歌,认识了数百个汉字,即使这样,他们在初写作文时,也觉得无内容可写。与汉语写作相比,他们进行英语写作的信息实在太少,常常为写一篇英语短文而苦思冥想,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因为缺乏一定的阅读量,他们的这种无奈也就不可避免。
4、词汇量少,语法不熟
初写英语作文时,学生常常感到无法用英语表达,他们想好的汉语句子,没能力用英语翻译出来。他们经常为自己词汇量少而苦恼,有时,也为语序如何安排而困惑。现在中学生多数拥有“文曲星”,所以在写作时常常借用它来查寻自己一些不知道的生词,因此在写作时出现如下错误The boy is very high.The girl is quite handsome.也就不足为奇了。又因为他们在写作时往往用母语思考问题,而忽视了英语的一些基本
语法,使他们在写作时往往会出现类似I very like my English teacher.I borrow his bike for two weeks.这样的错误。
5、教师重视和引导不够
在提高初中学生英语写作能力方面,英语教师无疑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学生初学英语时,初中教师投入的精力是很大的。一方面他们要纠正学生的错误发音和不良学习习惯,另一方面还要进行大量的领读、听写、默写课文和作业批改等,英语教师已是忙得不可开交。现在又要他们挤出时间象语文老师一样批改作文,他们已觉得力不从心。教师对学生的写作训练次数减少,有时即使学生写了,也不及时批阅,认为只要学生写了就能达到写作目标,殊不知,这种做法是极其有害的。一是教师不能及时了解学生写作中的错误和困难。二是学生的写作积极性会受到严重挫伤。三是教师不能及时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写作方法的指导。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写作能力的提高是非常缓慢的。
三、提高初中学生英语写作的策略
初中学生在英语写作中面临较多的困难,但并不是说他们就写不出精彩的英语作文来,关键是英语教师该采用哪些适当的手段来引导、帮助学生提高英语写作水平。笔者结合自己及同行的一些教学经验,认为英语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写作训练早期化和系统化
英语写作这种技能、技巧与其他技能、技巧一样,需要一个长时间的发展过程才能臻于成熟和稳固,因此无论从写作能力本身的培养角度来说,还是从写作教学方法的运用角度而言,写作训练都需要早期化。初一学生在学到第三单元时,就有My name is Li Lei.I am in Row1.I am Number3.的句群表述。这时教师就可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模仿写作,介绍自己或好友。进行此类模仿写作时,教师对学生要求不要过高,句子数量可不作明确规定,学生能写几句就写几句。以后,随着学习内容的增多,如学了年龄、年级、班级后可再让学生逐步增加写作内容。
在进行早期开始写作训练时,困难会很多,因此就要更加讲究教学方法,特别是要讲究写作训练的系列化或系统化,也就是把写作由形式到内容,按照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的原则排列为一系列的阶梯,逐步地进行训练。对初一学生应加强自我介绍、值日生汇报、简单看图作文、自画自写作文训练等。学生对自画自写作文兴趣较高。如在学了JEFC Book1A Unit11后,可让学生自画自己的教室、寝室或房屋等,然后用There be 或You can see 结构结合恰当的介词短语用英语表述出来,这样的写作既有趣,又新颖,学生很喜欢。初二学生可加强模仿练习、人称或时态替换练习、看图写话练习等。如在学了JEFC
Book2ALesson26Paul,s Day后,可让学生进行My DayMy Father,s Day 或My Mother,s Day等的模仿写作。在学了该册书Unit8 和Uint9的过去时态后,可让学生用过去时态对Pauls Day进行改写,这样既巩固了旧知识,又训练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初三学生可加强多种综合练习,特别是命题作文的训练。如My Favourite SubjectWhat am I going to be 等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使每个学生最大限度地把自己所掌握的词汇、语法、句型等运用于作文中去,写出具有个人特色的英语作文。
2、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
英语写作是一个英语学习者英语综合能力的体现。学生只有养成良好的英语写作习惯,才有提高英语写作水平的可能。首先学生应明确英语写作的目的。初中阶段的英语写作是为了运用英语,更确切地说是为了巩固已学的知识。进行英语写作的过程,是把已学知识转化为自己熟练运用英语能力的一个过程。其次要培养学生的书写技能。从学习字母起,就要求他们按规格进行书写,书写规范、清楚、美观、快速,书写训练应随着教学的前进而前进,如间隔距离、大小写、大小比例、标点符号、单词拼写、书信格式等。一篇好的作文不但要有丰富的内容,还要有工整、正确、清晰的书写,给读者以一种舒适感。再其次,要逐步培养学生模仿英语思维。马克思说过:“学外语就得忘掉母语。”学习外语的过程就是克服母语打扰,形成外语思维的过程。东西方思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必然对写作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要写出一篇较为地道的英语作文,首先要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的良好习惯。写作时不要先想汉语,后想英语,更不要用汉语写好后,再一句一句翻译成英语,要从构思起就进入英语世界。最后,要加强学生的写作训练。初中英语新教材几乎每个单元的最后一课都安排了写作内容,与单元话题紧密相关。笔者充分重视这一课,的写作训练,绝不视其为对话与阅读材料的附属部分,也绝不放过这个训练写作的好机会,若有插图,就让学生仔细观察,发挥想象力,先说后写。
3、积累写的材料
写作是日积月累的结果。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见“熟读”的重要性。学生写作时必须经过“阅读、积累、模仿、表达”四步曲。初中学生首先应加强课文的朗读,加强单词和词组的听写,加强句型、对话和短文的默写。初中课本中涉及许多话题,如邀请和应答、打电话、问路、购物、谈论天气、看病等;新教材英语又充实了大量的有时代特征的精典课文如The Memory Robot “Yesterday”in ConcertBill Gates等,诸如此类的重点对话和短文,应要求学生熟读、背出、默出。因为背诵成篇或成段的文章有利于词汇和语法的巩固,有利于记忆力的锻炼和增强,有利于语感的发展和口语与书面语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学生写作材料的积累。当然在教学中应杜绝单纯的背记,应坚持“背诵和活用相结合”的原则。其次要加强课内外阅读训练。小学生能写出精彩的作文是因为他们除了上好语文课外,还阅读了大量使他们感兴趣的课外读物,从而在写作时觉得有内可写。初中学生学习英语及运用英语的时间与母语无法相提并论,所以要经常鼓励学生多阅读英语材料,丰富学生的词汇量。新教材的课本及练习册中打“*”号的部分,为学生提供了阅读之便,切不可随意放弃。教师从初一开始,就必须要求学生坚持阅读《中学生英语周报》《中学生天地》等报刊,也可让学生大量阅读国外的幽默故事、英语简写本等书籍。应把阅读作业作为家庭作业的一项,基本上天天都布置,天天都检查。初一课外阅读量至少与课内阅读量相等。初二开始就要逐步增加,并要求学生作好阅读笔记,以此提高学生对英语运用的领悟能力,为他们搞好英语写作打好扎实的基础。
4、掌握写的方法
进行英语写作,需要科学的方法指导。笔者在教学中采用了如下一些方法来引导学生写作:(1)通过听写,培养学生的语感以及书写的准确性。听写内容由单词、词组、句子、对话到短文,由浅入深地进行训练。
(2)通过连词成句训练,训练学生组织句子的能力。教师用简笔画、图片及给定的单词或词组,让学生根据情景,通过想象,连成句子。(3)通过填空形式,练习多种语法知识、短语及表达法的运用。这种题型在新编初中教材的Workbook中常见,这就为学生练习提供了方便。(4)通过重新排列句子顺序,培养学生组织对话或语段的能力。(5)通过看图说话、写话,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写作能力。新教材的Workbook给我们提供了大量材料,书中生动活泼的卡通画大大激发了学生用口、笔头表达思想的欲望。(6)通过教授四种句子种类,简单句的五种基本句型,宾语从句、定语从句及状语从句,使学生了解更多的英语语法,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7)通过模仿英语的语法框架、句型结构和措辞炼字,培养学生写作时的思想统一性及语言组织的连贯性。要求彻底领悟英语作文的结构,在写作中,注意常用英语惯用句型。
5、提高写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唤起兴味,学生有了兴味,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体。所以„学‟和„乐‟是不可分离的。”写作的教学成功,会使学生不以写为苦,而以写为乐。要提高学生写的兴趣,首先要在起始阶段消除学生的畏惧情绪。写作初期要放宽要求,降低难度,以保证学生写作的顺利完成。评价中多采用鼓励性语言,使每位学生有成功体验。可让学生把自己的英语作文经修改后汇编成册,在班中展出,互相传阅。其次开展多种形式的写作训练。(1)写日记。当学生有了一定的记词汇积累之后,可要求学生写英语日记。开始简单写,用一两句或三四句把意思表达清楚,然后逐渐增多。学生写的日记,老师可在教室中辟出一块地方进行展示,既可使学生受到鼓励,也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相互学习的机会。(2)写贺卡。学生都有送贺卡的习惯,到了同学的生日、教师节、圣诞节、新年时,学生喜欢买卡或亲自做卡送给同学、老师或父母。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用英语写贺词。(3)英语手抄报和黑板报竞赛。英语手抄报和黑板报是学生练习英语写作的好方法,也可以进一步拓展学生的视野。学生为了出好刊,就要阅读英语报纸、杂志等,广泛接触各种题材,尤其是与日常生活信息相关的题材,从中获取信息。(4)英语作文竞赛。笔者在教学中每月进行一次英语作文竞赛,全体同学参加,得奖率适当提高,以鼓励为主,并对优秀作文张榜公布。(5)演讲比赛。初中学生的演讲建立在写的基础之上,通过演讲比赛既训练了学生的口语又提高了他们的写作水平,达到一箭双雕的目的。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全面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各种能力,而英语写作能力无疑是综合性最强,也是最难提高的。但是如果教师在教学中注意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并注重写作方法的指导,那么学生在经过长期的、系统的写作训练后,写出一手漂亮的英语文章也不是没有可能的。
第四篇:论人文素养与写作能力的培养
论人文素养与写作能力的培养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缺失亟待呼唤回归。写作教学训练目标中应凸显对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培养与提高。人文素养的提高与写作能力的培养可以相辅相成。如何在培养写作能力的同时提高人文素养呢?值得我们一起来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作文教学;写作能力;人文素养
一、语文学科发展现状与写作教学的问题
建国以来,我们在语文学科的定位上走着一条曲折、反复、发展的道路:1956年的语文教学大纲强调的是思想性,摒弃的是工具性;1963年的教学大纲强调的是工具性,摒弃的是思想性;1978年的教学大纲强调思想性兼顾工具性;2000年的教学大纲强调工具性兼顾人文性。《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规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第一次明确提出了“人文性”,强调语文教学应重视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熏陶感染。这是语文学科性质定位的一大飞跃,它将极大地改变语文教学的方向,(p22)转变语文教学者的思想观念,促进语文教学在新世纪的改革中不断发展[1]。
人文性是语文学科最重要的特点之一,也是完善语文学科教学方向的一个重要方面,更是提高学生自身素质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因素。人文性的建构已成为语文教诲者的共鸣,各人都在致力营造良好的人文情况,建立情境,营造气氛,力图放手让门生自己去体验、去意而忽视内容,造成学生写作时心理上的依附和盲从,从而扼杀了学生的创造个性,致使学生的作文大多缺乏真实的感情,千篇一律,甚至胡编乱造,人文性严重缺失。
作文水平是一个学生语文素质的综合体现。教师只有让作文教学充满灿烂的人文之光,引导学生在凝重而厚实的人文气息中接受熏陶,学做真人,追求真知,吐露真言,抒发真情,才能让作文真正成为一种提高学生素质的活动。
写作是一种高度综合化的精神活动,是主体内在精神和独特个性的自由显现,是生命力、创造力的文字外化。一篇小小的文章,往往能折射出作者的人生态度、价值取向、审美情趣、个性特征。所以在作文教学中注重人文性的渗透是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最主要的途径和方法之一。
二、提高人文素养,观念上做到“三强化”
(一)强化阅读,让学生在书本中提高人文素养。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在教学中,碰到有不少的学生平时很少看课外书,特别是语文课外阅读方面的书籍,有的甚至除了课本之外,没有一本课外阅读材料,很少看书读报,写作的知识贫之,甚至连句子都写不通顺,写作文时想一句写一句,感到无话可说,无物可写。或者刚开了个头,敷衍了几句,就草草收场。内容空泛,不知所云,因此对作文望而生畏。为了能改变害怕作文的现象,做到出口成章,下笔成文,平时要多进行阅读,多积累写作素材。每一个学生都要有自己喜爱的书籍,热爱课外阅读。正如杜甫所说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读百篇,其义自见。”书读多了,才能博古通今,写起文章来,才胸有成竹,得心应手。但是经验告诉我们,仅仅靠多读是不够的,“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曾说:”“学以为耕,文以为获”。这是说阅读是写作的先导,没有读的“耕耘”就没有写的“收获”。所以在强调学生读书的基础上要对所读之书进行熟读精思,融会贯通。积累素材,让它成为自己写作的“活水源头”,并学会运用,使作文内容应笔而生,有如涌泉,滔滔不绝,内容充实有力。我们所学的课文有许多范文都是作者对人物或动物细致观察写下来的真实素材。如《一面》中对鲁迅的描写,《鹤群翔空》中的鹤群飞翔姿态的描写,鹤鹰搏斗的场面的描写,只要认真阅读,积累素材,就能变为自己有用的东西。此外,除了从书本中积累素材外,可以从日常生活中积累,比如,就人新事的出现,1
各种有益的宣传,自然现象,社会新闻,国际时事等等这都是极好的素材,只要注意这方面的人和事,自然就会有丰富的素材,这样写作起来,就能妙笔生花,得心应手,运用自如。
(二)强化体验,让学生在绚丽多彩的生活中提高人文素养。
社会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作文教学必须把社会生活引入课堂,强化学生对生活的直接体验。然而学生生活阅历浅,知识底子薄,生活范围小,有许多学生的生活是封闭的,每天几乎都是“两点一线”,这样的生活会使学生对其他的事情漠不关心,因而缺少丰富的生活体验。我们应有计划、有目的地把学生带入丰富多彩的人生世界,在亲身经历的生活实践中去体验、领悟。带领他们到自然界如山川、河流、野外、古迹等,带他们去野外踏青,投身于大自然的怀抱,像苏霍姆林斯基一样,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观察感受,体悟启迪,捕捉文思;也可带他们深入社会环境如工厂、企业、农村、城市、街道、医院、工地和商店中去,让他们去参观,去实践。从而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开阔学生的视野,锤炼学生的思想情感。
(三)强化创新,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提高人文素养。
作文个性化是写作创新的体现和标志。为此,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该要求学生的作文中有自己的感受和见解,真切地反映自己的所见所闻。如果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能够依据自己的爱好,“我手写我口,我笔表我心”,写作欲望将会大大提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由命题,自主选材,自行写作,使
(p75)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从而形成作文教学百花齐放的气象,涌现出人文气息浓郁的佳作[2]。
三、教师教学行为导引
(一)抓好导写的第一道功夫
作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注意创设和谐的教学环境,使学生产生急于倾诉的欲望;构建一个融洽、平等的互动平台,让学生大胆交流自各自对生活的独特感受;运用师生间、伙伴间的欣赏和评析,极大地引导和尊重学生的个性表达。教师的写作指导应该是对学生生活色彩的捕捉,是对学生个体生命色彩的发现,是让学生“用我手写我心”的鼓动。
1.挖掘教材的人文精神
教师仅仅按照教材上提供的每期8次左右的习作训练,仅仅依赖于那些缺乏感染性的命题;简单而且空泛的导语;就想让学生学会真切地表达自己的内心独特感受和真实体验,就想要学生“乐写”、“善写”,那绝对是异想天开。如果那样作文永远是让孩子们在冥思苦想之后,不得不承认作文是一件头疼的事,是一件不知道为什么要写?为谁写?该写什么的苦差。教师只有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减少对写作的束缚,引起学生表述的冲动,唤醒学生的独特的生活储备,启发他们的个性化的倾诉,学生的主观感受才能充分表达出自己。
孩子的世界是神奇的、大胆的、异常丰富的,有时一个不起眼的话题,就能激发他们无法阻挡的表达。学习李峤的《风》后,二年级的孩子,就能跨越时间的阻隔与几千年前的作者交谈,他们跟李峤一起猜谜语于是写了《雨》。(有时像细丝,有时像珍珠。有时唱着哗哗,有时唱着叮咚。)他们也能突破空际的羁绊,寻找触不及嗅不到的风娃娃。于是他们说“窗帘飘起来了,那是风娃娃躲在后面。”“轮船跑得更快了,那是懂事的风娃娃,在推着它呢!”“风筝飞起来了,那是因为风筝坐上了风娃娃开来的火车,火车还会呼呼的叫呢。” 啊!我被这些鲜活的个性深深地陶醉了。
可见,能触发学生的“独特感受”的除了那些大量的典范精美的课文外,对课文的延伸和改编,在口语交际后的记载和感悟,对文章的联想和补充都是习作的好教材,只要用心去寻找,写作的教材到处都有,真是“心有多大,写作的教材就有多广”。
2.营造和谐的语言氛围
有时家人的一句平常话,朋友的一个善意的举动,教师一缕鼓励的目光,陌生人一脸热情的微笑„„都可能引起学生心灵的撼动。学生把这一切如实写下来,就有独特的个性化的东西在闪光,就能打动读者。
人文精神的培养不需要“训练”,但它绝对需要阳光、雨露和土壤。这个“阳光、雨露和土壤”,就是一种语文教育中的民主教学氛围。语文教育要求教师构建一个宽松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冲破思想的牢笼,放飞自己的心灵的自由,容忍学生的“异端”,尊重学生独立写作的权力,引导他们挖掘自己的生活储备与知识储备,结合自己的大胆想象在作文中无拘无束地倾泻思想感情的潮水;让他们能够在沐浴历史的文明的同时,又能拥有超越前人的激情!
3.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合作作文的核心是突破思维定势,培养创新意识,强化创造人格,提高创造能力。作文上的有意合作,能带来资源共享,带来智慧共生。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的思维,广泛地积累作文素材。因此,在写作之前的合作可以拓展学生的观察领域,不断增加习作内容方面的、文化方面的、语言方面的储备。写作指导中的交流合作,使学生写作的思路更具方向性,能增进写作的自信,激发表达的欲望使写作活动顺利实行。写作之后的赏析与评论,更能让学生体验到写作的成功,在欣赏中提高写作能力。
在作文教学中呼唤“我”的回归,弘扬人的主体性,发展学生的个性,让学生在伙伴间充分展示自我,使他们携手走向大自然,深入社会中,去观察、体验,增进各自的人生阅历;使他们大胆交流读书的体验,增长的见识,有利于激活他们的思维,挖掘他们的潜能,放飞他们的心智。让在伙伴式的对话、沟通中张扬自我,自然流淌心灵的泉水。写作之前的交流合作,写作中的“流动作文”(以小组的形式构建的写作形式),写作后的传阅与评析能使学生的习作如掠过晴空的云彩,美丽多姿而又呈现出个性光环。
4.培养自读、自改、互改的写作习惯
每次待学生的作文初稿完成之后,我除引导学生自评自改外,有时候还采取优生给中下生修改、优生互该、同每次待学生的作文初稿完成之后,我除引导学生自评自改外,有时候还采取优生给中下生修改、优生互该。教师仅仅按照教材上提供的每期8次左右的习作训练,仅仅依赖于那些缺乏感染性的命题;简单而且空泛的导语;就想让学生学会真切地表达自己的内心独特感受和真实体验,就想要学生“乐写”、“善写”,那绝对是异想天开。如果那样作文永远是让孩子们在冥思苦想之后,不得不承认作文是一件头疼的事,是一件不知道为什么要写?为谁写?该写什么的苦差。教师只有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减少对写作的束缚,引起学生表述的冲动,唤醒学生的独特的生活储备,启发他们的个性化的倾诉,学生的主观感受才能充分表达出自己。
孩子的世界是神奇的、大胆的、异常丰富的,有时一个不起眼的话题,就能激发他们无法阻挡的表达。学习李峤的《风》后,二年级的孩子,就能跨越时间的阻隔与几千年前的作者交谈,他们跟李峤一起猜谜语于是写了《雨》。(有时像细丝,有时像珍珠。有时唱着哗哗,有时唱着叮咚。)他们也能突破空际的羁绊,寻找触不及嗅不到的风娃娃。于是他们说“窗帘飘起来了,那是风娃娃躲在后面。”“轮船跑得更快了,那是懂事的风娃娃,在推着它呢!”“风筝飞起来了,那是因为风筝坐上了风娃娃开来的火车,火车还会呼呼的叫呢。” 啊!我被这些鲜活的个性深深地陶醉了。
可见,能触发学生的“独特感受”的除了那些大量的典范精美的课文外,对课文的延伸和改编,在口语交际后的记载和感悟,对文章的联想和补充都是习作的好教材,只要用心去寻找,写作的教材到处都有,真是“心有多大,写作的教材就有多广”。
有时家人的一句平常话,朋友的一个善意的举动,教师一缕鼓励的目光,陌生人一脸热情的微笑„„都可能引起学生心灵的撼动。学生把这一切如实写下来,就有独特的个性化的东西在闪光,就能打动读者。
人文精神的培养不需要“训练”,但它绝对需要阳光、雨露和土壤。这个“阳光、雨露和土壤”,就是一种语文教育中的民主教学氛围。语文教育要求教师构建一个宽松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冲破思想的牢笼,放飞自己的心灵的自由,容忍学生的“异端”,尊重学生独立写作的权力,引导他们挖掘自己的生活储备与知识储备,结合自己的大胆想象在作文中无拘无束地倾泻思想感情的潮水;让他们能够在沐浴历史的文明的同时,又能拥有超越前人的激情!
合作作文的核心是突破思维定势,培养创新意识,强化创造人格,提高创造能力。作文上的有意合作,能带来资源共享,带来智慧共生。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的思维,广泛地积累作文素材。因此,在写作之前的合作可以拓展学生的观察领域,不断增加习作内容方面的、文化方面的、语言方面的储备。写作指导中的交流合作,使学生写作的思路更具方向性,能增进写作的自信,激发表达的欲望使写作活动顺利实行。写作之后的赏析与评论,更能让学生体验到写作的成功,在欣赏中提高写作能力。
在作文教学中呼唤“我”的回归,弘扬人的主体性,发展学生的个性,让学生在伙伴间充分展示自我,使他们携手走向大自然,深入社会中,去观察、体验,增进各自的人生阅历;使他们大胆交流读书的体验,增长的见识,有利于激活他们的思维,挖掘他们的潜能,放飞他们的心智。让在伙伴式的对话、沟通中张扬自我,自然流淌心灵的泉水。写作之前的交流合作,写作中的“流动作文”(以小组的形式构建的写作形式),写作后的传阅与评析能使学生的习作如掠过晴空的云彩,美丽多姿而又呈现出个性光环。
桌互改等修改方式,在互评中引导学生用欣赏的眼光发现别人的优点,学习别人的长处。启发学生思考怎样修改,激发群体智慧,引导学生欣赏妙句佳作。这样不仅大大激发了自改的积极性,而且给人人提供了当好“小老师”的机会,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写作的热情。伙伴间的学习与评价除了有平等、友好、融洽的氛围外,学生的参与范围是十分广泛的,对个体习作日针对性强,收效高。
教学中“小老师论坛”、“妙词佳句赏析”、“小作家作品赏析”这些充满温情的栏目是学生十分喜欢的评价方式。
(二)值得肯定的开放评价
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有了评价,才能使教学成为一个有结构的、系统的、循环往复的、不断提高的可控过程。教学评价应该贯穿写作全程。教学评价应该是开放的。评价主体既可以是老师,也可以是同学、家长、朋友,甚至还可以是陌生人。评价形式更应丰富多样,书面评述、口头评议、赏析传阅、登载张贴„„都是对学生写作的肯定和激励。评价的内容可也应该是多元的,它应包括知识和技能,方法和过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总之,教学评价应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有
(p53~72)利于增强学生作文的信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3]。
1.交流、欣赏、互评
课标要求教师引领学生在“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别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将单调的语言符号,变成有声有感的情感倾吐。学生能在自我品读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与自信。我始终觉得这一做法远比完成一篇写作更有意义。学生在自读、自改、互改的过程中,能有效地纠正字词、语句的常见的疏漏,得到伙伴间善意、平等的帮助,体验到广泛而真切的理解。因此每次在习作的初稿完成之后,我都会鼓励先学生把自己的文章有感情的读一读,再把文章读给自己的好朋友听,并和朋友交流一下意见。在作文教学中除了关注学生的写作能力,也关注学生的写作态度,让学生积极主动在写作过程中完成习作,并逐步养成这种“自改能力”,形成 “终身受用”的写作习惯。才是具有人文性的教学活动。
2.诱导、唤醒、激励
教师的评价也是作文教学中人文性重要体现。人文教育思想认为,教育活动过程应富有人道精神。富有人道精神的教育活动应该把教育活动看作一种与“人”打交道的活动。在教育活动过程中,教师不
仅要顾及自己具体的教育目的、教育内容,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需要和感受。作文讲评并非要等到讲评课才进行,而应贯穿于作文教学的全过程。学生习作课起草时,应鼓励学生大胆表述;作文讲评应引导学生审视自我意识,调整价值取向,弘扬浩然正气。如一位学生的作文时描述了自己发明的“机器人保姆”,在作者很得意的炫耀了自己有了这个“机器人保姆”后,可以“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后。教师及时地引导他说:“我相信,你一定是替福利院的老人们设计了这样优秀的‘机器人保姆’的。在此,我替那些即将得到这种服务的老人们,谢谢你!” 这样的评价既能使学生鼓励他们尊崇善行、善事、善德,又表达人文关怀,重新塑造美好的价值取向。让作文教学成为培养情感丰富、不断进取、境界崇高的学子的人文学科。
第惠多斯说:“教学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教师的评价应是鼓励性的、对话式的、倾注人文关怀的,我们要注意用真心倾注自己情感的积极的评价诱发学生的创作动力,使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以激发学生作文的兴趣。
3.开放、展示、期盼
随着科技的进步,教育理念的更新,人们对教育的关注,我们评价学生的习作的空间也越来越广阔。借助黑板报、班级周刊、家长评语、校园广播、网络媒体、报刊杂志等手段,让学生作文得到更为开放和热情的关注也是一种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培养写作创造力的有效方式。作文评价的领空将牵动更多的人文关怀。
把人文精神渗透到作文教学中,让语文教学回归到人文教育的轨道上,我们就能听到学生的人文之花慢慢绽放的声音。这是教育者教学理念的更新,教学方式的进步。只有这样,教育才能够最终是要让学生懂得爱,懂得自由,懂得创造,真心关爱社会,热爱生活,理解和乐于去创造美好的世界。这样的作文教学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张扬,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在提高写作能力的同时,又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让学生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来武装学生,帮助他们提高思想意识水平,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使人文素养的提升与写作能力的培养二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使作文、做人做到文道一致[4](p12)。
参考文献:
【1】、人大《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Z].22北京:北京出版社,2011
【2】、肖绍国《现代教育技术辅助作文教学的人文性思考》[J].浙江:《语文教学》,2005
【3】、韦志成《语文教学艺术论》[M].53-72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4】、朱中义《怎样优化课堂人文环境》[N].山西:语文教学通讯,2001.5
第五篇:论公务员写作能力
申论是目前公务员考试笔试的必考内容,从申论的给定材料和作答要求分析,申论考试是一种以写作为主的答题方式,所以申论作答要求成为一种新的写作体裁,但是目前围绕申论写作的众多辅导教材中,大多把这种体裁归结为一种议论文体,即议论文的写作,而有的则定性为评论写作,或具体的某一写作形式,如讲话稿、报告等。由于申论写作和试卷阅判具有明显的主观性,所以写成何种文体就成为无数考生迫切渴望掌握的“秘笈”。虽然每年的试题不尽相同,但文体的确定对于考生应对申论写作具有方向性的指导意义,那么这个文体是什么?笔者以为,把申论写作定性为公文写作是比较适合所给定资料的写作要求,而且从近几年的阅卷看,写成公文形式的申论作答成绩比较突出。把申论写作界定为公文文体的写作有着充分的理由和依据,现简述如下。
一、申论的起源就是典型的公文文体。
申论作为国家公务人员选拔的一种能力测试,是有其历史渊源的,是对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的一次扬弃。“申”即“申述”、“说明”,“论”就是阐述非同一般的观点。“论也者,弥纶群言,而研精一理者也”。所以“申论”就是对某一事物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为此进行论述和表明观点、意图。作为一种对人才的选拔方式,最早来源于汉代“对策”。“对策者,应诏而陈政也”,应试者通常把自己的见解和策见以密封的形式向帝王呈送,根据帝王的要求陈述各种政见,以提出治理国家的策略和见解。对于这种文体特点,刘勰在《文心雕龙·议对 》中,作出了精辟的概括:“对策揄扬,大明治道。使事深于政术,理密于时务,酌三五以熔世,而非迂缓之高谈;驭权变以拯俗,而非刻薄之伪论;风恢恢而能远,流洋洋而不溢,王庭之美对也”。这说明,对策要宣扬治国之道,精深于政治变化,符合时代要求,不能高谈阔论或浅薄虚假,这与申论的写作要求是一致的。从公文发展史来看,一些公文名篇的内容就是作者对治理国家所提出见解,如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在中学课本中把它当作政论文,实际上,从标题的“疏”字中可以得知,这是作为大臣的魏征向当时的唐太宗呈现的一则意见,属于公文的上行文。虽然提出了观点:“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并进行论述,但重点是要求唐太宗“十思”。在我国历史上一些文人的名作,多体现在治理国家的策见上,而这些策见就是典型的公文。现在的申论考试要求考生对给定资料所反映问题提出对策并进行论述,其实类似于古代的对策,所以申论写作从一开始就体现了公文的写作要求和目的。
二、制发公文是解决申论给定材料问题的必然选择。
申论所给定的材料均为近几年的社会热点问题,这些热点既是人民群众十分关注的问题,又是党和政府亟待解决的问题,尤其是需要行政机关履行职能来化解存在的矛盾,解决问题的途径应该分解到具体的职能部门和相关人员,解决的方式可以有所不同,但落实到行文上,通过制发公文的形式来提出具体的措施和意见、办法,是必然的选择,作为政府部门决不能只提出问题或分析问题的原因,或者发一通牢骚。用制发公文的形式解决给定材料的必然选择对完成申论的作答要求有着深刻的启发性:选择正确的文种作为写作的标题;运用公文的结构安排布局;使用公文的语言组织词语、句式等。申论作答要求有的是对给定资料给予概括以供领导审阅,或是虚拟某一角色提出对策,或是确定范围进行论述作文,但无论哪种题型都应运用公文的写作思路来回答,这样回答能体现考生站在准公务员的位置思考问题,答题符合给定材料的要求,而且针对性强,务实性强,能证明你是否具备一名国家工作人员所应具有的公文写作能力。从近几年的申论试题看,也充分证明了 这一点。2003年的安全生产问题,2004年的汽车发展现状、发展趋势与城市交通拥挤问题,2005年的三农问题,2006年应对突发公共事件问题,2007年的土地被征用问题等,都与政府职能相关,解
决问题必须发挥政府的作用,而解决的手段就是以出台相关的措施和办法为主,如果考生不能站在政府部门或工作人员的位置考虑问题,不能以理性的方式提出相应的对策或意见,而是采用高考作文的思维方式作答,提出过于个性的观点,对问题进行一番议论,这能成为党政机关所需要的人才吗?是解决问题的客观做法吗?怎么能答出好成绩呢?
三、申论考试大纲要求与公文写作规律完全一致。
2007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考录公共科目考试大纲与以往相比,对于申论给定资料的性质和写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申论材料通常涉及某一个或某几个特定的社会问题或社会现象,要求报考者能够准确理解材料所反映的主要内容,全面分析问题所涉及的各个方面,并能在把握材料主旨和精神的基础上,形成并提出自己的观点、思路或解决方案,准确流畅地用文字形式表达出来。这是第一次使用了公文的主旨概念,第一次要求提出观点、思路或解决方案来进行写作,这于公文的写作规律如出一辙,岳海翔先生在《公文写作教程》中提出,主旨是指文件中所表示的意见、要求、办法、措施和主张等内容。公文以解决公务活动中的现实存在问题为已任,为了解决问题,必须要有意见、要求、办法、措施和主张。申论写作要求测查报考者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而公文写作要求的思路就是必须符合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固有规律,这说明二者写作要求也是一致的,揭示申论写作的要求与公文写作规律的一致性,目的在于只有按着大纲要求深刻理解公文写作的基本规律才能在申论写作中取得好的成绩。
既然明确了申论写作的文体是公文,就需要进一步来界定申论作答要求的各种题型到底符合公文种类中的哪一种,这样作答起来才能使写作思路更加明确,结构更加清晰,才能接近所给出的参考答案。根据2000年以来的申论作答要求,基本上属于三种题型。第一概括或概述题,即用不超过规定字数概括或概述所给定资料的主要内容;第二提出对策题,即根据所要求的虚拟角色提出解决材料所反映问题的主要对策或方案;第三作文题,给定范围或命题,围绕材料所反映的问题进行论述、论证。这三种题型的解答根据公文法定文种和事务文书的种类,都有对应的文种和解题思路。
一、概括、概述题属于法定文种的报告。
报告适用于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反映情况,答复上级的询问。根据报告的使用范围可以分为工作报告(综合性报告和专题性报告)、情况报告、答复报告、报送报告等。根据历年的试题分析,概括或概述题应该属于报告中的情况报告,就是对给定资料所反映的情况向领导或上级汇报,概括要求精练扼要,概述要求详细具体,这从历年的试题可以得到有力证明。2000年的申论第一试题:用不超过150字的篇幅,概括出给定资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2001年的申论第一试题:有条理地概括这些材料的主要内容,字数不超过200字。2002年的申论第一试题:给定资料反映了网络给社会生活带来的种种影响,用不超过200字对这些影响进行概括。2004年的申论第一试题:认真阅读给定资料,概述“我国汽车工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要求:分析恰当,条理清楚,语言通畅,字数不多于1000字。2006年的申论第一试题:假如你是一位新录用的公务员,请用不超过500字的篇幅,概述D部长谈话的主要内容,以供领导审阅。要求:概述全面,观点明确,条理清楚,语言流畅。2007年申论第一试题:根据给定材料1、2的内容,整理一份供有关负责同志参阅的材料。分析这些试题要求会发现,前三年只是简单提出对给定资料进行概括,包括主要内容的概括、主要问题的概括、主要影响的概括等;2004年要求的是概述,字数较多,而且内容包括两个方面;最近两年的概述题明确提出供领导审阅或参阅的写作要求,这是明显的要求写成供领导了解情况的报告,实际上,从作答要求看,无论是否提出供领导审阅,都应写成报告结构形式。即先用最精练的一两句话概括材料的性质和内容,然后围绕材料所反映的内容分成几个相关的段落或方面,给予简单明了但又内容全面的说明。报告写作的特点是陈述性和客观性,这就要求考生站在一个阅读者的身份对材料的内容给予条理性的表达和说明,不能加入过多主观的认识和感慨。许多考生由于不了解概括或概述的文体要求,结果写成了议论的段落,对材料中问题大发议论;或者针对某一方面的问题用墨过多,其他问题一概不提;或者一逗到底,不分层次和条理,混杂在一起说明。这种不符合报告要求的写作方式必然导致分数过低,成绩不理想。写成报告的形式,还包括对材料中特点的概括、原因的分析、做法的目的和意义等几种变异形式。把概述或概括写成报告形式,可以提高考生对材料的阅读理解水平,可以培养考生用齐全的逻辑思维反映材料所给的内容,可以让考生运用语言表达时更加简练浓缩而又不失条理和层次,所以界定为报告文种是为考生提供了该试题类型的写作思维规律,具有指导性的意义。
二、提出对策题属于事务文书计划中的方案。
计划是为完成某项任务而预先做出的安排,方案属于计划的一种,侧重于解决问题的可行性、综合性和科学性。方案的写作结构遵循计划写作的三要素,即目标、措施和步骤。通过分析历年有关提出对策题的作答要求,采用方案的写作结构是完全可行的。2000年的申论第二试题:以省政府调研员的身份,用不超过350字的篇幅,提出解决给定资料所反映问题的方案。要有条理的说明,要体现针对性和可操作性。2001年的申论第二试题:假定你是某职能部门的工作人员,请你就PPA**所引发的问题提出善后处理意见。可以全面谈,也可以就某一个方面谈。要求:意见合理,具体可行,条理清楚,语言简明,字数不超过300字。2002年的申论第二试题:从政府制定政策的角度,就如何克服资料所反映的种种弊端,提出对策建议。要求:有针对性,有条理,切实可行,字数400左右。2003年的申论第一试题:对给定资料进行分析,从政府职能部门制定政策的角度,就如何“减少事故,保障安全”提出对策建议,供领导参考。要求:分析恰当,对策明确、可行;条理清楚,语言通畅,字数不少于600字。2007年申论第四试题:假如中央有关部门成立联合检查组,对地方征用农民集体所有土地补偿费管理使用情况进行专项检查,请列出此项检查所查的主要内容。这些试题有的要求制定对策建议,有的要求制定检查内容,有的要求制定处理意见,有的明确提出制定方案,其实无论哪种要求,再仔细研究其中的具体内容会发现都是方案的写作要求。2005年和2006年关于提出对策的试题变成了不定项选择题,即从给出的解决问题的措施中找出与材料中不一致的选项并说明原因,这是提出对策试题的变异形式,只是给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要求考生对此进行辨别,这加大了答题的难度:不仅要能提出对策,还要对给出的对策进行选择,找出不符合要求的对策。
运用方案的写作思路解答该试题的类型,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价值:一是善于把握给定的虚拟角色,对策具有可操作性。提出对策试题一般给定了考生的虚拟位置或角色,这就限制了考生决不能站在一个应试者的身份作答,否则提出的对策就容易脱离材料实际,掺杂过多个人看法,导致解决问题的对策不具有可操作性。方案的制定是用来解决问题的,应统筹兼顾,从实际出发,运用科学的措施和办法解决具体问题。方案的写作思路启发考生要针对材料提出解决措施,解决问题要从诸多方面考虑并且目标确定,不能过于分散和琐碎。二是不能省略提出解决问题的原因。制定方案要说明制定依据和目的,提出对策时,也应先简要
提出问题和分析原因,即作答该试题时,开头要简单说明材料所反映问题的危害性并解释原因,然后过渡到对策的措施上。一些考生作答该题时,没有过渡,开始就是具体的措施,这是不符合作答要求的,应当引起注意。三是突出措施,条理分明。制定方案,措施是关键,必须对完成任务提出具体的落实要求,并且分解到具体的部门和人员,从制度上、财力上、思想上、组织上给予保障落实。具体到对策的作答,就是要求考生紧扣材料,主体部分突出具体的措施,有解决问题的步骤和要求,提出解决的对策应采用分条的形式,主次分明,层次清晰,避免交叉重复,这样才是答题的正确要求。有些考生对解决问题的措施回答过于简单,而且缺少步骤;有的考生列出的措施多达十几条,过于琐碎;有的脱离材料实际,凭主观想法回答,这些都是提出对策的大忌。
三、作文题属于法定文种的意见
意见适用于对重要问题提出见解和处理办法。意见具有行文方向的灵活性,即包括上行的意见,也包括下行的意见或者平行的意见,从申论最后给定的作文试题看,应该属于上行文的意见,即作为下级单位向上级机关提出解决问题的参考性意见。就申论给定的材料分析,就是考生根据自己对材料的阅读理解,针对材料中所反映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见解和处理方法,这种判断可以从历年的试题得到充分的证明。2000年的申论第三试题:就给定资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用1200字左右的篇幅,自拟标题进行论述。要求中心明确,内容充实,论述深刻,有说服力。2001年的申论第三试题:根据上述材料,自选某一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1000字左右的文章。要求:联系实际,观点明确,条理清楚,语言流畅。2002年的申论第三试题:就所提出的对策建议进行论证,既可全面论证,也可就某一方面重点论证。要求:自拟标题,字数800左右。2004年的申论第二试题:假设给定资料中有关我国城市交通拥堵的问题在你市都存在,你作为市交通主管部门的负责人,请根据给定资料,写一份“关于我市交通拥堵情况的报告”。要求:简要介绍情况,恰当分析原因,提出全面、明确、可行的对策,条理清楚,语言通畅,字数不多于1500字。2005年申论第三试题:请以“评解决我国农村农民问题的两种思路”为题,写一篇800~1000字的文章。要求:观点明确,分析具体,条理清楚,语言流畅。2006年的申论第三试题:在我国,妥善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是政府面临的重大课题,请你就我国政府如何提高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要求:自拟标题,观点明确,联系实际,分析具体,条理清晰,语言流畅,字数在1000―1200字之间。2007年申论第五试题:请以“命脉”为题,写一篇关于土地问题的文章。要求:
1、参考给定资料,自选角度,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2、观点明确,联系实际,分析具体,条理清楚,语言流畅。
3、全文不少与800字。前三年的试题作答要求有一定的灵活性,对写作的体裁限制不严格,但自2004年以后,就变成了命题作文,从写作要求看,只有写成意见才是最为恰当的。2004年的试题给出的是要写成报告,但从要求看,应该用意见才是合适的。明确用意见写作思路作文,而不能写成单纯的议论文,原因在于:材料中所反映的问题都与行政机关的职能密切相关,是国家公务人员必须处理的公共事务,作为一名国家公务人员的候选人,应该针对材料问题进行思考,发挥职能部门的作用,即明确问题的性质和危害,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重点是提出解决问题的见解和办法,并进行充分的论述和解释,体现解决问题的可行性、科学性和规范性,用理性的逻辑的思维对解决问题的观点作出具体细致的安排,条理清晰,结构严谨,语言通畅,这样写出的作文才是符合解决问题的实际,才能检验候选人是否具备适应该工作岗位的写作潜力。
用意见的写作思路作文,既是公务员岗位的选择,也是公务员能力的体现,更是工作的需要,是对准公务员写作水平的能力测验,体现了申论考试的目的。如果写成议论文,只能
说明对材料的问题认识深刻,分析透彻,缺乏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导致了写作中心的偏移,而且由于采用了过多的说理成分和实例说明,只是强调了“为什么”,没有突出“怎么办”,这不是公务员处理问题的科学方式,也不符合行政机关解决问题的正常途径,所以,确定意见的作文思路是论述题的正确选择。
界定申论写作的文体,是为申论的写作提供一种可以借鉴的思维方式,是为申论写作探索出一条基本的规律,只要紧扣材料,灵活运用,把握核心要求,就一定能取得理想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