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苏联时期的书报检查制度[小编推荐]
苏联时期的书报检查制度
2012-11-12 第09版:中外历史
作者:徐元宫 来源:学习时报 字数:2142
在 1917年十月革命之前,俄罗斯的书报检查制度已经形成了一定的传统,形成了旨在捍卫国家根基、国家各项制度、限制言论自由和获取各种信息、压制异己思想的书报检查制度的各种不同形式和方式。随着十月革命的爆发和苏维埃政权的建立,布尔什维克党也确立起自己的书报检查制度,这是整个苏联时期书报检查制度的开端。尽管在事实上整个苏联时期始终都存在着书报检查制度,然而,无论是苏联官方还是苏联社会都对书报检查制度讳莫如深。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学者才有了对苏联时期书报检查制度的历史进行研究的可能性,一批以解密档案文件为根据的研究成果在苏联解体之后相继问世,使世人对此段历史有了深切了解。
俄国著名作家、政论家柯罗连科于1900年认识了作为革命者的拉柯夫斯基,并一直跟后者保持着通信联系。他在 1919年5月18日写给拉柯夫斯基的一封信中诉说道:“向您说实话,对于任何官方的出版社,包括布尔什维克的出版社,我内心是很难一下子接受的。对于作家,特别是对于一名以写作为生的作家来说,最珍贵的就是完全不依赖于任何政权。而你们布尔什维克现在就是政权,而且不必讳言,是一种经常压制其他信仰的政权。因此,可以理解,独立作家的第一个冲动便是在出版作品时回避„官方‟的印记。我对自己说,我们的制度经常变动,但是应当有这样一些使生活不应中断的生活领域。这样的领域之一就是书籍的传播。”
1922年6月6日,人民委员会颁布了法令《关于图书文献和出版事业管理总局的章程》,成立一个新机构——图书文献和出版事业管理总局,简称出版总局,其建制在教育人民委员部之下,归人民委员会管辖。出版总局具有怎样的职能呢?该章程第一条作出了回答:“为了统一对出版物的一切形式的书报检查,特成立教育人民委员部图书文献和出版事业管理总局,其地方机构亦隶属于教育人民委员部各级地方机构。”俄罗斯历史学家日尔科夫于2001年在莫斯科出版的专著《19—20世纪俄罗斯书报检查制度史》一书中认为,该章程的内容表明,“社会主义的言论自由的理想在现实的打击下灰飞烟灭了”。
苏联书报检查的内容和对象可谓包罗万象,从各种书报文献出版物到讲稿、报告、展品、无线电广播、各种演出活动、广告、音乐录音制品,甚至境外邮件,无一不在检查之列。在检查了境外运入的或者通过邮局邮寄的书籍和印刷品之后,书刊检查官——政治编辑会采取以下处理办法:一般情况是列入拙劣作品类销毁它们,还有就是准许输入或者允许邮入,还可以将它们转入特别收藏。在此之后,涉外部门的负责人还要进行抽查,尽可能地发现下属工作中的“毛病”。从1947年开始实行这样的操作办法:每个涉外部门的书刊检查官都配备两个戳子——上边都刻有
特别号码的三角戳子和六角戳子,根据它们就可以确定检查者的名字。三角戳子打在准许放行的出版物上,而六角戳子——用书刊检查官的行话来说就是“垫圈”或者“螺母”——则打在被禁止的出版物上。工作人员可以在书上印两个六角戳子:“打两个垫圈”这一行话不仅意味着书籍被禁止,而且表明该书籍保存和发行的特殊密级条件——是“特藏中的特藏”,这类书只可以交付给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苏联克格勃、外交部的工作人员。
在苏俄政权初期被当作临时措施的书报检查制度及其措施,在后来非但没有被取消或者废除,反而日渐完善。日渐固化和完善的书报检查制度给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造成了极其严重的负面影响。
第一,对事实的篡改。苏联书报检查制度常常根据政治生态的变化而篡改甚至删除历史。比如,1949年,“鉴于各地方的要求”,一道解释说明随之而来:“对于包括前言、后记、书刊简介、文章以及所有作品都必须停止刊用的那些人的画像和照片在内的出版物,各图书馆的工作人员自己就可以进行修正,而无须报刊保密检查总局下达专门的指示。”
第二,对文化的摧残。比如,仅1925年一年,出版总局和列宁格勒出版局就查禁了221部书籍;1926年查禁了4379期国外期刊、5276部书籍和2674件印刷品邮件。
1950—1952年,根据中央委员会的一个决定,各地书刊检查机关对收藏在各州图书馆和一些高校图书馆里的这类图书进行
了全面的检查。这种检查的结果,是成千上万册包括17—18世纪极其稀有的书籍因为“意识形态上不合乎规范”而被销毁。第三,制造冤假错案,加剧社会恐怖,为苏共亡党、苏联解体埋下了祸根。比如,印刷厂的工人就常常生活在恐惧之中。关于排版印刷错误的案件逐一被呈交到国家安全部,1947年,报刊保密检查总局局长向国家安全部部长阿巴库莫夫报告莫斯科“红旗”印刷厂发生的“令人气愤的事实”:1947年《年轻的集体农庄庄员》杂志第1期出现了“愚蠢地篡改”诗歌《幸福》中的文字——应当是“1920年..列宁在布良斯克森林巡猎”,却打印成了“1920年..列宁在布良斯克森林下仔”。报告中引用了相当多这样的例子。实际上,这些案件并没有秘密蓄谋,但是这没有意义,“罪人”的命运是比较悲惨的。
第四,随着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被移植到东欧各国,作为苏联现实社会主义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书报检查制度也随之被移植到东欧各国,其弊端给东欧各国的社会主义实践也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爆发的重要因素之一。
第二篇: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
《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读书报告
《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是卡尔·马克思的第一篇政论性文章。同时是马克思系统阐述出版自由思想的开始。
1840年,普鲁士老国王逝世,以“浪漫主义”蓍称的威廉四世即位。他于次年颁布了圣诞敕令:放宽书报检查,人们无不以为盼望多年的出版自由,要由国王的恩准而现了。在一片欢呼和谢恩声中,只有马克思发出了声讨圣诞敕令的檄文,揭露了新国王在自由主义外衣下控制自由出版物的险恶用心。马克思于1842年写下了《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普鲁士专制政府扼杀新闻自由的狰狞面容,深刻揭露了检查令所谓的“自由主义”的“虚伪”本性。他认为书报检查论只制造改善的假象,而不从本质上去改造事物本身,只是愚弄大众的一纸空文。他在这篇文章中全面阐述了对出版自由的崭新的思想主张。
开篇以“我们不是那种心怀不满的人,不会在普鲁士新的书报检查法令公布之前就声明说:即使丹纳士人带来礼物,我还是怕他们。”,表现出对当世书报检查论的不满,进而更深一步分析法令本身,深刻的透析给当时渴望新闻出版自由的人民大众以当头棒喝。紧接着详细分析法令的主要条文,深入揭露它的欺骗性和反动性,引用检查令的原文:“为了使新闻出版现在就能摆脱那些未经许可的、违背陛下旨意的限制,国王陛下曾于本月10日下诏王室内阁,明确反对使写作活动受到各种无理的约束。国王陛下承认公正的、合乎礼貌的公众言论是重要的而且必需的,并授权我们再度责成书报检查官切实遵守1819年10月18日书报检查法令第2条的规定。”,针对书报检查论的内容进行具体,凡是政府的命令都是真理,而探讨只不过是一种既多余又麻烦的,揭示新闻出版自由完全是莫须有的事情。而他恰恰认为没有出版自由,其他一切自由都是泡影。
文中,马克思一条条的详细分析法令。新的书报检查令规定:“书报检查不得阻挠人们对真理作严肃和谦逊的探讨,不得使作者受到无理的约束,不得妨碍书籍在书市上自由流通。”统治者表面上确实是对出版自由进行了保障,但是马克思在《评》中对“严肃和谦逊”提出了质疑,真理本身如光芒一样,是不可能谦逊的,对谦逊的讨论的限制,实质上是限制了对真理的探寻;而严肃则是对个人风格的一种限制,法律准许你写作,但是你必须用严肃的风格去写作。马克思对此辛辣地嘲弄道:“我是一个幽默家,可是法律却命令我用严肃的笔调。我是一个激情的人,可是法律却指定我用谦逊的风格。”马克思分别对严肃和谦逊进行了客观的有力的驳斥,这样看来,所谓的新的书报检查令,就是统治阶级在玩文字游戏,实质上仍然是对出版自由的限制。从中可以看出,马克思已经对出版自由有了自己的看法——即对真理自由探讨的自由。在这期间,真理需要经过怀疑,不确定等等过程,然后再众人的探讨中寻得最终确定的真理。
新的书报检查令指出,“与宗教的一般原则相违背的一切均应杜绝,不管个别宗教党派和国内允许存在的教派的见解和教义如何。”“凡以轻佻的、敌对的方式反对一般的基督教或某一教理的行为,均不应容忍。”马克思对此指出,这不过是这其实是给新闻出版加上了新的枷锁。表示这个法令本身就是矛盾的。实际上是要保护基督教,使宗教的特殊本质成为国家的标准。政治原则和基督教原则究竟应该如何界定,马克思指出其实新的书报检查令并没有摆脱宗教的痕迹。同时马克思对新法令中对批评政府必须是善意的倾向进行了驳斥,这种说法实际上是剥夺了对政府的监督权美其名是善意的,但是什么才是善意的?这其中的文章可大了。
新的书报检查令还规定,“凡使用侮辱个别人的词句和作出败坏其名誉的判断的作品,均不得发表。”马克思犀利的指出,这其实是对报刊批评和监督权的剥夺,因为如此一来,报刊不仅剥夺了对官员进行任何监督的可能性,而且被剥夺了对作为许多个别人的某一阶级而存在的制度的可能性。如此看来,马克思对于报刊的功能是十分明确的,认为报刊具有批评和监督的权利。
在《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马克思反复提及新闻出版自由。新闻自由之艰难,主要在于权力的不平等格局。实际上,任何统治阶层都会把限制言论自由、新闻自由作为稳定统治秩序的一个重要根基,正所谓“防民之口,甚于防川”,中国如此,西方亦然。新书报检查令是虚伪自由主义的杰作。它既要在表面上扩大出版自由,又要在实际上加强控制,因而不能不自相矛盾。马克思以锋利的笔调,尖锐地揭露了这个法令中的矛盾百出和“头足倒置”的条文。新闻出版被剥夺了批评的权利,可是批评却成了政府批评家的日常责任。马克思认为:“出版法就是出版自由在立法上的认可,法律是肯定的、明确的、普遍的规范,在这些规范中自由的存在具有普遍的、理论的、不取决于别人的任性的性质。法典就是人民自由的圣经。”而“没有关于出版自由的立法就是从法律自由领域中取消出版自由,因为法律上所承认的自由在一个国家中是以法律形式存在的。”也就是说,只有被法律保障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因此,“检查”媒体的体应该是法律。
马克斯认为,出版自由是保障真理的基础性条件,出版自由不是个别人物或是个别阶级的特权,而应该是,而且必须是人类精神的特权。而报刊应该是人民思想感情的表达者,是介于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第三个因素,对政府有批评和监督的权利以及义务。他总结说,“治疗书报检查制度的真正而根本的办法,就是废除书报检查制度,因为这种制度本身是一无用处的,可是它却比人还要威风。”所谓的法令,永远只是统治者为了巩固统治而制定的有利于统治阶级利益的“书面道德”,而这种道德对于人民来说往往是被动的,所以说书报检查法令或者是制度本身就是没有存在的必要的。
在这个倡导言论自由的时代,“每一滴露水在阳光的照射下都闪耀着无穷无尽的色彩”,不得不说马克思的观点仍然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马克思用自己的叙述告诉我们没有绝对的新闻出版自由,相对的新闻出版自由又受到种种限制,那我们应该如何行使这种自由呢?这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第三篇:评《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
一百六十年前,普鲁士政府颁布了臭名昭著的书报检查令,打着言论自由的旗号,行那言论新闻专制之事。马克思以一篇洋洋洒洒酣畅淋漓的文章抨击了普鲁士专制政府的无耻行径,警醒了那些对政府抱有幻想的作者。
书报检查令先是许给民众一个幸福的希望——言论自由,“根据这一法律,书报检查不得阻挠人们对真理作严肃和谦逊的探讨,不得使作者受到无理的约束,不得妨碍书籍在书市上自由流通。”
什么是真理?什么是严肃和谦逊的探讨?
马克思直接道出了政府的心声,“对真理是否干脆就应该这样去理解,即凡是政府的命令都是真理,而探讨只不过是一种既多余又麻烦的、可是由于礼节关系又不能完全取消的第三者?”
普鲁士政府不希望民众有不一样的声音,这种妄图指鹿为马的想法昭然若揭。对于检查令来说,倾向是它的主要标准,而且是它的贯穿始终的思想。马克思说“追究倾向的法律,即没有规定客观标准的法律,是恐怖主义的法律。”检查令检查的不是行为,而是自己判断出的倾向。追究思想的法律不是国家为它的公民颁布的法律,而是一个党派用来对付另一个党派的法律。追究倾向的法律取消了公民在法律面前的平等。这不是法律,而是特权。当政集团的龌龊的良心臆造了一套追究倾向的法律,报复的法律,来惩罚思想,其实它不过是政府官员的思想。追究思想的法律是以无思想和不道德而追求实利的国家观为基础的。
那么,普鲁士政府是怎么任命书报检查官的呢,这一个特殊的群体又是怎样的一群人呢?“在任命书报检查官时也应采取同样谨慎的态度,务使书报检查官一职确由那些经证明思想可靠和能力合格的人去担任,即由完全无愧于该职务所要求的那种光荣的信任的人去担任;这种人既慎重,又有洞察力,他们善于区别事物的形式与本质,当作品的内容与倾向本身已证实没有必要加以怀疑时,他们又善于十分得体地抛开怀疑。”
可不可以这样理解,书报检查官就是得到政府充分信任的既得利益集团,那么如果是这样,书报检查官们是以怎样的标准去检查作者们的文章呢?“与此相适应〈即与追究倾向相适应〉,书报检查官也必须特别注意准备出版的作品的形式和语调,一旦发现作品因感情冲动、激烈和狂妄而带有有害的倾向,应不准其印行。”“这种人既慎重,又有洞察力,他们善于区别事物的形式与本质,当作品的内容与倾向本身已证实没有必要加以怀疑时,他们又善于十分得体地抛开怀疑。”聪明的人会发现,这两段话完全是在自相矛盾。书报检查官时而根据形式去判断倾向,时而又根据倾向去判断形式。那么还有什么标准可言,所有的客观标准都已消失了,人身关系成了关键,能称之为保证的只有书报检查官的“得体”的处事方式。
书报检查令明明写着八个大字“顺我者昌逆我者亡”,专制的制度遏制了民主的发展,政府的愚民政策赤裸裸的体现出来。马克思以嘲讽的语气揭示了普鲁士政府的小算盘,更是在文章结尾发出了振聋发聩的呼喊“整治书报检查制度的真正而根本的办法,就是废除书报检查制度,因为这种制度本身是恶劣的,可是各种制度却比人更有力量。”
普鲁士政府的丑恶嘴脸在马克思的笔下无所遁形。
第四篇:-评《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
《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有感
一百六十年前,普鲁士政府颁布了臭名昭著的书报检查令,打着言论自由的旗号,行那言论新闻专制之事。马克思以一篇洋洋洒洒酣畅淋漓的文章抨击了普鲁士专制政府的无耻行径,警醒了那些对政府抱有幻想的作者。马克思对书报检查令与真理做了十分具体的细腻讨 论。马克思认为书报检查令是可能要颁布的书报检查法的精神的预示,书报检查不得阻挠的 对真理的探讨。真理像光一样,它很难谦逊;而且要它对谁谦逊呢?对它本身吗?真理是检验它自身和谬误的试金石。那么是对谬误吗?马克思说应直奔真理,不要东张西望。给探讨 真理指定一种表情只能是“强颜欢笑”。
书报检查令先是许给民众一个幸福的希望——言论自由,“根据这一法律,书报检查不得阻挠人们对真理作严肃和谦逊的探讨,不得使作者受到无理的约束,不得妨碍书籍在书市上自由流通。”
什么是真理?什么是严肃和谦逊的探讨?
马克思直接道出了政府的心声,“对真理是否干脆就应该这样去理解,即凡是政府的命令都是真理,而探讨只不过是一种既多余又麻烦的、可是由于礼节关系又不能完全取消的第三者?”
普鲁士政府不希望民众有不一样的声音,这种妄图指鹿为马的想法昭然若揭。对于检查令来说,倾向是它的主要标准,而且是它的贯穿始终的思想。马克思说“追究倾向的法律,即没有规定客观标准的法律,是恐怖主义的法律。”检查令检查的不是行为,而是自己判断出的倾向。追究思想的法律不是国家为它的公民颁布的法律,而是一个党派用来对付另一个党派的法律。追究倾向的法律取消了公民在法律面前的平等。这不是法律,而是特权。当政集团的龌龊的良心臆造了一套追究倾向的法律,报复的法律,来惩罚思想,其实它不过是政府官员的思想。追究思想的法律是以无思想和不道德而追求实利的国家观为基础的。
那么,普鲁士政府是怎么任命书报检查官的呢,这一个特殊的群体又是怎样的一群人呢?“在任命书报检查官时也应采取同样谨慎的态度,务使书报检查官一职确由那些经证明思想可靠和能力合格的人去担任,即由完全无愧于该职务所要求的那种光荣的信任的人去担任;这种人既慎重,又有洞察力,他们善于区别事物的形式与本质,当作品的内容与倾向本身已证实没有必要加以怀疑时,他们又善于十分得体地抛开怀疑。”
可不可以这样理解,书报检查官就是得到政府充分信任的既得利益集团,那么如果是这样,书报检查官们是以怎样的标准去检查作者们的文章呢?“与此相适应〈即与追究倾向相适应〉,书报检查官也必须特别注意准备出版的作品的形式和语调,一旦发现作品因感情冲动、激烈和狂妄而带有有害的倾向,应不准其
印行。”“这种人既慎重,又有洞察力,他们善于区别事物的形式与本质,当作品的内容与倾向本身已证实没有必要加以怀疑时,他们又善于十分得体地抛开怀疑。”聪明的人会发现,这两段话完全是在自相矛盾。书报检查官时而根据形式去判断倾向,时而又根据倾向去判断形式。那么还有什么标准可言,所有的客观标准都已消失了,人身关系成了关键,能称之为保证的只有书报检查官的“得体”的处事方式。
普鲁士政府的丑恶嘴脸在马克思的笔下无所遁形。马克思:“惩罚思想方式的法 律不是国家为它的公民颁布的法律,而是一个党派用来对付另一个党派的法律。追究倾向的 法律取消了公民在法律面前的平等。这不是团结的法律,而是一种破坏团结的法律,一切破 坏团结的法律都是反动的;这不是法律,而是特权。”同样的,马克思认为,书报检查令就 是官方的批评,书报检查的标准就是批评的标准。这永远都代表着官方的立场。正如文中所 说,“检察机关“不仅调整个别公民的行为,而且调整社会精神的行为。”与此同时,即使检 察官是法律的执行工具,可法律本身都充斥着虚伪、愚弄与自欺。“检查令”中有这样一条: “根据这一法律,即根据第二条规定,书报检查不得阻挠人们严肃和谦逊地探讨真理,不得 使作家遭受无理的限制,不得妨碍书籍在书市上自由流通。”统治阶级以美丽的谎言掩盖了 其虚伪的本质,这种“一叶障目”的法律是十分可笑的。马克思对这种取巧的法律做出了自己 的嘲讽。难道幽默的作家也只能用严肃的笔法来书写?难道激情者也要谦逊的追随所谓的法 律主流么? 马克思在最后总结道:“治疗书报检查制度的真正而根本的办法,就是废除书报检查制
第五篇:《斯大林时期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案1
第10课 斯大林时期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内容标准】
(1)简述俄国1917年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概况,了解世界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及其重大意义。
(2)了解列宁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所做的探索。
(3)概述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和经济政治体制上存在的严重弊端。
【考试标准】
识记: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时间、地点、领导人;世界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的重大意义;苏俄 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1922年苏联建立。
理解: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和经济政治体制上存在的严重弊端。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知道十月革命、新经济政策、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和经济政治体制上存在的严重弊端。
2、过程与方法:
归纳分析教学法,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归纳整理、讨论分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长远、艰巨与曲折。
【教学要点】
要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重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与严重弊端。难点:20世纪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严重弊端。
【导入新课】
复习上一课时重点知识。
【新课探究】
1、苏联的成立
1922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苏联)成立,1991年12月苏联解体。(苏联由最初的4个加盟共和国增加到后来的15个)俄国国名的历史沿革 1480——1547 莫斯科公国 1547——1917、3沙皇俄国 1917、3——1917、11 俄国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1917、11——1922、12 苏维埃俄国(苏俄)1922、12——1991、12 苏联 1991年至今俄罗斯
2、斯大林 上台
1924年1月,列宁逝世,斯大林(Joseph Stalin)成为苏联的领导人。
3、20世纪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
(1)实现了国家工业化。1936年苏联工业总产值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工业强国。
(2)1932年底基本实现了农业集体化和机械化。
(3)1928年-,苏联开始实施五年计划,1937年第二个五年计划提前完成(4)1936年制定宪法,宣布建成社会主义国家。
(5)总之,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工业生产和教育事业获得跨越式发展,国防力量和国际地位空前提高,苏联以崭新的强国形象出现在世界舞台上,令世人瞩目。
4、20世纪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严重弊端 形成了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即斯大林模式:
(1)30年代形成的高度集中的国家计划管理经济体制及以个人专断为特征的过度集权的政治体制,严重压制了广大干部群众的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创造性,阻碍了社会持续健康的发展。(2)斯大林将苏联模式神圣化、凝固化,不准提出异议,更不准改革,致使社会主义丧失自我完善的活力和机会,影响了党心民心的指向。
5、20世纪三十年代苏联斯大林模式的表现
(1)工业化方面,片面发展重工业,使国民年经济比例失调,难以持续健康的发展。(2)农业方面,超越客观条件许可,违背自愿原则,强迫农民接受集体化,片面追求“大而公”,向农民索取资金过多,产生了长期的消极后果。
(3)政治方面,肃反运动产生了灾难性的后果,损失了大批党政军骨干,制造了大量冤假错案,严重干扰了经济的正常发展,进一步破坏了民主,强化了个人崇拜;形成过度集中的国家计划管理经济体制和个人专断的过度集权的政治体制,都不利于社会事业的发展。
6、20世纪三十年代苏联斯大林模式给我们的启示与教训
(1)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过程具有开创性、艰巨性、曲折性和复杂性。(2)制定经济政策时,一定要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3)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实事求是,保证各行业平衡和谐发展。(4)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依法治国,发扬社会主义民主。
【总结巩固】
学习本课,要结合考试标准掌握苏俄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1922年苏联建立;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和经济政治体制上存在的严重弊端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