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4年云浮市政府工作报告
2014年云浮市政府工作报告
——2014年2月12日在云浮市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云浮市市长 卓志强
各位代表:
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2013年工作回顾
2013年,是我市抢抓机遇、争先进位,在复杂形势下营造新优势、实现新突破的一年。一年来,市政府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和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紧紧围绕“跨越赶超、科学崛起”和建设美丽幸福新云浮目标,抓住省委、省政府促进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决策部署实施的机遇,守住社会稳定和生态保护两条底线,突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园区建设和中心城区扩容提质三个抓手,较好完成了市五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经济发展持续提速。
预计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02.3亿元,增长13.3%;人均生产总值增长12.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92.06亿元,增长26%;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45.75亿元,增长24.45%;固定资产投资总额623.38亿元,增长34.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4.02亿元,增长13.1%;外贸进出口总额15.81亿美元,增长8.5%;实际利用外资1.11亿美元,增长4.9%;12月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744.9亿元、贷款余额471.52亿元,分别增长13.1%和19.2%;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增长11.5%。
——转型升级步伐加快。
积极推进重点工程项目建设,千方百计发展新兴产业,力促转型升级。大西关经贸建设活动和第十届石展会暨第四届石文化节圆满成功。全市新引进合同项目252个,计划总投资685亿元,投资超10亿元的项目有17个。107项重点工程项目完成投资239.68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105%,其中列入省的28项重点建设项目完成投资124.57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120.6%。四大产业园区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55.1亿元,占全市的33.2%;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63.62亿元,占全市的33.1%;新增基础设施投资27.17亿元,投资额为历年最大。累计引入项目381个,总投资683.43亿元,目前建成投产项目231个,完成投资213.98亿元;在建项目73个,投入资金62.63亿元。佛山(云浮)产业转移工业园年内完成投资37亿元,引进产业项目8个,高丘六和、爱德克斯、远大药业和广云铝板带等项目建成投产;佛山顺德(新兴新成)产业转移工业园年内完成投资12亿元、引进项目6个,摩德娜机械、恒事泰金属制品、大华农饲料添加剂等项目建成投产;云浮双东环保工业园被批准为“广东省循环经济工业园”,年内完成投资14.8亿元、引进项目27个,天创双东环保开发有限公司部分项目、友源电气、骏鑫化工等项目建成投产,中顺纸业(罗定)基地首期两条生产线即将投产;云浮循环经济工业园年内完成投资7.27亿元,新签约项目20个,计划总投资53.54亿元,青洲水泥(云浮)有限公司首条日产4500吨熟料水泥生产线建成投产。汽车配件、生物制药、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初具规模。全国“三网融合”试点城市和广东省“智慧城市”建设深入推进,成功获得省级IpTV平台测试资格,信息产业集聚发展初显成效。实施“还珠工程”,优化提升市场主体比例结构,引导2314户个体工商户升级登记为企业,网报企业新增221家。市场主体突破6万大关,达到6.6万户,公司、企业登记数突破1万大关,增速为历年来最快。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89家,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51.4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6.7%,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8.83个百分点;先进制造业实现总产值148.15亿元,增长28.5%,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19.2%;高技术产业实现总产值51.43亿元,增长20.5%,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6.7%。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20.24%。
——交通建设成效显著。
全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完成65.21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107.3%。全年安排13项重点交通建设项目完成60.1亿元,完成年计划的101.4%,年交通项目数量、投资额均创历史新高。其中高速公路完成32亿元,一般公路完成23.07亿元,铁路、水路和站场完成10.14亿元。列入省计划的重点项目全部完成年度建设任务,云罗高速建成通车,南广铁路云浮段完成全线铺轨,江罗高速完成14.5亿元,阳罗高速完成5.5亿元。农村公路建设完成418公里任务。公路密度从上年的每百平方公里97.8公里提高到101.2公里。
——扩容提质扎实推进。
《云浮新区发展总体规划(2013-2030)》获省政府批复同意实施,新区规划面积535.5平方公里,范围包括安塘、都杨、腰古、思劳4个镇(街)。云浮西江新城中央商务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及城市设计已经完成;其他重要片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工作陆续展开;新城水景中轴线及滨江公园城市(景观)设计方案国际竞赛已经完成,现正进行深化设计。目前,新区已引进项目131个,计划总投资730.56亿元,落实融资项目7个,金融机构融资额43.6亿元。去年8月以来,新增动工项目38个,计划投资总额266.02亿元;新增竣工项目11个,投资总额37.17亿元。交通基础设施、城市生态景观、民生服务、公用设施、高铁中央商务区、特色小镇等20个重点项目年度完成投资36.36亿元。新区碧桂园城市花园、宝能城市广场综合体、远大美域特色小镇和五星级酒店加快建设,华立城市学院投入使用并正式招生。新区土地治理及大涌河流域水利工程、生态景观林建设等3个生态环保项目有序开展。大力推进中心市区“三旧”改造,改造项目29个面积1100.53亩。累计投入20多亿元改造和建设市政设施,提升城市功能,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工作顺利通过国家技术总评审,省级卫生镇创建工作取得新的突破;金丰路、浩林西路等多条道路实施改造和贯通;创建省文明城市取得良好成效。同时,各县(市、区)扩容提质工作扎实推进。罗定市城市总体概念规划修编全面完成,中心城区规划建设面积扩大一倍;新兴县动工建设惠能纪念广场、新体育中心、新人民医院、五星级酒店等项目,并加快推进市政道路改造,城市面貌大大改善;郁南县全面贯通九星大道延长线,拉开新区发展架构;云安县抓好青洲大道、500千伏输变电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提升城市承载力。
——综合改革亮点纷呈。
农村改革深入推进。加快建设国家农村改革试验区,探索创新现代农业经营制度和“五位一体”农村改革取得实质性成效,已接受国家农业部的中期评估。多种形式创新现代农业经营体制,温氏集团“公司+现代家庭农场”模式进一步推广,在全国建立了2047个现代家庭农场,物联网智能养殖项目进入实际应用;全市有9家公司组织实施“公司+合作社(理事会)+农户”、13家合作联社组织实施“合作社+合作社”经营模式。农业产业化发展加快,新发展各类农业产业化组织1300个,其中市级龙头企业9个、农民专业合作社1134个,新兴县被农业部认定为全国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积极推进社会综合服务网络、农村“三资”监管和土地流转平台建设,建立县、镇、村三级社会综合服务平台192个,镇级资产资源交易平台86个,县、镇两级农村土地流转平台34个,新兴县和云安县所有镇均建立了农村土地流转中心。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市,在全省率先实现监管公共服务机构100%覆盖到镇。全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建设了广东新兴肉鸡标准化示范区、郁南县无核黄皮标准化示范区和国家级沙糖桔标准化示范县等5个标准化示范基地。
信用云浮有序开展。扎实推进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加快建设全省农村金融改革创新综合试验区。出台了《云浮市农户小额贷款成本分担和风险补偿基金管理暂行办法》,全面建立和完善农户信用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围绕信用云浮建设,全面深入开展“两建”工作,在全省考核评比中获得良好成绩。市县两级征信中心企业信用信息系统已对全市9.14万家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建立信用档案,农村信用信息系统已对全市57.67万户农户建立家庭信用档案。建成信用村812条,占行政村总数的95.86%。继续探索农民建房贷款试点工作,有324户农户获得农村建房贷款授信1416.18万元,其中195户获得建房贷款793.2万元。建设石材中小微企业信用合作平台和进出口企业信用合作平台,促进实体经济发展。提高跨境人民币结算比例,全年完成结算总量35.91亿元,占同期跨境收支额的33.34%。
行政体制改革继续深化。进一步统筹食品药品监管、医疗卫生和计划生育服务资源,整合食安办和食品药品监管、工商、质监、卫生等部门的食品安全监管、药品管理职能以及经信部门的酒类流通监管职能。不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大力清理行政审批事项,全市共调整压减行政审批事项1491项,调整压减率达43.96%。出台了《行政审批事项目录管理办法》,启动商事登记制度改革,降低准入门槛、提高登记效率、强化后续监管。积极推行政府重大行政决策专家咨询论证,对涉及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要工作事项,组织开展咨询论证12场次,参与专家122人次。建立完善电子监察系统平台,进一步强化行政效能电子监察。网上办事大厅和基层便民服务站建设走在全省前列,比省的要求提前半年开通至县一级,提前三年开通镇一级,同时建成村级基层便民服务系统,实现市、县、镇、村四级联网办事,全省网上办事大厅建设现场会在我市新兴召开。
——生态建设初见成效。
全力建设全国生态文明发展示范区。以生态文明村建设为切入点,市直副处以上、县级正科以上干部挂钩联系一条自然村的生态建设,全市共落实挂钩责任干部2945人,投入资金4.24亿元,其中外出乡贤投入9900万元,建设生态文明村2968条,覆盖率达33.8%。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扎实推进,“一县一场、一镇一站、一村一点”建设任务基本完成,全省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工作现场会在罗定召开。建设省立绿道169.2公里。气象现代化建设加快推进,市区新空气质量监测系统投入试运行,已具备发布pM2.5等数据能力,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全市空气质量保持在国家二级标准以上,市区空气质量优良率、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均为100%,西江、南山河、南江河、新兴江等主要河流水质保持优良。狠抓治污减排,列入全省减排计划的52个项目全面完成。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72.5%,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80%。治洪治涝保安工程、农田水利建设工程、村村通自来水工程、农村安全饮水等民生水利工程建设顺利推进,累计完成投资4.1亿元。“三防”和救灾复产工作扎实推进。完成森林碳汇工程建设13.81万亩,建设林业生态文明“万村绿”村庄114条,完成任务的114%,森林覆盖率达68.4%。
——社会民生持续改善。
民生保障水平提高。全市民生类支出完成77.27亿元,同比增长18.01%,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72%。十件民生实事全面完成,解决了一批教育、就业、医疗、住房等领域的难点热点问题。城镇新增就业3.99万人,完成年度计划的128%,城镇登记失业率2.37%。超额完成社会保险扩面征缴目标任务,社保卡基本覆盖常住人口。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住院医疗费政策范围内报销比例达到75%,位居全省同类地区前列。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由每人每月55元提高至65元,惠及全市32.09万参保人。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住院医疗费政策范围内报销比例达到85%以上。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基层服务平台覆盖全市63个镇(街)。民政优抚工作稳步推进,全市抚恤补助均达到或高于省定标准。扶贫开发“双到”工作共投入帮扶资金2.19亿元,其中佛山市对口帮扶资金1.12亿元。完成2815户农村低收入住房困难户住房改造建设任务。动工建设保障房项目10个,基本建成1215套。新建平价商店56家,完成率达124%。实施临时价格补贴机制,向30万多人次低收入和特殊困难群众发放价格补贴878.82万元。
医疗卫生、文化科教全面发展。医疗卫生建设和服务水平显著提高。全面完成15项医改重大项目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任务,其中,63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卫生监督协管服务覆盖率达100%;城乡居民规范化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达97.16%、新生儿疾病筛查率达93.48%、农村改厕1.7万户;重性精神病检出率达7.79‰,我市被评为“广东省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工作优秀市”;公立医院改革等七项医药卫生改革工作走在全省前列。平价医院、平价诊室、平价药包等平价医疗服务全面开展;完成对市中医院和市妇幼保健院整体搬迁,市妇幼保健院综合住院大楼动工建设,市人民医院新院二期工程顺利推进;有效防控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全年无发生重大疫情流行。完成年度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管理工作任务,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人口素质不断提高。文化建设扎实推进。建成了471个镇(村)文化站(室)和电子阅览室,完成了全市广播电视“户户通”建设任务。罗定龙龛岩摩崖石刻、郁南大湾古建筑群经国务院核定并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新兴县图书馆被评为国家一级馆,云浮市博物馆被评为国家二级馆。云城区山城石雕工艺被列入第一批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示范保护基地。成功举办了纪念六祖惠能圆寂1300周年暨2013广东禅宗六祖文化节。加快实施体育惠民工程,新建成11个乡镇农民体育健身广场,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开展。教育工作取得新成绩。23个教育创强镇(街)通过了省督前检查。全市高考本科重点上线人数627人,增幅达30%。与华南师范大学、深圳宝能集团签订教育合作项目意向。编写出版并在全市中小学使用《立德树人》一书,促进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建成中央福利彩票资金资助乡村学校少年宫8所。罗定职业技术学院实施“校政企”办学模式,办学水平不断提高。邓发纪念中学办学水平提升初见成效。市技工学校新校区投入使用,云浮电大建成“云浮终身学习网”。科技创新有新进步。我市被科技部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高新区科技企业孵化器加快发展,已有云浮南风数字科技有限公司等20家企业入驻。首个自主制定的农业类国家标准《热带亚热带桑树栽培管理技术规程》获准发布实施。“国家生猪种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获得批准,成为粤西地区第一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罗定稻米”和“云安蚕茧”申报通过国家质检总局审查,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达13个。LED照明产品推广应用工作扎实推进,全市新装LED公共照明路灯5779盏,改造公共照明路灯2.55万盏。旅游事业稳步发展。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1619.54万人次,增长44.11 %;实现旅游总收入157.95 亿元,增长26.43%。新兴县被国家农业部、旅游局认定为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
平安云浮建设深入开展。社会组织管理体系改革进一步推进,新登记社会组织94个。“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社会管理创新”项目获“广东治理创新奖”,自然村乡贤理事会培育和发展基本实现全覆盖。在镇(街)设立政务服务中心,在行政村设立便民服务站,全面提升服务农村水平。全面推进平安云浮建设,实施打防管控建工作。深入开展“平安细胞”工程建设,认真做好矛盾纠纷和不稳定因素排查化解工作,调解率100%、成功率99.2%,受理群众来信来访件(人次)同比下降18.78%,全国全省“两会”期间,群众进京非正常上访量为零,受到省通报表扬。严厉打击“三违三抢”行为,组织了33次大型联合执法行动,拆除违法建设面积2.4万平方米,清理抢种青苗34.7万棵。深入开展扫黑除恶、禁毒、打击盗窃摩托车等专项行动,在市中心城区创新交巡警合一的勤务运作模式,加快群防群治步伐,各类违法犯罪警情同比下降15.5%,打掉各类犯罪团伙173个,没有重大刑事案件发生。加快推进社会治安视频监控系统二期建设,以信息化为引领提升公安机关核心战斗力和情报主导警务能力。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没有发生重大安全生产和食品安全事故。加强应急管理,没有发生重大群体性事件。社会大局持续稳定,群众安全感进一步提升。
——政府自身建设继续加强。
坚持依法行政,努力打造阳光政府、人民满意政府。认真执行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各项决议并报告工作,主动向市政协通报情况,广泛听取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各人民团体意见,共办理人大代表建议84件、政协委员提案178件,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生态建设、教育创强等事项26项,向市政协通报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交通建设等事项12次。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和省的实施办法,认真查摆和整改“四风”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坚持立行立改。加强政府一般性支出管理,严格执行“三公”经费的各项规定。建立作风建设全方位监督平台,开展正风肃纪行动。建立改进作风、联系群众长效机制。市政府的会议、文件、简报均大幅减少,考核检查活动压减到原有的10%以内,撤销评比达标表彰活动19项。充分发挥行政效能投诉中心作用,开通了网络行政效能投诉平台。效能监察、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不断加强,查处了一批违纪违法案件。政府职能和机关作风进一步转变。
此外,审计、物价、统计、人事人才、经济发展研究、项目代建服务、民族宗教、档案、外事侨务、港澳事务、台务、人民防空、地方志、消防、保密、残联、侨联、文联、社科联、妇儿、青年、工商联、红十字会、贸促会、新闻出版以及驻市外机构等工作也取得新成绩。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政府工作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这是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开拓进取、奋力拼搏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驻云浮部队官兵和关心支持云浮发展的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及国际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主要是:经济总量不大,财政自给水平比较低;三产业发展不够协调,经济转型压力较大;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不够健全;社会保障能力水平不够高;转变政府职能任务繁重。等等。对此,我们将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2014年工作安排
各位代表,2014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一年,是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做好今年的工作意义重大。当前,省委、省政府促进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给云浮带来的机遇前所未有,佛山市对口帮扶我市的力度前所未有,全市上下合力谋发展的干劲前所未有,只要我们把握好机遇,进一步加快融入珠三角并开展更高层次的合作,就一定能在新的起点上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新跨越。
今年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和市委五届五次全会精神,以改革促发展,以发展惠民生,突出优化发展环境,加快转型升级,促进城市扩容提质,努力提升经济发展速度,切实提高质量和效益,保持社会和谐稳定。
今年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5%;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4.4%;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2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9%;固定资产投资额增长3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4%;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在3%左右;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8%;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增长15.5%;单位GDp能耗下降3%。
为实现上述目标,今年政府工作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具体为“突出三个重点,打好三大会战,深化三项改革,抓好三大工程,加强三项建设”:
一、突出一产求优、二产求大、三产求快的三个发展重点,努力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
坚定不移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构建支撑云浮当前和未来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着力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促进一二三产业全面协调发展。
(一)优化发展现代农业。高度重视“三农”工作,扎实推进特色农业建设,提高农业综合效益,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加快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改造传统农业,发展现代农业。深入开展粮食稳定增产行动,建设连片大规模粮食生产示范区,稳定粮食播种面积达180万亩、粮食总产量71万吨以上。推进中草药、品牌蔬菜、花卉苗木、高产油茶等特色种植业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发展农业生态观光等乡村旅游休闲农业。加快培育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市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8家以上,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500家以上。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管,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市。推进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抓好中小河流治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中小型灌区续建和节水改造等项目建设。扎实抓好新兴、郁南创建省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工作。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组织实施“广东农村信息直通车工程”,提升基层科技服务能力。
(二)做大现代工业产业。大力提升传统支柱产业,推动“五大产业”逐步向“千亿产业”目标发展。更加突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推进中小企业孵化器和创新产业示范基地建设,重点帮扶高成长性中小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加快软件园、科技园建设,不断提升高新技术产业比重。进一步提升装备制造业成套设备制造能力,加快推进汽配产业基地建设。大力培植和发展物联网、现代物流、保健养生、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3D打印技术等产业。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提升纺织、食品、日用化妆品等行业,发展包装印刷、工艺美术等都市型工业。加大石材行业整治,优化布局,促进石材行业健康发展。充分发挥国家石材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的作用,提升云浮石材产业的竞争力。继续实施“还珠工程”,加强对中小微企业的服务和管理,促进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转型升级,做大产业规模。努力推动对外贸易转型升级,积极开拓东盟贸易市场,努力推动主要产品出口种类和数量实现新突破。做大跨境人民币结算规模,提升对外贸易质量。抓住国家加快“珠江—西江经济带”建设的机遇,扩大与相关地区的合作。
(三)提速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推进大型房地产、大型商贸广场等重点项目建设。加强城市新区农贸市场规划建设,支持各县(市、区)建设果蔬、鲜活农产品等专业物流市场。优化城乡商业布局,加强对美食、购物、休闲等特色商业的规划和引导,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加快发展科技、信息、金融、动漫等生产性服务业。以云浮石材博览中心和云浮石材产业城为依托,做大云浮石材网、石汇网等电商平台。抓好智慧城市试点和物联网应用,推进光纤入户和WiFi热点覆盖。推广新业态应用拓展和三网融合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继续推进省级IpTV平台发展和全市三网融合双向网络建设覆盖。全面提升商贸、餐饮、物业管理等生活性服务业,积极培育文化创意、会展经济等新兴服务业。大力发展新型消费和绿色消费,挖掘农村消费潜力。加大重点旅游项目的招商引资力度,着力打造区域性旅游目的地,加快提升景区品质和等级。积极开展“智慧旅游”试点城市工作,推进与珠三角及两广地区旅游的开放合作。
二、打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园区扩能增效、城市扩容提质三大会战,努力增强加快发展后劲
深入开展“会战攻坚年”活动,突出打好三大会战,完善基础设施,打造发展平台,优化发展环境。今年继续安排108项重点工程(项目),计划总投资1930.84亿元,年度计划投资350.05亿元。
(一)优化立体交通体系。今年交通计划投入75.33亿元。重点抓好南广铁路、江罗高速公路、阳罗高速公路、高村立交,云浮新区东部快线、西部快线、云杨公路、沿江公路等在建项目建设,确保南广铁路、云杨公路一期第二和第三标段、高村立交等一批项目年内建成通车。全力加快汕湛高速云浮段、思劳立交、云浮新区互通立交、省道S369线罗定段路面改造工程、省道S279线郁南县都城至宝珠段改造工程、南广铁路云浮东站交通枢纽、云浮新港物流园、西江星晖造船厂码头、云浮郁南南江口码头扩建等一批项目动工建设。大力推动云浮(罗定)航空产业园建设。抓好三茂铁路云浮高峰至云浮新港铁路专线工程、国道324线云浮市腰古至茶洞段改线工程的前期工作。做好汕湛高速公路新兴至湛江段、怀罗高速公路、罗信高速公路、西江发电厂煤专用码头等项目储备。谋划西江航道整治、广梧高速公路扩建、三茂铁路(含阳春至罗定支线和罗岑铁路)升级改造、广明高速公路西延长线与江罗高速对接、珠三角至云浮轻轨、新城区游艇码头等一批项目。落实建管养并重措施,着力提升国省道和农村公路等级,建设农村公路420公里,提升公路养护和运输水平。推动城市公交优先发展,完成公交发展规划,加快环保、低碳城市公交快速运输通道建设,推进公路、水路、铁路、航空综合运输体系建设,改善交通出行条件。
(二)提升园区承载水平。积极做好佛山对口帮扶我市的对接合作工作,完善组织架构,创新园区投资建设运营机制,力争在园区建设、产业转移、产城融合等方面的深度合作取得新突破。积极推动广佛肇云区域经济一体化,融入珠三角借力发展。加大园区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力度,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和金融、教育、医疗、交通、通讯、消防、商贸、文化娱乐等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建设;完善园区考核机制,加强对园区规划实施、项目建设、达产达标、质量效益和基础配套进度情况的考核。结合新区产业规划,加快佛山(云浮)产业转移工业园各项规划编制。加快南园主要道路、供电供水、排污设施、美化绿化等规划建设,重点发展汽车配件、机械制造、新型建材、医药食品加工等产业。加快顺德(新兴新成)产业转移工业园的招商引资及扩园申报;进一步完善六都分园的道路、变电站和污水处理厂等基础设施;双东分园要尽快建成“两纵两横”主干道和物流园骨干路网,并争取通过省级产业转移工业园批准认定。规划建设中意(云浮)产业园。力争全市产业园区实现工业产值500 亿元,工业增加值130亿元。力争重点产业园区和重点产业年内完成招商引资800亿元,实际投入资金100亿元。
(三)加快城市扩容提质。加快云浮新区核心区开发建设。抓好南广高铁综合交通枢纽、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云浮学校、西江新城医院、远大酒店、金融街、特色小镇、农民集中安置小区等项目建设,加快宝能、敏捷、奥园、碧桂园、大润发等城市综合体项目建设。不断完善新区道路交通、卫生教育、娱乐休闲、供水供电、防洪排涝等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新区配套设施。加快行政区划调整,争取年内实现云安县撤县设区。大力推进云浮城区的提质,推动各组团与中心城市同城一体化。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加快停车场、健身休闲场地、应急避难场所等公共配套设施建设。抓好中心城区和各县(市)城区主干道改造、市政道路贯通、小街小巷整治工程,进一步拉通、拓展城区路网,缓解交通压力。扎实推进市城区蟠龙天湖、英东体育馆广场改造工程。大力开展城市绿道、沿江绿带、社区公园建设,基本达到生态文明城市标准。进一步加大环境整治力度,着力推进生态绿色发展,巩固和提高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和省文明城市工作成果。积极开展卫生县城、文明县城、卫生镇、卫生村和文明村镇创建工作,全面提升城乡环境卫生整体水平。进一步扩大罗定、新兴和郁南的城区规模。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城镇化,加强规划,优化布局,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加强重点镇、中心镇建设,打造一批功能完善、特色鲜明、山水风貌的美丽城镇。推动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向农村延伸,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
三、深化经济领域、农村发展、社会管理三项改革,努力激发发展活力
积极落实省关于今年重点领域13项改革的部署,深入开展“改革深化年”活动,着力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努力优化政务环境、要素环境、市场环境、信用环境、营商环境和金融环境,营造环境高地。
(一)加快经济领域改革。抓住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加大市场化改革攻坚力度,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政府主导作用。切实抓好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建设,逐步健全资本、产权、技术、知识产权等交易市场,促进要素市场投资主体多元化,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推进商事登记制度改革,以优化行政审批流程及标准化建设工作为重点,不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放宽市场准入限制,降低准入门槛。理顺政府与市场、社会的关系,理清明晰部门审批监管职责。充分发挥各级网上办事大厅的作用,实现90%行政审批事项、80%公共服务事项网上办理。创新城市建设投融资机制,探索BT、BOT以及“四位一体”的融资模式,吸引更多金融资本参与中心城区扩容提质。创新园区投资建设运营机制,通过市场化运作、股本比例分享收益的形式,吸引更多社会资金参与园区建设。深化“三规合一”,提高科学统筹利用资源的水平。
(二)深化农村改革。全面加快建设农村改革试验区。不断创新现代农业经营体制机制,扶持发展壮大温氏模式和罗定“聚龙”模式,加大探索“公司+现代家庭农场”、“公司+合作社+农户”、“合作社+合作社”三大新型经营模式力度,着力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深入推进信用云浮建设,突出抓好重点项目,构建社会信用体系和市场监管体系,全面推进两建工作。建设覆盖全社会的公共信用信息管理系统,建立信用分类监管、经营异常名录和黑名单制度。加快金融改革创新步伐,加快建设农村金融改革创新综合试验区。推动云城区、罗定市农村信用联社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力争增设1-2家村镇银行。加大国内外金融机构引进力度,年内争取落实2家以上金融机构进驻我市。加快培育资本市场,推动温氏集团整体上市及设立企业集团财务公司。探索试行“政银保”合作模式涉农贷款,鼓励发展涉农保险,逐步建立广覆盖的涉农保险保障体系,增强农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
(三)创新社会治理。进一步探索构建多元共治体系。整合现有资源,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信用云浮建设、培育发展自然村乡贤理事会和社会组织等统一起来,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的社会治理体系,建立健全信用政府、信用企业、信用村、信用个人和农村基层社会组织积极协同,乡贤和群众广泛参与,协同共治的社会治理机制。推进构建枢纽型组织体系、社会组织登记管理体制改革、强化社区服务功能、建立镇村便民代办服务机制、探索创新新区社会管理机制等社会体制改革项目建设,确保社会体制改革取得实效。进一步推进城乡基层自治。创新农村(社区)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制,引导发展农村(社区)社会组织,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参与,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同时,探索创新住宅小区物业及社会治理方式,创新外来人口管理手段。
四、抓好生态文明、社会保障、民生实事三大工程,全面构建美丽幸福新云浮
按照建设生态文明发展示范区的要求,切实保护好云浮的青山绿水。更好地提升民生福祉,满足广大群众的民生新需求,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一)实施生态文明工程。深入实施“森林碳汇、生态景观林带、森林进城围城、乡村绿化美化”四大重点生态工程,重点推进城市绿道、城市公园、江河沿岸和高速公路、南广铁路两旁绿化景观建设。以消灭宜林荒山、改造疏残林、纯松林和布局不合理的桉树林为重点,建设森林碳汇林13.76万亩,推进4.2万亩新老城区林相改造和新区森林公园建设。抓好环境保护,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全面推进工程减排、结构减排和管理减排,确保主要污染物持续均衡削减。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强化矿产资源管理,提高土地利用率。严格执行投资强度、土地规模控制、产出贡献的刚性标准,鼓励推进高层标准厂房建设。健全自然资源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对森林、山岭、荒地、滩涂等生态空间进行统一确权登记。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重点抓好天然林、生态公益林保护和退耕还林、沿江防护林和水生动物养护工程建设。加强城乡水环境和空气质量监管,抓好城市水源地和重点城镇备用水源工程规划建设,加大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力度。推动各县城、各镇(街)建设一个森林公园。启动幸福村居创建行动,加快城镇污水处理厂建设,完善“户收集、村保洁、镇集中、县(市、区)转运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模式,全面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73.8 %(其中市区85%)、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落实干部挂钩制度,继续推进生态镇村建设。
(二)实施社会保障工程。推进就业惠民、创业富民、投资兴民、社保安民、扶贫助民。健全促进就业创业机制,城镇新增就业3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万人,扶持创业1200人,带动就业5000人。逐步完善各项社保制度。探索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多缴多得”长效机制,基础养老金提高到80元。制定特困参保人员养老保险补助办法,加强大病救助。完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体系、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和优抚安置工作体系。保障困难群众尤其是特困群体基本生活,完善能托底的社会保障制度。强化土地被征收农民社会保障工作,推动异地务工人员工伤、失业保险全覆盖。扎实推进和谐劳动关系示范区建设,切实化解劳资纠纷。
(三)实施民生实事工程。今年继续重点办好“十件民生实事”,让人们享有更高水平的民生保障、医疗卫生、教育文化服务。主要体现在:一是全面推进教育强市建设。年内创建15个省教育强镇,抓好云城区和新兴县创建教育强县(区)和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县工作。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优质标准化发展。积极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实施西江新城教育发展计划,扎实推进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云浮学校建设。大力推进校园安全工程,全市95%以上学校达到“平安校园”要求。开展现代远程成人教育,推进开放大学建设。提升邓发纪念中学办学质量。积极扩大罗定职业技术学院办学规模,推动规划建设幼儿师范分院。推进市中专学校创建省示范性学校工作。推进规范化幼儿园建设,促进学前教育优质发展。二是推进公共文化体系建设。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完善市、县、镇、村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全面推进基层文化设施全覆盖工程。加强文物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推进各县(市、区)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推进创建平安文化市场,深入开展扫黄打非工作。加快推进市体育公园和儿童活动公园建设,新建乡镇农民体育健身广场12个。三是深化卫生体制改革。继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机制。继续推进平价医疗服务,每个县(市、区)各建设一家平价医院,100%的公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使用平价药包。加快推进县级公立医院改革,确保完成省下达的“80%的县级公立医院完成改革”的工作任务。启动实施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大力扶持民营医疗机构发展。巩固发展中医药强市成果,推动“三甲”中医院和中医“治未病”工程建设。完成农村改厕1万户。深化人口计生综合治理,落实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等惠民政策,稳定低生育水平。四是全力推进科技创新。推进市科技(科学)中心建设,认真做好LED照明产品推广使用,抓好科技服务业发展、专业镇转型升级和农业科技园区建设等工作。五是切实加强社会服务平台建设。完善社区、社会组织和社工“三社联动”工作机制,健全社区网格化管理体系,建立覆盖社区居民和流动人口的综合性服务平台。扎实推进平安云浮建设,以打防管控建为抓手,继续推进“平安细胞”工程,构建社会治安网格化防控体系,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不断提升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有效防范和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加强应急体系建设,推进市、县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建设,进一步提升防灾减灾能力。六是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积极实施食品安全行动计划,保障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实施标准化战略,强化打假工作责任制的落实,加强质量强市建设。同时,深入开展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和全市城乡一体化住户调查。大力弘扬新时期“诚信、包容、实干”的云浮精神,组织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教育。
继续做好拥军优属、国防教育、人民武装、人事编制、民族宗教、外事侨务、港澳台事务、经济发展研究、机关事务、妇女儿童、项目代建服务、人防、消防、国资、物价、统计、科普、气象、史志、档案、老龄人、保密、残联、侨联、文联、社科联、工商联、红十字会、贸促会、新闻出版以及驻市外机构等工作。
五、加强民主法治、工作作风、勤政廉政三项建设,全面建设人民满意政府
深入开展“作风整顿年”活动,加快职能转变,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努力建设人民满意和更加信赖的政府。
(一)全面推进民主法治。进一步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加大行政执法监督力度,提高依法行政水平。认真落实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和决定,加强与市政协的工作沟通和协商。健全行政监督机制,认真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人民团体的意见,自觉接受人民群众和新闻舆论监督。争取全省电子政府建设试点。全面推进电子纪检监察综合平台建设。继续落实《云浮市贯彻落实〈法治广东建设五年规划(2011-2015年)〉的实施意见》,做好市政府规范性文件制定工作,完善规范性文件、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建立科学的法治建设指标体系和考核标准。健全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制度。建立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加大政府购买法律服务工作,进一步落实全市行政机关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工作和行政执法责任制。加大行政复议力度,健全行政复议审理机制,纠正违法或不当行政行为,全面推进法治政府建设。
(二)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扎实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全力解决“四风”突出问题,建立联系群众、改进作风常态化制度。健全领导干部带头改进作风、深入基层调查研究的机制,完善直接联系和服务群众制度。建立市县镇村四级政务服务体系。精简会议和文件,改进会风文风,力戒形式主义、文牍主义。严格控制各类庆典、多重检查、评比及达标创建活动。严格落实公务接待、公车管理和公务考察的监督,杜绝铺张浪费。开展明查暗访,落实工作督查查办、限时办结等制度。深化正风肃纪行动,加强各级政府执行力建设,着力治庸治懒治散治慢治奢,坚决整治“吃拿卡要”、权力寻租等行为,推动机关作风进一步好转。
(三)深入抓好勤政廉政。始终高度重视党风廉政建设,深入推进廉政风险防控管理,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大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力度,构建全市动手抓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良好局面。建立健全市、县、镇三级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严格落实行政问责制度,加强重点项目、土地和房屋征收廉政监督与效能监察。建立地方各级政府债务风险防控和预警机制,严格政府举债程序,加强地方债务审计。加强经济责任审计,强化审计监督。继续加大查办案件工作力度,坚持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着力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切实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形成为民务实、清廉高效的良好政风。
各位代表,“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让我们在中共云浮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凝心聚力、开拓创新、砥砺奋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全市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第二篇:云浮市2012年市政府工作报告(发布稿)
政 府 工 作 报 告
——2012年1月8日在云浮市第五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云浮市代市长 卓志强
各位代表:
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本届政府任期工作回顾
本届政府任期的五年,是充满挑战和机遇的五年,也是我市全面实施“十一五”规划、启动“十二五”规划,推动经济社会实现加快发展的五年。市政府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和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带领全市人民,沉着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等挑战,抢抓机遇、团结实干,圆满完成了市四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一)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
预计2011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01.9亿元,比上年(下同)增长15%,比2006年增长1.2倍;人均生产总值2.1万元,增长13.9%,比2006年增长1.1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83.2
亿元,增长36.8%,比2006年增长2.2倍;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9.8亿元,增长32.8%,比2006年增长1.6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363.2亿元,增长30%,比2006年增长2.3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8.6亿元,增长18.5%,比2006年增长1.3倍;外贸进出口总额13.5亿美元,增长0.7%,比2006年增长1.5倍;2011年11月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553亿元、贷款余额328亿元,分别增长13.6%和18%,分别比2006年增长1.2倍和2.1倍。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在全省排位不断前移,2011年前三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地区生产总值、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速分别居全省第1位、第2位和第3位。
(二)转型升级实现新突破。
工业集聚发展态势基本形成。打造“五大”百亿特色产业集群取得突破性进展,各大产业均找到转型升级的有效载体。获批石材、不锈钢制品和电池等3个省级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建成云浮国际石材博览中心,引进北方集团投资50亿元建设中国〃云浮国际石材产业城。中材、华润、英坭等知名企业先后落户或增资扩产。新兴县不锈钢产业园、省市共建先进制造业(硫化工)产业基地建设加快推进。云浮发电厂C厂建成投产,云浮风电项目(罗定亚婆髻山和新兴天露山风电场)已动工建设,华润西江发电厂项目已上报国家能源局,云浮核电站(中广核、中电投)项目建议书已上报省发改委。
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与四大商业银行和国开行签订授信总
额556.8亿元融资协议,并已落实316亿元。大华农公司成功上市,温氏集团、新达公司成功发行企业债券。新培育限额以上商贸流通企业200家,建设一批“万村千乡”市场工程配送中心和农家店。2011年房地产开发投资21.5亿元,比2006年增长3.2倍。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2个,举办3届禅宗六祖文化节和旅游文化美食节。2011年接待游客803万人次、旅游总收入87亿元,分别比2006年增长1.6倍和2.5倍。三网融合应用、物联网、文化创意、健康休闲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新业态初步形成。
农业农村经济较快发展。农业产业化组织发展到417个,其中省级农业龙头企业16家、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69家、农民专业合作社241个,带动27万农户增收致富。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温氏集团三度入选广东百强民营企业前10位,并成为广东“千百亿”名牌培育工程企业,2011年销售收入突破300亿元。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发展到52个,认证产品分别发展到58个、23个和9个。郁南县10万亩沙糖桔生产基地、罗定市20万亩稻谷生产基地被列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基地。粮食生产连年丰收,均完成省下达的考评任务。
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五年共创建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等创新载体22个,组建云浮石材研究院、物联网研究院等研发机构6所。获批省级以上科技项目374项,其中省部产学研合作项目99项;被批准为全省第一批产学研合作示范市,2010年获中国产学研促进奖,2011年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
市。建成国家石材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广东)和五金制品、石材产品省级检验站,省级五金制品和石材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先后落户。五年共有15个产品获广东省名牌产品称号,有8个特色产品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新增广东省著名商标25件、驰名商标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各2件。
(三)双转移取得新成效。
四大园区建设加快推进。佛山(云浮)产业转移工业园入围省示范性产业转移工业园,竞获扶持资金5亿元,并被认定为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佛山顺德(云浮新兴新成)产业转移工业园竞获省专业性产业转移工业园扶持资金1亿元;云浮循环经济工业园被认定为全省首批循环经济工业园;云浮双东环保工业园被省环保局批准为环保类专业园区。截至2011年底,四大园区累计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47.5亿元,带动社会投入22.6亿元;入园项目368个,计划总投资724.3亿元。其中佛山(云浮)产业转移工业园累计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26.6亿元,入园项目235个,计划总投资406亿元,建成投产项目182个。
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迅猛发展。五年共签约项目833个(含内外资),合同投资总额953.9亿元。其中2011年签订项目239个,合同投资总额462亿元,引资总额相当于“十五”时期的3.3倍。丰达、爱信精机、嘉吉、家乐福等世界500强、大型外资企业相继落户。2009—2011年,共确定210个项目为市重点工程项目,完成投资444.2亿元。其中2011年安排100项市重点工程
项目,完成投资176.7亿元。
农村劳动力实现有序化技能化规模化转移就业。五年共转移农村劳动力25.6万人,其中转移到珠三角等地9.5万人;组织技能培训14.8万人次,培训后转移就业13.4万人。我市校企合作订单式等培训模式获上级充分肯定。
(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新跨越。
五年共投入209亿元,是此前13年累计投入的3倍。全力推进以“七三三三一”工程为重点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建成广梧高速(云浮段)、云浮新港,全面整治西江航道(云浮段)。云岑高速、阳罗高速、南广高铁、罗岑铁路、温氏都杨码头、云浮港都杨通用码头(煤码头)等均已动工建设;江罗高速已完成项目动工前期工作,汕湛高速清远清新至云浮新兴段省已同意开展项目业主招标。云肇轻轨、怀罗高速、罗信高速和云浮新港、都杨、温氏三大物流园前期工作进展顺利。升级改造国道324线(云浮段)及省道368线等一批公路,实现通镇、通村公路硬底化。截至2011年底,全市等级公路通车里程共7420公里,五年新增603公里,其中高速公路98.5公里;公路密度从2006年的每百平方公里87.7公里提高到95.4公里。
(五)人居环境建设创出新亮点。
城乡规划建设水平显著提高。启动云城、云安同城化和都杨新城区(城北新城区)建设,云六大道和河杨公路先后完成升级改造,沿江公路(六都至都杨段)基本贯通,新城快线(云
杨公路)建设加快推进,初步搭起“一江三组团”城市发展路网架构。改造完善南山森林公园、市人民广场和市城区供水管网及部分主干道路。建成城市型慢行绿道80公里、郊野绿道300公里、山地自行车赛道6公里。创建宜居城镇16个、宜居村庄133条、宜居社区32个、生态文明村2819条;分别获省优秀城乡规划设计奖、宜居环境范例奖各1项,省宜居示范镇1个、宜居示范村庄8条。
电网、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日臻完善。五年共投入电网建设资金33.2亿元,其中农网改造15.8亿元,新建、改造10千伏及以上输变电线路2570公里;投入水利建设资金14.3亿元,完成13宗城乡防灾减灾、79宗中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和惠及74.8万人的饮水安全工程。
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取得显著成绩。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控制在省下达的目标以内。单位GDP能耗1.227吨标准煤,比2006年下降16.3%。全面完成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任务,成功创建省林业生态市,森林覆盖率达67%。提前实现县县建成污水处理厂目标,城镇污水处理率达63.3%,城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建成155条省级卫生村和14.8万户农村卫生厕。全面推行城乡垃圾统一收集清运。成功创建省卫生城市并启动创建国家卫生城市。
(六)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迈出新步伐。
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五年共投入民生事业134.2亿元,占财政支出59.8%。城镇新增就业16万人,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建成保障性住房3120套。基本医疗保险实现城乡一体化,社会养老保险覆盖城乡居民。城乡困难群众最低生活保障、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人员供养、特殊困难群众大病医疗救助等制度进一步健全。我市成为全国金保工程建设示范市。
扶贫开发“双到”工作成效显著。累计投入帮扶资金5.1亿元,改善贫困村生产生活条件,发展集体经济项目450个,惠及贫困户3.2万户,实现“三年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目标。2010年省考评获“优”等次。
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全面发展。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施,学前教育、特殊教育、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加快发展。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85%以上,通过省“普高”验收。高考上本科人数逐年增加,高等教育在校生达到4.6万人。校舍安全工程建设有序推进。市教育园区建设加快推进,市中专新校区(首期)基本建成。教师工资福利待遇“两相当”全面落实,“代转公”问题全面解决。新建市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等一批公共文化设施。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文化惠民工作居全省前列。创建“广东省禅文化创意产业园”和“广东省石艺创意产业园”。完成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和第二轮地方志编修。基本完成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率先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建设市人民医院新院,扩建市中医院,完成 20间镇(街)卫生院改造和829间农村卫生站规范化建设。成功创建全国基层
(社区和农村)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全省首个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市,创建4个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市、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进入全省先进行列。成功组织第16届亚运会火炬传递云浮站活动,承办2011年全国青少年(男子)曲棍球锦标赛和举办第三、第四届市运会。参加第13届省运会和第6届省残运会获金牌总数分别名列全省第12位、第13位。成功创建并连获省双拥模范城。国防建设和民兵预备役、统计、物价、人事人才、知识产权、地震、民族宗教、档案、外事侨务、港澳事务、台务、人民防空、消防、保密、气象、侨联、文联、社科联、科协、工商联、红十字会、贸促会、新闻出版以及驻市外机构等工作也取得新成绩。
平安和谐云浮建设扎实推进。认真落实领导接访和包案制度,加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力度,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全面建成县镇村综治信访维稳中心,圆满完成奥运会、亚运会、亚残运会和大运会举办期间的安保和维稳任务,全市社会大局保持稳定。加大打私、打假、打击传销和食品药品安全专项整治力度,市场秩序不断规范。应急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预防和应对突发事件能力有效提升。切实抓好安全生产,有效防范了重特大安全事故的发生。全面推进和谐劳动关系示范区创建活动,劳动者合法权益得到切实保障。
人民生活明显改善。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367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553元,分别是2006年的1.6倍和1.7
倍。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383.9亿元。市政府承诺为群众办的“十件民生实事”按计划完成。
(七)体制机制改革闯出新路子。
实施主体功能扩展、三网融合、三规合一、美好环境与和谐社会共同缔造行动等工作创新,获上级肯定和社会广泛关注。农村综合改革、农村金融改革、“以奖代补”推动项目建设等经验在全省推广。我市被国务院批准全国三网融合试点城市,被国家有关部门批准为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电子商务三网融合创新示范城市,被省批准为全省三规合一试点市、农村改革发展试验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区、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示范市,以及三网融合双向互动数字电视应用、远程教育应用、远程医疗会诊和智慧城市试点市,云浮三网融合应用示范产业基地列为全省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
(八)政府施政能力实现新提升。
认真执行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各项决议并报告工作,主动向市政协通报情况,广泛听取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各人民团体意见。五年共办理人大代表建议469件、政协委员提案859件。全面完成“五五”普法任务。清理审批事项294项。完成新一轮市县政府机构改革,全面开展富县强镇、简政强镇事权改革和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各级行政服务中心和行政电子监察系统进一步完善,市、县两级工程建设领域项目公开平台全面开通。率先在全省建立“农村廉政直通车”制度。市政府班子在省党风廉
政建设责任制考核中连续四年被评为“好”的等次。
过去五年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这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市政协和社会各界监督支持的结果,是全市上下在复杂困难环境中抓准机遇、化危为机的结果,是历届市委、市政府班子艰苦创业、打下良好基础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向所有关心支持我市发展的各级领导和港澳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驻云浮部队和武警、消防官兵,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社会各界人士,表示最衷心的感谢和最崇高的敬意!
各位代表,回顾过去五年的工作,我们得到许多有益的启示:一是必须坚持科学发展不动摇,敢于探索科学发展新路,敢于自加压力,迎难而上,才能不断创出工作新业绩、实现新突破。二是必须坚持加快发展不动摇,抢抓发展机遇,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化”融合发展,才能从根本上改变云浮相对欠发达的状况。三是必须坚持体制机制创新不动摇,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营造和谐发展环境,才能不断增强加快发展的活力和动力。四是必须坚持执政为民不动摇,实实在在为老百姓谋福祉,才能不断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五是必须坚持依法行政不动摇,大力优化政务环境,才能不断提高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
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经济总量小、发展不充分仍然是我市面临的主要矛盾。主要是产业发展水平不高,还没有
形成一批支撑经济快速发展的优势产业集群;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城镇化水平较低,尤其是中心城区集聚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公共事业发展相对滞后;政府服务效能有待提高。对这些困难和薄弱环节,我们将采取切实措施,认真予以解决。
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和总体要求
今后五年,是我市实现经济社会跨越赶超、科学崛起的重要时期,我们面临重大发展机遇。从国际看,重振全球经济增长已成为世界各国广泛共识,有利于我市扩大对外开放、拓展发展空间。从国内看,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坚持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着力扩大内需促增长,我省加快实施双转移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必将为我市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从我市看,已形成加快发展的良好态势,尤其是随着园区和交通等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后发优势日益凸显,这为我市加快融入珠三角、加快发展迎来难得的机遇。只要我们抢抓机遇、勇于进取、务实工作,就一定能够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新跨越。
今后五年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市第五次党代会工作部署,围绕“跨越赶超、科学崛起”主题和建设幸福云浮目标,大力实施“集聚带动、转型拉动、创新驱动、统筹推 11
动”发展战略,全面建设全省农村改革发展试验区、循环经济和人居环境建设示范市、广东富庶文明大西关,努力开创云浮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新局面。
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是: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5%、28%、23.5%和20%以上,每年增速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位居全省前列;全市科学发展水平、人民幸福指数、社会事业发展水平在全省排位不断前移;产业结构更加优化、城乡建设更加协调、生态环境更加良好。
根据上述总体要求,实现今后五年奋斗目标,必须在“六个全面提升”上下功夫:
(一)全面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按照加快融入珠三角的要求,高起点规划建设交通网络,重点围绕中心城区、县(市)城区、四大园区、特色产业集聚带,全面推进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城际轻轨、西江航道和港口码头建设,加快各类交通运输站场和县镇村公路建设与改造,实现与珠三角、粤西以及大西南地区的快速通达。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乡防灾减灾能力和水资源利用率。加快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
(二)全面提升产业集聚发展水平。坚持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做优产业结构,做大产业集群,做强企业实力,加快新型工业化步伐;坚持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改善农村发展环境
为重点,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传统农业大市向现代农业强市跨越;坚持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提高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大力发展各具特色的地方经济,加快壮大县域经济。
(三)全面提升城乡建设水平。突出宜居城乡建设,加快新型城市化进程。坚持绿色、智慧、包容和以人为本发展理念,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抓好城乡发展规划,加快建设宜居的生态绿城、宜业的创业新城、平安的和谐之城,努力把云浮建设成为有特色、有品位、值得作为故乡的宜居宜业平安幸福之城。
(四)全面提升民生保障水平。坚持以人为本,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提升教育质量,加快创建教育强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扩大城乡社会保险覆盖面,完善惠及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农村劳动力培训和转移就业工作,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切实提高城乡居民收入,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五)全面提升文化强市建设水平。大力挖掘、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公民道德水平。积极举办和参与禅宗文化交流活动,努力建设“世界禅宗文化思想高地”。加快构建覆盖城乡的普惠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让群众文化惠及百姓。推动文化资源向产业资源转化,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建设,促进文化与经济融合发展。
(六)全面提升社会建设水平。以人民群众满意为目标,全
面建设服务、责任、法治和廉洁高效政府。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全面发展社会各项事业。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深入推进法治云浮建设,努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各位代表,市第五次党代会和人代会的相继召开,标志着云浮发展新的航程已经开启。只要全市人民团结一致、奋力拼搏,就一定能圆满实现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各项目标任务,开创更加美好的明天。
2012年工作安排
2012年是新一届政府的开局之年,也是为实现全市经济社会跨越赶超、科学崛起打好基础的关键一年。做好今年工作责任重大。我们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省委十届十一次全会精神和市第五次党代会工作部署,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全力推动各项工作有效落实。
2012年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5%;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2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长3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1.9%;单位GDP能耗下降3.89%,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控制在省考核指标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控制在4%以内。
实现今年目标,我们必须抓好以下八方面工作:
(一)加快推进转型升级,做优存量经济。
加快工业集聚发展。全力推进“千亿工业”大会战,大力实施工业企业成长工程,推动“五大”特色产业加快转型升级。加快“中国〃云浮国际石材产业城”、中材水泥、华润水泥、青洲水泥、云浮风电等项目和新兴县不锈钢产业园、省市共建先进制造业(硫化工)产业基地建设,力促华润西江发电厂、云浮核电站(中广核、中电投)、云浮电厂D厂、粤泷电厂二期、郁南抽水蓄能发电等电力能源项目立项申报取得突破。制定石材等产业的行业标准,力争打造一批国内外知名品牌。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利用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和信息化改造提升机械制造、纺织服装、农产品深加工等传统产业,加快发展生物制药、电子信息、电池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发挥云浮循环经济工业园、云浮双东环保工业园示范带动作用,加快发展循环经济,打造一批环境友好型特色产业。年内继续培育一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9%以上。
发展壮大现代服务业。制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规划,大力引入生产性服务业项目和培育本土龙头服务企业。发挥生产性服务业在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过程中的作用,加快发展信息、金融、会展、咨询、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完善政银企合作机制,落实与四大商业银行和国开行授信融资协议,保持信贷资金较快增长。着力开发禅宗文化、温泉、原始生态森林、生态观光农业、农家乐等旅游资源,力争全年实现接待游客965万人次、旅游总收入
105亿元。办好第九届中国(云浮)国际石材科技展览会、第三届广东(云浮)石文化节。加快宝利来、华立、远大等五星级酒店和东方时代广场、家乐福等城市商贸综合体项目及各县(市、区)房地产项目建设。推动三网融合应用、物联网、文化创意、健康休闲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国家和全省农村改革发展试验区建设,大力实施现代农业提升工程,推动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县建设,发挥温氏集团龙头带动作用,打造国家级畜牧业产业化示范中心,进一步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年内新发展省级农业龙头企业 2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 10家、县级农业龙头企业15家、农民专业合作社50个。加强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和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加快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年内新创建优势特色农产品示范基地5个。抢抓国家推动水利改革发展机遇,精心组织实施一批重大水利工程。加快佛山(云浮)产业转移工业园防洪治涝、南山河城区防洪和罗定市引沙灌区等工程建设,年内动工建设8宗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完成16宗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和30宗灌区改造工程。推进村村通自来水工程。加快中低产农田改造,年内建设1.8万亩现代标准农田,确保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180万亩、总产66万吨以上。
加快发展外源型经济。加快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加大对重点行业和龙头骨干企业出口的支持。推动外商投资企业、加工
贸易企业扩大内销。加快云浮海关业务技术综合楼等口岸服务平台建设,进一步优化通关环境。加强与港澳台经贸合作,积极开拓东盟、非洲、俄罗斯等新兴国家贸易市场,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组织参加第111、112届广交会、第四届广东外商投资企业产品(内销)博览会、2012年粤港澳等境内外经贸合作交流活动。力争全年进出口总额和出口总额分别增长12%以上。
加强自主创新。发挥云浮高新区科技企业孵化器、国家和省级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等创新载体以及国家石材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广东)等平台的作用,加大创新型人才引进和培养,加强三网融合、物联网、生物制药等领域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推动新兴产业创新发展。进一步深化产学研合作,重点扶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的创新型企业发展,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企业。
(二)加快推进双转移,做大增量经济。
加快四大园区建设。按照产业集聚发展、土地集约利用、生活设施集中配套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征地报批和公共配套服务设施,提升园区产业集聚能力,促进产业向园区集聚,形成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创新园区管理体制,优化园区发展软环境。年内四大园区新动工和建成项目投资额均要实现增长35%以上,其中佛山(云浮)产业转移工业园和佛山顺德(云浮新兴新成)产业转移工业园要达到40%以上,成为全市主要经济增长点。
提升招商引资质量。加强产业招商、平台招商和重点招商,力争年内引进投资额10亿元以上项目10个,其中世界500强或大型外资企业2家,大型央企2家、龙头民企6家。坚持引进项目与引进技术、管理、人才相结合,鼓励外资更多投向传统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力争年内合同利用外资和实际利用外资分别增长12%以上,确保招商活动签约项目履约率达到70%以上。
加快重点工程项目建设。健全抓落实责任机制,提高服务水平,全力抓好总投资1057.2亿元、年内计划投资191.8亿元的100项市重点工程项目建设,进一步增强发展后劲。
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以基层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突破口,以技能培训为抓手,以劳务对接为依托,推进农村劳动力有序化技能化规模化转移就业。推进技工院校与产业转移园区企业对接,全面推行校企合作订单式培训、技能下乡培训、结对培训和特色培训等培训模式,为我市实施双转移战略提供大批的现代产业工人。年内培训农村劳动力3.7万人,新增转移就业6万人。
(三)加快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区位竞争力。加快“七三三三一”等交通工程建设。加快云岑、阳罗等高速公路建设,年内建成云岑高速双凤至罗定段,动工建设江罗高速。推动南广高铁全面复工、罗岑铁路加大投资力度。加快温氏都杨码头、云浮港都杨通用码头(煤码头)和云浮新城物流园、云浮新港物流园等物流产业基地建设。继续开展西江航道整治和
界首至南江口段文明样板航道建设。推进怀罗、罗信高速和云肇轻轨、都杨西江特大桥等项目前期工作,落实汕湛高速清远清新至云浮新兴段项目业主。继续谋划申报一批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
加快市域交通网络建设。推进国道、省道和县乡公路升级改造,加快农村公路建设。年内完成国道324线河口至安塘段改线、沿江公路(六都至都杨段)扩建和省道276线、113线大修改造工程。加快推进新城快线(云杨公路)和市新城区客运站、货运中心等交通运输站场建设。发展公交事业,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
(四)加快推进宜居城乡建设,增强发展承载力。做好城乡发展规划。按照三规合一要求和“一江三组团”城市发展格局,高标准修编完善城乡、城市总体规划和各类控制性详细规划,完善空间地理信息共享平台,全面优化空间布局。年内重点开展城西新区、城东片区和城北新城区发展规划编制和全市农林水土及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编制。加强规划管理,严厉打击违法违章建设行为。加强土地储备,加快推进“三旧”改造和市城区石材企业搬迁工作,加大闲臵土地处臵力度,提高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水平。
完善城市服务功能。完善中心城区、县城和中心镇的交通、供电、供水、污水处理等公共服务设施以及教育、医疗、旅游、商业等综合服务功能。推进市城区道路贯通工程,缓解交通拥堵问题。推进市城区应急备用水源及都杨西江水厂建设。完成云城
区河口街市政综合开发建设,启动蟠龙天湖景区改造和市体育公园等市民活动休闲场所建设。加强城市综合管理,创建智慧城市,提高城市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巩固提升省卫生城市成果,推进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工作。
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推进“一城三江三线”生态景观林带建设。实施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和生态文明“万村绿”工程,创建省园林城市。年内造林19万亩,绿化村庄100条。继续创建一批名镇、名村和宜居城镇、宜居村庄(社区)。健全节能减排目标考核机制,严格执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和前臵审核制度,狠抓重点流域、区域、行业污染治理,确保完成节能减排目标任务。
(五)加快推进文化强市建设,增强发展软实力。着力提升禅宗文化影响力。深入开展禅宗文化研究、挖掘,组织举办禅宗文化论坛等研讨活动,完善禅文化旅游配套服务设施,加强与日本、朝鲜、韩国等国家的交流,提升禅宗文化影响力。
着力发展群众文化。完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推进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社区)文化室、农家书屋等文化场所建设。继续开展农村电影放映、送戏下乡等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鼓励支持文艺创作。深入挖掘和整理南江文化。加强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着力发展文化产业。大力促进文化与经济融合发展,推进禅
文化创意产业园和石艺创意产业园建设,年内在文化产业项目引进和建设上实现新突破。加快文化改革发展,全面完成经营性文化单位改革。
(六)加快推进社会事业建设,增强发展凝聚力。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快发展学前教育,推行在小学增设附属幼儿园,年内全市各镇(街)建设1所以上规范化中心幼儿园,基本普及学前三年教育。注重发展特殊教育。大力推进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建设。加快薄弱高中改造和中职学校建设,提升高中阶段教育水平。加强校园安全和校车安全管理。加快市教育园区和华立学院建设,年内建成市技工学校新校区(一期)。着力解决市中心城区优质学位不足问题,扩建新建幼儿园、小学、中学各2所。鼓励和支持创建教育强镇、教育强县,启动创建教育强市工作。
完善城乡就业服务体系。实施全民技能提升储备计划,开展公益性职业技能培训,促进高校毕业生、返乡农民工、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倡导和鼓励自主创业,推动以创业带动就业。规范企业劳动用工行为。加快镇(街)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服务所建设,组织各类大型招聘会,拓展网上就业服务。年内新增城镇就业岗位3.1万个,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0.9万人,免费创业培训0.15万人。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加强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和市级统筹,做好职工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基本医疗、社会养老保险与城乡医疗
救助等制度的统一衔接。完善困难群众社会救助体系和残疾人服务体系,切实保障农村贫困家庭、城镇困难家庭、老弱孤寡残等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抓好扶贫开发“双到”工作,全面完成脱贫目标任务。发展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健全覆盖社区、乡镇的平价商店网络。建设保障性住房1100套。
加强医疗卫生建设。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工作,加快推进公立医院改革。继续抓好市人民医院新院和市妇幼保健院新院建设。完善市、县、镇、村四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信息化建设,年内完成30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升级改造,完成1.5万户农村改厕。全面落实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加大卫生监督和重大传染病防治工作力度。加强中医药工作,巩固全国基层(社区和农村)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成果。引导民营医疗机构健康发展。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加强流动人口、娱乐场所、出租屋管理,严厉打击黑恶势力、“两抢一盗”等严重刑事犯罪活动。继续抓好综治信访维稳“三级平台”建设,完善“大排查”、“大调解”、“大接访”等工作机制,切实预防和妥善处臵群体性事件。继续探索完善三级理事会。加强社会建设信息化工作,完善应急管理机制。严格落实安全生产“一岗双责”,强化各级政府监管责任和企业主体责任,防范和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严厉打击制假售假、走私行为,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管理和无证无照经营综合治理,规范市场秩序。
统筹其他各项事业发展。加强国防教育、人民防空和民兵预备役工作,做好军队转业人员安臵工作,巩固省双拥模范城成果。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深入推进“六五”普法,加强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切实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认真做好统计、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国资、气象、方志、档案、对台、老龄等各项工作。
提高财政保障能力。大力培育和扶持重点财源税源,加强税收征管和非税收入管理,确保财政收入较快增长。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强财政资金的预算管理、使用监督、责任审计和绩效考评。加大对教育、文化、卫生、体育和就业、医疗、养老、保障性住房等民生事业投入,提高民生保障水平。
各位代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承诺,今年继续集中力量为人民群众办好扶贫、就业、社保、住房、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物价、农田水利和宜居环境建设等方面的十件实事。
(七)加快推进改革创新,增强发展动力。
推进体制改革。着力抓好培育和规范管理社会组织、深化住房保障制度、深化医疗保障制度等三大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工作。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完善土地流转机制,探索解决农村居民融入城市发展的有效途径。深化富县强镇、简政强镇事权改革和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推进云城、云安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工作。
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完善各县(市、区)主体功能扩展规
划。全面实施与主体功能区建设相配套的财政保障机制和政绩考核机制。继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农村金融改革工作。
推进信用云浮建设。完善市、县征信中心建设,创建一批信用村、信用企业,逐步建立覆盖城乡居民、各行各业和服务全社会的征信体系。加强社会诚信宣传教育,营造“讲信用、守信用”的良好社会环境。
推进美好环境与和谐社会共同缔造行动。全面实施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推行自然村(居民小组)竞争性“以奖代补”项目。探索外出乡贤在社会管理、公益事业和经济发展中发挥作用的新途径,推进新农村建设。全面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推进创建省文明城市工作。
(八)加快推进政务环境建设,增强政府服务发展能力。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加强执法公开、政务公开、行政复议和行政应诉工作,依法科学民主决策,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完善向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向政协通报工作制度,认真落实和执行人大决议、决定,自觉接受人大的依法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切实提高办理人大建议、政协提案质量。
提高行政效率。创新政府管理方式,推进电子政务和网上审批。加强政风建设,转变机关作风,把更多精力放在服务企业、监管市场和解决民生问题上。推进全省“工程领域项目信息公开和诚信体系建设”、“地方政府及政府机关绩效管理”试点示范市创建工作。健全机关效能监察机制,严肃查处政令不畅、办事效
率低等问题。健全重点工作领导挂帅和检查督促机制,围绕重大决策、重要事项、重点工程加强督查督办并严格问责。对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幸福云浮和经济发展、重点工程项目建设等工作实行考核。
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推进廉政建设,确保反腐倡廉各项措施落到实处。深化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规范权力运行。切实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严肃查处损害企业和群众利益的行为。加强公务员培训,建设政治坚定、业务精通、清正廉洁、作风优良的公务员队伍。
各位代表,发展的蓝图令人鼓舞,崇高的使命催人奋进。让我们在中共云浮市委的坚强领导下,齐心协力,开拓创新,真抓实干,为实现跨越赶超、科学崛起,建设幸福云浮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注释
1、打造“五大”百亿特色产业集群:即打造石材、不锈钢制品、水泥、硫化工、电力五大年产值超百亿元产业集群。
2、三网融合:指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之间的互联互通、融合发展。
3、四大园区:佛山(云浮)产业转移工业园、佛山顺德(云浮新兴新成)产业转移工业园、云浮循环经济工业园、云浮双东环保工业园。
4、“七三三三一”工程:即七条高速公路(广梧、云岑、阳罗、江罗、怀罗、罗信以及汕湛清远清新至云浮新兴段);三条铁路(南广高铁、罗岑铁路、云肇轻轨);三个码头(云浮新港码头、云浮港都杨通用码头、温氏都杨码头);三大物流园(云浮新港物流园、都杨物流园、温氏物流园);一段西江黄金水道。
5、一江三组团:西江,云城老城区、云安县城、都杨新城区。
6、金保工程:即劳动和社会保障电子政务工程。
7、三规合一: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之间相互协调、相互衔接,形成统一的规划体系。
8、智慧城市:指以信息网络为基础的城市信息体系,它综合运用地理信息、全球定位、遥感系统等技术,对城市的基础设
施、公共服务进行全方位的信息采集、动态管理和辅助决策。
9、集聚带动:即通过工业向园区集聚、企业向产业集聚、人口向城镇集聚,整合资源,提升效益,带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10、转型拉动:即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加速产业、城市、社会等转型发展,在转型发展中优化结构,做大总量,提升质量,拉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11、创新驱动:即把改革创新作为发展的根本动力,深化各项改革,推进制度创新,为跨越赶超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持。
12、统筹推动:即更加注重统筹推进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13、城西新区:指城西324国道沿线市教育园区至碧桂园一带新开发形成的片区。
14、城东片区:指城东324国道沿线一带石材企业东迁后开发形成的新片区。
15、城北新城区:指以佛山(云浮)产业转移工业园为核心开发形成的新城区。
16、“一城三江三线”生态景观林带:“一城”指云城区周边第一重山,“三江”指西江干流云浮段、罗定江和新兴江三条流域两侧林地,“三线”指广梧高速(包括云岑高速双凤至罗城段)、国道324线罗定-云城河口段(70km)和省道276线腰古-新兴段(25km)两侧延伸1公里可视范围内林地。
第三篇:云浮市(商品)混凝土质量管理规定
云浮市预拌(商品)混凝土质量管理暂行规定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预拌(商品)混凝土质量管理,确保建设工程质量,根据国家、省、市有关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所称预拌(商品)混凝土,是指由水泥、集料、水以及根据需要掺入的外加剂和掺和料等按一定比例,在搅拌站经计量、拌制后出售的并采用运输车,在规定时间内运至使用地点的混凝土拌合物。
第三条 凡在本市范围内生产、使用预拌(商品)混凝土及实施对预拌(商品)混凝土质量监督管理的质量监督机构,必须遵守本规定。
第四条 市城区范围内的预拌(商品)混凝土质量监督工作由云浮市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站(以下简称市质监站)负责具体实施,其他各市、县(区)的预拌(商品)混凝土质量监督工作由当地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站参照本规定具体实施。
第二章 预拌(商品)混凝土质量控制
第五条 预拌(商品)混凝土企业必须在核准的营业范围内进行生产、经营,严格执行国家的有关技术规范、标准,建立和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及质量保证体系,生产工艺设备、计量检测手段、工序质量控制等必须符合相应的要求。
第六条 预拌(商品)混凝土企业应按规定进行原材料、混凝土拌合物和混凝土力学性能检测。本市城区范围内预拌(商品)混凝土生产企业按以下规定向市建设工程质量检测站送检:
一、原材料检验:水泥按《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验收规范》(GB50204)第7.2.1规定取样送检,粉煤灰或其他掺合料每200吨取样送检不少于一次,砂、碎石每2000立方米或小于2000立方米时,每周取样送检不少于一次,外加剂每批不多于100吨取样送检不少于一次。
二、混凝土配合比验证:当季使用等级的配合比每季不少于一次。
三、混凝土强度检验:用于出厂检验混凝土强度的试件,每幢号工程、每使用等级的混凝土试件送检不少于一次。
第七条 预拌(商品)混凝土企业应对不同原材料、不同技术要求的混凝土先做原材料和配合比试验,并根据气候变化、工地施工情况、运输时间调整混凝土的初凝时间。对于有控制混凝土收缩和水泥水化热要求的混凝土,应做干缩试验和水泥的水化热试验,防止混凝土出现开裂。
第八条 混凝土的生产和运输应符合《预拌混凝土》(GB14902)的要求。
第九条 预拌(商品)混凝土企业应单独建立不合格试验项目台帐,当出现不合格的检验项目时,应及时向企业的技术主管领导报告,并采取必要的措施防止质量不合格的混凝土出厂。
第十条 市质监站对预拌(商品)混凝土生产企业每季度不少于一次定期监督检查,并根据客观情况,进行不定期的监督检查,定期和不定期监督检查的情况每季度向社会公布。监督检查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企业资质证书;
(二)企业生产条件和质量保证体系;
(三)原材料质量;
(四)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五)混凝土拌合物质量和混凝土强度抽验;
(六)试验资料;
(七)混凝土生产过程质量控制;
(八)原材料出厂质量证明书和复验报告;
(九)计量系统误差检查;
(十)其他需要检查的内容。
第十一条 市质监站按工程质量监督工作方案对进入施工现场的商品混凝土进行监督抽查。
第十二条 施工企业应保证商品混凝土从搅拌运输车卸出至浇筑完毕不超过《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GB50164)规定的时间。
第十三条 施工企业进行混凝土浇筑和养护,应符合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验收规范》(GB50204)、《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GB50164),并应采取措施防止产生裂缝。
第十四条 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旁站监理人员必须实施全过程的跟班监督,并做好旁站记录。
第十五条 发生下列情况之一时,预拌(商品)混凝土企业、施工企业应立即向该工程的质监员口头报告,并在三天内以书面形式报告市质监站。
(一)商品混凝土的凝结时间、和易性不符合要求导致施工现场无法施工。
(二)商品混凝土强度达不到设计要求。
第三章 预拌(商品)混凝土使用的质量管理
第十六条 预拌(商品)混凝土生产企业在供应预拌(商品)混凝土时应向施工单位提供下列资料:
(一)预拌(商品)混凝土配合比报告
预拌(商品)混凝土生产企业在供应混凝土前应向施工单位提供预拌(商品)混凝土配合比报告,包括经验证的基准配合比和当班的现场配合比。
(二)预拌(商品)混凝土发货单
预拌(商品)混凝土发货单应做到一车一单,随混凝土送料车一起送到工地,作为预拌(商品)混凝土交货验收的依据。
(三)预拌(商品)混凝土出厂质量证明书及原材料复验报告 预拌(商品)混凝土出厂质量证明书按批次签发,单位工程内同一分部工程、强度等级相同、配合比相同、一次连续供应的混凝土为一批次。混凝土出厂质量证明书应在该批次混凝土强度检验后 5 日内送施工单位,有抗渗或其他要求的预拌(商品)混凝土应在有关项目检验后 5 日内送施工单位。预拌(商品)混凝土生产企业在向施工单位提供出厂质量证明书的同时应提交该批次混凝土所用原材料(水泥、砂、石、外加剂等)的复验报告。
(四)按规范要求需要提供的其他资料。
第十七条 施工单位应在约定交货时间前完成浇筑准备工作,并在监理单位的监督下,会同预拌(商品)混凝土生产企业完成对进场的每一车预拌(商品)混凝土进行交货验收。验收内容包括:
(一)查验预拌(商品)混凝土类别、数量和配合比。
(二)查验预拌(商品)混凝土的拌和时间,记录搅拌车的进场时间。预拌(商品)混凝土的运输时间超过技术标准或合同规定时,应当退货。
(三)目测预拌(商品)混凝土拌合物的性能。
(四)测定预拌(商品)混凝土的坍落度。坍落度的偏差范围应符合《预拌混凝土》(GB14902)规定。坍落度不能满足施工要求时,预拌(商品)混凝土生产企业应根据规范进行调整,但必须保证混凝土质量,经调整后仍不能满足施工要求的,该车混凝土不得使用。施工单位认为合同规定的坍落度无法满足泵送要求而需增大坍落度时,应征得监理(建设)单位同意后书面通知预拌(商品)混凝土生产企业调整。
验收合格后,施工、监理(建设)及预拌(商品)混凝土生产企业应在预拌(商品)混凝土发货单上会签。交货验收手续完成后应立即组织卸料。
第十八条 商品混凝土供货量的计算应按《预拌混凝土》(GB14902)第8条的规定执行。
第十九条 预拌(商品)混凝土企业除按规定做好商品混凝土的出厂检验外,还须对混凝土进行交货检验,出厂检验的取样试验工作由预拌(商品)混凝土企业承担,交货检验的取样试验工作由需方承担。
第二十条 在监理(或建设)单位见证人员见证的情况下,由预拌(商品)混凝土企业和施工企业的代表对商品混凝土的坍落度进行检查、留取混凝土试件和合同中规定的其他指标进行检验,具体按《预拌混凝土》(GB14902)第10条的规定执行。
留取的混凝土试件经预拌(商品)混凝土企业代表、施工企业代表和见证人员确认及做好标记后,由施工企业负责进行标准养护或同条件养护,到规定龄期后在监理人员的见证下送市建设工程质量检测站检验。
施工现场取样制作混凝土试件的数量,具体按《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第7.4.1条的规定执行。
第二十一条 预拌(商品)混凝土企业供应的混凝土质量必须满足《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GBJ107)要求。
第二十二条 预拌(商品)混凝土企业代表、施工企业代表和监理(建设)单位见证人员应在交货检验单上将检查结果和留样情况详细记录,并签名确认。当标准养护的试件不合格时,由预拌(商品)混凝土企业负责,当标准养护的试件合格而同条件养护的试件不合格时,由施工单位负责。
第二十三条 预拌(商品)混凝土企业或施工企业一方不履行交货检验的工作,因混凝土质量所造成的损失由不履行的一方负责。
第四章 附 则
第二十四条 商品混凝土在使用过程中如发生质量争议,应委托有资质的检测单位对混凝土质量进行技术检测。
供需双方根据检测报告,对各自应承担的经济责任进行协商解决。如协商不成,可向仲裁机构申请仲裁或直接向人民法院提出诉讼。
第二十五条 本办法自颁布之日起施行
第四篇:云浮市环保局信访工作办理程序
云浮市环保局信访工作办理程序
一、登记、立案
对受理的来电、来信、来访及有关部门、领导的批转件,应于发生之日起5日内作出登记、立案,填写《环境信访立案登记表》。
二、分选
对已登记、立案的环境信访事项作出分选,直接受理或转交有关行政机关办理。
交办环境信访事项填写信访转办单或通过移送函形式,于立案之日起2日内转出;登记交办去向、交办时间及要求回复时间。
三、呈批
对5人以上集体访或10人以上联名来信环境信访事项,或上级部门交办的环境信访事项,须呈主管领导阅批。重点信访案件由主要领导阅批。
四、现场调处,跟踪落实
一般信访事项自立案之日起10日内到现场核实情况,反映属实的,依法处理,提出处理意见,并跟踪处理意见落实情况;填写《现场调查记录表》;对反映失实的,回复信访人,无更新情况或无信访人联系方法的予以结案。
属污染纠纷事项的自立案之日起2日内到现场核实情况,组织有关部门进行鉴定、取证工作,填写《现场调查记录表》;召开当事人参加的协调会,制作会议纪要,作出处理意见,制发《环境污染纠纷处理意见书》;书写处理结果报告并按时汇总上报。
五、回复
作出处理意见后5日内将处理意见回复信访人,并将处理情况上报交办单位或有关新闻机构;无信访人联系方法的,不作回复。
信访人或被处理的当事人对处理意见有异议的,经其作出书面请求复查,自收到复查请求之日起7日内予以复查并提出复查意见。
六、结案、归档
转由县(市)环境保护部门办理的环境信访案件应当在两个月内办结,并直接答复信访人;交由本局有关科(室)办理的环境信访案件,应当在30日内办结,由信访室将处理结果答复信访人;情况复杂的,时限可适当延长。
对于来信来访反映的环境问题,办案部门已有正式处理意见,环境信访人在规定的时限内未提出异议的,作为结案处理,按档案管理制度予以归档。
第五篇:云浮市公安消防局文
附件2:
关于《肇庆市消防安全管理规定》的起草说明
一、制定规章的必要性
一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和市公安局的正确领导下,我市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消防安全责任有效落实,社会面火灾形势持续高度稳定,消防安全环境全面优化,消防工作得到了省政府的高度评价。但伴随着社会和经济的高速发展,一些制约消防事业发展的瓶颈性因素越来越突出,部门消防安全监管责任不明确,隐患跟踪整改机制不健全,部分场所处于监管“盲区”,公共消防设施建设维护落实不到位,法律责任有待完善等,这些问题不及时解决,必将严重影响我市的消防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危害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当前,在部分领域省政府授予我市规章制定权,把握此次历时机遇,抓住我市当前消防工作的主要矛盾,破解发展难题,制定出台《肇庆市消防安全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将对厘清部门职责、填补监管空白、建立消防安全管控长效机制,构建和谐社会、推动肇庆经济社会发展和消防部队全面建设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应地方立法权限调整的要求。2015年3月1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已由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修正,赋予设区的市人民政府适当的规章制定权,可以在城乡建设与管理、环境保护和历史文化保护领域制定政府规章。消防
安全管理作为城乡建设与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地方经济发展秩序有着重要作用和意义。
(二)填补制度约束缺失的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2009年修订)和《广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办法》(2010年修订)对消防工作做了全面要求,但部门职责和部分场所监管责任不够明确,对新行业、新场所监管实际操作性不强。我市多次印发文件试图解决此类问题,但在法律法规和政府规章层面缺乏有效的约束力,导致出现无法可依和依法难为的情况。这就迫切需要我市将加强消防工作的相关要求上升为法律规章条款,通过制定规章强化部门消防监管职责和社会单位的主体责任,加强消防宣传教育和公共消防设施建设维护等。
(三)防范重点场所火灾事故的迫切要求。近几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重视和领导下,我市消防工作取得明显进步,消防安全责任制进一步落实,社会火灾防控能力明显提高。但是,当前我市消防工作形势依然严峻,亡人火灾事故没有从根本上得到遏制,小娱乐、小作坊、小商铺等小场所火灾事故呈高发态势,老城区、乡镇(街道)更是火灾多发区域。为有效预防和减少火灾事故发生,从规章层面明确消防安全监督管理职责、强化火灾防范措施和宣传教育培训、加大对消防安全违法违规行为查处力度,加强对重点场所的消防安全治理十分迫切而必要。
(四)健全消防安全监管机制的要求。通过近几年的消防安全专项治理,消除了一大批火灾隐患,有效保护了人民群众生命
财产安全。但工作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消防安全评估机制得不到有效落实,行业性火灾隐患长期得不到及时整改,重大火灾隐患整改环节存在“盲点”,这些问题长期困扰和影响着社会化消防水平的提高。建立健全火灾隐患突出场所消防安全监管体系,完善隐患整改机制势在必行。
二、制定《规定》的主要依据和参考政策文件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2009年修订);
(二)《广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办法》(2010年修订);
(三)《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规定》;
(四)《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消防工作的意见》;
(五)借鉴公安部《行业系统火灾隐患及火灾事故通报办法》、《珠海经济特区消防条例》、《珠海市消火栓管理办法》、《肇庆市“十三五”消防规划》,并参考《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和改进消防工作的实施意见》(穗府„ 20 13 ‟ 13 号)、《福州市消防安全管理办法》、《无锡市消防条例》等规章和地方性法规。
三、起草过程
为科学制定《肇庆市消防安全管理规定》,我局成立了由市公安消防局刘小东局长、刘志峰政委为组长,陈小伟副局长为副组长的规章制定领导小组,防火处彭洛克处长组织防火业务骨干开展规章编写,并及时与省公安厅消防局、市公安局法制支队、市政府法制局等单位沟通汇报,跟踪规章起草进度和内容。
(一)开展立法调研。2016年7月份,市政府聂凡开副调研员带队,组织市法制局、市公安局法制支队和市公安消防局领导和相关人员分别对珠海、江门两地立法工作开展调研,学习借鉴好的经验做法并形成专题调研报告市政府,陈旭东市长亲自做了批示。
(二)深入学习法律法规。为切实做好规章起草工作,确保内容完全合法、合规,起草人员认真学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物业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等法律和消防地方性法规、规章、技术标准等,广泛借鉴了广州、珠海、江门、山东、无锡、浙江、福州等地50多部规章条例,认真研读了市委、市政府各部门职能和内设机构职责,力求内容充实、实际操作性强。
(三)广泛征求意见。市公安消防局通过内部文件、召开座谈会的形式征求了各基层公安消防大队的意见,书面发函征求了政府有关部门及肇庆市军分区意见,并对收集到的意见进行了分类汇总,对文稿进行了多次修改和完善。
三、制定规章的指导思想
此次规章的制定是立法权限调整后我市首次全面系统规范全市消防工作、厘清部门监管职责、明确消防安全法律责任的突破性举措,对于提高社会防控火灾的意识和能力,有效预防和减少火灾事故发生,促进我市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保障人民群众
安居乐业具有重要意义。主要指导思想是:
一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正视历史、主动作为,注重规章的实效性。充分调研、评估当前我市消防工作形势,牢牢把握当前火灾防范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从破解长期以来制约消防工作发展瓶颈的制高点出发,解决我市经济快速发展所引发、遗留的消防安全问题,明确各级政府和部门消防安全监督管理职责,注重规章制定的针对性、实用性。
二是树立与时俱进思维,立足实际、着眼未来,注重规章的前瞻性。随着时代的进步,学生校外托管机构、邮政快递建筑、农村居民自建房屋、电动车充电场所、汽车4S店等新行业、新场所不断涌现,带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为人民群众的工作生活带来了便利。但缺乏相应的标准规范和行政许可审批权限,成为政府监管的真空地带,无法及时有效解决问题。《规定》在不违反上位法的原则下,在法律授权范围内对此类行业(场所)消防安全监管责任和法律责任进行规定,对规范行业发展、提升火灾防范能力具有长远意义。
三是注重隐患整改,建立责任明晰、齐抓共管的火灾隐患整改机制。提升社会火灾防控水平关键要落实火灾隐患整改措施,以往各种整治治理工作对各类场所进行了严格、反复的排查整治,各部门也在职责范围内督促社会单位落实主体责任,开展火灾隐患整改,但隐患整改不到位或久拖不该的问题总是反复出现,《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规定》、《人员
密集场所消防安全管理》等规章制度对火灾隐患整改做了说明,但都是对单位主体责任的明确,缺少部门跟踪整改火灾隐患一抓到底的责任体系,火灾隐患整改的约束力不强,导致部分火灾隐患特别是重大火灾隐患和历史遗留隐患长期得不到根治。《规定》着重从行业火灾隐患通报、部门跟踪整改隐患、隐患整改定期核查、隐患抄送曝光、重大火灾隐患挂牌和督查整改方面全方位明确火灾隐患整改责任。
四是更加注重公共消防设施建设和维护,夯实火灾防控基础。经过近几年对市政消火栓建设任务的推进,我市市政消火栓“欠账”问题有所缓解,但仍未达到城市规划要求,长期以来法律规定的部门职责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市政消火栓建设主要靠消防部门“跑上跑下”,维护保养也不到位。《规定》结合我市部门职能,进一步细化市政消火栓建设中的部门责任,明确各类消火栓维护管理责任,重点建立小区物业消火栓维修保养和使用管理机制,同时明确消防车通道监管部门,确保消防车正常通行。
五是加大消防违法违规行为和火灾隐患的整治力度,建立有效的火灾防控体系。针对消防违法违规行为的突出问题和火灾隐患整治的主要矛盾,设置行之有效的处罚措施,加大执法追究力度,增强法律威慑力,为我市消防工作提供更有力的法律支持。
四、规章制定的主要内容
《规定》在依据“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单位全面负责、群众积极参与”原则下重点突出部门依法监管,在公共消
防设施建设和维护管理机制、消防安全监管体系、火灾隐患整改机制等方面做了细致、全面的规范。主要内容如下:
《规定》总体架构为总则、公共消防设施建设和维护管理、消防安全监管、火灾隐患整改、罚则和附则六章。具体划分为:
第一章“总则”规定了本规定的立法目的、适用范围,对政府统一领导、智慧消防建设、农村消防安全网格化管理、部门依法监管、行业消防安全标准化管理、消防宣传、消防组织作原则性规定;
第二章“公共消防设施建设和维护管理”在市政消火栓建设、消火栓维护管理、公共消火栓使用、消防车道管理方面分别对各有关职能部门、企业、单位的消防安全职责做出了明确规定;
第三章“消防安全监管”从小场所、出租屋、农村居民自建房屋、学生校外托管机构、电动车充电场所、快递邮政行业、用电、投保火灾公众责任保险、设置简易消防设施场所、高层建筑、汽车4S店、消防控制室设置、动火施工场所方面,分别对教育、民政、住建、规划、消防等职能部门和镇政府(街道办)、村(居)民委员会、电力、物业等监管责任进行了明确规定;
第四章“火灾隐患整改”对消防安全评估、行业隐患整改、隐患整改跟踪、隐患核查建档、重大火灾隐患挂牌整改和联合激励奖惩等内容进行了必要的完善;
第五章“罚则”按照进一步明确法律责任、加大处罚力度和强化纠正措施的原则,对违反《规定》的法律责任规定作了明确;
第六章“附则”参照新《消防法》独立设置“术语解释”章节的做法,对小场所、动火施工、汽车4S店、民用建筑等术语进行明确,确保规章的严谨性,便于实践操作;结合当前军队改革和消防监督检查实际工作需要对军队国有资产监管进行明确;为使规章及时贯彻实施,明确了本规定具体实施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