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利用互联网培养小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
浅谈如何利用互联网培养小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
小学教育是学生成长的重要时期,是一个人学业生涯的启蒙阶段和思维方式的塑造时期。互联网的普及使信息的传递和更新速度快速提升,互联网已经成为小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有意识地在家庭和学校教育中利用互联网培养小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1.培养孩子“自己的问题自己解决”的习惯。培养孩子的独立思维意识,一定要培养孩子的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习惯。
2.利用互联网的娱乐性和趣味性激发孩子的思考和学习的热情。利用互联网海量的资讯和信息开阔视野、拓展思维,同时还要创造健康积极的网络文化环境。
3.有意识地将互联网上的知识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学以致用是教育的最根本的理念,让孩子自主在互联网上获取知识,解决现实中遇到的问题。
4.客观、理性对待互联网这一学习工具。互联网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互联网作为解决问题的工具这一现实没有发生根本改变。培养孩子良好的上网习惯,控制孩子上网学习时间就显得尤为重要。
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得互联网的普及成为必然趋势,互联网走入课堂、走进家庭,给孩子们的学习环境带来了极大的改善。但是,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我们也应当看到互联网所带来的各种各样的现实问题。培养孩子健康积极的上网习惯、抵制不良信息,也是小学生教育的重要一课。
第二篇:浅谈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小学生合作的能力
浅谈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小学生合作的能力
徐州市淮海西路中心小学 姚 蔓
[摘要:近年来,我国的信息技术教育逐步受到了重视。但是我们的教学仍然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也统一采用“生产流水线式”的课堂灌输,以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多少、熟练程度作为学习优劣的惟一标准,学生则完全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听讲—看演示—操作练习—考试”,以再现教师传授的知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个性特征基本上被忽视了。那么如何在信息技术课上培养小学生的合作能力呢?笔者结合实际教 学,从四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关键字: 信息技术 合作
一、存在的问题。
1、信息技术课就是计算机课,缺乏对信息技术的正确认识。很多学生直接称“信息技术课”为“计算机课”,甚至在一些老师中,这种观点也普遍存在。其实信息技术的概念远远大于计算机,计算机技术只是当前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2、教学只重视技能掌握,忽视信息伦理道德教育。信息技术教学只是向学生传授操作技能,忽视整个学生生活社会环境的发展影响。信息技术虽然是以培养学生操作技能为主的一门课,但是我们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应用所学技能服务于我们的生活我们的社会。新课标也强调学生对学习知识、技能的应用能力培养。
3、教学过程以个体为主,缺乏小组合作。只注重教学时师生之间的交流,缺乏学生与学生、学生与学校社会的交流。只注重学生的个体学习、对学生的个体评价,忽视学生与他人与社会合作的能力。人类生活中社会大环境中,我们的学习、工作、生活都无可避免的要与他人进行合作,必须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4、学生缺乏利用计算机进行学习的能力。只教学生学计算机知识,而没有或者很少教学生利用计算机来学习知识。现代教育理念认为,学生今天在学校的学习方式,必然会与他明天的社会生存方式保持某种内在的一致性。随着终身学习的提出,同时计算机也日益普及,我们必须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进行自我学习的能力。
所有这些问题的存在都向我们广大教师提出了挑战,怎样的教学方式、学习方式能有效克服这些弊端,使学生更好的学习成长?
二、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
学习方式,就是人们在学习时所具有或偏爱的方式即学习者在研究解决其学习任务时所表现出来的具有个人特色的方式。一个人的学习方式决定一个人的思维方式,最后也将成为一个人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
教学方式。即某些方法为教师所偏爱,不管教学的内容、教学对象的变化而表现出持续一贯的稳定性和个性特点,也就是教学者对于一种或若干中教于学的方式的偏爱。
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学生的学习方式的改变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方式的改变;反之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也有助于教师改变教学方式。这次新课程改革针对过去的被动学习为我们提出了新的学习方式,新的学习方式具有三个特点:主动、探究、合作,三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合作学习。它的提出是基于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改变的基础上的。其根本目的就在于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入手,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实现适应时代要求和促进人的发展的有机统一。
合作学习的内容不限于特定的学科知识体系,还可以面向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研究、解决学生关注的自然、社会问题或学生感兴趣的其他问题。这就需要大量地依赖教材、教师和校园以外的信息资源,要通过调查、访问、上网等多种渠道获得资料。活动可以在学校规定的课时内进行,也可以在校外、家庭、社会进行,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同时我们允许不同的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并以自己熟悉的途径、方法去解决问题,允许不同的学生按各自的能力和所掌握的资料以各自的思维方式得出不同的结论,而不是追求结论的唯一化和标准化。从这些方面看来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正符合了信息技术教学的特点。
三、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
教学首先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兴趣是自主学习的动力。要让学生意识到学习不是“要我学”而是“我要学”。自主探究的学习是有机的把主动学习和探究学习两种方式结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兴趣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
1、创设情境,把教学融入学生生活。
结合学生生活、学习的实际创设一定的情境,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主动往下学。另一方面也同时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学,并能把所学知识、技能应用于生活中。此时教师的角色不再是高高在上的传授者,他只是一个教学设计者、指导者,学生学习的帮助者。
案例1: 在学习新建文件夹这一操作时,学生对有关资源管理器中用文件夹中套子文件夹的树形目录结构来管理资源的问题一时很难理解。我结合小学生学习生活的实际,创设了这样一个到书店购《格林童话》的情境:第一步,在众多的商店中选择书店。第二步,在书店众多区域中选择“儿童文学”区。第三步,接着找到“国外儿童文学区”,并从中找到《格林童话》。从中引出书店为什么要一个区一个区把书用书架分得那么仔细的问题,从而联系到计算机中的这种树形目录结构。最后在学生谈学习体会的时候,除了学生说以后要用新建文件夹的操作好好整理自己的计算机,把学习、娱乐的文件用不同的文件夹分开存放;有学生回答:“树形目录结构让他明白了生活中我们做什么事情都要有条理,有次序。”
这样一个书店买书情境的创设,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很容易理解,同时用动画 “小新买书”来展示也激起了学生学习新建文件夹的兴趣。所以也达到了教学预期效果,而且最后学生的收获还出乎笔者的意料,从对计算机知识的理解,运用到了现实生活中。这让我明白学生的创造性,受益匪浅。
2、学会利用书本进行学习。
不知道其他信息技术老师有没有这样的经历:一学期没结束,有个别学生的信息技术书本就不见了,问他为什么把书丢了,他除了不好意思还会加一句“反正书也没用。”这句话让笔者反思了很久,“我的教学存在什么问题?”原来平常的信息技术教学只注重对学生知识、操作技能的培养,往往只通过教师讲解、学生练习、演示操作等方式,久而久之有些学生就根本不用书本了。难道信息技术书本真的没用了吗?利用书本来学习还是很有必要的。首先要培养学生自学书本的习惯,于是学期一开始,前三周的上机课老师引导学生怎样看书,怎样对着信息技术书本、计算机学会各种操作。这期间老师教的可能会多一点,也比较费力。但是几周之后情况就有明显的改善,绝大部分的同学都已经能不自觉的边看书边操作了。同时学生在看书的过程中也会发现各种问题,有些问题通过学生与学生的交流能够解决,但有些就需要老师的指导。
当然,教学生利用书本进行自学,并不是说教师完全不用教了,完全放任学生自学。也不是说我们的教学必须按照书本一步一眼的进行。起初的几周可以完全按照书本内容进行,但一旦学生的自学习惯养成后,我们就可以灵活的运用了,教师可以设计几个难度不同的任务,把很多知识点或者操作结合在一起,然后把任务布置给学生,让学生结合书本去完成任务。或者干脆由学生来提出任务,教师进行整合梳理,然后布置给学生,由学生去解决。这样的方式学生的自主性得到极大的发挥,结果不一定会都完成,但是他们经历了这个过程,这种过程的经历本身就是一种收获。
四、合作学习。
1、小组合作。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我试着在四个班试行,小组分好后选出组长,把电脑分派好。平时上信息技术课学生就按照分好的小组坐,组长负责本组的纪律,协调好本组的学习,以及平时作业的检查、评价。其实这只是浅层次上的小组合作,深层次的小组合作学习由于学习者的积极参与,高密度的交互作用和积极的自我概念,使教学过程不只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同时还是一个交往与审美的过程。要开展小组合作又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掌握知识点,确实有一定的难度。
案例2:多媒体演示文稿主要学的就是幻灯片的制作,学完2课时的基本操作之后,笔者设计了一个综合实践操作(2课时)课。其中的小组分工是这样设计的。
本着自由组合、教师合理调配的原则,全班以5人小组的形式分成10各小组,组中四个人分别收集造纸术、指南针、印刷术、火药的四种资料,一个同学写四大发明的简介语。收集完资料并进行处理,汇总到组长处,由组长把资料存放于教师指定位置。以上利用一个课时完成。第二课时,学生分工来制作演示文稿(可以一组制作一个作品,也可以鼓励学生一组以同样的素材从不同的角度制作多个演示文稿),一位同学负责美工:插画、排版,一位同学负责制作,一位同学负责技术,一位同学负责修改加工。最后每一小组推荐作品上交,这是必不可少了一部分,给每个小组以平等展示自己的机会。先请该作品的作者讲解自己的创作意图,也可以请其他同学来评作品,教师应该充分肯定学生作品的成功之处,也应指出不足之处以便学生改进。
在两个课时的实践中,由于小组分工的明确,每个同学都动了起来,能自主的利用书本、小组成员来完成作品,学生能以小组为单位互相协作,同时极个别比较能干的同学还当起了小老师,积极帮助有困难的同学解决问题。小组活动,分工明确非常重要,否则很容易出现浑水摸鱼的现象。其次组长的选择也比较关键,组长能否协调好小组活动,是否有能力组织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直接影响一个小组活动的展开。
合作学习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如果学生长期处于个体的、竞争的学习状态之中,久而久之,学生就很可能变得冷漠、自私、狭隘和孤僻,而合作学习既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团队的意识和集体的观念,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与竞争能力;合作学习还有助于因材施教,可以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有差异的众多学生教学的不足,从而真正实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学习领域和学习主题都需要用合作学习的组织形式,也不是所有的学习领域和学习主题都需要用探究学习的方式来进行,其实接受学习对信息技术中的一些学习内容来说也是必要的。
五、我的一点体会。
从实践的结果来看,在信息技术教学中采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能有效避免传统教学模式带来的弊端,体现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有利于学生更好的发展。
1、合作学习能促进学生主体性的持续发展,减少学生对书本对教师的依赖性。实践表明倘若一个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老师传授的结果性知识,不能对各种知识进行主体性的意义建构和内容的整合,不能将已获的知识按经验具体应用于实践,学生自身也就难以获得主体性发展。如果信息技术课学生只是学会了一些理论知识、一些操作技能而又不懂得它的实际应用意义,不能将他们运用于学习生活中,那么这个学习对学生来讲短暂的记忆,对他们的成长发展毫无意义。
2、合作学习的开展能有效实现各课程之间的整合,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20世纪末世界科技与学术发展出现了新的综合化趋势,学科知识向综合化发展。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工具课,应该在教学中渗透课程整合的理念。
3、合作学习的开展改变了传统的师生关系,使师生在教学活动中实现互动交流,师生共同构件课堂课程内容。在教学中渗透一种平等、伙伴意识。突破传统的教学理念,教师不再是教学内容的制定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过程的设计者、控制者和学生成绩的评定者。教师只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导师”和伙伴。这样的师生关系下,师生之间平等地交流思想、探讨科学知识,学生创造能力、创新精神能得到良好的发展,学生对老师的关系也更为亲切,甚至有学生亲切的叫我“虾米”老师!
4、合作学习的开展需要给学生师生提供一定的条件,如调查、访问、上网、科普杂志、一定的研究素材;同时也需要教师具有一定的研究指导能力。有部分的教学完全可以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上网,利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方式来进行,语文课上有关作者的资料查找、著名画家的作品欣赏等等。当然,这种教学方式的运用需要师生花费更的时间和精力。
5、合作学习的注意事项。小组合作必须分工明确,发挥每个学生的所长,责任落实到每一个同学身上。否则很容易造成浑水摸鱼的局面。必须明确方向、加强指导。如果放任学生自由学习,那么一些学生就会自由过了头,几个课时下来不知道自己做了些什么,更别提学习效果了。并不是所有的课都适合开展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我们必须具有选择性。
新课程改革是一个挑战更是一个契机,它给我们广大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我们的发展提供了更好的舞台。实践证明,在信息技术教学中,随着教师的教学方式从接受型向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将转变,自主、合作、探究是新型的学习方式。这样的教学方式能让学生明确通过努力而达到的目标,并且明白目标的达成对于个人成长的意义;设计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促使学生在更复杂的水平上理解;通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经验背景,帮助学生达到更复杂水平的理解;适时与挑战性的目标进行对照,对学生的学习有一个清楚的、直接的反馈;能够使学生对每个学习主题都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形成对于事物的概念框架;能够迁移并发现和提出更为复杂的问题,有进一步探究的愿望。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转变,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能够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放飞囚禁的情愫,对学生的成长是非常有利的。
第三篇:儿童独立能力培养(范文模版)
第一章儿童成长离不开独立能力
独立能力与成长的关系
一声啼哭,不仅意味着一个鲜活的新生命来到这个世界,同时也是对父母的一种提示,告诉他们,从今天开始,他们结束了“怀胎十月”的辛苦,转而踏上了另一种征程,这期间充满着欢乐、幸福、满足感。然而,也同样意味着更多的辛苦和付出,“生儿育女”,赐予生命只是一个开始,如何让这个生命活得精彩,才是漫漫养育史上最值得思考和研究的问题。每一个家长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然而,一个优秀的孩子,让父母自豪与骄傲的孩子,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新时代的父母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于传统观念中的“考高分”、“考大学”、“当大官”、他们更希望孩子能够是一个拥有勇敢、智慧、责任,进取等众多优秀品质的人才,那么如何培养这样的人才呢,其实年轻的父母们,利用你们智慧的大脑很快就能够发现,这些优秀品质和知识学习并无太大的关系,人格的培养才是成就人才的关键,培养优秀人格的关键就在于孩子幼儿阶段的教育,而这种种优秀品质之根源,就在于孩子自己的独立性,有人可能觉得这是胡扯,确实的想一想,一个独立的孩子,在逐步体会生活,体会社会的过程中,经由种种挫折、种种失败,必然从中学会思考,学会责任、学会更多更多,然而每一个孩子都是爸爸妈妈的心肝宝贝,而这种过分的疼爱却导致了中国新一代的不幸,为什么会出现那么多的清华北大学生不会穿鞋、不认识鸡蛋?我们每每只是拿其当做茶余饭后的谈资,却没有思考过这是孩子的过错吗?如果我们将矛头指向父母的话,很多人会鸣不平,父母只是关心孩子,希望孩子有出息,念大书,这有什么错,其实这样的目的并没有错,然而错就错在实现这一目的的过程之中,自古至今,中国人从来不缺乏智慧,但我们对于创新能力、应变能力和竞争能力的缺乏,却是毫无疑问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但如果我们的老师从小就遭受着一种心灵施暴的教育方式,而陈旧的理念并没有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更新,等到教育的重大责任再次落到他们身上时,我们所享受的待遇将是多么可怕呀!可以负责任地说,我们的孩子,在第一任老师的培养下,完全没有树立起独立的人格。这不是父母的错误,而是中国家庭教育的悲哀,所以作为孩子呱呱坠地之后见到的第一人,也是他们这一生一世最亲密不能分割的亲人,年轻一代的父母们应该用改的转变教育理念,并将新的教育理念付诸于孩子的教育过程之中,把孩子培养成为一个人格健全的人,知识的学习远远不如人格的健全来得重要,健全人格的培养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孩子能够自立自主的完成很多体验,在体验中,他们能够学会很多新东西,对于体验的收获,父母再加以指导和修正,所以父母越早让孩子独立对孩子成长和成都越好。现在很多孩子几乎还是在父母的温室和保护中成长的,其实当孩子进入幼儿期的时候,就是孩子3岁至7岁,这个时期是培养其独立生活能力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候父母应放手让孩子做自己想做的事,孩子的独立性就是在生活中点点滴滴积累起来的。下面是一个大家都熟知的事例,贵阳一中高二的唐丹妮以647分的优秀成绩考过了“托福”,这个优秀的孩子背后有着一对聪明、善于思考。勇于实践的父母,父母对他的独特教育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震动,那么这对父母到底聪明在何处,成功在何处呢,其实,他们的成功之处就在于,从小培养了唐丹妮的独立能力,唐丹妮四岁半自己开始上幼儿园,看到这独特教育的第一步,我依然能够想象现在有很多读者家长张大眼睛不可思议的表情,现在的社会情况是初中,高中还要每天接送,所以对于很多家长来说,四岁半自己上幼儿园,跟送羊入虎口没什么区别,然而唐丹妮做到了,并且顺利的成长了,这就是她迈向成功的第一步,也是比众多同龄人领先的第一步,她四岁半开始的独立能力培养使她不仅在起跑线上领先于她人,也是她日后人生赛跑的推进去,这个小姑娘,在五年级的时候就依然能够独立外出旅游了,试问一下自己,我们的孩子五年级的时候在干什么?能不能自己去商店?能不能自己独自一人的时候不再饿肚子?能不能自己去看电影?
思及现在的社会,“独生子女”造就了越来越多的小太阳、小皇帝,同时也造就了一批“任劳任怨”的、“责任心”极其强大的“劳工队伍”,这只队伍的成员就是爸爸妈妈们、爷爷奶奶们、姥姥姥爷们。每天早晚上演的学校大战,堪比电影院的星球大战,每个人的目的只有一个——接孩子,为什么我们不能让孩子有一些独立的体验,一些接触更多的体验呢?在这里给父母们讲一则小故事:
一个人到瑞士访问的时候,在一个洗手间里,他听到隔壁小间里一直有一种奇特的响动。由于这响动时间过长,而且也过于奇特,因此不觉引起了他的好奇心。
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他通过小门的缝隙向里探望。这一看使他惊叹不已。原来,小间里一个只有七八岁的小男孩正在修理马桶的冲刷设备。一问才知道,是这个小男孩上完厕所以后,因为冲刷设备出了问题,他没有把脏东西冲下去,因此他就一个人蹲在那里,千方百计地想修复它。而他的父母、老师当时并不在身边。这件事令这个人非常感慨:一个只有七八岁的小男孩,竟然有如此强烈的负责精神,可见其父母的教育是成功的。
是啊,一个有责任感的男孩长大之后会成为一个有责任感的优秀男人,很多父母肯定在感慨“不是我儿子不行,是他没有那样的机会”。其实是父母们剥夺了孩子独自上厕所的机会,没有这样的历练,我们每天只是口头上像念紧箍咒一样的念着“要有责任感、要有责任感 ”对于培养真正的责任感是无济于事的,也许我们应该思考的并不是我们的孩子有多少事情应该会做而不没做,我们更应该思考的是为什么他们没有做,真的有机会的时候他们是不是能够精彩的完成,如果不能,那么什么都不会的他们,以后真的能是我们眼中所期待的优秀的孩子吗?很多成年人在经历的成长的艰辛与苦痛之后深有体会,很多事情只有经历过才会相信,只有经历过才能理解并记住,所以请放开您的手,给予孩子一片独立的天与地,培养孩子们的独立精神,把成长的快乐还给孩子们。独立能力会引导着孩子不断地健全人格,丰富知识,慢慢的成长为一个我们眼中,大家眼中真正优秀的人。
这是我第一章第一小节的试写,感谢您的阅读,希望您能给
予指导。谢谢。
第四篇: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水南小学林 盛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着眼于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可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已是新课改的重要目标之一了。因为,未来的文盲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作为语文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到语文基础知识掌握语文基本技能,更重要是要教会学生怎样学习,掌握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能够自己去获取知识,从积极意义来说,课堂“教学”正是为了课外“自学”,“教”是为了不需要“教”(叶圣陶语)。在平常教学工作中,必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
一、引起阅读兴趣,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学生的兴趣是阅读学习的关键。实践表明,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自主学习的原动力。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地为学生创设一种情趣盎然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受到陶冶、感染和激励,从而主动学习。在课堂上教师应大胆地让学生进行讨论、交流,特别是对学生的一些独特看法,更应该赞扬,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学习是快乐的。这样自主学习的劲头就更足了,阅读就会成为令人愉快的活动,那么,如何引起学生阅读兴趣?我认为,最好办法就是老师和学生一起读。因为老师在学生心目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学生往往想了解老师的学习经历,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我一有时间就呆在教室里,把自己最喜爱的书推荐给学生,我和我的学生们聊莎士比亚的“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聊冰心的“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聊那些读了一辈子也忘不了的著作文章;聊所有我知道的和学生感兴趣的书籍。就这样影响了大批学生行动起来。在我的带动下,抽时间读书成了班里很自然的事情,同时我也和学生们有了许多共同的话题。我班里就有一些孩子,一到课间就往书架跟前涌,一到外面玩儿就盘腿打坐读起书来,一到讨论问题时就说那本书里怎么讲,甚是可喜。读书成了他们最感兴趣的课余活动。其次,培养学生读书兴趣时老师要因势利导。学生情趣不一,对课外读物的选择也不一,教师要善于因势利导,根据学生不同的志趣与爱好区别对待,诱发其阅读兴趣,逐渐培养其阅读探求的主攻方向。
只要对读书产生了兴趣,就会使学生忘掉疲劳,驱散懒散,使学生奋发。从而把读书看作是最快乐的事情,这样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很大的帮助。
二、教会学生预习方法,为自主学习提供条件
南宋朱熹说过:“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有一条鲜明的教学理论:以学定教,教学过程是从学生的自学开始的,教师则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施教,有学有教,不学则
不教。因此,安排语文课前预习其重要性可见一斑。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布置预习后,学生往往无所适从,充其量只是读一课文,读第二遍课文就没有兴趣;或者教师提出一个要求,学生就读一遍课文。不提要求就不知道读的目标,更没有读的方法。学得被动,读得无力、无味。文章上没有留下任何预习的痕迹,说形象一点:人走过去了,没有留下足迹,这样不仅达不到预习的目的,甚至会养成做事草率的坏习惯。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课前预习已被实践证明是一种良好有效的学习习惯。它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良性行为,又增强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叶圣陶先生说:“学语文主要靠学生自己读书,自己领悟。”自主学习强调的是自由、自主创新。课堂是学生展现自我、发展自我的舞台。我们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这一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战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精神,从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入手,把课堂还给学生。提倡在学生读书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指点,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获取知识,形成能力。那么,怎样教给学生预习能?我在教学中规定了预习五步走:
第一步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基本内容并划出不懂的字并查字典。
第二步找找与课文有关的资料如作者的生平、写过的作品及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材料等。
第三步再读课文,使自己能独立把课文读熟。
第四步三读课文。了解课文讲了什么?
第五步四读课文。画出文中你觉得重要或优美的词语和句子,把自己的感受或理解写在旁边。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学生在预习中不仅要动口、动脑,还要动手。他们要通过默读或朗读来了解课文内容,要自己动脑筋完成预习提示或教师所提出的具体要求。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了培养。然而,我们的预习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布置预习作业之后,检查学生落实情况这一环节不够到位。我认为,检查学生预习,不仅仅是检查学生做了没有,更重要的是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交流。学生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获得了学习的成果,非常渴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赞赏和肯定,课堂交流,给了学生一个展示自己劳动成果的空间,是他们的成就感的到满足,更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原动力。在讲《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一课时,我班的一名同学说,当他读到鲁迅和我的父亲救助黄包车夫这部分时,他感到鲁迅先生是一位善良的人。我对次表示认可,同时又问:仅仅是善良吗?马上有学生举手发表了自己不同的看法。他认为这一部分更能体现鲁迅先生是一位忧国忧民的人。接着,他讲述了这样认为的理由。原来,通过查资料,他了解到鲁迅先生原
来是学医的,后来又弃医从文了。鲁迅弃医从文,是因为在日本的经历。当年,鲁迅去日本东京求学,看见东京的“清国留学生”浑浑噩噩,厌烦至极,于是到另一个城市去。起初由于它是第一个到那个城市的留学生,所以备受优待。之后,他在一次学期考中受讽刺。接下来,他在一次课上看了一片影片,影片内容是日俄战争期间,一个中国人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人抓住,要枪毙,四周围了一群中国人看(当时正处于日俄战争)。课堂上一片欢呼(鲁迅四周的同学是日本人)。鲁迅受到很大震撼。他认为,要想中国富强,必须让国人觉醒,光凭救几个人是没用的。于是,他决定弃医从文。了解到这一点,大家对他的看法非常认同,又就当时的社会背景和鲁迅先生的处境,都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看法,交流了自己所了解和学习到的关于此文的点点滴滴,我趁机提出鲁迅“碰壁”一事,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意见。水到渠成,问题迎刃而解。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生学到了知识,培养了学习兴趣,提高了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注重学生质疑,培养自主探索精神
古人说:“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有疑问,才有学习的主动力。课堂上要让学生思,必先教有疑。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启发想象,鼓励他们敢想、敢疑、敢问,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另一重要因素。首先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学生摒弃疑虑,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前提之一。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相信他们
都能提出问题,促使学生树立起乐于质疑问难的信心。教师还要放下架子,主动以平等的朋友式的态度融合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和学生一起质疑、探究,从而使学生在平等的和谐氛围中大胆地质疑问难。其次要巧用矛盾,激发学生质疑兴趣。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才能调动其积极性,打开其思维,积极进行探究,不断提出疑难。因而,教学中教师要千方百计激发学生质疑的兴趣。如《养花》一课,老舍先生通过许多件事来写养花的乐趣,有的学生体会不出来,我是这样引导学生质疑的:这些事中,哪些难以体会出养花的乐趣?学生纷纷举手指出,老舍先生抢搬花草累得腰酸腿疼为什么还认为是乐趣?老舍先生的花儿被砸死了三十多种一百多棵,都伤心得落了泪,为什么还说是乐趣?抓住这两个疑难之处,我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研究,从而体会到,老舍先生从艰苦的养花劳动中感到苦中有乐。
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就有了内在的驱动力,再加上正确的读书方法和主动质疑的探索精神,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达到叶老所说的“不用扬鞭自奋蹄”的境界。
第五篇: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传统教学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方式。虽然教学中也强调师生的交流,但都是在教师控制下的“一问一答”。依靠学生查找资料,集体讨论为主的学习活动很少,教师布置作业多是书面习题与阅读教科书,而很少布置如观察、制作、实验、读课外书、社会调查等实践性作业,学生很少有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看法与意见的机会。这种教学方式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学习负担重,压制了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发展。
所以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首先要从课堂教学过程抓起,下面,我就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谈一点自己的体会。
一、确立自主学习的概念
自主学习,顾名思义就是学生依靠自己的努力,自觉、主动积极地获取知识,是相对与被动学习而言的,是一种“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学习方式。新课程摒弃那种“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提倡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实际来选择、探求蕴藏在教材中的知识。
学生的自主学习,不等于教师瞪着眼睛站在讲台上看着学生学习,更不等于老师用一套讲义来应付全班学生不同的学习需要,而是指教师和颜悦色地走到学生之中,帮助、引导学生学习。教师既要提
问学生又要让学生提问,让教和学在彼此质疑、共同思考之中展开,让学生的学习在彼此交流、相互促进之中深入。
二、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
小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会读为核心的会听、会看、会想、会说的从书本中学习的方法和以动手为手段的在实践中学习的方法。以会读为核心的从书本中学习的方法。
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来自于书本。读书无异于掌握了开启知识大门的钥匙。为此,教师要着力指导学生学会阅读数学课本,使他们逐步掌握读书的方法,对于六年级学生,则可以采取课前预习、启发引导,独立阅读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动脑发现,解决问题。
会看,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观察习惯。数学中凡是通过自己看,学生就能自己掌握的知识,教师要少讲甚至不讲。教师要重视给学生提供鲜明、充分的观察材料,通过设计观察题,指导学生观察比较作出判断。
会听,指导学生要边听边想,不仅要认真听教师讲,还要认真听学生同学发言,听学生讲的是不是有道理,有没有不完善或者错误的地方。教学中可以采取口算题的形式,由教师口述,学生直接写出得数。这样可以训练学生的注意力集中,长此以往学生就养成了学会听课的好习惯。
会想,课上要让学生动脑筋想问题,除了靠启发诱导,创设良好的思考问题的环境外,还要靠“促”,促使他们动脑筋,是所有的学生都来思考问题,对不爱思考问题的学生,先让他们起来回答问题。然后让他们听其他学生怎么讲的,这样可以促使他们想问题,都会得到提高。
会说,课堂上尽量让学生多说,就会促使学生多想,要想做对就得认真听,仔细的读,细心的看。
一、鼓励学生大胆放开去说,不要对说错的或者说得不完整的学生加以制止或批评。
二、给学生安排讨论的时间,使学生都有说得机会。三为了提高说的质量,不仅让学生说结论,更要让学生说思路,说思维过程。
三、创设自主学习的氛围
首先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给学生自学和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其次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再次课堂气氛融洽,师生感情和谐。融洽的课堂气氛,和谐的师生感情,使学生能放松地学习,放心地思考,不用担心老师的责骂,也不用担心同学的讥讽。这种状态学习效率率最高,最易产生灵感,见解最易独到。总之,精心设计学习过程。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培养出来的,因此,精心设计学习过程尤为重要。教师要从“学什么、为什么要学、怎样学”的角度,依据“学是教主导下的主体,教是以学为主体的主导”的原则,按学生学习科
学的认识规律设计好教学过程。做到该扶则扶,该放当放。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为本,处处为学生着想,努力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热情高涨地自己动手、动脑、动口,学习知识、巩固知识、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