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培养小学生语文学习能力心得体会
培养小学生语文学习能力心得体会
发现问题提出来,即是思维活动的表现形式,也是思维活动的结果。思维的发展从问题开始。每发现一个小问号,这个小问号就像一个小钩儿勾住学生的好奇心,学习成为一种自觉自愿的心理渴望,“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问题愈多,好奇心愈强,兴趣愈浓,注意力就愈集中,思维就愈活跃。在老师的调控引导下,学生进入一个个“研究者”、“探索者”的角色之中,探讨自己提出的问题,情绪高涨,其乐无穷。
1改变课堂形式,明确学习任务,培养良好习惯,逐步提升听说读写能力
课堂是学生展示自己的舞台,是自主学习的阵地,因此我在课堂上会因不同的文本而设计不同的学习目标,然后让学生通过读课文自己去学习,去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如字词的学习,学生要把文中含有生字的词语找出来,该读的读,该写的写;概况课文的主要内容或故事梗概,让学生先写在本上,然后再相互交流。刚开始学生可能由于表达能力不强或胆小,直接说不好,所以事先先写出来,这不仅让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去独立思考,也训练了学生的说写能力。在进行文本分析时采用说写恰当结合,长期坚持下去,学生就会从良好的学习习惯中获益,听说读写能力自然就提高了。
2改变积累形式,提高语文素养
学生知识的增长是点滴积累而成的,因此语文学习要由少到多、由浅到深的积淀,这种过程积累显得尤为重要。积累就是将摘抄内容熟练背诵,牢记不忘,久而久之,无形中你身体里储存的“粮食”就多了。在教学中,我利用课前5分钟,开展背诵展示活动。每天背诵的内容不同,总结为“一段二句三词一整篇”,一段即周一背一段优美段落、诗词;二句即周二被两个名言警句、歇后语或俗语等;三词即周三、周四背三个积累好词,说意思并造句;一整篇即背一篇精美文章。在课堂中增加学生的背诵量,根据文本内容的不同,或多或少的积累背优美段落,不断巩固背熟练,力争篇篇课文有背诵,记忆内容要熟练。通过最大限度的记忆提升学生的知识储备。另外通过两周一次的“背诵大展示”活动,让学生默写强化,从中尽情享受识记的乐趣。
3让学生质疑问难,有利于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
习惯是人才素质的标志。良好的习惯让人受益终身。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阅读的能力和良好的读书习惯。“边读边想”是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也是阅读的一种好方法。要求和激励学生质疑,可促使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脑子转起来,思维活起来。“学而不思则罔”,要发现问题,就必须一边读一边想,一边领会一边揣摩。否则读了之后,脑子里只有一片空白,发现不了问题。只有做到了边读边思,读后才有获。此外,让学生质疑问难,还可培养学生抠词抠句咬文嚼字,悉心揣摩比较推敲的良好读书习惯。良好的阅读习惯能促使学生自觉持久地进行阅读实践,并逐步内化成阅读能力。
“无疑者须教之有疑”。质疑问难能力需要培养和训练。如何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呢?
3.1提出要求,促使学生发现问题。
有意识地引导激发,变无疑为有疑。刚开始,学生常常读后无疑,教师可在指导学生读书过程中有选择地让学生的思维在某句上定格,发现问题。如读了“一只大雁从远处慢慢地飞来,边飞边鸣”一句后,问:看到这种现象有疑问吗?又如读了“那只大雁直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忽然从半空中直掉下来。”后,让学生针对这句提出问题。
4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和谐的师生关系、宽松的心理环境中,学生的思维才会异常活跃。教师应放下架子,以“先知先觉的朋友”或“服务生”的身体出现,创造一种推心置腹交谈交流的气氛,学生才敢无拘无束地把自己对文章的各种感觉、怀疑带到课堂上来。对于出了问题的学生,教师都有应给予表扬。不管所提的问题是有思维价值的,还是幼稚可笑的,都应肯定学生动了脑,在思考,维护学生质疑的积极性。平时向学生强化这样的观念:能提问的孩子是聪明的孩子,是爱动
脑的孩子。对每一个有思维价值的疑问给予奖励,对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学生封以美名,让学生以能问、善问为荣,从而乐之爱之。
总之,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意义重大,需要不断地探索。
第二篇:小学生语文探究学习能力培养探究
小学生语文探究学习能力培养探究
重庆市巫山县龙井小学 陈世荣 邮编404701手机*** 说
明
:
本
文
是
重
庆
市
教
育
学
会
0 9年
批
准
立
项的 第 六
届
基
础
教
育
科
研
课
题
——《
农
村
小
学
语
文
探
究
性
阅
读
教
学
策
略
实
践
研
究
》(课
题
文
号:X H K
T 0 9 X 3 6)的 阶
段
性
成 果
之
一。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部分,明确提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探究学习,是指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获得自主发展的学习方式。在探究学习中,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各种学习途径获得知识和能力、情感和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探究学习的主要特征是“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长期以来,在传统的学习中,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时,过分强调接受与掌握,忽视发现与探究的价值,影响了学习的结果和效果。因此,要改变单一的学习方式,倡导探究学习是新课改的一个基本要求。教师应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以及认知规律,循序渐进地培养他们的探究学习能力。
一、培养探究学习意识
1、利用好奇心,引发探究意识。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儿童是个有主动性的人,他们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的支配,一切有效的活动必须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爱因斯坦也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使学生具有探究意识,首先要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小学生对大自然的一切知识都感到新奇,求知欲非常强。利用这个特点,鼓励学生多提问题。如一位有经验的语文教师在学生入学的第一天,就这样引导学生:语文学习是非常有趣的,老师相信同学们一定会和语文成为好朋友,你会变得越来越聪明,你能像书中的小朋友一样提一些语文方面的问题吗?学生争先恐后发言,有的说:“老师,我想知道你的姓怎么写?”有的说:“语文要学些什么呀?”教师在学生提出问题后,适当地给予鼓励,学生的探究兴趣越来越浓。再如:《“你们想错了”》一课,板书课题后,学生就发现这篇课文的课题与以往的课题不一样,课题上有引号,抓住他们的发现,问:“请大家回忆,什么情况下,要使用引号?”根据学生的回答,再问:“这句话是谁在什么情况下说的?”这样由学生的发现一步步激起他们学习探究课文内容的兴趣。
2、质疑问难,增强探究意识。探究意识来自于质疑,善于发现问题,才会去探究解决问题,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好求谋解”来增强其探究意识。汉语中,有很多一字多义,一词多义的现象,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中有这样两句话:“从发起冲锋到战斗结束,才用20分钟。”这里为什么用“才”不用“共”?“烈火在他身上燃烧了半个小时才渐渐熄灭”。这一句的“才”与上一句的“才”一样吗?学生通过质疑了解到两个“才”的意思不一样,前一句表示时间短,后一句表示时间长。战斗之所以结束得快,是因为战士们被邱少云的精神所激励。再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有这样一段话:“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哦!我恍然大悟,墙壁当然比鼻子硬得多了,怪不得您把鼻子碰扁了。在座的人哈哈大笑起来。”抓住人们大笑追问:“人们为什么笑?”“鲁迅的鼻子真的是碰扁的吗?”在学生探讨不出结果时,及时给学生介绍鲁迅生活的时代背景,再讨论,学生明白,原来四周黑洞洞是指旧社会的黑暗。碰壁指的是与反动势力做斗争时受到的挫折与迫害。学生完全理解后,继续追问:“通过谈碰壁这件事,你体会到了什么?”进一步使学生了解鲁迅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鼓励独特见解,巩固探究意识。在语文教学中,要使学生不轻易认同别人的观点,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判断,敢于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有利于巩固学生的探究意识。如《穷人》一课中,对于桑娜是否应该抱回西蒙的孩子,有位老师设计了这样的环节,把不同意见的学生分为两组进行辩论,发表自己意见,深入理解课文。再如教学《狐狸与乌鸦》一课时,对狐狸有什么样的看法?大部分学生认为狐狸很坏,有个别学生提出狐狸很聪明,善于动脑筋。对不同的看法,教师应予肯定。但指出,狐狸确实动了脑筋,但是它是采取欺骗的手段来达到不劳而获的目的,这是不好的。再如《圆明园的毁灭》一课,学完后,可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讨论:“现在有人提出在圆明园的旧址上,重新修建圆明园,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乌鸦喝水》一课,学完后,问:你还有其它办法让乌鸦喝到水吗?
学生通过日积月累,渐渐的会形成一定的探究意识。
二、教给学生自行探究问题的方法
1、让学生会发现、善于发现问题。学生有了一定的探究意识后,那么在课堂上会很踊跃的发问,但是有的学生的问题经常停留在一些词语不懂上,无法提出更有价值的问题,还有的学生根本就发现不出问题,在《捞铁牛》一课,甚至有学生提出了铁牛是死是活的问题。这样,问来问去,既浪费了时间,又没有什么意义,所以,要让学生明白哪些问题对掌握课文内容真正有帮助,我们才来解决这些问题。(1)通过课文标题发现问题,《全神贯注》一文,写谁全神贯注?从哪几方面知道罗丹全神贯注?有的课文在结尾处发现问题,如《峨眉道上》,最后一句话:啊,默默地付出辛劳的铺路人啊,你是真正的无名英雄。问:平常,我们把什么样的人叫英雄?为什么说铺路人是无名英雄?(2)通过重点词句发现问题。如:《白杨》一课中,有“沉思”一词,在文中两次出现,爸爸这两次沉思,都想了些什么?说明什么?(3)根据文章前面要求预习的内容发现问题。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每篇课文前面都有预习内容,往往揭示出了问题,要引导学生从中发现。
2、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法探究、解决问题。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过程与科学家的探索过程在本质上是一样的,发现问题后,就要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采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核心问题。要鼓励和帮助学生自己尝试采用不同的方法,摸索适合于自己的获取新知的途径。这“新知”可以是对所有人都是新的,也可以对别人不新,而对自己却是新的。(1)读思结合,探究问题。语文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是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让学生仔细阅读,尽可能从已有的资料中找到答案。对难题要推测几种答案,经过周密思考,选择最佳答案。如:《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有这样一句话,“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这句话连用了两个“不可估量”是为了()。教师出示三个答案让学生选择。①强调说明圆明园的毁灭在中外文化史上都是难以推算的巨大损失。②强调说明圆明园的毁灭在祖国文化史上的难以推算的巨大损失③强调说明圆明园的毁灭在世界文化史上的难以推算的巨大损失。从画线部分可以体会到()①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②作者对侵略者的仇恨。③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④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赞美之情。学生必须反复阅读才能得到正确答案。(2)思议结合,探究问题。经过阅读思考,学生通过探究得到的答案有可能与已有答案一致,也可能与已有答案不一致,这不一致有可能是学生找到的答案错了,也有可能是答案不止一个。这时可让同桌议一议。(3)合作讨论,探究问题。我国有句俗话“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在语文教学中,经常使用分小组合作互帮的方式,引导学生探究学习,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为学生探究学习营造良好的氛围
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探究氛围。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是传授与接受的关系。很难形成互动、合作的关系。在新的课程体系中,要求建立平等对话、合作理解的师生关系。在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时,教师在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活动的组织等方面,要俯下身子,放下架子,做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1)教态亲切,情绪饱满。(2)多翘拇指,多表扬。(3)发现问题,及时指导。(4)因材施教,教学相长。
2、充分利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促使学生积极探究。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在各学段的阶段目标中列出了综合性学习的具体目标。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渠道,在观察、实践中,积极探究。如第十册实践活动《创办班级图书角》,利用班委会,号召全班学生创办班级图书角,图书管理员全班轮流担任,大家分工合作,讨论、探究怎样为图书登记造册,设计制作什么样的借书卡,制订书籍借阅制度等,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激发。再如第十二册实践活动《搞一次环境调查》,学生通过调查周围的人群,对自己居住所在地的环境进行考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着撰写调查报告。在一系列的实践活动中,促使学生积极探究。
3、灵活采用多种教学辅助手段,营造探究氛围。
(1)多媒体辅助教学。多媒体形象直观的特点很容易激起学生兴趣,探究氛围容易形成。
(2)开辟第二课堂,在学生中成立文学社、摄影组、宣传组等课外活动学习小组,教师只当参谋和观众,为学生营造探究氛围。
(3)开展实验活动。如教学《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请学生亲自做实验验证伽利略的话的正确性。总之,时代的发展要求学生形成新的学习方式,我们教师要责无旁贷地担负起此责,利用语文课堂这块阵地,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终生受益。
第三篇:如何培养小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
如何培养小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以学生为本,构建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我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一、创设良好氛围,激励自主学习
美国著名心家布鲁纳说:“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是知识获取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学习者通过自己练习、探索、发现,所获得的知识才真正有效”。教师应充分信任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给读书方法,放手让学生自己读书,创设自主学习氛围,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良好的学习习惯,强烈的学习责任感,让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
首先,应创设自学氛围,教给学生自学方法。让学生自主学习,并不是放任自流,在学生自学前,教师应教绐自学的程序与方法,采用一读、二思、三写、四用的方法,使学生自学时有法可循,明白如何入手,懂得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最后做什么。由教到学有个过程,这个过程是不可缺少的,老师要充分发挥引导和示范作用,但不要扮演包办代替的角色。
其次,激发自主学习的动机,让学生乐学。动机是内驱力,自主学习需要一种内在激励的力量。如果学生对自己从事的探索活动具有强烈的欲望和追求,这种内驱力就能把学生内部的精神充分调动起来,从而有效持久地投入探索活动。在语文教学中,利用学生好奇心强烈的特点,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置身于一种探索问题的情境中,产生对新知识的需要和渴求,并在兴趣的激励下形成探索动机。
第三、营造民主氛围,让学生愿学。教师要转变角色,努力营造出和谐、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通过生说生评,生说师评、师说生评等形式,让学生自己获得问题的解决,使学生走向成功,体验到成就感;适当组织学习竞赛,开展合作学习,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使学生愿学、乐学。
二、提供自主形式,关注自主过程
学习不是结果而是一种过程。布鲁纳说:“学习不是把学生当成图书馆,而要培养学生参与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全面、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是提供自主学习的最佳形式。学生只有直接参与探索新知识的全过程,才能领悟知识的奥秘,感受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优化教学过程的根本要素就是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参与的内涵十分丰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大胆放手,更多地提供学生参与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各种感官功能,让他们多动手,多动口,多动脑,参与观察、思考、讨论、实验。学是核心,导是关键,评是学生求知的催化剂。教师的主导作用不仅体现在课堂提问的梳理精当,而且体现在处理反馈信息的应变能力上。评价是教师对学生学习结果反馈的重要途径,它的作用并不仅限于让学生了解自己与目标要求的距离,还应通过评价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坚定学习的自信心,交流师生情感,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当学生答错问题时怎么处理?----是鼓励引导、点拨开窍,还是训斥挖苦,简单的否定,甚至罚站?前者能使学生感到老师态度诚恳,评价中肯,自尊心受到了保护,进而产生”亲其师而信其道”的求知冲动,以良好的心态进入学习探索中;后者则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挫伤学习积极性。因此,反馈和评价,不仅是学生认知过程的需要,更是开放式教学和融洽师生情感的需要。
三、鼓励“人自为学”,培养自主精神
学习者不会思考,不掌握学习的方法,单靠死记硬背来获得知识,必然失去求知的兴趣。因此,教师教学过程中“引”要得当,“放”要得法,给足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人自为学”。放的最终目的是要让学生敢问、善问,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辩驳别人,发表相反意见。在课堂互动中交换思考所得,从而不断修正自己的答案,真正
体验探究的乐趣。另外,教师还要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尽量多地动手操作。俗话说:“眼过千道,不如手做一遍”。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也就是语文自主学习能力得到发展的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放”得彻底,还应当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要区分好“乱”与“气氛活跃”的关系。有的老师怕学生你一言,我一语,把课堂搞乱,影响课堂纪律。我认为只要学生围绕“学”而乱就不要怕,教师导之有法,这种由激烈的讨论辩驳引发的“乱”只会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积极性,因为他们无暇开小差。当然,对学习纪律作出要求也是十分必要的,我就明确告诉学生——下课你可以在教室里自由活动,上课必须学习。二是要给学生留足充裕的思考和活动时间,切忌走形式,武断地打断学生思维,挫伤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只有在每个学生充分思考的基础上,讨论和争辩才会有最佳的效果。三是尽量多地为学生创造实践的机会,能让学生说的,老师不说;能让学生想的,教师决不禁锢学生思维;能让学生动手操作的,老师绝不越俎代庖。这样,才能充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既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必经之路,也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基础,更对教师的的素质提出了挑战。
第四篇:如何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能力
如何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能力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导学生动脑,实现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应从几个方面入手:
一、营造和谐教学环境、激发自主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推动学生努力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如果学生产生足够浓厚的兴趣,就能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设计—个宽松、和谐、平等、民主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乐于学习。营造和谐的教学环境,需要老师放下身段,和小学生进行平等民主的对话。不要以“大人”自居,强行给学生们“输入”知识。而应该准确定位师生角色,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应当首先是学生学习的伙伴,然后才是疑难问题的解答者、辅导者。只有和学生站在一个台阶,才能真正理解学生所思所想,只有和学生平等对话,才能真正指导学生前进的方向。同时,教师不仅要在学习上帮助学生,也应该在情感上与学生进行沟通。语文本身就是一门情感的学科。在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内心,充分尊重学生的想法,多给学生一些赞美。当学生在情感上得到认同感,心里才会感到安全和自由,从而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第五篇:语文学科小学生创新学习能力培养
“语文学科小学生创新学习能力培养”研究报告
陈梅芳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全新的知识经济大门正向我们敞开,面对这一形势,对创新学习能力的研究和培养便引起了世界范围的普遍关注。美国、日本等科技领先的国家对此尤为重视,他们把培养创新能力视为“走向21世纪的道路”。在我国,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充分认识到科技要立足世界,必须造就众多的创造性人才,开发中华民族的创造力。要承担这伟大而艰巨的任务,教育责无旁贷。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语文教学的成功,在于学生自能读书,自能作文。”叶先生的语意在强调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是基础。因为一个人的学习能力是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所必须的内在条件的综合,创新学习能力是人的综合素质的体现。审视传统的教学观,语文教育受困于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以传授知识为中心的窠臼,采用的是相对封闭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呆板,学生学习被动,为应试而教,由教定学,严重局限了学生视野,限制了学生的学习行为,造成了语文学习缺乏个性。扼杀了学生原本浓厚的创新性。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着眼于学生的整体发展,立足于学生的个体成材,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之获得主体学习思想的解放,主体学习能力的发展及主体素质的全面提高,这种主体性的体现便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学习能力,必须成为当前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二、课题研究范围的界定。
学生创新学习能力的培养主要以语文学科为突破口,以确立培养创新能力为目标,以启发研究、主动探索为方法,以超越现有知识,培养独创精神为特征,充分以个性的方式思考、实践和感悟,形成掌握知识技能,使每个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潜能及创新能力得以发展。
三、课题研究的对象。
南杨路小学低、中、高五个班为重点实验班(约260人),带动面上(全校各班)实验。
四、实施途径及策略。
1、构建“发探式”课堂教学模式。
“发探式”课堂教学模式结构是 “自学、发现——提问、发散——引导、点拨——领悟、评价——迁移、运用”的主要活动过程。
●自学、发现:学生创新的支点在于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在新课教学中,教师放手让学生自读课文,发现问题,即:一勾画。
先默读课文勾出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和难懂的句子,通过查找、比较、讨论扫除障碍;二读通。学生在自读时了解课文大致内容,能通过自学解答有关问题;三现疑。探寻文中的疑难点,力求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一过程,可有效克服教多、学少的弊端,可调动学生的求知欲,使之“自求得知”。
●提问、发散:在自学、发现的基础上,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指导学生提高问题的鉴赏力。三现疑。①发散提问法:向学生提出一些有多种可能答案,而不是仅有唯一正确答案的问题,以引发学生的发散思维。②急骤联想法:引导学生由一事物(如一个词、一句话,一幅画,一个名称、一件东西等)迅速地想到另一事物,鼓励学生自由联想、相似联想、对比联想、遥远联想等,主要作用是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独特性及广阔性。
●引导、点拨:针对学生在提问、发散中出现的一系列疑问或疑点,教师帮助梳理、感知,相应作个别或集体的启发、点拨,尽可能寻求多种答案,提出新颖独到的见解,多渠道探索解决的途径和方法。具体做法是:①延迟评价法:在学生提出自己的各种思想、答案或解决问题的办法时,要求学生暂时不予以任何评价,以免阻塞思路。②集体讨论法:针对一个共同的问题,大家畅所欲言,各抒已见,既互相启发,又互相修正。集思广益,使答案或解决办法臻于完善。③激疑存疑法:激发学生对看似明明白白的事物产生疑问,从而拓宽和加深对该事物的认识,发现隐含于该事物中的新关系,教师可有意识地不予回答,这样更有利于激起学生的探究精神。学生通过大脑进行思维碰撞、琢磨、推敲,解决了问题,提高了创新学习能力。
●领悟、评价:这是继“引导、点拨”后的又一个重要阶段,目的是对发散探索的结果作一番分析、比较、评价,最终作出最佳选择,找到最满意的答案,并领悟其中的内涵、规律。教师则充分运用评价激励作用,启发学生补充完善,再激创意,以优化发展探索的结果,提高创新学习的效率。
●迁移、运用:把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在这一阶段,学生要综合运用发散思维,收敛思维和创新想象、联想,根据练习题要求,创造性地分析和解决各类问题,从而在实际运用中训练创新能力。而教师要设计一些激发创新思维的题型,如:多角度练习;类比性练习;扩展性练习;反意性练习;择优性练习;概括性练习等。通过训练,学生学得有趣,学得生动,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得以发展。
2、创设学生自主参与学习活动的空间。
(1)、采用自由阅读与定向阅读相结合阅读活动。自由阅读的时间、阅读内容和阅读材料不作任何限制,由学生自由选择。把在阅读中认为有价值的或感兴趣的收集、整理在“采蜜本”上。这种阅读方式自由度高,灵活性强,自主性
强。定向阅读则由教师依据教材内容、年级段阅读要求规定阅读内容。如:中外名著、英雄故事、历史故事、古诗词、科幻、童话等。定向阅读是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品位,通过人质俱佳、人文价值与审美价值兼具的名作的阅读和内化,整体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读书交流活动。读书交流活动是在课外阅读的基础上进行的。要求学生做读书卡片,每学期10张。写点评,学生认为好的文章、篇段,根据自己的欣赏、分析、理解,写出感想和收获。办小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自由组合,分工明确。每月要求高质量完成一张小报。有的学生把读书所得统统收集在“采蜜本”里,有的则自编成杂志┅┅为了使学生对在读书过程中所作的努力能够得到及时的反映,也为了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各班每两周上一节语文活动课,开展读书交流。一是展示小报、卡片、采蜜本、自编的杂志等;二是谈读书的感悟、收获;三是点评别人的作品,谈感受。读书交流活动,给予每个学生提供了锻炼和展示才能的机会,既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又锻炼了思维能力。
(3)、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内外实践活动。
根据语文学科的丰富内涵,经常性开展各项竞赛活动。如诵读比赛、演讲比赛、古诗词擂台赛等。结合学校的科技节、艺术节、读书节等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师当好参谋。除此之外,还让学生投身于五彩缤纷、五光十色的校外生活,大自然中去学语文,长见识。如,带领学生参观访问,开阔视野;调查采访,了解实情;踏足远邻,磨炼意志;利用好现代化媒体,拓展学习渠道,教师则适时指点、引导,使学生在广阔的时空中尽情地学语文、用语文,增见识,长才干。
3、开展多通道的写作训练。
开展多通道的习作训练,引导学生参与习作尝试,充分发挥学生作文的自由度,放飞心灵,展示个性。
(1)、与生活实际结合。引导学生把一天中看到的、想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选取最有价值的写下来。它没有文体的束缚,没有文题的限制,没有字数的要求,不必顾忌中心是否明确,也不必担心作文成绩的优劣,任由学生舒展个性写“我心”、表“我意”。教师则大胆鼓励学生的真实作文、真情随笔,学生就自然会乐意地写,反映出各人不同的喜怒哀乐,成了师生之间沟通的桥梁。
(2)、现实与想象结合。小学生对未来充满好奇,也充满了追求。这是他们自由心灵的重要空间。①、引导学生写理想。儿童对自己的前途和未来的事业,无疑会有很多的企盼和遐想。这些企盼和遐想虽然是朦胧的,有的甚至是幼稚的,但都会成为他们努力追求的目标和锐意进取的动力。因此,在学生的想象世界里,理想无疑是最重要的部分,能写出比现实更美好更有趣的憧憬。如:《我做了一个梦》一文,有的梦见自己成了一名指挥员,正在战场上指挥一场现代化的战斗;有的梦见自己飞往宇宙,与外星人交了朋友;有的梦见自己与哈佛大学的教授一起正在研究恐龙化石„„奇思妙想,不仅可以弘扬人格力量,发展个性品质,而且有益于促进他们去认识人生,准备将来以积极的姿态,投身于社会。②、教师出一些能开启学生个体心灵的题目:《20年后的我》、《我是„„》、《„„奇遇记》等,学生的写作热情高涨,兴趣浓厚,能用火热的语言,大胆的想象,富有个性的构思,来表达对未来的向往。③、启发学生写奇想。想象本质上是现实的,但在形式上往往是浪漫的。大自然的山呀、水呀、星星、月亮、周围世界的一切在学生的眼里都是丰富的。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想象和它们一起飞,与它们一起唱,从而激起写作的欲望。这样,不少学生就写出了题材广泛、别出新裁的童话故事,如:《我去太空做客》、《星星来到我家》等,习作想象大胆,生动活泼,字里行间充满童心与童趣。我们已成功地编印了《幻想星空》一书,这是放飞学生个性的真实体验。
(3)、图文结合。一幅图画,一个情境,可让学生多角度地命题,多角度地写作。可以是教师出示一幅画面,让学生写作,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从而写出不同个性的作文。也可以让学生自己绘画,并配上一段文字。也可以根据作文内容剪贴画面。这样的作文图文并茂,既美观、实在,又能激发兴趣。在作文过程中,既提高了绘画、作文等方面的兴趣和技能,又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有的学生极富创造潜能,他们往往会给老师带来意想不到、耳目一新的欣喜。
(4)、课内外结合。学习语文知识与写作紧密相连,如学习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后,让学生编写维护纪律、文明、卫生、公物等方面的警示语。这种独特的训练方式,点燃了小学生内心自主创新的火花:“小草正在睡觉,请不要打扰它们”;“桌子正在流泪,因为你在它身上刻下了伤痕”;“千万别说脏话,小鸟在监督我们” „„一条条充满童真童趣、朴实无华的警示语从学生的大脑中迸发而出,既落实了语文知识,又培养和提高了他们的自主创新能力。学习了《我爱故乡的杨梅》一文后,启发学生根据学到的“围绕着一个意思把话说明白”的方法,让他们做“推销员”,将家乡——嘉兴的特产介绍给“客户”。学生们跃跃欲试,纷纷将“五芳斋粽子”、“南湖菱”、“文虎酱鸭”等多种特产描绘得栩栩如生,可爱极了。这样的训练既发展了个性,又使他们体会到了学习知识的快乐。
(5)、校内外结合。学生是社会的人,最终要走向社会。关心社会、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是一个现代人必须具备的素质。教师要借助各种社会活动,组织学
生积极参与。我们组织学生参加社区活动:打扫卫生,帮助孤寡老人,残疾人,给社区幼儿园的小朋友讲讲自编的故事、童话。了解周围不同身份、不同职业的人的特点,了解各种职业的艰辛。学习他们的好思想,采访少儿周末读书社的王奶奶,写出了反映王奶奶人老志不老,尽心尽职,关心下一代的好思想、好品质的文章。针对学校周围的环境污染源,引导学生了解污染的危害、分析污染的原因、尝试提出解决的办法。上述种种做法,其着力点是让作文拥抱生活,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不要让学校的大门把儿童的意识跟周围世界隔绝开来。”
(6)、与各项活动结合。新的课程标准特别注重习作的实践性,让学生亲自去做一做,试一试,使之得到第一手的感性认识。这样做,有利于学生在习作中描写印象深刻的事物,有利于学生习作水平的提高。如新年伊始,让学生“制贺卡——写诗句”;校园读书节、科技节,让学生“编小报、做书签--写科技小论文、读后感”;班干部竞选,让学生写自荐书并上台演讲;针对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开展辩论赛;结合形势,开展对新闻热点、焦点的讨论,但课前必须让学生准备好发言稿,通过唇枪舌战有理有据的辩论,学生的参与热情、动手本领、认知水平、高效的记忆力、高度的注意力、敏捷的口头表达能力等都得到了充分地发挥,真可谓一举多得。
(7)、探究与习作相结合。在课题实践中,我们进行了研究性学习的尝试,在探究、实验中学到了课本以外的东西,让他们在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探究性主题作文”的实践证明,学生置身于一种开放、动态、主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学会培养了收集、利用信息的能力,学会人际交往,学会分享与合作,从而也从学生作文中看到了“鲜活”,看到了儿童对生活的独特感悟、思索,看到了“童言稚语”,萌发了创新的幼芽。如五3班王悦同学通过观察春节期间气候的变化,发现气温偏暖,通过查阅大量资料并询问气象站的工作人员,收集了历年来春节期间的气候变化资料,写出了《观察春节期间的气象变化》一文,获得了区小学生小论文比赛二等奖。
五、课题研究的成效。
本课题经过二年的实施,取得了初步而可喜的收获,主要体现在:
1、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明显增强。
从调查的数据分析,实验班的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都能自觉自主地向课外延伸拓展。二年来,他们的阅读量、写作量均高于其它班。据初步统计,阅读量每人平均约15万字,写周记、随笔每人在2万字以上。做卡片、办小报每人约50张。自编书每人约四本。众多的语文学习途径极大地开阔了学生的知识视野,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综合性独创的实践力。
2、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得到了调动。
创新学习能力的培养给学习提供了足够的参与机会,以及自主讨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机会。学生不再象以往那样等待教师的答案,而是创造性地探索学习,在“学中创”,在“创中学”,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变“一言堂”为群言堂,学生敢于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和同学、和任课老师、甚至听课教师交流。有的还会对一些问题进行争辩,以达成共识。
3、学生的创新学习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发现问题的准确性,分析问题的流畅性和灵活性增强了,解决问题的独创性和深刻性提高了。在课外延伸中学生择取信息的能力、动手能力提高了。中、高年级学生人人都有一本各具独特色的“采蜜本”。校园读书节、科技节,读书卡片、读书小报、科技小报挂满礼堂,图案新颖,版面灵活,内容丰富,成了学生学习、交流的场所。在作文教学中学生写作的兴趣浓,写作的技巧活,写作的个性得到了张扬。二年来,学生作文在全国、省、市刊物上发表或获奖的百余篇。六年级李婷的作文《午后品茶》、二年级夏弈的作文《太阳的味道》、浦煊的作文《我怕辣》分别荣获“无限创意·天使说话”“小学生现场作文大赛一等奖。三年级沈行云的作文《我讨厌爸爸的胡子》刊登在《作文世界》2002年第二期上。六年级陆子君的作文《侦破了纵火烧虫案》、五年级顾丽原的作文《加多了酸料的多味汤》、三年级沈宁舟的作文《我的杰作》分别荣获“成功少年杯”新概念作文大赛三等奖。这一结果说明,实验促进了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创新学习能力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