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小学生语文预习能力

时间:2019-05-14 02:58:3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如何培养小学生语文预习能力》,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如何培养小学生语文预习能力》。

第一篇:如何培养小学生语文预习能力

如何培养小学生语文预习能力

西乡县城关镇中心学校曾霞

[摘要]课前预习是上好语文课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必要途径,更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益的有效途径。培养小学生语文预习能力既要充分认识预习的重要性,科学指导学生提高预习的能力,还要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丰富的预习方式,并进行科学评价学生的预习来激发学生的预习兴趣,培养课前预习的习惯。

[关键词]预习;方法;指导

语文教学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学会自我学习,养成良好的自我学习习惯。在学习课文之前,让学生抽一定的时间进行预习,掌握要学课文的有关内容。但现在好多家长忙于事业、应酬、娱乐,疏于孩子的管理与辅导,多数孩子由爷爷、奶奶照顾,没有预习能力和习惯。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语文预习能力,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我认为,既要充分认识预习的重要性,又要科学指导学生提高预习的能力。通过各种评价、激励让学生喜欢预习,学会预习,养成自觉预习的习惯,发挥预习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一、培养语文预习能力的重要性

预习是语文学习的开始,是学生课堂学习的准备。学生预习得充分、合理、有效,不仅有利于课堂学习效率的提高,也必然促使教师更加深入地去解读教材,预设课堂。学生的预习与教师的预设相互交融的时候,就是课堂最具生命力的时候。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预习可以让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更加深入的理解和创造的快感。

课前预习是上好语文课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必要途径,更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益的有效途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设计预习作业并引导学生养成预习习惯,掌握基本的预习方法,然后逐步放手让学生学会自主、独立地探索知识、尝试自主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理念。

二、培养学生语文预习能力

在实际教学中,很多老师布置预习作业时就直接说回家预习某某课,但是没有教学生怎样预习的方法,学生有的只是读一读课文,有的学生人连课文都可能没有读通顺就草草了事,这样达不到预习的目的。每个学生个性、能力、习惯差别很大,他们的接受、理解、感悟能力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就告诉我们:预习

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要设立恰当的预习目标。因此,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如何来落实这项工作,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指导预习方法,培养预习能力

小学生预习能力的培养要讲究方式,针对不同年龄学生的特点,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预习能力。

在中、高年级语文教学预习过程中,所设计的预习内容和知识应做到比较广泛,要包括文章的作者,时代背景,诗词常识以及课文中重要人、事、景、物、地点等等内容,涉及课外知识还要查阅有关资料,要求每个学生准备一个课外知识摘抄本,把查到的有关内容分类摘抄下来,这样既拓展了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了学生的知识积累,又能提高预习的积极性,激发了课内的阅读的兴趣。如六年级下册《匆匆》一课,预习要求:①读通、读准课文,②自学生字新词,扫清字词障碍③通读课文,了解每个自然段的意思④细读课文,自学质疑,找含义深刻的句子,做好标注⑤尝试解答课后思考题,做好标注⑥总结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又如六年级口语交际习作二《民风民俗》,提出预习:①搜集资料,了解富有地方特色的服饰、饮食、民居、民间工艺品、地方戏剧、文化遗产特点等的文字资料、图片资料②可以做成多媒体课件上台展示③可以表演、解说等。

低年级学生年龄小,自主学习能力不强的,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提出预习要求,如:一年级下册《月亮的心愿》一课,课前让学生根据预习要求预习课文

(1)读:把课文读通顺(至少读5次);(2)圈:在课文中圈出生字,划出生词。(3)动:动手给生字注音、组词;(4)标:标上每个自然段的序号。(5)问:在不懂的地方画上小问号。预习完后要求家长签上字,第二天上课时,经检查,学生预习完成的较好。

实践证明:教师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合理的预习方式,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养成自主预习的兴趣和习惯,教学中可以有的放矢地学习,轻松解决重难点问题;而且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落实了高效课堂。

2、加强预习检查,养成预习习惯

良好的预习习惯来之不易,教师要反复培养训练。利用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在预习中适当采用竞赛的形式,激发他们的预习兴趣。

如,低年级字词教学中:在课堂上开展预习生字词大比拼(多种方式检查学生读字词),看谁组的词多,谁用最快的速度记住字词等。二是及时表扬和鼓励,使学生感受预习成功的喜悦。对学生的预习完成情况,要认真检查,发现学生点滴的进步,特别是后进生的进步时,及时予以表扬和鼓励,肯定他们的成绩,使他们感受到进步的喜悦,树立自信心。三是开展有效预习经验交流,提倡互学互帮。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学习方法,听听别人的学习经验,达到互相促进、共同进步的目的。很多同学为争取到交流的机会,在预习时会格外用心,良好的预习习惯自然而然就形成了。

3、科学的评价,激发预习兴趣

学生对要学的内容进行预习后,也渴望得到教师的评价。如果教师及时的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检查、反馈给予一定评价,给予学生一些激励,会让学生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和情感上的喜悦,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性,使课前预习任务得以较好的完成,使课堂教学效果有所提高了。所以,对学生的预习,每天都要进行检查和评价。检查时,可以从学生的课本和预习作业入手,看看学生在课本的圈圈点点,看看预习作业完成的情况。再结合课堂教学环节,不断地渗透预习的交流。

如在阅读教学中,学生能谈出自己对某个句子的理解感悟时,教师评价:“预习得认真,到位。预习时读得真仔细”等。在字词检查时,学生不单是会认生字新词,而是展示自己独特的学习收获。有的向同学们提示读音,有的强调容易写错的地方、记字的方法,有的交流自己对某个词语的理解。教师可说“你真是个识字大王”。朗读课文是比较简单的,也是大多数学生都想参与的环节,有的学生就读得又有感情,又流利。这时,教师就应及时予以表扬:“预习时你肯定把课文认真地读了好几遍了。”学生在学习交流中体会到了预习成功的喜悦,这样课堂中师生间的交流,课堂的气氛都会更加融洽和热烈。

评价主体上来说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我评价,小组的合作预习评价,教师评价和家长的评价。从评价的标准上来说要突出差异性,不能以同一标准来度量。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只要我们从预习着手,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师生配合,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必将促进小学生自学能力及语文整体素养的提高。

第二篇:预习能力培养

增强预习意识,培植预习习惯 增强预习意识,培植预习习惯

——四步并举,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预习习惯

乳山城关中学

宋修虹

在语文教育教学活动中,向学生布置了预习任务之后,学生却往往无所适从,不提要求就不知道读的目标,更不会读的方法。学得被动,教得无味。学生读过的文章也没有留下什么预习的痕迹,这样不仅达不到预习的目的,甚至会养成做事草率敷衍了事的坏习惯。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有一条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以学定教。即将教育教学活动,定位于学生“先学”,教师“后教”,提倡以学生的预习活动,来启动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古人亦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我们尝试着探索出一种简易有效的预习方法。这种预习方法以学生自主活动为基本学习方式,在自主活动中完成预习任务,在自主活动中使良好的预习习惯得以养成。

那么,怎样教给学生自主预习的方法,培植自主预习习惯呢?

一、让学生充分理解预习习惯养成的重要性,增强预习意识。

“积千累万,不如养成好习惯”。而良好习惯的形成也非什么难事,只要能够严格自律,坚持21天。好的习惯一旦养成,我们就会终身受益。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指出:在阅读指导之前,得先令学生学会预习。叶老之所以这样重视和强调养成预习习惯,正是因为好的预习习惯可以促使学生“开动脑筋”,提高自主自学能力。预习能使学生变得主动,而站在主动进攻位置上的人,当然容易打胜仗。而且,通过预习活动,学生在一定的程度上熟悉了课文内容,上课时对老师的“启发点拨”, 就不会茫然四顾,不知所云。对那些贯穿全文的线索,涉及整篇的要旨,教师就可以重点突破,使学习少时高效。

语文预习,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学生自主学习,即通过对教材、教师规定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资料的阅读,初步获得富有个性化的感悟,发现自我意义上的重难点,集中关键性问题并思考,形成一定的课堂学习期待,为进一步发幽探微做好准备。因此,养成预习习惯,掌握预习策略,对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预习,是学好功课的前提,是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了解课文的一个重要的学习方法,是学生学会读书,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必由之路。因此,增强对预习重要性的认识,学生才能由被动到主动,由不自觉到自觉,由“要我预习”变成“我要预习”,从而对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有所期待。

二、引导学生学习灵活运用预习符号,提高预习速度。

古人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因此在预习时,要求学生手不离笔,随时可以圈点勾画。翻开预习过的课本,我们常看到学生在许多地方做了标记,字里行间写了不少如蚁小字。如果那位学生预习过的课本很干净,找不到一个字,那么,可以说这位学生还没有学会预习。为了便于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检查和交流,我在全班统一了预习课文的一些常用符号,并提出具体要求:

生字生词,加囗号并释义;美词佳句下加~~~~~~,旁边注上自己的语言品味;重要句子下面划_____;疑问之处下加?;大段前标 一、二、三;自然段前标 1、2、3;自然段中分层标志用/„„

在预习过程中,学生只要能动眼、动手、动脑,熟悉使用预习符号,很快就会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三、训练学生掌握“四步预习法”,提升预习质量。

面对一篇篇课文,从哪里着手预习,有哪些步骤?就单篇课文学习的一般过程而言,我通过不断的反复训练,逐渐让学生掌握“四步预习法”。

第一步:首先明确学案上的学习重点。做到有的放矢,抓住重点、难点,心中有数。

第二步:初读课文,了解大意;完成“学案”上的预习中的“字词习题”。按全班统一的符号边读边标出各自然段的段号,圈点出字词,查工具书,理解字词。对文中的疑难字词,用符号标出,查工具书辨析、联系上下文理解字义,词义。解决不了的做上记号,准备向老师或同学请教。

第三步:试分段落,标示疑点。根据自己对课文内容的大体了解,试着划分段落和层次,思考段意和层意。标出疑点,以便在听课时有的放矢,或提出质疑。

第四步:再读课文,尝试着解决“三问”。这是理解课文内容与主旨最关键的一步。每读一篇课文,都要考虑这篇文章“写了什么”——解决“内容”的问题;“怎么写的”?——解决本文的“写法”问题;“为什么这样写”?——解决本文“主旨”的问题。任何一篇课文,只要这三个问题解决了,此文也就基本读懂了。当然,这“三问”的阅读方法,还有赖于课堂上的阅读知识的习得、积累以及知识与能力的迁移。

譬如鲁迅的短篇小说〈孔已己〉,其内容写的是孔已己断腿前后的悲惨遭遇和酒客把其当作笑料的冷酷无情;为了突出文章的主旨,塑造人物形象,主要运用了对比和反衬的写法;如此写法就更有力的揭露的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和封建统治下人们精神的麻木不仁。另外还可以从思考课文的题目、议论句等入手,这样就会潜移默化的增强阅读能力。

以上四步,不一定要截然分开。在预习中,可灵活掌握,完成这些步骤,对预习课文大有裨益。

四、对预习结果及时反馈强化,讲求预习实效。

美国著名专家H西蒙说:“只有当学习者知道学习的结果如何时,才能发生学习兴趣”。作为教师,我们要及时了解预习结果,对学生预习做出积极的评价,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预习情况,明确在老师讲授时看书应特别注意的地方。了解预习结果,重视预习的反馈。我们是这样做的:

上课前将部分同学的预习学案收上来查阅情况,了解预习的深浅度。反馈贵在及时,这样学生才能记忆鲜明,希望知道结果的心情最迫切,也很容易趁热打铁,立竿见影。

对于学生的预习训练,我们在“养成良好习惯”上狠下功夫。不机械地评价结果的正与误,而是注重了解学生的预习过程和思维过程。如在检查时我都是这样问学生:“你是怎样弄懂这个问题的?”“以前我们学过的哪篇课文运用了这种写法?”“你从课文的哪些地方看出来的?”等等。这样的检查和交流,对于学生认识能力的提高以及自学能力、习惯的形成是大有帮助的。

古人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只要我们从预习着手,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师生密切配合,持之以恒,必将有助于学生自学能力和语文整体素质的提高。通过切实有效的预习指导和预习活动的开展,就可以培植起学生的预习意识和预习习惯,学生有了预习能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自然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从而获得终身的发展。

第三篇:新课程下小学生语文预习能力的培养

新课程下小学生语文预习能力的培养

【摘要】有效的课前预习,如果师生共同都能认真对待,能坚持下去,当作语文学习的重要一环的话,每个学生就会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一定的自学方法,学生的语文成绩也会有所提高。

【关键词】语文学习预习能力学生

近年来,在调研我镇小学生的语文学习现状中,笔者发现,大多数农村孩子预习能力较差,主要表现为态度马虎,方法不当。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缺乏指导,家庭缺乏配合,孩子缺少练习所致。新课程实施以后,面对大量的信息和阅读素材,预习能力差日益成为阻碍这些农村学生提高语文学习效率的绊脚石。如何培养小学生语文预习能力,笔者认为,既要充分认识其重要性,又要科学指导学生提高预习的能力,让学生喜欢预习,学会预习。

一、培养小学生语文预习能力的必要性

预习是语文学习的开始,是学生课堂学习的准备。预习充分、合理、有效,不仅有利于学生课堂学习效率的提高,也必然促使教师更加深入地去解读教材,预设课堂。学生的预习与教师的预设相互交融的时候,是课堂最具生命力的时候。预习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更加深入的理解和感受创造的快感。

预习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内容,在课程实施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我们都知道,有效的语文学习一般包括课前预习、课内学习,课后巩固,三者缺一不可。而课前预习的作用就在于使每个学生对学习内容有个整体把握,对学习困难有个心理准备。预习内容是所学新知识的基础与先导,所学知识是预习的延伸与发展。通过预习可以让学生更加熟悉、掌握一些已有知识,并对新的知识完成在“知识树” 上的架构,为学生有效的课堂学习奠定基础。也就是说,预习在语那边文学习中起到了一个承前启后的枢纽作用。

二、培养小学生语文预习能力的策略

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丰富的预习方式

教师要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特点,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预习能力。比如,低年级学生年龄小,自主学习能力不强可以较多的采用集体预习、亲子预习的方式;中高年级的学生可多采用合作预习与独立预习相结合的方式;高年级的学生还可以采用网络预习,甚至博客、论坛、群预习(这几种方式主要指有条件的学生可以组成小组利用网络把课前预习的知识通过博客、论坛、群聊等方式进行及时交流,克服地域限制。比如,一些文本连接知识的学习心得就很适合)等方式。不同的方式是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校积极性,养成自主预习的兴趣

和习惯。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丰富的预习方式,让预习成为学生语文学习的必然要求。

2、合理的方法选择

合理地选择方法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在小学阶段我们尤其要重视以下几种预习的方法:

(1)熟读课文。语文学习中朗读是培养语感的主要方法,是一条捷径。课前朗读得充分可以保证学生在课上始终紧跟老师的讲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要培养学生课前熟读课文的习惯。随着年龄的增长,还要培养有感情地朗读的习惯,读出语感。

(2)认字解词。从中年级开始,教师要重视学生课前认字解词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课前查询重点字、词的练习,作为预习的一项工作。几年下来,学生不仅能很好的巩固查字典的方法,而且对课文的整体把握起到了积极的效果。

(3)信息收集。要在预习阶段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使其为课堂学习服务。就拿文本链接知识的预习来说,要注重体裁的差异,写人的文章要着重指导学生查作者的资料,写作时的背景及时代,该篇文章的写作特点,作者的写作手法;写景的文章主要收集景物所处地理位置,该处景点的历史故事与景物特点的相关文章等

等。学生在收集信息的过程中丰满了对人物形象的认识,有利于更好的学习。

(4)品词品句。在预习的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学生对文本的第一感受,要教会学生凭借语感品一品文中令自己感受深刻的地方。这样的预习设计,有利于学生对文本的独特理解,发挥学生创造性。

另外,教师要重视指导学生合理的选择预习方法,使预习更加全面、深入,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有效的指导介入

预习是十分需要指导的,这指导包括学生同伴、教师、家长等。学生预习的时候要有监督,也要有指导。比如,教会学生在预习中如何去发现问题,如何收集资料,教师可以在新授课前简单指导学生在预习时,从一篇文章的那些内容、方向去探讨,如何去发掘、确立与课文相关的主题学习内容等,这样可以提高预习效率。对于一些比较难的内容,预习时如果能促成小组研究性的学习,那么学生接触的范围和视野一定能够更加开阔。再如,一些要求学生回家进行的预习工作,可以通过家校联系本和家校信息平台,取得家长的支持,可以使学生更快的解决一些预习中碰到的困难。通过预习中的学法指导与训练,可以使学生逐步形成“展卷而自能通解,执笔而自能合度”的能力。作为教师,及时有效介入学生的预习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效率。

4、科学的评价

学生对新教材内容进行预习后,也渴望得到教师的评价。如果教师及时的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检查、反馈给予一定的肯定评价,给予学生激励性的鼓励,从而会让学生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和情感上的喜悦,无形中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性,使课前预习任务得以较好的完成,使课堂教学效果大大提高了。所以,对学生的预习,每天都要对学生进行检查和评价。在检查中,可以从学生的课本和预习笔记本入手,看看学生在课本的圈圈点点、体会感受、看看预习笔记上收获和问题。再结合课堂教学环节,不断地渗透预习的交流。有些是课始的检查,有些是课中的结合。

如在字词检查时,学生不单是认生字新词,而是展示自己独特的学习收获。有的向同学提示读音,有的强调容易写错的地方,有的交流自己对某个词语的理解或造句。

又如,在讲课文时,学生能谈出自己对某个句子的独特的理解感受,讲得特别精彩,教师就着重评价,肯定他:“预习的认真,到位。预习时读得真仔细。”“你的课外资料用得真好。”

再如,朗读课文是比较简单的,也是大多数学生都想参与的环节,有的学生就读得又有感情,又流利。这时,教师就应及时表扬:“昨晚,你肯定把课文认真地读了好几遍了。”学生在学习交流中体会到

了预习成功的喜悦,这样课堂中师生间的交流,课堂的气氛都会更加融洽和热烈。

所有这些都不应流于形式,而应与学生的学习小组评价相结合。每课预习本子上做得认真,该生就能得一颗小星星,每一次课堂检查反馈时表现出色,可当堂得一颗小星星。这样一单元结束,哪个小组累计的小星星数最多,该小组就被评价为“优秀学习小组”。

有效的课前预习,如果师生共同都能认真对待,能坚持下去,当作语文学习的重要一环的话,每个学生就会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一定的自学方法,学生的语文成绩也会有所提高,教师的教学也会慢慢变得更加轻松,课堂才会是高效的、开放的、快乐的。

第四篇:谈新课程培养小学生语文预习能力的几点思考

谈新课程下培养小学生语文预习能力的几点策略

南湖区新丰镇中心小学蔡国军

[摘要]课前有效预习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先导与基础。培养小学生语文预习能力一要合理选择预习的方法;二要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丰富的预习方式;三要调动学生、教师、家长等各方的力量,形成合力,有效地介入指导;四是要科学评价学生的预习过程,激发学生的预习兴趣,培养课前预习的习惯。

[关键词]预习;方法;指导;新课程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准备工作越充分,工作效率越高。对于小学生语文学习来说,预习可以说就是“磨刀”吧。

近年来,笔者在调研我镇小学生的语文学习现状中发现,大多数农村孩子预习能力极差,主要表现为预习马虎,方法不当。六年语文学习下来,预习只停留于读通顺者居多。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是教师缺乏指导,家庭缺乏配合,学生缺少练习所致。新课程实施以后,面对广袤的信息量和大量的阅读素材,预习能力差日益成为阻碍农村学生提高语文学习效率的绊脚石。

如何培养小学生语文预习能力,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既要充分认识其重要性,又要科学指导学生提高预习的能力。要让学生喜欢预习,学会预习,养成自觉预习的习惯,发挥预习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一、培养小学生语文预习能力的必要性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学生通过预习,自己阅读课文,得到理解,当讨论的时候,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的结果正相吻合,便有独创成功的快感。由此可见预习的作用。

预习是语文学习的开始,是学生课堂学习的准备。学生预习得充分、合理、有效,不仅有利于课堂学习效率的提高,也必然促使教师更加深入地去解读教材,预设课堂。学生的预习与教师的预设相互交融的时候,就是课堂最具生命力的时候。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预习可以让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更加深入的理解和创造的快感。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的理念,重视培养自主读书的兴趣和习惯。课前预习的学习方法在提倡学生自主探究,培-1-

养自学能力,张扬学生个性,表现自我等方面有其独到的作用。课前预习这一方法的运用既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自觉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又能促进语文学习所必备的学习技能的形成。

预习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内容,在课程实施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我们都知道,有效的语文学习一般包括课前预习、课内学习,课后巩固,三者缺一不可。而课前预习的作用就在于使每个学生对学习内容有整体把握,对学习困难有心理准备。预习内容是所学新知识的基础与先导,所学知识是预习的延伸与发展。通过预习可以使学生更加熟悉、掌握一些已有知识,并对新的知识完成在“知识树”上的架构,为学生的有效课堂学习奠定基础。也就是说,预习在语文学习中起到了一个承前启后的纽带作用。

二、培养小学生语文预习能力的策略

叶圣陶先生说:“一篇精读教材放在面前,只要想到这是一个凭借,要用来养成学生阅读书籍的好习惯,就自然非教他们预习不可。”因此,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如何来落实这项工作,笔者认为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加以重视:

一是合理的预习方式。

小学生预习能力的培养要讲究方式,教师要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特点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预习能力。比如针对低年级学生年龄小,自主学习能力不强的特点,可以较多地采用集体预习、亲子预习的方式;中、高年级的学生可多采用合作预习与独立预习相结合的方式;高年级的学生还可以采用网络预习,甚至博客、论坛、群预习(这几种方式主要指有条件的学生可以组成小组,利用网络把课前预习的知识通过博客、论坛、群聊等方式进行及时交流,克服地域限制。一些文本连接知识的学习心得就很适合这样交流)等方式。不同的方式是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养成自主预习的兴趣和习惯。教师要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合理的预习方式,让预习成为学生语文学习的必然要求。

二是科学的方法选择。

学生有差异,预习的方法也必然有差异。科学的选择方法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的效率。在小学阶段尤其要重视以下四种预习方法。

熟读课文——这是语文学习中朗读时培养语感的主要方法,是一条捷径。课前朗读地充分可以保证学生在课上始终紧跟教师的讲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

果。记得有位名师把“不读熟课文不上课”作为自己语文教学的特色,初看可笑,深思的确有先见。假如学生课前来连课文都没能读书,还谈何课堂中的创新与发展。因此,从小学一年级开始,教师就要培养学生课前读熟课文的习惯。随着年龄的增长,还要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的习惯,读出语感。

认字解词——预习中,学生通过查询工具书等方式,预先认识课文中的生字生词,理解一些词语的意思。这是一项重要的工作。从中年级开始,学生具有了一定的查阅工具书的能力,教师更要重视学生课前认字解词能力的培养。比如,一些教师在教学时,每课都设计让学生在课前查询重点字、词的练习,作为学生预习的一项工作。几年下来,学生不仅很好地巩固了查字典的方法,而且对课文的整体把握起到了积极的效果。

信息收集——新课程背景下,每篇课文都有一些拓展性的知识需要学生去了解。以往多是教师收集后在课堂上呈现给学生,让学生读一读,作为课堂教学的一种延伸而已。如今,这样的做法显然是不能满足教学要求的。教师要在预习阶段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使其为课堂学习服务。就拿文本链接知识的预习来说,要注重体裁的差异,写人的文章要着重指导学生查作者的资料,写作时的背景及时代,该篇文章的写作特点,作者主要的写作手法;写景的文章主要收集景物所处地理位置,该处景点的历史故事与景物特点的相关文章。如《临死前的严监生》一课,笔者指导学生课前阅读《儒林外史》收集严监生的事迹,为课上理解严监生爱财如命的吝啬鬼的特点做了很好的铺垫。学生在收集信息的过程中,丰满了对人物形象的认识,有利于在课堂上更好地学习。

品词品句——在预习的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学生对文本的第一感受,要教会学生凭借语感品一品文中令自己感受深刻的地方。这样的预习设计,有利于学生对文本的独特理解,发挥学生的创造性。

此外,在调研中,笔者还发现很多教师创造了一些培养学生预习能力的好方法,比如“预习采蜜”、“重点字组词造句练习”、“预习质疑记录本”等等。所谓教无定法,学习又何尝不是呢?在语文学习上,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合理地选择预习方法,使预习更加全面、深入,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是科学的评价。

预习是一项很难有显性效果的工作,其评价更加具有难度,新课程背景下尤

其如此。预习是学生学习过程的重要内容,因此教师要重视学生预习过程的评价。

评价主体上来说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我评价,小组的合作预习评价,教师的评价和家长的评价。从评价的标准上来说要突出差异性,不能以同一标准来度量。

有一位教师在教学《游园不值》这首古诗前,要求学生预习时,除了对诗人做简要了解外,另外还要求学生认真品读古诗,并思考“在这首古诗里,你最欣赏诗人用的哪个字,哪个词或是哪句话?”这是一个有层次、有弹性的问题,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选择不同的字词品味,也可以对同一处做出不同的解读。有的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的理解,顺理成章地剖析了诗人由兴致勃勃到扫兴再到欣慰的情感变化线索;有的学生代替诗人对“春色满园”展开了丰富的想象;有的学生从一“关”一“出”之间,感受到春色冲破围墙溢出园外的一种蓬蓬勃勃、关锁不住的生命活力。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把诗人小心翼翼的动作,曲折的情感变化,看到红杏时那种“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神态表现得淋漓尽致;有的学生甚至还赞叹起诗人写“春天”时另辟蹊径的技巧与才情,感叹空白留给人们的想象的空间。

面对这样不同的预习效果,教师如何来评价学生的预习效果?

笔者认为,一要突出学生的过程性学习,不可片面地按照结果来衡量;二要激发每个学生对预习的兴趣。

四是有效的指导介入。

预习看似简单,其实是一件十分复杂的事情,需要耐心和毅力。在培养小学生语文预习能力上,笔者发现很多教师存在着误区——预习是放任自由的。笔者认为,学生的预习是十分需要指导的,包括来自同伴、教师、家长的指导。在要求学生预习的时候,既要监督,更要指导。比如教会学生在预习中如何去发现问题,如何收集资料等等。教师可以在新授课前,简单指导学生,在预习时可以从一篇文章的哪些内容、方向去探讨,如何去发掘、确立与课文相关的主题学习内容。这样可以提高学生预习的效率,防止盲目时间和精力的情况发生。

对于一些比较难的内容,预习时如果能促成小组研究性的预习,那么学生接触的范围和视野一定能够更加的开阔。再如一些要求学生回家进行的预习工作,可以通过家校联系本和家校信息平台来取得家长的支持,可以使学生更快地解决预习中碰到的困难。通过预习中的学法指导与训练,可以使学生逐步形成“展卷

而自能通解,执笔而自能合度”的能力。作为教师,及时有效地介入学生的预习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效率。

素质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核心思想是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从我镇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现状来看,要全面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就必须重视学生语文预习能力的培养。

笔者相信,坚持预习指导不仅能为课堂学习做好充分思想准备,而且能让学生获得课堂学习的主动权,真正实现新课程背景下的“高质量,高效率”的教学。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 语文教学中小学生自主学习方法指导的研究与实践》——《辽宁教育研究》2005年第8期。

3.《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 湖北教育出版社

4.《小学生语文课前预习有效性的研究》南京市琅琊路小学 梁俊杰

5.《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关于小学语文教学建议30条》

第五篇:小学生数学预习能力培养的研究

小学生数学预习能力培养的研究

一.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一书中写道:“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这说明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在现代信息社会里就好象文盲一样,而学会学习的基本途径是善于自学。再加上当今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不断增长,知识陈旧率不断提高,因此,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自己掌握开启知识宝库的“金钥匙”,就变成了现阶段各学校教学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预习,是小学生最常见的自学形式。所以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是提高学生数学自学能力的最重要、最有效的途径之一。预习是学习的个体一种独立的探索活动。学生凭借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和学习方法,自主探索,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促进学生的发展。在新课程理念背景下,预习不再是单纯为掌握知识和技能而设置的学习活动,而是为了让每一个孩子发展得更好。预习作为一种传统教学方法,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应该继承并将之发扬,促使学生的全面发展。

可能有许多老师认为小学生预习并不重要,等上了初中再去预习也不晚。其实不然,任何良好习惯的养成都要从小开始抓起,因为“良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当前,也有很多教师不注意数学科的课前预习,还没有体会到课前预习的真正意义。因此,根本不安排学生学习新的概念,去预习新的理念,去发现新的规律。这样势必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影响学生自我素质的不断完善,影响学生自学习惯的养成及自学能力的提高。还有些教师却是顾虑重重,认为预习了,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失去新奇感;预习了,学生了解了有关内容,会失去学习的兴趣和动力;预习了,学生知道了知识的有关结论,接下来上课老 师讲什么?„„需要不需要预习,教师争议颇多。

其实在素质教育下的今天,老师十分重视向课堂四十分钟要质量,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课堂表现十分活跃,但他们只是一味依赖教师去被动学习,其自主学习性很差,他们的预习习惯也很差,大多数学生只有在老师布置下,才敷衍了事地去预习一下。而且老师所谓布置预习,也就是那么一说,缺乏预习方法的指导和预习习惯的培养,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开展预习,如何培养学生预习习惯,显得十分重要,为此,我们课题组提出“小学生数学预习能力培养的研究”,通过这一个课题的研究,提高学生的数学预习能力,促进学生自学能力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领域的现状

在20世纪90年代,江苏洋思中学创设的“先学后教”教学模式,取得了令人羡慕的成绩,证明了放手让学生先学是可行的,学生能自主试学,甚至可以学

得很好。由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明确提出了教育的四大支柱: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其中的“学会认知”就应该从学会预习入手。当前的教育界,对预习有着不同的认识:有的教师认为预习会使学生的思维定势局限于课本,而没有经过预习的课堂,更能闪现学生的思维火花,所以不赞成预习;有的教师着眼于“培养学生学会学习”,提倡学生预习;也有的教师持中立态度。一些善于总结经验的教师写出了高质量的相关论文,如黄爱华的《小学数学课预习指导点滴谈》发表于《小学教学参考》;高洪亮,李秀华的《数学教学应重视课前预习》;张晓华的《重视课前预习搞好数学教学》等等,还有少数数学教师也总结了自己在教学中指导学生预习的经验。总之,现在已经有小学数学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关注到学生数学预习能力的培养,但是对于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预习能力却没有系统的方法。

三.研究的目标

(一)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学生树立预习意识,提高对预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

(二)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学生掌握正确、科学的预习方法,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为其终身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学生学会预习、学会学习,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

(四)通过本课题研究,增强教师的科研意识,提高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

四.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一)调查学生预习的现状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预习到底处于何种状态?考虑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最真实的感受者,因此,必须调查学生的预习现状,了解学生的预习兴趣、预习态度、预习能力、预习习惯,从中发现存在问题。从学生着手以此反映对预习的看法。以便制定出可行的培养预案。

(二)指导学生掌握预习的方法

方法是解决问题的重要策略,一个人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就如同掌握了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就能独立地向新认识领域进军,也才有可能攀上知识的顶峰。所以,要想让学生具有自学的本领,作为教师就要重视方法的指导。预习的方法有很多,所以,根据小学数学教材的特点和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及其认知规律,课题计划教给学生下面几种预习方法:

1.任务落实预习法

即教师布置预习任务,学生带着明确的预习任务去进行预习。因为学生初学预习时不知从何下手,这时教师设计好预习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去预习,能做

到有的放矢,针对性较强。教师先要对自己提出高标准严要求,对相关学习内容要进行了认真研读,提出既有一定的价值,又有吸引力的,能促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探索兴趣的预习任务。教师布置任务时,可以采取表格的形式或者提问的形式,让学生去预习。布置预习任务时一定要注意难度适中,具有诱发性和趣味性,预习要求要明确,可操作性要强。

2.笔记预习法

开始,可以让学生在书上做简单的眉批笔记,在阅读课本后,把自己的理解、体会或独特见解写在书上的空白处;其次,可以让学生做摘录笔记,就是预习后,在笔记本上摘抄重点概念、关键语句等等,以加深对重要知识的记忆、理解,并简单地记下预习过程中的疑惑和不解之处,也可以记录自己在预习中的收获。开始时教师都要抽出一定的课内时间带着学生进行,在要求、步骤、方法、格式上均要给以细致的指导,然后再放手让学生独立预习、做笔记。对于基础比较好的同学,还要会做思维含量较高的反思型预习笔记。在研究过程中,一方面要验证这几种预习方法的适用性,另一方面要寻求其他适用的科学预习方法。

(三)指导学生根据课型选择预习的方法

1.数学概念课的预习

在数学学习中,数学概念的学习毫无疑问是重中之重,概念不清,一切无从谈起。然而,这个重点又恰恰是一个难点,因为数学概念是人类对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简明、概括的反映,非常抽象,而不少孩子抽象思维差,要掌握干巴巴的数学概念对于小学生来说并非易事,所以,加强课前预习很有必要。

(1)读一读

数学课本是学习数学知识的依据,阅读时要逐字逐词逐句地,不能走马观花,一目十行,要注重理解,可边读边划,划出重点,划出不懂的地方。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从整体上了解新的数学知识,还可以使新课中的主要内容显现出来,以引起自己的注意,为理解和掌握知识做准备。读一度要找出定义中的关键字,进一步思考这些关键字起的作用,若把它去掉有什么后果,力争对概念进行完整的理解。

(2)举一举

列举事例来理解概念。数学概念并不是无中生有,而是从具体的现实世界中抽象出来的,我们一定可以从身边找到这些概念的原型。让学生举一些具体的例子来说明概念,可以帮助学生形象理解概念。

(3)比一比

在数学的学习中“对比”是很重要又经常用到的学习方法,在预习时也是如此。如预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可以指导学生将正方体的特点与长方

体的特点进行对比。如“自然数都是整数”与“整数就是自然数”的比较判断。诸如此类的概念正、反说法比较能够加强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认识。使用对比不仅可以揭示两个新知识之间的关系,利于学生理解知识的外延和内涵;还能揭示新旧知识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学生形成知识网络。

2.数学计算课的预习

虽说计算课中所需要掌握的知识不像概念课那样抽象,但要想知其所以然也并不是那么简单的。所以要鼓励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对计算方法有个初步的了解,使课堂上有更多的时间去探究其所以然。也可以让学生尝试练习。

(1)自学例题

学生他们是有一定的学习经验的,对于新知识的学习应该建立在他们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无论是新教材还是老教材,在计算课的编排上都会以例题的形式出示计算方法,为学生提供了预习的平台。学生通过预习已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掌握这些方法了,到了课堂上,我们就可以专心致志地解决学生在预习中还没有解决的问题,可以把知识学得更深、更广。

(2)尝试练习

新教材往往会在计算课中创设一个情境,以其中的一种情况作为例题,而剩余的几种情况则为学生提供了尝试练习的机会。通过尝试练习,可以检验学生预习效果,这是数学预习不可缺少的过程。通过计算既能让学生反思预习过程中的漏洞,又能让老师发现学生学习新知识时较集中的问题,以便课堂教学时抓住重、难点。

3.数学操作课的预习

新课程的实施,要求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学生只有亲历了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才能知其所以然,其中免不了要亲自动手做一做、试一试,这就使得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课中多了动手操作这个内容。那么,对于这样的数学知识,我们在课前应该怎样指导学生预习呢?布置任务时应首先让学生通过熟悉教材,了解操作过程中所需要用到的工具、材料等,弄清操作步骤。第二要准备好做实验的材料,先与父母合作试着做一做,完成一个表格。第三可以把你在做实验遇到的问题和困惑记录下来。布置的预习任务就要侧重于学生的动手操作和观察思考,通过自主探索,才能不断的生成新知。在上课时,先让学生汇报在家里做实验的情况,遇到的困难。我帮他们分析在操作过程中没有注意到的细节,找到实验失败的原因,改变实验中材料,然后在老师的点拨下,以及在和学生的合作交流中得到提升。

3.组织交流,定期展示预习成果

对预习的成果要及时反馈交流,让学生有成就感。教师可以利用一些活动课,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经验交流。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学习方法,学生在预习时,常常

会有所获,对有收获的学生来说,他们都有展示自己“战利品”的欲望。老师就一定要抓住这个契机,让学生充分“显洋”一下,让他们体验一下成功。也可以听听别人的学习经验,达到互相促进,共同进步,形成自学的风气。

教师也要经常进行小组、全班的预习比赛,对于优秀者或进步明显的学生进行表扬,并在评比台上贴红花。通过奖励,特别是鼓励,激发了学生预习的兴趣。这样做,不但是对学生这次预习的肯定,也是学生下次更积极预习的动力。培养学生预习习惯,主要靠学生持之以恒的预习实践。我想只要长期坚持,经常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也就指日可待。

下载如何培养小学生语文预习能力word格式文档
下载如何培养小学生语文预习能力.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培养初探

    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培养初探鹏辉小学蔡丽娟阅读教学课堂实践不外乎借助听说读写之手段进行字词句段篇的语文训练。因此我们的研究策略是:多听——夯实语文基础;多说——练就语......

    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语文预习习惯

    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语文预习习惯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根据语文的学科特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

    学生预习能力的培养

    学生预习能力的培养 射洪中学:廖志荣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预习对于学生进行新课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教师在物理教学中如何对学生预习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本人就平......

    如何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

    “先学后讲”的课堂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课堂,是在学生知识建构的基础之上,这就需要从小培养学生预习的习惯,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尤其是对于低年级学生预习能力的培养具有更大的难......

    培养小学生的预习习惯

    怎样培养小学生数学的预习习惯 一、明确预习的重要性,产生预习愿望。 让学生认识到预习的益处:预习可以帮助学生初步了解教材的大概内容,使学生上课时对老师所教的内容在思想上......

    小学生语文探究学习能力培养探究

    小学生语文探究学习能力培养探究 重庆市巫山县龙井小学 陈世荣 邮编404701手机*** 说明 :本 文 是 重 庆 市 教 育 学会 0 9年批准立 项的 第 六届 基 础 教 育 科......

    浅谈小学生语文说话能力的培养

    浅谈小学生语文说话能力的培养 目前,大部分小学教师在教学中急功近利,只注意追求片面的成绩和所谓的升学率,使语文成了纯知识性的传授课,纯技术性的训练课,导致语文课文工具化......

    如何培养小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

    如何培养小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以学生为本,构建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我结合教学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