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
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
【内容摘要】
阅读能力的培养一直是诸多教师难以破解的难题。本文就阅读能力培养的途径谈了一些简便、易操作的方法,有很好的实用价值。
【关键词】
语文阅读能力激发兴趣营造氛围张扬个性教给方法
【正文】
小学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可见培养阅读能力是极其重要的。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现象。这样,不能从实质上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的词汇、说话、朗读、概括、思维能力都得不到真正的提高。那么,怎样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呢?下面谈谈我的几点浅见。
一、激发阅读兴趣
一个人做他感兴趣的工作,他的全部才能可发挥80%以上;而做他不感兴趣的工作,只能发挥20%。这些告诉我们: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兴趣是鼓舞和推动学生课外阅读的巨大动力,学生有了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教师应该大力激发他们的阅读动机,如针对学生阅读了大量的读物,希望能得到老师、家长和同学们的认可与赞许,从而满足自己的成就感这一心理特点,可以开展一些朗诵、猜谜语、成语接龙、歇后语对接、讲故事比赛;还可以开展一些名人名言交流会,读书心得、读书经验交流会等活动,让每个学生都有施展自己才能的机会,这样不但增长了知识,而且大大激发了他们的阅读的信心和热情。
二、.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
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尊重学生,坦率真诚地面对学生,信任与鼓励多于指责,允许学生犯“错误”,对于学生的回答不全盘否定,而是鼓励他们通过与同学和老师的交流,逐步明确正确的答案。其次是要主动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与他们平等的对话,提倡多向交流,形成一种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情境,可以是教师提问学生答,可以是学生提问教师答,或者是学生提问学生答。在课堂上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多向交流,形成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始终保持轻松、愉悦的心理状态。
三、教给阅读方法
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学会灵活多变的、科学合理的阅读方法。以下介绍几种常见的阅读方法:1.略读法。这种方法就是根据学生学习或写作上的需要,有选择性地阅读相关篇章或相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2.精读法。精读法就是对文章上的某些重点
文章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对语言隽永,情节生动的章节,教师可以以这些文章为依据指导学生精读,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3.默读法。默读法就是对所读的文章不发音地快速地读。这就要求学生在快速的浏览中,要集中注意力,作出快速的信息处理和消化。默读法能用最少的时间获取较多的信息。4.摘抄法。这种阅读法就是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最优美的词、优美的句和段摘录下来,或对阅读的重点、难点部分划记号,作注释,写评语。平时要求学生多写、多记录。5.写读书笔记。教师要鼓励学生阅读课外书籍后,经常写日记或读后感。用日记或读后感的形式对文章的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想法,并在平时多与同学进行交流。这样学生的读、写、听、说紧密结合,阅读能力就能很快地得到提高。
四、张扬个性“差异”
对同一篇课文,或同一个人物,学生往往会产生不尽相同的感受和反应。只要没有方向性的错误,教师就应该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不要用单一的评价尺度限制学生。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体现审美价值的个性化、多元化,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学生的思维。如,“碧玉妆成一树高”中的“碧玉”,既可以理解为质地纯正的绿宝石,也可以理解为“小家碧玉”的美貌女子。另外,学生在情绪、兴趣、注意、思维诸多方
面存在差异,同一种方法不一定适合每一个学生。在传授学法时尽可能提供更多的学习方法,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学习,让他们把不同的看法、独特的见解都表述出来,从而使每个学生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例如,在引导学生学习《黄河的主人》一文时,我问学生打算怎样学习,结果发现学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的说:“边看插图,边读课文,用插图来帮助理解。”有的说:“抓住文中的关键词来体会。”有的说:“边读边做批注,写下自己的体会。”„„我便放手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来学习。学生立刻忙碌起来,有的有滋有味地读;有的埋头圈、点、写;有的与小组同学小交流。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进行自主的学习。全班交流时,学生根据自己的感悟体验,纷纷发表各自的独特见解。通过阅读过程中空间的拓展,学生的自主性真正加强了,学生的头脑不再是储存知识的容器,而是被点燃的火把,闪出智慧的光芒和个性的亮点。
阅读能力的掌握与否,是检验阅读教学成功与否的试金石。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学决不是单纯的传授知识,还应“授人以渔”,这样才能真正达到语文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毅;浅谈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措施;《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年第14期
2.马琳睿;怎样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商情(科学教育家);2007年
09期
3.黄艳玲;浅谈如何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N];黔西南日报;2009年
4.临颍县杜曲镇贾庄学校 刘景阁;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
[N];学知报;2010年
第二篇:语文能力培养
法律有情,家庭和睦
2012年11月7日,奈曼旗法院治安法庭接到一起起诉离婚的案件。原告胡牡丹请求与被告李乌力吉道格吐离婚,家庭财产分割,外债共同偿还,小女儿随原告一起生活。原告与被告1989年依法登记结婚,生育两名女孩,大女儿已经成家,小女儿今年18岁,在外打工。原告认为被告脾气不好,经常无故大骂原告,长时间的大骂致使原告患上了心脏病、头痛、腰病等多种疾病。因此原被告之间产生矛盾,且日益加深,曾经村领导调解无效。所以原告请求离婚。法官考虑原被告结婚多年,应该有一定婚姻感情,且有一对婚生子女。
第三篇:小学语文能力提高培养
小升初作文冲刺班内部资料 作文一
名人名言
●人生的价值,并不是用时间,而是用深度去衡量的。—— 列夫·托尔斯泰 ●人并不是因为美丽才可爱,而是因为可爱才美丽。——托尔斯泰
●人的美德的荣誉比他的财富的荣誉不知大多少倍。——达·芬奇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
——雷锋
●如果是玫瑰,它总会开花的。
——歌德 ●善于利用零星时间的人,才会做出更大的成绩来。
——华罗庚 ●生活便是寻求新的知识。
——门捷列夫
●生命的意义在于付出,在于给予,而不是在于接受,也不是在于争取——巴金
优秀题材
程门立雪
北宋杨时仰慕程颐的学问,到洛阳拜程颐为师。当他到程颐家中求教时,程颐正静坐睡觉。杨时求学心切,又不敢惊动老师,便肃立门外等候。当时大雪纷飞,寒气逼人。待程颐一觉醒来,雪已下了一尺深了。后来,人们就用“程门立雪”来比喻学子毕恭毕敬就学师门。牛顿的思考
有一天,牛顿散步时,一个熟透了的苹果从树上掉下来,正好打在他头上。这件很平常的事引起了牛顿深深的思考。他想:苹果为什么一定要向地下掉呢?为什么不飞向天空和别的地方呢?他推想地心有一种吸引力,又推想这种吸引力对任何物质都存在。他通过研究,提出了计算引力大小的公式,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明日歌
明代钱福写了一则《明日歌》,内容为: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世人皆被明日累,明日无穷老将至。晨昏滚滚水东流,今古悠悠日西坠。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
习题练习
一、仿写下列句子
(1)鸟儿本来自由,只因未抵住一颗谷穗的吸引,成了笼中的囚徒
(2)在蓝如止水的苍穹中,有精卫填海的神话,才显得浩瀚无际;
(4).根据下面这句话的格式仿造两句话,最后一句话要求有积极意义。
仿照“勇敢是把利刃,可以斩落对手,自大也是一把利刃,却只能割伤自己” 完成下边句子:____________是一把利刃,可以____________,也是一把利刃,可以________ ____。
二、仿照例句的句子,在下面两句的横线上补写相应的内容。
例:如果我是阳光,我将照亮所有的黑暗。
如果我是清风,我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我是春雨,我将___ ________________。
如果你是鱼儿,那快乐就是一汪清清凉凉的水;如果你是小草,那快乐就是一束暖暖香香的阳光;如果你是小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文分析
(?)
回想小时候,是多么的逍遥自在,与一大群同伴在楼下自由自在的嬉戏,快乐无比,每次都是到了天黑了好久,连狗都快睡着了的时候,我们才被父母拉回家,还依依不舍的相约明天再玩,天天如此,手都变成了“乌鸡爪”。
现在长大了,过去的美好回忆只能永远停在大脑里继续去玩耍,而我们初中生,在桌前奋笔疾书的对付那作业山,听着楼下小弟弟的嬉戏声,却只能叹气,有时我们忍不住趴在玻璃窗上投去羡慕的眼光,可望而不可及,只好追赶我那没完没了的作业,天天如此,手从原来的“乌鸡爪”变成了“汗青手”。
小时候的我,就喜欢捧着漫画书看个不停,上厕所也看,睡觉前也看,家人都说:“这孩子文静,从小就喜欢捧着书看个不停,长大肯定是一块读书的料。”爸爸妈妈听了,也就任由我看了,所以,我迷上了看漫画书,光漫画就收集了三大纸箱,而里面更是“珍奇”,只可惜,在我上五年级的时候,爸爸妈妈因为我视力不断下降,就迫使我有选择读书,把我的三大纸箱漫画给关了“禁闭”(锁了),从此我与漫画书无缘了。
小时候,交个朋友真是不费吹灰之力,玩一玩就成了朋友,而现在,父母却说什么交一个什么样的朋友,会决定你的一生,什么朋友会影响学习啊,品德啊之类的话,所以,现在交友就和去菜市场买菜一样,挑来挑去的,剩下的就是所谓的“三无产品”。
小时候尽情玩,尽情唱,尽情跳,不用吹灰之力,成绩一直名列前茅,长大后,竞争力增强,学习压力加大,只有快马加鞭,坚持不懈的学,才能跑在同学们的前面,只要你稍放松,你就会倒退几步。小时候的生活,无忧无虑,像阳光一样灿烂,长大后的生活,就像被打翻的五味瓶,酸甜苦辣咸五味俱全,既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叹息,我深知成长的脚步离不开烦恼,人生中不可能一帆风顺,一定会有不可避免的风吹浪打,但是,只要有信心,有决心,再大的浪头也能度过,再大的困难也能克服,我坚信,彩虹总在风雨后。诗词鉴赏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海子
从明天起做个幸福的人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
告诉他们我的幸福 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我将告诉每一个人
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个温暖的名字 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 愿你有一个灿烂前程
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个温暖的名字 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 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 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1:什么东西天气越热,它爬的越高?温度计
2:什么动物,你打死了它却流了你的血?蚊子
3:谁天天去看病?医生
第四篇: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几点做法
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几点做法
为了造就大批创造型人才,中学语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那么,中学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呢?
一、培养学生自主思考能力
广泛阅读为学生夯实了知识基础,在认知事物方面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学以致用”,阅读的目的也是为了应用,单纯的阅读是不存在的。学生在阅读中,只有经过独立自主思考后得出感悟和结论,“知”与“能”才算真正掌握在他们手中。江泽民同志曾要求学校“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放下架子,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的思想空间和选择空间,尊重并肯定学生任何有价值的“闪光点”,还要不着痕迹地善加引导,抓住阅读材料中“见仁见智”处,让学生畅所欲言,可分组辩论,不惟本,不惟师,不囿于成规,对阅读材料做出“自己”的见解。有时,“横看成岭侧成峰”,学生 的见地本身确有许多独到、新颖的东西是传统与习惯中所不具的。对学生 的“标新立异”,大胆质疑,教师应顺势引导,不必追求答案的唯一性和权威性;尤其对学生“尽信书不如无书”的怀疑精神、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要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只有这样,才能“发前人之所未发,明今人之所未明”(陶行知语),有新发明,新创造。
二、培养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
作为一名初中学生,阅读的概括能力是一项基本能力,缺乏这种能力,就没有语言能力的提高,就没有写作能力的提高,就没有语文成绩的提高。所以,将大量的文字材料加以消化,扼要概括,有所侧重地选择记忆,才能真正地消化吸收,拥有这些知识,从而“为我所用”。而所有的概括,都是在一定的前提下进行的。一个材料,从不同角度、按不同要求,可以有多种概括。
1、定向概括
我们在批阅学生作文时常常发现这样的问题:同一材料,有的学生引述得好,概括评论三言两语切中要害;有的学生则由于不能定向概括,似是而非,偏离了论点,使本来很好的证据减弱了论证的威力。写作上的病例反映了学生概括能力的不足,在阅读教学中应着力培养学生定向概括能力。如描写人物的文字,就训练概括人物个性、刻划手法;写景的片断,就训练概括景物特征、写作手法;说明性的文字,就概括说明对象的特点、说明方法;议论性的文字,就概括论点、论证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做形式灵活的概括练习,比如替换原文材料,就是将原有的材料从文中抽出,换上自己认为恰当的材料,并予以论证,这种做法实际上是对阅读概括的一个升华。
2、限制概括
可以限定字数,如用一个二字词语、四字成语来概括一段话;或留白待填,让学生在句中空白处填写恰当的字词,用以概括文段;或用一句话概括一篇文章。同时,可以限定句式,引导学生进行理性概括,使学生在概括中思考、在概括中提升驾驭语言的能力。
三、培养学生写作能力
自古读写一家,“读”为“写”之基础,“写”为“读”之的检验。新课标也将写作的一些要求渗透到阅读目标中去。清代学者张潮有“看书不难,能读为难;读书不难,能用为难”的句子。看,只是随意闲翻;读,旨在有所获益;用,即实际应用,其中更多的是指应用于写作,因为张潮还有一句话是“有学问著述谓之福”,学问何来?来于读书!这两句话讲的其实就是“阅读→获知→转化→运用(写作)”的过程。读书著述是学者的境界,阅读写作是学习语文的根本。时下作文,点击频率最高的是“自由表达”:自选角度、自拟题目、文体不限……照说,学生可以随心所欲,大展身手了,但实际情形却并不十分乐观。拥有自由的天空,缘何不能展翅翱翔?只因高飞的羽翼未丰——学生在阅读中还未能积累深厚的知识,还未练就高超的自主思考与概括能力,仓皇起飞,只会折戟沉沙,大败而归。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视情形将读物分为背诵、熟读、略读、浏览几个等级,也可体味文中珠玑一字,也可将新奇章法默记于心,或偶拾妙句,或感悟哲理。只要有心,小到一字一句,大到表达方式、布局谋篇,以及作品自身携带的情感倾向、历史评价、审美情趣等无不在这点点滴滴、持之以恒的积累与培养中,逐渐形成知识、技巧与能力,从而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大幅度提高,学生写作时,自然会文思泉涌、意随笔至,在广阔的语文天空纵横恣肆,尽情翱翔。
四、培养感悟能力
(一)、在阅读中培养感悟能力
在具体的教学引导中,我们可能按“读、思、评、品、悟”五个步骤进行。前四步是基础,只要我们对这几步工作做扎实了,学生自然就能对作品有所悟,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主动积极参与到作品中,形成自己独到的理解、领悟。这个过程不仅是学生准确客观地再现作者的创作本意,而且是通过自己积极的思维活动,创造性地发现作品中的种种意义,并结合自己的思想、感悟、生活阅历、文化素养,吐故纳新,形成新的价值取向,从而完成在阅读过程中对感悟能力的训练和培养。例如阅读《紫藤萝瀑布》一文,通过老师对创作背景的介绍,通过学生的阅读实践,对关键词句的讨论、分析品味,学生很容易得到“花和人一样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生命的长河是永无止境的”这样的感悟。这是作者的创作本意,而通过学生自己对文本的把握,有的同学还得出了“越是在艰难的环境中,越需要努力地开花”这样独特的感悟。我认为这就超出了作者的创作本意,形成了学生自己的价值取向。如果我们老师在平时的阅读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这种能力的训练,何愁他们的感悟能力提不高呢?何愁激发不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
(二)、在生活实践和写作实践中培养感悟能力
“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泼地昼夜不息。”②叶圣陶先生的这句话说明生动鲜活的社会生活不仅是学生解读课文的黏合剂,而且是学生作文的推动剂,是学生创作之源。同时,生活也是培养学生感悟能力的一块沃土。但如何从每个人每天都面对的生活中获得独特的感悟呢?这就要平时引导学生“留心”于生活,“善于用情感、意识、思考去触摸事物的品质,没心的人是另一种盲人,什么也发现不了。”所以在平时我们除了教育学生养成写日记、周记、读书笔记这些好习惯外,还要告诉他们,他所记的那许多现象,许多事情往往是很有哲理的,如果我们仔细观察,用心体悟,反复琢磨,便会慧眼独具,从中悟出值得阐述的并能给人启迪的哲理。这一点对于目前比较流行的话题作文尤为重要。比如,面对滔滔江水,孔子有了“逝者如斯”的感喟;朱自清看到了父亲的背影,领会到了“父亲对儿子的真挚感情” ;华兹华斯从收割姑娘孤独的背影和美妙的歌声中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作者的这些感悟都来源于他们对生活的用“心”的观察。我们也要引导学生学会用心观察生活,也就是说不要满足于纯客观地搜集材料,而应亲身加以体验,融入自己的感受。有了这样的情感体验,就能使我们从微小平凡的事物中感受不平凡甚至是伟大的那一面。经过长时间的训练,他们的感悟能力就会大大提高,也才可能写出感动自己乃至感动别人的文章,这样的文章自然才会有深度。
(三)、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在《九年制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该是语文实践。”③语文教育中所一直提倡的大语文教育观也指明了这一点,可见语文学习不能只局限于课堂上而应树立大语文教育观,通过课外阅读、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等来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例如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安排的语文实践活动“我爱文学”,组织的好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对文学的兴趣,而且对于引导他们通过文学作品来感悟生活有很大帮助。下册第四单元的“保护野生动物的一次活动”既可以增强同学们的动物保护意识,也可以使他们进一步感悟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指出“应增进课程内容与学生成长的联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学习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④这也就指出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对语文学习的作用,这里自然也就包括对于培养学生感悟能力所达到的作用。所以我们语文教师应该进一步解放思想,认真设计、精心组织每一次的语文综合实践课,让学生有机会在活动中逐步训练提高自己的语文感悟能力。
五、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如何新世纪的教育是全面创新的教育,创新已成为时代的要求,在不少教育者眼中,“创新”一词是神圣的,常人无可企及的。只有那些从事尖端科学的人才有创造力。这种观念是非常有害的:一方面漠视了学生的创造力,一方面难于采取有效的手段和方法激发并培养学生的创造潜能。研究表明,人都有一定的创造潜能。创新教育正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在实践中,我是这样做的:
(一)、培养学习兴趣 为创新打开大门
如果一个老师有能力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那他就成功了一半。兴趣对求知对创新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也就是说,学习知识要有兴趣,如果学生情绪不高,兴味索然,心理上无准备,感知生理器官呈现关闭状态,还谈如何创新?相反,如果很好地启发了学生的兴趣,使他们达到了想求明白和想学习那种跃跃欲试的地步,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进一步提高。为了刺激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应用灵活多样的形式来启迪学生的兴趣,为创新打开大门。
(二)、改进教学方法 把创新渗透其中
传统的语文教法没有很好地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是注射器,学生是接收容器。教师教一篇课文往往是五大快:时代背景、作者简介、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这些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没有一点关系,因此也就谈不上创新教育了。这样的课堂往往是教师说的头头是道,而学生的创新能力得不到培养和锻炼。因此教法必须改进。
1.创造一个宽松的课堂, 鼓励学生创新
创新教育不是竞争性教育,而是合作性教育,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师生合作为基础的不断优化教育环境的民主型教育。这就要求教师要具有平等民主的作风,以平等、宽容、友善、的心态对待学生,让学生的身心自由地表现和舒展开来。教师要培养学生对自己创新能力的自信心和获得创新成就的勇气,积极鼓励学生去探索,选择新途径和新方法处理问题,善于激发学生不断创新的欲望和需要,促使学生的心理处于不断追求创新的“实战”状态。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 的主要阵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教,必须服务与学生的学,作为一条辅助线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习活动之中。改变“教师中心”、“教师权威”的观念,变师生关系为朋友关系,把“讲台”搬到学生中间去。在创新教育的课堂教学中。不能只要教师的活动,学生必须参与。要有学生充分动脑、动手、动口的时间和空间,创造一个宽松的课堂,使课堂气氛变的和谐、活跃,鼓励学生创新,从而使学生敢于创新。
2.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创新
“问题”是创新的关键,它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所以,一方面,教师要善于提问题。要做好这项工作必须注意以下三点:首先,质疑的目的性要明确,不可随心所欲,要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其次,质疑要有利于学生进行正确的思维,问题要设计的科学、严密,但也要有趣味,避免呆板枯燥。最后,还要有一定的难度。所谓“难度”,就是教师要设制坎给学生,让学生逾越。古人云:“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有疑难,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使学生群情激昂地进行讨论,或者全神贯注地探索思考,从而激发学生进行创新。另一方面,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提问题,课堂一定要设计提问的情境,使学生想问、敢问、和善问,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充分的发挥出来。
(三)、发散思维的培养 给学生插上创新的翅膀。
初中语文课本集中古今中外名篇佳作颇丰,内容上有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科学美;形式上则有结构美、节奏美、语言美。所以教师可以用适当的问题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去欣赏、体味这些名篇,使学生获得身心的陶冶和情趣的升华;使学生的创新不仅仅局限在课文内容上,而且可以拓宽到课文的深处。例如美学教育和德育教育。这就要求教师一方面要加强自身的美学修养,另一方面及时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在实践中勇于探索、积累经验、寻找规律,结合一些恰当的问题给学生讲一些美学理论,让学生在对作品的分析理解中认识每一种具体的美。例如,在《幼时记趣》一课中,我主要让学生读,然后提出问题:应该怎样读?你的体会是什么?最后结合教师讲评,让学生感受幼时趣事所体现出来生命美和力量美。同时,一个人的德育好坏与否在人的一生中是至关重要的。在语文教学中可根据不同的课外内容来解决这个问题,可及时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用故事中的人物的高尚品德来感染学生,用文章所体现出来的积极内容来陶冶学生。给学生插上创新的翅膀。
第五篇:中学生语文能力培养研究
中学生语文能力培养研究
一、中学生语文能力的现状调查研究
1、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对利辛县郊区四所中学的272名初中应届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发卷272份,收取272份。其中私立中学两个共179人,两所公办学校的学生93人。问卷设置了听、说、读、写四种能力和是否喜欢语文五个选题。在进行相同的语言指导下,让学生进行认真选择。收卷后统计得24.5%的人喜欢语文课;10.5%的人具有认真听读语文课的能力;41%的人具有读的能力;37.4%的学生具有说的品质;13.3%的学生能够独立完成作文喜欢写作。这个调查结果是在提示讲解后让学生在无记名的情况下,认真选题的,具有一定的可信度。
2、采用随机抽查的方式,让学生读温总理在美国剑桥大学的讲演稿第一部分。每校10人,两所私立中学的情况差不多,有7人读通顺不破句,有3人读出了感情。两所公办学校一个5人读通顺,一个是6人。都是只有1人读的有情感。然后又随机抽查了10本作文。两所私立中学一个8本一个9本,写的干净。而两个公办学校只有5本写的工整干净,其中2本写的龙飞凤舞,看不清楚。
二、调查统计结果分析
1、在四项语文基本能力中各有得失,在同一种能力中存在着偏差“听”(一些孩子在家)现在的中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在家对父母长辈的话语都当做耳旁风而能会听他人的吗?随着科学技术的变革与发展,人类生活的环境也发生了变化,社会也随着整个人类“听”的功能都在加强,笔者走访的学校中无论是私立还是公办学校课堂教学都井然有序,正常开展,学生在听的品质和能力上都比过去有所加强。众所周知,温总理在剑桥大学演讲稿第一部分情文并茂、语句连贯、句式整齐、气势非凡,许多学生把它读的支离破碎、语速较慢,有些句子也被读破了,别说读出感情了。
2、说,如今的中学生和过去的中学生相比显得个个能说会道,说的方式也发生了变化,不再是光用嘴巴,而是用手指在键盘上上网聊天、对话,说话的对象和内容范围都不甚大,因此,现在中学生说的能力也在不断提高。
3、读,在问卷调查中,包括朗读、默读、句式转换,句子的压缩与扩展等几个方面,从几种不同方式的调查研究中综合分析,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都具有句式转换、句子的压缩与扩展能力。从中考试卷也能看出,学生在阅读这一块失分不太多,这也与平时的抓双基教学目标有关。从抽查中可以看出学生在朗读这一块存在着很大的问题。
4、写,写的能力,包括书写和写作两个方面。从抽考的结果看,中学生书写的品质比较高,都能做事干净、工整、规范。写作方面就存在严重的问题,当然,写作是语文综合能力的运用,它是在听说读与写作知识与技巧的基础上产生。是中学语文的一个难点。三、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语文能力要求:
1、“听”:耐人专注地倾听,了解对方的意思,领会意图,抓住中心和要点。
2、“说”:说普通话,做到语言清晰、语句连贯、条理清楚,能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思与心情,并努力使对方理解。
3、“读”: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养成默读的习惯,并有一定的速度。
4、“写”:能写记叙文,简单的说明文、议论文和一般的应用文。根据写作需要,确定表达的内容和中心,做到感情真实、内容具体、中心明确、语言通顺,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详略得当,条理清楚。书写规范端正,不写错别字,正确使用标点符号,格式正确,卷面整洁。从调查结果与初中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相对照,我们可以发现现在中学生语文能力中的朗读能力和写作能力与教学大纲的要求相差很远。
四、造成原因
1、社会层面的原因
随着社会的变革,许多中学生大多是留守学生,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学生失于监管。而有些学生虽然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农村中学生的祖辈们大多数是文盲,不懂得如何管理教育孩子。晚上看电视、上网到深夜,第二天课堂上无精打采,学习效率低下,那些枯燥的语文知识与游戏、动漫相比根本没有什么兴趣,也吸引不住学生。学生的脑子里整天想着看电视、上网玩游戏,也 语文知识和能力,整体学习成绩都不好。我县城南一所500多人的学校,100多人的应届初中毕业生参加2008年中考时数学没有一个人及格,而语文与学生日常生活联系较紧密,比自然学科要好些。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们的生活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类的自身也随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类总是在获得一些能力的同时也丧失一些能力。如:几十年前珠算是数学中的必学内容,从四年级开始数学教材中就编写了珠算知识。而如今的人们会珠算的人不多了,计数器的出现,使计算速度、精确度都提高了。如今2年级的学生都会使用电子计算器了。写字也一样,过去中学生不光写大字,誊写作文时还要使毛笔写。四年级就不准使铅笔写字,一律使用钢笔做作业,而现在的教师、学生95%的使用圆珠笔和水笔,很少有人使用钢笔。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电脑的普及,无纸化的办公的兴起,不久的将来,中学生可能要丧失“写”的能力。
2、教师层面上原因
在教与学的矛盾中,教是主要矛盾。学生的能力形成,教师的教学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老师的教学行为又受到科学技术和教学手段、教师自身的知识能力、教学方法、教学理念、教学态度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教育主管部门有时也对教师的教学行为进行直接干预,中考考什么就教什么,教材选什么就教什么。如今,教材经过教改后无论是小学还是中学,在语文课中都加强了对能力的培养,增加了口语交际练习,因此,现代的中学生口语交际这一块比过去的学生好多了。经历多次的口语模拟训练,怯场的少了,内向的学生交流时也能做到大方自然,能清楚地表达自己所要表达的意思。在写字方面,人教版小学语文每篇课文后面都有写字指导,写字是语文中的基本能力,为中学生的写字能力奠定了基础。今后几年中学生的写字能力肯定还会提高,写字、口语交际应该是语文教学改革所取的成果。而考什么教什么直接导致了学生朗读能力的下降,语文考试也不像英语考试有听力考试,听的能力老师也不愿意在这方面下功夫,写作能力则是教师好逸恶劳工作态度不认真直接指出的。虽然中考必考作文,并且分值还高,占总分的三分之一。但由于作文取得高分的因素较多。如:学生的临场发挥,评卷人的好坏标准都会影响学生的作文得分。于是大部分教师认为作文教学下的功夫再大不一定与学生的成绩成正比,没有在语文知识方面下功夫见效快,所以中学语文教师轻视语文教学,最终导致师生在思想上不重视作文课,老师不愿意教作文课,学生不愿意上作文课。好逸恶劳则是导致中学生写作能力下降的主要原因。过去小学四年级的毕业生就会写书信,就能胜任会计工作。而如今大学本科毕业还写不好申请。新闻专业应该以写作为主,开设有写作理论,上理论课时,有好多学生不进教室,到头来代课教师照样让他们过关,不要补考。而新闻创作一年也就写四五篇,还写的文不对题。专门培养写作人才的专业学校都是如此,中学语文教师更是这样。翻开小学作文,一个班有三四个版本,每一个版本有八九个雷同的。很少有学生自己的语言,自己的东西。老师批改只是改错别字和用的不当的词。对句子与段等布局方面不作调动,有的学生作文从作文选或网上东抄一段西扯一句,前言不搭后语,前后段落不衔接,更要命的是小学生的作文篇数不达标,均在四五篇左右,完成每学期八篇的较少。中学生作文,教师在文后写个“阅”字。文中没有红字印迹,文中的错别字有的都没有改,也不知道这是怎样阅的。
3、学生层面的原因
如今的中学生,是在于手里拿着变型金刚和魔方积木,走着听着MP3,从早到晚全天候都能看着电视的环境中成长,对书籍基本上失去了兴趣。从小受到无微不至的关怀,缺乏困难教育,学生怕动脑子,喜欢来点直观的省事的。文革后的一段日子流传着“大报抄小报,小报抄梁效”的顺口溜,而现在的中学生抄起作文来渠道可就不同,各种版本的作文选、网上和其他学生,教师稍不留意就会受骗,受骗的教师,从某种意义上变相地鼓励学生抄袭。写作能力是抄不出来的。
五、如何培养中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写作能力呢?
1、抓基础,中学生的语文能力是在小学的基础上构建起来的,因此,必须从小学抓起,基础不打好,到了中学无论怎样教都不会有好的结果。
2、抓听说读写,这里的写专指写字,这四项基本能力,每一项都会直接对写作能力产生影响,誊写不认真、标点符号不准确,这些次要方面都会影响作文的评分。
3、着重对中文教学和如何提高中学生的写作能力提几点建议。⑴、降低难度培养中学生的写作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任何一个人对没有兴趣的事,是不会做出成果的,写作更是如此。如今写作知识、写作理论、写作技巧在小学阶段不出现,致使许多老师上作文课时出个题目,在讲课旁一坐就一个字“写”,于是学生无从下手,学生的感觉也就是一个字“难”,被逼无奈的学生也只有一种做法“抄”。这大概是形成整个社会写作能力下降的主要原因吧。因此,要想提高中学生的写作能力应从降低写作难度,从仿写、扩写开始,慢慢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⑵、认真批改多鼓励。记得我上初中时也不喜欢写作文,我们的语文老师武云凌非常有办法,当时班里有30多人,每次作文他都是面批指出错别字和不通的句子,有一篇作文中用了一个恰当的复句他都大加赞赏批注表扬,就这样被老师哄上了“道”,并受益终身。相信如果老师批改不认真把学生的作文当做负担,看都不看,写个“阅”字,好坏都一样,学生还会对作文感兴趣、还会注重个人的写作能力培养吗?
⑶、评语加分数的批改模式。评语是传统教师改作文后的总评,而加上分数更能体现对学生的作文区分一度,当思想内容语言结构一类的,誊写不认真和认真的分数不同,更能恰当地体现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有利于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如今的素质教育学生上了七八年的学,也考不几次试,学生本人对分数非常亲切,非常在乎,因此,采取评语加分数的改作文方式更能激励学生,使学生提高写作能力。省安溪县教师进修学校 林润生
语文能力是语文课程的核心,对这个似乎不成问题的命题,至今还有人质疑,就还有加以辨析的必要。
一、培养能力——当代国际主流教育价值观的核心
二、培养语文能力——我国百年语文教育的命脉
三、培养语文能力——语文课程的核心任务
语文是什么,至今有多种解释,比如,口语和书面语、语言文字、语言和文学、语言和文化等,但对语文课程的核心任务是什么还是有比较统一的看法的,比如,北大教授温儒敏: “对„语文‟这个概念,目前并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但说语文是培养阅读写作能力的学科,大家都不会否认。”“语文课最基本、最核心的是让学生获得一种谋生的能力,获得一种为社会服务的能力。通过语文课学习,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才能够谈得上更高级的要求,比如说素质教育,审美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等。素质教育是融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语文尽管可以比较多地承载素质教育的功能,但它最核心的部分是提高阅读写作能力。” [7]崔峦:“课程改革不论进行多少年,我们都要坚守住语文的核心任务,那就是学习语言,那就是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特别是运用的能力。这就是语文学科独当其任的„任‟”。[8]
四、审美情趣——必须找准自己的位置
1、包括审美陶冶的人文熏陶要立足于语文能力的培养
2、发挥审美熏陶对培养语文能力的促进作用 总之,审美情趣是人文性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语文素养的构成要素之一,语文教学必须有审美陶冶,但它不可能与语文能力处于同样重要的地位。在语文教学中,语文能力与审美熏陶,不是一半对一半,而是要以语文能力的培养为核心,为主线,人文熏陶包括审美陶冶在语文能力的形成过程中自然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