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生预习能力的培养
学生预习能力的培养
射洪中学:廖志荣
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预习对于学生进行新课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教师在物理教学中如何对学生预习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本人就平常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做法与大家共同交流。
一、预习时间的安排
预习要有时间保证,学校的课程很多,既要完成作业,又要复习,必定有人提出,时间这么紧,怎么来预习?其实,时间之所以不够和被动学习有很大关系,过去记笔记,做作业,复习等处于被动地位,从而造成学习上的低效率,然而,只要方法得当,预习并不会占用过多时间,预习成了习惯,学习就自然处于主动地位,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具体到预习时间是以课内为主,还是以课外为主?一堂课45分钟,如果让学生认真地看一遍教材内容,(现行初中物理教材图文并茂,观察量较大),学生还有一个动脑思考的过程,这样少则需要十几分钟,多则半个小时(甚至更多),再者不同学生阅读理解的快慢不同,在课堂内预习势必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如果让学生走马观花地看一遍,学生对问题考虑得不细不透,起不到什么作用,教学中学生又会处于被动。
对此,本人尝试了以课外为主的预习方法,要求(1)每个学生准备一个预习本。(2)每节课后教师布置针对下节课的预习,学生前一天利用半小时左右对新课进行预习。(3)在预习本上写出重点、难点、疑问。(4)每课前一天收预习笔记,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针对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进行重新调整教案,使备课做到目标更明确,教法更得当,具体有以下几点好处:
(1)方便了教师的调查研究,易于了解不同学生学习上的难点,授课更有了针对性。
(2)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
(3)加强了学法指导,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观察、自学能力。
(4)使课堂教学与个别指导相结合,有利于因材施教,面向全体。
(5)有利于巩固记忆,提高笔记水平,提高学习效果。
例如:在“光的直线传播种”一节,学生通过预习较集中地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
① 由光源的定义可知太阳,发光的电灯是光源,那么,萤火虫,夜光表是否也是光源?怎样辨别?
② 既然太阳光在大气中传播路径是弯曲的,那么月光在大气中传播的路径也是弯曲的,这样人类登月的路径是否也是弯曲的?
③ 光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最快,在空气,水、玻璃中依次减小,是否可以说真空中什么也没有对光也就没有阻力,而空气、水、玻璃对光的阻力依次变大呢? ④ 光的传播速度这样快,人们是怎样测出来的?
在复案时,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作了研究和准备,对教案进行了调整,并提出了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这些问题都紧紧扣住学生的疑难处,使学生能够产生兴趣,集中注意力。
课外预习为主的方法,并不是排除简单内容放在课内进行。例如,“噪声的危害和控制”,“升华和凝华”等,可在课内留出10分钟,让学生预习,同样可收到好的效果。
一、预习方法得当
有的同学反映,“我也预习了,怎么就没有效果?”这主要是方法的问题,因此预习中应 1
注意以下几点:
(1)对重点内容划线,圈点,摘抄在预习本上,如概念课着重预习意义,定义,公式,单位,计算等,找出关键字句,领会这些关键字句的含意与作用。例如,“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关键字句是“垂直”与“物体表面”,因为它描述了压力的特征。
(2)善于提出问题,“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无疑则不进”。预习有没
有效果的最重要标准是看能否提出问题。
(3)及时处理问题,如果预习中遇到学过的旧知识没有弄懂或遗忘了,要马上复习及
时处理,因为旧知识没有掌握,新知识就没有生长点。
二、预习效率的提高
提高预习效率也就是提高学生自己在单位时间内的预习效果,可采取以下几点做法:
(1)要求学习坚持每节课后写听课体会,让同学们把听课过程和自己预习时的思路进行比较,总结,抓准教材的重点、关键。
例如,有位同学听课体会中这样写道:
“不预习,总感道老师讲的都是新东西,都很重要,分不清主次,而课前预习后,就知道自己哪点懂,哪点不懂,心中有数,不懂的地方认真听,就容易懂,懂了的再听一遍,就理解得更加透彻”。
有的同学一开始写预习笔记时,不是只写一二行字,就是几乎把课本内容抄一遍,由于写了听课体会,使他们也能找出重点、难点,提出的疑问常常也有一定的代表性。
(2)教师督促、检查,及时指导鼓励
学生的能力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不论教师如何具体细致安排,落实到每个学生身上也会有很大差异。所以教师在普遍督促、检查的基础上,要有意识的对学生分层指导。其中好的方法,推广给大家,错误的,让大家吸取教训,对于学困生一定要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及时进行鼓励,实践证明这是很有效,很重要的。
(4)对于难度较大的内容教师要事先布置预习题
教材有些内容难度较大,可采取先布置预习题的办法,这样既能引导学生集中力量考虑重点问题,又可减轻学生的负担。
例如,在预习“内能”一节前,布置两个预习习题:
① 物体的内能与机械能有何区别和联系?
② 物体的内能发生改变,其温度一定会改变吗?请举例说明。
三、主导作用的发挥
下功夫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是否会出现学生不认真听讲,自以为“会”了,觉得“没啥可听”而削弱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呢,其实不然,我的体会是,由于抓了学生的预习,教师的备课难度加大了,学生听课的“品味”提高了,不但要求教师研究教法,而且要研究学法,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同样一节课,学生如果预习了,他上课的“兴奋点”就集中于听老师是如何解答他们的疑难问题的,不仅容易跟上老师的思路,甚至可以跑到老师的思路前面,用同学的话说:“听课比以前轻松了,对老师讲解的问题有思考余地了”这样也提高了学生主动意识和思维能力。
学生在预习中的疑问,都是在积极思考动脑想过不能解决后提出的,他们迫切盼望能给予解答,而在这个问题上教师的主导作用要体现得好,往往是不容易的,甚至要花费很大精力去准备才行。
第二篇:如何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
“先学后讲”的课堂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课堂,是在学生知识建构的基础之上,这就需要从小培养学生预习的习惯,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尤其是对于低年级学生预习能力的培养具有更大的难度。在这里,我以低年级为例,和大家交流我们是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预习能力的。
首先要“确立预习任务,指导学生预习方法”—— 我们依据第一学段的课程标准要求,确立了预习的主要任务是:⑴借助拼音将课文读通顺,圈出文中的生字,并划出词语。⑵拼读圈画出的生字,读准字音,看清笔顺,想想记忆字形的方法。⑶读通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4)思考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把这个预习任务打成小纸条,每生一份,要求孩子们贴到语文书的第一页,在预习是按照要求一步一步预习。要想帮助孩子们理清预习的步骤和达到的要求,我们还要上2~5节课内预习指导课。比如:预习要求中的“想想记忆字形的方法”,首先,就要带领同学们整理我们学过了哪些记忆字形的方法。有加一加、减一减、换部件、比一比、组词法、猜谜语等,再来观察不同的字可以用哪些方法来识记,有的孩子在预习时就记下了好几种识字方法和大家交流。然后就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根据预习提示进行预习,在自主预习十课左右后,学生就可以脱离预习提示进行预习了。
然后,提高预习效率,测评学生预习效果。从上学期开始,我们根据每课的学习内容,设计了相对应的学习指南,分为基础展示(字词)、能力拓展(阅读)、积累运用(综合实践)三个板块,用基础展示部分的习题测评方式学生自己检测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再依据能力拓展部分针对课文内容提出的问题来进行思考。大大提高了预习的效率,而且也使一直困扰大家的预习检查得到了有效的解决。
教会学生看书,促进学生自主学习。预习的最高境界是学生自己会读书、会学习。所以,从本学期开始,我们脱离预习指南,引导学生学会看书,从二年级开始,语文书上的主题人物在每一课都会提出问题,有的是对字义的理解,有的是对课文内容提出的思考问题,有的是鼓励学生查找资料等。从二年级下册的第8课开始,加入了4课“读读想想”5课“读读说说”的栏目,就是要让孩子们带着问题来读书。在预习时,抓住课文中的课后习题和文中蘑菇云提出的问题来帮助自己预习,已经成为孩子们的预习习惯。
郭沫若说:“教育的目的是养成自己学习自己研究,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来看,用自己的手来做的这种精神。”看到预习成为孩子们最爱完成的一项作业,看到预习后的孩子们兴奋地参与到课堂上,看到每个人都有积极表达的欲望,我们知道,这都是因为对学生的内心需求的一种尊重,尊重学生们自主创造、自我发展的心灵需要,尊重他们的意愿和选择,才会让我们看到了教育生活中的精彩和快乐。
第三篇:预习能力培养
增强预习意识,培植预习习惯 增强预习意识,培植预习习惯
——四步并举,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预习习惯
乳山城关中学
宋修虹
在语文教育教学活动中,向学生布置了预习任务之后,学生却往往无所适从,不提要求就不知道读的目标,更不会读的方法。学得被动,教得无味。学生读过的文章也没有留下什么预习的痕迹,这样不仅达不到预习的目的,甚至会养成做事草率敷衍了事的坏习惯。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有一条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以学定教。即将教育教学活动,定位于学生“先学”,教师“后教”,提倡以学生的预习活动,来启动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古人亦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我们尝试着探索出一种简易有效的预习方法。这种预习方法以学生自主活动为基本学习方式,在自主活动中完成预习任务,在自主活动中使良好的预习习惯得以养成。
那么,怎样教给学生自主预习的方法,培植自主预习习惯呢?
一、让学生充分理解预习习惯养成的重要性,增强预习意识。
“积千累万,不如养成好习惯”。而良好习惯的形成也非什么难事,只要能够严格自律,坚持21天。好的习惯一旦养成,我们就会终身受益。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指出:在阅读指导之前,得先令学生学会预习。叶老之所以这样重视和强调养成预习习惯,正是因为好的预习习惯可以促使学生“开动脑筋”,提高自主自学能力。预习能使学生变得主动,而站在主动进攻位置上的人,当然容易打胜仗。而且,通过预习活动,学生在一定的程度上熟悉了课文内容,上课时对老师的“启发点拨”, 就不会茫然四顾,不知所云。对那些贯穿全文的线索,涉及整篇的要旨,教师就可以重点突破,使学习少时高效。
语文预习,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学生自主学习,即通过对教材、教师规定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资料的阅读,初步获得富有个性化的感悟,发现自我意义上的重难点,集中关键性问题并思考,形成一定的课堂学习期待,为进一步发幽探微做好准备。因此,养成预习习惯,掌握预习策略,对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预习,是学好功课的前提,是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了解课文的一个重要的学习方法,是学生学会读书,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必由之路。因此,增强对预习重要性的认识,学生才能由被动到主动,由不自觉到自觉,由“要我预习”变成“我要预习”,从而对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有所期待。
二、引导学生学习灵活运用预习符号,提高预习速度。
古人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因此在预习时,要求学生手不离笔,随时可以圈点勾画。翻开预习过的课本,我们常看到学生在许多地方做了标记,字里行间写了不少如蚁小字。如果那位学生预习过的课本很干净,找不到一个字,那么,可以说这位学生还没有学会预习。为了便于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检查和交流,我在全班统一了预习课文的一些常用符号,并提出具体要求:
生字生词,加囗号并释义;美词佳句下加~~~~~~,旁边注上自己的语言品味;重要句子下面划_____;疑问之处下加?;大段前标 一、二、三;自然段前标 1、2、3;自然段中分层标志用/„„
在预习过程中,学生只要能动眼、动手、动脑,熟悉使用预习符号,很快就会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三、训练学生掌握“四步预习法”,提升预习质量。
面对一篇篇课文,从哪里着手预习,有哪些步骤?就单篇课文学习的一般过程而言,我通过不断的反复训练,逐渐让学生掌握“四步预习法”。
第一步:首先明确学案上的学习重点。做到有的放矢,抓住重点、难点,心中有数。
第二步:初读课文,了解大意;完成“学案”上的预习中的“字词习题”。按全班统一的符号边读边标出各自然段的段号,圈点出字词,查工具书,理解字词。对文中的疑难字词,用符号标出,查工具书辨析、联系上下文理解字义,词义。解决不了的做上记号,准备向老师或同学请教。
第三步:试分段落,标示疑点。根据自己对课文内容的大体了解,试着划分段落和层次,思考段意和层意。标出疑点,以便在听课时有的放矢,或提出质疑。
第四步:再读课文,尝试着解决“三问”。这是理解课文内容与主旨最关键的一步。每读一篇课文,都要考虑这篇文章“写了什么”——解决“内容”的问题;“怎么写的”?——解决本文的“写法”问题;“为什么这样写”?——解决本文“主旨”的问题。任何一篇课文,只要这三个问题解决了,此文也就基本读懂了。当然,这“三问”的阅读方法,还有赖于课堂上的阅读知识的习得、积累以及知识与能力的迁移。
譬如鲁迅的短篇小说〈孔已己〉,其内容写的是孔已己断腿前后的悲惨遭遇和酒客把其当作笑料的冷酷无情;为了突出文章的主旨,塑造人物形象,主要运用了对比和反衬的写法;如此写法就更有力的揭露的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和封建统治下人们精神的麻木不仁。另外还可以从思考课文的题目、议论句等入手,这样就会潜移默化的增强阅读能力。
以上四步,不一定要截然分开。在预习中,可灵活掌握,完成这些步骤,对预习课文大有裨益。
四、对预习结果及时反馈强化,讲求预习实效。
美国著名专家H西蒙说:“只有当学习者知道学习的结果如何时,才能发生学习兴趣”。作为教师,我们要及时了解预习结果,对学生预习做出积极的评价,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预习情况,明确在老师讲授时看书应特别注意的地方。了解预习结果,重视预习的反馈。我们是这样做的:
上课前将部分同学的预习学案收上来查阅情况,了解预习的深浅度。反馈贵在及时,这样学生才能记忆鲜明,希望知道结果的心情最迫切,也很容易趁热打铁,立竿见影。
对于学生的预习训练,我们在“养成良好习惯”上狠下功夫。不机械地评价结果的正与误,而是注重了解学生的预习过程和思维过程。如在检查时我都是这样问学生:“你是怎样弄懂这个问题的?”“以前我们学过的哪篇课文运用了这种写法?”“你从课文的哪些地方看出来的?”等等。这样的检查和交流,对于学生认识能力的提高以及自学能力、习惯的形成是大有帮助的。
古人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只要我们从预习着手,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师生密切配合,持之以恒,必将有助于学生自学能力和语文整体素质的提高。通过切实有效的预习指导和预习活动的开展,就可以培植起学生的预习意识和预习习惯,学生有了预习能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自然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从而获得终身的发展。
第四篇:如何培养学生结构化预习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结构化预习能力
——科左中旗课改培训汇报材料
宝龙山中学
王怀权
2014年7月12至14日我参加了科左中旗课改培训。三天的培训忙碌而又充实,韩立福博士以大同学的身份和我们交流学习。他用讲授和实践操作的方法,从开展 “问题导学”型学本课堂的特点、基本模式、基本课型以及创建策略等方面分六个专题向全体学员详细的介绍“问题导学和学本课堂”的课堂教学理念。所以三天下来,我收获了许多。
构建问题导学性学本课堂,必须抓好以下三个方面:
1、学生方面,主要培养学生的三种能力,即培养学生结构化预习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展示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回归拓展学习能力;
2、教师方面,具体培养三种能力,即教师 的结构化备课和设计的能力,学会组本教研,严把质量关;教师的智慧导学能力,切实落实“一激二评三落实”(激发兴趣、及时评价鼓励、落实学习目标);教师做好回归评价指导能力。
3、师生方面,共同创建小组合作、团队学习机制,搭建小组合作团队学习的有效平台,追求“三化”的学习效果(个人学习愿景化、同伴学习合作化、小组学习承包化),最终实现狼性学习的最高境界。具体如何构建,我仅从学生能力培养策略中“培养学生的结构化预习能力”方面阐述:
结构化预习”是“先学后导”有效教学模式中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它是实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关键环节。这一环节是学习的起点,它直接影响课堂的教学效率,对课堂的学习起奠基作用。为了解决有效教学实施过程中的疑难问题,让学生尽快掌握“结构化预习”的正确方法,只有把结构化预习这一环节落到实处,真正发挥其应有的功效,才能使有效教学向更深层次迈进。
一、什么是结构化预习
结构化预习指的就是在预习时做到目标结构化、知识结构化、问题结构化。结构化预习包括“读、导、作、问”四个环节。具体采用“阅读六字诀”进行预习,即查、划、写、记、练、思。查就是查着工具读,凡是自己能动手查到的就自己解决;划就是画着重点读;写就是写着感想读,写文本大意,写段落大意、思想感情等,可以体现学生的理解程度;记就是记着内容读,记文本大意、思想感情、背诵段、重点句等,做到熟记于心;练就是练着习题读,实现作业前置化、全程化、全优化,这样可以使学生在读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不会的上工具单,最终实现简单问题书本化,复杂问题工具化;思就是思着问题读,把自己在读的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写下来,解答不了的上问题工具单。此过程先由老师指导完成,时间长后学生自主完成,启用阅读评价章,实行五级评价机制,保证预习质量。
二、结构化预习中各个环节的实施策略 ·读:走进文本策略
(一)学生要抓住每个早读时间,先让每位学生开口大声读,逐步锻炼胆量,要及时进行鼓励性评价。在早读时让学术助理组织本组成员采用多种形式,让每位学生动起来。老师巡回指导,及时给予肯定。
(二)要范读课文,包括各个体裁和各个学科。
(三)第二个阶段:让学生大胆的能讲出来,不宜长,只要求学生能流利、有趣味的讲述就行了,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四)最终要达到能有感情的讲述课文内容,并能调动其他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导 完成导读评价单
(一)教师提前至少两天下发“两单”,利用每天的预习课时间,指导学生预习。
(二)学科长根据自己组员的情况,或集体辅导、或单独讨论。
(三)对小组内达成共识的难点问题,求助于其他学科长或学术助理。
(四)对组员的完成情况,学科长及时在“导读评价单”上做公正评价,对完成不好的,及时给予指导、帮助。
·作 指完成课后作业及预习作业
(一)学科长引导组员结合预习完成课后习题。
(二)对有难度的题目以学生生成的问题的形式,整理在《问题导读评价单》上“我的困惑”的相应位置。
(三)学科长可根据时间,检查组员的预习情况,如听写词语、检查背诵等。
(四)采用随机提问的形式,了解组员的结构化预习情况,并在“导读评价单”上一并签字。
·问 指导组员完成《问题生成---评价单》
三、结构化预习具体要做到四化:
1、预习要细化。结构化预习要求精细化,明确“五定”,即:定内容、定时间、定标准、定目标、定期望。无论是什么学科,都要让学生走进文本,保证预习阅读遍数,这样减轻了教师授课负担,保证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
2、预习要量化 这里的量化是要求认真完成预习导读单,老师可以围绕知识点的识记、知识点的初步建立、知识点的简单应用三个方面设计导读单。让学生在“读、看、填、写”四个环节的基础上完成,同时引导学生提出疑惑问题。课文中的困惑,预习中就应该思考,按“先尝试做、再努力做、最后必须做”进行。
3、预习要个别化 一个班的学生由于基础不同、学习方法存在差异,教师在预习环节要对自学能力差点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要尽量把他们先扶上路,为课堂的“放手”做准备。
结构化预习既是帮助学生有效学习的一种方法,也是养成学生学习习惯的一种好办法。刚开始,无论是教师还是各组学科长,必须以身作则,不折不扣的做好检查、督促工作,不能有丝毫怠慢心理,帮助各位学生由开始的被动学习到主动,最终走向自觉学习的习惯。
第五篇:培养学生预习习惯范文
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
预习,顾名思义就是学生在课前的自学。许多老师认为小学生预习并不重要,等上了初中再学预习不晚,其实不然。任何好习惯的养成都要从小开始抓起,“良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翻读一下科学文化界的名人传略,就会明白,他们所建造的科学文化大厦的根基都无一例外地坐落在小学时养成的自学习惯上,而课前预习就是自
学之树的萌芽。
课文学习前,学生已经把生字生词、课文的主要内容、作者所使用的写作方法等等,预习得清清楚楚;上课时老师就不用很费劲地去讲那些学生已经明白和掌握的内容,只和学生讨论一些他们理解不深和不能理解的问题就可以了。这样老师就可以留出大量的时间,和学生一起来做一些拓展方面的工作。比如,引导学生读一些优秀的文学名篇,扩大学生的阅读量,提高学生的阅读品位,为学生将来热爱文学艺术和从事文学创作埋下饱满的种子。这样的课堂教师看着没有费很大的劲儿,非常轻松;但这是一种内紧外松,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课堂的容量是很大的,学生的心灵得到了最有效的充实。教师动了,学生动了,课讲活了,知识也就动起来,成了行动自如的源头活水。今日的源头活水明天就会成为浩潮的江河,一旦在江河上乘风破浪划浆行船,知识也就顺利转化成了能力。
具体说,预习的好处有四点。
1、预习可以为上课做好知识上的准备。有经验的老师都知道,有些学生学习差的根源是上课因听不懂而赶不上老师的讲课进度;而听不懂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上新课时所需要运用的旧知识不会或遗忘了,由此造成了头脑中知识序列的中断。预习则能有效地接续这个“中断”,提高听课效率。
2、预习可以提高听课的目的性和针对性。由于预习时间有限,学生总会有一些不懂的问题,等着上课来解决。有了问题听课自然就有了重点,目的性和针对性强了,注意力就更容易集中。
3、预习可以记笔记。经过预习以后,学生对老师的讲课、板书内容能迅速做出判断:哪些出自课本,哪些内容是老师补充的。从而在听课和记笔记时,就能知道重点,决定取舍,可以用更多的时间来进行思考。
4、预习可以发展自学能力。自学能力只有在自学活动中才能发展起来。预习是学生首次独立地接触新课文,在预习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经过自己阅读、自己思考、自己练习、自己检验等阶段。久而久之,自学的能力就形成和提高了。
教师布置预习要从学生实际出发,不能对学生要求过高;应根据不同水平的学生,提出不同的预习要求。低年级学生刚接触预习时,可在课堂上引导进行。布置他们查字典,自学生字词,体会难懂的句子,提出不懂的问题,教师给予解答。等学生有了初步的预习习惯以后,预习就可以放在课外了。可以要求学生在朗读或默读的基础上,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把不懂的问题提出来。这种预习,从学生学习了查字典以后就可以开始,到中年级进一步提高预习要求;但也只是理解课文内容的预习,不宜把预习的要求提得过高。到了高年级,随着小学语文基本功训练的不断加强,预习要求还应该有所提高。除了查字典、了解词句意思、理解课文内容外,应当把重点放在体会文章的中心思想,了解作者的思路,领会内在的思想感情上。学生要把发现的问题记下来,按时交给老师,锻炼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学生预习水平的高低,跟教师的指导有密切的关系。教师如果不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对学生预习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就会影响学生预习能力的提高,这就要求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动性,力争作到互相配合、互相补充、互相促进,使得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彼此相长,取得相得益彰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