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培养学生预习习惯
如何培养学生语文预习习惯的课题总结
在新课程改革浪潮的感召下,我--------一个年轻的教师,满怀激情地投入到我校的课题研究之中,开始了语文教学上崭新的尝试。回首这走过的历程,一路探索一路实践,一路风雨一路歌。这一年中,我既品尝到披荆斩棘的艰辛,又感受到小小的丰收的喜悦;既摸索到一些宝贵的经验和方法,也产生了许多的思考与困惑。预习是课堂教学的前奏。预习的主要目的有这些:可以让学生初步了解教材的大概内容,使学生上课时对老师教的内容在思想上有所准备;可以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技能,解决一些教材中能够独自解决的问题,同时又起到巩固旧知识的作用;可以让学生发现新教材中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带着问题听课,增加求知欲,激发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
那么,究竟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预习习惯呢?在此,我不妨谈一下自己的一些做法,预习一篇课文时,可分为以下六步:
一、默读。
拿到一篇新课文,学生时常会有一些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语。初读课文时,可以采用默读了解的方法。初次默读的要求有两个:一是了解课文的大概意思,譬如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介绍了一个什么人,描摹了一些什么景,告诉我们哪些知识,抒发了怎样的感情等等。目的在于对全文获得一个完整的、初步的印象。二是准确地找出全部生字,划出不理解或不很理解的语句。
二、查阅。
1、通过查字(词)典给不认识的字注音,并找出生字的形近字、同音字等分别组词,对不理解的词语,通过查词典或联系上下文、生活实际等理解其意思,并整理到预习本或书上,以便第二天到课堂上与同学讨论,这样既提高了学生自学字词的能力,也有利于扫除语言文字上的障碍,更便利了学生顺利地读懂课文。
2、查找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资料,了解时代背景等。如在学习《探索月球奥秘》这一课时,课前让学生搜集、查阅了有关人类首次登月的资料,了解那段历史,这样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再如学习《天上的街市》一诗时,让学生查找郭沫若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写了这首诗,背景的了解有助于学生理解诗人在诗歌中的感情。
三、朗读。
学生在完成前两步的基础上,就可以放声诵读了。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眼过三遍。不如嘴过一遍”,大声诵读,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记忆都很有好处。预习的朗读一般可读三遍,第一遍重在巩固生字的读音,要把课文读通读顺;第二遍注意文章内容,思想意义,了解文章写的人、事、物、景和作者想说明的东西;第三遍要注意文章结构,写作方法。
四、批注。
在学期初,我交给了学生圈点勾画法。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我要求学生边读边画出课文中好词佳句等,如有感想还可以在旁边简单写一写。这样,融入自己的理解,使学生初步学会用简洁的文字给课文加批注,培养思维能力。此外,在课文中遇到“中心句”、“过渡句”、“总结句”、“修辞句”以及含义深刻的句子,都可以适当加上批注,谈谈自己的理解、体会。
五、回答。
每课的课后思考题都是紧紧围绕本课的重点知识来安排的。为此,我还提醒学生结合课后思考题,在课文中寻找答案并画下来,也可以做到预习单上,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六、质疑。
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有疑问才会有思考,有思考才会有创新。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因此我常鼓励学生通过默读思考,提出自己在预习中所遇到的问题,或者自己对这篇课文的独特的见解,而这正是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具体体现。如教学《紫藤萝瀑布》一课,初读后学生会想这篇课文在讲什么内容,再读后会思考课文的重点部分是什么?文中提到的“手足情”是什么事情?,像这样发现问题的过程其实就是学生激趣的过程,思考的过程,深入课文的过程,同样也是自行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一步预习完成得好,可为课堂上“问题的探讨”这一双边活动奠定基础,也活跃了课堂气氛,节约了时间,使自主合作学习的效果更好。
学生完成以上六步后,认真完成课文预习单,将内容系统化。
总之,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是靠教师反复培养训练才能养成的。这就要求教师平时不但布置预习任务,还要注重检查预习的效果,看看学生是否读得正确流利,是否懂得在书上批注。教师在检查的过程中,要注意学法指导,督促学生完成预习任务。课堂上,对于在预习过程中阅读表现积极、声情并茂的学生,教师要不吝赞美之词,及时表扬、鼓励,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调动其读书的积极性,使预习更好地服务于课堂。
我班学生的语文预习习惯是从上学期开始培养的,通过实践,近一学期以来有了一些成效。他们的预习自觉性增强了,自学能力有了明显提高,书上的圈圈点点,预习本上的写写画画,都留下了孩子们深深浅浅思考的痕迹,也留下他们成长的足迹。我相信只要学生按此方法做好预习,他们一定会受益终生的。
惠安堡中学赵宏存2008年12月
第二篇:培养学生预习习惯范文
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
预习,顾名思义就是学生在课前的自学。许多老师认为小学生预习并不重要,等上了初中再学预习不晚,其实不然。任何好习惯的养成都要从小开始抓起,“良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翻读一下科学文化界的名人传略,就会明白,他们所建造的科学文化大厦的根基都无一例外地坐落在小学时养成的自学习惯上,而课前预习就是自
学之树的萌芽。
课文学习前,学生已经把生字生词、课文的主要内容、作者所使用的写作方法等等,预习得清清楚楚;上课时老师就不用很费劲地去讲那些学生已经明白和掌握的内容,只和学生讨论一些他们理解不深和不能理解的问题就可以了。这样老师就可以留出大量的时间,和学生一起来做一些拓展方面的工作。比如,引导学生读一些优秀的文学名篇,扩大学生的阅读量,提高学生的阅读品位,为学生将来热爱文学艺术和从事文学创作埋下饱满的种子。这样的课堂教师看着没有费很大的劲儿,非常轻松;但这是一种内紧外松,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课堂的容量是很大的,学生的心灵得到了最有效的充实。教师动了,学生动了,课讲活了,知识也就动起来,成了行动自如的源头活水。今日的源头活水明天就会成为浩潮的江河,一旦在江河上乘风破浪划浆行船,知识也就顺利转化成了能力。
具体说,预习的好处有四点。
1、预习可以为上课做好知识上的准备。有经验的老师都知道,有些学生学习差的根源是上课因听不懂而赶不上老师的讲课进度;而听不懂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上新课时所需要运用的旧知识不会或遗忘了,由此造成了头脑中知识序列的中断。预习则能有效地接续这个“中断”,提高听课效率。
2、预习可以提高听课的目的性和针对性。由于预习时间有限,学生总会有一些不懂的问题,等着上课来解决。有了问题听课自然就有了重点,目的性和针对性强了,注意力就更容易集中。
3、预习可以记笔记。经过预习以后,学生对老师的讲课、板书内容能迅速做出判断:哪些出自课本,哪些内容是老师补充的。从而在听课和记笔记时,就能知道重点,决定取舍,可以用更多的时间来进行思考。
4、预习可以发展自学能力。自学能力只有在自学活动中才能发展起来。预习是学生首次独立地接触新课文,在预习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经过自己阅读、自己思考、自己练习、自己检验等阶段。久而久之,自学的能力就形成和提高了。
教师布置预习要从学生实际出发,不能对学生要求过高;应根据不同水平的学生,提出不同的预习要求。低年级学生刚接触预习时,可在课堂上引导进行。布置他们查字典,自学生字词,体会难懂的句子,提出不懂的问题,教师给予解答。等学生有了初步的预习习惯以后,预习就可以放在课外了。可以要求学生在朗读或默读的基础上,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把不懂的问题提出来。这种预习,从学生学习了查字典以后就可以开始,到中年级进一步提高预习要求;但也只是理解课文内容的预习,不宜把预习的要求提得过高。到了高年级,随着小学语文基本功训练的不断加强,预习要求还应该有所提高。除了查字典、了解词句意思、理解课文内容外,应当把重点放在体会文章的中心思想,了解作者的思路,领会内在的思想感情上。学生要把发现的问题记下来,按时交给老师,锻炼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学生预习水平的高低,跟教师的指导有密切的关系。教师如果不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对学生预习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就会影响学生预习能力的提高,这就要求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动性,力争作到互相配合、互相补充、互相促进,使得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彼此相长,取得相得益彰的教学效果。
第三篇:培养学生预习习惯
培养学生预习习惯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培养学生预习习惯培养,是学生更有信心地走入课堂有效途径,更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即:(1)、如果预习得法,课堂教学的方法加以改进,课堂教学会更精彩。(2)、有了预习,更能根据学生的需要调整教学,体现真正的教学民主。(3)、预习使课堂教学变得充实、丰满起来,使课堂上的交流充分、深刻起来。(4)、学生经过预习,课堂上能够积极表现自己,就会越来越自信。
(5)、学生经过预习,课堂上讲到预习中遇到的问题时,他们就更能专心听讲,提高课堂效率。
第四篇:学生预习习惯的培养
学生预习习惯的培养
课前预习可以使学生在上课前对所要学习知识初步了解,并及时复习学习新知识所要运用的相关知识,这是学生经历自我探索、自我思考、自我质疑的有效学习过程,也是提高学习效率的一个重要方法。首先教师要向学生说明预习的作用,让学生明确预习的重要性,产生预习愿望,主动预习;然后要让学生明确预习任务,知道预习什么内容;最后通过教师课前设计问题,指导学生有目的的预习。在预习中遇到什么疑难问题,学生先做个标记,在听课时要特别留心加以解决。
第五篇:学生预习习惯培养要求
学生预习习惯培养要求
2009年12月29日 07:34:09 来源:汝南县第一初级中学【字体:大 中 小】
良好的预习习惯是学生学习习惯养成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一个学生自学能力高低的重要表现,能主动预习、深入预习的学生,学习新知识、掌握新知识的能力也较强,为有效地抓好学生预习习惯的培养工作,我校联系学生及教学实际提出以下几点意见和要求:
一、预习可分为:学期预习、周前预习和课前预习,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要着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前预习习惯。
二、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要从一年级的入学新生开始,综合各门学科,不难发现学生对语文学科的预习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我们将学生语文学科的预习作为学生预习习惯培养的切入点,语文教师应更加关注此项工作。我们对各年级学生语文学科的预习作以下具体要求:
1、对七、八年级的预习要求:①通过查阅工具书,理解部分生词意思,积累好词佳句。②把读懂或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③标出自然段的序号,通读课文三遍以上。
2、对九级的预习要求除了以上三点外再加上两点:①思考课后问题,做适当批注,知道课文主要讲什么;②能结合课文收集、查找相关资料。
三、对数学、物理和化学学科的预习要求:
1、低段:采用各种方式激发学生自觉、主动预习的愿望,提示学生准备好上课必须的知识储备。
2、中段:通过看例题,在自己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尝试做试一试。
3、高段:自学例题后,尝试做一做课后练习。
四、对英语学科的预习要求:
1、中、低年级:利用好与教材配套的学生用磁带,先听磁带中的范读,然后跟着录音磁带试读课文,把自己没听清楚的地方用笔勾画出来。
2、高年级:浏览课文和单词,对照单词的中文意思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勾出不能理解的地方;听录音跟读数遍。
五、思想品德、历史、地理、生物等学科教师可参照语文学科预习要求,自选合适的方法,指导学生进行预习。
六、以上要求可供各科教师参考,各班要结合实际,选择确定适合学生的预习方法,(可适当提高或降低要求)布置学生积极预习,尽量做到让学生易操作,教师好检查,让学生通过预习取得实效。
七、学校教导处将不定期对中心校各班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检查,检查方式主要是:查看学生的课本、预习作业本,询问学生教师是如何提预习要求的,自己平时又是怎样坚持的等等,每次检查后做好相关记录,期末总结。
八、预习的检查、评比由各年级组完成,期末将情况交学校教导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