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互联网发展的七大趋势
中国互联网发展的七大趋势
互联网的兴起和发展不但是我们在信息时代中创造出的最伟大的奇迹之一,事实上,它也是最近五十年来对人们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影响最大的技术因素。只要看看我们身边发生的一切就不难知道,没有什么东西能像互联网那样深入到个人生活、人际交往、教育培训、游戏娱乐、企业管理、金融商贸、国际交流乃至爱情婚姻、生老病死等各个层面,也没有什么东西能像互联网那样同时将全世界数以亿计的不同肤色、不同种族、不同背景的人吸引到一个虚拟的大世界里。今天,中国的网民人数已经超过了一亿,同时还在以相当高的速度增长。人们对互联网的热情以及对更新、更好的网络应用的期盼似乎从来都没有减弱过。
应当说,今天的互联网仍然处于其“童年”时期,但短短二十年的发展历程就涵盖了早期的资源共享、随后的网络冲浪、世纪之交的电子商务浪潮以及最近几年博客等新应用模式的蓬勃兴起等一个个令人回味的“精彩瞬间”——这不得不让我们对新一代互联网的美好前景充满期待。新一代互联网究竟会向什么方向发展?哪些新应用类型会在网络世界中占据一席之地?什么样的网络文化最有活力也最容易被大多数人接受?我们该如何解决互联网中已经出现并始终困扰着我们的诸多问题?互联网真能让世界上绝大多数的人都从中受益吗?
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并不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但从今天互联网世界里业已呈现出的诸多迹象看来,新一代的互联网的确已经离我们很近很近了。例如,今天的搜索引擎技术已经可以将不同来源(互联网、企业内部网、个人电脑)、不同类型(文本、图像、声音、视频)和不同
特质(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的信息内容很好地整合在一起,并通过统一而又丰富的检索渠道提供给最终用户;方兴未艾的“博客文化”已然成为了在互联网上凸显“平等”、“个性”、“反传统”等新一代网络精神的代言人;新一代社区应用既可以有针对性地将不同类型、不同需求的网民最大程度地聚集在一起,也可以将关键词检索、商品交易、个性化空间等更为丰富的网络元素纳入社区应用的范畴„„这些新技术、新应用以及新文化的产生似乎都在预示着,在未来的几年里,互联网的世界会陆续发生更多、更重要的变革,身处网络世界中的人们不但会目睹这些变革深刻改变我们生活方式的全过程,也会作为最重要的推动力量,亲身参与到这些变革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之中。
根据我个人的分析和判断,今天的互联网已经或即将呈现出以下七种重要的发展趋势,这些发展趋势或许会演变为新一代互联网的内在基础,或许会成为新技术、新产品、新兴用户群体或新应用模式的发源地,但无论是从技术层面、用户层面还是文化层面来考察,这七大趋势对中国乃至全球互联网的发展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
第一,互联网是海量、巨大、平等的,过去很多人靠垄断信息取得暴利,今天任何人上网都可以得到信息,所以互联网带来平等的机会,而且是包含发布信息的平等机会。互联网还能消除中间抢夺不合理利润的媒介。同样,传统媒体也面临巨大改变,以往是编辑预测读者会喜欢什么信息,如今的网上媒体内容可以定制,任何人都可以搜索到适合自己的信息。
第二,互联网具有移动性,将来会无所不在。互联网的移动性带来很多机会,中国用户会呈爆发式成长,在大屏幕的手机上,互联网使用率是小屏幕的50倍,可以预言这是一个巨大的机会。同时,未来5年移动互联网会有更多机会,例如物联网,当一切电器都能上网,上网代价将巨幅下降,冰箱、闹钟也可以上网,所有能接电的东西都能上网,帮助我们做很多事情。
第三,互联网具有盈利性。电子商务在中国的成长非常快,3~4年前只有7%的网民使用电子商务,今天已达到25%,电子商务的时代不远了。电子商务还会促进很多事情,如广告具有相关度和针对性,价钱也将会越来越贵。
第四,网络无国界。从不同角度来看,信息已经无国界,新闻也无国界,今后连娱乐、工作等也都会无国界。无国界带来的是更多的信息和商务的普遍化和民主化。
第五,人际方面的互联网。其一,可以利用网络随时随地找到认识的人,将来还可以过滤不想找到自己的人,这都是可能产生的商业模式。其二,互联网可以用来更深入地了解已经认识的人。其三,怎样用互联网发现不认识的人,帮助挑选那些最适合自己的朋友、终身伴侣,这些现在的网络都还没有实现,未来还有很大潜能。
第六,云计算(上网储存数据、资料并操作等,如数据存储云端)。互联网的云计算特性将彻底改变人类用电脑的习惯,也将带来很多商机。例如过去国内的很多公司因为用户不买正版软件而没办法成为很大的软件企业,未来他们有机会获得大发展。
第七,互联网带来智慧,搜索趋势可以预测经济。例如搜索上餐馆和用食谱的统计,可以预测经济危机与复苏。同时,互联网汇集群众的智慧,例如维基百科,比大英百科还丰富。
新一代的互联网正向我们走来。那是一个平等的、无所不在的、无国界的互联网,那也是一个可以充分支持人际交流的、智能的、个性化的互联网,它必将成为我们生活和工作的中心,成为推动世界和中国发展的主导力量之一。同时我也坚信,在新一代互联网的发展道路上,拥有大量高素质的网民,拥有强大经济实力和优秀人才资源的中国一定会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一是进一步加快宽带网的发展。目前世界各国纷纷推出国家宽带计划,推进宽带到用户的普及应用,如有的国家提出,宽带技术与一个世纪前的电一样,是经济增长、就业、全球经济和创造更多美好生活的基石。尽管我国近些年的宽带网发展速度很快,但是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仍然很大,因此我们要加快光纤到户、到楼的建设,推动宽带产业的发展。
二是加强对移动互联网的研究。移动通信的发展促进了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移动网络随时随地可接入的便利性使得移动终端成为新的媒体资源,比如手机搜索是移动互联网的主要应用之一,下一步智能终端的不断发展将会使移动互联网获得更大的空间。因此我们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抓住移动互联网产业快速发展的契机。
三是促进智能终端的长期健康发展。当前,以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为代表的智能终端发展迅速,已经成为电子信息制造业新的增长点,并极大地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我们要加快相关的产业规划,在市场培育、产业引导、科技投入等方面保证智能终端产业健康发展,加强智能终端操作系统研发工作,以市场为导向鼓励系统开发、终端制造等环节加强合作,营造良好的产业生态环境。
四是保证互联网的信息安全。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以及应用的深入,对互联网信息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互联网业界必须更加重视网络信息安全,在业务开发、网络建设的同时,同步考虑落实网络信息安全措施,提高应对网络攻击的能力,满足消费者对个人隐私保护、信息内容安全等方面的要求。
第二篇:申论:互联网的发展及变化趋势
一、我国互联网的发展背景及变化
我国1987年向世界发出了第一封电子邮件,这标志着我们迈入互联网时代。从1997年到2006年,不到10年间,我国网民人数从62万上升到1.11亿,增加近180倍。
自2005年开始,一个陌生的名词—“博客”频频进入大众的视野。许多网站推出博客频道,展开博客大赛。2006年2月13日某知名女影星在新浪网博客的点击量突破1000万。建博客、看博客的热潮,在网民中持续升温。“博客热”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互联网发生的新变化。
近年来,随着一些新技术的开发及应用,互联网的面貌已是今非昔比。对此,有的学者作了这样的概括:互联网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过去是互联网1.0时代,表现为网民主要通过网站来获取信息;现在是互联网2.0时代,表现为网民与网民之间平等交流,信息在网民之间自由发布、流通。打个比方说,过去的互联网,就像大家共读一本书,网民们只能围着少数的网站转,从它们那里得到信息;现在的互联网,就像每人都自己写书,然后互相换着看,每个网民都可以轻松拥有一个自己的“网站”,自主地发布信息。这样的概括正确与否姑且不论,但它对互联网新变化的描述确有合理之处。
概括来讲,目前互联网的新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博客的大行其道。博客英文为BLOG,说白了就是你在网上的一个日记本或私人空间,一切由你作主。每天用几分钟,写下当天值得记录的人和事,发几张对你来说有趣或值得纪念的照片,等等。任何一个网民,只需要几分钟时间就可以在网上建立完全属于自己的博客,抒发自己的感受、看法。据统计,2005年全球博客数量突破1亿,中国博客数量有1600万,而预计2006年年底中国博客数量将达到6000万。
二是播客的出现。播客一般人可能不熟悉,但是你可以把它看做是博客的“升级版”。博客是自己写东西,播客则是自己录和拍东西。如果说博客是个人网络报纸,那么播客就是个人网络电台和电视台。由于提供的信息量大,播客很有代替博客的潜力。2006年我国播客数量预计将达到50万。
三是即时通讯的广泛应用。即时通讯是指网民之间通过相应的软件实现文字、声音、视频等信息的实时交流。它比传送电子邮件所需时间更短,又比拨电话更节约、方便,是目前最方便的网络通讯方式。大家熟悉的“QQ”、“MSN”等都是即时通讯软件。只要拥有一个QQ号,就可以同亲朋好友保持即时的联系,十分方便迅捷。2005年我国即时通讯用户达到8500万,并且以年均25%的速度增长。预计今后几年内,即时通讯将会超过电子邮件,成为网民最广泛使用的通讯手段。
四是对等联网的使用。“对等互联”听上去特专业,但理解起来并不难。很多人叫它“P2P”,意思是“伙伴对伙伴”,也就是说,不通过网站,个人与个人之间直接进行数据的互传共享,让高速下载、海量下载成为现实。近年来得到广泛使用的下载软件“电驴”、“电骡”和BT等,都属于对等联网技术的使用。
五是RSS的崭露头角。RSS是一种阅读器,目前还没有统一的译名,但并不妨碍我们去使用它。形象地说,它像一个不知疲倦的邮递员,不停地把我们订阅的报刊送上门来。有了RSS,我们就可以自己订阅感兴趣的信息,不用一个网页一个网页地去找了。而且一旦信息有了更新,它还会主动提醒,再也不用我们反复刷新网页了。
六是互联网本身的“硬件”发生了很大变化。一个是“道更宽”了。几年前,大多数网民使用的还是速度慢、不稳定的电话拨号上网,而今各种宽带迅速普及。2005年我国宽带用户已超过5300万。一个是从“有线”到“无线”。无线网络和手机上网的发展,使人们可以摆脱线缆的纠缠,真正做到随时随地在线,互联网成为随身携带的工具。而且,互联网本身也在更新换代之中。我国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工程核心网(CERNET2)已经正式开通,速度和容量都有巨大的提升:速度提高1000倍以上,传输一部电影不到一秒钟;地址容量从2的32次方增加到2的128次方。有人戏言:世界上每一粒沙子将都会有一个IP地址!新技术的应用,各种软硬件的整合,使得互联网的面貌不断发生新的变化。而这些变化,又进一步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二、发展互联网的意义
2006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站正式开通运行。这是我国网络发展史上的一个大事。从此,普通公民可以与中央政府“零距离接触”,标志着政府上网进入一个新阶段。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互联网对我们生活的影响之深。
现在,很难设想离开了互联网,我们的生活会变得怎样。虽然互联网的应用也就是十来年的时间,但它已经与我们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工作方式乃至于思维方式都紧密地融合在一起了。很多人了解信息,他们直接去新闻网站、娱乐网站;学习查资料也不用总去图书馆了,“百度”一下收获就很大;嫌逛商场人多,可以去网上商城,价廉物美还送货上门;什么水电费、电话费、煤气费,以前缴费要排队,现在鼠标一点就轻松搞定;亲朋好友就算远在大洋彼岸,也不用担心高额电话费,QQ、MSN随时聊天,还可以视频;写写博客、上传自己录制的音频视频,没准哪天还真能一举成名呢……互联网让我们的生活更快捷方便,让我们的一些梦想更容易实现。
不单是个人,我们整个社会的方方面面,都已经深深地打下了网络时代的印记。随着网络新技术的发展,网络也成为反映社情民意的新途径。2006年两会期间,不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开通自己的博客,与群众进行即时的沟通和交流;党和国家领导人非常重视互联网的作用,强调群众通过互联网给政府工作提出了许多意见和建议,从中能够感受到他们对政府的期待和鞭策。
三、互联网发展存在的问题
互联网让我们看到的并不仅仅是笑脸,它更像是一柄双刃剑,既可以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便捷与舒适,同样也隐藏着各种各样的无奈甚至陷阱。
一是网络不文明行为令人生厌。只要是经常上网的人,几乎都会遭遇如垃圾邮件、强制弹出广告等网络不文明行为的侵扰。这些骚扰行为看似小打小闹,但实际上给我们带来的损失并不少。据统计,垃圾邮件给我国国民经济每年造成的损失高达60.69亿元人民币。真是“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有的人在网络上传播谣言,散布虚假信息,混淆视听;有的人在网络聊天室相互谩骂,使网络风气变得低俗;还有的人制作、传播网络病毒,盗用他人网络账号,传播他人隐私,让广大网民深恶痛绝。
二是黄色淫秽信息令人担忧。黄色网站大量传播淫秽色情内容,以极其不健康的手段污染着网络空间。目前互联网上色情网页已经超过3.8亿个。这些黄色
网站、网络色情对青少年造成的危害尤为严重,一些青少年因受网络色情内容的影响而走上犯罪的道路。
三是网络欺诈等犯罪行为令人气愤。在网上银行、网上购物、网上交易迅速发展的今天,网络欺诈行为也日益增多。比如,近来网上频频出现一些假网站,它们假冒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等金融服务机构的正规网站,通过骗取用户账号密码而牟利,这种诈骗网站被称为“钓鱼”网站。网络诈骗呈现出案发数量与涉案金额大幅增长的趋势。
四是敌对势力利用互联网对我进行思想文化渗透,实施西化、分化战略图谋。他们利用互联网,无中生有,以偏赅全,颠倒黑白,混淆是非,集中攻击中国GCD的领导,攻击我国的新闻制度、司法制度,妄图搞乱我们的社会,破坏我国的稳定。
五是不法软件对网络安全破坏严重。
四、加强互联网管理的措施与对策
2006年4月,在北京市少年劳教所举办的“网络不健康内容毒害与后果”专题报告会上,5名正处于花季的失足少年,用亲身经历控诉了网络不健康内容对他们的毒害,深深震撼了在场的近300名网站高级主管、编辑及网吧业主。他们纷纷表示,一定要肩负起社会责任,配合政府部门加强对互联网的管理,创造健康、文明、和谐的网络环境。一场强调自律的“文明办网、文明上网”热潮席卷神州大地。
第一,加强监管及立法。互联网的复杂性,使得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会对其不加引导、放任不管,区别只是方式和程度不同而已。号称“自由之国”的美国,虽然没有专门管理互联网的法律,但却通过完善的法律体系对互联网实行严密的监控。法律授权政府或执法机构可以截取嫌疑人的互联网通信内容,网络公司有义务向政府提供网络用户的有关信息和背景。法国的网络管理在欧洲处于领先地位,在电子商务的诚信及数字签名、互联网通信的安全管理等方面均有立法,并实行实名上网,个人在网络公司登记的资料必须是完全真实的。在新加坡,对网络监管比较严格,设立了专门机构监控网络有害信息,要求内容提供商履行对色情、政治、宗教、种族方面的有害信息进行过滤的义务,对黑客、垃圾邮件、非法下载等行为的惩处非常严厉。当然,如何真正做到对互联网高效有力的管理,现在还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
目前我国互联网用户有1亿多,居世界第二,并且还在快速增长。对如此广阔的虚拟空间进行管理,确实是一个重大的考验。应该说,从互联网产生初期开始,我国政府就十分重视互联网管理问题,在信息安全、域名管理、网络新闻发布等方面都推出了一系列措施。但由于互联网本身开放、高速、海量的特点,网络技术处于不断的迅速发展中,使许多问题还难以很快得到解决。在互联网管理方面,最大的一个问题还是体制。近年来,中央适时提出了加快建立法律规范、行政监管、行业自律、技术保障相结合的管理体制的目标,明确了各有关部门的职责。现在的关键,是要按照谁主管谁负责和属地管理的要求,切实承担起各自的责任,把各项措施落实到位。可喜的是,有些地方已在管理体制方面做了有益尝试,成立了专门的网络综合管理机构,加大了网络监管的力度。
我国加强对互联网管理的法律法规公约主要有:《文明上网自律公约》(2006年4月);中国互联网版权自律公约》(2005年9月);关于网络游戏发展和管理的若干意见》(2005年7月);互联网著作权行政保护办法》(2005年5月);互联
网IP地址备案管理办法》(2005年3月);非经营性互联网信息服务备案管理办法》(2005年3月);互联网站禁止传播淫秽、色情等不良信息自律规范》(2004年6月);互联网文化管理暂行规定》(2003年7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2000年12月)。
第二,在互联网从业者和广大网民中间,积极倡导文明办网、文明上网,切实净化网络环境,抵制不文明行为,形成健康向上的网络文明新风。进一步推进行业自律,引导人们从自身做起,承担起应负的社会责任,始终把国家和公众利益放在首位。加快互联网立法进程,进一步完善互联网法律体系,既做到有法可依,又加大执法力度。
第三,要有针对性地加强技术研发。“魔高一尺,道高一丈”,没有技术的保障,管理往往也会落空。需要加强对网络防病毒技术、防火墙技术、防攻击入侵检测技术、不良信息监控过滤技术、加密与认证技术、远程监控技术等的研究和开发,培养这方面的专门技术人才,以应对技术不断发展更新的需要,构筑起有效的网络安全防范体系。总之,只要我们高度重视互联网的管理工作,充分调动和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逐步建立符合互联网发展规律的管理体制,运用适应互联网特点的管理方法,就一定能够既大力促进互联网的应用,又保证其健康发展,从而使互联网真正成为我们学习、工作、生活的得力助手和良师益友。
第三篇:谈谈领导力未来发展的七大趋势[模版]
谈谈领导力未来发展的七大趋势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趋势,领导力的发展交流也越来越频繁,美国当代较有影响力的领导行为科学专家史蒂芬·柯维曾经说:“绝不要让来自危险的恐惧压倒了斗志,而是用强而有力的行动主动出击。”所以我们要主动了解国际领导力发展大趋势,目前来看,国际领导力发展的七大趋势来看:
跨域、跨界领导能力愈趋重要
未来领导者需要具备突破各种界限的能力。“界限”表现为多个方面,如:上下级之间的界限、部门之间的界限、不同民族国家、地理位置的界限等。一项调查表明,组织中平均只有7%的领导者能够具备这种跨域领导的才能。
领导力培养方式呈现多样化
领导力发展、领导力培养方式越来越多样化。CCL研究显示,其中70:20:10法则在领导力培养领域仍具有参考价值。传统的课程教学最多占有10%的效果;20%可以通过案例、交流等方式向他人学习;最重要的70%是在工作中完成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其次,在线学习的呢个网络科技手段也是领导力培养的有效补充手段。
与脑神经科学等领域的结合研究显示,领导者每7分钟就会被打断一次,而每次恢复到被打断之前的状态往往需要25分钟。领导者的情绪变化等因素会影响到工作效率,通过脑神经科学的成果,如:扫描大脑等方式,可以根据脑电波的变化情况,了解领导者的情绪特征并给出针对性的相应的改进方案。
注重关系及与组织行为学结合领导力培养应该关注组织中的特征。例如,一项研究显示,组织中5%的人与发达的人际关系网络,他们能够直接影响到30%的人。但这5%的人并不是企业的领导者,他们可以
有多种角色。如何识别并引导这5%的人对组织发展而言十分重要。
领导力培养从个人到集体
领导力培养并不局限在培养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团队的领导力培养一样非常重要。组织中很多决策并不是由个人决定的,很多时候取决于团队决策。然而,团队领导能力的提升与传统领导力培训模式并不一样。
教练技术越来越受重视
统计表明,越来越多的传统培训讲师开始学习教练技术,从课堂上针对多人的培训转向影响个人的教练方式。此外,企业高管也开始热衷于教练技术,通过教练技术影响下属。重视领导力培训评估
组织希望能够找到领导力培训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希望借助于领导力评估,发现领导力的投入能够促进经济、财务指标的增长。虽然领导力评估并不容易,但是企业对领导力评估需求非常强烈。
第四篇:馆配图书市场发展的七大趋势
馆配图书市场发展的七大趋势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刘拥军在中国出版馆配馆建交易会高峰论坛上的发言
主持人,各类朋友,大家上午好。
首先祝贺首届馆配馆建交易会的召开,祝贺馆配馆建高端论坛的召开,我相信,论坛的召开将对馆配馆建市场的健康发展提供有益的信息、资讯,我也很高兴在这里跟大家一起探讨馆配馆建市场的有关问题。
今天,我重点就馆配图书市场的发展谈点意见,我认为,馆配图书市场的发展有七大趋势:第一,整体呈稳步增长态势;第二,城镇基层图书馆(室)成为增长新引擎;第三,馆配商日趋组织集团化、业务专业化、服务个性化、利益微利化;第四,数量增长平稳,码洋增长快速;第五,科技类图书更新率不断提高,大众文化需求旺盛;第六,数字出版产品和服务成为新宠;第七,海外业务开拓成亮点。
1.整体呈稳步增长态势
馆配市场的发展取决于四个方面:第一,社会大众对公共文化和科技知识的需求;第二,各类教育的发展对专业知识的需求;第三,文化科技成果的发展;第四,出版业的发展。
就现阶段而言,并且就一个较长的时期而言,影响馆配市场发展的上述四要素,都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倾向。特别是社会大众对文化、对公共文化的需求在新的时代呈现出蓬勃增长之势。
一方面,我国的公共文化设施跟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另一方面,公共文化设施的发展是中国梦的重要内容之一。因为中国梦要求文化的复兴,文化的复兴要求公共文化的发展,公共文化的发展要求图书馆等公共文化设施的发展。
自2008年以来,公共图书馆成为馆配市场增长的重要力量。有关数据显示,2012年上半年与2011年同期相比,公共图书馆码洋同比增长23.46%,2013年上半年较2012年同期增长36.45%。公共图书馆市场的快速增长与国家公共文化建设速度加快直接相关。特别是图书馆、文化馆免费开放以来,国家投入持续增长。
从2012年的图书馆采购会可以看出,馆配市场处于稳步增长态势。2012年山东省图书馆馆配会采购码洋突破4000万元;济南市新华书店2012秋季馆配会馆采额达3300万元; 2012南京秋季馆藏图书展销会实现销售码洋超过5000万元。
2.城镇基层图书馆(室)成为增长新引擎
城镇化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随着城镇化,城镇基层图书馆成为馆配市场的新引擎。就公共图书馆而言,十二五规划目标是,力争使全国县以上图书馆全部达到国家建设标准。实现60%的县级图书馆达到三级馆以上标准。重点对沿边地区、偏远山区和广大农牧区未达标的县级图书馆改扩建工作给予
支持。加强乡镇、社区图书馆(室)及服务网点建设,推进流动图书馆设施建设,形成覆盖城乡、比较完备的公共图书馆设施网络建设。
从近年来的图书馆采购会可以看出,以前只有省级以上公共图书馆有比较大的馆配业务需求,现在市、县级公共图书馆每年的馆配业务增长也非常快。2011年,中央财政确定的各级图书馆补贴标准为:地市级图书馆、文化馆补助标准为50万元,县级图书馆、文化馆补助标准为20万元,乡镇综合文化站补助标准为5万元,保障了各类各级图书馆采购图书经费实现稳步增长。
社区图书室、文化站等基层文化设施需求量不断增长,并且将成为下一步公共文化建设的重要方向。城镇基层图书馆市场将成为馆配市场的新引擎,希望我们的馆配商、出版单位要很好地把握机遇,积极为中国的城镇化在文化上作出贡献。
3.馆配商日趋组织集团化、业务专业化、服务个性化、利益微利化
由于教材教辅市场的萎缩,馆配市场竞争加剧。近年来,零售市场萎缩、网络书店挤压,越来越多的新华书店集团开始角逐馆配市场。目前,江苏新华、浙江新华、新华文轩、山东新华等已成为馆配市场上重要的馆配商。其他的一些新华发行集团,也在经营馆配业务。可以预见,在大众综合类馆配图书市场上,以各省新华发行集团为主的馆配商格局不断强化。中小馆配商将日益专业化,并且日益向基层发展。
随着馆配市场竞争的加剧,图书馆采购从粗放转为理智,馆配商的服务日益专业化、个性化,同时,利益日益摊薄。另外,由于市场无序竞争,折扣不断下滑,行业诚信面临着极大的挑战。这一问题,引起了越来越多图书馆的关注和担忧。
就馆配商而言,无序竞争不是诚信缺失的借口。馆配商要充分利用商品优势,技术优势、服务优势,抢占市场份额;要积极与出版社合作,共同策划组织实施图书馆营销推广活动,力争为图书馆提高专业化的高质量的全方位的服务。
4.数量增长平稳,码洋增长快速
由于竞争的加剧,以及可供图书品种的急剧增加,面积的制约等等,图书馆采购复本量减少,品种量增大。有数据显示,图书复本量普遍由3-5本降为2-3本。
数量的平稳增长,甚至趋于下降,将成为馆配市场的常态和难题。这也是整个中国出版市场所面临的难题。但是,数量的停滞不代表市场的停滞。馆配市场图书码洋表现出持续增长的态势。
有数据显示,2013年上半年馆配码洋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3.87%。高码洋图书增长明显,馆配图书平均定价上升。从整体馆配市场的单册平均定价来看,2013年上半年的图书单册平均定价为42.66元/册,相对于2012年同期的39.60元/册有大幅度的提升。
5.科技类图书更新率不断提高,大众文化需求旺盛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科技元素不断提升,馆配图书中的科技类图书的更新率不断提高。有数据显示,2013年上半年,科技类新书码洋比重达到28.60%,而社科类仅为19.26%。
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激发了广大群众对于文化的需求,服务人群日益广泛,大众文化类图书呈现出持续增长的态势。
有数据显示,工业技术、文学和经济依然是馆配的三大主力,三者合计占到2013年上半年馆藏码洋的46.6%。同时,文学类上升明显,相较于2012年上半年,码洋增幅达到2.45个百分点,工业技术类和经济类则出现明显的规模收缩,分别下降了1.35、1.49个百分点。
6.数字出版产品和服务成为新宠|
数字出版技术的新发展必定带来新业态、新产品、新服务。数字出版产品特别是大数据服务成为馆配市场的新宠。在美国和欧洲市场,电子书正在成为新的利润增长点,从全球图书馆总预算的使用上,已经有超过50%的资源采购预算用于数字资源。
从高校馆的整体来看,馆配采购的经费有所增长,馆配市场总体在扩大。和前些年相比,数字资源所占的比重越来越高,现在已经接近50%;有统计数据表明:全国一百多家图书馆用于采购纸质中文图书的经费增长率为-0.27%,呈下降趋势。
有数据表明,从2006年到2011年,高校图书馆资源总经费从 388万元增长到408万元,其中纸质文献资源经费呈下降趋势,从288万元下降到253万元,电子资源经费则一直保持稳步增长,从78万元增长到172万元。
科技公司在图书馆数字化方面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特别是大数据时代的到来,首先依赖于技术的发展。同时内容提供商也在积极应对数字化资源的挑战。以外研社为例。外研社数字教育事业部成立于2011年底,成立短短一年,2012年销售收入1000万元,2013年预计销售收入2000万元。这一成绩说明,数字出版呈现健康的上升空间。
7.海外业务开拓成亮点
中国声音、中国故事日益成为国际话题,中国文化走出去不断取得新发展,馆配市场海外业务开拓成为亮点。
一方面是国内对国际图书产品的需求不断增长,另一方面是国际对国内产品的需求不断增长。馆配商在这一方面大有可为。
但就目前的情况看,引进大于输出。就数据库而言,以社科文献社调研的包括清华大学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等8家高校馆数据库采购情况来看,这些大学馆采购的外文数据库占到六成以上,中文数据库仅为三成。要积极开拓海外市场,特别是以中文数据库产品开拓海外市场有着广阔的前景。这同时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希望我们的馆配商、出版商和图书馆、技术公司一起,为中国文化的走出去做出特殊的贡献。
谢谢大家。
第五篇:中国社区工作的发展及其趋势
中国社区工作的发展及其趋势
(云南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
摘要:社区是现代城市的一个基本细胞,是城市建设的基础工作。要想完成党中央提出的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没有社区的和谐是不可能实现的。“小政府、大社会”是政府工作的发展目标,政府将很快退出杜区管理的舞台,逐步形成真正的社区自治。本文将对社区工作在我国的发展以及趋势进行一个探讨。
关键字: 社区工作发展趋势
一、西方社区工作的发展
西方社区工作的发展历史大体可分为 4个时期:①慈善组织时期(1870~1917)。慈善组织时期(1870~1917)。以都市的邻里等为对象,协调各慈善团体与救济机构,通过合作方法解决社区问题。②社区基金会、社区委员会和联合会时期(1917~1935)。社区基金会、社区委员会和联合会时期(1917~1935)。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社会福利的基本职责开始由志愿团体转移到政府部门;公共福利大量引用“社区组织过程”的方法。但其基本职责的转移仅属开始,与政府专业工作人员一起工作的志愿团体和个人,仍负主要责任。小城镇中社区组织的整个工作仍由志愿人员负责,社区组织的形式和方法还没有统一。③社区组织与社会福利时期(1935~1955)。社区组织与社会福利时期(1935~1955)。这一时期的特点是各级政府部门在公共福利方面处于主动、领导地位。社区组织的理论与方法日趋成熟,成为社会工作三大基本方法之一,并逐步发展为社会工作的一门分支学科,内容和观念等渐趋统一。④专业发展与社区发展时期(1955年以后)。专业发展与社区发展时期(1955年以后),主要特征是以解决社会问题的社区发展为主要内容的社区工作专业得到了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不久,联合国成立“社区组织与社区发展小组”,倡导和推进社区发展工作,改善社区生活条件,解决社区问题,增进社区福利。1955年以后,在进一步运用社会工作的知识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变迁的同时,许多增进福利、促进社区发展的社区服务项目,如社会福利服务、合作服务、就业服务、生产服务、教育服务、医疗卫生服务、住宅服务、康乐服务等有较大发展,逐渐成为社区工作的重要部分。
二、中国的社区工作
北宋时期(960~1127)产生的乡约制度,是古代社区组织的创始。历代相传的乡约,自发地组织教化,结合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条件促进社区的福利发展和提高了社区道德风尚,其内容和做法与现代社区发展、社区服务的要求有相通之处。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党和政府以“为人民服务”为己任,依靠社会基层组织,做了大量的社区工作。50年代初期,社区工作的具体任务,主要由居民委员会与村民委员会负责。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是群众性、自治性的社会基层组织,由基层政权组织进行经常性指导与支持,上下联系密切,成为基层社区组织。这种组织由当地众望所归的离休、退休人员和其他志愿人士组成。任务是办理本社区的公共事业、公益事业和基层民政工作。不同的社区还分别制订“街规民约”或“村规民约”,赋予社区成员认同的内容与目标,体现共同意识。居民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遍及全国,基层社区工作形成网络。50年代,街道、居民委员会开展了照顾老人、孤儿、残疾人和贫困户,挽救失足青少年等社会工作,把一些
社会问题解决在基层。
1987年以后,普遍开展了适应公共福利社会化要求的社区服务,建立了社区服务管理系统:市、区、县分别成立了社区服务领导委员会;县镇、街道成立了社区服务工作委员会;居民委员会成立了社区服务站,直接推动居民组织及有关单位开展社区服务工作。90年代初,一个以全面提高生活质量为特征的社区建设在我国城乡蓬勃兴起。1992年民政部在杭州召开全国社区建设理论研讨会,把社区服务推进到了社区建设的新阶段。1996年又在武汉召开了“全国文明社区建设理论与实践研讨会,将中国的社区建设理论更提高了一步。1998年7月,配合国家政治体制改革与政府机构调整,国务院正式赋予新组建的民政部“指导社区管理工作,推动社区建设”的职能,从而使我国社区建设有了制度上的保证。
三、我国社区的现状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城市住房结构发生了重大改变,单位住宅开始实行货币化分配方式,使单位制住宅瓦解,物业型住宅小区大量出现。住房类型的多样化,带来了社区成员之间关系的陌生化。同时由于市场竞争的越发激烈,闲暇时间减少,业缘关系的地位远远强于地缘关系,加之社区的文化宣传活动不到位,致使居民游离于社区互动之外。
从我国的现实看,社区的许多功能不够完善,有的正在淡化,给个人、家庭和社会都带来了一系列的影响。
首先,社区的经济功能减弱,社区已不再是居民就业及谋生的主要场所。人口流动,在一个社区居住,到另一社区工作,使社区居民在经济上对社区的依赖减弱。
其次,居民的异质性增强,政治管理功能难以实现。城市社区居民的血缘异质性、职业异质性、教育 水平的异质性都大大增强,尤其是在一些住宅区,这一点更为明显。
第三,社区的社会功能淡化。社区缺乏公共集体活动,社区成员的互助很少,人际关系趋于淡化。单元或住宅减少了邻里往来,人的个性发展、私人生活逐步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尊重,新的生活方式。
第四,社区的福利功能微乎其微。社区缺乏资金来源,也缺乏居民的参与,对社区中的弱者、不幸者的照顾基本上依赖社区以外的资源。
第五,社区意识淡薄。社区居民普遍缺乏对社区的认知、依赖感、参与感和归属感。社区没有自己的文化,缺少内在凝聚力。
四、我国社区工作专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要适应目前这种新形势、新任务社区工作必须更专业化,然而社区工作者队伍的现状与时代发展的要求相比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社区工作专业化程度低,严重影响了社区建设与发展的质量和功效,成为社区建设与发展的瓶颈。
政府工作的“基层化”
在社区发展的现阶段,居委会大体成为直接受政府管理和控制的的社区组织,使社区不能真正实现自治管理。
社区工作的“机关化”
由于居委会承担着政府的组织基层工作职责,进而滋生了机关化的倾向。社区工作机关化主要表现在:一是工作时间,二是工作方法,三是考核标准。
社区工作队伍的“非专业化”
社区工作者的非专业化主要表现为专业技能与工作经验难于一身。专业化需要社区工作的专业知识同时要具备社区服务的的实战经验,这样砸面对实际工作问题时才能够将技能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
五、对社区工作专业化的几点思考
1.从“善政”到“善治”:真正实现政府对社区发展进行引导与支持
社区应该真正实现政府与公民对公共生活合作管理的“善治”模式,使社区工作摆脱政府的束缚,提高社区自我管理、自我协调和自我发展的能力,使社区成为居民生活中能够依赖的公共服务网络,政府在社区发展中承担着引导与支持的角色,使政府工作在社区中逐步撤离出来,充分发挥社区服务居民的作用。
2.从“机关化”到“服务型”:社区组织要确立服务社区居民的工作理念
社区居委会、社区医疗、社区照顾等作为服务型的社区组织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社区居民的工作理念,摘掉“行政领导”的机关化“帽子”,做到管理到位、服务到位,了解民情,体恤民意,做好政府与民众的沟通桥梁。
3.从“非专”到“专”:培养专业技能与专业服务兼备的社区工作者
所有的社区工作要靠社区工作者亲自完成或指导完成,因此社区工作者的工作理念及工作方法是否专业过硬,直接影响到工作成效及社区工作在居民中的信任度和满意度,直接关系到社区工作的专业化成效。
六、深圳社区工作人才队伍建设
自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一支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以来,社会工作者队伍建设在全国紧锣密鼓地展开,深圳市更是积极响应,并结合自身的特点创造性地展示了许多新的举措。
(1)建立社工制度,推进社工试点。深圳市2007年成立社会工作领导小组,开始建立社会工作制度的调研。市民政局在系统内开展社工试点工作,“购买”37名准社工服务,探索建立以 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为主要形式的动作机制。
2)借政府之力推动社会工作者的专业化与职业化。深圳市政府正在进行建立社会工作制度的试点和探索,以社工制度体系建设为契机,推进社工职业化、专业化,提高社区服务的质量。
(3)开发社工岗位,提供专业服务,提高社区服务质量。深圳市民政局向民间组织购买了37个社工服务,在社会福利、慈善、救助。残疾康复等领域引入社会工作者专业服务。
(4)引入督导制度,确保社工服务质量。
七、中国社区工作的主要服务
①老年人服务系列。包括敬老院(老年人公寓、分散包护组)、托老所;老年人活动中心或活动站(室);老年人法律咨询和婚姻介绍所;老年人学校。
②残疾人服务系列。包括社会福利生产单位;精神病人工疗站;弱智儿童寄托所或启智班;残疾人活动站(室);残疾人婚姻介绍所;精神病人看护组。
③拥军优属服务系列。包括拥军优属服务小分队;拥军优属“一条龙”服务网;智力拥军、优属培训基地;扶持优抚对象勤劳致富服务站;烈军属包户组。
④幼少儿服务系列。包括托儿所、幼儿园;学前班、校外辅导班;儿童食堂、少年之家;帮教小组。
⑤婚丧服务系列。包括红白事理事会;婚前教育学校;婚、丧事服务组。
⑥康复医疗服务系列。包括康复医疗、咨询站;楼院医务点。
⑦救济、保险系列。包括扶持社会救济对象生产自救和贫困户勤劳致富;残疾人保险服务等。
⑧便民服务系列。包括生活服务网点;家庭劳务服务;安全防范服务。
此外,还开展了为双职工和较高层次人员提供的家庭服务,以及文化生活、心理咨询和为企事业单位提供的生活服务。
八、中国社区工作发展趋势
(一)、理论发展趋势
1、回归主流与社区核心地位
中国社区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有边缘化转向中心,中国社区关系形成并成为社区结构中举足轻重的社会关系,社区与社区工作将回归主流流,并且处于一种核心性地位。
2、民主参与和以人为本
中国社区工作的价值基础正在发生根本性转变,自由、民主、权利、参与、社区互助与合作、发展和以人为本理念将成为社区工作的价值基础。
3、社区整合与社区综合发展
中国社区工作与社区政策目标由单纯组织发展、社区经济发展和社区政治发展,转变为社区民主政治、社区经济、社区福利与社区文化的全面、综合发展。
4、社区理论与市民社会理论
中国社区理论是伴随社会学的恢复与重建开始起步的,是社会结构转型与经济改革的产物。中国特色社会理论既是社区研究兴旺发达与蓬勃发展的结果,又为社区研究深入发展奠定理论基础。
(二)、实务发展趋势
1、城市社区服务与社区建设
中国社区实务范围不断扩大,社区实务主体是社区发展取向的社区建设,社区实务主题是社区经济发展与社区综合发展。
2、街居工作与建构社区模式
中国社区实务主要反映为城区工作,社区实务模式主要是建构社区。长期以来,中国社会的社区工作典型表现在城市社区,社区实务主要是指街道办事处与社区居委会的工作。在社会结构转型与社会现代胡处境下,中国社区实务模式与社区政策核心目标是:努力建设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人际关系和谐的新型现代化社区。
3、组织动员和社会运动策略
组织性动员与社会运动策略是社区工作重要方法。总管当代中国历史发展进程,经所有人组织起来,动员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式所有工作方法的灵魂。社会运动与群众路线是既有中国社会传统的社区工作方法,又是颇具发展潜力与发展前途的工作方法。
4、社区工作与专业工作队伍
中国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的基本发展趋势是专业化与职业化,社区工作者的专业化与职业化发展趋势成为中国社会工作者专业化与职业化发展进程的最佳突破口。①① 徐永祥:社区工作[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第241-249页
九、台湾小区的发展模式及其借鉴
(一)、台湾社区工作:从“福利小区化”迈向“永续小区”
以随着世界小区化服务潮流,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后,台湾各公共领域之以“小区化”为主 轴的服务方案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福利小区化”与“小区营造”是其中最获重视的两项计划;经过十余年的推动,“台湾健康小区六星计划”的出现,不仅包含了前两项计划的内容,同时也使小区建设扩展至诸如产业、环境、治安、人文等六个方面;永续小区发展策略在反思以前小区建设经验与问题的基础上出现。
2005年《台湾健康小区六星计划的推出,将台湾各部门及各领域的小区相关工作集于一体。从其产业发展、社福医疗、社区治安、人文教育、环保生态、环境景观等六大 工作方面观之,当前台湾所营造的小区是一个全面发展的小区。特别是“六星计划”之以“小区主 义”为核心价值,以“永续经营” 为运作模式,以“健康小 区”为营造目标,体现出台湾小区工作的宏观思维。因此,台湾小区工作的思维已超越20世纪90 年代的福利小区化及小区营造,朝向全面发展的“永续小区”迈进。
永续小区即意味着永续发展型的小区,须兼顾到经济、社会、人 群及自然环境多个方面。甘博(Gamble,D.N.)指出:“永续发展小区实务是致力于统整环境、经济和社会因素的一种全面性的发展策略„„因而,环境和资源的保护,以及人群和社会资本的投资(如教育、健康、公民能力和领导训练、就业和企业技能的发展以及种族和文化压迫的排除),并不 是国家、区域或地方财富的阻碍,而是满足人们需要及保护全球资源的长期生存能力之经济生产模式的必要要素。”因此,永续小区发展欲营造的应是一个兼顾环境、经济、社会与人文之全面性的小区。
(二)、永续小区依据的价值基础
社会正义(socialjustice):使得人们能够享有其人权、符合其需要,对影响其生活的决策过程有较大的决定权。
参与:以充分公民权、自主权 以及分享权力、技巧、知识和经验为基础,人们通过对影响其生活议题的讨论,促进其民主的参与。
公平(equity):以社会、个人的态度、社会制度、社会服务去反对社会歧视、反对将弱势群体的边缘化。
学习(1earning):通过学习彰显处理社会、经济、政治和环境问题之有贡献和发展者的技巧、知 识和专门技术。
合作(co—operation):基于尊重彼此的文化差异和贡献,共同协力以确认和采取行 动。环境正义(environmental justice):使得人们能够对其所居住的环境负起责任,并采取行动以保护和改善环境。
(三)、永续小区的价值
永续小区发展是一个过程,也是一种目的。
当它被视为一个过程,它是要透 过理性的规划、行动和评估,并采取集体的行动,以挑战对弱势群体的压迫和社会不平等;
当它被视为一种目的,它是要促进社会的变迁和社会正义,以协助小区改善生活质量。
(四)、台湾小区发展的借鉴意义 ②②詹火生等:台湾社区工作:从“福利小区化”迈向“永续小区 [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
1、依据福利多元主义的路径,整合政府、小区、民间组织的力量,发展以小区为基础的照顾体系。福利小区化计划的实施将以往小区发展工作偏重物质建设的运作,转向与社会福利体系结 合,并将发展的焦点转向欲结合政府、民间组织和小区的力量,共同提供弱势群体小区化的照顾服 务体系。福利小区化能提供就地照顾,符合儒家文化重视家庭的传统,保留被照顾者与生活小区 的联系,提高小区居民和被照顾者的小区认同,减少照顾费用。
2、小区发展理念与立法、政策和方案密切结合,动态追踪方案实施,并根据方案实施评估及时调整政策。小区建设要基于小区 居民需要进行设计,不断改进,不断整合,使多个小区建设内容成一体,以利于资源的开发使用。要从宏观的角度,达成产业发展、社福医疗、小区安全、人文教 育、环境景观、环保生态等六个方面的标,体现出发展型社会福利的理念。
3、将物质小区建设和文化小区建设结合,强调文化重于物质的小区(总体)营造。小区营造的兴起,要借由文化建设来充实小区居民的精神生活,以矫正以往小区发展之偏重基础工程建设的现象。本身植根于小区的各种民间文化活动,使得更种文化借此机会发扬光大,互相交流融汇,少数族群的 本土文化得以传承。
4、强调并努力实现小区居民的参与、自主与主体性的小区价值。小区工作的各项方案要把小区居民的参与、小区自主与创造、小区的主体性纳为方案的重要工作项目,具体做法要体现 “小区主义”的精神。初步将小区价值的内容纳为实务工作中的重要因素。
5、通过在小区中学习,提升居民能力。创办小区大学,普及小区教育。小区大学不是以文凭为目标,而是着重在人文陶冶、职业技能进修、居家照顾等教育内容,为小区居民提供课程学习的场所和平台。将教育当作小区营造的“发动 机”,培植小区学习团队,构建终身学习资源网络平台,全面营造小区学习文化,建立起了小区教育 学习体系,增加了小区社会资本,提高了小区居民的生活质量。
6、迈向统整性的永续小区计划。加强各个部门的配合,建立部门之间的互动平台,以让各部门的小区方案能以整合方式运作,从而创造 安居乐业的健康小区,实现永续小区的计划。
参考文献:
1、徐永祥:社区工作[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2、贾秀兰:社区工作在我国的发展[J] 西南名族大学学报2004年9月第9期
3、詹火生等:台湾社区工作:从“福利小区化”迈向“永续小区 [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
4、武新:中国社区工作实践透视[J]社会科学辑刊2001年第4期
5、黄建宏等:论深圳社区工作人才队伍建设[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8月第4期
6、王雪晶:社区社会工作专业化:问题与对策[J]社会研究2010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