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期货交易之自我进化---反思
历经几十个交易日的持续不断的上涨,09年商品期货的春季多头行情,在众多交易者对后市无限看好和期待的情景下,终于停止了前进的脚步,虽然后市还充满众多不确定性,还无法判断春季以来的上涨是否真正结束,但是,这波涨势 已告一段落,已是不争的事实。回顾这波非常难得的行情,有的人笑,有的人哭,有的人悔,有的人恨,有的人骂。如此喜怒哀乐,人之常情。可是在情绪释放过 后,我们是不是该做些什么呢?如果我们要在期货中活着,如果我们要活得出众,如果我们要想以交易为生,那么,我们眼前真有一件事应该做,那就是反思!
一、反思的内涵和意义
“反思”一词源于哲学,本指思维,即反思性思维。英国哲学家洛克认为,反思或反省是人心对自身活动的注意和知觉,是知识的来源之一;荷兰哲学家 斯宾诺莎认为,反思是认识真理的比较高级的方式。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认为反思是一个把握绝对精神发展的辩证概念,是从联系中把握事物内部的对立统一本质的概 念。总之,人们通常把反思或反省视为对自己的思想、自己的行为、自己的心理感受等的思考。所以,威廉•杜拉姆在《思维的革命》一书中指出:“假如一个人掌 握了思维的力量,那么就会加速成功的频率”。
而交易中的自我反思是交易者以自己的交易行为为思考对象,用批判和审视的眼光对自己的交易理念、交易方法、交易行为、交易过程、交易环境、交易 结果等进行自我回顾和分析,并做出理性的判断和选择学习的过程。自我反思是交易者的自我对话,自己挑自己交易过程中的“毛病”。自我反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 “回顾”,而是反省、思考、探索和解决交易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任何人的成长都包含于经验和反思,所以它具有探究和提高性质,是继续交易的动力,是交易者自 我发展的重要过程。因此,反思对于提高交易者交易水平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然而,在所有的交易者中很少有人会去反思,更很少人会正确的反思,所以他们也很 难取得进步。
二、如何培养反思能力
在当前国内外用于提高交易者反思水平的策略中,反思日记也即交易日记或交易日志是最被广泛采用的。所谓反思日记,指交易者将自己在交易中,每天 的所见、所闻、所感、所做不拘形式地记下来,同时也记录对自己交易影响巨大的事件,从而实现对自我监控、对市场监控的最直接、最简易的方式。从本质上讲,反思日记是把反思这一单纯的内省活动外化,通过对反思日记这一工具不断地分析、回顾、研究,以改进自己的交易技术、提高自身的反思能力。
三、反思的内容
在不同阶段,交易者反思的重点及关注的内容是不同的。一般来说,交易者反思能力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技术的合理性阶,实际行动阶段,批判性反思 阶段。新手型交易者主要进行交易工具和交易技能的反思,适应型交易者更多地进行交易策略的反思,成熟型交易者进行交易理念的反思,专家型交易者则进行交易 思路创新的反思。根据相关人士对交易者的研究统计表明:反思型交易者对交易技能的反思最多,交易策略的反思次之;交易理念的反思占第三;交易创新的反思最 少。可见交易者反思存在着一定的梯度,随着反思的逐步深入,反思内容也将逐步深入。反思仍需要外部的引导,无论是交易技能、交易理念理念都很难通过简单的 复制性培训进行,而更适宜通过在实践反思中不断深化认识。在反思的具体步骤中,可参考教育学家科顿和斯巴克斯一兰格所提出的反思框架:
(1)选择特定的问题,并从可能的领域内,包括目标知识、交易对象等方面广泛地搜集这一方面的资料。
(2)开始分析所搜集来的资料,形成该问题的一般框架,同时在自己已有的知识中搜寻与当前问题有关的知识。如果搜寻不到类似的知识,则可请教其他人或阅读专业书籍来获取这些信息。这一过程有助于形成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
(3)一旦问题情境形成明确的框架,就可以建立各种假设,以解释市场走势和指导行动,并在内心对行动的短期和长期效果加以考虑。
(4)在深思各种行动的效果后,就可以开始实施行动计划。
当这种行动被观察和分析时,就可以开始了新一轮的反思循环,从而形成有效的反思环。这个过程可以简化为明确问题——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建 立理论假设——实施行动五个步骤。应当指出的是划分是相对的,每一步骤都不可能与其他步骤截然分开。例如,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有可能加深对问题的认识,并对其进一步的修正和限制。另一方面,收集、分析资料无疑是以问题为导向的。
关于反思内容成份,可参考斯巴克斯•兰格提出的三个要点:
1、认知成份。指交易者在交易过程中加工信息和做出决策的方法步骤。
2、批判成份。指交易者做出交易决策的基础,包括情感体验、交易目标、交易哲学和道德成份,如交易工具的选择是否恰当、交易环境的判断、交易策略的选择以及交易目标是否合理等,它深刻地影响交易者对市场和交易的理解、影响到所关注的问题以及问题的解决方式等。
3、交易者的陈述。指交易者自己的想法和行为依据,包括交易者所提出的问题,交易者在日常分析和学习交流过程中的交谈以及他们对交易行为所作出的解释等,这种对实际情境的解释可以使交易者更清醒地看到自己的交易决策过程。
总之,交易者的反思应该是多视角、多维度的,应该对自己的交易和学习抱开放的态度,时时刻刻在“为什么?是什么?怎么会?何时会?何地会?”的自我追问中改善自己的交易取向。
四、反思的基本类型
反思分为三类:交易前反思,交易中反思与交易后反思。交易反思不仅是对交易行为的回顾,更是为了指导未来的实践,让我们不再盲目,也不再愚钝。
1、交易前的反思。
交易前的反思是指交易者在制定交易计划时的反思,包括对市场状态的判断、交易机会的选择、交易策略的选择、交易目标的制定,交易工具的选择,交易行为的规定,交易资金的分配、他人的想法等进行反思,它具有前瞻性。
2、交易过程中的反思。
交易过程中的反思主要指交易者在进行交易时,能否根据盘面情况及时调整思路,能否灵活有效地监控、调节交易行为,对自己的参与、决策和达成状态 进行反思。这种反思具有监控性,强调解决发生的交易思路和行为障碍的问题。使交易高质量高效地进行,提升交易者对交易调控和应变能力。这个反思过程,要求 要认真做好反思记录。反思记录内容主要包括:交易经过,总结成功的经验,查找失败的原因,记录交易心理变化的情况等。
3、交易结束后的反思
交易结束后的反思主要指交易者对整个交易行为过程以及市场运行情况进行思考性回忆,包括对交易的交易哲学,交易行为,自己的表现,他人的表现,以及对交易的成功、失败进行处理分析提出改进意见。它具有批判性。
五、反思的基本过程
一般而言,交易者的反思可由发现问题、搜集信息与分析、提出假设、验证假设四个环节构成。
1、发现问题
古话说,“那些轻视学习,认为学习很轻松的人,要么从来没有学习过,要么从来不知道轻松为何物。”交易学习从来就不简单,仅仅有人给我们答案是 不够的。如果我们想要形成自己的理解,就必须自己提出问题,必须自己思考各种问题。如果说期货市场是一座金矿,不是你到了金矿就可以得到金子,关键是问了 一个什么样的问题。问题问得好,离财富就近了,离成功就近了。只有我们提出问题,才会去寻求相应的答案。而我们得到的大多数结果,就是不同提问的结果。所 以,交易者反思的起点是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交易者首先要意识到问题的存在和问题的情境,确定反思的内容,要明白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如何导致了一个问题,或 者如何造成了影响一次机遇的状况。这些问题可以从交易者自己的交易中去寻找,也可以从他人的经验中去寻找,建议多多利用后者,因为前者代价太大。例如:我 对各个交易工具的原理理解如何?运用的又如何?我每次交易是否考虑了交易环境?是否制定和遵循了交易规则?我的交易哲学是什么?如何形成的?我对市场的理 解是怎样的?我是否做到了利用他人的弱点获利?在今后的日子里,我该怎样学习等?
2、搜集信息与分析
对于新手型交易者,是很难在自己的交易中发现问题的,那么就要采用学习和理解他人的方式。比如,对这个领域我知道了多少?什么样的资源或信息可以帮助我?成功者是如何成功的?失败者又是如何失败的?如何正确开始最初的学习?学做期货需要多少钱?如何在期市中生存下来?
对于适应型交易者,重点考虑策略的制定和执行中所发现的问题。比如,交易策略的种类有哪些?各个交易策略的运用原理是什么?各个交易策略下交易计划是怎样的?策略运用和执行中是否有含混不清或前后不一样的情况等?对于成熟型交易者,重点考虑交易理念方面的问题。是什么促使你买入?在什么情况下卖出?获得良好回报时会做些什么?外在因素影响交易时该怎么办?如何管理交易资金?交易回报是否稳定等?
对于以上以及更多问题的解决,最好的方法是深刻分析产生这个问题的根源,同时明确他人解决这个问题的经验与教训。这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要经常的、系统化的进行。
3、提出假设
对于提出的问题,不要完全复制他人的想法,要通过自己眼睛去发现,去寻找新的思想和新的方法来解决所提出的问题,形成解决问题的假设,从而制定 出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比如最著名的趋势交易系统中需要明白的问题:我如何发现趋势?我将在上涨的趋势和下跌的趋势中交易吗?市场横盘时我该怎么办?我的 入市标准是什么?我如何发现趋势即将结束等?
4、验证假设
将解决问题的假设和方案付诸于实践前,一定要分析和实证结果与假设的合理性。并把在验证过程中生成的新问题作为下一轮反思的内容,循环往复,直 至问题解决为止。这种研究和检验是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的,正因为最初的投入巨大而且负责,所以日后交易时,才方能够对原始假定的合理性与逻辑性充满信 心。
六、反思的基本方法
科学的反思方法是提高教学效率的保证。反思的常用方法有:
1、交流反思法
交流反思法是利用交易结束后的时间里,通过各种形式与同行交流研讨来检查自己的交易行为,理解隐藏在交易行为背后的投 资理念,提高交易能力的方法。比如论坛、聊天软件、聊天室等。需要提醒的是,交易者不可在交易时间中参与交流,因为交易时间里,我们最需要的是自己的观 察、分析和理解,你一
定要知道市场发生了什么,是如何开始和结束的,这个过程不能是别人所代替的,这个经验也是你必须自己积累的。
2、日志反思法
日志反思法是指交易结束后的任何一个时期,交易者通过复读交易日志和对照当时盘面,再现整个交易过程,让交易者以旁观者的身份反思自己或他人的 交易过程的方法。比如,在今年3、4月份的行情中,有哪些机会?自己做了哪些交易?结果如何?如果重新来过,你会怎么做?通过复读交易日志,挑剔和发现自 己在交易中存在的问题,让存在的问题充分暴露出来。
日志反思法重在分析总结、记下学习和交易的成功与失败,从而拥有自己的分析、感想、体会、新的认识和改进意见,使其成为今后交易的最有效借鉴,从而达到更高的一个境界。
3、阅读反思法
阅读反思法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指交易者为了解决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阅读相关的信息获取与自己过去不同的想法和理念,帮助自己接受新的信息和 观点,为自己所要解决的问题提供新的解释、见解和可能的新方案;另一个是指通过阅读拥有丰富成功和失败经验的交易前辈所著的书或报告,来发现自己忽略的问 题,或解决自己未能解决的问题。比如,如果想解决期货看盘相关的问题,则七翁的《期市看盘攸关》、约翰•墨菲的《期货市场技术分析》、江恩的《江恩角度线 与时间之窗》、拉里•威廉斯的《短线交易秘诀》、马丁•舒华兹的《交易冠军》、郭鉴镜编译的《成功交易---与金融大 师谈投资》、乔治•安杰尔的《短线狙击手》会提供很高的学习价值;如果想解决交易策略相关问题,则斯坦利•克罗的《克罗谈投资策略》、马克•泰尔的《巴菲 特与索罗斯的投资习惯》、范K•萨普的《通向财务自由之路》、詹姆斯•F•道顿的《驾驭市场--优秀交易商是如何造就的》、阿瑟•L•辛普森的《幽灵的礼 物》、马克•弗雷德费帝的《超级短线客》会提供很高的学习价值;如果想解决交易理念相关问题,则巴顿•比格斯的《对冲基金风 云录》、小埃尔登•梅耶的《对冲基金--顶尖交易人操盘案例》、罗恩•米伦坎普的《财富引路人--成功基金经理的经济学解释及投资备忘录》、罗伯特•J• 希勒的《非理性繁荣》、纳西姆•尼古拉斯的《黑天鹅--如何应对不可预知的未来》、拉斯•特维德的《金融心理学--掌握市场波动的真谛》、罗伯特•鲁宾的 《在不确定的世界》、伯纳德•巴鲁克的《巴鲁克自传》、罗伯特•斯基德尔斯基的《凯恩斯传》会提供很高的学习价值;如果想解决交易创新相关问题,则拉里• 威廉斯的《短线交易秘诀》、维克多•斯波朗迪《专业投机原理》、威尔斯•威尔德的《技术交易系统的新概念》、康斯坦丝•布朗的《专业交易人士技术分析》、Thomas R.De Mark 的《市场韵律与时效分析》会提供很高的学习价值。
第二篇:道德修养之自我反思
道德修养之自我反思
倪鸣
有人说大学是青春转折的一个驿站,是人生征程中的一片广阔海洋,是锻造生命的一个大熔炉。她能铸就一个光彩照人的人生,也能溶解一个前途无量的生命。大学生在这里提升还是在这里沉沦,全靠内心的道德自觉。
曾经的我对于道德的理解,一向模糊、朦胧、不清,总觉得道德是每个人与生俱来,不需要学习,不需要修炼,更无从说起,孰人道德高尚孰人道德次之。而且我也一直不清楚道德具体涉及哪些领域,脑海里零星的概念仅停留在从小父母的谆谆教诲与再三叮嘱,遵守交通规则,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也正是在这种模糊的概念中跌爬长大的,所以内心一直以来有一个声音在呼唤,在呼唤我去思想道德修养领域里学习探索道德的真谛。
《四书五经》里的经典国学内容,让我们用现代人的眼光去汲取国学,让我们在现代化社会的大背景下品读国学,享受国学的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同样,也是这股内心的暖流引领我积极地参加“日新读书社”置身于一群热血青年的氛围中,秉承着国学无年龄之分,国学无学术之别,国学无知识积累之深厚,国学无国界等原则,在国学的海洋里遨游,理解感悟并崇尚“仁爱”,主张“仁者爱人”,强调“推己及人”的内涵,真正领悟了孔子强调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及“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等含盖自身修养与孝道的精髓,孟子强调“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等仁民爱物思想,荀子则强调“仁者自爱”。墨子从人和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和功利原则的角度,提出“兼相爱,交相利”的思想。推崇仁爱原则、崇尚和谐、爱好和平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高尚品德。在读书会里没有批判只有各抒己见,没有卑微奉承只有相互尊重,没有利益纠纷只有无价的思维在尽情放飞……我们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共同分享共同成长,“求同存异”是我们不变的追求,是我们进行的前提,是我们秉承的原则。我觉得在读书会这个大家庭里,社会变得单纯得可爱,知识变得简单得深刻,人心变得透明得剔透。继承爱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这是我们身为炎黄子孙所必须同时也是最基础的道德内容之一。
《大学》的开篇就是阐述遵守事物发展规律,修养自我德行,意志真诚的重要性。“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其大致意思是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祥;思虑周祥才能够有所收获。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未,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是故,足以见得“仁、敬、孝、慈、信”也是君子所履行的道德。现在的我通过对于经典国学的品读,更加深入得了解了道德不仅仅局限于一些基本的社会公德,它还包括家庭美德甚至职业道德。这三方面一起叫做道德的三大领域。而至于当初那份对于道德的模糊概念渐渐有了清晰的轮廓。接下来通过系统地学习《思想道德修养》,进一步了解并理解道德的内涵与道德的真谛。“道德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成。它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们内心信念来维持,是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善恶评价的心理意识、原则规范和行为活动的总和。”这里介绍了道德的本质,道德的约束或维系的途径以及道德的具体内容。不由分说,它推翻了我之前错误的理解道德是与生俱来的观点,纠正了我在道德本质上的认识。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社会关系的形成是道德赖以产生的客观条件。道德是社会关系的产物,只有形成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才会产生道德。在此,这一坚定的理论彻底纠正了我的幼稚观念,有助于我更好的了解道德,进而遵守道德最终锤炼出优秀的道德品质。
“个人在道德意识、道德行为方面,自觉地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要求所进行的自我审度、自我教育、自我锻炼、自我改造和自我完善的活动,被称为道德修养。道德修养体现在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上,体现在一个人的工作生活和社会交往上,体现在一个人的一言一行上。”道德修养就是自我反思,时刻从道德的三大领域进行对应的自我反思,完善其身。在当今社会主义的大背景下,弘扬社会主义道德具有特殊的时代性。社会主义道德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使我体会到生活在大社会里,不是单为我一个个体而活,我还有义务服务人民,这叫做一种责任,一种赋予新时代青年的责任。现今大学生的诚信道德也倍受关注,我作为一名大学生,就必须自觉加强诚信道德建设,把诚信作为高尚的人生追求、优良的行为品质、立身处世的根本准则。在社会主义社会里,我是一个公民,在职业的范畴里,我是一名大学生,在家庭里,我为人子女,所有生活在社会里的个体和我一样,拥有着多重身份,履行这些身份的前提是具有高尚的个人品德与道德修养,加强个人品德建设贯穿于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建设的始终。公共生活领域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而逐渐扩大,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既然我生活在公共秩序里,就有义务也有责任为构建和谐社会献出自己的力量。在思修课堂上老师曾布置过让我们列举出身边所见到的一些不文明行为,其实也就是一些不道德的行为。这些又我小时候父母的那些耳熟能详的叮咛与嘱咐,当初还不懂事的小孩,在父母的教诲下学会做人的道理,其实那些东西一辈子都受用,是做人的最基本原则。在繁忙的公路上,多一点等待,交通秩序就顺畅很多;在食堂用餐前,多一分排队的意识,速度就快很多;在用餐过后,多一个端盘的动作,后一位同学就方便很多;在公交车上,多一次让座,年老多病的人家心里就安心很多;在垃圾桶旁,多一个手势,公共环境就美化很多„„有时为了赶时间,有时为了赶进度,有时为了自己那一点小小的自私,明知很多事情不该做,很多事情不道德,连儿时的自己都无法捕捉,将不对视其为理所当然,将不对视其为下次一定,将不对视其为他人不知,人真是越大越没了当初那份羞耻之心,尽做些连小朋友都不齿的事情。社会公德作为社会公共生活中应当遵守的行为准则,成为整个社会道德体系的基础层次。我作为一名社会共民,应自觉培养公德意识,养成遵守社会公德的良好行为习惯,“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我要重新拾起儿时的启蒙教育,培养羞耻之心,将优良的社会公德贯穿始末,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
在这个社会分工精细的时代,“360行行行出状元”,职业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最普遍、最基础的活动。因此渗透于职业活动中职业道德不仅对各行各业的从业者具有引导和约束作用,同时也是保障社会持续、健康、有序发展的必要条件。不同的职业对应有着不同的职业道德与职业规则,从事不同职业的行内人应具有不同的职业素养,但是在这些不同中也存在着共同的职业道德内容。“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是主要的具有社会主义特色的职业道德成分。银行的职员应具备为客户保密的职业道德;餐饮业的经营者应具备为客户提供安全放心的食物的职业道德;土木建筑师应具备为客户提供质量过硬材料优质的建筑设施的职业道德;在校学生虽未直接与社会产生效应,但在学校学习也应自觉履行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尊敬教职员工,努力勤奋学习等义务,学生以学习为己任。几十年前,周总理还曾说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现今中华早已崛起,但仍要努力学习,甚至更加努力,为中华之兴旺为中华之发展而读书,用知识为祖国添砖加瓦的责任一刻也没松懈,我要马不停蹄,不辱国家使命!国是千万家,家是最小国,事业的成功往往离不开幸福美满的家庭,国家的兴旺往往离不开千千万万的和谐家庭。家庭美德是每个公民在家庭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家庭美德在维系和谐美满的婚姻家庭关系中具有十分重要而独特的功能。家庭美德涵盖了夫妻、长幼邻里之间的关系。其基本规范是: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在我温馨的家庭中,我是父母的女儿,是奶奶爷爷的孙女,是外公外婆的外孙女,是侄子侄女儿的小阿姨„„是晚辈的同时又是长辈,尊老爱幼是我必须履行的美德,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讲究父慈子孝的国度,"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观念深入人心,在国学经典《弟子规》当中的总叙部分就提出《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其阐述的是古代圣人对学生的教导:首先要孝敬父母,尊敬兄长,然后要谨慎约束自己,对人诚实守信,博爱民众,并亲近有德行的人。做好了这些若是还有余力,就可以去学习文化知识。在这本经典里把孝道放在一切德行之首足以见得“孝”的重要性,在《弟子规》中讲述了大量尊老爱幼的经典故事,为人的礼节,仁义之道,谦逊的态度等自我德行修养以及勤奋好学的优良德行。“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这些摘录于《弟子规》里的名言名句,都是先辈们流传给我们的典范,它教导一朝一代的后人如何为人子女,如何孝顺父母,如何尊老爱幼,如何履行家庭一员应尽的职责,如何实现家庭美德。
当父母进门时,一声呼唤;当父母疲惫时,一杯暖茶;当父母吃饭后,一次刷碗;当父母呼唤时,一声应答;当父母期盼时,一个电话问候;当父母渴望时,一个满意答复„„这些点点滴滴的小事在日常生活中重复上映,每一次的谢幕都是父母舒心的微笑,这些就足够了,我要让父母知道我的生命都是他们给予的,没有什么能比这更为神圣,孝顺父母是我一辈子的事,是我必须履行的义务,也是我发自内心的感动。我欠他们的太多太多,多得我要用我的一生来还,多到我要把孝顺当做一种习惯,可能现在我能做的只有这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但是我相信无数件微不足道的小事累积一辈子也是我一生中最伟大的一件事。
曾经对道德朦胧错误理解的我,而今对道德满是敬畏,它约束着我的德行,决定着我前行的方向,更是我这一辈子无止境学习的品质。
第三篇:《生物的进化》教学反思
《生物的进化》教学反思
《生物的进化》教学反思1
目标与程序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导入质疑:突变和基因重组只是提供了生物进化的原材料,那么是什么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呢?呈现课前收集或准备的资料,提出自然选择。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1.演示不同环境中桦尺蠖图象资料。引导学生观察桦尺蠖生活习性和结构上的特点。
2.从宏观(性状)和微观(基因)两个方面分析英国从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中期,桦尺蠖比例的变化,说明桦尺蠖进化过程的原因。
3.角色扮演环节:曼彻斯特区环保局首席执行官。为了解决环境污染问题,你会怎么做?并预测桦尺蠖的.体色会发生什么变化?突出环保概念。观察、设想、讨论、交流与作答。让学生通过真实的图片资料和数据资料来了解生物进化的过程,从而获得准确的结论。知识链结点质疑:
1.桦尺蠖的进化过程中是否产生了新的物种?引出物种概念。
2.同一物种有没有不能结合的情况?引出地理隔离概念
3.不同物种有没有可以结合的情况?引出生殖隔离概念。
讨论,交流作答,归纳。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气氛空前高涨。隔离导致物种形成
1.给出加拉帕戈斯群岛地图。请同学们用地理知识估算岛与岛之间的距离。再出示不同岛上的植被情况(突出果实的大小),让学生了解各岛屿的生存条件。最后出示有不同特征的地雀,特别突出地雀喙形大小的特征。
2.质疑:根据不同岛屿的生态环境特点分析14种地雀形成显著差异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教师根据学生讨论结果归纳总结。分组讨论,组内、组间交流、归纳。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给予学生时间,空间,自行归纳。
《生物的进化》教学反思2
学生对生物进化的原因比较感兴趣,但理论性强,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教师应注意多从生活实际出发,通过资料分析、探究活动,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而通过模拟探究与实例分析这两个内容,则可以使原本学生很难理解的“自然选择学说”变得容易理解,使学生能够初步形成生物进化的基本观点。这节课的教学我个人认为处理得比较好的'地方是:
一、通过“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学生参与面广,积极性高。
教师引导学生亲身参与保护色的形成过程的模拟探究活动,并积极对模拟探究结果进行统计分析。让学生通过活动,去理解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进而形成自然选择这一生物进化的基本观点。把一个比较枯燥的、理论性很强的学说型的教学内容生动化处理,使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同时,促进了学生的合作学习,增强集体意识,使分组学习有实效性,不留于形式。
二、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导,教师起组织、引导作用。
在学习自然选择学说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重点是引导,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体验与思考,大胆提出问题,通过互相交流,从而使他们的思维能力得到拓展,进而形成遗传和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环境的改变是生物进化的外在动力的进化原因。例如:课堂教学中通过各种提问:过度繁殖带来的问题?生存斗争的原因?生存斗争的后果?等等。教师只是适时对学生进行引导,把实践和空间都留给学生进行思考、探究、交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不足之处是:新课的导入环节还不够新颖、突出。这是在以后的教学中应改进的地方。
《生物的进化》教学反思3
经过课后和老师们的交流和反思,我认为教学中仍然存在几点可以改进之处:
1、课堂引入可尝试其他方式,如由达尔文的所见所闻开始引导学生思考,学生能不能得出和达尔文一样的认识呢?让学生体验到自己也能像科学家一样思考问题,可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对保护色的动物举例如能借助多媒体效果应该更好,在实验室缺少了这个有利条件,仅能借助图片和标本,深感美中不足。
3、教学的主线应更明确一些,由于有将近25分钟的时间要花在模拟保护色的形成实验上,学生只是为了保护色而实验,可能忽视了前提是对生物进化原因的探究,容易让学生认为所有生物对环境的适应都只有保护色这一种方式。通过我对这一节课的教学反思,我觉得收获颇多,我相信作为一名教师只有在不断的实践中,通过自身的努力,加上最新的理念才可以进步。我会把这次活动当成自己的一个新的起点,在教学中不断的总结,不断的积累,使自己的教学有更大的进步。
尽管是第二次教这节课,但是还是感觉难度很大,备课过程中不断地对教材进行分析对比,但是对于生物进化的原因似乎我自己都模糊,再看过不同的资料以及通过查看相关的书籍对比之后,我才确定生物进化的原因有两个:内因是遗传和变异,外因是自然选择。
遗传和变异在自然界中是普遍存在的,遗传是指亲子间的相似性,而变异同样也是普遍存在的',每一代都存在变异,没有两个生物个体是完全相同的,变异是随机产生的。变异的类型有两种,一种是可遗传变异,另一种是不可遗传变异。不可遗传变异是由环境引起的,遗传物质不改变。可遗传变异是遗传物质改变,可以遗传给下一代,引起可遗传变异的原因是: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
在遗传和变异的基础上经过自然选择,留下一些适应环境的生物,一代一代繁殖,于是生物就有了现代各式各样的生物。
这么一想确实是这样,我也把生物进化的原因理清楚了,只有这样,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才能让学生理解。
这节课可以先给学生介绍一些自然选择的例子,然后再介绍保护色,这样效果会好很多。
《生物的进化》教学反思4
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内容有四方面:
1、过度繁殖;
2、生存斗争;
3、遗传变异;
4、适者生存。
他的观点是:繁殖产生的个体总是有差异的,即长颈鹿一出生就有些是颈长的有些是颈短的,原因是生物本身存在着变异的特性,因此,达尔文认为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接下来这些个体在生存斗争中,适应环境的存活下来,不适应环境的被汰掉,即颈长的`长颈鹿与环境相适应,被自然选择活了下来,颈短的被自然淘汰了;颈长的这些个体又产生后代,也是有好的有差的,颈长的又被自然界选择存活下来,颈短的又被淘汰掉,这样,经过逐待的选择积累,剩下的长颈鹿基本上都是颈长的`了,就是现在这个样子了。由此,可以看出达尔文认为生物能存活下来不是主动地去适应环境,是自然选择让其存活下来的。且选择存活的都是有优势性状的,如颈长的长颈鹿,因此,自然的选择是定向的,且是其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
因此可以概括得出:生物进化的内因是遗传和变异,外因是变化的自然环境。
《生物的进化》教学反思5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内容很有意思,先是通过一个问题引领学生对进化有个大致认识,然后通过学习拉马克的用进废退学说以及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内容,用这两个观点来解释为什么长颈鹿的脖子那么长,对比进行学习,另外又用多媒体课件来展示原本很难理解的内容,通过直观展示将理性内容转化为感性认识,这样学习起来更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起来既轻松又容易掌握。并且在学习中设置不同的问题让学生讨论积极发言,使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又让不同的学生得到大家的认可,增加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对生物课的兴趣。
这节研究课让我深深感到:开展诱导探究教学,进行课程改革,最根本是要转变教学观念,真正地让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实现,能够在教师的诱导下,独立地完成学习任务。让学生真正地“动a起来,那要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
《生物的进化》教学反思6
种群和物种。关于种群和物种的概念的比较,是教学中的热点和疑点问题。事实上如果教学中,老师对这二个概念没有比较明确具体的认识,上课就会显得底气不足。下面列表做一比较:
种群物种
概念指生活在同一地点的同种生物的一群个体。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生活和繁殖的单位。同一种群内的个体之间可以进行基因交流,是指分布在一定自然区域,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而且在自然状态下能够相互繁殖,并且能产生可育的后代。
生活地域同一地点一定自然区域,同一地点或不同地点
相互联系一个物种可以包括多个种群(例如同种鲫鱼可以生活在不同的池塘、湖泊等,形成一个个彼此被陆地隔离的的种群)。同一物种的多个种群之间存在着地理隔离,长期下去可能发展为不同的亚种,而可能形成多个新物种
从宏观方面看,种群是进行繁殖的单位,从微观方面看,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所以它是进化的单位。
一根主线。由于自然选择学说也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核心。在教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时,始终都要注意贯穿这一思想: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过程实际上也的自然选择和进化的过程;变异是不定向的,过度繁殖、突变和基因重组为选择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材料。环境在自然选择中起了重要作用。同一物种不同种群形成不同物种的过程实际上也是是不同环境对其定向选择和积累的过程。变异、选择和遗传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自然选择通过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而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
对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应尽量引导学生运用实例来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例如,在讲种群的概念时可列举下列实例让学生进行判断。
下列哪项属于种群?(A.一个池塘的所以鱼类 B.一个稻田里的所有昆虫 C.一片草地的所有蒲公英 D.分散在各湖泊、河流的鲤鱼) ”
又如,在讲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时,可将课本中的相关材料改编成问题形式呈现给学生,并要求他们做相应的回答。
材料1.英国的曼彻斯特地区有一种桦尺蠖,它夜间活动,白天栖息在树干上。(说明生物具有应激性和适应性)
材料2.自然条件下桦尺蠖触角和足有长的也有短的,体色有深些的也有浅些的(说明生物存在着变异现象)
材料3. 试验表明, 桦尺蠖之间能进行相互杂交,黑色的华尺蠖杂交能产生浅色的华尺蠖,而浅色的桦尺蠖之间杂交其下代都是浅色的。(说明这些桦尺蠖是属于同一个物种。黑色是显性性状,是由显性基因控制的)
材料4.19世纪中叶以前,浅色的桦尺蠖数量较多,到20世纪中叶则是黑色的桦尺蠖成了常见类型。这种现象被成为桦尺蠖的“工业黑化现象”。(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环境对生物的生存会产生影响,自然选择是通过生存斗争来实现的`)
在引导学生分析作答的基础上。要求学生从基因水平做进一步的分析:
材料5 桦尺蠖的黑色是由显性基因S控制的,浅色是由隐性基因s控制的。19世纪中叶以前的桦尺蠖种群中S基因的频率只有5%以下,而到了20世纪中叶则上升到95%以上。
19世纪中叶以前曼彻斯特地区的树干上长满了浅色的地衣,而后来因为工业的发展,工厂排出的煤烟使地衣不能生存,树皮也熏成了黑色。
要求回答:1. 基因S频率变化的原因是什么?2.生物变异是否是定向的?基因频率的改变是否是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否是定向的?
要求学生当堂回答这些问题,不仅有利于巩固知识,而且有利于培养其语言表达能力、进而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拓展思维。教材在将“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时,就基因突变的特点进行了解释。大意是,突变率低不等于突变个体的绝对数少,突变往往有害,但有害是相对的。其实这里可以顺便指出,突变率低也说明生物遗传物质的相对稳定性。突变往往有害也说明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突变是产生等位基因的过程,等位基因的增加,也增大的基因重组的机会,而提高变异的机会。
联系巩固。在讲突变时,一定要通过引导学生回忆前面所学的相关知识。例如可引导学生分析:
为什么马和驴的后代(骡)是不育的?(可结合其染色体情况加以分析,音位骡体细胞含63条染色体,在减数分裂时,因为联会发生紊乱,不能形成生殖细胞,所以是不育的)
《生物的进化》教学反思7
由英国曼彻斯特桦尺蠖类型的变化,到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学生们认识到环境在影响着生物的性状。因而在回答生物是怎样进化这一个大家都关心的话题时,学生会很自然地说是环境在改变着生物,以至于会认为环境如何变化生物就朝着个这方向变化。学生看似符合逻辑的推论印证着环境是生物进化的决定因素,这种温和的自然观否定了自然竞争的残酷,也否定生物的多样性,否定的自然界的千姿百态和丰富多彩,这正是拉马克“用进废退”学说致命的错误,让我们再一次领悟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会更加佩服达尔文的眼光与智慧。
在讲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时,可将课本中的相关材料改编成问题形式呈现给学生,并要求他们做相应的回答。
材料1.英国的曼彻斯特地区有一种桦尺蠖,它夜间活动,白天栖息在树干上。(说明生物具有应激性和适应性)
材料2.自然条件下桦尺蠖触角和足有长的也有短的,体色有深些的也有浅些的(说明生物存在着变异现象)
材料3.试验表明,桦尺蠖之间能进行相互杂交,黑色的华尺蠖杂交能产生浅色的华尺蠖,而浅色的桦尺蠖之间杂交其下代都是浅色的。(说明这些桦尺蠖是属于同一个物种。黑色是显性性状,是由显性基因控制的`)
材料4.19世纪中叶以前,浅色的桦尺蠖数量较多,到20世纪中叶则是黑色的桦尺蠖成了常见类型。这种现象被成为桦尺蠖的“工业黑化现象”。(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环境对生物的生存会产生影响,自然选择是通过生存斗争来实现的)
19世纪中叶以前曼彻斯特地区的树干上长满了浅色的地衣,而后来因为工业的发展,工厂排出的煤烟使地衣不能生存,树皮也熏成了黑色。
《生物的进化》教学反思8
新的课堂教学改革已实践两年,在这两年中我不断地实践、摸索、领悟、改进、完善我的新课堂教学模式,使之更好地为自己的教学服务。下面谈谈我利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设计、演绎的第一节公开课《生物进化的历程》一课的感受。成功与缺憾并存。反思如下:
满意之一:引言达到了效果。
播放影像,请同学们欣赏一段大自然风光,创设问题情境,通过丰富多彩、神奇的动、植物画面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视觉效应,不仅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同时真正能引发学生思考:形形色色的生物是如何由最初的原始生命演变而来的。从心底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探究欲望,引出探究主题。以往本节的引课,要么复习问题引入,要么用苍白、乏味语言引入,或者用一些图片引入,与此相比,我感觉本课引言的影像找的恰当,用此引入可以说达到了最佳效果。
满意之二:以恰当的手段突破难点。
关于生物进化的大致历程,此处是难点,难就难在涉及的内容都是以前学习的动、植物类群知识,大多数学生基本遗忘。以往此处都是采用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旧知来完成,牵着学生走,教师说的多,学生被动听,费时,知识也枯燥,课堂会很沉闷,效果不好。本课此处我采用了利用进化树拼图竞赛形式,精心设置了问题、要求,小组合作完成。事先精心准备了动、植物卡片,完整进化树框架,要求学生分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植物三组前台展示,下边的同学也以小纸条的形式合作拼图,而且给每组同学都发了旧知链接,辅助学生从旧知中获取新知,在此过程中,既给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机会,又充分体现了小组合作学习,发挥集体智慧突破难点,省时高效,较理想地实现了知识、技能目标。学生们积极主动参与,拼图游戏让所有学生动起来,扩大了参与面,让学生在动中、玩中领悟进化历程、总结进化趋势,使知识活起来,不枯燥,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满意之三:结论不前置。
最初领悟四步教学法的自主学习部分:即凡是学生在书中能找到答案的知识点均以问题形式放在自主学习部分,那么本课生物进化的.总趋势结论学生在书中可一目了然,但并不明白、理解,所以我并没有将此放在自学提纲中,而是放在了探究问题之后,设置问题,让学生通过上边的探究游戏来总结得出这个结论,这样水到渠成,结论不前置。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体现了知识的递进、生成过程,培养了学生分析总结概括能力,知识技能双丰收。
再满意、再完美的课堂也会有瑕疵,本课感觉设计的很好,但由于本人能力、素质有限,演绎上仍有欠缺。
语言不精,不相信学生,叮嘱、强调的语言太多,今后小组讨论探究问题及要求明确之后,就无需再强调。
辅助教具:化石标本太小,后边的学生看不清,今后可以让学生传递一下,让每位学生都能亲眼看到化石上的遗迹,还可以以大组为单位发下去,辅助学生讨论,这样更能增加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另外不敢大胆彻底放手,这是新课改后最大的欠缺。比如:学生拼图采用分三组,事先卡片三组已分好,只需学生对号入座,拘限了学生。今后可以将动、植物卡片打乱,这样才能真正锻炼学生的思维分析能力,也更能检测出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内化程度。今后要继续反思、探索、领悟、适应新课改,不断提高、完善自己,让自己在新课堂上游刃有余。
《生物的进化》教学反思9
本堂课的教学设计,以问题为纽带,通过四个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内容的录像营造了一种“教学情意场”, 学生是以探索者、研究者的身份投入学习的。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亲身体验科学不是一个静态的.体系,而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在科学领域没有终极真理,存在质疑和争论不仅是正常的,而且能促进科学的进步。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更重要的是进一步树立生物进化的观点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加深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和感悟,提高了能力。这样处理,比通常由教师简单地讲述,灌输知识要强得多,学生对这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就更深更牢固。通过多媒体的辅助活跃了课堂气氛。将一些本来不太好理解的问题简单化,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也得到了学生的认可。主动学习的学生比例也进一步增大。
这节研究课让我深深感到:开展诱导探究教学,进行课程改革,最根本是要转变教学观念,真正地让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实现,能够在教师的诱导下,独立地完成学习任务。让学生真正地“动”起来,那要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
《生物的进化》教学反思10
在新的教育理念下,课堂教学发生重大转变,已经由以往的“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发展为今天的“积极参与,互动交往,共同发展”,更多地强调师生之间的相互沟通、相互交流和相互理解。而课堂提问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已经演变为实现师生交往互动、沟通交流、理解与对话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能力的重要途径。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提问,已经成为提高新课程下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主渠道之一。
《生物进化的原因》一节课的教学,教师是从让学生在体验中自主发展出发,让学生在体验中深化认识,体会生物进化的原因,而并非将理论知识强加给学生。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教师首先从生物的变异是广泛存在的举例,引出变异的原因,从而引发认知冲突生物的进化与变异之间是否存在联系?通过视频让学生了解达尔文的故事,提问达尔文根据什么提出生物是不断进化的?引导学生从科学家的角度去思考认识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思维。通过分析变异的原因以及保护色的形成过程,使学生将已知的知识和探究实验的结论迁移到生物进化的原因上去,能够理解或解释生物进化的原因。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在课堂中的具体表现、学生的思维状况,动态地生成新的问题,而不仅仅是使用教案中已预设好的现成问题。
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认为,人的认知结构可划分为三个层次:“已知区”、“最近发展区”和“未知区”。人的认知水平就是在这三个层次之间循环往复,不断转化,螺旋式上升的。因此问题提问应该在学生“最近发展区”以内,切实地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巩固和发展。其次,调控提问的频度,有时从表面上看似热闹的“满堂问”师生的“互动”似乎多了,其实许多问题是不必要的(可有可无),问题不能诱发学生深入思考,问题与问题之间的关联不强,不能形成“问题串”,不能形成与课堂教学目标密切相关的应有问题系统。
总而言之,相对提问的等候时间、提问频度、问题域设计等环节来说,对于课堂提问沉默率的反思,主要表现为课堂中的反思,更接近课堂教学艺术的范畴。
《生物的进化》教学反思11
生物进化的历程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任何一个人都无法亲身经历。学生普遍对该部分内容很感兴趣,同时也存在诸多疑问。因此,我就从激发学生兴趣入手,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本节内容,个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处理得比较好的地方有:
1、课前布置学生通过查找网络资源和查阅图书等方式,了解关于化石、研究生物进化方法、生物进化历程、恐龙灭绝的原因等问题,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拓展学生的视野,为学好这节课作了铺垫,也让学生从中发现问题,增强学习的欲望。
2、利用生动有趣的视频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也让学生从中了解到关于动物进化的大致历程。
3、在学习“研究生物进化的方法”这部分内容时,结合相关图片,用心设置问题,用问题来激发学生对主要内容的思考。另外,将课本内容形象化,便于学生接受新知识。例如:展示始祖鸟图片的同时,一起展示家鸽的图片,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将第3则资料中各种生物的细胞色素C的差异以表格数据形式展现,最后,学生通过归纳这几则资料所用到的共同的研究方法,认识到比较法在研究生物进化上的重要作用。
4、课前布置学生复习并归纳P55页中各种动物和植物的主要形态结构特点,了解这些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以这一步做铺垫,在课堂上再让学生通过合作完成进化树的贴图活动和动植物进化大致历程的归纳练习,加深学生对该内容的理解。最后,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概括出生物进化的总趋势。
5、以“恐龙灭绝之谜”为例来评价证据和假说,先让学生说出自己了解的关于恐龙灭绝的原因,给学生一个展示的平台,展示他们课外收集到的资料,也从中感受与同学分享信息的快乐。但假说是否成立,要靠证据证明,哪些证据能够证明先有的假说呢?通过P57“技能训练”的练习来引导学生评价证据和假说的关系。
在对学生的差异评价中发现,绝大多数学生对本节重难点掌握地比较好。但从学生和其他老师的反馈意见中,我认为在教学中需要加强和改进有三点:一是要强化教学用语的简练、生动和形象,二是要更多地运用鼓励性教学,三是要进一步加强自己的知识储备。反思本节课程实施的现实状况,特提出以下建议:
1、对于分析化石在地层中的分布特点,我是采取图片分析的方法引导学生得出化石在地层中的分布特点,要想加深学生对此的深入认识,有条件的话,可以让学生课前先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地层中化石的分布特点;也可以设置这样一个活动:给学生提供一些动植物的化石图片或名片,准备地层纵剖图,让同学分组,将这些化石图片或名片贴到相应的位置,看哪组贴得最快最好,通过游戏,让学生更深理解化石在地层中的分布特点,也体会合作的快乐。
2、对于生物进化的大致历程,为了方便学生更好掌握这部分内容,可以课前设置一些连线的练习或问题等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各种动植物的主要特征,并通过比较认识动物或植物之间的进化水平。
《生物的进化》教学反思12
1、本节课通过分析自然选择学说,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大量的学生书写活动的设计,提高了学生规范表达的能力;重在让学生理解达尔文进化论的特点,在培养学生解题能力上略显不足,应更注重实际应用,要多准备一些相应的习题,以免被动。
2、在教学中把握“两条主线”并行:一条科学知识主线、一条生物学科素质培养主线。科学知识的主线通过课件、板书和其他教学活动来突出、强化;生物学科素质的培养则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去训练和养成,比如让学生多次书写,并多次对自己的理解进行纠错,这是很好的`生物学科素质训练和养成的做法。
3、本节课中,学生的书写活动较多,会有学生不重视思考讨论,课堂上教师要巡视,强调书写的重要性。
4、本节课中,要求学生和老师互动答疑的环节较多,老师启疑后应稍微停顿,给学生一点缓冲时间,才能让学生真正的互动起来。
《生物的进化》教学反思13
(1)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通过学生自己设计、操作、分析实验,将课下活动与课上学习相结合,使学生有了充分表现自己、发挥自己想象力、创造力的时间和空间。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互相帮助,互相启发,在讨论中碰撞出创造思维的火花,体会了相互合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训练了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思维过程。研究性学习让学生从身边熟知的、感兴趣的`事物和现象入手提出问题,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究研讨,亲身体验了应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
(3)加强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在研讨活动中,学生可提出不同的设计方案和结果,鼓励学生开展讨论,各抒己见,大胆质疑,体现了研究性学习培养科学态度、求新、求异精神的主旨。
(4)教学效果良好。研究性学习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有助于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积极探究、勇于表达的学习习惯。
《生物的进化》教学反思14
本节内容是在探究了生物进化的历程规律之后,顺势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在进化的过程中有些物种会灭绝,而又有些新的物种在不断产生,由此展开新课对生物进化的原因分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一是通过对桦尺蠖在工业区体色变黑例子的学习,了解自然选择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二是重点通过学生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的探究活动,从感性上认识生物进化的原因和过程。因此本节课是一节理论分析和实验探究难度都较大的实验课。
我对本节课的处理分三大步进行,首先借助课本桦尺蠖体色随环境改变而进化的事例引导学生认识在生物进化过程中自然环境的选择作用,并不失时机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然后用图片、标本等让学生感受保护色的动物如变色龙、竹节虫、枯叶蝶等与环境的相适应作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重点放在学生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小组活动中体验合作学习的快乐,通过分析实验数据从感性上认识生物进化的过程和原因,得出生物进化的原因概括起来就是自然选择,适者生存,由自然生存法则最终上升到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正确引导。
这节课的教学我个人认为处理的比较好的地方是:
1.把一个理论性很强的学说型的教学内容通过事例分析、图片标本、模拟实验等生动化处理,使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浑浊的思路变得清晰。
2.由英国100多年前桦尺蠖的体色进化联系我们枝城地区的工业污染,让学生对自制的本地菜粉蝶进行未来的进化推测,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并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环保教育。
3、收集了几种有代表性的典型具有保护色的动物图片、标本等,由保护色、变色逐渐向高级的拟态,以及对警戒色的认识引导学生认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的多种方式,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保护色的动物:不同环境中的青蛙、北极熊、绿色蚱蜢
变色的动物:变色龙、雷鸟
拟态:枯叶蝶节虫、叶蝉、兰花螳螂
警戒色:美洲棕王蝶幼虫有毒,体节有棕色大斑纹。
保护色和警戒色的一组是:虎具有斑纹和黄蜂腹部的条纹。
3、对教材模拟实验方法进行了大胆改进,降低了实验难度,增加了可操作性,实验结果较理想。主要改进是:一是将小纸片总数量由100张减少为50张,颜色增加为五种,各10张;二是将每代幸存者繁殖3个子代改为2个子代;三是只繁殖3代基本上就能够看到较理想的效果了;四是对表格进行了如下修改,使实验结果更清楚。附学生实验数据见后面
4、将14组的实验结果由小组长汇报填写在黑板上,另选一组较理想的将完整的实验记录展示在黑板上,方便师生一起分析实验结果。对实验结论的得出不要对学生要求太高,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简单归纳得出:自然选择,适者生存即可,最后由自然生存法则引升到对学生正确的'人生观的影响,圆满结束新课。
经过课后和老师们的交流和反思,我认为教学中仍然存在几点可以改进之处:
1、课堂引入可尝试其他方式,如由达尔文的所见所闻开始引导学生思考,学生能不能得出和达尔文一样的认识呢?让学生体验到自己也能像科学家一样思考问题,可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对保护色的动物举例如能借助多媒体效果应该更好,在实验室缺少了这个有利条件,仅能借助图片和标本,深感美中不足。
3、教学的主线应更明确一些,由于有将近25分钟的时间要花在模拟保护色的形成实验上,学生只是为了保护色而实验,可能忽视了前提是对生物进化原因的探究,容易让学生认为所有生物对环境的适应都只有保护色这一种方式。通过我对这一节课的教学反思,我觉得收获颇多,我相信作为一名教师只有在不断的实践中,通过自身的努力,加上最新的理念才可以进步。我会把这次活动当成自己的一个新的起点,在教学中不断的总结,不断的积累,使自己的教学有更大的进步。
《生物的进化》教学反思15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我是这样安排的:先让学生阅读课本英国曼彻斯特地区两种桦尺蠖的数量随环境的改变而改变的事例,再引导学生分析其变化原因,再通过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的探究活动,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生物进化的过程和原因,最后从理性层面上概述自然选择学说,形成生物进化的基本观点。
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基本能积极参与到探究实验活动中来,科学地分析实验结果,主动获取知识,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以下是我上完这节课后和老师们交流后的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教学我认为处理的比较好的地方是:
1、通过课本桦尺蠖体色随环境改变而进化的事例分析,使一个理论性很强的学说型教学内容变得简单,并通过一系列问题串的设置,使浑浊的思路变得清晰。
2、向学生展示有关保护色、警戒色以及拟态的生动形象的图片,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我认为教学中存在几点可以改进的地方是:
1、在探究过程中,花费时间过长,导致后面从理性层面上概述自然选择学说部分时间仓促。如果在实验方法上进行改进,既可以节省时间完成学习任务,又可以降低实验难度,增加可操作性。主要改进是:一是将小纸片总数量由100张减少为50张,颜色增加为五种,各10张;二是将每代幸存者繁殖3个子代改为2个子代;三是只繁殖3代基本上就能够看到较理想的效果了。
2、在探究过程中,教师引导组织不够,导致趣味性很强而知识性不够。以后再进行该内容的教学时,应注意以下几点:组织同学严肃认真、相互配合;发挥小组长的作用,各组员统一听从组长的指挥;要及时记录小纸片的数量,并进行分析;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第四篇:《生物的进化》教学反思
《生物的进化》教学反思
《生物的进化》教学反思1
由英国曼彻斯特桦尺蠖类型的变化,到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学生们认识到环境在影响着生物的性状。因而在回答生物是怎样进化这一个大家都关心的话题时,学生会很自然地说是环境在改变着生物,以至于会认为环境如何变化生物就朝着个这方向变化。学生看似符合逻辑的推论印证着环境是生物进化的决定因素,这种温和的自然观否定了自然竞争的残酷,也否定生物的多样性,否定的自然界的千姿百态和丰富多彩,这正是拉马克“用进废退”学说致命的错误,让我们再一次领悟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会更加佩服达尔文的眼光与智慧。
在讲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时,可将课本中的相关材料改编成问题形式呈现给学生,并要求他们做相应的回答。
材料1.英国的曼彻斯特地区有一种桦尺蠖,它夜间活动,白天栖息在树干上。(说明生物具有应激性和适应性)
材料2.自然条件下桦尺蠖触角和足有长的也有短的,体色有深些的也有浅些的(说明生物存在着变异现象)
材料3.试验表明,桦尺蠖之间能进行相互杂交,黑色的华尺蠖杂交能产生浅色的华尺蠖,而浅色的桦尺蠖之间杂交其下代都是浅色的。(说明这些桦尺蠖是属于同一个物种。黑色是显性性状,是由显性基因控制的)
材料4.19世纪中叶以前,浅色的桦尺蠖数量较多,到20世纪中叶则是黑色的桦尺蠖成了常见类型。这种现象被成为桦尺蠖的“工业黑化现象”。(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环境对生物的生存会产生影响,自然选择是通过生存斗争来实现的)
19世纪中叶以前曼彻斯特地区的树干上长满了浅色的地衣,而后来因为工业的发展,工厂排出的煤烟使地衣不能生存,树皮也熏成了黑色。
《生物的进化》教学反思2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我是这样安排的:先让学生阅读课本英国曼彻斯特地区两种桦尺蠖的数量随环境的改变而改变的事例,再引导学生分析其变化原因,再通过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的探究活动,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生物进化的`过程和原因,最后从理性层面上概述自然选择学说,形成生物进化的基本观点。
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基本能积极参与到探究实验活动中来,科学地分析实验结果,主动获取知识,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以下是我上完这节课后和老师们交流后的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教学我认为处理的比较好的地方是:
1、通过课本桦尺蠖体色随环境改变而进化的事例分析,使一个理论性很强的学说型教学内容变得简单,并通过一系列问题串的设置,使浑浊的思路变得清晰。
2、向学生展示有关保护色、警戒色以及拟态的生动形象的图片,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我认为教学中存在几点可以改进的地方是:
1、在探究过程中,花费时间过长,导致后面从理性层面上概述自然选择学说部分时间仓促。如果在实验方法上进行改进,既可以节省时间完成学习任务,又可以降低实验难度,增加可操作性。主要改进是:一是将小纸片总数量由100张减少为50张,颜色增加为五种,各10张;二是将每代幸存者繁殖3个子代改为2个子代;三是只繁殖3代基本上就能够看到较理想的效果了。
2、在探究过程中,教师引导组织不够,导致趣味性很强而知识性不够。以后再进行该内容的教学时,应注意以下几点:组织同学严肃认真、相互配合;发挥小组长的作用,各组员统一听从组长的指挥;要及时记录小纸片的数量,并进行分析;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生物的进化》教学反思3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内容很有意思,先是通过一个问题引领学生对进化有个大致认识,然后通过学习拉马克的用进废退学说以及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内容,用这两个观点来解释为什么长颈鹿的脖子那么长,对比进行学习,另外又用多媒体课件来展示原本很难理解的内容,通过直观展示将理性内容转化为感性认识,这样学习起来更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起来既轻松又容易掌握。并且在学习中设置不同的`问题让学生讨论积极发言,使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又让不同的学生得到大家的认可,增加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对生物课的兴趣。
这节研究课让我深深感到:开展诱导探究教学,进行课程改革,最根本是要转变教学观念,真正地让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实现,能够在教师的诱导下,独立地完成学习任务。让学生真正地“动a起来,那要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
《生物的进化》教学反思4
本节的教学设计中,不仅仅将教学目标定位于让学生知道拉马克的用进废退学说、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应该多引导学生问一些“为什么”,把教材中很多是结论性内容,通过问题推进的办法进行探究性学习。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可以融合资料收集、进化实例的调查、判断及推理,假设和论证、讨论,完成新课标确定的操作技能、信息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三个方面的能力目标。改变过去单一的.接受式学习模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脑、乐于探究、勇于创新、善于合作交流的新型学习方式。
《生物的进化》教学反思5
种群和物种。关于种群和物种的概念的比较,是教学中的热点和疑点问题。事实上如果教学中,老师对这二个概念没有比较明确具体的认识,上课就会显得底气不足。下面列表做一比较:
种群物种
概念指生活在同一地点的同种生物的一群个体。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生活和繁殖的单位。同一种群内的个体之间可以进行基因交流,是指分布在一定自然区域,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而且在自然状态下能够相互繁殖,并且能产生可育的后代。
生活地域同一地点一定自然区域,同一地点或不同地点
相互联系一个物种可以包括多个种群(例如同种鲫鱼可以生活在不同的池塘、湖泊等,形成一个个彼此被陆地隔离的的种群)。同一物种的多个种群之间存在着地理隔离,长期下去可能发展为不同的亚种,而可能形成多个新物种
从宏观方面看,种群是进行繁殖的单位,从微观方面看,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所以它是进化的单位。
一根主线。由于自然选择学说也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核心。在教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时,始终都要注意贯穿这一思想: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过程实际上也的自然选择和进化的过程;变异是不定向的,过度繁殖、突变和基因重组为选择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材料。环境在自然选择中起了重要作用。同一物种不同种群形成不同物种的过程实际上也是是不同环境对其定向选择和积累的过程。变异、选择和遗传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自然选择通过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而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
对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应尽量引导学生运用实例来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例如,在讲种群的概念时可列举下列实例让学生进行判断。
下列哪项属于种群?(A.一个池塘的所以鱼类 B.一个稻田里的所有昆虫 C.一片草地的所有蒲公英 D.分散在各湖泊、河流的鲤鱼) ”
又如,在讲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时,可将课本中的相关材料改编成问题形式呈现给学生,并要求他们做相应的回答。
材料1.英国的曼彻斯特地区有一种桦尺蠖,它夜间活动,白天栖息在树干上。(说明生物具有应激性和适应性)
材料2.自然条件下桦尺蠖触角和足有长的也有短的,体色有深些的也有浅些的(说明生物存在着变异现象)
材料3. 试验表明, 桦尺蠖之间能进行相互杂交,黑色的华尺蠖杂交能产生浅色的华尺蠖,而浅色的桦尺蠖之间杂交其下代都是浅色的。(说明这些桦尺蠖是属于同一个物种。黑色是显性性状,是由显性基因控制的)
材料4.19世纪中叶以前,浅色的桦尺蠖数量较多,到20世纪中叶则是黑色的桦尺蠖成了常见类型。这种现象被成为桦尺蠖的“工业黑化现象”。(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环境对生物的生存会产生影响,自然选择是通过生存斗争来实现的)
在引导学生分析作答的基础上。要求学生从基因水平做进一步的分析:
材料5 桦尺蠖的'黑色是由显性基因S控制的,浅色是由隐性基因s控制的。19世纪中叶以前的桦尺蠖种群中S基因的频率只有5%以下,而到了20世纪中叶则上升到95%以上。
19世纪中叶以前曼彻斯特地区的树干上长满了浅色的地衣,而后来因为工业的发展,工厂排出的煤烟使地衣不能生存,树皮也熏成了黑色。
要求回答:1. 基因S频率变化的原因是什么?2.生物变异是否是定向的?基因频率的改变是否是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否是定向的?
要求学生当堂回答这些问题,不仅有利于巩固知识,而且有利于培养其语言表达能力、进而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拓展思维。教材在将“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时,就基因突变的特点进行了解释。大意是,突变率低不等于突变个体的绝对数少,突变往往有害,但有害是相对的。其实这里可以顺便指出,突变率低也说明生物遗传物质的相对稳定性。突变往往有害也说明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突变是产生等位基因的过程,等位基因的增加,也增大的基因重组的机会,而提高变异的机会。
联系巩固。在讲突变时,一定要通过引导学生回忆前面所学的相关知识。例如可引导学生分析:
为什么马和驴的后代(骡)是不育的?(可结合其染色体情况加以分析,音位骡体细胞含63条染色体,在减数分裂时,因为联会发生紊乱,不能形成生殖细胞,所以是不育的)
《生物的进化》教学反思6
经过课后和老师们的交流和反思,我认为教学中仍然存在几点可以改进之处:
1、课堂引入可尝试其他方式,如由达尔文的所见所闻开始引导学生思考,学生能不能得出和达尔文一样的认识呢?让学生体验到自己也能像科学家一样思考问题,可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对保护色的动物举例如能借助多媒体效果应该更好,在实验室缺少了这个有利条件,仅能借助图片和标本,深感美中不足。
3、教学的主线应更明确一些,由于有将近25分钟的时间要花在模拟保护色的形成实验上,学生只是为了保护色而实验,可能忽视了前提是对生物进化原因的探究,容易让学生认为所有生物对环境的适应都只有保护色这一种方式。通过我对这一节课的教学反思,我觉得收获颇多,我相信作为一名教师只有在不断的实践中,通过自身的努力,加上最新的理念才可以进步。我会把这次活动当成自己的一个新的起点,在教学中不断的'总结,不断的积累,使自己的教学有更大的进步。
尽管是第二次教这节课,但是还是感觉难度很大,备课过程中不断地对教材进行分析对比,但是对于生物进化的原因似乎我自己都模糊,再看过不同的资料以及通过查看相关的书籍对比之后,我才确定生物进化的原因有两个:内因是遗传和变异,外因是自然选择。
遗传和变异在自然界中是普遍存在的,遗传是指亲子间的相似性,而变异同样也是普遍存在的,每一代都存在变异,没有两个生物个体是完全相同的,变异是随机产生的。变异的类型有两种,一种是可遗传变异,另一种是不可遗传变异。不可遗传变异是由环境引起的,遗传物质不改变。可遗传变异是遗传物质改变,可以遗传给下一代,引起可遗传变异的原因是: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
在遗传和变异的基础上经过自然选择,留下一些适应环境的生物,一代一代繁殖,于是生物就有了现代各式各样的生物。
这么一想确实是这样,我也把生物进化的原因理清楚了,只有这样,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才能让学生理解。
这节课可以先给学生介绍一些自然选择的例子,然后再介绍保护色,这样效果会好很多。
《生物的进化》教学反思7
新的课堂教学改革已实践两年,在这两年中我不断地实践、摸索、领悟、改进、完善我的新课堂教学模式,使之更好地为自己的教学服务。下面谈谈我利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设计、演绎的第一节公开课《生物进化的历程》一课的感受。成功与缺憾并存。反思如下:
满意之一:引言达到了效果。
播放影像,请同学们欣赏一段大自然风光,创设问题情境,通过丰富多彩、神奇的动、植物画面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视觉效应,不仅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同时真正能引发学生思考:形形色色的生物是如何由最初的原始生命演变而来的。从心底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探究欲望,引出探究主题。以往本节的.引课,要么复习问题引入,要么用苍白、乏味语言引入,或者用一些图片引入,与此相比,我感觉本课引言的影像找的恰当,用此引入可以说达到了最佳效果。
满意之二:以恰当的手段突破难点。
关于生物进化的大致历程,此处是难点,难就难在涉及的内容都是以前学习的动、植物类群知识,大多数学生基本遗忘。以往此处都是采用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旧知来完成,牵着学生走,教师说的多,学生被动听,费时,知识也枯燥,课堂会很沉闷,效果不好。本课此处我采用了利用进化树拼图竞赛形式,精心设置了问题、要求,小组合作完成。事先精心准备了动、植物卡片,完整进化树框架,要求学生分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植物三组前台展示,下边的同学也以小纸条的形式合作拼图,而且给每组同学都发了旧知链接,辅助学生从旧知中获取新知,在此过程中,既给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机会,又充分体现了小组合作学习,发挥集体智慧突破难点,省时高效,较理想地实现了知识、技能目标。学生们积极主动参与,拼图游戏让所有学生动起来,扩大了参与面,让学生在动中、玩中领悟进化历程、总结进化趋势,使知识活起来,不枯燥,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满意之三:结论不前置。
最初领悟四步教学法的自主学习部分:即凡是学生在书中能找到答案的知识点均以问题形式放在自主学习部分,那么本课生物进化的总趋势结论学生在书中可一目了然,但并不明白、理解,所以我并没有将此放在自学提纲中,而是放在了探究问题之后,设置问题,让学生通过上边的探究游戏来总结得出这个结论,这样水到渠成,结论不前置。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体现了知识的递进、生成过程,培养了学生分析总结概括能力,知识技能双丰收。
再满意、再完美的课堂也会有瑕疵,本课感觉设计的很好,但由于本人能力、素质有限,演绎上仍有欠缺。
语言不精,不相信学生,叮嘱、强调的语言太多,今后小组讨论探究问题及要求明确之后,就无需再强调。
辅助教具:化石标本太小,后边的学生看不清,今后可以让学生传递一下,让每位学生都能亲眼看到化石上的遗迹,还可以以大组为单位发下去,辅助学生讨论,这样更能增加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另外不敢大胆彻底放手,这是新课改后最大的欠缺。比如:学生拼图采用分三组,事先卡片三组已分好,只需学生对号入座,拘限了学生。今后可以将动、植物卡片打乱,这样才能真正锻炼学生的思维分析能力,也更能检测出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内化程度。今后要继续反思、探索、领悟、适应新课改,不断提高、完善自己,让自己在新课堂上游刃有余。
《生物的进化》教学反思8
本堂课的教学设计,以问题为纽带,通过四个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内容的录像营造了一种“教学情意场”, 学生是以探索者、研究者的身份投入学习的。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亲身体验科学不是一个静态的体系,而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在科学领域没有终极真理,存在质疑和争论不仅是正常的.,而且能促进科学的进步。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更重要的是进一步树立生物进化的观点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加深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和感悟,提高了能力。这样处理,比通常由教师简单地讲述,灌输知识要强得多,学生对这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就更深更牢固。通过多媒体的辅助活跃了课堂气氛。将一些本来不太好理解的问题简单化,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也得到了学生的认可。主动学习的学生比例也进一步增大。
这节研究课让我深深感到:开展诱导探究教学,进行课程改革,最根本是要转变教学观念,真正地让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实现,能够在教师的诱导下,独立地完成学习任务。让学生真正地“动”起来,那要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
《生物的进化》教学反思9
本节内容是在探究了生物进化的历程规律之后,顺势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在进化的过程中有些物种会灭绝,而又有些新的物种在不断产生,由此展开新课对生物进化的原因分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一是通过对桦尺蠖在工业区体色变黑例子的学习,了解自然选择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二是重点通过学生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的探究活动,从感性上认识生物进化的原因和过程。因此本节课是一节理论分析和实验探究难度都较大的实验课。
我对本节课的处理分三大步进行,首先借助课本桦尺蠖体色随环境改变而进化的事例引导学生认识在生物进化过程中自然环境的选择作用,并不失时机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然后用图片、标本等让学生感受保护色的动物如变色龙、竹节虫、枯叶蝶等与环境的相适应作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重点放在学生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小组活动中体验合作学习的快乐,通过分析实验数据从感性上认识生物进化的.过程和原因,得出生物进化的原因概括起来就是自然选择,适者生存,由自然生存法则最终上升到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正确引导。
这节课的教学我个人认为处理的比较好的地方是:
1.把一个理论性很强的学说型的教学内容通过事例分析、图片标本、模拟实验等生动化处理,使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浑浊的思路变得清晰。
2.由英国100多年前桦尺蠖的体色进化联系我们枝城地区的工业污染,让学生对自制的本地菜粉蝶进行未来的进化推测,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并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环保教育。
3、收集了几种有代表性的典型具有保护色的动物图片、标本等,由保护色、变色逐渐向高级的拟态,以及对警戒色的认识引导学生认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的多种方式,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保护色的动物:不同环境中的青蛙、北极熊、绿色蚱蜢
变色的动物:变色龙、雷鸟
拟态:枯叶蝶节虫、叶蝉、兰花螳螂
警戒色:美洲棕王蝶幼虫有毒,体节有棕色大斑纹。
保护色和警戒色的一组是:虎具有斑纹和黄蜂腹部的条纹。
3、对教材模拟实验方法进行了大胆改进,降低了实验难度,增加了可操作性,实验结果较理想。主要改进是:一是将小纸片总数量由100张减少为50张,颜色增加为五种,各10张;二是将每代幸存者繁殖3个子代改为2个子代;三是只繁殖3代基本上就能够看到较理想的效果了;四是对表格进行了如下修改,使实验结果更清楚。附学生实验数据见后面
4、将14组的实验结果由小组长汇报填写在黑板上,另选一组较理想的将完整的实验记录展示在黑板上,方便师生一起分析实验结果。对实验结论的得出不要对学生要求太高,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简单归纳得出:自然选择,适者生存即可,最后由自然生存法则引升到对学生正确的人生观的影响,圆满结束新课。
经过课后和老师们的交流和反思,我认为教学中仍然存在几点可以改进之处:
1、课堂引入可尝试其他方式,如由达尔文的所见所闻开始引导学生思考,学生能不能得出和达尔文一样的认识呢?让学生体验到自己也能像科学家一样思考问题,可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对保护色的动物举例如能借助多媒体效果应该更好,在实验室缺少了这个有利条件,仅能借助图片和标本,深感美中不足。
3、教学的主线应更明确一些,由于有将近25分钟的时间要花在模拟保护色的形成实验上,学生只是为了保护色而实验,可能忽视了前提是对生物进化原因的探究,容易让学生认为所有生物对环境的适应都只有保护色这一种方式。通过我对这一节课的教学反思,我觉得收获颇多,我相信作为一名教师只有在不断的实践中,通过自身的努力,加上最新的理念才可以进步。我会把这次活动当成自己的一个新的起点,在教学中不断的总结,不断的积累,使自己的教学有更大的进步。
《生物的进化》教学反思10
学生对生物进化的原因比较感兴趣,但理论性强,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教师应注意多从生活实际出发,通过资料分析、探究活动,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而通过模拟探究与实例分析这两个内容,则可以使原本学生很难理解的“自然选择学说”变得容易理解,使学生能够初步形成生物进化的基本观点。这节课的教学我个人认为处理得比较好的地方是:
一、通过“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 学生参与面广,积极性高。
教师引导学生亲身参与保护色的形成过程的模拟探究活动,并积极对模拟探究结果进行统计分析。让学生通过活动,去理解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进而形成自然选择这一生物进化的基本观点。把一个比较枯燥的、理论性很强的学说型的教学内容生动化处理,使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同时,促进了学生的合作学习,增强集体意识,使分组学习有实效性,不留于形式。
二、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导,教师起组织、引导作用。
在学习自然选择学说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重点是引导,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体验与思考,大胆提出问题,通过互相交流,从而使他们的思维能力得到拓展,进而形成遗传和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环境的改变是生物进化的外在动力的进化原因。 例如:课堂教学中通过各种提问:过度繁殖带来的`问题?生存斗争的原因?生存斗争的后果?等等。教师只是适时对学生进行引导,把实践和空间都留给学生进行思考、探究、交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不足之处是:新课的导入环节还不够新颖、突出。这是在以后的教学中应改进的地方。
《生物的进化》教学反思11
生物的进化》一单元的教学目标中要求能够区分神创论与进化论,列举生物进化现象,比较拉马克与达尔文进化观点的异同,以及了解达尔文进化论的主要观点,运用自然选择理论解释自然界中的生物进化现象。要完成教学目标,首先要求对进化论的几种观点区分开来。
布丰的观点是“直线式进化”,按照他的观点,如现在的鲨鱼、鳄鱼物种,它们应该是由古代的鲨鱼、鳄鱼进化过来的,既现代的鳄鱼和鲨鱼、古代的鲨鱼和鳄鱼都是没有交集的,即“直线”进化,但是与神创论不同的是,他的观点中的现代鲨鱼和古代鲨鱼、现代鳄鱼和古代鳄鱼是有区别的,且变化的原因是因为它们生活的环境(尤其是气候和食物)变化的缘故。
拉马克的观点是“用进废退”、“获得性遗传”和“定向变异”。“用尽废退”是指生物体的器官经常用就会变得发达,不用就会退化;如长颈鹿要吃到树上的食物,颈要经常要伸长,所以长颈鹿个体的颈就变长了。“获得性遗传”是指经过后天(环境变化)获得的性状是会遗传给下一代的;如长颈鹿A颈变长了之后,会把颈长这一性状遗传给他的孩子——长颈鹿B,“定向变异”实际上就解释了为什么会有“获得性遗传”:因为生物本身存在着一种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力量;即长颈鹿B出生之后即使不锻炼,等长大了之后,脖子也会比长颈鹿A长。根据事实来看,“获得性遗传”和“定向变异”的观点应是错误的:反例——健美教练经过后天的锻炼,练得一身肌肉,要是按拉马克的观点,他的孩子出生后都不锻炼,长到他一般大的时候肌肉也会比他爸爸还要发达,但事实并不是这样的,即(因环境变化)后天获得的性状是不会遗传的。
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内容有四方面:
1、过度繁殖;2、生存斗争;3、遗传变异;4、适者生存。他的观点是:繁殖产生的个体总是有差异的,即长颈鹿一出生就有些是颈长的有些是颈短的,原因是生物本身存在着变异的特性,因此,达尔文认为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接下来这些个体在生存斗争中,适应环境的存活下来,不适应环境的被汰掉,即颈长的长颈鹿与环境相适应,被自然选择活了下来,颈短的被自然淘汰了;颈长的这些个体又产生后代,也是有好的有差的,颈长的又被自然界选择存活下来,颈短的又被淘汰掉,这样,经过逐待的选择积累,剩下的长颈鹿基本上都是颈长的`了,就是现在这个样子了。由此,可以看出达尔文认为生物能存活下来不是主动地去适应环境,是自然选择让其存活下来的。且选择存活的都是有优势性状的,如颈长的长颈鹿,因此,自然的选择是定向的,且是其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
因此可以概括得出:生物进化的内因是遗传和变异,外因是变化的自然环境。
《生物的进化》一单元的教学目标中要求能够区分神创论与进化论,列举生物进化现象,比较拉马克与达尔文进化观点的异同,以及了解达尔文进化论的主要观点,运用自然选择理论解释自然界中的生物进化现象。要完成教学目标,首先要求对进化论的几种观点区分开来。
布丰的观点是“直线式进化”,按照他的观点,如现在的鲨鱼、鳄鱼物种,它们应该是由古代的鲨鱼、鳄鱼进化过来的,既现代的鳄鱼和鲨鱼、古代的鲨鱼和鳄鱼都是没有交集的,即“直线”进化,但是与神创论不同的是,他的观点中的现代鲨鱼和古代鲨鱼、现代鳄鱼和古代鳄鱼是有区别的,且变化的原因是因为它们生活的环境(尤其是气候和食物)变化的缘故。
拉马克的观点是“用进废退”、“获得性遗传”和“定向变异”。“用尽废退”是指生物体的器官经常用就会变得发达,不用就会退化;如长颈鹿要吃到树上的食物,颈要经常要伸长,所以长颈鹿个体的颈就变长了。“获得性遗传”是指经过后天(环境变化)获得的性状是会遗传给下一代的;如长颈鹿A颈变长了之后,会把颈长这一性状遗传给他的孩子——长颈鹿B,“定向变异”实际上就解释了为什么会有“获得性遗传”:因为生物本身存在着一种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力量;即长颈鹿B出生之后即使不锻炼,等长大了之后,脖子也会比长颈鹿A长。根据事实来看,“获得性遗传”和“定向变异”的观点应是错误的:反例——健美教练经过后天的锻炼,练得一身肌肉,要是按拉马克的观点,他的孩子出生后都不锻炼,长到他一般大的时候肌肉也会比他爸爸还要发达,但事实并不是这样的,即(因环境变化)后天获得的性状是不会遗传的。
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内容有四方面:
1、过度繁殖;2、生存斗争;3、遗传变异;4、适者生存。他的观点是:繁殖产生的个体总是有差异的,即长颈鹿一出生就有些是颈长的有些是颈短的,原因是生物本身存在着变异的特性,因此,达尔文认为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接下来这些个体在生存斗争中,适应环境的存活下来,不适应环境的被汰掉,即颈长的长颈鹿与环境相适应,被自然选择活了下来,颈短的被自然淘汰了;颈长的这些个体又产生后代,也是有好的有差的,颈长的又被自然界选择存活下来,颈短的又被淘汰掉,这样,经过逐待的选择积累,剩下的长颈鹿基本上都是颈长的了,就是现在这个样子了。由此,可以看出达尔文认为生物能存活下来不是主动地去适应环境,是自然选择让其存活下来的。且选择存活的都是有优势性状的,如颈长的长颈鹿,因此,自然的选择是定向的,且是其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
因此可以概括得出:生物进化的内因是遗传和变异,外因是变化的自然环境。
《生物的进化》教学反思12
生物进化的历程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任何一个人都无法亲身经历。学生普遍对该部分内容很感兴趣,同时也存在诸多疑问。因此,我就从激发学生兴趣入手,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本节内容,个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处理得比较好的地方有:
1、课前布置学生通过查找网络资源和查阅图书等方式,了解关于化石、研究生物进化方法、生物进化历程、恐龙灭绝的原因等问题,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拓展学生的视野,为学好这节课作了铺垫,也让学生从中发现问题,增强学习的欲望。
2、利用生动有趣的视频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也让学生从中了解到关于动物进化的大致历程。
3、在学习“研究生物进化的方法”这部分内容时,结合相关图片,用心设置问题,用问题来激发学生对主要内容的思考。另外,将课本内容形象化,便于学生接受新知识。例如:展示始祖鸟图片的同时,一起展示家鸽的图片,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将第3则资料中各种生物的细胞色素C的差异以表格数据形式展现,最后,学生通过归纳这几则资料所用到的共同的研究方法,认识到比较法在研究生物进化上的重要作用。
4、课前布置学生复习并归纳P55页中各种动物和植物的主要形态结构特点,了解这些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以这一步做铺垫,在课堂上再让学生通过合作完成进化树的贴图活动和动植物进化大致历程的归纳练习,加深学生对该内容的理解。最后,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概括出生物进化的总趋势。
5、以“恐龙灭绝之谜”为例来评价证据和假说,先让学生说出自己了解的关于恐龙灭绝的原因,给学生一个展示的平台,展示他们课外收集到的资料,也从中感受与同学分享信息的快乐。但假说是否成立,要靠证据证明,哪些证据能够证明先有的假说呢?通过P57“技能训练”的练习来引导学生评价证据和假说的关系。
在对学生的差异评价中发现,绝大多数学生对本节重难点掌握地比较好。但从学生和其他老师的反馈意见中,我认为在教学中需要加强和改进有三点:一是要强化教学用语的简练、生动和形象,二是要更多地运用鼓励性教学,三是要进一步加强自己的知识储备。反思本节课程实施的现实状况,特提出以下建议:
1、对于分析化石在地层中的分布特点,我是采取图片分析的'方法引导学生得出化石在地层中的分布特点,要想加深学生对此的深入认识,有条件的话,可以让学生课前先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地层中化石的分布特点;也可以设置这样一个活动:给学生提供一些动植物的化石图片或名片,准备地层纵剖图,让同学分组,将这些化石图片或名片贴到相应的位置,看哪组贴得最快最好,通过游戏,让学生更深理解化石在地层中的分布特点,也体会合作的快乐。
2、对于生物进化的大致历程,为了方便学生更好掌握这部分内容,可以课前设置一些连线的练习或问题等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各种动植物的主要特征,并通过比较认识动物或植物之间的进化水平。
《生物的进化》教学反思13
在新的教育理念下,课堂教学发生重大转变,已经由以往的“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发展为今天的“积极参与,互动交往,共同发展”,更多地强调师生之间的相互沟通、相互交流和相互理解。而课堂提问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已经演变为实现师生交往互动、沟通交流、理解与对话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能力的重要途径。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提问,已经成为提高新课程下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主渠道之一。
《生物进化的原因》一节课的教学,教师是从让学生在体验中自主发展出发,让学生在体验中深化认识,体会生物进化的原因,而并非将理论知识强加给学生。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教师首先从生物的变异是广泛存在的举例,引出变异的原因,从而引发认知冲突生物的进化与变异之间是否存在联系?通过视频让学生了解达尔文的故事,提问达尔文根据什么提出生物是不断进化的?引导学生从科学家的角度去思考认识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思维。通过分析变异的原因以及保护色的形成过程,使学生将已知的知识和探究实验的结论迁移到生物进化的原因上去,能够理解或解释生物进化的原因。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在课堂中的具体表现、学生的思维状况,动态地生成新的问题,而不仅仅是使用教案中已预设好的现成问题。
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认为,人的认知结构可划分为三个层次:“已知区”、“最近发展区”和“未知区”。人的认知水平就是在这三个层次之间循环往复,不断转化,螺旋式上升的。因此问题提问应该在学生“最近发展区”以内,切实地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巩固和发展。其次,调控提问的频度,有时从表面上看似热闹的`“满堂问”师生的“互动”似乎多了,其实许多问题是不必要的(可有可无),问题不能诱发学生深入思考,问题与问题之间的关联不强,不能形成“问题串”,不能形成与课堂教学目标密切相关的应有问题系统。
总而言之,相对提问的等候时间、提问频度、问题域设计等环节来说,对于课堂提问沉默率的反思,主要表现为课堂中的反思,更接近课堂教学艺术的范畴。
《生物的进化》教学反思14
(1)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通过学生自己设计、操作、分析实验,将课下活动与课上学习相结合,使学生有了充分表现自己、发挥自己想象力、创造力的时间和空间。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互相帮助,互相启发,在讨论中碰撞出创造思维的'火花,体会了相互合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训练了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思维过程。研究性学习让学生从身边熟知的、感兴趣的事物和现象入手提出问题,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究研讨,亲身体验了应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
(3)加强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在研讨活动中,学生可提出不同的设计方案和结果,鼓励学生开展讨论,各抒己见,大胆质疑,体现了研究性学习培养科学态度、求新、求异精神的主旨。
(4)教学效果良好。研究性学习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有助于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积极探究、勇于表达的学习习惯。
《生物的进化》教学反思15
目标与程序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导入质疑:突变和基因重组只是提供了生物进化的原材料,那么是什么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呢?呈现课前收集或准备的资料,提出自然选择。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1.演示不同环境中桦尺蠖图象资料。引导学生观察桦尺蠖生活习性和结构上的特点。
2.从宏观(性状)和微观(基因)两个方面分析英国从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中期,桦尺蠖比例的变化,说明桦尺蠖进化过程的'原因。
3.角色扮演环节:曼彻斯特区环保局首席执行官。为了解决环境污染问题,你会怎么做?并预测桦尺蠖的体色会发生什么变化?突出环保概念。观察、设想、讨论、交流与作答。让学生通过真实的图片资料和数据资料来了解生物进化的过程,从而获得准确的'结论。知识链结点质疑:
1.桦尺蠖的进化过程中是否产生了新的物种?引出物种概念。
2.同一物种有没有不能结合的情况?引出地理隔离概念
3.不同物种有没有可以结合的情况?引出生殖隔离概念。
讨论,交流作答,归纳。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气氛空前高涨。隔离导致物种形成
1.给出加拉帕戈斯群岛地图。请同学们用地理知识估算岛与岛之间的距离。再出示不同岛上的植被情况(突出果实的大小),让学生了解各岛屿的生存条件。最后出示有不同特征的地雀,特别突出地雀喙形大小的特征。
2.质疑:根据不同岛屿的生态环境特点分析14种地雀形成显著差异的根本原因是什么?3.教师根据学生讨论结果归纳总结。分组讨论,组内、组间交流、归纳。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给予学生时间,空间,自行归纳。
第五篇:生物的进化教学反思
生物的进化教学反思
生物的进化教学反思1
在新的教育理念下,课堂教学发生重大转变,已经由以往的“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发展为今天的“积极参与,互动交往,共同发展”,更多地强调师生之间的相互沟通、相互交流和相互理解。而课堂提问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已经演变为实现师生交往互动、沟通交流、理解与对话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能力的重要途径。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提问,已经成为提高新课程下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主渠道之一。
《生物进化的原因》一节课的教学,教师是从让学生在体验中自主发展出发,让学生在体验中深化认识,体会生物进化的原因,而并非将理论知识强加给学生。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教师首先从生物的变异是广泛存在的举例,引出变异的原因,从而引发认知冲突生物的进化与变异之间是否存在联系?通过视频让学生了解达尔文的故事,提问达尔文根据什么提出生物是不断进化的?引导学生从科学家的角度去思考认识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思维。通过分析变异的原因以及保护色的形成过程,使学生将已知的知识和探究实验的结论迁移到生物进化的原因上去,能够理解或解释生物进化的原因。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在课堂中的具体表现、学生的思维状况,动态地生成新的问题,而不仅仅是使用教案中已预设好的现成问题。
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认为,人的认知结构可划分为三个层次:“已知区”、“最近发展区”和“未知区”。人的认知水平就是在这三个层次之间循环往复,不断转化,螺旋式上升的。因此问题提问应该在学生“最近发展区”以内,切实地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巩固和发展。其次,调控提问的.频度,有时从表面上看似热闹的“满堂问”师生的“互动”似乎多了,其实许多问题是不必要的(可有可无),问题不能诱发学生深入思考,问题与问题之间的关联不强,不能形成“问题串”,不能形成与课堂教学目标密切相关的应有问题系统。
总而言之,相对提问的等候时间、提问频度、问题域设计等环节来说,对于课堂提问沉默率的反思,主要表现为课堂中的反思,更接近课堂教学艺术的范畴。
生物的进化教学反思2
本节的教学设计中,不仅仅将教学目标定位于让学生知道拉马克的用进废退学说、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应该多引导学生问一些“为什么”,把教材中很多是结论性内容,通过问题推进的办法进行探究性学习。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可以融合资料收集、进化实例的调查、判断及推理,假设和论证、讨论,完成新课标确定的`操作技能、信息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三个方面的能力目标。改变过去单一的接受式学习模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脑、乐于探究、勇于创新、善于合作交流的新型学习方式。
生物的进化教学反思3
本节内容是在探究了生物进化的历程规律之后,顺势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在进化的过程中有些物种会灭绝,而又有些新的物种在不断产生,由此展开新课对生物进化的原因分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一是通过对桦尺蠖在工业区体色变黑例子的学习,了解自然选择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二是重点通过学生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的探究活动,从感性上认识生物进化的原因和过程。因此本节课是一节理论分析和实验探究难度都较大的实验课。
我对本节课的处理分三大步进行,首先借助课本桦尺蠖体色随环境改变而进化的事例引导学生认识在生物进化过程中自然环境的选择作用,并不失时机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然后用图片、标本等让学生感受保护色的动物如变色龙、竹节虫、枯叶蝶等与环境的相适应作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重点放在学生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小组活动中体验合作学习的快乐,通过分析实验数据从感性上认识生物进化的过程和原因,得出生物进化的原因概括起来就是自然选择,适者生存,由自然生存法则最终上升到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正确引导。
这节课的教学我个人认为处理的比较好的地方是:
1.把一个理论性很强的学说型的教学内容通过事例分析、图片标本、模拟实验等生动化处理,使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浑浊的思路变得清晰。
2.由英国100多年前桦尺蠖的体色进化联系我们枝城地区的工业污染,让学生对自制的本地菜粉蝶进行未来的进化推测,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并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环保教育。
3、收集了几种有代表性的典型具有保护色的动物图片、标本等,由保护色、变色逐渐向高级的拟态,以及对警戒色的认识引导学生认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的多种方式,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保护色的动物:不同环境中的青蛙、北极熊、绿色蚱蜢
变色的动物:变色龙、雷鸟
拟态:枯叶蝶节虫、叶蝉、兰花螳螂
警戒色:美洲棕王蝶幼虫有毒,体节有棕色大斑纹。
保护色和警戒色的一组是:虎具有斑纹和黄蜂腹部的条纹。
3、对教材模拟实验方法进行了大胆改进,降低了实验难度,增加了可操作性,实验结果较理想。主要改进是:一是将小纸片总数量由100张减少为50张,颜色增加为五种,各10张;二是将每代幸存者繁殖3个子代改为2个子代;三是只繁殖3代基本上就能够看到较理想的效果了;四是对表格进行了如下修改,使实验结果更清楚。附学生实验数据见后面
4、将14组的实验结果由小组长汇报填写在黑板上,另选一组较理想的将完整的`实验记录展示在黑板上,方便师生一起分析实验结果。对实验结论的得出不要对学生要求太高,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简单归纳得出:自然选择,适者生存即可,最后由自然生存法则引升到对学生正确的人生观的影响,圆满结束新课。
经过课后和老师们的交流和反思,我认为教学中仍然存在几点可以改进之处:
1、课堂引入可尝试其他方式,如由达尔文的所见所闻开始引导学生思考,学生能不能得出和达尔文一样的认识呢?让学生体验到自己也能像科学家一样思考问题,可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对保护色的动物举例如能借助多媒体效果应该更好,在实验室缺少了这个有利条件,仅能借助图片和标本,深感美中不足。
3、教学的主线应更明确一些,由于有将近25分钟的时间要花在模拟保护色的形成实验上,学生只是为了保护色而实验,可能忽视了前提是对生物进化原因的探究,容易让学生认为所有生物对环境的适应都只有保护色这一种方式。通过我对这一节课的教学反思,我觉得收获颇多,我相信作为一名教师只有在不断的实践中,通过自身的努力,加上最新的理念才可以进步。我会把这次活动当成自己的一个新的起点,在教学中不断的总结,不断的积累,使自己的教学有更大的进步。
生物的进化教学反思4
生物的进化》一单元的教学目标中要求能够区分神创论与进化论,列举生物进化现象,比较拉马克与达尔文进化观点的异同,以及了解达尔文进化论的主要观点,运用自然选择理论解释自然界中的生物进化现象。要完成教学目标,首先要求对进化论的几种观点区分开来。
布丰的观点是“直线式进化”,按照他的观点,如现在的鲨鱼、鳄鱼物种,它们应该是由古代的鲨鱼、鳄鱼进化过来的,既现代的鳄鱼和鲨鱼、古代的鲨鱼和鳄鱼都是没有交集的,即“直线”进化,但是与神创论不同的是,他的观点中的现代鲨鱼和古代鲨鱼、现代鳄鱼和古代鳄鱼是有区别的,且变化的原因是因为它们生活的环境(尤其是气候和食物)变化的缘故。
拉马克的观点是“用进废退”、“获得性遗传”和“定向变异”。“用尽废退”是指生物体的器官经常用就会变得发达,不用就会退化;如长颈鹿要吃到树上的食物,颈要经常要伸长,所以长颈鹿个体的颈就变长了。“获得性遗传”是指经过后天(环境变化)获得的性状是会遗传给下一代的;如长颈鹿A颈变长了之后,会把颈长这一性状遗传给他的孩子——长颈鹿B,“定向变异”实际上就解释了为什么会有“获得性遗传”:因为生物本身存在着一种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力量;即长颈鹿B出生之后即使不锻炼,等长大了之后,脖子也会比长颈鹿A长。根据事实来看,“获得性遗传”和“定向变异”的观点应是错误的:反例——健美教练经过后天的锻炼,练得一身肌肉,要是按拉马克的观点,他的孩子出生后都不锻炼,长到他一般大的时候肌肉也会比他爸爸还要发达,但事实并不是这样的,即(因环境变化)后天获得的性状是不会遗传的。
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内容有四方面:
1、过度繁殖;2、生存斗争;3、遗传变异;4、适者生存。他的观点是:繁殖产生的个体总是有差异的,即长颈鹿一出生就有些是颈长的有些是颈短的`,原因是生物本身存在着变异的特性,因此,达尔文认为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接下来这些个体在生存斗争中,适应环境的存活下来,不适应环境的被汰掉,即颈长的长颈鹿与环境相适应,被自然选择活了下来,颈短的被自然淘汰了;颈长的这些个体又产生后代,也是有好的有差的,颈长的又被自然界选择存活下来,颈短的又被淘汰掉,这样,经过逐待的选择积累,剩下的长颈鹿基本上都是颈长的了,就是现在这个样子了。由此,可以看出达尔文认为生物能存活下来不是主动地去适应环境,是自然选择让其存活下来的。且选择存活的都是有优势性状的,如颈长的长颈鹿,因此,自然的选择是定向的,且是其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
因此可以概括得出:生物进化的内因是遗传和变异,外因是变化的自然环境。
《生物的进化》一单元的教学目标中要求能够区分神创论与进化论,列举生物进化现象,比较拉马克与达尔文进化观点的异同,以及了解达尔文进化论的主要观点,运用自然选择理论解释自然界中的生物进化现象。要完成教学目标,首先要求对进化论的几种观点区分开来。
布丰的观点是“直线式进化”,按照他的观点,如现在的鲨鱼、鳄鱼物种,它们应该是由古代的鲨鱼、鳄鱼进化过来的,既现代的鳄鱼和鲨鱼、古代的鲨鱼和鳄鱼都是没有交集的,即“直线”进化,但是与神创论不同的是,他的观点中的现代鲨鱼和古代鲨鱼、现代鳄鱼和古代鳄鱼是有区别的,且变化的原因是因为它们生活的环境(尤其是气候和食物)变化的缘故。
拉马克的观点是“用进废退”、“获得性遗传”和“定向变异”。“用尽废退”是指生物体的器官经常用就会变得发达,不用就会退化;如长颈鹿要吃到树上的食物,颈要经常要伸长,所以长颈鹿个体的颈就变长了。“获得性遗传”是指经过后天(环境变化)获得的性状是会遗传给下一代的;如长颈鹿A颈变长了之后,会把颈长这一性状遗传给他的孩子——长颈鹿B,“定向变异”实际上就解释了为什么会有“获得性遗传”:因为生物本身存在着一种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力量;即长颈鹿B出生之后即使不锻炼,等长大了之后,脖子也会比长颈鹿A长。根据事实来看,“获得性遗传”和“定向变异”的观点应是错误的:反例——健美教练经过后天的锻炼,练得一身肌肉,要是按拉马克的观点,他的孩子出生后都不锻炼,长到他一般大的时候肌肉也会比他爸爸还要发达,但事实并不是这样的,即(因环境变化)后天获得的性状是不会遗传的。
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内容有四方面:
1、过度繁殖;2、生存斗争;3、遗传变异;4、适者生存。他的观点是:繁殖产生的个体总是有差异的,即长颈鹿一出生就有些是颈长的有些是颈短的,原因是生物本身存在着变异的特性,因此,达尔文认为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接下来这些个体在生存斗争中,适应环境的存活下来,不适应环境的被汰掉,即颈长的长颈鹿与环境相适应,被自然选择活了下来,颈短的被自然淘汰了;颈长的这些个体又产生后代,也是有好的有差的,颈长的又被自然界选择存活下来,颈短的又被淘汰掉,这样,经过逐待的选择积累,剩下的长颈鹿基本上都是颈长的了,就是现在这个样子了。由此,可以看出达尔文认为生物能存活下来不是主动地去适应环境,是自然选择让其存活下来的。且选择存活的都是有优势性状的,如颈长的长颈鹿,因此,自然的选择是定向的,且是其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
因此可以概括得出:生物进化的内因是遗传和变异,外因是变化的自然环境。
生物的进化教学反思5
由英国曼彻斯特桦尺蠖类型的变化,到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学生们认识到环境在影响着生物的性状。因而在回答生物是怎样进化这一个大家都关心的话题时,学生会很自然地说是环境在改变着生物,以至于会认为环境如何变化生物就朝着个这方向变化。学生看似符合逻辑的推论印证着环境是生物进化的决定因素,这种温和的自然观否定了自然竞争的残酷,也否定生物的多样性,否定的自然界的千姿百态和丰富多彩,这正是拉马克“用进废退”学说致命的错误,让我们再一次领悟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会更加佩服达尔文的眼光与智慧。
在讲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时,可将课本中的相关材料改编成问题形式呈现给学生,并要求他们做相应的回答。
材料1.英国的曼彻斯特地区有一种桦尺蠖,它夜间活动,白天栖息在树干上。(说明生物具有应激性和适应性)
材料2.自然条件下桦尺蠖触角和足有长的也有短的,体色有深些的`也有浅些的(说明生物存在着变异现象)
材料3.试验表明,桦尺蠖之间能进行相互杂交,黑色的华尺蠖杂交能产生浅色的华尺蠖,而浅色的桦尺蠖之间杂交其下代都是浅色的。(说明这些桦尺蠖是属于同一个物种。黑色是显性性状,是由显性基因控制的)
材料4.19世纪中叶以前,浅色的桦尺蠖数量较多,到20世纪中叶则是黑色的桦尺蠖成了常见类型。这种现象被成为桦尺蠖的“工业黑化现象”。(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环境对生物的生存会产生影响,自然选择是通过生存斗争来实现的)
19世纪中叶以前曼彻斯特地区的树干上长满了浅色的地衣,而后来因为工业的发展,工厂排出的煤烟使地衣不能生存,树皮也熏成了黑色。
生物的进化教学反思6
由英国曼彻斯特桦尺蠖类型的变化,到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学生们认识到环境在影响着生物的性状。因而在回答生物是怎样进化这一个大家都关心的话题时,学生会很自然地说是环境在改变着生物,以至于会认为环境如何变化生物就朝着个这方向变化。学生看似符合逻辑的推论印证着环境是生物进化的决定因素,这种温和的自然观否定了自然竞争的残酷,也否定生物的多样性,否定的自然界的千姿百态和丰富多彩,这正是拉马克“用进废退”学说致命的错误,让我们再一次领悟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会更加佩服达尔文的`眼光与智慧。
在讲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时,可将课本中的相关材料改编成问题形式呈现给学生,并要求他们做相应的回答。
材料1。英国的曼彻斯特地区有一种桦尺蠖,它夜间活动,白天栖息在树干上。(说明生物具有应激性和适应性)
材料2。自然条件下桦尺蠖触角和足有长的也有短的,体色有深些的也有浅些的(说明生物存在着变异现象)
材料3。试验表明,桦尺蠖之间能进行相互杂交,黑色的华尺蠖杂交能产生浅色的华尺蠖,而浅色的桦尺蠖之间杂交其下代都是浅色的。(说明这些桦尺蠖是属于同一个物种。黑色是显性性状,是由显性基因控制的)
材料4。19世纪中叶以前,浅色的桦尺蠖数量较多,到20世纪中叶则是黑色的桦尺蠖成了常见类型。这种现象被成为桦尺蠖的“工业黑化现象”。(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环境对生物的生存会产生影响,自然选择是通过生存斗争来实现的)
19世纪中叶以前曼彻斯特地区的树干上长满了浅色的地衣,而后来因为工业的发展,工厂排出的煤烟使地衣不能生存,树皮也熏成了黑色。
生物的进化教学反思7
新的课堂教学改革已实践两年,在这两年中我不断地实践、摸索、领悟、改进、完善我的新课堂教学模式,使之更好地为自己的教学服务。下面谈谈我利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设计、演绎的第一节公开课《生物进化的历程》一课的感受。成功与缺憾并存。反思如下:
满意之一:引言达到了效果。
播放影像,请同学们欣赏一段大自然风光,创设问题情境,通过丰富多彩、神奇的动、植物画面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视觉效应,不仅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同时真正能引发学生思考:形形色色的生物是如何由最初的原始生命演变而来的。从心底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探究欲望,引出探究主题。以往本节的引课,要么复习问题引入,要么用苍白、乏味语言引入,或者用一些图片引入,与此相比,我感觉本课引言的影像找的恰当,用此引入可以说达到了最佳效果。
满意之二:以恰当的手段突破难点。
关于生物进化的大致历程,此处是难点,难就难在涉及的内容都是以前学习的动、植物类群知识,大多数学生基本遗忘。以往此处都是采用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旧知来完成,牵着学生走,教师说的.多,学生被动听,费时,知识也枯燥,课堂会很沉闷,效果不好。本课此处我采用了利用进化树拼图竞赛形式,精心设置了问题、要求,小组合作完成。事先精心准备了动、植物卡片,完整进化树框架,要求学生分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植物三组前台展示,下边的同学也以小纸条的形式合作拼图,而且给每组同学都发了旧知链接,辅助学生从旧知中获取新知,在此过程中,既给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机会,又充分体现了小组合作学习,发挥集体智慧突破难点,省时高效,较理想地实现了知识、技能目标。学生们积极主动参与,拼图游戏让所有学生动起来,扩大了参与面,让学生在动中、玩中领悟进化历程、总结进化趋势,使知识活起来,不枯燥,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满意之三:结论不前置。
最初领悟四步教学法的自主学习部分:即凡是学生在书中能找到答案的知识点均以问题形式放在自主学习部分,那么本课生物进化的总趋势结论学生在书中可一目了然,但并不明白、理解,所以我并没有将此放在自学提纲中,而是放在了探究问题之后,设置问题,让学生通过上边的探究游戏来总结得出这个结论,这样水到渠成,结论不前置。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体现了知识的递进、生成过程,培养了学生分析总结概括能力,知识技能双丰收。
再满意、再完美的课堂也会有瑕疵,本课感觉设计的很好,但由于本人能力、素质有限,演绎上仍有欠缺。
语言不精,不相信学生,叮嘱、强调的语言太多,今后小组讨论探究问题及要求明确之后,就无需再强调。
辅助教具:化石标本太小,后边的学生看不清,今后可以让学生传递一下,让每位学生都能亲眼看到化石上的遗迹,还可以以大组为单位发下去,辅助学生讨论,这样更能增加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另外不敢大胆彻底放手,这是新课改后最大的欠缺。比如:学生拼图采用分三组,事先卡片三组已分好,只需学生对号入座,拘限了学生。今后可以将动、植物卡片打乱,这样才能真正锻炼学生的思维分析能力,也更能检测出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内化程度。今后要继续反思、探索、领悟、适应新课改,不断提高、完善自己,让自己在新课堂上游刃有余。
生物的进化教学反思8
学生对生物进化的原因比较感兴趣,但理论性强,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教师应注意多从生活实际出发,通过资料分析、探究活动,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而通过模拟探究与实例分析这两个内容,则可以使原本学生很难理解的“自然选择学说”变得容易理解,使学生能够初步形成生物进化的基本观点。这节课的教学我个人认为处理得比较好的地方是:
一、通过“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 学生参与面广,积极性高。
教师引导学生亲身参与保护色的形成过程的模拟探究活动,并积极对模拟探究结果进行统计分析。让学生通过活动,去理解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进而形成自然选择这一生物进化的基本观点。把一个比较枯燥的.、理论性很强的学说型的教学内容生动化处理,使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同时,促进了学生的合作学习,增强集体意识,使分组学习有实效性,不留于形式。
二、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导,教师起组织、引导作用。
在学习自然选择学说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重点是引导,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体验与思考,大胆提出问题,通过互相交流,从而使他们的思维能力得到拓展,进而形成遗传和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环境的改变是生物进化的外在动力的进化原因。 例如:课堂教学中通过各种提问:过度繁殖带来的问题?生存斗争的原因?生存斗争的后果?等等。教师只是适时对学生进行引导,把实践和空间都留给学生进行思考、探究、交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不足之处是:新课的导入环节还不够新颖、突出。这是在以后的教学中应改进的地方。
生物的进化教学反思9
经过课后和老师们的交流和反思,我认为教学中仍然存在几点可以改进之处:
1、课堂引入可尝试其他方式,如由达尔文的所见所闻开始引导学生思考,学生能不能得出和达尔文一样的认识呢?让学生体验到自己也能像科学家一样思考问题,可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对保护色的动物举例如能借助多媒体效果应该更好,在实验室缺少了这个有利条件,仅能借助图片和标本,深感美中不足。
3、教学的主线应更明确一些,由于有将近25分钟的时间要花在模拟保护色的形成实验上,学生只是为了保护色而实验,可能忽视了前提是对生物进化原因的探究,容易让学生认为所有生物对环境的适应都只有保护色这一种方式。通过我对这一节课的教学反思,我觉得收获颇多,我相信作为一名教师只有在不断的实践中,通过自身的努力,加上最新的理念才可以进步。我会把这次活动当成自己的一个新的起点,在教学中不断的总结,不断的积累,使自己的教学有更大的进步。
尽管是第二次教这节课,但是还是感觉难度很大,备课过程中不断地对教材进行分析对比,但是对于生物进化的原因似乎我自己都模糊,再看过不同的资料以及通过查看相关的书籍对比之后,我才确定生物进化的原因有两个:内因是遗传和变异,外因是自然选择。
遗传和变异在自然界中是普遍存在的,遗传是指亲子间的相似性,而变异同样也是普遍存在的,每一代都存在变异,没有两个生物个体是完全相同的`,变异是随机产生的。变异的类型有两种,一种是可遗传变异,另一种是不可遗传变异。不可遗传变异是由环境引起的,遗传物质不改变。可遗传变异是遗传物质改变,可以遗传给下一代,引起可遗传变异的原因是: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
在遗传和变异的基础上经过自然选择,留下一些适应环境的生物,一代一代繁殖,于是生物就有了现代各式各样的生物。
这么一想确实是这样,我也把生物进化的原因理清楚了,只有这样,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才能让学生理解。
这节课可以先给学生介绍一些自然选择的例子,然后再介绍保护色,这样效果会好很多。
生物的进化教学反思10
生物进化的历程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任何一个人都无法亲身经历。学生普遍对该部分内容很感兴趣,同时也存在诸多疑问。因此,我就从激发学生兴趣入手,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本节内容,个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处理得比较好的地方有:
1、课前布置学生通过查找网络资源和查阅图书等方式,了解关于化石、研究生物进化方法、生物进化历程、恐龙灭绝的原因等问题,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拓展学生的视野,为学好这节课作了铺垫,也让学生从中发现问题,增强学习的欲望。
2、利用生动有趣的视频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也让学生从中了解到关于动物进化的大致历程。
3、在学习“研究生物进化的方法”这部分内容时,结合相关图片,用心设置问题,用问题来激发学生对主要内容的思考。另外,将课本内容形象化,便于学生接受新知识。例如:展示始祖鸟图片的同时,一起展示家鸽的图片,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将第3则资料中各种生物的细胞色素C的差异以表格数据形式展现,最后,学生通过归纳这几则资料所用到的共同的研究方法,认识到比较法在研究生物进化上的重要作用。
4、课前布置学生复习并归纳P55页中各种动物和植物的主要形态结构特点,了解这些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以这一步做铺垫,在课堂上再让学生通过合作完成进化树的贴图活动和动植物进化大致历程的归纳练习,加深学生对该内容的理解。最后,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概括出生物进化的总趋势。
5、以“恐龙灭绝之谜”为例来评价证据和假说,先让学生说出自己了解的关于恐龙灭绝的原因,给学生一个展示的平台,展示他们课外收集到的资料,也从中感受与同学分享信息的快乐。但假说是否成立,要靠证据证明,哪些证据能够证明先有的假说呢?通过P57“技能训练”的练习来引导学生评价证据和假说的关系。
在对学生的差异评价中发现,绝大多数学生对本节重难点掌握地比较好。但从学生和其他老师的反馈意见中,我认为在教学中需要加强和改进有三点:一是要强化教学用语的简练、生动和形象,二是要更多地运用鼓励性教学,三是要进一步加强自己的知识储备。反思本节课程实施的现实状况,特提出以下建议:
1、对于分析化石在地层中的.分布特点,我是采取图片分析的方法引导学生得出化石在地层中的分布特点,要想加深学生对此的深入认识,有条件的话,可以让学生课前先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地层中化石的分布特点;也可以设置这样一个活动:给学生提供一些动植物的化石图片或名片,准备地层纵剖图,让同学分组,将这些化石图片或名片贴到相应的位置,看哪组贴得最快最好,通过游戏,让学生更深理解化石在地层中的分布特点,也体会合作的快乐。
2、对于生物进化的大致历程,为了方便学生更好掌握这部分内容,可以课前设置一些连线的练习或问题等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各种动植物的主要特征,并通过比较认识动物或植物之间的进化水平。
生物的进化教学反思11
(1)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通过学生自己设计、操作、分析实验,将课下活动与课上学习相结合,使学生有了充分表现自己、发挥自己想象力、创造力的时间和空间。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互相帮助,互相启发,在讨论中碰撞出创造思维的火花,体会了相互合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训练了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思维过程。研究性学习让学生从身边熟知的、感兴趣的.事物和现象入手提出问题,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究研讨,亲身体验了应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
(3)加强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在研讨活动中,学生可提出不同的设计方案和结果,鼓励学生开展讨论,各抒己见,大胆质疑,体现了研究性学习培养科学态度、求新、求异精神的主旨。
(4)教学效果良好。研究性学习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有助于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积极探究、勇于表达的学习习惯。
生物的进化教学反思12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我是这样安排的:先让学生阅读课本英国曼彻斯特地区两种桦尺蠖的数量随环境的改变而改变的事例,再引导学生分析其变化原因,再通过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的探究活动,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生物进化的过程和原因,最后从理性层面上概述自然选择学说,形成生物进化的'基本观点。
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基本能积极参与到探究实验活动中来,科学地分析实验结果,主动获取知识,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以下是我上完这节课后和老师们交流后的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教学我认为处理的比较好的地方是:
1、通过课本桦尺蠖体色随环境改变而进化的事例分析,使一个理论性很强的学说型教学内容变得简单,并通过一系列问题串的设置,使浑浊的思路变得清晰。
2、向学生展示有关保护色、警戒色以及拟态的生动形象的图片,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我认为教学中存在几点可以改进的地方是:
1、在探究过程中,花费时间过长,导致后面从理性层面上概述自然选择学说部分时间仓促。如果在实验方法上进行改进,既可以节省时间完成学习任务,又可以降低实验难度,增加可操作性。主要改进是:
一是将小纸片总数量由100张减少为50张,颜色增加为五种,各10张;
二是将每代幸存者繁殖3个子代改为2个子代;
三是只繁殖3代基本上就能够看到较理想的效果了。
2、在探究过程中,教师引导组织不够,导致趣味性很强而知识性不够。以后再进行该内容的教学时,应注意以下几点:组织同学严肃认真、相互配合;发挥小组长的作用,各组员统一听从组长的指挥;要及时记录小纸片的数量,并进行分析;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生物的进化教学反思13
种群和物种。关于种群和物种的概念的比较,是教学中的热点和疑点问题。事实上如果教学中,老师对这二个概念没有比较明确具体的认识,上课就会显得底气不足。下面列表做一比较:
种群物种
概念指生活在同一地点的同种生物的一群个体。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生活和繁殖的单位。同一种群内的个体之间可以进行基因交流,是指分布在一定自然区域,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而且在自然状态下能够相互繁殖,并且能产生可育的后代。
生活地域同一地点一定自然区域,同一地点或不同地点
相互联系一个物种可以包括多个种群(例如同种鲫鱼可以生活在不同的池塘、湖泊等,形成一个个彼此被陆地隔离的的种群)。同一物种的多个种群之间存在着地理隔离,长期下去可能发展为不同的亚种,而可能形成多个新物种
从宏观方面看,种群是进行繁殖的单位,从微观方面看,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所以它是进化的单位。
一根主线。由于自然选择学说也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核心。在教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时,始终都要注意贯穿这一思想: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过程实际上也的自然选择和进化的过程;变异是不定向的,过度繁殖、突变和基因重组为选择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材料。环境在自然选择中起了重要作用。同一物种不同种群形成不同物种的过程实际上也是是不同环境对其定向选择和积累的过程。变异、选择和遗传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自然选择通过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而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
对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应尽量引导学生运用实例来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例如,在讲种群的概念时可列举下列实例让学生进行判断。
下列哪项属于种群?(A.一个池塘的所以鱼类 B.一个稻田里的所有昆虫 C.一片草地的所有蒲公英 D.分散在各湖泊、河流的鲤鱼) ”
又如,在讲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时,可将课本中的相关材料改编成问题形式呈现给学生,并要求他们做相应的回答。
材料1.英国的曼彻斯特地区有一种桦尺蠖,它夜间活动,白天栖息在树干上。(说明生物具有应激性和适应性)
材料2.自然条件下桦尺蠖触角和足有长的也有短的,体色有深些的也有浅些的(说明生物存在着变异现象)
材料3. 试验表明, 桦尺蠖之间能进行相互杂交,黑色的华尺蠖杂交能产生浅色的`华尺蠖,而浅色的桦尺蠖之间杂交其下代都是浅色的。(说明这些桦尺蠖是属于同一个物种。黑色是显性性状,是由显性基因控制的)
材料4.19世纪中叶以前,浅色的桦尺蠖数量较多,到20世纪中叶则是黑色的桦尺蠖成了常见类型。这种现象被成为桦尺蠖的“工业黑化现象”。(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环境对生物的生存会产生影响,自然选择是通过生存斗争来实现的)
在引导学生分析作答的基础上。要求学生从基因水平做进一步的分析:
材料5 桦尺蠖的黑色是由显性基因S控制的,浅色是由隐性基因s控制的。19世纪中叶以前的桦尺蠖种群中S基因的频率只有5%以下,而到了20世纪中叶则上升到95%以上。
19世纪中叶以前曼彻斯特地区的树干上长满了浅色的地衣,而后来因为工业的发展,工厂排出的煤烟使地衣不能生存,树皮也熏成了黑色。
要求回答:1. 基因S频率变化的原因是什么?2.生物变异是否是定向的?基因频率的改变是否是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否是定向的?
要求学生当堂回答这些问题,不仅有利于巩固知识,而且有利于培养其语言表达能力、进而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拓展思维。教材在将“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时,就基因突变的特点进行了解释。大意是,突变率低不等于突变个体的绝对数少,突变往往有害,但有害是相对的。其实这里可以顺便指出,突变率低也说明生物遗传物质的相对稳定性。突变往往有害也说明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突变是产生等位基因的过程,等位基因的增加,也增大的基因重组的机会,而提高变异的机会。
联系巩固。在讲突变时,一定要通过引导学生回忆前面所学的相关知识。例如可引导学生分析:
为什么马和驴的后代(骡)是不育的?(可结合其染色体情况加以分析,音位骡体细胞含63条染色体,在减数分裂时,因为联会发生紊乱,不能形成生殖细胞,所以是不育的)
生物的进化教学反思14
《生物的进化》属于高中生物下册第七章内容。
在第一课时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种群,种群基因库、基因频率的概念,以及基因频率的计算方法;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的原因等知识的支持下,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对桦尺蠖在工业区体色变黑例子的学习,了解自然选择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了解隔离的概念和类型,以及隔离与物种形成的关系。
教学重点是:自然选择在生物进化过程中的作用;隔离的概念和类型,以及物种形成的方式。
我的教学过程和设计意图如图所示:
目标与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质疑:突变和基因重组只是提供了生物进化的原材料,那么是什么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呢?
呈现课前收集或准备的资料,提出自然选择。
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1.演示不同环境中桦尺蠖图象资料。引导学生观察桦尺蠖生活习性和结构上的特点。
2.从宏观(性状)和微观(基因)两个方面分析英国从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中期,桦尺蠖比例的变化,说明桦尺蠖进化过程的原因。
3.角色扮演环节:曼彻斯特区环保局首席执行官。为了解决环境污染问题,你会怎么做?并预测桦尺蠖的体色会发生什么变化?突出环保概念。观察、设想、讨论、交流与作答。让学生通过真实的图片资料和数据资料来了解生物进化的.过程,从而获得准确的结论。
知识链结点质疑:
1.桦尺蠖的进化过程中是否产生了新的物种?引出物种概念。
2.同一物种有没有不能交尾的情况?引出地理隔离概念。
3.不同物种有没有可以交尾的情况?引出生殖隔离概念。讨论,交流作答,归纳。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气氛空前高涨。
隔离导致物种形成
1.给出加拉帕戈斯群岛地图。请同学们用地理知识估算岛与岛之间的距离。再出示不同岛上的植被情况(突出果实的大小),让学生了解各岛屿的生存条件。最后出示有不同特征的地雀,特别突出地雀喙形大小的特征。
2.质疑:根据不同岛屿的生态环境特点分析14种地雀形成显著差异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教师根据学生讨论结果归纳总结。分组讨论,组内、组间交流、归纳。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给予学生时间,空间,自行归纳。
生物的进化教学反思15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内容很有意思,先是通过一个问题引领学生对进化有个大致认识,然后通过学习拉马克的用进废退学说以及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内容,用这两个观点来解释为什么长颈鹿的`脖子那么长,对比进行学习,另外又用多媒体课件来展示原本很难理解的内容,通过直观展示将理性内容转化为感性认识,这样学习起来更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起来既轻松又容易掌握。并且在学习中设置不同的问题让学生讨论积极发言,使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又让不同的学生得到大家的认可,增加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对生物课的兴趣。
这节研究课让我深深感到:开展诱导探究教学,进行课程改革,最根本是要转变教学观念,真正地让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实现,能够在教师的诱导下,独立地完成学习任务。让学生真正地“动a起来,那要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