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非煤安全避险六大系统简介
安全避险六大系统简介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国发〔2010〕23号)精神,进一步提高金属非金属地下矿山安全生产保障能力,国家安全监管总局组织制定了《金属非金属地下矿山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安装使用和监督检查暂行规定》。
矿山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包括:检测监控系统、井下人员定位系统、井下紧急避险系统、矿井压风自救系统、矿井供水施救系统和矿井通信联络系统。迪迈所推出的“六大系统”解决方案,指挥调度系统平台,建成后可以实现矿山的井上和井下的语音通讯、人员、设备跟踪定位、井下关键设备(如风机、水泵等)的远程监控、井下关键位置的图像视频监测监控、以及各种环境参数(如CO、NO2等)的监测监控等。在此基础上实现统一生产指挥调度。即:管理和指挥调度人员可以无需下井,根据井下反馈到主控室的实时数据,统一进行生产调度指挥,提高生产效率,及时排除安全隐患。
监测监控系统
监测监控系统的功能一是“测”,即检测各种环境安全参数、设备工况参数、过程控制参数等;二是“控”,即根据检测参数去控制安全装置、报警装置、生产设备、执行机构等。若系统仅用于生产过程的监测,当安全参数达到极限值时产生显示及声、光报警等输出,此类系统一般称为监测系统;除监测外还参与一些简单的开关量控制,如断电、闭锁等,此类系统一般称为监测监控系统。
1、所有地下矿山应于2011年底前建立井下安全监测监控系统,实现对井下工作地点、主要场所和有毒有害气体浓度、风速的动态监控。煤矿安全监测监控系统安装执行《煤矿安全监控系统及检测仪器使用管理规范》(AQ1029—2007)。
(1)视频传感器的设置。
非煤地下矿山绞车房、主提升绞车道、井底车场、水泵房、主要机电峒室、采掘工作面、采空区地压监测点、井下炸药库等地点必须设置视频传感器。
(2)瓦斯传感器设置。
煤矿采掘工作面、位于回风流中的机电峒室及测风站、串联通风的下一工作面进风流中必须设置瓦斯传感器;采掘工作面瓦斯传感器数量不少于2个;瓦斯传感器的报警、断电、复电浓度按照《煤矿安全规程》规定执行,并实现瓦斯电闭锁。
(3)风速传感器设置。
①矿井各采掘工作面、总回风巷应设置风速传感器。当风速低于或超过《金属非金属矿山安全规程》的规定值时,应能发出报警信号;煤矿风速传感器要实现风电闭锁。
②风速传感器应设置在巷道顶部中央,距顶板不得小于0.3m,距巷壁不得小于0.2m。传感器应有防止爆破冲击的措施,对行人行车不造成影响。
(4)一氧化碳传感器设置。
①开采有自然发火倾向性矿床的地下矿山,应设置一氧化碳传感器。
②一氧化碳传感器设置地点:采掘工作面、自然发火观测点、封闭火区防火墙外、采区回风巷、矿井总回风巷;各地点不少于1个。
③一氧化碳传感器报警浓度应设定为0.0024%。
④一氧化碳传感器应垂直悬挂,距顶板不得大于0.3m,距巷壁不得小于0.2m。传感器应有防止爆破冲击的防护设施或措施,对行人行车不造成影响。
(5)温度传感器设置。
①开采有自然发火倾向性矿床的地下矿山,其采掘工作面、自然发火观测点、封闭火区防火墙外、采区回风巷、矿井总回风巷应设置温度传感器,各地点不少于1个。
②其它地下矿山主要机电峒室、矿井总回风巷测风站应设置温度传感器,各地点不少于1个。
③采掘工作面温度传感器报警值为30℃;机电硐室内温度传感器报警值为34℃;其它地点温度传感器报警值参照采掘工作面设置。
(6)其它传感器设置。
开采高硫矿床的地下矿山,应在采掘工作面设置硫化氢、二氧化硫等有毒有害气体传感器。硫化氢传感器报警值为0.00066%,二氧化硫传感器报警值为0.0005%。
2、存在大面积采空区、工程地质复杂、有严重地压活动的地下矿山企业,应于2012年底前建立完善地压监测监控系统,实现对采空区稳定性、顶板压力、位移变化等的动态监控。
3、监测监控系统要具有数据显示、传输、存储、处理、打印、声光报警、控制等功能,实行24小时连续运行。
井下人员定位系统
井下人员及设备定位系统是集井下人员考勤、跟踪定位、灾后急救、日常管理等一体的综合性运用系统,集合了国内识别技术、传输技术、软件技术等最顶尖的产品和技术,是目前国内技术最先进、运行最稳定、设计最专业化的井下人员定位系统。
井下人员定位系统能够及时、准确的将井下各个区域人员及设备的动态情况反映到地面计算机系统,使管理人员能够随时掌握井下人员、设备的分布状况和每个矿工的运动轨迹,以便于进行更加合理的调度管理。当事故发生时,救援人员也可根据井下人员及设备定位系统所提供的数据、图形,迅速了解有关人员的位置情况,及时采取相应的救援措施,提高应急救援工作的效率。
1、煤系地下矿山应执行《煤矿井下作业人员管理系统使用规范》(AQ1048-2007),于2011年底前建立并完善井下人员定位系统;其它地下矿山应于2013年6月底前建立并完善井下人员定位系统。
2、井下人员定位系统应具有监控井下各个作业区域人员的动态分布及变化情况的功能,必须覆盖井下所有巷道及采掘作业点,确保能够实时掌握井下各个作业区域人员的动态分布及变化情况。系统数据必须能够与监测监控系统集成、兼容,并接入统一的数据接口,实现专人监管。
3、单班井下作业人员少于30人的,可以不建立井下人员定位系统,但必须建立人员出入井信息管理系统。人员出入井信息管理系统应保证能准确掌握井下各个区域作业人员的数量。
井下紧急避险系统
井下紧急避险设施有自救器、救生舱、避难所、防透水型固定式避难所。
1、所有地下矿山应于2013年6月底前建立并完善紧急避险系统,其中,高瓦斯及煤与瓦斯突出矿井应于2012年6月底前建立紧急避险系统。紧急避险系统包括个人防护用品配备、设置紧急避灾峒室和可移动式救生舱。
2、煤系地下矿山每个生产水平至少设置一个永久避灾硐室;其它地下矿山井下生产集中区域至少设置一个永久避灾硐室。
3、所有地下矿山应在紧急避灾峒室内贮存隔离式自救器,数量按井下单班最多出勤人数的120%配备,自救器额定防护时间不少于30分钟。其中,煤系地下矿山所有入井人员应随身配戴。
4、永久避灾硐室周边超过1000m以上的作业地点,应至少设置一个移动式救生舱。
5、避灾硐室应设置在岩石坚硬稳固的地方,采用喷浆、锚网喷等支护方式,配备有照明、通讯、供水、供气设施,灾变时能有效防止有毒有害气体和外部涌水浸入,并配备满足当班作业人员1周所需要的饮水、食品,有毒有害气体检测仪器、急救药品。避灾硐室总容量应能容纳井下最大班全部人员。
6、移动式救生舱选择经安全监管和行业主管部门认可的规范产品。
7、在井口显著位置建立井下避灾指示图,主要巷道悬挂避灾指示标牌。救生舱
矿用可移动式逃生救生舱(以下简称救生舱)是一种新型的煤矿井下逃生避难装备。将其放置于采掘工作面附近,当煤矿井下突发重大事故时,井下遇险人员在不能立即升井逃生脱险的紧急情况下,可快速进入救生舱内等待救援,对改变单纯依赖外部救援的矿难应急救援模式,由被动待援到主动自救与外部救援相结合,使救援工作科学、有序、有效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避难所
避难所建立在矿井下各危险工作区域的密闭空间,依托矿井巷道构筑而成,具备很好的防护性能,能够抵御一定的外力冲击;硐室内提供生存必需的氧气、水、食物、急救药品、废气处理等设施。当灾变发生时,遇险人员可迅速躲进避难所等待外部救援,是降低遇险人员伤亡率的最有效途径。对于挽救井下幸存人员的生命具有积极而重大的意义。
2009年8月,福建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委托龙安科技研究“矿山井下防透水型固定式避难所”课题,并在龙岩马坑矿业开展试点研究工作。根据2010年2月1日中国科学院上海科技查新咨询中心出具的《科技查新报告》为国内首个防透水型固定式避难所。通过福建省安全监督管理局验收并通过科技局的科技成果鉴定为国内领先水平。该技术具有新颖性,填补了国内矿山安全避险设施的空白,避难所,救生舱使用开创了国内矿山安全开采的新纪元。
自救器
其主要用途就是在井下发生火灾、瓦斯、煤尘爆炸,煤与瓦斯突出或二氧化碳突出事故时,供井下人员佩戴脱险,免于中毒或窒息死亡。自救器按其作用原理可分为过滤式和隔离式两种。隔离式自救器又分为化学氧和压缩氧自救器两种。
矿井压风自救系统
压缩空气自救装置是一种固定在生产场所附近的固定自救装置,当发生煤和瓦斯突出或突出前有预兆出现时,工作人员近进入自救装置,打开压气阀避灾。它的气源来自于生产动力系统——压缩空气管路系统。由于管路内的压缩空气具有较高的压力和流量,不能直接用于呼吸,必须经过减压、节流使其达到适宜人体呼吸的压力和流量值,并要同时解决消声(由于减压引起)和空气净化问题。通过可调式气流阀调节节流面积,以适应不同供风压力下的流量要求,按健康人在静止状态吸气20L/min,在剧烈运动和紧张状态下吸气60~80L/min的标准,确定压风自救装置的供风量应≥100L/min。
1、所有地下矿山应于2011年6月底前建立压风自救系统。
2、矿山地面至少安装一台空气压缩机用于灾变时向各采掘工作面、避灾硐室(场所)供风,空气压缩机容量不少于10立方米。
3、井下压风管路应采用钢管材料,并采取防护措施,防止因灾变破坏。压风干管直径不少于100毫米,井下各作业地点及避灾硐室(场所)处应设置供气阀门,主要行人巷道每200米设置1个供气阀门。
4、井下不得使用柴油空气压缩机。
供水施救系统
所有采掘工作面和其他人员较集中的地点、井下各作业地点及避灾硐室(场所)处设置供水阀门,保证各采掘作业地点在灾变期间能够实现提供应急供水。按照《煤矿安全规程》要求设置三通及阀门。
井下供水管路应采用钢管材料,并加强维护,保证正常供水。
1、所有地下矿山应于2011年6月底前建立并完善供水施救系统,确保灾变时能够为采掘作业地点、避灾硐室(场所)等处提供充足的水源。
2、井下供水管路应采用钢管材料,并加强维护,保证正常供水。井下各作业地点及避灾硐室(场所)等处应设置供水阀门,主要行人巷道每200米设置1个供水阀门。
3、矿山地面应建有供水水池,与井下供水管路相连接,水池容量不少于200立方米。
矿井通信联络系统
在主副井绞车房、井底车场、运输调度室、采区变电所、水泵房等主要机电设备硐室和采掘工作面以及采区、水平最高点,应安设电话。井下避难硐室(救生舱)、井下主要水泵房、井下中央变电所和突出煤层采掘工作面、爆破时撤离人员集中地点等,必须设有直通矿调度室的电话。要积极推广使用井下无线通讯系统、井下广播系统。发生险情时,要及时通知井下人员撤离。
1、所有地下矿山应于2011年6月底前建立并完善井下通信联络系统,确保在灾变期间能够及时通知井下人员撤离和实现与避险人员通话的要求。
2.地面调度室、主通风机房、主提升机房、井底车场、各中段信号峒室、井下绞车房、变电所、水泵房、炸药库、避灾硐室(场所)等地点,应设有可靠的通信联络系统。
3.矿井井筒通讯电缆线路分设两条,从不同的井筒进入井下配线设备,其中任何一条通讯电缆发生故障,另一条通讯电缆的容量应能担负井下各通讯终端的通讯能力。井下通讯终端设备,应具有防水、防腐、防尘功能。
4.采用无线通讯系统的地下矿山企业,通讯信号应覆盖有人员流动的井筒、运输巷道、生产巷道、采掘工作面和避灾硐室(场所)。
第二篇:安全避险六大系统
中祥和瑞煤业有限公司
煤矿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工程方案
编制:郑金志
矿长:马峰
2011年3月6日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
工作的通知》(国发[2010]23号文及《国家安全监督总局国家煤矿安监局关于建设完善煤矿井下安全避灾“六大系统”的通知》(安监总煤【2010】46号)文件精神,进一步加强煤矿安全保障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公司煤矿安全保障能力。和瑞煤业领导研究决定成立“六大系统”工程建设领导小组。
一、加强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工程建设,完善工程进度、质量管理工作的领导,有“六大系统”工程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对该工程具体工作的平衡、协调、督办和验收。
工程领导小组组长:马峰
副组长:王国栋樊庚辰郑金志牛长明
屈书伟牛德元
成员:赵刚军黎金坡韩建伟李铁川
鲁现有史国付田孝峰李战军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调度室,办公室主任由牛德元担任。
二、“六大系统”工程计划和进度:
1、监测监控系统建设,公司计划监测监控系统进行了
升级改造,更换旧的监控设备,购置新的监控设备,对各监测监控点进行合理的布局,增加各种传感器,有效预防安全
事故的发生。计划安装双电源设备,并且计划与省公司联网。
2、井下人员定位系统:现有人员定位系统一套,射频发射器150个。
3、压风自救系统:风井地面已安装两台螺杆式空气压缩机,PLC电控系统,空气压缩机安全设施齐全,压风管路采用直径75毫米的无缝钢管,管壁厚度5毫米,经风井井筒到井下各个用风地点,因长期停产部分巷道压垮,压风管路已破坏,计划到复工复产后及时恢复管路通风。
4、通讯联络系统:我公司采用程控电话总机型号;AK8120型80数字程控,现已安装电话地面通讯联络系统40门,井下安装25门,计划井下再增加通讯联络电话25门,把电话普及到各个工作地点,保证通讯畅通。
5、供水施救工程建设:风井地面静压水池容积300立方,供水水源充足,供水管路经风井井筒到井下各个用水池地点,机巷内有洒水喷雾装置,供水管路直径75毫米,厚度为5毫米的无缝钢管。巷道内每隔50米装设阀门,采面掘进头水管都已安装到位,因长期停产部分巷道压垮,降尘管路已被破坏,计划到复工复产后及时恢复管路通水。
6、紧急避险:根据公司文件要求和《煤矿安全规程》规定入井人员携带防护时间不低于30分钟的自救器,我公司经过领导协商决定按规定要求在井下建立三个紧急避险硐室,每个硐室能容纳人员不低于60人,硐室内装设有供
风供水装置,并备有自救器和食品,计划到复工复产后施工。
三、“六大系统”工程建设目标责任:
1、由机电矿长屈书伟负责通讯、监控系统和人员定位系统安装、使用和日常维护。
2、由生产矿长王国栋负责压风自救、供水设施安装、使用和日常维护。
3、由生产矿长王国栋负责紧急避险系统落实工程建设。
4、由技术矿长郑金志负责“六大系统”的设计和技术指导。
5、由安全矿长牛长明负责监督落实“六大系统”的施工质量标准。
6、由经营矿长樊庚辰负责“六大系统”所需的物资供应。
7、由矿长马峰负责保证“六大系统”安装所需的物资供应。
四、“六大系统”工程建设的要求:
1、各系统的负责人应严格按照公司的文件要求的时间进行施工。
2、施工一定要保质保量。
3、每天早会由施工负责人通报各系统施工情况。
4、每天下午两点半由矿长马峰主持各系统施工的平衡会。
5、各系统施工负责人要严格按照措施施工,对施工缓慢的责任人严格按照矿规定进行处罚。
6、保证施工安全、施工质量、施工进度。
平顶山市中祥和瑞煤业有限公司2011年3月6日
第三篇:安全避险六大系统
安全避险六大系统
作业前,区队全体施工人员必须进行贯彻培训,熟悉安全避险六大系统,确保安全生产顺利进行。
一、监测监控系统
1、爆破工、区队长、工程技术人员、班长、井下电钳工下井时,必须随身携带便携式甲烷检测仪,瓦斯检查工必须携带光学甲烷检测仪。
2、作业过程中必须按照要求,建设完善监测监控系统,实现对作业区域内甲烷和一氧化碳的浓度、温度、风速等的动态监控。
3、安装的监测监控系统装置必须符合《煤矿安全监控系统通用技术要求》(AQ6201—2006)的规定,并取得煤矿矿用产品安全标志。监测监控系统各配套设备应与安全标志证书中所列产品一致。
4、按照规定安装甲烷、馈电、设备开停、风压、风速、一氧化碳、烟雾、温度、风门、风筒等传感器,安装数量、地点和位置必须符合《煤矿安全监控系统及检测仪器使用管理规范》(AQ1029-2007)要求。
5、按规定有检测中心对瓦斯传感器定期调校,保证监测数据准确可靠。
6、监测监控系统在瓦斯超限后应能迅速自动切断被控设备的电源,并保持闭锁状态。
7、监测监控系统应能对紧急避险设施内外的甲烷和一氧化碳浓度等环境参数进行实时监测。
二、井下人员定位系统
1、所有入井人员必须携带定位仪,未携带定位仪不许入井。
2、定位仪固定在灯线上,不允许私自卸下。
3、定位仪要按照使用要求定期更换电池,确保能够正常使用。
三、井下紧急避险系统
1、紧急避险系统应与监测监控、人员定位、压风自救、供水施救、通信联络等系统相互连接,在紧急避险系统安全防护功能基础上,依靠其他避险系统的支持,提升紧急避险系统的安全防护能力。
2、紧急避险设施应具备安全防护、氧气供给保障、有害气体去除、环境监测、通讯、照明、动力供应、人员生存保障等基本功能,在无任何外界支持的条件下额定防护时间不低于96小时。
3、紧急避险设施的容量应满足服务区域所有人员紧急避险需要,包括生产人员、管理人员及可能出现的其他临时人员,并按规定留有一定的备用系数。
4、紧急避险设施的设置要与避灾路线相结合,紧急避险设施应有清晰、醒目的标识。
5、紧急避险系统应随井下采掘系统的变化及时调整和补充完善,包括紧急避险设施、配套系统、避灾路线和应急预案等。
6、紧急避险设施的配套设备应符合相关标准的规定,纳入安全标志管理的应取得煤矿矿用产品安全标志。可移动式救生舱应符合相关规定,并取得煤矿矿用产品安全标志。
四、矿井压风自救系统
1、所有入井人员必须携带自救器,未携带自救器不许入井。
2、自掘进面回风口开始,距迎头25-40m的距离设置一压风三通阀门装置,然后每500m设置一组压风三通阀门装置。
3、压风供应泵站必须设置在地面,压风自救系统安装在掘进工作面巷道和回采工作面巷道内压缩空气管道上,安装地点应在宽敞、支护良好、没有杂物堆放的人行道侧,人行道宽度应保持在0.8m以上,管路安装高度应距底板1.5m,便于现场人员自救应用。
4、压风自救装置应具有变径、减压、节流、消噪声、过滤和开关等功能。
5、压风自救装置零、部件的连接要可靠,不得存在无风、漏风或自救袋破损长度超过5mm的现象。
6、压风自救系统适用的压风管道供气压力为0.3~0.7 MPa,在0.3 MPa压力时,每台压风自救装置的供气量不少于100~150 L/min范围内。
7、压风自救装置工作时的噪声不得大于85 dB(A)。
8、压风自救系统的管路规格不小于φ50mm。
五、矿井供水施救系统
1、铺设供水施救系统管路,并与采区供水系统连接。
2、供水水源应引自消防水池或专用水池。
3、避灾路线上应敷设供水管路,压风自救装置处和供压气阀门附近应安装供水阀门。
4、供水管路应接入紧急避险设施,并设置供水阀,水量和水压应满足额定数量人员避险时的需要,接入避难硐室或救生舱前的20米供水管路要采取保护措施。
5、供水施救系统应能在紧急情况下为避险人员供水、输送营养液提供条件。
六、矿井通信联络系统
1、安装有线调度电话系统,电话机应使用本质安全型。
2、距掘进工作面30~50米范围内,应安设电话;采掘工作面的巷道长度大于1000米时,在巷道中部应安设电话。
3、电话应设置在便于观察、调试、检验和围岩稳定、支护良好、无淋水、无杂物的地点。
4、通信联络系统的配套设备应符合相关标准规定,应取得煤矿矿用产品安全标志。
第四篇:安全避险“六大系统”
裕隆公司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安装标准
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国发〔2010〕23号)精神和《金属非金属矿山安全规程》(GB16423-2006)等有关规定,制定出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安装标准。安全避险“六大系统”是指监测监控系统、井下人员定位系统、紧急避险系统、压风自救系统、供水施救系统和通信联络系统。安装标准如下:
(一)、监测监控系统。
按《煤矿安全监控系统通用技术要求》执行。
(二)、井下人员定位系统。
1.各矿应于2010年 底前,建设完善井下人员定位系统。当班井下作业人员数少于30人的,应建立人员出入井信息管理系统。
2.井下人员定位系统应具有监控井下各个作业区域人员的动态分布及变化情况的功能。人员出入井信息管理系统应保证能准确掌握井下各个区域作业人员的数量。
(三)、紧急避险系统。
1.应于2011年底前在每个采区中段至少设置一个避灾硐室或救生舱。独头巷道掘进时,应每掘进500m设置一个避灾硐室或救生舱。
2.避灾硐室或救生舱应设置在岩石坚硬稳固的地方。避灾硐室应能有效防止有毒有害气体和井下涌水进入,并配备满足当班作业人员1周所需要的饮水、食品,配备自救器、有毒有害气体检测仪器、急救药品和照明设备,以及直通地面调度室的电话,安装供风、供水管路并设置阀门。
(四)、压风自救系统。
1.各矿应于2010年底前在按 要求建立压风系统的基础上,根据采掘作业的地点在灾变期间能够提供压风供气的要求,建立完善压风自救系统。
2.空气压缩机应安装在地面,压风系统供气能力应能满足采掘工作面最大班出勤人数正常呼吸的1.2倍。
3、压风管路应随采掘工作面的变动缩短或延长,压风钢管距工作面的距离不得超过10米。
4.井下压风管路应采用钢管材料,管内径不小于25毫米并采取防护措施,防止因灾变破坏。井下各作业地点及避灾硐室(场所)处应设置供气阀门。
5压风系统要每班值班长或跟班对领导试通气一次,并把通气情况填入检查记录本中。每季度全面检修一次,并做好检修记录。
(五)、供水施救系统。
1.各矿应于2010年底前在现有生产和消防供水系统的基础上,按照为采掘作业地点及灾变时人员集中场所能够提供水源的要求,建立完善供
2、供水管路应随采掘工作面的变动缩短或延长,供水钢管距工作面的距离不得超过10米。
3、地面应设置不小于10立方米引用水池,储备不少于8立方米,水质应符合饮用水标准,供水管路应用三通与井下消防降尘管路相连。
4.井下供水管路应采用钢管材料,并加强维护,保证正常供水。井下各作业地点及避灾硐室(场所)处应设置供水阀门。
(六)、井下通信联络系统。
1.各矿应于2010年底前按在灾变期间能够及时通知人员撤离和实现与避险人员通话的要求,完善井下通信联络系统。
2.地面调度室至主、副提升机房、井下各中段采区、主、副井底、装卸矿点、井下车场、主要机电硐室、井下变电所、主要泵房、主通风机房、避灾硐室(场所)、采掘工作面、爆破时撤离人员集中地点等,应设有可靠的通信联络系统。
3.矿井井筒通讯电缆线路一般分设两条通讯电缆,从不同的井筒进入井下配线设备,其中任何一条通讯电缆发生故障,另一条通讯电缆的容量应能担负井下各通讯终端的通讯能力。井下通讯终端设备,应具有防水、防腐、防尘功能。
4.采用无线通讯系统的煤矿,通讯信号应覆盖有人员流动的竖井、斜井、运输巷道、生产巷道和主要采掘工作面。
第五篇:安全避险“六大系统”
第四节安全避险“六大系统”
根据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国家煤矿安监局关于建设完善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的通知(安监总煤装〔2010〕146号)以及安监总煤装〔2011〕15号《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建设管理暂行规定》。本矿井重点设计并建立完善以下六大系统。
一、矿井监测监控系统
设计选用KJ90N型煤矿综合安全监测监控系统,该系统是一套集矿井安全监测、生产工况监控、网络信息管理及多种监测子系统为一体的全网络化矿井安全生产综合监控系统。具体详见第七章相关内容。
二、井下人员定位系统
为保证井下工作人员的安全,并加强人员管理,矿井装备一套KJ69J型矿井人员定位管理系统。该系统采用远距离无线射频识别技术、远程通讯技术、计算机编程与网络技术以及防爆技术等,可实现对入井人员的实时监测、跟踪定位、轨迹回放、考勤管理、报表查询、信息网络发布、双向通讯、人机交互、紧急搜救、生产调度等功能,为煤矿安全生产以及紧急救援提供第一手可靠的决策实时信息,系统可方便接入综合自动化网络平台。
六、通信联络系统
矿井行政通信设置一套DDK-6型矿用数字程控调度交换机。
在井下采、掘工作面、变电所、胶带输送机机头、机电硐室以及避难场所等处均安装矿用本安型调度电话机。主要生产环节之间还设有直通电话机:井下水泵房、井下中央变电所、井下避难硐室、矿井地面110kV变电所、矿山救护队、地面通风机房等重要场所均设有直接与矿井调度监控中心通话的直通电话。矿井调度监控中心与本地通信网络中心设直通电话。
为井下流动人员安全报警、及时处理井下意外情况,井下设KT18型无线通讯系统。在井筒、运输大巷及采掘工作面顺槽等处敷设通讯电缆并安装基站,给有关人员配备本安手机,实现井下移动通讯。无线通讯系统通过接口与矿调度总机相连,构成全矿井上、下通讯网络。井下设CMKXY(2009)型井下语音广播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