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商业运作模式之案例分析
伟大企业的商业运作模式——案例分析
在股市上,总有一些企业在不断创造奇迹。例如贵州茅台,从04年的20多元一股,到现在变成200多元一股;张裕A从04年的近10元积极攀升到了120元左右,类似的还有青岛啤酒、云南白药等等,难道这些只是股市中的特例,他们是否会代表着某一种商业模式的成功呢?
一、核心价值衍生模式——代表:云南白药
中国的医药企业常常存在这样的发展瓶颈,一旦离开纯粹的医疗流通领域,几乎就无法在其他市场领域拓展自己的产品。2001年,云南白药的领导者王明辉提出了一个很大胆的想法,要进行产品创新。云南白药在王明辉的带领下开始围绕保密配方与材料科学的结合进行产品创新,公司将此称之为“两翼产品”,主要包括:白药创可贴、云南白药牙膏及其他药妆产品。该公司将将云南白药的神奇疗效添加到其他成熟产品中,摒弃了“核心竞争力”观念,把保密的白药配方变成其他产品的“添加剂”,重新展现了自身独特的资源价值。
利用这个模式取得成功的,不仅仅是云南白药,我们还可以想到一个百年的伟大企业——强生集团。美国强生(Johnson & Johnson)成立于1886年,是世界上规模大、强生产品多元化的医疗卫生保健品及消费者护理产品公司。期初强生也仅仅是一个医药公司,后来利用其强大的科研能力,推出了邦迪、婴儿用品等等家喻户晓的产品。
每个企业都有其核心价值,当然需要紧抓不放,但也切不可因此而守旧不求上进,应该以此为中心,不断向外拓展,更充分地利用核心价值,凸显核心价值,提升公司的内在价值。这也归功于这些企业的资源整合能力,改变了整个价值链的游戏规则。
二、继承传统,开拓创新——代表:贵州茅台
“茅台模式”的核心,不仅有中国优秀传统价值观的传承,更有与时俱进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茅台模式”的核心,是对品牌和市场影响力的提升,并由此培养消费者的信赖度和忠诚度,将健康理念、文化理念以及高品质的理念带入人们心中,使得茅台酒成为白酒市场上的首选和必选产品。
今天的茅台,正在经历一个现代化破译的过程。他们拥有国内一流的白酒实验室和检测设备,以及一批专业的科研人员,成立了白酒企业第一个国家级技术中心。所以,茅台已经融聚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但又不断与时俱进,为其锦上添花。
三、推进市场导向——代表:青岛啤酒
早在2005年前,青岛啤酒采取的是单纯的销售模式。在快速消费品领域,这种营销手段属于水平比较低的,而且在传播上也以单方面的告知为主。随着市场竞争的激烈,这种单方向的产品营销和品牌传播模式越来越不适合日趋个性化的消费需求而必须求变。
对于“三位一体”的营销模式,青啤的释义是:“将产品销售、品牌传播、消费者体验三种竞争手段结合运用的营销模式,三个组成部分相互支持、相互促进,不可分割。”考量青啤的“三位一体”营销模式,就是将产品本身、品牌主张和文化诉求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向消费者传达青啤“激情成就梦想”的品牌主张。青岛啤酒的理念也一点点从做大做强转变成为做强做大,致力于基于发展的增长。与此同时,青岛也一直在推行知识管理的建设。他构建了以知识频道运营为核心的知识管理落地模式,以总部建立了“中央电视台”,分厂和营销中心建立“地方电视台”为模式的构架。通过电视台的运营,加强总部、工厂和营销公司之间的知识交流与升级。
四、品牌瘦身显高端——代表:张裕
张裕集团是国内葡萄酒生产企业老大,占全国葡萄酒市场份额的60%左右。1892年 张裕酿酒公司创立,开创了中国工业化生产葡萄酒之先河。张裕是一个综合性企业,除了葡萄酒酿造外,还涉及了保健酒与中成药研制开发、粮食白酒与酒精加工、进出口贸易、包装装潢、机械加工、交通运输、玻璃制瓶、矿泉水生产等。
“品牌一定要专业化”,这是张裕的口号。张裕坚持,开发的葡萄酒,一定要用“张裕”品牌,实行以母品牌为主导的子品牌组合模式,而集团开发的保健酒,一般不打“张裕”的牌子。为了提高品牌专业化,往高端产品领域发展,早在2004
年,张裕先后淘汰了100余种市场销量小的产品。在2009年,张裕又全面砍掉了低端品牌,15元以下的低端甜酒全部停产。据了解,在国际上这种多个子品牌运作的方式非常普遍。一般来说,欧美的葡萄酒业巨头旗下往往有上百个品牌,但是张裕专注与自己的品牌。这一来提高了张裕的品牌形象,二来也使张裕更加集中力量致力于核心竞争力的打造,使得这个百年企业蒸蒸日上。
第二篇:商业物业管理运作模式
商业物业的管理运作模式
商业物业的概念、管理特征
商业物业是指集商业、娱乐、餐饮等各种功能于一体的经营场所,其物业管理内容包括超市、大卖场、餐饮、零售店等。商业物业具有大空间、多设备、商号多,客流量大等特点,物业管理与服务的难度大,责任重。一般住宅类物业管理主要管理居民的居住场所,服务对象是住户,而商业物业作为一种商业经营场所,其物业管理机构面对的服务对象是业主,租户和顾客三个方面。其中,租户和顾客群不是长期稳定的,而是流动的,不断变化的,且来源不同,构成复杂,因此物业管理服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商业物业的商誉。一旦物管机构在管理服务方面出现差错,导致租户或顾客不满,对物业商誉有极大的影响。若因此失去租户或顾客,就意味着会失去物业业主的信任,影响本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商业物业的物管机构为实现令各方满意的服务目标,就要不断调查研究市场情况,了解市场变化和不同租户、顾客对物业管理服务的不同要求与满意标准,以高于市场普遍水平的服务标准来满足他们,并赢得市场竞争。
商业物业的管理内容一、一般性管理
1、对小业主或承租商的管理
统一产权型的商用物业,其经营者都是承租商,可以在承租合同中写进相应的管理条款,对承租户的经营行为进行规范管理,也可以以商场经营管理公约的形式对他们进行管理引导。
2、环境清洁管理
商业物业环境的清洁与否是衡量物业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商业物业的人流多且人员杂乱,产生垃圾的源头较多。除应有专人负责流动保洁、及时清运垃圾、随时保持室内外卫生清洁之外,同时还应注重提高清洁工作的专业性,满足商业物业内部各种设施设备的保养需要,商业物业的保洁形式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A、由于商业物业日常的保洁需求时间较长(营业时间长,且节假日照常营业),在保洁人员的工作安排上一般实行两班制,保证营业时间内场内卫生营造好的购物消费环境。B、商业物业保洁巡视的人员配备主要由物业自身 素质及档次来决定,商业物业保洁还需注意对停车场、垃圾存放点的巡视保洁,为方便顾客,还应注意垃圾收集桶摆放的数量与位置是否合理。
C、商业物业对保洁人员的素质要求较高,包括及时发现问题的能力和正确处理清洁作业过程中的各种应注意事项的能力。
3、安全保卫管理
商业物业面积广、商品多、客流量大,需要一支训练有素的保安和消防队伍,并有一套紧急情况下的应急措施。安全管理工作的基本要求是保障物业安全,维持商业物业的经营管理秩序。
对于商业物业的安全管理,应注意以下几点: A、将物业保安管理同物业消防管理相结合。
消防安全是物业安全的重要环节,由于商业物业内人员密集、设备昂贵、财物(产)汇集,发生火灾所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无法估量。因此,商业物业的物管机构的每一位安全人员都应同时是兼职消防安全管理员,并具备相应的消防知识与技能,及时发现并处理各种火灾隐患。B、将安全管理与客户服务工作相结合。
商业物业的物业管理服务对象较多,包括业主、租户及商业顾客,由于物业的商业特性,商业物业的物业管理更加强调管理的服务性,安全管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随时都可能会接到客户的各种服务要求,因此,必须将安全人员的日常工作纳入到客户服务工作中去,为顾客提供各种细致服务,尽可能地保护业主、租户和顾客的利益。
C、紧急事故的应急处理。
商业物业属开放型环境。对于高度密集性的商业物业,必须设计一套有效的紧急事故处理程序,该套程序必须为诸如火灾、电源失控、水管爆裂、犯罪活动、爆破威胁、严重伤病等紧急事项有所准备。商业物业的一些地方较易发生犯罪活动,如商业中心的停车场就是犯罪分子与歹徒经常活动的主要地方。对此,物业管理机构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例如:增加照明灯以加强顾客安全感 ;人行道附近和停车场不应有藏身之处 ;为顾客提供的哨岗应安排在停车场重要位置等等。增加训练合格的保安人员,配备高性能的安全设备,都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安全而降低犯罪发生。
4、消防管理
商业物业常见的引发火警的原因主要为烟蒂或火种处理不当、电器引致的火警、装修不慎等。商业物业内部人群密集,短时间内的人员疏散压力较大,消防通道必须保持畅通无阻,遇有紧急情况时能及时疏散人群。商业物业建筑应严格按国家消防部门的具体有关规定配备消防装置及设备,如火警报警系统、应急发电机,应急照明系统、花洒系统、空气调节系统等等。物业内务类消防设施及消防通道的指示标识必须完整、齐全、清楚,所有固定装置、设备或装饰品均须达到高度安全标准,保证顾客,特别是儿童不致意外受伤。物业的消防管理还必须注意物业管理机构与业主、租户(使用人)之间的联合管理,组成以物业管理公司为主,业主和租户为辅的消防管理网络,必须注意消防宣传与强化消防管理之间的结合,才能真正把各项消防管理措施落到实处。
5、设备管理
商业物业高起点、高质量的设备设施需要具有先进 的现代化管理手段和专业化养护维修技术。由于商业物业使用频繁,预防性的维护工作与建筑地面、设备的日常检查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必须加强各类设施、设备的维修保养,减少停机率,并在商业物业开放运行中及时处理各种设备故障,保证其正常运转,为物业业主及使用权人提供方便及不间断服务。
6、车辆管理
停车面积供应紧张,对往来车辆实施有序管理难度较大。商业物业类的建筑物的停车场(地上、地下停车场)应合理规划、加强使用管理,提高使用效率,不仅保证物业管理区域内良好的交通秩序和车辆停放秩序,确保业主、租户、顾客的车辆不受损坏和失窃,还应注意将车辆管理与环境管理、治安管理、消防管理及交通管理相结合。例如在环境管理方面要求车辆和人员保持停车场内清洁,禁止乱丢垃圾。在消防管理方面按消防要求设置消防栓,配备灭火器等。做到既方便顾客的交通往来,吸引顾客消费,又能保持整洁的物业环境和物业辖区内的安全与交通秩序。
二、特殊管理
1、商业物业形象的宣传推广
商业物业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要做好物业商业形象的宣传和推广,扩大商业物业的知名度,树立良好的商业形象,以便吸引更多的消费者。这是整个商业物业统一管理的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
商业物业良好形象的作用
商业物业良好的形象是商业特色的体现,也是未来潜在的销售额和一种无形的资产。商业物业必须具有自己鲜明的特色,才会对顾客有更多的吸引力。在各类商场不断涌现,各种产品层出不穷、花样繁多的今天,顾客去何处购物,选购哪家商场的商品,都会有一个比较、选择、决策的过程,也有一种从众心理和惯性。为此,商家应树立与众不同、具有特色鲜明的形象,以形象昭示特色,以特色的商业标识、商品、服务和特殊的营销策略征服吸引顾客,在实际管理中不断突出这些特色,使顾客熟悉、认识这些特色,印入脑海,潜移默化,传递、追逐这些特色(一段 时间后,顾客便会将物业的形象与特色联系起来)。这样才能留住老顾客,吸引新顾客,有稳定、壮大的顾客流,所以物业楼宇的良好形象就是销售的先行指标。同时,商业物业的良好形象一旦形成,便是一种信誉、品牌和无声的广告,说到底也就是一种无形资产。当商业市场进入“印象时期”后,消费者过去买“品牌”,现在买“店牌”。可以说,在不同商店里,同样品牌的商品具有不同的价值与形象,商业物业的良好形象便具有提升商品价值和形象的作用。(其确立过程如园示)
2、承租客商的选择
商业物业是一个商业机构群,其所有人主要是通过依靠经营商业店铺的出租而赢利,因而商业物业的管理者必须十分重视对客商的选择及其搭配。
商业物业的管理者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对承租商进行分类选择:(见表一)承租客商在商业物业的不同作用:(见表二)商业物业的管理者,应主要依据所管理的商业物业的规模大小和不同层次去选配承租客商。大型商业物业,如省级、国家级的,甚至是国际级的,其经营的商品范围、零售商店的类型以及商业机构门类应该是越齐越好,应尽量争取一些省市级、全国性乃至世界级的分店为基本承租户,给人以购物天堂、度假去处的感觉。中型商业物业,如大城市区一级的,其经营的商品和零售商店类型应该尽量齐全,也应有其他各种商业机构,同时应尽量争取省市级和区级大商店的分店作为基本承租户。小型商业物业,如一些住宅小区的购物中心则各方面都不必太全,其主要功能是为附近居民提供生活方便。
商业物业的管理运作方式
一、管理主体的设置
商业物业应实行统一的专业化管理。但在具体的管理决策上应设立商业物业管理委员会。因为商业物业管理内容虽包括物业管理、物业形象的宣传推广和对经营者的分类、选择与管理,但不涉及具体的经营问题。物业管理公司不拥有所管物业的产权,因而不具有物业的经营使用权。它只是受物业产权人的委托对物业及设施、使用人的经营行为进行管理,以保证商业物业良好的经营环境和经营秩序,使经营者的生意好做。商业物 业本身是一个整体,由于多家经营,各经营者经营活动的许多方面需要协调一致,而物业公司并不参与经营,无权介入各经营者的经营活动。因此,要保证管理的有效性,应该组织由工商管理部门参与、经营者代表组成的管理委员会,对商业物业的公共事务进行管理。管理委员会由全体经营者投票选举产生,代表全体经营者的利益。日常工作可以由一个执行机构负责,重大决策由管理委员会共同决定或者由管理委员会召开全体经营者大会讨论决定。这样一来,商业物业的管理者就可以通过管理委员会间接地对各经营者的经营活动进行协调和管理。
商业物业管理委员会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1)制定管理章程,并负责监督执行,以规范每个经营者的经营行为。
(2)开展商业物业整体性的促销活动。如筹资、委托制作宣传商业物业的商业广告,举办节假日削价展销会,组织顾客联谊活动,以商业物业名义赞助社会事业等。带旺人气,吸引顾客。
(3)协调商业物业各经营者的关系。管委会可以通过共同订立的章程,规范每个经营者的经营行为,协调各经营者之间的关系。如:不得欺行霸市,不得进行不公平的竞争; 统一营业时间,不影响他人营业;各自负责管好店铺门前卫生等。经营者在经营上发生的矛盾、纠纷,也可由管委会调解解决。
(4)开展一些经营者之间的互帮互助工作,如互通信息、互相提供融资方便等。
(5)协调管理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关系。一方面,商业物业管理者可通过管委会来达到统一组织、协调经营者经营的目的。另一方面,管委会又成为经营者与商业物业管理者之间对话的桥梁和中介。
(6)与工商管理部门配合,严格执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严厉打击假冒伪劣产品,维护商业物业的形
二、内部管理运作方式
1、专业化管理机制 以专业化管理要求,在归并物业管理要点上着力推行建章立制工作。建立统一的台帐记录、统一的规章制度、统一的行为规范和操作规范及统一的文明用语规范,并按行业要求挂牌、上墙,实施制度化管理。
2、教育培训机制 强化教育培训,有效地实现人力素质的再改造、再提升。建立坚实的培训体系,实施分层次教育培训,不同层次人员按不同要求进行培训,注重专业性、针对性和适用性相结合;推行晨会制度,把培训工作渗透到日常工作之中,进行物业理念、服务规范、职业道德的潜移默化的灌输和熏陶。
3、人力资源开发机制 建立有利于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合理使用机制,打破地域,内部流动,平衡各物业点之间的骨干力量和技术力量,压缩冗员,缓解紧缺。
4、工作责任机制 推行达标创优活动,并以此为依托,扎实管理基础。除以经济责任书的形式向管理下达达标要求和管理质量目标、与经济利益挂钩、强化质量意识外,还按行业达标要求,制订工作细化标准,实行量化管理。建立管理质量保障体系,推行每月一次物业工作报告制度,将物业工作情况、物业隐患和整改要求以书面管理形式通报业主,加强双方间的沟通和信息交流,增进了解,取得理解、支持和配合,共同搞好物业管理。
5、管理监督机制 成立公司、物业处经理、领班的三级督查网络和业余督查员队伍,进行物业管理质量的动态监控,及时收 集各种信息,进行管理状态调控,为物业质量的好转奠定了基础。
三、外部管理运作方式
(1)成立商场管理委员会,在商场管理部设执行机构,让经营者参与管理。如果商业物业属分散产权性质,管理委员会由全体业主根据各自产权面积所占的份额,进行投票选举;如商业物业为统一产权,则管理委员会由所有经营者每人一票选举产生。管委会的组成人员一般由5~9人为宜,不宜过多,否则不便统一思想、统一意见。管委会的人员应该由具有一定代表性、有经营经验和广泛商业关系的人员担任。管委会的主要任务是协助管理公司,协调、规范经营者的经营行为,提出经营方面的合理化建议,决定经营格局的调整、经营方向的定位、经营活动的整体安排(如拍卖、让利等经营活动的组织安排)等重大经营行为,同时协助经营者组织经营、联系货源等,并对违规 者进行处罚。
(2)引进工商管理部门。在经营场所内,设置工商管理办公室,由工商执法部门协助对经营者的经营行为进行管理,以保证商业物业的信誉。总结
总之,商业物业管理必须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高起点,加强治安防范管理,加强消防管理,做好防火工作,重视卫生清洁管理,设立服务中心,完善配套服务,加强沟通协调,不断改进工作,致力达到繁荣经营、长远发展的目标。
第三篇:公租房商业运作模式初探
公租房商业运作模式初探
时间:2010年11月12日 09时41分 来源:中国改革 作者:李汝容、毛志荣
房地产行业,屡屡成为中国宏观调控的关键,这与商品房市场畸形发展有很大关系。中国已经认识到,必须“两条腿走路”,让保障房与商品房同步。自2009年3月“两会”期间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积极发展公共租赁住房”以来,中央和地方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公租房政策的出台针对经济适用房与廉租房的制度缺陷与覆盖范围盲点,已成为完善保障性住房体制、引导中国楼市理性健康发展的战略性举措。
但确定了“两条腿走路”的方针之后,如何拓展公租房的资金来源,确保公租房建设可持续发展又成为新的难题。在这方面,资本市场在资金的融通运用上本可以发挥很大作用,现在由于认识上的误区和证券产品的缺陷,其作用还远未发挥。
借助资本市场服务于公租房建设,是当前保障性住房体系制度设计面临的重要课题,核心难点在于如何使作为公共品的公租房满足资本市场对资本品的要求。实际上,公租房、廉租房某种意义上就是商业地产,是经营性物业,因此,可考虑引入国际通行的REITs(Real Estate Investment Trusts,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来扩大资金来源。REITs是一种信托基金,以发行收益凭证方式汇集特定多数投资者资金,由专门投资机构进行房地产投资经营管理,并将投资综合收益按比例分配给投资者。在公租房基础上,REITs还可以在促进中国房地产业健康发展上有更广泛的应用。
深圳交易所金融创新实验室会同房地产行业专业机构联想控股融科投资,针对公租房满足资本品要求的制度设计、政府财政补贴的操作方式、房地产投资基金参与公租房建设的运作模式等问题进行了探索,并相应提出政策建议。
财政支持难以为继
作为保障性住房政策的载体,公租房在以下三个方面具有“二次分配的公共品”特征。
——租金水平非市场化,低于市场价格。以重庆公布的公租房政策为例,租金价格拟控制在市场价格的60%以内。
——公租房产权属于政府,一般归属于地方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或房管部门。
——公租房租户的资格审查与管理由政府实施。
为确保作为公共品的公租房能够持续发挥保障民生的功能,在制度设计及操作环节需要解决资金来源与退出机制两大难题。
在资金来源方面,公租房建设面临庞大资金需求,长期单纯依靠政府财政支持难以为继。以重庆为例,根据重庆市市长黄奇帆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算的一笔账,在重庆主城建设2000万平方米的公租房,算上建设成本与减收土地出让金,合计成本近1000亿元。
在退出机制方面,缺乏顺畅灵活的退出渠道,一方面将会限制社会资金参与公租房建设,另一方面将限制公租房政策退出的灵活性,难以适应随着城市化、老龄化以及城乡经济差异等诸多因素而不断动态变化的公租房需求。
制度设计应符合资本品要求
从全球范围的实践来看,越来越多的国家和政府尝试利用资本市场的力量、社会化的资金和商业化的运作来帮助解决保障性住房难题。
基于对解决资金来源难题的考虑,《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0〕13号)、住建部等七部委《关于加快发展公共租赁住房的指导意见》(建保〔2010〕87号,以下简称“指导意见”)等政策文件,已明确了“鼓励民间资本参与政策性住房建设”的基本原则。借助资本市场,可以为公租房资产持有主体提供退出机制,直接或间接地拓宽公租房建设资金来源渠道。同时,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在公共品市场化的过程中,应符合资本市场对资本品的相应要求。
其一,资产的投资回报率应符合资本市场要求。资本市场投资者基于投资的风险对投资回报率有明确要求和期望。对以房地产资产为标的的投资,投资者要求租金的回报率能符合市场水平。
其二,资本市场要求投资品的权属有明确界定。就房地产资产而言,资产持有人应拥有建筑物及附着物所有权以及土地出让使用权,物业可以整体转让,且转让行为应当真实、合法、有效。
因此,在公租房制度设计上,需要根据资本市场的要求,完成公共品与资本品的对接。一方面,需要通过政府补贴的方式弥补公租房资产租金回报率,达到市场可接受的收益率水平。补贴方式一般可分为补贴前期投入成本的“补砖头”方式与建成后补贴租金的“补人头”方式两类。结合对两种补贴方式的特点与适用阶段来分析,当前我国公租房建设补贴政策极有必要探索“补人头”这一补贴方式。具体来讲,政府根据不同阶层人群的实际承受能力划分不同的补贴等级,支付不同数量的“租金券”,每份“租金券”代表约定的金额。在租户安排时可将不同补贴等级的租户人群混合搭配,通过“阶层混搭”,避免大面积拖欠租金或形成新的城市“贫民窟”。
另一方面,公租房资产应具有明确权属,包括公租房建筑及附着物所有权、土地出让使用权、配套物业所有权等。在满足公共政策前提下,公租房资产持有者对公租房拥有一定处置权,物业可整体转让。
房地产投资基金大有可为
从海外实践看,借助资本市场为保障性住房服务的一个重要途径是房地产投资基金,即REITs。REITs主要特点是集合分散资金投资成熟物业组合,由专业机构经营管理,并将大部分租金收益以分红方式分配给投资者。在美国,政府通过实施低收入住房返税政策(LIHTC)吸引了一部分REITs参与公租房建设的开发和运营,直接扩大了公租房规模。香港政府则成功尝试出售廉租房配套商业物业发行领汇房地产基金,获取资金为廉租房建设运营服务。
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可以试验依托房地产投资基金这一资本市场金融工具,汇集投资者资金并在政府有关部门监督指导下参与公租房建设和管理,探索出中国公租房建设商业化运作的模式。通过REITs,可以将金融市场资金和房地产市场需求有效联合起来,将政府的直接财政支出转变为政府通过土地供应、租金规范、租户标准等方面的间接引导,以社会化筹资和市场化运作的模式,投资建设保障性住房。通过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房地产信托受益券,盘活已建成的廉租房,能够为保障性住房的可持续开发探索一套新的融资机制,是金融创新服务民生的大胆尝试。目前各项技术准备工作已经基本就绪,现在天津正在摸索具体操作模式。
在公租房建设中引入房地产投资基金,能够开创和实现保障性住房的滚动融资与持续开发,其意义还不止于引入多少资金。除此之外,还可盘活企业存量资产,拓展企业融资渠道,将企业长期依靠政府资金支持的状态转变成自我融资;同时将金融市场资金和房地产市场需求有机结合,撬动社会资金用于保障性住房建设,大大缓解了政府集中建设的财政压力。更重要的是,它能够分流房地产市场上的部分资金,引领房地产市场的价格理性回归。
对中国而言,现阶段可探索通过REITs为已经完成开发并形成稳定现金流的公租房资产提供退出机制,具体运作模式如下:第一,公租房项目开发建设完成并稳定出租后,由公租房资产持有主体(例如政府)将资产出售给REITs,获取资金进入新一轮公租房开发。第二,政府行使公共职能,进行租户资格审核与持续监督,确定补贴比例。第三,REITs享有公租房资产的完整权益,资产由专业管理机构管理运营维护,向租户收取租金。政府的补贴租金券直接划拨至REITs管理公司。第四,REITs份额上市交易,投资者通过租金(含补贴)回报获得收益,并可按约定在满足一定条件下获得对公租房资产进行相应处置的收益。
借助资本市场,推动公租房建设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商业化运作模式,我们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探索:
一是按照资本市场对资本品的要求,设计补贴政策提升公租房资产收益率;同时,完善资产权属安排,实现公共品与资本品在法律基础上的对接。
二是及时探索公租房有效管理模式,通过与经济承受能力挂钩的“租金券”政策,使租户“阶层混搭”,以改善租户结构,提前防范出现城市“贫民窟”。
三是引导培育专门投资公租房开发建设的产业基金,形成社会资金投资公租房建设并由REITs退出的完整链条。四是重视公租房配套商业物业开发,积极尝试以配套商业物业发行REITs。
(作者:李汝容 联想融科投资管理公司总裁
毛志荣 深圳证券交易所金融创新实验室主任)
第四篇:策划一商业运作模式
破 壳 计 划
商
提 案 业模式运作方案人 :酱
油
一. 思想破壳
广告人策划一群拥有大批的专业广告策划人员,在专业领域拥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好多人员更是有着教高级别的职务,这为破壳计划的实施,提供了较为可靠的媒介资源,客户资源保障。
A.破壳计划指的是什么?
一改往日群内无营养的讨论话题,通过对外与对内的营销,组建真实的工作平台,为初学策划以及策划岗位的人员提供额外的学习和工作机会。破壳计划需要有相应的团队进行对外宣传,并且在团队内部实行较为人性化的管理方式,让大家在不耽误工作的前提下,进而提升自己的策划水平。破壳计划,前期的运营中,遵从相关的工作流程,开展包括微博营销,网站推广,策划执行,创意设计等多方面的工作,后期将会拟定实体营销的相关战略。
B.破壳计划的实施团队
该计划拟将冰点冻力团队作为群商业化运营的唯一团队,专业的知识人才,良好的行业平台,为后期执行打下了基础。冰点冻力,是将企业创新意识进行深层的挖掘与提炼,我们认为企业坚持固有的思想与方法,在市场营销的车轮转战中竞争显得力不从心,因此我们提出了“营销保鲜”理论,让创意更新鲜,让利润更新鲜,让企业营销充满鲜活能量。成立之后,会通过大会讨论,诞生团队队长,创意组长,策划组长,AE经理人,财务组长,外联组长等多个职位,各组长下设多名成员,团队人员齐心合力,共同促进团队成长!
是时候了,让思想破壳而出!
二.团队架构及运作形式
1.团队架构:
监督方
策划方执行方
策 创平地地
划 意 面区区
小 小 设职公
组 组 计员司
财务监管:
2.运作形式:
A.全案运作模式:
以山东为例,地区设定为山东济南,接到全案之后,策划组成员组建讨论组进行项目讨论,其他成员进行旁听。初稿策划案以投票方式进行讨论,超过讨论组参会人员三分之一以上即为通过案,不同意见可在讨论组中提出。
策划案制定—创意小组进行简报与创意方案的撰写—设计部门负责制作小样—由山东地区的执行公司来进行项目的实际运作—最终项目完成。
B.其他策划案根据实际情况考虑
单纯的设计或是策划案等均采用方案买断的形式进行对外处理。
C.利润模式
广告人网站广告招租分成微博营销的发布
策划案全案的设计和执行
半案或提案的定价卖案
D.利润分配
每个项目结束后都会对团队成员公示,视具体数额来进行分配处理,财务管理小组卡内最多现金不可超过5000元。分配方式:按小组进行分配,各小组成员组长拥有相关的控制权力,按照团队成员积分制度来进行分配额上报。假设小组共有30人,盈利为30000元,那么按照3比2的分配策划方拿到18000元,执行方拿到12000元。各小组组长按照团队成员积分表进行考评,由财务监管对个人员分值情况进行比例换算分发利润。若团队成员因组长评分不公而收益受损,可将情况向监督方反映,一经查实免除小组长职务,请离团队,严重者直接劝其退群!
后续跟进,此方案为修改稿,供大家参考,多多指教!
第五篇:PPP模式运作分析报告(含案例解读)
PPP模式运作分析报告(含案例解读)
一、PPP模式概述
(一)PPP概述
PPP模式即(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公共政府部门与民营企业合作模式,它以参与方双赢和多赢为合作理念,指公共部门与私企建立合作模式,通过引入私人资本将市场中的竞争机制引入基础设施建设,鼓励私企与政府进行合作,并给予私企长期的特许经营权和收益权,从而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及有效运营。参与PPP项目的社会资本:
(1)应该拥有强大的资金实力,因为基础设施项目的投资额比较大;(2)这些社会资本应该是追求长期稳定回报、而非短期超额利润的;(3)这些社会资本应该具有较强的项目管理能力。
因此,参与PPP项目的私营合作伙伴往往是银团、养老基金、保险基金等与经营丰富的大型工程建筑企业组建的项目联合体。
(二)PPP模式三大核心
1、伙伴关系
PPP模式的第一要素是伙伴关系,这是PPP最为首要的问题,而伙伴关系的首先表现是具有共同的项目目标。政府购买商品和服务、给予授权、征收税费和收取罚款,这些事务的处理并不必然表明合作伙伴关系的真实存在和延续。比如,一个政府部门每天都从同一个企业采购办公用品并不能说明构成伙伴关系。PPP中私营部门与政府公共部门的伙伴关系与其他关系相比,独特之处就是项目目标一致。公共部门之所以和民营部门合作并形成伙伴关系,核心问题是存在一个共同的目标:在某个具体项目上,以最少的资源,实现最多最好的产品或服务的供给。私营部门是以此目标实现自身利益的追求,而公共部门则是以此目标实现公共福利和利益的追求。形成伙伴关系,首先要落实到项目目标一致之上。但这还不够,为了能够保持这种伙伴关系的长久与发展,还需要伙伴之间相互为对方考虑问题,具备另外两个显著特征:利益共享和风险分担。
2、利益共享
需明确的是,PPP中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并不是简单分享利润,还需要控制私营部门可能的高额利润,即不允许私营部门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形成超额利润。其主要原因是,任何PPP项目都是带有公益性的项目,不以利润最大化为目的。如果双方想从中分享利润,其实是很容易的一件事,只要允许提高价格,就可以使利润大幅度提高。不过,这样做必然会带来社会公众的不满,甚至还可能会引起社会混乱。既然形式上不能与私营部门分享利润,那么,如何与私营部门实际地共享利益呢?在此,共享利益除了指共享PPP的社会成果,还包括使作为参与者的私人部门、民营企业或机构取得相对平和、长期稳定的投资回报。利益共享显然是伙伴关系的基础之一,如果没有利益共享,也不会有可持续的PPP类型的伙伴关系。
3、风险共担
伙伴关系作为与市场经济规则兼容的PPP机制,利益与风险也有对应性,风险分担是利益共享之外伙伴关系的另一个基础。如果没有风险分担,也不可能形成健康而可持续的伙伴关系。无论是市场经济还是计划经济、无论是私人部门还是公共部门、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没有谁会喜欢风险。即使最具冒险精神的冒险家,其实也不会喜欢风险,而是会为了利益千方百计地避免风险。
在PPP中,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合理分担风险的这一特征,是其区别于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其他交易形式的显著标志。例如,政府采购过程,之所以还不能称为公私合作伙伴关系,是因为双方在此过程中是让自己尽可能小地承担风险。而在公私伙伴关系(PPP)中,公共部门却是尽可能大地承担自己有优势方面的伴生风险,而让对方承担的风险尽可能小。一个明显的例子是,在隧道、桥梁、干道建设项目的运营中,如果因一般时间内车流量不够而导致私营部门达不到基本的预期收益,公共部门可以对其提供现金流量补贴,这种做法可以在“分担”框架下,有效控制私营部门因车流量不足而引起的经营风险。与此同时,私营部门会按其相对优势承担较多的、甚至全部的具体管理职责,而这个领域,却正是政府管理层“官僚主义低效风险”的易发领域。由此,风险得以规避。
如果每种风险都能由最善于应对该风险的合作方承担,毫无疑问,整个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成本就能最小化。PPP管理模式中,更多是考虑双方风险的最优应对、最佳分担,而将整体风险最小化。事实证明,追求整个项目风险最小化的管理模式,要比公、私双方各自追求风险最小化更能化解准公共产品供给领域的风险。所以,我们强调,PPP所带来的“一加一大于二”的机制效应,需要突破简单化的“融资模式”理解,上升到从管理模式创新的层面上理解和总结。
(三)PPP应用领域
从发达国家的实践经验来看,那些规模较大、现金流稳定、长期合同关系清楚、比较适合“谁使用谁付费”的项目,如地铁、高速公路、水务、机场、供电等,比较适合采用PPP方式。
在经济基础设施中,有公路、桥梁、铁路、电信等设施,不实行收费的交通设施(如海南地区)可以通过政府对流量付费的方式实现收益。在社会基础设施方面,有体育场、医院、学校、政府办公楼、会议中心、供水、排污、监狱、歌剧院、保障房、旅游设施等,这些项目大多可以通过消费者付费形成闭环,不足部分亦可由政府根据流量付费进行补充。
二、PPP在国内发展历程及法律框架
最新进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4月21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上,部署进一步促进就业鼓励创业,以稳就业惠民生助发展;通过《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用制度创新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规定:一是在能源、交通、水利、环保、市政等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领域开展特许经营。二是境内外法人或其他组织均可通过公开竞争,在一定期限和范围内参与投资、建设和运营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并获得收益。三是完善特许经营价格或收费机制,政府可根据协议给予必要的财政补贴,并简化规划选址、用地、项目核准等手续。政策性、开发性金融机构可给予差异化信贷支持,贷款期限最长可达30年。四是允许对特许经营项目开展预期收益质押贷款,鼓励以设立产业基金等形式入股提供项目资本金,支持项目公司成立私募基金,发行项目收益票据、资产支持票据、企业债、公司债等拓宽融资渠道。五是严格履约监督,保障特许经营者合法权益,稳定市场预期,吸引和扩大社会有效投资。
三、PPP模式分类
PPP模式可分为融资性质、非融资性质、股权转让与合资合作四种类型。
(一)、融资性质
1、建造、运营、移交(BOT)私营部门的合作伙伴被授权在特定的时间内融资、设计、建造和运营基础设施组件(和向用户收费),在期满后,转交给公共部门的合作伙伴。
2、建造、拥有、运营、移交(BOOT)
私营部门为设施项目进行融资并负责建设、拥有和经营这些设施,待期限届满,民营机构将该设施及其所有权移交给政府方。
3、建造、移交(BT)
民营机构与政府方签约,设立项目公司以阶段性业主身份负责某项基础设施的融资、建设,并在完工后即交付给政府。
4、建设、移交、运营(BTO)
民营机构为设施融资并负责其建设,完工后即将设施所有权移交给政府方;随后政府方再授予其经营该设施的长期合同。
5、重构、运营、移交(ROT)
民营机构负责既有设施的运营管理以及扩建/改建项目的资金筹措、建设及其运营管理,期满将全部设施无偿移交给政府部门。
6、设计建造(DB)
在私营部门的合作伙伴设计和制造基础设施,以满足公共部门合作伙伴的规范,往往是固定价格。私营部门合作伙伴承担所有风险。
7、设计、建造、融资及经营(DB-FO)
私营部门的合作伙伴设计,融资和构造一个新的基础设施组成部分,以长期租赁的形式,运行和维护它。当租约到期时,私营部门的合作伙伴将基础设施部件转交给公共部门的合作伙伴。
8、建造、拥有、运营(BOO)
私营部门的合作伙伴融资、建立、拥有并永久的经营基础设施部件。公共部门合作伙伴的限制,在协议上已声明,并持续的监管。
9、购买、建造及营运(BBO)
一段时间内,公有资产在法律上转移给私营部门的合作伙伴。建造、租赁、营运及移交(BLOT)
10、只投资
私营部门的合作伙伴,通常是一个金融服务公司,投资建立基础设施,并向公共部门收取使用这些资金的利息。
(二)、非融资性质
1、作业外包
政府或政府性公司通过签定外包合同方式,将某些作业性、辅助性工作委托给外部企业/个人承担和完成,以期达到集中资源和注意力于自己的核心事务的目的。一般由政府方给作业承担方付费
2、运营与维护合同(O&M)
私营部门的合作伙伴,根据合同,在特定的时间内,运营公有资产。公共合作伙伴保留资产的所有权。
3、移交、运营、移交(TOT)
政府部门将拥有的设施的移交给民营机构运营,通常民营机构需要支付一笔转让款,期满后再将设施无偿移交给政府方。
(三)股权产权转让
政府将国有独资或国有控股的企业的部分产权/股权转让给民营机构,建立和形成多元投资和有效公司治理结构,同时政府授予新合资公司特许权,许可其在一定范围和期限内经营特定业务。
(四)合资合作
政府方以企业的资产与民营机构(通常以现金方式出资)共同组建合资公司,负责原国有独资企业的经营。同样,政府将授予新合资公司特许权,许可其在一定范围和期限内经营特定业务。
四、PPP项目的回报机制
PPP项目的回报机制主要有三种: 第一种:政府以财政预算付费,将费用支付给项目公司,项目公司免费给使用都提供服务。
第二种:使用者向项目公司支付费用,项目公司为使用者提供有偿服务 第三种:使用者向项目公司支付一定费用,项目公司为使用者提供比较优惠的有偿服务,同时政府给予项目公司一定的补贴,以弥补其经营的成本缺口,保证其收益。
五、PPP的参与主体与合同体系
一个PPP项目中参与主体众多,要协调的关系也比较复杂,主要涉及政府、发起方、项目公司、融资方、担保方、具体的项目执行伙伴包括承包商、运营商、供应商以及外围提供各位咨询服务的主体如审计师、融资顾问、法律和税务顾问等。在众多主体中,项目公司是执行的核心,各方的关系要通过完善的合同体系对责权利进行明确的划分。
六、PPP项目实施流程
按财务部发布《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操作指南》,PPP项目实施流程如下:
具体内容详见附件《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操作指南》。
七、PPP模式主要方式的SWOT和风险分析
(一)企业参与PPP项目的SWOT分析
1、优势分析
有利于私企先进技术和有效率的管理经验的引入,从而提高项目的运作效率和服务质量。由于各方的合作始于项目的确认和可行性研究阶段,因而在论证阶段就能商讨项目在建设过程中应采用的技术方案和项目生命周期中的风险分配问题。项目的风险由私企和政府共同承担,形成战略联盟,减少私企的投资风险,二者可以取长补短,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使风险合理分配。而政府部门仍具有一定的决策权和控制权,同时,可以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减轻政府财政预算压力。政府给予私企相应的扶持及优惠政策,同时可以对用户收费以收回成本。
2、劣势分析
项目的最终所有权不属于私企,项目后期有一定的金融风险。要充分考虑项目各方的利益情况,需设定合理的回报率,同时因政府在项目中有一定的监管责任,不确定因素容易导致金融风险。
3、机会 由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现有的基础设施已无法满足发展需要。同时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与发达国家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尤其是西部大开发使西部地区对基础设施的建设需求巨大。
由于公共基础设施非排他性非竞争性特征及效益外溢性,同时在生产上具有投资密集、投资周期长、投资回收缓慢等特点。目前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大部分还是依靠政府的投入,但政府财政资金短缺,使政府无法提供足够的资金满足建设要求,因而急需引入私企资本解决基础建设政府资金不足的问题。
近期政府也在发布一系列文件推动混合所有制改革及加大特许经营许可与推进力度。
4、威胁
一是国内相关法律法规制度不完善。PPP项目运作需要完善的法律法规对参与方进行有效约束,目前国内相关的法律法规仍不健全,相关经验有待积累。二是相关的风险分担机制还不成熟。由于项目经验不足,目前国内尚未形成发起人(建设方、运营方、融资方)、中介机构(规划设计、咨询)等风险共担机制。三是利益分配机制不健全。由于缺乏合理定价机制以及对企业的“约束性条款”,导致部分项目出现“暴利”或亏损。
(二)BOT模式的优劣分析
1、采用BOT模式的优势
企业作为项目的发起人或承包商采用BOT方式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优势(1)充分利用项目经济状况的弹性,减少资本金支出,实现“小投入做大项目”或“借鸡下蛋”。BOT项目的资金分为项目资本金和项目建设资金两部分,其中项目公司的资本金只占一小部分,70%~90%资金要通过银团贷款等融资方式解决。
(2)能利用资产负债表外融资的特点,拓宽资金来源,减轻债务负担。传统的融资方式项目债务是投资者的债务的一部分,出现在其资产负债表上,BOT模式的融资方式不同于传统的融资方式,他是资产负债表外融资,是指通过投/融资结构,使债务不出现在项目公司的资产负债表中。
(3)能利用有限追索权的特点,加上其他风险管理措施,合理分配风险,加强对项目收益的控制和保留较高的投资回报率,能提高竞争力,创造较多商业机会。国家作为项目的最终拥有人采用BOT方式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优势:
(1)资金的利用方面:政府采用BOT方式能吸引大量的民营资本和国外资金,以解决建设资金的缺口问题;另外,BOT方式还有利于政府调整外资的使用结构,把民间资本引导到基础设施的建设上,以便于政府集中有限资源投入到那些不被投资者看好但又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项目上。
(2)风险的转移方面: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运营周期长、规模大,风险也大。在BOT模式中,政府将风险转移给了项目的投资者。项目借款及其风险由承包商承担,而政府不再需要对项目债务担保或签署,减轻了政府的债务负担。(3)项目的运作效率方面:项目公司为了降低项目建设经营过程中所带来的风险,获得较多的利润回报,必然采用先进的设计和管理方法,引入成熟的经营机制,从而有助于提高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与经营效率,确保项目的建设质量和加快项目的建设进度,保证项目按时按质完成。
(三)采用BOT模式的劣势
对企业而言采用BOT方式具有以下的缺点:
(1)融资成本较高,因此要求的投资回报率也高。由于BOT项目的总投资规模很大,绝大部分的建设资金要通过银行贷款或发行企业债券等方式融资,融资成本较高,要求投资回报率较大幅度的高于贷款利率,因此对项目本身的收益要求较高。
(2)投资额大、投资期长、收益的不确定性大。BOT项目都是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总造价一般都在几亿甚至几十亿,建设和运营周期长,期间发生各种风险无法预测,收益并不稳定。
(3)合同文件繁多复杂。BOT方式是一个复杂的程序,合同结构繁多,包括与政府签订特许权协议,项目公司签的股东协议,与承包商签订建设合同,与金融机构签订贷款协议,与保险公司签订保险协议等。企业为维护自身利益就必须花费大量精力做这些工作。
(4)有时融资杠杆能力不足,且母公司有时仍需承担部分风险。
(5)适用范围有局限,较适用于盈利性的公共产品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国家采用BOT方式具有以下的劣势:
(1)采用BOT方式,基础设施项目在特许权规定的期限内将全权交由项目公司去建设和经营,减弱了政府对项目的影响力和控制力。
(2)BOT方式组织结构没有一个相互协调的机制。由于各参与方都会以各自的利益为重,以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标,这使得他们之间的利益冲突再所难免。(3)可能造成设施的掠夺性经营。BOT项目在转让到政府方面之前,政府对项目的控制难度相对加大了;而且由于大量项目建设的风险转移到项目公司,这使项目公司往往要求有较高的投资回报率来补偿其所受的风险。如果在运营期中增关设卡,提高交易费用,以加速其成本回收及利润获取,而此时政府又无能为力,其结果往往与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目的产生矛盾。
八、PPP模式主要风险分析
(一)PPP模式面临的主要风险
1、政策风险
由于PPP项目延续时间长,难免要经历业主相关责任人的更替及相关政策的变化,人员更替及相关政策的变化易致使项目投资回收无保证,投资者无法获取最起码的回报,迫使投资者低条件提前转让。
2、经济风险。经济风险的主要表现为:
(1)政府的的经济发展规划,金融发展情况,其中包括官方银行利率、信贷管理制度;
(2)市场情况,其中包括价格风险、竞争风险和需求风险;
(3)工程实施水平,其中包含项目实施团队的素质、能力、总成本及经营情况等。
3、法律风险。
法律风险指由于法律的完善程度和变动情况给项目带来的风险,包括专门涉及和规范PPP模式相关的的法律的变化,以及出现金融、工期和费用索赔等纠纷时,能得到及时仲裁或处理。还包括保障投资人的建设和经营权、投资收益的法律条文,以及对项目特许保障,如优选移交权、废止或拒绝续订等违约风险。
4、环境风险。
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一般指气候条件、气象变化情况。PPP项目所在地区的温度、湿度、降雨雪量、风力、晴雨天数,特别是自然灾害情况,如地震、洪水、风暴及海啸;项目对社会及人们生活与工作环境污染的限制因素。
5、经营管理风险。经营管理风险是指项目公司在项目经营和管理过程中,由于外部环境的变化或经营者的行为疏忽,直接影响到项目的获利能力,包括经营管理者的素质、机组设备维护更新情况等。
6、技术风险
技术风险是由于项目公司在与承包商进行工程分包时约束不严或监督不力造成的,所以项目公司应完全承担责任。对于工程延期和工程缺陷应在分包合同中做出规定,与承包商的经济利益挂钩。项目公司还应在工程费用以外留下一部分维修保证金或施工后质量保证金,以便顺利解决工程缺陷问题。对于影响整个工程进度和关系整体质量的控制工程,项目公司还应进行较频繁的期间监督。
7、不可抵抗外力风险
这种风险具有不可预测性和损失额的不确定性,有可能是毁灭性损失。而政府和私人机构都无能为力。对此可以依靠保险公司承担部分风险。这必然会增大工程费用,对于大型PPP项目往往还需要多家保险公司进行分保。在项目合同中政府和项目公司还应约定该风险的分担方法。
(二)风险分担机制
PPP项目参与者众多,公平、有效的风险分担机制是PPP项目成功的关键。一般来看,PPP风险分担的最优原则是私营部门承担建造、运营、技术等风险;政府承担政治、法律、政策等风险。具体来讲,PPP风险分担机制还应该遵守以下原则:一是承担的风险程度与所得回报相匹配,二是承担的风险要有上限。
1、PPP项目风险分担方式
2、PPP项目风险分担的原则(1)对称性原则
对称性原则是指当一方有义务去承担风险损失,必然有权利要求风险变化带来的经济收益;一方承担风险量应与所取得的收益相匹配,项目风险分担才有意义。公共部门承担风险也可以从中获益;同时公私双方的风险信息也要对称,这样才能鼓励公私双方主动承担风险,保证项目谈判能公平、有效、顺利地进行。(2)最优性原则 最优性原则是分担主体之间实现风险承担量的最优分配。某一方处于最有利控制地位又能以最低成本控制该风险,则风险应分配给该主体。某一方项目风险管理水平提高,必然使风险管理成本不断上升,但风险损失不断减少,存在一个风险管理的最优点,使风险管理成本最小。(3)上限性原则
上限性原则是指在PPP项目运营时,当出现风险所引起的损失比预估要大的多,此时决不能让一方单独承担这个风险,否则必将影响某一方管理项目的积极性,必然会降低提供公共设施和服务的效率,直至项目失败。(4)动态性原则
动态性原则是指从项目的全寿命周期角度出发,公私双方本着考虑项目整体利益,随着项目的进展,当内外部条件发生变化时,通过重新谈判来调整风险分担,重新确定风险分担格局。PPP特许权协议是具有不完全合同性质的,因为在PPP合同谈判时,公私双方不能够识别所有项目风险,所以需要签订重新谈判的条款来调整项目风险的分担,协同解决风险,实现项目“双赢”的目的。
九、PPP项目案例介绍
(一)北京地铁16号线项目 北京市交通委员会代表北京市政府与北京京港地铁有限公司草签了《北京地铁十六号线项目特许协议》(简称《特许协议》)。京港地铁采用PPP模式(公私合作)投资150亿元参与16号线的投资、建设和运营,并获得北京地铁16号线30年的运营权。
京港地铁负责维护全部设施,北京地铁16号线计划总投资474亿元人民币,分为A、B两个部分。A部分主要包括洞体、轨道等土建部分,由北京市基础设施投资有限公司代表北京市政府投资并所有,在项目建成后租赁给京港地铁使用;B部分主要包括车辆、通信、信号、供电、空调通风、防灾报警、设备监控、自动售检票等系统及车辆段、停车场中的机电设备等内容,由京港地铁投资150亿元人民币,按PPP模式实行特许经营。特许期内,京港地铁负责16号线全部设施(包括A和B两部分)的维护和除洞体外的资产更新改造及追加投资。在特许经营期结束后,京港地铁将项目设施完好、无偿移交给市政府。
三家银行提供资金保障,为保障《特许协议》的实施,京港地铁与三家银行联合签署《银企战略合作协议》,为京港地铁16号线项目提供资金保障,从项目的建设期到运营期提供全生命周期的资金支持。同时,为保障地铁16号线的筹建工作有序开展,京港地铁与相关投资单位签署了管理协议。
(二)山西阳侯高速公路项目
近年来山西省政府加大公路建设资力度,目前已经贷款1600多亿元投资高速公路,今后几年还将继续增加投资1600多亿元,进一步投入高速公路建设,彻底改变山西省公路交通落后的现状。山西阳侯高速公路是山西晋侯高速公路的主要部分,全长130.578公里,项目总投资54亿元人民币,其中建安投资43.4亿元。在开发中西部的大好形势下,山西省交通厅转变投资理念,改变长期由政府负债,向银行贷款修建高速公路的单一模式,批准山西中昌集团有限公司采用BT模式,投融资、建设、移交山西阳侯高速公路。通过竞争性投标,中国港湾建设(集团)总公司中标,以15.55亿元人民币获得阳侯高速公路一期工程关门至侯马段的BT投融资、建设主体,建设工期2年。
经山西省交通厅审核、批复,业主对山西阳侯高速公路项目资金来源要求BT模式的投融资、建设主体(以下简称“BT投资主体”)具有不低于35%的自有资金,其余65%的建设资金通过融资方式解决;从项目建成移交验收后次日起,业主分3年等额回购。建设期和回购期的全部资金(包括资本金和贷款)均按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同期贷款利率计息(即不上浮也不下浮),计入回购款中。回购利息的计息方式为发生一笔,计息一笔,余额计息。
山西阳侯高速公路有限公司为BT中标人提供回购承诺函和国有商业银行或股份商业银行的省级分行以上级别的银行出具的包括建设期和回购期在内的为期6年的全额回购履约保函。
(三)国家体育场(鸟巢)项目(不成功案例)
国家体育场工程总占地面积21公顷,建筑面积25.8万平方米,项目2003年12月24日开工建设,2008年6月28正式竣工。国家体育场有限责任公司负责国家体育场的融资和建设工作,北京中信联合体体育场运营有限公司负责30年特许经营期内的国家体育场赛后运营维护工作。
2003年8月9日,中标人中国中信集团联合体分别与北京市人民政府、北京奥组委、北京市国有资产有限责任公司签署了《特许权协议》、《国家体育场协议》和《合作经营合同》三个合同协议。之后,联合体与代表北京市政府的国有资产经营管理有限公司共同组建了项目公司——国家体育场有限责任公司。项目总投资为313900万元,北京市国有资产经营有限责任公司代表政府出资58%,中信联合体出资42%。在中信集团联合体42%的投资中,中信集团所占比例为65%、北京城建集团所占比例为30%、美国金州公司所占比例为5%。项目结果:奥运会过后,由于缺乏足够的商业效益支撑,鸟巢运营陷入困境,并与2009年8月29日,通过签署《关于进一步加强国家体育场运营维护管理协议》,对鸟巢进行股份制改革,由政府接手运营。
问题总结:由于项目的特殊性,政府在项目中干涉较多,无论从设计、施工还是运营,使得项目公司非常被动,最后因商业预期无法实现,而被迫由政府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