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生产安全事故调查处理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生产安全事故调查处理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颁布实施后,各地安全监管部门通过正确适用其规定,按照事故处理“四不放过”的原则,对事故开展调查和处理工作,有效防止和减少了事故的发生。但笔者在适用该条例时,也发现了一些比较令人迷惑的问题,现提出来,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没有可依据的法律法规来确定死亡赔偿数额
目前关于生产安全事故调查处理的法律法规主要有两个,就是《安全生产法》和《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安全生产法》第四十八条规定,“因生产安全事故受到损害的从业人员,除依法享有工伤社会保险外,依照有关民事法律尚有获得赔偿的权利的,有权向本单位提出赔偿要求。”而《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没有关于赔偿的规定。
按照《安全生产法》第四十八条规定,第一,因工死亡人员可以获得工伤社会保险;第二,依照有关民事法律尚有获得赔偿的权利的,有权向本单位提出赔偿要求。
按照《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因工死亡人员无论事故责任大小均可以获得工伤社会保险,单位没有缴纳保险,由单位负责赔偿(至于死者按照责任对单位进行赔偿,这里不谈),这没有争议;但依照哪个民事法律、怎样赔偿,则不好确定:《安全生产法》是2002年11月1日开始实施的,按法理来讲,应该适用2002年11月1日当时民事法律中关于人身损害赔偿的规定;但是2003年12月4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299次会议通过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如果现在发生生产安全事故,应该适用最高院的《解释》,该《解释》中第十一条第三款规定:“属于《工伤保险条例》调整的劳动关系和工伤保险范围的,不适用本条规定。”第十二条第二款规定,“因用人单位以外的第三人侵权造成劳动者人身损害,赔偿权利人请求第三人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这和《安全生产 1
法》的规定又发生了矛盾,或者说依旧没有法律规定对赔偿数额进行规定。
如果说《安全生产法》第四十八条规定指的是:“依照《民法通则》的规定,对于各类伤害分别按照相应的过错、无过错、推定过错原则来归责,然后按责任由生产经营单位来进行赔偿。”比方说,对于非高危作业导致的事故,其责任如果全部由单位承担,那么按照过错原则,就由单位进行赔偿,这样理解倒是可以,但赔偿数额是多少呢,依据什么确定赔偿数额呢,最高院解释中第十一条第三款已经排除了民法的适用,第十二条第二款的规定又说的是第三方,而非本单位。
所以,我个人认为,死亡赔偿数额无法可依。
二、死亡人员身份的不同,导致赔偿依据不同,也导致赔偿的数额不同
在《安全生产法》中,涉及生产安全事故造成人员伤亡进行赔偿的规定有两条,分别是第四十八条和第九十五条。第四十八条规定,“因生产安全事故受到损害的从业人员,除依法享有工伤社会保险外,依照有关民事法律尚有获得赔偿的权利的,有权向本单位提出赔偿要求。”第九十五条第一款规定,“生产经营单位发生生产安全事故造成人员伤亡、他人财产损失的,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拒不承担或者其负责人逃匿的,由人民法院依法强制执行。”
经过对比,可以发现这两条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从业人员受到本单位生产安全事故伤害的赔偿适用第四十八条;对于受到伤害的企业外人员,应该适用第九十五条的规定,虽没有指明适用的法律,但应该适用民法的规定,因为这不属于劳动关系。
按照《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从业人员在本单位生产安全事故中伤亡,死亡职工家属获得的一次性工亡补助金标准为48个月至60个月的统筹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关于死亡赔偿金再没有其他法律法规予以规定。
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在事故中死亡的企业外人员,其死亡赔偿
金按照受诉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者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标准,按二十年计算。
举个例子,在建筑施工过程中,脚手架倒塌砸死了职工和路人,若严格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赔偿,职工和路人家属就有可能获得不一样的赔偿金,为单位做了很多贡献的职工可能就不如路人“值钱”。同时《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已经出台,将于2010年7月1日实施,其中对涉及高危行业作业造成的事故等有了更加明确的规定,如果在2010年7月1日之前,还没有出台相应规定,那么死亡事故的赔偿将面临一个非常尴尬的局面。
三、事故调查报告的提交时间不完全由事故调查组决定《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第二十五条对事故调查组的职责进行了规定,其中第(一)项,查明事故发生的经过、原因、人员伤亡情况及直接经济损失;第三十条第一款规定了事故调查报告的内容,其中包括事故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第二款规定“事故调查报告应当附具有关证据材料。”按此规定,事故直接经济损失统计是调查组的职责之一,按照现在执行的原劳动部的关于事故直接经济损失的规定,直接经济损失包括死亡赔偿金。
按照正常思维,善后处理是事故处理的一部分,善后处理就应该包括对死亡人员家属的赔偿处理。《安全生产法》对生产经营单位要给死亡人员进行赔偿做出了规定,但没有对事故赔偿数额和依据做出具体规定。
按照目前的普遍做法,死亡赔偿金由生产经营单位和从业人员家属按照或参照有关民事法律自行协商处理,协商不成时,按民事案件经民事诉讼解决。正因为如此,事故赔偿完成的时限根本无法保证(除非事故发生后,调查组积极进行协调和干预)。也就是说,事故调查报告的提交时间不是靠调查组的努力工作就能完全掌控,还要依赖于生产经营单位和死亡人员家属的赔偿协商进度。如果双方的协商在短时间内达不成共识,调查组就面临着不能按规定时间提交事故调查报告的危险。
所以建议尽快出台生产安全事故的赔偿规定,并采取相应措施来保证赔偿事宜的尽快完成。
四、事故调查报告的内容与事故直接经济损失之间逻辑混乱
《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第二十五条对事故调查组的职责进行了规定,其中包括要提交事故调查报告;第三十条第一款规定了事故调查报告的内容,其中包括事故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
目前,国家安监总局没有出台相关的规定,对事故直接经济损失予以界定。现在遵循的是延续下来的原劳动部的关于事故直接经济损失的规定(企业职工伤亡事故经济损失统计标准GB6721-86),此标准中规定,直接经济损失包括政府部门对事故责任单位的罚款。也就是说,报告的形成至少要以罚款处罚数额确定完毕为前提条件。
我们知道,事故罚款的最基本的依据是事故调查报告中关于事故责任的认定。事故责任的认定以调查报告生效为前提,事故调查报告的生效条件是形成报告并经过政府的批复。这样就陷入了一个死局,事故调查报告和事故罚款互相成为了对方的前臵条件。没有调查报告确定不了事故罚款,没有事故罚款形成不了事故调查报告。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目前形成的事故调查报告中关于直接经济损失的统计是估计的或虚构的。
鉴于《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刚刚颁布实施,修改的可能性小,所以建议出台相关规定,对事故直接经济损失重新进行界定。
第二篇:生产安全事故调查处理自查报告
生产安全事故调查处理总结
一、2007年以来我县安全生产工作的基本情况
2007年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业务部门的指导下,我局认真贯彻各项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认真履行安全生产综合监管职责,通过开展宣传教育,采取有效措施,使全县安全生产总体形势趋于基本稳定。2007年,全县共发生各类事故32起,死亡17人,受伤94人,直接经济损失159.663万元;2008年共发生各类事故13起,死亡8人,受伤11人,直接经济损失62.096万元。2009年共发生各类事故6起,死亡7人,受伤11人,直接经济损失40.87万元。2010年共发生各类事故30起,死亡15人,受伤7人,直接经济损失142.06万元。2011年共发生各类事故36起,死亡26人,受伤22人,直接经济损失281.21万元。2012年截至目前,共发生各类事故 起,死亡 人,受伤 人,直接经济损失 万元。
二、安全事故责任追究情况
近几年以来,我县十分重视安全生产工作。认真吸取已往事故的惨痛教训,将安全生产摆到了至关重要的位置。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严格按照《安全生产法》、《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的规定,按“四不放过”的原则,严格查处安全事故,做到事故惩处到位,刑事司法处理到位。2007年以来对发生的16起工矿商贸事故,已经全部按法律法规组织调查结案,并对事故责任人的责任追究落实到位。追究刑事责任 人,党纪处分 人,行政处罚 人。
三、生产安全事故调查处理的履职情况
为规范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落实事故责任追究制度,防止出现事隐瞒不报、迟报、漏报或谎报,我县加强了对生产安全事故的管理,事故调查处理中坚持“四不放过”的原则,同时做到“七个必须”。
一是必须按规定成立事故调查组。我县成立了安监、公安、监察、检察院、工会为常设生产安全事故处理成员,其它建设、质监、交通、贸易、经贸等相关部门为参与成员的事故调查处理小组,发生事故时,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立即成立由相关部门牵头的事故调查组,负责事故的调查处理。二是必须及时赶赴现场。事故发生后,调查组要立即赶赴现场进行勘验、拍照、封存等取证工作,按程序做好当事人的询问笔录,对事故责任人进行控制。三是必须出具合格的事故调查报告。事故调查组要根据调查材料和现场取证对事故进行分析,及时确定事故性质,查明事故原因,分清事故责任,提出处理意见,报请县政府审批。四是必须对责任人或单位进行处理。按照《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的有关规定和政府的审批意见对事故单位和责任人进行处理,决不姑息迁就。五是必须开展一次针对性的安全检查。对事故发生的企业类型、生产工段、部位特点和事故原因进行分析,县安监局和相关部门迅速针对性的对同类企业开展一次“B超”式安全检查,防止类似事故的发生。六是必须建立健全事故档案。县政府要求对生产安全事故必须建立档案,案件的立案审批、调查取证、集体研究、调查报告、处理结果、结案等程序都必须符合法法律规定。七是必须召开事故通报会。事故发生后,县政府安委会办公室必须召开安全生产会议,对事故经过、原因、处理情况进行通报,企业要吸取事故教训,进行自查自改,加大技改和安全投入,确保安全生产。
四、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007年以来,我县安全事故调查和责任追究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是各相关部门之间的工作衔接还不够。今后要进一步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工作衔接力度,不出现空档;加大对事故事故调查处理的力度。
第三篇:生产安全事故调查处理办法
生产安全事故调查处理办法
针对安全生产事故处理中存在的死者家属闹、赔偿不到位、时间拖得长、责任企业和法人没有受到刑事追责等问题。按照依法治安和分工负责的思路,为规范生产安全事故调查处理程序,明确生产安全事故调查组成员职责,严肃事故调查纪律,提高事故调查处理效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国务院第493号令)等法律、法规,结合我区实际,对发生事故的相关企业和人员,采取停业整顿、限制人身自由等强有力措施,对可能发生的问题,提前采取措施,确保事故依法处理,及时有效。特制定本办法。
一、事故调查组组成
根据《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规定,结合事故具体情况,事故调查组由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区公安分局、区监察局、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区总工会、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和事故所在地片区管委会(街道)组成,并邀请区人民法院、检察院派人参加。分管安全生产工作的管委会副主任、副区长担任组长,由安委办负责组织协调,事故调查组可以聘请有关专家参与调查。
二、事故调查组职责
事故调查组应坚持事故原因未查清不放过、责任人员未处理不放过、整改措施未落实不放过、有关人员未受到教育不放过、
第四篇:生产安全事故调查处理自查报告
生产安全事故调查处理总结
一、2007年以来我县安全生产工作的基本情况
2007年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业务部门的指导下,我局认真贯彻各项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认真履行安全生产综合监管职责,通过开展宣传教育,采取有效措施,使全县安全生产总体形势趋于基本稳定。2007年,全县共发生各类事故32起,死亡17人,受伤94人,直接经济损失159.663万元;2008年共发生各类事故13起,死亡8人,受伤11人,直接经济损失62.096万元。2009年共发生各类事故6起,死亡7人,受伤11人,直接经济损失40.87万元。2010年共发生各类事故30起,死亡15人,受伤7人,直接经济损失142.06万元。2011年共发生各类事故36起,死亡26人,受伤22人,直接经济损失281.21万元。2012年截至目前,共发生各类事故起,死亡人,受伤人,直接经济损失万元。
二、安全事故责任追究情况
近几年以来,我县十分重视安全生产工作。认真吸取已往事故的惨痛教训,将安全生产摆到了至关重要的位置。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严格按照《安全生产法》、《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的规定,按“四不放过”的原则,严格查处安全事故,做到事故惩处到位,刑事司法处理
到位。2007年以来对发生的16起工矿商贸事故,已经全部按法律法规组织调查结案,并对事故责任人的责任追究落实到位。追究刑事责任人,党纪处分人,行政处罚人。
三、生产安全事故调查处理的履职情况
为规范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落实事故责任追究制度,防止出现事隐瞒不报、迟报、漏报或谎报,我县加强了对生产安全事故的管理,事故调查处理中坚持“四不放过”的原则,同时做到“七个必须”。
一是必须按规定成立事故调查组。我县成立了安监、公安、监察、检察院、工会为常设生产安全事故处理成员,其它建设、质监、交通、贸易、经贸等相关部门为参与成员的事故调查处理小组,发生事故时,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立即成立由相关部门牵头的事故调查组,负责事故的调查处理。二是必须及时赶赴现场。事故发生后,调查组要立即赶赴现场进行勘验、拍照、封存等取证工作,按程序做好当事人的询问笔录,对事故责任人进行控制。三是必须出具合格的事故调查报告。事故调查组要根据调查材料和现场取证对事故进行分析,及时确定事故性质,查明事故原因,分清事故责任,提出处理意见,报请县政府审批。四是必须对责任人或单位进行处理。按照《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的有关规定和政府的审批意见对事故单位和责任人进行处理,决不姑息迁就。五是必须开展一次针对性的安
全检查。对事故发生的企业类型、生产工段、部位特点和事故原因进行分析,县安监局和相关部门迅速针对性的对同类企业开展一次“B超”式安全检查,防止类似事故的发生。六是必须建立健全事故档案。县政府要求对生产安全事故必须建立档案,案件的立案审批、调查取证、集体研究、调查报告、处理结果、结案等程序都必须符合法法律规定。七是必须召开事故通报会。事故发生后,县政府安委会办公室必须召开安全生产会议,对事故经过、原因、处理情况进行通报,企业要吸取事故教训,进行自查自改,加大技改和安全投入,确保安全生产。
四、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007年以来,我县安全事故调查和责任追究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是各相关部门之间的工作衔接还不够。今后要进一步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工作衔接力度,不出现空档;加大对事故事故调查处理的力度。
第五篇: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管理制度
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管理制度
1目的
为了规范公司生产安全事故的报告和调查处理程序,落实生产安全事故责任追究制度,防止和减少生产安全事故,结合公司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2范围
公司及公司属各基层单位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发生的造成人身伤亡或者直接经济损失的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适用于本制度。3引用文件
3.1《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
3.2《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国务院令第493号); 3.3《生产安全事故信息报告和处置办法》(国家安监总局令第21号);
3.4大连港集团有限公司《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办法》。4管理规定
4.1 公司安全部负责公司生产安全事故的综合管理;其他职能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生产安全事故相关事项的管理;各基层单位负责本单位生产安全事故的综合管理。
公司各级工会组织依法参与事故调查处理,有权向有关部门提出处理意见。
4.2 事故报告应当及时、准确、完整,任何单位和个人对事故不得迟报、漏报、谎报或者瞒报。4.3 事故调查处理应当按照科学严谨、依法依规、实事求是、注重实效的原则;坚持事故原因不查清不放过,事故责任者得不到处理不放过,整改措施不落实不放过,教训不吸取不放过的原则。
4.4事故发生单位必须全力支持、配合公司、集团和政府有关部门对事故的调查处理工作,并提供必要的便利条件。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阻挠和干涉对事故的依法调查处理。
4.4 事故报告
4.4.1事故发生后,事故现场有关人员应当立即报告本单位负责人;单位负责人接到报告后,应立即向公司安质部及主管安全经理报告,主管安全经理应立即向总经理报告,并在事故发生30分钟内报告至集团安全安委办。
特别是发生较大人员伤亡或被困、危险化学品泄漏、中毒、着火、爆炸等事故,除按规定向公司报告外,必须在10分钟内向集团安委办和市安监局(电话)口头报告,在拨打110、119报警时,应同时拨打12350或82595958向市安监局应急中心报告。
发生交通、火灾等事故,事故发生单位除按相关规定向公安部门报告外,还应按照以上规定报告公司安质部。
4.4.2报告事故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1)事故发生单位(单位全称、隶属关系、行业类型、经济类型、企业规模、各类证照等);
(2)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事故现场情况;(3)事故的简要经过;(4)事故已经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的伤亡人数(包括下落不明的人数)和初步估计的直接经济损失;
(5)已经采取的措施;(6)其他应当报告的情况。
4.4.3事故报告后出现的新情况应当及时补报。
自事故发生之日起30日内,事故造成的伤亡人数发生变化的,须及时补报。交通事故、火灾事故自发生之日起7日内,事故造成的伤亡人数发生变化的,须及时补报。
4.4.4事故单位负责人接到事故报告后,应当立即赶赴事故现场,迅速采取有效措施,组织抢救;要立即启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并根据事故救援的需要采取警戒、疏散等措施,防止事故扩大,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要在抢险救援过程中科学施救,确保救援人员的生命安全,防止扩大伤亡或者发生次生事故。
4.4.5事故发生后,事故单位和人员应当妥善保护事故现场以及相关证据,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破坏事故现场、毁灭证据。因抢救人员、防止事故扩大以及疏通交通等原因,需要清理或者移动事故现场物件的,应当做出标志、绘制现场简图并做出书面记录。必须使用摄像、录像等技术手段采集证据,妥善保存现场痕迹和物证,保留好现场视频监控。
4.5 事故调查
4.5.1发生死亡事故或者集团认为需要调查的,由集团联系政府相关部门负责组织;重伤及以下事故的调查,由集团负责组织。轻伤事故经集团同意公司可自行调查。
4.5.2集团组织的事故调查,事故调查组由安监部门、大连港公安局以及工会派人组成,并可根据事故的具体情况,邀请有关职能部门及专家共同组成事故调查组。
4.5.3公司组织的事故调查,事故调查组由安质部、工程部、工会及相关部门组成,并可根据事故的具体情况,邀请集团安监部有关领导参加指导。
4.5.4事故调查组成员应当具有事故调查所需要的知识和专长,并与所调查的事故没有直接利害关系。
4.5.5事故调查组履行下列职责:
(1)查明事故发生的经过、原因、人员伤亡情况及直接经济损失;
(2)认定事故的性质和事故责任;(3)提出对事故责任者的处理建议;(4)总结事故教训,提出防范和整改措施;(5)提交事故调查报告。
4.5.6事故调查组有权向有关单位和个人了解与事故有关的情况,并要求其提供相关文件、资料,有关单位和个人不得拒绝。
4.5.7事故发生单位的单位负责人、现场负责人和有关人员在事故调查期间不得擅离职守,并应当随时接受事故调查组的询问,如实提供有关情况。
4.5.8事故调查报告要严格按照新《安全生产法》和国务院制定的《安全生产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执行,事故调查报告和有关资料须归档保存。4.6 事故处理
4.6.1对负有事故责任的单位及相关人员,按照政府批复的意见和集团事故处理通报及公司事故处理通报进行处理。对负有事故责任的人员涉嫌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4.6.2发生生产安全事故,对公司主要负责人的经济处罚和行政处分依照集团对事故责任单位事故处理通报执行,公司不做另行处理;对公司其他高管人员需要承担经济处罚和行政处分的,由公司主要负责人比照集团事故处理通报提出处理意见。
4.6.3发生生产安全事故,公司对事故责任单位及责任单位领导成员的经济处罚和行政处分依照下列规定执行:
(1)按照新《安全生产法》规定,发生特别重大事故、重大事故、较大事故,对事故责任单位分别处500万元以上1000万元以下罚款,100万元以上500万元以下罚款,50万元以上100万元以下罚款;给予单位领导成员分别处上一年年收入80%、60%和40%的罚款,并视其责任程度可给予行政记大过以上处分;构成犯罪的,依照刑法有关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2)发生死亡2人或者5人以上10人以下重伤,或者直接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上1000万元以下的一般事故,对事故责任单位处3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罚款;给予单位领导成员处上一年年收入30%的罚款,并视其责任程度可给予行政记过以上处分。
(3)发生死亡1人或者3人以上5人以下重伤,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上500万元以下的一般事故,对事故责任单位处20万元以上30万元以下罚款;给予单位领导成员处上一年年收入10%至20%的罚款,并视其责任程度可给予行政记过或以下处分。
(4)发生重伤2人以上3人以下或者10人以上轻伤,或者直接经济损失50万元以上100万元以下事故,对事故责任单位处10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罚款;给予单位领导成员处上一年年收入5%至10%的罚款,并视其责任程度给予行政警告处分。
(5)发生重伤1人或者5人以上10人以下轻伤,或者直接经济损失3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事故,对事故责任单位处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给予单位领导成员处上一年年收入3%至5%的罚款。
(6)发生1人以上5人以下轻伤,或者直接经济损失5万元以上30万元以下事故,对事故责任单位处2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
本条款中“以上”含本数,“以下”不含本数。
4.6.4事故发生单位主要负责人以及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有下列行为的,参照新《安全生产法》、《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关于修改<<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罚款处罚暂行规定>部分条款的决定》(国家安监总局令第42号)有关规定给予相应的处分。
(1)不立即组织事故抢救的;
(2)对生产安全事故隐瞒不报、谎报或者迟报的;(3)在事故调查处理期间擅离职守的;(4)伪造或者故意破坏事故现场的;
(5)拒绝接受调查或者拒绝提供有关情况和资料的;(6)在事故调查中作伪证或指使他人作伪证的。
4.6.5对事故责任单位其他有关责任人员的处理,由所在单位提出处理意见,报公司安委办审核同意后落实处理;对公司其他相关责任人员需要处理的,由公司安委办提出处理意见。
4.6.6事故责任单位应当认真吸取事故教训,落实防范和整改措施,防止事故再次发生。事故调查报告以及防范和整改措施的落实情况应当依法及时向职工公布,并接受工会和职工监督。
公司安委办和有关职能部门应当对事故责任单位落实整改措施情况加强监督检查。
4.6.7公司实行安全生产“一票否决”。凡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死亡事故或者重伤事故超标的单位,所在单位及其主要负责人、其他相关责任人当年不得评先。
4.6.8政府或集团批复的处理意见中对事故责任单位及人员的处理高于公司事故处理通报的,按政府或集团批复的处理意见执行,公司不另行处理。低于公司事故处理通报的,按公司事故处理通报追加执行。5附则
5.1凡是发生性质较为严重、虽未造成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的事故险情或者社会影响较大的安全事件,公司或上级主管部门认为需要调查处理的,参照本办法中的相关规定执行。
5.2相关职能部门负责按照各自职能根据公司事故处理通报落实经济处罚和行政处分,公司安委办负责协调跟踪。
5.3对事故单位的经济处罚,由事故责任单位按照公司处罚决定缴纳财务部门;对责任单位领导成员的经济处罚,从当事人年薪兑现中扣除。
5.4 本办法由公司安委办负责解释,本办法未规定事项,按上级有关规定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