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西方哲学简史》期末复习题2011年12月
《西方哲学简史》期末复习题2011年12月
授课教师:刘建成所在班级:思政1002班考试时间:2012年1月6日10:20—12:10 讲义编审:杨兴旺学分:3.0考试地点:11教6段402考号20102321XXX
题型介绍:
1、填空
2、名词解释
3、简答
4、论述
一、填空
1.希腊哲学的精神:非宗教精神、思辨精神。2.伊奥尼亚派包括米利都学派的三杰:泰勒斯、阿那克西曼德和阿那克西美尼,再加上赫拉克利特。
3.泰勒斯与水本原说4.阿那克西美尼的“气本原”说 5.赫拉克利特与火本原说6.毕达哥拉斯派数本原说7.巴门尼德及其“存在” 8.德谟克利特原子论
9.普罗泰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 10.“美德即知识”开创了理性主义道德哲学。11.亚里士多德举世公认的历史上第一位百科全书式的思想家。
12.亚里士多德的三本原说:形式、缺乏和质料是运动的三本原。
13.教父哲学是基督教哲学的第一个历史形态。
14.教父哲学的集大成者:奥古斯丁
15.安瑟而谟被称为“最后一名教父和第一个经院哲学家”,安瑟尔谟的著名格言是:“我决不是理解了才能信仰,而是信仰了才能理解”。
16.托马斯•阿奎那上帝存在的证明:五路:运动、动力因、可能性与必然性、事物中发现的等级、目的性。17.文艺复兴人的发现:人的尊严、人的才能、人的自由。自然的发现:和谐的自然、能动的自然、经验的自然
18.经验论的开创者:弗兰西斯•培根,知识就是力量。
19.笛卡尔欧陆理性主义创始人:心物二元论。
20.莱布尼茨的单子论。
21.洛克建立了欧洲哲学史上前所未有的庞大的唯物经验主义的理论体系 22.贝克莱的存在就是被感知 23.康德三大批判书:《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 22.“认识你自己”-----苏格拉底 23.柏拉图:《理想国》、《政治家篇》、《法律篇》
24.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尼各马可伦理学》、《政治学》、《物理学》
二、名词解释
1、早期自然哲学的自然和本原两个概念
自然:意义接近nature(本性),特指事物运动变化的本性。自然哲学是对世界本原和宇宙整体的探讨。本原(也作本元、本源):本义为“太初”,希腊哲学家认为最初存在的东西在事物的运动变化过程中始终起作用。所以,事物的最初状态或者是构成事物的基本要素,或者是事物存在和运动的缘由,即在宇宙内部起作用,并赋予宇宙万物特定的秩序的原因。本原问题是贯穿希腊哲学始终的问题。
2、唯名论和实在论
唯名论:认为存在的事物都是个别的,心灵之外没有一般的对象;极端唯名论认为共相只是名词,如果说它们是实在的话,这种实在不过是声音而已。唯名论认为一切词都是个别事物的名称,共相并不表示个别事物之外的实在。
实在论:认为共相既是心灵中的一般概念,又是这些概念所对应的外部实在;极端实在论认为一般概念所对应的外部实在是与个别事物相分离的、更高级的存在,犹如柏拉图式的理念;温和的实在论认为,这种实在是存在于个别事物之外的一般本质。
3、什么是经验论,什么是唯理论?
什么是唯理论
理性主义(又名唯理论),认为知识独立于感觉经验之外的一种哲学理论,通常与经验主义对立。
以笛卡尔、莱布尼兹为代表。唯理论认为,整个知识体系具有自己可靠而明晰的基础,这种基础是少数先验性的、不证自明的理性概念,从这几个理性概念就可以构造出科学知识体系。以天赋观念为知识基础的观点即唯理论。
什么是经验论
以培根、洛克等等为代表的经验论认为,知识的基础是人们的感觉材料或经验事实,单凭经验事实通过归纳就可获得知识。这种观念支配了整个近代科学的发展。
4、什么是启蒙运动?
启蒙运动是18世纪由法国新兴资产阶级发起的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启蒙(就是启迪和开导人们的反封建意识,给尚处在黑暗中的人们带来光明与希望)运动反对蒙昧主义、专制主义和宗教迷信,提出“自由、平等地、博爱”的口号。启蒙运动的出现是人类思想发史上的一次巨大进步,表明人类自我意识的觉醒,同时也具有重大的哲学意义。
5、先验感性、先验知性、先验理性
(1)先验感性:感性:通过被对象的作用的方式而接受表象的能力。
产生条件:
1、心灵受到认识对象的刺激;
2、对发出刺激的对象作出适当反应。
(2)先验知性:把感性提供的杂多材料综合统一起来形成科学知识。
(3)先验理性:理性是人类认识的最高能力,指人心中要求把知性所得的各种知识加以“综合统一”,概括为最高、最完整的系统知识,以期把握无条件的绝对的能力
二、简答题及论述题
(一)、苏格拉底的“德性即知识”如何理解?
答:德性就是知识:理性主义的道德原则(苏格拉底道德哲学的基本命题)
1、哲学内涵
德性即内在心灵的原则,指过好生活或做善事的艺术,是一切技艺中最高尚的技艺(知识)。“德性即知识”中的“知识”主要是指人要能认识人自己的本性(德性)。他不同于自然哲学家(他们要探讨整个宇宙万物即自然的本性),苏格拉底认识到首先要研究人,研究自己。
“认识你自己”和“德性就是知识”是两条相互呼应的原则。一个人对他自己的认识,就在于德性的知识。他认为智慧和求知是人人皆有的天赋本性,有些人缺乏美德只是由于感觉的迷误和欲望膨胀以至于扭曲了人的理智本性,所以通过知识教育和陶冶可以恢复他们的理智本性。既然美德即知识,而知识是可教的,那么美德也具有可教性。
2、分析与评价
(1)这一命题的目的是强调知行合一、真善一体的道理。他所说的知识主要是在伦理方面而不是在科学方面,他说:“我和物理学的探索是毫无缘分的。”他坚持说没有一个人是明知而又故意犯罪的,因此使一切人完美所必需的就是知识。
(2)贡献:“美德即知识”明确肯定理性知识在人的道德行为中的决定性作用,这就在古代希腊以至于整个西方哲学中首次建立起一种理性主义的道德哲学,赋予道德价值以客观性、确定性和普遍规范性。这与智者的道德哲学是根本对立的(智者主张道德是人为约定的或出自人类追求快乐欲望的本性)。
(3)局限性:苏格拉底排斥一切意志、情感的道德价值,他的道德哲学成为一种纯理性的知识道德哲学,是有片面性的。
(二)、柏拉图的理念
柏拉图哲学通常称作Theory ofIdeas(理念论或相论)。他常以不同的名称表述同一个东西,如将Idea也叫作genos种,paradeigma原型,arche 本原,aition原因。
理念来自动词Ide看,原意为看到的东西.哲学家将其引申为“心灵的眼睛看到的东西”,所以Idea在希腊文中具有如下含义:
1、形式、形状;
2、和实在相对应的外观;
3、种、类;
4、文学形式、风格;、逻辑上的类、种,引申为分类的原理;
6、Ideas(复数)在柏拉图哲学中指理想的形式、原型。
7、概念、观念。
答:
1、它是事物的共相,即类概念或本质;
2、理念是事物存在的根据,事物是因为分有了某一理念才成为该事物的,没有理念,也就没有具体事物;
3、理念是事物摹仿的模型;事物是理念不完美的或明或暗摹本。
4、理念是事物追求的目的。事物的存在就是为了实现其本质。
(三)、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质料因,动力因,形成因,目的因
答:第一,事物为什么在运动中继续存在?因为它由不变的质料构成——质料因;
第二,事物为什么以某一种特定的方式运动?因为它们各有特定的形式——形式因;
第三,事物为什么会开始或停止运动?因为它们受到推动或作用,推动者或作用者——动力因; 第四,事物为什么要运动?因为它们都朝向各自的目的———目的因。
1、质料因:所谓“质料”,指“是所从出的东西”,即事物由之生成并继续存留于其中的东西,无论是具体的可感物还是抽象物,都由质料构成。
2、形式因:所谓“形式”,在亚里士多德那里有两种含义:一是指内在形式,它是事物的“是其所是” 或“是所是的什么”,也就是事物之所以为该事物的本质。二是指外在形式,即形状,是事物表现于外的那个样子。一般说来,内形式总要通过外形状表现出来,所以,形状也是事物的根本原因。
3、动力因:所谓“动力因”,即动变的本原,指让事物得以开始运动的那个初始的东西,动力因之所以是根本原因之一,在于任何事物都有动静,离开了动因,就没有事物的存在和生成。
4、目的因:在亚里士多德看来,任何事物的存在和生成,都不是无缘无故的,总是有所为,即总有一定的目标或目的,即目的因。
(四)、唯名论与实在论之争
答:(一)理论源起:波菲利问题
3世纪的新柏拉图主义者波菲利提出关于共相性质的三大问题:
(1)共相是否独立存在,或者只存在于理智之中?
(2)如果它们是独立存在,它们究竟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
(3)如果它们是无形的,它们究竟是与感性事物相分离,还是存在于感性事物之中,并与之一致?
(二)唯名论与实在论的一般观点
围绕这个问题的争论,使哲学家们分成了唯名论和实在论两大派别,每一派又有温和派和极端派之分。唯名论(nominalism)认为存在的事物都是个别的,心灵之外没有一般的对象;极端唯名论认为共相只是名词,如果说它们是实在的话,这种实在不过是声音而已。
实在论认为共相既是心灵中的一般概念,又是这些概念所对应的外部实在;极端实在论认为一般概念所对应的外部实在是与个别事物相分离的、更高级的存在,犹如柏拉图式的理念;温和的实在论认为,这种实在是存在于个别事物之外的一般本质。
(三)罗色林的极端唯名论与安瑟而谟的极端实在论之争
A罗色林(1050-1125)的极端唯名论:
1、什么是唯名论?
唯名论认为一切词都是个别事物的名称,共相并不表示个别事物之外的实在。
2、罗色林极端唯名论的观点:
真正的实体只是个别事物,一切词都表示个别事物,个别概念(殊相)表示单个事物;普遍概念(共相)表示一群个别事物;如果用共相表示个别之外的某种实在的话,那种实在不过是声音而已。
B安瑟而谟的反驳
罗色林的错误在于把感觉印象当作理解的出发点,缺乏把握抽象观念的能力。有形世界不是个别事物和个别事物需要普遍原则的组织方能被联系在一起。这些普遍原则也是实在的。
评价:二者争论的焦点在于共相是否具有实在性。安瑟而谟倾向于把共相等同于柏拉图的理念。而罗色
林则完全否认共相的意义,认为其只不过是声音而已。
(五)、托马斯对上帝存在的证明:五路说
答:第一个证明是根据运动:
世界上有事物在运动,这是确切无疑的事实。凡运动的事物总是为另一物所推动,而这另一物又必为其他物所推动。依此递推,必有一个不为其他事物所推动的第一推动者,否则运动就是不可能的。这个第一推动者就是上帝。
第二个根据是动力因
在感性事物中我们发现存在动力因系列,每个事物都以在先的事物作为其动力因,依此回推,必定存在第一个动力因,因为如果没有最初的动力因,也就不会有中间因和最后的结果,而这是与存在着动力因系列这一事实相矛盾的。这个第一动力因就是上帝。
第三个根据是依据可能性与必然性:第一步,由可能存在推导必然存在。第二步,由事物的必然存在推导自因的必然存在。
第四个根据是事物中发现的等级:
事物在善、真、贵方面是有差别的,简单说,就是事物的完善性各不相同;但显而易见的是,事物的不同完善性是由它们接近一个最高完善性的存在者的程度决定的,或说是与最完善的存在者相比较才能显明出来的,因此,必定存在一个最完善的存在者;而且它还是一切完善程度各不相同的其他事物的最高原因。因为完善程度不一样
第五个根据是是根据事物的目的性:
我们发现,自然界里那些无理性的自然物也都朝向一个目的活动,而且往往是以同一种方式活动,以便达到最好的目的。显然,无知的东西如果没有受到一个有思想有理性的存在者的引导,它们是不可能去追求目的的。所以,必定存在一个理性存在者,由于它,无知的事物才会趋向目的,这个存在者就是上帝。分析与评价
“五路”的一般思路是将世界看作是一条因果链条,可以由比较低级的可感事物出发,追溯到它们的最初原因或终极原则-----上帝。如果世界的因果联系不是线性的,而是复杂的、相互作用的网络;或者因果关系不是有限的、而是无限的,那么,托马斯的证明就难以成立了。
(六)、奥康的剃刀
答:英国经院哲学唯名论的代表奥康认为,可用经验证据直接说明的东西不须用非经验的原因加以解释,可用自明命题证明的命题不须用意义不明的论辩。这一原则即”经济思维原则“,强调”如无必要,切勿增加实质”。奥康的剃刀用以剃除实在论者设立的普遍实质,阐明其认为“一般只是作为概念或心外事物的符号而存在于心灵中和语词中” 的唯名论观点。这把剃刀专门用来剃去哲学思考中多余的语言赘肉。
(七)、弗兰西斯•培根的“四假相”说
答:培根从唯物主义反映论出发,较为系统和深入地揭露了经院哲学的认识论根源。他认为,经院哲学的长期统治,禁锢了人们的头脑,造成了各种幻想和偏见,使人们的思想远离自然,严重地妨碍了人们认识自然的真理,他把这些幻想和偏见称之为“假相”(idols)。
1、种族假相
指人们常把人类的本性混杂到事物本性中,因而歪曲了事物的真相。人以自身为尺度衡量外物,缺乏科学所需要的中立态度和客观性。
2、洞穴假象
它也来自理智的本性,它是具体的个人所特有的。这是指个人从自己的性格、爱好、所受教育、所处环境出发来观察事物,因而歪曲事物真相。
3、市场假相
指的是人们在来往交际中语言概念的不确定、不严格而产生的思维混乱。
4、剧场假相
指不加批判而盲目顺从传统的或当时流行的各种科学和哲学的原理、体系及权威而形成的错误。评价:
首先:通过对谬误的分析,培根强烈地反对迷信古代权威,反对脱离自然,反对空谈和诡辩,从而对经院
哲学的权威主义、烦琐主义、教条习气、伪科学给予了沉重打击。这在当时,对摧毁封建主义思想堡垒起了重要作用。
其次:培根揭示了人们犯错误的各种各样的认识论根源。接触到人的主观性、片面性正是认识产生谬误的原因。在理论上,这不能不说是深刻的。
最后,在谬误的分析过程中,培根提出了一连串认识论的复杂问题,如认识过程中主观与客观的问题,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问题,思维与语言的矛盾与统一问题等。这些问题在以后的哲学发展中是富有启发性的。
(八)、洛克哲学的地位与影响
答:地位:英国经验派最主要的代表人物哲学特征:以认识论为主题
功绩:详尽论证霍布斯和培根提出的知识和观念都起源于感性世界的基本原则,建立了欧洲哲学史上前所未有的庞大的唯物经验主义的理论体系
他系统地考察了人的认识能力,详尽地论证了培根和霍布斯提出的知识和观念起源于感性世界的基本原则,建立了欧洲哲学史上前所未有的庞大的唯物经验主义的理论体系。
但他并没有把其唯物经验主义原则贯彻到底,其中融合了不少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成分。其认识论的影响也是双重的,一方面是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的理论渊源;另一方面又是巴克莱和休谟主观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理论渊源。
(九)、贝克莱的“存在就是被感知”如何理解?
答:
(一)存在就是被感知的理论前提:作为一个经验主义者,贝克莱和洛克一样,认为知识来源于感觉经验,由感觉经验获得的观念是知识的对象简单复杂。所有的观念都是通过感觉、反省和想像这三个途径得来的。
(二)关于命题性质:“存在就是被感知”这一命题强调的是,作为认识对象的可感物是不能离开心灵的感知而独立存在的。换句话说,就是认识对象的存在依赖于认识的主体,作为主体的心灵、精神或自我是一切可感知事物存在的前提和基础。贝克莱这一命题的主观唯心主义性质就在于此。
(三)另一方面我们也应当看到,正是贝克莱的这一主观唯心主义命题,在西方哲学史上第一次明确地肯定了主体、精神的能动作用。因为在贝克莱看来,可感对象或观念是被动的,是“被感知”,是依赖于主体而存在的东西;心灵或精神则是能动的,是具有感知能力和想像能力的主体。可感事物之所以能够进入心灵而变成观念,变成人的认识,原因就在于主体、心灵或精神的能动作用。
(十)、经验论和唯理论的争论
答:(1)什么是唯理论
理性主义(又名唯理论),认为知识独立于感觉经验之外的一种哲学理论,通常与经验主义对立。
以笛卡尔、莱布尼兹为代表。唯理论认为,整个知识体系具有自己可靠而明晰的基础,这种基础是少数先验性的、不证自明的理性概念,从这几个理性概念就可以构造出科学知识体系。以天赋观念为知识基础的观点即唯理论。
什么是经验论
以培根、洛克等等为代表的经验论认为,知识的基础是人们的感觉材料或经验事实,单凭经验事实通过归纳就可获得知识。这种观念支配了整个近代科学的发展。
(2)经验论从实验科学出发,主张一切知识都来源于感性经验并且以经验为基础,它试图通过对经验的归纳概括出自然法则来。唯理论则从理论科学出发,认为感觉经验归根结底是个别、相对和偶然的,因而不足以充当普遍必然的科学知识的坚实基础,所以知识乃是由一些理性固有的天赋观念推演出来的,非如此不能说明知识的普遍必然性。于是在认识论问题上,这两派哲学家各执一端,展开了激烈的争论,而他们的片面性则决定了谁也不可能最终解决问题,休谟的怀疑论就是近代哲学陷入困境的最好写照。他的怀疑论不仅使经验论企图通过对经验的概括归纳获得有关自然法则的知识这一理想最终破灭了,而且也使唯理论陷入了困境。
(3)经验论与唯理论之争的后果
经验论与唯理论之争使哲学在认识论问题上走进了死胡同,其后果是十分严重的。近代哲学的启蒙主义以崇尚理性、提倡科学和推进知识为己任,然而经验论与唯理论之间的争论却使这些理想出现了落空的危险。
它意味着我们不仅不能证明科学知识的普遍必然性,而且作为科学知识之基础的理性本身也发生了动摇。
(十一)、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如何理解?
答:内涵:由我思而知我在“我思故我在” 在东欧和现在的中国学界都被认为是极端主观唯心主义的总代表,而遭到严厉的批判。很多人甚至以“存在必先于意识”、“没有肉体便不能有思想”等为论据,认为其 “本末倒置”、“荒唐可笑”。
通过笛卡尔对自己哲学历程的细腻描述,我们可以明白地知道,这句名言的含义不是:由于我思考,所以我存在。而是:通过思考而意识到了(我的)存在,由“思”而知“在”。
在普遍怀疑之后得出“我思故我在”的第一原理,认为“我”这个精神实体的存在是一切知识的基石,进一步演绎出“上帝”和“实体”,建立起心物二元论,借着上帝的权威来保证物质世界的存在。
(十二)、康德的“人为自然界立法”如何理解?
答:
(一)所谓法则即事物之间的普遍必然联系。但这种普遍必然联系并不是像人们所想像的那样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而是范畴所具有的。即范畴不能被运用于物自体,而只能被运用于现象。
我们能所经验到的一切现象都服从于范畴的综合作用,它们被范畴综合为具有普遍必然性的现象界的总体,即自然界。范畴就是规定一切自然现象的总和的规律,范畴加诸自然现象之上的法则即自然规律。
(二)人为自然界规定的法则并不是自然科学中具体定律。自然科学中的具体定律都必然经过经验才能被发现和验证(如铁球堕塔实验),而先验范畴规定的一般的自然法则表达为先天综合命题,它们的真理性不依赖于经验,并能反过来赋予经验以普遍必然性。纯自然科学因此而得以可能。
(三)“人为自然界立法”的理论意义
1、康德把人本主义的精神发扬光大,通过以自我意识为核心的认识论,达到了以人为中心的世界观,规定了人在自然界中的中心地位。
2、康德在高扬了精神的能动性的同时,又对事物自身的存在持一种谦逊的悬搁态度。
附:《心理学基础》补充复习题:
一、制约遗忘进程的因素
答:
1、时间的影响
2、材料的重要性
3、材料的性质
4、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
5、系列位置效应
二、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P138--139)
答:
1、能否对问题进行适宜的表征
2、迁移的作用
3、原型启发
4、定势的作用
5、情绪与动机
三、奥尔波特的人格结构(可能不科学 该题自己总结一下吧)
答:人格特质
共同特质
个人特质:核心特质;次要特质;首要特质
个人特质:个体身上独具的特质。
首要特质:代表整个人格,它在人格结构中处于支配地位,具有极大的弥散性和浸透性,影响到个人行为的所有方面是一个人最典型、最具概括性的特质。
中心特质:是人格的构件,是构成个体独特性的几个重要特质,令行为在特定时空具有倾向性,在每个人身上大约有5~10个。
次要特质:渗透性极小,作用面较窄,是个体不太重要的特质,往往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才表现出来。
第二篇:西方哲学简史读后感
西方哲学简史读后感
(一)人类是一种很奇妙的智慧生物,在酒足饭饱后,面对世界的众多不可知的事物,人类往往充满了求知欲和好奇心。在其驱使之下,人类一方面通过经验的积累,另一方面通过理性的思考推理,来尝试着解答这些问题和解释一些现象。这样,一部分解答成为了确知的知识,即科学;另一部分由于时代的局限,不能给出确定的答案,但由于人类对未知事物有着敬畏和恐惧的一面,产生了看似能完美解答这些问题的东西,即神学。
罗素认为,哲学就是介于神学和科学之间的东西,是带着理性的思维去思考科学所不能解答,而神学看似给出了完美答案的问题。所以“哲学”的人生观与世界观,在罗素看来,乃是两种因素的产物:一种是传统的宗教和伦理观念,另一种是可以称之为“科学的”那种研究。唯有这两者同时存在,才能构成哲学的特征。
罗素说;哲学是诉之于理性而不是权威(这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新教主观主义是不同的,区别在于罗素诉之于理性,而新教是唯心的。理性能让人清醒地看到他人的可取之处,而唯心让人傲慢)。这是我对罗素最欣赏的一句话,有了它,才能让我彻底放下顾忌而去研究哲学,虽然在某种程度上说,我的这种心灵安慰也是建立在对罗素的权威上的,但那不是哲学上的。
哲学是研究人类思辩的心灵所最感兴趣的一切问题,在这些问题中,我所最为重视的,是人为什么活着?我所需要的答案,不是原子论那些家伙所认为的机械式的解释,而是目的论的解释。即当这个问题具体到某个人时,就成了“你为什么活着?”。
首先给我答案的是物理学,世界是平衡的,有生就有灭,当这个理论扩大到整个宇宙时,即整个宇宙都有灭亡的那一天,如此渺小的人类,和更加如此渺小的我,又有什么好抱怨的呢?但这又引出了另一个问题,既然人都是要死的,人类也是要灭亡的,甚至整个宇宙都是会归于零的,那么我们现在所谓的奋斗除了养活自己,苟且偷生外,还有什么价值?当然这也是人类期望永恒的一种思想,如果连饭都吃不饱,当然就没有这个问题了。
天体物理给了我一个类似神秘主义的答案。
宇宙是如此的广袤,有着太多人类所称之为科学的东西,它是如此的寂寞,亿万年来是如此的安静(我用了好久时间才适应用“它”来形容宇宙)。它需要有什么来理解它,来认可它的存在,而人类作为一种智慧生物,承担起了这个责任。人类根本的责任,是发展科学,是尽可能的去了解这个宇宙的根本。
在这个基础上,我才展开其他的思考。
为了发展科技,在现今的情况来看,只有保持经济的稳定发展才行。这样,我的思想难免的流于世俗了。
西方哲学简史读后感
(二)《西方哲学史》我选择了梯俐、伍德编着的版本。因为看到有些书上评论说:它拥有更通俗的解释和客观的立场,所以就选择了它,望读能让自己对哲学史有个基础性的了解。现在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把它读完了,但留在脑子里的东西不是很多,还好,我做了笔记,可以随时翻来看看,而不用整天抗着那本厚厚的书。
这本书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希腊哲学、中古哲学、近代哲学。每个部分后面也包括了每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哲学家以及哲学流派。当然凡是影响重大的哲学家和流派所做的介绍占的内容都是比较多的,如柏拉图,奥古斯丁,康德等人。当我翻开第一页的时候,我惊讶的是它讲的是自然主义哲学,这点让我很不解。因为我总觉得自然是跟科学有关系的,跟人文扯不上关系。而到读了后面的具体内容时,我才真正的搞明白是怎么一回事。因为哲学的起源和发展是离不开一些条件的,而自然条件就是其中的一个方面,这也是为什么早期的希腊哲学是自然主义的哲学的一个原因吧。在这个部分里,人们主要去探究了事物构成的的本质,是运动还是静止?读完这个环节的时候,我已经不知道事物到底是有什么构成的了。但当我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去思考的时候,我才有了自己的概念。但是我却有个疑问:马克思关于世界本质的认识是不是也存在问题呢?后面主要讲了希腊哲学顶峰时期的状况,即我们耳熟能详的三个人物: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对于这三个人物无论是文学还是教育学都是讲的很多的。我觉得这个时期的哲学是任何一个年代都无法超越和凌驾的。有人说苏格拉底的思想到现在都影响着西方人,也有人说苏格拉底推动了西方科技的发展,由此可见这时期的哲学的价值。
第二部分是中古哲学,我对这部分哲学很感兴趣,源于我对宗教的兴趣,因为我是在三种宗教信仰的包围中成长的(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但是我没有宗教信仰,多种宗教环境让我失去了信仰,我始终都把宗教当成了一种文化,我也始终不能理解他们做祷告、礼拜以及跪拜的行为。(Inspirational quotes yuedu.mipang.com)特别是我的同学中不少都是都穆斯林,他们一直告诉我说,你不是穆斯林,所以你不能理解作为穆斯林的骄傲和自豪,当然你也不能理解我们的拜功。我确实感受不到他们的那种虔诚,因为我总觉的作为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应该是一个无神论者,为什么还会笃信虚无的神会赐予我们所有呢?这是我的一点困惑,也困惑了我很多年了!
其实读这一部分时出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当这时期的哲学家大谈特谈神或者是上帝的时候,我开始怀疑我自己了。在看了他们那么多论述后,我竟然出现了相信上帝存在的倾向,还好,这个时间很短暂,我是唯物主义者,由此我觉得宗教对人的“杀伤力”很大。我是带着神秘感来读这部分哲学的,但是最后并没有多大的神秘感,所以我觉得中世纪的哲学,因为某种原因提前给自己蒙了一块面纱,面纱背后,其实什么也没有,不过中世纪的文化艺术,还是很值得人们去欣赏的,我比较喜欢以中世纪为背景的文学作品和电影,原因是充满了激情,浪漫,自由与反叛。
第三部分是近代哲学,他离我的年代比起前两部分是近的,可在理解上却趋向了一种复杂。当面对这个部分的时候,我很激动,因为不会像中世纪带着宗教的束缚,而是一点点的展露出科学精神的曙光,用科学的规律性的东西去解释世界和文明,心里仿佛一下子亮堂了许多。尽管如此,但它并没有完全同经院哲学决裂,神学的偏见依然存在。然而当哲学走到康德这里的时候,他说,休谟把他从“独断的睡梦中唤醒”,同时他也把我从理性的梦中唤醒了。他说:“一直到现在为止,哲学是独断的,它往前行而没有预先批判它自己的能力,现在必须批判或开始不偏不倚的考察理性一般的能力”。于是有了他的三个批判,对我而言,是种风暴。因为我没有怀疑过理性,而且崇尚理性。现在看来,我有点错了,理性也会存在问题,这是我以前从来没想过的问题。
当读到黑格尔的时候,我再一次激动了,因为有部分内容我可以理解。后来我才找到了原因,是因为我所学习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一部分是源于黑格尔的哲学。我觉得他的伟大不仅是提出自己独具特色的观点而且促进了哲学史和宗教史的发展,在他之后产生一批哲学史家如费舍、策勒尔、文德尔班等。再到后来,我觉得哲学真的是飞跃了,但是也越难解读了。我对胡塞尔真的是提不起兴趣来了,海德格尔给我比较诗意的感觉,看到他仿佛看到美丽的诗意的栖息的生命,不过他的《存在与时间》让我很痛苦。还是很喜欢他那句话:朝向死亡的存在,人的全部存在交织着因意识到死亡的不可避免性而引起的悲剧性的焦虑和苦恼。不知道为什么,看到这句话,让我有了活着的勇气,以前把死亡看的很不开,现在看开了,死生相互依存,活着是为了死亡,死亡是另外一种活的方式。一直都用这些话来安慰自己,正视死亡和悲剧!我想我会坚强的面对„„生活中随之而来的一切!
这本书读完我总体的感觉就是:脑子一边是水,一边是面粉,搅搅成了浆糊。我觉得如果不对里面具体的人物及着作做详细的阅读的话,仅凭史上提供的资料,是很难读懂这些哲学思想的。通读之后我感到最有成就感的事就是当别人提起伊壁鸠鲁,施特劳斯,伯格森等人的时候,我不再陌生,不过也只能达到见过的水平。我想下一步需要做的就是反复去阅读做到整体的把握,给我的专业学习提供帮助。
第三篇:《西方哲学简史》读书笔记
《西方哲学简史》读书笔记
第一章 希腊哲学的精神和问题
一、希腊哲学在西方哲学史的地位
1、希腊哲学奠定了一切后来的西方思想体系的基础。
2、希腊哲学几乎提出和提供了两千年来欧洲文明所探索的所有的问题和答案。
3、希腊哲学提供了人类思想从神话式的原始形式演进到复杂多样的体系的一个最好的例证。
二、希腊哲学的产生问题
(一)从外部条件来讲:
1、以人类活动经验的积累和生产技术的发展为条件。
2、东方民族文化产生的影响。
(二)但西方哲学从希腊哲学开始,是希腊哲学产生的内在原因起主要作用。
1、希腊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条件有助于激发智慧和意志,开 阔人们对生活和世界的眼界,活跃批评和思索的精神。
2、政治制度的特性有助于理性的发现。
(三)古希腊神话中的哲理是古希腊哲学重要的思想渊源。
从古希腊神话的特征中可见到神话中的哲理特征。克塞诺芬尼:“凡人们幻想着神是诞生出来的,穿着衣服,并且有着凡人一样的音容相貌。”
三、希腊哲学的特点
(一)希腊哲学研究的问题由外在的自然向内在的人类本身转移的特点。表现为自然哲学到逻辑学、伦理学、心理学、政治学等的发展,最后形成亚里士多德的综合哲学体系;
(二)希腊哲学的思辨精神特点。
四、希腊哲学的重要范畴 第二章 早期自然哲学 包括:
(一)认为本原是一且变化的:伊奥尼亚派(包括米利都派和赫拉克利特);
(二)认为本原是多且不变的:毕达哥拉斯派;
(三)认为本原是一且不变的:爱利亚派;
(四)认为本原是多且变化的:元素派和原子论者 第三章 智者运动与苏格拉底
一、智者运动
(一)智者和智者运动
1、智者:原义:有智慧的人。
2、智者运动:由智者的思想及影响所形成的反传统潮流,既有启蒙的意义,同时也对文明具有很大的破坏性。
(二)智者运动的原因
1、为适应人们对社会时尚的追求。
2、为适应希腊尤其雅典的民主政治的需要。高超的论辩和演说能力是在民主政治的竞争中成功的条件。
(三)智者在社会政治批判上的两种学说
(四)智者中的有代表性的哲学观点
(五)智者运动的意义
二、苏格拉底
“思想史上最伟大的人物之一”,“他的观念和理想统治西方文明达两千年之久,而且继续影响今天的思想。”
(一)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的命题
1、命题提出与智者运动的关系。
2、命题的含义。
3、命题的意义。
(二)苏格拉底的“德性就是知识”的命题
1、命题的含义:认为人的德性是指过好生活或作善事的艺术,是一切技艺中最高尚的技艺,而这种技艺是可以通过学习来掌握和做到的,所以说德性就是知识。
2、命题的意义:具有知行合一、真善一体的教育意义。
(三)苏格拉底方法
1、认为获得知识要有正当的方法。
2、苏格拉底方法的前提是“知道自己无知”。第四章 柏拉图哲学
柏拉图综合了以前哪些哲学家的主要思想:
(1)智者派:认为不可能有(关于现象的)知识。(2)苏格拉底:认为真知永远是关于概念的知识。(3)赫拉克利特:认为(现象)世界经常变化。
(4)爱利亚派:认为(理念)世界是不变的;认为存在是一。(5)原子论者:认为存在是多。
(6)阿那克萨哥拉:认为精神统治宇宙,而精神同物质有区别。柏拉图哲学思想体系的主要内容:
一、柏拉图思想体系的基础和中心理论——“理念”论
(一)“理念”的含义:
它源于“心灵的眼睛看到的东西”的含义,引申为理智的对象。它具有两种意思:
1、它是人的理智所认识的、外在的理智之中的存在;
2、它向人的理智所显示的普遍真相。
(二)“理念”的特征:
1、本原性;
2、超感性;
3、不变性和永恒性;
4、绝对性;
5、客观性;
6、真实性;
7、完善性和目的性;
8、单一性和多数性;
9、等级性。
二、柏拉图的知识论
1、可知领域:理智领域、知识领域。
2、可感领域:非知识领域、意见领域
三、柏拉图的灵魂学说
柏拉图的灵魂学说是他的理念论应用于分析人的结果,也是他的理念论的延伸,包含了认识论思想等。第五章 亚里士多德哲学 亚里士多德哲学主要内容:
一、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自然哲学
物理学是以“自然”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即自然哲学(所有学科都属于哲学)。
二、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
从学科位置上讲,形而上学是“物理学之后”的学科。
从内涵上讲,它是“一门研究是者自身以及出于它的本性的属性的科学。”认为“是者”范围最广、地位最高。在他看来,形而上学研究的东西是超越任何其他学科的,其他学科的研究对象只是“是者”的某个部分或性质。从他所讲的“是者”的意义来看,形而上学就是要把握最抽象、最普遍的知识。
三、亚里士多德的灵魂学说
(一)“灵魂”的含义:认为“灵魂”是“潜在地具有生命的自然形体的形式”
(二)区分灵魂的功能和类别:分成三大类,每一类的功能不一样,具有由低级到高级的排列关系,高级的灵魂包含着较低级的灵魂。
(三)论灵魂的感觉活动。
1、对感觉的划分和设想通觉。
2、把感觉灵魂比作“腊块”,感觉比作在腊块上印章。
3、强调感觉接受的是可感形式,而不是可感事物。
四、亚里士多德的实践科学
1、认为伦理学是研究个人的善的实践科学,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政治科学。
2、认为最高的善是幸福。
3、认为有意行为才有善恶之分,无意行为没有道德属性。
4、认为道德行为的实现依赖于“实践智慧”。第六章 晚期希腊哲学
一、伊壁鸠鲁派哲学
二、斯多亚派哲学
1、斯多亚派的历史阶段及代表;
2、斯多亚派的自然哲学;
3、斯多亚派的伦理学;
4、斯多亚派的政治学
三、怀疑派(Skepticism)
(一)皮罗的怀疑主义
(二)恩披里柯的怀疑主义的五个论据:
四、新柏拉图主义
第七章 基督教哲学的诞生
一、基督教的历史(早期):
恩格斯说:“它最初是奴隶和被释放的奴隶、穷人和无权者、被罗马征服或驱散的人们的宗教。”
(一)犹太人和犹太教。
(二)耶稣阶段。
(三)圣保罗(保罗)阶段。
(四)基督教的诞生。
(五)罗马帝国阶段。
二、早期基督教哲学——教父哲学概况
(一)教父和教父哲学
1、教父;
2、教父哲学。
(二)基督教的主要教条:
1、三位一体说。
2、创世说。
3、原罪说。
4、救赎说。
5、天国报应说。
(三)教父哲学对待哲学的两种态度:
1、信仰主义的态度;
2、理性辩护主义的态度 第八章 早期经院哲学
一、什么是“经院哲学”:经院哲学由教父哲学发展而成。
原义:指在公教会(或天主教会)学校里传授的、以神学为背景的哲学。它的基本特征是:以“经院”(即教会或修道院办的学校)为生存环境,以“辩证法”(即亚里士多德所说的论辩推理)为操作原则。
延伸含义:指那种脱离实际、排斥经验,搞形式主义和繁琐论证的哲学。如论证“神用泥土捏成的人的始祖亚当有无肚脐眼?”“吃人的野蛮人死后肉体复活的情况如何,这个复活的肉体是他们自己的肉体,还是他人的肉体?”
二、唯名论和唯实论之争:唯名论和唯实论之争是经院哲学内部的争论。
争论的焦点:是关于一般(概念)或共相是否实在的问题,或者说究竟“一般”(共相)是实在的,还是“个别”(殊相)是实在的。第九章 经院哲学的亚里士多德主义
一、阿维洛伊主义和拉丁的阿维洛伊主义
(一)阿维洛伊主义
13世纪经院哲学在利用希腊哲学方面,经历了一个明显的变化,即以柏拉图哲学为主变为以亚里士多德哲学为主。在促成这个变化中的一个重要因素之一是阿维洛伊主义。
(二)拉丁的阿维洛伊主义
阿维洛伊主义是西欧人重新认识亚里士多德主义的重要途径,拉丁的阿维洛伊主义就是阿维洛伊主义被译成拉丁文的形式进行传播的思想,也叫“世俗的亚里士多德主义”,代表人是巴黎大学的西格尔(Siger of Barbant、1240—1284
拉丁的阿维洛伊主义使亚里士多德主义对经院哲学的影响具有了直接的现实性。其对经院哲学产生重要影响的观点主要是以上阿维洛伊主义所主张的观点。
二、托马斯主义
相对于安瑟尔谟的关于上帝存在的证明,托马斯的证明属于后天的证明,即是从经验出发的证明。
1、从事物的运动或变化方面论证。
2、从动力因的性质来讨论上帝的存在。
3、从可能和必然性来论证上帝的存在。
4、从事物中发现的真实性的等级论证上帝的存在。
5、从世界的秩序(或目的因)来论证上帝的存在。第十章 英国的经院哲学家
一、罗吉尔·培根
培根提出要改革哲学的学科内容,以适应现实的需要。他提出的新学科由五部分组成,即数学、语言学、透视学、实验科学和伦理学。这体现了他提倡的科学理性精神。
二、约翰·邓·司各脱
司各脱在唯名论和实在论的论争中,提出“个性”来说明事物的特殊本质的实在性,具有独创性,也说明了他的“精细”风格。
他认为实在论在承认形式是一类实体的共同本质的情况下,不能把质料作为实体个别化的原则。质料只是实体的量的规定性,它是在本性上后于实体的,作为实体的属性是不能决定实体自身的。
三、威廉·奥康
认为科学的研究对象毫无疑问地要有普遍性,是共相及其组成的普遍命题,但这并不意味着存在与共相对应的实体,因为这里的共相并不指称任何东西,而是指代殊相,实际存在只是个别事物,只不过它们不直接成为科学的研究对象而已。
第十一章 文艺复兴时期的哲学思想
一、文艺复兴运动简介
十四世纪以后,随着古代典籍陆续从阿拉伯重新传入欧洲,在反对中世纪神学世界观的斗争中,先进思想家们对非基督教的古代世俗文化发生了兴趣,怀着极大的热情搜集、整理古代文化典籍,发掘古代文化遗产,研究古代语言、历史、文艺、科学和哲学,仿照古典作品进行创作。古典文化的研究,蔚然成风。这就是说谓“文艺复兴”。实质上是借古希腊文化,作为资产阶级反封建反神学的思想文化运动,是欧洲一次新的文化科学和哲学发展的开始。新的宗教哲学思想是宗教改革的核心:
1、马丁·路德的宗教哲学——“因信称义”说
马丁·路德通过引用原始基督教的教条“因信称义”来阐发自己的宗教思想,它意思指人的灵魂得救不在于教会,也不在于“事功”,只在于个人的内心信仰。只有信仰才是获救的必要条件,“事功”只是信仰的结果。
2、加尔文的宗教哲学——“先定”说
加尔文的宗教改革思想也属于“因信得救”的主张,但是他用上帝“先定”说深化了这一主张,强调了“因信得救”的宿命论性质。
“先定”说指宇宙中的一切都源于上帝永不更改的安排和命令(“先定”),因此个人得救是上帝预先的拣选,早已注定,个人的功德和教会的存在都不能改变上帝的先定。个人事业的成功只是表明实现了上帝所赋予的先定使命。第十二章近代哲学与自然科学的精神
一、近代自然科学与哲学的理性主义特征的关系
欧洲近代哲学从它产生的时候开始,就与欧洲的资本主义的发展进程紧密相连,可以说,欧洲社会的经济、政治发展状况是决定近代哲学发展的根本因素。但是,哲学受经济、政治的决定作用不一定是直线的或直接的,往往会在它们之间加入一些中间的因素,这些因素会成为哲学的直接影响因素,哲学也会通过它们对社会的经济政治产生作用。
这样,分析这些中介因素与哲学之间的关系,对于了解哲学存在和发展的原因、特征是必不可少的。
二、近代经验论的开创人弗兰西斯·培根
培根的人格受到质疑的主要两件事:(1)主动指控与他有恩的埃塞克斯伯爵谋反。(2)作为大法官收受贿赂。
三、机械主义的经验论者霍布斯
霍布斯认为哲学是由两部分组成的,即由研究自然物体的“自然哲学”和研究人以及人造物体(国家)的“公民哲学”两个部分组成。在自然哲学中,他充分利用几何学、力学、物理学的材料,论述了关于自然物体的观点,系统地阐明了机械论的自然观。因此他的哲学的机械论特征主要体现在他的自然哲学里。第十三章 笛卡儿的唯理论
一、笛卡儿的生平活动
黑格尔说,笛卡儿是近代哲学的创立者;罗素说,笛卡儿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共同始祖。他们的说法应该说是对笛卡儿哲学的两个突出特征——唯理论和二元论的揭示。
二、笛卡儿的方法论
1、认为科学的统一性不在研究对象,而在于方法,哲学首先要研究科学方法。
2、认为数学方法是普遍适用的一般方法,它被运用到其他学科时称为“普遍数学”。
3、认为数学方法的两个一般特征“度量”和“顺序”在作为一般科学方法的“普遍数学”
三、笛卡儿的第一哲学——形而上学
在笛卡儿看来,“形而上学”是指专门研究超感性的对象,如上帝、灵魂、意志等等的学问。在“形而上学”中,他运用他提出的科学方法从普遍怀疑出发,建立起哲学的第一原理,然后确立上帝的存在和推导出关于心灵和物质的确定知识,建立了一个二元论的世界观。
四、笛卡尔哲学在十七世纪的影响
笛卡儿哲学产生后,在十七世纪的欧洲立刻产生了广泛的、多方面的影响。笛卡儿获得了许多信徒,追随者从不同方面发挥了笛卡儿哲学。
具有代表性的后继者有荷兰的斯宾诺莎和法国的马勒伯朗士(1638—1715)。第十四章 唯理论的发展
一、斯宾诺莎哲学
斯宾诺莎继承和发扬了西方哲学从苏格拉底开始提倡的关于“知识就是美德”的强调道德的理性本质的传统,把人生幸福定位于精神幸福和通过对形而上学的对象的思辨而获得的心灵的快乐。斯宾诺莎的真理论:
1、认为知识根据观念的清晰程度分为四种:
2、认为直观知识才是对一切事物本质属性的直接认识,称之为“真观念”。“真观念”是一切真理的源泉,是正确思想的出发点,是方法论的前提。
3、认为真观念是纯思想的结果,它的标准在于自身,即观念自身的清楚明白性。他把这叫做真观念的“内在标志”。
4、认为虽然真理的标准来自自身,但是“真观念必定符合它的对象”,即真观念与外部对象之间是一致的。他把这叫做真观念的“外在标志”。
二、莱布尼茨哲学
莱布尼茨认为单子固有的质是它的活动,因此单子是能动的,是无形的精神实体。他还进一步把单子的精神活动说成知觉灵魂,单子的能动性在于表象活动。第十五章 英国经验论
一、洛克的哲学
(一)莱布尼茨对洛克的批判的反批判
针对洛克的《人类理智论》,莱布尼茨曾写下《人类理智新论》,在书中对洛克对天赋观念的批判,进行了反批判,对“天赋观念”论进行辩护。
(二)洛克的双重经验说
如果说洛克否定天赋观念只是对唯理论的一次摧毁性的打击,但是要解决知识的来源问题还得从正面来提出建设性的主张。为此洛克阐述了关于知识的来源的双重经验说。
(三)洛克的知识论
1、认为观念只是知识的材料,还不是知识本身,知识存在于观念之间的关系之中,而观念之间的关系是观念是否相符合的比较。
2、认为知识可以进行分类:
3、认为直觉知识和证明知识是词语的知识,感觉知识是实在知识,两者使用的方法不同。
4、认为我们的一切知识都建立在观念的基础上,知识不能超出我们所具有的观念范围。超出范围的一切判断都是理论上的假设。
二、贝克莱的哲学
贝克莱的哲学是从洛克的经验论出发的,也就是说洛克的经验论是贝克莱哲学的逻辑起点,但他的理论归宿却是不同于洛克的。他抽调了洛克哲学中作为经验的依托和来源的客观存在的物的成分,变经验论为完全主观唯心主义的经验论。这集中体现在他提出的“存在就是被感知”的哲学命题上。
三、休谟的哲学
观念:观念是对印象的“忠实摹写”,是“我们的感觉、情感和情绪在思维的推理中的微弱的影象”。
休谟的伦理学:
休谟的伦理观是情感主义的,并带有一定的功利主义倾向。
第四篇:西方哲学简史论文
怀化学院课程考试改革
政法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论文成绩__________
《西方哲学简史》
课程论文
题 目 浅析洛克社会契约论思想及其当代中
意义
姓 名
米坜明 学 号 1008404029 专业年级 10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指导教师 郭向阳
2012 年 11 月 22 日
怀化学院本科课程论文诚信声明
作者郑重声明:所呈交的本科课程论文,是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成果不存在知识产权争议。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成果。对论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的方式标明。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作者承担。
本科课程论文作者签名:
年 月 日
目 录
摘要............................................................................................................................1 关键字............................................................................................................................1 Abstract..........................................................................................................................1 Key words......................................................................................................................1
一、前言........................................................................................................................1
二、社会契约的含义....................................................................................................2
三、洛克社会契约论思想的历史渊源........................................................................3
(一)、17世纪英国的社会状况..........................................................................3
(二)、城邦政治下的民主、自由思想的萌芽...................................................3
(三)、众多政治哲学思想的成为巨大理论推动力。.......................................4
四、洛克社会契约论思想的主要内容........................................................................4
(一)、对自然状态的看法...................................................................................4
(二)、财产权与社会契约论...............................................................................4
(三)、三权分立学说...........................................................................................5
五、洛克社会契约论思想对当代中国的意义............................................................6
(一)、面对公共权利腐败问题,运用“公意”来执行国家职能...................6
(二)、面对人权受侵犯,“天赋人权”观发挥应有的作用.............................6
六、结束语....................................................................................................................7 参考文献........................................................................................................................8 致谢................................................................................................................................9 浅析洛克社会契约论思想及其当代中国意义
摘 要
洛克的社会契约论思想为政治思想领域中的民主政治奠定了理论基础。他的社会契约论思想与社会的需要和发展趋势相符合,并在国外广泛传播。抛开社会契约论的一些局限性,它的理论精髓对我国当代的政治、经济、文化仍然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关键字
社会契约 自然状态 三权分立
Analysis Locke Social Contract Theory and Its Contemporary
Chinese Meaning
Abstract
The Locke social compact has established a rationale for democratic politics in politics ideological sphere in terms of thought.His social compact accords with society's need and developing trend, it is propagated abroad together in terms of thought.Some limitation, its theory marrow of ditching social compact theory still has very big guiding significance to our country present age political economy, culture.Key words Social compact, natural state, “tripartite” political system
一、前言
洛克的社会契约论思想为政治思想领域中的民主政治奠定了理论基础。它的产生有一定的历史渊源,从一些方面看,他的社会契约论思想是对霍布斯思想的一些发展与创新,是与社会的需要和发展趋势相符合的,因此,在国外广泛传播。对于洛克社会契约论的具体的阐述,从《西方政治哲学史》、《政府论》、《西方社会思想的历史与进程》、《社会契约论的历史演变》、《自然权利与历史》等许多著作中都有明确的表达。何为社会契约?通俗的讲就是“社会据以成立的契约”。但也有其深刻的含义。洛克的社会契约论的内容是比较丰富的,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对自然状态的看法、财产权与社会契约、三权分立说。这些内容对后世也有一定的积极影响,在抛开社会契约论的一些局限性,它的理论精髓对我国当代的政治、经济、文化仍然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二、社会契约的含义
西方政治思想史中用契约关系解释社会和国家起源的政治哲学理论,又称社会契约论。它通过把社会和国家看作人们之间订立契约的结果,来说明政治权威、政治权利和政治义务的来源、范围和条件等问题。一般认为,契约分两种:社会据以成立的契约称为社会契约,政治机构或政治权威据以确立的契约称为政府契约。
社会契约说是针对“君权神授说”提出来的,它主张“从理性和经验中而不是从神学中引申出国家的自然规律”。社会契约说一般是与“自然状态说”紧密相连的,由于“自然状态”中有种种不便,或由于人类天然的社会性必然导致组成社会和国家,人们通过订立契约建立了国家,规定了君主和臣民相互间的权利和义务。尽管各种社会契约说的方法一致,并一般都承认私有财产权、人身安全等,但结论差别很大:有人用它支持资产阶级的君主专制,有人用它为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辩护,还有人用它为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提供理论根据。
三、洛克社会契约论思想的历史渊源
在他以前,霍布斯已经提出了社会契约论,但是霍布斯的理论带有绝对王权的烙印,洛克出去这些烙印,把它改造成适合民主政治的理论。这是结合当时的具体情况而提出的思想。
(一)、17世纪英国的社会状况
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与壮大。客观上要求建立个人主义义平等的契约式生产关系以及适应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政治法律制度,而在当时,英国仍然是封建的专制君主制度占统治地位,显然,旧有的体制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桎梏。因此,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势在必行。
(二)、城邦政治下的民主、自由思想的萌芽
古希腊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西方文明正是在这里起步,并逐步走向繁荣,最终成就其当今世界文明的霸主地位。古希腊民主政治的发展,为近代英法社会契约的产生和发展播下了生命之种。古希腊建立的国家的基本形式是奴隶城邦制。雅典民主政治的核心是广大公民直接参与,原则上公民都有权利决定和管理国家大事。其有些措施是对公民平等自由权利的认可,民主的执政方式把人从神的阴影中解救出来,促进了人的解放,体现了人的自我价值的实现,这为后来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主权在民”等思想的形成指明了方向。
(三)、众多政治哲学思想的成为巨大理论推动力。
巨大的“哲学生产力”生产出众多社会政治哲学思想,社会契约论的真正萌芽也应运诞生。如柏拉图的《理想国》深刻的阐述了他的国家观。他认为正义就是建立一个国家的原则,在一个国家里,人们只有分工合作才能把国家建立好,最终才能实现正义的理想。这是近代社会契约论中正义观点的重要理论来源,但是他的国家观是典型的人治国家观、有等级的正义观,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订立的契约是不可能公平的。斯多亚学派对社会契约的贡献在于他们提出了自然法的思想。自然法是社会契约论的基础概念,这一概念的提出对近代英法社会契约思想,特别是人性论的形成有巨大的理论意义。斯多亚学派认定世界主义,即“国际城邦”或“大同国家”。
四、洛克社会契约论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对自然状态的看法
自然状态不再是战争状态。而是和平的、自由的状态,人们在自然状态中平等的享有自然权利。自然权利指生命、自由、追求幸福、拥有财产等“天赋人权”。人们通过契约建立国家不是为了摆脱战争状态,而是为了保护自己的财产所有权。
(二)、财产权与社会契约论
在人们享有的各项权利中,财产权最为重要,财产权起源于劳动,是物化劳动铭刻在自然物上的标志,谁改动了自然事物,谁就拥有了占有它的权利。但是由于没有公共裁决机构,财产纠纷问题仍然不能解决,于是人们便签订契约建立国家,通过公共权力来解决财产纠纷。洛克说:“人们联合成为国家和置身于政府之下的重大的和主要的目的,是保护他们的财产。”国家的主要任务就是要保护委托人的财产权,不让他们对财产权的要求引起混乱。作为代理人的国家,要按照契约的原则来行驶自己的权力,切实维护好人们的财产安全,否则人们可以按照规定解除契约。
(三)、三权分立学说
其目的是为了防止专制,保障人民的自由权。洛克“三权”即国家的立法权、行政权、外交权。立法权是最高的权力,执行权和外交权是从属于它的。洛克推崇君主立宪制,反对民主制、寡头制和君主制。他认为立法权属于议会,议会行使权力必须遵循自然法的精神,行政权和外交权属于君主。洛克的三权分立,是立法权和行政权的分立,实质上是议会和君主权力相互制约,避免了国家权力的高度集中造成的专制,对保护人们的权利起到巨大的作用。洛克的分权思想既表明英国资产阶级限制王权,保障自由的要求,又表明了英国资产阶级保留王权,同封建势力妥协的一面。
五、洛克社会契约论思想对当代中国的意义
(一)、面对公共权利腐败问题,运用“公意”来执行国家职能 人民网就我国腐败问题的现状进行过一次调查,参加投票的共计24050人,认为很严重的有22677人,占94.3%,认为比较严重的有1230人,占5.1%,两者占总数的99.4%。从中可以看出,广大人民已深深意识到我国腐败问题的严重性,腐败问题已经成为人民对国家不满的根源。
我国当前公共权力腐败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管理中把权力当作谋取经济利益的工具。二是在行政管理中把权力当作为生活作风腐化的桥梁,如权色交易。三是在行政管理中把权力当作为获取名利的条件,如弄虚作假,欺上瞒下,谎报成绩等。
洛克认为,生命权、健康权、自由权、和财产权等是“天赋人权”,卢梭也主张用“公意“来执行国家职能,我国的公共权力腐败侵犯的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力,对广大人民的利益造成巨大的伤害,因此,对于腐败问题可以采取一些措施。第一,加强对官员的思想道德、职业道德的培养,树立公正廉洁的形象。第二、健全权力监督机制,特别要注意人民群众对于官员的监督、反映情况。第三、完善适度的合理分权机制,防止权力过度集中。
(二)、面对人权受侵犯,“天赋人权”观发挥应有的作用
洛克的社会契约论的自然权利观认为,人权是天赋的,人人享有自然权利,人权先于国家而存在,与生俱来,不能变更和让与,也不容剥夺。国际人权组织的世界人权报告指出,中国的人权和新闻自由状况出现倒退。
人权是天赋的,人权不容侵犯。人是经济发展的主体,只有切实做好人权保护工作才能促进我国经济的持续性发展。一是树立正确的人权观。人权是最基本的权利,是其他一切权利的基础。社会契约论者提出了“天赋人权”,马克思也把人的全面发展看做是人权的彻底实现。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权的争取者、维护者和发展者。保障人权是中国共产党的一贯主张树立正确的人权观是切实保护人权的根本。二是加强人权方面的立法。现代社会是法制社会,人权需要法律的保护。纵观我国的法律体系,人权立法还很不完善,致使很多侵犯人权的事件发生后得不到很快的解决。西方国家的民主社会发展很早,他们在人权保护立法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我们要批判性的吸收西方国家的优秀人权立法成果,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加快人权立法的步伐,切实保障人权。
六、结束语
就洛克的社会契约论思想而言,从三个方面概述了社会契约论的历史渊源:17世纪英国的社会状况、城邦政治下的民主、自由思想的萌芽、众多政治哲学思想的成为巨大理论推动力。洛克认为社会契约论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自然状态观、财产权与社会契约、三权分立学说。他提出的社会契约论的目的就是为了削弱王权,发展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的社会制度。洛克的社会契约论思想为政治思想领域中的民主政治奠定了理论基础。随着洛克思想在近代被广泛的在外国传播,它的理论精髓对我国当代的政治、经济、文化仍然有很大的指导意义。比如说对我的腐败问题,倡导以“公意”来执行国家职能;面对人权受侵犯,“天赋人权”观发挥作用。总之、洛克的社会契约论思想虽然也存在其时代与阶级的局限性,但其对后世的影响还是比较大的,现代国家对于有些问题的解决是能够在洛克的社会契约思想中找到依据的。同时,在运用其具体理论成果时,每个国家也应该积极运用其精华部分加之结合国家的具体情况解决所出现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洛克.政府论[M].瞿菊农,叶启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2] 赵敦华.西方哲学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3] 张传有.西方社会思想的历史进程[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4] 罗素.西方哲学史[M].何兆武,李约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5] 潘云华.社会契约论的历史演变[J].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3.[6] 蕲松.洛克政治哲学的人性论基础[J].西南大学学报,2007.[7][美]列奥〃斯特劳斯.自然权利与历史[M].彭刚译.上海:三联书店,2003.[8][英]迈克尔〃莱斯诺夫.社会契约论[M].刘训练译.南昌:人民出版社,2005.[9]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2004 [10]黄颂杰.西方哲学名著提要[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11]冒从虎,王勤因,张庆荣.欧洲哲学通史[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5.[12]王宏,皇维章,邹铁军.西方著名哲学家介绍[M].长春:吉林出版社,1986.致谢
本论文的完成是在我们的郭老师的细心、耐心指导下进行的。通过郭老师给我们布置的讲课内容,我们在完成讲课任务的同时,更体验到了读书、讲课的乐趣,逐步掌握了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郭老师负责了我们班全同学的关于这门课程的论文,平时也很忙,再加上工作负责的精神,也使得对我整个论文的修改,花了郭老师的很多精力和宝贵时间。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高度负责的心和孜孜不倦的教诲精神是让学生终身受益的!在此,衷心的感谢郭老师的细心指导!郭老师,您辛苦了!
第五篇:西方哲学简史读后感
西方哲学简史读后感
篇一:西方哲学简史读后感
我读完这本书得感觉,正如培根所说的那句话,“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看不同的书能给人带来不同的东西,多方涉猎,才能让人博学多闻。”
从很多哲人深刻的思想以及每个人的自身看,哲学是世界上最深奥的东西,他与生活中的所有方面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又自成一派,深邃而令人思考,回味却无法触及真谛。哲学真的是世界最美妙的东西,但是但凡有所诚者,必是这个世界上最厉害的人物了,他们真的是人类思想的指引者。
作者波特兰·罗素,真的是如在1950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给他的颁奖词所说的那样,“他是能够把一般性的哲学思想成功的介绍给人们,他这样做,是对哲学家始终保持兴趣的最成功的范例。”
这本书所散发出的美感,超出了我看其他任何书给我的感觉,虽然有的东西晦涩难懂,却也让我爱不释手。
希望大家也能涉猎广泛,多多读书。
篇二:西方哲学简史读后感
有人说,哲学是一门十分高深的学科。其实,哲学(pholosophy)一词,来自于古希腊文(pholosophia),意为“爱智慧者”.只要你拥有一颗爱智慧的心,并不断地进行着思辨,你就可以进入哲学这门领域。我对此深有体会。
早期的自然哲学家们围绕着一和多、变和不变形成了四个学派:伊奥尼亚派、毕达哥斯拉派、爱利亚派和元素论。各派围绕着“世界的本源”这个问题,进行了激烈的探讨。各派都对世界本源提出怀疑,而又进行了思辨,从而总结出自己对本源的看法,提出了自己独特的世界观(对世界的观念、看法)。这种追寻真理的方法与精神,很值得我们学习。
有人说:“哲学史展现的是高尚心灵的更迭,思想英雄的较量。虽然没有一个西方哲学家的结论能够经受历史的检验,没有一种直到现在还被普遍认可的哲学真理,但是,哲学家们为解决哲学问题而提出的论辩证明至今仍给人以启发,成为人类精神的宝贵财富。”
事实也正是如此,从这本书中,我体会到了一种思辨的精神。这种思辨的精神对我的生活有着很大的作用。现在,我会对生活中的事物产生怀疑,并去探寻新的方法。
比如最近暑假到了,我想要去进行体育运动。我不再拘泥于一种运动方式,而是通过创造性思维,将各种运动方式结合起来,制定出一套最适合我、既可以锻炼、也会让我在运动中感受到快乐的方案。而且,我会在原有的运动模式上,创造新的花样,让运动方式不再枯燥。这,便是思辨精神的一种客观化体现。
这本书,让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思辨,是智慧的源泉。在生活中,我们要善于思辨,运用创造性思维,去改善我们的生活,去创造我们的人生。
篇三:西方哲学简史读后感
罗素三言两语介绍了西方哲学简史,看了一团雾水,是自己的阅历 不够,还是未经消化、一味图块,关于某某人,三言两语,太多散漫了,而其哲学内容亦是经过罗素的评鉴,这样就失真了。
由是我怀疑某些天文学上的常识,怀疑数学上的某些公式,怀疑至今为止并没有任何一门派或某个人的哲学是可学的哲学,这其中包括马克思,哲学是无穷的,不应该到马克思而终结,还可以继续往前发展,或者说发展至科学的哲学。
先前读书时也有怀疑,只是自己无力证实,无力去验证,今日又有此怀疑,而于将来,不知可有推动哲学前进者,不知何时才可能发展至科学的哲学,彼时,哲学将更加的完善,更加适用于生活。
马克思社会主义的发展是可以达到共产的,我认为这在理论上是可行的,那时思想达到了一定高度,以国为单体,可以不要政府,陷于无政府,人民自作主张,彼时马放南山,地球为一村,国家为一人,一人理一事,一人予一村事务,村中无纠纷,咸太平。
叔本华人生痛苦,然而只要找出痛苦的根源并加以解决方可使幸福长驻、快乐长存!
解决了痛苦、发展到那个高度,差不多也是尽头了,彼时人生而无意义,无价值,如是,人生依旧痛苦,或测突破地球之限,吾未之闻也,以目前理解,亦未敢闻也。开普勒、牛顿真英雄也,视野宏广,不局限于地球。
以哲学、思想、文化为药引,以和平、实业、知足为药材,可解决那个痛苦,可到达那个高度,一定行的。
只是必须要保障诸人 有健康、绿色的生活,必须引导诸人的人生,使之有价值、不虚无,以此为前提。
落实到生活中来,先有绿色的食物,舒适的环境,这要求我们走一条现代化农业的道路,要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环境。
路道尽头;人生依然没有意义,不知道彼时、将来支撑人们有勇气活下去的是什么,仅是研究前人、研究历史、活在过去吗?抑或突破前人与现在,向将来、向未来迈去!
彼时,自杀是需要莫大的勇气……
是怀疑、是猜测,暂无能力去验证,亦不能拿出充足的论据说明以上不错。
是非愿有人来验,曲直终有后人评。
篇四:西方哲学简史读后感
终于放暑假了,在家期间,有幸拜读了赵敦华老师所写的《西方哲学简史》一书。由于是文科生,对哲学框架还是有一定了解,哲学从流派上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二者的本质区别就在于对世界本原的认识不同,一个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一个认为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唯物主义从古到今大致又分为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又分为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其实 ,大凡看到哲学这个词,脑子中第一个反应,便是枯燥,该怎么说呢,其实我和大部分人也一样,虽然对哲学有一定的了解,但第一次还真是没看进去,可最终还是硬着头皮一板一眼的看完了。于此呢,我就浅谈自己的一些感受。
本书共有二十章,从最早的希腊哲学的精神问题一直到黑格尔哲学的余波。其主线是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了各个时代各位哲学家的不同学说。哲学家们的思想是璀璨的,如同黑夜之中的繁星,明亮引人。哲学家们的思想是炙热的,如同一团团火焰紧紧将你包围,哲学家们的思想是广阔的,如同大地一般,囊括万物,生生不息。在古希腊文中,哲学的意思是“爱智之学”,即追求智慧的学问。这本书所带给我们的,便是这样的感受。哲学家们不停地在思考着人生,思考着世界……,从早期的自然哲学开始,第一批哲学家们便不断涌现。
伊奥尼亚派的泰利斯被公认为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位哲学家,他第一个提出了“社么是是世界的本原”.这个有意义的哲学问题在他看来水是万物的本原。最终自成一家,形成水本原说。此外还有阿那克西曼德的无定说,认为生成万物的本原被称为无定,它没有任何规定性,也可以说成是各种规定性的中性状态。阿那克西美尼的气本原说,赫拉克利特的火本原说等。从属于毕达哥拉斯派的学说还有灵魂观,数本原说等。隶属于爱利亚派的有理神论,是者说,芝诺悖论等。还有元素派等各种众多流派。或许对早已经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我们来说,现在看到他们那些观点似乎有些滑稽可笑,但处于那个时代这些人的智慧确实我们无法匹敌的,无一不闪烁耀人的光芒。
紧接着,讲述了智者运动和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智者运动激发了人们的思想,要求哲学,宗教,词素,道德以及建立在他们之上的制度来辨明自己的合理性。但是智者运动也在一定程度上对文明造成了破坏,对哲学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了威胁。苏格拉底正是看到了智者们的自大,提出了著名的言论“认识你自己”.让我们客观的认识到人与自然地关系。柏拉图提出的四线段的比喻,太阳的比喻,洞穴的比喻等都是特别好的一些故事,尤其是洞穴的比喻,将自己的老师苏格拉底比作那个唯一的掌握真理的人,批判当时人们的无知。亚里士多德则是一位集大成者更为大胆的提出了“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言论,充分体现了他对真知的向往。
接下来本书又不断讲解了基督教哲学的诞生,早期的经济哲学,文艺复兴时期的哲学思想,以及英,法,德等一些西方国家哲学家们那些经典的理论言语,如洛克的白板说,贝克莱的存在即被感知,孟德斯鸠的法的精神,卢梭的自由平等的思想等。内容数不数胜。值得一提的是康德的批判哲学——哲学领域的“哥白尼革命”.提出的先验感性论,先验知性论,先验理性论等都体现了他过人的思想智慧,他的代表作《纯粹理性批判》有机会还真想拜读一下。
接近尾声,哲学也不断走向了成熟,费尔巴哈的唯物论的发展和和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各自生成,都是哲学史上一颗颗璀璨的明珠。
其实哲学就在我们身边,我们的生活更离不开哲学,在哲学思语的天空下需要我们不断去探寻人生的真谛。放松心情,给自己的心灵放个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