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哲学理论常识
1、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是社会意识的具体存在和表现形式,是以追求世界的本源、本质、共性或绝对、终极的形而上者为形式,以确立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内容的社会科学。
2、哲学基本问题又称哲学的根本问题、哲学的最高问题,是指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包括2方面:第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即世界本原的问题;另一个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即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
3、唯物主义:将世界的本源归结为物质,物质由原材料产生,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认为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具体又分为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
4、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源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他是错误的5、可知论:凡是认为思维与存在有同一性,即认为人的意识能够正确认识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哲学学说。
6、不可知论:凡是认为思维与存在没有同一性,即认为人的意识不能或不能彻底认识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哲学学说。
7、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他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区别:哲学与具体科学研究的对象不同、揭示的规律不同。哲学是以整个世界作为研究对象,具体科学是以某一领域、某一局部的问题作为研究对象;哲学研究并揭示的是整个世界存在的最普遍、最一般的规律,具体科学研究揭示的是某一领域、某一局部存在的特殊规律。联系:哲学以各门具体科学为基础,是对各门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并随着各门具体科学的发展而发展,哲学对各具体科学的研究有指导作用。
8、形而上学与辩证法对立的世界观或方法论。
辩证法认为: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着的物质世界,发展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予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形而上学:它用孤立、静止、片面观点看世界,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孤立的,永远不变的;如果说有变化,只是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这种增减或变更的原因不在事物内部而在于事物外部。
9、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斗争的同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斗争的关系:他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区别主要表现在: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回答的是世界的本质“是什么”,而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回答的是世界的状况“怎么样”。二者的联系表现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分别从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10、实践的观点是马哲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实践的原则是马哲的建构原则。
11、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实在;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物质唯一特性就是客观实在性。物质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12、物质五种基本形式:凡是物质都在运动,凡是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世界上的各种现象都是物质运动的表现形式。根据科学已达到的水平,按照低级到高级的发展顺序,物质运动分为: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社会运动五种基本形式。
13意识的本质: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14、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辩证唯物主要义认为: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是辩证的关系。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是第一位,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则是第二位的。全面准确地理解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是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根本前提。
15、联系:指事物内部矛盾双方和事物之间所发生的关系。事物的联系是普遍存在的、多种多样的。
16、量变质变规律。事物的发展变化存在两种基本形式,即量变和质变,前者表现为事物及其特性在数量上的增加或减少,是一种连续的、不显著的变化,后者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渐进过程的中断,是由一种质的形态向另一种质的形态的突变。在事物内部矛盾的作用下,事物的发展从量变开始,当量变达到一定的界限时,量变就转化为质变,事物的性质发生了变化,旧质事物就变成了新质事物。这是量变向质变的转化。在新质的基础上又开始了新的量变。这是质变向量变的转化。量变引起质变,质变又引起新的量变,循环往复以至无穷,构成了事物无限发展的过程。17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变化的两种基本形式,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它们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量变中有阶段性的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质变中有量的扩张。
18、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全过程和总趋势,是唯物辩证法基本规律的综合体现。事物的发展是通过他自身的辩证否定实现的。事物都是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的统一。
体现事物发展的曲折性和前进性的统一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由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发展过程,它是事物完善自己、发展自己的一个有规律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事物的发展表现出周期性,19矛盾是指事物之间或事物的内部各要素之间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对立和统一是矛盾的两种基本的关系或属性。
20、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一方面,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区别的。从两者在矛盾发展过程中的地位来看,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同一性和事物的稳定性相联系,斗争性同事物的变动性相联系。另一方面,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又是相互联结的。任何一个矛盾总是既具有同一性,又具有斗争性。只有同一性没有斗争性,或者只有斗争性没有同一性的矛盾是没有的。
21、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揭示了发展和联系的本质,其它规律范畴都是对立统一规律的进一步补充和展开。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的基本理论包括: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
22、范畴就是基本概念,是人的思维对事物、现象普遍本质的概括和反映。
23、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有五对,即原因和结果、必然性和偶然性、现实性和可能性、内容和形式、现象和本质。24原因和结果
含义①原因和结果是揭示事物的前后相继、彼此制约的关系范畴。
②引起一定现象的现象是原因,由原因所引起的现象是结果。
原因和结果的辩证关系(对立&统一)
①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即在具体的因果联系中,两者的区别是确定的,但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中,原因和结果的区别又是不确定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②原因和结果相互作用,原因产生结果,结果反作用于原因(反馈调控),互为因果。
③原因和结果相互依存,因果双方失去一方,另一方就不能存在。
25、必然性和偶然性
含义①必然性和偶然性是揭示客观事物发生、发展和灭亡的不同趋势的范畴。
②必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发生的、确定不移的趋势。偶然性则是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不确定的趋向。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对立统一关系
二者的对立:
产生的原因以及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不同。
①必然性产生于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而偶然性产生于非根本矛盾或外部条件;
②必然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居于支配地位,决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而偶然性居于从属地位,对发展的必然过程起促进或延缓作用,使发展的确定趋势带有一定的特点和偏差。
二者的统一:
①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并为自己开辟道路;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并受其支配;
②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注解1):由于事物的范围极其广大和发展的无限性,必 然性和偶然性的区别是相对的。
①可能性和现实性是揭示事物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相互关系的范畴。
②可能性是指事物发展过程中潜在的东西、是包含在现实事物中并预示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
③现实性(现实)指一切包含内在根据的、合乎必然性的存在,是事物和现象的种种联系的综合。可能性和现实性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①二者有着明显的区别和对立。
②二者的统一:
Ⅰ)二者相互依赖,现实性是由可能性转化而来的,可能性的内在根据存在于现实当中;
Ⅱ)它们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现实性是由可能性发展和转化而来的,同时它又包含着新的可能性,这种新的可能又将转化为新的现实。客观事物的发展就是在可能性和现实性的相互转化过程中实现的。
27、内容和形式
含义
①内容和形式是揭示事物内在要素同这些要素的结构和表现方式的关系范畴。
②内容是指构成事物的一切要素的总和,是事物存在的基础。形式是指内容诸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和表现方式。内容和形式对立的统一关系
二者的对立:
内容和形式是现实事物的内在要素和结构方式这两个不同方面,两者是对立的。
二者的统一:
①相互依赖,不可分割:没有无内容的空洞形式,没有无形式的纯粹内容。
②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当形式适合内容时,对内容的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当形式不适合内容时,对内容的发展起着消极阻碍的作用。
③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注解3)。内容与形式的区别和对立是相对的,只是对特定的事物和确定的关系才有意义,在一定条件下,内容和形式可以相互转化。
28、现象和本质
含义
现象和本质是揭示客观事物的外部表现和内部联系相互关系的范畴。现象和本质的对立统一关系
二者的对立:
①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人们可通过感官感知。本质是指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根本性质,只有靠人的理性思维才能把握。本质与必然性、规律性是同等程度的概念,不过本质的含义更广泛一些,它是事物内部所包含的一系列必然性、规律性的综合。
②现象是个别的、片面的和表面的东西;本质是同一类现象的一般共性。
③现象是多变易逝的,本质是相对稳定的。
④现象是生动丰富的,本质是深刻单纯的。
二者的统一,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
①本质是现象的根据,现象是本质的表现形态。
②任何本质都是通过现象表现出来的,没有不表现本质的纯粹现象。
③任何现象都从一定的方面表现着本质,没有不表现本质的现象,即使假象也是本质的表现。
29、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
人类进行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既要同自然界发生关系,人们之间也要发生一定的社会关系,这就构成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二者辩证统一于生产方式。生产力最终决定生产方式的存在、发展和变革;生产关系则直接规定生产方式的性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构成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30、什么是经济基础
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这样,经济基础的价值率等于所有生产关系的价值率之平均值,31、什么是上层建筑
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法律的、政治的和意识形态的社会综合结构,就称为上层建筑。
3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规律
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发展的产物,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因此可以把经济基础看作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性主体,把上层建筑看作是为这一社会性主体服务的社会事物。根据广义价值规律,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规律:上层建筑的价值率Ps围绕经济基础的平均价值率Plo上下波动,即,上层建筑就会促进经济基础的发展,并不断扩展其存在规模;上层建筑就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同时不断缩小其存在规模,直至完全消亡。总之,上层建筑相对于经济基础的价值率决定着经济基础对于它的选择倾向性,决定着它的存在与灭亡。
3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34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含义是什么?
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创立了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35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贯穿于毛泽东思想各个组成部分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三个基本方面:实事求事,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的有机统一
36、毛泽东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
1、鲜明而具体地概括出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2强调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3,阐明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4、提出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的关系问题是矛盾问题的精SUI;
5、创立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问题的科学理论;6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广泛地运用于中国革命的各个实践领域。
37、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1987年,中共十三大提出,即: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四项基本原则的内容是什么?
第一,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第二,必须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第三,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
第四,必须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是坚持共产党的领导。
39三步走发展战略
第一步到本世纪(即20世纪)八十年代末,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本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第三步到下个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40、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是指一个国家和地区根据对经济社会发展各种制约因素的分析,从全局出发制定的较长时间内经济社会发展所要达到的总目标及实现的根本途径。
41、“科教兴国”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强盛。
42、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称为可持续发展。
43所谓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指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行动计划和纲领,是多个领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总称,它要使各方面的发展目标,尤其是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目标相协调。
44我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主要是处理好东部和中西部的关系、沿海和内地的关系
45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除剥削,消灭两级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46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47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含义及其基本特征是什么?基本含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结合在一起的,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
基本特征: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48、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同时,精神文明并不会随物质文明的发展而发展。所以,我们必须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把两个文明作为统一的奋斗目标,一起部署,一起落实,一起检查,一起表彰,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49、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必须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团结和动员各族人民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50、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目标是。
A.在全民族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牢固树立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的坚定信念
B.实现以思想道德修养、科学教育水平、民主法制观念为主要内容的公民素质的显著提高;实现以积极健康、丰富多彩、服务人民为主要要求的文化生活质量的显著提高;实现以社会风气、公共秩序、生活环境为主要标志的城市文明程序的显著提高
C.在全社会范围形成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
51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主要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两个方面。
52、独立自主是指国家的主权是独立的,不允许任何外来的干涉与侵犯,每个国家都有权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独立地、自主地处理本国对内对外的一切事物
53一国两制,指的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是前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导人邓小平为了实现中国统一的目标而创造的方针,是目前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在台湾问题上的主要方针,亦为于香港及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所采用的制度。
5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1)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2)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3)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55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在坚持与时俱进,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
56全面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必须把发展作为党的执政举国的第一要和; 2又好又快的发展国民经济;不断扩大内需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浃和质量;4走新型工业化道路;5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6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57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是什么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促进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的;保持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则;实现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重要体现;实行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总体要求。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我们党对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重大发展。
58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 :1.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2.以人为本体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 3.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4.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统一起来
59科学发展观要求1.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2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各项建设3.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60科学发展观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1.统筹兼顾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
统筹兼顾是我们党在长期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形成的重要历史经验,是我们处理各方面矛盾和问题必须坚持的重大战略方针,也是我们党一贯坚持的科学有效的工作方法。2.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关系(必须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关系,实现经济社会各构成要素的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必须认真考虑和对待各方面的发展需要,正确反映和兼顾各阶层各群体的利益要求,充分调动全社会全民族的发展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形成广泛共识、集聚强大力量。)3.掌握统筹兼顾的科学思想方法(一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二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三要全面推进,重点突破。四要兼顾各方,综合平衡。)
第二篇:马克思哲学理论与实践
马克思哲学理论与实践
N080602209乐晓辉
【内容提要】本文揭示了马克思哲学与实践的关系,马克思哲学与实践对与时俱进的作用。四种基本内涵与形式,对马克思哲学与时俱进的动因与内容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阐述,认为马克思哲学与实践具有十分深刻的内在关系,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检验理论。马克思哲学与实践同作用于与时俱进,马克思哲学为与时俱进提供动因,实践则为与时俱进提供具体的实现形式,思哲学与实践促进与时俱进,思哲学与实践也与时俱进。
【关键词】马克思哲学理论实践与时俱进
【正文】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马克思哲学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一切的实践都是这一伟大哲学理论的最好检验,中国共产党的每一个政策的决定,每一条措施的实施,每一个决定的议讨,无不以马克思哲学理论为依据,而中国的飞速发展,经济的持续据快速增长,各项政策的贯彻与实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也都证明马克思哲学理论在中国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检验理论,理论与实践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实践活动需要正确的理论来指导,理论是否能真正指导实践呢?
一切的历史典迹,一切的成功人士的艰辛路,一切生活的佼佼者,在任何一方面有所成就的人,每一个技巧的获得,每一个份经验的取得等等的一切,都是有正确的理论的指导才得以实现的,没有理论的指导一切的实践就像在黑夜里行进,没有一点光芒,看不到希望,所有的一切都是盲目的,经过无数次的失败也不一定能找到正确的方法和途径。每一位明智的盲人多会有一只好的盲犬,最少也会有一支好的竹竿开路,这就是理论,正确的理论。他是实践的眼睛,实践的灯塔,使夜行的一丝光亮。
有人这样论证理论指导实践是大错特错:实践第一性,理论第二性,理论怎么能指导实践呢?这是人们认识的又一个误区,西特勒有一套理论,拿它去指导实践,结果如何?是几百万犹太人和几千万其他人的死亡,代价惨重。理论一掌握群众,群众就成为理论的奴隶。所以理论从来没有被证明是正确的,永远是错误的。
在认识外部客观事物时,当获得了一定的认识之后,认识过程并没有结束。这是因为还要对认识结果加以判定鉴别,看它是否是正确的。实践是检验理论的唯一标准。实践之所以能成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有实践的特点和真理的本性决定的。
首先,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反映,他的特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所谓检验真理,就是要检验人的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斯否相符合,及符合的程度。
其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的活动,具有直接实现性的特点。是不是真理还要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得出最终的证明。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与时俱进
站在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的角度来看,每一种思想和学说体系都应与时俱进,与时俱进不是马克思主义的都有的。然而,当一种思想体系被确立为一个政党的指导思想且容易演变为教条主义时,一个社会的创新精神被抑制时,强调与时俱进就是十分必要的了。由此,把马克思哲学,实践相结合起来,对与时俱进有极强的促进作用,对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和发展,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不应把与时俱进当作一种套语和口号,说得多做得少,而应深入研究与时俱进的内涵、形式及其精神实质。
与时俱进的内涵:党的十六大报告对与时俱进的内涵作出了明确规定:“与时俱进,就
是党的全部理论 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这里强调了时代性、规律性和创造性。如果把这一规定转化为学术问题,从学术上加以研究,既需要解释和说明,又需要进一步补充和发挥。由此我们认为:所谓与时俱进,就是我们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符合人性发展要求,富于创造性。
体现时代性,也就是反映时代精神。问题是时代的口号。所谓体现时代精神,就是要 抓住具有普遍性和长期性且人们共同关注的问题,普遍性的问题从空间上体现时代精神,长期性的问题从时间上体现时代精神,人们共同关注的问题从认识主体方面体现时代精神。一般来讲,凡是具有普遍性和长期性且人们共同关注的问题,大都是时代精神的反映。
把握规律性。规律性都是以常规性、重复性、全局性的问题和现象表现出来的。凡是经常、重复、全局出现的问题和现象,大都反映着其深层背后的规律。经常、重复和全局出现的腐败现象,表明产生腐败现象的一个规律:没有制约的权力容易产生腐败。
符合人性发展要求。然而,资本主义社会也具有进步的一面,那就是它不断根据和反映人性发展的要求进行社会体系创新,由此取得了很大成就。改革开放以来,我们逐步认识到了人性问题的重要性,提出要分析和研究现实的人性,并在某些方面强调要符合人性发展和人性化的要求。然而,把符合人性发展要求作为一种理论和工作的原则、思路,还没有明确确立起来。因而,我们既强调理论和工作要把握规律性,又强调理论和工作要符合人性发展的要求。这是对十六大报告所规定的与时俱进的内涵的一种补充。
富于创造性。我们理解的创造性主要有四层含义:一是填补空白的原创或首创,提出 了新思想、新学说和新理论,开创了新实践、新事业和新局面;二是修正前人错误观点,纠正了前人错误的实践;三是对前人提出的命题、观点加以补充、充分说明、论证和 发挥,补充、丰富和发展前人的观点,把前人的实践推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和水平;四 是把前人提出的观点和思想放在一个新的理论框架内重新加以系统的组合和定位,进而 分析和解决新问题,发挥新的功能,或是由片面的实践走向全面的实践。
这里,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和符合人性发展要求,是与时俱进的“时”,富于创 造性,是与时俱进的进。
实践上的与时俱进也具有四种形式:
一是使实践反映时代精神,达到时代所要求的水平,形成新的实践形态。我国革命时期的主要矛盾是中国人民同帝国主义、买办资产阶级、封建主义的矛盾,因而在实践上的首要任务是推翻三座大山,解放全中国,使人民翻身解放,夺取政权。然而,在中国共产党夺取政权以后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其主要矛盾则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决定了当前我党执政实践的首要任务就是大力发展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也就是追求发展。
二是使实践符合发展规律的要求。如在我国传统计划经济时期,主要是权力配置资源,所以在实践上人们愿意做官,在对社会的控制方式上主要实行权威控制、人治管理,在人的价值实现方式上,一定程度上注重有“关系”就有位和先天给定论;随着我国实 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资源便主要由市场来配置,所以在实践上便必然强调人们必须凭 自己的能力参与市场竞争,在对社会的控制方式上实行法制控制、民主管理,在人的价值实现方式上注重有为才有位(竞争)和后天生成论。
三是使实践符合人性发展的要求。如在管理实践方面,根据“经济人”的要求,实行物本管理,确立经济增长的发展观;反映“社会人”的要求,实行行为科学,实施社会 结构变迁的发展战略;适应“文化人”或“主体人”的需求,实行人本管理,实施以人为中心的综合发展战略或可持续发展战略。
四是使实践不断地创新。譬如:我国经济体制上由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政治体制上 由过去过于集中的家长制走向民主法制,实行竞争上岗、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干部人 事制
度,建立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文化方面由应试教育走向素质教育等。
马克思哲学与时俱进的动因
在从一般意义上对与时俱进的内涵与形式加以分析之后,我们再来着重分析与揭示马 克思哲学与时俱进的动因和内容。
马克思的哲学是与时俱进的。那么,马克思哲学为什么注重与时俱进呢?
首先超越旧理论进而要求马克思哲学必须建立新的理论,具有新的内容。马克思以前的德国古典哲学,尤其是黑格尔哲学,大多力求建立一个标榜为绝对真理的一劳永逸的哲学体系,体系的保守性和封闭性特征比较明显。马克思认识到这种哲学的历史局限,努力批判、超越旧理论的保守性和封闭性。积极吸收具有时代先进性的一切理论成果,将其建成一个具有开放性的发展着的哲学。实践唯物主义的实践性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性,就表明马克思哲学具有开放性、历史性的特征。这种开放性和历史性,就要求马克思哲学必须与时俱进。
其次是现实人的发展呼唤马克思哲学必须反映人性发展的要求,具有新的前提。时代观 决定人性观,人性观影响哲学的发展。
再者时代精神要求马克思哲学必须时代化,具有新的形态。马克思站在时代前列,从而与时俱进地把直观唯物主义提升到实践 唯物主义的水平,把解释世界的哲学转换为改变世界的哲学,使哲学具备了新的历史形态。
最后科学的发展要求马克思哲学必须吸收科学发展的成果,具有新的形式。这就要求在整合各种实证知识的基础上对事物的整体及其内在联系进行综合研究,由此必然产生唯物辩证法的思维方式和辩证唯物主义。
实践为与时俱进提供形式,马克思哲学为与时俱进提供动因,不应把与时俱进当作一种套语和口号,说得多做得少,而应深入研究与时俱进的动因、形式及其精神实质,只有将他们结合起来,才能实现与时俱进。正确的理论提供正确的目标和强大的动力,而深刻的实践作为他的具体形式,而这一起实现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马克基本原理概论: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第三篇: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创新的探索
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创新的探索
摘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创新是中国进步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时代的呼唤。马克思主义哲学只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立足中国发展面临的问题不断地进行理论创新,才能保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神不流失。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创新的关键在于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在对其进行理论创新的过程中应做到参透经典,立足实践,与时俱进,坚持“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创新;中国化
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与创新是我国理论界面临的重大时代课题。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与创新是其中最重要、最核心和最关键的一环,在某种意义上甚至是整个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所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创新,是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原理的重要路径,是整个社会思想解放的前提,也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继续发展的关键,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国家文化安全的理论保障。“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创新有利于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的新结论、新认识。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意义
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如何在新的历史时期,使理论更好地把握代的脉搏,实践和与时俱进的指导是每个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研究人员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2015年8月6—8日,“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中国”学术研讨会在黑河召开。50 余名与会专家、学者围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创新的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中国进行了定位,黑龙江大学副校长丁立群教授在会议上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我国当前发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主题,它既是当前我们发展马克思主义面临的重要理论论域,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现实问题。吉林大学孙正聿教授指出,理论与现实密不可分,从现实问题中揭示出理论问题,并以理论方式把握和回答现实问题,从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新实践,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最为根本的社会责任。黑龙江大学张奎良教授倡导马克思主义哲学应该中国化,中国应该马克思主义哲学化。1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占有关键地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代表人物、著作以及范畴不仅大多与哲学有关,而且主要是哲学。比如李大判的《唯物史观讲义》、瞿秋白的《社会哲学概论》、艾思奇的《大众哲学》、李达的《社会学大纲》、毛泽东的《实践盾论》、《论十大关系》、《关于正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都是代表性的哲学著作。毛泽东还特别注重哲学方法论,比如调查研究、一分为二、一般与个别相结合、领导与群众相结合、典型实验、以点带面等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许多重要概念,比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以人为本”等等,本来就是哲学范畴。其中,毛泽东哲学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第一个系统化的标志性成果,而《实践论》和《矛盾论》则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经典之作,这早已是学界
1李晓敏:《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中国学术研讨会
综述》,《学术交流》,2015年第12期。
的基本共识。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创新的途径
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创新要勇于批判,富于创新。理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在的要求,也是社会不断发展的现实需求。毛泽东认为,一个国家要求自己的理论工作者不断的创造出服务于政治需要和社会发展的新理论。在当代,党的理论工作者要更好的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就不能忽视理论创新的重大作用。党的十八大报告多次、多处论述了理论创新,凸显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在当前社会的重要地位。为此,党的理论工作者在新时代应做到:一方面要吸收和继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从本质上看与中国传统文化有互通、互动、互用的特质,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华传统文化两者交互作用、融合和渗透,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适合中国国情的新理论。另一方面,党的理论工作者要善于借鉴和利用世界先进文明成果,在开放融通中打造其中国特质,用以提高自身的理论创新能力。理论的创新需要一个漫长的由量变到质变的转化过程,党的理论工作者应该在实践中不断调整自己,解放思想,打破传统观念和思维定式的束缚,立足于时代发展,在实践中创造出赋予中国特色、适合国情需要的新理论,并将其运用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去,解决社会发展面临的矛盾,不断接受实践的检验,最终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和认知。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创新以经典作为创新的理论源泉
重视马列经典的深入研究,经典的汲取是理论穿新的源泉。在这方面我国落后于外国,我国专门从事经典文本研究的专家甚少,理论家要尊重他们的科学研究,注意吸取文本研究的成果。国内学者应该加强对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以及其他经典作家的理论研究。国内外有些人把马克思同恩格斯、列宁对立起来,也有人认为我们以往所学的马克思主
义哲学并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更有甚者认为马克思以后的人都没有真正理解马克思。这些观点都带有一定的偏颇。我们应历史地看待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发展。重视马克思原著的研究,首先要完整准确地读解马克思的思想,不能主观随意地肢解马克思的思想。从学术发展史看,对原始经典不同理解的对立和争论是必然的,这种争论有利于学说本身的发展。中国只有通过加强对历史经典的研究同时进行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创新才能构建起属于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从而指导中国未来的发展,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更为中国成为文化强国作强有力的支撑。
此外,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理论创新的过程中要尽可能吸收、借鉴、融合中国哲学的精华和智慧,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则亟须系统而深入地研究中国哲学和中国历史文化,体认和内化中国智慧、中国精神和中国灵魂。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的探索一直都存在,如美国当代学者窦宗仪就完全重复着李约瑟的观点,他说自己经过长期研究得出结论,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儒家哲学“大同小异”,“马克思主义和儒家是一致的”。他还围绕这些结论和观点写下了专著《 儒学与马克思主义》。德国著名汉学家皮特·奥皮茨从1969年到 1974年,连续出版三部专著,他要极力阐明的就是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都是从儒学出发成长起来的,从儒学出发来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美国学者斯拉姆认为,毛泽东思想与儒家的关系要远比它同马克思主义的关系密切得多。2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必然只有这样才能使中国化的新理论更符合中国的发展要求,更具中国魂;把哲学变成民族的事业。青年才能从中更好的领会到中国智慧、中国精神和中国灵魂,从
2皮家胜: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基本问题及其
研究路径》,《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
3年第1期。而以此为养分培养出新时代的社会主义新人。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创新以实践的观点作指南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和基本的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理论创新首先来源于社会实践,并为社会发展建设实践服务,其创新成果更要经受实践的考验,因此,实践的需求乃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理论创新必须遵守的最基本的原则和最为根本的出发点。3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进行理论创新的时候,就是以实践变化为依据的,始终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理论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并坚持在实践之中不断地检验和发展这一理论。纵观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创新历程,鲜明的实践特性“凸显在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不懈探索的聪明智慧所凝聚的创新理论中”。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创新的目的在于解决当前的我国面临的重大问题,它的创新应基于当前国际社会的大势和中国社会国情。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创新必须坚持以实践第一的观点作为根本指南,同时用新的理论来指导新的实践活动,让科学的理论能够在实践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完善。
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创新要深入群众、以民为本。当代理论工作者要深入群众,深入基层,以人民群众的实践作为理论创新的出发点,以满足人民群众的利益和需求为目的和归宿,从而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注入新的生命力。在发展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工作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端正学术态度,努力转变文风,避免创作作品内容上的空洞性和形式化,语言表达上的晦涩与说教化,在宣传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时要关注人民群众生活中面临的困惑和现实问题,面对不同层次群众的需求和心理结构,有针对性的采用多样化的渠道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及教育工作,用平实、朴素、生活化的语言表述抽象的理论精 3夏棕正:《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创新应把握鲜明的实践性原则》,《经济研究导刊》,2012年第14期。
髓,使其内化为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基石和
行动指南。
另外,我们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过程中,应该明白虽然也要把理论,但更多的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下对以往的实践活动进行概括和总结,是要从实践的具体上升到理论的具体,是要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来对整个中国的历史文化进行深刻总结和反思,从而找到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创新的切入点。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创新应坚持走“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
“四个全面”和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2013年12月3日中共中央政 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主题是“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2015年1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主题是“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十八大以来政治局的前二十次集体学习里就有两次是关于哲学,这可能出乎了很多人的预料。首先,“四个全面”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本质。“四个全面”是在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也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它是立足中国实践、直面中国问题提出来的。其次,“四个全面”凸显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民性特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 面从严治党的目标点都落到了人民的福祉上,都在为人民的幸福、获得感以及社会的公平正义为落脚点。“四个全面”充分的体现了人民至上、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总之,“四个全面”当前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的战略思想、战略部署和战略布局,是治国理政的总方略,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中国的具体运用,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观点、方法和思想精髓。
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哲学家要以自己的特殊方式积极参与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际活动中,关注带有普遍性的实际问题和重大的理论问题。哲学家的任务不在于提出改造世界的具体方案,而是将普遍的现实问题和重大的理论问题上升为哲学问题加以探索,以提供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方式为现实服务。“四个全面”将中国当前面当代问题都淋漓尽致的体现出来,首先,揭示了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定性阶段,改革开放进入攻坚区和深水区,依法治国建设进入新的征程,从严治党进入关键阶段,“时”和“势”总体有利,“艰”和“险”正在增多。其次,随着我国迈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人民群众对生活的愿景不断提升。第三,当前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水平差距依然较大,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等问题依然存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因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者们需要结合这些中国目前所面临的紧迫问题,进行哲学领域的理论探索研究为问题的解决进行指引。
(四)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创新要与时俱进
任何理论都是时代的产物,直面时代主题,解决时代难题。理论要与时俱进,为广大人民所接受,必须依靠自身的丰富性和开放性。只有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全面深入,具有可操作性和实践性,才能形成完善丰富的科学理论,从而真正推动中国化的实现。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工作者结合革命斗争的需要以及中国国情构建了“延安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延安形态”马克思主义哲学指的是在全面深入的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文本与实质的基础上,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思维运用于中国社会的现实中,同广大人民群众相结合,了解大众心理,反映大众思维、用具有民族特点和群众乐于接受的语言形式表达的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时代性和民族性的特征,更具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
在当前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主题下,党的理论工作者对于马克思主义 的研究应结合这一历史背景对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及全面深化改革的思想做深层次哲学思考,不断的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创新,增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公信力和说服力,使其真正被广大人民群众理解、接受并自觉运用到实践中去。同时马克思主义哲学应该以其学科自身的特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为引导社会发展的先进理念,在普遍理性上加以反思、追问、澄清和自明,从而担负起完成中国现代化“理性启蒙”的时代使命。
四、结论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创新需要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具体问题相结合,而且理论的创新是一个“否定之否定”漫长的验证过程。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者需要立足中国问题、中国历史、中国文化对其进行创新,才能成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理论指导。
参考文献:
[1]李晓敏.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中国学术研讨
会综述[J].学术交流,2015,(12).[2]王真.延安时期党的理论工作者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创新范式[J].理论与改革,2015,(01).[3]许全兴.《实践论》和 《矛盾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启示[J].中国社会科学,2013(12).[4]夏棕正.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创新应把握鲜明的实践性原则[J].经济研究导刊,2012,160(14)[5]郭建宁.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当代思考[J].哲学研究,2015,(9).[6]皮家胜.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基本问题及其研究路径[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3,66(01).
第四篇:孔子和苏格拉底的哲学理论之比较研究
孔子和苏格拉底的哲学理论之比较研究
在苏格拉底以前,希腊的哲学主要研究宇宙的本源是什么,世界是由什么构成的等问题,后人称之为“自然哲学”。苏格拉底认为再研究这些问题对拯救国家没有什么现实意义。出于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关心,他转而研究人类本身,即研究人类的伦理问题,如什么是正义,什么是非正义;什么是勇敢,什么是怯懦;什么是诚实,什么是虚伪;什么是智慧,知识是怎样得来的;什么是国家,具有什么品质的人才能治理好国家,治国人才应该如何培养,等等。后人称苏格拉底的哲学为“伦理哲学”。他为哲学研究开创了一个新的领域,使哲学“从天上回到了人间”,在哲学史上具有伟大的意义。
人本主义在他们之前,古希腊和中国的哲学家所注重的都是对自然的研究和思考,就是以“自然”为观察和思辩的对象。当然,他们思索的“自然”并非我们现在所说的作为自然事物和现象总和的自然界,而是特指事物运动变化的本性。脱离了人这一主体,显得有些空洞和不切实际。现在在追溯西方哲学中人本主义思潮的源头时,一般追溯到苏格拉底。诚然,苏格拉底以前的哲学家,例如赫拉克利特与德漠克利特,在他们的著作残篇中也不乏人生智慧的格言,但苏格拉底是第一部人的哲学的创始者,是他使希腊哲学真正从自然哲学转移到以研究人事为中心的方向上来。他所研究的对象,不再是自然哲学家所研究的自然、太空或宇宙,而是关于人的问题,人的思想、人的道德、人的情操,即研究人的精神自我。他认为,探讨人的问题,不能用探测物理事物的方法,也不能单凭经验观察和逻辑分析,而是要根据人的意识活动,审视人的生活状况来洞察人的特性。苏格拉底开创了西方哲学对人的思考的先河。他认为哲学的目的不在于人世自然,而在于“认识你自己”。苏格拉底的哲学以道德为研究的主要对象。他所特别感兴趣的题目是“德行的性格”和“善是什么”。他致力于发明一种分辨是非的合乎理性的原则,以及如何了解道德的意义。他想要为人生行事立下一个合理的标准。这些都是关于人的本质的问题。孔子对于中国哲学传统的首要贡献,在于他率先在道德领域内自觉地确立了情理精神,代表了儒家思潮发展的主流方向,并且对中国文化传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从人的角度去探讨人的价值、人的尊严和人的地位的人,他发展了周初以来萌发的人本思想,创立了自己的关于人的学说体系。孔子的儒家思想也正体现了人本主义的思想。儒家的伦理思想一切本于人性。孔子的思想中包含了“天人合一”的思想,认为支配着宇宙和人伦的是同一种道德秩序。更进一步说,孔子的儒家哲学在本质上就是一种实用人生哲学,他希望人们行“仁”、“义”、“忠”、“恕”、“克己”,把“大同”作为自己的理想。他把“礼坏乐崩”的根源视为人们在道德上的沦丧,故“复礼”的前提是“克己”,“克己复礼”也就是“为仁”。孔子学说体系的核心是“仁”,它体现了孔子人的地位、价值和尊严的思想“仁”得内涵极为丰富,但其核心思想是“爱人”,这也是一种人本主义的思想。其作为一种建立在道德形而上学的“律己”的要求,作为调节“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准则,能使人们和谐相处无疑有一定的意义。为人之道,是孔子关于个体人格道德修养和完善的思想,它是人自身发展的根本,是实现人的最终目标的前提。从智者开始,古希腊哲学由注重对自然本身的研究转变到注重对社会伦理和人的研究。但他们只停留在感性的阶段,只能得出相对主义的结论。到苏格拉底才根本改变了这种状况。苏格拉底要求作“心灵的转向”,把哲学从研究自然转向研究自我,即后来人们所常说的,将哲学从天上拉回到人间。他认为对于自然的真理的追求是无穷无尽的;感觉世界常变,因而得来的知识也是不确定的。苏格拉底要追求一种不变的、确定的、永恒的真理,这就不能求诸自然外界,而要返求于己,研究自我。从苏格拉底开始,自我和自然明显地区别开来;人不再仅仅是自然的一部分,而是和自然不同的另一种独特的实体。
死亡哲学对于命运问题,有学者认为孔子采取的是回避态度:“未知生,焉知死?”用今天的话说,生的道理,我们还不明白,怎么可以懂得死呢?我国在殷商时就采取了崇拜天
地的宗教。孔子信仰中国原始的天命现:天是人世间的主宰和人格神。孔子认为“生死有命,富贵在天”、“获罪于天,无所祷也”、“不知命,无以为君子”,所以他“畏天命”。但他并不迷信周时的卜卦。他对神鬼也是敬而远之。在孔子看来,生与死的问题是不可以分开讨论的,解开了一个,就自然解开了另一个。若要明白死,就必须先明白生。笔者认为,孔子提出的“未知生,焉知死”,强调由生来考究死,其用心根本不是要人回避死亡,而是在于避免把“知死”变成少数儒者予以穷究的纯粹理论问题,而使之成为常人都应当努力体认且切实履行的问题。这可以看作是孔子死亡思想的社会品格和实践品格的又一个重要特征。但无论如何不能构成孔子不重视死亡、根本否认反对人生的心性体认路线的理论依据。而且,事实上,在这一方面,想来是对死亡本性甘心“无知”的苏格拉底也有所不及的。苏格拉底笃信灵魂不生、不死、不灭。但同样认为自然是不可磨灭的,转而强调对自身的思考,宿命思想即是苏格拉底思考人自身的原因,也是他思考的一个结果。苏格拉底和柏拉图把哲学看成是预习死的一种活动。自古希腊开始,西方哲学具有悠久的形而上学的传统,即致力于寻求和建构某种精神性的宇宙本体,潜在的动机是为了使灵魂达到某种意义上的不死,以后基督教的死后得救也是受其影响。他们的不同也体现了东西方哲学思想的不同。西方人的人生思考的核心问题是:人为什么活?或者说,活着有什么根据,什么意义?这是一个人面对宇宙时向自己提出的问题,它要追问的是生命的终极根据和意义。所以,西方的人生哲学本质上是灵魂哲学,是宗教。中国人思考的问题是:怎么活?这是一个人面对他人时向自己提出的问题,它要追求的是妥善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所以,中国的人生哲学本质上是道德哲学,是伦理。苏格拉底关于灵魂的学说,进一步使精神和物质的分化更加明朗起来。苏格拉底以前的哲学家,早已有灵魂不灭的说法,已经有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对立的萌芽。但在他以前的哲学家对于灵魂的看法还比较模糊,有的还将灵魂看成是最精细的物质,因而,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界限还不明确。到苏格拉底才明确地将灵魂看成是与物质有本质不同的精神实体。在苏格拉底看来,事物的产生与灭亡,不过是某种东西的聚合和分散。他将精神和物质这样明确对立起来,成为西方哲学史上唯心主义哲学的奠基人。
据亚里士多德记载,苏格拉底放弃了对自然世界的研究,想在伦理问题上求得普遍真理,开始为事物寻求定义。他反对智者们的相对主义,认为“意见”可以有各种各样,“真理”却只能有一个;“意见”可以随各人以及其他条件而变化,“真理”却是永恒的,不变的。在柏拉图早期对话中,讨论的主题几乎都是如何为伦理道德下定义的问题。苏格拉底所追求的,是要求认识“美自身”、“正义自身”,这是美和正义的普遍定义,是真正的知识,也就是柏拉图所说的“美的理念”、“正义的理念”。这是西方哲学史上“理念论”的最初形式。苏格拉底还进一步指出,自然界的因果系列是无穷无尽的,如果哲学只去寻求这种因果,就不可能认识事物的最终原因。他认为事物的最终原因是“善”,这就是事物的目的性。他以目的论代替了对事物因果关系的研究,为以后的唯心主义哲学开辟了道路
苏格拉底和孔子处在不同环境之中,却同样认识到政治与道德的分离是现世生活的“不洁”,他们都想通过重新整合的方式实现社会秩序的合理化,他们在政治与道德问题上的思考之相似性,表明了人类所遭遇的问题是相近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相似的。但双方选取的路径和取向上不同,却反映出各自不能脱离自己的生活环境而思考问题,这种思考展示了双方比较明显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在一定的意义上,也预示了两种文化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的分道扬镳。两位先哲的这种差异性,其实就是两种文化—东西文化在源头上开始分流的一个比较明显的标志。
第五篇:初探魏书生教育思想中所运用到的哲学理论(论文)
广西师范学院成人高等教育毕业论文(设计)
修改意见见文中批注。
要注意论文的格式,还要加上页眉页脚。
页眉为‚广西师范学院成人高等教育毕业论文(设计)‛字样。页脚格式为‚-页码-‛
有些部分写得太简单,建议尽量充实。修改好后请发我邮箱再看看。
蓝岚
浅论魏书生教育思想中的哲学理论
汉语言文学专业 2012级 201250506960 吴贵
[摘要] 魏书生被誉为我们当代著名的教育改革家,他以自己坚定的职业信念及忘我的的精神,开创了教育改革的新领域,并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形成了自己一套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本文从哲学角度来初步探索魏书生教育思想中所运用到的哲学理论。在深化素质教育改革的今天,探究魏书生的教育思想的所运用到的哲学理论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关键词] 魏书生 教育思想 哲学理论
魏书生被誉为当代教育改革家,他在教育教学改革方面所做出的贡献是巨大的。对这样一位典型人物的教育思想的渊源进行探究,有益于指导教育改革的全面开展。‚魏书生的教育思想源自他的哲学思想、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科学理论以及中国教育发展史的百家之大成。‛魏书生也曾说:‚我喜欢读哲学,读马克思主义哲学,也读一点古人著作,《周易》[1]
广西师范学院成人高等教育毕业论文(设计)
《道德经》《论语》《孙子兵法》便放在我的床头,读了许多遍……‛ 这也证明了魏书生的教育思想是源自哲学及中国历史上诸家思想之大成的。近几年来,对魏书生教育思想渊源研究的并不多,对他的教育思想中所运用到的哲学理论的研究更是寥寥无几。因此,本文试对魏书生所运用到的哲学理论进行初步探究。在深化素质教育改革的今天,探究魏书生的教育思想的所运用到的哲学理论是很有现实意义的。魏书生从少年时代起就潜心研究马列主义哲学著作,这对他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他走上教育之路后,哲学成为他教育活动和教育科学的重要理论基础,他自己也曾说‚我一直是在受着自己过去读过的一些哲学书的指导去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的。‛这也直接决定了他的教育观和教育研究的方法理论指导。因此,哲学使他深刻地理解教育活动的目的、性质和规律,从而创造出一套独特的教育教学理论系统。那么,魏书生的教育思想中究竟运用到哪些哲学原理呢?
1.联系的哲学理论
魏书生的语文教育科学观主要解决学生学会学和教师科学教、学生科学学的问题。魏书生就从哲学中的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出发,即‚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其中没有任何一个事物孤立地存在,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人们要认识和把握事物的联系,就必须具体地分析事物之间的联系。‛
[4][3]
[2]
因此,魏书生知道语文学科内部之间必然存在客观联系,而要想让学生更好学习语文学科的知识就必须找出语文学科内部之间的联系,所以他与学生对初中阶段的六册教材进行了深入细致地研
广西师范学院成人高等教育毕业论文(设计)
究,最终将原先孤立静止的零乱的一个个知识点一下变得清晰、互相连接、井然有序了。这样不仅能迅速确定它们的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位置,而且能准确找出它们与其他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这种运用哲学方法理论的认识知识、掌握知识的角度无疑是科学的,这种科学地认识事物的方式将从根本上开启学生的心智,给他们提供一个正确认识世界的思想方法,使学生一生都受益无穷。语文知识树的形成,正是他这种哲学观点在语文教学活动中结出的硕果。
2.矛盾具有特殊性的哲学理论
魏书生非常重视学生的差异,并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对他们进行教育。魏书生知道哲学理论有一条矛具有特殊性的方法论,矛盾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矛盾的特殊性原理要求我们办事情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魏书生正是在这样的理论指导下,提出了‚特殊情况育人方法种种‛,‚由于学生所处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不同,所受的教育层次不同,其智力发展状况、道德评价水平也就不一样。因而,一个班集体中的学生,无论是学习成绩,还是思想品质等方面,都有好、中、差之分。‛,因而,魏书生根据矛盾特殊性的方法论要求(即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他采取了对不同情况下不同学生的教育采取了不同方式。如叫学生写‚座右铭‛,魏书生要求全班学生,必须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立‚座右铭‛。座右铭上写好‚自己最崇拜的人的名字‛、‚自己要追赶的本班同学的名字‛及‚针对自己思想弱点写一句医治这一弱点的格言‛这三部分的内容,这三部分的内容都是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确定的,而不是让学生抹杀自己的特殊性统一写上老师要求的格言,这便是魏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最好例证,除此之外,魏书生运用矛
[5]
广西师范学院成人高等教育毕业论文(设计)
盾具有特殊性的方法论的教育例子还有如根据学生在不同犯错情况下写说明书、写心理病例、唱歌、做好事等。魏书生这种运用矛盾具有特殊性的方法论来教育学生具有较好的效果,特别是对转化后进生具有很好的效果。这也是他能让差班得到飞速提高的重要原因之一。针对不同学生进行的特别教育,是魏书生践行矛盾特殊性哲学理论的重要体现。
3.唯物辩证法的哲学理论
教育工作者必定面临怎样看待学生的问题。魏书生的学生观不一定是新颖的, 但却不具有机械、片面之弊。这是由于魏书生坚持唯物辩证法里的‚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反对形而上学‛的哲学观点来看待学生。魏书生的教育观主要表现在:首先,魏书生将学生看成与自己平等的人, 即将学生放在与老师平等的位置上, 人格上尊重他们, 教育教学中信赖他们。民主化的教育思想正是以平等的学生观为基础的。魏书生的学生敢于提醒老师制怒, 是平等学生观的必然结果。其次, 学生是有个性的人, 即承认学生的个性, 帮助他们发展优良个性。当学生的个性不适合教师的口味时, 魏书生主张克制自己, ‚迁就‛学生。最后, 魏书生把学生看成是发展的人。魏书生反对用静止的目光评价学生, 好学生固然会继续进步, 差生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这个观点也用到了哲学中发展观,学生正处在身体和身心发育发展的时期,因而他们是发展中的人,而差生的成长过程只不过就像是哲学发展观中提到的‚新事物成长总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另外,魏老师不仅承认差生可以进步, 还理解学生在进步过程中出现的反复, 他认为学生反复100次, 教师仍可以作第101次的转化工作。这体现了哲学的发展观中提到的‚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
[6]
广西师范学院成人高等教育毕业论文(设计)
进的,而发展的道路则是迂回曲折的。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因为发展的曲折性,所以学生在进步过程中会出现反复,但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这也是魏书生坚信即使差生反复100次,他们也仍然会有进步的原因。
4.量变与质变的哲学理论
魏书生说过, 培养一个好的习惯需要时间,克服一个坏的习惯也需要时间。所以, 他不急于求他成,而是想法设法为学生的长期积累、循序渐进创造条件,以希望达到最后的质的飞跃。魏书生深知‚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因而他要想学生养成一个好习惯就必须要有量变的积累,才能达到质的飞跃,所以他先让学生有量的积累,最后达到质的飞跃。就拿被他称为‚道德长跑‛ 的日记来说,起初学生写不适应这种形式,要求老师给他们命题,并限定字数,慢慢地,学生可以自立了;再后来, 就可以随心所欲地自由发挥了,达到了‚我手写我心,我手写我口‛、信手拈来的境界。每日一篇,三年下来就有一千多篇,以每篇五百字计算就有五十万字左右的一部自传体的长篇巨著。这样宏大的积累,能写出好文章是自然而然的事。另外,每日五百字的作业,每日一次的口头作文,每日一期轮流采写的班级日报等,这种令人吃惊的量的积累,哪能不导致质的飞跃? 我们说魏书生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 正是他这种哲学家的气质使然。
5.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哲学理论
[7]
广西师范学院成人高等教育毕业论文(设计)
魏书生强调:‚教与学,教师与学生,是矛盾的两个方面……强调学生服从老师或强调老师服从学生都是极端的做法。‛他相信教与学是辩证统一的。在教学过程中,他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交给学生学习方法,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魏书生教育思想中,民主化教学思想是最闪光的地方之一。他从教师要为学生服务的思想,建立互助的师生关系,发展学生的人性与个性,决策过程中要民主四个方面,体现了他的民主思想,使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这也因为魏书生知道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实践的主体。而在学习中,学生便是学习历史的创造者,是学习实践的主体。所以在教学中,魏书生主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学生才能学出好的成绩。此外,在魏书生的班级管理中他也特别强调要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魏书生经常给人题字‚坚信每位学生的心灵深处都有你的助手,你也是每位学生的助手。‛把学生放在助手或副班主任的地位,就是把学生真正放在主体地位,有利于调动学生自我管理的积极性, 使他们感觉到不再单纯是班级管理的对象,而是班级管理的主人。即使是后进学生,一旦视自己为主人,他就不会专门与班集体对立。依靠学生管理班级不仅可以减少对立,使班级管理自动化,而且本身也可以起到教育作用。因为一个班级越是充分发挥了每个学生的主人翁作用,学生对班集体就越热爱,越关心。只有对同学、对集体有责任感的人才谈得上对国家有责任感。依靠学生管理班级还可以增强学生管理班级、协调自己与他人与集体关系的能力。
6.辩证的否定之否定原理
魏书生运用否定之否定辩证法原理教育学生要不断地否定自我、超越自我,鼓励学生在广西师范学院成人高等教育毕业论文(设计)
全面发展的基础上促进个性特长的充分发挥,从而成为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辩证的否定既不是简单地肯定一切,也不是简单地否定一切,而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克服的是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内容,保留的是旧事物中积极合理的因素。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
[8]
。‚帮助学生弃恶扬善,既不是老师个人的事,也不是学生个人的事,而是师生之间共同的责任‛[9] 魏书生赞成教师应该帮助学生进行自我的否定,自我的超越。老师应该和学生一起发现学生的消极的一面和积极的一面,并对消极的一面进行否定并超越,积极的一面继续发扬。此外,魏书生也把否定之否定原理用在转化后进生的教育管理上,帮助后进生发现并发扬自己的优点,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另外还对差生的的缺点进行否定以实现后进生的成功转化。
结论
其实,魏书生的教育思中的一些观点也并不是单纯只运用一条哲学原理而已,有些是综合运用几条哲学原理来指导他的教育实践。例如,他的民主化教学思想其实是矛盾的对立统一关系及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两条原理的综合运用。魏书生对哲学理论的潜心研究,为他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提供了科学的方法理论指导。哲学作为魏书生教育思想的渊源之一,这也魏书生在教育教学改革体系上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参考文献
[1]王艳红.魏书生教育思想渊源初探[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1(2):57-58.[2]张蕾,林风雨.中国语文人:第一卷[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351.[3]魏书生.教学工作漫谈—教育专家魏书生教学指导[M].广西:漓江出版社,2010:320
广西师范学院成人高等教育毕业论文(设计)
[4]上海市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编写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59 [5] 龚春燕,向中一,魏文锋.教学艺术—教育专家魏书生谈班主任工作[M].广西:漓江出版社,2010:69 [6] 上海市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编写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65 [7] 上海市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编写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67 [8] 上海市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编写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89 [9] 龚春燕,向中一,魏文锋.教学艺术—教育专家魏书生谈班主任工作[M].广西:漓江出版社,201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