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丁磊在上海交通大学的演讲稿
晚上好!我是网易公司的创始人丁磊,范校长的刚才一席话我要指出其中一点点的错误,就是我在大学读的不是计算机专业,学这个微波通信,我的辅修专业才是计算机。所以,为什么要在这里讲这一席话呢 ? 因为有许多同学会过来问我,互联网好象给计算机系同学许多的机会,那我不是学计算机,那我怎么办 ? 我就只能在互联网的门口看人接网吗 ? 所以我想在这里并不是这样子。
打从今天迈进交大校门的时候,看到有千位的学生,我非常的感动,我感觉好像回到十年前的校园,感觉自己在大二的时候每一次一次听这个老师从海外回来留学的经验,求学的过程,给我一次一次的鼓励和冲击,我觉得过去的两年也许可以代表我在人生的足迹上写下的一段,但我觉得,过去的两年也好,三年也好,都是非常的短暂;包括网易公司本身也是非常的短暂。
我一直在思考一个人怎样可以取得成功,成功来自于什么;当我在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我并没有意识到我在中学的时候我已经在思考这个问题了。但是我回过头去看过去的十五年、十年、五年,每一步,人生给我的机会好像都很多,我并不觉得自己很幸运,我同样很辛苦。我在这里和大家做一个交流,我想大概分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大概分四十五分钟来讲我自己的感觉,还有一个部分来和大家交流和讨论。
我现在碰到许多的大学生问我毕业以后怎样取得成功,我自己很遗憾,我在考大学的时候曾经想考成都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系,但是由于父母的原因,我不能这个专业,我不知道自己填这个专业能一定录取,所以我随便填了一个通信工程;然后,89 年考完大学的时候,我远远不知道地图上四川的成都和浙江的宁波有多远的距离。但我想在座的各位都有四川的学生,领略个这个火车的风光,大概需要 72 小时的火车。所以,有一天当我收到录取通知书的时候,当我坐上火车的时候,我下来的四年就开始怕这个火车,每一次很拥挤,每一次很难买票。
但是,当我到了学校以后,我想这是人生很重要的一步,因为考上大学是人生很重要的一部,它虽然带给你的这个样子的了,你还有什么可以选择的呢 ? 你不如读下去,而且我读的是微波通信,大家都知道,很难读;里面尽是一些波音听矢量,尽是一些看不懂的东西,不过,我没有放弃,我在大学里面一直学辅修计算机。
大学第一年带给我的生活很精彩,也很充实。每一天,我都去上课,我很认真的去上课,我每一天都去听课,这个,大家也许会笑,你读书,每一天去听课,当然是理所当然的,没什么好讲的。因为我想讲的是说从第二个学期开始到第七个学期,我每天早上第一节课我一律不去上!但还要争取一定不要被点名点到!(笑声!台下笑声!)
我觉得第一个带给我的困惑是书本上的知识一定要老师教你才会,这是我问自己的一个问题;第二个,这么多的学生,七点半起床以后,八点去上课,我看很多人眼睛还没睁开,这样听课是不是一定有效率?这两个问题我一直在问我自己。所以我毅然决定,我一定要第二堂开始上课,9点钟开始上课,这样才正常一些,所以,大家不要鼓掌,我觉得在这里我学到很多东西。
为什么说9点钟上课,9点钟上课,因为我没有听第一堂课,然后我又不得不做作业,所以我会很努力的去看老师上一堂讲的东西,我会很努力的去想老师想给我传达的是什么样的消息,后来很快,我掌握了一种技巧,我觉得这种技巧对我来说很重要,我就学会了一种思考的技巧,我就看一门功课,可以不听别人讲的,完全看书本写的,而且我可以在两个礼拜到三个礼拜的时间内把一门课掌握到。
我后来在接触到 internet 的时候,我才知道这种技巧对我是多么的重要,因为 internet 在刚进入中国的时候,没有人知道它的底层是什么样子的,也没有一本书很系统的告诉你 internet 的整个结构,里面的软件以及其他一些东西。所以那时候,我每天去网上找,打入各种各样的关键字去找,说这个代表的是什么意思,然后我把这些打印出来,放在脑袋里去组合。去搅拌。
所以,我现在回过头去看,我在大学四年学到的,同在座各位一样,是思考的能力和学习的能力。所以我现在看书很快,我一般都从后面往前看,不从前面往后面看,后面的关键字看,我看不懂得,在到前面去看这个描述,这样子。
internet 在95年的时候进入中国,我当时95年的时候刚好在宁波,我在宁波的时候看到 internet 进入中国了,我觉得这是一个机会。[xiexiebang.com]我在这里讲的是,但是,我周围的许许多多同事同我一样看到机会的存在,当到今天为止只有我一个人出来做互联网,我向这里有很多的因素,在你的一生中,你也会看到很多的机会。
我看到过一本书,是写。我很佩服一个人,叫 moris zhang,叫张仲谋,那这个人是在八十年代的时候,被台湾的政府高层请到台湾去做集成电路;那今天我们去看台湾这个小岛,他有很成熟的 ic 技术能力,它目前是世界上最大的 jingyuan daigong 企业,就是说你给它图纸,它可以生产出来,那完全和这个人分不开的。
他这个人在他的自传中写到在他青年的时候,他看到 ic 的发明,和咖啡的时候,别人跟他讲,然后发明了集成电路,把一个二极管和三极管加在一起,然后放在纸上,以后分装就集成电路的发展;那当初,我们也是这样,当我们看到 bbs 的时候,中国的时候,我们就想到 internet 就要进入中国。
我记得我跟很多人说一起跟我出来和我搞互联网公司,他们说不知道怎么赚、钱,我也不知道。所以我大学毕业的时候被分配到宁波电信局一个,现在可以说是许多人向往的一个银行企业,我却离开,辞掉我自己的职位,我去,可以说在那时候叫‘下海',来到一个陌生的城市,广州。
后来,我朋友问我,你为什么去广州,不去北京和上海?我那个时候跟他们讲一个故事说我曾经看过一个笑话,说广州人和上海人,就是南方人和北方人的比较,他说如果广州人和上海人的口袋里各有一百块钱,然后去做生意,那上海人用50块钱作家用,另外50块钱去开公司;而广东人会再问同学借100块钱去开公司。
当时我跟大家一样,我是个很胆小的人,包括我离开宁波的电信局,我都有点依依不舍,我父母给我很大的压力,你为什么要离开,去一个陌生的城市,然后做一个别人都不理解的一个东西?我说我还是要去南方去看一看,因为这个故事给我的启发太大了!因为一个人事业要成功,他要善于接受挑战,去,可以不好的词汇来讲,“冒险”,这个在创业者身上,在任何一个企业人身上,都要看得到的。
去了广州以后两年,很有机会接触到互联网,也感受到新经济带来的挑战,于是,我本人毫不犹疑的去游说广州市电信局,包括广州市办公室的人说,要重视互联网建设的发展,我自己本人也在97年的时候创建了网易公司;但是大家要知道,网易公司前已经有过一次失败,我在95年创建的一个现在大家讲的这个上网的拨入服务器,可以提供用户用 moden 上网,第一个成功固然很高兴,但受到广州电信局强力的竞争,竞争的压力非常大,几乎就是你上它的网,它不收钱,它说它的记费系统坏了,结果对我们第一家的民营 isp 带来非常大的这个压力。
在经营一年以后,基本上以失败告终。整个公司用户也不断的减少,然后,大家都知道,我们做 isp, 必须跟电信局租那个专线,专线的记费系统它没有坏,所以我们要照交不误。所以就这样,看着自己的公司在广州一点点的消失,一点点的萎缩。
我自己决定要成立一个互联网软件公司,那我当初去做公司的时候,我并不知道这个公司的未来怎样,我当初只是想我有一个很好的想法,两三个人一起来帮我写个软件。我希望这个软件今后在中国有很多的使用,所以我开了个公司叫网易,我自己也没有想过我自己一定要去开公司,因为尽管我在大学毕业的时候想开一个公司,当时许多同学在同学录上写道希望丁磊早日实现自己的电脑公司,但是经历过一些磨难,到97年的时候,你身上那种意气一点都没有,感觉人生太难了,要做一件事情碰到太多的挑战,这是当时的客观情况。
所以在创办网易之前,我一个朋友很偶然跟我提起说丁磊你有没有自己想过去开一家公司;我说没有啊,我没有开公司的能力,我在广州没有亲朋好友,没有父母,没有关系,怎么开公司啊?他说象你这样的人在美国很多人都自己做,而且不依靠父母,不依靠关系,你何不尝试一下。我会过头来想了想,的确,何不尝试一下。我那个时候就把我在银行里的钱,大概50万,那50万是我毕业以后写软件赚的钱,我决定去投资,创办一家自己的公司叫网易。
那我要做的事情就是写软件,写软件的时候,当时,我看好互联网上的两棵常青树,第一个就是搜索引擎。另一个是免费邮件。而且这两个东西,我的确写出来;当时我对搜索引擎抱着十分的热情去写,我认为搜索引擎是一个常青树是因为互联网那么多网站,那么多资料,那么多的信息,你必须要有一个入口进去找到你要的东西,那就要靠搜索引擎;那时中文搜索引擎 yahoo 还没有,国内几乎没有其他的搜索引擎,我就大概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和我的同事们把它写出来,写出来以后,我发现写得很好。同时发现一个问题,97年的时候中国总的网站只有200个;就好比一个人有200本书,却要做一个图书馆,所以很失望,也赚不到钱,也实现不了说我这个软件可以为许多人服务。
当时我又看中一个产品,叫免费邮件,我想每个人上网总该有个邮箱吧,这个邮箱通信最重要的通信手段; 那么学校、公司或者 isp 你上网的时候会给你一个邮件,但他们谁能保证他们给你的邮箱是永久的而且免费的呢 ? 而且那个时候中国的邮箱有个坏毛病就是说特别难抢、特别难挤,打电话的时候说自己的邮箱地址,万一说错了一个字就可能根本收不到邮件,象 public.fta.net.cn 这样子,那个时候我们在广州更惨,public.guanzhou.gd.cn, 所以你要把邮箱告诉别人非常的难,我就动脑筋,你这个名称设计出来以后技术要可行,域名要短,这个域名要短。
当初还很天真的说,可以呀,你可以去查,有没有短的,两个英文字母的,三个英文字母的,四个英文字母的,结果我们翻来覆去的查,结果我们发现那些有意义的域名几乎都被美国人注册光了,两个不可能想,三个不能想,那只有四个,四个有意义的根本不可能有,所以整整想了大概两个礼拜,一边写软件,一边想这个域名的事情。后来有一天终于想到中国人这个数字不是很灵光吗,我们讲电话号码,讲寻呼台都是用的数字,所以我当时毫不犹疑的起床以后,把与数字有关的、三个数字、好的域名全都记下来,我记下来以后,我当时就感觉到这件事情一定成了,免费邮箱、有域名、有产品,你一定成了。
所以在 97 年年底的时候我打算找人一起来做这个事情,因为自己没有多少钱,那时候是整个公司最困难的时候,一个我过去两年时间里最大的困难,公司只剩下 2 万块钱了,然后有了产品,有了很好的想法,但是没有人能够认识到它,我当时所有的信心来自于我认为 163.net 或者 163.com 的信箱一定能成为中国的好的内容。
我当时做的时候并不知道这个网站,然后做完之后别人告诉我有这个网站,你可以跟他学一学,所以做到这个网站的时候,我跟所有的人讲希望我们一起合作来经营这个网站,免费电子邮箱,几乎所有的人给我当头一棒,免费的东西怎么赚、钱,我说我的确不知道免费的东西怎么赚、钱,但是我给他讲了两个事情,第一个免费邮箱肯定很多人都想要一个,而且要永久的;第二个每个人上网的时候不一定要去其他网站,但是邮箱是一定要用的,所以你这个免费邮箱做出来以后,这个上网的点击率会很高,还有就是每个人用免费邮件的时候都要登记一个资料,这个资料将来可以做电子商务。
然后我几乎所有的好处都被别人退回来了,第一个就是说丁磊这个免费邮箱有很高的访问量,访问量我没有广告收入,我有什么用 ? 第二个电子商务离中国有多远 ? 你也看不到,我也不知道,你还是回去自己想吧。所以我拿着这个产品跟许多电信局的人谈,因为我相信这个东西在中国能做的只有一家,那就是电信局,因为他们能保证网络流量和硬件,但我几乎被他们打回来了,但自己有没有金钱和能力去支撑一个网络的应用,所以那个时候是最最沮丧的时候,而且公司已经投入了七个月的时间和金钱到这个产品上,所以也许是运气吧,在美国 << 商业周刊 >>97 年的十一月份的中期的封面又一个封面故事,讲的是 hotmail 的网站太火爆了,它的封面故事的封面很 cur, 就是 hotmail 的 cet 拿着一个灭火器在电脑面前说 : ”我要灭火,我的电脑太火爆了!”。
就在这个文章的登出不到两个礼拜,互联网上传来 microsoft 用 3.5 亿美元收购了 hotmail, 所以当时这个消息有人把它放到国内的媒体上,那些我曾经找过的电信局的领导一个个打回电话找我,“唉!你这个产品怎么样了,有没有找到合作伙伴 ? ”我说没有阿。他说 : ”那我们把它买下来!“ 我说我们的产品不卖,只要合作。他说他们一定要买不合作,于是我当初很为难。
几乎所有的人都提出来要买不要合作;他们都看到,突然间一个故事让他们看到一个产品的价值在什么地方,所以在不得已的情况下,也为了公司度过难关,我决定把产品卖给他,但是大家都知道后来怎么样,这个网站怎么样。
但我当初做的这个决定是我人生一个非常大的一个决定,因为我成立网易想做一个网站,但我做软件就意味着我要做一个软件公司。所以当我想成立一个软件公司的时候,当我决定要把这个邮件作为软件卖掉的时候,它的价值是很低的,同时也告诉我要想成立一个软件公司,就必须帮客户把它的网站建好,这样你才有可能卖第二套软件,第三套软件;很幸运 163.net 成功以后,不到两个月,北京的 263 就来电话,他们也要买一套,我说那个软件很贵的,我说要十万美元阿。他说不可能吧,中国的软件那有象你这样卖的,十万人民币还差不多。我说没错,你要知道我们我们的软件可以在几十台机器上运行,是一个分布式系统。最终说服他们购买的还是产品本身的价值所带来的效益,163.net 在广州蒸蒸日上,所以 263 也很快向我们定购,所以我们公司在 98 年初的时候转型为软件公司,开始卖软件的 copy,在 98 年六月份的时候,我们已经卖了近十个拷贝,8 个人的网易赚了 500 万人民币。
当时互联网的发展又给我们一个机会,我当时觉得很奇怪,就是我们个人主页的网站浏览量一天比一天高,那时又有人告诉我有人开始想买互联网上的广告,我当时一想我们的公司是不是该开始转型了阿。因为我们有很好的技术,有很好的对互联网的感觉,我们能不能变成一个互联网上的“门户”公司? 但你要知道做门户公司是一个很冒险的事情,因为你的收入源由软件收入变成广告收入,而且那时候几乎很少愿意在网络上投广告;我们的同事也不答应,说你疯啦,这个软件的 copy 这么好赚、钱,一张光盘进去,出来就十万美元;他说你要把公司变成一个吃钱的大怪物。
事实上,门户公司要很多的硬件,而且要很多的内容,但是这个广告的钱你不一定看的见。我说不管怎样,我决定做了,我说你们要看一个公司的两年,三年的发展在什么地方,不能看一个公司现在在什么地方,我说你要知道中国的两年,三年以后,上网的人会很多,如果有一千万的用户,每个人都点击一下的话,就有一千万的浏览量,那你上面广告的价值,或者说潜在的价值会很巨大。所以我们公司靠做软件实的钱转型为一家做门户的公司,所以我们公司在没有风险资金注入的情况下,怎么样维持一个网站的发展;同时,后来有人,我的同事给我讲,你这一招是非常绝的一招。
所以在网站经营一年的时间里面,但我们公司扩展到六十个人,一百个人的时候,我根本没有管理经验,所以那时候我面对的一个最大的挑战是怎么样去管理,管理六十个人或者一百个人的公司,以及怎么管理北京和广州的公司,我告诉你这里面没有大的诀窍,我也不觉得我自己天生会管人,但我唯一的是很多东西靠技术上来实现,所以我们网易公司到了北京以后,从 99 年 4 月份,从 2 个人到现在,也就是 XX 年的 4 月份,大概有 160 个人的公司,这中间走了很多的路,我在这里给大家讲一个很有意思的事,这个公司的管理怎么形成的。
其实一个人到北京的时候什么都怕,这么多陌生的人,还有你的公司在北京并不出名,而且没有多少钱,而且要 run 这么大一个公司,我第一个做法就是去找人,找最重要的人,我把能帮我融资的人找来,我自己不会融资,我从来不知道融资的每一个步骤,什么谈判,我也从来没有这个经验,所以我先要找一个人来帮我去谈融资。我找呀找呀,那时候,很有意思,有很多的投资银行找我,他们想把我们公司带上市。有很多人来找我,那我觉得有一个人非常不错,他经常给我电话,然后帮助我,我后来就找这个人,跟他谈了很久;因为他也觉得公司太小,他在华尔街上搞银行搞了五年了,收入也很好,他也考虑了很久,其实我们两个人谈了六个月,他决定来到我们公司,所以这个时候我们有了这个第一个海外留学的人进来,他一进来以后,我就觉得很多事情很顺手,我基本上把管钱,融资这部分全交给他了,我从来不考虑自己的公司有多少钱,但他可以很尽力的给我谈公司的价值。
所以我觉得当公司做到一定大的时候,就可以考虑是不是把一部分的权力完全交给别人,这样你自己可以脱身开来做一些你自己擅长的事情,我觉得这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那后来我们公司进来了很多的员工,我同样把一部分的权力交给他们,让他们发挥思考和工作的能力,而我可以有更多的时间思考互联网的发展。
过去的两年半的时间里面,从做网站开始,我一直在思考中国的互联网需要什么样的网站,所以除了免费电子邮箱以外,我还做了虚拟社区,第一次中国的网络拍卖,我们和长城电脑第一次在互联网上拍卖,第一次创业大赛等等,有很多的想法出来。我认为在互联网领域,中国是个非常大的市场,我想在座的有许多同学是互联网的爱好者,你们可能会问中文互联网的前景在什么地方,那我跟你们讲一个东西,互联网刚出现有商业价值在 93 年,那你知道 93 年除了出现互联网,最重要它技术上出现了什么。
其实那一年,互联网出现它有三个因素,第一个是高速调制解调器出现,还有是个人电脑的 windows 系统和浏览器开始产生,所以带来了第一次的互联网的时代,我认为中国互联网有前途是因为在 93 年,我可能是第一个用到 28.8k 的 moden。当初有一个故事在我身边发生,我在美国的一本杂志上看到说美国开始有 28.8k 的 moden 可以用了,那你要知道 28.8k 是什么样的概念,它可以在一秒钟传 3k 的文件过来;这么高速的传播,因为我在电信局工作知道,这肯定不同于我们现在的电话通信,可能带来人类进步,一个数字通信的年代。
对我来说,虽然我四年前,六年前,十年前的愿望有一点点的实现,但我并不觉得自己很满足,我有的时候还在想更多,有的时候晚上我就想你可以在互联网还可以做些什么,这也是我困惑的一个问题,你可以中国的互联网能够创造一些非常有想法的东西,也是我说思考的问题,接下来的时间我留给和大家一起对话,谢谢!
[王国权励志演讲经典语录] [唐骏励志演讲:勤奋是我生命的发动机]
第二篇:上海交通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
校长宿舍此楼建于1899年,位于老图书馆北面。欧式风格,二层砖木结构,建筑面积970平方米,曾作校长及教工宿舍之用。1982年12月建教师活动中心时被拆除。
中院建成于清光绪二十五年(即公元1899年)夏,初建时为三层砖木结构,西式建筑风格。供办公、师范班及中学部使用。中院位于校园中央绿地北侧,东面与教师活动中心和老图书馆相邻,西面与新上院相邻。中院是交大校园内现存最早的建筑物。图为1899年落成的中院校舍。
中院几经修缮,使用功能也历经多次变化。1999年学校对其进行了复原性大修,房屋结构由原来的砖木结构变为钢筋砼框架结构。中院由公学监院、美国人福开森亲自设计并督造。在当时中国,斥资49926.2两银元,建造一幢近5000平方米建筑,属于“大手笔”一类的“作品”。很大的中院,更是一个大的教育世界。它集教学、办公、食宿于一体,如同一个浓缩的新学教育小社会,刻写下中国人自主创办近代新式学校的典型实践。许多著名校友如吴稚晖、钮永建、白毓昆、马衡、周厚坤、邹韬奋、陆定一等都曾在此楼学习过。中院大厅南洋公学首任总理(校长)何嗣焜铜像。何嗣焜先生是南洋公学创始人盛宣怀先生办学思想的具体实施者和交通大学重要的筹建者。何嗣焜担任校长四年,开创系统的分级办学体制之先河,开创中国近代师范教育的先河,师范班开学之日也成为交通大学校庆日的来历;开创中国近代大学管理章程之先河,开创中国近代大学派遣留学生之先河,开创中国近代大学乃至中国近代体育运动史中上最早的大规模运动会之先河,使公学初具规模,为南洋公学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中院三楼原作过教师、学生宿舍。如大名鼎鼎的教育家蔡元培先生于1901年受聘出任南洋公学特班总教习时,就住在中院三楼60号。他常常晚间约两、三位同学来宿舍谈话,讨论学业问题。新中院建于宣统二年(即公元1910年),是一座具有九十多年悠久历史的校园建筑,为传统砖木结构的“外廊式建筑”,“康白渡式”风格(即买办式风格)。建成后曾作为男生学生宿舍使用,建国后作为院系办公场所之用。楼高二层,建筑面积为1250平方米,口字形平面,中央留有天井。青砖墙面,红砖腰线,外围有贯通四周的走廊。该楼中西合壁,质料典雅。著名校友凌鸿勋、陆定一等曾在此楼住过。新中院2003年改作董浩云航运博物馆,展厅实际使用面积600平方米。一楼为“中国航运史馆”,二楼为“董浩云陈列室”。小楼像小船一样静静地泊在上海交大校园里,楼前斑驳的铁锚仿佛经历过无数风雨。
上院(新上院旧址)是南洋公学时期的大学部。建于清光绪二十六年(即公元1900年),由美国人福开森统一筹划设计,里面包括教室、实验室、大礼堂、办公室、学生宿舍、食堂等,在当时被称为上海高校中最伟大的建筑。底层中部原有一个可容500人的礼堂,1911年12月底孙中山在赴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前夕莅临本校,就在这里向师生发表过重要讲演。1927年为纪念老校长唐文治将此礼堂命名为文治堂。
1954年上院拆除重建后,更名为新上院,总面积增至9746平方米。现为学校的主要教学楼之一,正面一、二层为实验室,三层以上为教室,后部有多间阶梯形大教室和一间大型活动室。上海交大1986年校庆时,在新上院大厅内树了一尊盛宣怀半身铜像表示纪念。上世纪末本世纪初,《上海交大校刊》和《交大通讯》上,发表几篇论述文章称盛宣怀为“教育家”。
2010年上海交大在闵行新校区室外铸造落成一尊盛宣怀全身铜像,并把盛宣怀办南洋公学的奏折全文刻在石碑上,安放在校门内侧大道边,一条校内干路取名“宣怀大道”。
工程馆原为恭绰馆,设计出自设计国际饭店和大光明电影院的匈牙利建筑师邬达克之手。1930年12月由当时的铁道部批准建工程馆并由馥记公司以23万8千两承办全工程于,1932年1月竣工。该馆的部分资金为校友集资,钢筋混凝土结构,呈“口”字形,原为二层楼的教学楼,占地
6500平米。1960年加层改造后总面积达到12898平方米。工程院的底层设有锅炉房、机械、水力、金工、材料、电气、标本等试验室,上层设有教室、绘图室、演讲厅、仪器室、模型室、教授休息室等。造型古朴、典雅,建筑手笔多有独到之处。交大一批又一批“冀与欧美各国颉颃争胜”的人才如钱学森和江泽民等都在此楼中学习过。工程馆二楼前厅叶恭绰前校长塑像。叶恭绰(1881~1968),字誉虎,号遐庵,广东番禺人,早年毕业于京师大学堂仕学馆。他长期位居交通要津,1917年7月任交通部总长,兼任铁路督办、邮政总局局长。叶恭绰是一位交通救国论者,提倡交通救国,重视实业教育。1921年8月,他以南洋为中坚,将部属四校合并成一所大学,定名成立交通大学。学校分设上海、唐山、北京三地,称为交通大学上海学校、唐山学校、北京学校。叶恭绰被推选为校长。从交通大学成立开始,叶恭绰就希望把交通大学办成世界先进大学。为此,叶恭绰计划与国外大学合作办学,曾联络过美国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大学和法国巴黎大学,商议进行合作。叶恭绰同时希望缔造“天下交大是一家”,一直到建国后,国立交通大学演变成现今的上海、西安两所交大,唐山工学院、北平铁道管理学院分别发展成为西南交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部分迁移台湾的交大校友在新竹创立“国立交通大学”。在分分合合的历史变迁中,五所交大演绎成“天下交大是一家”。哲生馆规划建于1937年。由于抗战,实际1946年竣工。
经校史博物馆工作人员鉴定,这就是科学馆建成时的楼铭,已湮没多年,如今终于象冰山浮出水面。科学馆原名哲生馆,哲生馆的建成,还颇有波折,早在黎照寰治校时期的 1936年,学校就开始动工兴建此幢工程试验室。1937年5月21日,为纪念前校长孙科(字哲生)对学校建设的功绩,学校将即将落成的工程试验室定名“哲生馆”,并函请近代著名书法家、国民党元老于右任题写了馆名。但不久,抗日战争爆发,建筑只得停工。直到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6月,才重又开工并于当年的10月24日竣工。1947年 4月 8日,在学校 51周年校庆之际举行了授钥典礼。该楼建筑总面积2162平方米,为三层楼实验室用房。建国后改名为科学馆。现在又改回来了。
总办公厅原名“容闳堂”,是为了纪念我国最早留美的爱国学者容闳先生而命名的。建成于1933年,是由中国著名建筑学家庄俊先生设计的,具有严谨的仿欧洲古典主义式样,表现了办公建筑的庄重气质。
总办公厅门额“总办公厅”四字出自国民党元老胡汉民之手。1934年12月,由蔡元培先生主持、上海14个学术团体联合召开的“欢迎意大利无线电发明家马可尼大会”曾在此楼召开。
体育馆由张铸校长发起而建成于1925年,为全国高校建立最早的体育馆之一。该楼为三层钢筋水泥结构,楼层建筑面积为2957平方米。底层有小型游泳池、浴室、办公室及乒乓球室;二层内有室内篮球场,南部有小型舞台,可供演出和集会用;三层为室内跑道,亦可作为观赏球赛的看台。学校历来提倡智德体并重,篮球是优秀传统项目。1960年,上海交大篮球队代表上海高校参加了全国乙级联赛,获合肥赛区第一。上海市体委决定由上海交大篮球队代表上海二队参加全国最高水平的甲级篮球联赛。这支以大学生为主的高智商、重技术的业余篮球队,在湖北赛区连胜湖北省队、河北二队、贵州省队,并在上海表演赛中战胜了上海一队,表现惊艳。交大被赞誉不愧为是篮球运动的摇篮。
百年校庆里程碑位于大草坪中央,是为1996年上海交通大学一百周年校庆时所立的纪念碑。该碑高12.5米,碑体呈三角形,寓意教书育人以德、智、体三方面为根本,以暖灰色花岗岩为碑面。纪念碑为不锈钢环所围绕,周围有花岗岩台阶,象征交通大学学生扎实的基础知识;台阶上有浮雕,象征交通大学所经历的百年沧桑。碑北面有一喷水池,池中有由广西白大理石底座托起了五个印度红花岗岩石球,中间主球可以转动,象征交通大学永恒的生命力。北面红色花岗岩上海刻有百年校庆志和校友捐赠名录。校内许多活动在此碑前举行。
交通大学日晷始建于1925年,后于1988年重建,现位于大草坪南侧,正面刻有“与日俱进”四字。1925年9月27日乙卯级同学毕业十周年返校时,曾于大草坪南侧修筑日晷台一座,背后刻有捐赠者姓名。1938级校友毕业五十周年返校时重建,今在上方放置有现代日晷仪。五卅惨案纪念碑。
史霄雯、穆汉祥烈士纪念碑
大礼堂 也称新文治堂,位于校区西侧,东邻体育场,北为第二食堂。为两层钢砼结构,总造价38万元,建筑面积2913平方米。抗日战争胜利后,由于原上院旧文治堂仅能容纳500人左右,已不能满足当时的需要,同时为了纪念前校长唐文治先生对学校发展所作出的突出贡献,学校理事会决定新建一座大礼堂并将之命名为新文治堂。
学校中心的大草坪体育场。我们校足球队当年在这里训练比赛可没有这样漂亮的草坪哦。
学生第一宿舍楼即执信西斋。该宿舍位于校园西侧,又为纪念1920年在反对桂系军阀战争中英勇就义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战士、孙中山先生的忠实追随者朱执信先生,故定名为“执信西斋”。
楼呈马蹄形,中间为三层,两翼为二层。初用作学生宿舍,室内设施完备精美,有房屋187间,建筑面积4397平方米。“文革”期间我们足球队曾经住在二楼中间二间宿舍,还常常在阳台上健身。
门前有1933年由1930届校友发起建筑的“饮水思源”纪念碑,它已成为学校的代表标志。穆汉祥烈士和钱学森都曾居住与此。1932年日军在上海发动了“一二八”事变,宋庆龄与何香凝曾借用此楼共同创立了国民伤兵医院。
铁木工厂,俗称“玻璃房子”,建于1930年,位于工程馆东面,建筑面积956平方米,前校长孙科曾为其题词。原为学生木工、金工实习基地,建国初期为材料力学实验室。钱学森等校友曾在此做过实验。
现在铁木工厂位置上新盖的建筑。除了那些历史建筑外,解放以后又盖了不少教学楼。这是新建楼,几十年面貌还是老样子。原第三教学楼现在是MED—X研究院,是上海交通大学“985工程”建设的重要科技创新平台之一,是学校直属的从事医工、医理交叉研究的科研教育机构。原电机楼拆除后,新建了凯原法学院。
原四、五系的无线电楼。在广元路边上的浩然科技大厦。包兆龙图书馆不知是改建还是在重建。这是在原游泳池地盘上新建的钱学森图书馆。门牌为华山路1800号。馆内基本展览分为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科学技术前沿的开拓者、人民科学家风范和战略科学家的成功之道四个部分。馆藏钱学森同志文献、手稿和书籍76000余份,珍贵图片1500余张,实物700余件。馆内设有资料厅、专题展厅、学术交流厅等文化设施。
上海交大还有个法华校区在法华镇路535号,該校址原为法华禅寺所在地,“法华”一名取自《妙法蓮华经》。该寺最初兴建于北宋开宝三年(970年),历代多次重修。1930年拆除寺院,在原址兴建正始中学,1949年后建成中共上海市委党校。1959年上海市委将党校移交給上海交通大学,1961年起作为上海交大基础部使用。我们一年级时就在这里上课、住宿。1986年上海交通大学管理学院(現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搬迁至此。这是现在的校门。
原先有遮雨长走廊连接的几栋宿舍已拆除,盖起了高楼和花园。
新建的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教学大楼。
大门对面法华镇路上的三座漂亮小桥,勾起人们对一千多年前法华古寺和寺前香花桥的无限遐想……
德润的天空2014.7.23
第三篇:上海交通大学
• 上海交通大学
• 1929年,钱学森怀着“实业救国”的理想,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当时被誉为“全国造就建设人才最高学府”的交通大学。他在交大刻苦攻读,成绩出众,于1934年毕业于机械工程系铁道机械工程专业。
围绕“钱学森之问”,学校还积极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知识探究、能力建设、人格养成”三位一体人才培养理念为指导,教学与科研结合,科学与人文结合,加快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二、美育工作成果显著,进一步推进文化传承创新 •
上海交通大学一直致力于开展并推进美育工作,特别是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和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将“美育”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将其作为大学实现“文化传承与创新”功能的一个重要手段和途径。学校以走近艺术、感受经典、陶冶情操、提高修养为主旨,以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开展美育工作,并将其渗透进学校中心工作,潜移默化浸润全校师生。如今,该项工作已经成为上海交通大学重要文化标签,凝聚、服务和教育了数十万青年学生,引领其树立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主流价值观,培育共同文化追求。学校的美育工作得到了教育部的高度认可,在2012年2月在杭州召开的全国大学校长美育论坛上,校党委副书记徐飞教授受邀作主题发言。
南京大学历史: • 两江优级师范学堂,1906年起
• 李瑞清(1867-1920),1905-1911任监督:
• 视教育若生命,学校若家庭,学生若子弟;嚼得菜根,做得大事。
南高东大时期
形成“俭朴、勤奋、诚笃”校风以“诚”为校训 • • • • • • • • 训育、智育、体育并举
首开“女禁”,实现男女教育公平改“教授法”为“教学法” 开办暑期学校
中国科学社的大本营,中国自然科学的发源地 创办《学衡》
“四个平衡”的办学理念
具有“钟山之崇高,大江之雄毅,玄武之深静”的“国士”风范
• 现在:诚朴雄伟,励学敦行 百年南京大学魅力之——办学特色
肇始于1902年的南京大学,虽屡经风雨、数番离合,却众志成城,不断发展。百余年来,与时代同呼吸,与民族共命运,谋国家之强盛,求科学之进步,以良好的学风校风和先进的办学理念为核心,形成了南京大学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鲜明的办学特色。
特色一:弘扬“诚朴雄伟”学风,秉持“知行合一”理念,提升大学文化品位,营造一流育人环境。
早在20世纪初叶的两江师范学堂时期,学堂监督李瑞清就以“嚼得菜根,做得大事”为校训,倡导“俭朴、勤奋、诚笃”的校风。30年代出任中央大学校长的罗家伦,大力倡导“诚、朴、雄、伟”的学风。他的阐释是:“诚”就是对做学问要有诚意,不以其为升官发财的途径,不以其为取得文凭资格的工具;“朴”就是质朴和朴实,崇实而用笨功以树立朴实的学术气象;“雄”是指“大雄无畏”;“伟”,是伟大崇高,是指要从整个民族文化的命运着眼,不存门户之见,不故步自封,要立志做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情、大成果出来。南京大学的另一源头金陵大学则以“诚、真、勤、仁”为校训,同样要求师生诚心向学、诚心教学,崇真尚实,笃学为功。进入南京大学阶段,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历史的传统精神得以继承并不断阐扬。2002年百年校庆之际,“诚朴雄伟,励学敦行”被确定为校训。
经过数代人的努力,“诚朴雄伟”的学风与“知行合一”的理念相辅相成,充实、升华,构成了南京大学特有的文化底蕴。它的精髓体现在五个方面:
——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现代大学不仅是传授知识、创造知识的场所,更是教人求真求实、求善求美的家园。正如陶行知所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而实事求是,客观地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探寻并发现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追求真理,坚持真理,成为历代南大人不懈的追求。哲学系讲师胡福明以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和理论勇气撰写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最初四稿,后以“《光明日报》特约评论员”的名义发表,揭开了“真理标准大讨论”的序幕。从风雨如磐的20世纪初叶,到风起云涌的改革开放岁月,求真求实精神一脉相承,发扬光大,成为南大文化的主旋律。
——尚诚尚朴的人文情怀。南京大学素以学风严谨、治学诚朴著称。早在两江师范学堂时期,监督李瑞清就告诫学生要“以不欺为本”。特别是80年代以来,南京大学坚持“严谨、求实、勤奋、创新”学风,不做表面文章,不搞急功近利,因而能在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方面都取得朴实而又坚实的进展,获得国内外一致好评。1997年,我校在国内高校中率先开展“整顿学风、教风、校风,挞伐‘泡沫学术’,维护大学殿堂的圣洁”的大讨论,把学风问题提高到维护科学尊严和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高度来认识。不仅先后有15位资深教授和16位中青年学者向全国发出“牢牢筑起大学教师的道德堤坝”的倡议,而且在1998年即制订并实施《关于科学研究行为规范的管理办法》。——厚积薄发的治学风格。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是南京大学薪火相传、一以贯之的传统。2006年我校有两件大事为海内外瞩目:其一是由匡亚明老校长倡导和主持的《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200卷,穷20年之功,集数百位名家,终于编撰出齐,被陈至立国务委员誉为“近百年来最为浩大的中国传统文化工程”,最近该丛书荣获首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其二为“固体微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闵乃本院士领衔的创新团队“19年磨一剑”,不仅在Science等国际顶尖学术期刊发表多篇高水平论文,而且在连续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的基础上,研究成果“介电体超晶格材料的设计、制备、性能和应用”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一文一理两项重大成果的问世,充分体现了“南大学人”“大雄无畏”、“厚积薄发”的治学风格。——敢为人先的创新意识。长期的办学实践塑造了南京大学创新求实的优良学风,尽管斗转星移,但创新的传统一直在我校不断延续和发扬。80年代初,匡亚明校长果断决策,与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合作创办了“中美文化研究中心”,首开中外合作办学先河。80年代中期,曲钦岳校长“取法乎上”,与世界科技发展前沿接轨,在基础研究领域集中优势,取得突破。同时在大陆高校最早将科学计量学方法引入学术评价,使得南大在最能反映科学研究水平的SCI等“学术榜”上脱颖而出,一马当先,领跑大陆高校达7年之久,而且带动了中国大学科学研究的发展和研究生教育质量的上升,为中国的SCI论文数排名从1985年的世界第24位跃居2005年的第5位作出了突出贡献。
——艰苦奋斗的拼搏精神。1952年院系调整后,南京大学的办学条件十分薄弱,加上“七五”、“八五”未能获得国家重点投资,学校发展面临诸多困难、矛盾和压力。学校党政领导带领全校师生员工以卧薪尝胆之心,立“再铸辉煌”之志,穷则思变,励精图治。学校决定优先建设教学、科研用房,确保固体微结构、配位化学、机算机软件新技术等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7个专业实验室如期建成,并努力在前沿领域“做一流的科研工作”。而名誉校长匡亚明、校长曲钦岳和校部机关都在三排低矮的平房办公,被新闻界誉为“陋室生辉”。在教育部直属高校统计数据方面,尽管南大的办学经费数、教师数等均列中下,但体现办学水平的主要指标却位居前列,若干统计指标还曾经连续数年名列榜首。特色二:始终坚持内涵发展,突出办学质量和效益。南京大学力求将质量和效益放在“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八字原则的核心位置,将质量和效益作为内涵建设的首要衡鉴。遵循这一原则,具体的做法是:高起点擘画,高标准定位,高质量建设,高效益产出。
——走内涵式发展的道路。这是我校反复比照、深入论证后所作出的战略抉择。从1985年至2005年,学校曾经多次尝试推进“强强联合”以加快一流大学建设步伐,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均未如愿。学校审时度势,集思广益,确立了“全面规划,突出重点,促进交叉,提高内涵”的指导思想,结合“211工程”和“985工程”的建设,继续抓紧以国家重点学科为基干的“学科群”的建设,并提出了设立“学科特区”的新思路、新机制,先后发展了分子医学等一批新学科。在首批进入“985工程”的9所高校中,我校是极少数未合并其他院校的大学之一。主要通过“内涵发展”的南京大学仍然保持着奋发、崛起的势头,位居全国高校的前列。——育人为本,重视本科教育。现代大学固然兼有开展科学研究、服务与引领社会等职能,但是培养人才却是大学最初始、最根本、最重要的职能。为了强化“育人为本”的办学理念,自1996年以来,学校先后组织了4次教育教学思想大讨论,在2005年召开的南京大学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党委书记洪银兴教授强调要把本科生教育作为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代表学校提出了“四个一流”的基本要求。学校要求各院系必须真正落实好“教授进入本科教育的第一线”的问题,把教授、博导进入本科生课堂的比例作为评价各院系教学工作的重要指标,并将把这些指标作为年终院系领导考核的重要参考。
——追求卓越,突出“质量”和“效益”。纵观一流大学,不仅是水平高、成果多、实力强,更重要的是“人均产出高”、“投入产出比高”。我校近20年来始终把“质量”和“效益”作为追求卓越的重要标志。在教育部直属高校统计数据中,尽管我校的经费总数、教师人数、教学科研用房面积等多项指标大体排名在30位左右,但体现办学水平的主要指标数(院士数、重点学科数、科研成果数、获奖数)却总是位居前5位。
特色三:注重基础,注重融通,注重共生,致力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拔尖创新人才。
——造就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未来领军人才。80年代以后,南京大学明确了自己的定位:以“吸引一流的生源,给予一流的培养,形成一流的竞争能力”作为人才培养总体思路,依托研究型大学多学科综合优势、先进的科研条件、高水平的教师队伍,融教学与科研为一体,在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的同时,积极开展各类学生创新活动,努力营造有利于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浓厚氛围,不断探索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的多种途径,逐渐形成“加强基础、拓宽知识面、自主选择、早期介入科研、实施全面素质教育”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进入21世纪,“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未来领军人才”,就成为学校人才培养的“主旋律”;而欲造就“伟器”和“精英”,则必须注重基础,注重融通,注重共生。这是南京大学新世纪的新目标、新思维和新举措新。
——注重基础。南京大学的优势和强项在基础学科,本科教育的特色也在基础人才的培养。坚实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以及宽广的知识面,是创新人才成长的基石,没有这个“基石”,所谓创新人才,只不过是空中楼阁,缺乏发展后劲。基于这一认识,南京大学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加强基础课改革,将最新的学科前沿知识融入教学内容,将最新的教学理念融入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激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在近几年教育部实施高等教育质量工程中,多位教授主持的课程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和精品教材,7名教授荣获“全国高校教学名师”称号。
——注重融通。80年代中期,南大构建了以“课堂教学、学术活动、科学实验和社会实践”为主体的“三元结构”教学模式,使加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训练与加强能力培养互相融通;使有形课程与潜在课程、校内教学与社会实践、业务培养与素质提高有机结合。2006年以来,学校进一步提出了“四个融通”的人才培养新思路,重视在对学生进行学科专业培养的过程中渗透道德、心理、人文和科学素养教育,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科学事业心;强调学生在打好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拓宽知识面的同时,形成主动获取知识、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判断能力、研究、创新能力。强调研究型大学的本科教学,一定要以一流的科研为背景,注重科研对教学的渗透与反哺,通过教学和科研训练,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形成探索未知、创新知识的意识。
——注重共生。研究型大学的本科教学具有很强的探究性特征。把包括前沿内容在内的科学研究方法与成果引入教学活动,使教学活动具有科研性,同时将课堂讨论中的新思想、好主意、妙技巧等“回馈”科学研究,是研究型大学教学过程最突出的特点。人才与成果共生,教学与科研分享,教师与学生互动,是南大本科教学的新取向、新追求。院士、“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和博士生导师分别以授课、讲座、论文指导等不同的方式积极参与本科教学,力求让本科生分享研究型大学的资源和氛围。结合“211工程”和“985工程”的建设,促进师生以科研训练为平台进行教学互动,鼓励本科生在高水平教师的指导下,早期进入专业科研实验室以及国家重点实验室等高水平的研究机构,接受较为系统和规范的科研训练。每年都设立“本科生创新工程”项目,同时实行“导师制”,鼓励学生自立课题,独立设计,在导师指导下开展科研工作。
• 浙江大学本科教学有哪些办学特色?
• 竺可桢 国立浙江大学校长 •(任期1936年4月-1949年5月)•
●诸位在校,有两个问题应该自己问问,第一,到浙大来做什么?第二,将来毕业后要 做什么样的人?„„第一,诸位求学,应不仅在科目本身,而且要训练如何能正确地训 练自己的思想;第二,我们人生的目的是在能服务,而不在享受。•
——摘自《竺可桢校长对新生的讲话》,1936年9月18日 •
●大学教育的目的,绝不仅是造就多少专家如工程师、医生之类,而又在于养成公忠坚 毅,能担当大任,主持风气,转移国运的领导人才。•
——摘自竺可桢:《广西宜山浙大开学典礼演讲》,1938年11月1日 •
●你们要做将来的领袖,不仅求得一点专门的知识就足够,必须具有清醒而富有理智的头脑,明辨是非而不徇利害的气概,沉思远虑,不肯盲从的习惯,而同时还要有健全的 体格,肯吃苦耐劳,牺牲自己努力为公的精神。这几点是做领袖所不可缺乏的条件。•
——摘自《求是精神与牺牲精神——竺可桢对一年级新生的讲话》,1939年2月4日 •
●所谓求是,不仅限于埋头读书或是实验室做实验。求是的路径,中庸说得最好,就是“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单是博学审问还不够,必须审思熟虑,自出心裁,独著只眼,来研辨是非得失。既能把是非得失了然于心,然后尽吾力以行之,诸葛武侯所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成败利钝,非所逆睹。•
——摘自《求是精神与牺牲精神——竺可桢对一年级新生的讲话》,1939年2月4日 •
• 路甬祥 浙江大学校长
●我们的校风应该是“实事求是,严谨踏实,奋发进取,开拓创新”的校风,这是浙大的传统,也是科学的精神,革命的精神。求是和创新,是辩证统一的,求是就是要实事 求是,脚踏实地,一就是一,二就是二,要追求科学真理,遵循科学真理,坚持科学真理,为科学真理而献身。因此,求是本身业包含着创新的精神。创新就是要以科学的态度,以现献身的精神,奋发进取,锲而不舍,开拓创新,探索新的科学真理,发展新的应用领域,开拓新的科学与建设事业。创新必须在实事求是,遵循客观规律的科学态度及基础之上,我们浙大人应该继承和发扬求是创新精神,为国家的富强与人民的幸福作 出应有的国内贡献。• •
——摘自路甬祥讲话:《坚定不移地坚持深化综合改革,同心协力,团结奋斗,办好社 •
• 潘云鹤 浙江大学校长 •
•(任期1995年4月-1998年9月,1998年9月-2006年7月)•
• ●近年来,我校积极实施知识、能力、素质并重的KAQ人才培养模式。......还积极探 索并不断完善了以“3M”(多规格、多通道、模块化)人才培养框架为基础的宽、专、交人才培养体系。本科教育前期着重打好宽厚的基础,加强通识教育,后期突出专业教 育和交叉学科的培养。
●特别是高水平大学更要致力于培养参与全球竞争的国际精英。这样的人才应当包括国 际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活动的组织者、领导者,科技、文化和管理中的创新型人才,适应全球市场和环境变化的高层次人力资源等养这样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杰出人 才,要特别注意培养:建立在本土文化基础上的全球意识;多元文化团队的领导素质,能进入跨国公司的关键岗位;人文和科学综合的知识结构;提出和驾驭各种“游戏规则”,占领国际经济、文化和科技活动制高点的能力;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和环境需求的素质和创新与创造能力。•
——摘自潘云鹤:《培养具备国际竞争力的精英》,中国高等教育2002年第3、4 期 •
●浙江大学的教育使命:“造就具有国际视野的未来领导者”„„ 这是中国和世界的 需要,浙江大学的使命,求是学子的志向。„„要进行自主化学习、高效化学习、研究 化学习和国际化学习。•
——摘自潘云鹤:《成才之道——谈浙大教育的使命、理念和方法》,2005年9月27日 •
浙江大学充分利用研究型大学的综合优势,贯彻“以人为本、整合培养、求是创新,追求卓越”的教育理念,重视因材施教,为优秀学生提供各种发展途径。
1.设立竺可桢学院,以全新的培养模式和办学理念,为优秀学生
脱颖而出创造良好环境。
2.实施“多通道、多规格、模块化”人才培养框架和宽、专、交人才培养模式,为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结构,培养多种能力提供了
发展空间。
多通道:指通过完善学分制,向学生提供就业、读研究生(包括免试推荐、本硕连读、考研)、出国留学、停学创业、延长学制
等多种选择;
多规格:指通过全面学分制的实施,学生在本科阶段,除主修专业外,还可修读第二专业(含辅修、第二专业)、各类强化班、或交叉学科的专业课程;学习优秀的学生还可进入竺可桢学院按特殊人才培养模式学习,以达到人才培养规格的多样化; 模块化:本科阶段的所有课程均按模块设置,如全校开设的公共选修课外,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基础和志趣选择某一课程模块修读一定的学分。此外,还设置了能力培养型课程,如自学课、讨论课、研究型课、工程设计系列课、创业训练课等。3.实施以弹性学制、选课制、导师制、主副修制等为特征的学分制教学管理,学生在系科专业转移和选择修读课程、学习进程、任课教师等方面有相当的自主权。
4.注重实践教学、培养创新能力 每年举行数学建模、电子设计、程序设计、结构设计、机械设计、机器人制作、创业计划等学科竞赛和各种学术节,参加学生达万人,并在全国和国际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同时全面实施校院两级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每年投入100万元,立项数在1000项以上。• 百年浙大,素以“求是”之精神砥砺后学,褒扬先进,以求是之风培育求是之人,故而人才辈出。新浙大成立以来,更以营造积极健康丰富的校园文化,既循循善诱,又提倡宏扬个性,以求培养人格健全,既而脚踏实地,又能锐意进取的跨世纪人才为己任。浙江大学的校园文化总揽科学、人文,着眼于未来,立足于青年,立意为浙大数万学子搭文化之台,扬成材之帆。严谨的“求是”学风,执着的创新精神,培养了无数英才。学校基于知识、能力、素质俱佳的人才培养目标,按照“加强基础、注重素质、突出能力、面向一流”的教改战略,实行宽基础复合型人才培养和英才教育并举的方针。本科教学推行学分制和主辅修制,开设有特优学生组成的“竺可桢学院”(包括混合班、工程教育高级班、临床医学本硕博连读班、文科和理科综合试验班、本科学生高科技产业创新与创业管理强化班等)。为了给知识交叉提供更大的空间,近年来还按大类打通基础,实行分层次教学,推行双学科双学位,多学科、多门类的综合优势,使学校的科研工作发展势头强劲。浙江大学坚持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并重的方针,具有完整的学士枣硕士枣博士枣博士后培养体系。构建多通道、多规格、模块化的教育框架。实施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举办多种学术节、学科竞赛和各类社团活动,为广大学生、特别是优秀学生提供更好的成长环境和个性发展空间。研究生教育充分发挥我校作为研究型大学的特点,利用多学科、多门类的综合优势,加强学科建设的全面布局,坚持“开放、网络、动态、竞争”的方针,培养具有竞争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
第四篇:上海交通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管理办法(暂行)2 008-01-25 14:36:32
(暂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 上海交通大学“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National Undergraduate Innovative Test Program,简称ITP)”,是在我校“本科生研究计划(PRP)”和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基础上,为进一步加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探索并建立以问题和课题为核心的教学模式,深化以本科生为主体的创新性实验改革,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实施的一项教育教学改革措施。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总体安排及关于“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有关文件精神,为加强对ITP项目的规范化管理,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我校“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遵循的原则是:“鼓励创新、培养能力、循序渐进、注重实效”。参与本计划的学生要对科学研究或创造发明有浓厚兴趣。在兴趣驱动、导师指导下完成实验过程;要自主设计实验、自主完成实验、自主管理实验;要注重创新性实验项目的实施过程,强调项目实施过程中大学生在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方面的收获。
第二章组织机构
第三条 ITP由主管教学副校长和主管学生工作党委副书记领导下的学校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组)负责。领导组成员单位有教务处、学生处、团委、科研院、实验室与设备处和财务处。教务处负责项目的具体组织工作,包括项目的申报、评审、日常管理、结题验收,以及为学生配备导师,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等;学生处、团委负责营造创新文化氛围,搭建学生交流平台等;科研院协助组织项目评审、评价及导师配备等;实验室与设备处负责实验场地、实验仪器设备的配备和管理;财务处负责项目经费的筹措和管理。
第四条 各院(系)成立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工作小组(以下简称工作组),成员由教学副院长、学生工作副书记、教学指导委员会部分成员以及思政教师等组成,负责本院(系)学生的项目管理工作。
第五条 项目经费由学校财务处实施统一管理、专项核算,并严格按照教务处核定的预算进行经费的控制与核算。经费使用实行项目负责人制,主要用于购买相关图书资料、调研、印刷相关材料、试验材料、论文发表等费用的开支,专款专用,严格执行国家各项财经法规和学校财会管理有关规定。
第三章立项规则
第六条 项目采取自愿申报、专家评审、择优资助的原则;申报项目每年受理一次,具体时间见教务处通知。
第七条 申报项目需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1.申请人必须是本校正式注册的,距毕业时间超过一年的本科学生。
2.项目参与者为本科学生个人或团队,每个团队人数不超过5名,项目组成员必须有明确的分工。参与学生要对科学研究或创造发明有浓厚兴趣。每位学生一般只能同时参与一项ITP项目。
3.学生申报项目应将理论学习、实践锻炼和科学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开展研究性学习。项目选题要求思路新颖、目标明确,具有创新性和探索性,项目研究方案可行,且预期成果具有可考核性。
4.项目执行时间为1-3年。
5.根据循序渐进的原则,学校对优秀PRP项目、竞赛获奖项目、结合教师科研的项目、依托于学校科研基地和实验中心的项目等予以优先立项。
6.项目必须配备有本校高级专业技术职称或博士学位的指导教师。每个教师同时指导的ITP项目一般不超过两项。
第八条 项目立项程序:
1.申请人在规定的时间内填写并提交《上海交通大学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申请表》。
2.院(系)工作组对申请立项项目进行预审,限额上报。
3.教务处组织专家进行评审,学校领导组终审,获批项目由教务处通知项目申请人。
4.项目申请人在接到批准项目立项的通知后,应在15天内与教务处签订《上海交通大学ITP项目管理合同书》。不按时签订合同者按自动放弃处理。
第四章项目管理
第九条 实施要求:
1.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自主进行研究性学习,自主设计实验方案、组织设备和材料、实施并管理实验、分析处理数据、撰写总结报告等工作。应注重学生在创新性实验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在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方面的收获。导师应发挥辅助作用,营造一个教学相长、亲密融合的学术氛围。导师与学生应经常保持联系。
2.全校各类实验室(包括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部门重点实验室、上海市重点实验室等)均要向执行项目的学生免费开放,并给予热心指导和提供方便。
3.对参加项目的学生可制订柔性化培养方案,并采取相关配套措施,包括学分认定、选课、考试、成果认定等。需要时由学生提出申请,经指导教师和所在院(系)ITP工作组签署意见后,报学校领导组批准,并在教务处备案。
4.学校组织项目参与学生开展学术交流,参加学术团体组织的学术会议,为学生创新研究提供交流经验、展示成果、共享资源的机会。
5.学校定期组织项目指导教师之间的交流。
第十条 过程检查:
1.学校组织开展每学期一次的学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
2.学期检查由项目负责人所在院(系)组织进行。检查一般安排在期末或假期。届时立项人须填写《上海交通大学ITP项目学期检查报告》,经指导教师、院(系)工作组负责人审核并签署意见后交教务处。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应及时解决。
第十一条 项目变更:
项目内容及其参与学生不得随意变更。如确需变更,需提交变更申请报告,经指导教师和所在院(系)ITP工作组负责人签署意见后,报学校领导组批准,并在教务处备案。
第十二条 延期与中止: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若项目组提出延期,须在合同规定的截止日前1个月向教务处提出书面延期申请报告,详细阐明延期的缘由,经指导教师同意、院(系)工作组批准后报领导组审核、教务处备案。原则上每个项目只能申请一次延期,且必须保证在项目负责人毕业离校前完成。延期期满后仍不能结题的项目,视为自动中止。对执行不力的项目,领导组可视情况中止该项目。因故主动要求中止的项目,需提交项目中止申请报告,详细阐明中止的缘由,经指导教师和院(系)工作组签署意见后报学校领导组审核、教务处备案。中止项目的经费不予继续下拨,并酌情考虑收回部分或全部已下拨经费。同时,该项目组成员将不得再申请新的ITP项目。
第十三条 项目验收:
1.项目完成后,每位学生应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研究论文。论文内容不仅涵盖学术论文所涉及的方方面面,而且还应包括学生在项目自主实验过程中,在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特别是在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方面的体验和收获。提交的项目成果一般应达到或超过项目立项时的预期目标。允许项目失败,但不是由于态度不认真、工作不负责而造成的失败。对失败的项目,论文中应就失败的原因进行深刻总结,提出相应的建议或意见。学生完成研究论文后,交指导教师审阅。指导教师根据学生的研究论文和平时的工作态度、工作量和工作表现等填写指导教师评语。
2.每一申请结题的项目,需由项目负责人提交项目结题报告。
3.学生所在院(系)的ITP工作组负责组织项目答辩验收。项目按优秀、通过、不通过三档评价。学生个人成绩采用等级制(A、B、C、D和F)纪录,A等成绩要从严掌握。
4.被验收项目存在下列情况之一者,不予通过:提供的验收文件、资料、数据不真实、不完整,或无故未完成预期成果,或擅自改变《上海交通大学ITP项目管理合同书》规定的研究目标和内容。
5.项目的研究成果,包括设计图纸、模型、样品、装置、软件、高水平论文、专利、获奖、成果应用与转化等,均应注明“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ITP)资助”和项目编号。项目研究所形成的知识产权归属权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6.ITP归档内容包括所有项目的立项申请书、学期报告、验收报告、设计文件、样品、计算机程序、成绩单、所有学生的研究论文(含电子文档)、教师评语、发表论文或录用通知、专利授权证书等知识产
权证书,保存期限一般不少于四年。涉及国家机密的课题应作为一定密级的档案妥为保存。
第五章其他
第十四条 学生学分和成绩:
1.ITP项目结题后,学生可获得相应的学分,具体学分数在项目申请时提出、学校审定后在合同书中明确告知,答辩验收时,由学生所在院(系)工作组根据项目完成情况给出建议,由校ITP领导组最终审定。
2.ITP成绩记入《上海交通大学学生学习成绩大表》。
第十五条 指导教师工作量:
项目通过验收后,指导教师获得相应的工作量。工作量计算方法参照《上海交通大学本科生研究计划(PRP)管理办法》。
第十六条 奖励:
1.完成项目且成绩优秀、或完成项目且产生重要知识产权(如发明专利、在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高水平论文等)的学生,在申请参加国内外竞赛、直升研究生、奖学金评审、大学生创业基金资助等方面将享受一定优惠。
2.指导教师的ITP指导方案可申报学校优秀教学成果奖。
3.学校对优秀项目的参与学生和指导教师进行奖励。
第六章附则
第十七条 本办法自颁布之日起实施。
第十八条 本办法由上海交通大学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领导组负责解释。
第五篇:上海交通大学自荐信
上海交通大学自荐信范文
导读:一直备受关注的自主招生工作即将开始,自主招生有校荐与自荐,在推荐过程中,参加自主招生考试的考生们需要准备自荐信,自荐信不光是要介绍自己,还要将自己的特点、特长都介绍出来,虽然只有短短几段文字,但里面却都是精华。以下高考网小编为考生们准备了一些自荐信范文,希望对于准备参加自主招生的考生们有所帮助。
您好!我是辽宁省铁岭市高级中学2010届理科实验班的***,和其他的同胞或者说是竞争者们一样,我也希望通过贵校的自主招生来实现我一直以来的梦想——考入上海交通大学,首先感谢您能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审阅我的申请材料。
相信在此之前,您已经阅读过了无数的自荐信,对省、市三好学生,校学生会主席,团支部书记等也已经见怪不怪了。很可惜,这些耀眼的荣誉和职位我都没有,我有的是对交大全面的了解,有的是对交大始终如一的热爱与向往,有的是“非交大不去”的勇气与决心。更重要的是,我有着诚实、实事求是的品质,我不会为了得到您的青睐而夸大事实,虚张声势,而且我觉得一个人的领导能力、组织能力、交际能力和协调能力并不是只有靠这些职位才能体现出来的,毕竟校学生会主席只有一个,但具有多方面能力的高中生远不止这些。从小就热爱旅游、喜欢开拓视野的我也算是游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各名牌大学也基本都参观过,而且还在去年先后参加了清华大学的冬令营和同济、复旦大学的夏令营,但在众多高校中,唯有自由、开放、享有“东方mit”美誉的上海交通大学深深吸引了我,而且我也听到上海交大的学长陈蕾介绍说,上海交大非常适合那些“有想法”的人,只要你有想法,上海交大都会尽全力帮你实现,我觉得我就是那种有想法、有创新意识的人,这也使我更加坚定了“将来一定要到上海交大读书”的决心。凭借着十几年如一日的努力,我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中考更是以全市第二十八的成绩考入铁岭市重点高中理科实验班。到了高中,我并没有骄傲,而是更加努力的学习,成绩也有了进一步的飞跃,每次考试成绩均稳定在年级前十名,发挥好时还会进入前五名,我坚信自己是有资格进入上海交通大学的。
做事果断,善于规划是我的另一优点。说到规划,我对自己的未来也已经做好了初步的打算: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汽车已经走入了寻常百姓家。由于汽车工业的进步,这方面人才的需求量也在随之增长。这对从小酷爱汽车,7岁就能识别数十种车标的我,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激励,我也励志将来要进入一家汽车公司,参与设计制造一部性能优异,而且安全节能的汽车。据我所知,现今中国汽车在发动机的节油耐用,稳定性能上仍有一定的提高空间,而伴随着油价的上涨,增压直喷等技术也已走下神坛,进入乘用领域。在车身结构方面,人们对于安全舒适的追求是无止境的,所以有了碰撞吸能设计,有了更优秀的悬架,有了铝材,甚至碳纤维的应用。我愿把我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这些领域中,让中国的汽车有朝一日也能展示在世界的大舞台上。这一切看似虚幻的梦想,一旦进入上海交大,就都很有可能变为现实。众所周知,上海交大的机械工程及自动化、车辆工程等专业都是当前国内最一流的。除此之外,贵校的密歇根学院不仅包含机械类专业,而且如果前两年在校成绩突出,还能出国到密歇根大学继续深造,学习国外先进的理念,这些都非常有助于实现我远大的理想。我保证,如果我能进入上海交通大学,一定会本着“饮水思源,爱国荣校”的校训努力学习机械方面的专业知识,培养各方面的综合素质,成为像江泽民、汪道涵、钱学森、吴文俊、茅以升那样的上海交通大学的骄傲。
自主招生只是一次初选,最终能否进入交大,主要还得靠200天后的高考。但同时,自主招生也是一条捷径,一条通向成功彼岸的捷径。所以我非常希望贵校领导能够接受我的申请,同意我参加贵校的自主招生考试。我坚信,在考场上我的能力会